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王羲之與餃子鋪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家伙!這裡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准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


  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


  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


  想到這裡,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店伙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先生,店主人就在牆後。」


  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發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發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像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


  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像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先生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


  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為老人題寫了招牌、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家,貼在門上。這以後,老人的餃子鋪名氣更大,生意也越發興隆了。


  王羲之也更加虛心,刻苦地練習,後來成為名揚天下的大書法家。


 ※ ※


  藝者:術也,亦即是人謀生所有之技能,亦屬各類藝術之分而言。然藝當精、當明,始能顯赫於己身,始可為世人所共認者也。


  世人往往嘆技藝之不如人,常感嘆藝之不精、不明,無以舒暢於生活之上,亦因此當苦於謀生之難,無法顯示己身之才能,細研其因,主在於心不能安之之故,如心能安於藝,久久必精,久久必明,更可因而才華畢露,顯赫四方也。故任何之事,如俗話所云:『心之所至,金石為開。』其意在此也。是以只要心能安於藝,所學必可精明矣,此理乃必然之義也。


  盼世人在各人各方面之技藝上求其精湛,使得才華能精明,造福於社會,這就是心安所致者也。

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難提波羅生天因緣

 

濟公活佛 降


詩曰:父母辛勤養育深,苦衷對錯要知恩。

   豐功偉業先行孝,回報滋培遠禍根。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十一章 難提波羅生天因緣


  在這個世間裡,雖然人的膚色有黑、白、黃、紅之分,以及不同種族之區別,但是家庭人倫觀念卻是一致沒有分歧的,其中,孝敬父母更是普世的基本道德與價值。


  昔時,有一位名叫難提波羅的燒陶師,他很早就已經皈依佛、法、僧三寶,並且持守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過午不食、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裝飾打扮,若有水岸土石崩落,他便將那些泥土取來燒製成器皿,免費供人使用。


  他終其一生孝敬供侍父母,由於他的父母親皆雙目失明,生活上的一切都需要仰賴他人照顧,故而他隨侍在側供養父母,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他的好友優多羅曾經問:「難提波羅!你既然已經得聞如是微妙之法,為什麼不出家,不能捨離紅塵俗事而學聖道呢?』


  難提波羅回答:「優多羅!你知道我必須終其一生供養父母親,因為我父母雙目失明,生活上必須仰賴他人,所以我不能就這樣拋下父母不管,自己一個人跑去出家啊!」


  難提波羅在人世間時是一位孝子,他並沒有因為修行,而棄失明的父母於不顧,命終之後,即轉生色界第四禪天的無煩天,可以說是在家居士的典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林裡。當時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問道於佛陀,他問說:「世尊,我平常以正當合法的謀生方式獲取報酬,並將所得用來供養我的父母,令他們平安與喜樂,使其遠離一切苦痛與煩惱。世尊,請問我這樣做可以獲得大福報嗎?」


  佛陀隨即以偈語回答:「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


  此段偈語是說:若能真心孝敬父母者,憑藉此一善行,便足以在今生善名遠揚,且在命終之後獲得投生到天界的大福報。


  年輕的婆羅門聽到佛陀這麼說後,內心非常的欣喜,並且依教奉行。


  在《二種無上凡夫福田經》中記載:


  佛陀曾對諸比丘說:「對二種凡夫的供養或布施,可獲得大功德,成就大果報,得甘露味,最後證得解脫涅槃。這二種凡夫是誰呢?第一是供養父母,第二是供養一生補處菩薩。供養、布施此二種凡夫,可獲得大功德,成就大果報,得甘露味,最後證得解脫涅槃。因此,比丘們,你們應當常念孝順供養父母,當如是學習。」


  吾舉孝順父母得現世福報的實例說明:


  有一孝子,雖因家境貧窮讀書不高,但他從小到大皆不敢頂撞父母,生怕父母氣上加氣,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挨打時跪下不逃跑,挨罵時決不吭一句聲。後來他得到讀書的機會,事業發達運勢通順,從下水道工人一路做到總裁。


  又有一人,孝順雙親,對奶奶也是至孝篤親,若奶奶有一點不順意,不理睬他或耍脾氣,他都會百般恭敬認錯道歉,他的職務也由基層科班一路升至地方局長。


  孝順供養父母者福德博大,也是現世福報,即使是苦厄命運,也擋不住孝順的福德。故,欲改善命運者,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昭公自悔

 

  魯昭公喪失了君位而逃奔到齊國,齊景公問他:「您為什麼這樣年輕,而丟掉君位這麼早呢?什麼原因把您弄到這種地步呢?」


  昭公回答說:「我年輕的時候,人們都很愛護我,而我自己沒有禮敬他們;有多勸諫我的人,我內心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因此朝廷內外都沒有輔佐的臣子,輔佐的大臣沒有一個,而阿諛奉承的臣子卻很多。就像秋天的蓬草一樣,它的根孤弱而枝葉茂盛,秋風一吹,就連根拔起。」


  景公分析了昭公的話,將它告訴晏子,說:「如果讓這樣的人返回魯國為君,豈不是成了古代人所說的賢君嗎?」


  晏子回答說:「不是這樣,愚笨的人多悔恨;無用的人多自以為有才能;被水淹的人事先是不探明涉水的路線;迷途的人是不向別人問路。被水淹了然後才問涉水的路線,迷了路然後才去問路,就如同戰爭到來了的時候,才急於去鑄造兵器,口渴了才急忙去挖井,就是再迅速也來不及了。」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無求境界

 

蓮生/文


  一個人的修行,能達到「無求境界」,算不算是一個果位呢?


