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難提波羅生天因緣
濟公活佛 降
詩曰:父母辛勤養育深,苦衷對錯要知恩。
豐功偉業先行孝,回報滋培遠禍根。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十一章 難提波羅生天因緣
在這個世間裡,雖然人的膚色有黑、白、黃、紅之分,以及不同種族之區別,但是家庭人倫觀念卻是一致沒有分歧的,其中,孝敬父母更是普世的基本道德與價值。
昔時,有一位名叫難提波羅的燒陶師,他很早就已經皈依佛、法、僧三寶,並且持守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過午不食、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裝飾打扮,若有水岸土石崩落,他便將那些泥土取來燒製成器皿,免費供人使用。
他終其一生孝敬供侍父母,由於他的父母親皆雙目失明,生活上的一切都需要仰賴他人照顧,故而他隨侍在側供養父母,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他的好友優多羅曾經問:「難提波羅!你既然已經得聞如是微妙之法,為什麼不出家,不能捨離紅塵俗事而學聖道呢?』
難提波羅回答:「優多羅!你知道我必須終其一生供養父母親,因為我父母雙目失明,生活上必須仰賴他人,所以我不能就這樣拋下父母不管,自己一個人跑去出家啊!」
難提波羅在人世間時是一位孝子,他並沒有因為修行,而棄失明的父母於不顧,命終之後,即轉生色界第四禪天的無煩天,可以說是在家居士的典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林裡。當時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問道於佛陀,他問說:「世尊,我平常以正當合法的謀生方式獲取報酬,並將所得用來供養我的父母,令他們平安與喜樂,使其遠離一切苦痛與煩惱。世尊,請問我這樣做可以獲得大福報嗎?」
佛陀隨即以偈語回答:「如汝於父母,恭敬修供養,現世名稱流,命終生天上。」
此段偈語是說:若能真心孝敬父母者,憑藉此一善行,便足以在今生善名遠揚,且在命終之後獲得投生到天界的大福報。
年輕的婆羅門聽到佛陀這麼說後,內心非常的欣喜,並且依教奉行。
在《二種無上凡夫福田經》中記載:
佛陀曾對諸比丘說:「對二種凡夫的供養或布施,可獲得大功德,成就大果報,得甘露味,最後證得解脫涅槃。這二種凡夫是誰呢?第一是供養父母,第二是供養一生補處菩薩。供養、布施此二種凡夫,可獲得大功德,成就大果報,得甘露味,最後證得解脫涅槃。因此,比丘們,你們應當常念孝順供養父母,當如是學習。」
吾舉孝順父母得現世福報的實例說明:
有一孝子,雖因家境貧窮讀書不高,但他從小到大皆不敢頂撞父母,生怕父母氣上加氣,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挨打時跪下不逃跑,挨罵時決不吭一句聲。後來他得到讀書的機會,事業發達運勢通順,從下水道工人一路做到總裁。
又有一人,孝順雙親,對奶奶也是至孝篤親,若奶奶有一點不順意,不理睬他或耍脾氣,他都會百般恭敬認錯道歉,他的職務也由基層科班一路升至地方局長。
孝順供養父母者福德博大,也是現世福報,即使是苦厄命運,也擋不住孝順的福德。故,欲改善命運者,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昭公自悔
魯昭公喪失了君位而逃奔到齊國,齊景公問他:「您為什麼這樣年輕,而丟掉君位這麼早呢?什麼原因把您弄到這種地步呢?」
昭公回答說:「我年輕的時候,人們都很愛護我,而我自己沒有禮敬他們;有多勸諫我的人,我內心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因此朝廷內外都沒有輔佐的臣子,輔佐的大臣沒有一個,而阿諛奉承的臣子卻很多。就像秋天的蓬草一樣,它的根孤弱而枝葉茂盛,秋風一吹,就連根拔起。」
景公分析了昭公的話,將它告訴晏子,說:「如果讓這樣的人返回魯國為君,豈不是成了古代人所說的賢君嗎?」
晏子回答說:「不是這樣,愚笨的人多悔恨;無用的人多自以為有才能;被水淹的人事先是不探明涉水的路線;迷途的人是不向別人問路。被水淹了然後才問涉水的路線,迷了路然後才去問路,就如同戰爭到來了的時候,才急於去鑄造兵器,口渴了才急忙去挖井,就是再迅速也來不及了。」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無求境界
蓮生/文
一個人的修行,能達到「無求境界」,算不算是一個果位呢?
