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吾帶領宣筆出遊。
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天空中星光明朗,下方燈火通明,令人有流連忘返之情境。
未久,蓮台緩緩下降來到一處校園裡,但見有某些學生正在比較手中的手機品牌、樣式,許多學生手持較高檔之智慧型手機,正在取笑使用傳統陽春型手機的同學,此舉令該位同學有些自卑,又有些生氣,似乎有些快要抓狂的樣子,卻予以壓抑住性子,可真不容易。〉
菩薩:眾生於求學期間,本該做好學生身份之事,既然本身為學生,就只能以學業為重心,其它的物品乃是身外物,僅是方便使用罷了。
何以為了點滴小事而取笑於他人,如此一來,不但本身頻造口業,更與其他同學植下不善因緣,有時候一個不合,尚有可能衍生出肢體衝突;若是如此,便有辱學子求學的用意。
邱生:菩薩啊!學生方才見到數名同學,正在取笑一名使用陽春型手機的同學,真是令人感到慨嘆!現代的學子,究竟什麼是實際需要的都搞不清楚。
菩薩:由於科技發達,現代化的產品,日新月異,並且多元化,在這種變化萬千的時代裡,尚且有不少家庭甚至連三餐都成問題,何況是根本無餘力使用到手機,就連古早型手機都無法擁有,更何況是智慧型手機呢?有些家庭的學生,甚至就連撥打公共電話的能力,都還感到很奢侈。
眾生啊!何苦同為學生,卻以自身之生活環境優渥,反倒去比較其他生活條件弱勢的同學呢!趕快乘著還在求學的階段,儘快將物質的比較欲望降伏下來,否則太過於炫耀,恐怕將會使自身成為有心人士傷害之對象,並且不應該以本身家庭環境優渥而輕視其他家境困難的同學,這才合乎求學的條件與資格。
邱生:想一想,學生往昔於就學時期,當時手機並不普遍,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被比較了。
菩薩:現代人,物質太豐富,可說是極盡奢華的年代,卻也因此生活不夠單純,生活於享受中含帶痛苦,因為常被做比較,擁有的東西比別人差一些就要被取笑,擁有比別人好一點的東西就任意取笑別人,真是不知飽食終日、所為何事。
但願學子們在學期間能多以求學為重,不可捨本逐末,反倒比起物質生活之優劣性,畢竟每一個家庭的生活條件不同,能擁有的物質程度也就不同,不可予以比較,以免自誤損人。
邱生:〈邱生再走不遠處,但見有一群同學正在比較手中的筆,有同學指著手中的筆,說是親戚從國外買回來的,價格將近千元;亦有同學指著手中的筆,說要價數百元;但有更多同學手中的筆非常普通,就這樣被那幾位擁有高級筆的同學取笑,硬說是跟不上時代,一輩子沒用,惹得許多同學都快哭了出來。〉
菩薩:物資,實用就好,何必比較。
求學期間,所使用的筆,只要能夠寫就好。考試之時,誰會問哪一張考卷是高級筆寫出來的,又有誰會分別哪一張考卷是用低價筆所寫的,完全不會有人去劃分,唯一分出高下的是考卷上所書寫的答案,哪一張答對的比較多,考卷答對的多,自然分數高一些,考卷考題答錯的多,當然分數低些,從來不會有任何一位閱卷者特別找來答題者詢問所使用的筆是哪一個品牌或型號。
邱生:對哦!記得以前學生在讀書時期,根本沒有人會去比較手中所擁有的筆是哪一種,但會有人詢問看了哪些電視節目,下課時都在研究電視劇情者比較常見。
菩薩:看來每一個世代的學子所注重與討論的完全不太一樣,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容易起比較心。
但願學子們要有學子的樣子,除了求學之外,亦要注重品性以及人際關係,將來步入社會服務,才能懂得於每一種場合應該注重的稜稜角角,而不是錯誤的將該注重的項目顛倒,若是注意力錯置,則甚難成就一番事業也。
邱生:聽聞菩薩一番話,勝讀萬卷書。
相信當今的學子們,以及社會上求學問者,都能知其輕重,使學習有所成長。
菩薩:但願世人珍惜現有的物資,並且適當的善用之。
邱生:感恩菩薩之開示!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吾回!
