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如果可以再活一次

  巴西的偏遠山村裡,住著一名活了一百零八歲的女性人瑞,在她生日的那天,很多記者蜂擁而上,每個人大都是問如何能活到這麼久?愛吃些什麼東西?長壽祕訣等這一類的問題,女人瑞意興闌珊地有一句沒一句地回答著。

  直到其中一位女記者問她:「如果有可能再活一次的話,妳會怎樣地活,會想做些什麼事情?」


  女人瑞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她用很認真的口吻回答女記者:「如果我能夠再活一次,我一定會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我還會不怕失敗,也會多犯一些錯誤,我願意談更多場戀愛,更勇敢地去愛人而不怕受傷!我還會常常跑到大海面前鬼吼鬼叫,我一定要比這一生還愚蠢!我一定要更放鬆、更無所謂,我願意冒更多有形無形的險,我要跑更多的步、游更多的泳、在年輕時就去爬喜馬拉雅山……」


  女記者非常驚訝這位女人瑞有這麼多想做的事情,她剛想要開口繼續追問,沒想到女人瑞打斷她的話緊接著說:「我還要痛快地就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擔心現在、後悔過去、計畫未來的虛無裡。我還要和更多的孩子成為朋友,吃更多的冰淇淋,一身輕鬆地去自助旅行。我更願意在初春的時候,在田野中打著赤腳跳舞,也願意在盛夏時,在清新的小溪裸泳。我要到更高的深山,我要種更多美麗的花朵。」


  女記者聽完笑不可遏,她再問女人瑞:「還有嗎?妳還有想要做些什麼嗎?」


  女人瑞瞇著眼睛看著女記者記:「傻孩子,我得要再活一次才能做這些傻事,妳還年輕,妳在等什麼?現在就去做啊!」


  如果可以再活一次,你又會怎樣生活呢?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四僧轉世

  清乾嘉間,有三禪僧,爲同參,死後,一生江蘇,爲彭文章;一生云南,爲何桂清;一生陝西,爲張費。

  三人,唯彭記得前生事。後入京會試,俱見二人,遂說前生爲僧事。二人雖不記得,一見如同故人,成莫逆交。


  殿試,彭中狀元,何榜眼,張傳胪。彭也放過主考學台,然頗貪色,後終於家。


  何作南京制台,洪楊反,失南京,被皇上問罪死。


  張尚教過鹹豐皇帝書,回回要反,騙去殺之。


  此三人,也不是平常僧,可惜不知求生西方,雖得點洪福,二人不得善終,彭竟貪著女色,下生後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又蘇州吳引之先生,清朝探花,學問道德相貌俱好。民十年,朝普陀會余,自言伊前生是云南和尚。以燒香過客,不能多敘,亦未詳問其由。


  十一年,余往揚州刻書,至蘇州一弟子家,遂訪之,意謂夙因未昧。及見而談之,則完全忘失了,從此永無來往。


  迨十九年,余閉關報國寺,至十一月,彼與李印泉、李協和二先生來。


  余問:「汝何以知前生是雲南僧?」


  伊云:「我二十六歲做一夢,至一寺,知爲雲南某縣某寺,所見的殿堂房舍,樹木形狀,皆若常見,亦以己爲僧。」醒而記得清楚,一一條錄。


  後一友往彼作官(張仲仁先生,尚知此人姓名),持去一對,絲毫不錯。


  余曰:「先生已八十歲,來日無多,當恢複前生和尚的事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負前生修持之苦功矣。」


  伊云:「念佛怎麽希奇?」


  余曰:「念佛雖不希奇,世間無幾多人念。頂不希奇的事,就是吃飯,全世界莫一個人不吃飯,此種最不希奇的事,汝爲什麽還要做?」


  伊不能答,然亦不肯念。


  伊問二位李先生,君等念否?


  答曰:「念。」伊仍無下語。


  至十二月三十夜,將點燈時去世,恰滿八十歲。


  此君前生也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壽命。今生只盡倫常,佛法也不相信了,豈不大可哀哉!


  然此四人,均尚未有所證,即已有所證,未能斷盡煩惑,也難出離生死。如唐朝圓澤禪師,曉得過去未來,尚不能了,況只去得好,就會了乎?(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 ※ ※


  塵世繁華讓人心迷意亂,世人輪迴這塵世已不知歷經多少劫,在這人世裡皆因執著人世繁華,認假為真,方使靈性難予顯露智珠受到塵業污染,無以自拔,終再再轉輪不息。
 

  蓋世人應明這人世福地只是暫時,雖享有人天福報,但也是最易再造諸罪業地方,如不能有堅守善道,深修善福慧,再再的迷戀這人世定又會再墮六道輪迴。

  吾期世眾早明白能擁有現有的福報,皆因前世積種善福田,故應懂珍惜,好好利用此生得來福報,再努力積種善福田,要明今生福報享盡可是會隨業輾轉啊!


慈聖雜誌-第一六九期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輪轉萬年

本道院彌勒慈尊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那群人乃是面有難色的,與仙佛討價還價,不知發生了甚麼事?


