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為人生至大之事,又為天下至難之事,而所有聖功的成就,都要靠精勤,六波羅蜜中「發心布施、持戒修身、修行忍辱、修學禪定、勤求智慧」都要「精進」,故唯有經過攻苦殷勤,志念堅固,愈久愈力,有始有終,方能進益。
晉朝時,有一位出家人法名釋法衡。他雖然出家為僧,但一直未能精進修煉,僅僅只是心中懷有對佛法與修煉之仰慕而已。後來有一日他罹患重病,經十餘日之病苦後,於虛幻飄渺中元神離體飄至陰間,且被陰差抓去受刑。釋法衡在此時心中無比恐懼與自責,懊悔自己在陽間時為何不精進修煉,反而荒廢怠惰,否則又豈會遭受今日之酷刑?
於是,他心中開始念佛號,立誓將來若有機會,一定精進修煉。就因此一念之善,加上其陽受未盡,故又得以還陽復活。從此,釋法衡寸陰是惜,時時勉力,刻刻用功,晝夜不停的精進,終於超越習氣,破除內外惱害,得清淨自在。
世間糊塗學人,常常一功不立,一德不修,卻只圖安樂,而怕受辛勞。求法時妄想一言半語,就大徹大悟,既不肯細心窮理,又經不得陶冶磨煉,當求訣不得時,即以為無緣,即便遠去。如此行為,即無長久志氣,又無學道真心,自然自性光明無所啟發,心量也無從提升,如此不但難上天堂,反而易墜地獄。
故真心學道者,應速提起精進之心,以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的四精進精神,廣積陰德,量力行功。外而利物,內而煉己。朝斯夕斯,以性命為重,終久會有個出頭之日,得意之時。否則,躊躇不前,懶惰打混,虛度歲月,小苦大功不能行去,至於成仙作佛,稀有之大事,怎可能有所成呢?如此妄想明道,超越人天,出離苦海,難矣。
修道基本功 - 第十二章 求精進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凡事常懷感恩心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大地之燈光,交織出綺麗光影,令人嘆為觀止。〉
菩薩:賢生可知,人生在世,就有一項與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並且一絲一毫都不能給予或忘的一件事,究竟是為何事乎?
邱生:依學生淺見,僅知道「行孝與行善不能等」,除此之外,不知菩薩覺得尚有什麼事情,能與日常生活之間會產生有相關連的呢?
菩薩:那就是感恩之心啊!
邱生:常懷感恩之心,就是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持感恩之心,才能使人我都擁有好的人生。
菩薩:不僅眾生每一個人要有感恩之心,並且面對種種一切順境以及逆境,都必須內心常懷感恩的態度才行。
邱生:恭請菩薩賜訓!
菩薩:眾生置身於世,無論居處於何種層級的身份,或是本身在社會上的地位所在,都要心懷感恩才好。
邱生:依菩薩之意,究竟什麼樣地位的人,必須要有感恩的心呢?
菩薩:縱然身為一個企業主,亦必須心懷感恩,感恩在自己帳下的那些長期為自己打理瑣事的秘書人員、…等,因為有了秘書日日為自己整理一切雜項事物,並且時時提醒每一天之行程,讓自己並不會因為忙碌或者偶而疏忽,進而壞了重要的會議以及約會,甚至於有時候,秘書還得要充當自己的藥師,隨時提醒自己服用藥物的時間到了。
是故,雖然本身的身份是一位企業主,亦應該對於底下的秘書人員、…等,內心深深的懷著感恩的念頭才行。
邱生:很多秘書人員都在替老闆打理日常瑣事,使老闆免於過度操勞,這種精神倒是令人感到佩服。
菩薩:無論眾生置身所在謀生之處所,究竟是屬於何種層級的企業體,難免對於企業體制裡的主管人等有些不滿意,心中既然產生不滿,則自然怨言將隨之而出,像這樣的情形理該避免。
邱生:常有員工們抱怨公司的主管,或者抱怨公司的老闆,似乎已經成為每一個企業體,完全不可能免除的事情。
菩薩:身為員工的人,若能對於主管的教導,內心抱持著感恩之心念,那麼將能夠心平氣和,並且學到主管所教導的技術;俗世之間,對於所謀求之工作要能夠勝任,不外乎技術之熟練而已。
邱生:確實。當員工的人,要對所有主管心懷感恩,尤其是直屬的主管,乃是直接指導工作流程的主管,必須給予感恩才是。
菩薩:對的。每一位員工所屬主管,便是最直接指導於員工的工作流程,並且安排固定點之工作,給予技巧上的指導,相當於老師一樣,應該內心給予感恩。
邱生:有時候做主管者,對於員工的指導,都很容易不耐煩,應該怎麼去感恩呢?
