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嚮往「修道」,希望修道能有所成,但對修道又似乎抓不到重點,而停留在名相上打轉,常耗費了人生大半光陰卻無所得,實在可惜!那麼,怎麼樣才算修行?做早晚課?誦經?禮佛?念佛?除此之外呢?修道者應知一個人的習性不是短時間養成,自然也難以在一夕之間改變。因此,唯有時常注意觀照,隨時思維,反省自己的言行、念頭,才能遠塵離垢,契入法理。
昔時,舍利弗尊者早上穿好外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後,回到精舍,放好衣、缽,洗足已,拿著坐墊,入林中坐禪。禪坐後,去見佛陀。
佛陀問:「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白天坐禪後過來。」
佛陀又問:「今天入何等禪住?」
舍利弗答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
佛陀說:「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禪住。若別人也想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習:不論是入城、行乞食或出城時,都應反省:當眼睛看見外境時,耳朵聽到讚美時,鼻子聞到香氣時,舌頭嚐到美味時,身體碰觸到東西時,與自己的意念相契合時,有無貪欲、恩愛、愛念、著迷?如果有,就應該精勤守住意念,來修學。就像身上的衣服、頭髮著火了,要用有效的方法撲滅一樣。
若能時常這樣反省觀察,則不論是走在路上,或進入村莊乞食,或走出村莊,隨時隨地,在眼睛看的時候,耳朵聽的時候,鼻子聞的時候,舌頭品嚐的時候,身體碰觸的時候,意念升起的時候,沒有貪愛、愛念、染著的情形產生。內心就會生起法喜,因為有這樣的喜樂善根,而更能夠日夜精勤,繫念修學,最後得以解脫。」
一個修道者若是能掌握隨時觀照的功夫,自然惱苦就可以漸趨平息,而活得自在、充實。反觀現今修道者,平常總是放任六根觸六塵,升起種種貪嗔癡,而沒有隨順體驗,沒有在六根觸六塵時,好好用心觀照,卻又妄想能一朝頓悟,直超三界,當然難以如願,難以有成也。
修道基本功-第卅四章 要觀照
※ ※ ※
佛陀所教導之「出世間禪定」是具足戒、定、慧,依正念、正智、止觀並行而成的「正定」,與一般傳統只是一心「專注」於一個定點的世間禪定不同。
《雜阿含四六四經》記載:尊者阿難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由經典所述即可知,修禪定的重點在於止、觀俱修,因為「修止」可以得「定」,但「修觀」才能得「慧」,故要得到諸解脫界的關鍵是在於「內觀」禪修。內觀禪修就是清楚、覺醒地,觀照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或是感受、想像等意念的生起和消滅。也就是要時時保持覺醒,清楚地觀照身心變化的過程,才能獲得透視身心實相的智慧。
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但可培養出穩定的往內觀察能力,體驗五蘊生滅是無常的,更進而能超越身心的範疇,自證涅槃實相,在六根對六塵的生活當中,內心不會被外境所轉,因此面對人生的起伏時,更能豁然自在。
修行必是以五蘊為主,離開五蘊就不是內觀,故雜阿含經所云「出世間禪定」之初禪是觀察五蘊,二禪也是觀察五蘊,三禪也是觀察五蘊。出世間禪定與世間禪定的差別,在於出世間禪定有和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因為出世間禪定有思惟苦,思惟苦集,所以會厭離苦,修滅苦之道進而能達到離欲,滅盡,解脫。但是世間禪定乃在於實踐人天善道,雖然可以享受三界和世間福報,但最終仍然受到輪迴之束縛也。
禪修的重要-第七章 出世間禪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看似贏了,但卻輸了
一對年輕的夫婦正在所租的小套房裡為著添購新家具的事情而鬧彆扭,女的口才犀利,男的剛毅木納,過沒多久作老公的就已處於挨轟的態勢。
不一會兒,兩個人都嚷得精疲力盡,說不出話來。
這時前幾分鐘一直被迫採低姿態的先生忽然開口了,他感慨地對他所愛的老婆說:「老婆,就算妳講得全都對,但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
「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雖是短短的幾個字,確多麼值得我們這些講求「贏」為目的的現代人省思啊!
我很喜歡一句名言「有時候您贏了,但其實您輸了!」
可不是嗎?有時候您贏了面子,但其實您輸了感情;有時候您贏了口舌,但其實您輸了形象;有時候您贏了好處,但其實您輸了友誼,總之,有時候您看似贏了,實際上您卻輸了!
待人處事固然應該「據理」,但卻不一定要臉紅脖子粗地在那兒「力爭」!
理直氣「和」的態度絕對比理直氣「壯」更易為人所接受。
這世界上有四種人:
第一種人:沒有立場,不講道理,態度也不好。
第二種人:沒有立場,不講道理,態度卻很好。
第三種人:有自己的原則,也很會講理,但表達方式卻很「衝」。
第四種人:很有立場,很講道理,溝通方式也很溫和。
如果將這四種人各配上一個形容詞,我們可以說:
第一種人,是徹底的「可憐人」,因為他將一無所有。
第二種人,是鄉愿型的「濫好人」,因為他實在缺乏立場。
第三種人,是橫衝直撞的「機器人」,因為他雖然邏輯無礙,卻不懂與人相處的藝術。
第四種,是「最可愛的人」,因為他們就是像天使一般。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成為「第四種人」,您才會是一個真正的贏家!
在人際互動間,您會顧此失彼嗎?
您常「看似贏了,但卻輸了」嗎?
實在值得您深思咀嚼之。
做人不講理,是一種缺點,做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
不一會兒,兩個人都嚷得精疲力盡,說不出話來。
這時前幾分鐘一直被迫採低姿態的先生忽然開口了,他感慨地對他所愛的老婆說:「老婆,就算妳講得全都對,但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
「為了辯贏我而毀掉一整個晚上的氣氛,值得嗎?」雖是短短的幾個字,確多麼值得我們這些講求「贏」為目的的現代人省思啊!
