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懲是浙江省寧波縣人,在縣府的監獄中擔任獄吏。他的存心很仁慈,待人忠厚,辦事守法,尤能公平寬大的管理囚犯。可是當時的縣官很嚴酷,在訊問案件的時候,常常聲色俱厲,甚至嚴刑拷打。因為古時的政治,行政與司法是不分的,所以縣府衙門也就是執法行刑的機關。
有一天,縣府拘來了一個犯罪的老百姓。縣官認為那個犯人惡性很重,命令警衛們押那犯人跪在地上,用竹鞭木棍毆打全身,一時被打得皮破血流,慘不忍睹。犯人受不了嚴刑,表示不服,更引起了縣官的大發雷霆,繼續痛毆。
楊自懲看了很是不忍,就跪下來向縣官求情,請求縣官饒恕那犯人。縣官說:「這人違犯法紀,背叛情理,怎得使人不怒!」
楊自懲又叩頭向縣官解釋說:「古人有言,如得其情,哀矜弗喜。喜尚且不可,怎可發怒呢!」縣官聽了他的話,很受感動,就把怒火平息下來,停止毆打。
楊自懲的家中雖很貧窮,但決不收受他人的饋贈,當然更不會做納賄的貪污勾當。並且遇到囚犯缺糧的時候,還多方的設法救濟。
有一次,新到了幾個囚犯,已有一天沒有吃飯,因為囚犯糧還沒有配到,監獄中也無法立刻供給飲食。楊自懲目睹那幾個新來的囚犯,餓得奄奄一息,很是可憐。要想設法救濟,可是自己家中也沒有多餘的米,怎麼辦呢?
回家與他妻子商量,他妻子問:「囚犯從什麼地方來?」
他說:「幾個都是從杭州解來的新犯,沿途整天沒有吃東西,因此個個都餓得面黃乏力,垂頭喪氣。」
他妻子聽了也很同情,夫婦二人決定犧牲了自己炊飯的米,煮成稀粥,分給那幾個新犯同吃。雖然他夫妻因此不能自己吃飽,但奄奄待斃的幾個囚犯,幸而沒有成為餓鬼,延續了性命。
後來他的子孫都很顯達,長子守陳,次子守址,都做到南北吏部侍郎的官職。長孫茂元,任刑部侍郎,次孫茂仁,任四川巡察使,都是一代名臣。
德育古鑒讚歎楊自懲有 云:「此一獄吏爾,而積德獲福如此。古云:公門中好修行。何也?公門時時刑罰,其間貧而負累,冤而獲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搶地,無可告訴,惟公門人,下得民隱,上知官情,艱苦孤危之際,扶持寬假一分,勝他人方便十分。若能釋貧解冤,教愚扶弱;無乘危索騙,無因賄唆打,無知情故枉,無舞文亂法,則一日間可行十數善事,積之長久,自然吉慶日至,子孫昌盛矣。」(取材自德育古鑒)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慈悲心
蓮生/文
一
觀世音菩薩就是慈悲的化身。
我們人類有慈悲裡才能繼續成長。同時繼續將慈悲的種子撒向周圍的人們,這樣才產生整個人類的和諧。
盧勝彥的金句說:「人的心靈之中,有一個潛在的東西,它在等候適當的時機,被表現出來,這就是慈悲。」
人之初,性本善。
我不以為物質主義者,永遠是物質主義者。我永遠知道,物質主義者的心中,一直攜帶著靈性的慈悲,總有一天,物質主義者的心靈,會被喚醒。
我認為「慈悲」是催化劑。
我認為「慈悲」是一種法力。
我認為「慈悲」使一切井然有序。
我認為「慈悲」令人類歡欣善悅。
二
「慈悲」令所有的人,變成整體合一,可以令人類融解,變成一體,這是佛菩薩的努力。
假如沒有「慈悲」:
人類會「孤獨」。
人類會「受苦」。
人類會「死」。
如果有「慈悲」,就會「成長」,會有「滋潤」,會有「歡喜」,會有「滿足」,會有「意義」。
每一個人不可以自我封閉自己,這一點每一個人都要瞭解,因為自閉的結果,便會自我的枯萎,終久會失掉你自己,事實上自閉的結果,就是孤獨受苦而死。
我們每一個人,要心存慈悲,發揚慈悲,經歷慈悲,瞭解慈悲,融入慈悲。
因為:
慈悲就是快樂。
慈悲就是滿足。
慈悲就是滋養。
三
《涅槃經》曰:
大慈大悲,名為佛性。
慈即如來,如來即慈。
《觀無量壽經》曰: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這「無緣慈」,這種慈悲,不限於親疏,不管有緣無緣,一律平等慈悲,這是包含著無限的慈悲憐憫,不分親疏厚薄,包括胎生、濕生、卵生、化生。
