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獻縣縣衙門裏做官的王某人,是個貪官,他靠耍筆子幫人訴訟,乘機敲詐勒索。然而,在他的經歷中,有一個特點,就是每當他到手一筆不義之財,必然被另一起意外事件消耗掉。
有一個城隍廟的道童,夜裏在堂前的廊屋裏行走,聽到有兩個小吏拿著簿冊核對計算。其中一個說:「他今年所積蓄的比較多,應當用什麼方法來消耗它?」正在沉思之間,其中另一個說:「一個翠雲足夠了,用不著費多少周折。」這個廟裏往往碰到鬼,道童經常見到,也不害怕,但不知道翠雲是誰,也不知道替誰計算消耗。
不久有一個小妓翠雲來到,王某十分寵愛她,耗費掉他所積蓄的十分之八九,又沾染上毒瘡,求醫用藥,無所不至,等到醫好,就已經蕩然無存了。人們估計他平生撈取所得,可以屈指計數的,大約有三四萬兩銀子。後來發瘋病突然死去,竟然沒有錢買棺材下殮。
※ ※ ※
官者,兩張口,不平也要服。其意即乃為官者,有其權利。清廉為官,可以造福黎民百姓;若有貪瀆或者循私,其為害廣泛,受害者,雖不平也只有認命。
古來,中國漢民族根深蒂固之士大夫觀念,常有「千里為官只為財」之偏差觀念。因此,歷朝歷代為官之人,大貪、小貪不計其數。而為害廣泛層面,當然以其官階大小、職司權利大小而成正比。故本章分為兩大部份。
其一:為官職權屬於第一線,與廣泛民眾直接關聯之公門中人,現代名詞即為檢調、警察等司法官員人等。有此權利之官者,如檢察官代表國家公權力,起訴不法人等;但是一筆劃下,攸關人之生死、成敗大事。所以,謹慎猶嫌不夠,務求勿枉勿縱,真相大白。警察人員,屬於現今人民保姆,可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是攸關尋常百姓生死大事。一旦私心自用,牽連無辜,必然損耗自身福報,其理即在彼等掌握公權力。古有云:「身在公門好修行」。亦即,勉勵此等人員,為官當以百姓福祉為先。故其施行細則如下:
凡有起心,循己之私誼,受親友關說而枉法循私,即削其祿報一年。及至遺害無辜,視其禍害減除一福,最重可以削除全部福祿。
凡若為自身官途,玩法弄權,蒙上蔽下,若有遺害無辜,可以削除一福,最重可以全部削除福祿。
凡若有疏誤,遺害無辜,最重可以削除五福,輕者削除祿報。
凡為官嚴酷,雖在法內,猶不肯予人自新之機,一件削除一祿;二件削除一福;最重者,可以全部削除福祿。
其二:生為權官,現代名詞即為縣市首長、部會首長以上官員,均屬手握民生大計之司權。此等官員,若私心自用,將為害甚多無辜平民百姓,故其罰責尤重。
凡有為己官途私利,或謀求接受賂禮關說等事,削除十分之七祿報,折損五福。若為害過重,可以全部削除其自身福祿。尤烈者,可以連帶削除其妻、其子、其女之福祿。
官者,雖為因公設事,而授其權力,但若不能仁心愛物,視黎民為己子女之慈心同視,而其危害非僅一家一戶而已。若屬酷吏,雖然奉公守法,但法外仍有人情之常,可寬可憫之事。因此《禮記‧檀弓》有云:「苛政猛於虎」,可見其害之大,因而冥罰乃重。
摘錄自玉律規箴 二、為官
淡有淡的味道
有一天,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來拜訪弘一大師,吃飯時,只見他吃一道鹹菜,夏先生不忍心的說:「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
弘一大師回答:「鹹有鹹的味道。」
過一會兒,弘一大師吃完後,手裡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說:「開水雖淡,但淡有淡的味道。」
夏先生略有所悟。
※ ※ ※
世尊弟子憍梵缽提,於過去劫常犯口業,時常嘲笑出家人。有一世其為沙彌時,見一老比丘無齒而食,其狀有如牛食後口磨來磨去之反芻樣,就嘲笑他好像牛吃草一般。老比丘即對憍梵缽提云:「我已證阿羅漢果,汝此言乃譭謗聖人,是犯口業的,應當懺悔!」憍梵缽提雖自知其非,並在老比丘前懺悔,奈因果不可思議,仍生生世世罹患牛司(牛食後虛嚼狀)病之果報。
釋迦牟尼佛知其因果,即指導憍梵缽提修「一味清淨」法門,即是沒有分別酸甜苦辣之味,來滅除攀緣之心而入正定,亦即是修無分別定。憍梵缽提於觀察嚐食味塵之過程中體悟,「味道」並非生於舌根自體,因為若是無外來食物,舌無從知其味;又「味道」亦非生於甜淡苦辣之關,因為若無舌頭去嚐試,又怎會知味?經過如此反覆思維修證,終至識心不起分別,超越世間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等,而證阿羅漢之果位。
其實舌根與味塵本乃是無意識的物質,但當世人之舌根與味塵接觸時,產生了「舌識」,因而對滋味產生分別心,若是合意的滋味即產生貪婪;不合意的滋味即起瞋心,故而造出各種惡因。世人為了滿足「舌識」,可說無所不用其極,天空飛的、陸上爬的、水中游的,無一不入人們的五臟廟,可謂殺業深重。又世人為了己身私欲,鼓起利如刀刃的如簧之舌,四處傷人迭造「口業」,更種下了生死輪迴之根。
然而「舌識」可以造業,但亦能善用修行轉識成智,達到清淨無我的境界。故世人可於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入口之食物,即可發覺各物有其特殊的酸甜苦辣之味性,當舌根接觸到味塵,生起「受」而有味的分別心時,就要將「合意」或「不合意」的念頭作為專注的目標,亦即不觀酸甜苦辣等味塵,惟觀舌之根性離空、有兩邊。如此日久功深的專注即成為明覺之智慧,可體會出所有食物實乃均同,不論是滿漢全席或是清粥小菜,心中都不會升起分別心,故而不會落入對味覺引生的愛、取、有之中,沒有了愛、取、有之纏縛,慢慢的貪、瞋、癡就能徹底熄滅。
舌根能不受入口食物影響,出口之言亦必是善語,而每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即是止一惡念,斷一惡行。故心中若有慈悲喜捨,所說之言便是慈悲喜捨,這些話語能令聞者心生歡喜,清耳悅心。
一個修行者熟稔了根、塵、識三者的關係,徹底明白其生滅的過程,就能漸達「無我」的境界,之後就要發揮廣長舌的精神,宣說修行法要,自利利他,讓「法」綿延流長,讓更多人從中得到實質利益,了脫生死六道輪迴,方是圓滿之道也。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十四節 「舌」的修行
弘一大師回答:「鹹有鹹的味道。」
過一會兒,弘一大師吃完後,手裡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說:「開水雖淡,但淡有淡的味道。」
夏先生略有所悟。
※ ※ ※
世尊弟子憍梵缽提,於過去劫常犯口業,時常嘲笑出家人。有一世其為沙彌時,見一老比丘無齒而食,其狀有如牛食後口磨來磨去之反芻樣,就嘲笑他好像牛吃草一般。老比丘即對憍梵缽提云:「我已證阿羅漢果,汝此言乃譭謗聖人,是犯口業的,應當懺悔!」憍梵缽提雖自知其非,並在老比丘前懺悔,奈因果不可思議,仍生生世世罹患牛司(牛食後虛嚼狀)病之果報。
釋迦牟尼佛知其因果,即指導憍梵缽提修「一味清淨」法門,即是沒有分別酸甜苦辣之味,來滅除攀緣之心而入正定,亦即是修無分別定。憍梵缽提於觀察嚐食味塵之過程中體悟,「味道」並非生於舌根自體,因為若是無外來食物,舌無從知其味;又「味道」亦非生於甜淡苦辣之關,因為若無舌頭去嚐試,又怎會知味?經過如此反覆思維修證,終至識心不起分別,超越世間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等,而證阿羅漢之果位。
其實舌根與味塵本乃是無意識的物質,但當世人之舌根與味塵接觸時,產生了「舌識」,因而對滋味產生分別心,若是合意的滋味即產生貪婪;不合意的滋味即起瞋心,故而造出各種惡因。世人為了滿足「舌識」,可說無所不用其極,天空飛的、陸上爬的、水中游的,無一不入人們的五臟廟,可謂殺業深重。又世人為了己身私欲,鼓起利如刀刃的如簧之舌,四處傷人迭造「口業」,更種下了生死輪迴之根。
然而「舌識」可以造業,但亦能善用修行轉識成智,達到清淨無我的境界。故世人可於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入口之食物,即可發覺各物有其特殊的酸甜苦辣之味性,當舌根接觸到味塵,生起「受」而有味的分別心時,就要將「合意」或「不合意」的念頭作為專注的目標,亦即不觀酸甜苦辣等味塵,惟觀舌之根性離空、有兩邊。如此日久功深的專注即成為明覺之智慧,可體會出所有食物實乃均同,不論是滿漢全席或是清粥小菜,心中都不會升起分別心,故而不會落入對味覺引生的愛、取、有之中,沒有了愛、取、有之纏縛,慢慢的貪、瞋、癡就能徹底熄滅。
舌根能不受入口食物影響,出口之言亦必是善語,而每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即是止一惡念,斷一惡行。故心中若有慈悲喜捨,所說之言便是慈悲喜捨,這些話語能令聞者心生歡喜,清耳悅心。
一個修行者熟稔了根、塵、識三者的關係,徹底明白其生滅的過程,就能漸達「無我」的境界,之後就要發揮廣長舌的精神,宣說修行法要,自利利他,讓「法」綿延流長,讓更多人從中得到實質利益,了脫生死六道輪迴,方是圓滿之道也。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十四節 「舌」的修行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富翁與乞丐共存
富翁與乞丐共存,是一件羞恥的事。
在英國,我常看到古怪名字的店,可是叫「富翁與乞丐」的飯店,還是第一次見到使我大為好奇。
飯店的佈置古趣盎然,令人感到時光倒流,仿佛回到了二百年前的英國。
門口的櫃台上放了一只捐款的箱子,上面註明是為了索馬利亞捐款,旁邊還有一張大型令人慘不忍睹的飢民海報,我覺得在飯店裡放這種海報有點殺風景,趕緊快步進去找了個位置坐下。
我點了燉羊腿,叫了飯前酒,好整以暇地等人上菜。
就在這段等的時候,我的好奇心又來了,為什麼這個飯店叫「富翁與乞丐」呢?
店主告訴我一個有趣的故事,幾百年前,這塊地方全部屬於一個富有的伯爵,這位富人在六十歲生日的前夕,找了一位畫家,將他的全家,以及他的大廈全部畫入了一張油畫,現在這幅畫就掛在這家飯店裡。
我看到了這幅畫,畫中的主人翁夫婦雍容華貴,他的孩子們都在他宅邸前面的草地上,有坐、有站、也有的在追逐遊戲,畫裡一片歡愉的情景。
生日不久,伯爵的領地內發生了一個悲劇。一位佃農去世,遺下的寡婦知道自己體弱多病,又有四個小孩,因此決定自殺,可憐的是,她在孩子們的食物裡又下了毒,看到他們去世以後才自殺。
悲劇發生以後,富翁常對著畫發呆。
大家問他為什麼?
他起先不肯回答,最後被問急了,只好承認一件事,他說他們在畫畫時看到二位乞丐,在草地上向他的家人求乞,而家人全部不為所動,根本忽略乞丐的存在。
使他大惑不解的是他過去為什麼沒有注意到這兩位乞丐。
家人卻都沒有看到乞丐,但也不願和他爭辯,有一天,伯爵將他的家人聚到他的書房裡,告訴他們他有話要說,這些話希望他的子子孫孫都能記得。
他的話很簡單:「小小領地之上,富翁與乞丐共存,是件羞恥的事。」
伯爵的子孫還算爭氣,他們在事業上成功,可是也常能照顧社會上的弱勢團體。
據店主說,英國有些照顧窮人的褔利制度,就是伯爵的一位後代,在議會裡力爭通過的。
我聽完這個傳說以後,開始享受我的大餐。
酒醉飯飽以後,到門口去付帳,忽然又看到了索馬利亞飢民的海報,這次我聽到了一個聲音:「回過頭去看那幅畫。」
令我大吃一驚的我竟然看到了兩個乞丐,我揉揉眼睛,走近去仔細地看,仍然看到那兩位衣衫襤褸的乞丐。
我陷入沈思,付帳時,店主看出了我的神情恍惚,他說:「先生,你應該知道,你的確是富翁。」
我沒有回答,只是點點頭,表示同意,也塞了不少錢進入那個捐款箱。
店主送我到門口,對我說:「再見了,先生,願上蒼保佑你的靈魂。」
我走了幾步,卻又想回去,怎麼可能有人將乞丐畫進那幅畫?
這幅畫,是富翁請人畫的,畫家怎麼敢做這種事?
可是我忽然想通了,畫中有沒有乞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小地球之上,富翁與乞丐共存,是一件羞恥的事。」
※ ※ ※
「行善貴及時,勿吝財布施。」
茶飯之物無論其功候粗細,僅供飽食為主,有多少人在茶餘飯飽之際,曾捨此贈予貧困之人食用。觀寰宇之間,處處充滿貧寒之人,並非其等不事生產,實乃福報因緣不足,致使出生於貧窮之環境裏。
現今社會,有人事事順心,未思植福修善以養身,總是認為一切乃靠自我努力所得,為何要布施?為何要修善?只要不觸法紀,便是善人,怎知佛云:「福田從布施中來,貴人善緣所現。」平時未思結善緣修福田,直到運途轉差,事事起風波,處處多阻障,僅知怨天尤人,如此心態,實是要不得。
修道人,就是看穿人事是非與善惡因果關係,於是覺悟出生命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生活中物慾的追求,而是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目標。所以修道人,是汲汲於社會上的公益事業,捨己忘我,時時刻刻,就是想到,如何改善社會風氣,如何來勸人為善,如何幫助急苦的同胞。
人無福不能得,得要能知付出、貢獻眾生,同得其福,才是真福。
轉載
在英國,我常看到古怪名字的店,可是叫「富翁與乞丐」的飯店,還是第一次見到使我大為好奇。
飯店的佈置古趣盎然,令人感到時光倒流,仿佛回到了二百年前的英國。
門口的櫃台上放了一只捐款的箱子,上面註明是為了索馬利亞捐款,旁邊還有一張大型令人慘不忍睹的飢民海報,我覺得在飯店裡放這種海報有點殺風景,趕緊快步進去找了個位置坐下。
我點了燉羊腿,叫了飯前酒,好整以暇地等人上菜。
就在這段等的時候,我的好奇心又來了,為什麼這個飯店叫「富翁與乞丐」呢?
店主告訴我一個有趣的故事,幾百年前,這塊地方全部屬於一個富有的伯爵,這位富人在六十歲生日的前夕,找了一位畫家,將他的全家,以及他的大廈全部畫入了一張油畫,現在這幅畫就掛在這家飯店裡。
我看到了這幅畫,畫中的主人翁夫婦雍容華貴,他的孩子們都在他宅邸前面的草地上,有坐、有站、也有的在追逐遊戲,畫裡一片歡愉的情景。
生日不久,伯爵的領地內發生了一個悲劇。一位佃農去世,遺下的寡婦知道自己體弱多病,又有四個小孩,因此決定自殺,可憐的是,她在孩子們的食物裡又下了毒,看到他們去世以後才自殺。
悲劇發生以後,富翁常對著畫發呆。
大家問他為什麼?
他起先不肯回答,最後被問急了,只好承認一件事,他說他們在畫畫時看到二位乞丐,在草地上向他的家人求乞,而家人全部不為所動,根本忽略乞丐的存在。
使他大惑不解的是他過去為什麼沒有注意到這兩位乞丐。
家人卻都沒有看到乞丐,但也不願和他爭辯,有一天,伯爵將他的家人聚到他的書房裡,告訴他們他有話要說,這些話希望他的子子孫孫都能記得。
他的話很簡單:「小小領地之上,富翁與乞丐共存,是件羞恥的事。」
伯爵的子孫還算爭氣,他們在事業上成功,可是也常能照顧社會上的弱勢團體。
據店主說,英國有些照顧窮人的褔利制度,就是伯爵的一位後代,在議會裡力爭通過的。
我聽完這個傳說以後,開始享受我的大餐。
酒醉飯飽以後,到門口去付帳,忽然又看到了索馬利亞飢民的海報,這次我聽到了一個聲音:「回過頭去看那幅畫。」
令我大吃一驚的我竟然看到了兩個乞丐,我揉揉眼睛,走近去仔細地看,仍然看到那兩位衣衫襤褸的乞丐。
我陷入沈思,付帳時,店主看出了我的神情恍惚,他說:「先生,你應該知道,你的確是富翁。」
我沒有回答,只是點點頭,表示同意,也塞了不少錢進入那個捐款箱。
店主送我到門口,對我說:「再見了,先生,願上蒼保佑你的靈魂。」
我走了幾步,卻又想回去,怎麼可能有人將乞丐畫進那幅畫?
