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印錯的《讀者文摘》

   有一天,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來到華盛頓的大街上,身後跟隨著幾個著便裝的衛兵。



  當時還沒有電視等媒體的傳播,他只要稍加裝扮就不會被人認出來,於是,他在街上很舒心地逛了好一陣子。


  忽然,他看到在一家名為《智慧》的雜誌社門前圍了一大群人,不知道在幹什麼。他耐不住好奇,馬上湊了過去。


  結果發現,在華麗的牆壁上竟鑽了一個小洞,洞旁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不許向裡看!


  但好奇心還是驅使人們爭先恐後地向裡觀望。


  林肯也順著小洞向裡看,原來里面是用五彩繽紛的霓虹燈組成的《智慧》雜誌的廣告。


  林肯大笑起來。他覺得這家雜誌的廣告很有創意,於是就吩咐秘書為自己訂了一份。


  《智慧》雜誌果然很獨特,不論內容、版式、裝幀、封面設計,還是印刷質量都稱得上一流。


  於是,林肯便總是抽出時間來閱讀。一天,林肯處理完當天的公務,又拿起一份新到的《智慧》雜誌翻閱起來。翻著翻著,他突然發現,在這份雜誌中間有幾頁沒有被裁開。


  林肯頓時很掃興,順手就將雜誌放到了一邊。晚上,林肯躺在床上時,突然不經意地想起這本雜誌的事情,這本雜誌既然是一本風靡各地的雜誌,在管理方面應該是十分嚴格的,怎麼會出現這種連頁現象呢?


  他由此聯想到雜誌社曾在牆壁上鑽小洞做廣告的事,難道這回又有什麼新花樣?


  他翻身下床,找到這本雜誌小心翼翼地用小刀裁開了書的連頁。裁開之後,發現連頁中的一節內容被紙糊住了。林肯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錯了。但印錯的內容又是什麼呢?


  好奇心驅使林肯又用小刀一點點地撬起了糊著的紙。最後,他發現下面竟寫著這樣幾行字: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獲得了本刊1萬美元的獎金,請將雜誌退還本刊,我們將負責調換並給您寄去獎金。《智慧》編輯部


  林肯對編輯部這種啟發讀者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極其欣賞,便提筆寫了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不久,林肯便接到了新調換的雜誌和編輯部的一封回信:總統先生,在我們這次故意印錯的300本雜誌中,只有8個人從中獲得了獎金,絕大多數人則只是採取了將雜誌寄回雜誌社重新調換的做法,看來您的確是真正的智者。


  根據您來信的建議,我們決定將雜誌改名。


  這本改名後的雜誌,就是至今風靡世界的《讀者文摘》。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開悟之後旳改變

 蓮生/文



  我先講三則笑話:


  有一位太太,她照一照鏡子,很生氣的說:


  「我幾乎好像愈來愈老,愈來愈難看了。」


  丈夫在旁,冷冷的說:


  「我不喜歡妳這種不置可否,不敢肯定的語氣和態度。」


  (這是歲月的改變)


  又:


  甲對乙說:


  「我太太常說,結婚可以改變一個男人,使他成長,學到很多事。」


  乙說:


  「說的也是,結婚後,我學會了洗衣、買菜、燒飯、家事。」


  (這是婚後的改變)


  又:


  太太問先生:


  「結婚前,你和我見面,總是會說,你的心總是小鹿亂撞,現在還有這種感覺嗎?」


  先生答:


  「已不會了!」


  「爲什麼?」太太問。


  先生答:


  「小鹿早已撞死了!」


  哈哈哈!


  我舉這三則笑話,是談「改變」二字。然而,開悟之後,是不是能夠眞有力量,改掉行者的習性與煩惱呢?


  我們常說:


  「山可移,本性難改。」


  「人的習性根深蒂固,人的固執,要改變,非常不容易。」


  我常常說,水可以滅火,但火勢很大,水很少,杯水車薪,如何滅?


  又,火可以煮沸水,但只有星星之火,要煮沸一浴缸的水,要煮到幾時?


  這累世的業障、累世的習性、累世的因綠果報、累世的七情六慾,豈是你剛剛一開悟,就可以脫離「金錢、權勢、名譽、地位、情愛、享受」的糾纏?所以才有「悟後起修」。


  然而修得成,修不成,還要看你自己的定力與智慧夠不夠。(很多悟者仍然有貪、瞋、痴、疑、慢。)


  你明白:


  每個人都會死。


  每件事都會過去。


  每種物都會壞。


  但,誘惑來時,你是不是能「立斷」呢?你明知一切無所得,但,你是不是能夠「超越」呢?


