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盧師尊到了「石牌」的「清淨同修會」,上了法座,說:
「吾師,吐登達爾吉上師,圓寂時,只說『清淨』二字,試問大眾,清淨是什麼?」
我說: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的偈,是『生死皆可拋』,我批為未達化境。為什麼?因為有生又有死,未達開悟,試問,拋什麼?」
我說:
「盧師尊圓寂時,原本只想說一『爽』字,我當然知道『爽』的真義,但唯恐世人還是大多數不懂,現在改了,我圓寂的偈,改成『沒干涉』,這『沒干涉』更是直接,佛與佛就等我這一句『沒干涉』,此句一出,才是真的,天上天下無如佛了。」
講了這麼多的廢話,仍然要問:
「清淨是什麼?」
我舉一食物的清淨:
美國食物,比日本清淨。
日本食物,比台灣清淨。
台灣食物,比印尼清淨。
印尼食物,比印度清淨。
我問:
「最清淨的食物是什麼?」
(請聖弟子以第一義諦答來)
*
金陵,淨德院,有位智筠禪師,我很欣賞他的「什麼是什麼?」
僧人問:「如何是射箭紅心一句?」
智筠禪師答:
「道什麼?」(偉大的回答)
僧人問:
「紛紛然覓尋不得時如何?」
智筠禪師答:
「覓尋什麼?」(偉大)
僧人問:
「如何是祖師的意?」
智筠禪師答:
「祖師有什麼意?」(偉大)
僧人問:
「諸聖皆入不二次門,如何是不二之門?」
智筠禪師答:
「什麼是諸聖?」(偉大)
僧人問:
「什麼是今古同去?」
智筠禪師答:
「同是什麼?」(偉大)
僧人問:
「學人為什麼禮拜?」
智筠禪師答:
「禮拜什麼?」(偉大)
這位「智筠禪師」喜歡用「反問句」,什麼是什麼?我很喜歡,他的反問,句句都是波羅蜜,只要一想,便會心。所以,我讚嘆「智筠禪師」很偉大,句句般若。
智筠禪師上堂,說:
「夫欲慕道,也須上上根器始得,造次中下,不易承當,何以故?佛法非心意識境界。」
大家看到否?
「佛法非心意識境界」這句話簡直太重要了!一般人學佛,只在「心」上用功夫,卻不一定知道「心」是什麼?或者只在「意識」上用功夫,卻不一定知道根本就不是意識。
聖弟子若明白。
「玄旨」就在手掌上了!
盧勝彥文集217冊《海灘上的腳印》清淨是什麼?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理念人生
二零零六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尤努斯 ,他扭轉了一億人的命運。尤努斯是一位經濟學博士,他曾獲美國華頓商學院評選為一九七九年來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位經濟領袖之一。他放棄在美國的教授工作、放棄擁有豪宅的舒適生活,甚至離開妻女,回到孟加拉投入幫助脫貧的生活。
他目睹一位貧窮的婦女蘇菲亞跟富人借了五塔卡買竹子編織竹椅,只為了賺取零點五塔卡,相當於零點零二美元的利潤糊口。尤努斯感到氣憤,於是花了一週的時間調查這個村莊,到底有多少人過著像蘇菲亞般的生活。
答案令人震驚,有四十二位村民只借貸到二十七美元,尤努斯骳眉了,富人運用高利貸將貧窮綑綁在他們身上,他們根本無力脫離貧窮人生。而這群人,是擁有工作能力的人,於是他掏出二十七美元借給這些村民,村民看他的眼光像看到神一樣。
因為窮人沒有擔保品,銀行不願借給他們,尤努斯努力說服孟加拉銀行農業銀行,成立了「鄉村銀行」,借錢給窮人。他挑戰制度、挑戰文化,違反宗教風俗,放款給婦女,最後讓婦女擁有了知識與新觀念,自食其力的思考種子發芽、茁壯。
尤努斯做到了,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一億人的命運;他不只見證了第三世界掙扎脫貧的歷史,而且改寫歷史。
※ ※ ※
