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呆若木雞

  據說,齊王愛好鬥雞,並且飼養一群鬥雞,是以,聘請專家紀渻子馴養鬥雞。


  十天後,齊王問:「訓練成了嗎?」


  他回答道:「還不行,它心性高傲,一看見別的雞,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詢問,他仍說:「還是不行!牠聽到別的雞鳴叫,或者見到其他雞的影子,馬上起反映,不夠沉著。」


  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牠的氣勢還太旺盛。」


  終於在十天後,齊王再問時,他說:「如今差不多了,牠現在對於其他同伴的鳴叫神態自若,毫無反應,沈穩的態度使牠外表看來像是隻木雕的雞。別的鬥雞只要看到牠的樣子,一定心生膽怯,轉身就逃,不敢相鬥。」


  此時,齊王馬上跑去看馴養鬥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而且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因而出場比賽,果然每鬥必贏。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之亦不驚。心境如如祇個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 ※ ※


  「心」當培其純、養其淨、成其廣、泛其明,那此等之心即可顯現出道心、聖佛菩薩之心也。


  如何鍊之呢?人之心是最為捉摸不定,動念千變萬化,無以把定,故首先宜將心定靜下來,不讓其有任何之浮動,再以之,錬己心於「空」、於「虛」,不存含任何之萬物,就可得心錬得純明潔淨矣。然而這當然並非一蹴可及之者,須循步漸進,始可克其功也。然任何之事都得要有耐心毅力去成就,不然是功虧一簣,無有成效的。


  世人應明心,一切之變化惟心最為厲害嚴重,如能著實控制自己之心,不讓其意馬心亂,就可功其一半矣。盼能識理而勉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識廣心地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盡力而為還不夠

  在美國西雅圖的一所著名教堂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戴爾‧泰勒,有一天,他向教會學校一個班的學生們講了下面這個寓言故事。


  那年冬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了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拼命的逃生,獵狗在其後窮追不捨;可是追了一陣子,兔子跑得越來越遠,獵狗知道實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的回到獵人身邊。


  獵人氣急敗壞的說:「你真沒用,連一隻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


  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


  兔子帶著槍傷成功的逃生回家了,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的問它:「那隻獵狗很兇呀,你又帶了傷,是怎麽甩掉它的呢?」


  兔子說:「它是盡力而為,我是竭盡全力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竭盡全力的跑,可就沒命了呀!」


  泰勒牧師講完故事之後,又向全班鄭重其事地承諾,誰要是能背出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他就邀請誰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


  「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其全文無疑有相當大的難度;盡管到「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淺嘗輒止,望而卻步了。


  幾天後,班中一個11歲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師面前,從頭到尾的按要求背誦下來;竟然一字不漏,沒出一點差錯,而且到了最後,簡直成了聲情並茂的朗誦。


  泰勒牧師比別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誦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見的,何況是一個孩子。


  泰勒牧師在讚嘆男孩那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的問:「你為什麽能背下這麽長的文字呢?」這個男孩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我竭盡全力。」


  16年後,這個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軟體公司的老闆。他就是比爾‧蓋茨。


  每個人都有極大的潛能,正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潛能只開發了2~8%左右,像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大科學家,也只開發了12%左右。


  一個人如果開發了50%的潛能,就可以背誦400本教科書,可以學完十幾所大學的課程,還可以掌握二十來種不同國家的語言;這就是說,我們還有90%的潛能處於「沈睡狀態」。


  要想能出類拔萃、創造奇蹟,僅僅做到盡力而為還遠遠不夠,必須竭盡全力才行。

鬼怕五等人

蓮生/文


  據我所知:


  世上一般人,均怕鬼。鬼之所以令人怕,是因為對鬼「無知」之故。


  還有:


  鬼相令人驚駭。


  鬼會作祟於人。


  厲鬼會找替代。


  鬼盜人之精氣。


  世人但知如此,然而,也有少數的人,不怕鬼。有的是,口稱大膽,其實心中還是害怕;只有少數的少數,是真正不怕鬼的人。


  然而,我知道,鬼也會怕人,這是鬼自己向我說的。


  鬼怕五等人。


  一、凶暴之人。


  (凶暴之人,有強烈的盛氣,鬼退避三舍)


  二、有法術的人。


  (大凡能施法的人,能役使鬼神,有勅治鬼的方法,鬼也怕)


  三、神靈。


  (鬼怕神,神的力量比較大,有些神是專門稽察鬼的,代天巡狩,捉到惡鬼,鬼會入地牢)


  四、有福祿的人。


  (鬼怕有福祿之人,因這等人,是善人,有善神守護,故鬼怕之)


  五、有德行的人。


  (因為有德之人,身心有正氣,鬼神均不能欺之故)


  但,鬼說:


