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槁木死灰

  郭文,字文舉,河內軹縣人。小時候喜愛山水,推崇遁世。三十歲時,每每遊覽山林,十多天才回家。

  郭文父母去世服孝期滿後,不娶妻,離家遊覽名山,經過華陰山崖,看到了石室裡的石函。洛陽淪陷後,郭文步行挑擔子進入吳興餘杭大辟山中荒谷無人之地,把木頭靠在樹上,上面搭茅草做了個小棚子,定居下來,四周也沒有圍牆。


  當時猛獸很兇,闖進百姓家裏吃人,而郭文獨宿十多年,卻毫髮無恙。郭文經常穿著鹿皮衣服,戴著葛巾,不飲酒食肉,靠種糧食、采竹葉果實、販鹽為生。


  有人給他錢少,他也賣給人家。後來人都認識郭文,不再使勁殺價了。郭文有吃不完的穀子,就送給窮人。別人送給他禮物,他只接受不值錢的,表示領了對方心意罷了。


  有猛獸咬死一頭大麂鹿擱在棚子邊,郭文告訴別人,別人就拿去賣掉,賺的錢要分給郭文一半。


  郭文說:「我如果要錢,自己就會賣掉鹿。我之所以告訴你,正因為我不要錢。」聽說的人都感歎不已。


  曾經有猛獸突然張口對著郭文,郭文沒有逃跑,看到猛獸口中有一根橫骨卡住了,就伸進手去把橫骨拿掉。第二天猛獸把一頭死鹿擱在郭文棚子前面。


  獵人經常到郭文家借宿,郭文摸黑出去為獵人挑水,沒有厭倦的神色。餘杭縣令顧颺與葛洪一起拜訪他,帶郭文一起回城。顧颺想郭文走山路或許需要皮革衣服,就送給郭文一件,郭文不要,告辭回山。


  顧颺派使者追送,使者把衣服強行放到郭文棚子裡離去,郭文也不說什麼,皮革衣服竟然在棚子裡爛掉,郭文也沒有穿。


  王導聽說郭文的名聲,派人把郭文請來,郭文不肯坐船坐車,挑擔子行腳。到了之後,王導安置郭文在西園,園中果木成林,又有鳥獸麋鹿,如同野生動物園。


  於是朝廷士人都來圍觀這個稀罕動物,郭文懶洋洋的散坐,旁若無人。溫嶠曾問郭文:「人人都有親人能享天倫之樂,先生為什麼要放棄呢?」


  郭文說:「我本來離家學道,沒想到遭到戰亂,想回家而無路,所以來這裡。」


  溫嶠又問:「食色性也,人餓了就想要食物,長大了就想要老婆,這是人自然的天性,先生難道唯獨無情嗎?」


  郭文說:「情由憶生,不憶所以無情。」


  溫嶠又問:「先生獨居窮山,萬一得病有個三長兩短,就會曝屍荒野,被烏鴉天葬,這難道不殘酷嗎?」


  郭文說:「土葬的也會被螞蟻吃掉,又有什麼區別!」


  溫嶠又問:「猛獸害人,人人畏懼,先生難道唯獨不畏懼嗎?」


  郭文說:「人無害猛獸之心,則猛獸也不害人。」


  溫嶠又問:「亂世不寧,百姓身不得安。如今起用先生來濟世,如何?」


  郭文說:「山野草莽之人,如何能濟世!」


  王導曾雲集賓客,絲竹並奏,試著派人叫郭文來。郭文雙目圓睜、目不轉睛,走進華麗的高堂,如同走在荒山林野。


  當時坐上嘉賓都大談玄理,郭文也常說不知來歷的玄話,天機莫測。


  溫嶠曾說:「郭文有賢人之性,而無賢人之才,是柳下惠、梁踦這樣的人物吧!」


  永昌年間,發生大瘟疫,郭文也病的奄奄一息。王導給他送藥,郭文說: 「命在天,不在藥。壽命長短天意使然。」


  郭文住在王導園中七年,沒有出門。一天郭文忽然請求回山,王導不聽。後來郭文逃回臨安,在山中搭草房居住。臨安縣令萬寵接他到縣城裡安置。等蘇峻造反,攻破餘杭,臨安卻唯獨得以保全,人都覺的很奇異,以為郭文知道天機。