我很喜歡一句名言「有時候您贏了,但其實您輸了!」
可不是嗎?有時候您贏了面子,但其實您輸了感情;有時候您贏了口舌,但其實您輸了形象;有時候您贏了好處,但其實您輸了友誼,總之,有時候您看似贏了,實際上您卻輸了!
待人處事固然應該「據理」,但卻不一定要臉紅脖子粗地在那兒「力爭」!
理直氣「和」的態度絕對比理直氣「壯」更易為人所接受。
這世界上有四種人:
第一種人:沒有立場,不講道理,態度也不好。
第二種人:沒有立場,不講道理,態度卻很好。
第三種人:有自己的原則,也很會講理,但表達方式卻很「衝」。
第四種人:很有立場,很講道理,溝通方式也很溫和。
如果將這四種人各配上一個形容詞,我們可以說:
第一種人,是徹底的「可憐人」,因為他將一無所有。
第二種人,是鄉愿型的「濫好人」,因為他實在缺乏立場。
第三種人,是橫衝直撞的「機器人」,因為他雖然邏輯無礙,卻不懂與人相處的藝術。
第四種,是「最可愛的人」,因為他們就是像天使一般。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成為「第四種人」,您才會是一個真正的贏家!
在人際互動間,您會顧此失彼嗎?
您常「看似贏了,但卻輸了」嗎?
實在值得您深思咀嚼之。
做人不講理,是一種缺點,做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
欲天、梵天、涅槃
蓮生/文
曾經有一位生在欲界天的天使,想這個問題想很久了,最後終於鼓足勇氣才下來問我: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人間是有很多的快樂例如很有錢、很有名望,很多的賞識和禮遇,很多人尊敬,最重要的是,很恩愛很美麗的妻子,彼此過美滿又幸福的日子。如果生到欲界天,也很好,天界裏有男女相,享受著比人間更好的娛樂和歡喜,我最愛的妻子也一樣在這裡。」
天使接著說:「然而,一離開欲界天,到了梵天,欲界的快樂全沒有了,也無男女相,一切情愛不見了,更無妻子,在梵天,一定是很孤獨的地方,這樣子的梵天連形體也無,真想不出會有什麼快樂?我們修行,要到梵天,甚至到涅槃更糟更慘,好好的快樂不享,反而要孤單、憂愁、悲傷、寂寞、這樣子的修行,對嗎?」
天使再說:
「就算成了佛,證得涅槃,在涅槃界的,大家都一樣,驕傲也沒有了,光榮也沒有了,反正都一樣死寂,真不知道,快樂在那裡?」
我告訴這位天使:
「我們人間的快樂,無非色、聲、香、味、觸、法的快樂,也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而在欲天,這一類的變化更多,所以欲天比人間更樂。你可以想一想這些樂,原由感覺而起,真的有多快樂,全憑感覺,就連觸,也是感覺,妻子的美是感覺,互相擁抱,也是感覺,一切快樂由感覺而生。這些感覺是很短暫的。」
我說:「梵天、涅槃之樂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想像,例如,梵天的禪境、禪音、禪味、禪食,其樂恒久,更勝人間、欲天,很難明白梵天、涅槃之樂,那種境界,實在太高超了,太恒久了,太清淨了!」
我真實的告訴天使:「不要害怕快樂被剝奪,梵天、涅槃才是真實的極樂,大樂,無上樂。」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欲天、梵天、涅槃
曾經有一位生在欲界天的天使,想這個問題想很久了,最後終於鼓足勇氣才下來問我: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人間是有很多的快樂例如很有錢、很有名望,很多的賞識和禮遇,很多人尊敬,最重要的是,很恩愛很美麗的妻子,彼此過美滿又幸福的日子。如果生到欲界天,也很好,天界裏有男女相,享受著比人間更好的娛樂和歡喜,我最愛的妻子也一樣在這裡。」
天使接著說:「然而,一離開欲界天,到了梵天,欲界的快樂全沒有了,也無男女相,一切情愛不見了,更無妻子,在梵天,一定是很孤獨的地方,這樣子的梵天連形體也無,真想不出會有什麼快樂?我們修行,要到梵天,甚至到涅槃更糟更慘,好好的快樂不享,反而要孤單、憂愁、悲傷、寂寞、這樣子的修行,對嗎?」
天使再說:
「就算成了佛,證得涅槃,在涅槃界的,大家都一樣,驕傲也沒有了,光榮也沒有了,反正都一樣死寂,真不知道,快樂在那裡?」
我告訴這位天使:
「我們人間的快樂,無非色、聲、香、味、觸、法的快樂,也即是眼、耳、鼻、舌、身、意。而在欲天,這一類的變化更多,所以欲天比人間更樂。你可以想一想這些樂,原由感覺而起,真的有多快樂,全憑感覺,就連觸,也是感覺,妻子的美是感覺,互相擁抱,也是感覺,一切快樂由感覺而生。這些感覺是很短暫的。」
我說:「梵天、涅槃之樂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想像,例如,梵天的禪境、禪音、禪味、禪食,其樂恒久,更勝人間、欲天,很難明白梵天、涅槃之樂,那種境界,實在太高超了,太恒久了,太清淨了!」
我真實的告訴天使:「不要害怕快樂被剝奪,梵天、涅槃才是真實的極樂,大樂,無上樂。」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欲天、梵天、涅槃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承志繼行
宋朝的李文正公名昉,年老退休之後,因為元宵節皇宮裡面舉辦燈會,宋太宗就派了轎子來迎接他入宮,並且安排他坐在太宗的旁邊。
