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自在的真諦

蓮生/文


  「自在」是進退無礙之意也。完全亳無一絲的掛礙,「心」離諸煩惱的束縛。


  如:《法華經》:「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唯識演祕》:「施為無擁,名為自在。」


  《華嚴經》云:


  「觀境自在,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之諸法圓融自在。作用自在,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自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圓融自在。」


  《大乘莊嚴經》:


  「分別自在,菩薩第八不動地,捨一切功用之行得無功用法,於一切法遠離一切分別之朼而得自在。剎土自在,菩薩住於不動地,深心清淨,於諸剎土亦得清淨,得出生自在。得智自在,菩薩住於第九地善慧地,得無礙之智慧演說諸法,稱於理而得自在。得業自在,菩薩住於第十法雲地,於諸煩惱業縛悉能通達,更無障礙。」


  《華嚴經》又有十種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願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其中的「智自在」,是菩薩智慧具足了,於一念中能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


  在這些經論之中,我對「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這一句,最能理會。


  我看世人常說:


  「看破,放下,自在。」


  我想問:


  「看什麼?放什麼?」


  我自問自答:


  「自如來,放煩惱。」


  我這看,是明心見性。


  我這放,是不即不離。


  不知道,大家「會得不會得」這裏面的真諦,如果會得,就可放下了。


  古老,大同禪師。


  有僧問大同禪師:「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哪吒本來身?」


  大同禪師放下手中杖子。


  試問「放下」手中杖子是什麼意思?


  老老實實的告訴大家,一些現世的,屬於我自己的:


  我可以很富有,我也可以很貧窮。


  我可以有妻子,我也可以沒有妻子。


  我可以有善名,我也可以有惡名。


  我可以吃中餐,我也可以吃西餐。


  我可以很熱鬧的過日子,我也可以寂寞的一個人閉關隱居一生。


  最最重要的是:「我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所以我「放下」了杖子。


  我可以到此為止啊!把身子埋在土堆之中,我去哪裡都可以。


  我寫的那些書,是我的一生,可以保存,其實也可以全部燒個清光。


  忘了我是誰,要析骨也可,要析肉也可,不析骨析肉也可。但,我不是華光自在佛,不是蓮生活佛,不是盧勝彥,老實說,講不是,就是是,講是,就是不是,忘了我是誰。


  無上的境界,是我看見了「真如之境」,這些正智慧的人,是同一副德行,你我他,都見識到同樣的,我會這麼寫,而他會這麼寫。


  世人明不明白我?


  隨他去。


  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


  我確實很喜歡游泳,在一個浪花及一個浪花之間,我可以很自由,而且很自在,這人世間,確實是非常好玩的。


盧勝彥文集180冊《天邊的孤星》自在的真諦

2016年1月10日 星期日

書寫不良書著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萬物之中人最靈。理應行道利眾生。

   書寫淫書獲財利。將來地獄受苦刑。


聖示:現今社會青年受西洋所影響,喜閱色情書刊、喜觀色情影劇,以致情不自禁,所以越軌之事頻傳,故而晚近以來地獄色鬼最多,皆因色情書刊、影劇所致也。至盼世眾涵養心性,「非聖書、摒勿觀。」不可書寫色情書刊或編排色情影劇,以免福德盡削,死入幽冥受苦也。可,智筆靈出。


智筆:叩見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隨為師靈遊吧!(與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升空而馳…)


智筆:恩師真是苦口婆心,但少年之人血氣未定,色要如何戒呢?


關帝:可常學習佛門之不淨觀、白骨觀,並多閱讀戒淫之善書、經典及多禮佛懺悔,自然身心清涼、慾念不生也。可,目的地已到,賢生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穿進一公寓四樓進入客廳,師徒隨即下蓮台,此時客廳中正有一人在書桌上,在書寫著…)


智筆:恩師,此人是今夜受訪之對象嗎?


關帝:然也。


智筆:此人有何特殊之處呢?


關帝:乃因此人正在書寫淫書。


智筆:真是可惜啊!學校教導他知識,他卻以所學之知識來造惡,那不知此人是以此謀生嗎?


關帝:非也。此人是一公務員,他書寫淫書只是抱著遊戲好玩之心態,雖是遊戲之作,但世人皆應對自己之言行負責。


智筆:能當上公務人員須有相當之福德吧!


關帝:此人原本將來可當到政府之部會首長,現今因他書寫淫書之故,已全部削除,不久即會被勾入幽冥也。


智筆:那世人如果書寫淫書,功過簿上如何來錄記呢?


關帝:若是書寫淫「書」則是以「本」來計算之,第一本則削減人生福德總量之三分之一,折壽六年。第二本則削減人生福德總量二分之一,折壽一十二年。第三本則以第二本為基礎加倍來扣除削減也。


智筆:那如果福祿壽都被扣除完畢又繼續寫呢?


關帝:那就扣除祖先德澤。


智筆:就弟子所知,書寫淫書須等所寫之淫書、在世間上完全消滅,其罪方消除吧!