  這就是:


  「悟後起修!」


  你要修到:


  能夠到達彼岸。


  能夠解脫煩惱習性牽纏。


  能夠了世俗,出世成菩提。


  這的的確確是不容易的,所以我用的口訣就是「精進」二個字。


  「精進」是一生的事業,六度萬行離不開「精進」二個字。


  我有很多「開悟明心」的弟子,但是,仍然很多位的種種表現,仍然在「世俗」當中,要脫離六道輪迴非常困難,我奉勸聖弟子,要「精進」,要能夠「立斷」及「頓超」,如此才能佛性自顯。


  要「頓悟」。


  也要「漸修」。


《打開寶庫之門》開悟之後旳改變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居無不居有

   西漢時,公孫弘以布衣被選為宰輔,臨行時,同鄉鄒長傅送他三樣東西:一束生芻青草,一卷絲,一個撲滿。



  公孫弘未解其意。鄒長傅說:「生芻一束,是借用《詩經•小雅•白駒》中的一句話:‘生芻一束,其人如玉。’願你安於德操,守身如玉。」


  鄒長傅接著說:「絲,是很細的,但可積之如線、如繩、如纜。可知事物總是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的。願你不要忽視小事,不要以為善小而不為。」


  「撲滿,這存錢的陶罐,有入口而無出口,一旦裝滿錢,就被打碎。願你不要聚劍無度,要以撲滿為戒。」鄒長傅再說。


  《菜根譚》也有句話:「敧(欠)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敧器(易覆之器)因為裝滿水而遭致傾覆,存錢的撲滿因為空虛未滿而獲得保全。所以,君子寧處於無爭的格局,也不居於有爭奪的場所,寧願身處缺殘不足之境,也不追求處身的完美。


※ ※ ※


  有云:「敧器以滿覆,樸滿以空全,故君子居無不居有,寧處缺而不處完。」敧器乃是古時盛水之器皿,這器皿如果水裝滿了必倒覆,這意思是說凡事不可太滿,太溢則必傾覆也,為人也是一樣不可太自傲、自滿,那也一定會受到損害的,類如為惡亦同,惡不滿無以敗其德也,所以世人當常以此來自勵自己,檢討自己,以免有所缺失,同時更可因而誠摯的留下一些可迴旋的空間來改善自己。


  另「樸滿」這東西,世人都知道是用來存錢的東西,在以往的樸滿只留一個進口而沒有出口,意思是要只存不用,待存滿了必須將這可愛美器的樸滿打破才能取得到錢,故而可知,樸滿一滿就得毀滅,這種情況,那多采多姿的樸滿唯其空而美麗,一旦滿了就得遭殃也。


  世人應明白「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的意思,與前述相呼應而同理。希能藉以修身處世,讓其圓滿,故而為人應居無而不居有,這裡頭貪藏了許多用不盡之意理也。


皇母慈音第四輯-居無不居有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洞天仙境

   東極真人王太虛,隱居在王屋山中。唐懿宗鹹通壬辰年,王屋縣令王畬,一生崇尚道,常念《黃庭經》。每次他都想自己給《黃庭經》作註解,然而,他並不明瞭《黃庭經》深奧玄妙之理,但是每天誦經五六千遍。



  他聽說王屋山中有洞天、神仙之洞府,就請求去做王屋的縣令,想結廬於其中,希望經常能去王屋山中觀光和禮敬。後來,王畬被罷了官,於是絕粒嚥氣幾個月,稍微覺得精神旺盛,身體輕健。


  他進入了洞屋,併發誓不再回返。在洞中開始走的二三十里,洞內有時寬廣明朗,有時幽暗泥黑。他摸著洞壁彎著腰在洞中走了三五天,忽然坦然平闊,峭崖倚空,直拔萬仞(古代長度單位,唐時六尺五寸為一仞),下面有一個像鑲在山石中的房屋,可坐數百人,有石床、書案、茶几,擺設得齊整,儼然有人居住似的。


  書案上有古經一軸,王畬未敢去取,而是跪下、拱手、叩拜說:「下土賤臣,形濁氣穢,一向仰慕長生之道,幸入洞天,仰窺靈府,是萬劫中難得的良機。今日目睹上天的遺蹟,玉案玄經,不敢擅取。願真仙教訓庇佑,允許我的俗眼一閱經卷,則受惠無窮。」