太宗還親自為他斟酒,親手挑選好的果實賞賜他,並且對他說:「你真正是一位善人君子啊!兩次擔任宰相的職位,從來都沒有傷人害物之心,這就是朕想念你的原因啊!」
文正公回家之後,就訓勉他的兒子說:「我這一生雖然沒有建立什麼奇功偉績,可以驚世駭俗;然而我從來沒有遮蔽別人的善行善事,阻撓別人的升遷,縱然在沒有旁人看到的地方,也不會欺騙自己;為人處世,謹守著道德的標準和自己的本分;這四件事情,我還有把握算是自己沒有違反。」
文正接著說:「今天承蒙聖上在許多大臣的面前,稱讚我為善人君子;要知道所謂的善人君子,連孔子尚且都說還沒有見到過啊!我是什麼人呢?怎麼敢承當這個善人君子的稱呼呢?你們應當記著聖上對我過譽獎勵的話,努力實踐我剛才所說的四件事情;這樣對於君王來說,就是盡忠;對於父母來說,就是盡孝;以此來修身齊家,處世待人,或許就可以做到了無忝所生啊!」
他的兒子宗諤,恪守著他的教訓,為當時天下頗有名望的聞人。
※ ※ ※
人生在世,以承接先聖遺志,接續道範懿德,是謂永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未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孔聖謂世人其父在世時,當觀察其志向所在,而其父往生後當審思反省其在世時之總範懿行,以發揚其志向,依照其合理正當之德行模範,將之發揚光大。
為人長上大多有其值得追思之處,有者童叟無欺,取其信;有者兄弟和諧,取其義;有者處事至公至正、戰戰競競,取其忠;有者得理饒人,取其和;有者慈悲喜捨,取其愛;有者弱小扶持,取其仁;而在主導這些事之長者功成身退時,為人後輩理當承接起長輩之先前道德風範予以發揚光大,甚至改進其不足處,而能長久行持不懈怠,日求精進與革新,則可以稱得上是「孝子」了。
在於一個家庭裡是如此,在於一個團體上更是如此;而孝是擇善從流而非愚昧盲從,因承接懿德乃是合理正當之行為,故擇其善加以發揚,其不善者予以革除,如此是乃真孝行。
修身養性-第十四章 承志繼行
太宗還親自為他斟酒,親手挑選好的果實賞賜他,並且對他說:「你真正是一位善人君子啊!兩次擔任宰相的職位,從來都沒有傷人害物之心,這就是朕想念你的原因啊!」
文正公回家之後,就訓勉他的兒子說:「我這一生雖然沒有建立什麼奇功偉績,可以驚世駭俗;然而我從來沒有遮蔽別人的善行善事,阻撓別人的升遷,縱然在沒有旁人看到的地方,也不會欺騙自己;為人處世,謹守著道德的標準和自己的本分;這四件事情,我還有把握算是自己沒有違反。」
文正接著說:「今天承蒙聖上在許多大臣的面前,稱讚我為善人君子;要知道所謂的善人君子,連孔子尚且都說還沒有見到過啊!我是什麼人呢?怎麼敢承當這個善人君子的稱呼呢?你們應當記著聖上對我過譽獎勵的話,努力實踐我剛才所說的四件事情;這樣對於君王來說,就是盡忠;對於父母來說,就是盡孝;以此來修身齊家,處世待人,或許就可以做到了無忝所生啊!」
他的兒子宗諤,恪守著他的教訓,為當時天下頗有名望的聞人。
※ ※ ※
人生在世,以承接先聖遺志,接續道範懿德,是謂永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未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孔聖謂世人其父在世時,當觀察其志向所在,而其父往生後當審思反省其在世時之總範懿行,以發揚其志向,依照其合理正當之德行模範,將之發揚光大。
為人長上大多有其值得追思之處,有者童叟無欺,取其信;有者兄弟和諧,取其義;有者處事至公至正、戰戰競競,取其忠;有者得理饒人,取其和;有者慈悲喜捨,取其愛;有者弱小扶持,取其仁;而在主導這些事之長者功成身退時,為人後輩理當承接起長輩之先前道德風範予以發揚光大,甚至改進其不足處,而能長久行持不懈怠,日求精進與革新,則可以稱得上是「孝子」了。
在於一個家庭裡是如此,在於一個團體上更是如此;而孝是擇善從流而非愚昧盲從,因承接懿德乃是合理正當之行為,故擇其善加以發揚,其不善者予以革除,如此是乃真孝行。
修身養性-第十四章 承志繼行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賣胭脂
有個書生,屢考不中。世態的炎涼,使他決意放棄仕途的追求,拋棄趨之若鶩的塵世功名,出家尋道。
經人指點後,書生來到一座山洞裡,欲拜道長為師。道長慧目望去,上下打量了一番,內心不禁暗暗自喜。然後緩緩的對他說:「你想學甚麼?我有點石成金之術,有空行之法,有遁入之道。」
書生沒有多想,只是誠懇的說:「弟子只想學道。」於是,道長每天給他講道,教他打坐入定修煉。
幾年後的一天,道長叫來書生,對他說,他想建一座宏偉的天宮,但資金不足,所以想讓書生,白天到山下的繁華街市賣胭脂,晚上回來接著打坐修煉。
書生看到師父已經吩咐下來了,做弟子的只有遵從。
書生問:「師父,弟子一貧如洗,去哪裏可以弄到胭脂呢?」
道長指著一堆石頭,一瞬間,這些石頭就都變成了最上等的胭脂,足有幾大箱。
書生非常的不解,師父有點石成金之術,何苦讓弟子奔波世俗,掙錢呢?疑問歸疑問,修道的人,要遵從師父的意願是最重要的。
於是,書生每天天剛亮,就挑著胭脂,帶著滿心的不情願,下山了。書生本是斯文靦腆的人,還不習慣於在市井之間,像伙夫一樣,吆喝叫賣。所以一開始,書生站在安靜人少處,低著頭,以嗡嗡,細如蚊子的聲音,說著:「賣胭脂嘍,賣胭脂嘍。」
偶有過路的人,要很仔細聽,才能聽到書生的叫賣聲。道長站在不遠處看著他,看他一個修道的,還如此懼怕世俗,道長一面看,一面搖頭。便化作粗魯的屠夫,提著刀,來到書生身邊,問他幹甚麼的?