在人之生活要能適情、適理,且能本良知理念行事實在不簡單,同時亦因所受教育及生活環境之差異,每個人當然呈現出不同之理念,所以各有其生活的方式與目標,造就不同之層次發展,亦因而導致社會成敗之因素也。
然理念的人生,不論其教育程度或是條件的差異,如果能確切的認知,也可平齊於某種的標的,因這標的是可以共同去實現與共同去努力的。如同慈懷眾生,利益黎庶,只要有心付出,這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反而有些教育程度高的做不到,都是那些看得開且教育程度低的有成就,這實在令人懷疑教育高者其所學何在?當然有些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教育程度高者,帶動程度低者在理想的人生旅程上邁進,這是程度低者所不及者也,這些暫且不予置評。
總歸言之,凡是能正確自身生活的理想,除了造就自己而外,更盼能藉以發揮,以求達所有眾生同歸於理想之境,這才是理念之人生也。盼世人能加以瞭解認定與施行。
心志歸向-第四十一章理念人生
他目睹一位貧窮的婦女蘇菲亞跟富人借了五塔卡買竹子編織竹椅,只為了賺取零點五塔卡,相當於零點零二美元的利潤糊口。尤努斯感到氣憤,於是花了一週的時間調查這個村莊,到底有多少人過著像蘇菲亞般的生活。
答案令人震驚,有四十二位村民只借貸到二十七美元,尤努斯骳眉了,富人運用高利貸將貧窮綑綁在他們身上,他們根本無力脫離貧窮人生。而這群人,是擁有工作能力的人,於是他掏出二十七美元借給這些村民,村民看他的眼光像看到神一樣。
因為窮人沒有擔保品,銀行不願借給他們,尤努斯努力說服孟加拉銀行農業銀行,成立了「鄉村銀行」,借錢給窮人。他挑戰制度、挑戰文化,違反宗教風俗,放款給婦女,最後讓婦女擁有了知識與新觀念,自食其力的思考種子發芽、茁壯。
尤努斯做到了,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一億人的命運;他不只見證了第三世界掙扎脫貧的歷史,而且改寫歷史。
※ ※ ※
在人之生活要能適情、適理,且能本良知理念行事實在不簡單,同時亦因所受教育及生活環境之差異,每個人當然呈現出不同之理念,所以各有其生活的方式與目標,造就不同之層次發展,亦因而導致社會成敗之因素也。
然理念的人生,不論其教育程度或是條件的差異,如果能確切的認知,也可平齊於某種的標的,因這標的是可以共同去實現與共同去努力的。如同慈懷眾生,利益黎庶,只要有心付出,這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反而有些教育程度高的做不到,都是那些看得開且教育程度低的有成就,這實在令人懷疑教育高者其所學何在?當然有些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教育程度高者,帶動程度低者在理想的人生旅程上邁進,這是程度低者所不及者也,這些暫且不予置評。
總歸言之,凡是能正確自身生活的理想,除了造就自己而外,更盼能藉以發揮,以求達所有眾生同歸於理想之境,這才是理念之人生也。盼世人能加以瞭解認定與施行。
心志歸向-第四十一章理念人生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美女的苦惱
一女子很苦惱的問著禪師:「大師,我長得這麼漂亮,每天出門都被一群男人死纏著告白,我又很難拒絕別人,我該怎麼辦呢?」
禪師默默的從池塘裡鞠起一瓢水,潑在女子的臉上。
女子恍然大悟的說:「我懂了,您是要我心靜如水,對待世間萬物都以清澈的心態面對……是吧?」
禪師答:「喔!沒有這麼複雜……」
女子一面疑惑:「還有更簡單的方法?」
禪師雙眼低垂,單掌作禮,回答:「妳只要卸了妝,就可以了……。」
※ ※ ※
