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有一個人,遞給我一封信,信中字數不多,只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問題。但這三個問題卻不是小問題,是大問題。
問題一:
「我從何來?」
問題二:
「我向何去?」
問題三:
「我的人生是什麼?」
此三問,是一位吳姓中年人所問,底下寫了生辰八字,又寫了,請幫我釋疑,不勝感激。
*
這封信,我私下回覆了他,運用我的「神通力」,完完全全幫他解決了他的疑惑。但,我在本文中,我要解答的是「所有眾生共同的疑念」。
如果用巧言回答:
「你從來處來!」
「你從去處去!」
「你的人生就是你現在的人生!」
如果用開悟者的回答:
「你無來。」
「你無去。」
「人生是夢幻泡影。」
*
然而我在這裡要真實的告訴大家,一個人的出生、讀書、事業、結婚、子女、老、病、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說:
「你從『業』來!」
「你從『業』去!」
「你的人生是『業』!」
我這樣的回答,是千真萬確的,一個「業」字了得,一個「業」字解答了一切。
佛陀說:
「人生就是酬業!」
想一想看──
父母與你是「業」,你和兄弟姐妹是「業」,你與親友是「業」,你與同事是「業」,你與子女是「業」。甚至你的遭遇全是「業」,包括你的身體,你的病,全是「業」。
「業」到底是什麼?「業」就是身口意善惡無記之所作也。
在過去的名叫「宿業」。
在現在的名叫「現業」。
在未來的名叫「未來業」。
(一切造作,無不是業)
所以,「你從宿業來!」「你向未來業去!」「你的人生是現業也!」
「業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也難脫。
大家讀一讀《業報差別經》,裏面說,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而轉。
所以:
有「業因」、「業果」、「業苦」、「業樂」、「業相」、「業海」、「業性」、「業報」。
由於我認識了「業」。
所以我得自在。
由於「解脫」了,更認取「真如」,因此,「我沒有來!也沒有去!什麼事情也沒有!」
明心見性!斷盡煩惱了!
盧勝彥文集196冊《清涼的書箋》人生是什麼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拾金不昧
光緒年間,有一個江蘇人某甲,在上海租界某洋貨商行從商,主人欣賞他的誠實,對他很信任。
某年端午節前幾天,主人派某甲帶著小皮囊去南市收款。某甲從早上到中午,收得銀洋一千八百餘元。某甲又飢又渴,又惦記趕緊回去,匆匆在十六鋪茶樓喝點茶,就回商行了。
回到商行,某甲驚呆了,皮囊沒有帶回來,倉促間又想不起來怎麼丟的。主人懷疑他私吞了,厲聲斥責,並且說如果不立刻歸還銀洋,一定送某甲吃官司。
某甲百口莫辯,只有放聲大哭。
有浦東人某乙,也在租界從商,正失意懊喪,當天就要渡過黃浦江回鄉。某甲匆匆走後,某乙也來到十六鋪茶樓,登樓飲茶,邊等船邊悵惘不已。
某乙瞥見有小皮囊遺留在桌上,打開一看,竟然是鉅款。某乙又驚又喜,隨即又想到:「如此鉅款,我如果取走,自然衣錦還鄉,半生溫飽有餘。但物各有主,別人如果因為遺失這些錢而喪失名譽、失去性命,我怎能心安理得!人是貧是富命中註定。我今天既然見到了失物,就要盡到自己職責,坐在這裡等失主前來,把錢還給他才行。」
當時已經正午,喝茶的客人稀稀落落,只有八、九人。某乙仔細打量客人的神色,沒有一個像失主。某乙飢腸轆轆卻寸步不離,目光炯炯有神的盯著人群,卻一無所得。
某乙一直等到傍晚,夕照橫江,疏燈點水,樓中茶客盡作鳥獸散,才見某甲面色淒白,跟著兩人倉皇趕來。
原來主人怕某甲潛逃,不准某甲出門,某甲費了很多唇舌,主人才叫人陪同某甲出來尋找。
某乙觀察他們真的是失主,笑著迎接說:「你們掉了錢囊嗎?我等你們很久了。」說罷拿出皮囊給他們看。
某甲感激涕零,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某乙,並說:「沒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
他們於是互報姓名,某甲要以五分之一酬謝某乙,某乙不要;某甲改為十分之一,某乙還是不要;某甲改為百分之一,某乙嚴詞拒絕。
某甲於是說:「那我請您喝酒,好嗎?」某乙仍然堅決推辭。
某甲於是說:「明天早晨小弟在某某處略備菲酌,恭請仁兄大駕光臨,不見不散。」三人逕自走了。
第二天早晨,某乙居然來了。某甲正要敬酒道謝,某乙卻搶先道謝說:「多虧您昨天丟了銀洋,讓我撿回一條命!我昨天原定在午後一點搭船渡過黃浦江,如今驚聞那艘船在中流遇急浪傾覆,當時船中二十三人全都淹死了!」某乙的一樁善舉挽救了兩條人命,眾人聽了都嘖嘖稱奇,紛紛舉杯向某甲、某乙兩人道賀。
某甲主人認為某乙擁有商人最可貴的品質——誠信,於是挽留某乙長談,請某乙主管帳簿。主人與某乙非常投緣,幾個月後就招某乙為女婿。
某乙得到貴人相助,從此致力商業,竟擁資數十萬,成為富翁。
※ ※ ※
世道澆薄至此,令人可嘆,往昔民風純樸,夜不閉戶,但今日卻以不是己物猶要行搶、偷竊,何況將路上遺物佔為己有。
故,雖小善,但肯行者幾希,更何況拾遺歸還原主,卻也有可能救人命,甚至幫助一家度過難關,因此亦詳列賞例,以資提振人心,善由微處行。
凡路不拾遺,不論財物多寡,一件賜增一祿。
凡因此而助人度過難關,則賜增一福,並可消弭一件車禍災星。
凡因此救人之命,則可延壽百日,並增賜一福。
賞善金篇-二、路不拾遺之賞例
某年端午節前幾天,主人派某甲帶著小皮囊去南市收款。某甲從早上到中午,收得銀洋一千八百餘元。某甲又飢又渴,又惦記趕緊回去,匆匆在十六鋪茶樓喝點茶,就回商行了。
回到商行,某甲驚呆了,皮囊沒有帶回來,倉促間又想不起來怎麼丟的。主人懷疑他私吞了,厲聲斥責,並且說如果不立刻歸還銀洋,一定送某甲吃官司。
某甲百口莫辯,只有放聲大哭。
有浦東人某乙,也在租界從商,正失意懊喪,當天就要渡過黃浦江回鄉。某甲匆匆走後,某乙也來到十六鋪茶樓,登樓飲茶,邊等船邊悵惘不已。
某乙瞥見有小皮囊遺留在桌上,打開一看,竟然是鉅款。某乙又驚又喜,隨即又想到:「如此鉅款,我如果取走,自然衣錦還鄉,半生溫飽有餘。但物各有主,別人如果因為遺失這些錢而喪失名譽、失去性命,我怎能心安理得!人是貧是富命中註定。我今天既然見到了失物,就要盡到自己職責,坐在這裡等失主前來,把錢還給他才行。」
當時已經正午,喝茶的客人稀稀落落,只有八、九人。某乙仔細打量客人的神色,沒有一個像失主。某乙飢腸轆轆卻寸步不離,目光炯炯有神的盯著人群,卻一無所得。
某乙一直等到傍晚,夕照橫江,疏燈點水,樓中茶客盡作鳥獸散,才見某甲面色淒白,跟著兩人倉皇趕來。
原來主人怕某甲潛逃,不准某甲出門,某甲費了很多唇舌,主人才叫人陪同某甲出來尋找。
某乙觀察他們真的是失主,笑著迎接說:「你們掉了錢囊嗎?我等你們很久了。」說罷拿出皮囊給他們看。
某甲感激涕零,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某乙,並說:「沒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
他們於是互報姓名,某甲要以五分之一酬謝某乙,某乙不要;某甲改為十分之一,某乙還是不要;某甲改為百分之一,某乙嚴詞拒絕。
某甲於是說:「那我請您喝酒,好嗎?」某乙仍然堅決推辭。
某甲於是說:「明天早晨小弟在某某處略備菲酌,恭請仁兄大駕光臨,不見不散。」三人逕自走了。
第二天早晨,某乙居然來了。某甲正要敬酒道謝,某乙卻搶先道謝說:「多虧您昨天丟了銀洋,讓我撿回一條命!我昨天原定在午後一點搭船渡過黃浦江,如今驚聞那艘船在中流遇急浪傾覆,當時船中二十三人全都淹死了!」某乙的一樁善舉挽救了兩條人命,眾人聽了都嘖嘖稱奇,紛紛舉杯向某甲、某乙兩人道賀。
某甲主人認為某乙擁有商人最可貴的品質——誠信,於是挽留某乙長談,請某乙主管帳簿。主人與某乙非常投緣,幾個月後就招某乙為女婿。
某乙得到貴人相助,從此致力商業,竟擁資數十萬,成為富翁。
※ ※ ※
世道澆薄至此,令人可嘆,往昔民風純樸,夜不閉戶,但今日卻以不是己物猶要行搶、偷竊,何況將路上遺物佔為己有。
故,雖小善,但肯行者幾希,更何況拾遺歸還原主,卻也有可能救人命,甚至幫助一家度過難關,因此亦詳列賞例,以資提振人心,善由微處行。
凡路不拾遺,不論財物多寡,一件賜增一祿。
凡因此而助人度過難關,則賜增一福,並可消弭一件車禍災星。
凡因此救人之命,則可延壽百日,並增賜一福。
賞善金篇-二、路不拾遺之賞例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四種馬
一天,釋加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出去托缽的弟子們陸陸續續地回到精舍,一個個威儀具足,神態安詳。弟子們靜靜地走到水池旁邊,洗去沾在腳踝上的塵土,然後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開示。
佛陀結金剛座,慈祥地說:
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是良馬,主人為它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貴的是,當主人一揚起鞭子,它一見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遲速緩急,前進後退,都能夠揣度得恰到好處,不差毫釐。這是能夠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馬。
第二種是好馬,當主人的鞭子抽過來的時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馬上警覺。但是等鞭子掃到了馬尾的毛端時,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賓士飛躍,也算得上是反應靈敏、矯健善走的好馬。
第三種是庸馬,不管主人多少次揚起鞭子,它見到鞭影,不但毫無反應,甚至皮鞭如雨點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無動於衷,反映遲鈍。等到主人動了怒氣,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軀上,它才能開始察覺,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
第四種是駑馬,主人揚鞭之時,它視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無知覺;直至主人盛怒之極,雙腿夾緊馬鞍兩側的鐵錐,霎時痛刺骨髓,皮肉潰爛,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冥頑不化的駑馬。
佛陀說到這裡,突然停頓下來,眼光柔和地掃視著眾弟子,看到弟子們聚精會神的樣子,心裏非常滿意,繼續用莊嚴而平和的聲音說:
弟子們!這四種馬好比四種不同根器的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有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有殞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喪身失命後悔莫及。
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
第三種人看到自己的親族好友經歷死亡的煎熬,肉身壞滅,看到顛沛困頓的人生,目睹骨肉離別的痛苦,才開始憂怖驚懼,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種人當自己病魔侵身,四大離散,如風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過晚了。
※ ※ ※
光陰是催人老死,無情之物。利欲是誤人昏迷,不德之魔。惟有善覺能知修者,始能看得破,逃得出寰外,修真悟性,終成正果。只有凡夫沉迷塵寰,捨不得開,故墜落坑中,而不能自拔。
覺者,愛惜光陰,而不虛度。迷者,貪重利欲,而妄企圖。一覺一迷,覺者上天堂,迷者下地獄,天堂地獄由人自擇。覺者修真,免卻生老病死苦。迷者奢華,難逃金木水火土。覺者知修,靈光不昧,其壽無量,道性常圓,其命永安也。
願諸迷子早日曉悟,認理修真,作完人於無極之中,逍遙自在於先天之上。
佛陀結金剛座,慈祥地說:
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是良馬,主人為它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貴的是,當主人一揚起鞭子,它一見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遲速緩急,前進後退,都能夠揣度得恰到好處,不差毫釐。這是能夠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馬。
第二種是好馬,當主人的鞭子抽過來的時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馬上警覺。但是等鞭子掃到了馬尾的毛端時,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賓士飛躍,也算得上是反應靈敏、矯健善走的好馬。
第三種是庸馬,不管主人多少次揚起鞭子,它見到鞭影,不但毫無反應,甚至皮鞭如雨點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無動於衷,反映遲鈍。等到主人動了怒氣,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軀上,它才能開始察覺,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
第四種是駑馬,主人揚鞭之時,它視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無知覺;直至主人盛怒之極,雙腿夾緊馬鞍兩側的鐵錐,霎時痛刺骨髓,皮肉潰爛,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冥頑不化的駑馬。
佛陀說到這裡,突然停頓下來,眼光柔和地掃視著眾弟子,看到弟子們聚精會神的樣子,心裏非常滿意,繼續用莊嚴而平和的聲音說:
弟子們!這四種馬好比四種不同根器的眾生。第一種人聽聞世間有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有殞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喪身失命後悔莫及。
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
第三種人看到自己的親族好友經歷死亡的煎熬,肉身壞滅,看到顛沛困頓的人生,目睹骨肉離別的痛苦,才開始憂怖驚懼,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種人當自己病魔侵身,四大離散,如風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為時過晚了。
※ ※ ※
光陰是催人老死,無情之物。利欲是誤人昏迷,不德之魔。惟有善覺能知修者,始能看得破,逃得出寰外,修真悟性,終成正果。只有凡夫沉迷塵寰,捨不得開,故墜落坑中,而不能自拔。
覺者,愛惜光陰,而不虛度。迷者,貪重利欲,而妄企圖。一覺一迷,覺者上天堂,迷者下地獄,天堂地獄由人自擇。覺者修真,免卻生老病死苦。迷者奢華,難逃金木水火土。覺者知修,靈光不昧,其壽無量,道性常圓,其命永安也。
願諸迷子早日曉悟,認理修真,作完人於無極之中,逍遙自在於先天之上。
温暖人心的微笑
前幾日,與好友在外吃飯,落座後,發現正對我視線的是門口站立的一位迎賓小姐。
看得出,這是個外地姑娘,二十出頭,高高的個子,身著與其他飯店迎賓員無異的旗袍,每有顧客光臨或離去,她總會微笑著說「歡迎光臨」或「請慢走」之類的話。
大概是食客們對迎賓小姐早已司空見慣的緣故,他們要麽只顧著和身邊的人攀談,要麽就匆匆走過,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這個外地姑娘似乎也習慣了人們的冷落,在沒有顧客經過的時候,就收起微笑,面無表情地站著。
她的漠然和熱鬧的飯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沒人注意到,除了不經意間坐在她對面的我。
一個年輕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臉上又露出了職業性的微笑。但出乎她意料的,年輕女孩沒有像其他客人一樣對她視而不見,而是回過頭回應了她一個微笑,一個甜甜的微笑。
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她的臉上。不同的是,那笑是如此由衷,如此生動。年輕女孩已走遠,但外地姑娘的笑卻依然燦爛。
原來,一個微笑就足以溫暖一顆心。
「一笑煩惱跑,二笑怨憎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樂逍遙。」
※ ※ ※
人際相處最重一個「誠」字,人與人相見,如能面露微笑,必能使對方同時感受到無上愉悅的心情,一個人亦將因為心情之愉悅而產生滿滿的活力,做起事來充滿精神及效率。
自己若能帶給他人微笑的光芒,對方亦將布施微笑做為回應,當自己看到別人以微笑回應自己時,乃將從內心深處產生一道一道祥和之氣息,打從心裡散發出來的喜悅之心,對人生充滿自信,於是心情快樂,內心更能獲得真實的快樂,則行事便能有衝勁,做起任何事情來幹勁十足。然而一整天的工作就因為幹勁充足,使得活力達到下班後仍然中氣十足,而身體則因為中氣充沛,乃能獲得各機能之活絡。
當世人身體各部位機能活絡時,自然氣血輸送順暢,在夜裡能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而眾生因為睡眠品質良好,於是隔日起床時便能精神飽滿,又由於精神飽滿,則能令身心感到暢快。人們因為心情暢快,必能使暢快的心透過生理之容顏表露出微微一笑,讓見到自己的每一個人,也都能感受到微笑的慈光普照。眾人則因為接受到微笑的慈光加持,於是亦從心裡感到快樂,並且仍以微笑普照每一個人。當然自己亦因為布施出去微笑的容顏,隨後自信滿滿,在待人接物上則能感召十方善知識之親近,樂於照顧所經營的事業,及每一項自己所希望對方給予協助的事。
朋友之間,因為微笑而使友情更加深厚;家庭成員之間,因為微笑而使彼此感情增長;左鄰右舍之間,因為微笑而提昇彼此和樂、互助之精神,甚至於帶給世人福氣滿滿,身心健全。世人更因為微笑,使自己做事不懈不怠,勇往直前,創新革新,贏得人生光明面。是故,永保微笑,光明長存也。
寶德雜誌第88期
看得出,這是個外地姑娘,二十出頭,高高的個子,身著與其他飯店迎賓員無異的旗袍,每有顧客光臨或離去,她總會微笑著說「歡迎光臨」或「請慢走」之類的話。
大概是食客們對迎賓小姐早已司空見慣的緣故,他們要麽只顧著和身邊的人攀談,要麽就匆匆走過,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這個外地姑娘似乎也習慣了人們的冷落,在沒有顧客經過的時候,就收起微笑,面無表情地站著。
她的漠然和熱鬧的飯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沒人注意到,除了不經意間坐在她對面的我。
一個年輕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臉上又露出了職業性的微笑。但出乎她意料的,年輕女孩沒有像其他客人一樣對她視而不見,而是回過頭回應了她一個微笑,一個甜甜的微笑。
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她的臉上。不同的是,那笑是如此由衷,如此生動。年輕女孩已走遠,但外地姑娘的笑卻依然燦爛。
原來,一個微笑就足以溫暖一顆心。
「一笑煩惱跑,二笑怨憎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樂逍遙。」
※ ※ ※
人際相處最重一個「誠」字,人與人相見,如能面露微笑,必能使對方同時感受到無上愉悅的心情,一個人亦將因為心情之愉悅而產生滿滿的活力,做起事來充滿精神及效率。
自己若能帶給他人微笑的光芒,對方亦將布施微笑做為回應,當自己看到別人以微笑回應自己時,乃將從內心深處產生一道一道祥和之氣息,打從心裡散發出來的喜悅之心,對人生充滿自信,於是心情快樂,內心更能獲得真實的快樂,則行事便能有衝勁,做起任何事情來幹勁十足。然而一整天的工作就因為幹勁充足,使得活力達到下班後仍然中氣十足,而身體則因為中氣充沛,乃能獲得各機能之活絡。
當世人身體各部位機能活絡時,自然氣血輸送順暢,在夜裡能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而眾生因為睡眠品質良好,於是隔日起床時便能精神飽滿,又由於精神飽滿,則能令身心感到暢快。人們因為心情暢快,必能使暢快的心透過生理之容顏表露出微微一笑,讓見到自己的每一個人,也都能感受到微笑的慈光普照。眾人則因為接受到微笑的慈光加持,於是亦從心裡感到快樂,並且仍以微笑普照每一個人。當然自己亦因為布施出去微笑的容顏,隨後自信滿滿,在待人接物上則能感召十方善知識之親近,樂於照顧所經營的事業,及每一項自己所希望對方給予協助的事。
朋友之間,因為微笑而使友情更加深厚;家庭成員之間,因為微笑而使彼此感情增長;左鄰右舍之間,因為微笑而提昇彼此和樂、互助之精神,甚至於帶給世人福氣滿滿,身心健全。世人更因為微笑,使自己做事不懈不怠,勇往直前,創新革新,贏得人生光明面。是故,永保微笑,光明長存也。
寶德雜誌第88期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十樂與十苦
蓮生/文
我們學佛,知人間有十種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而在佛國則有十樂:
一、不可思議所信樂。
二、無有等比佛三昧樂。
三、不可限量大慈悲樂。
四、一切諸佛解脫之樂。
五、無有邊際大神通樂。
六、最極尊貴大自在樂。
七、廣大究竟無量力樂。
八、離諸知覺寂靜之樂。
九、住無礙住恆正定樂。
十、行無二行不變異樂。
另外,淨土亦有十樂,天上妙樂、禪修之樂、無煩惱樂、身光明樂、菩提之樂、邦土之樂、一切寶樂、功德水樂、樂音之樂、安穩之樂。
釋迦牟尼佛教示我們:
守五戒,可得人身。
行十善,上昇諸天。
修禪定,光明清淨。
「般若」、「真如」、「空性」、「唯識」、「瑜伽」的修行,可以證入大圓滿的佛國境界。
我們由此發覺,人們走上修行之路或是出離心重的人出了家,剛剛起步,都是為了「離苦得樂」。
就算是釋迦牟尼佛當太子的時候也不例外,悉達多太子深得父王與母后的寵愛,住的是瓊樓玉宇,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錦緞,出遊有侍從,想看歌舞,有宮女跳美妙的舞姿,有樂師奏悠揚的音樂。……
這樣子的王子生活,還算苦嗎?
然而,悉達多太子,總有一層抹不掉的淡淡憂鬱。
他想著:
人為什麼要生?人又為什麼會死?
人為什麼會老?人為什麼會病?
就算是國王之位,鄰國正虎視眈眈,這位置可保永遠嗎?
富貴榮華可保永遠嗎?
幾時會成為階下囚?
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的疑懼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迦毘羅衛國的現實問題。
身為太子,也有這麼多無可奈何的事,於是,太子想尋找答案,他根本活得不快樂,這就是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走這條路的原因了。
當我們來到光明山十樂寺的時候,我就想起,人間的十苦及淨土的十樂。
十樂寺,排名第七番。
在十樂寺,我想到我自己,其實在我的內在世界:
觀遍世界清淨香。
足踏虛空更異常。
有緣寶座演妙法。
傳出般若現虹光。
已無生死言非謬。
天地福份語非狂。
修成證果神通力。
清閒極樂是吾邦。
然而,在我外在的世界,不能說沒有煩惱的事,我煩惱的是,這人間太多的「假」,太多的「虛偽」,太多的「髒」。同樣是人,就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嗎?
國與國有戰爭。
人與人有鬥爭。
如何能免除這些?我看很難免,因為人們始終不明白,汲汲於「勝利」的一切努力與工夫,畢竟都是虛無飄渺的。有些人為了「勝利」,不擇手段,虛偽造假,來陷害人,縱然「勝利」了,害了他人,但,會真正的平安嗎?心靈能平靜嗎?業障會饒了你嗎?
尤其人心的「變異」很快,施恩于人,這人不但不知回報,還要挾恨報復。恩怨完全顛倒,實在太恐怖了。
人心易變。
人心太髒。
人心可怖。
還可以救人嗎?
人很現實的,利用你的時候,會叫「師佛」,沒有用到的時候,便一腳踢到一邊去,還落井下石呢!
我是真的應該隱退了,到那海角的一隅去隱跡起來,離開五濁的俗世,捨棄名利,這樣才可以忘辱忘榮,住在茅草屋中,樂於林泉之中,樂自在而清貧。
現在,嚮往的正是,無一毫的罣礙,無半點之牽纏,管它烏兔之逡巡,管它春夏秋冬,也莫管它滄海桑田之變遷。
在那林泉之中,只誦誦經,念念佛,持持咒,修修氣,坐坐禪,這生涯若恍若惚,如杳如冥,身逍遙,心自在,豈不是甚好!
在光明山十樂寺,有弟子悄悄問我:「師尊,你在想什麼?」
我答:「十樂。」
「人間有十樂嗎?」
「人間有十苦,淨土才有十樂,這淨土十樂正是對治人間十苦的。」
「人間何時有十樂?」
此問題,我答不出,成了啞吧!
「現代佛教,都主張人間佛教,看來人間淨土不遠才是。」弟子自問自答。
而我想起一聯:
隨緣隨份出塵林。
似水如雲一片心。
盧勝彥文集143冊《人生的空海》十樂與十苦
我們學佛,知人間有十種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而在佛國則有十樂:
一、不可思議所信樂。
二、無有等比佛三昧樂。
三、不可限量大慈悲樂。
四、一切諸佛解脫之樂。
五、無有邊際大神通樂。
六、最極尊貴大自在樂。
七、廣大究竟無量力樂。
八、離諸知覺寂靜之樂。
九、住無礙住恆正定樂。
十、行無二行不變異樂。
另外,淨土亦有十樂,天上妙樂、禪修之樂、無煩惱樂、身光明樂、菩提之樂、邦土之樂、一切寶樂、功德水樂、樂音之樂、安穩之樂。
釋迦牟尼佛教示我們:
守五戒,可得人身。
行十善,上昇諸天。
修禪定,光明清淨。
「般若」、「真如」、「空性」、「唯識」、「瑜伽」的修行,可以證入大圓滿的佛國境界。
我們由此發覺,人們走上修行之路或是出離心重的人出了家,剛剛起步,都是為了「離苦得樂」。
就算是釋迦牟尼佛當太子的時候也不例外,悉達多太子深得父王與母后的寵愛,住的是瓊樓玉宇,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錦緞,出遊有侍從,想看歌舞,有宮女跳美妙的舞姿,有樂師奏悠揚的音樂。……
這樣子的王子生活,還算苦嗎?
然而,悉達多太子,總有一層抹不掉的淡淡憂鬱。
他想著:
人為什麼要生?人又為什麼會死?
人為什麼會老?人為什麼會病?
就算是國王之位,鄰國正虎視眈眈,這位置可保永遠嗎?
富貴榮華可保永遠嗎?
幾時會成為階下囚?
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的疑懼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迦毘羅衛國的現實問題。
身為太子,也有這麼多無可奈何的事,於是,太子想尋找答案,他根本活得不快樂,這就是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走這條路的原因了。
當我們來到光明山十樂寺的時候,我就想起,人間的十苦及淨土的十樂。
十樂寺,排名第七番。
在十樂寺,我想到我自己,其實在我的內在世界:
觀遍世界清淨香。
足踏虛空更異常。
有緣寶座演妙法。
傳出般若現虹光。
已無生死言非謬。
天地福份語非狂。
修成證果神通力。
清閒極樂是吾邦。
然而,在我外在的世界,不能說沒有煩惱的事,我煩惱的是,這人間太多的「假」,太多的「虛偽」,太多的「髒」。同樣是人,就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嗎?
國與國有戰爭。
人與人有鬥爭。
如何能免除這些?我看很難免,因為人們始終不明白,汲汲於「勝利」的一切努力與工夫,畢竟都是虛無飄渺的。有些人為了「勝利」,不擇手段,虛偽造假,來陷害人,縱然「勝利」了,害了他人,但,會真正的平安嗎?心靈能平靜嗎?業障會饒了你嗎?
尤其人心的「變異」很快,施恩于人,這人不但不知回報,還要挾恨報復。恩怨完全顛倒,實在太恐怖了。
人心易變。
人心太髒。
人心可怖。
還可以救人嗎?
人很現實的,利用你的時候,會叫「師佛」,沒有用到的時候,便一腳踢到一邊去,還落井下石呢!
我是真的應該隱退了,到那海角的一隅去隱跡起來,離開五濁的俗世,捨棄名利,這樣才可以忘辱忘榮,住在茅草屋中,樂於林泉之中,樂自在而清貧。
現在,嚮往的正是,無一毫的罣礙,無半點之牽纏,管它烏兔之逡巡,管它春夏秋冬,也莫管它滄海桑田之變遷。
在那林泉之中,只誦誦經,念念佛,持持咒,修修氣,坐坐禪,這生涯若恍若惚,如杳如冥,身逍遙,心自在,豈不是甚好!
在光明山十樂寺,有弟子悄悄問我:「師尊,你在想什麼?」
我答:「十樂。」
「人間有十樂嗎?」
「人間有十苦,淨土才有十樂,這淨土十樂正是對治人間十苦的。」
「人間何時有十樂?」
此問題,我答不出,成了啞吧!