這幅畫,是富翁請人畫的,畫家怎麼敢做這種事?
可是我忽然想通了,畫中有沒有乞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小地球之上,富翁與乞丐共存,是一件羞恥的事。」
※ ※ ※
「行善貴及時,勿吝財布施。」
茶飯之物無論其功候粗細,僅供飽食為主,有多少人在茶餘飯飽之際,曾捨此贈予貧困之人食用。觀寰宇之間,處處充滿貧寒之人,並非其等不事生產,實乃福報因緣不足,致使出生於貧窮之環境裏。
現今社會,有人事事順心,未思植福修善以養身,總是認為一切乃靠自我努力所得,為何要布施?為何要修善?只要不觸法紀,便是善人,怎知佛云:「福田從布施中來,貴人善緣所現。」平時未思結善緣修福田,直到運途轉差,事事起風波,處處多阻障,僅知怨天尤人,如此心態,實是要不得。
修道人,就是看穿人事是非與善惡因果關係,於是覺悟出生命的真正意義,不在於生活中物慾的追求,而是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目標。所以修道人,是汲汲於社會上的公益事業,捨己忘我,時時刻刻,就是想到,如何改善社會風氣,如何來勸人為善,如何幫助急苦的同胞。
人無福不能得,得要能知付出、貢獻眾生,同得其福,才是真福。
轉載
風劫
娑婆世界乃由「地、水、火、風」所共同組合而成,因此「風」乃與眾生之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
就以人之身體而言,風則主掌呼吸,藉由呼吸,將空氣中之氧氣送達腦部,讓頭腦得以清晰,處事明白果斷、有智慧,以及傳送氧氣入心臟,使心臟有活力,讓全身舒暢有朝氣,方能完成每一件美好的事情。
另外,在大自然間的風,若是輕輕吹來在人的身體,便會感受到一股涼爽快感,而且舒服無比。一旦風力增強,則將令人身體感受到不舒適,甚至於感染風寒而患病。若是風力超強,並且以離心方式產生,便稱之為「颱風」;而風力超大及二颱結成一颱時,便是「颶風」,此為由海上產生而來之強風,而在陸地產生者,稱之為「龍捲風」。無論是颱風也好,龍捲風也好,其威力之強大,不是三言二語能說清楚的。但「颱風」與「颶風」形成之後,其行進的路徑,有時乃連貫橫掃多個國家,以致橋樑、房舍、農作物等損失慘重,並且防不勝防,只能多加防範,以減少損失罷了!
論及「風之劫厄」,皆起源於眾生之殺生業重,並且眾生在累世之中曾犯造「膨風」之過,以吸引無知之人的羨慕而盲目追從。就如同台島早期鄉下年輕人到台北打拼,而本身僅是小職員乃至小工人,卻常在返鄉時穿著體面,有時還租車開回鄉下,遇人則說是剛買的車;並且自稱在北部某地開一家某公司,讓所有鄉親欣羨不已。趁機再假藉增資為由,要鄉里有錢者可以多做投資,實際上是自己拿去還債務。
有些眾生則是喜愛用口吹落他人之文件或物品,使其祕密曝光,而敗壞與某些人之交往關係。更有眾生常利用風雨交加之夜晚去打劫民家,甚至殺人放火,使他人無法救援。並且有眾生在累世中造種種盜業,乃至捲走他人財產,遠走高飛,來時如風,去時如空,讓無辜民眾飽受一夕成貧之苦,甚至於一夕間「家破人亡」。
雖然罪犯無法立即受到禍報,但卻能於無形中受到大自然颱風之清掃,令應有之財福毀於一旦,搶收不及,並且連生命都保不住。藉由如此之天成災禍,使充斥於寰宇間之無邊怨戾之氣,得以減消些力道,而劫數過後,再重新開始。正如同過去生中,每當他人辛勤積蓄後,便被爾等搶奪一空一樣。
是以故,因風而成災者,須速懺悔過去之惡業,並積極行善積福,以求解風災,使損害降至最低。至於,未受風災所害者,亦應利用事件在未成形之前,修身養性,並多植福造德,以利益世間眾生,使一切「風劫」能得化解於未發也。
摘錄自末法消災錄第五章 風劫
就以人之身體而言,風則主掌呼吸,藉由呼吸,將空氣中之氧氣送達腦部,讓頭腦得以清晰,處事明白果斷、有智慧,以及傳送氧氣入心臟,使心臟有活力,讓全身舒暢有朝氣,方能完成每一件美好的事情。
另外,在大自然間的風,若是輕輕吹來在人的身體,便會感受到一股涼爽快感,而且舒服無比。一旦風力增強,則將令人身體感受到不舒適,甚至於感染風寒而患病。若是風力超強,並且以離心方式產生,便稱之為「颱風」;而風力超大及二颱結成一颱時,便是「颶風」,此為由海上產生而來之強風,而在陸地產生者,稱之為「龍捲風」。無論是颱風也好,龍捲風也好,其威力之強大,不是三言二語能說清楚的。但「颱風」與「颶風」形成之後,其行進的路徑,有時乃連貫橫掃多個國家,以致橋樑、房舍、農作物等損失慘重,並且防不勝防,只能多加防範,以減少損失罷了!
論及「風之劫厄」,皆起源於眾生之殺生業重,並且眾生在累世之中曾犯造「膨風」之過,以吸引無知之人的羨慕而盲目追從。就如同台島早期鄉下年輕人到台北打拼,而本身僅是小職員乃至小工人,卻常在返鄉時穿著體面,有時還租車開回鄉下,遇人則說是剛買的車;並且自稱在北部某地開一家某公司,讓所有鄉親欣羨不已。趁機再假藉增資為由,要鄉里有錢者可以多做投資,實際上是自己拿去還債務。
有些眾生則是喜愛用口吹落他人之文件或物品,使其祕密曝光,而敗壞與某些人之交往關係。更有眾生常利用風雨交加之夜晚去打劫民家,甚至殺人放火,使他人無法救援。並且有眾生在累世中造種種盜業,乃至捲走他人財產,遠走高飛,來時如風,去時如空,讓無辜民眾飽受一夕成貧之苦,甚至於一夕間「家破人亡」。
雖然罪犯無法立即受到禍報,但卻能於無形中受到大自然颱風之清掃,令應有之財福毀於一旦,搶收不及,並且連生命都保不住。藉由如此之天成災禍,使充斥於寰宇間之無邊怨戾之氣,得以減消些力道,而劫數過後,再重新開始。正如同過去生中,每當他人辛勤積蓄後,便被爾等搶奪一空一樣。
是以故,因風而成災者,須速懺悔過去之惡業,並積極行善積福,以求解風災,使損害降至最低。至於,未受風災所害者,亦應利用事件在未成形之前,修身養性,並多植福造德,以利益世間眾生,使一切「風劫」能得化解於未發也。
摘錄自末法消災錄第五章 風劫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什麼是團團轉
一個年輕人問禪師:「什麼是團團轉?」
禪師答:「皆因繩未斷。」
年輕人驚訝地問:「您怎麼知道的呢?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年輕人大悟。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回成敗,常常讓我們終生牽掛。縛得牛團團轉而難以吃草的是繩,約束人團團轉而不得解脫的是無形的慾望。
※ ※ ※
所謂「爭求」,即是慾求,指過份需求、或無此需而慾求、或不可得而強欲得之、或心有不平而爭勝等皆屬之。爭者,一般以相爭,或努力去求取來釋意之。爭求者,心之慾、之需、之不平、之想佔為己有,亦乃心之作祟、心之動念是也。
然心何以動?不平則動矣,何以不平?「欲」擾身心也。蓋人受七情六欲,以及諸物情欲利習染等影響,那款不擾身心乎?可謂侵擾身心不平有萬般,故人之身心靈焉能平靜乎?不平則念生、念動不休,苦由斯而生焉。
凡心有所爭求、或過份慾求者,屬心態之不平衡,不平則心動,心動則執著、迷昧也,執著、迷昧即是心結,亦即是心靈之受縛,打不開心結或掙不脫束縛,其苦自找、自受也。
世人何以苦?都是:「看不破、思不透、解不開、掙不脫、喚不醒、放不下。」以致心動、心不平所造之苦因。惟藉修以明心,明道之力量最大,可打開任何之心結與掙脫任何之束縛,則何事、何苦擾心乎?沉迷者,心生爭求苦惱多,自是凡夫俗子輩;能悟者,不忮不求心自在,媲美神仙樂逍遙。共勉之!
摘錄自修回真心(第一輯)-二一 心生爭求即是苦
禪師答:「皆因繩未斷。」
年輕人驚訝地問:「您怎麼知道的呢?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年輕人大悟。
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回成敗,常常讓我們終生牽掛。縛得牛團團轉而難以吃草的是繩,約束人團團轉而不得解脫的是無形的慾望。
※ ※ ※
所謂「爭求」,即是慾求,指過份需求、或無此需而慾求、或不可得而強欲得之、或心有不平而爭勝等皆屬之。爭者,一般以相爭,或努力去求取來釋意之。爭求者,心之慾、之需、之不平、之想佔為己有,亦乃心之作祟、心之動念是也。
然心何以動?不平則動矣,何以不平?「欲」擾身心也。蓋人受七情六欲,以及諸物情欲利習染等影響,那款不擾身心乎?可謂侵擾身心不平有萬般,故人之身心靈焉能平靜乎?不平則念生、念動不休,苦由斯而生焉。
凡心有所爭求、或過份慾求者,屬心態之不平衡,不平則心動,心動則執著、迷昧也,執著、迷昧即是心結,亦即是心靈之受縛,打不開心結或掙不脫束縛,其苦自找、自受也。
世人何以苦?都是:「看不破、思不透、解不開、掙不脫、喚不醒、放不下。」以致心動、心不平所造之苦因。惟藉修以明心,明道之力量最大,可打開任何之心結與掙脫任何之束縛,則何事、何苦擾心乎?沉迷者,心生爭求苦惱多,自是凡夫俗子輩;能悟者,不忮不求心自在,媲美神仙樂逍遙。共勉之!
摘錄自修回真心(第一輯)-二一 心生爭求即是苦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理不直而氣壯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顧客高聲喊,指著面前的杯子,滿臉寒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陪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服務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面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於是匆匆把茶喝完離開。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錯,你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麼不還以一點顏色?」
「正因為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
服務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 ※ ※
理者路也、正也,乃一切事正之途也。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正是說明了理正,故可行遍於天下也。然理在於人之心,當須發揮出來,才能使事理得其正途,不然昧於心中,理則永遠會被埋沒而失其正義也。世人往往不能將心安於『理正』之上,只圖思旁門左道,以為就可求得事理之通暢,謬也,須知正義理氣充塞於天地萬物、萬事之間,這是不變之真理,更是會因而壯大而不可侵犯者也。
人之心當安於理,不但可藉以作修持之依據,更可藉以培養人之靈根,亦可因而使之本性能夠正直,如心常不能安於『理』,會讓人越加的喪志,越加的離正,那心一歪偏,萬事不得其正,後果將腐蝕人之本靈、本性,其嚴重性可想而知。如果是一個修持者,更不可偏理、離理而行,應心中永遠安於『理』字上,以此勉之。
摘錄自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八章 心當安於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陪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服務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面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於是匆匆把茶喝完離開。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錯,你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為什麼不還以一點顏色?」
「正因為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
服務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 ※ ※
理者路也、正也,乃一切事正之途也。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正是說明了理正,故可行遍於天下也。然理在於人之心,當須發揮出來,才能使事理得其正途,不然昧於心中,理則永遠會被埋沒而失其正義也。世人往往不能將心安於『理正』之上,只圖思旁門左道,以為就可求得事理之通暢,謬也,須知正義理氣充塞於天地萬物、萬事之間,這是不變之真理,更是會因而壯大而不可侵犯者也。
人之心當安於理,不但可藉以作修持之依據,更可藉以培養人之靈根,亦可因而使之本性能夠正直,如心常不能安於『理』,會讓人越加的喪志,越加的離正,那心一歪偏,萬事不得其正,後果將腐蝕人之本靈、本性,其嚴重性可想而知。如果是一個修持者,更不可偏理、離理而行,應心中永遠安於『理』字上,以此勉之。
摘錄自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八章 心當安於理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素食答問
仙童:敢問黃老!素食之意義何在?
黃老:此乃因應三期末劫之因緣而推廣弘揚的一項殊緣聖事。
仙童:怎麼說呢?
黃老:因為眾生無知乃以為動物身是該讓人吃的,而大肆宰殺烹食,廣造殺業,累積怨戾而不自知。
仙童:那該如何是好呢?
黃老:應該漸改肉食習慣而以素食代替之,一來可斷殺業,二來可消怨戾,何樂而不為呢?
仙童:那素食的目的又在那兒呢?
黃老:乃在於培養一個人的慈悲心,再者不再有怨戾干擾人生運途,三者可斷刀兵劫,四者更可消弭病業,五者因應世界之潮流趨勢,為保護動物付出一份心力。
仙童:如此而言,素食確是一樁很殊勝的事情。
黃老:是的!也至希世人切莫輕忽素食之好處。
仙童:常聞素食者之諸般益處,又是那些呢?
黃老:素食者因食用清淡,故而可免除肉食者之高血壓,以及膽固醇過高而影響身體之健康,再者可免除肉食者之酸質過高,而產生筋骨之病變,以及一些傳染病毒借由肉體傳至肉食者身上,素食者除有以上之益處外,更是欲保持身材者之福音,更進而可養顏美容,益處多多也!
仙童:那麼人吃素食而日常生活亦與人爭論是非……等,素食有用嗎?
黃老:那只是斷除與眾生之間的殺業因果,另又造下與人的怨業,還是一樣在造業。
仙童:那麼自己素食而強迫他們人也要素食,可算功德嗎?
黃老:不算!因為已侵犯他人的飲食自由權,但若是勸化他人食素而他人果真食素者,便是功德一件,因為已達護生之目的,再者已助他人斷殺業,養慈悲。
仙童:如果持素者在外尋找素食不易,當如何?
黃老:一切當順乎自然,外出素食不易,當以方便齋為之,方不生執。
摘錄自世風集錄-第五章 仙師問答
現代人罹患癌症或不明原因之疾病有增多之跡象,細察其中之因緣,雖其中不乏是因果之牽纏與討報,但大多數卻與飲食有密切之關係。
現代人衣食豐富,每天大魚大肉,且菸酒不離身,故造成身體筋絡血脈堵塞,血氣無能順暢。世人應知我體乃受天地五行孕育而成,而疏菜水果五穀乃是集結天地日月陰陽孕育結疊,世人若能多食此天然之食物,身體藏污納垢之機會可減少許多。而食此疏菜水果更可了斷與禽畜之冤怨因果,如此一來身體便可不受此等殺業之牽纏與干擾。
希世人勿貪三寸之舌香而濫殺物靈,導致天地間充滿殺戮,不祥之氣也!
黃老:此乃因應三期末劫之因緣而推廣弘揚的一項殊緣聖事。
仙童:怎麼說呢?
黃老:因為眾生無知乃以為動物身是該讓人吃的,而大肆宰殺烹食,廣造殺業,累積怨戾而不自知。
仙童:那該如何是好呢?
黃老:應該漸改肉食習慣而以素食代替之,一來可斷殺業,二來可消怨戾,何樂而不為呢?
仙童:那素食的目的又在那兒呢?
黃老:乃在於培養一個人的慈悲心,再者不再有怨戾干擾人生運途,三者可斷刀兵劫,四者更可消弭病業,五者因應世界之潮流趨勢,為保護動物付出一份心力。
仙童:如此而言,素食確是一樁很殊勝的事情。
黃老:是的!也至希世人切莫輕忽素食之好處。
仙童:常聞素食者之諸般益處,又是那些呢?
黃老:素食者因食用清淡,故而可免除肉食者之高血壓,以及膽固醇過高而影響身體之健康,再者可免除肉食者之酸質過高,而產生筋骨之病變,以及一些傳染病毒借由肉體傳至肉食者身上,素食者除有以上之益處外,更是欲保持身材者之福音,更進而可養顏美容,益處多多也!
仙童:那麼人吃素食而日常生活亦與人爭論是非……等,素食有用嗎?
黃老:那只是斷除與眾生之間的殺業因果,另又造下與人的怨業,還是一樣在造業。
仙童:那麼自己素食而強迫他們人也要素食,可算功德嗎?
黃老:不算!因為已侵犯他人的飲食自由權,但若是勸化他人食素而他人果真食素者,便是功德一件,因為已達護生之目的,再者已助他人斷殺業,養慈悲。
仙童:如果持素者在外尋找素食不易,當如何?