  他叩頭良久,乞求報應的徵兆。忽然有一人坐在書案旁說:「你難道忘了嗎?緱氏仙裔,能夠喜好道,可以名列青簡。我是東極真人,與你同姓,此《黃庭》寶經,是我作的註解。現在就傳授給你。」又贈他數斗桃子。


  東極真人說:「這桃子,吃了它的人,白日可以飛行;這桃核,輾成粉末服用,不僅能治好病,還可以延壽。你雖有志,但不可居住在這。二十年後我們在此山相會吧。勤勉為之,就能得道。」說完,就不見了。


  王畬也不敢久住,就攜帶著東極真人贈送的桃核和黃庭寶經而歸。回來後,他把桃核磨成粉末服用,身康體健,沒有疾病,人也越來越年輕。人世間也因此流傳有了東極真人所註解的《黃庭經》。 - 


※ ※ ※


  無極老母曰: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無形、無狀、亦無固體、亦無聲、無臭,而永遠長在,芒芒而不明,不分晝夜,周流於宇宙之間,毫無罣礙。道本有心,其心至善,故曰:道心。道心者,大心也,亦即天地之心也。道心包羅萬象,無物不包,無物不容,公正無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謂之道心。娘今夜特將道心分為八節,闡明其秘藏,以利世之諸兒女進修。


  第一節 先天道之道心


  道分為先天道與後天道,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與後天道之道心之別也。先天道者,形而上也,既是形而上,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空,也不是寂滅,是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也。


  道心之心,不是普通所講之心,道心之心是放之,則彌漫宇宙;收之,則退藏於密。須知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是故,道心之範圍極廣,包羅萬象也。無欲即是道心,但無欲不是枯木死灰,所謂無欲者:至善也。止于至善,為大學之道,實為道心之極致。修道心者,只求其無欲,無欲就可達到神,亦可達到道。神者,就是道的升化,故神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神。


  道心是屬於靜態的,但靜態不是寂滅,也不是枯木死灰,從中庸之誠,就可以看到道心的表現。語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乃堅定信仰道之境界。道即是神,神即是道,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堅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來自道。何謂:神明?其靜也不移,其動也不化。換言之,就是不變,不變當是永生。


  易經雲:原始反終,亦即歸真反璞之意也。既曰:真,便是永恆,既曰:璞,便是永生,是故,先天道心是永恆、永生。


  中庸雲:自誠明謂之性,由誠而明,豁然開朗,就是領悟。凡修天道之道心者,若能領悟,就是成道矣。


  道心有七個境界,即七重天,凡修道心者,有不同的發展與境界。


  第一重天(世外天)──其境界是超越物質世界,但在第一重天仍不免有色相,以及生死題,不過在人間世界為一善良的百姓,雖有做些功德,免不了仍墜入輪回,是一重較低的天。


  第二重天(外物天)──其境界與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屬於靈體的世界,即鬼神的靈體世界。


  第三重天(外生天)──其境界在外生天裡,沒有人間的生死問題,但還未到永生的境界,可除掉物質的束縛,精神升化到另外的一個境界,所有一切景象都異於以前的兩重天。


  第四重天(朝徹天)──朝徹天裡,最為簡單,在此境界中還未脫離陰陽,猶不免限制。


  第五重天(見獨天)──其境界是見獨者,見元神也,元神為宇宙之主宰。元神即道,得於道者可達此境界,這是很高的境界,而是到了宇宙的根源,才稱為見獨也。


  第六重天(超時天)──其境界是沒有時間、空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整個宇宙在你眼底,也可以說: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與宇宙合成為一,而是一個宇宙的總體。


  第七重天(永恆天)──其境界是永恆者本體也,宇宙的本體原是不動的,故稱曰:自然。自然:無所然、無所不然,這是宇宙的終極,也就是先天,是修先天道者最高的境界,但也須從後天修起,所謂登高必自卑,始能漸入仙境也。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應體認: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解脫人世的束縛,自然達到天道,天道者為道心最高的境界。修道心的功夫,在原始反終,換言之,即回老家,老家為道,就是再回復我本來的道身,回無極天與娘團聚也。希諸兒女勉而修之!


