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人無常師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魯即將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師是誰?」

  古魯微閉雙目,沉思片刻,緩緩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過無數個老師。即使給我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我也難以將他們一一說出來。不過,真正讓我受益終生的,是這三位老師。


  我的第一位老師是一個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處可以容身。黑夜中,遇見了他。我向他請教,我到什麼地方可以借宿一夜。


  他對我說:這裡是荒郊野外,方圓幾裡都沒有人家。如果你願意和一個乞丐住在一起的話,你就跟我走。


  於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個月。每天早上,我隨他一起上路乞討。他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可他總是非常快樂,從未有過失望。每天晚上睡覺前,他總是對我說:感謝上天的眷顧,相信明天會更好。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都在堅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他一樣,時常陷入困頓之中,絕望、傷心,甚至讓我想放棄自己的功課。每每在這樣的時候,我都會想起他,想起他每天晚上對我說的那句話:感謝上天的眷顧,相信明天會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師是一條狗。有一天,我因為口渴來到河邊,碰巧,它也來河邊喝水。它朝水中望去,突然發現水裡也有一條狗——它自己的倒影。它感到非常恐慌,於是狂吠著跳進了水裡,立刻,水中的那條狗不見了。由此我感悟到這是上天給我的一個啟示:儘管你會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裡去。


  我的第三位老師是一個小孩。一天傍晚,我在小鎮上遇見他。他的手裡捧著一根點燃的蠟燭,要到寺廟裡去敬獻他的蠟燭。


  我對小男孩說:這蠟燭是你自己點的嗎?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問他:蠟燭點燃之後就會發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蠟燭不會發光。你能告訴我,這光是從哪裡來的嗎?


  小男孩咯咯地笑著,並不急著回答,而是一口氣吹滅了蠟燭,然後問我:你看,我現在把蠟燭吹滅了。你能告訴我,那蠟燭的光跑到哪裡去了嗎?


  小男孩的回答瞬間粉碎了我的自以為是,讓我自視淵博的學問頓時化為烏有。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無知淺薄、愚蠢遲鈍。


  其實,人無常師,我也沒有固定的老師,可這並不意味著我沒有去學習—世間萬物,如天上的雲朵、地上的樹木,萬物皆可為我師,只要你願意去學習。


※ ※ ※


  所謂:「學習」,「學」就是聞、見與模仿,是獲得信息、技能;「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是以,「學習」乃是求得知能的經過程序,換句話說,亦是透過外界教授或從自身經驗提高能力的過程。


  「學習」,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論語》中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了之後,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意思是說,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恆。


  人生在世,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為任何時間都在學習,任何事情都要學習,任何地方都可學習;是以,學習的目的在充實自己、克制自己、表現自己。


  充實自己:不僅是在道理上的認識,其內在的涵養上亦須加深功夫。農夫在播種之前,必先將雜草除盡,修行欲受真理的教化,也必先將心念淨化。是以,空其心,以斷欲之萌;虛其心,以應事之變;寂其心,以順境之遷;靜其心,以制念之動。


  克制自己:人要在行為上約束自己,在心靈上開放自己;自由亦有約束,超過合理範圍之外,就是不自由。世人要有主見的客觀,而不是偏見的自是,要能控制情緒,而不是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對行為要負起責任,而不是言行相謬;莫行心上過不去的事,莫萌事上行不去的心。


  表現自己:做人要坦誠、率真、老實,才能表現自己。


  是故,優柔寡斷,是辦事的阻礙;執著迷昧,是修行的障礙;高興時不流於輕浮,憤怒時不昏於暴躁,才是中肯中節。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知道自己的愚鈍,更應努力去學習充實。


寶德雜誌第189期-述論:學習之意義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獨坐「虛無」道場

蓮生/文

  古人云:


  「泰山崩於前,面無驚色。」


  我說:


  「就算天塌下來了,我也不怕。」


  爲什麼能這樣?


  因爲我獨坐「虛無」道場,已經很多年了,「明心見性」很多年了。


  這只是我少少心得。


  每每我經過某某禪寺的時候,不禁笑了,因爲裡面的人不知禪,所以才叫「禪寺」。


  而我懂禪的,卻不叫「禪寺」。


  自從我獨坐「虛無」道場以來,我更欣賞「米勒日巴」了。


  「米勒日巴」說:


  「我就是統治天下的大王,沒有比我再快樂、最富貴的大王了。」


  這句話太傲、太猖狂、目中無人,太不可一世,太惹人厭惡的了。


  但,我能體會,因爲我獨坐「虛無」道場,同樣是不可一世。


  至此我才明白「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道理。


  米勒日巴有一位重要的弟子,也就是「惹瓊巴」,他從印度學經回來,帶回很多很珍貴的「經書」、「寶典」、「口訣」……。


  而「米勒日巴」在「惹瓊巴」外出取水的時候,把「惹瓊巴」的「經書」、「寶典」、「口訣」,一把火全部燒得精光,「惹瓊巴」與「米勒日巴」有了一場大誤會。


  這件事,我很欣賞「米勒日巴」的作爲。


  米勒日巴認爲:


  「經書」。


  「寶典」。


  「口訣」。


  是修行的障礙。


  米勒日巴對繁瑣的經文、寶典、口訣,很深痛惡絕,他說:「萬念俱灰才是好!」


  他討厭「辯經」。


  他討厭「空論」。


  米勒日巴說:


  「吃沒吃過飯,看臉色就知道;知不知佛法,修成修不成,看他能不能調伏『煩惱』和『我執』就知道了。不必懂得太多,問題是煩惱妄念,調伏了嗎?」


  我這個人知道:


  眞正有本事的,不是在言語、文字,而是煩惱妄念一筆勾。


  看透了「禍福變化」。


  看透了「富貴窮通」。


  看透了「苦樂互變」。


  「無所得」、「無所住」、「無所謂」,就算天塌了下來,你還怕什麼?


  人生如戲,能夠好好收場,就已經很好了!


  詩:


  總有一天人事盡

  這個時候
  有什麼東西值千金萬金
  你説是心
  經典口訣果然深
.
  一個聽

  一個吟
  常常叫我淚滿襟
  現在終於悟了
  獨坐虛無的道場
  我才是佛陀的知音
  從古到今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獨坐「虛無」道場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桓公問治民於管子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說:「我知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麼辦呢?」


  管仲回答說:「人民少,並不可怕。從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裡,只要具備上述四條,怎麼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嚇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來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聖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


  桓公說:「好,既然如此,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


  管仲回答說:「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以實行。」


  桓公說:「請詳細加以說明。」


  管仲問答說:「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讚美。常語說,捨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強加於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


  桓公說:「好呵:那麼治民應當以何事為先?」


  管仲問答說;「有時先施以政,有時先施以德。在沒有狂風暴雨為害的年景,在沒有干旱天災的時候,百河通暢,年谷豐熟,糧價低,禽獸與人同吃糧食,人們也沒有疾病和瘟疫。這時,人民是富有而且驕傲的。治民者應該大量收購豐年的產品,以充實國家倉凜,禁制藪澤的采伐捕獲,先抓好政事,隨之以刑法,並結合禮樂來勸戒人們以消除淫邪風氣。這個就叫作先施以『政』。


  如果遇上狂風暴雨為害的年景,同時也存在於旱之災,年谷不豐熟,荒年糧價高,人民又有了疾病和瘟疫。這時,人民是窮困而且疲憊的。治民者就應該開放倉凜、山林和藪澤,以供應人民財物,不先講政事,而先講寬厚,以消除人民的疲困。這個就叫作先施以『德』。


  豐年收聚人民的產品,不奪民財;荒年施予人民以財物,又不失有德;富裕了君主而且滿足了人民,這是聖王所行的最好的事情。」


  桓公說:「好」。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病磨代業.避墮惡道

  參閱《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複周頌堯居士書》的記載。

  唐朝之時,西域天竺國有位戒賢法師,德高望重,名揚天下。


  有一年,戒賢法師身患惡疾,病痛慘烈,無法忍受,正想自殺以求解脫時,忽然看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現身,並且開示說:「在久遠劫前,你曾經多次做過國王,做了許多迫害忠良之輩以及酷刑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長時間受苦。由於此世你盡心弘揚佛法,得以免除將來的地獄苦報,乃轉為人間病磨之苦,你務必要忍受。再過三年之後,大唐僧人玄奘會到此拜你為師。」


  於是,戒賢法師強忍病痛,信心更加堅定,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病業磨盡,終於恢復身體健康。


  三年之後,玄奘法師果然來拜師求法。


  戒賢法師叫弟子述說病磨之苦的情形,那位弟子邊說邊哭,可見戒賢法師當時病痛的慘烈。


※ ※ ※


  嘗聞「在劫難逃」,又云:「劫數天定」,此中「劫」字所指,一為波折,另者即屬受創,惟其意均屬於一種傷害。為何在修道過程中會受「劫」,此乃肇因於前因,再延續於此世之行為,而扭轉關鍵,卻在於個人之善惡,乃至於靈慧。