  郭文從此以後不再說話,只是用手指揮表達意思。郭文後來病重,請求回山,想把屍體枕在石頭上,不想讓人安葬,萬寵不聽。


  郭文就二十多天不吃飯,也不瘦。萬寵問他:「先生還能活幾天?」


  郭文三次舉起手,果然十五天後逝世。


  萬寵將他安葬在居住的地方,為他哭喪、舉行祭禮。葛洪、庾闡都為他作傳,讚頌他的美德。(均俱《晉書》)


※ ※ ※


  云何「惱害」?以字義解:不因煩惱而害修行慧命。但是此戒不僅僅於此,實則廣泛包含因煩惱障所衍生諸多無益、有害之言行。


  修行者多知三毒需戒慎,緣於貪、嗔、痴,乃一切煩惱根;但是人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捨此身之欲望,談何容易?縱然老僧入定,猶然受氣所使,因此如何「槁木無灰」?實需依賴嚴戒律己。


  在家修子除名利之韁索、血緣親情,以及男女情愛等縈心掛懷之外,仍然有繫念於此身之浮名(不論緇、俗俱皆涵蓋)。是以故,針對個人之缺失,「不惱害」即是針其所必要之戒。我宗修子或許可免於浮名之障礙,但身在紅塵,染著尤重,當需謹慎。


  末法時中,我佛遠去,所憑藉者,僅有「僧師」與「法本」,不似嚴師在側時,有啟迪教誨;更因身在凡俗,總有凡業需了;更因教法僅憑僧(本宗尚且無之)、法,實難啟迪行者,嚴加約制自身。因此本戒對於本宗修子,更如醍醐灌頂之必要,時時謹記。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四十、不惱害戒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無情無怨亦無冤

  出自《警世寶筏》

  情有不滿則怨,怨有不消則冤,故無情則不怨,不怨則不冤,無情則無怨亦無冤矣。


  例說:有王有星者,位列朝班,退休養老,盡全心於子女之教育,以成國器。


  子峻德,女韶華,二人均才華洋溢,奈因戰亂全家失散,韶華被江邊江月波收為誼女。亂平,全家變為廢墟,韶華只有忍辛耐苦,幫誼父撒網補魚,成為漁家女。


  某夜!船到江心,明月當空,月色皎發,韶華觸景傷情!吟起小調:萬里波平皓月明,滿船燈光照江城,自憐命薄孤舟穩,逢春草木枯又榮,一片冰心似水清……


  吟罷,被隔船周文淵公子聽到,使人要韶華過船見面談談,韶華不肯,後來因誼父之勸,隨誼父過船與周公子見面。


  周文淵見韶華美色,有如嫦娥,欲想妻之,一見面就有此念,未免大過唐突。於是在船行駛中,將韶華誼父推入江中,韶華甚為傷心,周文淵藉此獻殷勤,並安慰乃不慎所致,並替之安排葬禮。


  後來藉機獲得芳心,金屋藏嬌,如此過了數月,周文淵乃是風流成性之人,認識一位元洋美女,同住一巢,韶華一氣之下,跳樓身亡。


  後來就因為如此,屋內白天鬧鬼,乃韶華心有不甘。洋妞卷款潛逃,文淵亦因而精神恍惚,不久咬舌自盡,此乃怨冤之報也。


  現今世人當以此為借鏡,凡事不可風流亂來,以免最後遭殃,造罪造業,醒明、之。


※ ※ ※


  世間人總易墮落迷茫在情愛,這倒是容易形成感情糾紛,也易使人心陷入痛苦深淵。 


  時下男女甚多對感情一事不能始終如一,男的不是背著另一方在外拈花惹草,背著欺騙感情,而女者則是較易沈迷在另一方的金錢,出門要享有特別的照顧,如不是所想易犯下暗中另找一個男人腳踏兩條船,此等事件在今社會時以發生。更有那已婚男女也是易犯背著夫家或背著妻家另尋他歡,社會的亂象非是社會問題,乃人心已變得非常嚴重,生病到快無藥可救。 


  世人啊!人倫綱常尚必有其存在必要,男女之間情愛是要有信有真愛,不是用任何金錢可論定,而已婚的男女眾更要信守夫婦綱常,如能信守不偏離,那自然不會有任何邪淫邪妄邪念,無以上等邪思與作為,那社會怎會有這麼多的亂象呢?希世間人能多反照自心莫自落罪業深淵。