「現代佛教,都主張人間佛教,看來人間淨土不遠才是。」弟子自問自答。
而我想起一聯:
隨緣隨份出塵林。
似水如雲一片心。
盧勝彥文集143冊《人生的空海》十樂與十苦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愛爾蘭船長
十九世紀中期,因糧食欠收,愛爾蘭鬧起了饑荒,五年內有一百萬人被活活餓死。
為了尋條活路,許多饑腸轆轆的窮人主動找到基爾拉什船長,表示希望船長收容自己做奴隸,唯一的條件便是懇求他把自己運到美洲,在那邊尋口飯吃。
每個奴隸賣到美洲能賺一百愛爾蘭鎊,而一條船足足可以運載五百人,來回一趟至少能賺五萬愛爾蘭鎊,精明的基爾拉什船長覺得這生意值得做,於是張貼出布告公開徵集願意賣身為奴的窮人。
短短一週,就有五萬名窮人報了名。
在豐厚利潤的驅使下,基爾拉什船長不分晝夜地駕船在大西洋上劈波斬浪,將一批又一批的窮人運送到美國波士頓,賺取了不計其數的鈔票。
當時駕船橫跨大西洋十分艱辛,且風險相當大,基爾拉什船長乘人之危的做法,受到了一批有識之士的批判。
當地極負名望的喬治教士更是難抑心中的憤怒,執筆寫下一封長達六十八頁的控訴信,向當地警察局痛訴了基爾拉什販賣奴隸牟取暴利的可恥行為,要求嚴懲他。
警察局被喬治教士的仁義之辭深深打動,同時也對基爾拉什的罪惡行徑恨之入骨,於是連夜將他羈押歸案,打入了大牢。
哪料次日,數百名忍饑挨餓的窮人聚集在碼頭等待去美國,可是一上午過去了,也沒見著基爾拉什船長的影子,這才知道是喬治教士的一封長信將他送進了監獄。於是大伙氣急敗壞地找到喬治,訓斥他多管閒事,斷了他們的活路。
喬治望著憤怒的窮人,疑惑地問:「船長是要把你們運到美國當奴隸掙黑心錢,我阻止他難道錯了麼?」
眾人責罵道:「沒有船長,我們就沒了生路,你罪大惡極!難道你這個愚蠢的傢伙能供我們吃飯嗎?」
喬治這才意識到,雖然基爾拉什所做的事並不仁義,但畢竟是給生無所盼的窮人帶來了希望,而自己將船長送進了監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斬斷了他們求生的希望。
面對食不果腹的窮人,喬治無奈地作出決定,把教會存儲的糧食無償供應給他們。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需要救濟的窮人越來越多,教會的糧食很快就顆粒不剩了。
望著這些被餓壞了的窮人,喬治別無他法,只得再次來到警察局,請求釋放基爾拉什,但他卻被告知,基爾拉什意識到自己罪孽深重,已經上吊自殺了。
數千名窮人守在教會門前等飯吃,這可怎麼辦?喬治教士陷入到無盡的愁苦之中。
深夜,教會門外傳來窮人們撕心裂肺的哀號聲,喬治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甚至大過了基爾拉什所犯的罪孽。
經過一夜的反思,他決定脫下教士服,換上船長服,然後高薪聘請了六位精通駕船的壯漢,登上了基爾拉什留下的那條蒸汽船。
窮人們瘋狂地湧上船,喬治船長卻吩咐壯漢守在入口處,向窮人挨個收取十愛爾蘭鎊的費用。對於無力支付的窮人,他允許他們打下欠條先行登船,日後再返還。
有個窮人不理解這位檢舉基爾拉什的教士竟然駕船也要收錢,納悶地問:「你不是自詡高尚嗎?怎麼還要我們付錢呢?」
喬治搖了搖頭,無奈地回答:「輪船要順利抵達目的地,就需要花錢買燃料和雇船員呀!」
喬治改行做船長三十年,曾往返大西洋八十餘次,運送了近五萬名難民到美國。他把窮人支付的錢都用在輪船的運轉和船員的工錢上,未留下一分錢給兒女。他因此深得當時人們的擁戴,被尊稱為愛爾蘭船長。
這位船長在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我平生遇到過兩個極端的人,一個是眼裡盡是金錢的基爾拉什船長,另一個是腦中裝滿慈善的喬治教士,他們所犯下的錯都不值得原諒。」
很多良好的願望,如果單純用金錢或是道德衡量,最後的結果往往背道而馳。而真正值得推崇的做法是,既非貪婪的算計,亦非對純粹的道德的維護,而是理所應得的利益與力所能及的道義之完美統一。
為了尋條活路,許多饑腸轆轆的窮人主動找到基爾拉什船長,表示希望船長收容自己做奴隸,唯一的條件便是懇求他把自己運到美洲,在那邊尋口飯吃。
每個奴隸賣到美洲能賺一百愛爾蘭鎊,而一條船足足可以運載五百人,來回一趟至少能賺五萬愛爾蘭鎊,精明的基爾拉什船長覺得這生意值得做,於是張貼出布告公開徵集願意賣身為奴的窮人。
短短一週,就有五萬名窮人報了名。
在豐厚利潤的驅使下,基爾拉什船長不分晝夜地駕船在大西洋上劈波斬浪,將一批又一批的窮人運送到美國波士頓,賺取了不計其數的鈔票。
當時駕船橫跨大西洋十分艱辛,且風險相當大,基爾拉什船長乘人之危的做法,受到了一批有識之士的批判。
當地極負名望的喬治教士更是難抑心中的憤怒,執筆寫下一封長達六十八頁的控訴信,向當地警察局痛訴了基爾拉什販賣奴隸牟取暴利的可恥行為,要求嚴懲他。
警察局被喬治教士的仁義之辭深深打動,同時也對基爾拉什的罪惡行徑恨之入骨,於是連夜將他羈押歸案,打入了大牢。
哪料次日,數百名忍饑挨餓的窮人聚集在碼頭等待去美國,可是一上午過去了,也沒見著基爾拉什船長的影子,這才知道是喬治教士的一封長信將他送進了監獄。於是大伙氣急敗壞地找到喬治,訓斥他多管閒事,斷了他們的活路。
喬治望著憤怒的窮人,疑惑地問:「船長是要把你們運到美國當奴隸掙黑心錢,我阻止他難道錯了麼?」
眾人責罵道:「沒有船長,我們就沒了生路,你罪大惡極!難道你這個愚蠢的傢伙能供我們吃飯嗎?」
喬治這才意識到,雖然基爾拉什所做的事並不仁義,但畢竟是給生無所盼的窮人帶來了希望,而自己將船長送進了監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斬斷了他們求生的希望。
面對食不果腹的窮人,喬治無奈地作出決定,把教會存儲的糧食無償供應給他們。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需要救濟的窮人越來越多,教會的糧食很快就顆粒不剩了。
望著這些被餓壞了的窮人,喬治別無他法,只得再次來到警察局,請求釋放基爾拉什,但他卻被告知,基爾拉什意識到自己罪孽深重,已經上吊自殺了。
數千名窮人守在教會門前等飯吃,這可怎麼辦?喬治教士陷入到無盡的愁苦之中。
深夜,教會門外傳來窮人們撕心裂肺的哀號聲,喬治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甚至大過了基爾拉什所犯的罪孽。
經過一夜的反思,他決定脫下教士服,換上船長服,然後高薪聘請了六位精通駕船的壯漢,登上了基爾拉什留下的那條蒸汽船。
窮人們瘋狂地湧上船,喬治船長卻吩咐壯漢守在入口處,向窮人挨個收取十愛爾蘭鎊的費用。對於無力支付的窮人,他允許他們打下欠條先行登船,日後再返還。
有個窮人不理解這位檢舉基爾拉什的教士竟然駕船也要收錢,納悶地問:「你不是自詡高尚嗎?怎麼還要我們付錢呢?」
喬治搖了搖頭,無奈地回答:「輪船要順利抵達目的地,就需要花錢買燃料和雇船員呀!」
喬治改行做船長三十年,曾往返大西洋八十餘次,運送了近五萬名難民到美國。他把窮人支付的錢都用在輪船的運轉和船員的工錢上,未留下一分錢給兒女。他因此深得當時人們的擁戴,被尊稱為愛爾蘭船長。
這位船長在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我平生遇到過兩個極端的人,一個是眼裡盡是金錢的基爾拉什船長,另一個是腦中裝滿慈善的喬治教士,他們所犯下的錯都不值得原諒。」
很多良好的願望,如果單純用金錢或是道德衡量,最後的結果往往背道而馳。而真正值得推崇的做法是,既非貪婪的算計,亦非對純粹的道德的維護,而是理所應得的利益與力所能及的道義之完美統一。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心的容量
老禪師新收一位弟子,這個弟子有個習慣,凡事愛抱怨。不是嫌床太硬睡不好,就是嫌天氣不好,讓他無法外出遊玩。
有一天老禪師叫這位弟子去拿三袋鹽,分別倒入盛滿水的玻璃杯、塑膠盆和水缸裡。
弟子照老禪師的話做好後,老禪師讓他先端起玻璃杯喝一口。
弟子喝了一口後皺著眉頭說:「鹹得發苦。」
老禪師又讓他嘗盛在塑膠盆裡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後,皺著眉頭說:「還是很鹹!」
老禪師又讓他嘗嘗水缸裡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後,對老禪師說:「這裡的水已經不那麼鹹了。」
最後老禪師帶著一袋鹽,和弟子到寺院外的一個大湖邊,老禪師讓弟子把鹽撒進湖裡,然後說:「你再嘗一口湖水的味道。」
弟子彎腰捧起清澈的湖水嘗了一口說:「嘗不到鹹的味道。」
老禪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你的生命就是一個容器,痛苦是鹽,而你人生的鹹淡就取決於你用什麼種的容器來盛取你的生命。你願意做玻璃杯、塑膠盆、水缸還是這片湖?」
弟子瞬間徹悟:自己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如同把一袋鹽放進了玻璃杯中,那有限的水分稀釋不了鹽的濃度,所以就覺得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並為此而心煩意亂。如果打開心胸,以湖的胸懷來容納一切,生活中就不會有這麼多「鹹」的感覺!那浩瀚湖水肯定會把痛苦都稀釋了。
※ ※ ※
「心胸廣大業成功,忍讓容何事可隆;計較錙銖親者叛,能知納眾得光榮。」
經云:「心包太虛,量週沙界。」一個人心胸是否廣大,可以決定其一生事業,為人是否成功,其心胸愈大,其事業成功機率越大;若心胸狹小,其機率越小。故凡人除需修得容忍之心,還需修得包容之心,而包容必需包括仇恨,若能包含仇恨,則是逆增上緣。而且是善知識,能視親仇平等,則其人格愈顯偉大,而其為人愈見成功。
而凡人有此情操,其為人處世則無錙銖計較,更不會惹得眾叛親離,而其為人則因心胸之廣大,得到人助天助,亦不因容忍不下他人、排擠他人、嫉妒他人而走向孤獨,步向絕境。當知大海之所以能那百川,太虛能容萬物,則是因有容乃大;太虛所以無邊,大海之所以無涯,皆因能容納大眾。凡人亦應如此能容忍他人之仇恨,則能為自己帶來福份。所謂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何妨流水過,能容忍一切,福慧禎祥,不因無容惹禍。
當知現實社稷均在爭權奪利,排擠他人,唯利是圖之境。能之容忍,必能明哲保身,尤以深入鸞門之善知識與修身者,秉持能容乃大,被包榮要覺渺小,如此能悟徹,凡事心胸廣大,凡事包容,如此非聖則賢。
慈懷普澤-談能容為大
有一天老禪師叫這位弟子去拿三袋鹽,分別倒入盛滿水的玻璃杯、塑膠盆和水缸裡。
弟子照老禪師的話做好後,老禪師讓他先端起玻璃杯喝一口。
弟子喝了一口後皺著眉頭說:「鹹得發苦。」
老禪師又讓他嘗盛在塑膠盆裡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後,皺著眉頭說:「還是很鹹!」
老禪師又讓他嘗嘗水缸裡的水,弟子喝了一口後,對老禪師說:「這裡的水已經不那麼鹹了。」
最後老禪師帶著一袋鹽,和弟子到寺院外的一個大湖邊,老禪師讓弟子把鹽撒進湖裡,然後說:「你再嘗一口湖水的味道。」
弟子彎腰捧起清澈的湖水嘗了一口說:「嘗不到鹹的味道。」
老禪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你的生命就是一個容器,痛苦是鹽,而你人生的鹹淡就取決於你用什麼種的容器來盛取你的生命。你願意做玻璃杯、塑膠盆、水缸還是這片湖?」
弟子瞬間徹悟:自己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如同把一袋鹽放進了玻璃杯中,那有限的水分稀釋不了鹽的濃度,所以就覺得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並為此而心煩意亂。如果打開心胸,以湖的胸懷來容納一切,生活中就不會有這麼多「鹹」的感覺!那浩瀚湖水肯定會把痛苦都稀釋了。
※ ※ ※
「心胸廣大業成功,忍讓容何事可隆;計較錙銖親者叛,能知納眾得光榮。」
經云:「心包太虛,量週沙界。」一個人心胸是否廣大,可以決定其一生事業,為人是否成功,其心胸愈大,其事業成功機率越大;若心胸狹小,其機率越小。故凡人除需修得容忍之心,還需修得包容之心,而包容必需包括仇恨,若能包含仇恨,則是逆增上緣。而且是善知識,能視親仇平等,則其人格愈顯偉大,而其為人愈見成功。
而凡人有此情操,其為人處世則無錙銖計較,更不會惹得眾叛親離,而其為人則因心胸之廣大,得到人助天助,亦不因容忍不下他人、排擠他人、嫉妒他人而走向孤獨,步向絕境。當知大海之所以能那百川,太虛能容萬物,則是因有容乃大;太虛所以無邊,大海之所以無涯,皆因能容納大眾。凡人亦應如此能容忍他人之仇恨,則能為自己帶來福份。所謂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何妨流水過,能容忍一切,福慧禎祥,不因無容惹禍。
當知現實社稷均在爭權奪利,排擠他人,唯利是圖之境。能之容忍,必能明哲保身,尤以深入鸞門之善知識與修身者,秉持能容乃大,被包榮要覺渺小,如此能悟徹,凡事心胸廣大,凡事包容,如此非聖則賢。
慈懷普澤-談能容為大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楊震,東漢時代,陝西華陰縣人,別號伯起,他的學識淵博,為人光明正大,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關西夫子」。
楊震在朝為官清正,愛百姓如子女,很喜歡為國家舉用有才能的人,適他所管轄之地區內,有昌邑縣尚缺縣令,他因知王密有才智,乃保舉他為縣令。
有一次,楊震因有公事而到昌邑縣來,王密知道了,想賄賂楊震,便帶了黃金十斤送給楊震。一為答謝他過去提拔之恩,並請求以後多多栽培。
當王密親自抵達楊震住處時,楊震很高興地出來迎接。楊震知道了王密的來意,他堅定不肯接受其賄賂。
王密說:「我趁著天晚送來,路上沒有人看到的,亦無第三者知道,您收了有什麼關係呢?」
楊震便正色地對王密說:「你送黃金給我的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為什麼說沒人知道呢?」
於是堅決不接受。王密聽了楊震的話,知道自己錯了,不覺面紅耳赤,很是慚愧,帶著黃金回家去了。
楊震有如此廉節的美德,他的子孫感覺很是光榮,於是在家的廳堂上懸掛著「四知堂」的匾額,一則表示他們祖宗清廉的美德,二則可以作為他們的一種警戒。
所以楊震畏四知而辭金,其清白廉潔,是天下無人出其右,其廉潔之名,萬古流傳,作為代代為官者之典範。
※ ※ ※
廉者,清明廉潔不取不義之財物,然此理易懂,而行者寡矣。
世之人常有欲求,當擁有了之後,又想要再更多、再更好,終至因欲望而迷失。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俗語有云:「無欲則剛,知足者富」,即是指降低自身之欲求,而得到心靈之平靜,而廉也是如此。古今諸多為官清廉者,歷代署名,萬古揚芬,使百代兒孫顯耀,光沾族譜,為國家開一頁之光榮。雖貧居陋巷,四壁蕭條,清寒世,然猶能安居樂業。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倘若為官者而以不正當手段,或為回扣,或以其他名目,中飽私囊,然其知乎?此乃民脂民膏,百姓之血汗錢,雖陽世僥倖過關,但得此不義之財,未必子孫能享榮華富貴,且死後兩手空空,孽鏡台上罪孽滔滔,絲毫不漏,至時後悔莫及矣!
但願有幸為人父母官者,能效法古人清廉之道,則可留芳百世,避免遺臭萬年,切記!
楊震在朝為官清正,愛百姓如子女,很喜歡為國家舉用有才能的人,適他所管轄之地區內,有昌邑縣尚缺縣令,他因知王密有才智,乃保舉他為縣令。
有一次,楊震因有公事而到昌邑縣來,王密知道了,想賄賂楊震,便帶了黃金十斤送給楊震。一為答謝他過去提拔之恩,並請求以後多多栽培。
當王密親自抵達楊震住處時,楊震很高興地出來迎接。楊震知道了王密的來意,他堅定不肯接受其賄賂。
王密說:「我趁著天晚送來,路上沒有人看到的,亦無第三者知道,您收了有什麼關係呢?」
楊震便正色地對王密說:「你送黃金給我的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為什麼說沒人知道呢?」
於是堅決不接受。王密聽了楊震的話,知道自己錯了,不覺面紅耳赤,很是慚愧,帶著黃金回家去了。
楊震有如此廉節的美德,他的子孫感覺很是光榮,於是在家的廳堂上懸掛著「四知堂」的匾額,一則表示他們祖宗清廉的美德,二則可以作為他們的一種警戒。
所以楊震畏四知而辭金,其清白廉潔,是天下無人出其右,其廉潔之名,萬古流傳,作為代代為官者之典範。
※ ※ ※
廉者,清明廉潔不取不義之財物,然此理易懂,而行者寡矣。
世之人常有欲求,當擁有了之後,又想要再更多、再更好,終至因欲望而迷失。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俗語有云:「無欲則剛,知足者富」,即是指降低自身之欲求,而得到心靈之平靜,而廉也是如此。古今諸多為官清廉者,歷代署名,萬古揚芬,使百代兒孫顯耀,光沾族譜,為國家開一頁之光榮。雖貧居陋巷,四壁蕭條,清寒世,然猶能安居樂業。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倘若為官者而以不正當手段,或為回扣,或以其他名目,中飽私囊,然其知乎?此乃民脂民膏,百姓之血汗錢,雖陽世僥倖過關,但得此不義之財,未必子孫能享榮華富貴,且死後兩手空空,孽鏡台上罪孽滔滔,絲毫不漏,至時後悔莫及矣!
但願有幸為人父母官者,能效法古人清廉之道,則可留芳百世,避免遺臭萬年,切記!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大寒大暑的公案
蓮生/文
記得禪宗《碧巖錄》中有一則公案:
有一位僧人去到洞山禪師處,問:「當大寒大暑來臨的時候,你老和尚怎樣迴避之?」
洞山回答:「跑到沒有寒暑的地方,不就好了嗎?」
那僧人又問:「所謂沒有寒暑的地方,是怎麼樣的地方啊?」
洞山說:「遇到寒冷,自己化為冷,遇到酷暑,自己化為熱。」
這則公案,很多人研究。
有人認為:
寒冷時化為冷,是忘了冷。
酷暑中化為熱,是忘了熱。
有人認為:
意義是「隨遇而安」,管它冷或熱。
又有人認為:
沒有寒暑的地方,指的就是「心」。
這則公案,類似日本真言密教的祖師空海大師的一句名言:
「風來就化為風,雨來就化為雨。」
õ
我曾經問一位弟子:「當大煩惱來臨的時候,你怎麼辦?」
弟子答:「跑到沒有大煩惱的地方。」
我也一樣問:「所謂沒有大煩惱的地方,是怎樣的地方?」
弟子想了想,回答不出。
我告訴弟子:
一個人要真正的避開大煩惱是不可能的,如同大地之間,有大寒大暑是一樣的。
唯一能避開大煩惱的,是如來的智慧,這就是佛智,佛智有六大特性:
一、對大煩惱了了分明,一目了然,知其因緣,知其聚散,自然隨遇而安,可斷絕煩惱來時,苦的感受。
二、對煩惱之境,看成沒有煩惱的平靜。
三、明察自己的心,不為所動。
四、持久的正念。
五、因為有大煩惱,會使修行更完美。
六、離開煩惱的執著。
我對弟子說:當一般人面對煩惱及逆境或恐怖危險的局面時,心中會恐懼害怕,這些現象的產生是自然的。但是,修行人面對這些時,唯一的方法是如來的智慧,用如來的智慧去制服它。
此即是:
寒來化為冷。
暑來化為熱。
風來化為風。
水來化為水。
隨遇而安的不為所動,修行人知道,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因果的聚合分散,順境逆境都是一樣會發生的,因而樂與苦的感受不會再覺受其太大的力量,這個時候才能夠鎮定及保持內心的平靜。
佛陀有三句話:
一切均會過去。
人均會死。
一切皆空。
這是如來「出世間」的正智。
一個修行人有了如來的智慧,要保持這個智慧的恆久正念,讓它順其自然,要常常有五根(信、精進、正念、正定、智慧),自然發展到佛的果位。
如果五根不平穩,正念就難保持,一下前進,一下後退,這就要精進修行,時時提醒自己。
而涅槃,就是真正沒有煩惱的地方了!
盧勝彥文集146冊《虛空中的孤鳥》大寒大暑的公案
記得禪宗《碧巖錄》中有一則公案:
有一位僧人去到洞山禪師處,問:「當大寒大暑來臨的時候,你老和尚怎樣迴避之?」
洞山回答:「跑到沒有寒暑的地方,不就好了嗎?」
那僧人又問:「所謂沒有寒暑的地方,是怎麼樣的地方啊?」
洞山說:「遇到寒冷,自己化為冷,遇到酷暑,自己化為熱。」
這則公案,很多人研究。
有人認為:
寒冷時化為冷,是忘了冷。
酷暑中化為熱,是忘了熱。
有人認為:
意義是「隨遇而安」,管它冷或熱。
又有人認為:
沒有寒暑的地方,指的就是「心」。
這則公案,類似日本真言密教的祖師空海大師的一句名言:
「風來就化為風,雨來就化為雨。」
õ
我曾經問一位弟子:「當大煩惱來臨的時候,你怎麼辦?」
弟子答:「跑到沒有大煩惱的地方。」
我也一樣問:「所謂沒有大煩惱的地方,是怎樣的地方?」
弟子想了想,回答不出。
我告訴弟子:
一個人要真正的避開大煩惱是不可能的,如同大地之間,有大寒大暑是一樣的。
唯一能避開大煩惱的,是如來的智慧,這就是佛智,佛智有六大特性:
一、對大煩惱了了分明,一目了然,知其因緣,知其聚散,自然隨遇而安,可斷絕煩惱來時,苦的感受。
二、對煩惱之境,看成沒有煩惱的平靜。
三、明察自己的心,不為所動。
四、持久的正念。
五、因為有大煩惱,會使修行更完美。
六、離開煩惱的執著。
我對弟子說:當一般人面對煩惱及逆境或恐怖危險的局面時,心中會恐懼害怕,這些現象的產生是自然的。但是,修行人面對這些時,唯一的方法是如來的智慧,用如來的智慧去制服它。
此即是:
寒來化為冷。
暑來化為熱。
風來化為風。
水來化為水。
隨遇而安的不為所動,修行人知道,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因果的聚合分散,順境逆境都是一樣會發生的,因而樂與苦的感受不會再覺受其太大的力量,這個時候才能夠鎮定及保持內心的平靜。
佛陀有三句話:
一切均會過去。
人均會死。
一切皆空。
這是如來「出世間」的正智。
一個修行人有了如來的智慧,要保持這個智慧的恆久正念,讓它順其自然,要常常有五根(信、精進、正念、正定、智慧),自然發展到佛的果位。
如果五根不平穩,正念就難保持,一下前進,一下後退,這就要精進修行,時時提醒自己。
而涅槃,就是真正沒有煩惱的地方了!
盧勝彥文集146冊《虛空中的孤鳥》大寒大暑的公案
朋友
昨天看到兩隻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鬍鬚就向相反方向爬去。
爬了很久以後,突然感到遺憾,在這樣廣大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
隨著宇宙空間的新開拓,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什麼時候,還能碰見幾隻可以碰一下觸鬚,打聲招呼,然後對視良久,最後緊緊擁抱的螞蟻?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
有一次相遇,容易嗎?
叫一聲朋友,容易嗎?
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有一種朋友,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心裡完全沒有負擔,不需要刻意地討好他;無論行、走、坐、臥,都覺得很自在。
不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他絕對沒忘了你,他也沒有停止關心你;他並不見得天天與你見面或通電話,但你知道你們的友誼不會有什麼變化,何以為證呢?
簡單!只要你有了為難的事,他似乎永遠在那兒,在一個令你放心的位置、不變的位置,等你奔向他。
甚至不需要你開口,他已經從你一舉一動之中,嗅到了某些端倪,主動把聲援的手伸過來;而且,他會做得不露痕跡,不讓你感到背了很重的人情債,反而讓你覺得,這樣的「助他修行」的好機會,你肯「賞」給他,那真是太給面子、太看得起他了。
他用一顆真心與你交往,你自然不能怠慢,也要掏出真心來相待。
好在能結為朋友的,通常也性情相近,不難互相掬誠以待。久而久之,你便擁有一項珍貴的財產,千金不換的寶物。
不管是分離的雲淡風輕也好,相聚時的風雲際會也罷;擁有這樣的朋友,你便經常擁有耐以咀嚼的感覺。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如我擁有一樣,我要恭喜你,並建議你在心田深處打掃出一方淨土。
恭迎你的朋友到你心中來,直到永遠永遠……
爬了很久以後,突然感到遺憾,在這樣廣大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竟沒有彼此擁抱一下。
隨著宇宙空間的新開拓,我們的體型更加微小了,什麼時候,還能碰見幾隻可以碰一下觸鬚,打聲招呼,然後對視良久,最後緊緊擁抱的螞蟻?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
有一次相遇,容易嗎?
叫一聲朋友,容易嗎?
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有一種朋友,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心裡完全沒有負擔,不需要刻意地討好他;無論行、走、坐、臥,都覺得很自在。
不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他絕對沒忘了你,他也沒有停止關心你;他並不見得天天與你見面或通電話,但你知道你們的友誼不會有什麼變化,何以為證呢?
簡單!只要你有了為難的事,他似乎永遠在那兒,在一個令你放心的位置、不變的位置,等你奔向他。
甚至不需要你開口,他已經從你一舉一動之中,嗅到了某些端倪,主動把聲援的手伸過來;而且,他會做得不露痕跡,不讓你感到背了很重的人情債,反而讓你覺得,這樣的「助他修行」的好機會,你肯「賞」給他,那真是太給面子、太看得起他了。
他用一顆真心與你交往,你自然不能怠慢,也要掏出真心來相待。
好在能結為朋友的,通常也性情相近,不難互相掬誠以待。久而久之,你便擁有一項珍貴的財產,千金不換的寶物。
不管是分離的雲淡風輕也好,相聚時的風雲際會也罷;擁有這樣的朋友,你便經常擁有耐以咀嚼的感覺。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如我擁有一樣,我要恭喜你,並建議你在心田深處打掃出一方淨土。
恭迎你的朋友到你心中來,直到永遠永遠……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幸福的次序
以下為法國企業家法比安與達賴喇嘛的對話:
法比安:有關金錢,金錢是否真有實際的權力?我們可以像控制法律一樣的控制金錢嗎?金錢是我們欲望的僕人或是主宰?
達賴喇嘛:容我說,金錢很好、很重要。沒有錢,日常生活不能運作,更不必提未來的發展,所以不必懷疑金錢的重要性。但同時,認為金錢是一切的主宰或權力的代表,也是不對。認為金錢就是一切,有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是極大的繆誤。
在佛法教義裡,普世的幸福根源於四種美德--法、財富、涅槃、滿願。
涅槃,又稱為離苦,是終極究竟的目標。達到俗世的成功,只是短暫的目標;佛法是到達究竟自在的方法,而金錢與財富只能促進俗世的成功。
對所有人來說,要努力以赴積極追求的,應該同時包括究竟的目標和俗世的成功。富裕和金錢屬於後者。事實上,佛法提到的世間八法,包括財富、健康、名望與聲譽,都是人類「幸福」的定義。
無論如何,即使只為了享有俗世的幸福,首先應該擁有的是心安,接著是健康,然後是好的伴侶,最後才是金錢。儘管這四個部分息息相關,但有先後順序。
人只要活著,總是可以找到朋友,可以謀生。第一湧現的應該是心安,心安理得總是帶來順利。當然,心安理得的人一定會明智地使用金錢。
心是一把鑰匙。如果世間一定有所謂的主宰,心就是這個主宰,而不是金錢。一顆健康、積極的心,是無與倫比的。如果我們顛倒這個優先順序,會有什麼後果?我很難想像沒有健康、沒有朋友、不能心安,卻擁有財富的人,能感受到任何一絲幸福快樂。
法比安:但是很多人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達賴喇嘛:是啊,特別是像你這樣的有錢人。
接下來,酒精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不是嗎?最後財富散盡並賠上健康。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沒有其他三樣要素,甚至於沒有健康,只憑著心安理得仍然可以快樂地活著。
僅是內心的安定,就足以稱得上幸福了。順著這個邏輯推演,如果心安理得、身體健康,而且身旁有知己好友,沒有錢照樣可以活得很好。反過來說,如果只擁有金錢,而沒有其他三樣要素,將會煩惱不斷。這是我的看法。
法比安:有關金錢,金錢是否真有實際的權力?我們可以像控制法律一樣的控制金錢嗎?金錢是我們欲望的僕人或是主宰?