道本自然,人之性亦秉天之性而無做作,亦是含存自然無飾之性,此性就是本靈,即是本真也。奈何世人自降後天之後,此原本不飾之自我,漸次的受到各種欲利之薰染而變質,以致於想盡辦法去掩飾而失去原來之面目,實堪悲也。
就如同世人必在己身之打扮上,或是穿著上力求全美,而忽略了內在本質之好壞;女人則粉垢滿面,力求粧美,實在不切實際也。又婦德不修,粉飾外表再美麗,還是失去了意義。
真美不粉飾,才是道之本質所在,試看大自然之美何來之粉飾,如以人工造作者,就是比不上天然之美,這是有目共睹者也。故世人當知不論在何處得認明求得本真自我的純美,將所有之掩飾全予去除,赤祼祼的面對自己,使己身之本性本靈可達純真無瑕,希悟明之。
皇母慈音第四輯—不粉飾自我
禪師默默的從池塘裡鞠起一瓢水,潑在女子的臉上。
女子恍然大悟的說:「我懂了,您是要我心靜如水,對待世間萬物都以清澈的心態面對……是吧?」
禪師答:「喔!沒有這麼複雜……」
女子一面疑惑:「還有更簡單的方法?」
禪師雙眼低垂,單掌作禮,回答:「妳只要卸了妝,就可以了……。」
※ ※ ※
道本自然,人之性亦秉天之性而無做作,亦是含存自然無飾之性,此性就是本靈,即是本真也。奈何世人自降後天之後,此原本不飾之自我,漸次的受到各種欲利之薰染而變質,以致於想盡辦法去掩飾而失去原來之面目,實堪悲也。
就如同世人必在己身之打扮上,或是穿著上力求全美,而忽略了內在本質之好壞;女人則粉垢滿面,力求粧美,實在不切實際也。又婦德不修,粉飾外表再美麗,還是失去了意義。
真美不粉飾,才是道之本質所在,試看大自然之美何來之粉飾,如以人工造作者,就是比不上天然之美,這是有目共睹者也。故世人當知不論在何處得認明求得本真自我的純美,將所有之掩飾全予去除,赤祼祼的面對自己,使己身之本性本靈可達純真無瑕,希悟明之。
皇母慈音第四輯—不粉飾自我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留有餘地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聰明只是耳聰目明的逞口舌、鬥急智,那只是官能的智慧,除了觸類旁通有遠見外,更需要內斂的良知、良能。現代人急於速成,缺少遠見,追求超薄短小的高密度、極密集的現實利益,也許是口若懸河地推銷術,也許是引證數據的管理學,其實都脫離不了人肉戰爭,你爭我奪的戰績,更只是在如來佛掌貪嗔痴的限界而已。
苛求別人,寬以待己,成了這一世代的標記;古中國留餘地給別人,已成絕響和笑柄。
彌勒菩薩:不留一點空間給別人,逼人死地,將也把自己迴旋的空間一起堵死,不久自己也將嚐到無餘地的報復,這不是智慧,這也不是才能,而是顯露出自以為是的傲慢啊!
陳生:嗯!刀起頭落,只是劊子手的快感,只是閉塞烈火的意識,更只是文化剝離後原始的蠻橫重現而已;所以,現代人缺少的只是那一份大智若愚的內練功夫。
孔文舉年僅十歲,跟隨父親到京城洛陽,當時管理百官行政的李元禮,也以才學聞名。要到李府拜訪的人,不是親朋好友,就是絕頂聰明的秀才,一般人是不准進出的。
有一天,孔文舉來到李府門口,被門吏擋住,十歲的孔文舉便對門吏說:「我是遠房親戚,特來拜訪。」門吏請孔文舉到客房。
正好李元禮與賓客談論詩書,聽說有親戚來訪,便命人奉茶賜座,對似乎未曾謀面的孔文舉說道:「你是哪房親戚?」
孔文舉毫不緊張的說:「你的祖先老子李耳和我的祖先聖人孔子,他倆有求道問禮的情誼,所以我們兩人也應該有這份情誼的。」
李元禮和賓客都沒有想到孔文舉竟然有如此機伶的回答。此時,大夫陳韋沖來訪,大家便把剛才的應答說一次。
陳大夫便當著大家的面前說道:「小時聰明,長大了也未必是好的。」
孔文舉不甘被輕視的回答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原來你小時了了,所以現在只是個小官。」
陳大夫被調侃的急促不安,賓客無不捧腹大笑。
彌勒菩薩:爾等謹記在心!調侃別人,樂在一時,在這個當下卻是有虧,虧心即為失啊!
