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活佛降
詩曰:貪贓受賄氣昂揚 倚勢挾權又騁強
烜赫一時難永久 豪宅巨府轉荒涼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十章 貪錢索賄 命短受報
聖示:貪得之人身富而心貧,知足之人身貧而心富,居高之人形逸而神勞,處下之人形勞而神逸,故一個人若能改變自己的心態去適應環境,則當生活簡單之後,心境就會趨於簡單,心境簡單之後,生命即可隨時皆處於富足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唸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觀世間人都希望擁有萬貫之家財,此種觀念根深蒂固,已難撼動,故可否請恩師針對此點給世人一些提醒。
濟佛曰:此問吾先下個結論令世人能更明白些:一、富裕是某些報應的開端,二、富裕是某些福報的結果。先說明富裕是某些報應的開端之道理,一般人會在極好或極壞的環境下,顯現出自己的本心,故有些冤親債主為了要毀掉討報對象,於是會暗中助他們獲得不少財富,令其慾望跟著擴大,而其目的就是要他們墮落,要讓他們累積更多的惡業,也由於這些財富本就不屬於討報對象,因此最終財富會在吃喝嫖賭中,分毫不差的敗光,而且摔得更慘重,然後陷於萬劫不復之地。
因為大多數人對於金錢的渴求是無止境的,故升官發財或嫁入豪門,不能只看表面風光,還要看其背後之結果,方能定論。
至於富裕是某些福報的結果,世之人多有其概念,吾在此就不再贅述。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本來「錢」乃是中性物質,能造善也能造惡,其作用皆在人的一念之間,因此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心存善念,則富裕就會是助力,而不是毀敗。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殯儀館。)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進入殯儀館內,雖然陽光微露,但卻氣氛肅穆,隨著恩師進入一間靈堂,靈堂內有一靈光黯淡之男魂,面容哀戚,眼神憂鬱,見到恩師佛光盈溢,一時不知所措。
濟佛曰:生死有命,富貴由天,你今日已魂歸陰界,且是提早歸陰,此乃因你在生時所行之惡事而得之果報,故你若能簡要說出過程以參助聖書,則可抵減你些微之業也。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生前在政府機關任職,平日喜歡舞文弄墨,本來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公務員,但隨著權力過度膨脹之後,就開始失去做人的道德,貪污受賄,我生前乘職務之便,收受、索取賄賂,先後七十三次收受二十一人的賄賂,撈取錢財賄賂約二千多萬元。為了怕劣跡敗露影響仕途,因此我行事低調,佯裝貧窮,開一般的車,住的房子也很普通,外人都未發覺真相,還以為我雖握實權,卻清正廉明,所以未曾懷疑過我。
我計畫錢財撈夠,賺個盆滿缽盈之後,就閃人去職,以安享退休生活,然而人可逃過陽間法網,卻難逃疏而不漏的天網,數日前我因心臟血管堵塞而死,年僅四十八歲,真是報應啊!
濟佛曰:因為再讓你貪下去,會有無辜的百姓連累受害,故上天提前收回你的性命,以懲效尤。近日你就會被勾至肉山地獄中受刑,再轉生為人後,當受貧窮苦楚、多求恆難順意之報應,此乃自作者必自受之理,怨不得他人也。
(濟佛開示完後,即帶領王生逕往隔壁之靈堂,靈堂內有一男魂正在長噓短歎,見濟公活佛降臨,隨即磕頭不已。)
濟佛曰:他乃是今日欲訪談的第二個案例,徒兒可問問他,以明白緣由。
王生曰:先生您好,叨擾了!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領我奉旨訪遊著書勸化世人,所以我們有緣相遇,我看您身高一百八十,相貌堂堂,不知怎麼會如此英年早逝呢?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是一個非常傲氣的人,雖然我在公司是從基層幹部做起,但當我晉升業務經理之後,我對身邊的人就多數都看不起,而對部屬更是要求嚴苛,可說是「為達目標,可以不擇手段」,平常我則喜歡說大話,喜歡壓過他人,或嘲笑別人,也很沒有公德心,去年我剛從公司經理職務上提前退休,準備好好享受退休生活,沒想到昨日卻因心肌梗塞而亡,我今年才五十三歲,不應該這麼早死啊!
濟佛曰:你靠口才辨給,話鋒能隨機應變,而四處傲氣壓人,又喜嘲笑他人,對他人之傷害,難以言喻,可謂損德損福,雖然早日歸陰,但可因此少造口業,亦非壞事也。
(男子靜默無語。)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十章 貪錢索賄 命短受報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殺蟲蟻可否
蓮生/文
據佛陀制定的戒律來說,殺「蟲蟻」仍然是不可以的,就算是「異類旁生」也不可行。
於我們行者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最易犯的是殺生戒,仍是對於「蟲蟻之類」的旁生動物。
但大家記住,殺生仍以「心」為主,無意殺者,不犯重罪,意外的殺生,也是無犯,如果痴狂心亂,不由自主的殺生,也是無犯。
打掃洗塵,無意殺生,卻有蟲蟻被誤殺,蜘蛛為誤殺,有犯否?答:無犯。
在〈十誦律.卷十一〉,釋迦牟尼佛曾親自為僧伽的床褥除臭蟲,又〈十誦律.卷三十七〉,沐浴的地方,濕潮易生蟲,佛陀也說:「應蕩除令淨才是。」
我無心滅蟲蟻,但不得不,是可以減罪的,不算是重罪。
修阿羅漢,有句:
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尤其現代人用農藥殺蟲,不殺生者,幾希?
我個人覺得,我隱居閉關的地方,蟲、蚊、蟻甚多,不殺,我身心受苦,要殺,犯了殺生戒。唯一最好的方法,是保持乾淨清潔,先令蟲、蚊、蟻不生,若生,想辦法驅而不殺,一切驅也不走,才用佛陀說的:「應蕩除令淨才是。」
戒的持犯,全在於心──
先唸往生咒。
往生淨土,超生出苦,南無阿彌陀佛。若以慈悲心真實超度,使蟲、蚊、蟻真實得益,也不算是殺生。
一句話,一切以「心」為主。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殺蟲蟻可否
據佛陀制定的戒律來說,殺「蟲蟻」仍然是不可以的,就算是「異類旁生」也不可行。
於我們行者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最易犯的是殺生戒,仍是對於「蟲蟻之類」的旁生動物。
但大家記住,殺生仍以「心」為主,無意殺者,不犯重罪,意外的殺生,也是無犯,如果痴狂心亂,不由自主的殺生,也是無犯。
打掃洗塵,無意殺生,卻有蟲蟻被誤殺,蜘蛛為誤殺,有犯否?答:無犯。
在〈十誦律.卷十一〉,釋迦牟尼佛曾親自為僧伽的床褥除臭蟲,又〈十誦律.卷三十七〉,沐浴的地方,濕潮易生蟲,佛陀也說:「應蕩除令淨才是。」
我無心滅蟲蟻,但不得不,是可以減罪的,不算是重罪。
修阿羅漢,有句:
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尤其現代人用農藥殺蟲,不殺生者,幾希?
我個人覺得,我隱居閉關的地方,蟲、蚊、蟻甚多,不殺,我身心受苦,要殺,犯了殺生戒。唯一最好的方法,是保持乾淨清潔,先令蟲、蚊、蟻不生,若生,想辦法驅而不殺,一切驅也不走,才用佛陀說的:「應蕩除令淨才是。」
戒的持犯,全在於心──
先唸往生咒。
往生淨土,超生出苦,南無阿彌陀佛。若以慈悲心真實超度,使蟲、蚊、蟻真實得益,也不算是殺生。
一句話,一切以「心」為主。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殺蟲蟻可否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機
文/南懷瑾
一、付出越多收穫越多
這是宇宙正負能量之和為零法則導致的鐵律,同理,收穫越多,福分就會越少。
二、心靈越醜痛苦越多
這是宇宙因果機制的反映,意思是說,若某個人一生煩惱多、痛苦多,就證明此人心靈醜陋。
三、結構越美相貌越美
這是道的體、相、用原理的表現,生命的結構越完美,其外部表象越美好,生命的結構缺陷越多,相貌越醜陋。
四、話語越多傷害越重
除神佛聖賢外,人,說話越多(包括寫文章),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傷害越重,這就像一個管理不善的企業或一台精度不高的機器,生產的量越大,精品越少,次品廢品越多。被人厭煩,是因為自己話語太多。
五、心靈越美未來越美
這是吸引力法則的反映,心靈越美好的人起心動念和說話做事總是站在積極、正面、樂觀、光明這一面,所以他吸引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而心靈越醜陋的人總是站在消極、負面、悲觀、黑暗這一面,所以,麻煩、不幸、痛苦、禍患總與他相伴。
六、擁有越多煩惱越多
這是宇宙對稱平衡機制的反映,老虎的背上不能長翅膀,擁有的越多越不能讓你得到幸福,太極原理告訴我們,矛盾是對立統一體,一事物必定有它的對立面如影隨形。
七、我執越強離道越遠
總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是離道最遠的人。越是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的人,越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越是與人爭辯的人,越是頭腦不清醒的人。
八、越走捷徑路途越遠
這是由道的公正性決定的,任何一個生命,決不能讓你憑空而得什麼,必須嚴格按照道的運行機制進行,任何違背道的運行機制的,必然會受到製約甚至懲罰,越想走捷徑,越遠離目標,很容易犯下極大錯誤。
一、付出越多收穫越多
這是宇宙正負能量之和為零法則導致的鐵律,同理,收穫越多,福分就會越少。
二、心靈越醜痛苦越多
這是宇宙因果機制的反映,意思是說,若某個人一生煩惱多、痛苦多,就證明此人心靈醜陋。
三、結構越美相貌越美
這是道的體、相、用原理的表現,生命的結構越完美,其外部表象越美好,生命的結構缺陷越多,相貌越醜陋。
四、話語越多傷害越重
除神佛聖賢外,人,說話越多(包括寫文章),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傷害越重,這就像一個管理不善的企業或一台精度不高的機器,生產的量越大,精品越少,次品廢品越多。被人厭煩,是因為自己話語太多。
五、心靈越美未來越美
這是吸引力法則的反映,心靈越美好的人起心動念和說話做事總是站在積極、正面、樂觀、光明這一面,所以他吸引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而心靈越醜陋的人總是站在消極、負面、悲觀、黑暗這一面,所以,麻煩、不幸、痛苦、禍患總與他相伴。
六、擁有越多煩惱越多
這是宇宙對稱平衡機制的反映,老虎的背上不能長翅膀,擁有的越多越不能讓你得到幸福,太極原理告訴我們,矛盾是對立統一體,一事物必定有它的對立面如影隨形。
七、我執越強離道越遠
總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是離道最遠的人。越是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的人,越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越是與人爭辯的人,越是頭腦不清醒的人。
八、越走捷徑路途越遠
這是由道的公正性決定的,任何一個生命,決不能讓你憑空而得什麼,必須嚴格按照道的運行機制進行,任何違背道的運行機制的,必然會受到製約甚至懲罰,越想走捷徑,越遠離目標,很容易犯下極大錯誤。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躺著的禪修
在沙力布劄地方有一個人,他有一個兒子非常的肥胖,日常生活的四種行動他都只能躺著來作。
父母親人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合適,就乾脆把他抬到屍陀林中放著。他躺在屍陀林中時,有一個瑜伽士經過這裡看到他,生起了慈悲之心,就到城市中帶著飲食來餵他。
瑜伽士看見他連吃東西都不起身,就問他:「難道你連吃東西時都不起來,那麼你怎麼能夠處理世間的事情呢?」
他回答:「就是因為我什麼都不能作,父母才把我拋棄的。」
瑜伽士又問他:「那麼你在躺著時,可以來禪修佛法嗎?」
他回答:「當然可以,但是誰要教我佛法?」
禪伽士說:「我教你。」
說完就給了他喜金剛的灌頂,以及基礎圓滿次第的教授:「觀想在頭頂頂穴上小小的一顆明點般的白芥子,將三千大千世界都觀修在其中。」
他又問:「那會有什麼樣的徵兆產生?」
瑜伽士回答:「如果你依照此來禪修,自然會知道。」
他依照這樣來觀修,專注在白芥子和三千大千世界中,二者融入於空性中,心中生起了空性大手印的了悟。
這樣禪修了九年,得到了大手印的證悟。在利益了無量眾生後,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 ※ ※
觀臥姿
躺下之前,先觀察你正在改變的姿勢(如站→坐→斜躺→臥),正確的內觀是觀察每個動作,姿勢只是一種自然緣起的現象,是我們給予它們種種的名稱,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我」在睡覺或躺著,所以不能有「我」躺下之意念,因為這是「我執」的顯現。
你可以覺知躺下時的步驟,如:傾斜、接觸、躺下,這是躺下的簡易過程。完全躺下後,你可以觀察呼吸,覺知呼吸的生滅、無常,覺知受、想、行和識的生起,觀察五蘊的無常。
而在睡醒之時,不要立刻起身,先覺知自己正在醒來,然後細微的觀察:躺→撐→斜起→坐→站立,接下來再觀察行走及其他的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與禪修時,皆可培養正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適當的覺知即可,毋需將動作刻意放慢;在靜心禪修時,則可以嚴格地觀照所做的每個動作。
在家修行法要-第廿一節 行動中的禪修(三)
父母親人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合適,就乾脆把他抬到屍陀林中放著。他躺在屍陀林中時,有一個瑜伽士經過這裡看到他,生起了慈悲之心,就到城市中帶著飲食來餵他。
瑜伽士看見他連吃東西都不起身,就問他:「難道你連吃東西時都不起來,那麼你怎麼能夠處理世間的事情呢?」
他回答:「就是因為我什麼都不能作,父母才把我拋棄的。」
瑜伽士又問他:「那麼你在躺著時,可以來禪修佛法嗎?」
他回答:「當然可以,但是誰要教我佛法?」
禪伽士說:「我教你。」
說完就給了他喜金剛的灌頂,以及基礎圓滿次第的教授:「觀想在頭頂頂穴上小小的一顆明點般的白芥子,將三千大千世界都觀修在其中。」
他又問:「那會有什麼樣的徵兆產生?」
瑜伽士回答:「如果你依照此來禪修,自然會知道。」
他依照這樣來觀修,專注在白芥子和三千大千世界中,二者融入於空性中,心中生起了空性大手印的了悟。
這樣禪修了九年,得到了大手印的證悟。在利益了無量眾生後,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 ※ ※
觀臥姿
躺下之前,先觀察你正在改變的姿勢(如站→坐→斜躺→臥),正確的內觀是觀察每個動作,姿勢只是一種自然緣起的現象,是我們給予它們種種的名稱,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我」在睡覺或躺著,所以不能有「我」躺下之意念,因為這是「我執」的顯現。
你可以覺知躺下時的步驟,如:傾斜、接觸、躺下,這是躺下的簡易過程。完全躺下後,你可以觀察呼吸,覺知呼吸的生滅、無常,覺知受、想、行和識的生起,觀察五蘊的無常。
而在睡醒之時,不要立刻起身,先覺知自己正在醒來,然後細微的觀察:躺→撐→斜起→坐→站立,接下來再觀察行走及其他的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與禪修時,皆可培養正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適當的覺知即可,毋需將動作刻意放慢;在靜心禪修時,則可以嚴格地觀照所做的每個動作。
在家修行法要-第廿一節 行動中的禪修(三)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劉璡束帶
南北朝時期的劉璡,字子敬,在泰豫年間(西元472年)曾經當過明帝的挽郎,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君子。他學識淵博,為人恭敬謹慎、剛方正直,與哥哥劉瓛都深為當世人所尊重。
有一天晚上,劉瓛突然想到,有一件事情要跟弟弟作交代,於是就在隔壁叫著弟弟的名字。
話音剛落,劉璡那邊馬上傳來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他滿以為弟弟很快就會回應,可是左等右等,卻沒有等到他的回復,令人感到特別地奇怪。過了好一陣子,才傳來了弟弟那畢恭畢敬的聲音:「哥哥,您有什麼事情嗎?」
哥哥感到十分訝異,於是就責問他說:「我已經等了好久了,你怎麼到現在才回答?」
劉璡深表歉意地說:「因為我的腰帶還沒有系好,穿得這麼隨便,就回您的話,是多麼失禮的事情啊。所以我才耽誤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對不起。」
原來,劉璡已經換好睡衣,躺在了床上。他一聽到哥哥在叫他,就趕緊下了床,把白天穿的正式的衣服拿出來,迅速穿上,束好腰帶,全身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並畢恭畢敬地站好了之後,才回應他。
在中國古老的《禮記•曲禮》中開端雲:「曲禮日,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指哪怕是任何微小的細節,都不忘恭敬謹慎的態度。所以聽到哥哥呼喚的時候,為什麼劉璡他不先回應,然後再出來呢?因為他一心想到的就是,人一定要恭敬。
我們想想,親生兄弟並不是關係疏遠的人,臥室也不是會客的正廳,夜晚睡眠時間,更不是進退禮節需要十分周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想太過於拘束,所以自然而然地言語行為也會變得任意隨便。
可是劉璡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連腰帶都沒有束好,全身也沒有打理好,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回復哥哥呢?那是多沒禮貌的事情啊。夜半時分,沒有穿戴整齊,就連回應一聲都不敢了。連小事都如此地謹小慎微,當他身臨大節的時候,不就更是毫不苟且了嗎?想必一定更為謙恭審慎、誠惶誠恐了。從這件事中也得以看出,他對哥哥是多麼地敬重,兄弟二人的友愛之情,又是多麼地深厚。
嚴于律已的劉璡,在品行學問、道德涵養上,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文惠太子久仰其盛名,禮敬有加地把他請到東宮任職。劉璡不負眾望,他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成為了一代名臣。
我們冷靜想想,任何事情,都是從微細的小事累積而成的。三國劉備曾經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許多不好的習慣,也都是從小小的動作、小小的過失開始,進而累積到很大的錯誤,以至於到最後難以修正。所以劉璡深值我們效法的,正是他那一舉手、一投足,都守於義、合於禮,充滿了真誠恭敬的嚴謹之風。
「劉璡束帶」的故事啟發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君子都不失其恭敬之心。一個人如果具備了真誠恭敬,並且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我們在道德品行上,才真正得以日新又新。
※ ※ ※
禮者,乃理也。為人當有禮,對長輩恭敬,對同輩謙讓,對弟妹晚輩亦有適度的行為對應禮節,敬老尊賢此亦是為人應有之禮儀。
自古於今,禮儀是漢民族之美德,但因社會變遷,此一美德已如日落西山之漸消漸沉,至今世人已少講究克己復禮,因而社會日漸混亂。
故為人當時時保有和藹容顏,適宜的應對,則行為不失禮。對上恭敬,對同儕尊重,對下呵護,合宜之對待,即是禮也;虔誠的心意,真實的態度,此即為禮之內涵也。
有一天晚上,劉瓛突然想到,有一件事情要跟弟弟作交代,於是就在隔壁叫著弟弟的名字。
話音剛落,劉璡那邊馬上傳來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他滿以為弟弟很快就會回應,可是左等右等,卻沒有等到他的回復,令人感到特別地奇怪。過了好一陣子,才傳來了弟弟那畢恭畢敬的聲音:「哥哥,您有什麼事情嗎?」
哥哥感到十分訝異,於是就責問他說:「我已經等了好久了,你怎麼到現在才回答?」
劉璡深表歉意地說:「因為我的腰帶還沒有系好,穿得這麼隨便,就回您的話,是多麼失禮的事情啊。所以我才耽誤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對不起。」
原來,劉璡已經換好睡衣,躺在了床上。他一聽到哥哥在叫他,就趕緊下了床,把白天穿的正式的衣服拿出來,迅速穿上,束好腰帶,全身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並畢恭畢敬地站好了之後,才回應他。
在中國古老的《禮記•曲禮》中開端雲:「曲禮日,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指哪怕是任何微小的細節,都不忘恭敬謹慎的態度。所以聽到哥哥呼喚的時候,為什麼劉璡他不先回應,然後再出來呢?因為他一心想到的就是,人一定要恭敬。
我們想想,親生兄弟並不是關係疏遠的人,臥室也不是會客的正廳,夜晚睡眠時間,更不是進退禮節需要十分周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想太過於拘束,所以自然而然地言語行為也會變得任意隨便。
可是劉璡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連腰帶都沒有束好,全身也沒有打理好,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回復哥哥呢?那是多沒禮貌的事情啊。夜半時分,沒有穿戴整齊,就連回應一聲都不敢了。連小事都如此地謹小慎微,當他身臨大節的時候,不就更是毫不苟且了嗎?想必一定更為謙恭審慎、誠惶誠恐了。從這件事中也得以看出,他對哥哥是多麼地敬重,兄弟二人的友愛之情,又是多麼地深厚。
嚴于律已的劉璡,在品行學問、道德涵養上,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文惠太子久仰其盛名,禮敬有加地把他請到東宮任職。劉璡不負眾望,他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成為了一代名臣。
我們冷靜想想,任何事情,都是從微細的小事累積而成的。三國劉備曾經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許多不好的習慣,也都是從小小的動作、小小的過失開始,進而累積到很大的錯誤,以至於到最後難以修正。所以劉璡深值我們效法的,正是他那一舉手、一投足,都守於義、合於禮,充滿了真誠恭敬的嚴謹之風。
「劉璡束帶」的故事啟發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君子都不失其恭敬之心。一個人如果具備了真誠恭敬,並且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我們在道德品行上,才真正得以日新又新。
※ ※ ※
禮者,乃理也。為人當有禮,對長輩恭敬,對同輩謙讓,對弟妹晚輩亦有適度的行為對應禮節,敬老尊賢此亦是為人應有之禮儀。
自古於今,禮儀是漢民族之美德,但因社會變遷,此一美德已如日落西山之漸消漸沉,至今世人已少講究克己復禮,因而社會日漸混亂。
故為人當時時保有和藹容顏,適宜的應對,則行為不失禮。對上恭敬,對同儕尊重,對下呵護,合宜之對待,即是禮也;虔誠的心意,真實的態度,此即為禮之內涵也。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寬容見識尚淺者
蓮生/文
在「神行」中,見到一名修行人,姓錢名中樹,此人一生修「忍辱」,功夫很深,已達「不動」的地步。
我向他合掌敬禮,問他一些道理:「若人欺負你,何不生氣?」
答:「生氣對身心均無益,對修行更大阻礙,宜不生氣。」
我問:「欺人太甚,豈能不恨?」
答:「憎恨是種子,有因果的,六道輪迴之根本。」
問:「何不控訴,討回公道?」
「這即是怨,憎恨。」
「如何平這心?」
「對方只是學問見識尚淺者。」他答:「寬容對方吧!」
「能忍得住嗎?」我懷疑。
他答:「誰能活多久?爭什麼?怨什麼?恨什麼?」
他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在這人世間,每一個人壽命都很有限的,大家都知道,歲月不饒人,人在世間,如夢幻一般,一場夢很快就過去了。大家都知道這個義理,連身子都不是你自己的,因此,算了吧!忍一忍,就過去了。愛眾生都來不及,何忍一個恨字,欺我太甚,也只是一時,忍一忍,就無事。我們修行人,只有寬容那些見識尚淺者,不要與一般人同一見識。」
「啊!這就是忍辱的道理了。」
「正是。」
我說:「佛的本生是忍辱仙人。」
錢中樹答:「我也是忍辱仙人!」
被欺負。
被譭謗。
被騙。
被傷害。
要忍辱,再忍辱,三忍辱,忍辱、忍辱、忍辱。如此想:行者怎能跟一般人同一見識。人生一幻而已矣!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寬容見識尚淺者
在「神行」中,見到一名修行人,姓錢名中樹,此人一生修「忍辱」,功夫很深,已達「不動」的地步。
我向他合掌敬禮,問他一些道理:「若人欺負你,何不生氣?」
答:「生氣對身心均無益,對修行更大阻礙,宜不生氣。」
我問:「欺人太甚,豈能不恨?」
答:「憎恨是種子,有因果的,六道輪迴之根本。」
問:「何不控訴,討回公道?」
「這即是怨,憎恨。」
「如何平這心?」
「對方只是學問見識尚淺者。」他答:「寬容對方吧!」
「能忍得住嗎?」我懷疑。
他答:「誰能活多久?爭什麼?怨什麼?恨什麼?」
他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在這人世間,每一個人壽命都很有限的,大家都知道,歲月不饒人,人在世間,如夢幻一般,一場夢很快就過去了。大家都知道這個義理,連身子都不是你自己的,因此,算了吧!忍一忍,就過去了。愛眾生都來不及,何忍一個恨字,欺我太甚,也只是一時,忍一忍,就無事。我們修行人,只有寬容那些見識尚淺者,不要與一般人同一見識。」
「啊!這就是忍辱的道理了。」
「正是。」
我說:「佛的本生是忍辱仙人。」
錢中樹答:「我也是忍辱仙人!」
被欺負。
被譭謗。
被騙。
被傷害。
要忍辱,再忍辱,三忍辱,忍辱、忍辱、忍辱。如此想:行者怎能跟一般人同一見識。人生一幻而已矣!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寬容見識尚淺者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大家都是「好人」
有兩家人,一家人常吵架,而另一家人從來沒吵過。常吵架的A先生於是向B先生請教,究竟問題出在那裡?