達賴喇嘛:容我說,金錢很好、很重要。沒有錢,日常生活不能運作,更不必提未來的發展,所以不必懷疑金錢的重要性。但同時,認為金錢是一切的主宰或權力的代表,也是不對。認為金錢就是一切,有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是極大的繆誤。
在佛法教義裡,普世的幸福根源於四種美德--法、財富、涅槃、滿願。
涅槃,又稱為離苦,是終極究竟的目標。達到俗世的成功,只是短暫的目標;佛法是到達究竟自在的方法,而金錢與財富只能促進俗世的成功。
對所有人來說,要努力以赴積極追求的,應該同時包括究竟的目標和俗世的成功。富裕和金錢屬於後者。事實上,佛法提到的世間八法,包括財富、健康、名望與聲譽,都是人類「幸福」的定義。
無論如何,即使只為了享有俗世的幸福,首先應該擁有的是心安,接著是健康,然後是好的伴侶,最後才是金錢。儘管這四個部分息息相關,但有先後順序。
人只要活著,總是可以找到朋友,可以謀生。第一湧現的應該是心安,心安理得總是帶來順利。當然,心安理得的人一定會明智地使用金錢。
心是一把鑰匙。如果世間一定有所謂的主宰,心就是這個主宰,而不是金錢。一顆健康、積極的心,是無與倫比的。如果我們顛倒這個優先順序,會有什麼後果?我很難想像沒有健康、沒有朋友、不能心安,卻擁有財富的人,能感受到任何一絲幸福快樂。
法比安:但是很多人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達賴喇嘛:是啊,特別是像你這樣的有錢人。
接下來,酒精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不是嗎?最後財富散盡並賠上健康。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沒有其他三樣要素,甚至於沒有健康,只憑著心安理得仍然可以快樂地活著。
僅是內心的安定,就足以稱得上幸福了。順著這個邏輯推演,如果心安理得、身體健康,而且身旁有知己好友,沒有錢照樣可以活得很好。反過來說,如果只擁有金錢,而沒有其他三樣要素,將會煩惱不斷。這是我的看法。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捨小利得大福報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寒冬送暖除業障,開啓智慧結善緣;
助人為善要及時,回歸理天欠資糧。
聖示:能在冬令救濟時出錢出力捐物資,乃是積勁累德的快速途徑。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才是有福報之人,適逢災劫頻仍之際,能捨得之人必得上天助佑消災解業。想廣結善緣、得貴人助佑者,更不能小氣吝嗇,趁此難得之機緣好好布施一番,可得事業順遂,貴人扶助之報。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謹記吾言,在今年開春之前好好行善一番,未來家庭、運途、健康……等福報必能順利求得。吾今夜便以「捨小利得大福報」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捨小利得大福報」
明朝有位乞丐,名叫蘇東紇,人稱「蘇乞兒」,成天在大街上乞討,已有十年之久。
話說蘇乞兒,小時家裏也是小康之家,父母疼愛,不愁吃穿,常有糖吃,有新棉衣、棉襖穿,街坊鄰居都說他是個有「福氣」的孩子。
可嘆的是,孩子的「福氣」只有短短八年,在他九歲的那年,父親和人合夥做生意失敗,因還不起欠款便懸樑自盡,母親因傷心過度病倒,被娘家的舅舅接回去養病,只剩他和年邁的祖母住在祖屋旁的柴房生活。
祖母年邁無力討生活,街坊鄰居一開始會救濟他們,但久而久之接濟的次數愈來愈少,祖孫兩人有一餐沒一餐,蘇乞兒只好主動向鄰居乞討,鄰居偶而給飯菜,有時臉色不耐煩就不給。
蘇乞兒心裡好難過,只好挨家挨戶問,能討到飯菜就趕緊拿回家給祖母吃,自己常挨餓卻從不向祖母訴苦,還告訴祖母自己有飯吃。祖母心疼孫兒又無奈,常常偷掉眼淚,所以不到二年眼就瞎了。
蘇乞兒這時才不到十歲,開始到處向人討工作做,但村裡鬧飢荒,也沒什麼工作可做,他只好到附近熱鬧的城鎮乞討兼打零工。
過了數年,蘇乞兒已是年輕小伙子,人雖長得俊俏,但滿身烏漆媽黑,也看不到原來的模樣,但他人窮志不窮,對祖母盡心奉養,從不以為苦。每天除了乞討多,還會到附近廟供養布施,寺廟住持見他心地善良,常介紹工作給他,他也樂得出力,所以人緣很好。
過了二年,相依為命的祖母無疾而終,蘇乞兒無錢埋葬,便向當地的有錢人請求當長工十年,借得銀兩埋葬祖母。一辦好喪禮,蘇乞兒立刻去員外家工作,每天早起工作直到日落,逢人問好道早,員外全家上下都很喜歡他,礙於其身分地位差,否則早就成親了。
雖然工作繁忙,但蘇乞兒還是利用時間看書,只要看完一本書,立刻向員外的兒子再借一本,每天點著微弱的燈光念書,無形中氣質內涵日漸提升。除此之外,他看到貧苦的人也主動布施,有時連自己要吃的飯都布施給乞討的窮人,還勸周遭的人一起布施。
員外的妻子很有愛心,常主動救濟鄉里,蘇乞兒就幫員外夫人處理捐助貧苦之物資,成為夫人的得力助手,連員外也非常高興。
在蘇乞兒二十五歲那年,員外夫人將貼身丫環許配給他,助他完成終身大事。之後夫妻倆將長工期限做完,離開了員外家在外獨立。夫妻倆知道窮人的貧病苦,打算做點小生意糊口,並將所賺的錢大部份拿出來救濟他人。三年過後,妻子為家裏添了兩個白白胖胖的孩子,模樣很可愛。在行善三十年後,夫妻倆已子孫成群,家庭興旺,兩人先後無疾而終,列位仙班。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行善要及時,除了消累世之業力,也能添未來的福氣,更能回師理天做好準備,何樂而不為?留錢財與子孫,癡愚也;留福德與子孫,賢能也。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細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
詩曰:寒冬送暖除業障,開啓智慧結善緣;
助人為善要及時,回歸理天欠資糧。
聖示:能在冬令救濟時出錢出力捐物資,乃是積勁累德的快速途徑。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才是有福報之人,適逢災劫頻仍之際,能捨得之人必得上天助佑消災解業。想廣結善緣、得貴人助佑者,更不能小氣吝嗇,趁此難得之機緣好好布施一番,可得事業順遂,貴人扶助之報。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謹記吾言,在今年開春之前好好行善一番,未來家庭、運途、健康……等福報必能順利求得。吾今夜便以「捨小利得大福報」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捨小利得大福報」
明朝有位乞丐,名叫蘇東紇,人稱「蘇乞兒」,成天在大街上乞討,已有十年之久。
話說蘇乞兒,小時家裏也是小康之家,父母疼愛,不愁吃穿,常有糖吃,有新棉衣、棉襖穿,街坊鄰居都說他是個有「福氣」的孩子。
可嘆的是,孩子的「福氣」只有短短八年,在他九歲的那年,父親和人合夥做生意失敗,因還不起欠款便懸樑自盡,母親因傷心過度病倒,被娘家的舅舅接回去養病,只剩他和年邁的祖母住在祖屋旁的柴房生活。
祖母年邁無力討生活,街坊鄰居一開始會救濟他們,但久而久之接濟的次數愈來愈少,祖孫兩人有一餐沒一餐,蘇乞兒只好主動向鄰居乞討,鄰居偶而給飯菜,有時臉色不耐煩就不給。
蘇乞兒心裡好難過,只好挨家挨戶問,能討到飯菜就趕緊拿回家給祖母吃,自己常挨餓卻從不向祖母訴苦,還告訴祖母自己有飯吃。祖母心疼孫兒又無奈,常常偷掉眼淚,所以不到二年眼就瞎了。
蘇乞兒這時才不到十歲,開始到處向人討工作做,但村裡鬧飢荒,也沒什麼工作可做,他只好到附近熱鬧的城鎮乞討兼打零工。
過了數年,蘇乞兒已是年輕小伙子,人雖長得俊俏,但滿身烏漆媽黑,也看不到原來的模樣,但他人窮志不窮,對祖母盡心奉養,從不以為苦。每天除了乞討多,還會到附近廟供養布施,寺廟住持見他心地善良,常介紹工作給他,他也樂得出力,所以人緣很好。
過了二年,相依為命的祖母無疾而終,蘇乞兒無錢埋葬,便向當地的有錢人請求當長工十年,借得銀兩埋葬祖母。一辦好喪禮,蘇乞兒立刻去員外家工作,每天早起工作直到日落,逢人問好道早,員外全家上下都很喜歡他,礙於其身分地位差,否則早就成親了。
雖然工作繁忙,但蘇乞兒還是利用時間看書,只要看完一本書,立刻向員外的兒子再借一本,每天點著微弱的燈光念書,無形中氣質內涵日漸提升。除此之外,他看到貧苦的人也主動布施,有時連自己要吃的飯都布施給乞討的窮人,還勸周遭的人一起布施。
員外的妻子很有愛心,常主動救濟鄉里,蘇乞兒就幫員外夫人處理捐助貧苦之物資,成為夫人的得力助手,連員外也非常高興。
在蘇乞兒二十五歲那年,員外夫人將貼身丫環許配給他,助他完成終身大事。之後夫妻倆將長工期限做完,離開了員外家在外獨立。夫妻倆知道窮人的貧病苦,打算做點小生意糊口,並將所賺的錢大部份拿出來救濟他人。三年過後,妻子為家裏添了兩個白白胖胖的孩子,模樣很可愛。在行善三十年後,夫妻倆已子孫成群,家庭興旺,兩人先後無疾而終,列位仙班。
吾以上述實例勸喻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行善要及時,除了消累世之業力,也能添未來的福氣,更能回師理天做好準備,何樂而不為?留錢財與子孫,癡愚也;留福德與子孫,賢能也。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細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
快活的過日子
蓮生/文
無所謂實非刻板,也實非嚴肅,甚至戒律是無比嚴律的事,也有「別解脫」的方法。
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一位天主教的修道士。
在孤島上過著嚴酷的修道生活。這位修道士原先是在馬戲團表演雜耍的。
修道院只做:
讀經。
禮拜。
禱告。
靜坐。
有一天,修道士撿到了一只球,他想起了當年在馬戲團的雜耍生涯,倒立,用兩隻腳玩球。
他對天主瑪麗亞說:
「我一生什麼都不會,就只會馬戲團的雜耍,因此,我沒有什麼供養瑪麗亞,我就表演倒立玩球供養了。」
他趁無人時。
便在天主瑪麗亞雕像前,倒立玩起球的特技,他出神入化的表演,竟然感動了瑪麗亞。
雕像笑了。
雕像鼓掌。
雕像走了下來,給玩雜耍的修道人摩頂。
這真是奇妙的一刻啊!
●
我讀了此段文字,非常感動。
我覺得修行不必不苟言笑,要將自己的天賦表現出來。
供養非千篇一律。
你會什麼就供養什麼。
這才是修行的調味上品。
在傳承及戒律之下,我們善加利用,可以用優雅的及幽默的,只要不失禮,什麼都可以嬉笑詼諧。
一笑解千愁!
我主張可以游泳。
可以跳繩。
可以打羽毛球、踢足球、單槓、雙槓。主張可以畫畫、音樂、戲劇。
這是相當平易隨和的表現,用一點點的時間,會有神奇迷人的效果。
●
我雖然過著嚴肅的修行生涯,但,我喜歡聽笑話,喜歡愛說笑,我們為什麼要板著一幅死面孔?
人生的苦,要化解。
人生的憎,要化解。
人生的恨,要化解。
人生的情緒,要化解。
我喜歡哈哈哈大笑一番,不管是可厭的,可喜的。
全部一笑置之。
這就是我從來不懂防備他人的原因了。所以我不管他人:
居心何在?
偏向何方?
所圖何事?
全不加以防患。
當然我亦知道,有些人虛偽不實,有些人素行多失。
我仍然收為弟子。
就算將來我吃大虧了,損失大了,出了大漏子了,他人反噬我了,他人造師父的反了,弟子攻訐師父……。
我仍然快活的過日子!
嘻嘻哈哈!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快活的過日子
無所謂實非刻板,也實非嚴肅,甚至戒律是無比嚴律的事,也有「別解脫」的方法。
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一位天主教的修道士。
在孤島上過著嚴酷的修道生活。這位修道士原先是在馬戲團表演雜耍的。
修道院只做:
讀經。
禮拜。
禱告。
靜坐。
有一天,修道士撿到了一只球,他想起了當年在馬戲團的雜耍生涯,倒立,用兩隻腳玩球。
他對天主瑪麗亞說:
「我一生什麼都不會,就只會馬戲團的雜耍,因此,我沒有什麼供養瑪麗亞,我就表演倒立玩球供養了。」
他趁無人時。
便在天主瑪麗亞雕像前,倒立玩起球的特技,他出神入化的表演,竟然感動了瑪麗亞。
雕像笑了。
雕像鼓掌。
雕像走了下來,給玩雜耍的修道人摩頂。
這真是奇妙的一刻啊!
●
我讀了此段文字,非常感動。
我覺得修行不必不苟言笑,要將自己的天賦表現出來。
供養非千篇一律。
你會什麼就供養什麼。
這才是修行的調味上品。
在傳承及戒律之下,我們善加利用,可以用優雅的及幽默的,只要不失禮,什麼都可以嬉笑詼諧。
一笑解千愁!
我主張可以游泳。
可以跳繩。
可以打羽毛球、踢足球、單槓、雙槓。主張可以畫畫、音樂、戲劇。
這是相當平易隨和的表現,用一點點的時間,會有神奇迷人的效果。
●
我雖然過著嚴肅的修行生涯,但,我喜歡聽笑話,喜歡愛說笑,我們為什麼要板著一幅死面孔?
人生的苦,要化解。
人生的憎,要化解。
人生的恨,要化解。
人生的情緒,要化解。
我喜歡哈哈哈大笑一番,不管是可厭的,可喜的。
全部一笑置之。
這就是我從來不懂防備他人的原因了。所以我不管他人:
居心何在?
偏向何方?
所圖何事?
全不加以防患。
當然我亦知道,有些人虛偽不實,有些人素行多失。
我仍然收為弟子。
就算將來我吃大虧了,損失大了,出了大漏子了,他人反噬我了,他人造師父的反了,弟子攻訐師父……。
我仍然快活的過日子!
嘻嘻哈哈!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快活的過日子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冤判受報
馬炳擔任嘉魚縣縣長的時候,有位江洋大盜帶領著嘍囉,竟然敢衝進官府,放火搶劫官銀之後揚長而去。
而這位為首的大盜,臉上的鬍鬚很長,嘉魚縣的衙門在被洗劫之後,剛巧傳來消息說:團風鎮有條船上載了一二十個人,行跡相當可疑,其中還有一位留有長鬍子,可能就是盜匪的首領。
事實上那人並不是盜匪,馬炳竟然就下令逮捕這個人,並且還發佈了破案的新聞。
這位不幸被誤認為江洋大盜的人,被逮捕下獄之後,竟然冤死在獄中。而馬炳後來升官,當到了御史,這時候真正的強盜才被其他的縣衙逮捕。
而這個衙門的長官,剛好跟馬炳曾經是好同事,就不追究這件冤案。
後來馬炳又升遷,當上了都御史。有一次,他坐的船剛巧經過團風鎮,當晚就停泊在團風鎮過夜,沒想到晚上就被強盜洗劫,而且馬炳全家的人,都被強盜殺死。
※ ※ ※
自古以來,中國有句名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老子》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與惡的報應,就像是影子緊跟著形體一樣,永遠都不會分離。形體端正,影子就會端正;形體歪斜,影子也會歪斜,總是不會有絲毫的偏差。
無奈世人愚痴不信因果,往往背善向惡,因為他看到現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運坎坷,而那些為惡的人卻能大富大貴。看到現世所受的種種果報不公,於是就會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因果之理不足以採信」。要知道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結的案子;世上純善或純惡的人少,時而為善、時而為惡的最為普遍。念頭會轉變,報應也會隨之斟酌,然而大小快慢,雖然經常會有變化遷移,但絲毫都不會產生差錯。
是故,世人為惡,雖千方百計想免除災難,終究未能逃過陰律之制裁,因災星早已悄悄降臨,將惡人繩之以法也。
而這位為首的大盜,臉上的鬍鬚很長,嘉魚縣的衙門在被洗劫之後,剛巧傳來消息說:團風鎮有條船上載了一二十個人,行跡相當可疑,其中還有一位留有長鬍子,可能就是盜匪的首領。
事實上那人並不是盜匪,馬炳竟然就下令逮捕這個人,並且還發佈了破案的新聞。
這位不幸被誤認為江洋大盜的人,被逮捕下獄之後,竟然冤死在獄中。而馬炳後來升官,當到了御史,這時候真正的強盜才被其他的縣衙逮捕。
而這個衙門的長官,剛好跟馬炳曾經是好同事,就不追究這件冤案。
後來馬炳又升遷,當上了都御史。有一次,他坐的船剛巧經過團風鎮,當晚就停泊在團風鎮過夜,沒想到晚上就被強盜洗劫,而且馬炳全家的人,都被強盜殺死。
※ ※ ※
自古以來,中國有句名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老子》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與惡的報應,就像是影子緊跟著形體一樣,永遠都不會分離。形體端正,影子就會端正;形體歪斜,影子也會歪斜,總是不會有絲毫的偏差。
無奈世人愚痴不信因果,往往背善向惡,因為他看到現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運坎坷,而那些為惡的人卻能大富大貴。看到現世所受的種種果報不公,於是就會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因果之理不足以採信」。要知道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結的案子;世上純善或純惡的人少,時而為善、時而為惡的最為普遍。念頭會轉變,報應也會隨之斟酌,然而大小快慢,雖然經常會有變化遷移,但絲毫都不會產生差錯。
是故,世人為惡,雖千方百計想免除災難,終究未能逃過陰律之制裁,因災星早已悄悄降臨,將惡人繩之以法也。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原籍范陽的盧行滔,因事罷官,被流放至嶺南新州(現廣東省新興縣);在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八日,初獲麟兒,天未破曉時分,有兩位不尋常的僧人來至盧家道賀,並為嬰兒取名為「惠能」,預言此兒將來必能「惠施眾生,能作佛事。」此兒即是日後的禪宗六祖。
惠能三歲時,父親去逝,家中日漸窮困,與母移居廣東南海縣,漸長後,家中即靠惠能砍柴維生。
一天,惠能行經旅店,聽聞一客人誦經,頓有所悟,遂問客誦何經,客人回答:「金剛經。」
惠能又問:「這部經是從那裡得到的呢?」
客人回答:「這是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請來的。該寺的住持五祖弘忍大師常勸出家與在家弟子要持誦《金剛經》,就能見到自己的自性,直下了悟成佛。」
惠能聽了,非常仰慕,很想前往親近,但因母親無人奉養而躊躇不決。有人知道他的困境,於是贈予白銀十兩用來安奉他的母親,成就惠能前往黃梅參禮的願心。
惠能迫不及待的趕路,曉行夜宿約三十日,才到達黃梅參禮五祖。五祖問:「你是那裡人?來這裡想要求些什麼?」
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遠來參禮,只求作佛。」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貶抑的稱呼),那能作佛呢?」
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無南北之別。和尚與獦獠兩者身雖不同,但是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五祖聽聞便知惠能是法器,原想再問,但見到四周都是徒眾,只好隱忍不說,便叫惠能隨眾作務,默而混之。
惠能問:「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不知和尚要惠能作何坡務?」
五祖恐其根性太利,遭人嫉妒,便指示他:「別多說了,你就到槽廠去做事吧。」
惠能從此在後院劈柴舂米。經過八個多月,有一天,五祖來到後院,對惠能說:「你的根器甚利,我怕有人嫉妒加害於你,所以才不和你多說,你知道嗎?」
惠能回答:「弟子明白師父的用意,所以從不曾走到法堂前,以防止別人生疑。」
五祖聽了,才放心地離去。
一天,五祖召集所有門人,要大眾用自心智慧發表見解,若有領悟佛法大意者,就要傳與衣法立為六祖。大眾都認為神秀是教授師,祖位必是他得,因此都不作偈。
神秀卻感為難:想請五祖指點見解深淺,又怕像是爭奪祖位;如果不呈,則無法印證,終究不能得法,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在作好偈誦後,趁著深夜人靜,提燈在堂前廊壁間寫下他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偈後,知道是神秀寫的,雖未見性,但依之修行,可免墮惡道,因此教門人燒香禮敬、誦念受持。
惠能在後院工作,聽到一童子口誦此偈,便問童子誦念何偈?童子告知是神秀上座的無相偈,五祖要大家依此修行,惠能即請童子帶他至廊壁前禮拜。
童子引他至偈前,惠能稱己不識字,請童子為他讀誦,旁有一人是江州別駕,名張日用,就高聲朗誦。
惠能聽後,請別駕幫他書寫自作的偈誦: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偈寫後,五祖門人們都很驚訝,議論紛紛。五祖知道了,恐怕有人傷害惠能,便用鞋子將偈抹去,說道:「這首偈並未見性。」
大眾聽了之後,便以為如此,遂息了諍論。
第二天,五祖悄悄來到碓坊,看到惠能腰間綁石舂米,便讚歎地說:「求道的人,為法忘軀,應當如此。」接著問惠能:「米熟了嗎?」
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只是還沒篩過。」
五祖聽後,只以手杖在舂米的用具上敲三下就走了。惠能當時即領會到五祖的用意,於是在半夜三更時進入方丈室。五祖以袈裟遮圍為惠能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呈偈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悟到本性,便將衣缽傳給惠能,說:「你現在是禪宗第六祖,要善自護念,廣度有情,將心法流傳後世,不要使它斷絕!聽我說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叮嚀惠能:初祖的衣缽傳到他後就不要再傳了,以免引起更多紛爭。當晚,五祖親自送惠能到九江驛,命他上船,並自己划槳。
惠能說:「和尚您請坐,應當是弟子划槳。」
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
惠能感激的回答:「迷的時候由師父度,悟後就要自己度;承蒙師父傳法開悟,現在應該自性自度。」
五祖聽後,滿意地說:「是的!以後的佛法,將由你而盛行。」
※ ※ ※
夫,學道之人最終之目的,乃是了自己之性命,以度蒼生。如何了自己之性命乎?了性之意,即是悟了性空之理,見自性是真空,則絲毫無一塵可染,能見自性真空,則身心亦空,身心一空,則了了然然,萬法皆空,還於太虛,以登無極之理域矣。
身空、心空、性空、法空,四大皆空,乃是昔日 釋尊留下之四句偈語。凡是修道之人,由此而頓悟之,則登如來之正門矣。
今日舉此四句偈語,重復而演之,乃是願世人能以四句偈語,悟了性命之法,若能由斯而悟此身本是虛空幻體,則心無生執著,而棄假歸真矣。
真心一現,萬萬億億之假心,即消逝無蹤,而見自心本空,自性也空,既悟心性本空,則何有萬法耶?萬法本由心生,心由性中分,心性既空,萬法也空,已如此空空然然,即是如如是是之本來真面目,也就是回家見母時也。
了道秘要-第六品 了性命
惠能三歲時,父親去逝,家中日漸窮困,與母移居廣東南海縣,漸長後,家中即靠惠能砍柴維生。
一天,惠能行經旅店,聽聞一客人誦經,頓有所悟,遂問客誦何經,客人回答:「金剛經。」
惠能又問:「這部經是從那裡得到的呢?」
客人回答:「這是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請來的。該寺的住持五祖弘忍大師常勸出家與在家弟子要持誦《金剛經》,就能見到自己的自性,直下了悟成佛。」
惠能聽了,非常仰慕,很想前往親近,但因母親無人奉養而躊躇不決。有人知道他的困境,於是贈予白銀十兩用來安奉他的母親,成就惠能前往黃梅參禮的願心。
惠能迫不及待的趕路,曉行夜宿約三十日,才到達黃梅參禮五祖。五祖問:「你是那裡人?來這裡想要求些什麼?」
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遠來參禮,只求作佛。」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中原對南方少數民族貶抑的稱呼),那能作佛呢?」
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無南北之別。和尚與獦獠兩者身雖不同,但是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五祖聽聞便知惠能是法器,原想再問,但見到四周都是徒眾,只好隱忍不說,便叫惠能隨眾作務,默而混之。
惠能問:「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不知和尚要惠能作何坡務?」
五祖恐其根性太利,遭人嫉妒,便指示他:「別多說了,你就到槽廠去做事吧。」
惠能從此在後院劈柴舂米。經過八個多月,有一天,五祖來到後院,對惠能說:「你的根器甚利,我怕有人嫉妒加害於你,所以才不和你多說,你知道嗎?」
惠能回答:「弟子明白師父的用意,所以從不曾走到法堂前,以防止別人生疑。」
五祖聽了,才放心地離去。
一天,五祖召集所有門人,要大眾用自心智慧發表見解,若有領悟佛法大意者,就要傳與衣法立為六祖。大眾都認為神秀是教授師,祖位必是他得,因此都不作偈。
神秀卻感為難:想請五祖指點見解深淺,又怕像是爭奪祖位;如果不呈,則無法印證,終究不能得法,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在作好偈誦後,趁著深夜人靜,提燈在堂前廊壁間寫下他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偈後,知道是神秀寫的,雖未見性,但依之修行,可免墮惡道,因此教門人燒香禮敬、誦念受持。
惠能在後院工作,聽到一童子口誦此偈,便問童子誦念何偈?童子告知是神秀上座的無相偈,五祖要大家依此修行,惠能即請童子帶他至廊壁前禮拜。
童子引他至偈前,惠能稱己不識字,請童子為他讀誦,旁有一人是江州別駕,名張日用,就高聲朗誦。
惠能聽後,請別駕幫他書寫自作的偈誦: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偈寫後,五祖門人們都很驚訝,議論紛紛。五祖知道了,恐怕有人傷害惠能,便用鞋子將偈抹去,說道:「這首偈並未見性。」
大眾聽了之後,便以為如此,遂息了諍論。
第二天,五祖悄悄來到碓坊,看到惠能腰間綁石舂米,便讚歎地說:「求道的人,為法忘軀,應當如此。」接著問惠能:「米熟了嗎?」
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只是還沒篩過。」
五祖聽後,只以手杖在舂米的用具上敲三下就走了。惠能當時即領會到五祖的用意,於是在半夜三更時進入方丈室。五祖以袈裟遮圍為惠能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呈偈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悟到本性,便將衣缽傳給惠能,說:「你現在是禪宗第六祖,要善自護念,廣度有情,將心法流傳後世,不要使它斷絕!聽我說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叮嚀惠能:初祖的衣缽傳到他後就不要再傳了,以免引起更多紛爭。當晚,五祖親自送惠能到九江驛,命他上船,並自己划槳。
惠能說:「和尚您請坐,應當是弟子划槳。」
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
惠能感激的回答:「迷的時候由師父度,悟後就要自己度;承蒙師父傳法開悟,現在應該自性自度。」
五祖聽後,滿意地說:「是的!以後的佛法,將由你而盛行。」
※ ※ ※
夫,學道之人最終之目的,乃是了自己之性命,以度蒼生。如何了自己之性命乎?了性之意,即是悟了性空之理,見自性是真空,則絲毫無一塵可染,能見自性真空,則身心亦空,身心一空,則了了然然,萬法皆空,還於太虛,以登無極之理域矣。
身空、心空、性空、法空,四大皆空,乃是昔日 釋尊留下之四句偈語。凡是修道之人,由此而頓悟之,則登如來之正門矣。
今日舉此四句偈語,重復而演之,乃是願世人能以四句偈語,悟了性命之法,若能由斯而悟此身本是虛空幻體,則心無生執著,而棄假歸真矣。
真心一現,萬萬億億之假心,即消逝無蹤,而見自心本空,自性也空,既悟心性本空,則何有萬法耶?萬法本由心生,心由性中分,心性既空,萬法也空,已如此空空然然,即是如如是是之本來真面目,也就是回家見母時也。
了道秘要-第六品 了性命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謙和友善之人
二百多年前的一個清晨,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有一位老人來到市場上買東西。他穿著十分普通,外套甚至有些破舊,帽子也有點兒破。他的胳膊上則挎著一個小籃子。
「我想買一隻火雞,明天晚餐用。」老人說道。
商販舉起了一隻又肥又大的火雞。「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妻子也一定會高興的。」老人隨即付了錢,並把包好的火雞放在籃子中。
正在這時,一個穿著考究的年輕人也來買火雞。他邊付錢邊說道:「請把這隻火雞送到我家裡。」
「對不起,我真的沒有辦法送。幫我的孩子生病了,這兒只有我一個人。另外,我們也沒有送貨的習慣。」
「那我該怎麼拿回家呢?」年輕人問道。
「你可以自己拿著它啊。」商販回答道。
「讓我自己拿隻火雞?你為什麼覺得我會自己拿?」年輕人生氣地說道。
此刻,那位剛買完火雞並一直靜靜地站在旁邊的老人問年輕人:「對不起,我可以問你住在什麼地方嗎?」
「我住在布蘭克大街39號,我叫約翰遜。」
「太好了,我也正要往那邊走。如果你同意的話,我可以幫你拿火雞。」
「哦,當然,我當然同意。」約翰遜先生顯得很高興。
當兩人來到約翰遜的房子前面後,老人將火雞遞給了他,轉身準備離開。
約翰遜叫住了老人:「請問,我需要付你多少錢?」
「哦,一分錢也不用,你不用客氣。」說完他鞠了一躬離開了。
約翰遜看著老人的背影,若有所思。他於是回到了市場,向商販詢問那位老人的姓名。
商販告訴他,老人叫約翰‧馬歇爾,是美國國家首席大法官,也是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年輕人十分震驚,也深感羞愧。「那他為什麼要幫我拿火雞呢?」
「他大概是想給你上一課。他想讓你知道沒有人應該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而不拿籃子。」商販說道。
「不對,因為約翰‧馬歇爾一貫為人友善,所以才幫你拿火雞的。」另外一個了解事情整個過程的人說道。
也許對於曾任美國國務卿並奠定了美國法院對國會法律的司法審查權的約翰‧馬歇爾而言,這不過是小事一樁,但他卻告訴我們:謙和、友善之人才是真正了不起,才會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
※ ※ ※
世人之弊,大多在於心之不能平和,躁氣布身,以致於造成身心之傷害,以及生活處世之阻礙,類如此等之因素,世人無法留心的去察覺,致使生活永遠陷於困惑之中。
謙乃和之根,能謙可養人性之安良,能謙可養處世之安詳,故而心之能謙,即可養德也。謙亦是為人之美德,事事可平順,事事可如意也。試見世人:謙則必恭必敬,謙則能順己氣,謙則亦能平和他人之氣,謙則可順天理,亦可暢人意。故而能知養謙者,其受用無窮也。謙則德可備也,謙則靈可清也,謙可含蓋一切暴戾之氣,謙能和藹世態之一切,故謙在德養之上,實屬真正功夫之所在也。
盼世人能由日常生活之中去試養之,凡事能煉其氣於低微,見世態於恭敬,即可漸次成之,久之,亦可明己之性而真正的成德矣。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七十三章 修謙養德
「我想買一隻火雞,明天晚餐用。」老人說道。
商販舉起了一隻又肥又大的火雞。「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妻子也一定會高興的。」老人隨即付了錢,並把包好的火雞放在籃子中。
正在這時,一個穿著考究的年輕人也來買火雞。他邊付錢邊說道:「請把這隻火雞送到我家裡。」
「對不起,我真的沒有辦法送。幫我的孩子生病了,這兒只有我一個人。另外,我們也沒有送貨的習慣。」
「那我該怎麼拿回家呢?」年輕人問道。
「你可以自己拿著它啊。」商販回答道。
「讓我自己拿隻火雞?你為什麼覺得我會自己拿?」年輕人生氣地說道。
此刻,那位剛買完火雞並一直靜靜地站在旁邊的老人問年輕人:「對不起,我可以問你住在什麼地方嗎?」
「我住在布蘭克大街39號,我叫約翰遜。」
「太好了,我也正要往那邊走。如果你同意的話,我可以幫你拿火雞。」
「哦,當然,我當然同意。」約翰遜先生顯得很高興。
當兩人來到約翰遜的房子前面後,老人將火雞遞給了他,轉身準備離開。
約翰遜叫住了老人:「請問,我需要付你多少錢?」
「哦,一分錢也不用,你不用客氣。」說完他鞠了一躬離開了。
約翰遜看著老人的背影,若有所思。他於是回到了市場,向商販詢問那位老人的姓名。
商販告訴他,老人叫約翰‧馬歇爾,是美國國家首席大法官,也是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年輕人十分震驚,也深感羞愧。「那他為什麼要幫我拿火雞呢?」
「他大概是想給你上一課。他想讓你知道沒有人應該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而不拿籃子。」商販說道。
「不對,因為約翰‧馬歇爾一貫為人友善,所以才幫你拿火雞的。」另外一個了解事情整個過程的人說道。
也許對於曾任美國國務卿並奠定了美國法院對國會法律的司法審查權的約翰‧馬歇爾而言,這不過是小事一樁,但他卻告訴我們:謙和、友善之人才是真正了不起,才會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
※ ※ ※
世人之弊,大多在於心之不能平和,躁氣布身,以致於造成身心之傷害,以及生活處世之阻礙,類如此等之因素,世人無法留心的去察覺,致使生活永遠陷於困惑之中。
謙乃和之根,能謙可養人性之安良,能謙可養處世之安詳,故而心之能謙,即可養德也。謙亦是為人之美德,事事可平順,事事可如意也。試見世人:謙則必恭必敬,謙則能順己氣,謙則亦能平和他人之氣,謙則可順天理,亦可暢人意。故而能知養謙者,其受用無窮也。謙則德可備也,謙則靈可清也,謙可含蓋一切暴戾之氣,謙能和藹世態之一切,故謙在德養之上,實屬真正功夫之所在也。
盼世人能由日常生活之中去試養之,凡事能煉其氣於低微,見世態於恭敬,即可漸次成之,久之,亦可明己之性而真正的成德矣。勉行之!