黃老:一切當順乎自然,外出素食不易,當以方便齋為之,方不生執。
摘錄自世風集錄-第五章 仙師問答
現代人罹患癌症或不明原因之疾病有增多之跡象,細察其中之因緣,雖其中不乏是因果之牽纏與討報,但大多數卻與飲食有密切之關係。
現代人衣食豐富,每天大魚大肉,且菸酒不離身,故造成身體筋絡血脈堵塞,血氣無能順暢。世人應知我體乃受天地五行孕育而成,而疏菜水果五穀乃是集結天地日月陰陽孕育結疊,世人若能多食此天然之食物,身體藏污納垢之機會可減少許多。而食此疏菜水果更可了斷與禽畜之冤怨因果,如此一來身體便可不受此等殺業之牽纏與干擾。
希世人勿貪三寸之舌香而濫殺物靈,導致天地間充滿殺戮,不祥之氣也!
為什麼而活
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裡鋤草,迎面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只是生存、養老和責任,不是理想、信念和意義。沒有理想、信念和意義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意義,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
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意義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 ※ ※
幸福的人生,是人人想要追求的,但是世人追求幸福的途徑,大都以物質為主,以為人生的幸福乃是富裕的物質生活,以及後天顯赫的名利地位。所以一生為衣食住行改善而努力,為名利恩愛而奔跑,但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生命的本身是無價的,乃指生命之奧妙、珍貴、親情等而論之,實非錢財可衡量或買得到的,此所以為何我們要敬畏一切生命之根由。又可由生命本身所發揮之功能、之價值,亦是無以衡量與評定的。
生命者,身軀也,既得人身,須知生命之可貴與價值,而應能善予把握短暫之人生旅程,俾人人皆能及時激起良能,以發揮生命之潛能、之無限能量,則生命之價值無以比擬矣。然生命的價值並非論計你一生所擁有之多少,乃在於你是否全心全力的去活出屬於你的那一份光和熱:指所踐行而直接、間接助益、功益,或影響或施惠於世人之廣泛而評定之。所以生命的價值觀,完全視各人的修為,善予修為,則生命價值高超,反之,如一無作為,或一生自私自利,只圖自己之享樂而苟活,那也是有失活著之意義。
眼觀古聖先賢之所以能名留千古,受人敬仰,就是因為他們能發揮自己之大智慧,觀照世間的無常,而不把全部的精神貫注在物慾的追求及享受,在心性修養上下功夫,濟世化人,所以能在世間脫穎而出,成為人上人。
轉載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只是生存、養老和責任,不是理想、信念和意義。沒有理想、信念和意義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意義,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
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意義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 ※ ※
幸福的人生,是人人想要追求的,但是世人追求幸福的途徑,大都以物質為主,以為人生的幸福乃是富裕的物質生活,以及後天顯赫的名利地位。所以一生為衣食住行改善而努力,為名利恩愛而奔跑,但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生命的本身是無價的,乃指生命之奧妙、珍貴、親情等而論之,實非錢財可衡量或買得到的,此所以為何我們要敬畏一切生命之根由。又可由生命本身所發揮之功能、之價值,亦是無以衡量與評定的。
生命者,身軀也,既得人身,須知生命之可貴與價值,而應能善予把握短暫之人生旅程,俾人人皆能及時激起良能,以發揮生命之潛能、之無限能量,則生命之價值無以比擬矣。然生命的價值並非論計你一生所擁有之多少,乃在於你是否全心全力的去活出屬於你的那一份光和熱:指所踐行而直接、間接助益、功益,或影響或施惠於世人之廣泛而評定之。所以生命的價值觀,完全視各人的修為,善予修為,則生命價值高超,反之,如一無作為,或一生自私自利,只圖自己之享樂而苟活,那也是有失活著之意義。
眼觀古聖先賢之所以能名留千古,受人敬仰,就是因為他們能發揮自己之大智慧,觀照世間的無常,而不把全部的精神貫注在物慾的追求及享受,在心性修養上下功夫,濟世化人,所以能在世間脫穎而出,成為人上人。
轉載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家是個講愛的地方
有一對老夫妻,在他們女兒結緍時,送給女兒一封信函:
雪兒,你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家長,我們不奢求太多,只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在踏上婚姻之路,走在今後人生的旅途上,能有個幸福美滿溫馨的家,孩子要記住平安是福,並給你一個過來人的生活體會:首先要讓你知道: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沒有道理,但是卻千真萬確。
為什麼了?看看多少夫婦,多少家庭,經歷多少歲月,多少辛酸,多少愛恨,多少是非,多少對錯,在糾纏不清難解難分的日子裡,梳理出一個結論:當夫妻之間開始據理力爭時,家庭已佈滿了陰影。兩人在堅持自己的「真理」時,對方已成為敵視和傷害得對象,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難以收拾。
多少夫妻,為了表面上這個「理」,落得負心無情,各奔東西。他們不知道,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也不是算帳的地方。
那麼,家是什麼地方?年輕的時候,我們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也像許多夫妻一樣,為了一點小事爭鬧不休,有一次甚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友在他孩子的婚禮上說:希望你們白頭偕老,相愛永遠,家是個講愛的地方。愛這簡短的字,像春雷響在我們心裡。是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應該是個講愛的地方。愛一時很容易,愛一生一世卻不容易,這裡面有許多妙處需要人的一生去總結和體會。
但是,還要應該告訴你:婚姻只是一個空盒子,婚後不要奢望太多,只有往裡面放東西,才能取回你要的東西,你放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很多人結婚時,對婚姻有太多期盼,期盼從中可以得到富貴,藉慰,愛情,寧靜,快樂,健康,其實婚姻開始的時候,它只是個空盒子。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去給,去愛,彼此奉獻,彼此欣賞。隨著不斷的充實,你們的盒子才會豐滿。
最關愛你的——————爸媽!
轉載
雪兒,你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家長,我們不奢求太多,只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在踏上婚姻之路,走在今後人生的旅途上,能有個幸福美滿溫馨的家,孩子要記住平安是福,並給你一個過來人的生活體會:首先要讓你知道: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沒有道理,但是卻千真萬確。
為什麼了?看看多少夫婦,多少家庭,經歷多少歲月,多少辛酸,多少愛恨,多少是非,多少對錯,在糾纏不清難解難分的日子裡,梳理出一個結論:當夫妻之間開始據理力爭時,家庭已佈滿了陰影。兩人在堅持自己的「真理」時,對方已成為敵視和傷害得對象,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難以收拾。
多少夫妻,為了表面上這個「理」,落得負心無情,各奔東西。他們不知道,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也不是算帳的地方。
那麼,家是什麼地方?年輕的時候,我們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也像許多夫妻一樣,為了一點小事爭鬧不休,有一次甚至鬧到要離婚的地步。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友在他孩子的婚禮上說:希望你們白頭偕老,相愛永遠,家是個講愛的地方。愛這簡短的字,像春雷響在我們心裡。是的,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應該是個講愛的地方。愛一時很容易,愛一生一世卻不容易,這裡面有許多妙處需要人的一生去總結和體會。
但是,還要應該告訴你:婚姻只是一個空盒子,婚後不要奢望太多,只有往裡面放東西,才能取回你要的東西,你放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很多人結婚時,對婚姻有太多期盼,期盼從中可以得到富貴,藉慰,愛情,寧靜,快樂,健康,其實婚姻開始的時候,它只是個空盒子。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去給,去愛,彼此奉獻,彼此欣賞。隨著不斷的充實,你們的盒子才會豐滿。
最關愛你的——————爸媽!
轉載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萬劫不復
過去,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有一婆羅門來到精舍請示佛陀:「佛陀啊!請問未來世中會有多少佛出現於世?」
佛陀告訴婆羅門:「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
婆羅門聽到佛陀如此回答,心想:「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到時我可隨諸佛修諸梵行。」於是婆羅門心生歡喜,起坐離去。
途中,婆羅門自心思惟:「我今只問佛陀未來世中有多少佛出世,卻沒問過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現於世。」於是,婆羅門原路而還,再次請示佛陀。
「佛陀啊!過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現於世?」
佛陀告訴婆羅門:「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
此時,婆羅門即反省自問:「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自己卻不曾跟隨諸佛修行,錯失如此多世因緣,未來即便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亦不可能興起親近修行之心,所以應當珍惜當下跟隨佛陀修行的因緣才是啊!」
於是婆羅門恭敬合掌祈求:「希望佛陀慈悲,能成就我於正法中出家修行。」佛陀見其發心真誠,隨即應允。
婆羅門出家受具足戒後,精進修行佛法,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佛典故事-及時修行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三曹末劫,天時緊急,世人宜及早求修大道。一但災劫來臨,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佛陀告訴婆羅門:「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
婆羅門聽到佛陀如此回答,心想:「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到時我可隨諸佛修諸梵行。」於是婆羅門心生歡喜,起坐離去。
途中,婆羅門自心思惟:「我今只問佛陀未來世中有多少佛出世,卻沒問過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現於世。」於是,婆羅門原路而還,再次請示佛陀。
「佛陀啊!過去世中曾有多少佛出現於世?」
佛陀告訴婆羅門:「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
此時,婆羅門即反省自問:「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自己卻不曾跟隨諸佛修行,錯失如此多世因緣,未來即便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亦不可能興起親近修行之心,所以應當珍惜當下跟隨佛陀修行的因緣才是啊!」
於是婆羅門恭敬合掌祈求:「希望佛陀慈悲,能成就我於正法中出家修行。」佛陀見其發心真誠,隨即應允。
婆羅門出家受具足戒後,精進修行佛法,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佛典故事-及時修行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三曹末劫,天時緊急,世人宜及早求修大道。一但災劫來臨,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前世多說是非人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人之言語要謹慎,要有口德,凡間人有者自幼就有先天缺口疾症,亦或喉嚨疾症與重大傷創,種種現象皆與前世造作缺口德論是非因果關連,故世人在言行舉止上應自我克制留給自己一份口德。
實例闡述:廈門有一老婦人姓名卓○嬌自出生就有缺口,於現今醫學稱為兔唇。
然卓氏的口缺較一般更為嚴重,求醫手術治療也有三次,但還是難能順利治療圓滿,一食流質物都會滲從嘴邊流出,說話口齒不清,現已六十歲,經歷了六十寒暑,在口語上都還不能與人好好溝通,一生際運窮困,拾荒過日,無有婚嫁。卓氏何以今生如此坎坷。
說其因乃前世生於浙江人氏,自幼好高騖遠,好顏求勝,每逢閒暇與左鄰右舍談笑中,常論人長短是非,更常造謠損人名節、名譽,導致受其胡言亂語,無事生非,受害之人飽受其害。其中因為造謠導致別人婚姻失和就有三起,致人父子反目成仇、壞人親情就有五起,另造成別人朋友失和有十餘起。卓氏前世所造口業深重更失口德,故至承受前因果報今生苦磨餘生啊!
世人莫以為在小小的言論口語上論及是非無人知悉,實不然,需明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道理。又人的語言是用來表達與溝通,不是用來論及是非,這點希世人明白,宜知口德之重要,出言之時多幾秒想想,可避禍厄、口業形成。
摘錄自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二十四:「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多說是非人。」
實例闡述:廈門有一老婦人姓名卓○嬌自出生就有缺口,於現今醫學稱為兔唇。
然卓氏的口缺較一般更為嚴重,求醫手術治療也有三次,但還是難能順利治療圓滿,一食流質物都會滲從嘴邊流出,說話口齒不清,現已六十歲,經歷了六十寒暑,在口語上都還不能與人好好溝通,一生際運窮困,拾荒過日,無有婚嫁。卓氏何以今生如此坎坷。
說其因乃前世生於浙江人氏,自幼好高騖遠,好顏求勝,每逢閒暇與左鄰右舍談笑中,常論人長短是非,更常造謠損人名節、名譽,導致受其胡言亂語,無事生非,受害之人飽受其害。其中因為造謠導致別人婚姻失和就有三起,致人父子反目成仇、壞人親情就有五起,另造成別人朋友失和有十餘起。卓氏前世所造口業深重更失口德,故至承受前因果報今生苦磨餘生啊!
世人莫以為在小小的言論口語上論及是非無人知悉,實不然,需明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道理。又人的語言是用來表達與溝通,不是用來論及是非,這點希世人明白,宜知口德之重要,出言之時多幾秒想想,可避禍厄、口業形成。
摘錄自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二十四:「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多說是非人。」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心上的落葉
鼎州禪師與沙彌在庭院裡經行,突然刮起一陣風,從樹上落下了好多樹葉,禪師就彎著腰,將樹葉一片片的撿起來,放在口袋裡,在旁的沙彌就說道:「禪師!不要撿了,反正明天一天早,我們都會打掃的。」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的道:「話不能這樣講,打掃,難道就一定會乾淨嗎?我多撿一片,就會使地上多一分乾淨啊!」
沙彌又再說道:「禪師,落葉那麼多,你前面撿,它後面又落下來,你怎麼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邊撿邊說道:「落葉不光是在地面上,落葉也在我們心地上,我撿我心地上的落葉,終有撿完的時候。」
沙彌聽後,終於懂得禪者的生活是什麼了。
※ ※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修行是淨化自己心靈的過程。佛陀說:「淨化自己完全在於自己,別人無法代替。」但是心要怎麼淨化呢?
我們的心有很多作用,有一部份是壞作用,不利於自己也不利於別人。
有一部份是好的作用,利於自己也利於別人。
什麼是內心壞的作用呢?
就是貪欲、瞋恨、無知、愛欲、固執、憤怒、恐懼、自大、驕傲、惡意、不滿、憂慮、焦躁......等等。
什麼是好的作用呢?
就是愛、慈悲、容忍、毅力、無私、公正、善意......等等。
過去的覺悟者們透過觀照自己的心的修行,了解人會產生痛苦、煩惱,完全是來自於自心的那部份不好的作用。
因此,過去的覺悟者們教導我們:別讓內心不好的作用興起造作,要讓內心好的作用施展出來,自己關照自己的心,將心淨化到完全沒有不良的痛苦因子。
如果內心不再有壞的作用那一部份,我們便不再會從其中引起痛苦、煩惱而達到永恆的愉快、安祥。
修行,即是淨化心靈的過程,能做到內心完全沒有雜質、不造作,我們便抵達了沒有痛苦循環輪轉的彼岸,而永享快樂安靜的寂靜之境。
轉載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的道:「話不能這樣講,打掃,難道就一定會乾淨嗎?我多撿一片,就會使地上多一分乾淨啊!」
沙彌又再說道:「禪師,落葉那麼多,你前面撿,它後面又落下來,你怎麼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邊撿邊說道:「落葉不光是在地面上,落葉也在我們心地上,我撿我心地上的落葉,終有撿完的時候。」
沙彌聽後,終於懂得禪者的生活是什麼了。
※ ※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修行是淨化自己心靈的過程。佛陀說:「淨化自己完全在於自己,別人無法代替。」但是心要怎麼淨化呢?
我們的心有很多作用,有一部份是壞作用,不利於自己也不利於別人。
有一部份是好的作用,利於自己也利於別人。
什麼是內心壞的作用呢?
就是貪欲、瞋恨、無知、愛欲、固執、憤怒、恐懼、自大、驕傲、惡意、不滿、憂慮、焦躁......等等。
什麼是好的作用呢?
就是愛、慈悲、容忍、毅力、無私、公正、善意......等等。
過去的覺悟者們透過觀照自己的心的修行,了解人會產生痛苦、煩惱,完全是來自於自心的那部份不好的作用。
因此,過去的覺悟者們教導我們:別讓內心不好的作用興起造作,要讓內心好的作用施展出來,自己關照自己的心,將心淨化到完全沒有不良的痛苦因子。
如果內心不再有壞的作用那一部份,我們便不再會從其中引起痛苦、煩惱而達到永恆的愉快、安祥。
修行,即是淨化心靈的過程,能做到內心完全沒有雜質、不造作,我們便抵達了沒有痛苦循環輪轉的彼岸,而永享快樂安靜的寂靜之境。
轉載
惡有惡報,不是不報
交河的蘇斗南,雍正十一年會試回來,到了白沟河,同一個友人在酒店裏相遇。友人剛剛罷官,暢飲以後,牢騷抑郁,恨為善為惡得不到相對的報應。
剛巧一個便裝騎馬的人,把馬系在樹上,也在對面就坐,旁聽了很久,向蘇的友人拱手行禮而說道:「聽你這話兒,你是報怨世間不公平,因果不兌現了?像好色的人必然生病,嗜好賭博的人必然貧窮,這就叫勢所必然;搶劫錢財的人必然受懲罰,殺人的人必然抵命,這是理所當然。同樣好色而禀賦有强弱,同樣嗜好賭博而技術有工巧拙劣,那麼勢不能一般齊;同樣搶劫財物而有為首的與協從的,同樣殺人而有誤殺有故殺的,那麼理應另有說法,其中的變化就十分微妙了。有的已經以功補過,以沒有報應的形式為報應;有的罪或福沒有受盡,或者有報應而不立即報應。這中間的反映形式,也是奧妙莫測的。
你只拿眼前所見到的,就懷疑因果的不爽,這不是很荒謬嗎?你的命本來應當官至七品,只因你機巧萬端,善於察顏觀色,工於趨顏附勢,深於排除異己,所以從七品削減為八品。你晉升八品官的時候,心裏還洋洋得意,以為是自己巧妙多端,得心應手。豈不知,正因為如此,你才從七品削為八品!」
蘇先生那位朋友嚇得臉色蒼白,汗流浹背,聲音顫抖地問:「這些事兒你從那兒知道的?」
那人只微微一笑,說:「不但我知道,天上、地下、人間,誰不知道?」說完掉轉頭上馬,只見黃塵滾滾,一會兒消失了形迹。
※ ※ ※
行善者,福報延綿,為惡者,禍劫相煎,正所謂「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人世間,處處都能聽聞眼見善惡受報的實例,但世人對於受到惡報實例,卻未能警惕,但看還是有那麼多的人,不怕落入果報痛苦,一味的造作罪業,令人嘆息!