B先生說,你們家常吵架,是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而我們家不吵架,是因為我們家都是「壞人」。
A先生覺得大惑不解,於是又問,既然全家都是「好人」,怎麼還會常吵架呢?
B先生說,全家都是「好人」正是問題之所在!因為你們各個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有了差錯都是別人「錯」,因此各持己見,不肯讓步,這是你家總是爭吵不斷最主要的原因!
B先生並舉了個例說,你家有人打破了一個茶杯,打破的人不認為自己「粗心大意」,反而責罵誰把茶杯放在這裡?
放茶杯的人聽了當然很生氣,立刻就反駁打破茶杯的人很不負責任、強詞奪理、顛倒是非,於是雙方相互指責,吵個不休!
同樣這一件事如果發生在我家裡,打破茶杯的人會馬上說「對不起」,並趕緊找塊抹布「處理善後」。
放茶杯的人也會不好意思的說聲抱歉,承認是自己的錯,馬上去拿掃帚,兩個人一起把桌面和地面清理乾淨,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 ※ ※
世人常思及事有阻滯,總歸罪於其他的因素,不但不細加檢討,反而造成甚多之困擾。然而任何之事,最大的阻礙與敵手就是你自己,反觀你自己,到底真正的因素在哪裏?那一切就可迎刄而解矣。
試想,人有雙眼,總是往外看,而論斤稱兩,說長論短,都是別人的錯誤,而很少眼向內思看自己到底有無錯失?這也是通常之大弊病,值得深討也。這如人之嘴一樣,都是說及他人的不是,很少檢討自己一樣,這是多麼的令人感嘆也!
故人嘛,都得知此大病,凡事多反觀自己,到底缺失在哪裡?不論為人處世,甚或是求道進道都該如此,那你必定是一個處世圓滿且是位逍遙自在之人,同時也可依此作為持修自己的依據,那必可進道、成道也,盼在簡言中能悟得真理。
皇母慈音第一輯 正觀自己
B先生說,你們家常吵架,是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而我們家不吵架,是因為我們家都是「壞人」。
A先生覺得大惑不解,於是又問,既然全家都是「好人」,怎麼還會常吵架呢?
B先生說,全家都是「好人」正是問題之所在!因為你們各個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有了差錯都是別人「錯」,因此各持己見,不肯讓步,這是你家總是爭吵不斷最主要的原因!
B先生並舉了個例說,你家有人打破了一個茶杯,打破的人不認為自己「粗心大意」,反而責罵誰把茶杯放在這裡?
放茶杯的人聽了當然很生氣,立刻就反駁打破茶杯的人很不負責任、強詞奪理、顛倒是非,於是雙方相互指責,吵個不休!
同樣這一件事如果發生在我家裡,打破茶杯的人會馬上說「對不起」,並趕緊找塊抹布「處理善後」。
放茶杯的人也會不好意思的說聲抱歉,承認是自己的錯,馬上去拿掃帚,兩個人一起把桌面和地面清理乾淨,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 ※ ※
世人常思及事有阻滯,總歸罪於其他的因素,不但不細加檢討,反而造成甚多之困擾。然而任何之事,最大的阻礙與敵手就是你自己,反觀你自己,到底真正的因素在哪裏?那一切就可迎刄而解矣。
試想,人有雙眼,總是往外看,而論斤稱兩,說長論短,都是別人的錯誤,而很少眼向內思看自己到底有無錯失?這也是通常之大弊病,值得深討也。這如人之嘴一樣,都是說及他人的不是,很少檢討自己一樣,這是多麼的令人感嘆也!
故人嘛,都得知此大病,凡事多反觀自己,到底缺失在哪裡?不論為人處世,甚或是求道進道都該如此,那你必定是一個處世圓滿且是位逍遙自在之人,同時也可依此作為持修自己的依據,那必可進道、成道也,盼在簡言中能悟得真理。
皇母慈音第一輯 正觀自己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大糞桶
江蘇鎮江金山寺旁的一條小街上,住著一位貧窮的老婆婆,她與獨生子相依為命,偏偏這個獨生子非常不孝,動不動就喝罵母親。
金山寺的妙善禪師知道了以後,便常常去安慰老婆婆,為她說些因果輪迴,業障總要清償的道理,因而使得那位逆子非常的討厭妙善禪師。
有一天,逆子悄悄拿著糞桶躲在門後,等到妙善禪師一走進門,便將糞桶朝著禪師兜頭一蓋,剎那間腥臭污穢的糞尿淋滿了禪師全身,還引來一大群看熱鬧的人。
然而,妙善禪師一點都不生氣,一路頂著糞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邊,然後緩緩地將糞桶拿下來,旁觀的百姓看到禪師一身的狼狽相,更加哄然大笑。
妙善禪師不以為意地說:「這有什麼可笑的?人身本來就是眾穢所集的大糞桶。大糞桶上面加個小糞桶,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呢?老婆婆的兒子慈悲我,為我醍醐灌頂,我正覺得自在哩!」
逆子為妙善禪師的慈悲所感動,向禪師懺悔,妙善禪師歡歡喜喜地為他開示:「父母的養育之恩如山高如水深,不能好好孝養,反而打罵犯上,如此不孝,比禽獸還不如,那裡有資格稱為人呢?」
受了妙善禪師這樣的感化之後,逆子從此痛改前非,後來竟以孝行聞名鄉里。
※ ※ ※
現代人易暴躁,時為一些小事怒氣不消,更為此吵吵鬧鬧,這種情形不只是朋友間,還有夫妻、兄弟、姐妹都可能發生。
年輕人血氣方剛較易忍不下,一時氣憤故而爭吵,年長者經歷了歲月洗禮,經過看過事情甚多自然明澈,因此對年少氣盛少年都會在言語上好言相勸,但年少者能有多少人能體會年長者的用心,宜知長者就怕因一時之氣誤了一生啊!世間人要知道「千金易得,良言難求」的道理,如不知珍惜與了悟,則自誤前程。
修道人在道場中更要懂得敬重前賢,不可惡言相向,前賢對我們的指點教導要能謙心恭聽更要改進,有哪裏不正確蒙前賢指點就必需恭維接受,如此才能在道程更上一層樓。
慈聖雜誌120期
金山寺的妙善禪師知道了以後,便常常去安慰老婆婆,為她說些因果輪迴,業障總要清償的道理,因而使得那位逆子非常的討厭妙善禪師。
有一天,逆子悄悄拿著糞桶躲在門後,等到妙善禪師一走進門,便將糞桶朝著禪師兜頭一蓋,剎那間腥臭污穢的糞尿淋滿了禪師全身,還引來一大群看熱鬧的人。
然而,妙善禪師一點都不生氣,一路頂著糞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邊,然後緩緩地將糞桶拿下來,旁觀的百姓看到禪師一身的狼狽相,更加哄然大笑。
妙善禪師不以為意地說:「這有什麼可笑的?人身本來就是眾穢所集的大糞桶。大糞桶上面加個小糞桶,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呢?老婆婆的兒子慈悲我,為我醍醐灌頂,我正覺得自在哩!」
逆子為妙善禪師的慈悲所感動,向禪師懺悔,妙善禪師歡歡喜喜地為他開示:「父母的養育之恩如山高如水深,不能好好孝養,反而打罵犯上,如此不孝,比禽獸還不如,那裡有資格稱為人呢?」
受了妙善禪師這樣的感化之後,逆子從此痛改前非,後來竟以孝行聞名鄉里。
※ ※ ※
現代人易暴躁,時為一些小事怒氣不消,更為此吵吵鬧鬧,這種情形不只是朋友間,還有夫妻、兄弟、姐妹都可能發生。
年輕人血氣方剛較易忍不下,一時氣憤故而爭吵,年長者經歷了歲月洗禮,經過看過事情甚多自然明澈,因此對年少氣盛少年都會在言語上好言相勸,但年少者能有多少人能體會年長者的用心,宜知長者就怕因一時之氣誤了一生啊!世間人要知道「千金易得,良言難求」的道理,如不知珍惜與了悟,則自誤前程。
修道人在道場中更要懂得敬重前賢,不可惡言相向,前賢對我們的指點教導要能謙心恭聽更要改進,有哪裏不正確蒙前賢指點就必需恭維接受,如此才能在道程更上一層樓。
慈聖雜誌120期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泰坦尼克號上的人性疊加
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因為好萊塢的加入,變得風靡全球,盡人皆知。在一座憑藉真實的歷史遺跡搭建的平臺上,好萊塢敏銳地加入了他們對於情愛價值觀的一種商業化表達。我們記住的,不是一起海難,而是為之愴然一掬的眼淚,是湮滅的浪漫、無盡的纏綿。
它是兩個悲劇的疊加,一個屬於歷史,一個屬於人性;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幻的。
然而,當1912年4月15日淩晨,從愛爾蘭科克市啟程的泰坦尼克號在首航北大西洋的途中緩慢沉沒的三個小時中,人們還能看到多少種疊加的可能?
正因為不是瞬間落幕,而是整整180分鐘的生死倒計時,對人性的拷問,便有了一個足夠寬裕的歷史空隙。
美國新澤西州州立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大衛•波普諾在他的《社會學》一書中這樣寫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夠。儘管很多人(超過1500人)遇難,但乘客注意遵守‘優先救助婦女兒童’的社會規範」,使得英國公眾和政府面對這一巨大災難,「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統計資料表明,「乘客中69%的婦女和兒童活了下來,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還」。
這是英國人奉獻給世界的一條活生生的文明守則。
但如果波普諾的分析僅僅到此為止,他的社會學大師地位顯然將是不確定的。他必須再往前走一步。
波普諾寫道:「我們發現,三等艙中的乘客只有26%生還,與此相應的是,二等艙乘客的生還率是44%,頭等艙是60%。頭等艙男乘客的生還率比三等艙中兒童的生還率還稍高一點。」「輪船的頭等艙主要由有錢人住著,二等艙乘客大部分是中產階級職員和商人,三等艙(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國的貧窮移民乘坐。」
這是人類社會更為強悍的另一條規則。
於是,波普諾毫不客氣地修改了曾使英國人頗感「安慰」的「社會規範」:「在泰坦尼克號上實踐的社會規範這樣表述可能更準確一些:‘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和兒童優先’。」
財富、權勢和聲望,曾經並繼續左右著我們的生存規則。它像浮移於北大西洋的巨大冰山,既是長期聚斂的文明結晶,也是冰凍三尺的文明贅癰,卻只有八分之一的山體裸露著。
危機一刻,它是災難以外的全部冰寒。
(黃銳佳薦自《解放日報》)
※ ※ ※
子曰:「仁人志士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仁人」指的是潔身自愛,擁有高尚仁德風範者居之;「志士」為學習忠孝節義,付出實踐,藉以帶動地方朝向正道邁進者稱之。
普天之下,凡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凡是有心肯學習仁德以提昇人品內性者,打從心裡頭,都不願意為了圖求自身之生存而去損害他人之利益;唯一的宗旨,便是督促自己,必須在日常生活上,不斷效法古聖先賢之大仁大愛腳步,踏踏實實的步步為營,使仁心、仁德之威儀逐漸發光、發熱。
仁人志士寧願秉持節義氣度以處世,雖然如此忠貞於正道行事,但是經常造成本身在種種機運上不如善於投機取巧者,但由於一股仁心使日常生活中一切造作皆符合禮制,不會為了圖生存,而以不法手段造成他人之種種損害;是以,時刻步步謹慎,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富具仁義之氣度,凡事但先求能夠造福眾人,以此精神促使人我之間更富具慈愛心腸,彼此傳揚仁愛之種子,令仁風德量遍布到五湖四海,促使每一個人皆能夠做好自己的本份事。
凡有仁心者,常存成人成己的美德,絕無自私自利的心意,彼此視為一體,同存親愛之心,此心乃仁慈、善良、博愛、惻隱、慈悲之心德也。
它是兩個悲劇的疊加,一個屬於歷史,一個屬於人性;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虛幻的。
然而,當1912年4月15日淩晨,從愛爾蘭科克市啟程的泰坦尼克號在首航北大西洋的途中緩慢沉沒的三個小時中,人們還能看到多少種疊加的可能?
正因為不是瞬間落幕,而是整整180分鐘的生死倒計時,對人性的拷問,便有了一個足夠寬裕的歷史空隙。
美國新澤西州州立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大衛•波普諾在他的《社會學》一書中這樣寫道:「……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夠。儘管很多人(超過1500人)遇難,但乘客注意遵守‘優先救助婦女兒童’的社會規範」,使得英國公眾和政府面對這一巨大災難,「可以找到一些安慰」——統計資料表明,「乘客中69%的婦女和兒童活了下來,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還」。
這是英國人奉獻給世界的一條活生生的文明守則。
但如果波普諾的分析僅僅到此為止,他的社會學大師地位顯然將是不確定的。他必須再往前走一步。
波普諾寫道:「我們發現,三等艙中的乘客只有26%生還,與此相應的是,二等艙乘客的生還率是44%,頭等艙是60%。頭等艙男乘客的生還率比三等艙中兒童的生還率還稍高一點。」「輪船的頭等艙主要由有錢人住著,二等艙乘客大部分是中產階級職員和商人,三等艙(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國的貧窮移民乘坐。」
這是人類社會更為強悍的另一條規則。
於是,波普諾毫不客氣地修改了曾使英國人頗感「安慰」的「社會規範」:「在泰坦尼克號上實踐的社會規範這樣表述可能更準確一些:‘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和兒童優先’。」
財富、權勢和聲望,曾經並繼續左右著我們的生存規則。它像浮移於北大西洋的巨大冰山,既是長期聚斂的文明結晶,也是冰凍三尺的文明贅癰,卻只有八分之一的山體裸露著。
危機一刻,它是災難以外的全部冰寒。
(黃銳佳薦自《解放日報》)
※ ※ ※
子曰:「仁人志士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仁人」指的是潔身自愛,擁有高尚仁德風範者居之;「志士」為學習忠孝節義,付出實踐,藉以帶動地方朝向正道邁進者稱之。
普天之下,凡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凡是有心肯學習仁德以提昇人品內性者,打從心裡頭,都不願意為了圖求自身之生存而去損害他人之利益;唯一的宗旨,便是督促自己,必須在日常生活上,不斷效法古聖先賢之大仁大愛腳步,踏踏實實的步步為營,使仁心、仁德之威儀逐漸發光、發熱。
仁人志士寧願秉持節義氣度以處世,雖然如此忠貞於正道行事,但是經常造成本身在種種機運上不如善於投機取巧者,但由於一股仁心使日常生活中一切造作皆符合禮制,不會為了圖生存,而以不法手段造成他人之種種損害;是以,時刻步步謹慎,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富具仁義之氣度,凡事但先求能夠造福眾人,以此精神促使人我之間更富具慈愛心腸,彼此傳揚仁愛之種子,令仁風德量遍布到五湖四海,促使每一個人皆能夠做好自己的本份事。
凡有仁心者,常存成人成己的美德,絕無自私自利的心意,彼此視為一體,同存親愛之心,此心乃仁慈、善良、博愛、惻隱、慈悲之心德也。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閻羅王就在你的身後
蓮生/文
我從台灣雷藏寺七樓走到六樓,六樓有很多的弟子等著,他她都是有極嚴重的事情,要等著我去解決,有的是重病,有的是重要的事。
我放眼一看:看見閻羅王就站在一位病患的身後。
我問病患:「你有重病是嗎?」
他答:「是的,癌症末期,正在化療。」
我伸手給他摸頂。
就在這個時候,我用心語與閻羅王交談。
「你要帶走他是嗎?」
「是的。盧師尊。」
「沒有救了嗎?」
「如果有救,我還須現身嗎?」
「為什麼不是阿彌陀佛接引,而是你閻羅王來到身後?」
「他的業太重。」
我嘆息,我對病患說:「你速速念高王經一千遍,速速念真佛經一千遍,念佛號無數,看看有沒有奇蹟。」
病患答:「我不會唸,可以請他人代唸嗎?」
我「哦!」了一聲。
只好點點頭,我說:「祝你好運!」
我仍然加持二道「癌症符」給他燒化飲用,希望有奇蹟。
我常常想,我們行者應該常常去看墳塚,去看朋友的或親人的。
這樣會警惕修行人要更精進的行持,至少有很多益處:
一、不要放逸。
二、不要驕傲。
三、不要追求物質上過多的享受。
四、情愛隨順。
五、一切均是空空。
六、這就是生命流程的終點站。
想一想,埋在這裡的人,曾經都是活生生的人,但,現在全被移到各種不同的墳場去了,有的火化成灰,有的埋入墳墓。
張國榮。
鄧麗君。
鳳飛飛。
………。
還有每一代的教宗,還有每一代的皇帝,還有每一代的國王總統,還有每一代的富豪,還有每一代的佳人才子。……
我們現在活著,也等於一步又一步的走向死亡的終點站。
最近,台灣走的出家聖弟子有:
蓮渫上師。
蓮檣法師。
蓮省法師。
蓮宜法師。
這不是叫我們更加唏噓嗎?
「眼看他人死,心中熱如火,不是熱他人,快快輪到我。」
我每晚臨睡,唸:「往生淨土,超生出苦,南摩阿彌陀佛!」
我每晚臨睡,就等著死亡呢!
每次看見閻羅王站在病患的身後,我就知道這個人要死了,要速速一心不亂的唸佛啊!早脫六道輪迴為要。
我知道:「無所得!無所得!無所得!」
盧勝彥文集235冊《虛空來的訪客》閻羅王就在你的身後
我從台灣雷藏寺七樓走到六樓,六樓有很多的弟子等著,他她都是有極嚴重的事情,要等著我去解決,有的是重病,有的是重要的事。
我放眼一看:看見閻羅王就站在一位病患的身後。
我問病患:「你有重病是嗎?」
他答:「是的,癌症末期,正在化療。」
我伸手給他摸頂。
就在這個時候,我用心語與閻羅王交談。
「你要帶走他是嗎?」
「是的。盧師尊。」
「沒有救了嗎?」
「如果有救,我還須現身嗎?」
「為什麼不是阿彌陀佛接引,而是你閻羅王來到身後?」
「他的業太重。」
我嘆息,我對病患說:「你速速念高王經一千遍,速速念真佛經一千遍,念佛號無數,看看有沒有奇蹟。」
病患答:「我不會唸,可以請他人代唸嗎?」
我「哦!」了一聲。
只好點點頭,我說:「祝你好運!」
我仍然加持二道「癌症符」給他燒化飲用,希望有奇蹟。
我常常想,我們行者應該常常去看墳塚,去看朋友的或親人的。
這樣會警惕修行人要更精進的行持,至少有很多益處:
一、不要放逸。
二、不要驕傲。
三、不要追求物質上過多的享受。
四、情愛隨順。
五、一切均是空空。
六、這就是生命流程的終點站。
想一想,埋在這裡的人,曾經都是活生生的人,但,現在全被移到各種不同的墳場去了,有的火化成灰,有的埋入墳墓。
張國榮。
鄧麗君。
鳳飛飛。
………。
還有每一代的教宗,還有每一代的皇帝,還有每一代的國王總統,還有每一代的富豪,還有每一代的佳人才子。……
我們現在活著,也等於一步又一步的走向死亡的終點站。
最近,台灣走的出家聖弟子有:
蓮渫上師。
蓮檣法師。
蓮省法師。
蓮宜法師。
這不是叫我們更加唏噓嗎?
「眼看他人死,心中熱如火,不是熱他人,快快輪到我。」
我每晚臨睡,唸:「往生淨土,超生出苦,南摩阿彌陀佛!」
我每晚臨睡,就等著死亡呢!
