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活佛 降
詩曰:浮雲世態莫神傷,放眼人生忌寸光。
緣到知足貪欲戒,看透不爭享安康。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四章 修道基礎的果報-再得人身或生欲界天
天界可分為三類: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而生欲界天的條件是持戒、布施,生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條件是除了持戒、布施外,還要加上禪定功夫。例如生色界天須具備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功夫,而生無色界天須具備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功夫。
前一章《雜阿含‧圓珠經》、《長阿含‧遊行經》中所述,已非常明白的揭櫫再得人身或生天的前提在於「持戒」,又如《雜阿含‧十善經》中記載:
有一次,一位天神問佛陀:「世尊!如何修行,才能於來世往生諸天?」
佛陀回答說:「應奉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有正見,必得生天上。」
《長阿含‧善生經》中亦記載:
佛陀對善生居士說:「若長者、長者子,遠離四惡行,哪四種呢?就是: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在現世中他將受人尊敬,身壞命終之後,也必定得生善處,上生天界。」
此二部經典亦再次印證「得生善處」和「上生天界」的標準在於「持戒」。
一般經典中所言的「善處」或「善趣」,是指人界和天界。由於人界苦樂參半,也很容易就能體驗到「苦」,所以能激發一個人想要止息煩惱,精進修行的心志,因此在人間容易成就解脫梵行。
而天界善趣中,因為其果報比人界殊勝,不但天壽長久,身體清淨光明,也擁有享用不盡的五欲功德和勝妙快樂,所以天神們皆生活富足,因此,天神很少有機會造布施善業,也不會想要修行。除非在人間時,就常受法雨滋潤,有禪修習慣者,轉生到天界後,才會有修行的動力。
例如,《雜阿含‧給孤獨經》中記載:
爾時,世尊為給孤獨長者說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說「一、諸法是無常的,二、宜多做布施的福事,持戒的福事,生天的福事,三、洞察貪欲的味著、貪欲的過患、貪欲如何遠離之福事。」
給孤獨長者聞法後,見法、得法、入法、解法,證得初果。
《雜阿含‧給孤獨生天經》中記載:
給孤獨長者罹患重病命終後,生於欲界的兜率天中,為兜率天天神,當時給孤獨天神,興起念頭:「我不應久住於此,當前往人間禮見世尊。」
於是隨即在兜率天中消失,出現於佛陀面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此二部經典敘述給孤獨長者證初果的原因,在於持戒、布施、減少欲貪,和明白無常的真理。在他命終生於欲界天的兜率天中後,又馬上迫不及待要再禮見佛陀。
《雜阿含‧曠野長者生天經》中記載:
有一位從事金融業的曠野長者,疾病命終生於無熱天成為手天神後,回到人間禮見佛陀。
佛陀問手天神說:「手天神!你以前為人身時熟悉的法,現在那些法是否還熟悉呢?」
手天神回答說:「世尊!那些我以前為人身時熟悉的法,仍然熟悉,世尊!連那些我以前為人身時不熟悉的法,現在也變得明白了。」
從上述幾部經典中可知,在人間有修行習慣者,生天後也會持續修行,想要禮見聖者,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想要幸福的「果」,對於獲得幸福的「因」卻不感興趣,當然難以如願以償。所以,如果一個人想要未來能再次獲得人身,或是能上升天界,就好好腳踏實地的持戒吧!
證果之路-第四章修 道基礎的果報-再得人身或生欲界天
蓮生/文
若干世之前,有一位老婆婆,發下了大願望,她要念佛億億億萬,然後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去。
於是,這位老婆婆就開始念佛了。
事實上,念佛能持之有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想出一個辦法:
用一個大米桶。
裝億億億的米粒。
念一句佛。
取一粒米。
米桶滿滿的,全是米粒啊!她念了一天佛,米桶的米粒也不見少。
她揮汗如雨的念,念了一年又一年,米桶是有一點點的下降的局勢。她又拼命的念,又是一年又一年。
那一年,她身體病了,虛弱了,米桶內尚有半桶米呢!
她自知不久人世,但願望還沒有達成呢!米桶內尚有半桶米,怎辦?心急如焚。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終於知道這件事了,阿彌陀佛變化成一位老和尚,來到老婆婆之前,來化緣。
老婆婆給了老和尚食物。
老和尚說:[見你臉上愁容,是何因緣?]
老婆婆答:[為求往生佛國,發大念佛之願,如今,米桶的米,尚有一半,如何是好?]
老和尚說:[讓我傳授你一法吧!]
