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什麼決定人生

 

  有一天,佛陀帶弟子坐船。當船行到湖中央時,他問弟子:「有一種東西,跑得比光還快,瞬間能穿越太空,到達遙遠的地方,這是什麼?」


  弟子爭著回答:「是意念。」


  佛陀滿意地點點頭:「那麼,有另外一種東西,跑得比烏龜還慢。當春花怒放時,它還停留在冬天;當頭髮雪白時,它仍然是個小孩子的模樣,那又是什麼?」


  弟子一臉困惑,答不出來。


  「還有,不前進也不後退,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始終漂浮在一個定點。誰能告訴我,這又是什麼?」


  弟子全都愣住了,面面相覷。


  「答案都是意念。它們是意念的三種表現,換個角度來看,也可比喻成三種人生。」


  佛陀望著聚精會神的弟子,繼續解釋:「第一種是積極奮鬥的人生。當一個人不斷力爭上游,對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和信心時,他的心靈就不受時空的限制,他就好比一支射出的箭,總有一天會超越光速,駕馭於萬物之上。


  第二種是懶惰的人生。他永遠落在別人的屁股後面,撿拾他人丟棄的東西,這種人註定會被遺忘。


  第三種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當一個人放棄努力、苟且偷安時,他的命運是冰凍的,沒有任何機會來敲門,不快樂也無所謂痛苦;這是一個註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殼漂浮於海底,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也不在夢境裏……」


 ※ ※


  所謂:「覺」,就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有所知道。所謂:「行」,即是具體的行動,果決的態度,熱忱的象徵。


  梁元帝《纂要》:「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早晨是一天的開始,一天的工作內容也應該在早晨就要安排好;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新的一年就應該要有新的計劃;至於,一生的計劃,唯有「勤奮」而已。所以,比喻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 


  每天都是唯一、獨特的一天,過去了就不再回來,諸子已經計畫好如何善用這美好的一天嗎?你可能說:「今天天氣不好,有很多事要忙!而且家裡有人生病,錢不夠用,怎麼會是好日子!」人生幸福之路第一步:「今天最美好,現在是良機。」告訴人們,日子沒有好壞之分,天氣有陰晴雪雨、春夏秋冬,這都是大自然萬象的真實現象,要以歡喜心接納它。


  若是回答:「很忙!」那麼恭喜你,表示你有能力去克服難關。若是回答:「家裡有人生病!」太好了!表示親人他們還在你身邊,好好地珍惜。


  若是回答:「錢不夠用!」表示你擁有危機感與責任感。不錯,不錯。加油!凡事看正面,能量永不變,你持怎麼樣的心態,乃決定你過怎麼樣的生活。查覺到問題,立即行動,不要對人事物帶著先入為主的喜惡感,在事情還沒有惡化之前,想想你可以做些什麼,適應它或改變它!


  凡事要以果決、積極、明朗的心態去面對與處理,只要是盡了心力,相信自己、信任他人,不管結果如何,都是最好的。拖泥帶水、懸而不決、避之唯恐不及、懶惰散漫,都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甚至還會影響周邊的人事物,不可不引以為戒!


  修子謹記在心:發現之時,即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馬上處理,覺而力行就是成功的秘訣、健康的法寶、幸福的鑰匙。


寶德雜誌第187-述論:覺而力行之意義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巧語得好報,直言無善終

 

  有三個靈魂將押往陰曹地府,他們分別是妓女、小偷和醫生。


  閻王問妓女:「妳在陽世是幹什麼的?」


  「稟告閻王,我在陽世專門收留那些無家可歸的男子,讓他們享受夫妻恩愛生活。」


  閻王點頭稱讚道:「妳做得對,應該有好報應。判官,讓她降生到富貴人家。」


  閻王又問小偷:「你在陽世是做什麼的?」


  小偷回答:「回王爺,我在陽世專替別人拿東西。別人口袋太重,拿不動,我替他分些來;有人東西沒藏好,我替他拿來收藏;有人家裡貴重東西太多,我怕他家失火燒毀,就把東西搬來我家代為保管。」


  閻王讚道:「這是與人為善之舉,理當增壽三倍,享年一百歲!」


  醫生在一旁忍不住了,說道:「大王您上當了,他們在陽世都是專做壞事害人的……。」


  閻王一拍驚堂木,大怒道:「不許扯別人後腿!說!你在陽世是幹什麼的?」


  醫生說:「我一手拿藥,一手拿刀,當人生病或快要死時,我……」


  醫生還沒說完,閻王便大喝:「原來你是一個劊子手,來人啊!將他打到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


  花言巧語的惡人得到好報,實話實說的好人卻不得善終。這雖是地獄中事,人間難道就沒有嗎?


 ※ ※


  黑白陰判 登台


  聖示:吾等職掌陰界判官,凡在世者如不知修善積德又造下各種不可原諒違背良心事者,一律在亡死時吾等定前來收押。


  在職命收押各魂皆易遇一個通病,那就是亡者死也不認錯,如此的情況無時演變著,深嘆世人愚昧無知,總認為色身諸相是真,因此貪得無厭,頻在世時造下背離良知良心的事,更有的是死後仍不知悔一再用荒繆的話來辯解自己過錯,實是可悲。


  見那些受到收押陰魂大多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世之時不懂勤修善福慧、勤種善福田,就連最基本為人處世都做不好,如此怎不在功過評定無法脫離幽冥。


  吾等借機登鸞勵勉世人莫認為暗室欺人無人知,莫以為別人沒看見就能做,一旦三寸氣斷明明白白,善惡功過評斷得一清二楚,任誰也逃不掉,謹慎自己每一個心念造作啊。


慈聖雜誌-第一八五期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打破那人生的格子

 

蓮生/文


  我常常想:


  有誰能打破那人生的格子?人生的格子,是什麼呢?


  你不覺得嗎?


  嬰兒─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死。


  出生─讀書─小學─中學─大學─碩士─博士─事業─結婚─生子女─老年─死。


  這些就是格子。


  這些就是框框。


  就算──


  不讀書。


  不結婚。


  不生子女。


  也一樣要生、老、病、死。


  我很疑惑,是誰規定要這麼活的?我不喜歡學生時期的考試。


  但一定要考。


  月考。


  期中考。


  期末考。


  ……考(烤)。


  我現在也覺得結婚好累,為什麼要結婚?你是不是走出一個格子,又進入另一個格子?


  子女,天哪!


  你自己找來的一堆煩惱,還有孫子女的一大堆煩惱。


  怕、怕、怕。


  恐怖、恐怖、恐怖。


  每一個格子,都曾令我不知所措,每一個格子,都是考試,快樂少、痛苦多,人生的活著,很艱難!


