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人生的框框
蓮生/文
人生的框框是什麼?
讀書。
做事。
結婚。
生兒育女。
兒女生孫子。
老死。
(這就是人生的框框,也即是現代人的一生)
另:
追求優異的成績。
追求賺更多的錢。
追求愛情。
追求崇高的地位。
追求豪宅。
追求名車。
…………。
(這也是人生的框框)
人生從出生到死亡,離不開上述的框框,這個框框,從老一輩傳到上一輩,由上一輩傳到我們這一輩,再由我們這一輩傳下一輩。
後來這個框框,被定了形。
你我他。
只能在這個框框,由出生到老死,大家都一樣。
人生,就是這個模式。
能逃出者,幾希!
如果有人不讀書。
有人不結婚。
有人不做事。
可以想像,他的壓力一定是很大的,來自於長輩,來自於社會,家庭,環境等等。
這個人一定很痛苦。
想要突破這個框框,非常不容易。
但,
有一個人突破了,這個人就是:「釋迦牟尼佛」。
衪不要王位。
衪不要金錢。
衪不要愛情。
衪離開王城,自己剃了頭,決心去雪山修行,不要自己的嬪妃了。
後來,衪自己在菩提樹下悟了「道」,開始弘傳衪領悟的真理。
這就是佛教的祖師爺。
衪悟的道,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人生是苦的。(諸行無常)
人生是畢竟空。(諸法無我)
人生是從生至死。(湼槃寂靜)
實相即是非相,非相即是實相。
佛陀所說的經典很多:
「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
了義的是畢竟空。(出世)
不了義的是對人生的教導。(入世)
釋迦牟尼佛最徹底的覺悟是:
「佛性」。
「空性」。
「真如」。
所以生命最圓滿的現象,是跳出了六道輪迴。
達到「法爾本然」。
世俗人追求圓滿,是金錢的圓滿、愛情的圓滿、地位的圓滿…………。
但,我知道:
「那些只是短暫的一時而已。」
盧勝彥文集第288冊《一籃子奇想》一籃子奇想(三)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戴維斯墓碑
堪薩斯州的希雅瓦達,一座名為霍普山的墓園中豎立著幾個奇特的墓碑。那是一位白手起家,名叫戴維斯的農人豎起來的。
起出他是一個收入低微的工人,但憑著過人的意志力和勤儉的習慣,終聚積起一筆可觀的財富。
然而在這過程中,農夫並沒有結交太多的朋友;他跟妻子的家人也不太親近,因為他們原本就認為他配不上她。他被惹怒,遂決定不留給姻親們任何錢。
戴維斯在妻子過世後,他為她立了一個精緻的墓碑。他雇用了一位雕刻家,設計出一個墓碑,上頭有他們夫婦倆坐在情人座上。
他對雕刻家的作品大為滿意,於是吩咐他再造一個雕像,這次是他自己跪在妻子墳前,放下花圈的樣子。
由於第二個雕像更令他歡喜,他決定再訂製第三個,這次是他妻子跪著把花圈放在他未來墓地上的姿勢。他要求雕刻家在妻子背上加上一對小翅膀,那是因為她已去世,所以要使她看起來像個天使。
雕像一個接一個的訂製,農夫終於花了五十萬美金來雕塑自己和妻子的墓碑。
城裡每次有人建議他參與一些社區公益活動(如贊助建造醫院、公園、兒童游泳池、市政大樓……),這位年老的守財奴都會不悅地蹙額,咬牙切齒地嚷回去:「這個城市為我做過什麼?我什麼也沒有欠它!」
在把財富全數耗盡在墓碑和自私的消遣之後,戴維斯活到九十二歲,帶著一副冷酷的面容在貧民院中逝世。他的雕像……說來奇怪……每一座都漸漸陷入堪薩斯州的泥土中,成為時間惡意破壞和乏人照顧的受害者。
這些帶著怨憤的紀念碑,代表著自我中心和冷漠的人生。隨著時光的推移,這些石碑終必在若干年後完全消失。
噢,對了,很少人參加戴維斯先生的葬禮,據說只有一個人對他的死表示難過,那人叫做何瑞斯‧英格蘭——那個賣墓碑的推銷員。
※ ※ ※
一般世人,多數是自私自利,重視金錢、財物、名面。心地都狹窄、吝嗇而慳貪。若勸他施捨,有如斷腸之苦。卻相反地耽迷美色、賭博、飲酒,一次花費之數目即可救濟多人,甚者傾家蕩產,都在所不惜。
俗云:「勸他佈施說無錢,大限到頭用萬千。」殊不知今生能得享受豪華生活,皆是前世所佈施之果報。而今生遭遇坎坷惡劣之生活者,亦是前生不行佈施者。倘今生復不行佈施者,來生定淪陷於貧苦窮困多厄之報應也。
經云:「佈施為第一波羅蜜。」實是良有以也。若欲佈施切勿等待富裕時,或有聲望名利方肯佈施,蓋揚名佈施為有漏福報,隱名無住相佈施方乃真功德妙智慧也。
昨日定,今日不定
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說何法?」
曰:「說定法。」
外道曰:「今日說何法?」
曰:「不定法。」
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
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佛法既定又不定,法無定法乃為至法。
※ ※ ※
歷代以來,解經者雖多,然都因見仁見智之異,而觀點並無一致,但學佛修子必當有幾項基本概念,方能有所主宰也。
佛陀一世說法,皆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並無定法,是即以方便智說方便法,用八萬四千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是也。此正與孔聖之因材施教,孟子之「所以教者五」一樣,皆是根據「天地之道無棄物,聖人之教無棄人」之原則。普遍應機說法留經立言以度眾生。
故佛在每次說法時期,皆有顯微之別,顯者乃法之表面,全憑言語文字表達,旨在破除眾生之煩惱,是「平等法」,而非「無上法」,亦即孔門所謂「教」者是也。微者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言語之密法,專尚以心傳心,見性頓悟之道,此稱「無上法」,亦即孔門所謂「道」者是也。