菩薩:有時候,某些主管或許在指導方面有些急躁,造成態度或口語方面的不佳,亦應該體諒該主管,並且感恩該位主管才行。
有了感恩主管的心念,亦可善解主管之立場;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產生不必要之怨言,工作上才能安然自在。
邱生:員工畢竟只是謀求工作,對於主管在教育員工方面比較缺乏耐心,心裡也是不喜悅的,又該如何面對?
菩薩:對於主管之耐心不足,所延伸而來的不佳言語,著實令大部份員工感到厭惡,但仔細想一想,本身在工作上必須藉由該名主管之教導,才能習得此工作之技術與技巧;因此,面對主管在指導上之繁複或哆嗦,即使感到不耐煩,仍然應該給予感恩才是;切莫因為遭受到主管不佳的態度以及語氣不善之對待,就從心裡頭產生怨戾之氣,這是對自己並不利的。
邱生:有一些職員及員工經常抱怨企業主,無視於他們的辛苦。
菩薩:確實。社會上乃是有一些企業主在事業已經步入軌道後,便逐漸轉變性情,從原本的對待每一個人都很和藹與客氣,逐漸的轉變成不容易心生喜悅,甚至於對待一切的人事物竟然轉變成為無情;但身為員工及職員們尚必須感恩企業主,至少企業主創立事業體,提供自己一個工作之場所,若沒有企業主的創立事業,那麼自己便無工作圖謀生活之因緣,更不要說是擁有展現一己之長才與能力的時候。
雖然企業主於人情細事比較欠缺,員工亦必須感恩企業主所提供之工作舞台,才能使自己有一處展現先前所學與所知的機會。
邱生:理該如此。但不知企業主們又該抱持何種心情,面對職員及員工呢?
菩薩:身為企業主必須仔細想一想,打拼的過程,雖然本身在打拼事業期間,或許曾遭遇過不少逆境事,但都必須樣樣自己上陣,隨著事業愈漸穩定,進而擴展事業體,員工增加,減少了樣樣都必須親身上陣的忙碌,此時驕慢之心切不可生;須知自己能穩做企業主之地位,無不是仰賴許多職員以及更多員工分工合作,才能形成堅而有利的企業體。
因此,企業主必須心懷感恩,善待旗下職員及員工,能如此居上位者感恩下位者,對下位者將能善加回報之;居下位者對於上位者心懷感恩,則以忠誠積極做事以必報之,上有慈憫,下有忠義,企業必百年不絕也。
邱生:看來人生隨時都要懷有感恩之心,才能利樂生活。
菩薩:世人若行之,人生何患不光明,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 第廿六回 凡事常懷感恩心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大地之燈光,交織出綺麗光影,令人嘆為觀止。〉
菩薩:賢生可知,人生在世,就有一項與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並且一絲一毫都不能給予或忘的一件事,究竟是為何事乎?
邱生:依學生淺見,僅知道「行孝與行善不能等」,除此之外,不知菩薩覺得尚有什麼事情,能與日常生活之間會產生有相關連的呢?
菩薩:那就是感恩之心啊!
