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的跋裡,曾描寫一對他認為理想的夫婦,美滿的婚姻。
女的在婚前是個愛打扮、愛賣俏的女郎,但在婚後卻洗盡鉛華,拋棄一切社交活動,深居簡出,專心一意地相夫教子,並學會對丈夫吃醋。
男的在婚前原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在婚後也放棄了這些朋友,而把全部心力放在家庭及維繫家庭生計的事業上。
事實上,這種令人羨慕的婚姻是「閉鎖式的婚姻」。情絲萬縷,為的是將摯愛的人縛在自己身邊,這嚴重地妨礙了夫妻倆人的人格成長。
托爾斯泰本人的婚姻並不太如意,當他三十四歲向蘇妮雅求婚時,已是一個閱人無數的花花公子,但蘇妮雅卻仍是個年華十八、天真無邪的美麗少女。
為了坦白自己的罪惡,托爾斯泰把詳述過去荒唐事蹟的日記交給蘇妮雅看,她看了雖不勝駭異,但仍決定嫁給他。
在往後四十八年的婚姻生活中,蘇妮雅為托爾斯泰生了十三個小孩,生活雖然十分忙碌。可是單單為他那卷帙浩繁的戰爭與和平的手稿,就因托爾斯泰的一再修改,而手抄了七次之多。表面上他們過著托爾斯泰所描繪的理想婚姻生活,但實際上卻是像鎖鍊般鎖在一起,互相折磨。
在婚前,蘇妮雅是個令人心醉神迷的美麗少女,但老來卻成為一個脾氣暴躁的惡妻,經常讓托爾斯泰耳根不得安寧。當托爾斯泰八十二歲時為了逃避妻子的吵鬧,而在一個嚴冬離家出走,走沒多久就發作了急性肺炎。
蘇妮雅雖火速隨後趕來,但只看到昏迷不醒的托爾斯泰,她只能在他已然聽不見的耳邊訴說她對他的愛。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花開無聲
某寺院,有一個小沙彌,悟性非常高,但卻心浮氣躁、喜歡張揚,常常是剛學到一點東西就到處炫耀。
一天,法師送給小沙彌一盆含苞待放的夜來香,讓他在值更的時候,注意觀察一下花卉的生長狀況。
第二天一早,小沙彌就欣喜若狂地抱著花一路招搖地跑來了,當著眾僧的面大聲對法師說:「您送給我的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美不勝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斂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師溫和地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你了嗎?」
「沒有。」小沙彌說:「它的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來是這樣啊。」法師淡淡地說:「老衲還以為花開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愣了一陣之後,臉刷一下就紅了,諾諾地對法師說:「弟子知錯了!」
低調做人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風範,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一個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顯、位有多高、錢有多豐,也應該保持做人的低調。
※ ※ ※
人需有謙卑心,凡對自己成就不可太過於張揚,亦對別人不能有貶低或看不起心態。在這群居社會,人與人之間皆有不同的理想與理念,然不論是什麼樣的目標,都是一個人心中追求目的,這種精神是要相互的鼓勵,相互讚嘆,能有此互輔助力,那要達到目標一定能如願,此是世人要懂的處世之道。