有的人適合站在台前,有的人適合站在幕後,不管是在台前或幕後,都要盡其本份,每個人把自己的特點發揮出來,就是好事。所以,命理、鰲頭不要與人比,一山還有一山高,一切盡心就好。每個人的環境、境遇不同,盡其本份做到完善即可得。日常中得、失、罪、過、錯,隨傳隨到,隨叫隨到,一不小心則罪、過、錯就上身囉!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明白。在歷史長遠的洪流中,一個人百年的生命,其實只是上天兩手間火石相繫的瞬間火光而已,即發即滅;是以,人一出生,即是邁向死亡,在如此短暫的歲月中,爭長競短,真是太浪費、太無意義了。
彌勒菩薩:明白「道」,就得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啊!在無垠無盡的宇宙中,地球原只是一粒小石子,而每個人生存空間,更只是一粒小小細沙,較雌論雄,只是在自我畫限的蝸牛角間轉來轉去,成敗轉頭空,看歷史英雄人物,誰贏誰輸,都只是一陣煙塵,隨風散去,亦即是「萬象皆虛空,爭奪本惘然」。
陳生:是喔!人生的苦,出自爭奪,來自你上我下的積怨忿恨,源自於你富我賤的比勁較量之間。
彌勒菩薩:對!人,其實都在重蹈覆轍,在人性的黑暗面裡惡性循環,自苦自疾,難斷難了;所以,世人更該平淡自如,如清風的永在,如明月的永常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八章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聖示: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聰明只是耳聰目明的逞口舌、鬥急智,那只是官能的智慧,除了觸類旁通有遠見外,更需要內斂的良知、良能。現代人急於速成,缺少遠見,追求超薄短小的高密度、極密集的現實利益,也許是口若懸河地推銷術,也許是引證數據的管理學,其實都脫離不了人肉戰爭,你爭我奪的戰績,更只是在如來佛掌貪嗔痴的限界而已。
苛求別人,寬以待己,成了這一世代的標記;古中國留餘地給別人,已成絕響和笑柄。
彌勒菩薩:不留一點空間給別人,逼人死地,將也把自己迴旋的空間一起堵死,不久自己也將嚐到無餘地的報復,這不是智慧,這也不是才能,而是顯露出自以為是的傲慢啊!
陳生:嗯!刀起頭落,只是劊子手的快感,只是閉塞烈火的意識,更只是文化剝離後原始的蠻橫重現而已;所以,現代人缺少的只是那一份大智若愚的內練功夫。
孔文舉年僅十歲,跟隨父親到京城洛陽,當時管理百官行政的李元禮,也以才學聞名。要到李府拜訪的人,不是親朋好友,就是絕頂聰明的秀才,一般人是不准進出的。
有一天,孔文舉來到李府門口,被門吏擋住,十歲的孔文舉便對門吏說:「我是遠房親戚,特來拜訪。」門吏請孔文舉到客房。
正好李元禮與賓客談論詩書,聽說有親戚來訪,便命人奉茶賜座,對似乎未曾謀面的孔文舉說道:「你是哪房親戚?」
孔文舉毫不緊張的說:「你的祖先老子李耳和我的祖先聖人孔子,他倆有求道問禮的情誼,所以我們兩人也應該有這份情誼的。」
李元禮和賓客都沒有想到孔文舉竟然有如此機伶的回答。此時,大夫陳韋沖來訪,大家便把剛才的應答說一次。
陳大夫便當著大家的面前說道:「小時聰明,長大了也未必是好的。」
孔文舉不甘被輕視的回答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原來你小時了了,所以現在只是個小官。」
陳大夫被調侃的急促不安,賓客無不捧腹大笑。
彌勒菩薩:爾等謹記在心!調侃別人,樂在一時,在這個當下卻是有虧,虧心即為失啊!