人的造作形成了因果業障,大至都是不知省悔。常見甚多思想極端,圖求己利,往往依個人目的,進而背道行事,從來皆未量自內省,只會量人之短,將一切過錯全推給他人,沒半點省悔善念,待業因滿盈之際,難逃果報,要悔亦晚矣!
世人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明瞭這道理,則更應該把握種善福田,得善福報才是,勿以惡小而為之,此恐聚集業力衍生災禍不斷,勸世人莫當兒戲,及早省悔改過向善,勉之!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剛巧一個便裝騎馬的人,把馬系在樹上,也在對面就坐,旁聽了很久,向蘇的友人拱手行禮而說道:「聽你這話兒,你是報怨世間不公平,因果不兌現了?像好色的人必然生病,嗜好賭博的人必然貧窮,這就叫勢所必然;搶劫錢財的人必然受懲罰,殺人的人必然抵命,這是理所當然。同樣好色而禀賦有强弱,同樣嗜好賭博而技術有工巧拙劣,那麼勢不能一般齊;同樣搶劫財物而有為首的與協從的,同樣殺人而有誤殺有故殺的,那麼理應另有說法,其中的變化就十分微妙了。有的已經以功補過,以沒有報應的形式為報應;有的罪或福沒有受盡,或者有報應而不立即報應。這中間的反映形式,也是奧妙莫測的。
你只拿眼前所見到的,就懷疑因果的不爽,這不是很荒謬嗎?你的命本來應當官至七品,只因你機巧萬端,善於察顏觀色,工於趨顏附勢,深於排除異己,所以從七品削減為八品。你晉升八品官的時候,心裏還洋洋得意,以為是自己巧妙多端,得心應手。豈不知,正因為如此,你才從七品削為八品!」
蘇先生那位朋友嚇得臉色蒼白,汗流浹背,聲音顫抖地問:「這些事兒你從那兒知道的?」
那人只微微一笑,說:「不但我知道,天上、地下、人間,誰不知道?」說完掉轉頭上馬,只見黃塵滾滾,一會兒消失了形迹。
※ ※ ※
行善者,福報延綿,為惡者,禍劫相煎,正所謂「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人世間,處處都能聽聞眼見善惡受報的實例,但世人對於受到惡報實例,卻未能警惕,但看還是有那麼多的人,不怕落入果報痛苦,一味的造作罪業,令人嘆息!
人的造作形成了因果業障,大至都是不知省悔。常見甚多思想極端,圖求己利,往往依個人目的,進而背道行事,從來皆未量自內省,只會量人之短,將一切過錯全推給他人,沒半點省悔善念,待業因滿盈之際,難逃果報,要悔亦晚矣!
世人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明瞭這道理,則更應該把握種善福田,得善福報才是,勿以惡小而為之,此恐聚集業力衍生災禍不斷,勸世人莫當兒戲,及早省悔改過向善,勉之!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8月17日 星期三
正言直谏
有一天早晨,鄒忌穿好衣服對鏡自照時,問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較美呢?」
妻子回答說:「您比徐公美。」
他又問侍妾,侍妾回答說:「徐公不如您美。」
正巧,有位客人求見,鄒忌再問客人,客人也回答說:「徐公確實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巧徐公來訪,鄒忌將自己與徐公的身材、形貌作了仔細對比,覺得還是徐公勝過自己。送走徐公,鄒忌認真反思,悟出其中道理。
鄒忌便上朝向齊威王講述了這件事。他說:「臣確實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妻子偏護我,侍妾懼怕我,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說我比徐公美。由這件事,臣聯想到:我們齊國,地廣千里,四境之內有城一百二十座。宮內侍從、宮女沒有不怕大王的,朝中左右大臣沒有不偏護大王的,四方官吏邊將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這樣看來,大王您所受的蒙蔽是多麼厲害呀!」
齊威王聽了鄒忌巧妙的勸諫,覺得很對,於是頒布命令說:「凡能當面指責我過失的人,可獲上賞;能書寫文字批評我過失的,可獲中賞;能在眾人面前非議我的缺失,只要讓我知道,可獲下等賞賜。」
這道命令頒布後,齊國文武百官紛紛向齊威王提出許多意見,一時川流不息,門庭若市。齊威王採納合理的部份,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又將平日親近自己、暗中收受賄賂的佞臣,或疏遠、或處死,齊國由此大治,漸漸強盛起來。
※ ※ ※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卒中矣。」
轉載
妻子回答說:「您比徐公美。」
他又問侍妾,侍妾回答說:「徐公不如您美。」
正巧,有位客人求見,鄒忌再問客人,客人也回答說:「徐公確實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巧徐公來訪,鄒忌將自己與徐公的身材、形貌作了仔細對比,覺得還是徐公勝過自己。送走徐公,鄒忌認真反思,悟出其中道理。
鄒忌便上朝向齊威王講述了這件事。他說:「臣確實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妻子偏護我,侍妾懼怕我,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他們都說我比徐公美。由這件事,臣聯想到:我們齊國,地廣千里,四境之內有城一百二十座。宮內侍從、宮女沒有不怕大王的,朝中左右大臣沒有不偏護大王的,四方官吏邊將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這樣看來,大王您所受的蒙蔽是多麼厲害呀!」
齊威王聽了鄒忌巧妙的勸諫,覺得很對,於是頒布命令說:「凡能當面指責我過失的人,可獲上賞;能書寫文字批評我過失的,可獲中賞;能在眾人面前非議我的缺失,只要讓我知道,可獲下等賞賜。」
這道命令頒布後,齊國文武百官紛紛向齊威王提出許多意見,一時川流不息,門庭若市。齊威王採納合理的部份,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又將平日親近自己、暗中收受賄賂的佞臣,或疏遠、或處死,齊國由此大治,漸漸強盛起來。
※ ※ ※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卒中矣。」
轉載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得不到和已失去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寺廟前的橫樑上有隻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受到香火和虔誠祭拜的薰陶,蜘蛛便有了佛性。
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佛祖來臨圓音寺,看見這裏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經意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蜘蛛。
佛祖停下來,問這隻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卓見,如何?」
蜘蛛遇見佛祖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
佛祖問:「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
蜘蛛想了想,回答:「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
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
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祖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
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遭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傾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祖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
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
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說的事情我一點也不知道。」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通,佛祖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生命危在旦夕。
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準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祖來了,他對蛛兒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身邊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
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像一下子大澈大悟了,她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祖就離開了,蛛兒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擁抱……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轉載
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佛祖來臨圓音寺,看見這裏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經意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蜘蛛。
佛祖停下來,問這隻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卓見,如何?」
蜘蛛遇見佛祖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
佛祖問:「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
蜘蛛想了想,回答:「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
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
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祖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
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遭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傾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祖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
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
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說的事情我一點也不知道。」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通,佛祖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生命危在旦夕。
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準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祖來了,他對蛛兒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身邊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
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像一下子大澈大悟了,她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祖就離開了,蛛兒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擁抱……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轉載
調息生活的情緒
天剛破曉,朱友峰居士興沖沖的抱著一束鮮花及供果,趕到大佛寺想參加寺院的早課,誰知才一踏進大殿,左側突然跑出一個人,正好與朱友峰撞個滿懷,將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滿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這麼粗氣,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麼給我一個交待?」
這個名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滿的說道:「撞翻已經撞翻,頂多說一聲對不起就夠了,你幹嘛那麼兇?」
朱友峰非常生氣道:「你這是什麼態度?自己錯了還要怪人!」
接著,彼此咒罵,互相指責的聲音就此起彼落。
廣圄禪師此時正好從此經過,就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明原委,開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能坦誠的承認自己過失及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廣圄禪師接著又說:「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太多了,如:在社會上,如何與親族、朋友取得協調;在教養上,如何與師長們取得溝通;在經濟上,如何量入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養夫妻、親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體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夠如此才不會辜負我們可貴的生命。想想看,為了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一片虔誠的心境,值得嗎?」
李南山先說道:「禪師!我錯了,實在太冒失了!」說著便轉身向朱友峰道:「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癡了!」
朱友峰也由衷的說道:「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為點小事就發脾氣,實在太幼稚了!」
※ ※ ※
生活情緒的調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如今緊張的社會裡,強烈欲望的奔騰和白熱化的渴求,得失之間使得心靈形成矛盾與窘迫,情緒生活已惡劣到了極點。
精神生活的全部,是幸福的本質。惡劣的情緒,必然是不幸福、不快樂,甚至於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因此工作的態度,生活的節奏,以及心理的欲求,都得做適當的安排與調整。禪家說:「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把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把它調理好,這就是「道」了。
「青山原不動,白雲自去來。」只要不被外境拖著走,不把生活搞得紊亂不堪、起伏不定,就可禪定了,情緒就可平息矣。
禪家說:「語默動靜,體安然。」以緘默代替言語,以恬靜做為行動,就可安然閒適,有助於情緒的穩定。
每個人難免會有困頓、落魄和受到嚴重打擊的時候,這時情緒必然陷入困絕的地步,此時,應以柔順去面對自己的遭遇,避免怨天尤人,積極的去面對事實,越過心靈的傷口,奮力向前,看出心中的太陽。
清醒的了解自己的價值與動機,明白自己的條件,摒除野心和虛妄的念頭,情緒自可平矣。
摘錄自禪-第六四章 調息生活的情緒
這個名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滿的說道:「撞翻已經撞翻,頂多說一聲對不起就夠了,你幹嘛那麼兇?」
朱友峰非常生氣道:「你這是什麼態度?自己錯了還要怪人!」
接著,彼此咒罵,互相指責的聲音就此起彼落。
廣圄禪師此時正好從此經過,就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明原委,開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能坦誠的承認自己過失及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廣圄禪師接著又說:「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太多了,如:在社會上,如何與親族、朋友取得協調;在教養上,如何與師長們取得溝通;在經濟上,如何量入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養夫妻、親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體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夠如此才不會辜負我們可貴的生命。想想看,為了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一片虔誠的心境,值得嗎?」
李南山先說道:「禪師!我錯了,實在太冒失了!」說著便轉身向朱友峰道:「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癡了!」
朱友峰也由衷的說道:「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為點小事就發脾氣,實在太幼稚了!」
※ ※ ※
生活情緒的調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如今緊張的社會裡,強烈欲望的奔騰和白熱化的渴求,得失之間使得心靈形成矛盾與窘迫,情緒生活已惡劣到了極點。
精神生活的全部,是幸福的本質。惡劣的情緒,必然是不幸福、不快樂,甚至於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因此工作的態度,生活的節奏,以及心理的欲求,都得做適當的安排與調整。禪家說:「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把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把它調理好,這就是「道」了。
「青山原不動,白雲自去來。」只要不被外境拖著走,不把生活搞得紊亂不堪、起伏不定,就可禪定了,情緒就可平息矣。
禪家說:「語默動靜,體安然。」以緘默代替言語,以恬靜做為行動,就可安然閒適,有助於情緒的穩定。
每個人難免會有困頓、落魄和受到嚴重打擊的時候,這時情緒必然陷入困絕的地步,此時,應以柔順去面對自己的遭遇,避免怨天尤人,積極的去面對事實,越過心靈的傷口,奮力向前,看出心中的太陽。
清醒的了解自己的價值與動機,明白自己的條件,摒除野心和虛妄的念頭,情緒自可平矣。
摘錄自禪-第六四章 調息生活的情緒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缺水的悲情
滄浪村的東邊有一條河,大家叫它清溪,西邊也有一條河,人們叫它濁流,這兩條河環抱著整個村落。每天,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田裡的農夫作完了工,帶著一身的疲勞和滿腳的污泥回家時,總會互相吆喝道:「走啊!到濁流去洗洗腳吧!」「走、走、走!把腳洗乾淨才好回家呀!」每天清晨,當太陽光從雲間照射下來,忙碌的一天開始之前,農夫們總喜歡沿著清溪走,順道用茶壺裝一壺清澄的溪水,再到田裡去工作。
有一天,一對祖孫在清溪旁邊散步,小孩看了看清溪的水,高興地說道:「爺爺!你看!這清溪的水好乾淨喔!真像寶石一樣晶瑩透澈。」
「哈....」老公公回答:「是啊!這條溪水從很遠的源頭流到這裡,一直都是這麼地清潔。大家怕把溪水弄髒了,都小心翼翼地維護它,即使用它來洗東西,也只是洗洗帽帶而已啊!」
小孩又好奇的問:「爺爺!我們村子西邊的那條河流為什麼卻像洗過木炭似的那麼黑?好髒啊!」
老公公就仔細的向他的孫子解釋:「是啊!那是因為,雖然它跟這條溪流從同一個源頭流下山來的,但是它卻往髒泥裡滾瀉,它的水自然就混滿了泥沙,比較髒了!而人們看見河水這麼混濁,也就任意把髒東西往河裡亂丟,這樣它就越來越髒了!最後只配洗洗髒腳了。」
小孩聽了點點頭說:「原來是這樣啊!」
※ ※ ※
智者樂水,蓋因水性柔和,可供給民生所需。
滴滴涓水匯聚成河,水在河,可供載舟,可供洗物,可去污滌穢。水在山溪,可供隱士心靈沈靜,思想無濁。
隨著時代昌明,人人尋求快速,處處講求方便,隨之開始隨便,上游任意丟棄垃圾,流經下游堆集成溏,而下游人們亦思空見慣,並任意丟棄垃圾;因此每當大雨傾盆之際,垃圾無法清除,堆積形成急流沖刷沙石泥土,混合大雨造成各處水流川渠水中含土量,一次比一次高,因此常需分區供水,而在分區供水之時日裡,產生諸多不方便,各行各業皆叫苦連天,難道不是方便一時所造成之結果嗎?
另一方面,亦是天地在警示人們,平時即需做好自我要求,時時為大地做好環境維護,人們捍衛大地,而大地亦能給予人們更舒適之環境與空間。
再者,地球村十分之中,水居其七,而人身亦如是百分之七十為水,水若除之,人身不過薄皮與乾骨而已。人能三日不食,卻無法一日不飲水,旅居荒漠,寧飢不願渴。是故,缺水是大地的警訊,意味著人們必需重視,並在平時節省水資源,更應人人隨時為大地,尤其是河川,減少一份垃圾。因為,隨著垃圾的增加,禍患亦潛藏其間,稍有不慎便遭天責,使缺水及形成水禍,在水荒與水患之間,便是人們折損福份之時也。
世人可不戒慎恐懼?隨時並順手做好環境保護,每一個人,每製造一份不必要之垃圾時,其福份亦隨之減少絲毫,若因所製造之不必要垃圾,造成環境污染,則是削福而不只是損福而已。
今時, 吾再藉著書之機,願世人多使用可回收之垃圾,少使用無法回收之垃圾,以免害人害己也。
摘錄自弱勢的悲情第十二章 缺水的悲情
有一天,一對祖孫在清溪旁邊散步,小孩看了看清溪的水,高興地說道:「爺爺!你看!這清溪的水好乾淨喔!真像寶石一樣晶瑩透澈。」
「哈....」老公公回答:「是啊!這條溪水從很遠的源頭流到這裡,一直都是這麼地清潔。大家怕把溪水弄髒了,都小心翼翼地維護它,即使用它來洗東西,也只是洗洗帽帶而已啊!」
小孩又好奇的問:「爺爺!我們村子西邊的那條河流為什麼卻像洗過木炭似的那麼黑?好髒啊!」
老公公就仔細的向他的孫子解釋:「是啊!那是因為,雖然它跟這條溪流從同一個源頭流下山來的,但是它卻往髒泥裡滾瀉,它的水自然就混滿了泥沙,比較髒了!而人們看見河水這麼混濁,也就任意把髒東西往河裡亂丟,這樣它就越來越髒了!最後只配洗洗髒腳了。」
小孩聽了點點頭說:「原來是這樣啊!」
※ ※ ※
智者樂水,蓋因水性柔和,可供給民生所需。
滴滴涓水匯聚成河,水在河,可供載舟,可供洗物,可去污滌穢。水在山溪,可供隱士心靈沈靜,思想無濁。
隨著時代昌明,人人尋求快速,處處講求方便,隨之開始隨便,上游任意丟棄垃圾,流經下游堆集成溏,而下游人們亦思空見慣,並任意丟棄垃圾;因此每當大雨傾盆之際,垃圾無法清除,堆積形成急流沖刷沙石泥土,混合大雨造成各處水流川渠水中含土量,一次比一次高,因此常需分區供水,而在分區供水之時日裡,產生諸多不方便,各行各業皆叫苦連天,難道不是方便一時所造成之結果嗎?
