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朝令夕改

 

  曾經有一位政治人物:「朝令有錯,夕改可矣。」這話看似還有幾分道理,但是偶一為之還可以,若是經常如此,對百姓而言,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了。「朝令夕改」一詞出於鼂錯的〈論貴粟疏〉一文中。


  鼂錯是西漢時期人,他曾提出不少重要的施政建議,其中之一就是「重視農業」的政策。「重農抑商」的政策見於〈論貴粟疏〉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點出當時農民所遭遇的困境。


  西漢時,農民與商人的財富相當懸殊。農民經過辛苦的耕種,才能得到些許糧食。不過,朝庭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有時早上才公布的命令,到了晚上就改變了。


  「朝令夕改」的最大的問題,在於使農民不能及早準備。為了急忙納,家中有存糧的農民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家中沒有存糧的只得用很高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子孫來還債。一些奸詐的商人就利用這種機會,牟取暴利。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


  百姓對政令的遵從,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習慣一旦養成,就無法輕易改變,所以任何政令的公布,都應該讓百姓有一段適應期,以使他們養成新的習慣。少了這段適應期,再好的政令都會大打折扣。



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駝鳥精神

 

蓮生/文


  有人問:


  「盧師尊,明明有人在媒體上對你冷嘲熱諷,甚至用很下流的詞句辱罵你,但,我們看你,你還是那麼快樂,爲什麼?」


  我答:「我從來不看。」


  人問:


  「盧師尊,明明有人看了、讀了,跑來對你:『有人毀謗你。』甚至把毀謗的容拷貝給你,你應該知道容才是,但,你仍然那麼快樂的活著,也從來不駁斥,爲什麼?」


  我答:「我仍然不看、不聽,無從駁斥起!」


  人問:


  「有很多你的弟子,爲你護法駁斥對方,你也不看、不聽嗎?」


  我答:「差不多如此!」


  我又:「我不談煩惱的事。」我:「你們不要告訴我這些,我不想聽、不想看、不想談。」


  人問:


  「眞的不好奇,想看看嗎?」


  我答:「根本不想。」


  人問:


  「盧師尊,你這是駝鳥精神!」


  我答:「你講得對,我就是駝鳥,我在修行上跑得很快。一切煩惱,不看、不聽、不談、不駁斥。」


  問的人


  「我問不下去了!」


  我答:「本來就沒什麼好問的。」


  我這個人,自從二十多歳學佛以來,創辦了「眞佛宗」,從那天起,就受毀謗,一直都沒有間斷過。可以如此,毀謗如潮浪,一波未又起,未曾停止過,二十多到今年七十,仍然如此。


  那時,我就知道:


  「這就是人間。」


  「人間本來就是這樣的,譽之所在,謗亦隨之。」


  「縱然我能設詞自解,我不駁斥,這是因爲我不願意爲這些瑣事所綁住。」


  人問:


  「你不受影響,你的淺信弟子會受影響。」


  我答:「榮的由它榮,枯的由它枯。」


  人問:


  「不煩惱?」


  我答:「把煩惱給忘了」


  人問:


  「煩惱能忘卻,這是什麼功夫?」


  我答:「無生法忍。」


  很顯然的,在千夫所指之下,而能如如不動的,泰山崩於前,而能自在如如的,這不是運氣,不是技巧,而是佛法的禪定。


  要想禪定,一定要全部放空,八風吹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全部遺忘,能全部遺忘,才能入甚深禪定。


  告訴大家:


  治療煩惱的無上妙藥,就是「遺忘」煩惱。


  明白嗎?


  明白嗎?


  我的身心,安居於遺忘裡,純眞快樂度日。


盧勝文集237冊《少少心懷》把煩惱全部遺忘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欠債還錢,無負於心


  柳仲益,宋朝人。其父親柳輝,因家境清寒,所以常常向人借錢。


  有一天,柳輝忽患大病,自知不久人世,就在臨終的時候,將仲益叫到床前道:「兒啊!為父的從前曾向陸坦借了五十兩銀子,當時雖沒有立契據,但是將來你一定要替為父償還人家。」完,便與世長辭了。


  不久,陸坦也去世了,他的家人,並無一人知道有這一回事。


  數年以後,柳仲益省吃儉用,看看已足五十兩銀子,便攜往陸家,明償債的來意。


  「柳兄,恐怕你弄錯了吧?!」陸坦的兒子詫異了起來,「老伯當年借銀子,既沒有契據先父也沒有提起此事,我完全不知道這筆債,叫我怎能收你的錢呢?」


  柳仲益解釋道:「陸兄雖然不知道,但是令尊知道,先父知道,我也知道。這筆錢是必須還的,只是延遲了這麼久,又沒加利息,還請你原諒就是了。」


  「柳兄!唉!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講……,你真是一位守信義的君子呀!」


※ ※ ※


  大道無形,天地無言,真理道義,必賴人宣。人之言語,必需真實,不可稍有虛偽也。虛偽者,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親友不相倚託,鄰不相恭敬,虛言詐語,無人聽從也。


  天地之道不外一信,日以出落有信,循環不息,故人皆以為則。月以信生信死,朔望有常,故人皆以為準。列星有信,運行無差;時序有信,代謝不亂。故聖人取之以為政,人能法天地之信以為信,則無愧於三才矣。


  呂氏曰「受欺之害,身害也。欺人之害,心害也。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呂氏之言,蓋謂人而無信,即為心死,其害比身死為大也。是以季布一諾千金,侯贏一言為重,皆不敢失信於人,致取欺心之害。此無他,心即天地,有負於心,即有負於天地。人欲全性以全天,可不信字加諸意乎?