關帝:尚未,還必須等閱讀他所寫的淫書之人因此所造的淫業都清淨才消除!


智筆:為何天律冥罰如此重呢?


關帝:乃因蔽人聰明、壞人心智、毀壞人倫、流毒無窮也。至盼世眾珍惜人身行功立德、學習聖道,將來自可上升仙鄉淨土也。


如有犯此種過者應盡速改過懺悔,盡量把以前所寫之淫書收回並銷毀,且多助印戒淫善書、經典來彌補過錯也。可,今夜著書至此,吾等回院…院已到,智筆靈入。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十八回「著作淫書禍無窮」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淨葉不沉

  有一位年輕人覺得生活過的非常不順,聽到朋友介紹在遠方有一間燃燈寺,寺中有位名叫釋濟的得道高僧可以為他解除疑惑。


  年輕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燈寺,一見到釋濟大師就向其訴苦說:「我只是讀書耕作,從來不傳不聞流言蜚語,不招惹是非,但不知為什麼,總是有人用惡言誹謗我,用蜚語詆毀我。如今,我實在有些經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門削髮為僧以避紅塵,請大師您千萬收留我!」


  釋濟大師靜靜聽他說完,微然一笑說:「施主何必心急,同老衲到院中撿一片淨葉你就可知自己的未來了。」


  釋濟帶年輕人走到禪寺中殿旁一條穿寺而過的小溪邊,順手從菩提樹上摘下一枚菩提葉,又吩咐一個小和尚說:「去取一桶一瓢來。」


  小和尚很快就提來了一個木桶一個葫蘆瓢交給了釋濟大師。


  大師手拈樹葉對年輕人說:「施主不惹是非,遠離紅塵,就像我手中的這一片淨葉。」


  說著將那一枚葉子丟進桶中,又指著那桶說:「可如今施主慘遭誹謗、詆毀深陷塵世苦井,是否就如這枚淨葉深陷桶底呢?」


  年輕人歎口氣,點點頭說:「我就是桶底的這枚樹葉呀。」


  釋濟大師將水桶放到溪邊的一塊岩石上,彎腰從溪裡舀起一瓢水說:「這是對施主的一句誹謗,企圖是打沉你。」


  說著就嘩地一聲將那瓢水兜頭澆在桶中的樹葉上,樹葉激烈地在桶中蕩了又蕩,便靜靜漂在了水面上。


  釋濟大師又彎腰舀起一瓢水說:「這是庸人對你的一句惡語誹謗,企圖還是要打沉你,但施主請看這又會怎樣呢?」


  說著又嘩地倒下一瓢水兜頭澆在桶中的樹葉上,但樹葉晃了晃,還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


  年輕人看了看桶裡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浮著的那枚樹葉,說:「樹葉秋毫無損,只是桶裡的水深了,而樹葉隨水位離桶口越來越近了。」


  釋濟大師聽了,微笑著點點頭,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澆到樹葉上,說:「流言是無法擊沉一枚淨葉的,淨葉抖掉澆在它身上的一句句蜚語、一句句誹謗,淨葉不僅未沉入水底,卻反而隨著誹謗和蜚語的增多而使自己漸漸漂升,一步一步遠離了淵底了。」


  釋濟大師邊說邊往桶中倒水,桶裡的水不知不覺就滿了,那枚菩提樹葉也終於浮到了桶面上,翠綠的葉子,像一葉小舟,在水面上輕輕地蕩漾著、晃動著。


  釋濟大師望著樹葉感歎說:「再有一些蜚語和誹謗就更妙了。」


  年輕人聽了,不解地望著釋濟大師說:「大師為何如此說呢?」


  釋濟笑了笑又舀起兩瓢水嘩嘩澆到桶中的樹葉上,桶水四溢,把那片樹葉也溢了出來,漂到桶下的溪流裡,然後就隨著溪水悠悠地漂走了。


  釋濟大師說:「太多的流言蜚語終於幫這枚淨葉跳出了陷阱,並讓這枚樹葉漂向遠方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擁有更廣闊的世界了。」


  年輕人驀然明白了,高興地對釋濟大師說:「大師,我明白了,一枚淨葉是永遠不會沉入水底的。流言蜚語、誹謗和詆毀,只能把純淨的心靈淘洗得更加純淨。」


  釋濟大師欣慰地笑了。


  淨葉不沉,純淨的心靈又有什麼能把它擊沉呢?