  我發下誓言:


  我要打破人生的格子。


  一定要搞清楚活著的內容及其中的奧妙。


  因此,我出家。


  然而,我發覺,出家也是掉入另一個陷阱,也是個格子。


  我找答案。


  發現一個問題之後,還有不斷的問題。


  我現在知道了:


  苦。


  空。


  無常。


  無我。


  無生。


  就算這一輩子,走完了,下一輩子,下下一輩子,你走不出人生的格子。


  因此,無生才能無死。這是我這一世最偉大的發現。


  詩:


  《發現》


  我像一隻燕子

  我像一支箭

  飛

  射

  仍然走不出格子的設限

  歲月如花

  落盡青苔院

  老來

  不知什麼是正見

  最後學了佛

  才開啟了全面


盧勝彥文集第255冊《夢中的翅膀》打破那人生的格子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悔之已遲

 

  從前有一個叫蹶叔的人,以種田為生。他在高地種稻子,在低窪處種高粱。


  朋友告訴他 :「高粱喜歡生長在高地,稻子喜歡生長在低窪處。你最好改變你的做法。」


  蹶叔不聽。十年後,蹶叔才對朋友說:「我後悔了。」嘴上說後悔的蹶叔改行經商。


  他經常等物質上漲到最高才去搶購,結果當然是晚了一步。朋友告訴他:「經商要先收購別人不要的貨品,等別人需要時才高價賣出。」蹶叔還是不聽。


  十年後,蹶叔才知道後悔。蹶叔為了表示後悔,邀請他的朋友一起乘船到海上散心。


  船走了很遠,他的朋友說:「這裡已經到大海深處了,再走下去就回不了家了。」蹶叔不聽,果然迷失在大海中,過了九年才回到家。蹶叔跪下來發誓說:「我要是再不悔改的話,就會像從前一樣倒楣。」


  他的朋友搖頭嘆道:「就算你悔改了,逝去的時光已不復返了。」


  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心裡有了後悔的念頭,這只是開始,真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後悔才有意義。


  所謂不二過者,即是同樣的錯誤不要再犯。但眾生只貪圖眼前的享受而時常做錯事,經人勸導指責亦無動於衷,只因一時之貪欲,一錯再錯,每當大禍臨頭,才會有些許之收斂認錯。


  有者因此而改正前非,重新做人;有些人卻不然,等待風頭一過,便又再犯,正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這樣的人,面臨人生的最後一刻,多數會後悔自己所做之錯事;但亦有少數人至死仍不知悔改,這種人實無可救藥了!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鍾離權歸隱學道

 

  昔時在漢朝,關中咸陽地方,有姓鍾離的富戶人家,官拜王侯,年近五十,膝下猶虛,於是開始廣修善行,祈求神仙助佑期賜男兒,以繼香火。


  果然德感上蒼,不久降賜一男兒,此兒生來福相俱足:圓頂寬額、耳厚眉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唇臉如舟、乳遠臂長,一連七日奶水不進,只是啼哭。


  後來開口言道:曾親去紫府,本名叫:書玉京。


  到了八、九歲,力氣便跟大人一樣,專好舞棍弄棒,不喜讀書,弄得父親無可奈何,只得權請教頭傳授武藝,取名:鍾離權。


  光陰如梭,他已練得一身好武功,刀槍劍戟,無所不通,並且箭法高強無比。正值匈奴猖獗犯境之際,於是他便從戎沙場,因為屢建奇功,一直做到大將軍。


  於一次西戎土蕃侵犯邊境,朝廷派命征戰,不幸征戰途中大軍遭埋伏,兵卒被殺得七零八落,鍾離權也只能單身獨騎落荒逃入深山。


  進了山谷迷了路,就在樹林深處過夜,自己夜裡宿在樹枝上,半夜裡他的馬被虎狼吞食,他自己也差一點被老虎吃去。


  幸好在危急時,來了一位胡僧解救他,指引直奔東華真人修行處。鍾離權與東華真人相見如故,乃成為師徒。


  東華真人言:「修道的人必須做到三件事,第一專心向學,除學道外,甚麼事都不去想它。第二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純潔善良。第三要救度世上苦難的人。」


  由於鍾離權根基深厚,在學習上一帆風順,當然並非一蹴可及,其中有艱辛難熬之處,以道德為基、氣行為本、術法為用,後來果真學道有成,奉東華真人之命下凡塵,救度苦難世人而來。


 ※ ※


  垂釣江邊老耄翁,悠然閒坐沐清風;

  功名渾似漁漂子,一樣浮沈水影中。


  多少緇流羽士,一生思破紅塵路;

  多少行商富賈,一卷浪花正翻騰。

  多少英雄豪傑,天下風雲出我輩;

  多少翰卿墨客,笑對青山萬重天。


  然而,不論是曾經傲視群雄,或是曾經獨占鰲頭,不論是曾經機關算盡,或是曾經半世孤燈,最後終究不免幻滅,也都將獨留青塚向黃昏。所以,如諸賢生般能進道而修者,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虛原雜誌—第243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逸樂過節‧招致災禍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安逸快樂,是每個人都喜歡的。《禮記》說:「快樂不可以過度,慾望不可以放縱。」


   孟子也說:「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不要人民耽於安樂,然而這個世界所謂的安逸快樂,最大的也莫過於酒色財氣。


   現代人嗜酒就不顧身體,好色就不顧有病,貪財就不顧親人,鬥氣就不顧性命。當還沒有遇上這些境界的時候,也都能夠了解這些的道理,也都能夠勸化別人,一旦遇見境界現前的時候,便糊里糊塗的犯了,這就是知道而已,但是看不破,也忍不過。


菩薩:如果你們能夠體認「逸樂過節」四個字,則你們的習氣性情就能改變,而這些酒色財氣的牽引,就會淡忘掉了;是以,修到減少慾望而寡心清淨之時,便可以頂天立地了。


陳生:說起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因為每個人都還生活在五行之中。


菩薩: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若是不願自強,在還沒有緊急迫切或是對自己關係重大的事情發生時,便會想要悠遊自在的過日子;若是有志自強的人,則自身所應當要做的事情,就會無窮無盡了。


陳生:謝謝菩薩嘉勉!宋朝范文正公說:「我每天晚上就寢的時候,必定會計算一下今天國家給我的俸祿,和我今天白天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相稱,若是相稱的話,我就能夠安心的熟睡,不會感到慚愧和羞恥;若是不相稱的話,就會整個晚上不能安眠。」


   元朝的時候有兩位大學士,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同時考中鄉試,也是同一天選官派任,一位被授予鄂州教授的職位,一位被授予黃州教授的職位。沒多久,黃州教授死了,鄂州教授心中感到非常的恐懼,就把後事交待清楚料理完畢。但是過了幾天,仍然沒死,於是備好祭品,去祭拜黃州教授。


   在靈前哭道:「我倆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功名出處也相同,今天你卻比我先逝,就算我現在死了也已經晚了七天,倘若你有靈,也應該託夢告訴我。」當天晚上,他夢到黃州教授告訴他:「你因為凡事都很節省、勤勞,所以你會活得比較長壽,而我卻是享受過度,沒有節制,所以才會短命而亡。」


菩薩:所謂:「驕傲奢侈多災禍」,招禍的原因並非都是一樣的,人若是懂得這個道理,能夠深入的了解,恭敬的謹守著,也就不會沉迷於逸樂之中而招來災禍。任意放縱情慾,可以用淡念修身、克己復禮來治理,而自我執拗繆理,主觀意識強烈,卻是不容易以明道中庸來破除我執己見。這也就是外在的事物障礙容易清理去除,而根深柢固的心性義理,卻是不容易覺悟拂塵的。望修子深悟之。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廿一章 逸樂過節‧招致災禍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人生最快樂的事

 

蓮生/文


  有一個晚上,在半夢半醒之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經歷,朦朧之中,彷彿看見四個人,在討論什麼是至樂?