  換言之,「劫」乃屬於一種整體性的空隙所產生之變數也。曾有語謂「劫因公式」,此種公式,即為上述所列之,從無形牽連到有形而貫穿一氣。至於「劫」在修道子的影響,以及如何避劫,更甚至於如何借劫成道之古今論,待本章之後再逐講解析闡述。


  第一講 劫之影響與修道子


  嘗聞世人譏評道中人,有曰:心向道人持齋戒,可惜身體多病魔,甚至有意外之災,更甚者,家庭不睦,事業失敗,諸此種種,不一而定,則神佛為何不佑?更有道子在道程中屢受劫難,憤而退志,並怨尤曰:修道多劫,歷劫之成果,視之不見,亦屬未來之無形所得,而目前卻受苦受難,何如不修道,由此而衍生一個問題。


  劫,實乃對道子一種實質之打擊,以此而磨體膚,藉而堅其心志也。唯因此,始有產生道程中謗道事情,口業累積的道程缺點,更因而對道子增加不少困擾。


  是以故,在修道子道程之中,劫之一關,乃是一個突破的瓶頸,更因為劫的層面很廣,諸如:財劫、情劫、身劫,俱是針對人性的弱點橫加打擊。所以能夠在道程中堅毅的去面對劫關,道可成;相對然,必敗于劫關之中。而劫又是如何形成?留待下期講解。


修道講義-第五章 劫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一念樂觀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快樂、悲傷,在於一念之間;煩惱與歡欣、成功與失敗,亦僅繫於一念之間。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善與惡在一念之間,天堂與地獄也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人生卻又是由無數個一念之間組成的。因此,將負面、消極、悲觀的想法,調整成正面、積極、樂觀的想法,我們才能體會上帝為我關上一扇窗,也會再替我們開啟另一扇窗的。


菩薩:然也。事情發生的好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下你們的想法;因此,轉善念的過程之中,心性趨向於光明,仙佛將為你們開啟天堂之門。


陳生: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常習慣祝福人家一句話:「心想事成」。但是,有些人卻是擁有悲觀的性格,在他們的想法中,很多事情永遠是壞的結局;如此一來,有朝一日心想事成,他們的生活肯定有如人間煉獄般的悲慘。


菩薩:哈!…。觀諸子確實常常鑽牛角尖,爾等須謹記在心:「做人簡單,做事簡單,便可擁有豁達的人生。」


什麼樣的思想,做什麼樣的選擇,什麼樣的選擇,卻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請諸子腦海裡的每一個念頭,與心中每一個想法都是正面的。


如果當自己戰勝不了那些悲觀、負面的念頭時,就多和一些樂觀、積極的人在一起。因為人是習慣的動物,也是環境的產物,為自己找一些正向思考的善知識,替自己選擇一個充滿正向能量的好環境,都有助於自己培養好的思考習慣。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教導!


住在鄉下的一位阿婆,好不容易盼到一個孫子,馬上就把她的金孫抱去給算命先生看,並且排一下八字。


算命仙只說了一句話:「這個小孩將來要靠女人吃飯啊!」


阿婆憂心忡忡的回家了,在路上遇見鄰居,便告訴他們這件事,大家異口同聲表示:「靠女人吃飯?不就是吃軟飯的窩囊貨,這孩子肯定沒出息了。」


阿婆聽完之後,眉頭因而更加緊鎖了。這時,老村長經過,在了解事情原委之後,大笑三聲的對阿婆說:「等著吧!三十年後,你這個金孫可能就是一位出色的婦產科醫生囉!」


在老村長的解釋以及開導之下,阿婆終於釋懷,破涕為笑,重新定義算命仙的話中之話了。


菩薩:方才的小故事明顯地告訴諸位,個性積極且樂觀的老村長,一定可以幫助左鄰右舍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讓事情轉個彎,出現轉機,聰明如慧的你們呢?


你們是否也是一位個性積極且樂觀的人啊!


所謂:「道好修,理難明」,路好看,卻未必好走,即使再平坦的路,若是稍有疏失或閃神,也有跌倒的時候。切記!當你跌倒之時,不要心灰意冷、頹喪心志,應該反省地問問自己,是否自己的本份做到了,本份做得好,才合乎道。


諸子要不斷的歷練,才能不斷的成長;要不斷的成長,才能睿智圓熟。而睿智圓熟的時候,既不要忘了感恩,也不要忘了去推恩呀!


新年新願望,在這法喜的新年佳節裡,祝福諸子:「新年快樂、平安如意!」


陳生:對喔!還沒有向降臨法壇的諸聖仙佛拜年耶!


學生恭向諸聖恩師拜年九叩首!祝賀前賢大德新年快樂、平安如意!


菩薩:哈!…。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95期-新年快樂‧平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