書生低著頭,紅著臉說:賣胭脂的。屠夫突然一聲大作,用刀架起了書生的臉,開足了嗓門說:「說甚麼?聽不清。」
書生清了清嗓音,鎮靜了一下,看著刀,顫抖的說:「賣胭脂的。」
屠夫說:「賣,就得喊出來。街面那麼吵,你的聲音那麼小,誰聽的清呀!你的聲音再這麼小,我就把你的貨箱砍爛。」
書生真是不明白,看著市井上你來我往的,井井有條,竟會陡然出現這麼一個無賴。想要完成師父的意願,就得儘快賣完胭脂。豁出去了,書生克服了膽怯,漸漸的自然吆喝叫賣起來。
身在世俗,看的自然都是俗事,叫罵的,打架的,打情罵俏的,孩子哭,痞子鬧的,沒點安寧。可想而知,書生的厭世情緒了。每天晚上回來打坐,心也被攪的不安寧。他也不好問師父,只好自己想,自己悟。
後來明白:修道人的心是為修道而來,心在道中,自然就能遠離世俗,怕甚麼呢?
一個月過去了,書生連一盒胭脂也沒有賣出去。有時不禁暗自叫苦:怎麼賣胭脂比修道還難呢?不過,後來漸漸能明白,既然師父讓賣胭脂,那我就高高興興的賣。修道要用心,賣也的用心,要想賣出貨,賺的錢,就得知道誰用胭脂。
書生想了想,尋常婦人家,青樓的娼妓,宮廷后妃,富商寵妾,都用呀。可是轉念一想,賣胭脂就得接觸女色,那還怎麼修道呀?女色還真難過。要和人家講,要看人家,等人家塗上胭脂後,還的說適不適合,好不好看。
一天,書生想到,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是世俗中人,都是人。我是修道人,是超越世俗的人。世俗的一切,包括人,怎麼能動得了我修煉的志向呢?想到這些,書生便不再覺的接觸人有甚麼難為情的,心一下坦然了。
書生開始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因為把住了心,所以花花世界,在書生的眼裡,都顯的暗暗發沉。塵世嘛,不土才怪?至此,有天宮神女看到書生的想法所動。於是下世,化成妙齡女郎,故做千百嬌媚姿態,以試書生。儘管白天書生賣胭脂時,不能打坐修煉,但心時時刻刻都處於定中,自然不為女色所動。
神女見書生定力了得,離去後,又化作年邁色衰的貴婦,來買胭脂。貴婦買下胭脂後,便立刻塗在臉上,瞬間只見珠黃的容貌還原成貌美的少婦。眾人見狀,紛紛驚訝萬分,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胭脂。消息一下傳遍了街市,眾人紛紛來買胭脂。
那天,正逢太后進廟禮佛,看到街麵人聲鼎沸,不禁好奇。於是派人詢問究竟。當知胭脂的神奇後,隨即出資百金,買下了全部的胭脂。
書生看著百兩的黃金,心想,師父的願望終於可以完成了,高高興興的挑著黃金,回山匯報師父。
半途中,書生看到一隊軍馬,正企圖凌辱一群正在採花的少女。自古貞潔為重,豈能袖手旁觀。長久的吆喝叫賣,以使書生的聲音不再羞澀,反而洪亮如鐘。
書生說:「我有黃金百兩,願全部送給將領,希望將領放過這些無辜的少女。」
將領一看兩擔的黃金垂手可得,頓時眉開眼笑,歡喜的不得了,立刻答應書生放過了這些少女。
真是世事無常呀,剛才還有百金,完成師父修建天宮的願望,一轉眼,就甚麼都沒有了。書生難免有些失落,回到山上,一一告訴了道長。
其實,道長一直在看著書生的修煉,化成不同的人,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的看著他,稍有不對,便立即點化。聽著書生的講述,道長往虛空一指,書生便看到了一座美麗的宮殿。
道長說:你已經幫我建成了天宮。這就是你賣胭脂時,心不為人世所動,在天界修出的的宮殿。書生不禁「哇」的一聲:「原來,這就是道呀!」
※ ※ ※
俗者易受外物之惑,聖者見物不動如山,正所謂我既心不起念,外物豈礙於人。凡世間人因對一切假境種種迷惑在眼耳鼻舌身意,導致心念無以清淨,更對一切外物窮追求,這等皆是無智亦愚痴。
修行乃是要學聖賢之智慧,效諸佛菩薩之慈悲與大願,因此在修行過程中,應先要從靜中養心、練性,從動中練身、積功,此能培己靈心之智慧,練性達至光陀。
身本俱功行之賦,藉假修真、積功累德。故要從修行來得到成就,必需習聖賢效諸佛菩薩練己之性,養己之心,時以反照不動邪思、惡念,不起惑心、妄心,此等心念不起,定不礙於外物誘惑,如是福禍無門,唯人自召乎。
是以故上蒼悲憫,不忍世眾沉迷業海,受制假境、假相壞了本賦根性,慈悲降設殊勝聖脈道場,就是希望藉由聖門教化開啟一扇門,給予世人參悟學修解脫,世人宜明上天苦心,諸佛菩薩願心,早修道程齊登彼岸。
慈聖雜誌一四六期
經人指點後,書生來到一座山洞裡,欲拜道長為師。道長慧目望去,上下打量了一番,內心不禁暗暗自喜。然後緩緩的對他說:「你想學甚麼?我有點石成金之術,有空行之法,有遁入之道。」
書生沒有多想,只是誠懇的說:「弟子只想學道。」於是,道長每天給他講道,教他打坐入定修煉。
幾年後的一天,道長叫來書生,對他說,他想建一座宏偉的天宮,但資金不足,所以想讓書生,白天到山下的繁華街市賣胭脂,晚上回來接著打坐修煉。
書生看到師父已經吩咐下來了,做弟子的只有遵從。
書生問:「師父,弟子一貧如洗,去哪裏可以弄到胭脂呢?」
道長指著一堆石頭,一瞬間,這些石頭就都變成了最上等的胭脂,足有幾大箱。
書生非常的不解,師父有點石成金之術,何苦讓弟子奔波世俗,掙錢呢?疑問歸疑問,修道的人,要遵從師父的意願是最重要的。
於是,書生每天天剛亮,就挑著胭脂,帶著滿心的不情願,下山了。書生本是斯文靦腆的人,還不習慣於在市井之間,像伙夫一樣,吆喝叫賣。所以一開始,書生站在安靜人少處,低著頭,以嗡嗡,細如蚊子的聲音,說著:「賣胭脂嘍,賣胭脂嘍。」
偶有過路的人,要很仔細聽,才能聽到書生的叫賣聲。道長站在不遠處看著他,看他一個修道的,還如此懼怕世俗,道長一面看,一面搖頭。便化作粗魯的屠夫,提著刀,來到書生身邊,問他幹甚麼的?