邱生:常懷感恩之心,就是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持感恩之心,才能使人我都擁有好的人生。
菩薩:不僅眾生每一個人要有感恩之心,並且面對種種一切順境以及逆境,都必須內心常懷感恩的態度才行。
邱生:恭請菩薩賜訓!
菩薩:眾生置身於世,無論居處於何種層級的身份,或是本身在社會上的地位所在,都要心懷感恩才好。
邱生:依菩薩之意,究竟什麼樣地位的人,必須要有感恩的心呢?
菩薩:縱然身為一個企業主,亦必須心懷感恩,感恩在自己帳下的那些長期為自己打理瑣事的秘書人員、…等,因為有了秘書日日為自己整理一切雜項事物,並且時時提醒每一天之行程,讓自己並不會因為忙碌或者偶而疏忽,進而壞了重要的會議以及約會,甚至於有時候,秘書還得要充當自己的藥師,隨時提醒自己服用藥物的時間到了。
是故,雖然本身的身份是一位企業主,亦應該對於底下的秘書人員、…等,內心深深的懷著感恩的念頭才行。
邱生:很多秘書人員都在替老闆打理日常瑣事,使老闆免於過度操勞,這種精神倒是令人感到佩服。
菩薩:無論眾生置身所在謀生之處所,究竟是屬於何種層級的企業體,難免對於企業體制裡的主管人等有些不滿意,心中既然產生不滿,則自然怨言將隨之而出,像這樣的情形理該避免。
邱生:常有員工們抱怨公司的主管,或者抱怨公司的老闆,似乎已經成為每一個企業體,完全不可能免除的事情。
菩薩:身為員工的人,若能對於主管的教導,內心抱持著感恩之心念,那麼將能夠心平氣和,並且學到主管所教導的技術;俗世之間,對於所謀求之工作要能夠勝任,不外乎技術之熟練而已。
邱生:確實。當員工的人,要對所有主管心懷感恩,尤其是直屬的主管,乃是直接指導工作流程的主管,必須給予感恩才是。
菩薩:對的。每一位員工所屬主管,便是最直接指導於員工的工作流程,並且安排固定點之工作,給予技巧上的指導,相當於老師一樣,應該內心給予感恩。
邱生:有時候做主管者,對於員工的指導,都很容易不耐煩,應該怎麼去感恩呢?
菩薩:有時候,某些主管或許在指導方面有些急躁,造成態度或口語方面的不佳,亦應該體諒該主管,並且感恩該位主管才行。
有了感恩主管的心念,亦可善解主管之立場;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產生不必要之怨言,工作上才能安然自在。
邱生:員工畢竟只是謀求工作,對於主管在教育員工方面比較缺乏耐心,心裡也是不喜悅的,又該如何面對?
菩薩:對於主管之耐心不足,所延伸而來的不佳言語,著實令大部份員工感到厭惡,但仔細想一想,本身在工作上必須藉由該名主管之教導,才能習得此工作之技術與技巧;因此,面對主管在指導上之繁複或哆嗦,即使感到不耐煩,仍然應該給予感恩才是;切莫因為遭受到主管不佳的態度以及語氣不善之對待,就從心裡頭產生怨戾之氣,這是對自己並不利的。
邱生:有一些職員及員工經常抱怨企業主,無視於他們的辛苦。
菩薩:確實。社會上乃是有一些企業主在事業已經步入軌道後,便逐漸轉變性情,從原本的對待每一個人都很和藹與客氣,逐漸的轉變成不容易心生喜悅,甚至於對待一切的人事物竟然轉變成為無情;但身為員工及職員們尚必須感恩企業主,至少企業主創立事業體,提供自己一個工作之場所,若沒有企業主的創立事業,那麼自己便無工作圖謀生活之因緣,更不要說是擁有展現一己之長才與能力的時候。
雖然企業主於人情細事比較欠缺,員工亦必須感恩企業主所提供之工作舞台,才能使自己有一處展現先前所學與所知的機會。
邱生:理該如此。但不知企業主們又該抱持何種心情,面對職員及員工呢?