每次看見閻羅王站在病患的身後,我就知道這個人要死了,要速速一心不亂的唸佛啊!早脫六道輪迴為要。
我知道:「無所得!無所得!無所得!」
盧勝彥文集235冊《虛空來的訪客》閻羅王就在你的身後
正善
後漢的管寧,曾與華歆一齊鋤地掘到了金子,管寧看都不看一眼,而華歆卻把它拿起來丟掉。
當時正逢亂世,管寧就避亂到遼東,公孫度非常禮遇他,想要請他當官,但他並沒有答應,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來追隨。
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他的田地,管寧就把牛牽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慚愧,並且向他致謝。後來他居住的地方逐漸有人聚居,而變得較為廣闊,於是他就教他們讀詩書,講述祭拜的禮儀,使他們明禮節、知謙遜。
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寧一律都不接見。後來風氣遍及遼東,人們都受到了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論道德的事,絕不涉及世事,公孫度很稱讚他的賢德。
他居住在遼東卅七年,後因朝廷召命而乘船過海返京,途中海風大作,波濤洶湧,船上的人都呼天懺罪。管寧說:「我曾經有一天早上起床後沒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過失一定是在這個地方。」同行的船隻都沉沒了,只有管寧所乘的船隻安然渡過。
歸返京師之後,朝廷頒授給他大中大夫之職,但他並沒有接受;華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讓給他,他也懇辭。
他去世時是八十四歲,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處都已磨穿,因為他五十年來未曾張開腿來坐。遇到親戚或鄰居窮困,家中的米不夠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每遇人子,就和他們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們講悌道;對於為人臣子的,則和他們談論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語柔順,能藉著事來勸導人,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 ※ ※
道者,至正、至善也。故言修,惟「正善己心」耳。是以,修若有誠,惟德是行,以履道之正、之善,以致於至正至善。吾人若能堅秉正善而修行,確可契達:「無念明心無色界,極端正炁極光芒」之境界。然修著重在那?簡括之,其實即是「鍊心行善之工作」,或可言,「修即行善之工作」耳。由日常生活中以行善,在行善間以養性,更可築基己善性之堅固如磐石。
修所須注意者乃鍊養心性之重要,由普德曼之立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可鑑人是習慣性之動物,因人之行為往往都受制於習慣,故一件事只要多做幾次,以後也就會習慣去接受、去做了。所以,人的性是自己生的、自己養成的,做什麼事,就生養什麼個性,做善就生善性,做惡就生惡性,做善做惡都是自己造就出來的。
人須持心於「正善不渝」之心態,如此才有可能推愛及人而養博愛之心懷,也才有可能鍊就於大公無私之胸襟,因若有一念不公則私,或一念不博愛,亦將受有所偏而為私、而為己矣!故之,人之心懷一定要安置於「正善」、於「至正善」之心境,否則都會受己心之生念動念而偏而私。是故,修務須要能確認去做到的是-要求己心持於正善不變如金剛。
修回真心(第一輯)二七 修即行善之工作
當時正逢亂世,管寧就避亂到遼東,公孫度非常禮遇他,想要請他當官,但他並沒有答應,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來追隨。
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他的田地,管寧就把牛牽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慚愧,並且向他致謝。後來他居住的地方逐漸有人聚居,而變得較為廣闊,於是他就教他們讀詩書,講述祭拜的禮儀,使他們明禮節、知謙遜。
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寧一律都不接見。後來風氣遍及遼東,人們都受到了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論道德的事,絕不涉及世事,公孫度很稱讚他的賢德。
他居住在遼東卅七年,後因朝廷召命而乘船過海返京,途中海風大作,波濤洶湧,船上的人都呼天懺罪。管寧說:「我曾經有一天早上起床後沒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過失一定是在這個地方。」同行的船隻都沉沒了,只有管寧所乘的船隻安然渡過。
歸返京師之後,朝廷頒授給他大中大夫之職,但他並沒有接受;華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讓給他,他也懇辭。
他去世時是八十四歲,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處都已磨穿,因為他五十年來未曾張開腿來坐。遇到親戚或鄰居窮困,家中的米不夠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每遇人子,就和他們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們講悌道;對於為人臣子的,則和他們談論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語柔順,能藉著事來勸導人,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 ※ ※
道者,至正、至善也。故言修,惟「正善己心」耳。是以,修若有誠,惟德是行,以履道之正、之善,以致於至正至善。吾人若能堅秉正善而修行,確可契達:「無念明心無色界,極端正炁極光芒」之境界。然修著重在那?簡括之,其實即是「鍊心行善之工作」,或可言,「修即行善之工作」耳。由日常生活中以行善,在行善間以養性,更可築基己善性之堅固如磐石。
修所須注意者乃鍊養心性之重要,由普德曼之立說:「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可鑑人是習慣性之動物,因人之行為往往都受制於習慣,故一件事只要多做幾次,以後也就會習慣去接受、去做了。所以,人的性是自己生的、自己養成的,做什麼事,就生養什麼個性,做善就生善性,做惡就生惡性,做善做惡都是自己造就出來的。
人須持心於「正善不渝」之心態,如此才有可能推愛及人而養博愛之心懷,也才有可能鍊就於大公無私之胸襟,因若有一念不公則私,或一念不博愛,亦將受有所偏而為私、而為己矣!故之,人之心懷一定要安置於「正善」、於「至正善」之心境,否則都會受己心之生念動念而偏而私。是故,修務須要能確認去做到的是-要求己心持於正善不變如金剛。
修回真心(第一輯)二七 修即行善之工作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化緣和尚
普陀山善國寺中有兩位和尚:悟果和悟因。
他們每天都要走到下山的城鎮去化緣,漸漸的,悟因發現龍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走走,就能化到很多錢糧,悟因把化來的錢糧屯放著,足夠吃上半個月,其餘的時候就在寺廟裡睡覺。
悟果看到悟因如此懶惰,便勸他不要虛度時光,每天都要下山去化緣。
悟因嫌悟果叨唸,覺得很煩,說:「出家人豈可太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這麼多的糧食,何必出去奔波勞累?」
悟果回答:「師兄,你化了這麼多年緣,還沒有參悟到化緣的真諦啊?」
悟因聽了,反倒諷刺悟果說:「師兄,你是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緣又在哪呢?」
悟果說:「我化的緣在心裡。緣自心來,緣也要由心去。」
悟因聽得一頭霧水,不明白悟果的意思。
錢糧用盡,悟因只得下山繼續化緣,但他發現,化的錢物越來越少了。這讓悟因很苦惱,之前化一次緣可以屯個半月,現在只可吃上幾天。
反觀悟果,依舊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他始終都面帶微笑。
悟因忍不住想挖苦他,問:「師兄,你今天又空手而回,收穫如何呢?」
悟果答:「收穫多多。」
悟因問:「收穫在那裡?」
悟果答:「在人間裡,在人心裡。」
悟因實在很難參悟其中的禪意,決定明天一起跟悟果去化緣。
悟因說:「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
次日,悟因要跟悟果去化緣了,悟因拿出他化緣時所用的布袋。
悟果說:「師兄,放下布袋吧。」
悟因問:「為什麼?」
悟果答:「你這布袋裡裝滿私慾貪婪,拿出去,是化不到善緣的。」
悟因問:「那化來的東西裝,我們要放哪裡呢?」
悟果答:「人心裡。人心無所不容。」
就這樣,悟果和悟因就出發了。悟因跟悟果所到之處,都會有人認出悟果。
悟果來不及開口,他們就主動拿出東西給悟果。
並聽到他們感謝悟果大師的施捨,幫忙渡過難關等種種感恩之語。
悟因在心裡想:「不讓我拿布袋,等等看你把東西收哪裡!」
一路走著,他們化的緣也越來越多,悟因看到今天滿滿收穫,非常欣喜。就在此時,遠處迎面而來一位農夫,懷裡抱著一個孩子,邊走邊哭。
原來這孩子生了重病,但農年拿不出錢來帶孩子看醫生。悟果毫不猶豫,把化來的財物全部給了農夫。
回寺的路上,除了溫飽,他們一路上化了就捨,捨了再化。
回寺後休息片刻後,悟果問悟因:「師兄,跟我出來你化到了什麼?」
悟因苦笑,心中有些惱怒,因為化到的東西全給人了。
悟果說:「師兄,你只知緣來之福,而不懂得緣去之福。天地間的自然萬物,風水、日夜、四季,哪一樣不是在循環?光知道緣來之福的人,那是片刻的歡愉,但猶如一池死水。我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來之物放在充滿私慾的布袋裡,而我則是把化來之物,化為善良和愛,在人間與人的心中循環。」
※ ※ ※
世人之心因受塵染之關,大多私心,在私心作祟之下,局限了自己生活的領域;在私心的束縛之下,無法開朗己心;在私心的慫恿之下,欺心詐騙,造成無邊之罪業;在私心的鞭激之下,失去了親友,以及身邊之親人等,這都是很易見之事實也。
人修,就是要能去己之私,放眼於他人之公,以成就德業,以為淚勵本性之光輝,這也是普己心之大功也,當然要能普己之心於眾、於公並非思而易行,還得經過長時間修涵的歷鍊,始能漸趨於完性。
甚者,有人說修,修了一輩子,還是無法開己心,試想這有功德嗎?是值得懷疑的,故盼世人能真的看淡一切,普開你的心靈,大公無私的往前邁進,那將來之功果是無可限量的。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普己之心
他們每天都要走到下山的城鎮去化緣,漸漸的,悟因發現龍山下的緣十分好化,隨便走走,就能化到很多錢糧,悟因把化來的錢糧屯放著,足夠吃上半個月,其餘的時候就在寺廟裡睡覺。
悟果看到悟因如此懶惰,便勸他不要虛度時光,每天都要下山去化緣。
悟因嫌悟果叨唸,覺得很煩,說:「出家人豈可太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這麼多的糧食,何必出去奔波勞累?」
悟果回答:「師兄,你化了這麼多年緣,還沒有參悟到化緣的真諦啊?」
悟因聽了,反倒諷刺悟果說:「師兄,你是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緣又在哪呢?」
悟果說:「我化的緣在心裡。緣自心來,緣也要由心去。」
悟因聽得一頭霧水,不明白悟果的意思。
錢糧用盡,悟因只得下山繼續化緣,但他發現,化的錢物越來越少了。這讓悟因很苦惱,之前化一次緣可以屯個半月,現在只可吃上幾天。
反觀悟果,依舊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他始終都面帶微笑。
悟因忍不住想挖苦他,問:「師兄,你今天又空手而回,收穫如何呢?」
悟果答:「收穫多多。」
悟因問:「收穫在那裡?」
悟果答:「在人間裡,在人心裡。」
悟因實在很難參悟其中的禪意,決定明天一起跟悟果去化緣。
悟因說:「師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緣。」
次日,悟因要跟悟果去化緣了,悟因拿出他化緣時所用的布袋。
悟果說:「師兄,放下布袋吧。」
悟因問:「為什麼?」
悟果答:「你這布袋裡裝滿私慾貪婪,拿出去,是化不到善緣的。」
悟因問:「那化來的東西裝,我們要放哪裡呢?」
悟果答:「人心裡。人心無所不容。」
就這樣,悟果和悟因就出發了。悟因跟悟果所到之處,都會有人認出悟果。
悟果來不及開口,他們就主動拿出東西給悟果。
並聽到他們感謝悟果大師的施捨,幫忙渡過難關等種種感恩之語。
悟因在心裡想:「不讓我拿布袋,等等看你把東西收哪裡!」
一路走著,他們化的緣也越來越多,悟因看到今天滿滿收穫,非常欣喜。就在此時,遠處迎面而來一位農夫,懷裡抱著一個孩子,邊走邊哭。
原來這孩子生了重病,但農年拿不出錢來帶孩子看醫生。悟果毫不猶豫,把化來的財物全部給了農夫。
回寺的路上,除了溫飽,他們一路上化了就捨,捨了再化。
回寺後休息片刻後,悟果問悟因:「師兄,跟我出來你化到了什麼?」
悟因苦笑,心中有些惱怒,因為化到的東西全給人了。
悟果說:「師兄,你只知緣來之福,而不懂得緣去之福。天地間的自然萬物,風水、日夜、四季,哪一樣不是在循環?光知道緣來之福的人,那是片刻的歡愉,但猶如一池死水。我們之間的區別就是,你把化來之物放在充滿私慾的布袋裡,而我則是把化來之物,化為善良和愛,在人間與人的心中循環。」
※ ※ ※
世人之心因受塵染之關,大多私心,在私心作祟之下,局限了自己生活的領域;在私心的束縛之下,無法開朗己心;在私心的慫恿之下,欺心詐騙,造成無邊之罪業;在私心的鞭激之下,失去了親友,以及身邊之親人等,這都是很易見之事實也。
人修,就是要能去己之私,放眼於他人之公,以成就德業,以為淚勵本性之光輝,這也是普己心之大功也,當然要能普己之心於眾、於公並非思而易行,還得經過長時間修涵的歷鍊,始能漸趨於完性。
甚者,有人說修,修了一輩子,還是無法開己心,試想這有功德嗎?是值得懷疑的,故盼世人能真的看淡一切,普開你的心靈,大公無私的往前邁進,那將來之功果是無可限量的。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普己之心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修道真言
瑤池仙童&天上聖母︰登台
詩曰
法門無量應求真。毀謗誇言未足珍。
道本中庸循正理。和和氣氣好修身。
仙童:法門無量誓願學,在這文化復興,時代昌明的今日,宗教門戶大開,各宗派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信徒,不知皈依那一門派好呢?
聖母:我要皈依正門修大道!
仙童:人人都說他正門,可是越修越糊塗,越修越煩惱,越修是非越多。也許當初他進的是正門,但也只此一次,一進了門,便把正門關閉了,漸漸走小門,旁門,難怪心門不開,心鎖生銹,無法開門見山,只有貼上壁紙,觀此假山假景,自我安慰一番。
聖母:什麼是假山假景呢?
仙童:修道者,不以追求真理,擴展心胸為職志,自滿現狀;以為己所恭奉者為最高主神,或廟堂為最高封號,或自稱為某仙佛,某祖師轉世(祖師可以倒裝下凡,但切忌自我標榜,因佛法平等,一旦好自為師,貢高自大之心生矣,必淪為輪迴種子,故云真人不露相,蓋防自我墮落也)凡屬此輩,名位雖高人一等,然觀其品德則日趨下流,言談庸俗不堪,畫餅充飢,談天說地,無濟於事,凡此種種,皆是屋內假山,道中假人。
聖母:既如是說,那麼要皈依何種法門呢?
仙童:皈依何門,全在因緣,信佛,信道任人選擇,但要注意下列六點︰
1、要有清靜莊嚴寺,廟,觀,堂。
2、要有修為良好,德高望重主持人。
3、要以宣說正統經典為主,無惑人,騙人,導人入迷信的神事作為。
4、要有講經說法之場所或活動。
5、要常對社會慈善事業作實際之推行。
6、要有莊嚴戒規,聖地嚴禁煙酒。
以上六條,各法門中如能確實遵守,那麼世人可以放心隨緣皈依;反之,宜敬鬼神而遠之,才不會誤入歧途也。
聖母:世道日下,宗教多非,要尋找一個安心立命的法門也不易。不少人入了此門,經一段時間的觀察,認為不適當,又換了一門,這也無可厚非,仙童是否可以介紹一個方便法門呢?
仙童:世人如果走了許多法門,覺得如此,如此,或者有些不方便,不如皈依鸞門。鸞門在當今宗教界,佔了極重要的地位,不論在教義傳播,經書流通,社會慈善工作推行,都極力進行,仙佛每每降筆傳播聖訓經諭,開人迷惘,導人正信,鸞門中人,立功立德甚為容易,有心人何不來乎?吾瑤池仙童也選擇了鸞門,做為傳道佈教道場,在此大開方便之門,願世人齊來鸞門研修,法門眾多,不外求得明心見性,有修道真言,提供參悟︰
1、修道人,心要明,訪拜明師要虔誠,拜問性根歸實地,跪求妙道煉元神。
2、修道人,心要清,閒是閒非總莫爭,除盡皮毛心上病,保存溫厚意中誠。
3、修道人,心要空,勞勞碌碌苦無窮,利藪名場埋俊傑,愛河苦海喪英雄。
4、修道人,心要閒,休將凡事積心田,兩手撥開迷人網,一腳跳上護身蓮。
5、修道人,心要強,逃出牢籠躲無常,一拳打碎癡呆夢,雙劍剖開愛慾鄉。
6、修道人,心要低,低心下氣敬三師,參悟明德新民理,講究先天後天移。
7、修道人,心要超,超群拔俗出塵囂,積善修行功自得,毀齋破戒罪難饒。
8、修道人,心要高,紅塵看破掃塵勞,五蘊皆空真自在,六塵不染是英豪。
9、修道人,心要奇,廣行方便忠恕意,積功累德終無怠,見性明心定有期。
10、修道人,心要真,斬釘截鐵為前程,任憑起風浪難定,穩坐慈航心是純。
11、修道人,心要和,莫結冤仇免受磨,若掃三心真古佛,能飛四相即彌陀。
12、修道人,心要安,休言容易莫畏難,果滿自然超上界,功圓必定透雲端。
聖母:十二條修道真言,已足夠眾生受用無窮了。如能了悟此十二項真言,切實去做,則道降火宅,吾家大門即是法門,道在自身,何必遠求?
仙童:是的,現正逢大道普降;家庭即佛堂,生活即道場,如能把握契機,求賢哲指點門路,在家研修,行行出狀元,修道必有成就的一天。
幸福之道-第二篇 法門
詩曰
法門無量應求真。毀謗誇言未足珍。
道本中庸循正理。和和氣氣好修身。
仙童:法門無量誓願學,在這文化復興,時代昌明的今日,宗教門戶大開,各宗派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信徒,不知皈依那一門派好呢?
聖母:我要皈依正門修大道!
仙童:人人都說他正門,可是越修越糊塗,越修越煩惱,越修是非越多。也許當初他進的是正門,但也只此一次,一進了門,便把正門關閉了,漸漸走小門,旁門,難怪心門不開,心鎖生銹,無法開門見山,只有貼上壁紙,觀此假山假景,自我安慰一番。
聖母:什麼是假山假景呢?
仙童:修道者,不以追求真理,擴展心胸為職志,自滿現狀;以為己所恭奉者為最高主神,或廟堂為最高封號,或自稱為某仙佛,某祖師轉世(祖師可以倒裝下凡,但切忌自我標榜,因佛法平等,一旦好自為師,貢高自大之心生矣,必淪為輪迴種子,故云真人不露相,蓋防自我墮落也)凡屬此輩,名位雖高人一等,然觀其品德則日趨下流,言談庸俗不堪,畫餅充飢,談天說地,無濟於事,凡此種種,皆是屋內假山,道中假人。
聖母:既如是說,那麼要皈依何種法門呢?
仙童:皈依何門,全在因緣,信佛,信道任人選擇,但要注意下列六點︰
1、要有清靜莊嚴寺,廟,觀,堂。
2、要有修為良好,德高望重主持人。
3、要以宣說正統經典為主,無惑人,騙人,導人入迷信的神事作為。
4、要有講經說法之場所或活動。
5、要常對社會慈善事業作實際之推行。
6、要有莊嚴戒規,聖地嚴禁煙酒。
以上六條,各法門中如能確實遵守,那麼世人可以放心隨緣皈依;反之,宜敬鬼神而遠之,才不會誤入歧途也。
聖母:世道日下,宗教多非,要尋找一個安心立命的法門也不易。不少人入了此門,經一段時間的觀察,認為不適當,又換了一門,這也無可厚非,仙童是否可以介紹一個方便法門呢?
仙童:世人如果走了許多法門,覺得如此,如此,或者有些不方便,不如皈依鸞門。鸞門在當今宗教界,佔了極重要的地位,不論在教義傳播,經書流通,社會慈善工作推行,都極力進行,仙佛每每降筆傳播聖訓經諭,開人迷惘,導人正信,鸞門中人,立功立德甚為容易,有心人何不來乎?吾瑤池仙童也選擇了鸞門,做為傳道佈教道場,在此大開方便之門,願世人齊來鸞門研修,法門眾多,不外求得明心見性,有修道真言,提供參悟︰
1、修道人,心要明,訪拜明師要虔誠,拜問性根歸實地,跪求妙道煉元神。
2、修道人,心要清,閒是閒非總莫爭,除盡皮毛心上病,保存溫厚意中誠。
3、修道人,心要空,勞勞碌碌苦無窮,利藪名場埋俊傑,愛河苦海喪英雄。
4、修道人,心要閒,休將凡事積心田,兩手撥開迷人網,一腳跳上護身蓮。
5、修道人,心要強,逃出牢籠躲無常,一拳打碎癡呆夢,雙劍剖開愛慾鄉。
6、修道人,心要低,低心下氣敬三師,參悟明德新民理,講究先天後天移。
7、修道人,心要超,超群拔俗出塵囂,積善修行功自得,毀齋破戒罪難饒。
8、修道人,心要高,紅塵看破掃塵勞,五蘊皆空真自在,六塵不染是英豪。
9、修道人,心要奇,廣行方便忠恕意,積功累德終無怠,見性明心定有期。
10、修道人,心要真,斬釘截鐵為前程,任憑起風浪難定,穩坐慈航心是純。
11、修道人,心要和,莫結冤仇免受磨,若掃三心真古佛,能飛四相即彌陀。
12、修道人,心要安,休言容易莫畏難,果滿自然超上界,功圓必定透雲端。
聖母:十二條修道真言,已足夠眾生受用無窮了。如能了悟此十二項真言,切實去做,則道降火宅,吾家大門即是法門,道在自身,何必遠求?
仙童:是的,現正逢大道普降;家庭即佛堂,生活即道場,如能把握契機,求賢哲指點門路,在家研修,行行出狀元,修道必有成就的一天。
幸福之道-第二篇 法門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五蘊觀察與四念處
蓮生/文
弟子問:「五蘊觀察和四念處,彷彿是通的!」
我答:「不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與色受想行識是通的。」
「如果觀察了五蘊,也明瞭四念處,其益處如何?」
我答:「世間上的一切不淨,淵源來自於念頭,只要念頭能有遮止,修行就有了成果。要知道觀察五蘊,明瞭四念處,就擁有了智慧。一切貪慾、邪見、煩惱、愚痴,全是依靠智慧來遮止的。」
我又說:「其益處大矣!念頭清淨了,煩惱、悲哀、痛苦、憂愁沒有了,證悟了自性,信念不再動搖,生死可以解脫,是聖人,是阿羅漢,是能夠到達彼岸的。」
還記得佛陀在心中,時時向我提示的三句話嗎?這是又平凡又有智慧的話,這三句話正是:
「一切都會過去的。」
「每一個生命都會寂滅。」
「諸有轉頭空。」
如果註解這三句話:第一句是「無常」,第二句是「無我」,第三句是「空」。這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如此,應該清楚明白吧!
