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紙衣道者
紙衣道者來參,師問︰「莫是紙衣道者否?」
云︰「不敢。」
師云︰「如何是紙衣下事?」
道者云︰「一裘才掛體,萬法悉皆如。」
師云︰「如何是紙衣下用?」
道者近前應諾,便立脫。
師云︰「汝祇解恁麼去,何不解恁麼來?」
道者忽開眼問云︰「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
師云︰「未是妙。」
道者云︰「如何是妙?」
師云︰「不借借。」
道者珍重便化。師示頌云︰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疎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沈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 ※ ※
固基之道,形靜而明所用,心靜以立其體。心靜收於內,不馳於外,方可得生生之妙也。故修道者,宜堅誠恆心,養其功候,運轉變化,悟而致用,不為一切所幻,然後與天地同功,自後天而返先天,以達大自然之境,此乃是固道基以保天性也。
道基既固,則無所謂靜,無所謂動,處處是機,無所謂生,無所謂死,處處是妙,無形之功存焉。道之為道,功氣候而已。功者,動靜相息也;氣候者,陰陽相運也。明乎此理,修心合神,修神合氣,修氣合。意不生,氣不耗,神不渙,精聚氣凝以固本,則道基可更穩固矣。
意念靜於內,外緣摒於外,身不觸色,心不內蕩,空形空氣,空有空無,則一切歸於靜寂,即可養純陽之功境矣。
註:氣乃後天之氣,炁是先天之氣,有別之。
清、靜得、思省-第四章 靜固道基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人生在世,往往身處於漩渦中心,無法認清自己所處的形式,所以尋求他人的建議,基本上是必須的;因為上天創造人類成為一種群居的生活,唯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能夠找到自己的身份以及生存的目的。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我們不斷的肯定自己,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因為那是一種自信與堅持。但是我們可以自信、執著,卻絕對不能自負、固執。
在人生的旅程中,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不斷吸取他人的優點與建議,以便在自我省思時得以查漏補缺。當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期望於徵詢他人的建議,這些人可能是來自於跟我們比較親近的人,或是修道伴侶、同修,或是其他的朋友、同學、同事或鄰居等等。
彌勒菩薩:哈!…。世人為求表現或炫耀己見,似乎人人都會自加,卻很少有人會自減,或以自我為中心,似乎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長於責人,拙於責己。
例如:有時候你們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說了一些話,卻令別人不開心,甚至受到傷害,但你們對別人的不開心,受到的傷害卻一無所知;這時候,應該多聽聽別人的建議,你就會發現你的人際關係或工作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說的話、做的事,都是對的,都是有道理的,然而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十全十美的;所以,才需要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因此,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自我省思,查漏補缺。口言、動作不端正,粗俗不雅;口言粗暴,邪僻穢語;口言輕浮之語,講話態度不穩重。以不實虛假之語,矇騙他人;無意之間的閒談,或多管閒事;輕言妄談,話多且無好話;講話喜好誇大,或強人出頭;說話未能恰到好處,或有打岔不禮之習慣;論人是非,或隨意批評他人;講話的速度、音量不適當;以善言好語詐騙他人,以花言巧語訕誘他人;好聞讚歎之語,聞及生喜,未能觀照;厭聞逆耳之言,聞及生惱,未能反省。以上種種,皆是有過也。
陳生:哇!剛好一打耶!看來想要上天堂,這些缺點必須改造為優點了,才不會被業網罩住心,既無自由,也受阻停滯不前。
恩師慈悲!人到底被什麼牽掛阻礙?
