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一日閱書一日光

 

《子不語》


  有個老學究在夜間走路,忽然遇到一位已經去世的朋友。老學究素來為人正直,一點也不畏懼,問道:「你往何處去?」


  答道:「我在陰曹地府當冥吏,現到南村去,有勾魂的差使在身,正巧與你同路。」於是兩人一起行走。


  經過一座破屋時,鬼說道:「這是文士住的房屋,不可放肆。」


  老學究問:「怎麼知道?」


  鬼回答:「凡人在白天,往來奔波,性靈被埋沒,只有睡覺時,一念不生,身上的元神明朗清澈,胸中所讀的書,字字都吐光芒,從百竅出來。


  這種光芒飄渺繽紛,燦爛如錦繡。學識如鄭玄、孔穎達;文章如屈原、宋玉、班固、司馬遷的人,光芒可照亮雲霄和天河,與星月爭相輝映。


  差一點的,光芒有數丈,再差一點的,光芒數尺,再下漸漸降低。最下等的,相當於熒熒小燈,照映房中門窗罷了。這些光芒,人看不見,只有鬼能看到。這間屋上的光芒高七八尺,因此得知裏面是個文士。」


  老學究問:「我讀書一生,睡後的光芒當有多高?」


  這鬼吞吞吐吐,好久才說道:「昨天經過你的書塾,見你正在睡覺,你胸中有高頭講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經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為黑煙,籠罩在屋上。學生們誦讀的聲音,如在濃雲密霧之中。實在未見光芒,不敢胡言亂語。」


  老學究聽了非常氣憤,怒叱這鬼。鬼大笑而去。


 ※ ※


  所謂:「一世傳承以言,萬世傳承以書」,由此可知書籍之重要性,並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


  經書縱然再怎麼的珍貴,若是擁有法寶者,未能加以細心閱讀,恐怕亦難以發揮經書的真實利益,尤其是富含甚深微妙法、正法理諦之書籍,並不能只是閒置在旁,因為巧妙之法義結晶、超生了死之寶藏,全都藏在於一切書冊裡,靜待有緣人從中品味且細心研討,深入法寶涵藏中挖掘諸佛菩薩的智慧結晶。所謂「一日閱書一日光」,何況置身於研習班,各自於平日點滴研閱種種經書,每閱讀一次,就有一次不太一樣的心得,再回首更有微妙之見解,雖然百忙中又得從中尋出時間,予以研閱諸經藏,卻實有其難處,但總有克服之方法,一旦克服過來,便有意想不到的善智慧不斷增長提昇至燦爛光明。是以,眾生此時縱然不覺得閱讀經書有何等之益處,但只需假以時日,必能有所增長。


  修行之人若知積極進取,肯定能樂在研習中找尋法味,並悉心細嚼慢嚥,仔細品嚐其中法義滋味,令自我有滔滔不絕之法語流露,並沐浴其中,獲得甚深法喜之充滿;再將此般法樂分享開來,令人人增上緣,使各各成長茁壯,從此互相鼓舞再轉法輪,使之代代永續不竭。


寶德雜誌154期 述論:研習班進修之真義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大善與大修行

 

蓮生/文


  我的弟子曾問我:


  「盧師尊我發現兩個字,非常了得,這兩個字是因緣。」


  我答:


  「不錯。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弟子問:


  「那我等還精進什麼?」


  我答:


  「超越。」


  弟子問: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何能超越?」


  我解釋如下:


  我在禪定之中,曾經進入無感知的世界,也就是感知不到任何東西。


  如同在無夢的深眠之中。


  一切全是空白。


  我知道:


  這是無想天,無想天人在其心中創造了一個完全空白的狀態。


  我覺得:


  這不是正等正覺。


  而是頑空。


  我要從這種境界,走了出來!