書生低著頭,紅著臉說:賣胭脂的。屠夫突然一聲大作,用刀架起了書生的臉,開足了嗓門說:「說甚麼?聽不清。」
書生清了清嗓音,鎮靜了一下,看著刀,顫抖的說:「賣胭脂的。」
屠夫說:「賣,就得喊出來。街面那麼吵,你的聲音那麼小,誰聽的清呀!你的聲音再這麼小,我就把你的貨箱砍爛。」
書生真是不明白,看著市井上你來我往的,井井有條,竟會陡然出現這麼一個無賴。想要完成師父的意願,就得儘快賣完胭脂。豁出去了,書生克服了膽怯,漸漸的自然吆喝叫賣起來。
身在世俗,看的自然都是俗事,叫罵的,打架的,打情罵俏的,孩子哭,痞子鬧的,沒點安寧。可想而知,書生的厭世情緒了。每天晚上回來打坐,心也被攪的不安寧。他也不好問師父,只好自己想,自己悟。
後來明白:修道人的心是為修道而來,心在道中,自然就能遠離世俗,怕甚麼呢?
一個月過去了,書生連一盒胭脂也沒有賣出去。有時不禁暗自叫苦:怎麼賣胭脂比修道還難呢?不過,後來漸漸能明白,既然師父讓賣胭脂,那我就高高興興的賣。修道要用心,賣也的用心,要想賣出貨,賺的錢,就得知道誰用胭脂。
書生想了想,尋常婦人家,青樓的娼妓,宮廷后妃,富商寵妾,都用呀。可是轉念一想,賣胭脂就得接觸女色,那還怎麼修道呀?女色還真難過。要和人家講,要看人家,等人家塗上胭脂後,還的說適不適合,好不好看。
一天,書生想到,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是世俗中人,都是人。我是修道人,是超越世俗的人。世俗的一切,包括人,怎麼能動得了我修煉的志向呢?想到這些,書生便不再覺的接觸人有甚麼難為情的,心一下坦然了。
書生開始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因為把住了心,所以花花世界,在書生的眼裡,都顯的暗暗發沉。塵世嘛,不土才怪?至此,有天宮神女看到書生的想法所動。於是下世,化成妙齡女郎,故做千百嬌媚姿態,以試書生。儘管白天書生賣胭脂時,不能打坐修煉,但心時時刻刻都處於定中,自然不為女色所動。
神女見書生定力了得,離去後,又化作年邁色衰的貴婦,來買胭脂。貴婦買下胭脂後,便立刻塗在臉上,瞬間只見珠黃的容貌還原成貌美的少婦。眾人見狀,紛紛驚訝萬分,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胭脂。消息一下傳遍了街市,眾人紛紛來買胭脂。
那天,正逢太后進廟禮佛,看到街麵人聲鼎沸,不禁好奇。於是派人詢問究竟。當知胭脂的神奇後,隨即出資百金,買下了全部的胭脂。
書生看著百兩的黃金,心想,師父的願望終於可以完成了,高高興興的挑著黃金,回山匯報師父。
半途中,書生看到一隊軍馬,正企圖凌辱一群正在採花的少女。自古貞潔為重,豈能袖手旁觀。長久的吆喝叫賣,以使書生的聲音不再羞澀,反而洪亮如鐘。
書生說:「我有黃金百兩,願全部送給將領,希望將領放過這些無辜的少女。」
將領一看兩擔的黃金垂手可得,頓時眉開眼笑,歡喜的不得了,立刻答應書生放過了這些少女。
真是世事無常呀,剛才還有百金,完成師父修建天宮的願望,一轉眼,就甚麼都沒有了。書生難免有些失落,回到山上,一一告訴了道長。
其實,道長一直在看著書生的修煉,化成不同的人,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的看著他,稍有不對,便立即點化。聽著書生的講述,道長往虛空一指,書生便看到了一座美麗的宮殿。
道長說:你已經幫我建成了天宮。這就是你賣胭脂時,心不為人世所動,在天界修出的的宮殿。書生不禁「哇」的一聲:「原來,這就是道呀!」
※ ※ ※
俗者易受外物之惑,聖者見物不動如山,正所謂我既心不起念,外物豈礙於人。凡世間人因對一切假境種種迷惑在眼耳鼻舌身意,導致心念無以清淨,更對一切外物窮追求,這等皆是無智亦愚痴。
修行乃是要學聖賢之智慧,效諸佛菩薩之慈悲與大願,因此在修行過程中,應先要從靜中養心、練性,從動中練身、積功,此能培己靈心之智慧,練性達至光陀。
身本俱功行之賦,藉假修真、積功累德。故要從修行來得到成就,必需習聖賢效諸佛菩薩練己之性,養己之心,時以反照不動邪思、惡念,不起惑心、妄心,此等心念不起,定不礙於外物誘惑,如是福禍無門,唯人自召乎。
是以故上蒼悲憫,不忍世眾沉迷業海,受制假境、假相壞了本賦根性,慈悲降設殊勝聖脈道場,就是希望藉由聖門教化開啟一扇門,給予世人參悟學修解脫,世人宜明上天苦心,諸佛菩薩願心,早修道程齊登彼岸。
慈聖雜誌一四六期
冤枉而來,冤枉去
紹興府有一位布政,因貪污而積累了數十萬的家財,丟官之後回到家鄉,購置了十萬畝良田,在當地可算是首富了。
他經常夢到祖父對他說:「你就要受到報應了!」當然,他根本不相信這話。
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孫子,整天吃喝嫖賭,結果都短命而死。兒孫死後,布政中風癱瘓,甚為淒慘。
更不幸的是,兒媳和孫媳不守婦道,很多人見她們有錢,都想佔便宜。布政眼睜睜看著,卻無能為力。最後,家財全部敗光了。
布政臨死的時候瞪著眼睛大聲說:「官做到了布政不能算小,良田十萬畝也不能算少,都在我手中置的,又都在我手中了的,這是什麼道理啊!」《集福消災之道》
※ ※ ※