慈聖雜誌125期

尋找替代的鬼

蓮生/文

  有一棟大樓,住著一位通靈的老媼,她一向能看見鬼物。


  她說:


  「鬼物實有。」


  有一天晚上,她看見大樓的圍墻角落,有綠色的閃爍的光。是慘慘然的綠色。


  她仔細看:光中是一位斷頭斷腳的鬼,頭雖斷,但仍連著皮。腳雖斷,但,仍一拐一拐的接近大樓正門。


  斷頭鬼,七孔流血,竟然走入大樓的中庭。


  過一會兒,就不見了。


  老媼沒有恐懼,她分析,這個「跳樓鬼」恐怕是來找「交替」的。


  因此,她決定要救大樓的某一個人,她要預防大樓有人跳樓。


  老媼找保全總幹事:


  「我們大樓會有人跳樓!」


  保全說:


  「不要胡說!」


  老媼說:


  「我看見跳樓鬼在中庭,祂正在等交替!」


  保全說:


  「你黑白講!我們大樓怎麼會有鬼!」


  老媼說:


  「我們可以在佈告欄,電梯口,多貼幾張『自殺防治中心』的電話。」


  保全說:


  「沒事,貼自殺防治中心的電話幹什麼?」


  老媼說:


  「可以防治人自殺啊!」


  保全說:


  「沒有人自殺,亂貼自殺防治中心的電話,會讓人笑話。」保全總幹事不幹。


  老媼嘆氣,無可奈何。


  隔了約一星期。


  大樓真的有人跳樓,是住在十二樓的住戶。


  一對夫婦吵架。


  男主人懷疑妻子有外遇。


  妻子自言清白。


  一念之差,竟然從住戶的陽台一躍而下,跌入中庭。


  「碰」的一聲大響。


  死了!


  當然頭殼開花,全身骨折,慘不忍睹。


  全大樓的住戶,人人震動。


  老媼說:


  「我講的,一定準,可惜就是有人不信。」


  又有一次。


  老媼看見同一層樓的鄰居,家門口聚集了一群鬼,似乎在迎接某一個人。


  探聽一下,果然。


  隔壁鄰居的老頭子,昨夜心臟病發,死了!


  我說:


  現代社會,鬼仍然有「尋交替」的嗎?我答有之。這是鬼趣之一。


  又,鬼何能知之,有人會跳樓,我答鬼仍然有通力,只是通力不大而已。


  交替之事,我有一事證明:


  有一學生,在西雅圖某溪游泳,遭溺斃。


  我通靈:


  「遭四男一女捉去矣!」


  問住在溪附近的人家。答說,一年前,有四男一女,同在一處游泳,溺斃於此。


  四男一女溺斃的地方,也是學生溺斃的地方,如此巧合。


  聽者,悚然。


盧勝彥文集242《怪談一篇篇》尋找替代的鬼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把人看扁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

  但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


  也許你也聽過這則故事..


  有兩個女人,坐在同一張桌子喝飲料。


  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另一個在喝完飲料時,迷迷糊糊的,順手拿起雨傘就走。


  雨傘的主人大聲叫說:「喂!妳拿了我的雨傘。」


  前面那個女人一臉尷尬,紅著臉向對方道歉,說是忘了自已沒帶傘,一時誤拿。


  這件事,讓她想起需要買把雨傘,順便也買一把給孩子,於是她便去買了兩把。


  回家的路上,她正巧又跟之前那位雨傘的主人坐在同一輛公車上。


  雨傘的主人注視著那兩把雨傘,說:「我看妳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


  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


  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


  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HaloEffect)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幾乎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我們都依憑著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在作判斷。


  比方,我們常聽說(或認為):「生意人都很狡猾」、「女人都是爛駕駛」、「男人都很不衛生」、「猶太人都很吝嗇」、「美國人都很浪漫」.......等等。


  此後我們心中就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並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或評斷周遭的人事物。


  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


  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


  說得一點都不錯,「人」「扁」為偏,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看「偏」了。


  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


  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不是嗎?