修行至此,已無欲望,苦惱也沒有了,明白什麼是自皈依,快樂、痛苦、不樂不苦是很分明,但不執著。在行、住、坐、臥之中,心念分明的察照,光明時時顯現,早就寂滅一切惑業,圓滿一切智德了。
實相境界現前,佛菩薩在四周,經歷到最無上、最完美、最無瑕的淨土世界!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五蘊觀察與四念處
弟子問:「五蘊觀察和四念處,彷彿是通的!」
我答:「不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與色受想行識是通的。」
「如果觀察了五蘊,也明瞭四念處,其益處如何?」
我答:「世間上的一切不淨,淵源來自於念頭,只要念頭能有遮止,修行就有了成果。要知道觀察五蘊,明瞭四念處,就擁有了智慧。一切貪慾、邪見、煩惱、愚痴,全是依靠智慧來遮止的。」
我又說:「其益處大矣!念頭清淨了,煩惱、悲哀、痛苦、憂愁沒有了,證悟了自性,信念不再動搖,生死可以解脫,是聖人,是阿羅漢,是能夠到達彼岸的。」
還記得佛陀在心中,時時向我提示的三句話嗎?這是又平凡又有智慧的話,這三句話正是:
「一切都會過去的。」
「每一個生命都會寂滅。」
「諸有轉頭空。」
如果註解這三句話:第一句是「無常」,第二句是「無我」,第三句是「空」。這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如此,應該清楚明白吧!
修行至此,已無欲望,苦惱也沒有了,明白什麼是自皈依,快樂、痛苦、不樂不苦是很分明,但不執著。在行、住、坐、臥之中,心念分明的察照,光明時時顯現,早就寂滅一切惑業,圓滿一切智德了。
實相境界現前,佛菩薩在四周,經歷到最無上、最完美、最無瑕的淨土世界!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五蘊觀察與四念處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年輕好修行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婦道人家忙不休,養兒育女持家務;
勞碌一生多病苦,歸空之時下地府。
聖示:吾見年老之婦人,常從年輕時就辛苦操持家務,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最後沒人依靠,孤苦貧病者比比皆是。幸而臺疆仍有社會福利,略施救助薄力,不然老年之命運坎坷者將何去何從?吾今夜便以「年輕好修行」為題,與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年輕好修行」
臺疆有位陳姓老婦,年紀很小時母親就上吊自殺,失去母親疼愛的孩子,兩年後又失去祖母的疼愛,父親每天忙於農務,無暇關心。在家族中,小女孩很小就得幹活。及至成年,家中長輩安排婚嫁,本以為嫁人之後命運就會不同,沒想到第一胎生了個女兒後,第二胎當小兒子尚在腹中,孩子的父親便得病而亡。幸好親族仍在一起吃飯,孤兒寡母不致捱餓受凍,但因沒法出太多力幹活,分配到的資源自然比別人少。
熬了數十年,孩子一個個長大,女兒嫁人,兒子卻遲遲未能結婚,想到兒子無後,老婦常感到辛酸,況且兒子工作不穩定,脾氣暴躁,老婦成了兒子的出氣筒。三年多前,兒子突然感覺不適,說中風就中風,照顧兒子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在八十幾歲的老媽媽身上,雖然經濟上有政府的補助,基本生活尚能維持,但虛弱的老婦每天要幫臥在病榻上的兒子清理糞尿、煮三餐,空檔還得拾荒增加家庭收入,又忙又累,人生已沒有指望。
出嫁的女兒建議將中風的弟弟送去療養院,但老婦捨不得,雖然照顧兒子很辛苦,但兒子如果去療養院,以後要見面就很困難,家裡冷冷清清,日子就更難過了。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若汝等還年輕,就有機會多行善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消減自己的業力;若汝等年紀已大,卻有積蓄,莫不可小氣,多以自己和家人的名善行善,可化解彼此的共業。除了行善外,當把握可貴的人身,好好向道而修。
為人子女者,好好用功念書、孝順父母,可得工作順利、父母疼愛之善報。為人父母者,好好修行、行善,可得長輩健康、子女乖巧之福報。多修行一年,多賺到一年回天之資糧,願世人及早醒悟,趁年輕及早修行,莫待白首,悔之晚矣!可,吾退。
全真月刊130期
詩曰:婦道人家忙不休,養兒育女持家務;
勞碌一生多病苦,歸空之時下地府。
聖示:吾見年老之婦人,常從年輕時就辛苦操持家務,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最後沒人依靠,孤苦貧病者比比皆是。幸而臺疆仍有社會福利,略施救助薄力,不然老年之命運坎坷者將何去何從?吾今夜便以「年輕好修行」為題,與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年輕好修行」
臺疆有位陳姓老婦,年紀很小時母親就上吊自殺,失去母親疼愛的孩子,兩年後又失去祖母的疼愛,父親每天忙於農務,無暇關心。在家族中,小女孩很小就得幹活。及至成年,家中長輩安排婚嫁,本以為嫁人之後命運就會不同,沒想到第一胎生了個女兒後,第二胎當小兒子尚在腹中,孩子的父親便得病而亡。幸好親族仍在一起吃飯,孤兒寡母不致捱餓受凍,但因沒法出太多力幹活,分配到的資源自然比別人少。
熬了數十年,孩子一個個長大,女兒嫁人,兒子卻遲遲未能結婚,想到兒子無後,老婦常感到辛酸,況且兒子工作不穩定,脾氣暴躁,老婦成了兒子的出氣筒。三年多前,兒子突然感覺不適,說中風就中風,照顧兒子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在八十幾歲的老媽媽身上,雖然經濟上有政府的補助,基本生活尚能維持,但虛弱的老婦每天要幫臥在病榻上的兒子清理糞尿、煮三餐,空檔還得拾荒增加家庭收入,又忙又累,人生已沒有指望。
出嫁的女兒建議將中風的弟弟送去療養院,但老婦捨不得,雖然照顧兒子很辛苦,但兒子如果去療養院,以後要見面就很困難,家裡冷冷清清,日子就更難過了。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若汝等還年輕,就有機會多行善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消減自己的業力;若汝等年紀已大,卻有積蓄,莫不可小氣,多以自己和家人的名善行善,可化解彼此的共業。除了行善外,當把握可貴的人身,好好向道而修。
為人子女者,好好用功念書、孝順父母,可得工作順利、父母疼愛之善報。為人父母者,好好修行、行善,可得長輩健康、子女乖巧之福報。多修行一年,多賺到一年回天之資糧,願世人及早醒悟,趁年輕及早修行,莫待白首,悔之晚矣!可,吾退。
全真月刊130期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空
皇道悟禪師前去參訪石頭希遷禪師,一見面就問:「如果超脫定慧以外,請問老師您還能告訴別人什麼道理?」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我這裡本來就沒有束縛,談什麼超脫?」
天皇禪師不滿地說:「您說這樣的話,叫人如何了解呢?」
石頭希遷問:「你知道『空』嗎?」
天皇禪師答:「我對『空』早有心得!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石頭禪師慨嘆:「唉!想不到你也是那邊(指迷的世間)過來的人。」
天皇禪師否認說:「我不是那邊的人。因為有了『那邊』,就有『這邊』。您是指我的來處還是有蹤跡嗎?」
石頭希遷禪師肯定地說:「我早就知道你是有來處的。」
天皇禪師不高興地說:「你怎麼毫無證據就誣賴我呢?」
石頭禪師大笑,指著天皇禪師說:「你的身體就是證據,那不就是來處嗎?」
天皇禪師說:「話雖這麼說,來處自他來,去處自他去,可是我們究竟該拿什麼來教導後人呢?」
石頭希遷禪師忍不住大喝一聲,斥責說:「請問誰是我們的後人?」
在這一喝之下,天皇豁然大悟!
※ ※ ※
參禪妙諦,不外精一,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則近其道入室升堂。
然不執人我,不著形象,不落有無邊界,不雜虛實幻境,落於人我有無則著相,雜於形象虛實則空,著相著空,皆非性命修養之道,不著相,不著空,才是洪範五行之理。
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乃至真空,到不空不相之天,至無始無終之地,故養無論大小,無論內外也。
關聖闡道篇 玄功不著相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我這裡本來就沒有束縛,談什麼超脫?」
天皇禪師不滿地說:「您說這樣的話,叫人如何了解呢?」
石頭希遷問:「你知道『空』嗎?」
天皇禪師答:「我對『空』早有心得!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石頭禪師慨嘆:「唉!想不到你也是那邊(指迷的世間)過來的人。」
天皇禪師否認說:「我不是那邊的人。因為有了『那邊』,就有『這邊』。您是指我的來處還是有蹤跡嗎?」
石頭希遷禪師肯定地說:「我早就知道你是有來處的。」
天皇禪師不高興地說:「你怎麼毫無證據就誣賴我呢?」
石頭禪師大笑,指著天皇禪師說:「你的身體就是證據,那不就是來處嗎?」
天皇禪師說:「話雖這麼說,來處自他來,去處自他去,可是我們究竟該拿什麼來教導後人呢?」
石頭希遷禪師忍不住大喝一聲,斥責說:「請問誰是我們的後人?」
在這一喝之下,天皇豁然大悟!
※ ※ ※
參禪妙諦,不外精一,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則近其道入室升堂。
然不執人我,不著形象,不落有無邊界,不雜虛實幻境,落於人我有無則著相,雜於形象虛實則空,著相著空,皆非性命修養之道,不著相,不著空,才是洪範五行之理。
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乃至真空,到不空不相之天,至無始無終之地,故養無論大小,無論內外也。
關聖闡道篇 玄功不著相
捨財救人
黃汝楫是浙江省紹興人。宋徽宗宣和年間,盜賊犯境,黃汝楫便將所有錢財埋在地下。
後來,他聽說:盜賊抓了兩千人,把他們關在空房子。除非拿錢去贖人,否則那些人便會被殺害。
於是,黃汝楫立刻挖出他所埋的那兩萬串錢,運送到賊營,贖回那些人。
那兩千人被釋放後,來到黃汝楫的住所致謝,歡喜聲大如雷響。
當天夜晚,黃汝楫夢到金甲神從天而降,並且說:「上帝有旨:因為你救活很多人,所以賜你五子登科!」
後來,他的兒子開、閣、閱、聞、都考上進士。
姚若侯說:「戰爭及兵慌馬亂是世界的劫運,拯救劫難的人順合天心,逆轉天運。天心好生,所以我們要順承它。天運行殺,所以我們要逆以挽救它。想要在一天內行千百善,以一人而救千百人,除了這種事以外,沒有著力的地方了!」(《德育古監》第八十八頁)
※ ※ ※
修道應有慈悲喜捨的心,對待一切眾生皆要有平等心,遇一切眾生逢遇苦難,當下就起菩薩慈心救渡,方便下依止各種方便法來為眾生解決當下苦難,如此才不枉修持。其實不論有修無修皆是個方便說,世人心中皆有一菩薩,每遇或觀見任何災難,其當下心生不忍悲憫心,就是菩薩心啊。
而世人皆有一種錯誤想法那就是遇到各種苦難深怕遭到無妄之災,對此或許有其人心受到一切外慾牽擾,導致常有非己事而成己事的問題發生,更成世人不敢發揮慈悲喜捨菩薩心,但終歸自我提升佛性內果,應當下不畏其懼一心慈悲去做,這才是為人應有悲心。
世間人常言道: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雖非要世人執著於名相,但意指人性之乃當下無有所求,力行諸善行善德也。
慈聖雜誌-第101期
後來,他聽說:盜賊抓了兩千人,把他們關在空房子。除非拿錢去贖人,否則那些人便會被殺害。
於是,黃汝楫立刻挖出他所埋的那兩萬串錢,運送到賊營,贖回那些人。
那兩千人被釋放後,來到黃汝楫的住所致謝,歡喜聲大如雷響。
當天夜晚,黃汝楫夢到金甲神從天而降,並且說:「上帝有旨:因為你救活很多人,所以賜你五子登科!」
後來,他的兒子開、閣、閱、聞、都考上進士。
姚若侯說:「戰爭及兵慌馬亂是世界的劫運,拯救劫難的人順合天心,逆轉天運。天心好生,所以我們要順承它。天運行殺,所以我們要逆以挽救它。想要在一天內行千百善,以一人而救千百人,除了這種事以外,沒有著力的地方了!」(《德育古監》第八十八頁)
※ ※ ※
修道應有慈悲喜捨的心,對待一切眾生皆要有平等心,遇一切眾生逢遇苦難,當下就起菩薩慈心救渡,方便下依止各種方便法來為眾生解決當下苦難,如此才不枉修持。其實不論有修無修皆是個方便說,世人心中皆有一菩薩,每遇或觀見任何災難,其當下心生不忍悲憫心,就是菩薩心啊。
而世人皆有一種錯誤想法那就是遇到各種苦難深怕遭到無妄之災,對此或許有其人心受到一切外慾牽擾,導致常有非己事而成己事的問題發生,更成世人不敢發揮慈悲喜捨菩薩心,但終歸自我提升佛性內果,應當下不畏其懼一心慈悲去做,這才是為人應有悲心。
世間人常言道: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雖非要世人執著於名相,但意指人性之乃當下無有所求,力行諸善行善德也。
慈聖雜誌-第101期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有過失與沒有過失
蓮生/文
南嶽下四世,黃檗希運禪師的法嗣,「臨濟義玄」禪師,是創立臨濟宗的祖師。
臨濟義玄禪師,是曹州,南華,邢氏子,幼年就有出塵之志向。
出家之後,對禪宗非常仰慕。他初參在黃檗希運禪師處,修行單純如一。
當時睦州禪師是首座弟子。問臨濟:「你在此多久了?」
臨濟答:「三年。」
睦州問:「你曾參問黃檗否?」
臨濟答:「未曾參問,不知問箇什麼?」
睦州說:「你去問黃檗禪師,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於是臨濟去問,才開始問,就被黃檗禪師打。
睦州問:「去問結果如何?」
臨濟說:「才問,便被打,我實在不懂?」
睦州說:「再去問。」
臨濟又去問。又同樣被打。
三次問。
三次被打。
這就是有名的臨濟義玄禪師三次請問黃檗希運禪師,三次被打的經歷。
我在這裡,且問聖弟子:
臨濟義玄禪師三次請問:
「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黃檗希運禪師為何三次用棒打他?三次問,三次被打,這其中有何玄旨?
當時臨濟義玄禪師,不知玄旨,便向睦州禪師說:
「你請我去問法,三問三被打,自恨自己業障重,無法領會,我走了吧!」
睦州禪師說:
「要離去,先去向黃檗禪師告辭吧!」
而睦州禪師,先一步來告訴黃檗禪師:
「這位臨濟義玄,是甚奇特之人,將來是一棵大樹,會覆蔭天下人,求黃檗禪師,方便接引吧!」
於是:臨濟義玄來辭別黃檗希運,黃檗希運告訴臨濟,說:
「不須走遠,去參訪高安灘頭的大愚禪師,他必為你說。」
話說,臨濟義玄禪師,來到大愚禪師處。
大愚問:
「什麼地方來?」
臨濟答:
「從黃檗希運禪師處來的。」
大愚問:
「黃檗有何言句?」
臨濟答:
「我三次問佛法的大意,三次被打,不知我自己有過失否?還是沒有過失?」
大愚說:
「黃檗希運禪師,真是老婆心切,為了你明心見性,叫你來問有過失否?沒有過失否?」
(此句至要!至要!)
臨濟一聽,便大澈大悟。
說:「原來黃檗希運禪師悟的佛法,只這個。」
大愚禪師捉住臨濟,笑罵:
「這尿床鬼子,剛剛才問有過失,沒有過失,如今卻說黃檗希運禪師佛法只這個。你悟到什麼道理,速說!速說!」
臨濟禪師也不說話,只在大愚禪師肋下打了三拳。
大愚隔開,說:
「是你師父黃檗希運,非關我事。」
於是。
臨濟禪師離開大愚禪師處,又回到黃檗希運禪師的地方。
黃檗問:
「這個漢子來來去去,什麼時候得了?」
臨濟答:
「只因老婆心切。」
黃檗問:
「什麼地方去來?」
臨濟答:
「和尚法旨,去參大愚去來。」
黃檗問:
「大愚說了些什麼?」
臨濟把在大愚處,說了一遍。
黃檗說:
「大愚這老漢太多嘴,等來了痛打他一頓。」
臨濟說:
「不必等他來,現在便可打。」
黃檗說:
「這瘋顛漢來這裡捋虎鬚。」
臨濟大喝一聲。黃檗叫來侍者,叫侍者引臨濟去參堂。
(我提示:臨濟義玄禪師開悟明心,是在「有過失」、「無過失」這二句重要關鍵語。)我試問大家,世人皆在過失之中打轉,你能無過無失,大澈大悟,這是什麼因由?速答!速答!
盧勝彥文集224冊《對話的玄機》有過失與沒有過失
南嶽下四世,黃檗希運禪師的法嗣,「臨濟義玄」禪師,是創立臨濟宗的祖師。
臨濟義玄禪師,是曹州,南華,邢氏子,幼年就有出塵之志向。
出家之後,對禪宗非常仰慕。他初參在黃檗希運禪師處,修行單純如一。
當時睦州禪師是首座弟子。問臨濟:「你在此多久了?」
臨濟答:「三年。」
睦州問:「你曾參問黃檗否?」
臨濟答:「未曾參問,不知問箇什麼?」
睦州說:「你去問黃檗禪師,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於是臨濟去問,才開始問,就被黃檗禪師打。
睦州問:「去問結果如何?」
臨濟說:「才問,便被打,我實在不懂?」
睦州說:「再去問。」
臨濟又去問。又同樣被打。
三次問。
三次被打。
這就是有名的臨濟義玄禪師三次請問黃檗希運禪師,三次被打的經歷。
我在這裡,且問聖弟子:
臨濟義玄禪師三次請問:
「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黃檗希運禪師為何三次用棒打他?三次問,三次被打,這其中有何玄旨?
當時臨濟義玄禪師,不知玄旨,便向睦州禪師說:
「你請我去問法,三問三被打,自恨自己業障重,無法領會,我走了吧!」
睦州禪師說:
「要離去,先去向黃檗禪師告辭吧!」
而睦州禪師,先一步來告訴黃檗禪師:
「這位臨濟義玄,是甚奇特之人,將來是一棵大樹,會覆蔭天下人,求黃檗禪師,方便接引吧!」
於是:臨濟義玄來辭別黃檗希運,黃檗希運告訴臨濟,說:
「不須走遠,去參訪高安灘頭的大愚禪師,他必為你說。」
話說,臨濟義玄禪師,來到大愚禪師處。
大愚問:
「什麼地方來?」
臨濟答:
「從黃檗希運禪師處來的。」
大愚問:
「黃檗有何言句?」
臨濟答:
「我三次問佛法的大意,三次被打,不知我自己有過失否?還是沒有過失?」
大愚說:
「黃檗希運禪師,真是老婆心切,為了你明心見性,叫你來問有過失否?沒有過失否?」
(此句至要!至要!)
臨濟一聽,便大澈大悟。
說:「原來黃檗希運禪師悟的佛法,只這個。」
大愚禪師捉住臨濟,笑罵:
「這尿床鬼子,剛剛才問有過失,沒有過失,如今卻說黃檗希運禪師佛法只這個。你悟到什麼道理,速說!速說!」
臨濟禪師也不說話,只在大愚禪師肋下打了三拳。
大愚隔開,說:
「是你師父黃檗希運,非關我事。」
於是。
臨濟禪師離開大愚禪師處,又回到黃檗希運禪師的地方。
黃檗問:
「這個漢子來來去去,什麼時候得了?」
臨濟答:
「只因老婆心切。」
黃檗問:
「什麼地方去來?」
臨濟答:
「和尚法旨,去參大愚去來。」
黃檗問:
「大愚說了些什麼?」
臨濟把在大愚處,說了一遍。
黃檗說:
「大愚這老漢太多嘴,等來了痛打他一頓。」
臨濟說:
「不必等他來,現在便可打。」
黃檗說:
「這瘋顛漢來這裡捋虎鬚。」
臨濟大喝一聲。黃檗叫來侍者,叫侍者引臨濟去參堂。
(我提示:臨濟義玄禪師開悟明心,是在「有過失」、「無過失」這二句重要關鍵語。)我試問大家,世人皆在過失之中打轉,你能無過無失,大澈大悟,這是什麼因由?速答!速答!
盧勝彥文集224冊《對話的玄機》有過失與沒有過失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開闊心量
世人出家,意在與佛為伍,希望能成證仙佛,若心志不堅,則必望佛興歎也。
有位一化和尚,不考其姓氏,只喜買花飲酒,甚少見其誦經禮佛,當時人都稱他為花和尚,甚少與人言,夜棲宿古寺。曆十餘年,與人都不相識,他人也不知其行止,偶有得錢,就買花飲酒,興起即飲,興盡則去。
有王氏婦,好禮佛,喜參禪,未曾一日間斷,奉佛都必供美酒、鮮花、香茗。拜後,美酒積成一壺,湯茗則飲。
一日花和尚到,索酒即飲,飲盡即醉,嘔吐一壺。王氏婦並無怒色,見其爛醉如泥,欲煮湯茗替之解酒。
但花和尚,不避嫌疑,往臥室床上倒床就呼呼大睡,不醒人事,且又便溺滿床。王氏婦亦不慍,煮熱湯茗在旁侍候,又怕和尚著涼,替之蓋被,都不敢吵醒他,怕他會增加醉意。
良久,和尚才醒了過來,王氏婦奉上湯茗,和尚一飲而盡,並對婦人說.你拜佛甚虔,希望不可間斷始終如一,且希望你將我遺留下來的東西,替我辦事,以了心願。
王氏婦正等待和尚要留下什麼遺物,誰想到和尚言畢,調頭就走。王氏婦心急著要去整理床上的穢物,料想不到滿床都是金銀,而所吐之物都是瓊漿玉露,而見堂上所供佛祖不見了,王氏才知道這位花和尚是佛祖所化。
於是依和尚囑咐,凡有病者飲玉露,病即愈,且以金銀救濟貧人無數,差不多有三十餘年的時間。待金銀已盡,受感化向佛者不計其數,且感動甚多之人,此事傳開之後,茅屋變佛殿,使得整個城市升平和樂,這都是王婦仁慈,不怒不慍所得造化,造蔭整個省城也。
再看現今社會,虔心奉佛者很多,要修如王氏婦者並不多,可見修持之不夠,尚待努力也。《警世寶筏》
※ ※ ※
「量」者,器也、容器也、容量也。以心量論,大量者大心也,大心者-大容、大器之心懷;小量者小心也,小心者-小容小器之心胸是也。
其實一箇人從懂得向道修持開始,同時就應該要懂得能開闊自己的心量。人人只知勤修己心,但卻甚少有人懂得一切修涵所最切要之目的-就是要能達到開闊心量。蓋心者也,乃天賦之元真,其本質是大度也、大圜(天)也、大道也。能大度者,則何所不容乎;似大圜,則與天同齊、無邊無止境也;同大道之博厚高明,那天下為公,當以普天下皆是一家人來相對待、相處之。反之,若始終無法啟開一點點心量的話,那有修亦等於無修一般樣,因其心性、心境、以及心態個性等依然就是以前那種老樣子,既無法稍闊大點心胸,自然無法有所改善本性(個性)。
俗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鑑修心性亦的確有其相當困難度存在,然再怎麼困難,只要有志者,何懼其難?故有心想改與懂的去改者,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成效。就讓我們共同來多用點心,也多認真些,試學把心量放大如何?