  一位說:「打扮得高貴華麗,最樂!」


  又一位說:「聽美妙的音樂,最樂!」


  另一位說:「欣賞舞蹈,最樂!」


  最後一位說:「在一起嬉戲,就是人生最樂了!」


  最後一位再補充說:「如果再擁有地位,花不完的金錢,再綜合我們四位所說,那真是至樂。」


  我那時,自己心中想:


  「有什麼人,擁有最高的地位,有花不完的金錢,穿著打扮高貴華麗,聽歌、賞舞、嬉戲?那這個人一定是皇帝,中國歷代皇帝就是如此的生活著。皇帝的至樂,就是掌權、掌財、裝扮、歌、舞、伎樂。」


  「除了這個,還有什麼?」我自問。


  答案是:


  「除了這個,還是這個。」


  想一想,古今中外,世人所追求的快樂,就是侷限在這個範圍之內了。


  驀然,虛空中佛陀出現了,佛陀發出了巨大的獅子吼:


  「呸!」


  歌聲止了!舞蹈止了!嬉戲結束了!地位及錢財全失去了!衣飾亦不見了!


  這四個至樂的人,變成窮小子,最後出家了!


  佛陀在獅子吼的聲音之後,如此說:


  「現在要下定決心,為了你自己永遠的大樂和安穩,你將要走心靈平靜的一條路,我從自己的行持中得知,沒有比我已經走過的這一條更好的,這是神通、自在、任運的大樂之路。」


  我醒來後,這個經歷,令我回味無窮。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人生最快樂的事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心安就平安

 

道德天尊 降


聖示: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下手處自強不息,成就處至誠無妄。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道德天尊:賢生免禮!


陳生:平安、幸福的定義在哪裡?


道德天尊:一切不受外力影響,退一步海闊天空。人要懂得惜緣,該追求就要追求,不要錯失良機,但心要平靜、安閒,自己身體力行,凡事勿強求,有緣份就要珍惜。


所謂的「平安」,就是心安就平。修道過程,你們要平安,唯有感恩。因為只有你們在感恩的時候,你們才會想到別人,想到別人才會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對別人寬恕,要求自己必須合乎中庸之道;所以想要平安,首先就要從你們的心先平起,心平,你們的身就安,你們沒有私慾,自然就平安。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聽明白了。現在,天災人禍為什麼這麼多?


道德天尊:那是因為現代的人心在變,人心變壞,道德拋在一旁,功利至上,少善多惡,上天就降下災劫,以清算善惡因果;所以,你們要修心,把心修好,上天就不會把災劫降在你們的身上。


生命無常,你們有把握明天會像現在一樣的美好嗎?你們知道自己的生命能活多久嗎?其實,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你們若是能改過向善,好好的行善、修道、行道,久而久之,冥冥之中自然就會轉變命運。


人生沒有永遠的快樂、沒有永遠的幸福,但也沒有永遠的痛苦,只要你們懂得善用生命,謹守本份,惜物惜福,孝順父母,忠於職守,做有益利人利己的諸事,甚至於代天宣化,勸人棄惡修善,那麼就不枉今生了。


陳生:學生明白。每個人的心裡都在求平安、求快樂,大家心裡都希望仙佛保佑我們的家庭平安;因此,首要戒惡修善,其次就是能常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實踐力行,自然可以改變命運。


其實,大家都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因此身體力行很重要。


道德天尊:什麼叫做:「福」?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穿、有得用,這就叫福。只要你們能做到孝悌、忠信,就不怕沒福份。


吃飯時要惜福,不要浪費糧食,這個糧食是量好給你吃的食物,今天你多倒一碗就少一碗,所以剛好就好了;也就是說,把生活和道融合在一起,好好的修道、行道,就能積德,也就能再添福份。


做任何事一定要謙下,唯有謙下才能受益。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為善為惡,一切就在你們的一念之間,知足無怨懟,知足無煩惱,若不知足,再富有也會怨歎。其實許多的道理,你們都懂,只是缺了發心,少了身體力行。


切記!一念至誠,就能改變你們的命運,那麼為何不去做呢?


陳生:會的。相信精進的人,一定會發心去實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外皆然,古今如是,自己也不能例外。一再提醒孩子要認真,但在夜深人靜,捫心自問,愧疚難當,自己何嘗認過真,幾時認過真,不覺汗顏,如今再也不敢要求孩子認真,只得勉勵孩子要用功、要努力。


很多佛家的語言,本身並不乏積極的意義,卻常遭誤解繆用。例如:家喻戶曉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最為顯例。多少人認為消極、百般無奈、虛應故事之態,殊不知深寓了積極的涵義。只要當了和尚就得撞鐘,善盡自己的一份職責,毫不疏失,絕無怠慢,哪怕一天也不放過,也不盡棄。但看社會上多少人能盡心盡力,又有人明天辦理交接,今天就不來上班了。照理說來,今天還是和尚,今天還得撞鐘,但問徹頭徹尾、始終如一者,能有幾人!


道德天尊:有時做完一件事,會覺得很自在、很舒暢,有時則全然相反,會覺得侷促不安、愧疚難當,何以故?前者捫心自問,當下或許付出了多些,吃了點虧,不惜財力、時光,不辭口乾舌燥,自依理而行,自覺得心安。後者捫心自問,愧疚不已,當下也許沒有太使勁,佔了些便宜,或為滿足耳目之娛,事後回想,縱慾而行,總覺理虧,理不得,心難安。


陳生: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做了覺得安心、開懷的事該做;反之,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不做,做了心中忐忑、耿耿於懷的事不做。


道德天尊: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人生在世,最可貴的就是求心安、性定、神怡,連茅屋也穩,菜根也香。


人生在世,唯有創造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才能常存別人心目中,讓別人永懷常思。


陳生:這是一個多元的世界,也是一個複雜的世界,任何人事物,隨著人所看到的角度不同,所站的立場不同,所持的觀念不同,而有所不同。當然可以美化它、醜化它,也可以善解它,更可以扼殺它,但人人所感、所想各異,就是同樣一個人,也會隨著時空的變化而改變。


道德天尊:是以,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的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惡的人情;有圓滿的心,自無缺陷的世界。


心常清靜,則自能看見世界的美麗;有寬平的心,自然無險惡的人情;心常放得寬平,就能看出人的溫馨。正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陳生:所以,常以為環境會影響心境,但心境何嘗不是會影響環境,環境變,心境也跟著變,但心境一改變,環境當然也隨之而變;因此,想要改變環境,不如先改變心境。