《無量壽經》曰:
我於無量劫,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成正覺。
四
與樂曰慈。
拔苦曰悲。
三種慈悲:
一、眾生緣慈悲──以一慈悲心,視十方六道眾生,如自己親人,生與樂拔苦之心,名眾生緣慈悲。
二、法緣慈悲心──已斷煩惱的三乘聖人,但憐憫眾生不知是法空,依法的因緣與樂拔苦,是法緣慈悲心。
三、無緣慈悲──此慈悲心,惟佛才有。是佛以平等無分別的最廣大普度,名無緣慈悲心。
「慈悲」有十二利:一、福常隨身。二、臥安。三、覺安。四、不見惡夢。五、天護。六、人愛。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喪。十、火不喪。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生梵天。
我深深覺得,「慈悲」是一個使人間開滿了美麗花朵的瑰麗主人。它本身是價值不菲的,真正的「慈悲」是利他而不是自利,沒有目的,沒有企圖,沒有盡地。
「慈悲」的範圍,是不須結界的,在最美的空間。
「慈悲」是內心花朵的芬芳。
「慈悲」是恩賜,是理性最偉大的力量。
(省略……)
盧勝彥文集第095冊《盧勝彥的金句》第十五章:慈悲
一
觀世音菩薩就是慈悲的化身。
我們人類有慈悲裡才能繼續成長。同時繼續將慈悲的種子撒向周圍的人們,這樣才產生整個人類的和諧。
盧勝彥的金句說:「人的心靈之中,有一個潛在的東西,它在等候適當的時機,被表現出來,這就是慈悲。」
人之初,性本善。
我不以為物質主義者,永遠是物質主義者。我永遠知道,物質主義者的心中,一直攜帶著靈性的慈悲,總有一天,物質主義者的心靈,會被喚醒。
我認為「慈悲」是催化劑。
我認為「慈悲」是一種法力。
我認為「慈悲」使一切井然有序。
我認為「慈悲」令人類歡欣善悅。
二
「慈悲」令所有的人,變成整體合一,可以令人類融解,變成一體,這是佛菩薩的努力。
假如沒有「慈悲」:
人類會「孤獨」。
人類會「受苦」。
人類會「死」。
如果有「慈悲」,就會「成長」,會有「滋潤」,會有「歡喜」,會有「滿足」,會有「意義」。
每一個人不可以自我封閉自己,這一點每一個人都要瞭解,因為自閉的結果,便會自我的枯萎,終久會失掉你自己,事實上自閉的結果,就是孤獨受苦而死。
我們每一個人,要心存慈悲,發揚慈悲,經歷慈悲,瞭解慈悲,融入慈悲。
因為:
慈悲就是快樂。
慈悲就是滿足。
慈悲就是滋養。
三
《涅槃經》曰:
大慈大悲,名為佛性。
慈即如來,如來即慈。
《觀無量壽經》曰: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這「無緣慈」,這種慈悲,不限於親疏,不管有緣無緣,一律平等慈悲,這是包含著無限的慈悲憐憫,不分親疏厚薄,包括胎生、濕生、卵生、化生。
《無量壽經》曰:
我於無量劫,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成正覺。
四
與樂曰慈。
拔苦曰悲。
三種慈悲:
一、眾生緣慈悲──以一慈悲心,視十方六道眾生,如自己親人,生與樂拔苦之心,名眾生緣慈悲。
二、法緣慈悲心──已斷煩惱的三乘聖人,但憐憫眾生不知是法空,依法的因緣與樂拔苦,是法緣慈悲心。
三、無緣慈悲──此慈悲心,惟佛才有。是佛以平等無分別的最廣大普度,名無緣慈悲心。
「慈悲」有十二利:一、福常隨身。二、臥安。三、覺安。四、不見惡夢。五、天護。六、人愛。七、不毒。八、不兵。九、水不喪。十、火不喪。十一、在所得利。十二、死生梵天。
我深深覺得,「慈悲」是一個使人間開滿了美麗花朵的瑰麗主人。它本身是價值不菲的,真正的「慈悲」是利他而不是自利,沒有目的,沒有企圖,沒有盡地。
「慈悲」的範圍,是不須結界的,在最美的空間。
「慈悲」是內心花朵的芬芳。