故佛陀一世說法,曾經四處十六會之廣大機緣,及四十餘年之長久時間,而得沾佛恩親聞法音者,更何止千百萬億,然實有得於己,而證造詣之實位者,當不出寥寥數人而已。其他絕大多數弟子,大法聞固聞矣,然因個人般若慧力之高低,故對法之理解上,則又各異其境。理解既異,則修持之究竟當然就不能一致。故如來佛之設教,正相同於孟子之「君子引而不發」一樣,但勉人致知力行之功,下露「心聆神會」之要,將「中道」於不言中立定,但待「覺者從之」是也。
孔聖之言教亦同此趣,在其三千弟子之中,各個人之理解和旨趣,當然人人各異,故孔聖便根據是機,遂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設,依其所好,導歸其正。然此仍是「平等法」,仍屬於教化之內:而出乎此外者,尚有聖門心得之密法,於不言不露之間,而待傳於大智慧大根基者。故對冉閔之弟子而使成其德,對由賜之弟子而達其材,對樊遲等弟子而答其問。
然在此教化之外,尚有一「有如時雨化之者」之心傳,而傳於顏、曾,以使成其道,是道方為聖門之究竟,並為「夕死可矣」之真諦也。然在三千弟子之中,只此二人而已,可見聖人之設教,因人之材資,是有不同傳法者。是以運用語言文字者,乃「平等法」。在施說「平等法」之場合中,再密意審察大智慧之弟子,另密傳其「無上法」。
佛陀當然對諸菩薩所說以「無上法」為主,而對善男子善女人所說要以「平等法」為輔。此即佛陀之兩面權宜,教而無棄之道也。故世尊在靈鷲山說「法華」時,雖經八年之久,弟子號稱百萬之眾,然這仍是「平等法」之教化而已。而真正之無上法,卻在拈花示眾之一剎那,將大道之妙體所在,示露於弟子群中,而恰值大迦葉聆悟是機,乃破顏微笑,知佛陀之用意是以拈花試眾弟子之智慧,故於此一笑之瞬間,乃將大道心印了。
而佛陀在祇園精舍說「般若」時之用意亦同旨於此,而須菩提正是聆悟「無上法」之第一人,所以大道之授受,必賴授者和受者之恰機方可。如果只有授者之示妙指玄,而無受者之聆悟契覺時,則亦無所謂「正法眼藏」與「涅槃妙心」之無上法矣!
佛陀說法之用意既如上述:則經文佛典之文字間,當然是無真道可尋者。因為佛說當時尚不肯明洩,必待識者之聆會而於教外另授,故於文字間更是無正法可執,此乃可想而知。是以修道者,必當首先訪得明師之指傳,以知大道之體在,然後再體察經文之關要處,並向本身上返觀,於日常萬用之中契合大道之體用,如此不但可以洞悉經要,而且更能明會聖門傳心之道。
有云:「唸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行經。」如果修士不明大道在我身之體處,不能以經意去契合心法,而徒自誦讀言傳,就是爛熟四萬八千部經,亦是搏沙作飯,畫餅充飢,除幫助作一些善行外,並不能成就妙諦也。至於「見性成佛」之道,更是談何易哉?
今白陽大道奉天承運,為普救萬靈於既倒之末法之中,將性理真傳,顯微於三寶之內,凡是有緣佛子,真誠發心,皆可逢師指玄授微,得悟大道體用:「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無上法益,白陽弟子當知:顯相三寶,寄於音聲形象之表面,乃屬「平等法」,凡誠心求道者,人人可受而得之。至於隱微真道,即需授受兩者,以心會心,不露他耳矣!
故白陽三寶,淺者見其淺,深者會其深,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不出三寶之外,吾望白陽弟子能於三寶上實會正法之眼藏,實覺涅槃之妙心,則不負上天成全及爾等歷世積修之佛根矣!
天道佛音-第十二篇 正法眼藏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冬天不砍樹
頑皮的男孩在冬天蹦蹦跳跳地跑出家門,手拿斧頭。
「你要幹什麼?」孩子的父親問。
頑皮的男孩答道:「我去砍樹,砍那些光禿禿的死樹。」
「不要砍!」
「為什麼?它們不都死了嗎?」
「它們沒有死,只不過外表光禿禿的,像死了一樣。」
頑皮的男孩聽了父親的話,沒有砍樹。第二年春天來臨時,光禿禿的樹兒果真萌出新芽。
「爸爸,樹兒果真活過來了。」男孩叫嚷拉著父親去看樹。
父親說:「可惜許多人沒有樹那麼幸運,他們遇到一點點困難,看到一點點假象,就輕易放棄了自己的希望。孩子,你要記住——冬天不砍樹。」
※ ※ ※
現代人甚易在遭遇挫折之際,自暴自棄,這種對逆境的抵抗力已越來越低迷。 針對以上希每一個人要能有動心忍性的心態,更需有勇敢堅強鬥志力,不可因為一時的挫折就灰心才是。
人生旅程是不可能事事如意,要知諸事定有十之八九都是在考驗著我們,一旦遇到了挫折逆境就必須勇敢面對,用心來處理好每一件事。
再來就要有更加努力勤克的精進心,心行皆處在不退心志,自能突破種種難關,數言作勉。
慈聖雜誌-第一七九期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什麼是幸福
蓮生/文
有一回,在西雅圖,與眾弟子談論到「什麼是幸福?」於是,眾說紛云。
有說:
「拿到美國公民。」
有說:
「中樂透獎。」
有說:
「婚姻家庭非常美滿。」
有說:
「升官發財。」
有說:
「含飴弄孫。」
有說:
「身體健康。」
有說:
「睡覺睡到自然醒,打球打到手抽筋。」
等等等等。
蓮妙上師却說:「有一位出遠門的少女,發生了車禍,結果截肢,斷了一隻腳,她的男友離她而去。這位少女回到了父母的身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她,少女感受到父母真誠的愛,從此,少女自認為她是天下第一幸福的人!」
眾人聽了,愣住。
而我却認為:
「在不幸福之中,能找到幸福,是真幸福之人也。」
也許很多人以為,明明是不幸福,而且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不幸福。
為什麼師尊讚嘆?
