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金大城的傳奇

蓮生/文

  在慶州,佛國寺與石窟庵是二大寺院。此二寺皆是同一人所建,二寺遙遙相對。(二寺均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寺者金大城有一個傳奇:


  且說金大城生長在一窮困的人家,從小金大城出外靠著幫佣過日子。


  金大城命運很苦,常受主人虐待。


  金大城唯一的願望是早一點脫離窮苦的生涯,因為這種生涯痛不欲生。


  他在佛祖面前求。在菩薩面前求。


  有一天晚上——


  金大城夢見一名和尚,相貌就像佛祖一般,來告訴他:


  「佈施。把所有的全佈施出去。」


  那名和尚說:


  「家中所有財物全部佈施!」


  金大城夢後,堅信這是佛祖的指示,而且不顧一切的把家中所有,一概不剩的捐了出去,真的連一毛錢也不存下,這簡直是太過份了。


  自己已一窮二白。


  但,連最後一口飯也捐了。


  外人認為金大城瘋了。


  過了一陣子,金大城沒有發財,反而病了,這一病就病重了,一病不起,死了。


  在金大城死的時候。


  該國宰相夫人剛好要生產,這嬰孩一出生,手中卻握著一塊金牌,上面寫著:


  「金大城轉世。」


  宰相之子金大城,後來長大之後,為了紀念前世的父母,和後來的父母,乃分別在土庵山及吐含山的兩座山頭上,建立了石窟庵與佛國寺。


  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金大城的傳奇,令我內心震撼!


  先窮後富。先死後生。


  隔代建寺。奇之又奇。


  金大城的隔一層「生死」而建寺院,真如夢幻一般,這是金大城的貧窮業力因積聚善緣佈施而化解開來。


  在我們來說,「生滅」是依因緣而有,叫著「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著「滅」。


  人本來就有生死,是因緣問題。


  人本來就有貧福,也同樣是因緣問題。


  在佛陀的教法之中:


  不生不滅是無為法。


  所以生死輪迴的問題,都是假生假死,不是實生實滅,如果是實生實滅,那便是無生無滅了。


  所以有生有滅有去有來,視一切法有生滅去來,是小乘的妄見。


  如果依中道的正見來說,則生滅去來本是如來藏。


  因為一切本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金大城的傳奇,對外人來說,是一大奇也,佈施了一切財物,結果卻死了。


  輪迴成宰相嬰孩,卻又是一個新的金大城。


  在諸般若經中是有道理存在的:


  生即無生。


  無生即生。


  世俗叫著生,真諦卻叫無生,因為世俗的生也只不過因緣的假合而已,一時合和便是窮,便是生。


  在佛眼來看,金大城的生滅,是一時的因緣變幻,金大城的窮富也是一時的變幻,


  全是機緣化現而已。


  所以:


  佛教中——


  人轉世成豬。


  人轉世成蛇。


  人上昇天界,成了三十三天之天主。


  人修成羅漢、菩薩、佛。


  全是無生的生。


盧勝彥文集162冊《異鄉的漂泊》佛國寺與石窟庵的建寺者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多捨多得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福德是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以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


   《金剛經》有一段記載:「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是以,布施的基本原則,就是不執著於功德,心識毫無著相,能做純淨之善,自然是福德無量。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福德和智慧是成就佛道的不二法門,是以,佛陀被稱為:福慧兩足尊。


   因此,若是世人想要得到他人的恭敬與信服,自己是需要培植相當的福德與智慧,才可能成就的。


菩薩:然也。


陳生:那所謂的「業」?


菩薩:宇宙萬有,無論是人、畜、花木等生物,或是山河大地等無生命之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性所構成,而構成這些的原動力,實在是「業」。


   是以,所謂的「業」,就是從世人的身、口、意三處所發的「三業」。


陳生:也就是說,我們一切的行為、所為、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都在因果關係中,由過去延續下來,而形成一股力量,成為善惡、苦樂、因果報應,以及前世、今世、來世等輪迴的思想。