有的人適合站在台前,有的人適合站在幕後,不管是在台前或幕後,都要盡其本份,每個人把自己的特點發揮出來,就是好事。所以,命理、鰲頭不要與人比,一山還有一山高,一切盡心就好。每個人的環境、境遇不同,盡其本份做到完善即可得。日常中得、失、罪、過、錯,隨傳隨到,隨叫隨到,一不小心則罪、過、錯就上身囉!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明白。在歷史長遠的洪流中,一個人百年的生命,其實只是上天兩手間火石相繫的瞬間火光而已,即發即滅;是以,人一出生,即是邁向死亡,在如此短暫的歲月中,爭長競短,真是太浪費、太無意義了。
彌勒菩薩:明白「道」,就得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啊!在無垠無盡的宇宙中,地球原只是一粒小石子,而每個人生存空間,更只是一粒小小細沙,較雌論雄,只是在自我畫限的蝸牛角間轉來轉去,成敗轉頭空,看歷史英雄人物,誰贏誰輸,都只是一陣煙塵,隨風散去,亦即是「萬象皆虛空,爭奪本惘然」。
陳生:是喔!人生的苦,出自爭奪,來自你上我下的積怨忿恨,源自於你富我賤的比勁較量之間。
彌勒菩薩:對!人,其實都在重蹈覆轍,在人性的黑暗面裡惡性循環,自苦自疾,難斷難了;所以,世人更該平淡自如,如清風的永在,如明月的永常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八章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當我讀書時
蓮生/文
我喜歡——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靜靜的,在無人的一擾之下,讀書。
最好是小小空間。
坐著。
人不能進來。
精神統一。
進入書的三昧。
。
我讀的書,並沒侷限,只要是書,我都讀,從古典的讀到新潮。
從古代歷史,讀到現代史。
從文學讀到現代科技。
從讀經、讀律,讀到諸家大論。
詩。
詞。
歌。
賦。
有一段時光,我迷戀「傳記文學」。
有一段時光,我深入「密續」。
有一段時光,我研究大師們的著作。
千經百典,我內心切切的問:
「什麼時候,我可以把天下的書,全部讀完?」
後來,我終於知道,我所讀的書,只是大地的一粒「沙」。
也知道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我摘的,只是天上的一顆「星」。
無數高山中的一座小「丘」。
。
我怎辦?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於是變成「隨緣」。
「隨順」。
「隨喜」。
我也不急躁了,只是拿到什麼書,我就看什麼書了。
我每天看。
每天讀。
每天摘要思索。
變成了我的精神營養。
我相信我會繼續讀書下去,我與書,亦步亦趨,漫遊在一片光明的書海之中。
以無比的喜悅。
預卜著心靈的豐收。
詩:
有誰信
我什麼書都讀
醫方明
工巧明
因明
聲明
內明
我知道它們的芳蹤
。
有誰知
我深深的入了經藏密續
借書之力
一舉入高空
。
我身心皆穩
我是雨後的夕陽紅
遠赴天宮
當我進入了三昧
已在碧霄中
盧勝彥文集251冊《剪一襲夢的衣裳》當我讀書時
我喜歡——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靜靜的,在無人的一擾之下,讀書。
最好是小小空間。
坐著。
人不能進來。
精神統一。
進入書的三昧。
。
我讀的書,並沒侷限,只要是書,我都讀,從古典的讀到新潮。
從古代歷史,讀到現代史。
從文學讀到現代科技。
從讀經、讀律,讀到諸家大論。
詩。
詞。
歌。
賦。
有一段時光,我迷戀「傳記文學」。
有一段時光,我深入「密續」。
有一段時光,我研究大師們的著作。
千經百典,我內心切切的問:
「什麼時候,我可以把天下的書,全部讀完?」
後來,我終於知道,我所讀的書,只是大地的一粒「沙」。
也知道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我摘的,只是天上的一顆「星」。
無數高山中的一座小「丘」。
。
我怎辦?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於是變成「隨緣」。
「隨順」。
「隨喜」。
我也不急躁了,只是拿到什麼書,我就看什麼書了。
我每天看。
每天讀。
每天摘要思索。
變成了我的精神營養。
我相信我會繼續讀書下去,我與書,亦步亦趨,漫遊在一片光明的書海之中。
以無比的喜悅。
預卜著心靈的豐收。
詩:
有誰信
我什麼書都讀
醫方明
工巧明
因明
聲明
內明
我知道它們的芳蹤
。
有誰知
我深深的入了經藏密續
借書之力
一舉入高空
。
我身心皆穩
我是雨後的夕陽紅
遠赴天宮
當我進入了三昧
已在碧霄中
盧勝彥文集251冊《剪一襲夢的衣裳》當我讀書時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