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張岱〈陶庵夢憶自序〉
張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號陶庵。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優渥,極愛繁華。喜好精舍美婢、鮮衣美食、駿馬華燈、古董花鳥與音樂書畫。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
但他在四十九歲那年,人生遭逢重大轉折,清兵入關,他位於杭州的家產頓時毀於戰火。他和家人逃難隱居於紹興,務農為生,晚年窮困潦倒。
經歷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他曾坦言身心都難以接受。生活頓時從繁華,轉變為避居山野,布衣疏食;不僅奢侈生活不再,所存者皆是破床碎几和殘書破規。
這對於講究生活美學的張岱來說,無疑是畢生難忘的創傷。
在這段名句中見到張岱回顧過往榮華富貴的生命,不禁大嘆猶如一場美夢。
※ ※ ※
觀現今世人皆嚮往松濤竹韻、鳥囀蟲鳴的怡人生活,然而一顆心又到處攀緣 ,如猿猴般上蹦下跳,最後不但沒有尋得一縷寧靜,反而感到生活空虚,苦痛倍增。當在靜夜燈下追憶往事時,才發現過往盡是華岳奔馳、滄桑如夢。
人生於世,酒色財氣,名利恩愛圍繞於身,鮮有人能夠脫身長享自由。困頓其中之人,雖得有部份逍遙時刻;但其最後所帶來之苦痛,則又不堪言之。由此可以了悟短暫樂趣,本如夢幻泡影,虛浮不實。故覺者智士在體悟此種心境痛苦之余,頓發向道之心,追求未來長遠道路,而宗教之理想法門,正是拯救人類靈性升華之最佳去處。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年老出家可以嗎
蓮生/文
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由其子女帶著,到了寺院,要我為其剃度出家。
他們問:
「八十老頭,可否出家?」
我望向老頭子,只見他老態畢現,頭昏眼花,舉步艱難,鼻涕直流,口水流淌,眼屎也沒擦,跪了下來,便爬不起來。
我心中有些為難,我想,八十老頭出家,是有難處,年老體衰,多病纏身,他一出家,住在宿舍(僧寮),恐怕要四位年輕比丘去服侍他。
現代的寺院,對出家也有評估:
四十歲以前出家。
寺院會收留。
六十歲出家。
自己要準備資糧。(自費)
八十歲出家。
請其子女帶回,給剃度,但自家人要照顧出家人了。
很多寺院為此問題,困擾不已:
耳聾眼花,記憶力差,記得住經文嗎?聽得懂佛法嗎?
牙齒脫落,口齒不清,怎能誦經持咒?
腰彎駝背,兩腳僵硬,手抖腿顫,怎能拜佛禪定?
風燭殘年,如何修行?
這個問題,實在讓我太為難了!
然而:
盧師尊想起,確有八十老頭出家,得大阿羅漢的果位的。
那是「思惟菩薩」。
思惟菩薩八十多歲才出家,他一直被年輕比丘嘲笑他。
思惟菩薩並不灰心,他虔誠拜佛,毅力十足,每天精進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記不住經典,仍然強記,他想通曉三藏正理,斷三界慾,得六通具足,具八解脫。
老比丘日日苦思。
白天苦背經文。
夜晚沉默思惟。
精進修持,從不懈怠。
連走路、散步、吃飯、靜坐,不停思惟如來的正理,他思惟了三年之久,才豁然悟透了。
老比丘終於能說法了。
人們叫他「脇尊者」。
又稱思惟菩薩,他圓寂時,證阿羅漢果,由於他常低頭思惟,就被稱為思惟菩薩。
我認為:
年輕人出家。
老年人出家。
一概平等、平等。
我一律給剃度出家。
如果每一位老比丘能夠像「思惟菩薩」,這就好了。
如果老比丘把寺院當老人院、療養院、慈善機構,那就不好了!
我今天已年近七十歲了,我體會到當年「脇尊者」(思惟菩薩)的精神。
我願為眾生剃度,少年人、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修行。
師父領入門,修行靠自己。
要自律之!
盧勝彥文集231冊《法王的大傳說》年老出家可以嗎?
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由其子女帶著,到了寺院,要我為其剃度出家。
他們問:
「八十老頭,可否出家?」
我望向老頭子,只見他老態畢現,頭昏眼花,舉步艱難,鼻涕直流,口水流淌,眼屎也沒擦,跪了下來,便爬不起來。
我心中有些為難,我想,八十老頭出家,是有難處,年老體衰,多病纏身,他一出家,住在宿舍(僧寮),恐怕要四位年輕比丘去服侍他。
現代的寺院,對出家也有評估:
四十歲以前出家。
寺院會收留。
六十歲出家。
自己要準備資糧。(自費)
八十歲出家。
請其子女帶回,給剃度,但自家人要照顧出家人了。
很多寺院為此問題,困擾不已:
耳聾眼花,記憶力差,記得住經文嗎?聽得懂佛法嗎?