  即使把它埋入污泥深掩的塘底,它也會綻出一朵更美更潔的蓮花。


※ ※ ※


  海在平日靜止如鏡,衹因風之吹拂,始見微波,人之心亦猶海也,人心本來平平淡淡,如果遇著外物之誘惑,便起波瀾,起伏不定,煩惱隨來,所以做人遇著心起微波之時,便要極力抑制自己之思潮,遏制自己之慾望,否則好像海水一樣,經風一吹便興波浪,驚濤澎湃,成為海不容舟,亦猶人之不能容物。


  所以做人務必隨時控制自己的心,不要令他起波濤,生活亦隨時檢點。


  做事要先從壞一方面著想,切不可從好的一面去看,如此便穩當可靠,假使處理某一件事,你從好的一面看去,一定不顧一切,到頭來一經挫折,便生氣全無,失望更深,若先從壞方面看,縱使失敗,亦不致失望,此做人做事所不可不知者也。


雨華集-做人做事

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機場無賴

  一天晚上,有個女孩在機場等候飛機,離起飛還有幾個小時,於是她在機場商店找了一本書,買了一袋甜餅之後找了個地方坐下。


  她酷愛讀書,所以聚精會神的沉浸在書裏,卻無意中發現,那個坐在她身邊的男人,竟未經她允許就從她們中間的袋子裏抓起一兩塊甜餅,塞進嘴裏。


  她試著迴避這件事,避免在大庭廣眾下發怒。她繼續讀著書,並使勁嚼著餅乾,而那個偷餅賊仍然繼續消耗著她的餅乾。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她也越來越氣憤,她想:「我要不是這樣寬容,一定當眾讓他出醜,可惡的偷吃別人餅乾的人!」


  每當她拿一塊甜餅,他也跟著拿一塊。當只剩下一塊時,她猜測他會怎麼做。他的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並略帶拘謹,他拿起最後那塊甜餅,並把它分成了兩半。


  他遞給她半塊,自己開心的吃著手中的另一半。女孩從他手中搶過那半塊餅,心想:「天丫,這傢伙還挺有意思,他無禮的吃了我的餅乾,連聲謝謝都不說一句。」


  當她的航班通知登機時,她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收拾起自己的行李走向門口,並拒絕回頭看一眼那個吃她甜餅而且忘恩負義的傢伙。


  她登出飛機,舒適的坐在座位上,然後找到那本快看完的書,當她把手伸進皮包時,她意外而吃驚的摸到了一袋沒有開封的甜餅!


  如果這是我的,她後悔的自言自語道,那剛才另一包就該是他的,而他卻盡力與我分享本屬於他的甜餅!


  可是已經太遲了,她無法道歉了。飛機進入雲層,她望著厚厚的雲層,心情是那樣的沉重和難受,那個忘恩負義的偷餅人竟然是自己。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六欲天宮不可久居

蓮生/文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六欲天宮不可久居,甚至是過而不入,甚至是連提都不提,比較激烈者,對六欲天嗤之以鼻。


  然而,我個人的意見是,仍然是六欲天宮不可久居,但是也不用連提都不提,也不應該對六欲天嗤之以鼻了。


  為什麼不可久居?


  要知道六欲天的福報,令人一入,便是如「痴」、如「醉」、欲「仙」欲「死」……


  天福的享樂是大樂,一入六欲天宮,想不享樂也難,所謂:


  樂無時。(一分一秒都快樂)


  樂無間。(不間斷的大樂)


  樂無地。(任何地點的快樂)


  樂無空。(任何空間的大樂)


  一般人行十善業,一入六欲天宮,極盡享樂之故,就完全忘了「修行」。


  故,六欲天宮不可入,不可久居也!


  這種六欲天宮的大樂,時間比人間長得多,但,也有盡的時候。


  四天王大──天壽五百歲。


  忉利天──天壽一千歲。


  焰摩天──天壽二千歲。


  兜率天──天壽四千歲。


  化樂天──天壽八千歲。


  他化自在天──天壽一萬六千歲。


  這裡的天壽,非指人間的歲月,比人間的歲月長了甚多甚多。


  福報一享盡,便墮落人間或三惡道了。


  所以有天人五衰:


  一者天衣有了污垢。


  二者頭上的花枯萎。


  三者身體臭穢。


  四者腋下汗出。


  五者不樂本座。


  (還有身上失去威光、本性囂馳滯在一境、眼本凝寂今數瞬動)


  這都是天人要死了的徵兆。


  我們學佛者,知道天福有盡,儘管時間再長,也是「一時」。


  所以,學佛的第一義諦是「無生無滅」、「不生不滅」、「涅槃大道」。


  當然,六欲天宮不是目標。


  故,不可久居也。


  我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曾入「六欲天宮」,一入此大樂天宮,便迷惑了。


  「痴」──追求大樂。


  「醉」──享受大樂。


  「仙」──大樂滋味。


  「死」──大樂至極。


  這種有「觸樂」、「意樂」、「食樂」、「化樂」的現象,不是一般人能逃脫的,一入大樂之中,「修行成正覺」便拋到九霄雲外了。


  幸而我保持著「佛性」,能夠直上「四襌八定」,進入「色界天」及「無色界天」。


  這是我修行的功力也!


  我個人知道,六欲天宮不可久居,但,我們對六欲天人也當不排斥,不但不可排斥,也一樣要恭敬之。


  因為天人護持「佛法」故。


  我們有五十天供或七十二天供:「不動尊」、「四大明王」、「十二天」、「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吉祥天」、「北斗七星」、「十二宮神」、「五星」、「二十八宿」等等的供養法。 


盧勝彥文集第191冊《諸天的階梯》六欲天宮不可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