「慈悲」是恩賜,是理性最偉大的力量。
(省略……)
盧勝彥文集第095冊《盧勝彥的金句》第十五章:慈悲
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豬哥們的評議
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四季有陰晴雨雪之別,但是,豬哥們打發日子的方法卻永恆不變:吃了睡,睡了吃,吃飽喝足,便在院子裡溜達溜達。一日如此,天天如此。
這樣的生活太沒意思了。一頭不願這樣混過一生的白豬獨自跑到田裡,用嘴幫助水牛耕地。它辛辛苦苦地拱呀,拱呀,直累得大汗淋漓。
傍晚,豬哥們傾巢出動,開始對白豬的勞動進行評議:
「嘿!這裡還有一根草沒拱掉呢!」
「看啦,田裡的水都叫它搞渾了。渾水裡怎麼能長莊稼呢!」
「你們聞聞,它把汗水都流到田裡了。那汗水裡是有鹽的,田裡摻進鹽肯定會變成鹽鹼地!」
……
豬哥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白豬,意思只有一個:白豬幫助水牛耕地,沒有一點功勞,純粹是幫倒忙。根本不如睡覺,睡覺有益無害。
白豬被說得灰心喪氣,從此隨大流,吃了睡,睡了吃,豬哥們也就再沒有對它說「不」字的了。
水牛歎息道:「幹事的,總可以被挑出毛病;不幹事的,則保留充分的批評權。一個集體若形成這樣的風氣,這個集體也就完了。」
這樣的生活太沒意思了。一頭不願這樣混過一生的白豬獨自跑到田裡,用嘴幫助水牛耕地。它辛辛苦苦地拱呀,拱呀,直累得大汗淋漓。
傍晚,豬哥們傾巢出動,開始對白豬的勞動進行評議:
「嘿!這裡還有一根草沒拱掉呢!」
「看啦,田裡的水都叫它搞渾了。渾水裡怎麼能長莊稼呢!」
「你們聞聞,它把汗水都流到田裡了。那汗水裡是有鹽的,田裡摻進鹽肯定會變成鹽鹼地!」
……
豬哥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白豬,意思只有一個:白豬幫助水牛耕地,沒有一點功勞,純粹是幫倒忙。根本不如睡覺,睡覺有益無害。
白豬被說得灰心喪氣,從此隨大流,吃了睡,睡了吃,豬哥們也就再沒有對它說「不」字的了。
水牛歎息道:「幹事的,總可以被挑出毛病;不幹事的,則保留充分的批評權。一個集體若形成這樣的風氣,這個集體也就完了。」
心之鐘
有一位身為公司主管的護法居士,經常為生活的瑣碎事務以及人際關係而苦惱。他到寺院裡向大香禪師請教說:「禪師,要怎麼樣才能把情緒控制好,不讓心念隨意放縱,亂起瞋恚無明?」
大香禪師回答說:「善護清淨心。」
這位居士不明白,再問:「如何善護住清淨心呢?」
大香禪師於是說了一個故事。
過去,在喜馬拉雅山的頂峰,有一座大水池,龍王經常領著龍子龍孫在此興風作浪。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為了平息這件事,於是帶領百萬雄兵前往,想要在山上興建一座寶塔,並且將龍池填平。
龍王聽聞此事,瞋心大發,立即呼風喚雨,一時間,天地變色,飛砂走石,軍隊分不清東西南北,結果匆匆落荒而逃。
不過,迦膩色迦王毫不氣餒,幾次之後,終於趁著風雨歇息,領軍攻上山頂,命令軍隊搬運大石填平龍池,並建了一座寶塔。龍王無法抵抗,於是請求:
「大王啊!我甘願降服,但是我生性暴戾,難調難伏,所以,請大王在寶塔頂懸掛一口大鐘。如果看見山頂生起黑雲,就趕快敲鐘,我一聽到鐘聲,就會熄滅心中的瞋火了。」
大香禪師接著對居士說:「自覺,是截斷善惡念頭流轉的智慧寶劍。你因為不自覺,所以才會任由貪瞋癡的風雨大作。」
大香禪師走近這位居士,指著他的心,笑著說:「這裡,就是少了一口自我警覺的大鐘呀!」
※ ※ ※
人之一天為何而忙、而勞乎?人之一天為生活、為餬口、為事業而奔波煩勞,為生活而動,為己欲而勞,勞心勞力,心難有所定,紛紛亂亂,難覓難掌其中。
心因人之呼吸而動,此心乃有形之心也!唯掌控心動之物又為何乎?亦為己心也!此乃無形之心,人之思也!