我的意思是說:
「幸福是一種自心的覺受。例如,孔子的弟子顏回,窮得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仍然撫琴,不改其樂。」
我說:
「我的一生禍患連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譭謗如大風大浪。但,我自覺,我是天下第一幸福的人呢!」
我的幸福是:
「無所謂。」
「無所住。」
「無所得。」
我又解釋:
沒有怨仇的人,最是幸福。
沒有諍訟的人,最是幸福。
沒有煩惱的人,最是幸福。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在這人世間,人人都有煩惱。但,能夠看破煩惱,放下煩惱,一切煩惱,全變成沒有煩惱,就是最幸福的人。而這種完全沒有煩惱的人,就是正覺的佛陀了。
在我的「平等性智」之中──
怨仇、諍訟、煩惱原本在人生之中,時時存在的。
但,修行人要想,一切的眾生本是「寂滅」,你自己也是「寂滅」。
身心本是「寂滅」。
怨仇、諍訟、煩惱,全息了。
我說,如此的證悟,是佛的證悟,最是第一幸福。諸聖弟子,可以細參。
盧勝彥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眾人尋它千百度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停火協議
那是在一九一七年聖誕節前數週,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伏在一方的戰壕內,另一方的戰壕裡則是美軍。
雙方的槍聲不斷響起,在他們之間的是一條狹長的無人地帶。一位年輕的德兵嘗試爬過那無人地帶,結果被帶鉤的鐵絲纏住,發出痛苦的哀號,不住地嗚咽著。
附近的美軍都聽得到他的慘叫聲。一位美軍無法再忍受,於是爬出戰壕,匍匐向那德軍爬過去。其餘美軍明白他的作為後,就停止開火。
德軍仍炮火不輟,直到一位軍官明白那年輕美軍的行動,才命令軍隊停火。
頓時戰場上出現了一陣奇怪的沉寂。年輕美軍匍匐爬到德軍處,救他脫離了鐵鉤的糾纏,扶起他,向著德軍的戰壕走過去,把他交給已預備迎接他的同袍。之後,他轉身走回美軍陣營。
忽然,一隻手搭在他肩膀上,他轉過來,原來是一位獲得鐵十字勳章(即最高勇氣表現的榮譽)的德軍軍官,從自己制服上扯下勳章,把他別在美軍身上,才讓他走回自己陣營。
當該美軍安抵己方戰壕後,雙方又恢復那毫無道理的戰爭。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無窮之樂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長壽道人,他非常富有,財産無人能比。通常富有的人總會把錢花在自己的享受上,但長壽道人唯一的享受就是散財,把自己的財物施散給貧苦的人們。
朋友看他不停地布施、救濟,從不自己存點錢,就對他說:「你做的布施和救濟的功德,似乎太多了!」
道人急忙搖手說:「不多,不多,一點兒也不多,布施和救濟的功德永不嫌多!」
「雖然如此,但這些錢是你辛苦得來的啊!」
「你聽過這故事嗎?」長壽道人說:
「有一只鳥的尾巴被樹乳粘住了,因爲愛惜尾巴上五彩的羽毛,牠不敢亂動,結果被獵人毫不費力地抓回家當食物。」
「你想,要不是這只鳥太執愛五彩的尾巴,怎麽會喪命呢?太執愛錢財只會招來禍難啊!」道人邊說邊歎了一口氣。
「你說的不錯,可是你不必那樣節儉啊!你自己不曾享受,也該爲兒女留一點。替自己當年的辛苦取一點享受做代價,這總不會違背道理的。」朋友誠懇地向他提出谏言。
道人慢慢回答:「玩樂、享受不一定能帶給人快樂,有時還會招來禍患。我最稱意的享受,就是看那些窮人得救後的笑容。」
「至于兒孫,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爲兒孫做馬牛。』財産不一定能帶給兒孫幸福。」道人接著說:
「我之所以散財,之所以不愛欲樂,都是爲了遠離禍難。我們日夜奔勞,恨不得所有利益屬于自己,但等你一口氣不來時,它是不是能屬于你呢?聰明的人就知道,擺在那世上的所有的錢財不算是你的,只有你用掉它,才會真正屬于你。」
道人更鄭重感慨地說:「人在世界上,就像乘一艘泥船在渡河,那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用竹筏渡河,不是更安全嗎?記住佛陀的慈訓,供養布施是一艘最可靠的渡舟。」
※ ※ ※
人之在世,誰都想求快樂,每一個人都不想受苦,所以大家拼命地鑽營求取,凡有利之所在,不惜嘔盡心血地,甚至不擇手段地想得到它,世人何不再想想,如此地勾心鬥角,絕無快樂可言,而且終生受苦。
余要告訴世人的是:快樂並非完全在於物質的滿足,而是在於精神的提昇,以及感念上的正確。試看那些華廈美食者,他們個個都快樂嗎?那些享有齊人之福者,他們快樂嗎?所以說,有錢者不一定就會快樂,同樣地,貧困者亦不一定就是痛苦,其關鍵取決於世人之觀念是否正確,即是世人在物質享受之餘,是否有奉獻之精神,因為真正的奉獻,才是真正的獲得,這種獲得之快樂,就是精神感受的提昇,才是真正的快樂。
總之,物質感官之快樂,是假快樂,是短暫地,應提防它後面緊隨著的痛苦之來臨,祇有堅心專志地修身學道,抱著犧牲奉獻地精神來服務社會,則是功德累積,才是真正的無窮之樂。
儒宗寶典第四卷-談:快 樂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一粒必珍
南朝梁武帝有一天問志公和尚:「我妻郗氏前生有何因果,今生得爲皇后?」
志公和尚答曰:「皇后郗氏前生本來是一蚯蚓,因為遇到高峰和尚在花園鋤草時不幸鋤斷而死,當時高峰和尚隨口念了阿彌陀佛三聲,這條蚯蚓後來便得超轉人身,尚是一位貧苦的婦人。
一日她偶然經過側房,看到地上有粒米飯,當下念及農夫耕種辛勞,心生不忍,便洗淨食之,以此感動天神注籍,轉世得爲皇后,以報她惜谷之誠意。」
五谷,爲養命之寶,詩曰:稼穑惟寶是也。天子爲民祈谷,何等鄭重而敢散棄乎?夫未經火熟者,偶有散棄,尚可供雀鼠之一飽,其罪尚輕;若已經火熟者,散而棄之,非墮入汙泥即剩歸朽腐,其罪更重。
此般散棄,多由童仆及家中小兒女。爲家長者,若不詳察嚴禁,罪歸家長,往往暗招雷霆瘟火,若能珍惜,福報無窮。
昔賢雲:一字必惜,貴之本;一粒必珍,富之源。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蟲窟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
有人問佛陀:
「人是什麼?」
佛陀答:
「蟲窟。」
天哪!在那個時代,科學不發達,佛陀如何知道?人體是蟲窟?