菩薩:身為企業主必須仔細想一想,打拼的過程,雖然本身在打拼事業期間,或許曾遭遇過不少逆境事,但都必須樣樣自己上陣,隨著事業愈漸穩定,進而擴展事業體,員工增加,減少了樣樣都必須親身上陣的忙碌,此時驕慢之心切不可生;須知自己能穩做企業主之地位,無不是仰賴許多職員以及更多員工分工合作,才能形成堅而有利的企業體。
因此,企業主必須心懷感恩,善待旗下職員及員工,能如此居上位者感恩下位者,對下位者將能善加回報之;居下位者對於上位者心懷感恩,則以忠誠積極做事以必報之,上有慈憫,下有忠義,企業必百年不絕也。
邱生:看來人生隨時都要懷有感恩之心,才能利樂生活。
菩薩:世人若行之,人生何患不光明,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 第廿六回 凡事常懷感恩心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如幻檔案
蓮生/文
《金剛經》中有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王守仁的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於是我對此人間萬象;唯有哈哈哈大笑三聲,或一「爽」字。
《智度論》曰:
「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維摩經》曰:
「諸法如幻,無自性,無他性。」
《圓覺經》曰: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智度論》曰:
「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處住,所作幻事遍滿世界,所謂四種兵眾、宮殿、城郭、飲食、歌舞、殺活、憂苦等。菩薩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於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
在我修習佛法之中,我認證:
我是幻人。
我做幻事。
我弘幻法。
我創幻宗。
我度幻象。
因而,我從來不執著一切幻,故能自由自在,斷除一切煩惱,及邪見。
(我知幻,我離幻)
為什麼我無煩惱,因為我知幻,為什麼沒有邪見,因為我離幻。
我見人建佛教大山頭,見人建佛教大醫院,見人建佛教大電視台,見人擴建佛教大地盤,見人建佛教大大學。………
我說:「善!」
我又說:
「教眾生知幻!」
我再說:
「教眾生離幻!」
我度眾五百萬,等於沒有度眾五百萬,因為沒有度眾五百萬,才叫度眾五百萬。
我創辦真佛宗,等於沒有創辦真佛宗,因為沒有創辦真佛宗,才叫創辦真佛宗。
有人來問事,問:「生老病死。」
我答:
「無事!」
來人說:
「怎會無事?」
我答:
「無生老病死!」
他們說,盧師尊發瘋了!
我哈哈哈大笑。喫茶去!
盧勝彥文集第212冊《盧勝彥的機密檔案》如幻檔案
《金剛經》中有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王守仁的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於是我對此人間萬象;唯有哈哈哈大笑三聲,或一「爽」字。
《智度論》曰:
「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維摩經》曰:
「諸法如幻,無自性,無他性。」
《圓覺經》曰: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智度論》曰:
「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處住,所作幻事遍滿世界,所謂四種兵眾、宮殿、城郭、飲食、歌舞、殺活、憂苦等。菩薩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於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
在我修習佛法之中,我認證:
我是幻人。
我做幻事。
我弘幻法。
我創幻宗。
我度幻象。
因而,我從來不執著一切幻,故能自由自在,斷除一切煩惱,及邪見。
(我知幻,我離幻)
為什麼我無煩惱,因為我知幻,為什麼沒有邪見,因為我離幻。
我見人建佛教大山頭,見人建佛教大醫院,見人建佛教大電視台,見人擴建佛教大地盤,見人建佛教大大學。………
我說:「善!」
我又說:
「教眾生知幻!」
我再說:
「教眾生離幻!」
我度眾五百萬,等於沒有度眾五百萬,因為沒有度眾五百萬,才叫度眾五百萬。
我創辦真佛宗,等於沒有創辦真佛宗,因為沒有創辦真佛宗,才叫創辦真佛宗。
有人來問事,問:「生老病死。」
我答:
「無事!」
來人說:
「怎會無事?」
我答:
「無生老病死!」
他們說,盧師尊發瘋了!
我哈哈哈大笑。喫茶去!