在現今的社會裡一般人只想快速的累積財富,以增加物質的享受,甚至以為可永傳子孫,因而常不擇手段以獲取之,卻不知不義之財易招滅身之災,甚至禍延子孫。
因此世人初發心不同將來所得之果報自然不同,非法獲取之財富,宛如鏡花水月暫有還無,而念念利益眾生不顧自身者,將來必得無量福德也。因而古德有云:「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孫保之。」「享千金之產者必是千金人物。」
故奉勸世人對於他人的財富不應起嫉妒諂媚之心,而應深自反省、好好積功累德、行善佈施,如此將來自己亦能獲得財富,如俗語有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而對於非份之財則應起見利思義切勿見利忘義,以免將來禍患無窮也,希世眾體悟之。可,吾退。
天心雜誌109期
他經常夢到祖父對他說:「你就要受到報應了!」當然,他根本不相信這話。
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孫子,整天吃喝嫖賭,結果都短命而死。兒孫死後,布政中風癱瘓,甚為淒慘。
更不幸的是,兒媳和孫媳不守婦道,很多人見她們有錢,都想佔便宜。布政眼睜睜看著,卻無能為力。最後,家財全部敗光了。
布政臨死的時候瞪著眼睛大聲說:「官做到了布政不能算小,良田十萬畝也不能算少,都在我手中置的,又都在我手中了的,這是什麼道理啊!」《集福消災之道》
※ ※ ※
在現今的社會裡一般人只想快速的累積財富,以增加物質的享受,甚至以為可永傳子孫,因而常不擇手段以獲取之,卻不知不義之財易招滅身之災,甚至禍延子孫。
因此世人初發心不同將來所得之果報自然不同,非法獲取之財富,宛如鏡花水月暫有還無,而念念利益眾生不顧自身者,將來必得無量福德也。因而古德有云:「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子孫保之。」「享千金之產者必是千金人物。」
故奉勸世人對於他人的財富不應起嫉妒諂媚之心,而應深自反省、好好積功累德、行善佈施,如此將來自己亦能獲得財富,如俗語有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而對於非份之財則應起見利思義切勿見利忘義,以免將來禍患無窮也,希世眾體悟之。可,吾退。
天心雜誌109期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無功德
蓮生/文
提起「功德」兩字,就令人想起達摩祖師與梁武帝蕭衍的對話。
武帝問:「朕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
達摩答:「無功德。」
武帝不悅:「連一點也無?」
達摩答:「天人小果。」
武帝問:「什麼是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明體自空寂,此是功德,不於世求。」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廓然無聖。」
武帝問:「對朕者誰?」
達摩答:「不識。」
兩人因緣不合,達摩遂渡江而去。
我看到今天的世人,雖然有達摩祖師的警惕在,但執著「功德」的人,仍然很多很多。他們捨本逐末,全為「功德」兩字,對「行善欲為人知」緊捉不放。
有人吃了三天青菜,就以為高高在上了,驕傲得不得了。
有人賑災幾回合,就自以為是聖人了。
有人捐了一點錢,就天天對人說,誰的功德比我大!
有人拿到「好人好事」的名相,就覺得天下功德,非自己莫屬了。
我看了,不禁啞然。
在佛眼之中,這地球只是一粒沙,宇宙無垠之中的一粒沙,在這一粒沙中,你行了多少善事,仍然是一粒沙。
我曾如此說,所謂地球上的善事,就是螞蟻搬米,把東邊的米搬到西邊,把西邊的米搬到東邊。
所謂「功德」,是「無功德」。因為「無功德」,才是「功德」。
真正的功德是:「心」。
不是「名相」。
好好體會達摩祖師的:「淨智沙明體自空寂。」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功德
提起「功德」兩字,就令人想起達摩祖師與梁武帝蕭衍的對話。
武帝問:「朕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
達摩答:「無功德。」
武帝不悅:「連一點也無?」
達摩答:「天人小果。」
武帝問:「什麼是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明體自空寂,此是功德,不於世求。」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廓然無聖。」
武帝問:「對朕者誰?」
達摩答:「不識。」
兩人因緣不合,達摩遂渡江而去。
我看到今天的世人,雖然有達摩祖師的警惕在,但執著「功德」的人,仍然很多很多。他們捨本逐末,全為「功德」兩字,對「行善欲為人知」緊捉不放。
有人吃了三天青菜,就以為高高在上了,驕傲得不得了。
有人賑災幾回合,就自以為是聖人了。
有人捐了一點錢,就天天對人說,誰的功德比我大!