今天,我們明白:
唾液裡有細菌。
胃液裡有細菌。
腸子裡有細菌。
我們人體內,有好的細菌,也有壞的細菌,就是益生菌。
壞的細菌就是破壞器官。
我們更知道:
男性的精子。
女性的卵子。
是精子與卵子結合才生成人。
精子是長形的蟲。
卵子是圓形的蟲。
我們的肉眼是看不見的,但,事實就是如此。
於是二蟲結合,才漸漸的「變種」而成了人。
簡言之:
人是蟲變的。
人是細菌變的。
也就是說:
「蟲(細菌)是人的根源。」
所以,佛陀說,人是「蟲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這是在二千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已經知道了。
佛陀說:
一口清淨水。
八萬四千蟲。
如果不持咒。
如同殺眾生。
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的見解,衪早就知道,這世界根本就是蟲蟲世界。
我記得有一個笑話:
有一位男士在某國嫖妓。
被公安捉到,在護照上蓋了兩個字:「淫蟲」。
這位男子花了一點錢。
祈求去除這二字。
結果護照發下來。
上面加蓋二個字:「不是淫蟲」。
哈哈哈!
這個笑話如果是真,我覺得這「淫蟲」二個字是非常貼切的。
依此類論:
地位再高也是蟲。
富有的人也是蟲。
美麗的外表也是蟲。
「食色性也」正是蟲蟲的本性。
這世界上的國家,全是蟲的國度,家族是蟲的家族。家庭是二條蟲的結合。生下來的全是蟲蟲蟲。
戰爭是蟲蟲戰爭。
愛情是蟲與蟲的互相愛慕。
大蟲是虎。
長蟲是蛇。
瘟疫是病毒蟲,在消滅人類的蟲。
現在終於明白了:
「人原來是蟲。」(也是細菌)
盧勝彥文集第288冊《一籃子奇想》一籃子奇想(二)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不呼小貓喜大茅
明代有一位讀書人,姓茅,名鹿門。在二十餘歲的時候,求學于浙江省餘姚縣,住在邑廟前錢姓家中。錢家有一婢女,豆蔻年華,活潑可愛,並且情竇初開,對於茅鹿門這位單身的白面書生,不由自主的在她心中起了愛苗。
有一晚上,茅鹿門正在燈前讀書,忽然聽到婢女在他書室外面叫著:「貓咪咪!貓咪咪!」他因為讀書讀得津津有味,不願分心,所以起先沒有睬她。
可是那婢女還是「貓咪咪!貓咪咪!」的叫個不停。他覺得奇怪起來,把書本合上,站起來對婢女說:「夜深了,你貓咪咪的叫個不停做什麼?難道有魚給貓吃嗎?」
婢女聽了,格格的大笑,輕佻的說:「茅先生真是書呆子,我老實告訴你:我不是呼喊小貓,我實實在在的喜歡大茅呢!」
他一聽這話不對勁,知道婢女是在挑逗他,就正色的說:「我父親命我遠出讀書,對我期望甚殷,我一定要學業有成,才能報答我的父親。如果學業未成功名未就,在外面亂談戀愛,或與你有非禮的行為,那麼他日回去,叫我有何顏見我父親!更有何顏見你主人呢!」
婢女聽了,知道茅鹿門是一位專心讀書的好人,無法挑逗,只得羞慚而退。從此婢女斷絕了心中緋色的愛念,轉為對他純潔的欽敬。
後來茅鹿門果然學業有成,考中了嘉靖戊戌榜的舉人,官至副使,享壽九十歲而終。(取材自壽康寶鑒)
※ ※ ※
往昔之人嘗謂:「玷辱黃花、破人貞節,是為大損福報!」舉凡功名科考、營商事業,莫不因此而無份,損及自身人生運程;以此折福、減祿,相以為戒!