人生遊記-第十一回 學子求學輕物欲
蓮生/文
我發覺娑婆世間,有兩個字,應用在任何事,都非常的貼切。
這兩個字是:「不再.......不再......不再......。」
以時間論:
前年不再了,前月不再了,前日不再了、甚至前一小時、前一分、前一秒,都不再了。
以空間論:
家母錯感嘆:「人如同鳥。」
一會飛東。
一會飛西。
相聚就是分離的開始,悲歡離合,一次又一次的相聚,一次又一次的分離,這一切又一切,就算空間一様,時間也不再。
(還是不再!)
以朋友論:
小學的朋友不再,初中的朋友不再,高中的朋友不再,大學的朋友不再。
就算有同學會。
見面只是唏噓:
「不再、不再、不再。」
我的弟子,新疆的民歌王-王洛賓,早年就寫了「青春舞曲」: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
美麗小鳥一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様不回來,
我的青春小鳥一様不回來。
別得那呀喲別得那呀喲,
我的青春小鳥一様不回來。
(三毛走了!)
(王洛賓走了!)
青春不但不再,連心也一樣不再,什麼都不再了!
我移民美國,雷藏寺的開示說法,真佛密苑的回信問事,彩虹山莊的護摩歡聚。
我隱居後:
「不再、不再、不再。」
劉禹錫的詩:
百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此詩是劉禹錫重遊玄都觀的詩,裡面的深意,正是「不再」。
此詩令我想起另一位劉郎,也就是入仙山遇美麗仙女的劉晨。
天女和人間情郎的戀曲留傳至今。
還有:
萼綠華是天上美麗的天女,天女下凡,卻追求人間的羊權,夜降羊權之家,賜下了定情之物,傳為佳話。
我的問題是:
劉晨是劉老叟。
羊權是羊老叟。
試問:
仙女還來譜戀曲嗎?
還有年輕時的王維,詩文均佳,精於音律,也彈琵琶。
王維為安樂公主譜了新曲<郁輪袍>,安樂公主欣賞王維,王維遂登第。
如果王維是王老叟,還登第嗎?
我隱居才五年而已,已有多位弟子「生離死別」了,散的散,離的離,我也是一個盧老叟了。人生真的是:「不再、不再、不再。」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不再、不再、不再
廣東省雷州縣,有位叫謝老的獨居老人,為人忠厚,年已七、八十歲,體力尚健,一日被雷擊斃,村人以翁忠厚,而死於非命,都認為天雷錯擊。
忽然鄰家有位遠門親戚到,年齡與謝老差不多,聽到大家談論雷擊之事,他大聲說:「大家不知底細,天雷並沒有打錯人。」
謝老年輕時,和我為伍,一日閒遊郊外,日下崦嵫山,途經林下,遇一尼姑,年僅二十左右,謝見地僻人稀,頓起不良之心,想強行非禮。
尼姑身弱無法抵抗,被扯落下衣,情急智生,尼姑假意順從,說如廁再來,乘謝不備,蹲下抓起細沙,向謝臉上丟去。
謝兩眼受沙,目不能開,尼姑幸得脫險,一氣走至山邊,見一矮屋,叩門求救。
一位婦人出來,見尼姑急問何故?尼姑將情形告知,並懇求借宿一宵,且借了一條褲子。第二天早上叩謝婦人離去,並與婦人約好明天我會拿褲子來還。
婦之夫,業小販,常隔夜才回來,但當天中途遇雨,全身雨濕,回家換衣服,找不到褲子,五歲小兒剛好在旁說:阿母拿給和尚穿去。
王某罵說:「小孩子不可亂說話,怎會有和尚來我們家呢?」
兒還說:「昨夜與阿母睡。」
王某信以為真,怒責其妻,婦以理直氣壯,不甘受辱,苦口辯明。王某不以置信,隨著進入廚房,拿了一把刀將她殺死。
隔天,王某上街籌辦喪葬事宜。尼姑拿褲子到王家來還,才知婦人為了救我,被丈夫誤認姦情而遭受慘死,伏在婦人屍體上大哭不已。
後來王某回家,看見尼姑哀泣妻屍,誤以為是僧(和尚),忽然大怒,一刀將尼姑刺死,殺後才發現不是和尚而是尼姑。
此時王某深深後悔昨天不信妻言,以致於誤殺兩命,這都是小兒亂說話所引起的,以腳踢兒,小兒被踢而死,王某悲悼更甚,知罪深重,也自殺身亡。
一案四命,源頭都是謝老所造成,遭雷誅有何錯哉?