另一方面,亦是天地在警示人們,平時即需做好自我要求,時時為大地做好環境維護,人們捍衛大地,而大地亦能給予人們更舒適之環境與空間。
再者,地球村十分之中,水居其七,而人身亦如是百分之七十為水,水若除之,人身不過薄皮與乾骨而已。人能三日不食,卻無法一日不飲水,旅居荒漠,寧飢不願渴。是故,缺水是大地的警訊,意味著人們必需重視,並在平時節省水資源,更應人人隨時為大地,尤其是河川,減少一份垃圾。因為,隨著垃圾的增加,禍患亦潛藏其間,稍有不慎便遭天責,使缺水及形成水禍,在水荒與水患之間,便是人們折損福份之時也。
世人可不戒慎恐懼?隨時並順手做好環境保護,每一個人,每製造一份不必要之垃圾時,其福份亦隨之減少絲毫,若因所製造之不必要垃圾,造成環境污染,則是削福而不只是損福而已。
今時, 吾再藉著書之機,願世人多使用可回收之垃圾,少使用無法回收之垃圾,以免害人害己也。
摘錄自弱勢的悲情第十二章 缺水的悲情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最敬業的廁所清潔工
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日本。
故事主角,是一個利用假期到東京帝國飯店打工的女大學生。
女大學生在這個五星級飯店裡所分配到的工作是洗廁所。
當她第一天伸手進馬桶刷洗時,差點當場嘔吐。
勉強撐過幾日後,實在難以為繼,決定辭職。
但就在此關鍵時刻,大學生發現,和她一起工作的一位老清潔工,居然在清洗工作完成後,從馬桶裡舀了一杯水喝下去。
大學生看得目瞪口呆,但老清潔工卻自豪自在地表示,經他清理過的馬桶,是乾淨得連裡面的水都可以喝下去的!
這個舉動給大學生很大的啟發,令她了解到所謂的敬業精神,就是任何工作,不論性質如何,都有理想、境界,與更高的品質可以追尋;而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不在其高低貴賤如何。卻在於從事工作的人,能否把重點放在工作本身,去挖掘或創造其中的樂趣和積極性。
於是,此後,再進入廁所時,大學生不再引以為苦,卻視為自我磨練與提昇的道場,每清洗完馬桶,也總清晰自問:「我可以從這裡面舀一杯水喝下去嗎?」
假期結束,當經理驗收考核成果,女大學生在所有人面前,從她清洗過的馬桶裡舀了一杯水喝下去!
這個舉動同樣震驚了在場所有人,尤讓經理認為這名工讀生是絕對必需延攬的人才!
畢業後,大學生果然順利進入帝國飯店工作。
而憑著這簡直匪夷所思的敬業精神,三十七歲以前,她是日本帝國飯店最出色的員工和晉升最快的人。
三十七歲以後,她步入政壇,得到小泉首相賞識,成為日本內閣郵政大臣!
這位女大學生的名字叫野田聖子。
直到現在,這位現年四十四歲、被認為極有潛力角逐首相大位的內閣大臣,據說每次自我介紹時總還是說:「我是最敬業的廁所清潔工,和最忠於職守的內閣大臣!」
※ ※ ※
「忠」也者,「孝」之揚也,為人處事當須忠於所負責之事物。
例如:身為官場中人,理當竭盡己力去把自己所負責的部門處理妥當,更要積極的去推動國家之建設,才可算是稍微盡了職業上的忠。
例如:在工廠上從事勞力或腦力的人,既然已選擇了所工作的場所,本該盡心盡力的去完成老板所交待好的工作,將它如期完成,切不可終日混水摸魚,時常在觀察老板是否有在附近,以便乘機去做自己的私事;如此行徑久之必然會受到老板的指責,嚴重的恐將有面臨被開除的命運,到那個時候便後悔莫及矣!
例如:當警察的理該嚴守崗位且隨時留意每個可疑的人物,如此方可杜絕犯罪的發生。
例如:為醫者當須忠於職守,時時以病患的健康為己任,積極的將醫術充分發揮於每一個病患身上,以期人人早日康復;切不可以金錢為第一考量,如此將使病患陷於急難;若因病患家中經濟狀況差,而拖延了醫治的時間,使病情更加惡化,醫者因一己之私欲,日後將受削奪福運之報,甚者有可能縮減其紀算,以正因果。
是以故,當混水摸魚之際,貪求私利之時,該為往後的日子設想,才不會害人害己。
奉勸世人無論身做何行業,應該盡心盡力的去完成,忠於職業才是好國民;且有些不正當之事業理該趁早改行,歸向正途,方是常道也。
摘錄自世風集錄-社會篇:第一章 忠
故事主角,是一個利用假期到東京帝國飯店打工的女大學生。
女大學生在這個五星級飯店裡所分配到的工作是洗廁所。
當她第一天伸手進馬桶刷洗時,差點當場嘔吐。
勉強撐過幾日後,實在難以為繼,決定辭職。
但就在此關鍵時刻,大學生發現,和她一起工作的一位老清潔工,居然在清洗工作完成後,從馬桶裡舀了一杯水喝下去。
大學生看得目瞪口呆,但老清潔工卻自豪自在地表示,經他清理過的馬桶,是乾淨得連裡面的水都可以喝下去的!
這個舉動給大學生很大的啟發,令她了解到所謂的敬業精神,就是任何工作,不論性質如何,都有理想、境界,與更高的品質可以追尋;而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不在其高低貴賤如何。卻在於從事工作的人,能否把重點放在工作本身,去挖掘或創造其中的樂趣和積極性。
於是,此後,再進入廁所時,大學生不再引以為苦,卻視為自我磨練與提昇的道場,每清洗完馬桶,也總清晰自問:「我可以從這裡面舀一杯水喝下去嗎?」
假期結束,當經理驗收考核成果,女大學生在所有人面前,從她清洗過的馬桶裡舀了一杯水喝下去!
這個舉動同樣震驚了在場所有人,尤讓經理認為這名工讀生是絕對必需延攬的人才!
畢業後,大學生果然順利進入帝國飯店工作。
而憑著這簡直匪夷所思的敬業精神,三十七歲以前,她是日本帝國飯店最出色的員工和晉升最快的人。
三十七歲以後,她步入政壇,得到小泉首相賞識,成為日本內閣郵政大臣!
這位女大學生的名字叫野田聖子。
直到現在,這位現年四十四歲、被認為極有潛力角逐首相大位的內閣大臣,據說每次自我介紹時總還是說:「我是最敬業的廁所清潔工,和最忠於職守的內閣大臣!」
※ ※ ※
「忠」也者,「孝」之揚也,為人處事當須忠於所負責之事物。
例如:身為官場中人,理當竭盡己力去把自己所負責的部門處理妥當,更要積極的去推動國家之建設,才可算是稍微盡了職業上的忠。
例如:在工廠上從事勞力或腦力的人,既然已選擇了所工作的場所,本該盡心盡力的去完成老板所交待好的工作,將它如期完成,切不可終日混水摸魚,時常在觀察老板是否有在附近,以便乘機去做自己的私事;如此行徑久之必然會受到老板的指責,嚴重的恐將有面臨被開除的命運,到那個時候便後悔莫及矣!
例如:當警察的理該嚴守崗位且隨時留意每個可疑的人物,如此方可杜絕犯罪的發生。
例如:為醫者當須忠於職守,時時以病患的健康為己任,積極的將醫術充分發揮於每一個病患身上,以期人人早日康復;切不可以金錢為第一考量,如此將使病患陷於急難;若因病患家中經濟狀況差,而拖延了醫治的時間,使病情更加惡化,醫者因一己之私欲,日後將受削奪福運之報,甚者有可能縮減其紀算,以正因果。
是以故,當混水摸魚之際,貪求私利之時,該為往後的日子設想,才不會害人害己。
奉勸世人無論身做何行業,應該盡心盡力的去完成,忠於職業才是好國民;且有些不正當之事業理該趁早改行,歸向正途,方是常道也。
摘錄自世風集錄-社會篇:第一章 忠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女厲鬼
從前在一個偏遠的村落裡,住著一位雕刻師傅。因為這位師傅的雕刻技巧不錯,所以附近一村莊的寺廟,就邀請他去雕刻一尊「菩薩的相」。可是,要去那村莊,必須越過山頭與森林,偏偏這座山傳言「鬧鬼」,有些想越過山的人,若夜晚仍滯留山區,就會被女鬼殺死。因此,許多人就勸雕刻師傅,等天亮再啟程,以免遭遇不測。
不過,師傅深怕太晚動身會耽誤了和別人約定的時間,即感謝大家的好意而隻身赴約。走啊走著,天色逐漸暗淡,月亮、星星也都出來了,這時師傅突然遠遠的隱約發現,「咦?前面怎麼有一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是否需要幫忙?似乎十分疲倦、狼狽。」師傅於是向前探詢這女子,是否需要幫忙?當師傅得知該女子也是要翻越山頭到鄰村去,就自告奮勇地揹她一程。
月夜中,師傅背著她,走得汗流浹背後,停下來休息。此時,女子問師傅:「難道你不怕傳言中的女鬼嗎?為什麼不自己快點趕路,還要為我而耽擱行程?」
師傅說:「我是想趕路呀!可是如果我把妳一個人留在山區,萬一妳碰到危險怎麼辦?我揹妳走,雖然累,但至少有個照應,可以互相幫忙啊!」
在明亮的月色中,這師傅看到身旁有塊大木頭,就拿出隨身攜帶的鑿刀工具,看著這女人,一斧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來。
「師傅啊!你在雕什麼啊?」女人問。
師傅心情愉悅的說:「我在雕刻菩薩的相啊!我覺得妳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薩,所以就按照妳的容貌來雕刻一尊菩薩!」
坐在一旁的女子聽到這話,即哭得淚如雨下,因為她就是傳言中的「女鬼」。
多年前,她隻身帶著女兒翻越山頭時,遇上一群強盜,但她無力抵抗,除了被姦污外,女兒也被殺害,悲痛的她,縱身跳下山谷,化為「厲鬼」,專在夜間取過路人性命。
可是,這「滿心仇恨」的女子,萬萬也沒想到,竟會有人說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薩」,剎那間,這女子突然化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裡。隔天,師傅到達鄰村後,大家都很驚訝他竟能半夜中,活著越過山頭,而從那天後,再也沒有夜行旅人,遇見傳說中的「女厲鬼」了。
※ ※ ※
人世間最重要者,乃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鼓舞、勉勵,唯有互相勉勵,才能提振士氣。
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鼓勵的動作,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因為此一動作,在無形中可以激勵了無數人之士氣,提起大家振作之動力,使原本面臨幾近瓦解的,重新振奮起來,使原來生活於灰暗的,重新閃亮起來,使許多人的命運從此得到巨大的轉變,此皆乃鼓勵所帶來之作用。
願世人對於他人,不要吝於施捨言語之鼓勵,尤其是周遭的親朋好友,及對於自身關照有加之眾人,常施以鼓勵,更能增進彼此之感情,勉之。
摘錄自慈聖雜誌-第六十九期
不過,師傅深怕太晚動身會耽誤了和別人約定的時間,即感謝大家的好意而隻身赴約。走啊走著,天色逐漸暗淡,月亮、星星也都出來了,這時師傅突然遠遠的隱約發現,「咦?前面怎麼有一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是否需要幫忙?似乎十分疲倦、狼狽。」師傅於是向前探詢這女子,是否需要幫忙?當師傅得知該女子也是要翻越山頭到鄰村去,就自告奮勇地揹她一程。
月夜中,師傅背著她,走得汗流浹背後,停下來休息。此時,女子問師傅:「難道你不怕傳言中的女鬼嗎?為什麼不自己快點趕路,還要為我而耽擱行程?」
師傅說:「我是想趕路呀!可是如果我把妳一個人留在山區,萬一妳碰到危險怎麼辦?我揹妳走,雖然累,但至少有個照應,可以互相幫忙啊!」
在明亮的月色中,這師傅看到身旁有塊大木頭,就拿出隨身攜帶的鑿刀工具,看著這女人,一斧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來。
「師傅啊!你在雕什麼啊?」女人問。
師傅心情愉悅的說:「我在雕刻菩薩的相啊!我覺得妳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薩,所以就按照妳的容貌來雕刻一尊菩薩!」
坐在一旁的女子聽到這話,即哭得淚如雨下,因為她就是傳言中的「女鬼」。
多年前,她隻身帶著女兒翻越山頭時,遇上一群強盜,但她無力抵抗,除了被姦污外,女兒也被殺害,悲痛的她,縱身跳下山谷,化為「厲鬼」,專在夜間取過路人性命。
可是,這「滿心仇恨」的女子,萬萬也沒想到,竟會有人說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薩」,剎那間,這女子突然化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裡。隔天,師傅到達鄰村後,大家都很驚訝他竟能半夜中,活著越過山頭,而從那天後,再也沒有夜行旅人,遇見傳說中的「女厲鬼」了。
※ ※ ※
人世間最重要者,乃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鼓舞、勉勵,唯有互相勉勵,才能提振士氣。
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鼓勵的動作,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因為此一動作,在無形中可以激勵了無數人之士氣,提起大家振作之動力,使原本面臨幾近瓦解的,重新振奮起來,使原來生活於灰暗的,重新閃亮起來,使許多人的命運從此得到巨大的轉變,此皆乃鼓勵所帶來之作用。
願世人對於他人,不要吝於施捨言語之鼓勵,尤其是周遭的親朋好友,及對於自身關照有加之眾人,常施以鼓勵,更能增進彼此之感情,勉之。
摘錄自慈聖雜誌-第六十九期
心如工畫師
昔時有一劉姓樵夫與張姓鄰居素有嫌隙,某日劉姓樵夫欲上山斫薪時,發現家中斧頭少了一把,其直覺就想到一定是隔壁張姓鄰居所偷。當他看到張姓鄰居時,不論是從他的表情或舉止行為,都肯定他就是小偷。不過待劉姓樵夫告知其妻時,才知道原來斧頭是其妻弟借走。後來當劉姓樵夫再次看到張姓鄰居時,又覺得他的表情或舉止行為,一點都不像小偷,此即「一切唯心造」最典型的實例。
又世人若有親人在千里之外,傳來訊息說發生了事故,則世人必定內心忐忑不安,擔憂不已。待親人又傳來訊息說已經平安無事,則世人之心馬上又覺得輕鬆愉快,不會飯不下嚥,夜不成眠,這再再都只是因為一心在作梗。
故佛經有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意謂世人之心都是藝術高超的工畫師,時而輕描淡寫,時而濃妝豔抺,能畫出千變萬化的圖案。上天賦予世人之秉性都相同,如誠實、善良、慈悲、助人、同情心、熱誠、積極、自信、正直、謙遜、聰慧、自私、貪心、嗔恨、愚癡.......等,但每個人在作畫時所用顏料之濃淡深淺都不同,有人作畫大膽採用全部慈悲與同情,有人善用小器妒嫉之原料,故畫出來的作品則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此非上天不公平,實乃世人自作者也。
故人心亦如水,剛來世上時水清澈潔,但被加入黑原料就變成黑水,加入紅原料就變成紅水,被用來泡茶後成為茶水,供佛並念咒後成為大悲水。這就如同人心經過歲月的洗禮,被貪、嗔、癡所污染,每個人的心就隨著這些污染而矇蔽了靈性,造成渾渾噩噩,虛度人生,實可歎也。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的社會若要更祥和,就要靠大家的「心」,人人心存善念,以光明、寬大、謙和、慈愛、包容的心來互相對待,才能轉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盼世人能明而醒悟之。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49期
又世人若有親人在千里之外,傳來訊息說發生了事故,則世人必定內心忐忑不安,擔憂不已。待親人又傳來訊息說已經平安無事,則世人之心馬上又覺得輕鬆愉快,不會飯不下嚥,夜不成眠,這再再都只是因為一心在作梗。
故佛經有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意謂世人之心都是藝術高超的工畫師,時而輕描淡寫,時而濃妝豔抺,能畫出千變萬化的圖案。上天賦予世人之秉性都相同,如誠實、善良、慈悲、助人、同情心、熱誠、積極、自信、正直、謙遜、聰慧、自私、貪心、嗔恨、愚癡.......等,但每個人在作畫時所用顏料之濃淡深淺都不同,有人作畫大膽採用全部慈悲與同情,有人善用小器妒嫉之原料,故畫出來的作品則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此非上天不公平,實乃世人自作者也。
故人心亦如水,剛來世上時水清澈潔,但被加入黑原料就變成黑水,加入紅原料就變成紅水,被用來泡茶後成為茶水,供佛並念咒後成為大悲水。這就如同人心經過歲月的洗禮,被貪、嗔、癡所污染,每個人的心就隨著這些污染而矇蔽了靈性,造成渾渾噩噩,虛度人生,實可歎也。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的社會若要更祥和,就要靠大家的「心」,人人心存善念,以光明、寬大、謙和、慈愛、包容的心來互相對待,才能轉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盼世人能明而醒悟之。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49期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欺騙感情之惡報
。。。。。
〈又不一會兒時間,師徒步行到另一處僻郊,有一間破舊房子,裡頭住著一老一少的人家。這家的少年人看來穿著並不乾淨,每每老母親為其穿上乾淨衣服,隔不久便被弄得全身髒兮兮的。但是這個少年人面貌清秀,卻表情忽哭、又忽笑,方才見其嘻笑無比,瞬間已是哭喪著臉,搞得老母親頻頻安撫。只見老母親頻頻搖頭,獨自眼淚暗吞,苦嘆不已,顯得非常無奈又無所措。〉
邱生:不知這位少年人究竟是造何等惡業而有如此惡報?