老和尚於是教她念一句:[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這一句,一念完。
老和尚幫老婆婆將米桶的米全部倒光。
老婆婆安然而逝。
阿彌陀佛相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 自己度自己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因緣果報若波瀾,喟嘆人間作客難。
勵志安禪習止靜,堅心不再學痴頑。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二十章 圓珠經
世人因為業力而生於世間,因此,不論是善果、惡果,都要學習承受,並且憑藉著善的果報,造更多的善因,才能改變現在和未來的人生。
《雜阿含》第一○四八圓珠經中記載:
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
喜歡殺生的人,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也必定會短壽。
不與取(偷盜)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想得錢財,會困難重重。
邪淫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其妻室,常會受到他人的企圖染指。
妄語(謊言)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常遭受他人的譏諷批評。
兩舌(搬弄是非)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被親友乖離。
惡口(粗惡語)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常聞低俗醜聲。
綺語(巧佞、無意義之言詞)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言無信用。
貪欲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增長其貪欲。
嗔恚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增長其嗔恚。
邪見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增長其愚癡。
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
不偷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
不邪淫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修良。
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
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
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
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
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
不嗔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嗔恚。
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
從經典上所記載可知,一個人今生所遇到的種種,無非是在過去生時造下了業力,而導致的果報。
所以,當遇到善的果報時,不要生貪或得意黏著,反而要加強自己的免疫能力;當遇到惡的果報時,不要生嗔或排斥,反而要學會接受。
世間除了有惡法、善法之外,又有惡惡法、善善法之分,甚麼叫做惡惡法呢?就是自己殺生,同時也教人而使人殺生;自己偷盜,同時也教人而使人偷盜……,一個人自作十不善業、又教人作、又讚歎、又隨喜的話,必墮地獄。甚麼叫做善善法呢?就是自己不殺生,同時也教人而使人不殺生;自己不偷盜,同時也教人而使人不偷盜……,一個人自作十善業、又教人作、又讚歎、又隨喜的話,必生天上。
因此,世人若能明白這些因果法則,同時又能每一天修善,每一天積累善的業因,並且發願:
「願我布施的功德,成為證悟涅槃的助緣。」未來自能享有善的人間果報,或是升天、或是修行解脫也。
經典的智慧-第二十章 圓珠經
達摩出生於南印度一個婆羅門種姓家庭,據說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修大乘佛法。
梁武帝普通年間,從印度航海來到中國廣州。刺史蕭昂將此事上奏了梁武帝,隨即梁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廣州迎請達摩到當時的首都南京。
達摩一到南京,梁武帝立刻召見達摩,梁武帝問達摩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曰:「並無功德。」
梁武帝曰:「何以無功德??」
達摩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接著,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曰:「廓然無聖。 」
梁武帝又問:「對朕者誰?」
達摩曰:「不識。」
由於梁武布不能參悟達摩的禪機,達摩便辭別梁武帝渡江去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達九年。
※ ※ ※
今日末法時期,迷昧修子雖能廣修喜捨之行,卻不能領會「實無所得」之心。六祖云:「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唸唸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唸唸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功德雖是強言之名相,卻是天真獨露之光輝,故六祖示曰:「功德在法身中」。法身即菩提自性,即遍滿一切之理天也。故唯有好好體悟性理真傳,方「有功德」可言也。修子能識自本心,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三世諸佛共此一心,頓見悟開,則覺「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密」之玄奧,故曰「見性是功」也。
平收萬教,乃現今末法之際,千門萬教,各自尊大,互輕互伐,萬靈異類,更是差別對待,相毀相滅。故提倡萬教平等,皈本認根之呼籲,以期平息爭鬥之劫煞,齊臻萬靈合同平等真如理界。也唯有如是,方能真正普度三曹、收圓九六。故更能由此認識「平等是德」之實義也.
修子聞此「實無功德」之言,切莫著空,若是空心自執,即落頑空。修子當悟此空乃真空,唸唸無滯。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吾人性空,亦復如是。悟此真空,見悟性理,當然可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大乘佛法,故壇經云:「唸唸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白陽佛規,嚴謹齊心,無論地位悟境之高低,皆以低心下氣為進道途徑。傚法彌勒祖師之虛融萬物,皆大歡喜。故「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又白陽法船為廣被各類根器,遍引種種之心。故於實行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中,通貫各教源義,深入淺出,於末法中巧傳心法,不著於法,不礙於法,於自性中建立萬法,心無四相,念無染淨,故云:「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修子欲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故白陽弟子每日行功立德,心即平等,常行普敬,常斷分別,常作觀心,識自本心:盡虛空,遍法界,無微塵芥子許,非汝心所在處!(一切俱足)。盡虛空,遍法界,無微塵芥子許,是汝心所在處!(實無所得)。若得如是,可悟無量功德心矣!