修行亦如是,在道場先進能夠成全後輩,這種成人之美是修行人要行的事,對自己在道程裡成就功夫,需不吝教導後輩,而不能有自傲之舉,這才算在修行上達己達人。社會中或道場中等每一個人都有智慧,而應明智慧是由平時的謙卑慈悲開始增長,只要用慈悲心對待每一個人,用謙卑心來善對每一個人,那內德品性自超俗庸。
慈聖雜誌第一五七期
一天,法師送給小沙彌一盆含苞待放的夜來香,讓他在值更的時候,注意觀察一下花卉的生長狀況。
第二天一早,小沙彌就欣喜若狂地抱著花一路招搖地跑來了,當著眾僧的面大聲對法師說:「您送給我的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美不勝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斂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師溫和地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你了嗎?」
「沒有。」小沙彌說:「它的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來是這樣啊。」法師淡淡地說:「老衲還以為花開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愣了一陣之後,臉刷一下就紅了,諾諾地對法師說:「弟子知錯了!」
低調做人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風範,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一個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顯、位有多高、錢有多豐,也應該保持做人的低調。
※ ※ ※
人需有謙卑心,凡對自己成就不可太過於張揚,亦對別人不能有貶低或看不起心態。在這群居社會,人與人之間皆有不同的理想與理念,然不論是什麼樣的目標,都是一個人心中追求目的,這種精神是要相互的鼓勵,相互讚嘆,能有此互輔助力,那要達到目標一定能如願,此是世人要懂的處世之道。
修行亦如是,在道場先進能夠成全後輩,這種成人之美是修行人要行的事,對自己在道程裡成就功夫,需不吝教導後輩,而不能有自傲之舉,這才算在修行上達己達人。社會中或道場中等每一個人都有智慧,而應明智慧是由平時的謙卑慈悲開始增長,只要用慈悲心對待每一個人,用謙卑心來善對每一個人,那內德品性自超俗庸。
慈聖雜誌第一五七期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君子報仇
豫讓是春秋時晉國的勇士,起初替范中行做事,但范中行並不重視他,相待很薄。豫讓既得不到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機會,乃辭離范氏,投靠智伯。智伯很欣賞豫讓的為人及才志,於是漸漸器重他了。
智伯,名瑤,是當時晉國四卿中,勢力最龐大的權臣,因有廢君自立之謀,遂為韓、趙、魏三卿合力攻滅。三卿殺了智伯之後,又滅盡其族,瓜分其土,併入各己的勢力範圍,這也就是後來「三家分晉」的前奏。
豫讓在這場戰亂,雖沒被殺,但他日夜涕泣,悲痛不已,說道:「『士為知己者死』,我受智伯厚恩,現在智伯宗族俱滅,主子又被斬成數段,我若偷生於世,此心何安?」
因趙卿襲殺智伯的主腦,所以豫讓立誓一定要殺趙襄子報仇。他首先更名換姓,混入趙家兵卒,然後潛伏在襄子的廁所內,等待時機以利刃刺殺之。
趙卿去小便,忽然心裏覺得跳動,知道有仇家要對己行刺,便令人搜查廁所,擒了豫讓。
趙襄子認得他,問道:「你身懷利刃,是準備刺殺我?」