開心之根要,旨惟能涵養己心性之「正善」與「慈仁」,果能存養正善慈仁而摯誠(指真能抱摯誠之心)者,始能逐漸開闊起心量來,可不斷不斷的擴大,永無止境。蓋正善者,大公而無私;慈仁者,悲憫之心、愛人之心也。正善者,可養博大之心、浩然之氣,心能浩然而博大者,自能無所不容;慈仁者,可養博愛之心、悲憫眾生,心能悲憫而博愛者,自能無所不愛矣。凡有愛必有容,有容必有愛,容與愛是相融合,且相輔相成長。修之所以能開闊心量,乃在己心之有愛、之有容,爾「有容有愛」即是開闊心量之心鑰,亦即開闊心量之真諦。凡修而能秉持正善、慈仁以行事,其即是所謂「大愛」之力行者,爾其行徑,即是菩薩之大愛行徑。
修須在不斷開闊心量上下工夫,否則修無法寸進,不進者,即是永遠停滯在原點不動,修而無法開闊心量(提昇心境),此修之層次則差,故再怎麼修也是那種德性(個性),此即修持多年亦改不了其劣根、其毛病,譬如在日常生活間,有者即使為了一點小小細事就會動肝火、發脾氣、或罵人、甚或吵架而傷人、而害命之案件層出不窮。又有者為小事也會記恨在心,且永遠記住在心裡而苦惱一生,誠所謂自找苦惱,何苦來哉?此皆屬患心量狹隘之毛病,世人之愚癡可見一般,實值檢討!
然要打開心量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這也是為何大多都困囿在「人心」而無法進入「道心」之領域。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道心者,無欲也;有欲者,人心(人心多貪欲,即貪欲與自私)也。由而可知非是你想要或已懂得方法就可開闊心量,故務須由正善、慈仁二則去行持與存養之,以致己心靈之摯誠,摯誠者心可開闊矣。
「摯誠」乃心之真純而無物,無物即無欲,乃一心執善愛,虔虔敬敬以待人愛人,而不存含有任何存心、任何夾雜之欲求、之私心等等而謂之。惟摯誠者善愛也、道心也。如何鍊修摯誠之心境?此須常善愛存心,須常存悲憫心懷以思及天下眾生之悲苦,而天天祈求眾生離災厄劫難凶惡,天天祈眾生都能過著平安、健康、喜悅的日子,或力所能及,也常能誠心去善待人、幫助人、或濟度貧困饑寒病疾者,如此天天時時念念存心慈仁,既念念慈仁,久久可養善愛而摯誠、而定性固執矣!這是簡易之習養以成性,只要肯學,不會很難,成功機率亦大。
觀現今修者能開闊心量者幾乎少之又少,乃無不滯礙在難以存養心之摯誠。為何難以摯誠呢?應都是受己身私欲之作祟而已難啟善愛之心扉,而往往無意念去做什麼善不善德之行舉,人人皆以自身生活之安宜,之享樂而自滿、而獨善其身,故只要私(私即著我)欲(欲即著物情)存心,即著物我,越陷越深,也越無力可掙脫物我之束縛,終究難臻善愛而契摯誠,故只要有私欲,就難存養善愛,無善愛,就難存養摯誠。為何世人那麼難啟開心靈之容量?乃摯誠之不易為也。
道修非是得鑽研什麼高深之學問,乃是找回本天性之善良、之真純善美而已,故言修,主在去私、去欲,亦即是去除物我,惟能去私欲,才不會受物我影響,即能返回本真純之面目,則善愛生焉,摯誠契焉,心量與日闊焉!為何難修回天真?都是受私欲浸淫,佈滿身心,這就是修之一大難題。自己的污濁,也只有靠自己去淨化,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其實人只要一去私欲,即見真心,就是這麼簡單,問題在你要能去得掉私欲。能打開心眼,心宏者自能常抱關愛別人之心懷,也就不會有心生記恨、或只會爭勝而指責別人、或小裡小氣之小心眼心態等。
秉乎真心,避乎私欲,有私欲之修為是成不了氣候的,亦將越修越趨執而已,或執功德而造功,其功不厥,且微小也。宜常悟理以養心之誠,發乎誠心以助益於人群,方為之真修、真功德。又有私欲者心難靜定,也就難以認理歸真,恐白修一場!故修務須盡最大之努力以去私欲,使之少私寡欲。惟能少私欲,方可摯誠,惟能摯誠,方可開闊心懷,待心有容有愛則何礙何擾?有容有愛則道心堅定,可秉天心而行大愛於人間、於天下矣。吾人只要能去除人心之私欲,則道心頻頻生焉,無以止息矣!人心與道心,何啻天壤之差別。共勉之!
修回真心(第一輯)三二 以摯誠開闊心量
有位一化和尚,不考其姓氏,只喜買花飲酒,甚少見其誦經禮佛,當時人都稱他為花和尚,甚少與人言,夜棲宿古寺。曆十餘年,與人都不相識,他人也不知其行止,偶有得錢,就買花飲酒,興起即飲,興盡則去。
有王氏婦,好禮佛,喜參禪,未曾一日間斷,奉佛都必供美酒、鮮花、香茗。拜後,美酒積成一壺,湯茗則飲。
一日花和尚到,索酒即飲,飲盡即醉,嘔吐一壺。王氏婦並無怒色,見其爛醉如泥,欲煮湯茗替之解酒。
但花和尚,不避嫌疑,往臥室床上倒床就呼呼大睡,不醒人事,且又便溺滿床。王氏婦亦不慍,煮熱湯茗在旁侍候,又怕和尚著涼,替之蓋被,都不敢吵醒他,怕他會增加醉意。
良久,和尚才醒了過來,王氏婦奉上湯茗,和尚一飲而盡,並對婦人說.你拜佛甚虔,希望不可間斷始終如一,且希望你將我遺留下來的東西,替我辦事,以了心願。
王氏婦正等待和尚要留下什麼遺物,誰想到和尚言畢,調頭就走。王氏婦心急著要去整理床上的穢物,料想不到滿床都是金銀,而所吐之物都是瓊漿玉露,而見堂上所供佛祖不見了,王氏才知道這位花和尚是佛祖所化。
於是依和尚囑咐,凡有病者飲玉露,病即愈,且以金銀救濟貧人無數,差不多有三十餘年的時間。待金銀已盡,受感化向佛者不計其數,且感動甚多之人,此事傳開之後,茅屋變佛殿,使得整個城市升平和樂,這都是王婦仁慈,不怒不慍所得造化,造蔭整個省城也。
再看現今社會,虔心奉佛者很多,要修如王氏婦者並不多,可見修持之不夠,尚待努力也。《警世寶筏》
※ ※ ※
「量」者,器也、容器也、容量也。以心量論,大量者大心也,大心者-大容、大器之心懷;小量者小心也,小心者-小容小器之心胸是也。
其實一箇人從懂得向道修持開始,同時就應該要懂得能開闊自己的心量。人人只知勤修己心,但卻甚少有人懂得一切修涵所最切要之目的-就是要能達到開闊心量。蓋心者也,乃天賦之元真,其本質是大度也、大圜(天)也、大道也。能大度者,則何所不容乎;似大圜,則與天同齊、無邊無止境也;同大道之博厚高明,那天下為公,當以普天下皆是一家人來相對待、相處之。反之,若始終無法啟開一點點心量的話,那有修亦等於無修一般樣,因其心性、心境、以及心態個性等依然就是以前那種老樣子,既無法稍闊大點心胸,自然無法有所改善本性(個性)。
俗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鑑修心性亦的確有其相當困難度存在,然再怎麼困難,只要有志者,何懼其難?故有心想改與懂的去改者,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成效。就讓我們共同來多用點心,也多認真些,試學把心量放大如何?
開心之根要,旨惟能涵養己心性之「正善」與「慈仁」,果能存養正善慈仁而摯誠(指真能抱摯誠之心)者,始能逐漸開闊起心量來,可不斷不斷的擴大,永無止境。蓋正善者,大公而無私;慈仁者,悲憫之心、愛人之心也。正善者,可養博大之心、浩然之氣,心能浩然而博大者,自能無所不容;慈仁者,可養博愛之心、悲憫眾生,心能悲憫而博愛者,自能無所不愛矣。凡有愛必有容,有容必有愛,容與愛是相融合,且相輔相成長。修之所以能開闊心量,乃在己心之有愛、之有容,爾「有容有愛」即是開闊心量之心鑰,亦即開闊心量之真諦。凡修而能秉持正善、慈仁以行事,其即是所謂「大愛」之力行者,爾其行徑,即是菩薩之大愛行徑。
修須在不斷開闊心量上下工夫,否則修無法寸進,不進者,即是永遠停滯在原點不動,修而無法開闊心量(提昇心境),此修之層次則差,故再怎麼修也是那種德性(個性),此即修持多年亦改不了其劣根、其毛病,譬如在日常生活間,有者即使為了一點小小細事就會動肝火、發脾氣、或罵人、甚或吵架而傷人、而害命之案件層出不窮。又有者為小事也會記恨在心,且永遠記住在心裡而苦惱一生,誠所謂自找苦惱,何苦來哉?此皆屬患心量狹隘之毛病,世人之愚癡可見一般,實值檢討!
然要打開心量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這也是為何大多都困囿在「人心」而無法進入「道心」之領域。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道心者,無欲也;有欲者,人心(人心多貪欲,即貪欲與自私)也。由而可知非是你想要或已懂得方法就可開闊心量,故務須由正善、慈仁二則去行持與存養之,以致己心靈之摯誠,摯誠者心可開闊矣。
「摯誠」乃心之真純而無物,無物即無欲,乃一心執善愛,虔虔敬敬以待人愛人,而不存含有任何存心、任何夾雜之欲求、之私心等等而謂之。惟摯誠者善愛也、道心也。如何鍊修摯誠之心境?此須常善愛存心,須常存悲憫心懷以思及天下眾生之悲苦,而天天祈求眾生離災厄劫難凶惡,天天祈眾生都能過著平安、健康、喜悅的日子,或力所能及,也常能誠心去善待人、幫助人、或濟度貧困饑寒病疾者,如此天天時時念念存心慈仁,既念念慈仁,久久可養善愛而摯誠、而定性固執矣!這是簡易之習養以成性,只要肯學,不會很難,成功機率亦大。
觀現今修者能開闊心量者幾乎少之又少,乃無不滯礙在難以存養心之摯誠。為何難以摯誠呢?應都是受己身私欲之作祟而已難啟善愛之心扉,而往往無意念去做什麼善不善德之行舉,人人皆以自身生活之安宜,之享樂而自滿、而獨善其身,故只要私(私即著我)欲(欲即著物情)存心,即著物我,越陷越深,也越無力可掙脫物我之束縛,終究難臻善愛而契摯誠,故只要有私欲,就難存養善愛,無善愛,就難存養摯誠。為何世人那麼難啟開心靈之容量?乃摯誠之不易為也。
道修非是得鑽研什麼高深之學問,乃是找回本天性之善良、之真純善美而已,故言修,主在去私、去欲,亦即是去除物我,惟能去私欲,才不會受物我影響,即能返回本真純之面目,則善愛生焉,摯誠契焉,心量與日闊焉!為何難修回天真?都是受私欲浸淫,佈滿身心,這就是修之一大難題。自己的污濁,也只有靠自己去淨化,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其實人只要一去私欲,即見真心,就是這麼簡單,問題在你要能去得掉私欲。能打開心眼,心宏者自能常抱關愛別人之心懷,也就不會有心生記恨、或只會爭勝而指責別人、或小裡小氣之小心眼心態等。
秉乎真心,避乎私欲,有私欲之修為是成不了氣候的,亦將越修越趨執而已,或執功德而造功,其功不厥,且微小也。宜常悟理以養心之誠,發乎誠心以助益於人群,方為之真修、真功德。又有私欲者心難靜定,也就難以認理歸真,恐白修一場!故修務須盡最大之努力以去私欲,使之少私寡欲。惟能少私欲,方可摯誠,惟能摯誠,方可開闊心懷,待心有容有愛則何礙何擾?有容有愛則道心堅定,可秉天心而行大愛於人間、於天下矣。吾人只要能去除人心之私欲,則道心頻頻生焉,無以止息矣!人心與道心,何啻天壤之差別。共勉之!
修回真心(第一輯)三二 以摯誠開闊心量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多聞與實證
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堂弟。他的降生給所有的親人帶來了快樂與喜悅,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難陀」——原為「喜慶」之意。
未出家以前,儀錶堂堂、風度翩翩的阿難,是釋迦族最為漂亮的美男子。他是佛陀最小的、也是最喜愛的弟弟。
在眾弟子中,佛陀將他列為多項第一:博學強記,儀錶風度,善解人意……因此,在佛陀五十五歲那年,他成了佛陀的常隨侍者。阿難的耳根非常聰慧,過耳不忘,所以,佛陀講述過的每一部經典,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
然而,正如佛陀所說,他的教導,他所講述的佛法,是認識真理的工具,卻不能代替人們對真理的覺悟。阿難雖然能牢牢記住佛陀的每一句教導,是所有比丘中記得佛法最多的人,幾乎能背誦所有的佛經,但他並未因此而開悟。所以,也就無法像阿羅漢那樣清靜無欲。
一天,阿難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難的戒體快要破失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阿難才得以脫險。
阿難跟隨文殊菩薩回到祈園精舍,跪倒在佛陀跟前。他無限慚愧,痛哭流涕,祈求佛的教誨。於是,佛陀為此開示了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大佛頂首楞嚴經》
阿難聽了佛的教導,更加羞愧難當。不禁潛然淚下。他五體投地,虔誠頂禮,訴說道:「我是佛陀最小的弟弟,最受佛的疼愛。出家之後,佛陀更是對我關懷備至。再加上我是佛的侍者,只求多聞佛法,並未實修實證。我總是想,依靠佛的神力。不必自己辛辛苦苦地修行,以為佛會特別照顧我,將三昧賞賜給我……」
佛陀說:「你肚子餓了,我能為你吃飽麼?」
「不行,吃飯主事,不能替代。」阿難說。
「那麼,我將一些美味佳餚說給你聽,你也都能背誦,能實際解饑嗎?」
「不能。」阿難說,「佛陀,我已經知道了,我的身心和您的身心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所以,儘管我日夜廝守著偉大的佛陀,卻並不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也明白了,我雖然聽佛講經最多,會背的佛經最多,但是,如果不按照佛法實際求證,依然愚蠢無知,不能擺脫人生的煩惱。」
然而,儘管阿難精通佛經,知道所有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卻一直沒有下過苦功,直到佛陀圓寂,他也未能證到阿羅漢果位。
佛陀去世九十天之後。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名羅漢,在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集會,要將佛陀生前所說的經文與戒律結集起來,以免散失。
這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為著名的第一次經典結集。
出席第一次結集者的資格,是以修行次第高低為標準的。大會成員都希望阿難能參加,因為他隨侍佛陀長達二十五年之久,過耳不忘,在佛的弟子中,他以「多聞」排名第一。他的出席,能使得經典結集更加準確。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大迦葉尊者卻將阿難擋在了七葉窟門外。儘管阿難哭訴哀求,甚至下跪,大迦葉毫不讓步:「未悟法要的人,沒有真正達到無漏體驗的人。是沒有資格進入七葉窟的。阿難,你要知道,許多已經修到羅漢果的長者,都未能人選,你若是參加結集,自己不感到恥辱嗎?」
阿難果然羞得滿臉通紅。大迦葉指著洞窟大門上的鑰匙孔說:
「阿難,明天,佛教史上第一結集就正式開始了。現在已經進人七葉窟的人,都是神通俱足的阿羅漢。你若是能從這個小小鑰匙孔裡進得去,就說明你有資格參加結集了!」
阿難如何有如此神通?他羞愧難當。只好默默退下。
他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發憤坐禪,專心用功。天將破曉,苦修了整整一夜的阿難想躺在床上休息片刻。就在他躺下的過程中,後背剛剛接觸到被單的一刹那,他豁然大悟了!
迎著噴薄欲出的朝陽,阿難落落大方、坦坦然然地推開了七葉窟的大門,堂堂正正走了進去。
學道,最重要的是一個「行」字,也就是要實踐力行。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否則就算你們熟讀三藏十二部經典,亦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既然你們是學道的人,除了學習道理之外,就應該好好地在自己的行持上下功夫。
※ ※ ※
道者,其瀰漫整個寰宇,含藏無比之力,以及其偉大之處。世人談修道,就是要能修持到與「道」相互契合,將道之力、道之偉吸收進來並而發揚之。
世人大多很認真的在研悟各種經典、聖理或是仙佛諸作,研究者甚多,得理者也不少,能詳釋義理頭頭是道者也很多,也就是只在於悟知的階段,真正付諸施行者不多也,故亦只充實內在之功耳。
將所明之理討諸施行,即知即行,內在外果即可並行,這也才是修道的真諦,所以修貴踐行,因須悟理並付實行,何患道之不能證?道之不能成?希世人能知修之弊予以歸正,那才是真正精進之指標,否則窮一生之研究「道」理,還是絲亳無丁點之成就,多悟理勉行之。
皇母慈音第四輯 道修實踐
未出家以前,儀錶堂堂、風度翩翩的阿難,是釋迦族最為漂亮的美男子。他是佛陀最小的、也是最喜愛的弟弟。
在眾弟子中,佛陀將他列為多項第一:博學強記,儀錶風度,善解人意……因此,在佛陀五十五歲那年,他成了佛陀的常隨侍者。阿難的耳根非常聰慧,過耳不忘,所以,佛陀講述過的每一部經典,他都能一字不差地複述出來。
然而,正如佛陀所說,他的教導,他所講述的佛法,是認識真理的工具,卻不能代替人們對真理的覺悟。阿難雖然能牢牢記住佛陀的每一句教導,是所有比丘中記得佛法最多的人,幾乎能背誦所有的佛經,但他並未因此而開悟。所以,也就無法像阿羅漢那樣清靜無欲。
一天,阿難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難的戒體快要破失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阿難才得以脫險。
阿難跟隨文殊菩薩回到祈園精舍,跪倒在佛陀跟前。他無限慚愧,痛哭流涕,祈求佛的教誨。於是,佛陀為此開示了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大佛頂首楞嚴經》
阿難聽了佛的教導,更加羞愧難當。不禁潛然淚下。他五體投地,虔誠頂禮,訴說道:「我是佛陀最小的弟弟,最受佛的疼愛。出家之後,佛陀更是對我關懷備至。再加上我是佛的侍者,只求多聞佛法,並未實修實證。我總是想,依靠佛的神力。不必自己辛辛苦苦地修行,以為佛會特別照顧我,將三昧賞賜給我……」
佛陀說:「你肚子餓了,我能為你吃飽麼?」
「不行,吃飯主事,不能替代。」阿難說。
「那麼,我將一些美味佳餚說給你聽,你也都能背誦,能實際解饑嗎?」
「不能。」阿難說,「佛陀,我已經知道了,我的身心和您的身心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所以,儘管我日夜廝守著偉大的佛陀,卻並不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也明白了,我雖然聽佛講經最多,會背的佛經最多,但是,如果不按照佛法實際求證,依然愚蠢無知,不能擺脫人生的煩惱。」
然而,儘管阿難精通佛經,知道所有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卻一直沒有下過苦功,直到佛陀圓寂,他也未能證到阿羅漢果位。
佛陀去世九十天之後。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名羅漢,在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集會,要將佛陀生前所說的經文與戒律結集起來,以免散失。
這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為著名的第一次經典結集。
出席第一次結集者的資格,是以修行次第高低為標準的。大會成員都希望阿難能參加,因為他隨侍佛陀長達二十五年之久,過耳不忘,在佛的弟子中,他以「多聞」排名第一。他的出席,能使得經典結集更加準確。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大迦葉尊者卻將阿難擋在了七葉窟門外。儘管阿難哭訴哀求,甚至下跪,大迦葉毫不讓步:「未悟法要的人,沒有真正達到無漏體驗的人。是沒有資格進入七葉窟的。阿難,你要知道,許多已經修到羅漢果的長者,都未能人選,你若是參加結集,自己不感到恥辱嗎?」
阿難果然羞得滿臉通紅。大迦葉指著洞窟大門上的鑰匙孔說:
「阿難,明天,佛教史上第一結集就正式開始了。現在已經進人七葉窟的人,都是神通俱足的阿羅漢。你若是能從這個小小鑰匙孔裡進得去,就說明你有資格參加結集了!」
阿難如何有如此神通?他羞愧難當。只好默默退下。
他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發憤坐禪,專心用功。天將破曉,苦修了整整一夜的阿難想躺在床上休息片刻。就在他躺下的過程中,後背剛剛接觸到被單的一刹那,他豁然大悟了!