院尊:說起這個人,真是花心大少,在其前生乃是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家財萬貫。時值亂世,因留學英國,早將大半家財轉入英國帳戶,留下的財產因逢日本亂華而暫時無法變賣。回國期間,居住於英屬領地,同是亂世同袍,理該互相扶持,不料卻利用此種特殊因緣,欺騙一些遭逢亂軍而家散人失的困境者,不但對不少女子騙財謀色,損人貞節,且對不少男子詐騙去做不法勾當,最後來個不認帳。令這些亂世中的苦難男女,情何以堪!
歸空之後,乃受閻君判處九世精神異常之命格,如今才剛投生為第一世。
邱生:原來欺騙別人感情會有精神異常的惡報。
院尊:是啊!一個感情遭受他人欺騙的人,其心靈是多麼的脆弱、多麼的無助、多麼的怨恨!甚而有精神崩潰者,常哭笑無常,常茶不思、飯不想,最後導致精神錯亂。
邱生:怎麼連騙人家的感情與錢財,也會造成精神異常的惡報呢?
院尊:賢生啊!當爾有一筆錢財,因為買賣不明,別人爭說少給錢財,硬要爾補足,此時汝心情如何?又當感情遭受欺騙時,心情是多麼的痛苦呀!
邱生:若是學生有一筆錢做買賣,卻被人惡意說有不足,當然要火冒三丈,並且對該人斥怒多日,直到當事者歸還錢財,方才能消氣。
院尊:連平常買賣都能產生如此的怨戾之氣,那麼在紛亂的年代裡被人利用,又背負莫名的罪責,真是「叫天不應,喚地不靈」,怨戾充斥,情緒崩潰更是非常。
邱生:像這樣的人,應如何改造命格?
院尊:若有陽世人能帶領其「誠心懺悔,並勤造諸善行」,終生行之不懈,便有轉化之機也。
邱生:看來要改造命格,只有真心懺悔,並勤行種種善行,生生世世不退初志,才能有轉化之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87期
佛曰:「一切眾生,牽於情愛,如蹈猛火,難得休息,從老至死,不自知覺。」
世人皆知,情關是最難斷,怨尤的成因也是最易從情感事件上發生。明智者都懂潔身自愛,不會為執著情愛而違背良心,更不會邪思胡為。心的貪妄為造作罪業之首,如不時時刻刻清掃這顆心,待此心成黑,將落黑暗地獄中,期世人深深體悟!
〈又不一會兒時間,師徒步行到另一處僻郊,有一間破舊房子,裡頭住著一老一少的人家。這家的少年人看來穿著並不乾淨,每每老母親為其穿上乾淨衣服,隔不久便被弄得全身髒兮兮的。但是這個少年人面貌清秀,卻表情忽哭、又忽笑,方才見其嘻笑無比,瞬間已是哭喪著臉,搞得老母親頻頻安撫。只見老母親頻頻搖頭,獨自眼淚暗吞,苦嘆不已,顯得非常無奈又無所措。〉
邱生:不知這位少年人究竟是造何等惡業而有如此惡報?
院尊:說起這個人,真是花心大少,在其前生乃是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家財萬貫。時值亂世,因留學英國,早將大半家財轉入英國帳戶,留下的財產因逢日本亂華而暫時無法變賣。回國期間,居住於英屬領地,同是亂世同袍,理該互相扶持,不料卻利用此種特殊因緣,欺騙一些遭逢亂軍而家散人失的困境者,不但對不少女子騙財謀色,損人貞節,且對不少男子詐騙去做不法勾當,最後來個不認帳。令這些亂世中的苦難男女,情何以堪!
歸空之後,乃受閻君判處九世精神異常之命格,如今才剛投生為第一世。
邱生:原來欺騙別人感情會有精神異常的惡報。
院尊:是啊!一個感情遭受他人欺騙的人,其心靈是多麼的脆弱、多麼的無助、多麼的怨恨!甚而有精神崩潰者,常哭笑無常,常茶不思、飯不想,最後導致精神錯亂。
邱生:怎麼連騙人家的感情與錢財,也會造成精神異常的惡報呢?
院尊:賢生啊!當爾有一筆錢財,因為買賣不明,別人爭說少給錢財,硬要爾補足,此時汝心情如何?又當感情遭受欺騙時,心情是多麼的痛苦呀!
邱生:若是學生有一筆錢做買賣,卻被人惡意說有不足,當然要火冒三丈,並且對該人斥怒多日,直到當事者歸還錢財,方才能消氣。
院尊:連平常買賣都能產生如此的怨戾之氣,那麼在紛亂的年代裡被人利用,又背負莫名的罪責,真是「叫天不應,喚地不靈」,怨戾充斥,情緒崩潰更是非常。
邱生:像這樣的人,應如何改造命格?
院尊:若有陽世人能帶領其「誠心懺悔,並勤造諸善行」,終生行之不懈,便有轉化之機也。
邱生:看來要改造命格,只有真心懺悔,並勤行種種善行,生生世世不退初志,才能有轉化之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87期
佛曰:「一切眾生,牽於情愛,如蹈猛火,難得休息,從老至死,不自知覺。」
世人皆知,情關是最難斷,怨尤的成因也是最易從情感事件上發生。明智者都懂潔身自愛,不會為執著情愛而違背良心,更不會邪思胡為。心的貪妄為造作罪業之首,如不時時刻刻清掃這顆心,待此心成黑,將落黑暗地獄中,期世人深深體悟!
鬼吃神筵
過去,有一人夜間行路,行累了,便坐下來稍事休息。
這個時候,忽然聽到有鬼從遠處喊道:「嘿!村裏正在搞祭神會,有許多酒菜食物,大家還不快吃一頓去?」
其他許多鬼說:「那是人家供神的筵席,你我之輩豈敢進去?」
那呼喊的鬼說:「哼!也不盡然。有那麼一家,兄弟之間惡性爭鬥,叔侄之間互相傾軋,乖謬悖理的風氣充門門庭。這一家的衰敗亦象已經完全顯露出來了,神佛已經拒絕享用他們的祭祀,我們還不快吃去,別讓人家搶在頭裏!」
那人素有膽量,便站起身來,看這群鬼到底到往那方去,只見一團黑氣蒙蒙,繞道從另一條道而去,竟不知去往誰家。
※ ※ ※
世間之悲情,往往因世人之不能明理而誤行,因世人之不智、愚昧而亂行,造成種種不可收拾之悲劇。
試看世間之悲情不就是如此所造成的嗎?像是敬神拜佛,如有所求,必定是供品滿桌,最好之東西都捨得花,然後手舉清香,就與神佛談起條件來了,說什麼:幫其發不義之財,就會如何、如何的報答,要求神佛助其不義不德之事,就願如何、如何的回恩等。試問神佛會貪圖世間有形之供品而被收買答應嗎?神佛會貪圖世人之願──如何、如何而昧神威之靈嗎?世人自己想想就可知道,這是不可能之事也。然而能成證神佛者,必定是正德正行者,如有私欲貪戀,必定受譴也。然而世人就是這麼愚癡迷昧,無法悟此理而一味的沉墜,甚或不能如願就咀咒神佛之不是,真是罪過也。
然真正欲能求得如願,如同太上感應篇所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欲想得福,惟德是積,如無任何之德功,神佛是不會平白無故的助祐於你的,因天道無私,惟親善德之人也。所以說:德當勤積,可所禱如願。相反的,丁點之德全無,哪來神佛之祐?何來所禱之能如願?盼世人能深悟知得此理之真諦,世間就可安祥矣,也不會有悲情之發生。
今之世人對此理不能深入的去了悟,好像他人都是欠他的,所以不顧德之大義,胡作非為,造下無邊之罪業,到那時,再喊破喉嚨的禱告、乞求還是沒有用的,希能瞭解,有機會多造功立德,不必禱求,福自可臨矣,勉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三十四章 德不勤積,福無禱也
這個時候,忽然聽到有鬼從遠處喊道:「嘿!村裏正在搞祭神會,有許多酒菜食物,大家還不快吃一頓去?」
其他許多鬼說:「那是人家供神的筵席,你我之輩豈敢進去?」
那呼喊的鬼說:「哼!也不盡然。有那麼一家,兄弟之間惡性爭鬥,叔侄之間互相傾軋,乖謬悖理的風氣充門門庭。這一家的衰敗亦象已經完全顯露出來了,神佛已經拒絕享用他們的祭祀,我們還不快吃去,別讓人家搶在頭裏!」
那人素有膽量,便站起身來,看這群鬼到底到往那方去,只見一團黑氣蒙蒙,繞道從另一條道而去,竟不知去往誰家。
※ ※ ※
世間之悲情,往往因世人之不能明理而誤行,因世人之不智、愚昧而亂行,造成種種不可收拾之悲劇。
試看世間之悲情不就是如此所造成的嗎?像是敬神拜佛,如有所求,必定是供品滿桌,最好之東西都捨得花,然後手舉清香,就與神佛談起條件來了,說什麼:幫其發不義之財,就會如何、如何的報答,要求神佛助其不義不德之事,就願如何、如何的回恩等。試問神佛會貪圖世間有形之供品而被收買答應嗎?神佛會貪圖世人之願──如何、如何而昧神威之靈嗎?世人自己想想就可知道,這是不可能之事也。然而能成證神佛者,必定是正德正行者,如有私欲貪戀,必定受譴也。然而世人就是這麼愚癡迷昧,無法悟此理而一味的沉墜,甚或不能如願就咀咒神佛之不是,真是罪過也。
然真正欲能求得如願,如同太上感應篇所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欲想得福,惟德是積,如無任何之德功,神佛是不會平白無故的助祐於你的,因天道無私,惟親善德之人也。所以說:德當勤積,可所禱如願。相反的,丁點之德全無,哪來神佛之祐?何來所禱之能如願?盼世人能深悟知得此理之真諦,世間就可安祥矣,也不會有悲情之發生。
今之世人對此理不能深入的去了悟,好像他人都是欠他的,所以不顧德之大義,胡作非為,造下無邊之罪業,到那時,再喊破喉嚨的禱告、乞求還是沒有用的,希能瞭解,有機會多造功立德,不必禱求,福自可臨矣,勉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三十四章 德不勤積,福無禱也
該走的不走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主人心裡很焦急,便說:「怎麼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
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囉?」於是悄悄的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了,便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
最後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接近的朋友,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講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哇!」
朋友聽了大為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 ※ ※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尤其在一個人情緒激動時所說出的言語,和冷靜時所要表述的意思,無論語氣、內容都將全然不同。因為情緒激動時,只會簡單述說目的,而不會詳細說明過程,如此容易使聽的人產生誤解,結下心中解不開的結。若是聽的人處於忙碌急躁的情緒之時,更容易將別人的話聽成不友善的話,若是說者忙、聽者躁,誤會則更大了。許多的業愆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不斷產生出來。
所以說話是一門技巧,不但是人際溝通之方式,更是傳承知識之方式,其中言語之間,端視各人如何運用,不懂說話技巧之人,可以將好話變成壞話,其嚴重,更有如子路所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亦可禍國。直言賈禍,從古至今,不勝枚舉。說話如此重要,當然即可從此生禍增福,試看,善用言語技巧可以使心生自殺之念之人打消輕生之心,重新振作;亦可言語挑撥,使人心生恨怨、毒心而害人。
人人既知口言,亦能助人,亦能害人,若能用善言勸人,以做功德,就是受口言之助成,若故意用惡言,或逆語欺人罵人,又用口言唆使人作惡訴訟,以造罪過,此乃受言語之累害。所以不論男女,要說話時候,定要先三思,明辨是非之後,方可說之也。切莫因一味愛談話,而口快,致說出惡話,傷害他人,生出不好之災禍,此謂之自作之孽也。
轉載
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囉?」於是悄悄的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了,便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
最後只剩下一個跟主人較接近的朋友,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面,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講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哇!」
朋友聽了大為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 ※ ※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尤其在一個人情緒激動時所說出的言語,和冷靜時所要表述的意思,無論語氣、內容都將全然不同。因為情緒激動時,只會簡單述說目的,而不會詳細說明過程,如此容易使聽的人產生誤解,結下心中解不開的結。若是聽的人處於忙碌急躁的情緒之時,更容易將別人的話聽成不友善的話,若是說者忙、聽者躁,誤會則更大了。許多的業愆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不斷產生出來。
所以說話是一門技巧,不但是人際溝通之方式,更是傳承知識之方式,其中言語之間,端視各人如何運用,不懂說話技巧之人,可以將好話變成壞話,其嚴重,更有如子路所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亦可禍國。直言賈禍,從古至今,不勝枚舉。說話如此重要,當然即可從此生禍增福,試看,善用言語技巧可以使心生自殺之念之人打消輕生之心,重新振作;亦可言語挑撥,使人心生恨怨、毒心而害人。
人人既知口言,亦能助人,亦能害人,若能用善言勸人,以做功德,就是受口言之助成,若故意用惡言,或逆語欺人罵人,又用口言唆使人作惡訴訟,以造罪過,此乃受言語之累害。所以不論男女,要說話時候,定要先三思,明辨是非之後,方可說之也。切莫因一味愛談話,而口快,致說出惡話,傷害他人,生出不好之災禍,此謂之自作之孽也。
轉載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不能吃窩邊草
當兔寶寶開始學習覓食的時候,兔媽媽教導牠千萬不可以吃洞口附近的小草,起初兔寶寶很聽話,一定跑到很遠的地方覓食,也鍛鍊出一身好腿力,跑得快跳得遠。
一轉眼,寒冷的冬天來臨,兔寶寶在洞裡思考,要不要冒著冷風出去覓食,結果牠決定不出去了,吃幾口洞口的小草就好,吃了之後覺得洞口的青草也很可口,何必跑那麼遠去覓食呢?
沒多久第一個洞口邊的青草吃光了,心想反正還有第二個、第三個洞口,這些鮮嫩的青草過冬應該不成問題。很快的,第二個洞口邊的青草也吃光了,於是牠又開始吃第三個洞口邊的青草了。
有一天,牠再去吃草的時候,發覺第三個洞口已被石頭堵住,於是牠趕緊跑到第二個洞口,但也被大石頭堵住了。這時牠嚇住了,不過心想還有第一個洞口可以出去,結果牠跑到第一個洞口時,發現一隻大野狼在洞口等牠自己送上門。
這時牠才恍然大悟,瞭解兔媽媽從小教導「不能吃窩邊草」的道理,大野狼原來並不知道這裡是兔子的窩,而是偷懶的兔寶寶自己告訴了牠,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 ※ ※
玉不琢,不成器,此一道理眾人皆明,但往往要做到那可是不容易之事。
觀現今社會,物資豐足充裕,數十年間百姓在太平中安逸、穩定之生活裡,新生代青年男女漸漸喪失謀生本能,隨時代變遷,已由勤勞儉樸,逐漸被好逸惡勞所取代。又新時代潮流下,多少人好逸惡勞且好高鶩遠,普遍存有高傲驕嗔心態,形成高層級無法成就,底層級不願屈就,稍有挫折甚或一蹶不振,或有因退縮不前而形成每況愈下。難怪乎!社會愈來愈貧乏。
今社會人們都是貪享現有福報,難能自力勤奮,世人當知成就是需要努力去換取來的,世上那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實際的一點一滴落實努力,才能讓自己不斷的開創生命新契機,勉之!
轉載
一轉眼,寒冷的冬天來臨,兔寶寶在洞裡思考,要不要冒著冷風出去覓食,結果牠決定不出去了,吃幾口洞口的小草就好,吃了之後覺得洞口的青草也很可口,何必跑那麼遠去覓食呢?