我說:「算!」
我就是一個「無求境界」的人。
「食」──眾生供養、寺院供養。
「衣」──喇嘛裝,裁縫師供養。
「住」──眾生供養。
「行」──車,善弟子供養。
「飾」──錶,善弟子供養。
「育」──書,眾生供養。
「歌」──歌手弟子供養。
「舞」──舞供團弟子供養。
我在美國,只買「汽油」。
我在台灣,只買「水」。
其他一切需要,全是五百萬弟子供養,我不須開口,一切,全由弟子補全。
所以:
我是一個「無求」的人,在人世間,我根本不想求什麼,也沒有可求之物,事實就是如此,一切無所須求。
我完全「知足」。
我不但「知足」,在人間的智慧上「自足」,在出世間也「自足」。
「我之所有,盡在己身」。
我明白:
今世之所享,皆前世之所積。所以在這一世,不只是享,也要積聚功德,迴向眾生。絕對不可銷盡。
不要去勉強去求什麼?命中若有終須有,命裡沒有莫強求。
要知道:
日中必昃。
月盈必虧。
如果稍有不足,只是自然現象,這是自然而然,勿怪,也是一種福分。
道行高的人。
一切無所求。
「無求」自然是大富貴,可能十倍、百倍於「有求」。
這是:
天地鑒之。
鬼神佑之。
一切的一切自然來也。
在這時候,我智慧自足,自皈依我的佛性。
在外在,我是智者。
在內在,我即是佛,是一名覺者了。
我是:
「通人!」
詩:
知道人也只是一名旅行者
是且住
也是無住
人間
就讓汝暫住
以為是來
其實是去
像是有來
像是有去
不要以為有了建樹
你就欣喜
認真的說
你只是一個過路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無求境界
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損己利人 勉人興家
《張公藝百忍集》
有一位向公藝租田的佃戶姓王,請公藝去收租。不料王某乃是無賴之徒,當公藝到家時,借酒裝瘋,毆打公藝,說公藝利用大斗小稱來詐騙人。
公藝慢慢地說:「斗大心不大,稱小心不小。可以用你家的斗量,不必要用我家的斗量。」
佃戶王某看到公藝如此從容自在,一點也不生氣,自思這人仁德俱全,自己感到慚愧,於是就跪地請罪說:「久聞恩公的德行,實在不虛傳,小人真是罪過,希望你能寬恕我。」
公藝又量一石的糧食捐贈給佃戶,並說:「你家有八口人,耕種我的田地,我難道可以只顧充足自己的糧倉,卻去強迫你家,使糧食不足食用嗎?只是希望你能勤於耕種,才能致富,到時我來收租才有意義。」
佃戶感恩不盡,之後經常聽受公藝的教導,後來果然家境富裕。
這是張公藝「損己利人,勉人興家」,為第十八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佃戶原來靠主家,安全八口樂生涯;
公平升斗將心印,以己度人世代華。
※ ※ ※
德者:以心論性,以性而為,言行合一,寬恕待人,嚴謹律己,標竿樹立,以化眾生,無為而無以為,立足天地而不欺,神敬鬼欽,不以求名,以善為寶,是以有德也。
得者:非心論性,以快而言,得舍之,不正手法,來之快,去亦快,立足天地,求神托佛,天地同歎,為此得而德,非德也,亦非永久也。
夫萬物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乃自然也,德本有中和之理,發而為正氣,上可通天,下可達地,是以天地同合,而人能修德,則可與天地同配,人有一善,便積一德,人有百善,即有百德,倘若人不修德,天地昏亂,四時不順,干戈四起,瘟疫頻降,鬼泣神號,此乃世人不修德之故也。
人得三才之一,謂萬物之靈長,即能立善積德,上可感天,下可動地。際此三期末運,世道淩夷,人心不古,禍劫頻降。貴堂以著書、勸善、修身,以垂教德,設慈舟,救渡苦海浮沈之眾生同登彼岸,是感心也,但願諸子再加努力,將善風推行于四海,則乃一切眾生之福也。至此吾回。
格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富潤屋,德潤身。
明性傳真-談:德與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