迎著噴薄欲出的朝陽,阿難落落大方、坦坦然然地推開了七葉窟的大門,堂堂正正走了進去。
學道,最重要的是一個「行」字,也就是要實踐力行。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否則就算你們熟讀三藏十二部經典,亦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既然你們是學道的人,除了學習道理之外,就應該好好地在自己的行持上下功夫。
※ ※ ※
道者,其瀰漫整個寰宇,含藏無比之力,以及其偉大之處。世人談修道,就是要能修持到與「道」相互契合,將道之力、道之偉吸收進來並而發揚之。
世人大多很認真的在研悟各種經典、聖理或是仙佛諸作,研究者甚多,得理者也不少,能詳釋義理頭頭是道者也很多,也就是只在於悟知的階段,真正付諸施行者不多也,故亦只充實內在之功耳。
將所明之理討諸施行,即知即行,內在外果即可並行,這也才是修道的真諦,所以修貴踐行,因須悟理並付實行,何患道之不能證?道之不能成?希世人能知修之弊予以歸正,那才是真正精進之指標,否則窮一生之研究「道」理,還是絲亳無丁點之成就,多悟理勉行之。
皇母慈音第四輯 道修實踐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當官之道
岳武穆王 降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
陳生:當官的人經過國家的甄選,正式予以任命,領國家薪水,為國家、為百姓做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為百姓服務、排除民眾困難,還要人民付出代價,使人民付出兩倍的價金,而獲得一份的服務,這當官者是收受不義的利益,就是不當的行為。
自古到今,當官執權迷於權位,趁勢取得利益者,還大有人在。
岳武穆王:一個人想要在一生中留下好名聲,對於所處理的事情應該要謹慎合理,絕對不可因有盛名,想在上級面前求表現,以做為升官的階梯,導致自己不擇手段找績效,與民爭利。
陳生:由於官場的文化,積弊已久,而且官途的誘惑太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稍為不慎,或一時疏忽,未能把持做事的原則,致使做出不義的行為,將犯下許多罪業,甚至於污穢本性的清白。
國家任用官員,賦予職務,希望就其專長來服務百姓,以安定社會,如能盡力將份內的事做好,讓百姓得到優質的生活,是忠也是義;若是有所偏行,得到不義之財、或有不義之舉,雖然表面上風光於當時,但禍害卻隨後接之而來。是以,聰明之人,當知其必然,何苦要等看後果,讓自己連悔恨的機會都沒有。
世人降生,已然註定福祿壽,若是不義而富且貴,隨時都會喪失,何況又是造惡業得來,名位失了、命也沒了,這樣一來,我們怎能不引以為鑑!
岳武穆王:要求眾生在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當官的人,若要在百姓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更難上百倍。
陳生:那是面子問題在作祟,使得自己不敢面對事情去做出妥當的處置,寧願讓事情惡化,也不願失了面子,也因為不願失面子,所以錯誤永遠存在,便成為惡因的負能量。
因此,惡因的負能量累積在我們的意識與心靈上,形成負作用,讓我們無法淨化自己,久而久之,亦會使自己吃悶虧或永遠遭殃。
岳武穆王:因此,其惡報也非常明顯,端看如今社會,有許多的悲慘事件,明理人皆知悉,這是宿世的因果報應,糊塗痴人卻不願承認,努力知錯改過,反而讓惡報繼續糾纏。
身為地方官員,應盡責治理地方,使百姓得到安定,知此真理而避行不義之事,其忠義美德可給人間留下美好的典範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萬事忠為首-第四十六章 當官之道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
陳生:當官的人經過國家的甄選,正式予以任命,領國家薪水,為國家、為百姓做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為百姓服務、排除民眾困難,還要人民付出代價,使人民付出兩倍的價金,而獲得一份的服務,這當官者是收受不義的利益,就是不當的行為。
自古到今,當官執權迷於權位,趁勢取得利益者,還大有人在。
岳武穆王:一個人想要在一生中留下好名聲,對於所處理的事情應該要謹慎合理,絕對不可因有盛名,想在上級面前求表現,以做為升官的階梯,導致自己不擇手段找績效,與民爭利。
陳生:由於官場的文化,積弊已久,而且官途的誘惑太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稍為不慎,或一時疏忽,未能把持做事的原則,致使做出不義的行為,將犯下許多罪業,甚至於污穢本性的清白。
國家任用官員,賦予職務,希望就其專長來服務百姓,以安定社會,如能盡力將份內的事做好,讓百姓得到優質的生活,是忠也是義;若是有所偏行,得到不義之財、或有不義之舉,雖然表面上風光於當時,但禍害卻隨後接之而來。是以,聰明之人,當知其必然,何苦要等看後果,讓自己連悔恨的機會都沒有。
世人降生,已然註定福祿壽,若是不義而富且貴,隨時都會喪失,何況又是造惡業得來,名位失了、命也沒了,這樣一來,我們怎能不引以為鑑!
岳武穆王:要求眾生在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當官的人,若要在百姓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更難上百倍。
陳生:那是面子問題在作祟,使得自己不敢面對事情去做出妥當的處置,寧願讓事情惡化,也不願失了面子,也因為不願失面子,所以錯誤永遠存在,便成為惡因的負能量。
因此,惡因的負能量累積在我們的意識與心靈上,形成負作用,讓我們無法淨化自己,久而久之,亦會使自己吃悶虧或永遠遭殃。
岳武穆王:因此,其惡報也非常明顯,端看如今社會,有許多的悲慘事件,明理人皆知悉,這是宿世的因果報應,糊塗痴人卻不願承認,努力知錯改過,反而讓惡報繼續糾纏。
身為地方官員,應盡責治理地方,使百姓得到安定,知此真理而避行不義之事,其忠義美德可給人間留下美好的典範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萬事忠為首-第四十六章 當官之道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金錢只是一個符號
蓮生/文
有一位弟子問到我對「金錢」的觀念及看法,我哈哈大笑的說:
「金錢只是一個符號,123456789100,加上00000,就是這些。」
弟子問:
「金錢有用嗎?」
我答:
「第一有用。」
又答:
「第一無用。」
我說:「就看你怎麼用!是最有用,也是最無用。」
弟子問:
金錢與佛法第一義諦有何關係?
我答:
「金錢在人間,力量甚大,上至總統,下至庶民,販夫走卒,均愛之。但,與佛法第一義諦的真如,完全毫無關係!」
因此,我看見過許多富豪,上兆、億億……。在佛法第一義諦之下,富豪是:
「窮人。」
「愚人。」
「可憐人。」
「可憐憫的人。」
●
我實實在在的說:
只要行者不致於匱乏,在生活上無慮,這就應該非常滿足了。
貪婪的人,永遠不會滿足的,多了要更多,它會使一些人更加的貪婪,而會使更多的人愈來愈貧困。
「均富」只是理想。
事實上,富有的更加富有,貧窮的更加貧窮。
這就是人間自然的現象。
我們行者不要去攀緣富豪,我們只希望他們有「愛心」、「慈悲」、「正義」。
將「金錢」用於「法務」及「慈善」之上。
有善心的,我們讚揚。
太貪婪的,我們可憐。
●
了鳴和尚說:
「你出道弘法,一切給人隨意,不可開口向人要金錢,也不要和人有金錢上的糾葛。你應該有的自然有,你應該沒有的勿強求。」
我遵守師命。
就是這樣。
有些行者,專在世俗法的「金錢」上用心,以世俗法的「金錢」去滾錢,又用世俗的經營方式去累聚金錢,建立金碧輝煌的寺院,但,卻不知弘揚真正的三乘菩提正法。
這寺院只適合觀光。
花費的金錢只是符號。
與佛法修證毫無關係!
●
我說:
金錢在人世間,第一有用。
金錢在真如,第一無用。
金錢不能讓行者斷「無始無明」,不能斷「一念無明」,不能斷「一切煩惱」,不能斷「一切惡習」,不能證「解脫之果」,不能得「甚深般若」,不能證「一切種智」,不能證「真如菩提」。
貪婪「金錢」,什麼都不能。
所以我說:
不匱乏就好。食、衣、住、行。自然來,無所求。
「金錢」只是一個符號0000000,更多的0!
盧勝彥文集193冊《牛稠溪的嗚咽》金錢只是一個符號
有一位弟子問到我對「金錢」的觀念及看法,我哈哈大笑的說:
「金錢只是一個符號,123456789100,加上00000,就是這些。」
弟子問:
「金錢有用嗎?」
我答:
「第一有用。」
又答:
「第一無用。」
我說:「就看你怎麼用!是最有用,也是最無用。」
弟子問:
金錢與佛法第一義諦有何關係?
我答:
「金錢在人間,力量甚大,上至總統,下至庶民,販夫走卒,均愛之。但,與佛法第一義諦的真如,完全毫無關係!」
因此,我看見過許多富豪,上兆、億億……。在佛法第一義諦之下,富豪是:
「窮人。」
「愚人。」
「可憐人。」
「可憐憫的人。」
●
我實實在在的說:
只要行者不致於匱乏,在生活上無慮,這就應該非常滿足了。
貪婪的人,永遠不會滿足的,多了要更多,它會使一些人更加的貪婪,而會使更多的人愈來愈貧困。
「均富」只是理想。
事實上,富有的更加富有,貧窮的更加貧窮。
這就是人間自然的現象。
我們行者不要去攀緣富豪,我們只希望他們有「愛心」、「慈悲」、「正義」。
將「金錢」用於「法務」及「慈善」之上。
有善心的,我們讚揚。
太貪婪的,我們可憐。
●
了鳴和尚說:
「你出道弘法,一切給人隨意,不可開口向人要金錢,也不要和人有金錢上的糾葛。你應該有的自然有,你應該沒有的勿強求。」
我遵守師命。
就是這樣。
有些行者,專在世俗法的「金錢」上用心,以世俗法的「金錢」去滾錢,又用世俗的經營方式去累聚金錢,建立金碧輝煌的寺院,但,卻不知弘揚真正的三乘菩提正法。
這寺院只適合觀光。
花費的金錢只是符號。
與佛法修證毫無關係!
●
我說:
金錢在人世間,第一有用。
金錢在真如,第一無用。
金錢不能讓行者斷「無始無明」,不能斷「一念無明」,不能斷「一切煩惱」,不能斷「一切惡習」,不能證「解脫之果」,不能得「甚深般若」,不能證「一切種智」,不能證「真如菩提」。
貪婪「金錢」,什麼都不能。
所以我說:
不匱乏就好。食、衣、住、行。自然來,無所求。
「金錢」只是一個符號0000000,更多的0!
盧勝彥文集193冊《牛稠溪的嗚咽》金錢只是一個符號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人心不足蛇吞象
相傳,一個只有母子倆的家庭,母親年邁多病,不能幹活,兒子王妄,年滿三十,還沒討上老婆,靠賣草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這一天,王妄跟以往一樣到村北去拔草,無意之中,發現草叢裡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帶回了家,小心翼翼地為它沖洗塗藥。
蛇蘇醒後,沖著王妄點了點頭,表達它的感激之情,母子倆見狀非常高興,趕忙為它編了一個小荊簍,小心地把蛇放了進去。
從此,王妄母子倆對蛇精心地護理,蛇的傷逐漸痊癒,蛇身也漸漸長大,而且總像是要跟他們說話似的,很是可愛,為母子倆單調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妄照樣打草,母親照樣守家,小蛇整天在簍裡。一天,小蛇覺得悶在屋子裡沒意思,便爬到院子裡曬太陽,讓人意想不到的,蛇被陽光一照,變得又粗又長,有如大樑。
撞見如此情景的王母驚叫一聲昏死過去。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裡,也恢復了原形。
它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禮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裡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
王妄說:「不行,這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
花斑蛇催促著說:「不要緊,你快點,我能頂得住。」
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母親喝下湯後,很快蘇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可誰也沒說什麼,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簍裡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宮裡的生活日復一日,沒什麼新樣,覺得厭煩,想要一顆夜明珠玩玩,就張貼告示,誰能獻上一顆,就封官受賞。
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實話告訴你,我的雙眼就是兩顆夜明珠,你將我的一隻眼挖出來,獻給皇帝,就可以升官發財,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
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說:「那樣做太殘忍了,而且你會疼得受不了的。」
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
於是,王妄挖了蛇的一隻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寶珠獻給皇帝。滿朝文武從沒見過這麼奇異的寶珠,讚不絕口,到了晚上,寶珠發出奇異的光彩,把整個宮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興,封王妄為進行大官,並賞了他很多金銀財寶。
皇上看到寶珠後,很賞識,占為己有,西宮娘娘見了,也想要一顆,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尋找寶珠,並說把丞相的位子留給第二個獻寶的人。
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隻眼睛弄來獻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嗎?於是到皇上面前說自己還能找到一顆,皇上高興地把丞相給了他。
可萬沒想到,王妄的衛士去取第二隻眼睛時,蛇無論如何不給,說非見王妄才行,王妄只好親自來見蛇。
蛇見了王妄直言勸到:「我為了報答你,已經獻出了一隻眼睛,你也升了官,發了財,就別再要我的第二隻眼睛了,人不可貪心!」
王妄早已鬼迷心竅,哪裡還聽得進去,厚顏無恥地說:「我想當丞相,你不給我怎麼能當上呢?況且,這事我已跟皇上說了,官也給了我,你不給不好收場呀,你就成全了我吧!」
他執意要取第二隻眼睛,蛇見他變得這麼貪心殘忍,早氣壞了,就說:「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過,你要把我放到院子裡再去取。」
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對蛇的話也不分析,一口答應,就把蛇放到了陽光照射的院子裡,轉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來剜寶珠時,蛇身已變成了大樑一般,張著大口沖他喘氣,王妄嚇得魂都散了,想跑已來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這個貪婪的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比喻人貪心,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 ※ ※
貪念的滋生,是絕大部份罪惡行為的主要根源。為官者貪,則有辱官箴,甚者而身敗名裂也。為商者貪,以致買賣不公平,不能克守誠信,甚至巧計行詐,觸犯法網。為人者貪,品德失修,好佔便宜,反而吃虧上當也。俗諺云:「想貪,就會鑽雞籠。」(台語)雖然俚俗之語,頗不文雅,但有戲謔中卻點明了貪心之得不償失。
貪心之意念升起,自然而然有如一道蟬障,翳住了靈明的智珠。於是,一切思慮、判斷力,俱受影響,而踏入歧途而不自知,後患也因而不絕。
世間有許多見錢眼開,嫌貧愛富,而唯利是趨,如此勢利的人,衡量每一件事的輕重都是以「利」字為前題。這種思想,常有罔顧情理、道德的偏差,甚至貪利而有非份之想。為人須知,一分努力,一分收獲。不勞而獲者,非止空思妄想,縱然偶而得逞,亦無以維持。語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貪不義,不作妄得,乃為基本觀念,亦為修涵自己的約束力。為人但求問心無愧,在道德範圍內,努力的耕耘,正常的收獲。
榮華富貴,人所喜愛,甚至夢寐以求,更因而耿耿於懷,不釋此念,為貪財利,日夜絞盡腦汁,招致許多無謂的憂慮愁困。俗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如果沒有大富大貴的命格,縱然用盡心機,也是枉然。世間的金銀財寶,也不過是暫借在世幾十春秋而已,就算你有生之年,擁有許多,可是,一旦三寸氣斷,它卻不能讓你帶走絲亳。所以說,錢財、榮華富貴在人生中所扮演的只是幫助你生活物質的溫飽,執意過分的追求它,反而招致許多困擾。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戒貪
這一天,王妄跟以往一樣到村北去拔草,無意之中,發現草叢裡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王妄動了憐憫之心,帶回了家,小心翼翼地為它沖洗塗藥。
蛇蘇醒後,沖著王妄點了點頭,表達它的感激之情,母子倆見狀非常高興,趕忙為它編了一個小荊簍,小心地把蛇放了進去。
從此,王妄母子倆對蛇精心地護理,蛇的傷逐漸痊癒,蛇身也漸漸長大,而且總像是要跟他們說話似的,很是可愛,為母子倆單調寂寞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妄照樣打草,母親照樣守家,小蛇整天在簍裡。一天,小蛇覺得悶在屋子裡沒意思,便爬到院子裡曬太陽,讓人意想不到的,蛇被陽光一照,變得又粗又長,有如大樑。
撞見如此情景的王母驚叫一聲昏死過去。等王妄回來,蛇已回到屋裡,也恢復了原形。
它著急地說:「我今天失禮了,把母親給嚇死過去了,你趕快從我身上取下三塊小皮,再弄些野草,放在鍋裡煎熬成湯,讓娘喝下去就會好。」
王妄說:「不行,這樣會傷害你的身體,還是想別的辦法吧!」
花斑蛇催促著說:「不要緊,你快點,我能頂得住。」
王妄只好流著眼淚照辦了。母親喝下湯後,很快蘇醒過來,母子倆又感激又納悶,可誰也沒說什麼,王妄再一回想每天晚上蛇簍裡放金光的情形,更覺得這條蛇非同一般。
宋仁宗整天不理朝政,宮裡的生活日復一日,沒什麼新樣,覺得厭煩,想要一顆夜明珠玩玩,就張貼告示,誰能獻上一顆,就封官受賞。
這事傳到王妄耳朵裡,回家對蛇一說,蛇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幾年來你對我很好,而且有救命之恩,總想報答,可一直沒機會,現在總算能為你做點事了。實話告訴你,我的雙眼就是兩顆夜明珠,你將我的一隻眼挖出來,獻給皇帝,就可以升官發財,老母也就能安度晚年了。」
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說:「那樣做太殘忍了,而且你會疼得受不了的。」
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
於是,王妄挖了蛇的一隻眼睛,第二天到京城,把寶珠獻給皇帝。滿朝文武從沒見過這麼奇異的寶珠,讚不絕口,到了晚上,寶珠發出奇異的光彩,把整個宮廷照得通亮,皇帝非常高興,封王妄為進行大官,並賞了他很多金銀財寶。
皇上看到寶珠後,很賞識,占為己有,西宮娘娘見了,也想要一顆,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尋找寶珠,並說把丞相的位子留給第二個獻寶的人。
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隻眼睛弄來獻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嗎?於是到皇上面前說自己還能找到一顆,皇上高興地把丞相給了他。
可萬沒想到,王妄的衛士去取第二隻眼睛時,蛇無論如何不給,說非見王妄才行,王妄只好親自來見蛇。
蛇見了王妄直言勸到:「我為了報答你,已經獻出了一隻眼睛,你也升了官,發了財,就別再要我的第二隻眼睛了,人不可貪心!」
王妄早已鬼迷心竅,哪裡還聽得進去,厚顏無恥地說:「我想當丞相,你不給我怎麼能當上呢?況且,這事我已跟皇上說了,官也給了我,你不給不好收場呀,你就成全了我吧!」
他執意要取第二隻眼睛,蛇見他變得這麼貪心殘忍,早氣壞了,就說:「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過,你要把我放到院子裡再去取。」
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對蛇的話也不分析,一口答應,就把蛇放到了陽光照射的院子裡,轉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來剜寶珠時,蛇身已變成了大樑一般,張著大口沖他喘氣,王妄嚇得魂都散了,想跑已來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這個貪婪的人。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比喻人貪心,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 ※ ※
貪念的滋生,是絕大部份罪惡行為的主要根源。為官者貪,則有辱官箴,甚者而身敗名裂也。為商者貪,以致買賣不公平,不能克守誠信,甚至巧計行詐,觸犯法網。為人者貪,品德失修,好佔便宜,反而吃虧上當也。俗諺云:「想貪,就會鑽雞籠。」(台語)雖然俚俗之語,頗不文雅,但有戲謔中卻點明了貪心之得不償失。
貪心之意念升起,自然而然有如一道蟬障,翳住了靈明的智珠。於是,一切思慮、判斷力,俱受影響,而踏入歧途而不自知,後患也因而不絕。
世間有許多見錢眼開,嫌貧愛富,而唯利是趨,如此勢利的人,衡量每一件事的輕重都是以「利」字為前題。這種思想,常有罔顧情理、道德的偏差,甚至貪利而有非份之想。為人須知,一分努力,一分收獲。不勞而獲者,非止空思妄想,縱然偶而得逞,亦無以維持。語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貪不義,不作妄得,乃為基本觀念,亦為修涵自己的約束力。為人但求問心無愧,在道德範圍內,努力的耕耘,正常的收獲。
榮華富貴,人所喜愛,甚至夢寐以求,更因而耿耿於懷,不釋此念,為貪財利,日夜絞盡腦汁,招致許多無謂的憂慮愁困。俗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如果沒有大富大貴的命格,縱然用盡心機,也是枉然。世間的金銀財寶,也不過是暫借在世幾十春秋而已,就算你有生之年,擁有許多,可是,一旦三寸氣斷,它卻不能讓你帶走絲亳。所以說,錢財、榮華富貴在人生中所扮演的只是幫助你生活物質的溫飽,執意過分的追求它,反而招致許多困擾。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戒貪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祭祀之理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經》
昔日,梁武帝問誌公禪師:「世間死後,請僧道摩訶道場,超薦父母,未審超得超不得?」
誌公答曰:「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後,若有因緣,得值一箇戒行僧道與他誦經禮懺,莫說一個亡魂,十個百個,亦可超得。莫說要作道場,他若肯到靈前囑咐一聲,承斯善力,即得超昇,存亡兩利也。」
「又復多見世人,不知因果,請那飲酒食肉僧道,來作道場,敲鈸擂鼓,不必經懺為主,顓事鬧熱為勝;不知教人清淨齋素,反更令人殺生害命。又將酒肉,熏污佛壇,休言超度亡人,反與父母,增添重罪。古德云:刀山劍樹地獄,皆因殺生害命所感。經云:但結業緣,轉增深重。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獄,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須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個。但是汝等上首先亡,井及鄉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獲超升。」
※ ※ ※
當世人仔細觀察現代祭祀之方式,不難發現仍有許多長者為了逢年過節之祭祀禮儀,大費周章準備三牲四果陋俗之習慣,究其因乃往昔經濟、民生匱乏,人們為博得仙佛祖先之愉悅竟擅加殺生以為供品,祭祀後之大魚大肉更可供家人大朵頤一番,然而如此祭祀之方式便可贏得仙佛祖先之眷顧?其結果乃值商榷!