人生活其中,無時無刻不停起心動念,思己之欲、思己之行為以滿足己欲,便生起善惡之分、好懷之別哉!人一動心,即如谷底回響,己未能聞,唯神監之!不僅神知,亦有一人知哉!此人物為何也?乃自己耳。蓋,人之動念因己欲而生,自己了然明白於方寸之間,俗世雖常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唯人之行事斷不可常賴靠神而行事,尤以宗教修者更應對己心之動向瞭若指掌,斷不可紛擾己心而無所尋之,此便失了修持者應有之道範規章。
故,雖云為監察,實人當監察自己,監察自己之動心起念,神乃一指導,藉由神之監察來堅定己心方向。唯一切造化端賴己也!觀今世人生活於紅塵中,迷亂己心常有,乃因欲望所引也!今既有福報而能得入聖堂聽聞生活之逆,此道皆為生活方針指南,若不知珍握於鸞音中尋得方向,豈非有負己福乎?既得以入,更應知慎始慎終,為自己開創一光明普耀之大道回程也!
殷盼修子既能聞道而修,應知始終哉!時時觀照自己,時時反省自己,掌控己心、己欲之動哉!方為修也。使自己顯露神之特性,豈不亦為生活在火宅中之快樂活神仙矣!今夜從人心之作用而論,盼賢兒明悟其中之奧,監察當先賴己之自我監察與自我反省矣!
悟道箴言-述:「時刻觀照己心,以合修持」
大香禪師回答說:「善護清淨心。」
這位居士不明白,再問:「如何善護住清淨心呢?」
大香禪師於是說了一個故事。
過去,在喜馬拉雅山的頂峰,有一座大水池,龍王經常領著龍子龍孫在此興風作浪。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為了平息這件事,於是帶領百萬雄兵前往,想要在山上興建一座寶塔,並且將龍池填平。
龍王聽聞此事,瞋心大發,立即呼風喚雨,一時間,天地變色,飛砂走石,軍隊分不清東西南北,結果匆匆落荒而逃。
不過,迦膩色迦王毫不氣餒,幾次之後,終於趁著風雨歇息,領軍攻上山頂,命令軍隊搬運大石填平龍池,並建了一座寶塔。龍王無法抵抗,於是請求:
「大王啊!我甘願降服,但是我生性暴戾,難調難伏,所以,請大王在寶塔頂懸掛一口大鐘。如果看見山頂生起黑雲,就趕快敲鐘,我一聽到鐘聲,就會熄滅心中的瞋火了。」
大香禪師接著對居士說:「自覺,是截斷善惡念頭流轉的智慧寶劍。你因為不自覺,所以才會任由貪瞋癡的風雨大作。」
大香禪師走近這位居士,指著他的心,笑著說:「這裡,就是少了一口自我警覺的大鐘呀!」
※ ※ ※
人之一天為何而忙、而勞乎?人之一天為生活、為餬口、為事業而奔波煩勞,為生活而動,為己欲而勞,勞心勞力,心難有所定,紛紛亂亂,難覓難掌其中。
心因人之呼吸而動,此心乃有形之心也!唯掌控心動之物又為何乎?亦為己心也!此乃無形之心,人之思也!