沒多久第一個洞口邊的青草吃光了,心想反正還有第二個、第三個洞口,這些鮮嫩的青草過冬應該不成問題。很快的,第二個洞口邊的青草也吃光了,於是牠又開始吃第三個洞口邊的青草了。
有一天,牠再去吃草的時候,發覺第三個洞口已被石頭堵住,於是牠趕緊跑到第二個洞口,但也被大石頭堵住了。這時牠嚇住了,不過心想還有第一個洞口可以出去,結果牠跑到第一個洞口時,發現一隻大野狼在洞口等牠自己送上門。
這時牠才恍然大悟,瞭解兔媽媽從小教導「不能吃窩邊草」的道理,大野狼原來並不知道這裡是兔子的窩,而是偷懶的兔寶寶自己告訴了牠,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 ※ ※
玉不琢,不成器,此一道理眾人皆明,但往往要做到那可是不容易之事。
觀現今社會,物資豐足充裕,數十年間百姓在太平中安逸、穩定之生活裡,新生代青年男女漸漸喪失謀生本能,隨時代變遷,已由勤勞儉樸,逐漸被好逸惡勞所取代。又新時代潮流下,多少人好逸惡勞且好高鶩遠,普遍存有高傲驕嗔心態,形成高層級無法成就,底層級不願屈就,稍有挫折甚或一蹶不振,或有因退縮不前而形成每況愈下。難怪乎!社會愈來愈貧乏。
今社會人們都是貪享現有福報,難能自力勤奮,世人當知成就是需要努力去換取來的,世上那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實際的一點一滴落實努力,才能讓自己不斷的開創生命新契機,勉之!
轉載
因果不能滅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實係一隻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某甲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以希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聽後,慈悲的說道:「請問!」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後,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到後山石岩之下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屍,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 ※ ※
一切有情眾生都生存在因果輪迴之中,又一切的象界也無法脫離因果循環的鎖鏈,因此禪家認為禪的本質,就是「不昧因果」,而不是「不墮因果」。同時,世人應該認識一切的存在都是因果,一切的色相也是因果,一切的智慧也是因果,所以說:「因果不可思議」。要能看清因果,不昧於因果,這就是覺醒,便是成佛。倘若不能看清因果,被因果所牽引,就是迷惑;執著於色相,就是造罪。所以又可以說:「業力不可思議」。
每個人應接納自己種種的果報,轉識成智,實現生活,更須懂得不昧因果,才能超脫業力,才有美麗的人生。
人是不可能逃避因果的鎖鏈,但是可以不昧因果,從而承擔因果,實現生活,在這時一切的煩惱與阻礙自然就會消失了。
「佛法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禪者應由身心起悟,看清我相只不過是因緣所造成之假相,非真實的自己,世人當從因果中「頓悟」出人生之真諦。
摘錄自禪-第二六章 禪悟因果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實係一隻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某甲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以希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聽後,慈悲的說道:「請問!」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後,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寺中大眾到後山石岩之下洞內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屍,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 ※ ※
一切有情眾生都生存在因果輪迴之中,又一切的象界也無法脫離因果循環的鎖鏈,因此禪家認為禪的本質,就是「不昧因果」,而不是「不墮因果」。同時,世人應該認識一切的存在都是因果,一切的色相也是因果,一切的智慧也是因果,所以說:「因果不可思議」。要能看清因果,不昧於因果,這就是覺醒,便是成佛。倘若不能看清因果,被因果所牽引,就是迷惑;執著於色相,就是造罪。所以又可以說:「業力不可思議」。
每個人應接納自己種種的果報,轉識成智,實現生活,更須懂得不昧因果,才能超脫業力,才有美麗的人生。
人是不可能逃避因果的鎖鏈,但是可以不昧因果,從而承擔因果,實現生活,在這時一切的煩惱與阻礙自然就會消失了。
「佛法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禪者應由身心起悟,看清我相只不過是因緣所造成之假相,非真實的自己,世人當從因果中「頓悟」出人生之真諦。
摘錄自禪-第二六章 禪悟因果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當積財寶在天上
有個人在一場瘟疫中死去,又死而復生。這位還魂者說:他在陰間見到了一位死去的老朋友,只見他衣服破舊不堪,頸上披枷帶鎖,形象十分狼狽。
兩人相見,悲喜交集,他不覺握著老朋友的手嘆道:「你在人間富貴一生,如今為何落得這副慘相?難道人間的富貴就一點兒也帶不到陰間來嗎?」
老朋友現出悲戚之色,皺著眉頭說:「人間的富貴,完全可以帶到陰間來,只是那些富貴人自己不肯帶罷了。在人間有功德的人,到了陰間怎能不富貴?你回去對那些活著的人們講,叫他們早作打算把富貴帶到陰間去吧!」
※ ※ ※
我們看一看這世間的人,世間的人以什麼為重。
答案很簡單,「錢財」乃看得最重。
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仍然是第一。
世間上還有比財更重的,那就是功德的「德」字。
財聚了,必有散日,就算你不散,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會散。
財聚了,必有禍事,人見財起貪,爭奪錢財,就生出慘痛的災禍。
財聚了,必有孽事,想享福,一妻一妾不夠,就造了孽事。
財聚了,必有奢事,豪宅名車,奢侈浪費,驕傲我慢,惡習性也。
財聚了,必不修行,只知享樂,靈根漸失,視修行是苦差也。
真正的行者,積德重於積財。
人死之後,唯有「業」隨身,財不隨身。
以財濟人,是財施,有福德。有福德之人,才當得起財主,布施是因緣福報。
如果無德,赤貧者多,聚財也會散盡。
行者論財,溫飽便足,勿太享福,太享福,德不足,必有禍。
修行人宜積德重於積財,世人也應該明白,積德才會有福報的道理啊!
經上說: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只要積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轉載
兩人相見,悲喜交集,他不覺握著老朋友的手嘆道:「你在人間富貴一生,如今為何落得這副慘相?難道人間的富貴就一點兒也帶不到陰間來嗎?」
老朋友現出悲戚之色,皺著眉頭說:「人間的富貴,完全可以帶到陰間來,只是那些富貴人自己不肯帶罷了。在人間有功德的人,到了陰間怎能不富貴?你回去對那些活著的人們講,叫他們早作打算把富貴帶到陰間去吧!」
※ ※ ※
我們看一看這世間的人,世間的人以什麼為重。
答案很簡單,「錢財」乃看得最重。
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仍然是第一。
世間上還有比財更重的,那就是功德的「德」字。
財聚了,必有散日,就算你不散,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會散。
財聚了,必有禍事,人見財起貪,爭奪錢財,就生出慘痛的災禍。
財聚了,必有孽事,想享福,一妻一妾不夠,就造了孽事。
財聚了,必有奢事,豪宅名車,奢侈浪費,驕傲我慢,惡習性也。
財聚了,必不修行,只知享樂,靈根漸失,視修行是苦差也。
真正的行者,積德重於積財。
人死之後,唯有「業」隨身,財不隨身。
以財濟人,是財施,有福德。有福德之人,才當得起財主,布施是因緣福報。
如果無德,赤貧者多,聚財也會散盡。
行者論財,溫飽便足,勿太享福,太享福,德不足,必有禍。
修行人宜積德重於積財,世人也應該明白,積德才會有福報的道理啊!
經上說: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只要積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轉載
滾油鍋中避暑
太史蔣超,記得自已前世,是四川峨嵋山的和尚。他曾數次夢到自己到前世居住的庵前池塘中洗腳,他生平篤信佛經,一心歸宗於天台佛教這一派。蔣太史雖然很年輕就供職於翰林院,但心中常存有出世的念頭。
晚年,蔣太史告病假還鄉,但走到江蘇高郵時,就不想回家了。兒子苦苦地挽留,他也不聽。轉道到了四川,先是居住在成都的金沙寺,住了一段時間,又到了蛾嵋山的伏虎寺,患病而終。
他自己寫了一幅偈子,說:「自己本是超脫塵世而與猿鶴為親的老僧,無緣無故地墮於世俗的塵網中。妄想到滾沸的油鍋中去逃避炎熱,哪裡能使自己從塵世的苦海中去求得超脫?塵世中所追求的功名富貴,就像那被世人戲耍的木偶一樣。嬌妻愛子,也只不過是一堆枯骨中的人罷了。只是君王,父母恩未報,只有生生世世求佛祖保佑他們。」
※ ※ ※
世間紅塵,燈紅酒綠,易傷害人性與蒙蔽慧氣,導致人們心念紛飛,意亂成迷,對事物難免執著。也就如此,故進而使心念漸受感染,行為舉止即漸行漸偏。凡人能在這凡塵中跳脫,免於漩渦者實是鮮少。非智不明難悟徹,全因太過沉溺執著,致身口意不得出離,卻對一切迷痴成障。
人性本善,亦何以易燥而行,造諸惡業,於此完全在於內歛不足。凡人觸見境景,心即受制,形成放不下心,陣陣漣漪,終成滔滔大浪,難以平止。心性一動盪,業力則隨即被引動,身口意全都隨即在風濤之中,而這股無形力量反覆,永無止息的沉淪輪迴之因也就由此而來。
蓋人生數拾寒暑,曲指可算,在這匆促短暫歲月,生死一剎間,經歷無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眼前一幕幕紮紮實實經歷,深扣每一個人心靈。若要出俗入聖,唯有時時刻刻在心靈上練就,在諸般塵色牽動心靈時,當下止定,反觀自照,淨化心靈,並功行植福而漸釋宿業,則可除卻一切阻絆與沉淪,培德成聖而得逍遙自在。
轉載
晚年,蔣太史告病假還鄉,但走到江蘇高郵時,就不想回家了。兒子苦苦地挽留,他也不聽。轉道到了四川,先是居住在成都的金沙寺,住了一段時間,又到了蛾嵋山的伏虎寺,患病而終。
他自己寫了一幅偈子,說:「自己本是超脫塵世而與猿鶴為親的老僧,無緣無故地墮於世俗的塵網中。妄想到滾沸的油鍋中去逃避炎熱,哪裡能使自己從塵世的苦海中去求得超脫?塵世中所追求的功名富貴,就像那被世人戲耍的木偶一樣。嬌妻愛子,也只不過是一堆枯骨中的人罷了。只是君王,父母恩未報,只有生生世世求佛祖保佑他們。」
※ ※ ※
世間紅塵,燈紅酒綠,易傷害人性與蒙蔽慧氣,導致人們心念紛飛,意亂成迷,對事物難免執著。也就如此,故進而使心念漸受感染,行為舉止即漸行漸偏。凡人能在這凡塵中跳脫,免於漩渦者實是鮮少。非智不明難悟徹,全因太過沉溺執著,致身口意不得出離,卻對一切迷痴成障。
人性本善,亦何以易燥而行,造諸惡業,於此完全在於內歛不足。凡人觸見境景,心即受制,形成放不下心,陣陣漣漪,終成滔滔大浪,難以平止。心性一動盪,業力則隨即被引動,身口意全都隨即在風濤之中,而這股無形力量反覆,永無止息的沉淪輪迴之因也就由此而來。
蓋人生數拾寒暑,曲指可算,在這匆促短暫歲月,生死一剎間,經歷無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在眼前一幕幕紮紮實實經歷,深扣每一個人心靈。若要出俗入聖,唯有時時刻刻在心靈上練就,在諸般塵色牽動心靈時,當下止定,反觀自照,淨化心靈,並功行植福而漸釋宿業,則可除卻一切阻絆與沉淪,培德成聖而得逍遙自在。
轉載
冥鈔之來
漢景帝六年,蔡倫造紙,至十六年,黃者羽造香。這蔡倫乃是山東登州府,寧海縣人氏,此人心通智慧,取桑樹皮造作以使用。
自從有紙,不用布帛,蔡倫造紙堆積太多,發賣不盡,就打造紙錢、紙銀。
蔡倫心生智計,密咐其妻李氏:「我今且詐死,你將黃湯染在我身,收殮棺,或刻一福字,且莫訂釘,你可將銀紙連燒三日,我便能夠回魂。」
李氏領命,蔡倫就詐死了,李氏果然去報諸親戚,左右鄰居聞知,齊來弔哭。
其妻李氏,即將紙錢紙銀連燒三日,蔡果然還魂返來。眾親戚人等,皆來問因由。
蔡倫答曰:「誰知陰陽一理,多蒙賢妻燒化紙錢,買屬陰司鬼神,多得紙錢,遂放我還陽間,叫我傳說此情。」
眾人信以為真,後來但是人有病痛,及至死者,可將紙錢銀紙燒化,方得轉生。
眾人聞言驚駭,以為實言,自蔡倫詐死之後,友人受災殃者,都來買紙錢銀紙燒化,以此中了蔡倫之計。
※ ※ ※
現今世人為了賺錢編造各種之歪理,無任何事實之根據,製造千百樣之金鉑(即是民俗用之冥紙),說什麼拜何神?用何種金鉑就可因而得利發財;說什麼焚燒發財金鉑、補什麼財庫,你就可因而積財;說什麼沖犯太歲?要焚燒什麼太歲金鉑,與之講和,你就可平安無事;說拜什麼神佛,你就得焚燒什麼金鉑,你就可得改運而吉祥。如此種種皆是世人之惑也,為何呢?
此等謊言皆是蔡倫故事之重演,為了要銷售其製作出來之金鉑謀利所導引出來之騙言耳。試問,既已成證聖神仙佛,那會在使用民間所供焚之金鉑呢?又既已是聖神仙佛,怎會用民間之各種俗物呢?真是奇怪!所以世人當知這是一種誤導之民俗,不可信也。又過往之人,你如果燒得再多之冥紙,對往者也是沒用的,這也當知曉,莫可受迷惑,否則以訛傳訛,爾也得負起一部份道德之責任也。
錢財乃世人所喜愛者,但賺取錢財當求心安理得,絕不可有絲毫之違心、違德,否則永遠心難以安,況且因此所造之罪業,地府所不容者也,世人當慎之!不可造次,否則悔之晚矣。
轉載
自從有紙,不用布帛,蔡倫造紙堆積太多,發賣不盡,就打造紙錢、紙銀。
蔡倫心生智計,密咐其妻李氏:「我今且詐死,你將黃湯染在我身,收殮棺,或刻一福字,且莫訂釘,你可將銀紙連燒三日,我便能夠回魂。」
李氏領命,蔡倫就詐死了,李氏果然去報諸親戚,左右鄰居聞知,齊來弔哭。
其妻李氏,即將紙錢紙銀連燒三日,蔡果然還魂返來。眾親戚人等,皆來問因由。
蔡倫答曰:「誰知陰陽一理,多蒙賢妻燒化紙錢,買屬陰司鬼神,多得紙錢,遂放我還陽間,叫我傳說此情。」
眾人信以為真,後來但是人有病痛,及至死者,可將紙錢銀紙燒化,方得轉生。
眾人聞言驚駭,以為實言,自蔡倫詐死之後,友人受災殃者,都來買紙錢銀紙燒化,以此中了蔡倫之計。
※ ※ ※
現今世人為了賺錢編造各種之歪理,無任何事實之根據,製造千百樣之金鉑(即是民俗用之冥紙),說什麼拜何神?用何種金鉑就可因而得利發財;說什麼焚燒發財金鉑、補什麼財庫,你就可因而積財;說什麼沖犯太歲?要焚燒什麼太歲金鉑,與之講和,你就可平安無事;說拜什麼神佛,你就得焚燒什麼金鉑,你就可得改運而吉祥。如此種種皆是世人之惑也,為何呢?
此等謊言皆是蔡倫故事之重演,為了要銷售其製作出來之金鉑謀利所導引出來之騙言耳。試問,既已成證聖神仙佛,那會在使用民間所供焚之金鉑呢?又既已是聖神仙佛,怎會用民間之各種俗物呢?真是奇怪!所以世人當知這是一種誤導之民俗,不可信也。又過往之人,你如果燒得再多之冥紙,對往者也是沒用的,這也當知曉,莫可受迷惑,否則以訛傳訛,爾也得負起一部份道德之責任也。
錢財乃世人所喜愛者,但賺取錢財當求心安理得,絕不可有絲毫之違心、違德,否則永遠心難以安,況且因此所造之罪業,地府所不容者也,世人當慎之!不可造次,否則悔之晚矣。
轉載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失心與失雞
阿龍是個喜歡翹課的學生,雖然他的父母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賺錢供他到學校求學,但他總是想盡辦法,從學校溜出去玩。
這一天,阿龍難得的坐在課堂裡上課,可是老師所講的追求學問的方法,對阿龍來說,真是又枯燥又乏味。阿龍心裡想:「真煩!我得想個辦法離開這裡才行。」
這時老師正很有耐心的向學生們講解著,他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顆愛人、愛萬物的心,那就是仁。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循著正當的軌道去做,這軌道就是義。」
正當老師說到一半時,阿龍突然舉手站了起來,他心虛的說:「報告老師,我家今天早上丟了一些雞,還有一隻狗也走失了,我想現在就回去幫爸爸媽媽尋找牠們。」
老師想了一下,對他說:「阿龍,你先坐下,聽完了老師說的這些話以後,再走也未遲!」阿龍只好又坐下聽課。
老師接著對學生們說:「如果我們捨棄了正當的軌道,就像我們走路,放棄了應該走的大路不走,是怎麼樣也行不通,到不了的。而丟掉了那顆愛人、愛萬物的心,不去找回來,也是很可悲的!」
這時候,老師看了阿龍一眼,又說:「現在有人丟掉了雞和狗,都知道要去找回來,可是『心』丟掉了,卻不知道去尋找,這是很可悲的!追求學問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是把丟掉的心找回來而已!」
阿龍聽了之後,羞愧得滿臉通紅,他低下頭來,回味著老師所講的話,兩隻腳就像有千斤重似的,移不動也走不開了。
孟子的太老師子思曾說:「天生的氣質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修道,修道的方法叫做教育。」
所以在學校唸書求學,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發揮我們人類善良的本性像仁、義、禮、信等。可是一般人卻常常受到外界不好事務的引誘,失掉了善良的心,因此孟子認為追求學問的方法,就是在把失掉了的心找回來。
※ ※ ※
昔以寒窗苦讀功名求取,都明白尊師之道,更懂得教育的重要。而往昔以教育四維八德今卻已不再是教育主流,這是時代變遷之故,亦或人心變化之故,其實整體社會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度的物質需求致使人心更迷失,導致昔日的教育方針不再被重視。
現今的教育都是與科技資訊接軌,學的都往物質方向學習,這己忽略了倫理道德綱常來導正人心作為基礎學習,也就因此現今社會人心隨著學習不同,故沒能在基本教育方針隨著往昔教育重點來教習,致使為求物質相界的東西,產生人心逐漸沉迷與不懂得人倫綱常四維八德的真諦是什麼,不懂得其意為何。
看現代人心靈上的追求己非是清靜心,而是如何來取得一切物相妄想心,世人需明白教育要從基本根本札根,這根本就是心的學習,如不能往心教育,而都往物相界一切追求作教習,那終必是難脫相界種種束縛,身心靈必皆疲憊,慧命也必跟隨著執著相界難能出離塵埃。
世人智慧都超然,何故不能在這基本教育上深作衡量與徹悟到,教育是重在(根本心)學習,還是教育使其著迷於物慾相界的學習呢?這是值得深思啊!