牙齒脫落,口齒不清,怎能誦經持咒?
腰彎駝背,兩腳僵硬,手抖腿顫,怎能拜佛禪定?
風燭殘年,如何修行?
這個問題,實在讓我太為難了!
然而:
盧師尊想起,確有八十老頭出家,得大阿羅漢的果位的。
那是「思惟菩薩」。
思惟菩薩八十多歲才出家,他一直被年輕比丘嘲笑他。
思惟菩薩並不灰心,他虔誠拜佛,毅力十足,每天精進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記不住經典,仍然強記,他想通曉三藏正理,斷三界慾,得六通具足,具八解脫。
老比丘日日苦思。
白天苦背經文。
夜晚沉默思惟。
精進修持,從不懈怠。
連走路、散步、吃飯、靜坐,不停思惟如來的正理,他思惟了三年之久,才豁然悟透了。
老比丘終於能說法了。
人們叫他「脇尊者」。
又稱思惟菩薩,他圓寂時,證阿羅漢果,由於他常低頭思惟,就被稱為思惟菩薩。
我認為:
年輕人出家。
老年人出家。
一概平等、平等。
我一律給剃度出家。
如果每一位老比丘能夠像「思惟菩薩」,這就好了。
如果老比丘把寺院當老人院、療養院、慈善機構,那就不好了!
我今天已年近七十歲了,我體會到當年「脇尊者」(思惟菩薩)的精神。
我願為眾生剃度,少年人、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修行。
師父領入門,修行靠自己。
要自律之!
盧勝彥文集231冊《法王的大傳說》年老出家可以嗎?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誰妨礙你成長
在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一家大公司的職員吃完午餐,回到公司門口,看到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昨天那位妨礙你成長的人去世了。公司在運動中心為他設置靈堂供同仁弔祭。」
一時間,每位員工都對這位逝去的同仁感到難過,但過了一會兒,他們開始好奇這位仁兄到底是誰?
於是,他們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情走到運動中心向死者致哀。
每個人都在心裡嘀咕著:「這個人到底是誰呀?」「他怎麼會妨礙到我們的成長呢?」「算了!不想了!反正他已經不在了。」
然後,每位員工慢慢靠近棺材時,當他們看到棺材後,每個人忽然間都無言……
棺材中有一面鏡子,探頭進去看的人必定會看到自己,而且鏡子旁邊還有一個牌子,上面是這麼寫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長,那就是你自己。」
只有你才可以改革你的人生,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帶給你幸福快樂,對人生的認知及成功,只有你自己才能幫助你。
※ ※ ※
俗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說明了光陰的寶貴。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數十年光陰,當知所善用有限的生命。有者珍惜每一分一秒,精進學習,努力向上;有者卻虛度光陰,渾渾噩噩的生活,實在甚為可惜!
眾生將時間花用在哪裏,成就就在那裏;如是因,如是果。故知能否善加利用時間,就能影響一個人之成敗,是故眾生當思時間之應用是否合宜?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眨眼又過數年,可不慎乎!思悟之。
虛原雜誌191期
一時間,每位員工都對這位逝去的同仁感到難過,但過了一會兒,他們開始好奇這位仁兄到底是誰?
於是,他們帶著一種好奇的心情走到運動中心向死者致哀。
每個人都在心裡嘀咕著:「這個人到底是誰呀?」「他怎麼會妨礙到我們的成長呢?」「算了!不想了!反正他已經不在了。」
然後,每位員工慢慢靠近棺材時,當他們看到棺材後,每個人忽然間都無言……
棺材中有一面鏡子,探頭進去看的人必定會看到自己,而且鏡子旁邊還有一個牌子,上面是這麼寫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長,那就是你自己。」
只有你才可以改革你的人生,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帶給你幸福快樂,對人生的認知及成功,只有你自己才能幫助你。
※ ※ ※
俗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說明了光陰的寶貴。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數十年光陰,當知所善用有限的生命。有者珍惜每一分一秒,精進學習,努力向上;有者卻虛度光陰,渾渾噩噩的生活,實在甚為可惜!