豫讓正色回答:「不錯!我是智伯的亡臣,這次來就是想替主子報仇。」
左右士卒喝道:「此叛逆該殺!」
「不!智伯宗族盡滅,而他想替智伯報仇,乃忠義的行為,殺義士者不祥。」於是襄子下令釋放豫讓回家。臨去時,又召問他說:「豫讓,我今天釋放你,你能夠和解前仇嗎?」
豫讓答道:「大人的恩情,我不敢忘懷,但為君報仇一事,我義不容棄,請你諒解才好。」
左右道:「此人無禮,釋放他走,必成後患。」
襄子嘆道:「我已准許他走了,難道還能失信嗎?今後要好好防範就是了。」隔日,就轉居別地,以逃避豫讓的行刺。
不久,豫讓又用漆塗抹身體,剃去鬍鬚和眉毛,毀了容貌扮成乞丐,連自己的妻子也認不出來。但豫讓又嫌聲音尚無改變,於是又吞炭使聲音變啞。他預知趙襄子將於某日,往新造的赤橋觀覽,於是又懷了利刃,詐為死人,潛伏在橋樑下,準備再度行刺。
這一天,趙卿果然露面了,正當接近橋面時,趙襄子的坐馬忽然驚叫起來,不再前進。一位趙卿的謀士進諫道:「臣聞古人說過:『良馬不陷其主』,現在馬不渡赤橋,必有異故,說不定附近有奸人潛伏,不可不察。」
搜查結果,兵卒報說:「除橋下有一死人僵臥外,餘處並無可疑危機。」
趙襄子喝道:「新建的橋,怎就有死屍,一定是豫讓偽裝的。」拖出細認,果然沒錯。
趙襄子怒火填胸罵道:「我上次釋放了你,想不到你心如鐵石,又來謀刺!你不覺得太狠?」罵完,命人立刻斬殺。
豫讓呼天而號,血淚俱下。襄子冷笑道:「豫讓,你是怕死嗎?」
「不!我並非怕死,我只是悲痛我死後,再也沒有替主子報仇的人了。」
趙襄子道:「豫讓,你為知己報仇,固然有義理在,但為了維護法律和自身安全,我不能再赦放你了。我也不想斬你,劍在此,你自己了斷吧!」
豫讓深深吸了一口氣,道:「我聞『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義』。蒙君人恕愛惜,豫某已滿足了,今日我那敢妄想再活?只是仇恨之念,難消心胸,請求君子脫下錦衣,讓罪臣刺擊一下,以寓報仇之意,那罪臣死亦瞑目了。」
襄子憐愛其志,答應了下來。豫讓執劍在手,怒目助視衣袍,猛力刺了三劍,劍劍到底,說道:「現在,我可以報智伯於地下了。」說完,伏劍而亡。
後人為紀念豫讓的義行,遂改赤橋為豫讓橋。
智伯,名瑤,是當時晉國四卿中,勢力最龐大的權臣,因有廢君自立之謀,遂為韓、趙、魏三卿合力攻滅。三卿殺了智伯之後,又滅盡其族,瓜分其土,併入各己的勢力範圍,這也就是後來「三家分晉」的前奏。
豫讓在這場戰亂,雖沒被殺,但他日夜涕泣,悲痛不已,說道:「『士為知己者死』,我受智伯厚恩,現在智伯宗族俱滅,主子又被斬成數段,我若偷生於世,此心何安?」
因趙卿襲殺智伯的主腦,所以豫讓立誓一定要殺趙襄子報仇。他首先更名換姓,混入趙家兵卒,然後潛伏在襄子的廁所內,等待時機以利刃刺殺之。
趙卿去小便,忽然心裏覺得跳動,知道有仇家要對己行刺,便令人搜查廁所,擒了豫讓。
趙襄子認得他,問道:「你身懷利刃,是準備刺殺我?」
豫讓正色回答:「不錯!我是智伯的亡臣,這次來就是想替主子報仇。」
左右士卒喝道:「此叛逆該殺!」
「不!智伯宗族盡滅,而他想替智伯報仇,乃忠義的行為,殺義士者不祥。」於是襄子下令釋放豫讓回家。臨去時,又召問他說:「豫讓,我今天釋放你,你能夠和解前仇嗎?」
豫讓答道:「大人的恩情,我不敢忘懷,但為君報仇一事,我義不容棄,請你諒解才好。」
左右道:「此人無禮,釋放他走,必成後患。」
襄子嘆道:「我已准許他走了,難道還能失信嗎?今後要好好防範就是了。」隔日,就轉居別地,以逃避豫讓的行刺。
不久,豫讓又用漆塗抹身體,剃去鬍鬚和眉毛,毀了容貌扮成乞丐,連自己的妻子也認不出來。但豫讓又嫌聲音尚無改變,於是又吞炭使聲音變啞。他預知趙襄子將於某日,往新造的赤橋觀覽,於是又懷了利刃,詐為死人,潛伏在橋樑下,準備再度行刺。