人生活其中,無時無刻不停起心動念,思己之欲、思己之行為以滿足己欲,便生起善惡之分、好懷之別哉!人一動心,即如谷底回響,己未能聞,唯神監之!不僅神知,亦有一人知哉!此人物為何也?乃自己耳。蓋,人之動念因己欲而生,自己了然明白於方寸之間,俗世雖常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唯人之行事斷不可常賴靠神而行事,尤以宗教修者更應對己心之動向瞭若指掌,斷不可紛擾己心而無所尋之,此便失了修持者應有之道範規章。
故,雖云為監察,實人當監察自己,監察自己之動心起念,神乃一指導,藉由神之監察來堅定己心方向。唯一切造化端賴己也!觀今世人生活於紅塵中,迷亂己心常有,乃因欲望所引也!今既有福報而能得入聖堂聽聞生活之逆,此道皆為生活方針指南,若不知珍握於鸞音中尋得方向,豈非有負己福乎?既得以入,更應知慎始慎終,為自己開創一光明普耀之大道回程也!
殷盼修子既能聞道而修,應知始終哉!時時觀照自己,時時反省自己,掌控己心、己欲之動哉!方為修也。使自己顯露神之特性,豈不亦為生活在火宅中之快樂活神仙矣!今夜從人心之作用而論,盼賢兒明悟其中之奧,監察當先賴己之自我監察與自我反省矣!
悟道箴言-述:「時刻觀照己心,以合修持」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忠化賢澤
岳武穆王 降
岳武穆王:賢生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恩師聖安!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前幾回闡述到「將士盡忠,鞠躬盡瘁。文武百官,戒貪禁瀆。百姓學賢,謀事盡力。」當這些事項都具備以後,就可以心安的說「一切合集,成事在茲。」
邱生:那是什麼意思呢?
岳武穆王:一個國家的將士們主要的責任是捍衛疆土,在個人方面要能服從上級命令,做到活力充沛而精神飽滿、身心勞苦卻不怠惰。
在朝廷中的眾官員,皆能秉持愛國護民的精神,有忠貞愛國的精神,就不敢做出貪瀆舞弊的事端;百姓若有任何事要陳情時,應該將心比心無條件從旁協助,才能盡到為官之道,為官者因為戒除貪欲,才不會冒瀆職位的神聖性。
至於平民百姓,在處事上亦必須盡本分守原則,任何不公不義之事,都應避免絲毫之嫌疑;做任何事都要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隨時要有明哲保身的作為;百姓從事於各行各業上要能盡心盡力,並努力將各行業做好做確實,不投機取巧,不偷工減料,這也是善盡該行業之忠信。
邱生:原來忠義精神與態度,涵括如此廣泛。
岳武穆王:整體而言,對國家經濟穩定發展有密切關係,每一個人都守住忠義原則,人群便少了紛爭,個人與各系統的健康平安都能操守住。以上這些互相支援之下,才能完成每一件事,否則都是有欠缺的,而後便形成「千秋聖道,忠化賢澤」。
邱生:千秋聖道,怎與忠化賢澤扯上關係呢?
岳武穆王:忠化賢澤,先談「忠」,忠者中心,就是不偏不倚,中直之心,或說中正、中平、中和、中庸。一心守中道,進而柔化一些剛強的人,效法忠誠之道,因為深受感動,大都能起效應。古今不少忠臣將士,雖兩軍交戰下不得已捐軀,對方皆給予最大禮敬,敬該將士對國家的忠貞。
邱生:學生看過一些演義,確實國家的棟樑都能使其它國家領導人敬畏的。
岳武穆王:眾生只要有強而有力的忠貞信守,必能傳承出輩輩賢能良才,這些賢能良才雖然不及忠臣良將護國衛民的精神,但持守忠貞的信念,無不是效法忠臣良將的作風逐漸如實,在各自崗位上能善守職責,讓使命必達利益遍及群生,此皆是忠的示現。
感召有善慧心的賢能者,並感動一心純善的眾生,或因某事而感化,或因某物而啟化,或因言談中的一句,形成內心之感動。促使善慧者提昇境界起而行,學習做一位良才,凡事肯做,一切能忍,效法聖人無為而為的精神,學習賢能者貢獻社會服務人群的決心,凡事盡一己之能力澤蔭人群,藉以促進社會之祥和,使人間遍佈溫馨氣氛。此皆忠貞化育社會人群轉運來的功行,並建立在眾生樂守崗位,做事有恆心,學賢有毅力,明忠奸,辨是非,知對錯,承繼古聖精神啟迪後人,從此良能之人輩出,賢達者日增。
邱生:所以,四維、八德就是由「忠」字不斷的衍生出來的。
岳武穆王:眾生面對一切能中直就是最好的修持,持忠者懂得仁、曉得義,何況忠臣出於孝道之門,有了這些基礎,人與人之間豈敢悖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莫動。」這些都是仁人君子應有的精神,人人如此則人群能和諧,世間呈現出吉祥與溫馨。
邱生:感恩恩師慈示!相信有朝一日,必能有更多人明白恩師的苦口婆心起而行。
岳武穆王:但願芸芸蒼生能夠體會。
邱生:一定會的。
邱武穆王: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
岳武穆王:可。停筆。吾回!