道心秘藏-第三章 道心範圍,包羅萬象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尊敬老人

   西漢有個隱士,名叫王生。他足智多謀,善於為人出謀劃策,後來經人推薦在朝為官。



  當時,張釋之擔任廷尉,主管執法判案,很有名望。他執法非常公平,經常受到人們的稱道。王生也很佩服張釋之。


  一天,王生隨文武百官上朝,他年紀很老,行動遲緩,才走了幾步,忽然說:「哎呀,我的襪帶散脫了。」接著,他回過頭去,對張釋之說:「給我把襪帶結好!」


  張釋之就跪在地上給王生結好襪帶。滿朝文武都一聲不響,看著張釋之結襪帶。


  事後有人對王生說:「你為什麼在朝廷上羞辱張廷尉,叫他當眾跪著給你結襪帶呢?」


  王生回答說:「我年紀已老,又沒什麼地位,自己感到對張廷尉沒有什麼幫助。我故意讓他為我結襪帶,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他非常謙虛,尊敬老人。」


  大臣們知道此事,都稱讚王生的賢德,同時也更加敬重張釋之的人品。(《史記.張釋之馮康列傳》)


※ ※ ※


  自古以來,每逢農曆九月初九日即是重陽節,亦是繼清明節之後,一個懷念祖先的節日。


  重陽節,華夏民族將由各地方針對各境轄區所有長者,做敬老金之發放,有些地方以滿六十歲為敬老之對象,無論其社會上的身份地位,都列入敬老名冊中,尤其是生活不寬裕者。何以重陽必須敬老,這是因為這些長者在過去的歲月裡,於這個社會上多多少少都貢獻過一些力量,才能使國家安定,令地方繁榮。若非長者們在年輕時期,為社會付出寶貴青春,必然無法見到當前之進步以及繁榮;更何況長者們大都是面臨過大環境艱困時期,在國家初定而物資匱乏之年代裡,就是這些長者們勤勞儉樸,將物資帶向多元化,促進社會進步,進而逐漸繁榮各地方,因此,「重陽敬老」之意義就在於此。


  同樣的緬懷祖先,清明節乃針對先亡者做慎終追遠之祭祀;至於在世老者便選擇在重陽節予以敬老,劃分陰陽,皆給予重視,是為道也。


  社會上的建設皆是仰賴長者們在往日之辛勤貢獻心力,不但捍衛國邦安定,更真誠盡心付出,才能使國家有鞏固的建設;因此,現今世人無不是追思往昔長者們對國家之建設,遠比現代建設還要堅固,這也是「重陽敬老」之主因。


  願世人藉「重陽敬老」,能夠效法長者們之刻苦耐勞以及單純儉樸的心志,並且做事要勤勞認真,才能使自己將來有被敬重之處也。


寶德雜誌第151期-述論:重陽敬老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大修行者的病業

 蓮生/文



  有人讀了我寫的「修行必帶三分病」,心生疑惑,認為這些大和尚、大比丘尼修行很好,名望亦高,為何病業如此之重,這是前生的果報嗎?何以精進如此,還有如此的境遇? 


  以十六世大寶法王迦瑪巴來說,他得的是胃癌,癌的細胞擴散,奪走了他壯年的生命。這胃癌本是很痛苦的,但,法王表現如常,一點也不苦,還面帶笑容,鎮定而逝。 


  十世班禪喇嘛,也正是壯年,從北京回到日喀則,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令人錯愕。 


  眾所周知的是: 


  證嚴法師常久的心臟疾病。 


  星雲法師常久的糖尿疾病及心血管阻塞。 


  妙蓮老和尚的腎積水疾病。 


  聖嚴法師的疾病無法數,他自稱病僧。 


  ……。 


  我個人如此認為,生老病死苦都是自然的現象,也正是證明「諸行無常」。確實很多大修行者有病業,甚至遭遇了很大的逆境。這些都應該是夙世的業障,有業障則轉苦糾纏,在所難免,其中的業障,非淺見能知,不可思議的難思議。 


  我們行者,看見業報現前,反而認為是好事,病業一來,就會更加精進勤奮,以現今的修持功德,將現出的一切病業全部消滅無餘,正是清淨之兆,病業消滅,正可往生也。 


  還有,大修行者臨終前示現病化,也是一種大警惕: 


  一、自然。 


  二、平等。 


  三、業力。 


  四、世間是苦。 


  五、放下。 


  要精進,勿懈怠! 