眾生將時間花用在哪裏,成就就在那裏;如是因,如是果。故知能否善加利用時間,就能影響一個人之成敗,是故眾生當思時間之應用是否合宜?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眨眼又過數年,可不慎乎!思悟之。
虛原雜誌191期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跟蝸牛去散步
一個小和尚在師父的安排下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蝸牛慢吞吞的爬行讓他深感厭煩,不由心生埋怨,一路上數落著蝸牛。
但當他安靜下來不再抱怨的時候,他卻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了久違的蟲鳴鳥叫,看見了滿天的璀璨星光。
這時他頓然領悟,原來師父不是讓他牽著蝸牛散步,而是安排蝸牛牽著他散步啊。
※ ※ ※
一個人的生活包含行、住、坐、臥等動作的交替變化,因此修行也離不開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若是禪修者修行的方法只有坐姿,那就會與現實生活脫節,無法融入生活中修行。
《雜阿含經》記載許多有關經行的場所、利益、時間與實踐方法,茲分述如下:
一、經行的意義
織布機或編織物上的直線,稱為「經」。故,「經行」就是如編織物的縱線般行走。
二、經行的場所
《雜阿含經》記載:「爾時,世尊出房露地經行。」、「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有眾多比丘出房外林中經行。」……。經中大多數所記載的經行場地,是戶外「空曠之處」。但是若環境不許可,在室內有適合的場所亦可做經行。
三、經行的長度
經行步道的長度無一定的規範,而是必須視環境而定,因此,十步、三十步、五十步皆可。若對初學者而言,二十步是比較適合的長度。
四、經行的利益
《增支部》記載︰「經行有五種效益。哪五種?(一)耐遠行;(二)堪精勤;(三)少病;(四)吃喝、嚼嘗後,幫助消化;(五)由經行的操練而久住於定。」
五、經行的時間
佛陀時代的弟子除了中夜(晚上十點至凌晨二點)睡眠之外,在白晝、初夜及後夜,都藉由「經行」與「禪坐」,淨除五蓋。而一次經行的時間,以不少於三十分鐘為原則。
六、經行的實踐方法
(一)直行;(二)不疾速;(三)不急、不緩;(四)身正直、不搖擺;(五)不過度低頭;(六)收攝六根,只注意眼前約一公尺半之處。
坐禪過久容易造成昏沉或產生身體的疼痛、不適,因此每靜坐四十至九十分鐘後,可起座改為經行,以此交替練習。
初學者可在安靜的步道上或房間內練習,因為初學者心較散亂,五蓋又強而有力,因此容易失去正念,如果將經行速度放慢,或將走路的過程以分解動作進行,這樣比較容易做觀察。待未來熟練之後,就可以和平常一樣自然的行走,並且一心專注保持在當下,正念清楚地覺知每一個姿勢動作的變化。
在經行時,要覺知於腳和腿的動作,右腳開始起步時,覺知「抬起」,移動時,覺知「移動」,放下時,覺知「放下」。而且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變化過程,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判斷。左腳也是一樣如此。
走到盡頭時必須轉身並朝反方向走,一般在還差兩三步時,會察覺到想要轉身的意念。走完最後一步,真正要轉身時,注意「轉身」,一隻腳抬起時,注意「抬起、轉彎、放下」,另一隻腳也是如此。然後起步走回去時,注意「抬起、移動、放下」。
經行時若有禁不住的誘惑,而眼睛餘光「飄忽」時,應立刻覺察「想要看」或「飄忽」,然後將正念移回到腳的動作上面。日常生活或因環境關係不方便慢行時,可以只簡單地注意「左右、左右」、「生滅、生滅」即可。
經行的重點不在於分幾個步驟觀察,而在於是否能覺照當下身心現象的變化。如此,禪修者就可從經行中,清楚的經驗到,每一個行走只是身、心(五蘊)互依互緣,所產生出來的作用而已,沒有一個我在內,因而體會到無常,並進一步經驗到身、心對六塵境生起貪染的禍患,因此生起離欲之心。
禪修的重要-第四二章經行(行禪)
但當他安靜下來不再抱怨的時候,他卻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了久違的蟲鳴鳥叫,看見了滿天的璀璨星光。