思歸覺路-第七十三章 修謙養德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在生活上,你一定會遇上這些人
蓮生/文
在我的周遭,是有這等人物:
臉非常的難看──但看久了,也習慣了。
心術非常的卑下──慢慢的開導他,讓他也有一點公德心,善念。
奸笑的人──明知其人無此心,但,容忍他吧!
害我之人──總有一天,他會明白吧!總有一天。
自私之人──就讓他些。
八卦之人──天性使然,就算了吧!
厭惡你的人──就當做沒有看見。
……。
這些人當然不只是在我的周遭,在所有的人周遭,所在都有。
起初這些人,令我驚駭,但,久久也都習慣了,方便將就些,也許不會那麼可怕。
在生活上。
你一定會遇上這些人。
他們令你不快。
但。
你仍然要學會方便將就些,這樣子,有利於轉法輪,不捨一個眾生,圓融。
修行是這樣的:
有人佔便宜──無計較心。
該得的未得──無得失心。
美麗與醜陋──無愛憎心。
善人與惡棍──無偏私心。
人與我相爭利──無鬥爭心。
人欺負我──無反抗心。
人譭謗我──無反駁心。
人害我──無報復心。
我要學習這些,方便將就些,圓融。因為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缺點,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聖人,慢慢來,一切慢慢的教導,這才是轉法輪。
這些看起來,我是一位愚蠢的人,雖然不是什麼大善事。
但。
你應當知道:
以這樣的心,是有天福的。
有人罵我:
「盧勝彥是大騙子!」
我不怒反笑:
「我騙你們修行!」
有人罵我:
「盧勝彥是王八蛋!」
我答:
「可以滋補吧!」
我總感覺到,我的時日無多,修行已來不及了,笑罵可以由人了,我們始終都不要緊。
有人說:
「盧勝彥該下地獄!」
我答:
「下地獄也好,可以度更多的地獄眾生。」
我寫詩:
常常看青天白雲
看落日餘暉
自知
歲月已向晚
又有什麼不可談
將包容一切
將就些
未來也不見得那麼慘啊
蠢人有福
這一切都是當然與圓滿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方便將就些
在我的周遭,是有這等人物:
臉非常的難看──但看久了,也習慣了。
心術非常的卑下──慢慢的開導他,讓他也有一點公德心,善念。
奸笑的人──明知其人無此心,但,容忍他吧!
害我之人──總有一天,他會明白吧!總有一天。
自私之人──就讓他些。
八卦之人──天性使然,就算了吧!
厭惡你的人──就當做沒有看見。
……。
這些人當然不只是在我的周遭,在所有的人周遭,所在都有。
起初這些人,令我驚駭,但,久久也都習慣了,方便將就些,也許不會那麼可怕。
在生活上。
你一定會遇上這些人。
他們令你不快。
但。
你仍然要學會方便將就些,這樣子,有利於轉法輪,不捨一個眾生,圓融。
修行是這樣的:
有人佔便宜──無計較心。
該得的未得──無得失心。
美麗與醜陋──無愛憎心。
善人與惡棍──無偏私心。
人與我相爭利──無鬥爭心。
人欺負我──無反抗心。
人譭謗我──無反駁心。
人害我──無報復心。
我要學習這些,方便將就些,圓融。因為我知道,每一個人都有缺點,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聖人,慢慢來,一切慢慢的教導,這才是轉法輪。
這些看起來,我是一位愚蠢的人,雖然不是什麼大善事。
但。
你應當知道:
以這樣的心,是有天福的。
有人罵我:
「盧勝彥是大騙子!」
我不怒反笑:
「我騙你們修行!」
有人罵我:
「盧勝彥是王八蛋!」
我答:
「可以滋補吧!」
我總感覺到,我的時日無多,修行已來不及了,笑罵可以由人了,我們始終都不要緊。
有人說:
「盧勝彥該下地獄!」
我答:
「下地獄也好,可以度更多的地獄眾生。」
我寫詩:
常常看青天白雲
看落日餘暉
自知
歲月已向晚
又有什麼不可談
將包容一切
將就些
未來也不見得那麼慘啊
蠢人有福
這一切都是當然與圓滿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方便將就些
人貴知足,知足常樂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人貴知足,知足常樂。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同樣的遭遇,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人能淡然處之,有人卻耿耿於懷。是以,一切是緣於一念之間,對不對?
菩薩:所謂:「觀點問題」,例如:與最好的朋友擦身而過,你與他點頭,他沒有還禮,你作何感想!假如你認為他是近視眼,算了!一念就過去了,自然不會在乎。或者你認為他是心不在焉,或者是心裡有事,所以視而不見,一念也過去了。
倘若你認為他怎麼這麼跩,我又怎麼這麼倒楣,難道他是學問好、名位高、財富多,越想越氣,不肯釋懷。
其實,人家只是近視眼,那麼人家不就是在天堂,你在地獄嗎?
陳生:可見一念之差,就有天淵之別。
菩薩:是。此外就是個人的修持,也就是度量的問題了。有人幼年的不幸遭遇,或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經驗,由於深受其害,感受至深;長大之後,不願見到在他人身上重現,甚至立志想要造福他人,去除可能遭遇的重重困難。
像有些父母在童年得不到的,就設法讓自己子女在童年都能得到,有人身受痛苦的經驗,也要如法炮製,施之於人,以為上天既然不仁於我在前,我也要將此不仁施於人在後,還自以為替天行道。
有人曾經為了爭取某些東西,絞盡腦汁,費盡口舌,哈腰屈身,受盡辛苦,才得如願;他也想以此如擬照辦,見不得別人輕鬆,想來這繫於個人的修持與度量。
陳生:俗話說:「人貴知足,知足常樂」,知足不是自滿自足,畫地自限,安於現狀,不求上進,而是懂得適可而止,常懷感激的心,刻刻不忘感謝他人的一種知恩、感恩,甚至報恩的具體表現,也是懂得退一步的想,超然於外的心態。
例如:感覺人家待我們如此已經不錯了,遠比我們待別人來的好,就是知足。
菩薩:是。諸子若是覺得上天賦給你們的稟賦、潛能已經夠多了,遠超過你們所發揮的,就是知足。
知足的人,善於自律,甚而顧慮到他人;是以,優點如下:
求己的多,求人的少。負己的多,虧人的少。
往內參的多,往外尋的少。往下看的多,往上比的少。求心靈寧靜的多,求慾望滿足的少。
想施恩於人的多,想自己受惠的少。懂得受人點滴之恩,湧泉以報的多,受宏恩卻不思回報的少。
退一步想的多,鑽牛角尖的少。為別人設想的多,為自己力爭的少。
受舊恩而能不計新怨的多,以新怨而忘舊恩的少。承大恩而能不計小怨的多,因小怨而忘大恩的少。
是以,在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裡,諸子往往只顧追逐明日的飢渴,忘了感恩今日的飽足。然而生命的過程,一定有值得感恩的事物,才有愛的意義。
陳生:謝謝菩薩慈語!所以說,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因為這種人在與他人合作中,也不會被大家所認可。
菩薩:你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強過其他人,但你們更應該將自己的注意,放在其它強項的人,只有這樣,你們才能看到自己的盲點和無知。
唯有失敗,才能讓自滿的人醍醐灌頂,從自滿的椅子中推出。自滿的人遭遇到失敗,並因此認識到自滿給自己帶來的危害,從而勉勵自己做更多的事情,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眾所周知,在龜兔賽跑中,烏龜贏了。兔子輸在牠的長處太明顯,被自己的雙腿絆倒,於是半路睡覺,所以烏龜跑第一。第二次賽跑,兔子吸取教訓,就不睡覺了,一口氣跑到終點,結果兔子贏了,烏龜輸了。第一次的賽跑中,以兔子的失敗做終結。這次的失敗把兔子從自滿的溫床中拖出,兔子吸取了教訓,並改善之。
是以,諸子在人生路程中,也是一樣,遭遇失敗並不是一件憾事,認清自己失敗的因,那失敗就意味著收穫。
鯛魚和鳳螺都生活在大海深處,有一天牠們在海中不期而遇,鳳螺有著一身堅硬的外殼,鯛魚在一旁讚嘆著說:「鳳螺!你真了不起,有著一身的堅硬外殼,一定沒有人可以傷害你的。而我只能用眼睛向四周看,確知危險從哪個方向來,然後,決定要怎麼逃走。」
鳳螺聽後,洋洋得意,自覺鯛魚所言極是。說著,突然敵人來了,鯛魚咻一聲已經游走,鳳螺此刻心裡還在想:「我有堅固的保衛系統,沒有人可以殺害得了我,我怕什麼!」便靜靜地等,等著!等著!等了好長的時間,也睡了好一陣子,心裡想:「危險應該解除了吧!」
於是,牠就想出來透透氣,才剛冒出頭來,立刻大叫:「救命啊!」此時,牠已經在水族館的水族箱裡,只見外面是大街,人來人往,而且水族箱上面早已標示好鳳螺的價錢。因此,鳳螺自我感覺良好,把自己栽進了水族箱的驕傲自大。
人生的路程,最忌諱的是驕傲而自大、自滿,因為它常常使人心驕氣傲,停滯不前,不思進取。是以,自大,是每個人事業成功的絆腳石;自滿,更是使一個人原地不動,即是落伍的信號。
此外,所謂:「知足勝不祥」,即是曉得與懷有滿足之心,那些不祥的事,就沒辦法產生了。修子謹記於心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學生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39期
聖示:人貴知足,知足常樂。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同樣的遭遇,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人能淡然處之,有人卻耿耿於懷。是以,一切是緣於一念之間,對不對?
菩薩:所謂:「觀點問題」,例如:與最好的朋友擦身而過,你與他點頭,他沒有還禮,你作何感想!假如你認為他是近視眼,算了!一念就過去了,自然不會在乎。或者你認為他是心不在焉,或者是心裡有事,所以視而不見,一念也過去了。
倘若你認為他怎麼這麼跩,我又怎麼這麼倒楣,難道他是學問好、名位高、財富多,越想越氣,不肯釋懷。
其實,人家只是近視眼,那麼人家不就是在天堂,你在地獄嗎?
陳生:可見一念之差,就有天淵之別。
菩薩:是。此外就是個人的修持,也就是度量的問題了。有人幼年的不幸遭遇,或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經驗,由於深受其害,感受至深;長大之後,不願見到在他人身上重現,甚至立志想要造福他人,去除可能遭遇的重重困難。
像有些父母在童年得不到的,就設法讓自己子女在童年都能得到,有人身受痛苦的經驗,也要如法炮製,施之於人,以為上天既然不仁於我在前,我也要將此不仁施於人在後,還自以為替天行道。
有人曾經為了爭取某些東西,絞盡腦汁,費盡口舌,哈腰屈身,受盡辛苦,才得如願;他也想以此如擬照辦,見不得別人輕鬆,想來這繫於個人的修持與度量。
陳生:俗話說:「人貴知足,知足常樂」,知足不是自滿自足,畫地自限,安於現狀,不求上進,而是懂得適可而止,常懷感激的心,刻刻不忘感謝他人的一種知恩、感恩,甚至報恩的具體表現,也是懂得退一步的想,超然於外的心態。
例如:感覺人家待我們如此已經不錯了,遠比我們待別人來的好,就是知足。
菩薩:是。諸子若是覺得上天賦給你們的稟賦、潛能已經夠多了,遠超過你們所發揮的,就是知足。
知足的人,善於自律,甚而顧慮到他人;是以,優點如下:
求己的多,求人的少。負己的多,虧人的少。
往內參的多,往外尋的少。往下看的多,往上比的少。求心靈寧靜的多,求慾望滿足的少。
想施恩於人的多,想自己受惠的少。懂得受人點滴之恩,湧泉以報的多,受宏恩卻不思回報的少。
退一步想的多,鑽牛角尖的少。為別人設想的多,為自己力爭的少。
受舊恩而能不計新怨的多,以新怨而忘舊恩的少。承大恩而能不計小怨的多,因小怨而忘大恩的少。
是以,在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裡,諸子往往只顧追逐明日的飢渴,忘了感恩今日的飽足。然而生命的過程,一定有值得感恩的事物,才有愛的意義。
陳生:謝謝菩薩慈語!所以說,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因為這種人在與他人合作中,也不會被大家所認可。
菩薩:你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某一方面強過其他人,但你們更應該將自己的注意,放在其它強項的人,只有這樣,你們才能看到自己的盲點和無知。
唯有失敗,才能讓自滿的人醍醐灌頂,從自滿的椅子中推出。自滿的人遭遇到失敗,並因此認識到自滿給自己帶來的危害,從而勉勵自己做更多的事情,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眾所周知,在龜兔賽跑中,烏龜贏了。兔子輸在牠的長處太明顯,被自己的雙腿絆倒,於是半路睡覺,所以烏龜跑第一。第二次賽跑,兔子吸取教訓,就不睡覺了,一口氣跑到終點,結果兔子贏了,烏龜輸了。第一次的賽跑中,以兔子的失敗做終結。這次的失敗把兔子從自滿的溫床中拖出,兔子吸取了教訓,並改善之。
是以,諸子在人生路程中,也是一樣,遭遇失敗並不是一件憾事,認清自己失敗的因,那失敗就意味著收穫。
鯛魚和鳳螺都生活在大海深處,有一天牠們在海中不期而遇,鳳螺有著一身堅硬的外殼,鯛魚在一旁讚嘆著說:「鳳螺!你真了不起,有著一身的堅硬外殼,一定沒有人可以傷害你的。而我只能用眼睛向四周看,確知危險從哪個方向來,然後,決定要怎麼逃走。」
鳳螺聽後,洋洋得意,自覺鯛魚所言極是。說著,突然敵人來了,鯛魚咻一聲已經游走,鳳螺此刻心裡還在想:「我有堅固的保衛系統,沒有人可以殺害得了我,我怕什麼!」便靜靜地等,等著!等著!等了好長的時間,也睡了好一陣子,心裡想:「危險應該解除了吧!」
於是,牠就想出來透透氣,才剛冒出頭來,立刻大叫:「救命啊!」此時,牠已經在水族館的水族箱裡,只見外面是大街,人來人往,而且水族箱上面早已標示好鳳螺的價錢。因此,鳳螺自我感覺良好,把自己栽進了水族箱的驕傲自大。
人生的路程,最忌諱的是驕傲而自大、自滿,因為它常常使人心驕氣傲,停滯不前,不思進取。是以,自大,是每個人事業成功的絆腳石;自滿,更是使一個人原地不動,即是落伍的信號。
此外,所謂:「知足勝不祥」,即是曉得與懷有滿足之心,那些不祥的事,就沒辦法產生了。修子謹記於心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學生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39期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磨磚成鏡
馬祖道一,唐朝四川人,俗姓馬,故世稱馬大師或馬祖。他的容貌奇偉穎異,兩眼虎視眈眈,舌頭長過鼻尖,腳下有兩個輪紋,走路就像牛在步行一般。
道一幼年出家,後來到南嶽衡山學習禪坐,巧遇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接引之,終於契悟上乘佛法。
道一於唐朝開元年間來到南嶽般若寺。他不看經書,也不詢問佛法的道理,整天只是打坐參禪。有一天,懷讓禪師便問他:「大德坐禪為的是什麼?」
道一便回答說:「想成佛。」
懷讓禪師一言不發,拿起磚瓦便往寺前的一塊石頭上磨。
道一覺得很奇怪:「磨磚頭作什麼?」
懷讓禪師回答說:「磨磚成鏡啊!」
道一聽了覺得很可笑:「磨磚哪可能成鏡呢?」
懷讓禪師反過來責問他:「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坐禪難道就可以成佛嗎?」
道一迷惑地問:「要不然要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禪師答道:「就好像牛拉著車子,如果車子不前進,你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
懷讓禪師接著又說:「你坐禪的目的是想成坐佛嗎?如果你想學坐禪,禪,並不只是坐臥的形式而已;如果你想成佛,佛,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相。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如果一直執著端坐的形相,根本無法通達佛法的道理。」
道一聽了禪師的一番開示,恍然大悟;知道只有身體打坐,根本是與理相違的。若想契悟佛理,則必須要用心才行。
於是道一便問:「如何用心,才能達到無相三昧的境界?」
懷讓禪師答道:「你想學心地法門,就好像種一顆種子,而我所說的佛法,就好像天降雨澤一般,當因緣和合的時候,一定能夠悟見大道。」
道一又問:「道並沒有形相色彩,如何見得到呢?」
禪師回答:「見道要從當下這念心著手,同樣地,想契悟無相三昧也是如此。」
道一接著又問:「道有成壞嗎?」
懷讓答道:「道若是成壞聚散等有相之法,這就不是真正的見道。聽我說個偈子:『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道一聞法,心開意解,之後便留在南嶽處,保任十年。
※ ※ ※
修道人之錯誤,試看三教經書,那裡有坐禪成佛的記載?其實禪的意義,並不在於坐,坐則非禪,猶如枯木逢春亦不生,死石遇土亦不長。修道之人應知天地自然造化之理,非自然之達用,統統非道非德。道本自然,死坐活食,怎可合道。
禪有活禪死禪之分,活禪是神仙聖之禪,動靜自如,不用功夫,不除妄想,自如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行住坐臥之間,不離這個那個,自自然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心不懷妄想,一心清淨非禪是啥。死禪者又曰人工禪,以人工怎可奪天工呢?不以自然,用坐的方法收妄相雜念歸其靜處,使其息念妄塵,此非自然,不可以為道。
禪乃非靜,是淨,靜是不動,淨則清,故人工用禪雖可一時之息念一時之忘塵,不能終日自如,靜時不念,動又雜念橫生,故曰人工禪,此不能入道。修道之人心合自然,靜動自然,猶天地一樣,無妄想,無求真,才是自然之工夫耳。
道一幼年出家,後來到南嶽衡山學習禪坐,巧遇懷讓禪師以磨磚成鏡接引之,終於契悟上乘佛法。
道一於唐朝開元年間來到南嶽般若寺。他不看經書,也不詢問佛法的道理,整天只是打坐參禪。有一天,懷讓禪師便問他:「大德坐禪為的是什麼?」
道一便回答說:「想成佛。」
懷讓禪師一言不發,拿起磚瓦便往寺前的一塊石頭上磨。
道一覺得很奇怪:「磨磚頭作什麼?」
懷讓禪師回答說:「磨磚成鏡啊!」
道一聽了覺得很可笑:「磨磚哪可能成鏡呢?」
懷讓禪師反過來責問他:「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坐禪難道就可以成佛嗎?」
道一迷惑地問:「要不然要怎麼做才對呢?」
懷讓禪師答道:「就好像牛拉著車子,如果車子不前進,你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
懷讓禪師接著又說:「你坐禪的目的是想成坐佛嗎?如果你想學坐禪,禪,並不只是坐臥的形式而已;如果你想成佛,佛,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形相。一切法本自無住,於無住法,不應有所取捨。如果一直執著端坐的形相,根本無法通達佛法的道理。」
道一聽了禪師的一番開示,恍然大悟;知道只有身體打坐,根本是與理相違的。若想契悟佛理,則必須要用心才行。
於是道一便問:「如何用心,才能達到無相三昧的境界?」
懷讓禪師答道:「你想學心地法門,就好像種一顆種子,而我所說的佛法,就好像天降雨澤一般,當因緣和合的時候,一定能夠悟見大道。」
道一又問:「道並沒有形相色彩,如何見得到呢?」
禪師回答:「見道要從當下這念心著手,同樣地,想契悟無相三昧也是如此。」
道一接著又問:「道有成壞嗎?」
懷讓答道:「道若是成壞聚散等有相之法,這就不是真正的見道。聽我說個偈子:『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道一聞法,心開意解,之後便留在南嶽處,保任十年。
※ ※ ※
修道人之錯誤,試看三教經書,那裡有坐禪成佛的記載?其實禪的意義,並不在於坐,坐則非禪,猶如枯木逢春亦不生,死石遇土亦不長。修道之人應知天地自然造化之理,非自然之達用,統統非道非德。道本自然,死坐活食,怎可合道。
禪有活禪死禪之分,活禪是神仙聖之禪,動靜自如,不用功夫,不除妄想,自如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行住坐臥之間,不離這個那個,自自然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心不懷妄想,一心清淨非禪是啥。死禪者又曰人工禪,以人工怎可奪天工呢?不以自然,用坐的方法收妄相雜念歸其靜處,使其息念妄塵,此非自然,不可以為道。
禪乃非靜,是淨,靜是不動,淨則清,故人工用禪雖可一時之息念一時之忘塵,不能終日自如,靜時不念,動又雜念橫生,故曰人工禪,此不能入道。修道之人心合自然,靜動自然,猶天地一樣,無妄想,無求真,才是自然之工夫耳。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黑暗世界
佛教裏有一則譬喻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一天,有一個人為了辦一件重要的事,必須連夜趕到另一條村去。離開家的時候,他拿了一盞照明用的油紙燈籠。
沒有月亮的晚上,郊野道路很不好走,樹林裡彷彿魅影重重,遠方傳來野獸的嚎叫。
他走著走著,漸漸變得心慌意亂起來。第一回孤身趕夜路的他,意識到自己陷身於各種可能的危險境地之中。
他抬頭看,是一片黑暗;向四周瞧,也是一片黑;對比於廣大無邊的黑暗勢力,個人的存在顯得多麼渺少,微不足道。
他再低頭看手提的一盞燈,那燈火也微弱到似乎一陣風就足以吹熄。
這個人真的害怕了。他手腳發軟,完全失去繼續行動的意志,就在這荒野中途,掩面蹲坐在地。
假若我們是情節中的主角,該如何是好?
《清淨道論》曰:「人命在一念之間。譬如馬車轉動之時,只在一點著力;停止之時,亦在一點上著力。人命亦然,唯有一念之長,一念盡則命盡。」
※ ※ ※
黑暗中總須要有一盞明燈指引光明道路,寒冬中也須要有一把火炬給予溫暖。日光於大地照耀,給予光明,也只是半天即再消逝。然而卻有一永不熄滅的明燈存在,以指導世人的一切言行,這就是靈性智慧之光。
光是破除黑暗之必然,尤以智慧之光能破除心闇。世人都有著一顆皎潔似明月之光的心,蓋因人心易受內識外境所惑,導致心性漸迷、智慧蒙蔽,使原本光潔的心,漸漸蒙上灰暗。若智慧能得以開發,智慧之光即能返照心原,使自性清靈,能漸出庸俗而入於聖賢之境。
然則,世人要開發智慧,當遵照聖佛仙神的聖訓,勤修正道,以「誠意、正心、修身、少私、寡欲」為主,這是光明大道,好比旭日東昇,黑暗自然消失。因此世人實宜好好深思,心靈相繫,何不以智慧光照,明確選擇出光明與黑暗之路而行矣!
一天,有一個人為了辦一件重要的事,必須連夜趕到另一條村去。離開家的時候,他拿了一盞照明用的油紙燈籠。
沒有月亮的晚上,郊野道路很不好走,樹林裡彷彿魅影重重,遠方傳來野獸的嚎叫。
他走著走著,漸漸變得心慌意亂起來。第一回孤身趕夜路的他,意識到自己陷身於各種可能的危險境地之中。
他抬頭看,是一片黑暗;向四周瞧,也是一片黑;對比於廣大無邊的黑暗勢力,個人的存在顯得多麼渺少,微不足道。
他再低頭看手提的一盞燈,那燈火也微弱到似乎一陣風就足以吹熄。
這個人真的害怕了。他手腳發軟,完全失去繼續行動的意志,就在這荒野中途,掩面蹲坐在地。
假若我們是情節中的主角,該如何是好?
《清淨道論》曰:「人命在一念之間。譬如馬車轉動之時,只在一點著力;停止之時,亦在一點上著力。人命亦然,唯有一念之長,一念盡則命盡。」
※ ※ ※
黑暗中總須要有一盞明燈指引光明道路,寒冬中也須要有一把火炬給予溫暖。日光於大地照耀,給予光明,也只是半天即再消逝。然而卻有一永不熄滅的明燈存在,以指導世人的一切言行,這就是靈性智慧之光。
光是破除黑暗之必然,尤以智慧之光能破除心闇。世人都有著一顆皎潔似明月之光的心,蓋因人心易受內識外境所惑,導致心性漸迷、智慧蒙蔽,使原本光潔的心,漸漸蒙上灰暗。若智慧能得以開發,智慧之光即能返照心原,使自性清靈,能漸出庸俗而入於聖賢之境。
然則,世人要開發智慧,當遵照聖佛仙神的聖訓,勤修正道,以「誠意、正心、修身、少私、寡欲」為主,這是光明大道,好比旭日東昇,黑暗自然消失。因此世人實宜好好深思,心靈相繫,何不以智慧光照,明確選擇出光明與黑暗之路而行矣!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好淫之禍
蓮生/文
在神行中--
到了神仙洞天的「羅浮山」,此地居天地之間,說是天堂也是,是地居天也是,神仙們泰半清心寡欲,自在悠遊。
我受到羅浮山神的邀宴,因此進入山神的洞天府地之中,此洞天府地,外面看不出異狀,溪河潺潺,奇岩異石,但,神仙自有奇能,輕輕鬆鬆,自然而然,走入沒有門的大山腹中。
我一進入,令我目眩神迷。
整座山殿七寶所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珊瑚、夜明珠所成。
如帝網明珠,何止豪華氣派。
往來侍者,均是天仙麗人,妖艷異常。
我嚇了一大跳:「這些侍者全是妖姬?」
一神仙答:
「山神特好此道,全是妻妾來的。」
我暗中屈指神算:
「此福份只有三個月而已!就盡了!」
神仙回答我:
「羅浮山山崩,崩落的山石,會把山神殿壅塞,山神及妻妾均會壓死,吾等神仙知之,但山神不知,享樂如故!」
「何不勸解?」
答:「習性。」
我夜宴完後,留一偈,給山神:
窮玄極妙大天地。
享盡欲樂亦有期。
何不清香一盏茶。
聲聲彌陀白蓮華。
「羅浮山」山神看了偈,微微一笑,隨手便置,並不重視。山神將我們送出後,又同諸妖艷妻妾,享樂去了。
我嘆息!
據說,羅浮山的神仙,亦警告山神,樂勿享盡,多行善事。但,山神亦不聽,後來羅浮山山崩,山神妻妾及後代全斷絕了,這是「好淫之禍」也!
盧勝彥文集169冊《忘憂國的神行》山崩
在神行中--
到了神仙洞天的「羅浮山」,此地居天地之間,說是天堂也是,是地居天也是,神仙們泰半清心寡欲,自在悠遊。
我受到羅浮山神的邀宴,因此進入山神的洞天府地之中,此洞天府地,外面看不出異狀,溪河潺潺,奇岩異石,但,神仙自有奇能,輕輕鬆鬆,自然而然,走入沒有門的大山腹中。
我一進入,令我目眩神迷。
整座山殿七寶所成,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珊瑚、夜明珠所成。
如帝網明珠,何止豪華氣派。
往來侍者,均是天仙麗人,妖艷異常。
我嚇了一大跳:「這些侍者全是妖姬?」
一神仙答:
「山神特好此道,全是妻妾來的。」
我暗中屈指神算:
「此福份只有三個月而已!就盡了!」
神仙回答我:
「羅浮山山崩,崩落的山石,會把山神殿壅塞,山神及妻妾均會壓死,吾等神仙知之,但山神不知,享樂如故!」
「何不勸解?」
答:「習性。」
我夜宴完後,留一偈,給山神:
窮玄極妙大天地。
享盡欲樂亦有期。
何不清香一盏茶。
聲聲彌陀白蓮華。
「羅浮山」山神看了偈,微微一笑,隨手便置,並不重視。山神將我們送出後,又同諸妖艷妻妾,享樂去了。
我嘆息!
據說,羅浮山的神仙,亦警告山神,樂勿享盡,多行善事。但,山神亦不聽,後來羅浮山山崩,山神妻妾及後代全斷絕了,這是「好淫之禍」也!