有人拿到「好人好事」的名相,就覺得天下功德,非自己莫屬了。
我看了,不禁啞然。
在佛眼之中,這地球只是一粒沙,宇宙無垠之中的一粒沙,在這一粒沙中,你行了多少善事,仍然是一粒沙。
我曾如此說,所謂地球上的善事,就是螞蟻搬米,把東邊的米搬到西邊,把西邊的米搬到東邊。
所謂「功德」,是「無功德」。因為「無功德」,才是「功德」。
真正的功德是:「心」。
不是「名相」。
好好體會達摩祖師的:「淨智沙明體自空寂。」
盧勝彥文集第160冊《葉子湖之夢》功德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真偽之善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
鄒子尹病死之後下到地府,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
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面,就是記在「利」字下面,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
他死後復甦,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
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才為他解釋說明。因此奉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為而為,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善。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眾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
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麼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能不害怕嗎?」
這裡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啊!
※ ※ ※
世善以心德為本,財雖可行善,不如心德之誠也,心之所念,從於善思,則百事順成;心之所念,從於邪思,則萬惡隨生,所以心之一種一念,為我佛之嚴律訓誡者。
世人學修之本,必從心念,心雖興善念,也要真誠,不誠雖善,未入於德,此關頭乃善惡真偽之分流也。今看大地之稱善稱惡者,以外而觀,物質相濟,人事相培,饑渴相救,貧病相治,可謂善矣德矣。然推其心之所發,未具天誠,別有所慕其利,施善於人,人人既沾其惠,應有感恩而報德,時有其相反者何也,必有緣因在內,故須從詳深察其所以然。
今將我道之所行所訓所慕,而佈之於斯,所行者天心之道也,所訓者天德之善也,所慕者大地羣和也。彼此同慕,一以眾叛羣違而報,一以同歸共順而納,此為分界之嶺。天水流澤,各沾其凶吉之禍福,貴於誠而得於順,敗於偽而報於逆。德善財善,原無異分,憑其發念之別耳。今述斯篇,以分真偽,俾有德善之心者,而自參之,毋以世財為萬善之能也。
鐘道聖訓-善有真偽之別
鄒子尹病死之後下到地府,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
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面,就是記在「利」字下面,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
他死後復甦,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
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才為他解釋說明。因此奉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為而為,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善。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眾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
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麼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能不害怕嗎?」
這裡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啊!
※ ※ ※
世善以心德為本,財雖可行善,不如心德之誠也,心之所念,從於善思,則百事順成;心之所念,從於邪思,則萬惡隨生,所以心之一種一念,為我佛之嚴律訓誡者。
世人學修之本,必從心念,心雖興善念,也要真誠,不誠雖善,未入於德,此關頭乃善惡真偽之分流也。今看大地之稱善稱惡者,以外而觀,物質相濟,人事相培,饑渴相救,貧病相治,可謂善矣德矣。然推其心之所發,未具天誠,別有所慕其利,施善於人,人人既沾其惠,應有感恩而報德,時有其相反者何也,必有緣因在內,故須從詳深察其所以然。
今將我道之所行所訓所慕,而佈之於斯,所行者天心之道也,所訓者天德之善也,所慕者大地羣和也。彼此同慕,一以眾叛羣違而報,一以同歸共順而納,此為分界之嶺。天水流澤,各沾其凶吉之禍福,貴於誠而得於順,敗於偽而報於逆。德善財善,原無異分,憑其發念之別耳。今述斯篇,以分真偽,俾有德善之心者,而自參之,毋以世財為萬善之能也。
鐘道聖訓-善有真偽之別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無心是道
金陵報恩匡逸禪師,明州人也。江南國主請居上院,署凝密禪師。
上堂,顧視大眾曰:「依而行之,即無累矣。還信麼?如太陽赫奕皎然地,更莫思量,思量不及。設爾思量得及,喚作分限智慧。不見先德云,人無心合道,道無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無事。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聖?於此若未會,可謂為迷情所覆,便去離不得。迷時即有窒礙,為對為待,種種不同。忽然惺去,亦無所得。譬如演若達多認影迷頭,豈不擔頭覓頭。然正迷之時,頭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為得。何以故?人迷謂之失,人悟謂之得。得失在於人,何關於動靜。」