菩薩:譬如:有一位農夫,因他所種植的玉米品質很好,連續好幾年都得到政府所頒發的傑出農民獎,同行也非常稱讚他。


   有一次,新聞記者來採訪他:「請問一下!要怎樣努力,才能種出那麼好的玉米?」


   農夫笑瞇了眼,說道:「其實,我也沒做什麼,只是每年把優良品種的玉米種子,分贈給鄰田去種而已!」


   記者問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呢?」


   農夫又繼續解釋道:「因為鄰田所種的玉米品種,如果是屬於次等的,在花粉傳授時,我的玉米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就長不出好品質的玉米來;所以,我會很在意鄰田所種玉米的種子是否也和我的一樣好。」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創造相同的業因,才會有共同的果報。農夫的作法,就是製造一個理想的共同善業因,始能創造出美好的玉米生長淨土環境。若是農夫只為一己之私,不願意將自己優良品種的玉米種子提供出來,共同善業因的條件必不充足,自然理想的玉米標準就無法達成。


   是以,《道德經》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換言之,聖人之道,就是遵循自然法則,無私而不積藏,有德則教愚,有財則濟人,盡其所有來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陳生:此為「天助互助」。


   在社會生活之中,人人都可能擁有別人不具有的事物,以自己所有去濟人所無,是風尚,是襟懷,想這樣做的人也許很多,真正能夠這樣無私地分給別人的卻不多;因此,幫助別人,給予別人,自己的精神將顯得更加充實,人生則更顯光采!


   這就是幫助別人,自己會更富有,給予別人,自己會更多的道理。


菩薩:然也。自己活,也讓別人活。從包容別人更進一步造就別人,這就是所謂百川之王的風範。學習寬宏大量,那麼,所有美妙將含笑而降。自然之道,總是在不爭不競中,在不言不語中而得到回應。世界比你們想像的還大,你們比自己想像的渺小,隨時記著這樣的真理,那麼你們便可以多方位角度去看待多彩多姿的人生,可以更快樂的出航。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62期-法語: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神巫的相術

  有一位神巫名叫季咸,從齊國來到鄭國,能推算人的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所預言的歲、月、旬、日,無不準確如神。鄭國人看見他,都嚇得趕緊避開。

  列子見了他,卻羨慕得心醉神迷​​,回來告訴老師壺子,說:「原先我以為先生的道術是最深的了,可是現在卻有比您還要高深的。」


  壺子說:「我教你的只是通習了道的名相,還沒有經過事實的驗證,你就認為掌握道的根本了嗎?這正像只有很多雌性而無雄性,又怎能產卵繁殖呢?你既然拿道去與世俗的東西相較量,必定會顯露內心的真情,這就是巫師能拿你來算命的原因。你試著帶他一道來,讓他給我面相。」


  第二天,列子帶他來見壺子。


  他走出屋對​​列子說:「唉呀!你的先生要死啦,沒救啦,活不了十多天啦!我看到他神色異常,面色如灰。」


  列子走進屋,悲傷哭泣,淚水沾襟,把這番話告訴壺子。


  壺子說:「剛才我向他顯示了像大地那凝寂沉靜的外貌,表面看起來不動不止,像土一樣的濕灰,他這是只看見我堵塞了生機,因此說我要死了。你再試著與他來一次。」


  第二天,列子又帶他來見壺子。


  他走出屋對​​列子說:「幸運呀!他的病好啦。整個都有生氣啦,我看見他的神氣在閉塞之中死灰復燃,有了轉機啦!」


  列子進屋告訴壺子,壺子說:「剛才我向他顯示了像天壤那樣柔和自然的外貌,而生機從腳跟開始向上發動,這便是閉塞之中生機發動。他只看見我發動了生機,再試著與他一道來。」


  第三天,列子又同他見了壺子。


  他出來對列子說:「你的先生,形神恍惚不定,我無法拿​​他來面相。等他精神安定了,我再來給他看。」


  列子進去告訴壺子。壺子說:「剛才我向他顯示的是陰陽相合的太沖之氣,他這是看見我陰陽二氣的平衡了。你再試著帶他一同來。」


  第四天,列子又帶他來見壺子。


  他站立未定,就驚慌失色而逃。壺子說:「追他!」列子追去,沒有趕上,回來報告壺子說:「已經不見了,已經跑掉啦,我追不上他。」


  壺子說:「剛才我向他顯示還未超出我的大道。我虛心忘懷順其自然地,變化無窮,他不能窺測我,所以就嚇得逃走啦!」


  這以後,列子認為自己還不曾學到什麼,就返回家中,三年不出門,為他的妻子燒火做飯,飼養豬如同侍候人。對任何事物都不分親疏遠近,去除雕琢,返璞歸真,安然無動於衷,獨以形體存在;在萬物紛呈的大千世界裡,保持真樸,專心守一,虛靜自持。