慈尊:瑣碎煩忙,此心疲憊,不得憩息,謂之「煩」;此心驚惶,勢壓境拂,不得愉悅,謂之「惱」。是以,人多口就雜,心就亂。


陳生:看起來,好像真的很亂耶!
     

咱們自探索古文明帝國以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故事,居然都發生在我們的身旁,九萬二千多年了,因果仍然不滅,而且在輪迴的過程中,一件件、一樁樁,仍舊在不同朝代發生了,所以要能放下阿賴耶識的識念,真是不容易。因此,唯有將阿賴耶識移除,平常多讀誦《金剛經》了。

慈尊:人類歷史世代,難免有一時狂狷的風潮,大家趨之若鶩地沉迷在同一個漩渦中,能跳離的,能撥亂反正的,確實需要無比清明的心智以及力挽狂瀾的勇氣。


陳生:那群人不是都已經投胎轉世,怎麼還在追究過去的事呢?不過,緣起九萬二千年前的事件,方造成今天的難關,只能怪自己當時不能把持超然,才有今日的苦難。


慈尊:諸子在道場修行,或多或少排除一部分殘存在記憶體的執念,再加上修行力、功德力、願力的支撐,更藉由學道的深明道義,始能讓深埋之靈性更增上緣。


陳生:喔!一個人要改脾氣、修毛病,真的不是很容易,而且輪迴的業緣,使得我們不良習性有增無減;如果沒有真正的徹悟真理,談何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情即可讓人暴跳如雷,一些誤會足以讓人爭得面紅耳赤,而我們一直還為過去的業力所苦哩!


慈尊:觀諸賢生能夠明白前世因、今世果,而適時排解,可喜呀!


陳生:可是這樣的過程,真的讓我們吃盡了苦頭的。


慈尊:天地是對待的,真理是絕對的。假如你們時時刻刻產生排斥的心態,那麼如何讓天地平衡,如何要他人接受你們的言行。尤其是一個人在墮落失敗的時候,往往怨恨深,惱怒天,更責備他人的一切。
     

謹記在心!萬般罪惡,難抵一個「悔」字。

陳生:真的。那群人裡面就是有非常白目者,不知想想自己為何墮落、為何失敗?不責怪自己,而總是責怪別人。
     

奉勸對周遭有所不滿時,即需反躬自省。

慈尊:世事皆有好壞兩面,何必偏往牛角尖鑽;舒展眉頭,露出笑臉,放寬心情多舒暢。


陳生:哎呀!看到上面的那群人,仍舊還為業障所苦,心情也不是很好ㄟ!


慈尊:人類的繁延正是一部大歷史,其實也是最完美的生命經驗。只可惜,人類是最會遺忘歷史的動物,在不斷重蹈覆轍的生命悲劇中,人已成了只會後悔、最會失落祖先經驗的一代接著一代。在前仆後繼中,現代人只會跌落到歷史的鏡子裡面,墜落到另一個掙扎的昏黃世界,卻從沒在鏡子面前覺醒過。


陳生:嗯!這也就是眾生最難度化的地方。


慈尊:一切法皆因緣會合而生,因緣本空,故無所入、無所歸。生命在輪轉萬年、在歷劫千代的一瞬之間,暫且寄託在這一個世代,這也是一個有緣來相聚的法輪機緣。
     

世間虛幻,你們若是在這虛花假景當中,酣夢不醒,那麼你們此生此世將被命運牽著走,心不能轉境;所以,人生的可貴,便在尋求一個永久的歸宿。
     

諸生切記!一切的美景,都會隨著無情的歲月而消逝;曾幾何時轟轟烈烈,曾幾何時草草生死。看看古來英雄豪傑,有幾個能夠戰勝無情歲月或戰勝天地;當體會短短生命不能茍延時,只好假短暫以創造永恆。

人生無常,無常的世間虛花幻景,要能夠看破無常,視透生命這一場夢境。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懂了。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66期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光陰莫虛度

蓮生/文

  我們每一個人的一天,都差不多,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上班,吃午餐,上班,下班回家吃晚餐,休閒看電視或其他,沐浴,上床睡覺。其實大家生活或有不同,但大同小異。


  一般人的生活是如此,如果是學佛的在家居士,再加上念念佛、念念咒、修修法,一天,很容易就過去了。也有很多人很忙,忙得連修法的時間都排不出來。


  生意人和上班族的生活方式或有不同,然而生意人也不得閒,有的開店忙,有的談生意忙,有的忙於生產線,有的當「空中飛人」,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也忙得頭暈眼花


  士、農、工、商、……。人人各忙各的,有一小段假期或休閒,或出去旅遊,已珍貴難得了。


  大家以為寺廟的出家人最閒了,其實不然,早課、晚課、午供、法務、雜務,事情也很多,很多事情有得忙呢!時光匆匆,一天又過去了,一年四季,光陰一去,小沙彌也成了老和尚。


  我常勸人:「光陰莫虛度!」


  什麼叫「光陰莫虛度」?