摘錄自慈聖雜誌第91期
這一天,阿龍難得的坐在課堂裡上課,可是老師所講的追求學問的方法,對阿龍來說,真是又枯燥又乏味。阿龍心裡想:「真煩!我得想個辦法離開這裡才行。」
這時老師正很有耐心的向學生們講解著,他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顆愛人、愛萬物的心,那就是仁。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循著正當的軌道去做,這軌道就是義。」
正當老師說到一半時,阿龍突然舉手站了起來,他心虛的說:「報告老師,我家今天早上丟了一些雞,還有一隻狗也走失了,我想現在就回去幫爸爸媽媽尋找牠們。」
老師想了一下,對他說:「阿龍,你先坐下,聽完了老師說的這些話以後,再走也未遲!」阿龍只好又坐下聽課。
老師接著對學生們說:「如果我們捨棄了正當的軌道,就像我們走路,放棄了應該走的大路不走,是怎麼樣也行不通,到不了的。而丟掉了那顆愛人、愛萬物的心,不去找回來,也是很可悲的!」
這時候,老師看了阿龍一眼,又說:「現在有人丟掉了雞和狗,都知道要去找回來,可是『心』丟掉了,卻不知道去尋找,這是很可悲的!追求學問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是把丟掉的心找回來而已!」
阿龍聽了之後,羞愧得滿臉通紅,他低下頭來,回味著老師所講的話,兩隻腳就像有千斤重似的,移不動也走不開了。
孟子的太老師子思曾說:「天生的氣質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做修道,修道的方法叫做教育。」
所以在學校唸書求學,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發揮我們人類善良的本性像仁、義、禮、信等。可是一般人卻常常受到外界不好事務的引誘,失掉了善良的心,因此孟子認為追求學問的方法,就是在把失掉了的心找回來。
※ ※ ※
昔以寒窗苦讀功名求取,都明白尊師之道,更懂得教育的重要。而往昔以教育四維八德今卻已不再是教育主流,這是時代變遷之故,亦或人心變化之故,其實整體社會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度的物質需求致使人心更迷失,導致昔日的教育方針不再被重視。
現今的教育都是與科技資訊接軌,學的都往物質方向學習,這己忽略了倫理道德綱常來導正人心作為基礎學習,也就因此現今社會人心隨著學習不同,故沒能在基本教育方針隨著往昔教育重點來教習,致使為求物質相界的東西,產生人心逐漸沉迷與不懂得人倫綱常四維八德的真諦是什麼,不懂得其意為何。
看現代人心靈上的追求己非是清靜心,而是如何來取得一切物相妄想心,世人需明白教育要從基本根本札根,這根本就是心的學習,如不能往心教育,而都往物相界一切追求作教習,那終必是難脫相界種種束縛,身心靈必皆疲憊,慧命也必跟隨著執著相界難能出離塵埃。
世人智慧都超然,何故不能在這基本教育上深作衡量與徹悟到,教育是重在(根本心)學習,還是教育使其著迷於物慾相界的學習呢?這是值得深思啊!
摘錄自慈聖雜誌第91期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前世欠債不還人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凡在錢財的資借都需要有信用的償還,因他人錢財也是辛勞所賺得,可說是血汗錢,故若惡意的欺騙不償還可就是剝奪他人的福報,造作的因必成牛馬之勞來作償債,世人不可不謹慎。
實例闡述:河南一戶農家姓名魏○京,家中飼養牛隻有二、馬匹有一,然說此二牛一馬終生勞力為其主人奔波,終而勞疾老邁死亡。此二牛一馬為何今生投生畜道勞疾一生,乃前世造作惡因所致。
此二牛一馬前世本在江西從商,亦與今生之農夫是商場上好朋友,而農夫前生經商一路順遂,每次都能受到廠商的青睞,商品皆交由其製造,反觀說到今生淪落為牛馬其三人前世營商都是巧取圖利,故生意一落千丈,三人在面臨倒閉之際,皆求助於農夫(當時前身)因都是好友,故在重情義的個性下大筆財銀資助三位好友,因友人的幫助,三位好友都在困難時得以解脫,後也在商場上有所成就。
三位好友借錢之事過了十年,始終都沒想到感謝好友的相助,與償還所借財銀,好友一朝受到惡官的陷害以至財貨皆失,因此週轉不靈,在不得以情形下向三位好友追討昔日所借財銀,奈當時未立借據,大家都是好友,故只在口頭上信任而借三位好友,其三人就借此故不予償還,導致好友因此潦倒揹債窮疾而終,三人所造作罪業乃惡意借故侵人錢銀,更背義行事,致使有恩之人遭受苦難枉死,造作的因轉至今生牛馬為其農夫勞作償還前世惡行積欠財銀。
世人需知不論好友或親戚,若有錢財的互助互借都要有感恩之心,能力所及定要償還,莫有惡念侵人之財,宜慎果報當終還自受!
摘錄自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二十九:「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
實例闡述:河南一戶農家姓名魏○京,家中飼養牛隻有二、馬匹有一,然說此二牛一馬終生勞力為其主人奔波,終而勞疾老邁死亡。此二牛一馬為何今生投生畜道勞疾一生,乃前世造作惡因所致。
此二牛一馬前世本在江西從商,亦與今生之農夫是商場上好朋友,而農夫前生經商一路順遂,每次都能受到廠商的青睞,商品皆交由其製造,反觀說到今生淪落為牛馬其三人前世營商都是巧取圖利,故生意一落千丈,三人在面臨倒閉之際,皆求助於農夫(當時前身)因都是好友,故在重情義的個性下大筆財銀資助三位好友,因友人的幫助,三位好友都在困難時得以解脫,後也在商場上有所成就。
三位好友借錢之事過了十年,始終都沒想到感謝好友的相助,與償還所借財銀,好友一朝受到惡官的陷害以至財貨皆失,因此週轉不靈,在不得以情形下向三位好友追討昔日所借財銀,奈當時未立借據,大家都是好友,故只在口頭上信任而借三位好友,其三人就借此故不予償還,導致好友因此潦倒揹債窮疾而終,三人所造作罪業乃惡意借故侵人錢銀,更背義行事,致使有恩之人遭受苦難枉死,造作的因轉至今生牛馬為其農夫勞作償還前世惡行積欠財銀。
世人需知不論好友或親戚,若有錢財的互助互借都要有感恩之心,能力所及定要償還,莫有惡念侵人之財,宜慎果報當終還自受!
摘錄自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二十九:「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回到十八歲
有兩個人同時在向上帝祈禱:「萬能的主啊!讓我再年輕一回吧……」
上帝聽到後,召見了他們,要他們說出原因。
第一位說:「我是一名教授。儘管我腦子裡裝的知識很多,受到不少人的尊敬,然而我從未感到有絲毫的快樂。因為,我那寶貴的青春年華全都是在無休止的學習和無盡的書本中度過的。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享受戀愛的感覺,也沒有精力去舞廳尋求刺激。我所擁有的只有知識和迂腐,而我現在非常想過那種快樂瀟灑的日子——我想再年輕一回!」
第二位說:「我是個乞丐,這一生過得毫無意義和價值,走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冷眼。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把時間全都浪費在無聊的玩鬧中。我沒受到過知識的薰陶,也沒感受到勞動的快感。我所擁有的只有饑餓和愚昧,而我現在所羡慕的是知識和創造。主啊!讓我再年輕一回!」
「去吧!我會讓你們再年輕一回的。」上帝揮揮手,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兩人又重新回到了人間,生命從十八歲開始。
教授將所有的書本都扔在了一邊,每天沉湎於玩樂之中。
乞丐則沉醉於無盡的書本之中,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不久,他便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學府……
一眨眼的工夫,十年過去了,上帝又召見二人,詢問他們再度年輕的感受。
教授滿臉愧色,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因為,他已經變成了乞丐。
乞丐說:「感謝上帝!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我成了一個備受人們尊敬的教授,終於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
※ ※ ※
掌握人生,操之在我,無人可以左右,是故,一個人要生活得幸福美滿,或是落魄哀傷,全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人生百態,差異甚大,何以之?有些人因為生活環境不好,家境太差,未有良好的栽培;有些人因為身體的創傷,影響後來的發展;有些人因誤入歧途,不學好而浪蕩;有些人因不知上進,墮落而喪失前程;有些人因先天缺陷,無法表現自己;有些人因心志頹喪而放棄自己;有些人因家產多而荒唐自己;有些人因受情感所困而迷亂自己;有些人因生活壓力太大而了卻自己。
人生縱有不同的境遇,但命運全都操之在我,誰人也沒辦法左右,而且真正妨礙與埋沒自己的-永遠會是你自己。但看自己有沒有那份真誠的心去改變自己、端正自己、成就自己,創造美境。像環境不好的,靠堅強的意志也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身心有殘缺的,亦能靠克服困難而成就事業;誤入歧途或不知上進的,一樣可以浪子回頭;受感情所困惑的,照樣可以開朗明醒;生活陷入困境的,可以努力而改善。諸如此等,都是掌握在己的實例,可供世人了悟。
路是人走出來的,把持正確的方向,不猶豫,不退卻,立定目標,著實腳步前進,那美好的願景就在你的眼前。
摘錄自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十五章 掌握人生
上帝聽到後,召見了他們,要他們說出原因。
第一位說:「我是一名教授。儘管我腦子裡裝的知識很多,受到不少人的尊敬,然而我從未感到有絲毫的快樂。因為,我那寶貴的青春年華全都是在無休止的學習和無盡的書本中度過的。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享受戀愛的感覺,也沒有精力去舞廳尋求刺激。我所擁有的只有知識和迂腐,而我現在非常想過那種快樂瀟灑的日子——我想再年輕一回!」
第二位說:「我是個乞丐,這一生過得毫無意義和價值,走到哪都會受到別人的冷眼。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把時間全都浪費在無聊的玩鬧中。我沒受到過知識的薰陶,也沒感受到勞動的快感。我所擁有的只有饑餓和愚昧,而我現在所羡慕的是知識和創造。主啊!讓我再年輕一回!」
「去吧!我會讓你們再年輕一回的。」上帝揮揮手,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兩人又重新回到了人間,生命從十八歲開始。
教授將所有的書本都扔在了一邊,每天沉湎於玩樂之中。
乞丐則沉醉於無盡的書本之中,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不久,他便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學府……
一眨眼的工夫,十年過去了,上帝又召見二人,詢問他們再度年輕的感受。
教授滿臉愧色,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因為,他已經變成了乞丐。
乞丐說:「感謝上帝!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我成了一個備受人們尊敬的教授,終於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
※ ※ ※
掌握人生,操之在我,無人可以左右,是故,一個人要生活得幸福美滿,或是落魄哀傷,全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人生百態,差異甚大,何以之?有些人因為生活環境不好,家境太差,未有良好的栽培;有些人因為身體的創傷,影響後來的發展;有些人因誤入歧途,不學好而浪蕩;有些人因不知上進,墮落而喪失前程;有些人因先天缺陷,無法表現自己;有些人因心志頹喪而放棄自己;有些人因家產多而荒唐自己;有些人因受情感所困而迷亂自己;有些人因生活壓力太大而了卻自己。
人生縱有不同的境遇,但命運全都操之在我,誰人也沒辦法左右,而且真正妨礙與埋沒自己的-永遠會是你自己。但看自己有沒有那份真誠的心去改變自己、端正自己、成就自己,創造美境。像環境不好的,靠堅強的意志也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身心有殘缺的,亦能靠克服困難而成就事業;誤入歧途或不知上進的,一樣可以浪子回頭;受感情所困惑的,照樣可以開朗明醒;生活陷入困境的,可以努力而改善。諸如此等,都是掌握在己的實例,可供世人了悟。
路是人走出來的,把持正確的方向,不猶豫,不退卻,立定目標,著實腳步前進,那美好的願景就在你的眼前。
摘錄自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十五章 掌握人生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心美物物皆美
《禪宗公案》裡蘇東坡常與佛印禪師談玄論道。
有一天兩人一起參禪對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像什麼?」
禪師回答:「你像一尊佛。」隨即反問蘇東坡:「這樣你看我像什麼呢?」
蘇東坡答曰:「你像一堆糞。」
當時禪師安然的沒有回話。
蘇東坡心想今天我可勝了,因平時論道都不及禪師,這次禪師不回話,他認為是他贏了。滿懷歡喜的回到家中,蘇小妹問哥哥今天為何如此開心?於是蘇東坡將與禪師之對話重述一遍,怎知蘇小妹說:「兄今日輸之甚矣!」
蘇東坡不明所以,蘇小妹便解釋曰:「佛印禪師心中滿懷是佛,是以所看眾生皆是佛,而汝心中所有盡是污穢不淨,故把六根清淨之佛印禪師亦視為牛糞一堆,豈非輸之甚慘!」
蘇東坡聽後慚愧不已。
心美的人看什麼事物都美。凡事得從心境下手,因為心境美,物物皆美。
※ ※ ※
世間之萬靈萬物,乃上天之化育而成,靈雖有高低之差異,但其命之美都是相同的。又事物之美,當求其真與實,莫只顧其表與虛,如此將會受到己身意念之所害,造罪造業也。
心能安於美,不只可怡養心性,使本靈光明,更可因安於美,而使心性歸於善,既歸於善,則必有功,功成德可就也,如心偏離於美,則必認為世間種種皆惡,此惡念一出,性必暗晦無光,心性晦昧,惡事百出,那亦必沉淪不復矣。
故可知心安於美,雖屬藝術,真正之妙是在於能使人完完全全的歸趨於善,這才是美之真諦所在,盼世人習成之。
摘錄自方寸當知所安-第十七章 心當安於美
有一天兩人一起參禪對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像什麼?」
禪師回答:「你像一尊佛。」隨即反問蘇東坡:「這樣你看我像什麼呢?」
蘇東坡答曰:「你像一堆糞。」
當時禪師安然的沒有回話。
蘇東坡心想今天我可勝了,因平時論道都不及禪師,這次禪師不回話,他認為是他贏了。滿懷歡喜的回到家中,蘇小妹問哥哥今天為何如此開心?於是蘇東坡將與禪師之對話重述一遍,怎知蘇小妹說:「兄今日輸之甚矣!」
蘇東坡不明所以,蘇小妹便解釋曰:「佛印禪師心中滿懷是佛,是以所看眾生皆是佛,而汝心中所有盡是污穢不淨,故把六根清淨之佛印禪師亦視為牛糞一堆,豈非輸之甚慘!」
蘇東坡聽後慚愧不已。
心美的人看什麼事物都美。凡事得從心境下手,因為心境美,物物皆美。
※ ※ ※
世間之萬靈萬物,乃上天之化育而成,靈雖有高低之差異,但其命之美都是相同的。又事物之美,當求其真與實,莫只顧其表與虛,如此將會受到己身意念之所害,造罪造業也。
心能安於美,不只可怡養心性,使本靈光明,更可因安於美,而使心性歸於善,既歸於善,則必有功,功成德可就也,如心偏離於美,則必認為世間種種皆惡,此惡念一出,性必暗晦無光,心性晦昧,惡事百出,那亦必沉淪不復矣。
故可知心安於美,雖屬藝術,真正之妙是在於能使人完完全全的歸趨於善,這才是美之真諦所在,盼世人習成之。
摘錄自方寸當知所安-第十七章 心當安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