這時他頓然領悟,原來師父不是讓他牽著蝸牛散步,而是安排蝸牛牽著他散步啊。
※ ※ ※
一個人的生活包含行、住、坐、臥等動作的交替變化,因此修行也離不開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若是禪修者修行的方法只有坐姿,那就會與現實生活脫節,無法融入生活中修行。
《雜阿含經》記載許多有關經行的場所、利益、時間與實踐方法,茲分述如下:
一、經行的意義
織布機或編織物上的直線,稱為「經」。故,「經行」就是如編織物的縱線般行走。
二、經行的場所
《雜阿含經》記載:「爾時,世尊出房露地經行。」、「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有眾多比丘出房外林中經行。」……。經中大多數所記載的經行場地,是戶外「空曠之處」。但是若環境不許可,在室內有適合的場所亦可做經行。
三、經行的長度
經行步道的長度無一定的規範,而是必須視環境而定,因此,十步、三十步、五十步皆可。若對初學者而言,二十步是比較適合的長度。
四、經行的利益
《增支部》記載︰「經行有五種效益。哪五種?(一)耐遠行;(二)堪精勤;(三)少病;(四)吃喝、嚼嘗後,幫助消化;(五)由經行的操練而久住於定。」
五、經行的時間
佛陀時代的弟子除了中夜(晚上十點至凌晨二點)睡眠之外,在白晝、初夜及後夜,都藉由「經行」與「禪坐」,淨除五蓋。而一次經行的時間,以不少於三十分鐘為原則。
六、經行的實踐方法
(一)直行;(二)不疾速;(三)不急、不緩;(四)身正直、不搖擺;(五)不過度低頭;(六)收攝六根,只注意眼前約一公尺半之處。
坐禪過久容易造成昏沉或產生身體的疼痛、不適,因此每靜坐四十至九十分鐘後,可起座改為經行,以此交替練習。
初學者可在安靜的步道上或房間內練習,因為初學者心較散亂,五蓋又強而有力,因此容易失去正念,如果將經行速度放慢,或將走路的過程以分解動作進行,這樣比較容易做觀察。待未來熟練之後,就可以和平常一樣自然的行走,並且一心專注保持在當下,正念清楚地覺知每一個姿勢動作的變化。
在經行時,要覺知於腳和腿的動作,右腳開始起步時,覺知「抬起」,移動時,覺知「移動」,放下時,覺知「放下」。而且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變化過程,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判斷。左腳也是一樣如此。
走到盡頭時必須轉身並朝反方向走,一般在還差兩三步時,會察覺到想要轉身的意念。走完最後一步,真正要轉身時,注意「轉身」,一隻腳抬起時,注意「抬起、轉彎、放下」,另一隻腳也是如此。然後起步走回去時,注意「抬起、移動、放下」。
經行時若有禁不住的誘惑,而眼睛餘光「飄忽」時,應立刻覺察「想要看」或「飄忽」,然後將正念移回到腳的動作上面。日常生活或因環境關係不方便慢行時,可以只簡單地注意「左右、左右」、「生滅、生滅」即可。
經行的重點不在於分幾個步驟觀察,而在於是否能覺照當下身心現象的變化。如此,禪修者就可從經行中,清楚的經驗到,每一個行走只是身、心(五蘊)互依互緣,所產生出來的作用而已,沒有一個我在內,因而體會到無常,並進一步經驗到身、心對六塵境生起貪染的禍患,因此生起離欲之心。
禪修的重要-第四二章經行(行禪)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歡場DJ
出自《現世報律例》
台疆南部有位年僅三十五、六歲男子,在夜半中因酒客起衝突,無辜遭波及竟成殘障,往後半生雖未必癱軟臥床,但其右手幾難復原,將造成日後諸多不便。
說明:此男子頗有音樂素養,唯不循正途往音樂學府進修,卻嚮往於娛樂聲色等場所;乃就職於即今所謂之夜店,擔任DJ之行業,且其具音樂素質,加上思緒聰敏,故頗具名氣。
亦因如此,在此場所中,乃甚具吸引力,且又貌相不俗,交往乃有複雜,終致沾惹在此場合中最常見之禁藥,並以此為餌。常有搭訕幾至半醉,或有心事情緒不穩之妙齡女子,前後七、八年間,樂此不疲,積造甚深觸犯陽法之事,但卻因未東窗事發,竟免於刑罰。
唯天道好還,天律昭烱,故累積罪業歷經有司彙整,已達施懲標準,故藉其店中事端,應報身障之罰。
註解:末法時中,眾生易受紅塵五光十射之聲色染著,尤其年青一代際值此時,不論身心之偏歧,以及外在環境之牽引,故易為此耽迷;甚至頗多年輕一代,以誤為正:認為大家如此,應非為錯。