彌勒菩薩:簡單地說,就是自己對自性所見、所聞的幻想積漸執著;因此,心生罣礙而有所恐懼。
晉朝,有一位禪師在山中修行、禪坐,突然有一天來了一個無頭鬼,形狀甚是恐怖。
禪師看了一下,便向無頭鬼說道:「沒有頭啊!很好。這樣一來,就永遠沒有頭痛的煩惱啦!」
鬼聽後,又變化成一個沒有身軀的鬼來。
禪師看後,又向沒有身軀的鬼說:「沒有身軀也很好,以後就沒有痛癢的問題了。」
鬼聽後,立刻又變成缺手、缺腳,只剩下頭的怪物,在地上滾來滾去。
禪師再告訴鬼說:「這樣更好,沒有腳就不會到處亂走,沒有手就不會偷拿別人的東西。」
這個鬼魅看完自己已用盡百般的方法,就是沒有辦法嚇跑禪師,自己只好無趣一溜煙的跑了。
神秀的徒弟道樹禪師,與幾位學生在山上潛修。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江湖術士,衣服故意穿得破爛不堪,講起話來又自大、又粗曠,並能隨意變化出魔鬼、菩薩、羅漢等形狀。學生們都非常驚恐,因有罣礙,不知道這個術士又會變換哪些花樣來,…。
這個怪人就這樣作祟了幾十年,有一天終於消失不再出現。
道樹禪師告訴弟子說:「這個術士是為了欺騙人心,使盡了千方百計,但我應付他的只是不見不聞,儘管他的詭計層出不窮,總有用完的一天,而我的不見不聞卻沒有終了。俗話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以不變應萬變』,這二句箴言,可以說是最好的註腳了;這樣的功夫,亦是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學習的,期盼你們能夠心無罣礙。」
陳生:從今而後,應該將許多的缺點漸漸轉換成優點,學道才能漸入佳境。
彌勒菩薩:天下事有得有失,普天之下,人人對得失的處置不外是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始終不離患得患失的窠臼,凡人大半如此;你們猜拳時,總不忘注視著誰輸誰贏,孰勝孰負,對得失始終耿耿於懷,不肯稍釋。
若有人能看淡得失,少去計較,已是勝人一籌,百中不得其一,難能可貴,令人好生欽羡。就像一些專心投注別人避之唯恐不及似的快樂人兒,他們不是不懂得失,不知利害,只是少去計較,少尋煩惱。
還有一種上上之選,毋庸說是超然物外、灑脫自如的無得無失之人,得失不計,寵辱皆忘,就像上智與下愚,前者洞悉得失本一體,掛懷也無益,後者未悉得失為何物,不想過問也不去計較,更不知煩惱為何物。
陳生:一般人再灑脫、再慷慨、再豁達,也比不上智能不足者,智能不足者所擁有的比誰都少,卻不在意,所失的比誰都多,依舊坦然。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得失不計,寵辱皆忘的那一幕、那一景,此種從不計較、無得無失的豁達胸襟,豈是我們常人所能及。
彌勒菩薩:現代人,大家都忙,忙的團團轉,忙得失去了本心,忙得自己經常不在,導致六神無主,忙得七竅生煙,心浮氣躁,終究一無所得。所以,《心經》要人觀自在,看自己在不在,要定、靜、安、慮,才有所得。
爾等謹記在心:「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陳生:會的。我們會謹記:「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彌勒菩薩: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廿六章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祖先靈是背後靈
蓮生/文
「陰宅地靈」的影響,若要說的更清楚明白,就要談到「靈學」。很多堪輿師不直接說是「靈學」,另外的用上新的名詞,「靈子說」、「些子說」等等,其實這就是「靈學」。
在這方面,蓮生活佛最是清楚明白了。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們人類的數目比靈界的數目少之又少,而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很多的靈魂跟隨著,靈魂學家稱這種靈魂叫「背後靈」。
「人類的生活,意志、思考及行動,往往以為是由自己的意識來支配,但,事實上,每一個人的意識,往往也受背後靈的影響。」
以上一段話,是靈魂學家共同承認的。
背後靈是善的,是保護我們,大吉祥。
背後靈是惡的,是困擾我們,大凶惡。
人類生活在有形的境界之中,但,卻受無形「背後靈」的影響至深至鉅,我們人類的喜怒哀樂及生活上種種的變化,其實和「背後靈」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這種原理,再研究「陰宅地靈」,其關係就非常密切了。
背後靈是什麼靈來充任?
原來「背後靈」是至親的靈,簡而言之是「祖先靈」。
在祖先靈中,我認為有如下幾種:
「血緣祖先」──血緣祖先是最至親的,有血統關係的祖先,最關懷後代子孫,其靈波也最接近子孫,往往充任「背後靈」的條件是第一位。
「夫妻緣靈」──前世是夫妻,或這一世是夫妻,其靈波也最接近,往往也充任「背後靈」。
「守護神靈」──這就是一般宗教家常常提到的守護神,由於信仰宗教中的神,靈界中高層次的神感召下降,充任守護工作,帶給修行者的助益,這就是守護神。守護神也是「背後靈」。