  凶暴之人,等到身有病,老了、柔弱了、氣衰了,鬼仍可欺之。


  神靈來說,只要鬼不做惡事,神靈不可拘鬼,所以也不怕。


  術士,有法術能勅治之人,鬼若未為所欲為,不作祟,其實鬼也不用怕。


  善人,福祿厚重之人,如果他的福分享盡,祿分享盡,就變成凡夫了,因此福祿用盡,鬼也不怕了。


  唯有德行嚴持的人,此等人,非義不取,非福勿為,一心守戒,因為正氣常存,鬼最畏敬這等人。


  寫到這裡,大家要三思:


  如果你自信不怕鬼,唯有德行嚴持,此等人胸襟有正氣。


  鬼一碰正氣。


  鬼的氣就散了,所以鬼最怕。


  其他,有增有減,有長有消,有強有弱,有進有退。


  鬼仍然不畏懼之。


  詩:


  怕與不怕

  不是嘴上的功夫

  看多少不怕鬼的人

  向鬼求饒



  只因為心有虛

  惡業做太多

  黑路走得太久了

  挺不起腰



  正氣凜凜如光

  清淨閃耀

  鬼逢之

  不跑也得跑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鬼也有畏懼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後羿射箭

  從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後羿。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立射、跪射、騎射樣樣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從來沒有失過手。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從左右手下嘴裡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也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後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後羿找來,帶他到御花園裡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著說:「今天請你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射箭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後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面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


  然後,後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後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


  後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後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後羿收拾弓箭,勉強陪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道:「這個神箭手後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跟他定下了賞罰規則,他就大失水準了呢?」


  手下解釋說:「後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準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看來一個人只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啊!」  


  其實射箭的人技巧還是一樣的,但因有所顧惜,便重視外物。重視外物,內心就昏拙。


  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將會成為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心被外物所累,便失其靈巧了,所以說「平常心是道」。


※ ※ ※


  人之所以會痴迷執著,均在心所縈掛;不僅止於修行者欲修大道之求超脫,一般眾生對於名利、富貴之汲汲鑽營,當亦是心之縈掛。 


  一旦心有所注,必然希冀有得,一旦未得,則其失望使其所縈掛之動力受到衝擊而渙散,則其人多有頹喪之現象,甚或失望過大,衍成偏激心態者,亦有之。所以世人在日常間,若對事物太過縈掛,必然影響心緒之不寧,一旦人心處於不安寧狀況,在事情過程中,有者以爆燥,甚至智慧大幅受到心緒單一縈注,故短暫退化,乃致當下言行大為乖異者,亦有之。 


  修行之人,實則初基應是「修身養性」,既曰修此身性是為修行初基,因而對於影響心緒之縈掛,乃致患得患失之心緒,當亦在修涵之內。 


拱衡雜誌260期-述論:患得患失 

無為而為

  戰國時代,有位君王想造一個大鐘架,於是請來一位有名的木匠師傅,君王對他說:「盡你所能,要把鐘架造得精巧恰當,又完美無缺。」


  木匠以七天的時間構思,希望達到君王所訂的標準,到時候把鐘掛上去,能夠毫釐無差。


  之後又花了三天的時間,掃除腦海中構思好的鐘架設計,他不想受到既定模式的束縛。


  接著他審視自己的心,原來心裡正想著──這可是一件大工程,做好之後,必定得到許多人的「讚賞」。


  對於自己這種虛榮的心態,他感到很吃驚,於是又以三天的時間,努力清除這種名譽得失的想法。


  三天後,再度探視自己的心──「鐘架造好之後,國王一定會重重有賞。」這個發現,令木匠嚇出一身冷汗:不得了,這種貪取利益的功利心,是煩惱的根源!


  所以又趕緊徹底排除這些心念,最後,只留下「盡本分,做好就好」的一個念頭。


  等到心念清淨之後,他才到山上,去找原始的木材,仔細挑選後,取用最自然的樹幹,然後順著它的姿態,再加上自己的手藝,完成鐘架。


  造好後,他把鐘架送到君王面前,很多人都前來觀賞,大家異口同聲讚歎道:「真是巧奪天工!既自然又精巧,而且很堅固,尺寸也恰恰好。」


  君王非常歡喜、大臣也很佩服,紛紛問道:「為何你的工藝這麼好,你是如何構思的?」


  木匠謙虛地說:「大家過獎了!在製造過程中,我只是盡自己的本分去做。」大家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


※ ※ ※


  佛法中有一句偈:「無為而有成」。初基者每多誤會,為甚麼不做而能有成?其實此一為字,不作動詞用,應作目的解。就是不為自己而幹之事,就叫無為。


  照佛說來研究,佛法中一切祈求福田之事,不能私自求得,一切只許以眾生為前提,求眾生得福。自己亦是眾生之一,當能佔得一份光而已。若只求自己得福,當然不能有成。觀乎此,無為而有成之一句偈,可思過半矣。


  無為二字,就是作無我解,而且無為比無我更深一層,更積極一點。因為無我是不作私人想,不為自己利益想;而無為不獨不作自己想,更要為別人而工作,是否更深更積極呢?


雨華再集57 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