  我說:


  如果深信因緣,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所成,就如同宿命一般。


  生死有命。


  富貴在天。


  一切命定。


  不由人為。


  那就會變成一灘死水,激不出一絲的浪花,成了宿命者了。


  真正的佛法,認為這也是不對的。


  佛陀說:


  就算是昆蟲,也有佛性,也有一天,會得到正等正覺。


  這句話是破宿命論的。


  「因緣」是可以超越的。


  有一本書是《了凡四訓》。


  著作者是袁了凡。


  他原本是宿命論者,認為「定數」是不能改變及超越的。


  一切都是因緣。


  心如止水。


  後來,袁了凡經禪師指點,努力改變命運,而用立命之學,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所以,


  命運是可改。


  而不是不可改。


  「大善」可改變命運。


  「大修行」可改變命運。


  有一句話:


  「命中若有終須有,命裡沒有莫強求。」


  這句話是要人不要有貪念。


  我個人的想法是:


  「我只要努力過了,我精進過了,我盡了全力去做,至於成不成,就不用去想了!」


  我是:


  相信命運。


  努力改運。


  二者雙運。


  精進而不懈怠!


  我學習的是「中觀正見」。


盧勝彥文集284《七旬老僧述心懷》大善與大修行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試想一下,如果你賺了一些錢,蓋了一間別墅,這間別墅是最有名的工匠幫你蓋的,然而不幸的是這間別墅倒塌了,你該如何去追究呢?


  讓我們把目光收回到四千多年前:有一個商人賺了一些錢,找了當時最有名的工匠幫自己蓋了一棟房子,就在他搬進新家不久,新房的一面牆倒塌了,砸死了他的兒子。


  悲痛欲絕的商人將工匠告上了法庭,要追究工匠的責任。


  這個案件難倒了法官,他不知道該如何判決,是再建一棟房子給商人?還是應該一命償一命?


  法官拿握不準,就將這個案件遞交給了當時的國王漢摩拉比。


  漢摩拉比思索再三,最後判定工匠的兒子給商人的兒子償命。原因很簡單,因為工匠的過錯導致商人失去兒子,那麼也應該讓他嚐嚐失去兒子的痛苦。


  這個在現代人看來無比野蠻的法律原則在當時卻是漢摩拉比法典的最要原則之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用故事推開法律之門》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不吉利的衣服

 

  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的時候,有個外道教徒心懷邪見,雖然富有,但不知行善,生活奢侈,箱子裡的很多衣服從來也沒穿過。


  一天,他發現有件衣服被老鼠咬破了,非常沮喪,因為外道認為被老鼠咬破的衣服非常不吉利,凡是觸到它的人都會災難臨頭。


  他讓兒子用樹枝挑著破衣服送到墳場。他的兒子在墳場遇到佛陀,就向佛陀說明情況。佛說:「好,那麼就請丟掉它吧。」


  外道的兒子丟掉了衣服。佛陀卻把它拾了起來,說:「現在這件衣服成了我們可用的東西。」


  雖然外道的兒子一再阻止,但佛陀還是把它帶回精舍。


  外道聽說佛陀把不吉利的衣服拿回精舍,非常驚慌,說:「假若佛陀遭受什麼不測,不是要怪罪我們嗎?」於是就拿了很多衣服供養佛陀,說:「佛陀,那件破衣服會招致災禍。現在我拿來很多衣服,請丟掉那件破衣服吧。」


  「善男子!」佛陀溫和地說,「被人遺棄的東西正適合我們出家人,能用的東西儘量愛惜,這是惜福。吉凶我們並不介意。」


  父子倆甚感慚愧,從此歸依佛陀,做了虔誠的佛弟子。


 ※ ※


  今末法時期人們易對財的運用上無法實質上去用,如己有數件衣能保暖應知足,然但看今時的人們有財時就胡亂花用,一件衣服買來可能只穿一、二次,再見另一衣服就想買,那件穿了一、二次的衣服則就被遺忘了。此喻乃是希望世人在今福報俱足下多珍惜眼前的福報,不能將自身的福報給用盡才是。