盧勝彥文集169冊《忘憂國的神行》山崩
英國皇家協會獎章
因發現鐳而聞名全球的居里夫人,讚佩譽滿身,來自各地頒授的獎項不計其數。
有一天,一位朋友到她家作客,忽然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協會頒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
朋友大吃一驚,問道:「居里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妳怎麼拿給孩子隨便玩呢?」
居里夫人笑著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名譽就像玩具一樣,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 ※ ※
「名為造物之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爭。」
名利聲色,不過過眼雲煙,皆是虛幻之景,其所爭所迷,亦不過是幾十年歲月,豈能長久享有乎?紅塵俗世,芸芸眾生,莫不為追求名與利而奔波。出了名,就受「名」的牽絆,為了這個名,怕破壞自己的形象,連走路都要四四方方,因而,人常常為名所困,為名所害。
無奈世間凡夫,往往被虛假之物所昧蔽,迷於名利枷鎖之中,日不靜,夜空思妄想,違背天理而妄為,喪盡良心而亂作。然則有名則有利,有者浪得虛名而私下違法謀利,昧良心,無善覺,一昧為非作惡,製造罪孽,死後自受陰律之制裁,受地獄之苦禁。故名利殺人甚於戈矛。何也?戈矛殺人知之避之,名利殺人死而不悔。
奉勸眾生切不可因貪求名利而妄作,致使道德倫理喪亡,久之必定害人害己。世人理該時時抱存著一顆犧牲奉獻的心,刻刻常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之正確觀念,不求名而默默耕耘,如此雖不求名而名自來,雖不謀利而利自得,最後終得名留千古。以上所言,盼眾生悟之!行之!
有一天,一位朋友到她家作客,忽然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協會頒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
朋友大吃一驚,問道:「居里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妳怎麼拿給孩子隨便玩呢?」
居里夫人笑著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名譽就像玩具一樣,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 ※ ※
「名為造物之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爭。」
名利聲色,不過過眼雲煙,皆是虛幻之景,其所爭所迷,亦不過是幾十年歲月,豈能長久享有乎?紅塵俗世,芸芸眾生,莫不為追求名與利而奔波。出了名,就受「名」的牽絆,為了這個名,怕破壞自己的形象,連走路都要四四方方,因而,人常常為名所困,為名所害。
無奈世間凡夫,往往被虛假之物所昧蔽,迷於名利枷鎖之中,日不靜,夜空思妄想,違背天理而妄為,喪盡良心而亂作。然則有名則有利,有者浪得虛名而私下違法謀利,昧良心,無善覺,一昧為非作惡,製造罪孽,死後自受陰律之制裁,受地獄之苦禁。故名利殺人甚於戈矛。何也?戈矛殺人知之避之,名利殺人死而不悔。
奉勸眾生切不可因貪求名利而妄作,致使道德倫理喪亡,久之必定害人害己。世人理該時時抱存著一顆犧牲奉獻的心,刻刻常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之正確觀念,不求名而默默耕耘,如此雖不求名而名自來,雖不謀利而利自得,最後終得名留千古。以上所言,盼眾生悟之!行之!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六個饅頭
一天早上,禪寺的小和尚們結束禪定後,準備吃早齋。
一位小和尚眼尖的注意到師父分到了六個饅頭。
接著大師兄也分到了六個饅頭,而他自己只分到四個饅頭。
小和尚覺得實在不公平。
大師兄同樣分得六個饅頭,不等於跟師父平起平坐了嗎?
這樣怎麼行!
於是小和尚起身向師父報告,自己也要六個饅頭。
師父問他:「你吃得下六個饅頭嗎?」
小和尚大聲說:「沒問題,我吃得下!我要六個饅頭!」
於是師父將自己的饅頭分了兩個給小和尚。
小和尚很快的將六個饅頭吃完,他吃得很飽很飽。
小和尚很滿足的對師父說:「師父你看,六個饅頭我都吃光了,我能吃六個饅頭,以後每天早上我都要像大師兄一樣吃六個饅頭!」
師父微笑的回答小和尚:「你是將六個饅頭吃完了,但明天你要不要也吃六個,再說吧!」
過了一陣子,小和尚開始覺得肚子脹脹的,口很渴,就去喝了半碗水。
接著,小和尚覺得肚子比剛才更脹,而且開始發疼。
小和尚越來越難受,根本沒法像平時那樣挑水掃地。
師父發現小和尚不舒服,於是對小和尚說:「平日你都是吃四個饅頭,今天你卻硬是吃了六個,你多得到了兩個,可是你卻並沒有享受到這兩個饅頭的好處,相反,它們帶給你的是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著別人,不要與人比,不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樂。」
小和尚捂著肚子,痛苦的點頭說:「師父,以後我還是只吃四個饅頭就好!」
社會價值的扭曲,讓越來越多只重享樂、不顧後果的年經人成為新貧一族。
原本清淨的心若染了貪嗔痴三毒心,就會產生煩惱,有了貪的心念,就會不擇手段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不考慮最後是否得到苦果。
其實生活簡單就是一種福報,沒有慾望就不會起貪念,自然不會有煩惱。
生活簡單並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而是指在能力範圍內生活,想要的東西少一點,心的清淨多一點,可以讓人生有更多的機會,為未來的生活造更多的福德!
※ ※ ※
經云:「山高未謂高,人心節節高。」誠哉斯言也。自古迄今,世上未見知足者,嗟呼!人生心貪而致犯過不幸者,不計其數,心貪與知足,牽連甚大;夫人生若知足,則貪心自滅矣。奈利慾驅使,而醉身薰薰,致貪慾由心中生出,書云:「君子求飽而食,求安於居,足矣。」
奈當今浮華虛偽之世,鮮無貪心與其知足者,貽害身心之健康甚大。人如果常醉心於不知足之中,往往身體,不抗拒,一股魔難推動,而致身體常覺不適。諺云:「知足人生一樂也。」不知足而生貪心者,往往自毀前程者,不勝枚舉矣。例如:己娶一賢妻貌美,心尚未足,而再納偏妾,而致家失和氣,惹來家破人散者。如在大溪邊捕魚,其實捕魚數量,已洋洋大觀,為心貪,欲向深行捕捉,如果再下深處,致遭滅頂者,等等之不幸,豈不是由於不知足,而使心貪之後果乎?
故凡人在世之禍福,必有自知之明,因果有關,富貴貧賤,不能任人左右,心貪與不知足,人生一大忌諱,盼世人切記而戒之。
一位小和尚眼尖的注意到師父分到了六個饅頭。
接著大師兄也分到了六個饅頭,而他自己只分到四個饅頭。
小和尚覺得實在不公平。
大師兄同樣分得六個饅頭,不等於跟師父平起平坐了嗎?
這樣怎麼行!
於是小和尚起身向師父報告,自己也要六個饅頭。
師父問他:「你吃得下六個饅頭嗎?」
小和尚大聲說:「沒問題,我吃得下!我要六個饅頭!」
於是師父將自己的饅頭分了兩個給小和尚。
小和尚很快的將六個饅頭吃完,他吃得很飽很飽。
小和尚很滿足的對師父說:「師父你看,六個饅頭我都吃光了,我能吃六個饅頭,以後每天早上我都要像大師兄一樣吃六個饅頭!」
師父微笑的回答小和尚:「你是將六個饅頭吃完了,但明天你要不要也吃六個,再說吧!」
過了一陣子,小和尚開始覺得肚子脹脹的,口很渴,就去喝了半碗水。
接著,小和尚覺得肚子比剛才更脹,而且開始發疼。
小和尚越來越難受,根本沒法像平時那樣挑水掃地。
師父發現小和尚不舒服,於是對小和尚說:「平日你都是吃四個饅頭,今天你卻硬是吃了六個,你多得到了兩個,可是你卻並沒有享受到這兩個饅頭的好處,相反,它們帶給你的是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著別人,不要與人比,不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樂。」
小和尚捂著肚子,痛苦的點頭說:「師父,以後我還是只吃四個饅頭就好!」
社會價值的扭曲,讓越來越多只重享樂、不顧後果的年經人成為新貧一族。
原本清淨的心若染了貪嗔痴三毒心,就會產生煩惱,有了貪的心念,就會不擇手段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甚至不考慮最後是否得到苦果。
其實生活簡單就是一種福報,沒有慾望就不會起貪念,自然不會有煩惱。
生活簡單並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而是指在能力範圍內生活,想要的東西少一點,心的清淨多一點,可以讓人生有更多的機會,為未來的生活造更多的福德!
※ ※ ※
經云:「山高未謂高,人心節節高。」誠哉斯言也。自古迄今,世上未見知足者,嗟呼!人生心貪而致犯過不幸者,不計其數,心貪與知足,牽連甚大;夫人生若知足,則貪心自滅矣。奈利慾驅使,而醉身薰薰,致貪慾由心中生出,書云:「君子求飽而食,求安於居,足矣。」
奈當今浮華虛偽之世,鮮無貪心與其知足者,貽害身心之健康甚大。人如果常醉心於不知足之中,往往身體,不抗拒,一股魔難推動,而致身體常覺不適。諺云:「知足人生一樂也。」不知足而生貪心者,往往自毀前程者,不勝枚舉矣。例如:己娶一賢妻貌美,心尚未足,而再納偏妾,而致家失和氣,惹來家破人散者。如在大溪邊捕魚,其實捕魚數量,已洋洋大觀,為心貪,欲向深行捕捉,如果再下深處,致遭滅頂者,等等之不幸,豈不是由於不知足,而使心貪之後果乎?
故凡人在世之禍福,必有自知之明,因果有關,富貴貧賤,不能任人左右,心貪與不知足,人生一大忌諱,盼世人切記而戒之。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無常一到萬事空
濟公活佛 降
詩曰:雨露悲風送故人。人生一世要求真。
真心可比電聲動。動作圓融證法身。
濟佛:今日風雨交加,出門甚是不便,但聖德諸生仍然不畏風雨,這種能夠突破風雨阻礙;奮勵向前的人,他的前途一定是不可限量。人生一世難免遇到風雨交加的時刻;如毀謗,打擊,誤解等事,使一個人陷入困境;但是只要問心無愧,再大的風雨阻撓不了向前求道的人;所以只要抱以真心,謙虛自省,咬緊牙根,堅定信心與腳步;勇往向前,風雨終有停時;時間自可證明一切。所以行道人要有此種大無畏的精神,不要遭受一時逆境;如無根草;一遇微風小雨,便被吹倒了。楊生準備上蓮台。
濟佛:人生有限,可是世人卻不能體悟此點而求道修德,終究落得一場空,雙手空空,名利空空,情愛空空,何苦一生奔忙走西東?我們今日前往靈山訪道去吧!已到目的地了,楊生下蓮台。
楊生:這裡不是墓地嗎?怎會是靈山聖地呢?
濟佛:哈哈!此山陰靈聚集,所以也可稱為靈山啊!
楊生:雨天來到這裡,覺得陰森森的,令人恐懼起疙瘩。
濟佛:楊生為何定力不夠呢?為師再為你加靈;開開法眼,等一下你就不覺害怕了。
楊生:請恩師趕快施法。(濟佛以蒲扇往楊生眼前一拍,果然景況全變)恩師用蒲扇一扇;為何墳墓不見,都變成一間間房屋,此地變成一個城市,還有許多人來來往往呢?
濟佛:這裡是台北觀音山的夜城市(夜都會)墳墓區;一到黃昏,這裡就熱鬧起來。
楊生:那麼這些人是亡魂了。為何他們沒有住在地府,而住在山上呢?
濟佛:楊生你有所不知,世人過世以後,要到地府報到,但是報到後;一些人無何大罪;被判在平民區居住,所謂平民區,一部份就在陽世的山墳與陽人平行而住,過著一般人生活。
楊生:那麼一些犯罪鬼魂,不能到自己的墳屋居住該怎麼辦?
濟佛:墓碑石牌即是亡魂的戶口門牌,門牌掛在墳屋前,此屋即屬於他的,一遇祭日或假期,陰魂會回來這裡及回陽世家中探望。
楊生:前面這棟房屋蓋得甚為華麗,好像是新居;屋旁還種植了一些樹木,好像是一梁別墅,但為何門戶緊閉;不見人跡呢?
濟佛:此一棟新屋;乃台北市一位富人子孫所建,可惜主人無福享用,只是一個空戶;因主人在世賺了不少錢;花天酒地;做了許多缺德事,故現在已移居在地府受罪;我帶你到他陽世家中參觀吧。
濟佛:剎那來到這位富人家門口,楊生下蓮台吧!
楊生:遵命。這裡好像是台北市郊的山邊,這一戶人家為高廣別墅;氣派非凡;我們可以進去參觀嗎?
濟佛:當然可以,我們是靈遊著書,陽人無法察覺,隨我進入大門吧!
楊生:隨恩師背後進入,大門不用開,剎那即穿牆而過;裡面還有花木,車庫,小魚池等,環境甚佳。
濟佛:快隨我進到裡面吧。
楊生:跳入門中;屋內設備豪華,神案前供著一個男人遺像及靈位,莫非是這棟屋裡的主人?
濟佛:正是。我再帶你進入他私人辦公望看看。
楊生:這間辦公室甚大;豪華辦公桌椅,桌上還堆集了一些文件,主人呢?
濟佛:主人身體在山上;靈魂在地府。
楊生:一生辛苦落得空空;真不值得!
濟佛:世人一生爭名奪利不休,忙得不思吃睡,一旦身子躺下起不來的時候,如這裡的一切;已是無能為力;一枝筆,一張紙,一文錢也不屬於他;一物也不能帶走。現在他囚於地府;始悟生前計較多端,如今雙手空空,唯有業隨身,在閻王面前只有受罪的份兒,不是太不值得嗎?
楊生:這裡的主人到底犯何罪呢?
濟佛:我即刻帶你到地府訪問他吧!
楊生:片刻恩師的蓮車已駕到地府第二殿,但見閻王示意迎接。
冥王:歡迎濟佛及聖德寶宮聖筆楊生來訪!
濟佛:因奉旨著作靈山求道記,為求證一樁案情,特來訪問。
冥王:歡迎之至。
濟佛:今日要探望者為住於x地之陳xx。
冥王:命文判查明陳魂去處。
文判:遵命!查陳魂現刻尚拘在本殿臨時囚獄之中。
濟佛:請冥王派員引導我們師徒前去訪問吧。
冥王:是;是。命由武判官帶路;引導濟佛及楊善生前去。
武判:遵命,請濟佛及楊善生隨我前去吧!
楊生:地獄氣氛陰森無比;昔日與恩師著作地獄遊記時;曾遊訪十殿;今日再來一遊,有許多景觀已經不同。
濟佛:將近十年歲月,人心多變;冥法無情,故又新增許多冥律,才能治理亡魂。
楊生:原來如此。
武判:已到臨時囚獄,我傳喚陳罪魂出來。陳魂聽命!玆有台中聖德寶宮奉旨著書,濟公活佛及楊善生特地前來探視。
陳魂:感謝濟公活佛及楊善生!請二位趕快幫幫忙,向閻王求情,不要判我重刑;二位大慈大悲,救救我啊。
濟佛:不要緊張!我會幫你說情;但你要先說出為何今天會落到這個下場。
陳魂:嗚嗚;說來話長,我在世時開建設公司,因當年景氣好;人人搶購房子,賺了大筆錢後飽暖思淫欲,因公司的售屋小姐各個美艷;我便用計請客;以迷藥暗下酒菜中,受奸污者十余人;她們受騙後有者怨恨不已,但因我財多位大,也不敢聲張。還有因建屋生意好;與客戶簽約建筑的房屋質量全無實在,偷工減料,只要外表好看,一切建材及水電材料力求劣質,如此貪財更多。一生中只因犯下這些罪惡,於二月前心臟病突發,一命嗚呼哀哉,黑白無常押至地府;經第一殿之審查後交第二殿待審,文判已告知我在世所犯罪證,使我心中害怕不已,本來想有錢能使鬼推磨,根本不信有鬼神地獄之事,那知魂離肉體,身不由己之後,黑白無常押至地獄;世上還有許多房屋,嬌妻數人,房子數十棟,如今全沒有我的份;早知如此,也會多做一些善事;拜拜神佛,就不會落得今天這麼悽慘!
濟佛:後悔已來不及了,但願你來世好好修吧。
武判:來世已無法這麼享受,我看是貧窮之人了。
陳魂:我已說出罪情,請濟公活佛代向冥王求情!
濟佛:我會說說看;但准與不准非我的權限。
楊生:感謝冥王賜准訪問罪魂。
冥王:楊生揮鸞著書,勸世功深,今日又有新著作;理當提供協助。
濟佛:陳罪魂要求老衲向冥王說情,他既已實供案情;論該有功,尚請冥王寬赦一二。
冥王:陳罪魂既已實招口供;協著善書,特准記十功以消一部份罪情。
濟佛:感謝冥王慈悲,我們先告辭了!
勸世人,爭什麼?縱有萬貫雙手空。
勸世人,貪什麼?縱有嬌娘美色一樣空。
勸世人,理智些,生前行善不落空。
勸世人,珍惜些,趁有人身快修行,以免無常一到萬事空。
靈山求道記-第七回 遊冥府二殿,聽罪魂述苦情
詩曰:雨露悲風送故人。人生一世要求真。
真心可比電聲動。動作圓融證法身。
濟佛:今日風雨交加,出門甚是不便,但聖德諸生仍然不畏風雨,這種能夠突破風雨阻礙;奮勵向前的人,他的前途一定是不可限量。人生一世難免遇到風雨交加的時刻;如毀謗,打擊,誤解等事,使一個人陷入困境;但是只要問心無愧,再大的風雨阻撓不了向前求道的人;所以只要抱以真心,謙虛自省,咬緊牙根,堅定信心與腳步;勇往向前,風雨終有停時;時間自可證明一切。所以行道人要有此種大無畏的精神,不要遭受一時逆境;如無根草;一遇微風小雨,便被吹倒了。楊生準備上蓮台。
濟佛:人生有限,可是世人卻不能體悟此點而求道修德,終究落得一場空,雙手空空,名利空空,情愛空空,何苦一生奔忙走西東?我們今日前往靈山訪道去吧!已到目的地了,楊生下蓮台。
楊生:這裡不是墓地嗎?怎會是靈山聖地呢?
濟佛:哈哈!此山陰靈聚集,所以也可稱為靈山啊!
楊生:雨天來到這裡,覺得陰森森的,令人恐懼起疙瘩。
濟佛:楊生為何定力不夠呢?為師再為你加靈;開開法眼,等一下你就不覺害怕了。
楊生:請恩師趕快施法。(濟佛以蒲扇往楊生眼前一拍,果然景況全變)恩師用蒲扇一扇;為何墳墓不見,都變成一間間房屋,此地變成一個城市,還有許多人來來往往呢?
濟佛:這裡是台北觀音山的夜城市(夜都會)墳墓區;一到黃昏,這裡就熱鬧起來。
楊生:那麼這些人是亡魂了。為何他們沒有住在地府,而住在山上呢?
濟佛:楊生你有所不知,世人過世以後,要到地府報到,但是報到後;一些人無何大罪;被判在平民區居住,所謂平民區,一部份就在陽世的山墳與陽人平行而住,過著一般人生活。
楊生:那麼一些犯罪鬼魂,不能到自己的墳屋居住該怎麼辦?
濟佛:墓碑石牌即是亡魂的戶口門牌,門牌掛在墳屋前,此屋即屬於他的,一遇祭日或假期,陰魂會回來這裡及回陽世家中探望。
楊生:前面這棟房屋蓋得甚為華麗,好像是新居;屋旁還種植了一些樹木,好像是一梁別墅,但為何門戶緊閉;不見人跡呢?
濟佛:此一棟新屋;乃台北市一位富人子孫所建,可惜主人無福享用,只是一個空戶;因主人在世賺了不少錢;花天酒地;做了許多缺德事,故現在已移居在地府受罪;我帶你到他陽世家中參觀吧。
濟佛:剎那來到這位富人家門口,楊生下蓮台吧!
楊生:遵命。這裡好像是台北市郊的山邊,這一戶人家為高廣別墅;氣派非凡;我們可以進去參觀嗎?
濟佛:當然可以,我們是靈遊著書,陽人無法察覺,隨我進入大門吧!
楊生:隨恩師背後進入,大門不用開,剎那即穿牆而過;裡面還有花木,車庫,小魚池等,環境甚佳。
濟佛:快隨我進到裡面吧。
楊生:跳入門中;屋內設備豪華,神案前供著一個男人遺像及靈位,莫非是這棟屋裡的主人?
濟佛:正是。我再帶你進入他私人辦公望看看。
楊生:這間辦公室甚大;豪華辦公桌椅,桌上還堆集了一些文件,主人呢?
濟佛:主人身體在山上;靈魂在地府。
楊生:一生辛苦落得空空;真不值得!
濟佛:世人一生爭名奪利不休,忙得不思吃睡,一旦身子躺下起不來的時候,如這裡的一切;已是無能為力;一枝筆,一張紙,一文錢也不屬於他;一物也不能帶走。現在他囚於地府;始悟生前計較多端,如今雙手空空,唯有業隨身,在閻王面前只有受罪的份兒,不是太不值得嗎?
楊生:這裡的主人到底犯何罪呢?
濟佛:我即刻帶你到地府訪問他吧!
楊生:片刻恩師的蓮車已駕到地府第二殿,但見閻王示意迎接。
冥王:歡迎濟佛及聖德寶宮聖筆楊生來訪!
濟佛:因奉旨著作靈山求道記,為求證一樁案情,特來訪問。
冥王:歡迎之至。
濟佛:今日要探望者為住於x地之陳xx。
冥王:命文判查明陳魂去處。
文判:遵命!查陳魂現刻尚拘在本殿臨時囚獄之中。
濟佛:請冥王派員引導我們師徒前去訪問吧。
冥王:是;是。命由武判官帶路;引導濟佛及楊善生前去。
武判:遵命,請濟佛及楊善生隨我前去吧!
楊生:地獄氣氛陰森無比;昔日與恩師著作地獄遊記時;曾遊訪十殿;今日再來一遊,有許多景觀已經不同。
濟佛:將近十年歲月,人心多變;冥法無情,故又新增許多冥律,才能治理亡魂。
楊生:原來如此。
武判:已到臨時囚獄,我傳喚陳罪魂出來。陳魂聽命!玆有台中聖德寶宮奉旨著書,濟公活佛及楊善生特地前來探視。
陳魂:感謝濟公活佛及楊善生!請二位趕快幫幫忙,向閻王求情,不要判我重刑;二位大慈大悲,救救我啊。
濟佛:不要緊張!我會幫你說情;但你要先說出為何今天會落到這個下場。
陳魂:嗚嗚;說來話長,我在世時開建設公司,因當年景氣好;人人搶購房子,賺了大筆錢後飽暖思淫欲,因公司的售屋小姐各個美艷;我便用計請客;以迷藥暗下酒菜中,受奸污者十余人;她們受騙後有者怨恨不已,但因我財多位大,也不敢聲張。還有因建屋生意好;與客戶簽約建筑的房屋質量全無實在,偷工減料,只要外表好看,一切建材及水電材料力求劣質,如此貪財更多。一生中只因犯下這些罪惡,於二月前心臟病突發,一命嗚呼哀哉,黑白無常押至地府;經第一殿之審查後交第二殿待審,文判已告知我在世所犯罪證,使我心中害怕不已,本來想有錢能使鬼推磨,根本不信有鬼神地獄之事,那知魂離肉體,身不由己之後,黑白無常押至地獄;世上還有許多房屋,嬌妻數人,房子數十棟,如今全沒有我的份;早知如此,也會多做一些善事;拜拜神佛,就不會落得今天這麼悽慘!
濟佛:後悔已來不及了,但願你來世好好修吧。
武判:來世已無法這麼享受,我看是貧窮之人了。
陳魂:我已說出罪情,請濟公活佛代向冥王求情!
濟佛:我會說說看;但准與不准非我的權限。
楊生:感謝冥王賜准訪問罪魂。
冥王:楊生揮鸞著書,勸世功深,今日又有新著作;理當提供協助。
濟佛:陳罪魂要求老衲向冥王說情,他既已實供案情;論該有功,尚請冥王寬赦一二。
冥王:陳罪魂既已實招口供;協著善書,特准記十功以消一部份罪情。
濟佛:感謝冥王慈悲,我們先告辭了!
勸世人,爭什麼?縱有萬貫雙手空。
勸世人,貪什麼?縱有嬌娘美色一樣空。
勸世人,理智些,生前行善不落空。
勸世人,珍惜些,趁有人身快修行,以免無常一到萬事空。
靈山求道記-第七回 遊冥府二殿,聽罪魂述苦情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情為何物
蓮生/文
有名的一首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
離別苦,
就不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雪,
隻影向誰去?
每一回,想起這首詞,環觀世間的男男女女,「情」這個字,依然叫人困惑,依然互相糾葛,真是的,剪不斷,理還亂。不要以為是兒女情長,甚至中年人、老年人,也一樣的為「情」所困,出不了「情」字。
在佛法來說,「情」與因緣有關,父母、夫妻、兒女、兄妹全是因緣而來的。
十年修得同船度。
百年修得同床眠。
這不是因緣是什麼?
那愛來愛去,那生那死,那種心動,那麼墜入,那種別離的苦楚,「情」就是這樣的窘境,「情」就是這樣的「癡」,「情」有樂有苦,苦還是苦不堪言!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也就是「覺有情」,要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也。
「情」是眾緣所生,一切有情,皆由萬法和合,眾緣成乃生,眾緣死乃散,這是諸法的本性,「情」亦如是,緣生則聚,緣死則散。
告訴天下的眾生吧!「情」到最後是什麼?答案很無奈:
生離。
死別。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情為何物
有名的一首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
離別苦,
就不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雪,
隻影向誰去?
每一回,想起這首詞,環觀世間的男男女女,「情」這個字,依然叫人困惑,依然互相糾葛,真是的,剪不斷,理還亂。不要以為是兒女情長,甚至中年人、老年人,也一樣的為「情」所困,出不了「情」字。
在佛法來說,「情」與因緣有關,父母、夫妻、兒女、兄妹全是因緣而來的。
十年修得同船度。
百年修得同床眠。
這不是因緣是什麼?
那愛來愛去,那生那死,那種心動,那麼墜入,那種別離的苦楚,「情」就是這樣的窘境,「情」就是這樣的「癡」,「情」有樂有苦,苦還是苦不堪言!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也就是「覺有情」,要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也。
「情」是眾緣所生,一切有情,皆由萬法和合,眾緣成乃生,眾緣死乃散,這是諸法的本性,「情」亦如是,緣生則聚,緣死則散。
告訴天下的眾生吧!「情」到最後是什麼?答案很無奈:
生離。
死別。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情為何物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罪己詔
唐太宗很器重黨仁弘,他頗有才識韜略,曾任廣州都督。後來黨仁弘貪贓,按罪應被處死,但太宗因憐惜他,於是為他求情,免其一死,將其廢黜為平民,流放欽州。
事後,太宗因自己「徇私枉法」而深為不安。於是,他召集群臣到大殿,向他們檢討說:「國家的法律,皇帝應該帶頭執行,而不能出於私念,不受法律制約,失信於民。我袒護黨仁弘,實在是以私心亂國法啊。」
於是寫了一道《罪己詔》,其中說道:「朕有三項罪過:識別人而不能明察,是一罪;因私情淆亂法令,是二罪;親近善人而未予賞賜,討厭惡人而未予誅罰,是三罪。」
唐太宗向大臣宣讀後,立即下令將他的《罪己詔》向全國的臣民公布。
晚年時,太宗反省自己的一生,寫了《帝范》十二篇賜給太子,並訓誡道:「你應當以古代的先哲聖王為師,像我這樣不足以效法。我即位以來,過失之處不少,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雕無論多遠也要羅致來,遊幸四方,使各地供給煩勞,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效法。」
古人強調「自省」,即使帝王犯了錯也要下「罪己詔」,或者齋戒沐浴、誠心懺悔改過。
其實,人並不貴在不犯錯,而貴在知錯而能改。只有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並且加以改正,這樣才可以避免更大的過錯發生。如果只懂得孤芳自賞,目空一切,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和不足,這樣自己怎能進步呢?
※ ※ ※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則相當。」
一般凡人最大弱點,在於掩飾自己過失與缺點;而社稷致命亂源,則在於過失無法反省與悔過。反省悔過是人類最優良之治療劑,有過失無悔過,則日益猖狂,日後更難收拾。無論大錯小過,或者是缺點,均必須藉反省而悔過,而反省亦是明日祥和之來源,日後精進之階梯。
凡人最多是巧言令色,作奸而行惡,因小缺點無法反省而鑄成大錯。昔日貞觀閒居靜坐,時以內省,行事待人是否尚稱天心?下有無百姓招怨?故是仁君良相者,當能常反省,有無在容忍中放棄嫉妒?有無善以待人?有無聞善奉行?有無聞理常應?有無聞是說好?有無任性執著?有無讀書精進?有無為非作歹等等,均是修道之人必需日日反省自惕之要件。
凡人欲知自己面目,需明鏡才能照出自己長成什麼模樣;若要瞭解自己,則必要有一面反省明鏡,自己之缺點過失則能顯示無遺。如此則無錯、無亂、無禍。是以,為人處事若能時刻反省,才能警惕自悟,方能談是與非,分辨正與反,留轉圜之地。進而能修身增德,修福慧之果,得聖賢之實,而社稷亦能因此更祥和、更臻圓。
事後,太宗因自己「徇私枉法」而深為不安。於是,他召集群臣到大殿,向他們檢討說:「國家的法律,皇帝應該帶頭執行,而不能出於私念,不受法律制約,失信於民。我袒護黨仁弘,實在是以私心亂國法啊。」
於是寫了一道《罪己詔》,其中說道:「朕有三項罪過:識別人而不能明察,是一罪;因私情淆亂法令,是二罪;親近善人而未予賞賜,討厭惡人而未予誅罰,是三罪。」
唐太宗向大臣宣讀後,立即下令將他的《罪己詔》向全國的臣民公布。
晚年時,太宗反省自己的一生,寫了《帝范》十二篇賜給太子,並訓誡道:「你應當以古代的先哲聖王為師,像我這樣不足以效法。我即位以來,過失之處不少,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雕無論多遠也要羅致來,遊幸四方,使各地供給煩勞,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效法。」
古人強調「自省」,即使帝王犯了錯也要下「罪己詔」,或者齋戒沐浴、誠心懺悔改過。
其實,人並不貴在不犯錯,而貴在知錯而能改。只有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並且加以改正,這樣才可以避免更大的過錯發生。如果只懂得孤芳自賞,目空一切,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和不足,這樣自己怎能進步呢?