盧勝彥文集第212冊《盧勝彥的機密檔案》如幻檔案
謙者為大
朝會,是諸侯與諸侯相互往來作客的禮節,如果賓客有兩人以上,就需分長幼尊卑,行禮的先後順序有別,如果自認為輩分較高,卻被排在後面,就會覺得很沒面子,有時甚至為此結仇。
魯隱公十一年,滕侯與薛侯來魯國作客,就為了誰當主賓而鬧得很不愉快,做主人的隱公也不知如何是好。
薛侯說:「我薛國是夏朝所封國,在周之前就有了,當然是我為尊。」
滕侯說:「我的祖先當過周天子的卜官長,我是文王的後代,薛國是外姓國,應該是我為尊。」
周朝天子姓姬,姬姓國都是本家,稱其他國為外姓國。
魯隱公命大夫羽父對薛侯說:「寡人辱蒙薛君與滕君來朝,倍感榮幸。關於誰當主賓,有句諺語說:『山上的木料,由工匠來挑;尊客的禮數,由主人來選。』周的祖先有盟書:『姬姓在前,外姓在後。』如果寡人到貴國作客,也是不敢和任姓國君爭為主賓的(薛國姓任)。請貴國君見諒,賜准寡人以滕侯為主賓。」
由於隱公的溫和有禮,態度謙卑之至,薛侯就答應此次朝會由滕侯當主賓。
魯國是大國,自然不可能屈駕到薛國,可是魯國這麼說,給足了薛國面子,薛國國君自然心甘情願地退讓了。魯國的謙抑平息了兩國可能的紛爭。
魯隱公放下大國的尊貴身分,屈居小國的卑微地位。剛開始時雖然看起來像是弱小的表現,然而可以用幾句話就弭平兩國的紛爭,還有誰能比這樣更強大呢?因此要達到強大的方法,先從謙卑開始;而導致衰弱的結果,往往是從自大逞強開始。若非不在意強大弱小的人,誰又能真的知道強大弱小的差別呢?
魯隱公十一年,滕侯與薛侯來魯國作客,就為了誰當主賓而鬧得很不愉快,做主人的隱公也不知如何是好。
薛侯說:「我薛國是夏朝所封國,在周之前就有了,當然是我為尊。」
滕侯說:「我的祖先當過周天子的卜官長,我是文王的後代,薛國是外姓國,應該是我為尊。」
周朝天子姓姬,姬姓國都是本家,稱其他國為外姓國。
魯隱公命大夫羽父對薛侯說:「寡人辱蒙薛君與滕君來朝,倍感榮幸。關於誰當主賓,有句諺語說:『山上的木料,由工匠來挑;尊客的禮數,由主人來選。』周的祖先有盟書:『姬姓在前,外姓在後。』如果寡人到貴國作客,也是不敢和任姓國君爭為主賓的(薛國姓任)。請貴國君見諒,賜准寡人以滕侯為主賓。」
由於隱公的溫和有禮,態度謙卑之至,薛侯就答應此次朝會由滕侯當主賓。
魯國是大國,自然不可能屈駕到薛國,可是魯國這麼說,給足了薛國面子,薛國國君自然心甘情願地退讓了。魯國的謙抑平息了兩國可能的紛爭。
魯隱公放下大國的尊貴身分,屈居小國的卑微地位。剛開始時雖然看起來像是弱小的表現,然而可以用幾句話就弭平兩國的紛爭,還有誰能比這樣更強大呢?因此要達到強大的方法,先從謙卑開始;而導致衰弱的結果,往往是從自大逞強開始。若非不在意強大弱小的人,誰又能真的知道強大弱小的差別呢?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三界由我
皓月供奉有一天請示趙州禪師道:「如何是陀羅尼(密咒)?」
趙州禪師不開口,以手指指著禪床右邊。
皓月:「這個?」
趙州:「你以為這不是陀羅尼咒嗎?僧卻誦得。」
皓月:「還有人誦得否?」
趙州禪師又指著禪床左邊。
皓月:「這個?」
趙州:「有什麼不對,僧亦誦得。」
皓月:「我為什麼聽不到呢?」
趙州:「大德豈不知道,真誦無響,真聽無聞。」
皓月:「這麼說則音聲不入法界性了。」
趙州:「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
皓月:「如何是不離色是正見,不離聲是正聞?」
趙州禪師示偈道: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 ※ ※
《阿含經》中對於「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之記載。但世人常不明三界真義,一味追求外在的三界天,誤解了經典真實義,致而造成修行觀念混淆。其實經典所云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但並非指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故修行者之三界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而不是等到命終之後才到三界天。