道德天尊:哈!與其癡等環境之改變來讓自己快樂,不如自己開創美好的心境來讓一切環境皆美好。一心一念,一念即分美醜,一心則別天淵。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


有一戶人家,庭院裡有一棵枯萎的梧桐樹。有一天,有一位鄰居對主人說:「家裡有枯萎的梧桐樹,是不吉祥的。趕快砍掉它吧!」庭院主人一聽,心中一陣感動道:「鄰居真好心,怕我遭噩運。」於是,找人將枯萎的梧桐樹砍掉。


數日之後,鄰居前來向庭院主人說:「你前些日子砍掉的梧桐樹,送我一些當柴燒吧!」


庭院主人聽後,心生氣憤地說:「原來你是要柴燒,才叫我砍樹,你好陰險啊!」


道德天尊:誠信人之本,須由自身做起。鄰居是好意或是陰險?其目的為何?誰也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當作鄰居是好心好意之時,心存感激,祥和之氣油然而生,自己本身是快樂的,周遭是和諧的;當作鄰居是陰險奸詐之時,心生氣憤,暴戾之氣洋溢,自己本身是痛苦的,周遭是不和諧的。因此,如何待人,眾人心中自有一把尺。


陳生:有兩頭驢子馱著沉重的背包,吃力地往前走,一頭馱的是滿袋的黃金,另一頭馱的是滿袋子的雜糧。馱著滿袋黃金的驢子感覺自己馱的東西價值連城,而抬頭挺胸昂首闊步向前走,繫在脖子上的鈴鐺響得悅耳動聽,牠的同伴則不聲不響地跟在牠的後面走。突然一群強盜從暗處竄出,與趕驢的人扭打了起來,寡不敵眾的趕驢人,眼看著馱著珍寶的驢子被刀刮傷,牠背上的珍寶被搶劫一空,而馱著雜糧的另一隻驢子則毫髮未傷地站在一旁。受了傷的驢子,元氣大傷的對另一隻驢子說:「還是你的運氣好,雖然馱著低廉的雜糧,卻因此而躲過一劫,免受皮肉之傷。」


道德天尊:俗話說:「成熟的麥穗,頭垂得更低。」人越是在高處,越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步步為營,才能穩紮穩打,取得最佳的勝負。但願修子在進德修業的旅程中,能夠「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漸漸地更上一層樓。謹記:莫忘初心,謹守本分,安身立命,才能長治久安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一年來慈悲指導!


叩謝恩師!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誠信人之本-第卅二章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喘息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野水淙淙過小橋,長堤岸柳迎風搖。

   人間若要春常在,五欲淡薄禍自遙。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十九章 喘息經


  《禮記˙禮運篇》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指飲食和男女之事乃是人的強烈欲望所在。雖然說二者是人之本性,但若是放縱這些欲望,必定會產生許多不良後果。


  《雜阿含》第一一五○經與《別譯雜阿含》第七三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波斯匿王早餐吃了一桶量的咖哩飯,吃完後,前往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但因身體肥胖,而全身大汗淋漓,氣息長喘。


  爾時,世尊告訴波斯匿王:「大王!你身形太過肥胖,怎麼沒有先休息一下再來?」


  波斯匿王說:「是啊,世尊!我飯後,很不舒服,加上身體肥胖,常以此身體肥胖之故,而感到慚恥厭苦。」


  世尊說:「大王!吃太飽才是苦。」並說偈言:「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意指人應當自己常繫念,飲食吃飯時應該適量,如此身體輕鬆受苦少,又能消化順暢壽命綿長。)


  當時,有一年少,名鬱多羅,於會中坐。波斯匿王即對鬱多羅說:「你能納受世尊所說偈言,每到吃飯時,替我誦出嗎?假若能夠這樣的話,就會賞賜金錢十萬給你,也常會給你食物。」


  鬱多羅回答說:「我會奉教,當會依時記誦。」


  這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當時,鬱多羅至世尊前,納受所說偈言,在於波斯匿王吃飯時,食食諷誦:「大王!如佛陀、世尊所知所見曾說此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如是,波斯匿王從此適量飲食,身體臃細輕盈,容貌端正,在樓閣上,面向佛住處方向合掌恭敬,右膝著地,三說如是之言:「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能給與我現法之利益,後世之利益,現法、後世之利益,由於教我在飲食時,叫我知節量之故。」


  本經敘述波斯匿王因為偏好美食,又不知節制,常大吃大喝,導致身體因肥胖而受苦,佛陀則以「當人常有念時,知量而接受食物,苦痛變少,老得緩慢,保護壽命。」教其節食。


  其實,對修行者而言,舌愛嚐美味乃是六根對六塵的貪欲之一,而貪欲就像烈火燒柴般,永遠不能得到滿足,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要「飲食知量」,才能遠離苦惱。而「飲食知量」的本意,乃是指飲食並不是為了享受,或是滿足欲望、維持迷人的體態,而是為了維持身體健康以利修行的緣故。此種觀念就像現今車子需要保養,才能經久耐用一樣。


  因此,「成功從改變習慣開始」,修行也是從改變習慣開始,雖然改變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若能從身、心二方面下工夫,安定了心靈,自然可以漸入佳境,轉煩惱為菩提。


  編者註:


  鬱多羅:婆羅門名,常行乞供養父母,曾協助父親長身婆羅門放生,也曾和佛陀討論他的外道老師所教導修六根的方法。


經典的智慧-第十九章 喘息經

效法聖賢.提升智慧

 

觀世音菩薩 降


聖示:多閱讀一些佛菩薩、歷代聖賢、高僧大德的書籍。你們當向他們學習,他們之所以能成佛的經過。人是最好修行的,要成佛或墮入三惡道,皆由這個人生來決定。


陳生:學生恭向觀音菩薩恩師接駕五叩首!


觀音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佛家說:「造如是因,得如是果。」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病自己苦,自己造業自己擔,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日常生活中必須要謹言慎行,一旦察覺到自己的罪過錯,就必須即時改進,不敷衍了事、苟且偷安、推三阻四。這種負責任的態度,不但可以使自己免於錯誤,以致產生悲慘的命運,同時也可以影響他人。尤其身為領導者,更可帶領眾人免於受苦,還可以走向光明道路。


觀音菩薩:是的。你們做事須要講求方法,方法是為了達成目的,目的是做事最終目標。然而做事的動機,乃出自於心念,所以動機的正確與否,決定將來的目的是否正確。光明的象徵,是要你們點亮心燈,看清楚內心的世界,必須是善良而無惡意。是以,居心善,所用方法雖不善,最終還是善;如果居心不善,所用方法雖是善,仍舊是不善。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聽明白了。我們要處理任何阻礙前途的問題,必須要以坦蕩蕩的心胸,方能得到眾人的尊敬。