然則時代變遷、歐風美雨東漸,乃致倡言女男平等、各有自主人權;是以玷辱黃花、破人貞節,顯已未符民風思想。更因文明資訊之提升而通達,故雖未必已屬絕對損福之首要因素,但造業行淫亦屬造因之一端。
時至今日,雖然思想不復往昔淳樸保守,更且人際交流頻繁,雖曰各國、各邦、各地區風俗有異,但總有道德規範,亦應惕而慎行!所謂「新解」,亦是針此相對應。既然往昔有「辱人閨女、破寡貞節是為損福」,因此今日積極而言,「慎淫不阿」更屬難得!即是對應增福之道。
拱衡雜誌第277期-述論:損福新解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死一回始得
晦庵彌光有一天參問大慧寓廣禪師:「我到這裡一直不能得徹悟經驗,病在何處?」
大慧答:「汝病最癖,世醫拱手,何也?別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樂田地,須是死一回始得。」
※ ※ ※
人這個假身子,是樁大害,千奇百怪,為了這個假殼子,興風作浪,裝模作樣;為了這個身子,也不知犯了多少之罪業?其實人身若無氣的運用,也是死肉一團,不能活動。人身之主者心也,心之所發,是心意的運用,成仙佛,變畜類,上天堂,下地獄,都是心意造作出來的,倘若心猿意馬,千生萬劫,無以休止矣。
修行重在煉心意,煉心者,死心也。何謂心死?即是不動凡心、不貪色心、不縱血心,人心死了,道心就活絡起來。遵三皈,守五戒,這就是正確心意的表現,一個人不重心意是不會遵規守戒的。大凡認道恍惚,坐功無功效之人,都是因為心意散亂之關,心意散亂則邪門壞事,容易被誘動開戒違規,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頃刻間,層層的罪業由而生來。
處世修持珍要 - 第三十章 煉心意(一)
桓公歎柳
原文: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譯文:
桓公(桓溫)北征胡人,路過金城,看見自己從前擔任瑯邪郡內史時,所種的柳樹都長得有十圍那麼粗大了,便很感慨地說:「樹木都長這麼大了,人怎麼會不傷感呢!」
拉著枝條,淚水跟著不斷地滴下來。
桓公歎柳,意思是感嘆歲月無情,催人衰老,表達了自然規律讓人無奈、感傷。
※ ※ ※
俗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寶貴的,生命是可愛的,唯有珍惜生命的人,才能體會到光陰之可貴,因為衣服破了,可以再買,東西壞了,可以修復,祇有時間一過,永不回頭。尤其修道之士,更應珍惜時間,以有限之生命,窮究至極之玄奧。有道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如蹉跎歲月,浪費時間,轉瞬銀白髮絲飄揚之際,頓感老大,而一事無成,一無所得,徒增悲傷也。
世上之人,有處於同樣的環境、和接受同樣的教育者,但卻有成功的,有失敗的,這就像鋼與廢鐵,同樣是鐵質,結果卻完全不同,造成了上上與下下之材,真為之可悲而三嘆!俗云:「久煉成鋼。」祇要善用時間,持之以恒,雖下駟之材亦能臻於上駟之林,況夫人之才智聰明,本相差無幾,而何以會形成如此鉅大的差距呢?係由於其本身的虛浮不實,未能善於把握時光,始落到如斯境地?
諸生修習大道,究研至理,更應分秒必爭,不得任憑光陰悄然流逝。大道是行是止,真理是明是昧,端賴眾生勤勉以赴,孜孜不倦的鑽研深究,奮發力行,那麼;普天之下唯大道是行,天地之間亦唯真理茫尚,則世間了無愚痴,亦無執迷者。龍華會上,個個英賢,歡聚一堂,才不枉費今生努力之功,亦才能報答上蒼浩恩。
儒宗寶典第五卷 - 談:時 間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拔舌地獄之我見
蓮生/文
在「神行」中,曾入「地獄道」,其中有一地獄,人最多,竟然是「拔舌地獄」,真正令我想不到。
在我的想像──
殺業的罪,最重。
淫業的罪,容易犯。
然而萬萬想不到,更容易犯的是「口業」,犯「口業」的何止算千,算萬、萬萬,簡直是不可計數。套一句佛陀說的一句話:「如恆河沙數。」
俗語說: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十嘴九屁股。」(嘴都是臭的)
「出口成髒。」(章改髒字)
在十惡中口業有四,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我有一個感覺,現代人的「求知」並沒有錯,但「傳媒」宣揚別人的醜事,攻訐指摘別人的陰私,有些實在是毫無證據,而且太過份了。
「媒體」傳達人的醜事,形容陰私暗昧,如果無實據,去攻訐他人,使人終生受污辱,不能辯白,也是「口業」。
據我所知,說人好話的人少,講人壞話的人多,有人做了一百件善事,無人去讚揚他,只一點小過失,便大家講來講去,講到最後,誇大了,這位善人就成了極大的惡人了,這簡直是什麼世界,真令人搞不懂。
我們行者,很容易發覺到,這世界是「是非顛倒」的世界,口舌是非太多了,妄語(亂講話)的人太多了,兩舌(搬弄是非)的人太多了,惡口、綺語太多了,連佛教界也一樣,太可怕了。
怎麼辦?
行者「禁口戒」。
行者口誦「真言」、「念佛」、「念法」、「念僧」。
行者讚美佛菩薩的功德。
行者說好話、善語、柔軟語。
我今天,獨自隱居閉關,不看新聞,唯有端坐沉默,也算是不言之教了。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拔舌地獄之我見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作賊心虛
北宋年間,龐家和楊家不和,此為背景。
在一次對遼兵的大戰中,楊宗保做為將軍帶領大軍抵擋住了遼兵的進攻,但在最後被遼兵圍堵。身處包圍的楊宗保幾次三番向元帥龐吉求救,但龐吉念及兩家的恩怨,按兵不動,導致全軍覆沒。
楊宗保死裡逃生,回到都城開封,到開封府向包拯狀告龐吉公報私仇,龐吉反誣楊宗保好大喜功不聽指揮,導致作戰失敗。
雙方爭執不下,開封府包拯沉思了一會兒,說要拿水缸中的靈蛇測謊,看看楊宗保和龐吉兩人誰在說謊。
龐吉和楊宗保都不是好糊弄的人,包拯耐心向他們講解靈蛇測謊的原理:「說謊者心虛,脈搏加快,體溫升高,接近靈蛇便會遭到攻擊,而說真話者因為問心無愧,就不會有上面的變化,接近靈蛇時也不會遭到攻擊。」
解釋完畢之後,包拯讓一個一口咬定自己無罪的罪犯上來做測謊實驗,結果這個殺人犯當場死亡。
龐吉和楊宗保心裡都有數了,尤其是龐吉,他在想如何能騙過靈蛇的測謊功能。幸好,包拯說的一句話救了他。
包拯說:「這靈蛇發功一天頂多兩次,今天已經用過一次了,如果測你們兩個就不夠了。這樣吧!明天升堂後,再進行測試。」
龐吉暗喜。
第二天升堂,包拯讓楊宗保先測試,楊宗保把手伸入水缸中,包公開始詢問問題,楊示保回答完畢,把手從水缸中拿了出來,結果沒有什麼異常。
輪到龐吉的時候,包拯也讓他把手伸入水缸中,流程和楊示保一樣,詢問之後,他也沒什麼異常。
龐吉大笑:「看來我是無罪的。」
楊宗保不解:「包大人……」
包拯看了一眼水缸,敲了一下驚堂木:「龐吉,你還不從實招來!」
龐吉不服:「憑什麼是我撒謊?我已經通過了靈蛇的測試!」
包拯命人打破水缸,發現水缸裡的水都變成紅色,而龐吉的手也微微發紅。
包拯說:「水缸裡的這條靈蛇根本沒辦法測謊,牠早就被拔去了牙齒。為了得知誰心虛,我在這水缸中放了藥草,這個藥草會和雄黃發生反應,將水變成紅色。龐吉的手微紅色,可見他在來之前在自己的手上塗了雄黃,可見他心虛,想害死靈蛇。」
證擊面前,龐吉也只能垂頭喪氣地認罪了。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蘆花衣
孔子的學生閔子騫母親早逝。後母虐待他,冬天為了禦寒,給他的衣服裡裝著蘆花,而自己的兩個兒子卻穿著暖和的棉衣。
一次,閔子騫駕車的時候,身上寒冷,失去控制。父親要打他,發現他身上穿的是蘆花衣,非常氣憤,決定把後母趕走。
閔子騫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後母感動得流下眼淚。 (《太平御覽》)
※ ※ ※
慈悲本自然,如母愛子如太陽照耀大地,這是賦予也是本有。凡間眾生為母者對子女皆是慈悲照顧,不論是人或一切動物,如此的母愛慈悲就是本賦超然。
在人世中,人易因追求諸多物慾假相因而讓本賦慈悲心給蒙蔽,其實當時的一剎那都是因眼見心迷惑了本賦慈悲心。若要嚴格來說,那本賦慈悲心依然還賦於,何以故?