昔時婆羅門往詣佛所,問佛言:「你所謂的一切法,云何名一切?」佛告訴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由此即可知修行是超越「自我」而自律、自由自在地生活,所謂的解脫者則突破了「自我」的牢獄,也就是不再被三界所束縛,因此不再有煩惱。故「界」之定義是「界線」,而不是死後的三界天。
例如經中記載十八界是指: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而欲界眾生,即是他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等感官上的感受,產生貪、嗔、癡的情緒反應。亦即是說,在六根觸六塵時,會生起貪、嗔、癡行為者,稱之為欲界眾生;若是心沈迷於喜、樂的感受之中,這就是色界眾生;若是心執著於無想、無念的禪境之中,稱之為無色界眾生。凡夫因為被三界束縛,因此憂悲惱苦不斷,三界是由「自我」所生起的,解脫了自我的束縛就斷除一切苦。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雖然環境相同,吃同一鍋飯,但每個人貪嗔癡不同,故每個人的世間也不同。因此天堂或極樂世界是在自己的內心,若是現在心不淨,煩惱沒有止息,則不論到哪裡也是依舊煩惱不斷,也就是說,煩惱並不是在身心以外,而是在自己的心。
修道基本功-第廿七章 明三界
趙州禪師不開口,以手指指著禪床右邊。
皓月:「這個?」
趙州:「你以為這不是陀羅尼咒嗎?僧卻誦得。」
皓月:「還有人誦得否?」
趙州禪師又指著禪床左邊。
皓月:「這個?」
趙州:「有什麼不對,僧亦誦得。」
皓月:「我為什麼聽不到呢?」
趙州:「大德豈不知道,真誦無響,真聽無聞。」
皓月:「這麼說則音聲不入法界性了。」
趙州:「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
皓月:「如何是不離色是正見,不離聲是正聞?」
趙州禪師示偈道: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 ※ ※
《阿含經》中對於「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之記載。但世人常不明三界真義,一味追求外在的三界天,誤解了經典真實義,致而造成修行觀念混淆。其實經典所云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但並非指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故修行者之三界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而不是等到命終之後才到三界天。
昔時婆羅門往詣佛所,問佛言:「你所謂的一切法,云何名一切?」佛告訴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由此即可知修行是超越「自我」而自律、自由自在地生活,所謂的解脫者則突破了「自我」的牢獄,也就是不再被三界所束縛,因此不再有煩惱。故「界」之定義是「界線」,而不是死後的三界天。
例如經中記載十八界是指: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而欲界眾生,即是他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等感官上的感受,產生貪、嗔、癡的情緒反應。亦即是說,在六根觸六塵時,會生起貪、嗔、癡行為者,稱之為欲界眾生;若是心沈迷於喜、樂的感受之中,這就是色界眾生;若是心執著於無想、無念的禪境之中,稱之為無色界眾生。凡夫因為被三界束縛,因此憂悲惱苦不斷,三界是由「自我」所生起的,解脫了自我的束縛就斷除一切苦。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雖然環境相同,吃同一鍋飯,但每個人貪嗔癡不同,故每個人的世間也不同。因此天堂或極樂世界是在自己的內心,若是現在心不淨,煩惱沒有止息,則不論到哪裡也是依舊煩惱不斷,也就是說,煩惱並不是在身心以外,而是在自己的心。
修道基本功-第廿七章 明三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