※ ※ ※


  《太上清淨經》提及:「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這個東西絲毫沒有任何形象可以捉摸,更沒有什麼形體可以看到。


  天地之間,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形體去撫摸它,因為天地之間根本是空無虛寂的,雖然天與地之間,毫無形體可言,卻是生出天地之間一切有生命的動物與植物,不但如此,更生出了無生命的一切沙土及石頭,以及許許多多的形體。


  就因為「大道」完全沒有一定的形體,所以才能夠造就萬物的生息,天與地,若是有一定的形體,則無法包容山河川嶽,因此無形無相的天蓋地載,便是大道的真理,「道」就是那麼深不可測,難思難議。


  「大道」的真理,卷之藏之於密,或有說藏之一粟,放之則彌六合,六合包納於太虛之間,雖然如同一粟米之微小,或者根本讓大家看不出什麼重要性來,但只要給予適合的土地播種,定期供給水份,並在粟米尚未成長的期間,進行雜草拔除,就能使小粟米逐漸成長直至壯碩,並且結出許多的果實來,這便是「大道無形」所衍生的微妙之所在。


  修行之人,其目的亦是為了學習「大道之無形無相」的精神,並且應該效法天與地之間虛無空寂的德行,唯有每一個人都從「無我」的精神方面提昇成長,才能夠使心地包容一切有情,以及接納一切自然而然所衍生出來的種種實相,並且用平常心看待世間種種變化,使自己的心不輕易因為外在突然間的變化而隨著起伏不定,或跟著忐忑不安。


  因為「無我」的緣故,自然任憑外在境界的「成住壞空」,或者人事之間的「因緣聚則和合而生,因緣散則滅」,都能不動於心,既然一心不動,則大道同住。


  願眾生對於自我的期許,應該努力要求接納一切人事物的變化,並且心如太虛而不隨波逐流,不干涉紅塵一切,面對人生一切變化,都應處之泰然,如同天地之間接納萬物之自然生滅一樣自在也。


寶德雜誌第143期-述論: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得與失

  於台中地區,乃有翁某,平時經營雜貨生意。雖然並非很富裕,總是生活有餘,加上本身聰穎,懂得投資方法,著實讓自己獲得不少利潤;是以,從原本租賃到購屋,甚至買下間一店面以繼續經營生意。

  某日,翁某在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的盛情邀約,並且信誓旦旦的保證絕對安全的情況下│跟會,因為每月所跟的互助會,金額並不大,所以就答應了;不料所跟的互助會,眼見就快要滿期而將可以拿回一筆資金,此時卻出現會頭倒會的情形,並且先前有些借予會頭的金錢完全都拿不回來,為此翁某數日以來氣急敗壞。


  某日,有位親戚邀約翁某到醫院訪視,翁某因為心煩,乃立即隨親戚前往醫院訪視以及照顧一些重度傷害的病患,並且來到復健室,看到有些病患,光是要將眼前小小沙包,由左邊移到右邊,再從右邊移到左邊,平常人不到一秒鐘時間便能完成,但在這些人身上卻要花上很久的時間,並且這些人看起來是那麼的全力以赴,汗流浹背,就是一直沒法順利。


  後來又參觀了其它病房,看到有些人年紀也不算大,卻是雙腳不聽使喚,在與病患談論當中,發覺這些病患心裡,原來有許多地方想去的,但不再有機會成行,有些甚至從來沒有過自己有能力出門過,翁某聽後,感覺心有慼慼焉;同時,又看到有人就連想要吃一口飯,都比三歲小孩慢很多,並且揮灑一地才進食不到幾粒飯,非得仰賴他人侍候著才行。


  後來,翁某回到家裡,徹夜的反覆思惟,覺悟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人,連手腳都不自在,而我卻還能活動自如,還能做生意,身邊原來有著那麼困難生活的人們存在啊!我的朋友雖然倒了我的會,也許他正在面臨身心的痛苦,也許他吐訴無門,我該去關懷我的朋友,而不是一直在埋怨他倒了我的會錢。從此,翁某心境更寬廣,待人更平易近人了,生意上也比以前興隆很多,而朋友們更是肝膽相照。