當一個人在迷昧無知之際,皆因心中所想參雜了私心私慾,故心被三毒貪嗔痴誘迷,才造諸脫離慈悲的行為作為,而如反過來觀看其人本賦自然的慈悲卻依然存在,這可從其對子女或至親或為其付出者看出。世人常想如何來學習慈悲,這個問題應反思自我那付出子女的愛,又看那太陽無私照耀大地怎還會不知慈悲原就本賦有的呢?
慈聖雜誌-第一六九期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夢裡有人吟詩
蓮生/文
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在夜夢中,聽到一位前輩吟詩,其詩意境頗高,言語清晰,我聽了心神舒暢,如在雲中,天長地遠。
詩有三首,錄之如下:
其一:
本自無生無滅,強將生滅區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妙體何曾增損。
我有一輪明鏡,從來只為蒙分。
今朝磨瑩照乾坤,萬象超然難隱。
其二:
我性入諸佛性,諸方佛性皆然。
亭亭蟾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現。
小則毫分莫識,大時遍滿三千。
高低不約信方圓,說甚短長深淺。
其三:
法法法元無法,空空空亦非空。
靜喧語默本來同,夢裡何曾說夢。
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裡施功。
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
我聽了這三首,感覺很熟悉,見雲中有一道人現身。
我問:
「何方高士?」
道人答:
「天台張伯端。」
我問:
「是紫陽真人嗎?」
道人答:
「我是張平叔。」(平叔是張伯端的字)
我說:
「謝謝指教!」
張伯端說:
「你讀我注解的《參同契》,自然是有緣人,特來相會。」
說完,飄逸而去。
我追他,夢醒。
※
呷呷!
雨雨!
這位紫陽真人,倒是一位修證成真的修道士了,他有兩句詩,我是非常激賞的,這二句是:
見是何曾是是。
聞非未必非非。
翻成白話:
看見是對的,也未必是真的對。
聽見的醜聞,也未必是真的醜聞。
我常常以這兩句話來自我勉勵。
例如:
我是毀譽參半的人,讚譽我的人固然有之,但毀謗我的人,實在也非常多。
我想,讚譽我的,也不完全對。至於毀謗我是非的人,也並未見到我的真實面。大部份是傳來傳去,非非就造成了。
我是讚我不喜的人。
我是毀我不憂的人。
如同紫陽真人所說:「本自無生無滅,說甚短長深淺。」
我還是保有我的天真吧!進入不朽,進入永恆,進入佛性。
盧勝彥文集230冊《又一番雨過》夢裡有人吟詩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德國藥店的選擇題
那是我在德國度過的第三個春天。當來自南方的風吹來時,我就開始啟動抵抗花粉過敏的程式了。
懶得去找醫生開藥方,我直接去藥店買抗過敏藥。想到每年都吃同樣的藥,開口就讓人家給我一個大號盒子,免得明年再麻煩。
賣藥的女孩兒告訴我,我想買的抗過敏藥有兩種大盒子。一種是50粒一盒,一種是100粒一盒。我告訴她,100粒。
她又補充說,50粒盒裝的正在減價,10歐元一盒。而100粒盒裝的是正常價格,30歐元一盒。算起來,買前一種盒裝,價格便宜了1/3。她讓我決定,到底買哪一種?
我看了一眼這個看上去很聰明伶俐的女孩子,心裡忍不住暗笑,這個世界上恐怕只有德國人才會問出這樣簡單的選擇題。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買兩盒50粒裝的。既達到了我的目的,還省下1/3的錢。
女孩兒顯然沒有想到,這個選擇題還有第三種做法。她愣了一下,有點兒不好意思地笑起來,然後輕聲細語地向我解釋說,她不是不想賣給我,只是眼下正是花粉時節,想買這種藥的人很多。為了減少患者的花費,藥店進行了優惠。50粒盒裝的正好夠用一個花季,與其把藥閒置一年,還不如到明年需要的時候再買。
我聽出了她想表達的真實意思。其實她就是想說,這樣的優惠,應該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我很慚愧地感謝她的提醒,重新回到她的選擇題,做了選擇。
走出藥店時,我深深鄙視自己當時貌似機靈的小聰明。自我第一,絲毫不為他人著想,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多麼根深蒂固。由此想起很多人在國外代人買奶粉,受到很多商場的抵制。
我猜想,有些地方並不一定是奶粉供應不足。人們反感的是那種毫無顧忌搬空貨架上所有奶粉,絲毫不為他人著想的行事方式。有個年輕的母親告訴我,去超市買奶粉的時候,如果貨架上只剩兩罐奶粉的話,她一定只拿一罐,留下一罐給別人。
為他人著想,小時候就開始學習的道理,我們是否真的學會了呢?