行道育德遊記-第五回 千秋聖道‧忠化賢澤
岳武穆王:賢生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恩師聖安!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前幾回闡述到「將士盡忠,鞠躬盡瘁。文武百官,戒貪禁瀆。百姓學賢,謀事盡力。」當這些事項都具備以後,就可以心安的說「一切合集,成事在茲。」
邱生:那是什麼意思呢?
岳武穆王:一個國家的將士們主要的責任是捍衛疆土,在個人方面要能服從上級命令,做到活力充沛而精神飽滿、身心勞苦卻不怠惰。
在朝廷中的眾官員,皆能秉持愛國護民的精神,有忠貞愛國的精神,就不敢做出貪瀆舞弊的事端;百姓若有任何事要陳情時,應該將心比心無條件從旁協助,才能盡到為官之道,為官者因為戒除貪欲,才不會冒瀆職位的神聖性。
至於平民百姓,在處事上亦必須盡本分守原則,任何不公不義之事,都應避免絲毫之嫌疑;做任何事都要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隨時要有明哲保身的作為;百姓從事於各行各業上要能盡心盡力,並努力將各行業做好做確實,不投機取巧,不偷工減料,這也是善盡該行業之忠信。
邱生:原來忠義精神與態度,涵括如此廣泛。
岳武穆王:整體而言,對國家經濟穩定發展有密切關係,每一個人都守住忠義原則,人群便少了紛爭,個人與各系統的健康平安都能操守住。以上這些互相支援之下,才能完成每一件事,否則都是有欠缺的,而後便形成「千秋聖道,忠化賢澤」。
邱生:千秋聖道,怎與忠化賢澤扯上關係呢?
岳武穆王:忠化賢澤,先談「忠」,忠者中心,就是不偏不倚,中直之心,或說中正、中平、中和、中庸。一心守中道,進而柔化一些剛強的人,效法忠誠之道,因為深受感動,大都能起效應。古今不少忠臣將士,雖兩軍交戰下不得已捐軀,對方皆給予最大禮敬,敬該將士對國家的忠貞。
邱生:學生看過一些演義,確實國家的棟樑都能使其它國家領導人敬畏的。
岳武穆王:眾生只要有強而有力的忠貞信守,必能傳承出輩輩賢能良才,這些賢能良才雖然不及忠臣良將護國衛民的精神,但持守忠貞的信念,無不是效法忠臣良將的作風逐漸如實,在各自崗位上能善守職責,讓使命必達利益遍及群生,此皆是忠的示現。
感召有善慧心的賢能者,並感動一心純善的眾生,或因某事而感化,或因某物而啟化,或因言談中的一句,形成內心之感動。促使善慧者提昇境界起而行,學習做一位良才,凡事肯做,一切能忍,效法聖人無為而為的精神,學習賢能者貢獻社會服務人群的決心,凡事盡一己之能力澤蔭人群,藉以促進社會之祥和,使人間遍佈溫馨氣氛。此皆忠貞化育社會人群轉運來的功行,並建立在眾生樂守崗位,做事有恆心,學賢有毅力,明忠奸,辨是非,知對錯,承繼古聖精神啟迪後人,從此良能之人輩出,賢達者日增。
邱生:所以,四維、八德就是由「忠」字不斷的衍生出來的。
岳武穆王:眾生面對一切能中直就是最好的修持,持忠者懂得仁、曉得義,何況忠臣出於孝道之門,有了這些基礎,人與人之間豈敢悖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莫動。」這些都是仁人君子應有的精神,人人如此則人群能和諧,世間呈現出吉祥與溫馨。
邱生:感恩恩師慈示!相信有朝一日,必能有更多人明白恩師的苦口婆心起而行。
岳武穆王:但願芸芸蒼生能夠體會。
邱生:一定會的。
邱武穆王: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
岳武穆王:可。停筆。吾回!
行道育德遊記-第五回 千秋聖道‧忠化賢澤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