如今民生富足安康,路有野殍枯骨之情況不復存在,取而代之者乃吃撐喝脹之疾病叢生,因此世人講究少油、少脂、少鹽之養生道理,倘若大魚大肉祭祀,祀後再大啖葷食,豈不違背養生之道?而且祭祀以三牲畜類供奉神鬼其被戮之怨氣糾聚,以之供奉,豈非陷仙佛、祖先為不仁不義之輩?況且神鬼已不似人身貪逞口腹之欲,所享祀者,不過是繚繞馨香。是以世人既欲養生又欲博得神鬼之眷顧,可否殺生祭祀之道理顯而易明。
不殺生乃宗教展現慈悲心之戒律,世人一旦為非作歹歸空後,必輪回畜道或轉而累世受殺業祟擾,原靈互相殘殺豈不有違上天好生之德,況且牲畜之體積頗巨,收藏不便且食之太過,依現代人丁單薄,往往因此而浪費食物,如此一來豈不又犯了浪費食之罪業。
昔時先民生活困苦,謹將生活所需最貴重之牲畜肉品為祭祀供品,尚情有可原,然而如今富裕之社會環境,素食供品俯拾皆是,倘若再以生靈肉品祭祀,實辭違各宗教所宣導之慈悲也。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現代人之觀念已不復往昔迷信而且時事所趨一切以莊嚴簡便為要,是以,即使一杯清水、一炷馨香,只要誠心一致,便可將心願上達九霄,感動天心庇佑,又何必殺生隨祀,吃力不討好?
祭祀,古來以禮儀為重,所謂:祭之以禮,祀之以儀,發乎一心,丹誠可貫九天。佛經有載:婦女剪髮沽油以供佛,大風忽起,萬燈具熄,唯婦女之燈不滅,足可見其誠心甚,則世人明悟而藉以誠心素果以供神鬼。
醒明寶鈔-第一章 祭祀宜誠
昔日,梁武帝問誌公禪師:「世間死後,請僧道摩訶道場,超薦父母,未審超得超不得?」
誌公答曰:「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後,若有因緣,得值一箇戒行僧道與他誦經禮懺,莫說一個亡魂,十個百個,亦可超得。莫說要作道場,他若肯到靈前囑咐一聲,承斯善力,即得超昇,存亡兩利也。」
「又復多見世人,不知因果,請那飲酒食肉僧道,來作道場,敲鈸擂鼓,不必經懺為主,顓事鬧熱為勝;不知教人清淨齋素,反更令人殺生害命。又將酒肉,熏污佛壇,休言超度亡人,反與父母,增添重罪。古德云:刀山劍樹地獄,皆因殺生害命所感。經云:但結業緣,轉增深重。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獄,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須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個。但是汝等上首先亡,井及鄉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獲超升。」
※ ※ ※
當世人仔細觀察現代祭祀之方式,不難發現仍有許多長者為了逢年過節之祭祀禮儀,大費周章準備三牲四果陋俗之習慣,究其因乃往昔經濟、民生匱乏,人們為博得仙佛祖先之愉悅竟擅加殺生以為供品,祭祀後之大魚大肉更可供家人大朵頤一番,然而如此祭祀之方式便可贏得仙佛祖先之眷顧?其結果乃值商榷!
如今民生富足安康,路有野殍枯骨之情況不復存在,取而代之者乃吃撐喝脹之疾病叢生,因此世人講究少油、少脂、少鹽之養生道理,倘若大魚大肉祭祀,祀後再大啖葷食,豈不違背養生之道?而且祭祀以三牲畜類供奉神鬼其被戮之怨氣糾聚,以之供奉,豈非陷仙佛、祖先為不仁不義之輩?況且神鬼已不似人身貪逞口腹之欲,所享祀者,不過是繚繞馨香。是以世人既欲養生又欲博得神鬼之眷顧,可否殺生祭祀之道理顯而易明。
不殺生乃宗教展現慈悲心之戒律,世人一旦為非作歹歸空後,必輪回畜道或轉而累世受殺業祟擾,原靈互相殘殺豈不有違上天好生之德,況且牲畜之體積頗巨,收藏不便且食之太過,依現代人丁單薄,往往因此而浪費食物,如此一來豈不又犯了浪費食之罪業。
昔時先民生活困苦,謹將生活所需最貴重之牲畜肉品為祭祀供品,尚情有可原,然而如今富裕之社會環境,素食供品俯拾皆是,倘若再以生靈肉品祭祀,實辭違各宗教所宣導之慈悲也。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現代人之觀念已不復往昔迷信而且時事所趨一切以莊嚴簡便為要,是以,即使一杯清水、一炷馨香,只要誠心一致,便可將心願上達九霄,感動天心庇佑,又何必殺生隨祀,吃力不討好?
祭祀,古來以禮儀為重,所謂:祭之以禮,祀之以儀,發乎一心,丹誠可貫九天。佛經有載:婦女剪髮沽油以供佛,大風忽起,萬燈具熄,唯婦女之燈不滅,足可見其誠心甚,則世人明悟而藉以誠心素果以供神鬼。
醒明寶鈔-第一章 祭祀宜誠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造訪地府平民區
濟公活佛 降
詩云:山中常有千年樹,世上稀有百歲人,修道須有人身得,明理歸真回瑤鄉。
聖示:哈!哈!哈!老衲再度登臺,闊別二周。韶光易逝,千金難買寸光陰,諸賢生可要把握此難得佳緣,加緊修行道程。否則,天時緊急,上天加速因果討報時限,他日無常到來,後悔就來不及了……(此時濟佛口誦真言,佛扇一拍,蕭生元靈應聲而出。)
蕭生曰:徒兒叩拜恩師五叩首,好久不見恩師了!
濟佛曰:此言差矣!怎麼好久不見師父呢?修道之人,佛在心頭坐,起心動念,一念起,恩師隨即而至,可見最近你未把【恩師】放在心上。虛空之中,恩師隨機示現,怎會不見恩師呢?
蕭生曰:恩師見笑了!近來身體微恙,屢感易疲倦、想睡覺……等,修行上的功課,似乎怠惰了些。不過恩師您老人家千百億化身於各道場,娑婆世間之中,隨緣示眾演法以渡群迷。弟子可是心存感恩,無時無刻莫不感動五腑,弟子所言好久不見,可是咱們師徒于玄黃堂著書期間靈游相會,每次都好期待上山下海,雲遊四海喔!不過最近說到要下地獄採訪,還真的有點緊張、害怕咧!
濟佛曰:看你人長得這麼粗壯、高大,還會怕下地獄啊!
蕭生曰:當然會啊!看不見的世界,總是比較稀奇。以前在人間、天上採訪,還沒感覺什麼好怕的。這些日子下地府一探究竟,還真的有點嚇人。世人總言天底下沒地獄存在,沒有因果觀,壞事作盡之際,恐天地難容,那天黑白無常二將軍到來,拘提至冥府,看他們還信不信。恩師您方才聖示,因果業報加速討報之事,所為何來?
濟佛曰:奉上天旨意,藉此次著作天書之佳機良緣,披露天機,為顯天威宏顏,因果不昧之理,自丁亥年十一月十五日起,因果業力加速討報一百二十倍,為加速三曹普度聖業,渡九二原靈回天之時效,宿世累業傾巢而出,加速討報時限,世塵修士盡速登上法航,同登彼岸,回鄉面母。又因應三曹普渡聖務推動,凡立善願,施德行,義助道場,濟苦渡眾,引迷入悟者,皆加速(賜)福報至二十四倍,以顯昊天宏慈。
蕭生曰:哇!真是機不可失,世人錯把酒色財氣常永恆,色身終究年老色衰,如枯燈般終有滅絕之時,何人早日尋求明師,敦禮行義,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否則從丁亥年十一月十五日開始,因果加速討報,也就是說【原本一百二十年後才討報,提前至現在催討】,有些宿世累劫冤親債主,全部出籠,怕討不到似的,一一現前討報。那些如細水常行般的小善行(如無畏施,像幫忙道場清理,莊嚴道場,或財施、法施等),現在都加大其福報是吧!
濟佛曰:善哉!善哉!還真能舉一反三,此乃奉皇母之命,玉帝召集三界高真,群仙大會,為肅清人間宗教亂象,注入清流,以正天威,至公至正。以前因果討報,動輒好幾年,所謂【時遷法亦遷】,天時應運,吾先天大道玄黃堂領命三曹普渡,渡人、渡仙、渡鬼,截至目前為止,受超拔回天者,數百億,堪稱三曹一大聖事,撼動三曹,實為難得,賢生汝等可要好好修持。快上蓮台吧!時候不多了,今天還要至地府平民區。(此時蓮台緩緩上升,向地府疾飛而去。)
蕭生曰:師父啊!你今天不賜【定心丸】啊!
濟佛曰:今天還需要啊!都下地府那麼多次了。
蕭生曰:要囉!沒聽過【惡人】無膽,平日在學生面前,每天裝得很凶的樣子,其實我可是本性善良,……溫柔體貼……
濟佛曰:還自吹自擂,【定心丸】二顆助你心神安定。
蕭生曰:……好多了,有您的定心丸加持,總算心安了。(此時蓮台停駐在虛空中,……師徒兩人步下蓮台。)
蕭生曰:師父啊!這裡是【酆都城】嗎?我們好像站在一座古式宮門城外,上面寫著【平民區】,好像古裝劇(歌仔戲)般,熙熙攘攘人群中,好不熱鬧喔!
濟佛曰:目前我們所在地,為地府【平民區】,所謂【平民區】乃陰魂在陽世之時,歸空之際,功過相平,經地府冥王審判,落入【平民區】生活。
蕭生曰:恩師所言,地府【平民區】是人在世的時間,功過相抵,無造太大的功果,然小惡不斷,經地府判入平民區生活,那能入平民區的也堪稱善魂吧!如果是惡魂。早就在地府各殿受罪了吧!
濟佛曰:基本上說來,能入地府【平民區】,善惡相差無幾,但因功果不足,未能受拔至聽經所或聚善所,潛修神道,平日須靠自己勞力才能生活的下去,一切都靠自己勞力而作,在地府之中,無機械自動化的生活。
蕭生曰:哇!徒兒瞭解了,咱們一路走來,沿路上,各式各樣的攤販,好長的一條市集,好像走在古代的街景,沿路皆是古式古色古風建築,此地無高樓大廈,來來往往的人群,皆著古裝,在人群中男、女、老、少、婦、孺皆有,各忙各的,無太多的交談,每個人好像都很忙的樣子,連賣東西的攤販,叫賣的的方式,也不像人間菜市場來得熱絡,似乎少了一點熱情。
濟佛曰:相當不一樣,人間與地獄情境相當不同,地獄裡的眾陰魂,在此平民區裡,有點像佛家百丈禪師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們付出多少勞力,就得到多少。這【平民區】充斥著各行各業,因為在世之時從事什麼行業,來到這裡,也就從事什麼樣的行業。
蕭生曰:在世時從事什麼行業,往生後就做什麼行業,在世開店,來這就開店,在世賣魚賣肉來這裡依舊重操舊業。
濟佛曰:八識田裡深植業田之中,在世終日汲汲營營,往生還是若有所執,放不下。眾生癡啊!
蕭生曰:人生還真是苦極了,整天忙終日慌,為錢財日操勞,養家活口盡人倫,二手一攤到地府,還是逃不脫【茫、忙、盲】,真可憐!對了,整個平民區就這條熱鬧的街道嗎?他們平日生活作息為何?住家環境為何?(師徒二人沿路走完了整條市集街景。)
濟佛曰:這條街景,是平日他們消遣逛街消費的街道,待會兒帶你到他們住宅區看看。
蕭生曰:哇!好比人間【壓馬路】(逛街)一樣,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在這裡消費所用錢幣是陽世人所焚燒的金紙嗎?
濟佛曰:可問到重點了,陽世人總以為,人在往生之時,大把金銀財寶燒,來這裡還能享福,你仔細瞧瞧,看他們交易情形為何?
蕭生曰:看到了一農夫背上扛著一袋【地瓜】,從遠方走來,停留在一攤販前,放下一袋地瓜,與老闆交談了一會兒,似乎交易成功,扛走了一袋【稻米】……欸!欸!…怎麼沒付錢呢?……
濟佛曰:傻徒兒,【以物易物】仍是存在此【平民區】,當然還有其它交易方式,繼續看吧!
蕭生曰:有個官夫人的裝扮的婦人,走到一賣類似化妝品的攤販,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一古式銅鏡般的鏡子,很滿意地左瞧右瞧,最後從口袋中拿出一枚古銅幣吔!高興地走了。原來這裡還使用【銅幣】啊!那陽世子孫在往生之際,燒掉那麼多錢,來這裡都用不到啊!
濟佛曰:陽世子孫因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加上社會陋風,總以為大車、大房屋……大把燒,如此往世祖先,就能在地獄受用,真是癡心妄想。在世作惡多端,片善寸徳不施,縱然燒盡金燒盡銀,依舊枉然。冤魂在地獄受罪都來不及了,哪來享福呢?若是將其所買紙錢,做些利濟群生的事情,功德回向,那往者或許可以減少業愆,也可略盡孝道,陰陽二利。
蕭生曰:對啊!人間陋習,因應社會變遷,人往生之後,總會燒些【紙做的汽車、洋樓、手機,……】,總希望祖先能在另一個世界裡受用,花了大把銀兩,卻徒勞無功,真是白費心機。試想一位作惡多端的人,家財萬貫,但所得皆非正義之財,不幸往生之際,請了多位高僧誦經消業,而且燒了一卡車的金銀財寶,如此就能消業得到解脫嗎?。
濟佛曰:聰明如你,答案可見一般,當然不行。日後看見此篇鸞文的十方善信,想必有所省悟才是。
蕭生曰:師父啊!邊走邊聊,您把我帶到這裡是……
濟佛曰:你不是想看看他們住的地方嗎?
蕭生曰:好像來到鄉下農舍一樣,都是獨棟平房。門外掛著門牌,有著二個窗戶,門戶深鎖。從遠方手握鋤頭,農夫裝扮樣,遠遠向我們這邊走來,似乎拖著沉重的腳步,一臉倦容,好奇似地看著師徒倆。
善魂曰:你們找誰啊?怎麼有辦法來到這裡?
濟佛曰:老衲乃西湖靈隱寺濟公活佛,奉懿旨和玉旨帶領人間正鸞至地府采靈。今天將你列入受訪對象,還不快點將你在世之時,一一述說,能列入金篇,可是勸人無數,獲福無邊!
蕭生曰:老阿伯,初次見面,今日有緣地府相逢,千載難逢,機不可失,還請你一一述說,你在生之時,家住哪裡?家中有多少人?一生之中所做的善事、壞事,供有緣善信參考。
善魂曰:原來在我眼前是濟公師父啊!【歹勢,失禮】(台語)了,我俗名陳天福,家住雲林縣二林人氏,享年五十八歲,因肝癌過世。從小務農,讀書不多,國小畢業,跟隨爸媽務農維生,以種稻米、水果為主,經濟不算富裕。
早年十七歲,奉子成婚,家中育有四女一子,因傳統農業社會,重男輕女,前四胎皆為女生,因此一直想生兒子]傳宗接代,所以一路下來生了五個小孩。因為務農,耕種成本須成熟期才能回來,所以妻子以【家庭代工】為輔,以添家用。家中又奉養二老,一家九口光靠我一人,省吃儉用,身兼多職,才能撫養全家。因此畢其一生,視【錢】如命,一個錢好像打了二十四個結一樣,照顧家庭都不夠了,那來襄助鄉里、道場、宮廟,實非得已,還請濟公師父赦罪才是。
濟佛曰:陳善魂終其一生,雖恪遵父職,善盡人倫之職,可謂是【孝子】一個,晚年母親生病,不棄不離,背著老邁母親背上背下頗受鄉里好評。但是個性敦厚、老實,視【錢】如命,偶見人發心【財施】樂助附近【王爺廟】以助道場運作,常犯下口業,【自己吃都不夠了,還捐錢給廟咧!】,雖屬其生活艱苦寫照,然阻人修道之路,其罪不輕。往生之際,經地府冥王審判,【其孝心感動天地】,【心性純樸】,雖無大善德行廣被鄰里,然厥盡己責已屬難得,判入【地府平民區】列入善魂,於農曆七月及假日,得准予回家探望陽世子孫。
善魂曰:還沒請兩位入內喝茶,還請移駕入【寒舍】看一下。
蕭生曰:老阿伯,客氣了!打擾你平靜的生活,還請見諒!(師徒倆人入內參觀……。)
蕭生曰:哇!如此簡單的佈置。一張大竹桌子佇立在客廳的中央,一張老式竹編躺椅,斜靠在窗戶下,二張竹椅子,和幾個杯子,放在桌子上,就是這麼簡單。
善魂曰:在此平民區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規律,生活無太大的波動,有做才有得吃,凡事靠自己。因為在世務農而生,往生歸空,愧無福力超生,又罪不及地獄受罰,將在此生活五十年,待機緣投生台疆之地,重做修行,望有機緣回天,不然六道輪回苦不休,誤以為死了一了百了,怎會落到這種地步呢?。
濟佛曰:陳善魂,莫傷心,別難過。三曹普渡,機緣殊勝,見汝善根頗俱,老衲特此安排,採訪入篇,也是功德一件。
蕭生曰:來此一遊,人生觀大改觀。在世忙,往生也忙,那人生何處才得消遙?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想不到來到地獄一看,做鬼也忙,還不把握短暫色身修行,以後可有罪受了。
濟佛曰:三期末劫,萬教齊發,亂象橫生,佛魔並降,早日求得大道苦修,方是究竟之途。明瞭人生一大事,早日返瑤鄉才是。今日採訪至此,賢徒準備回堂吧!
善魂曰:小魂叩謝濟公活佛和傳真使慈悲。(此時師徒步上蓮台,往堂中飛去。)
濟佛曰:玄黃堂已至,老衲先回了!
因果采靈遊記-第十七回 造訪地府平民區
詩云:山中常有千年樹,世上稀有百歲人,修道須有人身得,明理歸真回瑤鄉。
聖示:哈!哈!哈!老衲再度登臺,闊別二周。韶光易逝,千金難買寸光陰,諸賢生可要把握此難得佳緣,加緊修行道程。否則,天時緊急,上天加速因果討報時限,他日無常到來,後悔就來不及了……(此時濟佛口誦真言,佛扇一拍,蕭生元靈應聲而出。)
蕭生曰:徒兒叩拜恩師五叩首,好久不見恩師了!
濟佛曰:此言差矣!怎麼好久不見師父呢?修道之人,佛在心頭坐,起心動念,一念起,恩師隨即而至,可見最近你未把【恩師】放在心上。虛空之中,恩師隨機示現,怎會不見恩師呢?
蕭生曰:恩師見笑了!近來身體微恙,屢感易疲倦、想睡覺……等,修行上的功課,似乎怠惰了些。不過恩師您老人家千百億化身於各道場,娑婆世間之中,隨緣示眾演法以渡群迷。弟子可是心存感恩,無時無刻莫不感動五腑,弟子所言好久不見,可是咱們師徒于玄黃堂著書期間靈游相會,每次都好期待上山下海,雲遊四海喔!不過最近說到要下地獄採訪,還真的有點緊張、害怕咧!
濟佛曰:看你人長得這麼粗壯、高大,還會怕下地獄啊!
蕭生曰:當然會啊!看不見的世界,總是比較稀奇。以前在人間、天上採訪,還沒感覺什麼好怕的。這些日子下地府一探究竟,還真的有點嚇人。世人總言天底下沒地獄存在,沒有因果觀,壞事作盡之際,恐天地難容,那天黑白無常二將軍到來,拘提至冥府,看他們還信不信。恩師您方才聖示,因果業報加速討報之事,所為何來?
濟佛曰:奉上天旨意,藉此次著作天書之佳機良緣,披露天機,為顯天威宏顏,因果不昧之理,自丁亥年十一月十五日起,因果業力加速討報一百二十倍,為加速三曹普度聖業,渡九二原靈回天之時效,宿世累業傾巢而出,加速討報時限,世塵修士盡速登上法航,同登彼岸,回鄉面母。又因應三曹普渡聖務推動,凡立善願,施德行,義助道場,濟苦渡眾,引迷入悟者,皆加速(賜)福報至二十四倍,以顯昊天宏慈。
蕭生曰:哇!真是機不可失,世人錯把酒色財氣常永恆,色身終究年老色衰,如枯燈般終有滅絕之時,何人早日尋求明師,敦禮行義,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否則從丁亥年十一月十五日開始,因果加速討報,也就是說【原本一百二十年後才討報,提前至現在催討】,有些宿世累劫冤親債主,全部出籠,怕討不到似的,一一現前討報。那些如細水常行般的小善行(如無畏施,像幫忙道場清理,莊嚴道場,或財施、法施等),現在都加大其福報是吧!
濟佛曰:善哉!善哉!還真能舉一反三,此乃奉皇母之命,玉帝召集三界高真,群仙大會,為肅清人間宗教亂象,注入清流,以正天威,至公至正。以前因果討報,動輒好幾年,所謂【時遷法亦遷】,天時應運,吾先天大道玄黃堂領命三曹普渡,渡人、渡仙、渡鬼,截至目前為止,受超拔回天者,數百億,堪稱三曹一大聖事,撼動三曹,實為難得,賢生汝等可要好好修持。快上蓮台吧!時候不多了,今天還要至地府平民區。(此時蓮台緩緩上升,向地府疾飛而去。)
蕭生曰:師父啊!你今天不賜【定心丸】啊!
濟佛曰:今天還需要啊!都下地府那麼多次了。
蕭生曰:要囉!沒聽過【惡人】無膽,平日在學生面前,每天裝得很凶的樣子,其實我可是本性善良,……溫柔體貼……
濟佛曰:還自吹自擂,【定心丸】二顆助你心神安定。
蕭生曰:……好多了,有您的定心丸加持,總算心安了。(此時蓮台停駐在虛空中,……師徒兩人步下蓮台。)
蕭生曰:師父啊!這裡是【酆都城】嗎?我們好像站在一座古式宮門城外,上面寫著【平民區】,好像古裝劇(歌仔戲)般,熙熙攘攘人群中,好不熱鬧喔!
濟佛曰:目前我們所在地,為地府【平民區】,所謂【平民區】乃陰魂在陽世之時,歸空之際,功過相平,經地府冥王審判,落入【平民區】生活。
蕭生曰:恩師所言,地府【平民區】是人在世的時間,功過相抵,無造太大的功果,然小惡不斷,經地府判入平民區生活,那能入平民區的也堪稱善魂吧!如果是惡魂。早就在地府各殿受罪了吧!