餘娟摘自《安慶日報》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下)
上堂云:
「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有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祖師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若不應緣之時,不可言其有無,正應之時,亦無蹤跡。既知如此,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眾生輪迴生死者,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致使受種種苦。淨名云: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禦其心,然後調伏。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獄六道修羅,盡由心造。
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却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會此意,縱爾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陸諸神。如此修行,當復何益?
志公云:本體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識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淨名云:唯置一床,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今臥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如今若心裏紛紛不定,任爾學到三乘四果十地諸位,合殺秖向凡聖中坐,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箭射於空,力盡還墮,却歸生死輪迴。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
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世人盡不識爾,爾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三界境過,名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為無漏智,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秖是隨意而生。
經云:菩薩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會無心,著相而作者,皆屬魔業。乃至作淨土佛事,並皆成業,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無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猶如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故實無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會此意,何用區區,但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心裏明明。所以舊時見解,總須捨却。
淨名云:除去所有,法華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秖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又云:蠲除戲論之糞。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經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學而得,如此見解,全無交涉。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秖對相當便道契會也。得證悟禪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任汝會得少許道理,即得個心所法,禪道總沒交涉。
所以達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故云:妄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虛空本來無大無小,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絕纖毫的量,是無依倚,無䊀綴,一道清流是自性,無生法忍,何有擬議?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聞乎?珍重!」
師一日上堂,開示大眾云:
「預前若打不徹,獵月三十夜到來,管取爾熱亂。有般外道,纔見人說做工夫,他便冷笑,猶有遮箇在。我且問爾,忽然臨命終時,爾將何抵敵生死?爾且思量看,却有個道理。那得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有一般閑神野鬼,纔見人有些少病,便與他人說:爾只放下著。及至他有病,又却理會不下,手忙脚亂,爭柰爾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萬般事,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脚不辦,遮場狼藉,如何迴避前路黑暗?胡鑽亂撞,苦哉苦哉!
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喝佛罵祖,到遮裏都用不著。平日只管瞞人,爭知道今日自瞞了也,阿鼻地獄中,決定放爾不得。而今末法將沈,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負荷續佛慧命,莫令斷絕,今時纔有一個半個行脚,只去觀山觀景。不知光陰能有幾何,一息不回便是來生,未知甚麼頭面。嗚呼!勸爾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處,不被人瞞底一段大事。遮些關棙子,甚是容易,自是爾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難了又難好,教爾知那得,樹上自生底木杓。爾也須自去做箇轉變始得。
若是箇丈夫漢,看箇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但去二六時中,看箇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阿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箇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到這裏說甚麼?閻羅老子,千聖尚不柰爾何。不信道,直有遮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頌曰: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中)
…續
問:「何者是佛?」
師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故云:即心是佛。若離於心,別更無佛。」
云:「若自心是佛,祖師西來,如何傳授?」
師云:「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
云:「若如此,十方諸佛出世,說於何法?」
師云:「十方諸佛出世,秖共說一心法,所以佛密付與摩訶大迦葉。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為諸佛理論,這個法豈是汝於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於一機一境上見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這一門名為無為法門。若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學取,即轉遠去。若無岐路心、一切取捨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
云:「如今現有種種妄念,何以言無?」
師云:「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云:「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
師云:「汝今覺妄起時,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眾生見,便謂有眾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纔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
云:「今正悟時,佛在何處?」
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甞說著一字。」
云:「若如此,何處是菩提?」
師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云:「如何發菩提心?」
師云:「菩提無所得,爾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爾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任爾三秖劫修,亦秖得箇報化佛,與爾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無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
師云:「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秖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捨驢屋入人屋,捨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
問:「諸佛如何行大慈悲,為眾生說法?」
師云:「佛慈悲者無緣,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見有佛可成,悲者不見有眾生可度,其所說法,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這個法若為道我從善知識言下領得,會也悟也這個慈悲。若為汝起心動念,學得他見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無益。」
問:「何者是精進?」
師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強精進。纔起心向外求者,名為歌利王,愛游獵去,心不外遊,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無,即是佛道。」
問:「若無心行,此道得否?」
師云:「無心便是行此道,更說什麼得與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
問:「如何是出三界?」
師云:「善惡都莫思量,當處便出三界。如來出世為破三有,若無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塵破為百分,九十九分是無,一分是有,摩訶衍不能勝出。百分俱無,摩訶衍始能勝出。」