刀割得悟

  昔日,南京有一位姓張名謨,官居校尉之職。有一日聖上命他監斬罪犯,張謨在磨刀時,不覺誤傷自己手掌,血流不止,疼痛難當。

  張謨心中悔悟,吾平生殺戮太重,雖犯人受罪刑,於心何忍,雖然官受校尉,其性本向善,時常供佛齋僧,遂自悔悟。


  乃作偈曰:


  百歲光陰似水流,殺人償命幾時休


  不如辭職歸山去,好念彌陀得自由


  張謨就入朝辭官,將家業金銀財產,盡喜捨入寺,尋訪明師。行到紫雲山宗福寺,有一位祖師,開堂說法。


  張謨看見心中大喜,即跪下拜求,將金銀置在頭上,口稱姓名,欲拜為師,弟子願要持齋修行。


  祖師答曰:「爾官居校尉,殺戮太重,此金銀錢財乃是罪業之財,吾卻不用。」就退他回家。


  張謨出來乃嘆曰:「吾因前生失修,今生無緣,並無怨恨之心。」等候數月,又來求拜祖師,扔閉門不納。


  張謨就向大眾言曰:「吾雖然殺戮業重,合應自作自受,虧得我九玄七祖受累地獄之苦。」張謨兩眼流淚,心中哀切懇求,大眾看見張謨果有實心哀求大眾,就替他懇求師父,收他為徒。


  祖師見此無義之財,以致不受,就將此銀,買辦香齋果品油香燭,齋僧供佛,方能脫了業債。張謨與大眾一齊跪下,懇求師父帶他懺悔冤愆。師父即命張謨,往寺邊栽種梅樹一棵,付予爾照管,三年不許你懶惰。


  張謨即行到寺邊,栽種梅樹一棵,自此照管梅樹,日夜勤照顧,勞力栽培。不覺有三年間,梅樹成林高大。張謨即往寺中,對師父言曰:「現今梅樹茂盛,高大成林,較子弟如何?」


  師父荅曰:「你在此受苦功有三年,功完果滿,隨你自便而去。」此時張謨信受奉行而去。行到半途遇著大江,有獨木橋就不能得過,既回轉寺中、遂問師父曰:「弟子行有數里,遇看大江有一獨木橋,不能過去。」


  師夫答曰:「你可以從來路而去。」此時張謨被師父指點,醒悟知機,悟知前因,行到大江,賴獨木橋方能得過去。


  張謨作偈曰:


  百歲光陰一剎那,我脫塵勞為磨刀。


  經中玄妙來指點,急早修行念彌陀。


  感蒙祖師收容我,不辭辛苦不辭勞。


  直點歸家本來路,獨木橋上離南柯。


  張謨作偈以畢,轉回家中,加進修行,後修成正果。


※ ※ ※


  人生在世,不過幾十春秋,在世若不知修身養性,行善立功德,一旦無常,三寸氣斷,則墜落地獄,受六道輪迴之苦,再轉世時,不一定再轉生為人,所以說:「人身難得。」今世能為人身,乃前世功多過少而得人身者也。否則若輪迴畜道,豈能得為人身?既得人身者,應知人身之可貴,致力修持「大道」,以避輪迴。當知自古以來,諸天聖佛仙神都是由凡人修成,所以要珍惜既得之人身。


  修「道」是改善人生的標的,以免陷於罪惡的深淵。因而修道應先修人道為主,首須自己淨化,否則自己尚在泥淖裡,是不可能高瞻深通的。所以世人學道,是離不開人生,人生的過程都是修道的表現。由下而上,由淺而深可也。


  人世間,完全在變中,由襁褓孩提,少壯、衰老,是什麼樣子?相信一定是模糊不清的,甚至自己以外的事、物、環境,也是隨時在轉變著。所以說:人生是假的,真假是一個,「假」是屬於後天的,「真」是屬於先天的,由此應借後天之假,以修先天之真,此乃是修道之旨要也。


  天道真理,即「性命」雙修也。修性者,養性也,真養本來之善性,俾使靈性光明,所謂內聖之果也。修命者,修身是也,修身不作惡事,不屐邪徑,無貪無欲,多行善事,造功立德,即外王之功也。所以修天道者,可解脫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內聖外王既就,就可歸真返璞也。


禪化闡道篇第四篇-人身難得,借假勤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