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罪不至死,不昧良心

  太守胡向山的父親胡老太公,是金山縣刑房役吏。為人處事很忠厚,凡收受賄賂作弊偏護之事,平生從來不作。

  恰好金山縣發生一起盜竊案,被盜人受傷而死。逮捕了首犯從犯三十多人。當時法律規定很嚴,凡搶劫偷盜傷人者,無論首犯從犯,一律問斬。這件案子由胡老先生承辦。他看三十餘人,都是失業貧民,不忍心他們都被殺頭。就以他們動機是行劫,下手作案時才誤致人死命為由,判處其中首犯二人擬斬,其餘均判處充軍流放定了案。


  縣令認為他量刑過輕,老先生極力辯說:「案子雖是行劫,但看他們的供詞,都不是慣賊。即使受害人致死一節,是在黑夜,慌忙倉促中被推擠跌倒,並不是用刀刃之類殺人器械所致,看來應從輕量刑。」


  縣令又擔心上級會嚴厲批駁下來,老先生又說:「如果受到駁斥,問下罪來,請把我押解進省,治我輕縱之罪!」


  縣長臉色嚴肅地說:「你都肯為民請命,難道我就沒有仁愛之心嗎?」於是就按老先生的意見,作了定案處理,詳文上報。


  果然被駁回,又另擬呈狀。老先生重新寫過詳情,頂報上去。三駁三頂。巡撫大怒,嚴厲下書申斥,要提案親自審訊,並又下令縣長帶上官印到蘇州聽候處理,看來勢必遭參劾。


  縣長恐懼萬分,埋怨胡老先生。老先生表示願意隨縣長進省,並說:「縣公見了撫憲(對巡撫的尊稱),請把一切責任推在胡某身上。如果有幸得到寬釋,是你縣公之福。如果不釋,胡某獨擔其責!」縣長就帶老先生來到省城蘇州。


  縣長入府謁見巡撫,先生等候在轅門之外。巡撫斥責縣令量刑過輕,臉色言辭極其嚴厲。縣長叩首謝過。巡撫又說:「你初上任,是誰教你這樣作的?」


  縣長說是刑房胡吏。「他跟你來了沒有?」


  縣長說:「他在轅門外。」


  巡撫冷笑著說:「我本就懷疑,一定有狡猾的貪吏,受了賄賂在案卷上作弊。果然不出所料!我要親自問他!」


  當即下令捕官把胡先生帶進來。巡撫迎面斥叱說:「你身為刑吏,難道不知凡劫盜者傷事主至死,應當不分首犯從犯一律問斬嗎?」


  先生叩頭說:「我知道!但是條律雖然有此規定,其中判定的輕重,應當有所分別。」


  巡撫發怒說:「同一劫盜傷主,還分什麼輕重?」


  答說:「條律規定的是積年巨盜,明火執械,殺死事主者才處死。但此案所涉及的都是失業貧民,迫於饑寒,以致鋌而走險。事主之死,是由於推擠跌倒,似乎應當從寬處理。」


  巡撫高聲說:「你究竟得了盜匪多少賄賂,竟敢巧言為他們開脫?不老實說,就用夾棍夾你!」


  老先生又叩頭說:「如果說下吏我有意為盜賊開脫,我不敢推辭這項罪名。至於受賄在行文上作弊,下吏我從來不屑於這種行為。不用說像這樣的大案,就是鬥毆小案,下吏也不敢昧了良心!」


  巡撫冷笑說:「既然沒有受賄,為什麼極力要從輕發落?」


  先生說:「不敢說!」


  巡撫堅持要他說,先生回答說:「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公門裏面好修行罷了!歐陽公(歐陽修)曾說: 『如果我是盡力幫人免死而未做到,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死者也不會怪罪於我。』大人聽過這句話吧!」


  巡撫聽了,很覺詫異,就叫老先生走到案旁來。仔細一看,見他滿臉善和之氣,一望而知是一位忠厚長者。立即和顏悅色問:「你有幾個兒子?」


  答:「四個兒子。」


  問:「幹什麼職業?」


  答:「長子令儀,饒幸考中上一科的舉人。下面的三個,都是縣上的學生,老四今年恩蒙府尊選拔為第一名貢生。」


  巡撫心懷敬意說:「這就是你公門裏面好修行的回報!這一案我就依你的主意,保全那些人的性命吧!這又是你兒子明年中進士的先兆了!」即命他們下去,案子也就照上報的材料定了!殺了主犯兩人,其他人全部保住了性命。縣長仍官還原任。