這一天,趙卿果然露面了,正當接近橋面時,趙襄子的坐馬忽然驚叫起來,不再前進。一位趙卿的謀士進諫道:「臣聞古人說過:『良馬不陷其主』,現在馬不渡赤橋,必有異故,說不定附近有奸人潛伏,不可不察。」
搜查結果,兵卒報說:「除橋下有一死人僵臥外,餘處並無可疑危機。」
趙襄子喝道:「新建的橋,怎就有死屍,一定是豫讓偽裝的。」拖出細認,果然沒錯。
趙襄子怒火填胸罵道:「我上次釋放了你,想不到你心如鐵石,又來謀刺!你不覺得太狠?」罵完,命人立刻斬殺。
豫讓呼天而號,血淚俱下。襄子冷笑道:「豫讓,你是怕死嗎?」
「不!我並非怕死,我只是悲痛我死後,再也沒有替主子報仇的人了。」
趙襄子道:「豫讓,你為知己報仇,固然有義理在,但為了維護法律和自身安全,我不能再赦放你了。我也不想斬你,劍在此,你自己了斷吧!」
豫讓深深吸了一口氣,道:「我聞『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義』。蒙君人恕愛惜,豫某已滿足了,今日我那敢妄想再活?只是仇恨之念,難消心胸,請求君子脫下錦衣,讓罪臣刺擊一下,以寓報仇之意,那罪臣死亦瞑目了。」
襄子憐愛其志,答應了下來。豫讓執劍在手,怒目助視衣袍,猛力刺了三劍,劍劍到底,說道:「現在,我可以報智伯於地下了。」說完,伏劍而亡。
後人為紀念豫讓的義行,遂改赤橋為豫讓橋。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開悟者說無我
蓮生/文
有一位弟子問:「如果沒有我的存在,師尊常說『無我』。為什麼我人會有痛苦?我人會有煩惱?」
我的回答是:
開悟者說無我。
沒有開悟者說有我。
開悟說:痛苦不真實,煩惱不真實。
沒開悟者說:都很真實啊!
我實實在在告訴大家:
世俗諦:
痛苦。
煩惱。
勝義諦:
無生。
空。
前者:幻生幻受。
後者:無生空幻。
所以有一偈:
勝義諦中雖無我,迷亂眾生卻說有。
痛苦雖不真實存,迷亂眾生卻說有。
是故應依二真諦,勝義諦與世俗諦。
我常常如此比喻:
一百年後──
痛苦還在否?
煩惱還在否?
夫妻還在否?
子女還在否?
愛恨情仇還在否?
唐、虞、夏、商、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了今天,都已不真實存在了。
剩下的是:
……。
一百年後,剩下的也是:
……。
且問:
計較些什麼?
《金剛經》裡告訴我們: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這就是現象的原本就是空,它們的本質都是空的。
只是因緣聚合。
原本一無所有。
所以:
盧勝彥是空。
二百四十六冊書是空。
說法四十年是空。
真佛宗是空。
雷藏寺是空。
五百萬弟子是空。
所以我自己問自己:
「盧師尊!你對未來有何計劃?」
我答:「沒有。」
「盧師尊!你度眾生嗎?」
我答:
「我叫眾生醒來而已!」
盧勝彥文集246冊《自己與自己聊天》弟子之問
有一位弟子問:「如果沒有我的存在,師尊常說『無我』。為什麼我人會有痛苦?我人會有煩惱?」
我的回答是:
開悟者說無我。
沒有開悟者說有我。
開悟說:痛苦不真實,煩惱不真實。
沒開悟者說:都很真實啊!
我實實在在告訴大家:
世俗諦:
痛苦。
煩惱。
勝義諦:
無生。
空。
前者:幻生幻受。
後者:無生空幻。
所以有一偈:
勝義諦中雖無我,迷亂眾生卻說有。
痛苦雖不真實存,迷亂眾生卻說有。
是故應依二真諦,勝義諦與世俗諦。
我常常如此比喻:
一百年後──
痛苦還在否?
煩惱還在否?
夫妻還在否?
子女還在否?
愛恨情仇還在否?
唐、虞、夏、商、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了今天,都已不真實存在了。
剩下的是:
……。
一百年後,剩下的也是:
……。
且問:
計較些什麼?
