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精進修行

  高庵善悟住持雲居寺,每遇僧徒入室參禪而未能契合禪機、體悟佛法之時,他便用手握住僧徒的衣袖,面色嚴肅地責備說:「父母親養育了你的身體,明師良友幫助成就了你的志願。這裏內無饑寒的逼迫,外無差役征戍的辛勞,於此你不立下堅定之志,以勇猛精進之修行成就福果道業,將來有何面目見父母師友呢?」

  僧徒聽到高庵善悟這一番開示激勵的言辭,不少僧徒禁不住泣涕不已。


  高庵善悟治理寺院,教誡僧眾,威嚴整肅而又感動人心,就是這樣。


※ ※ ※


  此一名詞,幾幾乎各家宗脈之諸天佛聖,無不苦口婆心而開示,故吾以最淺白直接而分析。


  所謂「精進」,在修程上,即是突破目下的位階,而晉升更深層之位階。簡而言之,一個人由拜神而皈依,而增上、而出離,乃致成就,此一過程,必需是精進再精進。


  然則,世人皆有劣根性、怠惰心,


  若沒有深入,甚至領悟法教之可貴,則很容易時起怠惰而阻障精進。所以修行者欲求精進,必要先明白你來道場所為何事?若不明白來道場之初心,斷定終究是寶山枉走一趟,空手而出。


  奉勸世之善德仔細研悟吾言,必有所得。


拱衡雜誌234期 述論:精進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煩惱製造機

  在一次聚會中,我認識一個「青春永駐」的朋友。剛看到她的樣子,我猜想她不過是個大學生,但聽她用行動電話處理事情時語調老練精確,我忍不住把她的年齡多猜了幾歲。

  答案揭曉了:她年過三十五,自己擁有兩家業務蒸蒸日上的公司,是個日理萬機的總經理。


  光滑的臉龐、樸實的穿著、開朗的微笑和溫柔的語調,只要不談公事,她看來頂多像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有人問她:如何青春永駐,喝「歐蕾」嗎?


  問的人大約只有二十歲,在她的腦袋瓜裡,三十五「should be」很老很老了。


  「我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我……沒有煩惱吧!」


  「沒有煩惱?」在我聽來,對一個每天要處理這麼多事的人來說,簡直是個天方夜譚。當下我以為她是那種「心裡波濤洶湧,表面故作輕鬆」的那種人。


  「從前『年輕』的時候,常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就煩得不得了,連男朋友對我說:喂,妳怎麼長了顆青春痘,我都會煩惱得睡不著覺,心想:他講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不愛我了?」她笑著說:「直到……我大哥去世。」


  我們安靜下來。


  「我大哥從小就是個有為的青年,二十多歲就開始創業,他車禍去世前幾天,正為公司少了一筆十萬元的帳煩惱。


  我大哥一向不愛看帳本,那個月他忽然把會計帳本拿出來瞧,管會計的是他的合夥人,因為這一筆帳去路不明,他開始懷疑兩個人多年來的合作是否都有被吃帳的問題。


  我嫂嫂說,他開始睡不著,睡不著就開始喝酒,喝酒後就變得煩躁,越煩躁越喝酒,有天晚上應酬後開車回家,發生了車禍,他就走了……他走了之後,我嫂嫂處理他的後事時發現:他的合夥人只不過是把這個公司的十萬元挪到那個公司用,不久又挪了回來。


  沒想到我哥為了一筆小錢,煩了那麼久……」


  開口問,怕傷害了信任;不開口問,又製造了幢幢疑雲。有時我們的頭腦像個碎紙機,一張紙絞了進去,變成占據空間更龐大的紙屑。


  她說:「我學到了一件事,不要創造煩惱,不要自找麻煩,就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這也許是我不太會長皺紋的原因吧!」


  她總是開開心心,不只是人家願意和她相處,做生意時也會覺得和她合作很愉快。所以,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每個人的周遭一定有一些看來像「煩惱製造機」的人,他們總在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不足掛齒的小事、煩死也沒用的事、事不關己的事煩惱,在日積月累的煩惱中,對別人一個無意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有了疑心病,彷彿在努力地防衛病毒入侵,也防衛了快樂的可能。


  別人怎樣想我們、沮喪怎樣包圍我們,其實都是我們投射出來的,都是「魔由心中生」。除非你改變你的態度,一定要在你裡面找到原因。煩惱只是投影。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反覆思索「無所得」

蓮生/文

  很坦白說,我的開悟,是反覆思索: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是這句話,就是這短短的一句,縮成三個字:


  「無所得。」


  這三個字使我暈倒在地。


  這三個字使我死去活來。


  這三個字使我大慟特慟。


  這三個字,包括了山河大地,包括了宇宙空間,包括了歷史文明,包括億億年無數的時光。


  歷史王朝。


  英雄好漢。


  天子百姓。


  聖賢盜寇。


  忠臣奸臣。


  貪官污吏。


  全在洪流之中,消失殆盡,一切均「無所得」也。


  在「無所得」之中,我發現了:


  「出離心」。


  「菩提心」。


  「中觀正見」。


  佛法所以是佛法,只因為具備了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


  出離心—我教眾生出離世間。


  菩提心—我教眾生即菩提心。


  中觀正見—我教眾生無所得。


  我個人強調「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正是因為我確確實實明白了「無所得」的緣故。


  我說:


  「偉大的具德根本上師,只因為智慧如海一般,又證悟了無所得,不只是內心證悟,甚至於在他的言行上,他是一位大菩薩,他實踐無所得。」


  開悟者明白:


  「世間一切欲、世間一切瞋、世間一切垢、世間一切罪、世間一切法、世間一切有情、世間一切智智、一切般若波羅蜜多……。」


  均:


  「無所得。」


  由於「無所得」,所以我們看穿「憤怒」、「貪欲」、「罪過」、「愚笨」。


  不是自他對立的。


  在「無所得」上。


  是平等的。


  這是真正世界的真理了!