  第二年老大果然中了進士,下面三個兒子都是貢生入了太學,老四為廩生。至今仍是書香門第。


  坐花主人說:「我認為人作善事,不僅應該常懷善心,而且還應當有卓越的見識和不可動搖的信心,才能不為權勢所嚇退,不被邪見所動搖。世上人往往有第一念發心很純正的,並非不知為人處事應以濟人利物為理念,但當面對赫赫威勢,波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就改變了最初的善念。從古至今的賢士大夫中,因此而喪失高尚人品的不少啊!胡老先生,區區小吏,以堅定的見識與不屈的信念,雖面臨巡撫之尊威,脅之以嚴刑,淩之以盛氣,仍能持理侃侃,不屈不撓,充分陳述己見,巡撫大人終能收斂威慢而聽取了他的意見。


  由此推之,即便象張釋之(漢廷尉,善盡其職,古有 『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之說)、徐有功(唐武后朝大吏,持平守正,所全活者甚眾)這樣的先賢,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難道不是靠堅定的見識和不退的信心,助成了他們的心願嗎?!」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慈懷解瞋

  有一天,舍利弗與佛陀同時站在太陽下,忽然飛來一只小鳥,停留在舍利弗的影子上。可是在舍利弗影子下的鴿子始終處於警備、不安的狀態,好像驚弓之鳥,身體不停的顫抖。

  過了一會兒,小鳥飛離了舍利弗的影子,停留在佛陀的身影下,剎那間,小鳥好像找到了安全的庇護,一動也不動,很安然自在的在佛陀的身影下休憩。


  目睹了這一幕,舍利弗很好奇的問佛陀:「佛陀!這只小鳥停在我的影子上,我並沒有殺牠、害牠的心念,為什麼牠會不停的顫抖而不敢久留呢?」


  佛陀說:「你雖然沒有害牠的意念,可是因為你從無始以來的瞋恚余習猶存,這只小鳥感受到你的瞋習,因此在你的身影下,才會不安的一直顫抖,怕你傷害牠。」


  舍利弗聽了佛陀的開示,語帶慚愧的說:「佛陀!我知道了,這表示我的慈悲心不夠,所以才會留有瞋恚余習,以後我會加倍的慈仁愛物,否則連一只小鳥都不敢親近,又如何度眾呢?」


※ ※ ※


  人之心當求其和順,當含藏慈悲之念始可成仁。如果一心於暴、於戾、於虛,那心必受其毒而腐蛀敗壞矣。


  人心慈懷之顯現,可促進人與人之和諧及能導及社會之溫暖,此等之事例處處可見,且能造就出不凡之光輝也。社會人心之敗壞,主要是心不能和、不能順,處處顯出猙獰的一面,更談不上其慈與悲也。然人之本性就是含蓋了無數之慈懷,只是受塵染之良知,易受暴戾所覆蓋,惟求「明及智」來求己心的光明性,始可加以破除,讓這些掩蓋之烏雲能撥開,重見其光輝,這是最主要的一環也。


  和順己心,漸顯內心之慈仁,否則必得其反而敗亂己身之根基,當特別慎之。


心志歸向-第廿八章 和心慈懷

忠臣之行

  景公問晏子說:「忠臣的德行怎樣呢?」

  晏子回答說:「不掩蓋國君的過錯,直言進諫於君主的面前,不在外面宣揚;選拔賢德,推薦有才能的人,不偏私於自己的親屬;權衡自己的才德而就任適合自己的職位,估量自己的能力而接受相應的俸祿;看到賢德的人不要高居他的上面,接受俸祿不超過應有的數量;考量自己的權限,不超過它,以此作為行事的準則。


  盡力使自己的才德與職務相稱;不遮蔽賢人而隱匿他的專長,不苛刻下屬而阿諛奉承君上;國君在位時不私事太子,國家危難時不私通諸侯;與君主相處得順利時就努力為君主辦事,否則就隱退辭官,不和君主作邪惡的事情。」


※ ※ ※


  《管子·立政第四》


  君主需要審查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大臣的品德與地位不相稱,二是大臣的功勞與俸祿不相稱,三是大臣的能力與官職不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治亂的根源。


  所以。在一個國家裡,對於德義沒有顯著於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對於功業沒有表現於全國的人,不可給予優厚的俸祿;對於主事沒有取信於人民的人,就不能讓他做大官。所以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有過」;德行淺薄而授爵尊高,叫作「有失」。寧可有過於君子,而不可有失於小人。因為,有過於君子,帶來的怨恨淺;有失於小人,帶來的禍亂深。