觀音菩薩:當然。一個人太舒適了,如溫室中的盆栽,一切能力慢慢退化,身心狀況亦趨腐化,經不起考驗,也提不起精神,到頭來,草草一生,悄悄走過,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陳生:嗯!一個人地位越高,權柄越大,財富越多,學問越好,若又以此自恃自矜,最易腐化,沒有人敢說他或得罪於他;若自身又不知檢點,恃才傲物,自命不凡,不屑於忠言逆耳,一味地活在別人的掌聲中,耐褒不耐貶,腐化得最快。


春秋時代,大家耳熟能詳的齊國大夫:晏子。有一次,奉命出使到楚國,因身體矮小,楚王故意請人在大門旁另開一扇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去,故意不給走大門。晏子不甘心走小門進去,便說:「我如果出使到狗國去,那麼就應該從狗門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楚國是泱泱大國,就不該讓我從這扇小門進去,那是有辱貴國。」


接待賓客的官員無話可說,於是便引領他走向另一條道路,從大門進去會見楚王。楚王輕蔑地問:「齊國沒有人才了嗎?」晏子回答說:「齊國都城住有七千多戶人家,市民張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下的汗水,可比雨水,街上的行人,摩肩擦踵,來往車水馬龍,怎會說沒有人才呢?」


楚王說:「齊國既然人才眾多,何以要派遣你出使?」晏子道:「齊國國君派遣使者出使,有一定的宗旨,賢能的人,就派遣到賢能的國君那裡去;不賢能的人,就派遣出使到不賢能國君那裡去。我是最不賢能的人,所以派遣我出使到楚國來。」


觀音菩薩:哈!…。一個有為的人,立足社會,必須頂天立地,行事光明正大,才能在所到之處,受到他人的歡迎與愛戴;縱然遇到困難,也應具有坦蕩的心胸、無限的勇氣,方能突圍而出。


陳生:學生明白。晏子,雖然身體矮小,卻能擔任齊國宰相一職,而且任內,留下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其行事風格能在大庭廣眾下,展現出異於常人的應變能力,這就是智慧。所以,晏子在出使楚國的任務中,楚王雖想以開小門的方式來羞辱他,卻被晏子反將一軍,只得開大門來迎接他。


觀音菩薩:晏子持著光明正大的理由,讓楚王無懈可擊,成功的完成使命。


所以,你們在待人之道,應當學習的目標,即是:「光明正大」。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廉潔勤奉公-第十七章 效法聖賢‧提升智慧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孩子要歸屬誰

蓮生/文


  笑話一則:一對夫妻離婚,爭奪小孩的撫養權,二個人互不相讓,爭執得很厲害。


  妻子說:「這孩子是從我的身體之中,從我的肚子生出來的,他原本是我身體的一部份,孩子的撫養權當然是我的。」


  丈夫卻理直氣壯的說:「笑話,譬如我拿著提卡(信用卡),到提款機拿錢,卡一插進去,錢就出來了。這些錢,就是插卡的人所有,還要還給提款機嗎?」


  法官一聽。


  也是茫然。


  哈!哈!哈!


  笑話二則:女子對友人說:「他今天海誓山盟的說,我是他生命中的一部份,我是他身體的一部份,如果沒有了我,他也就活不下去了。他發的誓好真。」


  友人回答:「我的前男友也是對我這麼說的,後來我問他,我到底是你的那一部份,他的回答叫我氣死了,他說,是盲腸與包皮。」


  「什麼意思?」


  他答:「可有可無!」


  哈!哈!哈!


  盧師尊說:這二則笑話,頗有趣味,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禪法」之中,我如此說:孩子到底是誰的?


  答案是他自己的。


  凡一切擁有均是暫時性的,將來,妻子也歸於空,丈夫也歸於空,孩子也歸於空,一切均是空、空、空。


  唯有佛性。


  第二則笑話更有啟發性。我說:你的生命是誰的?


  我的生命是誰的?


  我的身體有你。


  你的身體有我。


  結果是盲腸與包皮。


  告訴聖弟子,生命與身體其實都是幻,暫時擁有,最後只有:「佛性!」


  襄州,谷隱,如儼禪師,是登州人。


  僧人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知儼禪師答:「白雲南,傘蓋北。」(唯自皈依耳)(不歸屬誰)


  僧人問:「如何是迦葉親聞的事?」


  如儼禪師答:「速須吐卻!」(此語至真至真)(空了自心)


  僧人問:「如何是諸佛照不著處?」


  知儼禪師答:「問這山鬼窟,作什麼?」(妙答)


  僧人問:「照著後,如何?」


  知儼禪師答:「咄!精怪!」(妙答)


  僧人問:「千山萬水,如何登涉?」


  知儼禪師答:「舉步千里萬里。」(自達)


  僧人問:「不舉步時如何?」


  知儼禪師答:「不舉步亦千里萬里。」(善哉!太偉大了)


盧勝彥文集232冊《笑話中的禪機》孩子要歸屬誰?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色等品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自古情深聚又離,手揮目送更依依。

   落花竟自隨流水,何日相逢再促膝。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十五章 色等品經


  《增支部》第一集開宗明義的《色等品經》就記載:世尊說:


  「諸比丘,我知無任何其他美色,如女人之美色持續纏住男人的心。諸比丘,女人之美色注滿男人的心。」


  「諸比丘,我知無任何其他聲音,如女人之聲音持續纏住男人的心。諸比丘,女人之聲音注滿男人的心。」


  「諸比丘,我知無任何其他香氣,如女人之香氣持續纏住男人的心。諸比丘,女人之香氣注滿男人的心。」


  「諸比丘,我知無任何其他味道,如女人之味道持續纏住男人的心。諸比丘,女人之味道注滿男人的心。」


  「諸比丘,我知無任何其他所觸,如女人之所觸持續纏住男人的心。諸比丘,女人之所觸注滿男人的心。」


  世尊又說:


  「諸比丘,我知無任何其他美色,如男人之美色持續纏住女人的心。諸比丘,男人之美色注滿女人的心。」


  「諸比丘,我知無任何其他聲音……我知無任何其他香氣……我知無任何其他味道……我知無任何其他所觸……如男人之聲音、香氣、味道、所觸,吸引女人的心,男人之聲音、香氣、味道、所觸,注滿女人的心。」


  佛陀描述性欲是人類最強烈的衝動。如果一個人成為此種衝動的奴隸,即使是聖人也會貶低身份,即使是最剛強的人也會變羸弱。尤其是青年人,像一把火,對性欲的衝動,需要慎重對待。如果不注意、不節制,它將招致言語難以形容的災難。


  因為佛陀是一位講求實際的哲學家,他不期待自己的在家信徒都過獨身苦行生活,故佛陀允許在家信徒成為「在家行欲人」。


  然而佛陀一再告誡在家信徒,要遵守五戒中的第三條不邪淫戒。而不邪淫的對象在《雜阿含》第一〇三九經中記載:


  「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干,謂之邪婬。」


  也就是說,仍受父母、兄弟姊妹、親族等監護、照顧者(大多是指未成年或雖已成年但尚未自食其力者),或是有夫之婦(有婦之夫),或是同居中的男女或已訂婚之男女,若與他們發生性關係,將傷害監護、照顧者,夫或妻,同居者、訂婚者雙方的心靈,傷害他們的感受,因此皆屬邪淫,其所衍生出的後患也無窮難盡。