濟佛曰:基本上說來,能入地府【平民區】,善惡相差無幾,但因功果不足,未能受拔至聽經所或聚善所,潛修神道,平日須靠自己勞力才能生活的下去,一切都靠自己勞力而作,在地府之中,無機械自動化的生活。
蕭生曰:哇!徒兒瞭解了,咱們一路走來,沿路上,各式各樣的攤販,好長的一條市集,好像走在古代的街景,沿路皆是古式古色古風建築,此地無高樓大廈,來來往往的人群,皆著古裝,在人群中男、女、老、少、婦、孺皆有,各忙各的,無太多的交談,每個人好像都很忙的樣子,連賣東西的攤販,叫賣的的方式,也不像人間菜市場來得熱絡,似乎少了一點熱情。
濟佛曰:相當不一樣,人間與地獄情境相當不同,地獄裡的眾陰魂,在此平民區裡,有點像佛家百丈禪師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們付出多少勞力,就得到多少。這【平民區】充斥著各行各業,因為在世之時從事什麼行業,來到這裡,也就從事什麼樣的行業。
蕭生曰:在世時從事什麼行業,往生後就做什麼行業,在世開店,來這就開店,在世賣魚賣肉來這裡依舊重操舊業。
濟佛曰:八識田裡深植業田之中,在世終日汲汲營營,往生還是若有所執,放不下。眾生癡啊!
蕭生曰:人生還真是苦極了,整天忙終日慌,為錢財日操勞,養家活口盡人倫,二手一攤到地府,還是逃不脫【茫、忙、盲】,真可憐!對了,整個平民區就這條熱鬧的街道嗎?他們平日生活作息為何?住家環境為何?(師徒二人沿路走完了整條市集街景。)
濟佛曰:這條街景,是平日他們消遣逛街消費的街道,待會兒帶你到他們住宅區看看。
蕭生曰:哇!好比人間【壓馬路】(逛街)一樣,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在這裡消費所用錢幣是陽世人所焚燒的金紙嗎?
濟佛曰:可問到重點了,陽世人總以為,人在往生之時,大把金銀財寶燒,來這裡還能享福,你仔細瞧瞧,看他們交易情形為何?
蕭生曰:看到了一農夫背上扛著一袋【地瓜】,從遠方走來,停留在一攤販前,放下一袋地瓜,與老闆交談了一會兒,似乎交易成功,扛走了一袋【稻米】……欸!欸!…怎麼沒付錢呢?……
濟佛曰:傻徒兒,【以物易物】仍是存在此【平民區】,當然還有其它交易方式,繼續看吧!
蕭生曰:有個官夫人的裝扮的婦人,走到一賣類似化妝品的攤販,左挑右選,最後選中一古式銅鏡般的鏡子,很滿意地左瞧右瞧,最後從口袋中拿出一枚古銅幣吔!高興地走了。原來這裡還使用【銅幣】啊!那陽世子孫在往生之際,燒掉那麼多錢,來這裡都用不到啊!
濟佛曰:陽世子孫因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加上社會陋風,總以為大車、大房屋……大把燒,如此往世祖先,就能在地獄受用,真是癡心妄想。在世作惡多端,片善寸徳不施,縱然燒盡金燒盡銀,依舊枉然。冤魂在地獄受罪都來不及了,哪來享福呢?若是將其所買紙錢,做些利濟群生的事情,功德回向,那往者或許可以減少業愆,也可略盡孝道,陰陽二利。
蕭生曰:對啊!人間陋習,因應社會變遷,人往生之後,總會燒些【紙做的汽車、洋樓、手機,……】,總希望祖先能在另一個世界裡受用,花了大把銀兩,卻徒勞無功,真是白費心機。試想一位作惡多端的人,家財萬貫,但所得皆非正義之財,不幸往生之際,請了多位高僧誦經消業,而且燒了一卡車的金銀財寶,如此就能消業得到解脫嗎?。
濟佛曰:聰明如你,答案可見一般,當然不行。日後看見此篇鸞文的十方善信,想必有所省悟才是。
蕭生曰:師父啊!邊走邊聊,您把我帶到這裡是……
濟佛曰:你不是想看看他們住的地方嗎?
蕭生曰:好像來到鄉下農舍一樣,都是獨棟平房。門外掛著門牌,有著二個窗戶,門戶深鎖。從遠方手握鋤頭,農夫裝扮樣,遠遠向我們這邊走來,似乎拖著沉重的腳步,一臉倦容,好奇似地看著師徒倆。
善魂曰:你們找誰啊?怎麼有辦法來到這裡?
濟佛曰:老衲乃西湖靈隱寺濟公活佛,奉懿旨和玉旨帶領人間正鸞至地府采靈。今天將你列入受訪對象,還不快點將你在世之時,一一述說,能列入金篇,可是勸人無數,獲福無邊!
蕭生曰:老阿伯,初次見面,今日有緣地府相逢,千載難逢,機不可失,還請你一一述說,你在生之時,家住哪裡?家中有多少人?一生之中所做的善事、壞事,供有緣善信參考。
善魂曰:原來在我眼前是濟公師父啊!【歹勢,失禮】(台語)了,我俗名陳天福,家住雲林縣二林人氏,享年五十八歲,因肝癌過世。從小務農,讀書不多,國小畢業,跟隨爸媽務農維生,以種稻米、水果為主,經濟不算富裕。
早年十七歲,奉子成婚,家中育有四女一子,因傳統農業社會,重男輕女,前四胎皆為女生,因此一直想生兒子]傳宗接代,所以一路下來生了五個小孩。因為務農,耕種成本須成熟期才能回來,所以妻子以【家庭代工】為輔,以添家用。家中又奉養二老,一家九口光靠我一人,省吃儉用,身兼多職,才能撫養全家。因此畢其一生,視【錢】如命,一個錢好像打了二十四個結一樣,照顧家庭都不夠了,那來襄助鄉里、道場、宮廟,實非得已,還請濟公師父赦罪才是。
濟佛曰:陳善魂終其一生,雖恪遵父職,善盡人倫之職,可謂是【孝子】一個,晚年母親生病,不棄不離,背著老邁母親背上背下頗受鄉里好評。但是個性敦厚、老實,視【錢】如命,偶見人發心【財施】樂助附近【王爺廟】以助道場運作,常犯下口業,【自己吃都不夠了,還捐錢給廟咧!】,雖屬其生活艱苦寫照,然阻人修道之路,其罪不輕。往生之際,經地府冥王審判,【其孝心感動天地】,【心性純樸】,雖無大善德行廣被鄰里,然厥盡己責已屬難得,判入【地府平民區】列入善魂,於農曆七月及假日,得准予回家探望陽世子孫。
善魂曰:還沒請兩位入內喝茶,還請移駕入【寒舍】看一下。
蕭生曰:老阿伯,客氣了!打擾你平靜的生活,還請見諒!(師徒倆人入內參觀……。)
蕭生曰:哇!如此簡單的佈置。一張大竹桌子佇立在客廳的中央,一張老式竹編躺椅,斜靠在窗戶下,二張竹椅子,和幾個杯子,放在桌子上,就是這麼簡單。
善魂曰:在此平民區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規律,生活無太大的波動,有做才有得吃,凡事靠自己。因為在世務農而生,往生歸空,愧無福力超生,又罪不及地獄受罰,將在此生活五十年,待機緣投生台疆之地,重做修行,望有機緣回天,不然六道輪回苦不休,誤以為死了一了百了,怎會落到這種地步呢?。
濟佛曰:陳善魂,莫傷心,別難過。三曹普渡,機緣殊勝,見汝善根頗俱,老衲特此安排,採訪入篇,也是功德一件。
蕭生曰:來此一遊,人生觀大改觀。在世忙,往生也忙,那人生何處才得消遙?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想不到來到地獄一看,做鬼也忙,還不把握短暫色身修行,以後可有罪受了。
濟佛曰:三期末劫,萬教齊發,亂象橫生,佛魔並降,早日求得大道苦修,方是究竟之途。明瞭人生一大事,早日返瑤鄉才是。今日採訪至此,賢徒準備回堂吧!
善魂曰:小魂叩謝濟公活佛和傳真使慈悲。(此時師徒步上蓮台,往堂中飛去。)
濟佛曰:玄黃堂已至,老衲先回了!
因果采靈遊記-第十七回 造訪地府平民區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破灶墮和尚
蓮生/文
這個公案,很多學佛者都知道。
嵩嶽有位破灶墮和尚,因為山中有一廟甚靈,是灶神,很多人來朝拜,供品全是烹殺物命。
和尚有一天帶領侍僧入廟。
以杖敲灶三下。
說:「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傾破墮落。
不多久。
有一人,穿青衣戴峨冠,投拜和尚前。
答:「我本此廟灶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以解脫,生在天中,特來致謝。」
和尚說:
「是汝本有之性,非我彊言。」
神再禮而去。
侍僧在旁看見了,問和尚:
「我等侍奉和尚久了,末蒙賜誨,灶神得何法旨,便得昇天?」
和尚答:
「我只向伊道是泥土瓦礫合成,別無什麼法旨。」
侍僧無言。
和尚問:
「會嗎?」
侍僧答:「不會。」
和尚說:
「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
和常再說:
「墮也!墮也!破也!破也!」
。
這位破灶墮和尚,是一位了不起的和尚,只輕輕說了幾句話,敲了幾下,灶神就升天了。
其實和尚講的是:
「氣歸氣,土歸土。」
也是:
「靈歸靈,土歸土。」
更是:
「性歸性,殼歸殼。」
這灶神有靈性,一聽大悟,便升天而去。這一共敲六下,把業障給敲破了。
侍僧為何不會?
答案是:
「侍僧以為自己是侍僧,執著這肉體凡胎,未親證本來的佛性,當然不會。」
如果侍僧把肉體凡胎「墮了,墮了,破了,破了。」
此時看見恆在光明的佛性,侍僧自然就會了。
。
近這些年。
我曾經示現疾病。
有弟子說:
「師尊得了嚴重的憂鬱症!」
有弟子說:
「師尊得了嚴重的裂腦症!」
有弟子說:
「師尊快要死了!」
我問弟子:
「會嗎?」
弟子不知我的言中之意,反問我:
「會什麼?」
我覺得弟子不解我的玄旨,示疾沒有達到我的目地,我乾脆不再示疾了。
現在我問大家:
「會嗎?」
如果還不會,給該打屁股了!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破灶墮和尚
這個公案,很多學佛者都知道。
嵩嶽有位破灶墮和尚,因為山中有一廟甚靈,是灶神,很多人來朝拜,供品全是烹殺物命。
和尚有一天帶領侍僧入廟。
以杖敲灶三下。
說:「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恁麼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傾破墮落。
不多久。
有一人,穿青衣戴峨冠,投拜和尚前。
答:「我本此廟灶神,久受業報,今日蒙師說無生法,得以解脫,生在天中,特來致謝。」
和尚說:
「是汝本有之性,非我彊言。」
神再禮而去。
侍僧在旁看見了,問和尚:
「我等侍奉和尚久了,末蒙賜誨,灶神得何法旨,便得昇天?」
和尚答:
「我只向伊道是泥土瓦礫合成,別無什麼法旨。」
侍僧無言。
和尚問:
「會嗎?」
侍僧答:「不會。」
和尚說:
「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
和常再說:
「墮也!墮也!破也!破也!」
。
這位破灶墮和尚,是一位了不起的和尚,只輕輕說了幾句話,敲了幾下,灶神就升天了。
其實和尚講的是:
「氣歸氣,土歸土。」
也是:
「靈歸靈,土歸土。」
更是:
「性歸性,殼歸殼。」
這灶神有靈性,一聽大悟,便升天而去。這一共敲六下,把業障給敲破了。
侍僧為何不會?
答案是:
「侍僧以為自己是侍僧,執著這肉體凡胎,未親證本來的佛性,當然不會。」
如果侍僧把肉體凡胎「墮了,墮了,破了,破了。」
此時看見恆在光明的佛性,侍僧自然就會了。
。
近這些年。
我曾經示現疾病。
有弟子說:
「師尊得了嚴重的憂鬱症!」
有弟子說:
「師尊得了嚴重的裂腦症!」
有弟子說:
「師尊快要死了!」
我問弟子:
「會嗎?」
弟子不知我的言中之意,反問我:
「會什麼?」
我覺得弟子不解我的玄旨,示疾沒有達到我的目地,我乾脆不再示疾了。
現在我問大家:
「會嗎?」
如果還不會,給該打屁股了!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破灶墮和尚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清明祭祖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 ※ ※
每到清明倍思親,自古聖哲皆從孝門出,一代忠良無不是孝字堅定者,始有忠義之膽魄。
論及祭祖,乃是至聖先師孔夫子最為重視之項目,子曰:「事死如生」,不但強調為人必須恭敬長輩,對於已過世之先人,亦該視同其生前一樣,絲毫不得馬虎,因為先人對我有劬勞養育之恩,不敢輕易或忘。眾生面對父母、尊長必須以恭敬之心,虛心的聆聽父母、長輩所交待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話,不得隨意忤逆;忤親之言,尚且不能言之,何況逆親之行為,更該自制。
現今科技昌明,眾生欲供養父母不難,但欠缺赤誠的恭敬心,有些眾生認為有長期拿錢給父母生活,應該就足夠了;若僅是物質的供給,父母看不到兒女的真心及恭敬心,雖然物質不缺乏,但心靈上常留空虛無奈,偶而想要見子女都是奢望,像這樣的「孝」,其實是打折扣的。
眾生年少時,為了就業而出外工作,或為了本身之理想而辭別雙親出外奮鬥,或為了懸壺濟世而與遠離親長,甚至有種種目標心願而不能長伴父母左右,使父母心中難免存在無奈。一朝功成名就,卻是「子欲養而親不待」,追思唯有夢中尋,事親僅剩墓中清;父母生前,無法善孝,父母別世後,想要知恩圖報,卻有心而無處可報恩,乃該視同父母在生一樣,為父母清理墓地或塔位,令父母得以有一個比較安適的空間。
往昔,至聖孔夫子遍觀世間之生老病死苦,於是推廣「事死如生」的精神,令眾生在痛失親長時,尚有報孝空間;雖然父母已離世,但其恩德永不絕,身為子女應常緬懷父母之恩德。至於祖先牌位,應常恭敬供養,對於先人,更該依節為其清理墓地,以報父母生前教養之勞苦,雖然親長已天人永隔,但遺骸總是力圖清淨。
是故,清明祭祖必須存有恭敬之心。
寶德雜誌118期 專題:清明祭祖‧首要敬心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 ※ ※
每到清明倍思親,自古聖哲皆從孝門出,一代忠良無不是孝字堅定者,始有忠義之膽魄。
論及祭祖,乃是至聖先師孔夫子最為重視之項目,子曰:「事死如生」,不但強調為人必須恭敬長輩,對於已過世之先人,亦該視同其生前一樣,絲毫不得馬虎,因為先人對我有劬勞養育之恩,不敢輕易或忘。眾生面對父母、尊長必須以恭敬之心,虛心的聆聽父母、長輩所交待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話,不得隨意忤逆;忤親之言,尚且不能言之,何況逆親之行為,更該自制。
現今科技昌明,眾生欲供養父母不難,但欠缺赤誠的恭敬心,有些眾生認為有長期拿錢給父母生活,應該就足夠了;若僅是物質的供給,父母看不到兒女的真心及恭敬心,雖然物質不缺乏,但心靈上常留空虛無奈,偶而想要見子女都是奢望,像這樣的「孝」,其實是打折扣的。
眾生年少時,為了就業而出外工作,或為了本身之理想而辭別雙親出外奮鬥,或為了懸壺濟世而與遠離親長,甚至有種種目標心願而不能長伴父母左右,使父母心中難免存在無奈。一朝功成名就,卻是「子欲養而親不待」,追思唯有夢中尋,事親僅剩墓中清;父母生前,無法善孝,父母別世後,想要知恩圖報,卻有心而無處可報恩,乃該視同父母在生一樣,為父母清理墓地或塔位,令父母得以有一個比較安適的空間。
往昔,至聖孔夫子遍觀世間之生老病死苦,於是推廣「事死如生」的精神,令眾生在痛失親長時,尚有報孝空間;雖然父母已離世,但其恩德永不絕,身為子女應常緬懷父母之恩德。至於祖先牌位,應常恭敬供養,對於先人,更該依節為其清理墓地,以報父母生前教養之勞苦,雖然親長已天人永隔,但遺骸總是力圖清淨。
是故,清明祭祖必須存有恭敬之心。
寶德雜誌118期 專題:清明祭祖‧首要敬心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上善若水
一日,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 ※ ※
水者沉靜包容,夠謙居低處澤惠萬物,隨方就圓但卻無爭無競,水能遇熱化氣、遇冷結冰、遇器成形、遇物分流,道德經有言:「夫唯不爭,故無尤」,因此水的特性就是智慧的特性,圓滿遍十方,人生若能像水一般,善利萬物而不爭,就可減少不必要之煩惱。
然而現今之人多被虛榮掩飾,讓浮華蒙眼,心中的不良習氣和執著就會被挑動,此景即譬如澄淨清澈之水,致手攪之而讓心中蕩起了陣陣的漣漪,並將心底深層的煩惱泥沙,被攪得渾濁不堪,因此無法明心見道。
人之心原本無形無樣,捉摸不定,在於心念之起於善與惡而別其人之智與愚,善者智明,惡者愚昏也。但人之心要能如水般的柔和順暢,才能使己靈明清,因心念之好壞,關係本靈之清污也。如能歷鍊己身心念如水般的清明澈底,毫無任何之瑕污,則心可表於天,亦可正對於人,無有所愧也。故當多思及於此,常加以修持,使得己心能似水樣般的清澈美好。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水般心念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 ※ ※
水者沉靜包容,夠謙居低處澤惠萬物,隨方就圓但卻無爭無競,水能遇熱化氣、遇冷結冰、遇器成形、遇物分流,道德經有言:「夫唯不爭,故無尤」,因此水的特性就是智慧的特性,圓滿遍十方,人生若能像水一般,善利萬物而不爭,就可減少不必要之煩惱。
然而現今之人多被虛榮掩飾,讓浮華蒙眼,心中的不良習氣和執著就會被挑動,此景即譬如澄淨清澈之水,致手攪之而讓心中蕩起了陣陣的漣漪,並將心底深層的煩惱泥沙,被攪得渾濁不堪,因此無法明心見道。
人之心原本無形無樣,捉摸不定,在於心念之起於善與惡而別其人之智與愚,善者智明,惡者愚昏也。但人之心要能如水般的柔和順暢,才能使己靈明清,因心念之好壞,關係本靈之清污也。如能歷鍊己身心念如水般的清明澈底,毫無任何之瑕污,則心可表於天,亦可正對於人,無有所愧也。故當多思及於此,常加以修持,使得己心能似水樣般的清澈美好。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水般心念
風水
一位風水名師,為人看墳斷宅非常準確,經過調理的宅墓許多人都成了富貴。但他自己的兒孫們都不富裕,也沒有一個當官的。
有一天,他的兒子說:「爹,你是一個風水名師,為什麼咱們家沒有出一個當官的?你就不能調理一下,讓咱家也富裕,也出官員?」
風水師說:「可以,但必須按我說的去辦,明天午時是一個是吉時良辰,你們哥仨到你爺爺的墳上拜祭一下,然後將我包好的鎮物埋在東南西北方向上,不出數年可以出官。但埋下後,不可以說一句喪氣話,直走回家。」
次日午時,哥仨按照老爹的吩咐,到爺爺的墓地去按法調理後,回家的路上,突然從路上走來一個乞丐。
乞丐說:「想討點吃的,或給點小錢。」
老大一腳踢開,並說道:「真倒楣,遇到一個要飯的」。
回家後,老爹說:「一路上,遇到什麼人了?你們一定說了倒楣話吧?」
哥仨只好承認事實。
然後老爹說:「你們沒有當官的命啊,我雖然精通術數風水,但也違背不了天意,剛才你們遇到那個討飯的,就是你們的爺爺的靈魂啊!你們這樣對待祖上,哪會有當官的福分呢!」
古人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福人居福地」,那沒有福德之人,本身也擔不起那福德之地。必應因種種緣由,失之交臂。
※ ※ ※
世世相襲,世人均講究風水地理,自帝王將相至庶民百姓無不如此,然而風水當然亦有其理氣之存在,這是不能否認的,也就是說隨著大自然的各種氣象來定理氣之佳良,是有其事實的明確性,但是人人欲得好的風水,為何無法人人得之?同時在這中間當然含藏了其多之玄機,此中之奧尚不予詳談,但是最主要的還需個人之德為最高評點,有德者,諸鬼神祐護之,自然會促成理氣之形成使而供之,除此之外,欲得真正好的風水別無他法。
所以,在一個人之念頭上是善的,那一切之好的必會隨之,否則既使暫時得到好的風水,亦會很快受到各種因素的解破而除之。
歸根德善是一切之福源,不論在哪一方面都是同理,多思悟明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風水之念
有一天,他的兒子說:「爹,你是一個風水名師,為什麼咱們家沒有出一個當官的?你就不能調理一下,讓咱家也富裕,也出官員?」
風水師說:「可以,但必須按我說的去辦,明天午時是一個是吉時良辰,你們哥仨到你爺爺的墳上拜祭一下,然後將我包好的鎮物埋在東南西北方向上,不出數年可以出官。但埋下後,不可以說一句喪氣話,直走回家。」
次日午時,哥仨按照老爹的吩咐,到爺爺的墓地去按法調理後,回家的路上,突然從路上走來一個乞丐。
乞丐說:「想討點吃的,或給點小錢。」
老大一腳踢開,並說道:「真倒楣,遇到一個要飯的」。
回家後,老爹說:「一路上,遇到什麼人了?你們一定說了倒楣話吧?」
哥仨只好承認事實。
然後老爹說:「你們沒有當官的命啊,我雖然精通術數風水,但也違背不了天意,剛才你們遇到那個討飯的,就是你們的爺爺的靈魂啊!你們這樣對待祖上,哪會有當官的福分呢!」
古人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福人居福地」,那沒有福德之人,本身也擔不起那福德之地。必應因種種緣由,失之交臂。
※ ※ ※
世世相襲,世人均講究風水地理,自帝王將相至庶民百姓無不如此,然而風水當然亦有其理氣之存在,這是不能否認的,也就是說隨著大自然的各種氣象來定理氣之佳良,是有其事實的明確性,但是人人欲得好的風水,為何無法人人得之?同時在這中間當然含藏了其多之玄機,此中之奧尚不予詳談,但是最主要的還需個人之德為最高評點,有德者,諸鬼神祐護之,自然會促成理氣之形成使而供之,除此之外,欲得真正好的風水別無他法。
所以,在一個人之念頭上是善的,那一切之好的必會隨之,否則既使暫時得到好的風水,亦會很快受到各種因素的解破而除之。
歸根德善是一切之福源,不論在哪一方面都是同理,多思悟明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風水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