  世人之所以痛苦、煩惱不斷,皆因念頭太過於「執我」,欲解除痛苦及煩惱,必須轉念,藉由轉念讓自己可以更關懷別人,從關懷別人當中,才會獲得輕鬆自在及法喜,讓日子更快樂逍遙也。


※ ※ ※


  世人總是喜得而惡失,其實得與失要如何去分辨?即得失之價值令人費思也!其實可能因得而致禍,或因失而獲福,此等事例經常可見,同時得與失到底是福或是禍?則更令人費解也,故當明白思悟「不得、不失」,可能就是最安穩之事矣。


  何謂不得不失呢?就是要能存有不必太過於得失之利害關係是也。因得與失到頭來細思之,都是幻滅、虛空的,並無必要刻意去爭取與努力,在平常心志之下,任其自然流行可也。得者,應在能造福世間眾生齊得幸福快樂,而得之真正計較之者,當以不能謀求解決眾生之疾苦而思痛之,這才是真正計較得失之可言性也,希世人能悟思此理,並能在此方向努力之,才可藉以存德、立性、造命,否則整個心志全付予無謂之得失,不但無功德可言,亦會因而造就己身不知之無形罪業來,當慎明之。


  正己心、明正德以行之,這就會有所得也,更不會受到失之惑和煩惱不已。世人總是受失惑之害而旋轉不已,終窮一生,實在令人惋惜也!故今述明失惑之原義,以利世人,盼能悟之、勉行之。


惑-第五十八章 失惑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山巔點頭時

蓮生/文

  唐朝僖宗的太子,長大成人,卻不喜從事政治,後來剃度出家,就是「龍湖」普聞禪師。


  他先參訪石霜禪師。


  普聞問:


  「祖師教外別傳,可傳給我否?」


  石霜禪師答:


  「不可毀謗祖師。」


  普聞再問:


  「上下古今宗旨偉大,我不敢妄為!」


  石霜禪師答:


  「是事實如此。」


  普聞又求:


  「師意可傳給我?」


  石霜禪師答:


  「等待山巔點頭時,再告訴你!」


  這時,普聞禪師當下開悟,得了玄旨。


  (我在這裡問大家,為何普聞禪師聽了這句,山巔點頭時,便開悟,為什麼?為什麼?請細參)


  普聞禪師到了「邵武」城外的山上,一住十年,有一天,一位老人來見。

  普聞禪師問:


  「住何處?至此何求?」


  老人說:


  「我住此山,但非人也,是龍。由於行雨失職,上天罰我死,希望能救我。」


  普聞禪師說:


  「你得罪上帝,我豈能救你?不過試一試吧!你入我袖子中。」


  老人剎那不見,變為一小蛇,慢慢的爬入普聞禪師的衣袖之中。


  到了晚上,雷電大作,風雨交加,全山大震動。


  普聞禪師入定中。


  第二天,天晴,小蛇從袖中爬出。


  化為老人,對普聞禪師說:


  「若非大士慈悲,我必污穢此山,我當回報於你,我尋泉穴,為將來你傳法時,眾人有水可喝。」


  老人尋得泉穴,即是今日龍湖。


  普聞禪師在邵武山上,龍湖,共說法達三十餘年。


  臨終時聚眾說偈: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箇歇處。


  住山聚眾三十年。


  尋常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于君。


  我歛目時齊聽取。


  最後安然而逝。


  我個人覺得,石霜禪師的一句:「等待山巔點頭時,再告訴你。」

  此句至為偉大。


  普聞禪師的偈:


  「我歛目時齊聽取。」


  此句同樣偉大。


  我問大家:


  山巔可有點頭時?


  歛目時還聽什麼?


  石霜禪師及普聞禪師,這兩位禪師,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我請問大家,你們大家,聖弟子們,會否?


  有一天。

  一位僧人求我:


  「請盧師尊傳我玄旨!」


  我說:


  「附耳過來。」


  僧人大喜。即附耳。


  我:


  「…………。」


  僧人說:


  「聽不清盧師尊說什麼?」


  我答:


  「傳玄旨已畢!」


  僧人莫名。


  我寫一首詩:

  南山雅舍後山坡

  開出串鈴花多枝
  白藍黃紫多彩色
  齊齊端立無差池

  我看蜂而舞

  我見蝶而飛
  一隻一隻又一隻
  真實數目我不知

  你問玄旨

  我指串鈴花一株

盧勝彥文集203冊《孤影的對話》山巔點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