  歷觀古今帝王,像晉文公,再冷的天,也不肯穿兩件皮衣;劉宋主則是經常穿著破棉襖,藏在外衣的裡面;漢文帝的妃子,所穿的衣服裙子不會拖到地上;明太祖的夫人馬皇后,一直都穿著布做的練裙;唐文宗曾經伸出衣袖給群臣看,並且說:「我穿的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了三次。」宋藝祖因為看到公主穿著彩色的短襖,而教戒她說:「富貴應當要知道惜福啊!」


  以上所講的帝王、皇后、妃子、公主,以他們的身分,尚且是如此的惜福,奈何今日一般百姓的家庭,卻是競相的在穿著上,爭奇鬥艷,任意的浪費奢靡;那麼開始既然造了浪費的惡業,將來必定會遭受到奢侈的災禍了;且看今日衣不蔽體挨餓受凍的人,何嘗不是當年穿著華美衣飾的富家子弟啊!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勤耕六度.福德智慧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當你們索取時,你們不會感到滿足。當你們付出時,滿足才會來臨。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一個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雙手向每一個過路的人乞求著。一個老人走了過來,男子向他伸著雙手,老人問:「孩子!你已經有這麼多的金子,難道還要乞求嗎?」男子說:「唉!雖然我已經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滿足,我要乞求更多的金子,我還乞求愛情、榮譽、成功。」於是老人從口袋中掏出愛情、榮譽、成功,送給他。


一個月之後,老人又從這個地方經過,只見男子仍然坐在那堆黃金上面,向路人伸著雙手。「孩子!你所需要的都已經有了,難道你還不能滿足?」男子說:「唉!雖然我已經擁有了我所需要的東西,但是我還是不能滿足,我需要快樂與刺激相伴。」於是老人又把快樂與刺激給了他。


一個月後,老人又路過了這個地方,見那男子還是坐在那堆黃金上,儘管有愛情、榮譽、成功、快樂與刺激相伴。「孩子!你所需要的已經都有了,難道你還是要乞求?」男子說:「唉!雖然我擁有得到的比別人多,但是我仍然不能滿足,老人家請你把滿足賜給我吧!」老人笑道:「你需要滿足。孩子!那麼你從現在開始必須學著付出。」


一個月後,老人又從這裡經過,只見男子站在路旁,身邊的金子所剩無幾,他正向路過的人施捨著,把金子給了衣食無著的窮人,把愛情給了需要的人,把榮譽給了慘敗者,把快樂給了憂傷的人,把刺激給了麻木不仁的人。現在他一無所有,男子看著他施捨的人,含著感激的笑臉,會心一笑起來。


老人問:「孩子!你滿足了!」男子笑道:「滿足了!」


彌勒菩薩:同樣是過一輩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氣力,才能滿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便能安穩的終其一生。


福德,是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金剛經》云:「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是以,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皆屬於利他的福德門;至於智慧,即是觀念真理,屬於自利門。若是你們想要得到他人的恭敬與信服,自己是需要培植相當的福德與智慧,才有可能辦到的。


陳生:明白。謝謝恩師指導!在平凡的人生中,自我約束行為,自我反省,把好的型態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進。所以啊!一日不修一日空,一日修得一日功。我們若能放棄自己的私心慾念,在進德修業中,必


然更上一層樓。


彌勒菩薩:人有一善,便積一德,人有百善,便積百德。有公心,便有公德,有仁心,便有仁德。仁德者,美德也。五倫八德、三從四德即是也。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於親,悌於長,忠於國,信於友,禮於眾,義於人,廉於民,恥於身。人有報恩之德,則對上尊,對長敬,對下愛,理之常也。婦之四德,婦德,婦言,婦工,婦容。婦女必修容以正,言以省,工可行,則德可立也。


陳生:日常生活中,多保持一分寧靜的心,多保持一分向內看的心,就會少一點被外境困擾的可能。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知足;一日無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彌勒菩薩:然也。德之本體,日日真實,時時俱足,日用常行之際,無不是德也。盼望世人,終身行仁德益於天下,便積功德。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廿九章 勤耕六度‧福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