(蓮生活佛認為:守護神,也往往是歷代祖先諸靈當中,有修行得果位者充任,這點是我的特別領悟。)
「知友緣靈」──有的人很特別,平生有一、二知己,變成直接關係的靈魂,這種非常親密的知友,生前死後,也會變成「背後靈」,這種「背後靈」,就是「知友緣靈」,但,此等「背後靈」和「陰宅地靈」就無關係了。
由此得知:
「祖先靈」是「背後靈」。
「祖先靈」影響「後代子孫」。
「祖先靈」受「陰宅地靈」影響。
因此:
「陰宅地靈」確實影響「後代子孫」了。
「陰宅地靈」是說明地氣對祖先靈氣的影響,地氣使祖先的靈氣大旺,而後代子孫也大旺。
反之,「陰宅地靈」使祖先的靈氣大衰,其後代子孫也跟著大衰退,這當中的學問牽涉甚廣,奧義甚深,非一般等閒者不知也。
「風水」的學問,由於奧義太深,也有人認為「祖先靈」何有善惡之分?其實非善惡之分也,而是秉受地氣之影響,產生力量之大小,順逆之勢,旺衰之判,造成了吉凶之別。
當年,吾師清真道長曰:「天上有數,知天數者是天仙上人。地下有數,知地數者,是陸地神仙。這天地間均有冥冥之玄數也,天地造物之功,深山窮谷,實有大寶藏在,神仙能救人,可以從地數著手,教人趨吉避凶,造福世人,風水實不可輕視,其理甚明。」
我也領悟到:「一個人要自立於天地之間,要明白天數地數人數,地理風水之學,外看是入世法,其實也是出世法,因為天地人三數要配合,才可羽化登仙也。地數之學,亦可使人心趨於善良,使惡者醒悟,使暴戾變祥和,聖人出世,挽救世道人心之危。」
地靈之學牽涉到「祖先靈是背後靈」,這不是創造,而是其原本有的原理及原則,一點也不奇怪,希望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重視,得到這方面的真實見聞。
盧勝彥文集第73冊《陰宅地靈玄機》祖先靈是背後靈
諫父重族,不可興訟
《張公百忍集》
公藝的父親和族人同意,賣祖墳地上八棵樹木,得錢八萬多文,在錢數收齊後,公藝的父親想要將錢拿來修祖墳,但族人堅持不要。
藝父就想告官訴訟均分,公藝勸諫說:「父親兼顧情理,此事是族人的過錯,但一想到訴訟必定糾纏不清,以兒的淺見,和族人不可興訟。」
藝父問:「為什麼?」
公藝回答說:「以前曾有聖賢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又孔聖人說:『必使無訟。』如果縣官說可以將錢拿來修祖墳,光宗耀祖,這自然是份內的事。但是樹木是水來灌溉,族人是祖先一脈相連,雖貧富各有不同,看到族人苦難不救助,父親又如何圓滿祖宗的大義呢?
族人家貧又不諂媚於人,也能守君子固窮的本分,他們將這些錢充作生活的資本,實在是家窮迫於無奈啊!雖未向父親訴苦,也是由於他們覺得不好意思。假如能因這些資本而發富,也是我族的光榮,既是光榮,必先光耀祖先,蔭佑後代,父親的美名也不小,希望父親想一想。」
藝父又說:「以你的看法,後輩有何用,如古代聖哲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既然要誠敬,不修繕祖墳,使壯雅觀,怎能啟發後代子孫的模範呢?更何況砍伐墳前的樹木,驚動墓中祖魂,如果不奠祭謝土,終究是不吉祥的。族人欺人太甚,怎可不興訟呢?你是小兒之見,怎阻止我呢?」
公藝哭泣著說:「兒子雖是小見,請父親能寬諒。聖人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夫!』神明沒有不靈明的,因心感應而靈明;鬼神沒有不感應的,因良心而感應。祖先在世為人,死後成神。族人隱瞞樹木的錢事小,父親傷義的事大。如果依長官的裁示,父親又不修繕,此時恐怕九族宗人要受到先靈的譴責,違背倫理道義。
父親要放高遠見,為何不拿出家財來修繕祖墳呢?一定要等爭訟所得再來修繕,恐怕失去孝思的意義,希望父親再思考一下,才不致於後悔。」
藝父說:「這些或讓族人知道了,一定會很感動。」從此全家生活勤儉,省吃節用,後來果然致富。
這是張公藝「諫父重族,不可興訟」,為第七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敲倫敦族諫親前,好似蘆衣著大賢;
感格先靈長庇佑,藍田種玉發金蓮。
※ ※ ※
世間人都由一個家庭組成而延續,一代接承一代,生生不息,或許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何不再想一想,這一個延續是如何而來。所謂無因自無果,代代的相傳怎離得了前因後果呢?
是以既成因緣相聚一家,就必需同舟共濟面對此一生過程,有道是一家之計在於「和」。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必需相互恭敬愛護,相互體諒幫助,只有「和」,家庭才能興展,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萬事衰。每一個家庭如果是善和氣俱足,必定事事如意順興,相對一個家庭時時吵鬧意見不和,更不能恭敬禮讓,如此怎可能家庭平靜亦安富呢?
人的一生成敗在己,故一生之計在於勤,只要能勤克努力,一生的運勢必得改變,如是好逸怠墮不長進,不努力,那前程怎可能有美好的未來。是以在這世間每一個人從家庭到一生的過程都要有自我的改變,此非是他人能改變您的一生,一字「和」可興本,一字勤可添福啊!
慈聖雜誌-第一五三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