  有僧人問善道禪師:


  「曾到五台否?」


  善道禪師回答:


  「曾到。」


  僧問:


  「見到文殊菩薩嗎?」


  善道禪師:「見。」


  僧問:「文殊菩薩向你說什麼?」


  善道禪師答:


  「文殊說:你生身父母在深草裡。」


  我現在告訴大家:


  從古至今,有誰不在深草裡?悟否?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反覆思索「無所得」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答案其實很簡單

  父親是數學老師。那天,父親在外面吃喜酒,回來時帶回了些糖果給我,我拿出一顆正要剝開來吃,父親叫住了我。他從糖果包裡數出17顆,一顆一顆地擺在桌面上。

  他要我把這17顆糖果分成三份,第一份是桌上糖果的1/2,第二份是1/3,第三份是1/9。這下可把我難壞了。17不能被2、3和9整除,怎麼也不可能按父親的要求分開的呀。我急得抓耳撓腮,還是無計可施。


  父親見狀,在一旁歎了一口氣說:要是有18顆糖果就好分了。我還不算太笨,一聽這話,知道是父親在提醒自己,趕緊把那顆還沒來得及吃的糖果拿出來,湊成了18顆,難題迎刃而解。


  父親後來對我說:「孩子,這下你應該知道了吧,解這道題的關鍵是你必須捨得。你要是捨不得把手裡的糖果拿出來,你就永遠不可能解開這道題的,你要是捨得,你就很容易地解開這道題。解題是如此,與人相處何償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記住,人生也是一道題,時時處處你都必須捨得。」


  痛苦,是因為捨不得;幸福,是因為捨得;憂鬱,是因為捨不得;快樂,是因為捨得。


※ ※ ※


  執著乃佛家語,乃固執事物而不離。簡而言之乃不論人、事、物、觀念皆放不下,且非他人之力輕易可改變,因此在意自身之存在而形成痛苦之病也。


  執著與毅力之觀念迥異,執著帶來痛苦而毅力即為不偏執,依循正道且不違背眾人所認可之道德規範。然而我人於其二者間卻困難於辨別。


  其實辦別之道,可由他人之表現看出端倪,比如男女情愛而言,男方乃眾所皆知用情不專之花花公子,但女方不聽信朋友之婉勸,依然認為可以扭轉乾坤,死心踏地深愛對方,導致結果男方離棄,痛苦難言,此乃執著而非毅力也。


  執著乃我識作祟,倘若將塵世皆看開放下,了悟變通之道則可輕易化解之。有者云既然執著帶來痛苦,那麼執著於真理是否依然如此?其實真理是假像,會因時間、空間而不同:譬如從前認為地球是平面的,但經時間與科學家之檢驗,事實則證明不然。是以,執著於食古不化之真理,痛苦當然隨著大眾認知不同而痛苦也。


  修道不論修至何種程度皆必歷經道魔之考,那麼該如何克服之?最根本之道,惟有尋找執著點而捨棄之,因為我人降生,受後天形成許多固有觀念、形式之障蔽,觀念難免與真理不符,所以思想受制,特別其私欲干擾最易與執著欲望契合,心念不易放下,因此認識執著解決執著皆仰賴智慧且不斷更新所知,深明現下眾人所認同之道德規範、真理,如此一來歡喜心則隨遇顯成也。


醒明寶鈔-第六章 認識執著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貪為苦本

  佛鑒慧懃禪師對智昺首座說:「凡是作長老的人,必須做到心中對於外物無一貪愛。若是有所貪愛,就受到外物的侵害了。

  若是有了貪慾,則眷戀愛慕之心就產生了;若是喜好財利供養,則奔走競逐的念頭就興起;若是喜歡別人順從奉承,則阿諛諂詐的小人便前來相合了;若是爭強好勝,就會傲慢自負、人我之見比山高了;若是喜愛聚歛財富,就會激起下屬的怨憤歎息了。


  總而言之,外物的侵害離不開自己之心。自心若能不起無明貪慾,則一切萬物是非自然沉寂,不能發生作用。我平生所得,沒有起越這一認識的。你應該努力依此奉行,以規範前來參學的徒眾。」


※ ※ ※


  貪婪是一種饑渴的心態,其本質是『不安』。一個貪婪之人,永遠不知滿足是什麼?不停地向外追求、佔有、囤積,在意識上存著甚深的匱乏感。


  在如今功利主義抬頭,生活意識形態的改變,產生貪婪嚴重的氾濫。貧者不一定是貪婪,富俗者也不一定會滿足,貪婪是性格的特質,也因而造成一個人的吝嗇、拘泥,且沒有創意。


  貪婪不只是貪圖在名利錢財上,若在各種的事物上力求其十全十美,也是另一種貪婪的形態,變得批評、挑剔與異端的苛刻,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無法快樂,也因而認為生活是一種負擔。


  渴求別人的重視讚美,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貪婪,就是俗話所說的『大頭病』。期求別人的掌聲、羨慕與肯定,總是害怕別人的批評,放棄自我的肯定,造成疲憊不堪。


  禪告訴世人,貪婪是一種惡習,必須割除,才能從種種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也惟有真正的放下一切而恬淡,才能『於相而離相』,懂得知足,那一切的貪婪與苦悶才能自然的消退。惟有化貪婪為恬淡,才是真正解除煩惱的獨一無二法門。


禪-第十八章 化貪婪為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