※ ※ ※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則相當。」
一般凡人最大弱點,在於掩飾自己過失與缺點;而社稷致命亂源,則在於過失無法反省與悔過。反省悔過是人類最優良之治療劑,有過失無悔過,則日益猖狂,日後更難收拾。無論大錯小過,或者是缺點,均必須藉反省而悔過,而反省亦是明日祥和之來源,日後精進之階梯。
凡人最多是巧言令色,作奸而行惡,因小缺點無法反省而鑄成大錯。昔日貞觀閒居靜坐,時以內省,行事待人是否尚稱天心?下有無百姓招怨?故是仁君良相者,當能常反省,有無在容忍中放棄嫉妒?有無善以待人?有無聞善奉行?有無聞理常應?有無聞是說好?有無任性執著?有無讀書精進?有無為非作歹等等,均是修道之人必需日日反省自惕之要件。
凡人欲知自己面目,需明鏡才能照出自己長成什麼模樣;若要瞭解自己,則必要有一面反省明鏡,自己之缺點過失則能顯示無遺。如此則無錯、無亂、無禍。是以,為人處事若能時刻反省,才能警惕自悟,方能談是與非,分辨正與反,留轉圜之地。進而能修身增德,修福慧之果,得聖賢之實,而社稷亦能因此更祥和、更臻圓。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法離文字
舒州投子義青禪師,大陽玄禪師之法嗣,俗姓李,青社人。
義青禪師七歲時於妙相寺出家,試經得度。出家後,先習《百法論》,學了不多久,義青禪師便深感滯於名相,無有了期,慨歎道:「三祇塗(途)遠,自困何益?」於是便放棄《百法論》。
後來他又前往洛陽聽習《華嚴經》,不久即能貫通其義。
一次,義青禪師在讀諸林菩薩偈子的時候,至「即心自性」一句時,猛然省悟道:「法離文字,寧可講乎?」於是便當即離開講肆,行腳諸方,參禮禪德。人稱「青華嚴」。
當時,浮山法遠圓鑒禪師正住在會聖岩。一天晚上,浮山法遠禪師得一夢,夢見自己養了一隻青色的鷹。醒來以後,覺得是一個吉兆。果然,第二天早晨,義青禪師來了。
浮山禪師一見,非常高興,便請他在會聖岩住下,並建議他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之公案。
其公案是這樣的--
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世尊默然良久。
外道贊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
阿難問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
義青禪師於是遵照浮山禪師的教導,認真地將這一公案參了三年。
一日,浮山禪師問他:「汝記得話頭麼?試舉看。」
義青禪師正要開口答話,浮山禪師一把掩住他的嘴。
義青禪師當即豁然開悟,便禮拜。
浮山禪師見他禮拜,便問道:「汝妙悟玄機邪?」
義青禪師道:「設有也須吐卻。」
當時,資侍者亦在旁,說道:「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 ※ ※
「禪即離文字之教,教即有文字之禪,覓一毫同相了不可得。」
禪,以經驗而言,乃是自性之靈照。以境界而言,乃是不可思議言說之真空妙有。以內容而言,又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之如來真藏,是一切教義之基石,一切思想之母胎。其實當人們以這樣的「形容文字」去接觸「禪」時,不免又要失掉準頭,掉入障礙。
「禪」是甚麼?「禪」既不是一種經驗,也不是一種境界,更不是一種主義。「禪」一點也不神秘,禪只是禪,不多也不少,人人都俱足,個個無缺欠。只有從禪的直接體悟中,才能知道「禪即佛心」,是要直透釋迦佛祖「廓然大悟,成等正覺」時,所悟所覺之「境物」;是要直探一切一切之源頭。禪、道、佛,本來,異名同旨。佛義之中心是「悟」,禪亦不例外。悟是參禪之目的,經云:「理可頓悟,事要漸修」。「禪」雖講究「悟」,但更重視實修。故悟並不就等於「禪」:「禪」也不等於「悟」,否則不重視實修,則流為一無用處之口頭禪,失去參究之本意矣!
禪乃本心,明顯處處皆是,隱微無一在處,文言難表,唯覺可會。天命之性此禪者之體也,人人本有,回頭即是,修子可會於無言之中乎?
天道佛音-第十篇 無語話禪心
義青禪師七歲時於妙相寺出家,試經得度。出家後,先習《百法論》,學了不多久,義青禪師便深感滯於名相,無有了期,慨歎道:「三祇塗(途)遠,自困何益?」於是便放棄《百法論》。
後來他又前往洛陽聽習《華嚴經》,不久即能貫通其義。
一次,義青禪師在讀諸林菩薩偈子的時候,至「即心自性」一句時,猛然省悟道:「法離文字,寧可講乎?」於是便當即離開講肆,行腳諸方,參禮禪德。人稱「青華嚴」。
當時,浮山法遠圓鑒禪師正住在會聖岩。一天晚上,浮山法遠禪師得一夢,夢見自己養了一隻青色的鷹。醒來以後,覺得是一個吉兆。果然,第二天早晨,義青禪師來了。
浮山禪師一見,非常高興,便請他在會聖岩住下,並建議他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之公案。
其公案是這樣的--
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世尊默然良久。
外道贊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
阿難問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
義青禪師於是遵照浮山禪師的教導,認真地將這一公案參了三年。
一日,浮山禪師問他:「汝記得話頭麼?試舉看。」
義青禪師正要開口答話,浮山禪師一把掩住他的嘴。
義青禪師當即豁然開悟,便禮拜。
浮山禪師見他禮拜,便問道:「汝妙悟玄機邪?」
義青禪師道:「設有也須吐卻。」
當時,資侍者亦在旁,說道:「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 ※ ※
「禪即離文字之教,教即有文字之禪,覓一毫同相了不可得。」
禪,以經驗而言,乃是自性之靈照。以境界而言,乃是不可思議言說之真空妙有。以內容而言,又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之如來真藏,是一切教義之基石,一切思想之母胎。其實當人們以這樣的「形容文字」去接觸「禪」時,不免又要失掉準頭,掉入障礙。
「禪」是甚麼?「禪」既不是一種經驗,也不是一種境界,更不是一種主義。「禪」一點也不神秘,禪只是禪,不多也不少,人人都俱足,個個無缺欠。只有從禪的直接體悟中,才能知道「禪即佛心」,是要直透釋迦佛祖「廓然大悟,成等正覺」時,所悟所覺之「境物」;是要直探一切一切之源頭。禪、道、佛,本來,異名同旨。佛義之中心是「悟」,禪亦不例外。悟是參禪之目的,經云:「理可頓悟,事要漸修」。「禪」雖講究「悟」,但更重視實修。故悟並不就等於「禪」:「禪」也不等於「悟」,否則不重視實修,則流為一無用處之口頭禪,失去參究之本意矣!
禪乃本心,明顯處處皆是,隱微無一在處,文言難表,唯覺可會。天命之性此禪者之體也,人人本有,回頭即是,修子可會於無言之中乎?
天道佛音-第十篇 無語話禪心
惡口招怨
吳茂鄰,是先父姚安公的門客。一天,他看見兩個小孩子用粗言野語互相罵起娘來。他把兩個小孩子勸開之後,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交河縣有個人在路上碰見一個老頭兒。當時剛下過雨,道路泥濘,老頭兒腳下一踉跄,差點兒把此人撞倒。
此人素來性情橫暴,一張口就罵老頭兒的娘。老頭兒起初怒容滿面,幾乎要上前與之毆鬥。突然,老頭兒低頭沈思了半晌,馬上改變了態度,向此人作揖賠罪,並詢問了他的姓名,家庭住址。
兩人分手,老頭兒從岔路向別處走去。
此人回到家中,發現他的母親大白天把門窗緊閉。他拍門呼叫,也不見有人答門。
屋裏傳出急促異常的喘息聲,他認爲其中必有原因,就急忙捅破窗紙往屋裏看。
只見他母親全身寸絲不掛,昏沈沈仰臥在床上,而另一個男子正在淩辱她。仔細一看,那個男人正是在路上被他罵了娘的老頭兒。
此人氣憤至極,邊號叫邊砸門窗,想要進去捕捉老頭。由於門窗堅固,一時弄不開,他急忙從別的屋裏取來火槍,架在窗棂上,向老頭兒射擊。
隨著槍響,老頭兒嗷地一聲怪叫,倒在地上,化作了一只老狐狸。
街坊四鄰聞聲趕來,看了這個場面,問了原因,莫不覺得驚駭可怕而又可笑。
此人張口謾罵人家的娘,只不過是一句粗野的口頭語,而這老狐狸卻把罵人的話,用實際行動來進行報複。這足以使那些喜歡粗言穢語,滿嘴髒話的人引以爲戒。
老狐狸爲發泄一時的氣憤,反而因此喪身隕命,也足以引起那些心胸狹窄,只爲一點小怨小忿便必定要報複的人吸取教訓。
※ ※ ※
人生在世,清淨口舌乃為修身之先決條件,眾生最容易遭致福德不斷減少之原因,即是:惡口。一般而言,諸口業之中,惡口犯造之機率與次數遠比其它口業深重許多。
俗世之間,眾生無論身份貴賤,無論社會地位高低,最普遍造作的唯有惡口。殺生還得看人做,但惡口根本不必學習,亦不必觀摩,更不需要練習,就連幼童都能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說出惡言、惡語,人之福德就在一次一次的惡口下,被一次次的削減,日積月累,亦能促使家道中落。雖然嘴是長在各人的身上,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但惡口卻容易導致自己以外之人士的心情起伏不定,甚至眾生在惡辱不滿意之對象時,卻也讓身旁其它不相干者耳根不淨。這些不相干者,一旦耳根接觸到不清淨,則心中就不免要有一股怨念產生,這些怨念都將反撲於製造惡口者身上,惡口者之身體豈能長保健康呢?
話說容易製造惡口者,若是正在做生意,由於惡語興起,那麼原本打算進門之消費者,因為聽到惡語,乃打消進門消費之念頭。若是消費者早已在店內消費,影響觀感之不佳,亦將加快腳步遠離耳根不淨之處,因而自己的惡口嚇跑財神,且讓財神遠離。
普天之下,任何人都不喜歡聽到惡言、惡語,即使這些惡言語完全與自己毫無關係,就因為惡口是三界共怨;一旦眾生犯造惡口,便是獲罪於三界,不僅僅只是與當事者造下惡因或徒增第三者之惡因,而是得罪於鬼神。因此,口須修持,一個失去內涵者,因為在自己的人生字典裡,找不到更合適的話語及名詞,於是得透過惡口來發洩本身之怒氣,造成在一己發洩情緒後,自己情緒是發洩了,卻同時得罪不少人,並且使得福德被削減,真是禍不單行。
眾生之所以有惡口產生,乃在於本身之情緒管理失控,一旦情緒失控,則容易精神分裂。綜觀天下,凡是容易製造惡口者,都有精神分裂之元素產生,只是多寡或深淺之別。有不少惡口者於事發後,情緒獲得釋放,便能沉寂一段時間不再發作。此段期間,生活作息亦與正常人無兩樣,實際上,潛藏的精神分裂之種子卻漸漸的在萌芽,隨著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喜悅,便一次一次的在為精神分裂種子灌溉。時日一久,免不了要有較大惡口,因為情緒管理受到精神分裂種子萌芽影響,使得情緒管理找不到空間調解,而一次比一次的失控更嚴重,最後終須被強制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屆時不論是販夫走卒或王孫公子,亦必須與現有福德中斷因緣,何苦來哉?
觀天下惡口者,不乏學歷高之人,但惡言語之功夫卻比學歷低的人還要一流,口中並沒有隨學歷高而言語優雅。雖然不懂得罵人的藝術,不知道如何罵人,但是言語尖酸刻薄。因而學歷高而言語粗俗不堪入耳者,實在是令人感慨不已。
是故,既然惡口言語不雅,又會削減福德,豈不是得不償失乎!願世人戒之!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卅三章 惡口招怨之損福
交河縣有個人在路上碰見一個老頭兒。當時剛下過雨,道路泥濘,老頭兒腳下一踉跄,差點兒把此人撞倒。
此人素來性情橫暴,一張口就罵老頭兒的娘。老頭兒起初怒容滿面,幾乎要上前與之毆鬥。突然,老頭兒低頭沈思了半晌,馬上改變了態度,向此人作揖賠罪,並詢問了他的姓名,家庭住址。
兩人分手,老頭兒從岔路向別處走去。
此人回到家中,發現他的母親大白天把門窗緊閉。他拍門呼叫,也不見有人答門。
屋裏傳出急促異常的喘息聲,他認爲其中必有原因,就急忙捅破窗紙往屋裏看。
只見他母親全身寸絲不掛,昏沈沈仰臥在床上,而另一個男子正在淩辱她。仔細一看,那個男人正是在路上被他罵了娘的老頭兒。
此人氣憤至極,邊號叫邊砸門窗,想要進去捕捉老頭。由於門窗堅固,一時弄不開,他急忙從別的屋裏取來火槍,架在窗棂上,向老頭兒射擊。
隨著槍響,老頭兒嗷地一聲怪叫,倒在地上,化作了一只老狐狸。
街坊四鄰聞聲趕來,看了這個場面,問了原因,莫不覺得驚駭可怕而又可笑。
此人張口謾罵人家的娘,只不過是一句粗野的口頭語,而這老狐狸卻把罵人的話,用實際行動來進行報複。這足以使那些喜歡粗言穢語,滿嘴髒話的人引以爲戒。
老狐狸爲發泄一時的氣憤,反而因此喪身隕命,也足以引起那些心胸狹窄,只爲一點小怨小忿便必定要報複的人吸取教訓。
※ ※ ※
人生在世,清淨口舌乃為修身之先決條件,眾生最容易遭致福德不斷減少之原因,即是:惡口。一般而言,諸口業之中,惡口犯造之機率與次數遠比其它口業深重許多。
俗世之間,眾生無論身份貴賤,無論社會地位高低,最普遍造作的唯有惡口。殺生還得看人做,但惡口根本不必學習,亦不必觀摩,更不需要練習,就連幼童都能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說出惡言、惡語,人之福德就在一次一次的惡口下,被一次次的削減,日積月累,亦能促使家道中落。雖然嘴是長在各人的身上,愛怎麼說,就怎麼說,但惡口卻容易導致自己以外之人士的心情起伏不定,甚至眾生在惡辱不滿意之對象時,卻也讓身旁其它不相干者耳根不淨。這些不相干者,一旦耳根接觸到不清淨,則心中就不免要有一股怨念產生,這些怨念都將反撲於製造惡口者身上,惡口者之身體豈能長保健康呢?
話說容易製造惡口者,若是正在做生意,由於惡語興起,那麼原本打算進門之消費者,因為聽到惡語,乃打消進門消費之念頭。若是消費者早已在店內消費,影響觀感之不佳,亦將加快腳步遠離耳根不淨之處,因而自己的惡口嚇跑財神,且讓財神遠離。
普天之下,任何人都不喜歡聽到惡言、惡語,即使這些惡言語完全與自己毫無關係,就因為惡口是三界共怨;一旦眾生犯造惡口,便是獲罪於三界,不僅僅只是與當事者造下惡因或徒增第三者之惡因,而是得罪於鬼神。因此,口須修持,一個失去內涵者,因為在自己的人生字典裡,找不到更合適的話語及名詞,於是得透過惡口來發洩本身之怒氣,造成在一己發洩情緒後,自己情緒是發洩了,卻同時得罪不少人,並且使得福德被削減,真是禍不單行。
眾生之所以有惡口產生,乃在於本身之情緒管理失控,一旦情緒失控,則容易精神分裂。綜觀天下,凡是容易製造惡口者,都有精神分裂之元素產生,只是多寡或深淺之別。有不少惡口者於事發後,情緒獲得釋放,便能沉寂一段時間不再發作。此段期間,生活作息亦與正常人無兩樣,實際上,潛藏的精神分裂之種子卻漸漸的在萌芽,隨著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喜悅,便一次一次的在為精神分裂種子灌溉。時日一久,免不了要有較大惡口,因為情緒管理受到精神分裂種子萌芽影響,使得情緒管理找不到空間調解,而一次比一次的失控更嚴重,最後終須被強制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屆時不論是販夫走卒或王孫公子,亦必須與現有福德中斷因緣,何苦來哉?
觀天下惡口者,不乏學歷高之人,但惡言語之功夫卻比學歷低的人還要一流,口中並沒有隨學歷高而言語優雅。雖然不懂得罵人的藝術,不知道如何罵人,但是言語尖酸刻薄。因而學歷高而言語粗俗不堪入耳者,實在是令人感慨不已。
是故,既然惡口言語不雅,又會削減福德,豈不是得不償失乎!願世人戒之!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卅三章 惡口招怨之損福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Window Shopping
蓮生/文
隱居閉關於「葉子湖」,偶而「經行」,走另外一條小鎮之路,會經過一排商店,商家都有櫥窗,櫥窗之內,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商品。
我總是很緩慢的走過,用一種很「仔細」欣賞的目光,看每樣商品,然後愉悅的走過。
偶而,有店員問我:
「想要什麼?」
我答:
「我只是看。」
如果這在美國,這就是「櫥窗瀏覽」,英文即是「Window Shopping」,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快樂的事啊!
櫥窗內有新潮流的衣服、有生活上的日用品、有傢俱成品、有食品商店、有手錶珠寶、有五金工具、有餐廳、有咖啡店、有冰淇淋店。……
我「經行」走過,四年來,我竟然連一樣東西也沒有買,也就是四年來,我只是走過一列櫥窗。
我自己問自己:
「你還需要什麼東西嗎?」
我敲一敲自己的腦袋瓜,彷彿空空如也。
「我根本不需要什麼東西。」
「你只是欣賞?」
「是的,欣賞就覺得很快樂了。」
「你缺少什麼?」
我答:
「無所求。」
我聯想到有一回,進入一家餐館,要一碗湯,同時告訴廚師,給我一碗湯,不要加糖,不要加鹽,不要加油,不要味精,不要調味品。
廚師翻一翻白眼,也不說話。
湯端出來了。
是一碗「白開水」。
我哈哈大笑。
廚師也哈哈大笑。
廚師說:「這就是你要的,你要的,我們根本不會做。」
我們彼此了解雙方的幽默。
我一直在想,在這世界上,你到底還需要什麼,如果大房子也住過了,名貴的車子也開過了,鑽錶也戴過了,感情也「感性」過了,理智也「理性」過了,一切地上的東西,全欣賞了,還有需求嗎?
那些熱衷政治的人物,在人生的舞台上,爭爭爭、衝衝衝、拼拼拼、打打打、告告告、秀秀秀,或許他們最重要的是「權位」,他們要「權位」,可以在人生舞台上耍大刀。
至於一般市井的小人物,他們也需要生存的原則,要保住「工作」,要保住「三餐」,要保住「家小」,「失去」大家都怕,「擁有」就是美好。
而我──
我非政治人物。
也非小人物。(但,也像小人物)
我了解我寂寞的原因,也了解「無所求」的原因,因為我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天上」。
想一想,看一看一列櫥窗,就很快樂了。
連寂寞的「經行」都很快樂。
一碗白開水,也很快樂。
詩:
睡後又是醒
醒後又是睡
在我眼中
人就是這樣了了
三千世界與大千世界
在我眼中都是小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走過一列櫥窗
隱居閉關於「葉子湖」,偶而「經行」,走另外一條小鎮之路,會經過一排商店,商家都有櫥窗,櫥窗之內,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商品。
我總是很緩慢的走過,用一種很「仔細」欣賞的目光,看每樣商品,然後愉悅的走過。
偶而,有店員問我:
「想要什麼?」
我答:
「我只是看。」
如果這在美國,這就是「櫥窗瀏覽」,英文即是「Window Shopping」,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快樂的事啊!
櫥窗內有新潮流的衣服、有生活上的日用品、有傢俱成品、有食品商店、有手錶珠寶、有五金工具、有餐廳、有咖啡店、有冰淇淋店。……
我「經行」走過,四年來,我竟然連一樣東西也沒有買,也就是四年來,我只是走過一列櫥窗。
我自己問自己:
「你還需要什麼東西嗎?」
我敲一敲自己的腦袋瓜,彷彿空空如也。
「我根本不需要什麼東西。」
「你只是欣賞?」
「是的,欣賞就覺得很快樂了。」
「你缺少什麼?」
我答:
「無所求。」
我聯想到有一回,進入一家餐館,要一碗湯,同時告訴廚師,給我一碗湯,不要加糖,不要加鹽,不要加油,不要味精,不要調味品。
廚師翻一翻白眼,也不說話。
湯端出來了。
是一碗「白開水」。
我哈哈大笑。
廚師也哈哈大笑。
廚師說:「這就是你要的,你要的,我們根本不會做。」
我們彼此了解雙方的幽默。
我一直在想,在這世界上,你到底還需要什麼,如果大房子也住過了,名貴的車子也開過了,鑽錶也戴過了,感情也「感性」過了,理智也「理性」過了,一切地上的東西,全欣賞了,還有需求嗎?
那些熱衷政治的人物,在人生的舞台上,爭爭爭、衝衝衝、拼拼拼、打打打、告告告、秀秀秀,或許他們最重要的是「權位」,他們要「權位」,可以在人生舞台上耍大刀。
至於一般市井的小人物,他們也需要生存的原則,要保住「工作」,要保住「三餐」,要保住「家小」,「失去」大家都怕,「擁有」就是美好。
而我──
我非政治人物。
也非小人物。(但,也像小人物)
我了解我寂寞的原因,也了解「無所求」的原因,因為我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天上」。
想一想,看一看一列櫥窗,就很快樂了。
連寂寞的「經行」都很快樂。
一碗白開水,也很快樂。
詩:
睡後又是醒
醒後又是睡
在我眼中
人就是這樣了了
三千世界與大千世界
在我眼中都是小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走過一列櫥窗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縣長演講
典獄長請了縣長到監獄演講。
縣長開口便說:「各位公民!」
縣長想想,這些人都帶罪服刑,早就失去公民的資格了,於是又趕緊改口說:「抱歉!我說錯了,應該是各位囚犯。」
後來又想,這樣的稱呼實在是太奇怪了,於是說:「各位!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稱呼你們,不過,看到你們今天很開心地聚在這裡,我就覺得很高興。」
真是越說越糟,誰願意開心地聚在監獄?
這些人起了一陣騷動,場面差點無法控制。
※ ※ ※
俗世之街頭巷尾,經常提到「白目」二字,世道上總是難免會有一些時常分不清楚場合、搞不清楚狀況之人,有時是出於好意,卻無辜的成為他人怒火下的砲灰,想想倒是很無奈的。
有些眾生在說話之時,無法分辨場合,經常會在喜氣的時候說些喪氣話,如此便容易遭受到他人的反彈及不悅;若是在應該悲傷的場合之時,訴說笑話,則非常容易成為他人悲慟下唯一發洩的對象,有時被打得鼻青臉腫都還討不到公道,因為這是自己「白目」所造成的結果。
有些人總是非常喜歡在他人氣憤時,有意無意的給予冷嘲熱諷,千萬不可在他人氣惱時,訴說些容易激怒他人的言論,以免對方失控在惱火攻心下,造成我人肢體上的種種傷害,屆時得不償失。
有時,有些眾生本該有充分表現的機會,以及應有獲得他人賞識的因緣,無奈是彼等不知察言觀色,反而一再使自我表現之良機錯失,甚至是自己太過分的沒有自信,最後只能錯失大好被重用之機會。亦有不少人於說話時,不經思考,脫口便出,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或許自己僅是想讓對方分享自己的心得,但這個心得通常會隱喻或觸動到對方的痛處;一旦任意「白目」,恐怕遲早有一天,天下人會被自己得罪光光。
當自己正在詢問他人某些事情時,若是對方未予回應,便是對方並不想回應,此時便不該繼續多做詢問,因為很有可能繼續詢問下去,會遭來一頓無名火加諸在我人身上,屆時被罵得狗血淋頭,才又來感到氣惱,其實是自己先造成對方的氣惱而不自知。
是故,千萬不要隨意造作「白目」事件,必須學習察言觀色,亦避免因自己的「白目」,而帶來別人的困擾及自己的傷害。
寶德雜誌119期-述論:不要白目
縣長開口便說:「各位公民!」
縣長想想,這些人都帶罪服刑,早就失去公民的資格了,於是又趕緊改口說:「抱歉!我說錯了,應該是各位囚犯。」
後來又想,這樣的稱呼實在是太奇怪了,於是說:「各位!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稱呼你們,不過,看到你們今天很開心地聚在這裡,我就覺得很高興。」
真是越說越糟,誰願意開心地聚在監獄?
這些人起了一陣騷動,場面差點無法控制。
※ ※ ※
俗世之街頭巷尾,經常提到「白目」二字,世道上總是難免會有一些時常分不清楚場合、搞不清楚狀況之人,有時是出於好意,卻無辜的成為他人怒火下的砲灰,想想倒是很無奈的。
有些眾生在說話之時,無法分辨場合,經常會在喜氣的時候說些喪氣話,如此便容易遭受到他人的反彈及不悅;若是在應該悲傷的場合之時,訴說笑話,則非常容易成為他人悲慟下唯一發洩的對象,有時被打得鼻青臉腫都還討不到公道,因為這是自己「白目」所造成的結果。
有些人總是非常喜歡在他人氣憤時,有意無意的給予冷嘲熱諷,千萬不可在他人氣惱時,訴說些容易激怒他人的言論,以免對方失控在惱火攻心下,造成我人肢體上的種種傷害,屆時得不償失。
有時,有些眾生本該有充分表現的機會,以及應有獲得他人賞識的因緣,無奈是彼等不知察言觀色,反而一再使自我表現之良機錯失,甚至是自己太過分的沒有自信,最後只能錯失大好被重用之機會。亦有不少人於說話時,不經思考,脫口便出,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或許自己僅是想讓對方分享自己的心得,但這個心得通常會隱喻或觸動到對方的痛處;一旦任意「白目」,恐怕遲早有一天,天下人會被自己得罪光光。
當自己正在詢問他人某些事情時,若是對方未予回應,便是對方並不想回應,此時便不該繼續多做詢問,因為很有可能繼續詢問下去,會遭來一頓無名火加諸在我人身上,屆時被罵得狗血淋頭,才又來感到氣惱,其實是自己先造成對方的氣惱而不自知。
是故,千萬不要隨意造作「白目」事件,必須學習察言觀色,亦避免因自己的「白目」,而帶來別人的困擾及自己的傷害。
寶德雜誌119期-述論:不要白目
恃執官勢,茍用酷法
出自《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經》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朕今殿下文武百官,受朕俸祿,更有恃執官勢,不依公平正直,判斷究治,茍用酷法,刑杖騙民財者,後日如何果報?」
誌公答曰:「其官受盡前生福報,待他陽命一盡,陰府閻王,業鏡照出,絲毫不昧。依他自己,本業判斷,罪輕者,罰出陽間為水牛,大力之畜,與人耕田,償還宿債;或有罪重者,罰作蛟龍,拘向四天下,行雨灌蔭山川,滋養萬物,償民夙債。恆被風伯雨師,鐵棒搥打,遍身鱗甲,生諸毒蟲,鮮血長流,晝夜受苦,無有休歇也。」
又問:「或有為官清廉,公平正直,無騙害者如何?」
答曰:「為官清正無私者曲者,命終之後,得做城隍,成為名山洞府之明神也。上受天敕,下受民供,享祀之報,其中又有陰德相助者,得為冥司主宰,做閻君也。」
武帝又問:「天下衙門中,一切辦事當差人等,不依公道,倚官為勢,赫騙良民,及各鄉里中,尊長老人,地方圖甲人等,心不公平,不依道理,騙害民財者,有何報應也?」
誌公答曰:「衙門中辦事當差之人,恃官騙害民財者,死後罰作山中野獸,見人疾走,驚赫之報。他因赫騙良民,而今驚殺報他。又有地保鄉尊人等,心不公平,私騙人者,命終之後,罰作牛馬豬羊六畜,還人夙債,直待還清,再托為人,貧窮困苦,人所惡賤,不得自在也。」
武帝嘆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隨人自召。」
※ ※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率皆不離「因緣果報」之範疇。世人若是造作業因,必定會產生相對應之業果,就如農夫有春耕、夏耘之舉,即會有秋收、冬藏之收穫。故世人若是修善積福,即得善果;若胡作妄為,則必受惡果。如是因如是果,自作者自受,此乃是天經地義、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因果」二字,不分國際,沒有貴賤,無人能避,也無人能替,亦不會因為時空之轉變而驟然減弱或消失,故經云:「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是此理,然而「因」故可畏,無緣不生,蒺藜絕水,難望結成,業力之成熟有其快慢緩急之不同,亦即是「要待因緣聚合時,方會成熟為果報」,故若能每日戒慎恐懼,努力斷惡修善,孜孜不倦而行,則自能去禍禳災,歸於善道。
世人之身如水上沫,命如風前燭,然而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逆因果而行者卻比比皆是。盼世人能徹悟「因果」真義之無可諱辯,莫隨順習性而生死輪迴流輪,舊業未除,又再造新殃,無有止盡。若果人人皆能深信「因果」,防微杜漸,則最終自能大明乎心性也。
因緣與果報-序
梁武帝問誌公禪師:「朕今殿下文武百官,受朕俸祿,更有恃執官勢,不依公平正直,判斷究治,茍用酷法,刑杖騙民財者,後日如何果報?」
誌公答曰:「其官受盡前生福報,待他陽命一盡,陰府閻王,業鏡照出,絲毫不昧。依他自己,本業判斷,罪輕者,罰出陽間為水牛,大力之畜,與人耕田,償還宿債;或有罪重者,罰作蛟龍,拘向四天下,行雨灌蔭山川,滋養萬物,償民夙債。恆被風伯雨師,鐵棒搥打,遍身鱗甲,生諸毒蟲,鮮血長流,晝夜受苦,無有休歇也。」
又問:「或有為官清廉,公平正直,無騙害者如何?」
答曰:「為官清正無私者曲者,命終之後,得做城隍,成為名山洞府之明神也。上受天敕,下受民供,享祀之報,其中又有陰德相助者,得為冥司主宰,做閻君也。」
武帝又問:「天下衙門中,一切辦事當差人等,不依公道,倚官為勢,赫騙良民,及各鄉里中,尊長老人,地方圖甲人等,心不公平,不依道理,騙害民財者,有何報應也?」
誌公答曰:「衙門中辦事當差之人,恃官騙害民財者,死後罰作山中野獸,見人疾走,驚赫之報。他因赫騙良民,而今驚殺報他。又有地保鄉尊人等,心不公平,私騙人者,命終之後,罰作牛馬豬羊六畜,還人夙債,直待還清,再托為人,貧窮困苦,人所惡賤,不得自在也。」
武帝嘆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無門,隨人自召。」
※ ※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率皆不離「因緣果報」之範疇。世人若是造作業因,必定會產生相對應之業果,就如農夫有春耕、夏耘之舉,即會有秋收、冬藏之收穫。故世人若是修善積福,即得善果;若胡作妄為,則必受惡果。如是因如是果,自作者自受,此乃是天經地義、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因果」二字,不分國際,沒有貴賤,無人能避,也無人能替,亦不會因為時空之轉變而驟然減弱或消失,故經云:「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是此理,然而「因」故可畏,無緣不生,蒺藜絕水,難望結成,業力之成熟有其快慢緩急之不同,亦即是「要待因緣聚合時,方會成熟為果報」,故若能每日戒慎恐懼,努力斷惡修善,孜孜不倦而行,則自能去禍禳災,歸於善道。
世人之身如水上沫,命如風前燭,然而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逆因果而行者卻比比皆是。盼世人能徹悟「因果」真義之無可諱辯,莫隨順習性而生死輪迴流輪,舊業未除,又再造新殃,無有止盡。若果人人皆能深信「因果」,防微杜漸,則最終自能大明乎心性也。
因緣與果報-序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感恩所有的人
蓮生/文
回首西城煙雨,二十年的移民歲月,如夢如幻,我就提著一個輕便的小小包袱,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了。來時雙手空空,二十年,真是「瀟洒走一回」。
這二十年來,是我人生的精華,是最光輝燦爛,是最高潮迭起,是最精采,最扣人心弦,最精進,最輝煌,不管怎麼說,二十年西雅圖的歲月,值得我一世的懷念。
我這位行者,回首二十年的歲月,我要衷心的說一句話:
「我感恩所有的人!」
我的這句話,只有感恩,再感恩。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與我有過緣分相逢的人,不管他對我,有情無情,有義無義,有恩有怨,有愛有恨,有仇無仇,有信無信,來我這裡的,或離開我這裡的,我全部感恩!