  我說:「算!」


  我就是一個「無求境界」的人。


  「食」──眾生供養、寺院供養。


  「衣」──喇嘛裝,裁縫師供養。


  「住」──眾生供養。


  「行」──車,善弟子供養。


  「飾」──錶,善弟子供養。


  「育」──書,眾生供養。


  「歌」──歌手弟子供養。


  「舞」──舞供團弟子供養。


  我在美國,只買「汽油」。


  我在台灣,只買「水」。


  其他一切需要,全是五百萬弟子供養,我不須開口,一切,全由弟子補全。


  所以:


  我是一個「無求」的人,在人世間,我根本不想求什麼,也沒有可求之物,事實就是如此,一切無所須求。


  我完全「知足」。


  我不但「知足」,在人間的智慧上「自足」,在出世間也「自足」。


  「我之所有,盡在己身」。


  我明白:


  今世之所享,皆前世之所積。所以在這一世,不只是享,也要積聚功德,迴向眾生。絕對不可銷盡。


  不要去勉強去求什麼?命中若有終須有,命裡沒有莫強求。


  要知道:


  日中必昃。


  月盈必虧。


  如果稍有不足,只是自然現象,這是自然而然,勿怪,也是一種福分。


  道行高的人。


  一切無所求。


  「無求」自然是大富貴,可能十倍、百倍於「有求」。


  這是:


  天地鑒之。


  鬼神佑之。


  一切的一切自然來也。


  在這時候,我智慧自足,自皈依我的佛性。


  在外在,我是智者。


  在內在,我即是佛,是一名覺者了。


  我是:


  「通人!」


  詩:


  知道人也只是一名旅行者

  是且住

  也是無住

  人間

  就讓汝暫住


  以為是來

  其實是去

  像是有來

  像是有去


  不要以為有了建樹

  你就欣喜

  認真的說

  你只是一個過路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無求境界

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損己利人 勉人興家

 

《張公藝百忍集》


  有一位向公藝租田的佃戶姓王,請公藝去收租。不料王某乃是無賴之徒,當公藝到家時,借酒裝瘋,毆打公藝,說公藝利用大斗小稱來詐騙人。


  公藝慢慢地說:「斗大心不大,稱小心不小。可以用你家的斗量,不必要用我家的斗量。」


  佃戶王某看到公藝如此從容自在,一點也不生氣,自思這人仁德俱全,自己感到慚愧,於是就跪地請罪說:「久聞恩公的德行,實在不虛傳,小人真是罪過,希望你能寬恕我。」


  公藝又量一石的糧食捐贈給佃戶,並說:「你家有八口人,耕種我的田地,我難道可以只顧充足自己的糧倉,卻去強迫你家,使糧食不足食用嗎?只是希望你能勤於耕種,才能致富,到時我來收租才有意義。」


  佃戶感恩不盡,之後經常聽受公藝的教導,後來果然家境富裕。


  這是張公藝「損己利人,勉人興家」,為第十八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佃戶原來靠主家,安全八口樂生涯;

  公平升斗將心印,以己度人世代華。


 ※ ※


  德者:以心論性,以性而為,言行合一,寬恕待人,嚴謹律己,標竿樹立,以化眾生,無為而無以為,立足天地而不欺,神敬鬼欽,不以求名,以善為寶,是以有德也。


  得者:非心論性,以快而言,得舍之,不正手法,來之快,去亦快,立足天地,求神托佛,天地同歎,為此得而德,非德也,亦非永久也。


  夫萬物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乃自然也,德本有中和之理,發而為正氣,上可通天,下可達地,是以天地同合,而人能修德,則可與天地同配,人有一善,便積一德,人有百善,即有百德,倘若人不修德,天地昏亂,四時不順,干戈四起,瘟疫頻降,鬼泣神號,此乃世人不修德之故也。


  人得三才之一,謂萬物之靈長,即能立善積德,上可感天,下可動地。際此三期末運,世道淩夷,人心不古,禍劫頻降。貴堂以著書、勸善、修身,以垂教德,設慈舟,救渡苦海浮沈之眾生同登彼岸,是感心也,但願諸子再加努力,將善風推行于四海,則乃一切眾生之福也。至此吾回。


  格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富潤屋,德潤身。


明性傳真-談:德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