  我問。


  也許很多人答不出來。天天日子過得差不多,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什麼叫「光陰莫虛度」?


  我說,把每件事,都做得恰恰好,亦即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算是光陰不虛度了。


  守時、守分、守節,便是光陰不虛度。


  移時、失分、失節,便是光陰虛度。


  我寫一小詩:


  不用哭訴


  人人都是一樣的過日


  無得無失無長無短


  誰也無法把歲月真正的留住


  只在心解脫否


  只在菩提道上行得正否


  就是光陰無虛度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光陰莫虛度

德蕾沙修女的默想文

  1948年,德蕾莎修女離開了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她脫下了那套厚重的黑色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一件像印度農婦穿的白色衣服,這套衣服有藍色的邊,德蕾莎修女從此要走出高牆,走入一個貧窮、髒亂的悲慘世界。

  高牆到今天仍存在,可是對德蕾莎修女而言,高牆消失了,她從此不再過舒適而安定的生活,她不要每天看到有人赤身裸體的躺在街上,也不能忽視很多人躺在路上奄奄一息,即將去世。她更不能假裝看不到有人的膀子被老鼠咬掉了一大片。下身也幾乎完全被蟲吃掉!


  德蕾莎修女是一個人走出去的,她要直接替最窮的人服務,即使對天主教會而言,這仍是怪事,很多神父認為她大錯特錯!可是她的信仰一直支持著她,使她在遭遇多少挫折之後,仍不氣餒。


  德蕾莎的默想禱文是這樣說的:


  一顆純潔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飢餓的人中,在赤身露體的人中,在無家可歸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沒有人要的人中,在沒有人愛的人中,在痲瘋病病人當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人。


  窮人餓了,不僅只希望一塊麵包而已,更希望有人愛他。窮人赤身露體,不僅希望有人給他一塊布,更希望有人能給他人應有的尊嚴。窮人無家可歸,不僅希望有一間小屋可以棲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沒有人遺棄他,忘了他,對他漠不關心。


※ ※ ※


  悲憫者,隨時隨地都能夠以客觀之態度,看待世間一切人事物之變化,內心不斷悲憫慈念眾生,殷勤藉由物資及法理來撫慰眾生身及心之苦,欲令眾生早日於身心皆能真正離苦得樂。


  大悲願心之人,因為覺苦,於是懂得以同理心對待所有的眾生,世間上一切苦楚無非眾生內心迷茫所束縛,於是行者秉持悲憫心關懷普天下之眾生,並且經常施以法雨欲洗滌眾生受污染穢之心靈,妙法華功德水恰似湧泉般隨時普灑,欲使每一個人之煩惱心都可以早一點獲得解脫。行者秉持有教無類之精神,長期間能夠弘揚正法以利澤眾生;並且秉持因材施教的精神,適時將妙法華運轉到需要之人身上,使每一個人的身心靈皆能充實。


  眾生心若太過於空虛,則容易遭受外在人事物所侵擾,最後外在人事物將成為內心最執著的部份,無論好與壞,都將變成自己的苦境;好的人事物由於本身經常無法碰到,於是真羨慕別人能遇到好的人事物,心中感到自己很苦;壞的人事物因為自己碰上了,所以經常處於煩惱、憂愁、不安與痛苦中生活著。


  因此,覺悟者能夠適時的普施妙法讓身心陷入苦境之人可以時常沐浴在妙法華中,以法水洗滌被物慾所佔領之心思,藉正法理諦之薰習,令眾生內心接受正法之陶冶後,逐漸移除一切不需要的物欲,隨之心中便有了定靜的功夫,此後內心不再遭受外在一切人事物之誘惑,使原本自我感覺的苦惱頓時消失掉,伴隨而來的唯有喜悅充滿心田。


  大悲願行者,憫念眾生諸資不具,於是願意行造種種善德事藉以利益人群,或以普施衣服、飲食、醫藥、日常用品,乃至棺木等,種種善行僅希望眾生可以減少一些苦惱,從此免除及遠離苦惱,讓內心之自在可以重新呈現,並且輕安之心靈得以久住內心深處不再游離,如此則善行日積月累終有成就。


  至於苦境將使樂天知命逐漸被瓦解,這乃是悲善拔苦的最大希望。行善之人無非在促進社會上,能夠普遍呈現溫馨與祥和,每一個人若知道大為運轉溫暖普施於人間,必可讓悲願善德照耀娑婆世界,使人群中產生一股暖流,使人群能夠懂得提升互敬、互愛、互助的精神,並且共同普遍運轉施行,則屆時苦處不再,唯有法喜隨身。


  奉勸大眾,平時要有悲憫他人的心念,懂得悲憫他人便無任何人事物可以讓自己感到憤怨不平,能普行方便以利益眾生者,不但是方便他人同時將是方便了自己,凡事以推己及人的精神來造作一切諸善行,必使身心永處於法喜中,隨時隨地皆能取得禪悅,內心一旦拔掉苦,福德便更顯臻祥,智慧亦將開始不斷增長也。


寶德雜誌第175期-述論:悲善拔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