  又佛陀在《毀滅經》中亦說:「若男子沉湎於女色(過放蕩生活),是酒鬼,好賭博,將一切所得揮霍一空,是這種人走向毀滅的原因。」


  「若男子不滿意自己的妻子,與妓女廝混,與他人的妻子廝混,是這種人走向毀滅的原因。」


  「若男子青春己逝,年歲已長,還將身材豐滿的年輕幼女帶回家;出於對她(會與年輕人私奔)的猜忌而不能安睡,是這種人走向毀滅的原因。」


  犯邪淫者,未來(或來生)婚姻容易出現裂痕,婚姻不幸福,或家庭不和,難覓佳偶。因此,若欲遠離邪淫,可修習無常觀、不淨觀、四界分別觀,從中認識身、心真相,將來定可減低邪淫之害,獲得幸福圓滿的家庭生活,道根亦能增長也。


  編者註:另《增支部》記載:女人以八相繫縛男子,一、以哭泣。二、以笑。三、以說話。四、以舉止。五、以花果作禮物。六、以色相。七、以歌吟。八、以觸。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選官何如選佛

 

  鄧州丹霞天然禪師,不知何許人也。


  初習儒學,將入長安應舉,方宿於逆旅,忽夢白光滿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


  偶一禪客問曰︰「仁者何往?」


  曰︰「選官去。」


  禪客曰︰「選官何如選佛。」


  曰︰「選佛當往何所?」


  禪客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往。」


  丹霞遂直造江西。


 ※ ※


  樂莫樂於得道,士民得道,其樂過於王侯。苦莫苦於失道,王侯失道,其苦大於乞丐。是故,一日學道,一日快活;日日學道,日日快活;終身學道,終身快活。不但可以成己,更可超拔祖先也。


  學道是安樂之法門,故智者學而不倦,實事求是,是樂也。君子有三樂,一謂天倫之樂,二謂性分之樂,三謂名教之樂。其樂在天與我之間,我不強求之,若樂在於我者,故不盡意乎哉。今人有不受人役者乎?有不受物役者乎?有不受形役者乎?若能除此三役,始可言樂矣。


  試觀茫茫世人,東奔西跑,南來北往,筋疲力盡,若能放下,便覺快樂。學道之人,一旦放下,其樂倍於世人萬倍也。為人當素位而行,便能無心而自得焉!凡願外之心,均屬無益,一切攀緣業債,是非功過,均是願外之心念起,能不慎乎哉。


  學道是安樂法門,世人多視為是苦;名利是極苦之事,世人反認為是樂。本末倒置,難以理解,慧眼與凡眼,就在此之差別也。


回心思道-第三七章道 心安樂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閔損拒官

 

  閔損,春秋末年魯國人,字子騫,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稱,而尤其以孝行超群聞名於世。此外,他敢於辭官,守身自愛的情操也頗為世人稱道。


  一次,季氏派人去請閔損出任費邑宰,閔損卻要來人替他推辭掉。來人不肯,堅持要他去,閔損於是就說:「如果再來召我的話,那我就渡過汶水出國去了。」


  在孔子眾多的弟子當中,閔損是唯一一個明確主張不做官的人。因為當時社會黑暗,閔損不願與貪官污吏、權臣顯貴同流合污。


  後來,晉國、楚國都想用高官厚祿誘使閔損去幹有損仁德的事,但都被他斷然拒絕了。此事一時間被傳為美談。


  孔子後來在評價其得意門生時,曾將閔損與以德行名世的顏回相提並論。


 ※ ※


  子曰:天道最重者,精忠、敦孝、清廉、高節,如斯四節,浩然正氣,上可達天,下可化世。


  精忠國家,必須求乎強威,以身作則,見義勇為,勿妄勿私,方能近於斯道矣。


  敦孝雙親,當知育德,以養子之心,為奉親之心,則明道理矣。凡人生應知,不知上者,豈能有下,木無根不能長,水無源不能流,所謂木根、水源之理能達,敦孝之道自明也。


  清廉乃國士之風,能正其心,始能教化於人,不但如是,身不臨污濁之處,口不食非義之物,方稱上品人物也。


  高節,始終立不撓不屈之志,永久樹不磨不滅之心。雖茹苦含辛,忍耐承受,方是高尚之人也。


  然而言易行難,所以自古迄今,如斯旌表者無幾。為此聖偑神欽,四節永題聖廟,以資留範焉。


天降明燈 天道概論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欲天五婬

 

蓮生/文


  有人曾問我:


  「人間有情欲,禁之甚難,而天上界就絕對無情欲嗎?」


  我答:「只要是欲天,就一定有情欲。欲天有六天,即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這叫六欲天,在六欲天中,情欲表現不同。」


  「如何不同?」


  我答:


  四天王天與忉利天──與人間相同。互觸。


  夜摩天──相抱。


  覩史多天──手牽手。


  樂化天──相對笑。


  他化天──相視。


  那人說:「欲天都有婬事,果然情欲除之困難,人間更難,如何可除?」


  我答:「咒!」


  我舉一例:


  《大佛頂首楞嚴經》:「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伽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


  我說:


  阿難尊者,將毀戒體的時候,就是世尊命令文殊師利菩薩持著「神咒」前往救護的。


  為什麼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可救護?因為此咒至高無上,惡咒會銷滅,邪淫摩咒會失效。


  情欲動的心會靜止,阿難尊者會清醒。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情欲種子,人皆有之,所以道心會脆弱,無法抵擋邪淫的迷惑,宜用三法破之:


  一、神咒。


  二、心不散亂,正定也。


  三、冥想妙理,靜靜的想一想,清醒靜慮。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欲天五婬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信實的人交朋友,與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便有益處。與善於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工於諂媚的人交朋友,與口辯無實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 ※


  世之朋友,列於五倫之中。昔時之豪傑秀士,重誼多情,結義訂金蘭之後,有勝於手足,患難相扶,富貴同享。


  無如末劫,道德廢,五常亂,都是狂徒放蕩之流,無賴魚肉之輩。出入,則酒家茶館;往來,則花街柳巷,無分晝夜,豪興嬉遊,暢談非義之事,慣說非禮之言。野蠻成性,絕無老成;狡詐輕佻,懶惰放肆。不知不覺,走入邪僻之途,樂而忘返,只顧流連。


  是以人欲戒邪行,首必慎擇交遊,爾雅秀士,必宜親而近之,纔得道德,培養後天,德業日進。狂蕩子弟,必須疏而遠之,自然匪行潛消也。


修緣寶典-謹慎交遊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挑水桶

 