續…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上)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
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問:「如何是佛?」
師云:「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虛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猶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恒沙劫,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所以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無人,本來是佛。」
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
師云:「法無凡聖,亦無沈寂。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猶如幻翳,所以云: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隆,分別則魔軍熾。」
問:「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
師云:「悟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盡是化門接物,度生邊事。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脫法身,直至十地四果聖位,盡是度門,非關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但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從佛至祖,並不論別事,唯論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所以此意難信。
達摩來此土,至梁魏二國,秖有可大師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會,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問:「佛度眾生否?」
師云:「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與眾生皆不可得。」
云:「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
師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與眾生,盡是汝作妄見,只為不識本心,謾作見解。纔作佛見,便被佛障;作眾生見,被眾生障。作凡作聖,作淨作穢等見,盡成其障。障汝心故,總成輪轉,猶如獼猴,放一捉一,無有歇期,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無凡無聖,無淨無垢,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聽汝學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見解總須捨却,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寢疾而臥。秖是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所以云:稽首如空無所依,出過外道,心既不異,法亦不異,心既無為,法亦無為,萬法盡由心變,所以我心空,故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盡十方空界,同一心體,心本不異,法亦不異,秖為汝見解不同,所以差別。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十方諸佛,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秖是一心實無異相,亦無光彩,亦無勝負,無勝故無佛相,無負故無眾生相,云心既無相,豈得全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眾生耶?師云,三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問:「佛性與眾生性,為同為別?」
師云「性無同異,若約三乘教,即說有佛性有眾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異。若約佛乘及祖師相傳,即不說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異,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
師云:「實無可見。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秖教爾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以云:彌彌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如來頂即是圓見,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權以虛空為喻,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等閑無事,莫強辯他境,辯著便成識。所以云: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秖道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脫,也有道理也。
強處即如意,弱處即不如意,似者箇見解,有什麼用處,我向汝道,等閑無事,莫謾用心,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所以內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所以文殊暫起二見,貶向二鐵圍山,文殊即實智,普賢即權智,權實相對,治究竟亦無權實,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眾生,無有異見,纔有佛見,便作眾生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便成二鐵圍山,被見障故。
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無明;不是暗,故無暗。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如此,見得名之為法,見法故名之為佛。佛法俱無,名之為僧,喚作無為僧,亦名一體三寶。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應無所求,不著佛求,故無佛,不著法求,故無法,不著眾求故無僧。」
問:「和尚見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
師云:「汝若見有法可說,即是以音聲求我,若見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師云: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道場者秖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
問:「本來無一物,無物便是否?」
師云:「無亦不是,菩提無是處,亦無無知解。」
續……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心地不敬,佛事無益
參閱《金剛經新異錄》的記載。
明朝,江蘇通州顧養謙,擔任少司馬,也稱兵部侍郎,掌管軍政。為人有高才,且風雅倜儻。
顧養謙的夫人去世後,他廣修佛事,以超度他的亡妻。幾年之後,他的妾一夕暴亡,經過一宿又甦醒了。小妾清醒後,大哭不止,於是顧養謙問她原因。
那名小妾說:「我剛死後,進入冥府,看見夫人被關在一個暗室。夫人說:『我在這裡實在苦不堪言,你們要趕快作功德救我!』」
小妾聽後,非常驚訝,因為夫人去世以後,顧養謙為她大做佛事超度她,為何沒有作用呢?
夫人說:「延請僧人誦經超度,在於主事者齋戒至真至誠,才能滅罪增福。沙門在堂上誦經念佛,相公卻在室內大吃大喝。這有什麼功德法益呢?」
小妾轉述此事,顧養謙當場大哭。另外擇日邀請嚴格遵守戒律的高僧,並以嚴肅的態度對待佛事。這是明朝官員屠長卿親眼目睹留下的記載。
解析:修子有心作佛事超度,首要誠心淨意,其次親臨參與,始得仙佛感應。
※ ※ ※
書云:「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所謂「齋」者,齋其心也,所謂「戒」者,戒其誠也。就是說:雖然是惡人,能知悔改,清齋其心,輸誠其意,洗淨其心,也可以拜祖上帝。
所以,敬拜神明,內心必須抱著虔誠之心,外表必須清潔,肅整其容儀之貌,如此虔誠之敬,自有感應也,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此即孔子對於致祭神明,都輸誠而敬祭,以教後世之人也。
又世人之敬祭神明,大多數都殺雞宰豬以敬,如此殺生以作祭禮,徒添罪戾,實無拜神之誠意,神明豈敢接納乎?此是世人自貪口腹,藉拜神而殺生。不但自已造成殺孽之罪,聖神亦難堪也。
是故,拜祭神明,僅以清茶,果品、素菜,輸誠奉敬,聖神自能喜而鑒納。所謂:「一瓣心香透九天」則是輸誠禱告之意也。聖神之所鑒納,僅是「意誠」與「香煙」而已,禮物概不接受也。
俗云:「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此即「誠則應」也。願世人應了悟此埋,漸漸改善民俗,庶免殺生造孽,亦可減少浪費,以誠感動聖神即應,此實一舉三得也。
開迷易俗-誠則應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以死為利
晉獻公去世了,秦穆公派遣使者到狄弔問逃亡中的晉國公子重耳,並且轉達秦穆公的話說:「寡人聽說,這種時機常使人失去君位,但也是獲得君位的好機會。雖然您正肅穆地處在憂傷服喪期間,但居喪流亡不宜太久,也不要失去謀取君位的時機。請您好好考慮一下!」
重耳把這些話告訴舅犯。舅犯說道:「你還是辭謝秦穆公的好意吧!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可寶貴的事物,只有愛慕自己親長的人最可貴了。父親去世是何等的凶禍大事啊?怎麼反而利用這種機會來圖利?到時天下有誰能為你辯解?你還是拒絕了吧!」
公子重耳的舅舅狐偃認為晉國新喪,國內大亂未定,此時繼承君位,恐有貪國的罪名,所以勸公子重耳不必急著回晉國。
公子重耳聽從舅犯的建議,所以對秦穆公派來的使者公子縶說:「貴國國君太仁惠了,還來慰問我這出亡的臣子。我流亡在外卻遭逢父喪,很遺憾無法到靈前哭泣致哀,因而使貴國國君為我操心擔憂。父親死了,這是何等大禍?我怎麼敢有別的念頭,來玷辱貴國國君對我的厚義呢?」說完後叩頭不拜,哭著站起來後,便不再和使者說話。
而《國語。晉語》記載,公子縶之後又到梁國弔問了公子夷吾,同時也勸夷吾回晉國繼承君位要把握時機。夷吾將公子縶所說的話請教跟隨自己的晉國大夫郤芮。郤芮立即要夷吾表示願意割地以回報秦國的厚意。於是夷吾馬上出來會見公子縶,叩頭感謝他的慰問,但夷吾起身之後,一點也不哀傷,沒有因父喪而哭。行禮完畢後又私下去找公子縶,還送了不少黃金珠寶給公子縶。
公子縶回秦國復命,將與兩位公子見面時的所有情況,詳細報告秦穆公。秦穆公聽後,稱讚公子重耳,說他是一位賢公子,是講仁義的人,認為他哭是因為愛父親,但不和使者私下交談,可見他不貪戀君位,與人交往也不會私相受受,或賄賂他人卻損害國家利益。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生死觀念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