嗟乎!色之為害,有甚於猛虎毒蛇也,一念之差,致四人死於非命,真令人不寒而慄。
世之好色者,當引為戒焉。如謝老者,身雖受雷擊之報,豈能便消其罪孽乎?冥律森嚴,甚於陽律,當然很難逃過地獄之苦也。
願世人不可漠視不當一回事,而蹈謝老的覆轍,幸何如之。
※ ※ ※
夫,淫者為萬惡之魁首,色慾二關,乃是人生大敵,為色傷身,為慾亡命,明知有害,如蛾撲火赴死,只貪一時之樂,誤卻一生大事,終身罪惡無所避,嗚呼!是誠何心哉。
故諸惡孽中,推淫為最,蓋淫念一萌,色膽包天,幻生妄想,千方百計,引誘生枝,如小阻礙生嗔心,忌人之有,生妒毒心,奪人之愛,生殺害心,萬般惡念由此起,善念本性由此消,森羅鐵榜,淫為萬惡首。
奈何世之願,陷溺於此者,動曰何傷?嗟乎!天下受何傷之毒也,豈少也哉!殺人者,殺其一身,淫人者,何異殺其三世。有夫婦,然後父子兄弟。淫人者,何至獨亂夫婦之倫,上有父母翁姑,中而丈夫兄弟,下而子女媳婦,一門莫不恥,懸眉額之間,痛纏心骨之內,是無異挾自力刳人三世之腹,而由可傷乎。
故淫者,神誅鬼責,天地難容,所以若遇孀婦、處女、或良家婦女,皆定力而不可犯也。若不省自身,私情之約,則輕棄其夫,不安於室,或夫厭其婦,遠逐他鄉,或賣為娼,在夫有入室之謀,在婦有下堂而去,傷天害理莫此為甚。人若無存一點良心,空花一過,反觀內照,能不悔自恨,哀身疑懼,累人累己,破家蕩產,或流失無所依,或病其身,或亡其命,或敗其家庭,或敗其宗嗣絕後代,此便是人生地獄。若入地獄,應受冥嚴,後再轉世,為六畜,或娼妓,或孤寡賤貧,此乃因果報應。
蓋今身為婦女者,應知一生名節攸關,終身如白玉,容不得絲毫瑕疵。稍有醜行,雖有西江之水,也難洗其污;雖死九泉之下,也難掩其羞。故為男子者,當視淫行如鴆毒,一入虎口則死,何人貞節姿我片刻之歡,損彼終身之操,豈不罪大惡極。惟願世人,男與婦自省警惕,當盡力保守,須臾堅忍,終身善用,如果一念之差,後悔已遲,百身莫贖,可不畏哉。
警世箴言-述戒淫論
有一個古老的西藏故事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多隆的喇嘛,遠近馳名。一天,他看到有一個人在繞塔。
「你在繞塔,很好。」多隆說:「但如果你能夠修行,不是更好嗎?」
那個人就對自己說:「既然如此,我最好讀經。」於是他就開始勤奮讀經。
一天,多隆又見到他。「讀經當然很好。」多隆說:「但如果你能夠修行,不是更好嗎?」
那個人想:「讀經似乎還不夠好,打坐如何?」
不久之後,多隆看到他在打坐,就說:「我承認打坐很好,但如果你能夠修行,不是確實更好嗎?」
那個人被搞糊塗了。「你所謂的修行是什麼意思?請你告訴我如何修行。」
「把你的心,從世間轉到修行。」多隆告訴他。
佛教的修行要從改心做起,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 ※ ※
修行顧名思義是將好、壞、對、錯、是、非兩極端分辨清楚,再經由智慧從中理出正知正念,身行端正,將錯誤的、不正確的,種種後天諸般惡習去除,加以改變、改進。
一般世眾,在從不知與未慧明覺悟之際,往往對修行有著過之而不及心態,更有存著我心不害人,為什麼還要修行?這是未從覺達致有所悟者而言。
然人身隨業降生世間,都是由各自因緣果報成熟契合,而塵界一切假相總是迷惑人心,以致人心受到這些假境萬象所吸引,誤認短暫假相是永恆實相,故心念伏動,生起無明的貪、嗔、癡、慢、疑,自然隨著一切境景造作諸般的業。對這由心發起的萬般念頭要非常謹慎,因為身、口、意、念、行都是由心帶動驅使,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明白修行非僅只於外相,身行。修行首重將心安撫不受外力諸境迷惑,能從心著手,身行定是入道,為人之正剛。