行道立德之人,常有執著外在所行於世間之善為功德,並期賴此功德以證蓮位,而得諸福報,此誤解深矣。原來真功實德,行立於身心,不假金銀財物亦可成之。常觀本心,常覺本來,即是真功。誠於中行於外,即為實德也。
故但用心於內,而形於身外。即是功德也。反之若以引度多少人求道,勸化多少以持齋,成立多少間佛堂以作道場,佈施多少金錢,即謂立多少功德,可成何等果位,是以福德當作功德也。
福德,有量可計也,受報而盡即無矣。功德,無量可計也,永恆不朽者也。一修報身,一修法身。報身入輪迴,法身出輪迴。明心見性者,悟此無量功德心也,見此無相功德性也。
當一人行善佈施之發心時,其誠於中,信於外,願如一,即為此發心之功德性也。其所普照而感應於人者,即其功德力也。真誠之心,發端於無端之虛空中,則其感應之功德力亦無量也。若非發自真心於自性,而以法導人,以財施人者,則難免得失心之罣礙。如此執著所行之善,任爾成就多大善業,亦只是可計可量之福德而無功德也。
天道佛音-第六篇 無量功德心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生命是值得尊重的,形骸是值得珍惜的;因此,世人必須自愛自敬。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叩謝天恩師德暨諸聖仙佛慈悲!
今日,雖然參加孝道法會的人不多,但都可以說是精進修子,而且忠孝並行;因此,學生站立台前放眼望去,見到仙佛特賜大家一一加分。謝謝仙佛慈悲!
同時,在聆聽課程之時,修子的心輪旋轉放光,以致喜悅的心靈不斷的湧起;因此,修子此時此刻一旦聽入心識,自性的增強更是如湧泉不斷。
菩薩: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捨了時間,捨了金錢,而增長了靈性的智慧。可喜!可賀!
陳生:謝謝菩薩慈語!希望同修們均可聽明白呀!放眼看去,大殿的同修其實都很精進,只是有時候業力來磨的時候,心情起伏也是動盪不小,也許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與冤親眷屬和平共處的科目吧!說起來簡單,行動起來卻是難呀!
生生生,生的開始,暗然;死死死,死的終了,冥然。無論誰都願意在世界上多活一天,平時看到別人死去,甚至還說風涼話,一旦死神降臨自己身上的時候,心裡一定會強烈地否定說:「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假的,我不至於這麼早死。」此時,豪爽的笑聲,早從面臨死神的人們身上消失了。
菩薩:從前,有一個國王,非常地疼愛他的女兒。凡是公主喜歡的,國王無不想盡辦法滿足她的心願。
有一天,下過大雨的王宮花園,一片清新涼爽,公主漫步到花園的池塘邊。忽然,她看見池塘上,激起很多的水泡,像珍珠一般地閃爍,煞是好看。
公主心中歡喜,對它起了一種幻想,便對國王說:「父王!我喜歡池塘上所長的水泡,非常美麗,我想拿來結成華髮,做頭上的裝飾品,好不好?」
國王說:「好的。好的。我的寶貝女兒!妳要的東西,怎麼不好?」說著,國王又沉下臉說:「不過水上的泡,原是虛幻不實,怎麼能拿來作華髮呢?」
公主說:「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要不我就不願意活了。」
嬌生慣養的公主任性起來,國王沒有辦法,馬上召見全國所有的奇巧匠人說:「你們稱奇工巧手,無事不通,我現在要你們幫我想個辦法。」
眾匠齊聲回答:「國王有何吩咐,我等自當遵辦!」
國王說:「你們馬上把池中的水泡取出來給公主作華髮,要是取不得,就斬你們的頭。」眾匠聽後,個個目瞪口呆,面面相覷。
國王的命令,誰敢不遵從呢?其中有一個老匠,心生一計,上前稟告國王說:「我有取泡的辦法,但是希望公主能跟我一起去!」
老匠來到池邊,很恭敬的對公主說:「公主!我老眼昏花,對水泡的美醜,已經沒有辦法辨識了。請妳親自揀選,讓我來作華髮好嗎?」
公主說:「好的!好的!」公主很高興地捲起袖子,用手掏水取泡,剛掏起,就隨手自破,搞了大半天,始終得不到水泡。最後疲倦的公主終於放棄取泡的念頭了。
陳生:俗話說:「知足常樂」,一個人若是恬淡寡欲,就能免除煩惱,自然恬適自安。
菩薩:老子說:「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巖然而有餘。」意思是說眾人都能實際求是,自己獨守虛無,因為知足不儲藏,不可常有餘,獨立自足,因而有餘。
《心經》也是教導修子六根清淨,知足寡欲,就不會有煩惱產生;是故,「空中無色,無色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望修子謹記在心:「人生無常,世間危詭,有如水泡,不能久住,不可依恃。」如果知曉這個道理,即使是不久於人世間的人,也能很珍惜自己的殘餘生命,反而更認真的創造前景。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語!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2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