「為什麼?」
我答:
「順境我感恩,逆境我更感恩,全是助我了悟之人也!讓我悟了人間娑婆,讓我悟了無常變化,讓我悟了眾生的心,讓我悟了一切畢竟是空,讓我悟了畢竟無所有,讓我悟了一切無所得。」
苦海中的慈航。
黑暗中的明燈。
飢饉中的道糧。
我願意在這末法時代,成就自己,度化他人,全是順境逆境大力促成。沒有逆加持的人,我不會跑得更快,更精進,去想去悟入,受苦的人有福了,因為有大苦難,才有大開悟。
我領悟到:
「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
我感恩佛法的慈悲,我感恩人間世界,我感恩西雅圖二十年的歲月,我感恩所有的人,我解脫了,是究竟解脫。一切是那麼的調和,一切是那麼的安穩,多麼寶貴的時光,多麼因緣的具足,我感恩所有的有緣人。
西雅圖二十年是好中的好。
西雅圖二十年是妙中的妙。
盧勝彥文集第170冊《回首西城煙雨》感恩所有的人
回首西城煙雨,二十年的移民歲月,如夢如幻,我就提著一個輕便的小小包袱,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了。來時雙手空空,二十年,真是「瀟洒走一回」。
這二十年來,是我人生的精華,是最光輝燦爛,是最高潮迭起,是最精采,最扣人心弦,最精進,最輝煌,不管怎麼說,二十年西雅圖的歲月,值得我一世的懷念。
我這位行者,回首二十年的歲月,我要衷心的說一句話:
「我感恩所有的人!」
我的這句話,只有感恩,再感恩。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與我有過緣分相逢的人,不管他對我,有情無情,有義無義,有恩有怨,有愛有恨,有仇無仇,有信無信,來我這裡的,或離開我這裡的,我全部感恩!
「為什麼?」
我答:
「順境我感恩,逆境我更感恩,全是助我了悟之人也!讓我悟了人間娑婆,讓我悟了無常變化,讓我悟了眾生的心,讓我悟了一切畢竟是空,讓我悟了畢竟無所有,讓我悟了一切無所得。」
苦海中的慈航。
黑暗中的明燈。
飢饉中的道糧。
我願意在這末法時代,成就自己,度化他人,全是順境逆境大力促成。沒有逆加持的人,我不會跑得更快,更精進,去想去悟入,受苦的人有福了,因為有大苦難,才有大開悟。
我領悟到:
「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
我感恩佛法的慈悲,我感恩人間世界,我感恩西雅圖二十年的歲月,我感恩所有的人,我解脫了,是究竟解脫。一切是那麼的調和,一切是那麼的安穩,多麼寶貴的時光,多麼因緣的具足,我感恩所有的有緣人。
西雅圖二十年是好中的好。
西雅圖二十年是妙中的妙。
盧勝彥文集第170冊《回首西城煙雨》感恩所有的人
抓替身
辛彤甫先生任宜陽知縣的時候,有位老者向他遞上一份呈文說:「昨天晚上我住在城東門外,看見有五六個吊死鬼從城門縫裏鑽進城裏來,恐怕是來找替身的。請你趕緊諭示百姓,對童僕姬妾不要淩辱虐待,欠債的不要追索得太緊迫,凡事要互相謙讓別爭鬥,使那些吊死鬼沒有機會施展他們的技倆。」
辛先生看罷呈文大怒,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老者打了一頓板子,並命人將老者轟了出去。老者並不怨恨,走到臺階下,便坐在那裏撫著膝蓋說:「可惜呀!這五六條命算是沒救了!」
過了幾天,有人向辛先生報告說,城裏最近有四人上吊而死。先生大驚,這才感到事態嚴重。急忙命人將那送呈文的老者傳來問話。
老者說:「這幾天來,我總是昏昏沉沉的,什麼都不記得了,今天我才知道曾遞送過一份呈文。
這件事便傳揚開來,於是家家有了戒備。後來,果然有兩個上吊的人都被及時救活了。一個是媳婦因為被婆婆虐待而上吊的,那婆婆非常痛悔。另一個是因為欠債被債主逼迫太緊而上吊,債主當即焚毀了借據。因此兩個人都得救了。
由此可知,雖說命數皆由天定,但如能盡人力,也必然能挽回其中的一兩個。又當知人的生命特別寶貴,鬼神雖然預先知道他該死,苟有一線可以挽救他的希望,也必然轉借於人力來救他。
一個人的氣數命運,正像嚴冬的季節下起風雪,天地也不得不然。至於穿上皮襖來禦寒,或者關閉門戶以避風,那就任憑各人去想辦法了,老天是不會加以禁止的。
※ ※ ※
舉凡起心動念,隨口一言,或隨手一動,只要有益於他人,助利他人,悉為善行。
善有大小、輕重,但是每一個善行不論大小輕重,卻有其深遠不測之機,可以積累無數個福報。簡例而言,因你一句話,使一個人打消自殺念頭,此時已符合獎善福報。而此人在未死之後,若可以力行許多善事,此中以一句話之善,可以再獲得其福報。
上天至仁至正,去惡之意,即乃勉善,故能知行善,則必有豐厚福報。
辛先生看罷呈文大怒,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老者打了一頓板子,並命人將老者轟了出去。老者並不怨恨,走到臺階下,便坐在那裏撫著膝蓋說:「可惜呀!這五六條命算是沒救了!」
過了幾天,有人向辛先生報告說,城裏最近有四人上吊而死。先生大驚,這才感到事態嚴重。急忙命人將那送呈文的老者傳來問話。
老者說:「這幾天來,我總是昏昏沉沉的,什麼都不記得了,今天我才知道曾遞送過一份呈文。
這件事便傳揚開來,於是家家有了戒備。後來,果然有兩個上吊的人都被及時救活了。一個是媳婦因為被婆婆虐待而上吊的,那婆婆非常痛悔。另一個是因為欠債被債主逼迫太緊而上吊,債主當即焚毀了借據。因此兩個人都得救了。
由此可知,雖說命數皆由天定,但如能盡人力,也必然能挽回其中的一兩個。又當知人的生命特別寶貴,鬼神雖然預先知道他該死,苟有一線可以挽救他的希望,也必然轉借於人力來救他。
一個人的氣數命運,正像嚴冬的季節下起風雪,天地也不得不然。至於穿上皮襖來禦寒,或者關閉門戶以避風,那就任憑各人去想辦法了,老天是不會加以禁止的。
※ ※ ※
舉凡起心動念,隨口一言,或隨手一動,只要有益於他人,助利他人,悉為善行。
善有大小、輕重,但是每一個善行不論大小輕重,卻有其深遠不測之機,可以積累無數個福報。簡例而言,因你一句話,使一個人打消自殺念頭,此時已符合獎善福報。而此人在未死之後,若可以力行許多善事,此中以一句話之善,可以再獲得其福報。
上天至仁至正,去惡之意,即乃勉善,故能知行善,則必有豐厚福報。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無情說法
師(洞山)參溈山,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
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
師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
溈豎起拂子曰:「會麽?」
師曰:「不會,請和尚說。」
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此去澧陵攸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風瞻草,必為子之所重。」
師遂辭溈山,徑造雲岩,便問:「無情說法,什麽人得聞?」
岩曰:「無情得聞。」
師曰:「和尚聞否?」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師曰:「某甲為什麽不聞?」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否麽?」
師曰:「不聞。」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
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 ※ ※
道者理也,理者,存於世間之萬事萬物之中,非存於思不可及之諸仙佛聖神之心印裡頭,當然欲獲真理,亦可由諸聖佛仙佛中心印得之,但這需要有高靈覺者始能得之。所以說欲得真理妙道,只要能用心於你周邊的一切事物去思理、去體會,亦可得覺真理也。
為何其理如此?世人誠不知世間原先之萬物、萬靈降下既含有其道之存在,才能使之成長、壯大,或動物、或植物,或一切之事理皆然也。故只要能細心去領悟,即可得道也。此點真理,世人往往不知,在學道的路程上總在那望不可及之高理中摸索,總歸沒有任何之得獲,甚為可惜!
理、道就在你身邊,欲成證道果,思理即可覺其真矣。希世人多加悟行之!
思歸覺路-第八十三章 藉物思理覺真
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
師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
溈豎起拂子曰:「會麽?」
師曰:「不會,請和尚說。」
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此去澧陵攸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風瞻草,必為子之所重。」
師遂辭溈山,徑造雲岩,便問:「無情說法,什麽人得聞?」
岩曰:「無情得聞。」
師曰:「和尚聞否?」
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師曰:「某甲為什麽不聞?」
岩豎起拂子曰:「還聞否麽?」
師曰:「不聞。」
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岩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
師於此有省,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 ※ ※
道者理也,理者,存於世間之萬事萬物之中,非存於思不可及之諸仙佛聖神之心印裡頭,當然欲獲真理,亦可由諸聖佛仙佛中心印得之,但這需要有高靈覺者始能得之。所以說欲得真理妙道,只要能用心於你周邊的一切事物去思理、去體會,亦可得覺真理也。
為何其理如此?世人誠不知世間原先之萬物、萬靈降下既含有其道之存在,才能使之成長、壯大,或動物、或植物,或一切之事理皆然也。故只要能細心去領悟,即可得道也。此點真理,世人往往不知,在學道的路程上總在那望不可及之高理中摸索,總歸沒有任何之得獲,甚為可惜!
理、道就在你身邊,欲成證道果,思理即可覺其真矣。希世人多加悟行之!
思歸覺路-第八十三章 藉物思理覺真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生命短暫
一天,佛陀等弟子們乞食歸來,問:「弟子們!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回答:「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長養色身,來求得生命的清淨解脫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著弟子們,沉靜地問:「那麼,你們且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久?」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的長度。」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你並不瞭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個弟子見狀,充滿肅穆地說道:「人類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發枝,燦爛似錦;冬天枯萎凋零,化為塵土。」
佛陀露出了贊許的微笑:「嗯,你能夠體察到生命的短暫迅速,但是對佛法的瞭解,仍然限於表面。」
又聽得一個無限悲愴的聲音說道:「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浮游蟲一樣,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過一晝夜的時間!」
「喔!你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入微,對佛法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還不夠究竟。」
在佛陀的不斷否定、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越來越被激發起來。又一個弟子說:「佛陀!其實我們的生命跟朝露沒有兩樣,看起來不乏美麗,可只要陽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乾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生命的長度來。這時,只見一個弟子站起身,語驚四座地說:
「佛陀!依弟子看來,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語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著佛陀,期待佛陀的開示。
「嗯,說得好!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認識生命,才是真正體證了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切不要懈怠放逸,以為生命很長,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幾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應該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每一時刻,勤奮不已,勇猛精進!」
※ ※ ※
人生於世數十寒暑,夜半靜思,實在令人驚嘆不已。衣櫃中所收藏冬衣,每人一生可謂只穿數十次而已。一件冬襖還未穿破,人之身軀假體早已成灰,吾佛非作誇大虛言,世人親友中細作觀察便知。
既悉一件冬衣還未穿破,人身已先壞,即應了悟人生之短,非是長途旅客,在路程的中途站便要下車,無法久留在車箱內不出也。
觀此,人生在世,如夜夢一醒便是明天,昨日已成過去,追往回憶,徒增感觸,又有何作用?不如趁早修道,奔向光明前程,始免一死再輪迴之苦。
修緣寶典 勸早修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回答:「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長養色身,來求得生命的清淨解脫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著弟子們,沉靜地問:「那麼,你們且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久?」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的長度。」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你並不瞭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個弟子見狀,充滿肅穆地說道:「人類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發枝,燦爛似錦;冬天枯萎凋零,化為塵土。」
佛陀露出了贊許的微笑:「嗯,你能夠體察到生命的短暫迅速,但是對佛法的瞭解,仍然限於表面。」
又聽得一個無限悲愴的聲音說道:「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浮游蟲一樣,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過一晝夜的時間!」
「喔!你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入微,對佛法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還不夠究竟。」
在佛陀的不斷否定、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越來越被激發起來。又一個弟子說:「佛陀!其實我們的生命跟朝露沒有兩樣,看起來不乏美麗,可只要陽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乾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生命的長度來。這時,只見一個弟子站起身,語驚四座地說:
「佛陀!依弟子看來,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語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著佛陀,期待佛陀的開示。
「嗯,說得好!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認識生命,才是真正體證了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切不要懈怠放逸,以為生命很長,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幾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應該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每一時刻,勤奮不已,勇猛精進!」
※ ※ ※
人生於世數十寒暑,夜半靜思,實在令人驚嘆不已。衣櫃中所收藏冬衣,每人一生可謂只穿數十次而已。一件冬襖還未穿破,人之身軀假體早已成灰,吾佛非作誇大虛言,世人親友中細作觀察便知。
既悉一件冬衣還未穿破,人身已先壞,即應了悟人生之短,非是長途旅客,在路程的中途站便要下車,無法久留在車箱內不出也。
觀此,人生在世,如夜夢一醒便是明天,昨日已成過去,追往回憶,徒增感觸,又有何作用?不如趁早修道,奔向光明前程,始免一死再輪迴之苦。
修緣寶典 勸早修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誤闖仙境
蓮生/文
我探討法界(靈界),發現一個問題,原來「人」有「人」的空間,「鬼」有「鬼」的空間。另外,「神」有「神」的空間,「諸天」有「諸天」的空間,「仙」有「仙」的空間,「佛」有「佛」的空間。
佛教的十法界是──
「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界。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凡界。
我發現「十法界」各有空間。
這「空間」的學問,是多次元世界及多重度空間的超級學識。
據我所知,一切的靈異現象,來自於「多次元」、「多重度」的能力不同。
多次元及多重度雖不同,但亦有闖入者,闖入者一定是「神通者」或「通靈者」了。
「凡人」很難入「仙境」。
但,也有發生。
這都是非常神秘的經驗。
……(省略)
我讀古書,看見記載「闖入」者的故事,舉一則為例︰
有聶安者登山遊玩,大霧障天,茫茫然不辨路徑,走了一陣子之後。
聶安發覺景物全非,非人間所應有,很多的奇花異草,從來沒有見過的。又看見大樹一株,高有數丈,上面開紅色的花,紛紜滿樹,花中的花蕊,粒粒潔白如珍珠,摘一粒看看,果然是珍珠。
又看見雲氣如籠的深處,隱隱有光明,走了過去,見有兩位老人在對奕,他兩人看見聶安到來,也不打招呼,只是自顧自的下棋。
聶安在旁觀棋。
二老棋局終了。老人才問︰「客從何來?」
聶安答︰「迷山至此。」
老人說︰「此非人間,不宜久留,我送你歸。」
二位老人帶著聶安到一地方,聶安覺得雲生腳下,擁之以昇,降到另一平地,已是山的出口。
聶安奔赴家中,妻子盡驚。
聶安也大駭。
聶安登山時,妻子二十幾,如今七十幾,垂垂老矣!
而聶安猶如三十許人。
相聚而泣。
妻子︰「你去登山,一去不返五十年,人人都說你已死矣!」
而聶安則說︰「真的奇怪哉!才頃刻而已!」
聶安從口袋中,又取出一粒珍珠,珍珠甚大,光彩奪目,非人間所有。
聶安乃悟,自己所闖入的是仙境,二老是仙人也。聶安再入山多次,無論再怎麼找,也找不到那次的所在地點了。
還有那粒珍珠,只要一取出來,滿座皆聞其香,非麝非蘭,聞之精神大爽,是仙品。
在我個人的經驗之中──
毘盧遮那的金剛法界宮。
華嚴淨土。
西方極樂淨土。
密嚴淨土。
東方淨琉璃淨土。
還有彌勒菩薩的摩尼淨土,地菩薩的翠微淨土,文殊菩薩的金剛窟淨土。
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淨土世界,全是佛菩薩遍化神通的示現,大則遍滿法界,小者密於微塵。
要進入這些淨土,其實要靠「緣份」二個字,這些淨土的空間,並無法看出任何的異相,要有「緣份」,又受到本尊的秘密加持,就能豁然而入。
盧勝彥文集125冊《不可思議的靈異》闖入「空間」
我探討法界(靈界),發現一個問題,原來「人」有「人」的空間,「鬼」有「鬼」的空間。另外,「神」有「神」的空間,「諸天」有「諸天」的空間,「仙」有「仙」的空間,「佛」有「佛」的空間。
佛教的十法界是──
「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界。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凡界。
我發現「十法界」各有空間。
這「空間」的學問,是多次元世界及多重度空間的超級學識。
據我所知,一切的靈異現象,來自於「多次元」、「多重度」的能力不同。
多次元及多重度雖不同,但亦有闖入者,闖入者一定是「神通者」或「通靈者」了。
「凡人」很難入「仙境」。
但,也有發生。
這都是非常神秘的經驗。
……(省略)
我讀古書,看見記載「闖入」者的故事,舉一則為例︰
有聶安者登山遊玩,大霧障天,茫茫然不辨路徑,走了一陣子之後。
聶安發覺景物全非,非人間所應有,很多的奇花異草,從來沒有見過的。又看見大樹一株,高有數丈,上面開紅色的花,紛紜滿樹,花中的花蕊,粒粒潔白如珍珠,摘一粒看看,果然是珍珠。
又看見雲氣如籠的深處,隱隱有光明,走了過去,見有兩位老人在對奕,他兩人看見聶安到來,也不打招呼,只是自顧自的下棋。
聶安在旁觀棋。
二老棋局終了。老人才問︰「客從何來?」
聶安答︰「迷山至此。」
老人說︰「此非人間,不宜久留,我送你歸。」
二位老人帶著聶安到一地方,聶安覺得雲生腳下,擁之以昇,降到另一平地,已是山的出口。
聶安奔赴家中,妻子盡驚。
聶安也大駭。
聶安登山時,妻子二十幾,如今七十幾,垂垂老矣!
而聶安猶如三十許人。
相聚而泣。
妻子︰「你去登山,一去不返五十年,人人都說你已死矣!」
而聶安則說︰「真的奇怪哉!才頃刻而已!」
聶安從口袋中,又取出一粒珍珠,珍珠甚大,光彩奪目,非人間所有。
聶安乃悟,自己所闖入的是仙境,二老是仙人也。聶安再入山多次,無論再怎麼找,也找不到那次的所在地點了。
還有那粒珍珠,只要一取出來,滿座皆聞其香,非麝非蘭,聞之精神大爽,是仙品。
在我個人的經驗之中──
毘盧遮那的金剛法界宮。
華嚴淨土。
西方極樂淨土。
密嚴淨土。
東方淨琉璃淨土。
還有彌勒菩薩的摩尼淨土,地菩薩的翠微淨土,文殊菩薩的金剛窟淨土。
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淨土世界,全是佛菩薩遍化神通的示現,大則遍滿法界,小者密於微塵。
要進入這些淨土,其實要靠「緣份」二個字,這些淨土的空間,並無法看出任何的異相,要有「緣份」,又受到本尊的秘密加持,就能豁然而入。
盧勝彥文集125冊《不可思議的靈異》闖入「空間」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守時是最大的禮貌
一次香港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梁鳳儀應邀到北京大學作報告,時間是下午三點。
當天的上午她應邀參觀了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拍攝基地後,她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就和基地的領導一起共進了午餐。
誰知乘車去北京大學的路上塞車了,結果遲到了一小時。
會議開始後,主持人一再強調:「梁老師遲到是因爲塞車。」但是,走上講台的梁鳳儀覺得自己是不可原諒的。
她說:「各位同學,我在此向大家誠懇道歉!北京塞車是常事,但我不應該爲自己找借口,我應該把塞車的時間計算在內,做好充分的准備。如果在座的有一千位同學,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對大家來說,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産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啊!我只能盼望你們的原諒!」
她的話,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贏得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愛戴。
※ ※ ※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呼喚著人們的時間意識。守時,一件看似簡單至極的事情,理應是現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但是,不守時的情況也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在約定時間到達,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遲到,如果只是偶爾一次,似乎也情有可原。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某些人身上不守時的事是經常發生。
信息經濟時代,時間的價值已遠非自然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可比。不守時,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生命。有句說話說得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空耗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雖然說得有些嚴重,但可以反映出不遵守時間的危害性。
守時就是遵守承諾,按時到達要去的地方,沒有例外,沒有借口,任何時候都得做到。即便你因爲特殊原因不得不失約,也應該提前打電話通知對方,向對方表示你的歉意。這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了你的素質和做人的態度。這裏不是要告訴你守時的重要程度,是要告訴你一些它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對別人的時間不表示尊重,你就不能期望別人會尊重你的時間。一旦你不守時,你就會失去影響力或者道德的力量;但守時的人會贏得每一個人的好感。
守時是對他人守信,守時是最大的禮貌,我們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但我們絕對不能不守時,因爲守時守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更是他人的生命。
當天的上午她應邀參觀了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拍攝基地後,她覺得時間還很充足,就和基地的領導一起共進了午餐。
誰知乘車去北京大學的路上塞車了,結果遲到了一小時。
會議開始後,主持人一再強調:「梁老師遲到是因爲塞車。」但是,走上講台的梁鳳儀覺得自己是不可原諒的。
她說:「各位同學,我在此向大家誠懇道歉!北京塞車是常事,但我不應該爲自己找借口,我應該把塞車的時間計算在內,做好充分的准備。如果在座的有一千位同學,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對大家來說,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産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啊!我只能盼望你們的原諒!」
她的話,不僅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贏得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愛戴。
※ ※ ※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呼喚著人們的時間意識。守時,一件看似簡單至極的事情,理應是現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但是,不守時的情況也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在約定時間到達,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導致遲到,如果只是偶爾一次,似乎也情有可原。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某些人身上不守時的事是經常發生。
信息經濟時代,時間的價值已遠非自然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可比。不守時,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生命。有句說話說得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空耗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雖然說得有些嚴重,但可以反映出不遵守時間的危害性。
守時就是遵守承諾,按時到達要去的地方,沒有例外,沒有借口,任何時候都得做到。即便你因爲特殊原因不得不失約,也應該提前打電話通知對方,向對方表示你的歉意。這不是一件小事,它代表了你的素質和做人的態度。這裏不是要告訴你守時的重要程度,是要告訴你一些它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你對別人的時間不表示尊重,你就不能期望別人會尊重你的時間。一旦你不守時,你就會失去影響力或者道德的力量;但守時的人會贏得每一個人的好感。
守時是對他人守信,守時是最大的禮貌,我們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但我們絕對不能不守時,因爲守時守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更是他人的生命。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我慢山高
妙高禪師十分精進,總是晝夜不停地禪修,可是打坐時總會不自覺的打瞌睡。
為了糾正這個壞習慣,妙高禪師就選擇到懸崖峭壁邊上打坐,因為如果一打瞌睡,就有可能掉落萬丈深淵而喪命,藉此來提高自己的警覺性。
有一次,禪師打坐時又睡著了,果真從懸崖上跌了下去,心想:這下一定跌得粉身碎骨。
剛掉到半山腰時,忽然覺得有人用雙手把他托住。
禪師驚訝地問:「是誰?」
空中有聲說:「護法韋馱。」
妙高禪師忍不住得意地問韋馱菩薩:「像我這樣用功的人很少吧?所以你才會來為我護法。」
空中的聲音答:「比你用功的人多如恆河沙,像你這樣貢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為你護法!」
妙高禪師聽了慚愧不已,虔誠懺悔後,仍然繼續回到懸崖上打坐。
不久,禪師又打瞌睡了,又跌了下去,心想:這回可真的沒命了。結果還是安然無恙,原來護法韋馱又救了禪師。
禪師不解地問:「菩薩不是說二十世不來護法嗎?」
韋馱菩薩祥和地回答:「你一念慚愧心起,這一念的勇猛心就超越了二十世了!」
所謂「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我慢的高牆,會阻斷自己的視野,會摒棄人際的關係,會障礙自己的前途,會隔絕外來的因緣,所以要虛心、懺悔、柔軟、謙下、尊敬、柔和。
一個人的傲慢心沒有降服,目空一切,就偉大不起來,人格也不能健全,更是做人處世最大的障礙。唯有去除傲慢,才能以謙卑恭敬的心,納受無上妙道。
※ ※ ※
司馬遷曾評論韓信,言其若學道謙讓,不自誇己之功勞,不恃己之才能,不將盛德顯露於外,則其對於漢家之功勳,可比周召太公之成就,也不會因其顯赫功勳惹來殺生之禍,由此歷史典故即可知傲氣之大患。
傲慢對修道者之傷害遠甚於一般人,有些自詡為修道之人,心高氣傲,懂得幾句祖師文義,記些丹經子書,即拘泥於文字,執著於名相,高談闊論,目空四海,或仗著自己略有才學,而妄猜私議,自解經意,甚至謬執己見,不肯低頭,將錯就錯。
也有許多修道者看到別人外相拙劣,自己道貌岸然,就覺得別人沒有善根;看到別人大啖葷食,自己素齋,就覺得別人業障深重;看到別人犯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看到別人嬉戲玩樂,自己在聽經聞法,就覺得很精進,別人在墮落,自己很有一副修行人的架式。凡此,其病即在於氣傲自足之關。
故學道者,先要虛心下氣,自卑自小,不滿不盈,只見己短,不見己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方能感動師父指點,良友勸勉,成為真正有志之士。傲慢者,其毒害不輸三毒貪嗔癡,因為貪嗔癡三毒雖毒,但透過修行終有淡薄休止之日,唯獨傲氣我慢一毒,生在人道時即輕慢其他人,生在鬼道時即輕慢其他鬼,生在畜道時即輕慢其他畜,不論其居於何處,皆能處處生慢。
吾舉一實例為證,昔時釋迦牟尼佛之堂弟提婆達多,跟隨佛陀出家做比丘,在出家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因而受到僧俗二眾崇仰,但他心中的傲慢熾盛,自認與佛陀同為釋迦族,因此就要求取世尊而代之,被佛陀嚴拒後,即心生嫌恨,而接連犯下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重業,而墮入無間地獄。故修道者知克服驕氣,力戒傲氣,低下身子,否則,傲慢滿胸,目中無人,妄想明道,難矣。
修道基本功-第六章 除傲慢
為了糾正這個壞習慣,妙高禪師就選擇到懸崖峭壁邊上打坐,因為如果一打瞌睡,就有可能掉落萬丈深淵而喪命,藉此來提高自己的警覺性。
有一次,禪師打坐時又睡著了,果真從懸崖上跌了下去,心想:這下一定跌得粉身碎骨。
剛掉到半山腰時,忽然覺得有人用雙手把他托住。
禪師驚訝地問:「是誰?」
空中有聲說:「護法韋馱。」
妙高禪師忍不住得意地問韋馱菩薩:「像我這樣用功的人很少吧?所以你才會來為我護法。」
空中的聲音答:「比你用功的人多如恆河沙,像你這樣貢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為你護法!」
妙高禪師聽了慚愧不已,虔誠懺悔後,仍然繼續回到懸崖上打坐。
不久,禪師又打瞌睡了,又跌了下去,心想:這回可真的沒命了。結果還是安然無恙,原來護法韋馱又救了禪師。
禪師不解地問:「菩薩不是說二十世不來護法嗎?」
韋馱菩薩祥和地回答:「你一念慚愧心起,這一念的勇猛心就超越了二十世了!」
所謂「我慢山高,法水不入」,我慢的高牆,會阻斷自己的視野,會摒棄人際的關係,會障礙自己的前途,會隔絕外來的因緣,所以要虛心、懺悔、柔軟、謙下、尊敬、柔和。
一個人的傲慢心沒有降服,目空一切,就偉大不起來,人格也不能健全,更是做人處世最大的障礙。唯有去除傲慢,才能以謙卑恭敬的心,納受無上妙道。
※ ※ ※
司馬遷曾評論韓信,言其若學道謙讓,不自誇己之功勞,不恃己之才能,不將盛德顯露於外,則其對於漢家之功勳,可比周召太公之成就,也不會因其顯赫功勳惹來殺生之禍,由此歷史典故即可知傲氣之大患。
傲慢對修道者之傷害遠甚於一般人,有些自詡為修道之人,心高氣傲,懂得幾句祖師文義,記些丹經子書,即拘泥於文字,執著於名相,高談闊論,目空四海,或仗著自己略有才學,而妄猜私議,自解經意,甚至謬執己見,不肯低頭,將錯就錯。
也有許多修道者看到別人外相拙劣,自己道貌岸然,就覺得別人沒有善根;看到別人大啖葷食,自己素齋,就覺得別人業障深重;看到別人犯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看到別人嬉戲玩樂,自己在聽經聞法,就覺得很精進,別人在墮落,自己很有一副修行人的架式。凡此,其病即在於氣傲自足之關。
故學道者,先要虛心下氣,自卑自小,不滿不盈,只見己短,不見己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方能感動師父指點,良友勸勉,成為真正有志之士。傲慢者,其毒害不輸三毒貪嗔癡,因為貪嗔癡三毒雖毒,但透過修行終有淡薄休止之日,唯獨傲氣我慢一毒,生在人道時即輕慢其他人,生在鬼道時即輕慢其他鬼,生在畜道時即輕慢其他畜,不論其居於何處,皆能處處生慢。
吾舉一實例為證,昔時釋迦牟尼佛之堂弟提婆達多,跟隨佛陀出家做比丘,在出家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因而受到僧俗二眾崇仰,但他心中的傲慢熾盛,自認與佛陀同為釋迦族,因此就要求取世尊而代之,被佛陀嚴拒後,即心生嫌恨,而接連犯下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重業,而墮入無間地獄。故修道者知克服驕氣,力戒傲氣,低下身子,否則,傲慢滿胸,目中無人,妄想明道,難矣。
修道基本功-第六章 除傲慢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解冤釋結,即早持齋
本道院東海龍王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龍王恩師頂禮五叩首!