  因此,在一個國家裡,如果有德義不顯於朝廷而身居高位的人,賢良的大臣就得不到進用;如果有功勞不著於全國而享有重祿的人,勤奮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勵;如果有主事並未取信於人民而做了大官的人,有才能的大臣就不會出力。只有把這三個根本問題審查清楚了,臣下才不敢妄求官祿。


  如果對這三個根本問題不加審查,奸臣就會與君主接近,君側小臣就會專權。這樣,在上面君主耳目閉塞,在下面政令不通,正道被拋棄,壞事就要一天天地多起來。而若審查好這三個根本問題,君主左右那些受寵的小臣就不會專權,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與官方疏遠的人們不受冤獄之害,孤寡無親的人們,也都沒有不白之冤了。


  這就叫作:刑罰減少,政務精簡,甚至朝廷都無需召集群臣議事了。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老子的出走

蓮生/文

  近讀「老子」《道德經》、《十戒經》、《西昇經》。雖然早期已讀過,但,隱居了五載,重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老子的傳說甚多。


  在道家,老子是累世化身的人物,原是太極之初的三炁,玄、元、始。其中始炁化生先天老君,先天老君以玄炁,時時而化生。


  三皇時-萬化天師。


  中三皇-盤古先生。


  後三皇-鬱華子。


  神農-大成子。


  軒轅-廣成子。


  少皋-隨應子。


  顓帝-赤精子。


  帝嚳-錄成子。


  帝堯-務成子。


  帝舜-尹疇子。


  帝禹-真行子。


  商湯-錫則子。


  在商王太甲時,分身化炁於楚之毫州府、苦縣、賴鄉曲、仁里、流星園。寄胎於玄妙玉女身中,八十一年。至武丁時,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母攀李樹,從左脇出生,鬚髮皓然,其顏如童,遂以李為姓,諱曰耳,字伯陽,號聃,又號老子。


  周文王時-燮邑子。


  周武王時-育成子。


  康王時-郭叔子。


  老子當守藏史時,有說是八十年餘年,而《史記》上卻說二百餘年,可見老子的歲數甚長。


  孔子(仲尼)至周,與之談,知道是聖人,乃師之,這是孔子拜老子為師。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出走,入大秦,西山函谷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是真人,老子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然後出函谷關而去。


  我在《論語》上讀到: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我在《老子傳記》讀到: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出函谷關。」


  請大家注意:


  「道不行。」


  「周德衰。」


  (這六個字)


  這也就是說,當「真道」不能在世間實施的時候,不如乘桴浮於海。


  又「道德」不能在世上盛行時,老子乘青牛出走了,懶得看看這娑婆世界。


  我看看今日的世道:


  政治全是爾虞我詐,全是欺騙作偽。


  文化全是指黑為白,指白為黑。


  社會是燒、殺、淫、盜、騙。


  國與國,攻訐不止。


  人與人,不誠、不信。


  宗教只在表面,浮而不實。


  媒體八卦。


  詭譎的恐怖主義盛行。


  所謂「美」,只論那一層皮。


  所謂「成就」,只在於技藝。


  這個世界己變得非常奇怪了。真正的善人,被指為惡棍;真正的惡人,反而被歌頌。是非顛倒。黑白顛倒、善惡顛倒,道德完全淪喪,蕩然無存。


  人只是拜金。(吸金)


  爭名奪利。


  我若出來,只有「誹」、「謗」、「訕」、「毀」、「刺」、「誚」。


  我若不出走,欲等何時?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老子的出走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幸災不仁

  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

  晉惠公時,晉國發生饑荒,秦國賣糧給他們,幫助晉國度過難關。第二年,秦國也遇上荒年,向晉國購買糧食,晉國卻不答應。


  大夫慶鄭覺得這樣不妥,勸晉惠公說:「忘恩負義會導致無親;看見別人有難而高興是不仁;貪愛財物不與人分享是不祥之舉;得罪鄰國是不義的行為。這四種美德都沒有,如何能維持國家的長久?」雖然慶鄭不斷地勸說,但惠公還是沒採納他的意見。


  果真秦國收到消息後非常氣憤,隔年起兵攻打晉國,晉國非但大敗,連惠公都被俘虜了。


※ ※ ※


  人總是有見不得人好之心,見他人有喜慶之事則心生妒嫉,加以毀謗、陷害,破壞他人善美之事,此乃莫大之罪也。


  人也總是見他人之不好而予以幸災樂禍而嘲笑之,誠不知「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焉可嘲笑?哪天換汝落難之時,不但無人伸出援手,反倒予以諷刺,汝做何感想?盼世人能將心比心,以免果報自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