  一僧人正在某寺中挑水洗地,突然一群異地高僧來訪,全都身披金光燦燦的袈裟。


  一時間寺內方丈引路,長老陪同,住持拈香,眾僧如眾星捧月般觀瞻膜拜。惟挑水僧舉止如前,挑水不灑,步履安祥。


  有好事者請教心靜之術,答曰:「心裡只有這桶水而已。」


  所謂雜念即欲,人世間萬事不諧,皆因太在乎那桶水之外的名與利,糾纏其中而無法自拔。如心裡只有這桶水,則能摒棄雜念,達到萬事萬物自然和諧的境界。


  挑水如此,做人如此,做事如此。


 ※ ※


  妄念之不絕,學道難有所得,障礙重重,此乃因受名利所牽絆所致,所以須將妄念去絕,名利看破,始有成就。


  造化之大忌在於「名」,人情之必爭在「利」,名利之傷甚於刀劍,刀劍明見而易躲,名利無形之害則難以防之,所以應知其利害之關係,時加惕醒自己。


  自古人心國法受到名利之影響最為嚴重,以致於貪贓枉法,敗德失義,此並非人之不自知,亦非人之不知,而是被名利沖昏了頭,受名利燦耀的誘惑,一頭栽了進去,頭破血流,壯烈犧牲,死無反悔,真是悲哀。


  世人應明知名利之禍害無窮,應淡泊明志,見名利而遠之,自可安頤,無後顧之憂,同時亦可藉以修德、養身、潤身,得到真正的名位,能知避者,才是真正聰智之人;不知離者,那將是最為可憐之人也。希明悟之!


皇母慈音第三輯-明名利之禍害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侵人田產騙人錢,富貴榮華有幾年。

   莫道眼前無報應,分明斷送子孫邊。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三章 賤買田園,決生敗子;尊崇師傅,定產賢郎。


  白話:


  急於賤賣田園家產,往往都是遇到了急難,這時候買主還要趁人之危,把價錢壓得更低,這種人肯定會生敗家子。而能夠尊師重道的人,必能養育出孝子賢孫。


  說明:


  許多人因為父母或家人罹患重病,或是為了還債,不得不將田園家產賤賣,如果買主這時候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把田園壓低價格,從中漁翁得利,這叫做趁人之危。如此趁火打劫者,決生敗子,因為這是不義之財,缺少陰德,故易生敗家子,此即「天道好還」的循環。


  例如,昔時有一位名叫姜元龍之人,乃金山張堰村人,從事農業生產致富。他買置的田產房屋,大半都是靠著放高利貸來通過巧用心計到手的。他看到誰家的田地肥沃,房屋質優,就隨時等待機會,待他們缺錢窘迫時,就想方設法把錢借貸給他們,而且利息很重,凡到時無力還息者,就將息算作本,這樣利上生利,時間一久,就根本無力償還,他即將對方田產收為己有。用這種辦法,二十年間,就佔有田地數千畝。


  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名姜德璋,根本不事生產,也不理事業。剛二十歲,就沉迷於嫖賭,每次出門,總要帶上幾份田產契約作為賭資,經常以此單據抵押十兩銀子,賭博要是輸盡了,第二天就去簽約畫押。有些人就欺騙他說:「昨天你借了我五十兩銀子,難道隔了一夜你就忘了嗎?」姜德璋也不辯解,就寫欠五十兩銀子的契約給人家。人們見他容易受騙,就紛紛設計騙他,不到十年光景,即家產蕩盡而死。


  「尊崇師傅,定產賢郎。」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種感應,一個人重視師道,必定有尊師重道的子孫來投生,其長大之後必定是賢能之人。反之,若輕慢師長,則難有聰慧的兒孫。


  例如,昔時有一農家生有一子,殷切的希望老師能夠教導兒子讀書,讓其子日後能出人頭地。然而,此農戶對待老師卻是非常的不恭敬,不但用餐只給簡單的蔬食,對老師的禮金也是極盡苛薄。老師雖然盡心盡力的教導,但此子閱讀他人的文章都能夠意會了解,等到自己作文的時候卻是一無可取,最後只好放下書本去務農。此即是很明顯的例子。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向世人宣說

 

蓮生/文


  問:


  「盧師尊!你想對世人說什麼?」


  答:


  「生死事大,宜修行!」


  問:


  「為什麼要修行?」


  答:


  「天地之間至尊者佛,至貴者聖。除此之外,便是世俗,若不修,便是俗人。」


  問:


  「反正大家都是俗人,何必執著要修?」


  答:


  「在天享福,難修。在三塗極苦,也難修。唯,人身難得,宜修。」


  問:


  「有人立志當總統,也有人立志當大富豪等等,卻無人立志成佛作祖,了生脫死,奈何?」


  答:


  「這就是我要向世人宣說的原因!」


  問:


  「世人如何會想到修行?」


  答:


  「身是幻,心是幻,壽命是幻,地位是幻,錢財是幻,色是幻。人若能覺醒,才能知修!」


  問:


  「怎麼是幻?」


  答:


  「身易摧,人易老,命易不測。雖榮居極品,祿享千鍾,家豐,妻美,時候一到,悉皆拋下,非己有,這就是幻。」


  問: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盧師尊要說的?」


  答:


  「正是。」


  問:


  「一失人身,難再復?」


  答:


  「不錯!」


  問:


  「輪迴極苦?」


  答:


  「當然。」


  問:


  「為什麼有人走上修行路,卻也一樣輪迴?」


  答: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這個人是知道了,但卻沒有實踐,欠缺長遠心,半途而廢。」


  問:


  「為什麼有長遠心,也墮輪迴?」


  答:


  「未修正法,無正念,無正行。」


  問:


  「要有長遠心得正法才行,是嗎?」


  答:


  「要得真正的口訣!」


  問:


  「誰有真口訣?」


  答:


  「盧師尊!」


  (世間之樂,均有盡。唯了生死之樂,無盡)


盧勝彥第259冊文集 《鬼與盧師尊》向世人宣說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這一生安樂,下一生安樂

 

本堂司命真君 降


詩曰:樓下街頭賣菜翁,一聲蘿蔔一聲蔥。

   收攤盤腿修禪定,不再人生一場空。


聖示:吾今日以「在家修行」為題,供世人參悟。


  在家修行


  世間人接觸宗教一段時間之後,常會出現一種心態:就是既想解脫又想享受人間五欲。因此,佛陀為無法出家的在家居士,提供了兩全其美的方法。


  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名叫鬱闍迦,來詣佛所,禮拜佛足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


  「世尊!在家居士,有那些方法,才能讓自己這一生安穩,這一生快樂,又有那些方法,可以使自己的下輩子安穩,下輩子快樂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


  有四種方法,可以讓自己這一生安穩,這一生快樂:


  一、努力具足:


  不要幻想一夜致富,或眼高手低,好吃懶做,而應該勤奮工作,靠自己的能力維持生活,例如從事耕種、教職、做買賣、受雇工作、當公務員……等。


  二、守護具足:


  適當儲蓄,保管好自己的錢財,不要隨意揮霍、玩樂,胡亂投資,染上賭癮、毒癮,或輕易被詐騙,恣意讓名牌掏空荷包。


  三、善智識具足:


  交往正直、誠信、有智慧、有善心的朋友,因為當自己有困難時,這種朋友會開導、鼓勵、幫助我們。對於酒肉朋友,或是愛坑矇拐騙,吃喝嫖賭的人應當遠離。


  四、正命具足:


  從事正當的工作謀生賺錢,不要從事需要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工作,並且量力為出的花用所賺的錢財。


  佛陀又告訴婆羅門說:


  有四種方法,可以讓自己的下輩子安穩,下輩子快樂:


  一、正信具足:


  對於佛陀、正法、僧伽有堅定的信仰,並且擁有正確的見解,不隨便迷信,也不要受邪教的迷惑動搖。


  二、持戒具足:


  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持守五戒的人,有慚愧心,不會作惡事,因此心中坦蕩蕩,內心寧靜安樂,不用每天擔心所作惡行有一天會東窗事發,受人唾罵或受法律制裁。而且持守五戒者,即使今生沒有解脫或升天,下一生也不會墮入三惡道,至少還可以得到人身。


  三、布施具足:


  離開慳垢之心,常行布施的善行,最好可以親手施與,以喜樂之心捨施,以平等之心行佈施,尤其是對寺院、出家僧人的布施,更要善加把握機會,因為如此可以增加無量的福報資量。


  四、智慧具足:


  一位在家居士要常常聽聞佛法,在有限的時間和饋鬧的環境中,也要如實修行禪定和觀禪,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確實了然於胸。


  佛陀所提出的這些作法,都是在一般人的能力範圍之內,不需要求神、算命,也不需要透過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可說既中肯又實在,世人只要一一實行,不但這一生安樂,連下一生也能確保安穩快樂。


虛原雜誌第253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留下什麼

 

  公元前4世紀,有一個原本十分繁榮的國家,自從新的國王繼承王位掌管大權後,勵精圖治不眠不休,可是國家卻日漸衰弱蕭條,新國王十分震驚,也大惑不解?!


  於是,國王啟程前往名山寺廟,訪求大師的指點。當國王到達之後,看到大師靜靜地端坐在石頭上,眺望著鄰近的山谷冥想。他向大師說明來意與自己的困境之後,摒住呼吸誠摯地等著大師的教誨,然而大師卻不發一言,只是微笑著示意國王隨他下山。


  他們來到一條又寬又大的河邊,大師面對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邊架起一堆柴。天色暗了,柴堆被點燃,火苗愈來愈大。大師讓國王一起坐在火堆旁,這樣不發一語地看著熊熊烈火劃破夜空,直到黎明。隨著天色漸亮,火焰也慢慢地熄滅了。


  這時,大師才第一次開口說話:「現在你明白你無法像前任國王一樣,維持國家繁榮昌盛的原因了嗎?」國王面帶困惑,並沒有明白大師的用意,向大師說:「請原諒我的無知,請大師明示。」


  大師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接著問道:「昨天一個晚上,熊熊的火焰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國王答說:「晚上呈現的火焰,那麼強大威武,劃破夜空的黑暗,似乎有著挑戰萬物、橫掃一切障礙的力量。」


  大師又問:「那熊熊烈火過後,留下了什麼?」


  「目前只有一堆灰燼與一些余溫而已了。」國王答。


  大師再問:「那我們身旁的這條大河,經過了一個晚上,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河水靜靜地流著,很安靜,幾乎沒有感到它的存在。」


  大師問:「這條河流過之處,你看到什麼景象?」


  國王答:「綠油油的大地,盛開的花朵,欣欣向榮的大樹。」


  接著,大師走到河邊,望著緩緩流過的河水,不再說話,留下國王若有所悟地靜靜深思。


  火可以向夜空挑戰,但在燒盡所有的柴火物品後,只留下灰燼而已。水永無聲息地流著,滋養綠油油的大地、盛開的花朵,還有欣欣向榮的大樹。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語出《史記。蘇秦列傳》。


  戰國時期,秦王打敗魏國,把其主將龍賈也俘虜了,打算乘勝攻打韓國。


  韓宣王非常恐惧,臣子們勸韓宣王向秦國投降稱臣。這時,大政治家蘇秦來到韓國,力主抵抗暴秦。


  他對韓宣王說:「韓國國土有九百多平方里,銳卒有數十萬,地險兵强,武器犀利。你向秦稱臣,他今天要你割地給他,明天又要你割地給他,你的國土有限,而秦國的貪求無止境,不打仗,國就亡了。


  有句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現在你韓宣王這樣賢能,又有這麼雄厚的國力,卻去蒙受『牛後』的丑名,我替你感到慚愧啊!」


  韓王聽了他的話,氣得臉通紅,把袖子捋起來,瞪起眼睛,手按著劍,憤然地說:「我雖然不中用,也決不向秦國屈服,請你幫助我抵抗。」


  「牛後」指牛肛門,牛的肛門再大,是出糞的;雞的口再小,總還是進食的。「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是說: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口,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可在小範圍內獨立自主,也不願在大範圍内聽命於人。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佛陀的『無我』說

 

蓮生/文


  佛陀的「三法印」是: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湼槃寂靜。


  我們在無常的思想上,由現實的種種是可以理解的。


  無常的例子,俯拾即是:


  地震。


  淹水。


  火山。


  颱風。


  普賢菩薩的警世偈:


  「是日已過,命亦隨逝,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佛陀說:


  有生必有死。


  有強必有弱。


  有盛必有衰。


  此起必彼落。


  世上無常者。


  釋迦牟尼佛說:


  生命在無常之中,無常是真諦,人生如夢幻,風中之燭,一陣風來,火就滅了。


  又:


  我們又談到「無我」這個真諦。


  我坐在法座上為大眾宣說:


  這個身子是我的嗎?


  我說:


  這個身子不是我的,它只是五大假合:


  地──骨肉。


  水──血液等。


  火──溫度。


  風──呼吸。


  空──靈魂。


  如果五大假合,一分散,我何在?


  如果身子是我的,但,我不能全面控制它,有時候我想它動,它卻不動。想它跑,它卻無法跑,想它不生病,它卻生病了,想它不痛,它卻痛了,想它不死,它卻死了。


  這個身子,怎會是我的?


  你以為「你說了算」。


  事實是:


  「你說了不算」。


  所以身子是你的嗎?身子是你所有的嗎?


  佛陀說:


  無我


  無我所。


  受想行識及色,亦是如是。


  「我是我的嗎?」


  答:


  「不是。」


  「我是我的所嗎?」


  答:


  「當然不是。」


  佛陀在「無我經」中說:


  「汝應了知一切受想行識之本質,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高低、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神我。」


  「一切多聞聖弟子,如是厭離色受想行識,遠離惡業。以無著而獲解脫,爾後知見生起,我獲證解脫,他明了輪迴終止,以梵行為住,所作皆辦、更無此界。」


  我說:


  「因無我,煩惱遠離!」


  「因無我,苦亦遠離!」


  「因無我,一切遠離!」


  如是、如是。


盧勝彥文集第260冊《天上的鑰匙》佛陀的『無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