龍王:賢生免禮!
陳生:恩師慈悲!上午放生法會儀式進行之際,今天來參加【甲午年春季放生法會】的善信大德,學生還是要說他們真的都帶來了一顆虔誠護持的心唷!
因為在清晨,學生就已見到壇城遍佈法香,剎時滿天星辰齊飛揚,一閃一閃亮晶晶,真是美極了!
龍王:願諸子珍惜本道院每一期的各項活動。上天所要的,就是修子你們的一顆真心。
今天,汝得以再見仙佛慈悲的佛光普照,可喜可賀!
陳生:乃是大家誠心感動蒼天。希望每一位來參加本道院活動的大德,有一件事一定要謹記在心,當你們發心來參加法會時,務必要全力以赴。
你的發心、你的善願很可貴,所以護持之際,千萬注意不要疏忽了佛規禮節,因為每一場活動除了有司禮神記錄之外,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服裝儀容,尚有另外一組仙佛記錄下來;因此,希望前賢們不要辜負了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了自己的信願行。
龍王:哈!……。爾所言極佳。
陳生:謝謝龍王恩師慈悲!仙佛的慈悲,雖然我們肉眼凡胎看不到,但是我相信有很多很多的修子會感受到仙佛的慈悲。
本道院雖然沒有靈療課程,但每一場法會仙佛都會安排淨心靜坐,其實這節課有四十分鐘,仙佛菩薩就是安排靈療了,只是沒有一一對大家言明,只要大家善愿凝聚,善氣上昇,自然會感動仙佛慈悲的。
其實,每一次我都會發覺大多數的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氣非常混濁,有時甚至會讓人毛骨悚然,通體冰寒〈極陰〉,每一次都想說,可是又怕嚇到你們,為了不要怪力亂神,只好三緘其口。所以,希望師兄、師姐你們要珍惜誦經、拜懺、靜坐的時刻。
龍王:人要修行,才有力量突破因果,才能上昇。沒有修行,沒有功德,那人就會下降。
希望大家要小心,持戒是長養聖胎,增長慧命,持戒要發出有恆之心,不要發露水道心,陽光一照馬上就消失了。所以,要時時刻刻去堅守。各位都能夠進入道場來修行,大過是不會去犯到,但小過在細微之處,就必需要小心了。
陳生:學生明白。放生科儀、放生儀軌的系列流程,一點也不能馬虎,舉行科儀的時間裡,從上午七點五十分洪校長講解「放生的意義」,直到苗栗縣苑港漁港,也在同一時間裡,仙佛率天兵天將佈署就緒,準備護航。
《魚籃觀音菩薩》恩師搭起了彩虹橋,以準備引渡有緣者;《東海龍王》率領龍宮神祇、護法、蟹將排班,以等候接引魚靈返回龍宮;《本道院院尊》關恩師更是親自坐鎮指揮另外一組仙佛行使公務,在港外的海域作業,……。
今日的放生活動,其殊勝地方已不是筆墨所能形容了。
龍王:只要善氣發出得以上揚,一切事情就由上天予以做安排;所以,修子有誠心,放生就有意義。
陳生:我們雖是放生,但也救其靈性,更保護海洋生態。在永林師兄的領導之下,所有的程序都按照規定向政府相關單位申請核准,一切合法。
龍王:哈!……。修子切記!素食的益處,說之不盡,爾等應在實際上去體驗,如信佛信得對,修道修得正確,又能夠改飲食而素食,愈久愈能去體會,也愈能得到實質益處。當然一些半信半疑、若有若無的、未能進入實況、觀念有所偏差的人,當然就沒有感想與實際心得。
佛陀制定五戒,當然對眾生有很大的好處,假如能夠戒殺生,當然也會戒酒肉。若不戒殺生、不戒酒肉,不但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對整個社會及天下蒼生,也會造成莫大的傷害。
陳生:素食是最能使我們消冤解業的,它除了能夠使我們血氣調和,幫助健康,最重要的即是不與六畜結冤仇。
人之容易發脾氣,做錯事情,而在無形中作罪造業,就是因為有冤愆居在我們肝臟之中,迷昧本性,時常作弄靈明的心靈,使得六神無主,而迷糊的做錯事情,得到因果之惡報。俗話說:「鬼使神差和鬼魂附體」,就是這樣的情形。
龍王:欲求「解冤釋結」,應該「即早持齋」,上天的好生之德,首應「戒殺與放生」。若是與人無害之動物,切不可隨便殺生;若是殺生,有損慈悲之心,即是「不仁」。
六畜豬羊雞鴨牛等動物,及至被殺時,其慘叫之聲,牛雖不吼,但亦傷心流淚,此淒涼慘狀,何異人刀法場?
動物身形雖與人不同,但靈性都是一樣的,以世態言之,人若受人欺侮打傷或致死,對方不是反擊復仇,即訴以正法而入監獄。
動物之被人所殺而充飢,牠雖然無力抵抗,但牠的怨氣不消;所以,必定時常找機會尋仇,此亦是因果報應之常理。
陳生:所以,我們為何常常會看見「靈障」干擾,影響我們的身體的健康哩!吃素的好處,除了不與六畜結冤仇之外,還可以減少疾病之發生,對身體健康助益很多,而且可以涵養博愛的仁德心。
龍王:素菜,其心均向天,吸收日月精華,得受清輕之氣而昇,取其光明正大。至於三厭〈飛禽、走獸、水族類〉,其體背天,其心皆朝地,得厚濁之氣而成;若是人得而食之,則得其陰質重濁之氣,自然而墜地。
自古以來,能成就佛祖菩薩,乃必須素食,信願行兼備,普度眾生;因此,修子既然修道,當然就要想成道,既想修道成道,就必須要素食。
陳生:也許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方法,就是改變肉食的習慣而吃素。如果我們都是素食者,就可以使飢餓從世界上消失。
另一方面,動物也能夠自由自在地在野地自然生長,不必像奴隸一樣被強迫繁殖,然後養得肥肥的等著被人宰殺,而飢餓的人也會有足夠的糧食可吃。
龍王:世人皆說:「做人只要心好,何必吃素?」這句話有道理嗎?
請看動物在被擒捉時之恐懼,殺其身,害其命,分其屍,食其肉,違背慈悲心,怎麼可叫做好心!是以,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千經萬典都是叫人要修身養性,指迷世人去惡向善,奉行綱常從德之指南,大家要認識此理,除具備悲天憫人的一顆仁德之心外,更重要的還是要研究道理,奉行真理,因為得了真理,猶如暗室中得到一盞明燈,自能洞徹萬機,能得如此,自可看開浮世,去名利,以朝向學道、修道、行道之路徑前進,欲成仙佛自不難矣。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龍王!恭送龍王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36期
陳生:學生恭向龍王恩師頂禮五叩首!
龍王:賢生免禮!
陳生:恩師慈悲!上午放生法會儀式進行之際,今天來參加【甲午年春季放生法會】的善信大德,學生還是要說他們真的都帶來了一顆虔誠護持的心唷!
因為在清晨,學生就已見到壇城遍佈法香,剎時滿天星辰齊飛揚,一閃一閃亮晶晶,真是美極了!
龍王:願諸子珍惜本道院每一期的各項活動。上天所要的,就是修子你們的一顆真心。
今天,汝得以再見仙佛慈悲的佛光普照,可喜可賀!
陳生:乃是大家誠心感動蒼天。希望每一位來參加本道院活動的大德,有一件事一定要謹記在心,當你們發心來參加法會時,務必要全力以赴。
你的發心、你的善願很可貴,所以護持之際,千萬注意不要疏忽了佛規禮節,因為每一場活動除了有司禮神記錄之外,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服裝儀容,尚有另外一組仙佛記錄下來;因此,希望前賢們不要辜負了自己寶貴的時間,浪費了自己的信願行。
龍王:哈!……。爾所言極佳。
陳生:謝謝龍王恩師慈悲!仙佛的慈悲,雖然我們肉眼凡胎看不到,但是我相信有很多很多的修子會感受到仙佛的慈悲。
本道院雖然沒有靈療課程,但每一場法會仙佛都會安排淨心靜坐,其實這節課有四十分鐘,仙佛菩薩就是安排靈療了,只是沒有一一對大家言明,只要大家善愿凝聚,善氣上昇,自然會感動仙佛慈悲的。
其實,每一次我都會發覺大多數的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氣非常混濁,有時甚至會讓人毛骨悚然,通體冰寒〈極陰〉,每一次都想說,可是又怕嚇到你們,為了不要怪力亂神,只好三緘其口。所以,希望師兄、師姐你們要珍惜誦經、拜懺、靜坐的時刻。
龍王:人要修行,才有力量突破因果,才能上昇。沒有修行,沒有功德,那人就會下降。
希望大家要小心,持戒是長養聖胎,增長慧命,持戒要發出有恆之心,不要發露水道心,陽光一照馬上就消失了。所以,要時時刻刻去堅守。各位都能夠進入道場來修行,大過是不會去犯到,但小過在細微之處,就必需要小心了。
陳生:學生明白。放生科儀、放生儀軌的系列流程,一點也不能馬虎,舉行科儀的時間裡,從上午七點五十分洪校長講解「放生的意義」,直到苗栗縣苑港漁港,也在同一時間裡,仙佛率天兵天將佈署就緒,準備護航。
《魚籃觀音菩薩》恩師搭起了彩虹橋,以準備引渡有緣者;《東海龍王》率領龍宮神祇、護法、蟹將排班,以等候接引魚靈返回龍宮;《本道院院尊》關恩師更是親自坐鎮指揮另外一組仙佛行使公務,在港外的海域作業,……。
今日的放生活動,其殊勝地方已不是筆墨所能形容了。
龍王:只要善氣發出得以上揚,一切事情就由上天予以做安排;所以,修子有誠心,放生就有意義。
陳生:我們雖是放生,但也救其靈性,更保護海洋生態。在永林師兄的領導之下,所有的程序都按照規定向政府相關單位申請核准,一切合法。
龍王:哈!……。修子切記!素食的益處,說之不盡,爾等應在實際上去體驗,如信佛信得對,修道修得正確,又能夠改飲食而素食,愈久愈能去體會,也愈能得到實質益處。當然一些半信半疑、若有若無的、未能進入實況、觀念有所偏差的人,當然就沒有感想與實際心得。
佛陀制定五戒,當然對眾生有很大的好處,假如能夠戒殺生,當然也會戒酒肉。若不戒殺生、不戒酒肉,不但對個人有很大的壞處,對整個社會及天下蒼生,也會造成莫大的傷害。
陳生:素食是最能使我們消冤解業的,它除了能夠使我們血氣調和,幫助健康,最重要的即是不與六畜結冤仇。
人之容易發脾氣,做錯事情,而在無形中作罪造業,就是因為有冤愆居在我們肝臟之中,迷昧本性,時常作弄靈明的心靈,使得六神無主,而迷糊的做錯事情,得到因果之惡報。俗話說:「鬼使神差和鬼魂附體」,就是這樣的情形。
龍王:欲求「解冤釋結」,應該「即早持齋」,上天的好生之德,首應「戒殺與放生」。若是與人無害之動物,切不可隨便殺生;若是殺生,有損慈悲之心,即是「不仁」。
六畜豬羊雞鴨牛等動物,及至被殺時,其慘叫之聲,牛雖不吼,但亦傷心流淚,此淒涼慘狀,何異人刀法場?
動物身形雖與人不同,但靈性都是一樣的,以世態言之,人若受人欺侮打傷或致死,對方不是反擊復仇,即訴以正法而入監獄。
動物之被人所殺而充飢,牠雖然無力抵抗,但牠的怨氣不消;所以,必定時常找機會尋仇,此亦是因果報應之常理。
陳生:所以,我們為何常常會看見「靈障」干擾,影響我們的身體的健康哩!吃素的好處,除了不與六畜結冤仇之外,還可以減少疾病之發生,對身體健康助益很多,而且可以涵養博愛的仁德心。
龍王:素菜,其心均向天,吸收日月精華,得受清輕之氣而昇,取其光明正大。至於三厭〈飛禽、走獸、水族類〉,其體背天,其心皆朝地,得厚濁之氣而成;若是人得而食之,則得其陰質重濁之氣,自然而墜地。
自古以來,能成就佛祖菩薩,乃必須素食,信願行兼備,普度眾生;因此,修子既然修道,當然就要想成道,既想修道成道,就必須要素食。
陳生:也許解決全球糧食危機的方法,就是改變肉食的習慣而吃素。如果我們都是素食者,就可以使飢餓從世界上消失。
另一方面,動物也能夠自由自在地在野地自然生長,不必像奴隸一樣被強迫繁殖,然後養得肥肥的等著被人宰殺,而飢餓的人也會有足夠的糧食可吃。
龍王:世人皆說:「做人只要心好,何必吃素?」這句話有道理嗎?
請看動物在被擒捉時之恐懼,殺其身,害其命,分其屍,食其肉,違背慈悲心,怎麼可叫做好心!是以,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千經萬典都是叫人要修身養性,指迷世人去惡向善,奉行綱常從德之指南,大家要認識此理,除具備悲天憫人的一顆仁德之心外,更重要的還是要研究道理,奉行真理,因為得了真理,猶如暗室中得到一盞明燈,自能洞徹萬機,能得如此,自可看開浮世,去名利,以朝向學道、修道、行道之路徑前進,欲成仙佛自不難矣。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龍王!恭送龍王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36期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喋喋不休
蓮生/文
白空行母說:
「語的不善包含了綺語,綺語有三種含義:一、講一些無聊的話。二、講黃色的笑話。三、喋喋不休的閒扯談。」
我說:
「行者應該沉默是金,多做觀修的功課,因為談話太多,是無意義的聊天。一者,浪費了寶貴的時光;二者,言多必失;三者,禍從口出;四者,黃色笑話,也是犯三昧耶的。」
我常聽人說:
我們談了三天三夜。
我們聊天聊到天亮。
無聊的人找無聊的人聊天,聊啊聊的,聊到最後還是無聊。
很多人喜歡聊天。
很多人喜歡閒扯談。
白空行母說:
「無足輕重的話,瞎扯的話,無關的話,還是少說為妙。因為浪費生命時光,會墮入三惡道之中,成了蟬、蛙、草蟲等等,喋喋不休地叫箇不止。」
「閒聊成習,以閒聊天為樂。」
「喜歡無意義的閒聊,對行者來說,影響了念佛、持咒、觀修、禪定、精進、智慧,也容易犯了口的三昧耶。」
我深深覺得:
人生已經過於短促了,時光經常不夠用,再加上人人在職場經營奔波,所剩的時間,拿來修法都已經很不夠用了。
如果:
聊天。
閒扯談。
盡說無意義的話。
豈不浪費。
盧勝彥文集214冊《瑜伽士的寶劍》喋喋不休
白空行母說:
「語的不善包含了綺語,綺語有三種含義:一、講一些無聊的話。二、講黃色的笑話。三、喋喋不休的閒扯談。」
我說:
「行者應該沉默是金,多做觀修的功課,因為談話太多,是無意義的聊天。一者,浪費了寶貴的時光;二者,言多必失;三者,禍從口出;四者,黃色笑話,也是犯三昧耶的。」
我常聽人說:
我們談了三天三夜。
我們聊天聊到天亮。
無聊的人找無聊的人聊天,聊啊聊的,聊到最後還是無聊。
很多人喜歡聊天。
很多人喜歡閒扯談。
白空行母說:
「無足輕重的話,瞎扯的話,無關的話,還是少說為妙。因為浪費生命時光,會墮入三惡道之中,成了蟬、蛙、草蟲等等,喋喋不休地叫箇不止。」
「閒聊成習,以閒聊天為樂。」
「喜歡無意義的閒聊,對行者來說,影響了念佛、持咒、觀修、禪定、精進、智慧,也容易犯了口的三昧耶。」
我深深覺得:
人生已經過於短促了,時光經常不夠用,再加上人人在職場經營奔波,所剩的時間,拿來修法都已經很不夠用了。
如果:
聊天。
閒扯談。
盡說無意義的話。
豈不浪費。
盧勝彥文集214冊《瑜伽士的寶劍》喋喋不休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清廉的吳隱之
吳隱之,東晉時人,雖然家庭貧窮,但勤學好問,因此學富五車,而且他品德高潔、志向高遠,極受大司馬桓溫的賞識,被任命為晉陵太守。隆安年間(三九七—四○一),簡文帝聽說他清正廉潔,將他提升為廣州刺史。
在晉陵為官時,吳隱之從不接受任何人的禮物。朝廷給他的俸祿,除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之外,還要接濟家境困難的族人。為了節約開支,他處處精打細算,上街買燒柴的時候,親自把柴背回家,他的妻子也必須自己織布縫衣。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吳隱之夫婦竟連一床厚棉被也沒有。
被提升為廣州刺史後,吳隱之依然一身清廉。廣州離京都建康(今南京)千里之遙,許多官員自恃天高皇帝遠,無法無天,大肆收斂奇珍異寶。他們不但不省察自己的德操,反而百般為自己開脫罪責,說:「之所以收受賄賂,是因為在赴任的路上誤飲了『貪泉』之水。」「貪泉」是距廣州二十里的石門的一處泉水。
吳隱之上任途中,卻偏偏要飲「貪泉」水。家人勸他還是小心點好,吳隱之不聽,不僅喝了水,還賦詩勵志。他覺得:「只要心中無貪欲,無論喝多少都不會貪。」
吳隱之任滿回京時,一點金銀寶物也沒帶上。他的夫人曾買了一斤沉香,吳隱之發現後扔到河裡,那條河因此被稱為「沉香浦」。
他當官幾十年,家中只有薄地數畝、茅屋數間,有人要送車馬給他,要給他另建府第,他都謝絕了。因此,人們都說他是一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的好官。(《晉書.吳隱之傳》)
※ ※ ※
廉者,明也;察也,有明白分辨不苟取之謂也。平時廉潔自持,克勤克儉,廉以持躬,各循分而自守,接物以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若欲躁進以致寵榮,捷徑而取利者,必失義,故必守吾身精勤廉潔之操。
君子廉風清白,安貧樂道,窮而不變其志,清白心地。抑有不義之財物,亦不貪不取,亦不失中道,以義為廉。夫廉風之可嘉,清白其身而不貪其欲,然常碌碌之餘,亦可施舍濟貧,而合乎仁義,此則謂之廉而得義者也。夫廉之道也,唯顧廉而不顧義,則求廉反傷廉,亦失仁義之慈,故常錄省己以周於眾,方謂廉義兩全之美德矣。
廉者,凡人風骨卓然,不妄營求功名利祿,行端志堅也。夫廉也者,潔己身心為本,心之廉潔,在於清心寡欲,樂善修身,正心為本。君子清廉之道,在於重義輕利,不越其軌,而各恥其恥而正焉。論語顏淵篇,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此之謂居上廉身潔己,禮以使下,不為利欲,居下則亦廉身事上,上下皆能廉,禮義至矣。或曰:廉己潔身,恕及於眾生,進退合義,寬德以化眾生,則眾生無以生怨。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則廉以矜,而親其親也。
俗語曰:「儉以養廉。」人能潔身自愛,無不良之嗜好,當用則用,不當用則省。古人以儉為美德,令人則以儉相詬病。夫儉美德也,人人皆知之,然幾人能守之歟?不儉則貧,貧則貪,貪得無厭,揮霍無度,無所不為。春秋魯大夫御孫曾曰:「儉,德之共也。」守儉之人,能清心寡欲,不為物欲所矇蔽而失去理性,能守正不阿,能永保廉潔之節操,此非儉以養廉之真義乎?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三節 廉
在晉陵為官時,吳隱之從不接受任何人的禮物。朝廷給他的俸祿,除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之外,還要接濟家境困難的族人。為了節約開支,他處處精打細算,上街買燒柴的時候,親自把柴背回家,他的妻子也必須自己織布縫衣。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吳隱之夫婦竟連一床厚棉被也沒有。
被提升為廣州刺史後,吳隱之依然一身清廉。廣州離京都建康(今南京)千里之遙,許多官員自恃天高皇帝遠,無法無天,大肆收斂奇珍異寶。他們不但不省察自己的德操,反而百般為自己開脫罪責,說:「之所以收受賄賂,是因為在赴任的路上誤飲了『貪泉』之水。」「貪泉」是距廣州二十里的石門的一處泉水。
吳隱之上任途中,卻偏偏要飲「貪泉」水。家人勸他還是小心點好,吳隱之不聽,不僅喝了水,還賦詩勵志。他覺得:「只要心中無貪欲,無論喝多少都不會貪。」
吳隱之任滿回京時,一點金銀寶物也沒帶上。他的夫人曾買了一斤沉香,吳隱之發現後扔到河裡,那條河因此被稱為「沉香浦」。
他當官幾十年,家中只有薄地數畝、茅屋數間,有人要送車馬給他,要給他另建府第,他都謝絕了。因此,人們都說他是一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的好官。(《晉書.吳隱之傳》)
※ ※ ※
廉者,明也;察也,有明白分辨不苟取之謂也。平時廉潔自持,克勤克儉,廉以持躬,各循分而自守,接物以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若欲躁進以致寵榮,捷徑而取利者,必失義,故必守吾身精勤廉潔之操。
君子廉風清白,安貧樂道,窮而不變其志,清白心地。抑有不義之財物,亦不貪不取,亦不失中道,以義為廉。夫廉風之可嘉,清白其身而不貪其欲,然常碌碌之餘,亦可施舍濟貧,而合乎仁義,此則謂之廉而得義者也。夫廉之道也,唯顧廉而不顧義,則求廉反傷廉,亦失仁義之慈,故常錄省己以周於眾,方謂廉義兩全之美德矣。
廉者,凡人風骨卓然,不妄營求功名利祿,行端志堅也。夫廉也者,潔己身心為本,心之廉潔,在於清心寡欲,樂善修身,正心為本。君子清廉之道,在於重義輕利,不越其軌,而各恥其恥而正焉。論語顏淵篇,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此之謂居上廉身潔己,禮以使下,不為利欲,居下則亦廉身事上,上下皆能廉,禮義至矣。或曰:廉己潔身,恕及於眾生,進退合義,寬德以化眾生,則眾生無以生怨。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則廉以矜,而親其親也。
俗語曰:「儉以養廉。」人能潔身自愛,無不良之嗜好,當用則用,不當用則省。古人以儉為美德,令人則以儉相詬病。夫儉美德也,人人皆知之,然幾人能守之歟?不儉則貧,貧則貪,貪得無厭,揮霍無度,無所不為。春秋魯大夫御孫曾曰:「儉,德之共也。」守儉之人,能清心寡欲,不為物欲所矇蔽而失去理性,能守正不阿,能永保廉潔之節操,此非儉以養廉之真義乎?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三節 廉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兆人,原為道教祖師,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後成為黃龍誨機禪師之法嗣。
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于長安的一家酒肆裡遇見了鐘離權,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
鐘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呂洞賓道法修成之後,即離開終南山,雲遊四海。他曾經遊歷過廬山歸宗寺,於鐘樓壁上題詩云:
「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不久,他又南下,經過黃龍山的時候,發現此山紫雲成蓋,心想此處必有異人,於是入山尋禮。
呂洞賓來到黃龍誨機禪師的道場,正好趕上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
黃龍禪師一見他,心中早已知曉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呂洞濱呂岩真人。因此想誘導他在修行上更進一步,於是便厲聲說道:「座傍有竊法者!」
呂洞濱一聽,便毅然走出大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黃龍禪師指著他,大聲呵斥道:「這守屍鬼!」
呂洞賓非常自得地說道:「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黃龍禪師道:「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洞賓一聽,非常驚訝,同時又非常不服氣,想看看黃龍禪師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飛劍刺向黃龍禪師。令呂洞賓驚恐的是,居然刺不進。於是他便擲劍跪拜,請求黃龍禪師恕罪並為他開示修行法要。
於是黃龍禪師詰問道:「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洞賓一聽,言下頓悟,歡欣鼓舞,遂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黃龍禪師知道他已經見道,便囑咐他要勤加護念。
呂洞賓後來又禮謁潭州智度覺禪師,並深深地被覺禪師的道德修為所感動。他讚歎道:「餘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缽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並作絕句一首奉記:
「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
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 ※ ※
夫生死二字,生非長生不老,亦非長生不死。一個人若不聞至道,就有生死。至於以旁門之法,以希長生不死,皆非道也。
道乃無形,亦無生死,有形才有生死,有生死即非道也。形所以生者,得其道也;形所以亡者,失其道也。人能存心守道,則身常存也。道也者,非言傳口授可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骸、躁其神,見諸邪見,盡是煩惱,背道求道,有失於道,而道愈遠矣。
人之難伏,惟在於心,心若明清,萬禍不生,所以會流浪生死,沉淪惡途,皆由心也。靜神存心,明心進道,心不暗昧,亂想不起,邪妄不侵,憂患永消,覺路宏開,先天以生,後天長存,出入無間,湛然永住矣。
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于長安的一家酒肆裡遇見了鐘離權,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
鐘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呂洞賓道法修成之後,即離開終南山,雲遊四海。他曾經遊歷過廬山歸宗寺,於鐘樓壁上題詩云:
「一日清閒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不久,他又南下,經過黃龍山的時候,發現此山紫雲成蓋,心想此處必有異人,於是入山尋禮。
呂洞賓來到黃龍誨機禪師的道場,正好趕上黃龍誨機禪師擊鼓升堂。
黃龍禪師一見他,心中早已知曉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呂洞濱呂岩真人。因此想誘導他在修行上更進一步,於是便厲聲說道:「座傍有竊法者!」
呂洞濱一聽,便毅然走出大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黃龍禪師指著他,大聲呵斥道:「這守屍鬼!」
呂洞賓非常自得地說道:「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黃龍禪師道:「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呂洞賓一聽,非常驚訝,同時又非常不服氣,想看看黃龍禪師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飛劍刺向黃龍禪師。令呂洞賓驚恐的是,居然刺不進。於是他便擲劍跪拜,請求黃龍禪師恕罪並為他開示修行法要。
於是黃龍禪師詰問道:「半升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洞賓一聽,言下頓悟,歡欣鼓舞,遂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黃龍禪師知道他已經見道,便囑咐他要勤加護念。
呂洞賓後來又禮謁潭州智度覺禪師,並深深地被覺禪師的道德修為所感動。他讚歎道:「餘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缽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殼。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並作絕句一首奉記:
「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
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 ※ ※
夫生死二字,生非長生不老,亦非長生不死。一個人若不聞至道,就有生死。至於以旁門之法,以希長生不死,皆非道也。
道乃無形,亦無生死,有形才有生死,有生死即非道也。形所以生者,得其道也;形所以亡者,失其道也。人能存心守道,則身常存也。道也者,非言傳口授可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骸、躁其神,見諸邪見,盡是煩惱,背道求道,有失於道,而道愈遠矣。
人之難伏,惟在於心,心若明清,萬禍不生,所以會流浪生死,沉淪惡途,皆由心也。靜神存心,明心進道,心不暗昧,亂想不起,邪妄不侵,憂患永消,覺路宏開,先天以生,後天長存,出入無間,湛然永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