《葉子湖之夢》大修行者的病業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謹慎言語

   宋代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一文中的李翠蓮姿容出眾,女紅針織、書史百家,無所不通;只是一張嘴伶牙俐齒,總是得理不饒人。



  未出嫁前,父母兄嫂一再勸她謹慎少言,不料,翠蓮卻仍然據理力爭,氣得父親直想打她,母親趕緊勤阻,並叮嚀翠蓮:「古人云:『多言眾所忌。』嫁人後一定要謹慎言語,千萬記著!」翠蓮嘴上答應,卻仍改不了多言的習慣,最後父母兄嫂也只能作罷。


  果然翠蓮出嫁時,就因對婚禮的瑣碎感到不耐煩,一再發怒罵人;到了婆家,先將丈夫趕下床,接著一張快嘴又得罪了婆婆、大伯、小姑,最後惹惱了公公,便命兒子休了她。翠蓮被休回到娘家後,父母兄嫂都責怪她,於是她便出家為尼。


※ ※ ※


  女子威勢迫脅,語欲得勝,即是指有些女子喜仗勢欺人,壓迫不順己意、不聽自己話之人,在言語上也要與人爭辯佔上風。


  <<道德經>>有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其意思是說真實的話不動聽,阿諛動聽的話不真實。有德之人不用言語來辯解,會用言語辯解者就不是有德之人。智者知道自己的不廣博,自認廣博之人不是智者。聖人沒有私心,盡力的幫助他人而自己也更充足,盡力的給與他人而自己也更富有。天道運行對萬物是有利而無害的,聖人之道是去給與而不跟人爭。


  無口德者必無品德,當一個人喜與他人爭辯時,就常會流於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之衝突場面,如此,不但人際關係不會圓融,未來也不易得到別人之幫助。試想當自己受他人壓迫,言語鄙視、侮辱時,必定能體會自己是如何百般不願受壓迫、受鄙視、被侮辱,故「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時候,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能得罪一個朋友,誤解加深,甚至賠上一生之幸福;而有時候,一句話能讓萬念俱灰之人重拾信心,能讓心情鬱悶之人豁然開朗。因此,凡開口切莫未經思考即脫口而出,因為它對別人的殺傷力,有時比利刃刺對方一刀還痛,甚至痛不欲生也。


坤道與習氣第十五章 女子威勢迫脅,語欲得勝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無象無心

   袁州,仰山,南塔,有一位光涌禪師。



  光涌禪師是豫章,豐城,章氏子。


  母親在餵他乳時,滿室的神光,連養馬的廄房都放光,馬兒都驚叫。因此給取名叫「光涌」。


  年青時英俊聰敏。


  依止仰山禪師剃度。


  曾經北遊去參訪臨濟禪師。


  後來,又回到仰山禪師處。


  仰山禪師問:


  「你又回來做什麼?」


  光涌禪師答:


  「禮拜和尚。」


  仰山禪師問:


  「還見和尚麼?」


  光涌禪師答:


  「見。」


  仰山禪師問:


  「你看見和尚像不像一頭驢?」


  光涌禪師答:


  「我看和尚亦不像乙尊佛。」


  仰山禪師問:


  「如果也不像佛,像個什麼?」


  光涌禪師答:


  「如果像個什麼,和像驢又有什麼分別。」


  仰山禪師聽了,大為驚異,說:


  「凡聖兩皆忘,情已盡,體性已露。吾仰山和尚,用此來檢驗人,二十年來無人能如此,只有光涌禪師能透徹。」


  仰山禪師對人說:


  「光涌禪師是肉身佛。」


※ ※ ※


  象乃屬於人之幻,人之因為有象而執迷,產生無邊之欲念,造成無邊之罪業。且世人因有象心之關,使得心沉迷於塵凡之中,心一有象,心就無法清明,靈就跟隨著沉墜,因而永無醒悟之日也。


  所以,如能無象無心,則可清心寡欲,不為外境所迷惑,不會被外境所誘引,也就因而無任何罪業之來。除此之外,心可清如明鏡,心可明如靜水,性靈相互返照,就能以此超脫自己,以致於能靈性脫竅而至清淨,達于菩薩、聖佛之境矣。


  是故,煉修無象無心是甚為重要之課題,然而欲加煉就,必須逐步漸進,始可有功,也不必急於一時,也不必一蹴即成。自己自始,從淡欲、寡欲而至無欲,既無欲,則無任何之象來束縛,無象之縛,靈性即可清明,而靈心也可隨之返本矣。


  盼世人能知而行之,莫一味地在塵凡虛無之境窮追猛趕,猛取那虛幻的一切,到頭來還是空無所有,徒增業罪之來,徒感迷惘之悔恨,希能藉以明醒自己,真正的造就自己。


思歸覺路-第七十七章 無象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