修行-綱繹大解-前言
昔時,杭州,靈隱寺有道濟禪師,神通廣大,真人不露相,隱於瘋癲之中,以化世人。
有一天清晨,路遇一青年擔著一擔菜。活佛一見,即向擔菜青年合十,口念阿彌陀佛,隨即說道:「請將你這擔菜,捨給貧僧吧!」
擔菜者說:「家有慈母,不敢自尊,待禀明慈母,如母允許,小子即送於師父寺中去吧。」
活佛口稱:「善哉!善哉!」
原來該擔菜青人,是一位孝子,將菜賣妥後,回家禀明母親。
母曰:「道濟乃現今活佛,既向吾兒化緣,這是難遇機會。」
於是孝子遵母之命,擔了一擔菜,送至靈隱寺之中去。剛好正遇著活佛在門前守候,孝子則向活佛行禮。說明奉母命送菜來也。
活佛對他:「說你想發財否?」孝子問:「如何發財呢?」
活佛說:「你將這擔菜作成小泥丸,你就發財啦!」
孝子問:「治什麼病?誰人要賣?」
活佛說:「不但有人賣,而且還不夠賣呢!賤價不賣。賣一分銀一粒,你去福建省賣吧!」
孝子遵旨到了福建省,這時正値福建瘟疫流行,死的人很多。孝子一見,即大喊賣藥丸,專治瘟疫。人們正在愁無藥能治這瘟病,一聽說此藥尊治瘟病,即有人試而買之,一試之下果然很靈。
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爭著賣,不到三日,孝子己經將藥賣完。得錢很多,返家後,其左鄰右里種菜者,羨慕之極。亦去靈隱寺懇求活佛指點開示。
濟佛說:「你等欲想以菜做藥發財則不可了。」
眾問何故?濟佛說:「一者,你們不是孝子,再者,你等未種前因,無因,則不能得果。孝子,他前生是福建人,發心行善施茶,現今所有買他藥者,都是前生飲他的茶之人。你等前世未種此因,不能發財,你們速去種善因吧!」
※ ※ ※
現今的社會是一個「功利」的社會,凡事皆以功名富貴作為評斷的標準,因此不論是電子媒體,或是實體書店,只要是標榜邁向成功、如何致富,成功經驗談……等資訊,都會讓世人熱血澎湃,眼睛一亮,迅速登上排行榜。
然而許多心中立下「有為者亦若是」,依循那些成功者的做法,或是一心想要賺大錢,當大老闆者,為什麼總是壯志難酬,以失敗收場呢?原因就在於福報不足。當一個人福報盈倉時,不是人追錢,而是錢追人;但當一個人福報不足時,就變成人有二條腿,而錢有四條腿,只能望錢興嘆。
人世間有很多東西可以追求,但是千萬不要強求。世人往往愛強求,因此帶給自己無止盡的苦惱和折騰。故,有智慧的人,就會努力培養福報,順應天命做事。那麼要如何培養福報呢?首先是要珍惜福報,然後還要廣結善緣。
要培養善緣,首先要學會無私付出,要常常口說讚美、鼓勵的好話,隨手助人一臂之力,如此,就能感召到大氣無私的貴人,未來自然會在自己需要協助時,適時出現。一個人若是平常小氣自私,則同類的磁場,就會吸引小氣自私的人聚在一起。
例如一個人喜歡抽煙喝酒,週圍當然也是充斥著愛抽煙喝酒的朋友;一位喜歡賭博的人,身邊就會出現一堆賭友;而滿口粗魯髒話的人,週遭的朋友也一定出口成髒。如果你喜歡布施,慢慢的樂善好施的人就會向你靠近,因為他們受到你的磁場吸引。因此一個人要培養好的磁場,慈悲的磁場,無私的磁場,大氣的磁場,則週圍自然是好磁場的朋友。
命可以改,福報可以培養。一個人如果現階段福報小、運勢差,就要多作善事,好好培養福報,多積陰德,常保慈悲的心態,則未來自然會改變命運,邁向平順的人生。
虛原雜誌第2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