持戒生天

 

濟公活佛 降


詩曰:遠山剪影近天邊,絲縷流雲繞嶺顛;


   閉目凝神思過往,堅持守戒永無偏。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十七章 持戒生天


  昔時,有一位秉性耿直、家資富裕的長者,名字叫作符奢。他生有兩位女兒。其中,大女兒生性善良,法緣深厚,她仰體佛陀誼範,欲沐道修行,最終也獲得父母同意,出家精進修行,並且證得果位;二女兒則欲重性貪,對修行之事嗤之以鼻,甚至誹謗不信。


  身為父親的符奢,為了引導二女兒走向善道,於是對她:「妳如果願意歸依佛陀,我就贈妳千枚金錢;如果又歸依法、歸依僧,受持五戒的話,每一項我再加贈千枚金錢,合計八千枚金錢。」二女兒一聽,只要受持了三歸及五戒,就可以獲得八千枚金錢,於是喜不自勝疾如旋踵地受持三皈五戒。


  受持一段時間之後,她因日漸月染而瞭解一些佛法,並且在心中獲得法喜。不久,她身壞命終,轉生至欲界天為天女,天女回想起自己是因為在人間時受三歸依、五戒,今日才得以生天享福,於是,心懷感恩地降臨佛陀住處晉謁,佛陀也為她法,天女因而證得初果。


  目睹的比丘問佛陀:「這位天女是以何業行,而得以轉生天界呢?」


  佛陀回答:「這位天女生於人間時,貪圖父親的金錢,因而歸依佛法僧,同時受持五戒,不再誹謗三寶。由於這樣的因緣,如今得以轉生欲界天,並聽聞我法,證得解道的初果。」


  符奢的二女兒雖然在重金利誘下,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但也因此天翻地覆地改變了她往後的命運。如果她當時不受持三歸五戒,誹謗三寶的重罪,就足以讓她於未來墮入三惡道中受苦。


  一般人都知道持戒益處甚多,但又遲遲不肯受戒,不外乎是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一、誤解受戒是束縛。


  受戒後,有「防非止惡」之功,讓人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雕塑你邁向善道的人格。所以,受戒不是束縛,反而是自我保護機制。而且,當你持戒習慣後,就可以體會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真實心境。


  二、不知如何受戒?


  許多寺廟都有舉辦受戒儀軌,只要安排好時間,都可以參加。第一次由比丘受戒後,若有破戒行為發生,可再請比丘受戒,或是自己在佛像前誦讀三皈五戒,完成自受戒。


  三、因為怕破戒,所以不敢持戒。


  在地球接近八十億的人口中,有受戒者乃是鳳毛麟角、極其稀有之事。所以,不須妄自菲薄不敢受戒。如果破戒了就重新再受戒即可,能持戒一天就有一天的功德,多持戒一天就有多一天的功德。有持戒的人,連天神都會敬重你。


  四、因為家庭、工作或環境因素不敢持戒。


  在家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依自己的能力範圍,只持受四條戒或三條戒、二條戒、一條戒。世之人切莫小看持戒,因為它在雕塑著你的志向、你的動機、你人生的價。有無持戒,影響一個人的心境甚鉅,縱使你只有持受一條戒,這一條戒就已經關閉掉了許多的地獄之門,讓你的方向感不會迷失。


  持戒是與欲界天相應的,所以,欲生天者,就不要拿出琳瑯滿目的藉口,拒五戒於千里之外。否則,拒塞五戒,也就拒塞了其中一條生天之路。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大火後殘存的花瓶


  十多年前,一場大火燒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數千座房屋,遭遇火災的人們回到家園,有一對父女在廢墟上發現一個精緻可愛卻完好無缺的兔瓷子。


  災難後學校重新開學的第一天,一位名教授帶給他們看一樣東西,一個絲毫沒有受損的花瓶,這是教授家中僅存的一件物品。


  他問他的學生:「為什麼我的家中都燒成灰燼了,唯獨這小小的花瓶卻能留下來?」


  一會兒,學生們未有回答,教授語重心長的:「因為它在誕生的時候,就曾經受到高溫大火的考驗了!」


※ ※ ※


  人自幼成長經歷各種不同的歷練,有喜有悲、有快樂有傷心,而這些經歷過程都是能讓一個幼小無知的人,成長成各類的個性。然而世俗人大多怕苦,熟不知此苦是一種磨練,有道是沒有經歷過苦難,怎能從苦難中變得堅強?或許大多數人們皆從呵護、幸福環境中成長而不能面對挫折,這等情形皆是俗世人易犯毛病。


  如同是一棵小樹要成長為茁壯大樹,必經風吹雨打百折創損才能屹立不搖。一個人的成功,如果沒有受到磨煉,就沒有資格承受這樣成功的位子。而逆境就是在磨練人的心智,讓人更成長,更有智慧。世間沒有任何人的道路是平平坦坦的,一定有坎坷、不平順之境。


  修行人就不能如世俗人一樣,遭遇種種逆境考驗磨練,都要有不怕苦、不怕難,勇猛精進心,這樣才能學有所成,覺而得悟。昔日在各處修行之人,凡遇諸種挫折逆境都能從苦中得悟,這種精神是時下人們應學習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