但是「天律亙古不變」!凡陽法所禁,即視為罪,有些更是天律嚴於陽律。類此篇之男子,不但藉此沾惹禁藥,更以身處場合之便利,濫造淫業,當然受報!甚願今之年輕一代,有所省思。
※ ※ ※
曾幾何時,西風東漸,搞得純樸的東方文化也跟著紊亂不已。不論在各種生活形態,在歐美國家有的,東方地區也跟著起來,由於如今科技傳播的快速,很可能今天有的,明天就會呈現出來。如果是好的風俗習慣,作為參考還算不錯,但令人可惜的都是些傷風敗俗的習慣傳了進來,造成今日社會淫亂現象之不可收拾。
在往昔女人三從四德已漸漸淡忘,在以往怎會隨便提出離異,而今如歐洲像兒戲一般的仳離,像是家常便飯,男不男,女不女,這就是淫亂的第一惡源。再者,以前的人生活單純,甚少有社交活動,這社會活動也是歐美的流行,導致今日男女亂交,一亂交往,產生情誼,接著就產生感情家庭問題。有的背著妻兒,有者背著夫君在外亂來,棄家庭於不顧,造成社會嚴重的傷風敗俗的情事。在以往男女甚少有牽手外出,現在摟摟抱抱沿街而走,說什麼增加感情,說什麼恩愛夫妻,說明了就是不顧廉恥,傷風敗俗而不自知。
社會這種淫亂的嚴重性,也將越趨嚴重,如果處理不當,還會招惹來殺身之危險。別以為自己風流而洋洋得意,等到災禍臨頭,悔則晚矣!一個人何苦那麼不檢點而棄身自己呢?如近期有一例,與友人妻有染被發覺,心有不甘,夥同友人將對方殺害,以水泥捆綁住身子,棄屍於溝中,這就是邪淫的下場,能不以為鑑嗎?然淫亂社會須靠大家的檢點改進,才能湊效,盼世人明勉之。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三七章 社會淫亂的省覺
台疆南部有位年僅三十五、六歲男子,在夜半中因酒客起衝突,無辜遭波及竟成殘障,往後半生雖未必癱軟臥床,但其右手幾難復原,將造成日後諸多不便。
說明:此男子頗有音樂素養,唯不循正途往音樂學府進修,卻嚮往於娛樂聲色等場所;乃就職於即今所謂之夜店,擔任DJ之行業,且其具音樂素質,加上思緒聰敏,故頗具名氣。
亦因如此,在此場所中,乃甚具吸引力,且又貌相不俗,交往乃有複雜,終致沾惹在此場合中最常見之禁藥,並以此為餌。常有搭訕幾至半醉,或有心事情緒不穩之妙齡女子,前後七、八年間,樂此不疲,積造甚深觸犯陽法之事,但卻因未東窗事發,竟免於刑罰。
唯天道好還,天律昭烱,故累積罪業歷經有司彙整,已達施懲標準,故藉其店中事端,應報身障之罰。
註解:末法時中,眾生易受紅塵五光十射之聲色染著,尤其年青一代際值此時,不論身心之偏歧,以及外在環境之牽引,故易為此耽迷;甚至頗多年輕一代,以誤為正:認為大家如此,應非為錯。
但是「天律亙古不變」!凡陽法所禁,即視為罪,有些更是天律嚴於陽律。類此篇之男子,不但藉此沾惹禁藥,更以身處場合之便利,濫造淫業,當然受報!甚願今之年輕一代,有所省思。
※ ※ ※
曾幾何時,西風東漸,搞得純樸的東方文化也跟著紊亂不已。不論在各種生活形態,在歐美國家有的,東方地區也跟著起來,由於如今科技傳播的快速,很可能今天有的,明天就會呈現出來。如果是好的風俗習慣,作為參考還算不錯,但令人可惜的都是些傷風敗俗的習慣傳了進來,造成今日社會淫亂現象之不可收拾。
在往昔女人三從四德已漸漸淡忘,在以往怎會隨便提出離異,而今如歐洲像兒戲一般的仳離,像是家常便飯,男不男,女不女,這就是淫亂的第一惡源。再者,以前的人生活單純,甚少有社交活動,這社會活動也是歐美的流行,導致今日男女亂交,一亂交往,產生情誼,接著就產生感情家庭問題。有的背著妻兒,有者背著夫君在外亂來,棄家庭於不顧,造成社會嚴重的傷風敗俗的情事。在以往男女甚少有牽手外出,現在摟摟抱抱沿街而走,說什麼增加感情,說什麼恩愛夫妻,說明了就是不顧廉恥,傷風敗俗而不自知。
社會這種淫亂的嚴重性,也將越趨嚴重,如果處理不當,還會招惹來殺身之危險。別以為自己風流而洋洋得意,等到災禍臨頭,悔則晚矣!一個人何苦那麼不檢點而棄身自己呢?如近期有一例,與友人妻有染被發覺,心有不甘,夥同友人將對方殺害,以水泥捆綁住身子,棄屍於溝中,這就是邪淫的下場,能不以為鑑嗎?然淫亂社會須靠大家的檢點改進,才能湊效,盼世人明勉之。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三七章 社會淫亂的省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