《金剛經》裡告訴我們: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這就是現象的原本就是空,它們的本質都是空的。
只是因緣聚合。
原本一無所有。
所以:
盧勝彥是空。
二百四十六冊書是空。
說法四十年是空。
真佛宗是空。
雷藏寺是空。
五百萬弟子是空。
所以我自己問自己:
「盧師尊!你對未來有何計劃?」
我答:「沒有。」
「盧師尊!你度眾生嗎?」
我答:
「我叫眾生醒來而已!」
盧勝彥文集246冊《自己與自己聊天》弟子之問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遭辱能忍,恕人免禍
公藝娶陳氏為妻,在完婚當日,親友滿堂,在吃喜筵的當時,其中有一位姓秦的人,喝醉酒後指著公藝發狂言說:「今日喝喪事酒,我已經喝醉了,趕快送我回家。」
眾親戚聽到這些不吉祥的話後,都說將秦某捆綁起來。
公藝急著制止說:「酒後口出狂言是無傷大雅的,君子是不會討厭酒醉的客人,而且他所說的喪事,不知道是誰家的喪事?叫我送他回去,其中一定有原故,如果我不送他回去,恐怕會發生牽累的禍事,諸位親友不可以造次。」眾人都譏笑公藝太過懦弱了。
公藝就將此人保護回去,叫他家人接進他家,公藝就轉身回家。次日,聽說秦某回家後,晚上宿於樓上,到了半夜,可能起來小便,不小心跌下樓來,頭破而死,就這樣飲酒之過,耽誤了一生的前程。
所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受到貪欲酒色財氣之害。單說一個「酒」字,小飲可補身,大醉就誤身,從古時到今日,因為酒而誤事的人,是難以計算的,就如秦某在喜筵上喝醉酒,還口出無禮不祥的話,結果發生如此不幸。
好在公藝存寬容,才免於生出禍端。之後,眾人都感服公藝的心胸。
這是張公藝「遭辱能忍,恕人免禍」,為第十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酒後發顛狂,機關暗裡藏;
眾人皆不識,惟藝免禍殃。
※ ※ ※
忍氣吞聲,並非意味著懦弱,而是求得和睦的最佳方法。心平氣和,在處事上即可明辨,不會步入險境,為人常可和順,顯現出儒雅的風範,一個修道之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同時,能忍可致太和,有助益於本身修靈的層次,這是必然的道理。如一個人不能知忍,則氣逆暴躁,肝火突昇,不止傷身,亦傷及本身之性靈,更同時會致發出難以想像之後果。
故而能忍,則可安性靈,靈可明可清,身靈可鍊至太和,希世人勉而鍊修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忍氣太和
眾親戚聽到這些不吉祥的話後,都說將秦某捆綁起來。
公藝急著制止說:「酒後口出狂言是無傷大雅的,君子是不會討厭酒醉的客人,而且他所說的喪事,不知道是誰家的喪事?叫我送他回去,其中一定有原故,如果我不送他回去,恐怕會發生牽累的禍事,諸位親友不可以造次。」眾人都譏笑公藝太過懦弱了。
公藝就將此人保護回去,叫他家人接進他家,公藝就轉身回家。次日,聽說秦某回家後,晚上宿於樓上,到了半夜,可能起來小便,不小心跌下樓來,頭破而死,就這樣飲酒之過,耽誤了一生的前程。
所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受到貪欲酒色財氣之害。單說一個「酒」字,小飲可補身,大醉就誤身,從古時到今日,因為酒而誤事的人,是難以計算的,就如秦某在喜筵上喝醉酒,還口出無禮不祥的話,結果發生如此不幸。
好在公藝存寬容,才免於生出禍端。之後,眾人都感服公藝的心胸。
這是張公藝「遭辱能忍,恕人免禍」,為第十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酒後發顛狂,機關暗裡藏;
眾人皆不識,惟藝免禍殃。
※ ※ ※
忍氣吞聲,並非意味著懦弱,而是求得和睦的最佳方法。心平氣和,在處事上即可明辨,不會步入險境,為人常可和順,顯現出儒雅的風範,一個修道之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同時,能忍可致太和,有助益於本身修靈的層次,這是必然的道理。如一個人不能知忍,則氣逆暴躁,肝火突昇,不止傷身,亦傷及本身之性靈,更同時會致發出難以想像之後果。
故而能忍,則可安性靈,靈可明可清,身靈可鍊至太和,希世人勉而鍊修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忍氣太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