僧問:「諸佛說法,普潤群機。和尚說法,甚麼人得聞?」
師曰:「只有汝不聞。」
問:「如何是報恩一句?」
師曰:「道不是得麼?」
問:「十二時中思量不到處,如何行履?」
師曰:「汝如今在甚麼處?」
問:「祖嗣西來,如何舉唱?」
師曰:「不違所請。」
問:「如何是一句?」
師曰:「我答爭似汝舉。」
問:「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未審和尚出世如何?」
師曰:「恰好。」
曰:「恁麼則大眾有賴。」
師曰:「莫錯會。」
※ ※ ※
清心者,心體念滅,內無所知,外無所事。修道之人先要去其外慮,在眾人之中,如在深山絕谷,方是道人。七情六慾如果不到無心田地,很難制服。守清靜,處恬淡,所以養道也;處污辱,居卑下,所以養德也;去瞋怒,滅無明,所以養性也;節飲食,薄滋味,所以養氣也。性定則情忘,形虛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衰,此乃自然之理也。
有心學道之人,從今而後,俗事不掛心,專心致志,始終如一,中途不退,如外慮有分毫未除,則道不固。過去之事不思,未來之事不念,穩住目前現在,方是無事之人也。心不外向,忌見人過,不自誇己德,不妒賢嫉能,不心起無明,不造惹種種之業。心當內向,真修真淨,不染不著,運氣養神,逍遙自在。
離一切相,眾生與神佛無異,但求無心,學道者若不直入無心,則累劫所修,無以道成。心境不淨,念起念落,念不起心,心自無心,心本無物,虛通寂靜,悟入直下,自可圓滿具足矣。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四九章 玄奧清心,無明念息
上堂,顧視大眾曰:「依而行之,即無累矣。還信麼?如太陽赫奕皎然地,更莫思量,思量不及。設爾思量得及,喚作分限智慧。不見先德云,人無心合道,道無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無事。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聖?於此若未會,可謂為迷情所覆,便去離不得。迷時即有窒礙,為對為待,種種不同。忽然惺去,亦無所得。譬如演若達多認影迷頭,豈不擔頭覓頭。然正迷之時,頭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為得。何以故?人迷謂之失,人悟謂之得。得失在於人,何關於動靜。」
僧問:「諸佛說法,普潤群機。和尚說法,甚麼人得聞?」
師曰:「只有汝不聞。」
問:「如何是報恩一句?」
師曰:「道不是得麼?」
問:「十二時中思量不到處,如何行履?」
師曰:「汝如今在甚麼處?」
問:「祖嗣西來,如何舉唱?」
師曰:「不違所請。」
問:「如何是一句?」
師曰:「我答爭似汝舉。」
問:「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未審和尚出世如何?」
師曰:「恰好。」
曰:「恁麼則大眾有賴。」
師曰:「莫錯會。」
※ ※ ※
清心者,心體念滅,內無所知,外無所事。修道之人先要去其外慮,在眾人之中,如在深山絕谷,方是道人。七情六慾如果不到無心田地,很難制服。守清靜,處恬淡,所以養道也;處污辱,居卑下,所以養德也;去瞋怒,滅無明,所以養性也;節飲食,薄滋味,所以養氣也。性定則情忘,形虛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衰,此乃自然之理也。
有心學道之人,從今而後,俗事不掛心,專心致志,始終如一,中途不退,如外慮有分毫未除,則道不固。過去之事不思,未來之事不念,穩住目前現在,方是無事之人也。心不外向,忌見人過,不自誇己德,不妒賢嫉能,不心起無明,不造惹種種之業。心當內向,真修真淨,不染不著,運氣養神,逍遙自在。
離一切相,眾生與神佛無異,但求無心,學道者若不直入無心,則累劫所修,無以道成。心境不淨,念起念落,念不起心,心自無心,心本無物,虛通寂靜,悟入直下,自可圓滿具足矣。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四九章 玄奧清心,無明念息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生命之旅程
春秋時代,諸侯們盛行養侏儒的風氣,把侏儒當作一種寵物,而且他們更以所養侏儒的數量多寡來表示他們財勢的大小。
一位諸侯,有一天送一枝寶杖給他的一個侏儒。侏儒拿著這枝寶杖,很疑惑的問主人說:「我拿這枝寶杖作什麼?」
主人很慈祥的對他說:「你如果遇到最傻的人,就把這枝寶枝送給他,現在你保管著。」
有一天,這位諸侯病得很重,就叫此侏儒到眼前說:「我要去旅行了。」
侏儒問:「你要去那裡旅行?」
「不知道!」
「什麼時候出發?」
「不知道!」
「要跟誰去?」
「不知道!」
「要帶什麼行李去呢?」
「不知道!」
「要去多久?」
「不知道!」
「要怎麼去?」
「不知道!」
侏儒問到最後,很高興的說:「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跑進房裡,拿出那枝寶杖,送給這位諸侯。
人生三迷:一、不知生從何來;二、不知居在何處;三、不知死往何處?故古人警惕世人曰:
浮生夢死如蜉蝣,生也悲愁,死也悲愁!
光陰荏苒似水流,日也難留,月也難留!
輪迴無止永不休,那是盡頭,無有盡頭!
富貴曇花水上漚,觀古王侯,看今王侯。
※ ※ ※
人是塵世間之過客,誰也不能永久居留。所以人生如寄,是寄居塵世。
人生雖如寄,但不能抱著人壽幾何的心理,消極去處世。尤其一般貧困或失意的人,更易誤犯此一錯處。人生雖短暫,但意志不能消沉,既處世為人,就好像上了賽跑場一樣,既參加賽跑,就不能不開步,跑輸跑嬴,都一樣要跑,必須跑完這一個賽程,方算了事。
我們既在塵世做一位過客,寄居逆旅,時間當然短暫,聰明人當然要準備下一站的工作。住在逆旅,既知明日回鄉,應該紮好行李,上足糧食,購定回鄉之必需物品,方為智慧中人。至於如何紮行李,購糧食,備辦必需品,並非叫他買定棺木山地,絕對不必為臭皮囊打算,所打算的就是靈的一方面。因此,學佛就是為下一站打算的方法,培養靈性,準備將來佛國所需。
有些人因環境不佳,貧困交襲,就長嗟短嘆,提不起精神來。殊不知好文章好作品,並非成功於豪華書齋,而是在夜雨漏屋中完成。可見處境愈劣,發奮愈力,所謂貧家出孝子,詩窮而後工。其實富人學佛,東不能捨,西不能棄,難於成就。窮困使人發奮,一心嚮往,更較富有之人易於成功。
因此,人生如寄,不要把可貴的時光虛耗,努力為下一行程準備吧。
雨華再集-23 人生如寄
一位諸侯,有一天送一枝寶杖給他的一個侏儒。侏儒拿著這枝寶杖,很疑惑的問主人說:「我拿這枝寶杖作什麼?」
主人很慈祥的對他說:「你如果遇到最傻的人,就把這枝寶枝送給他,現在你保管著。」
有一天,這位諸侯病得很重,就叫此侏儒到眼前說:「我要去旅行了。」
侏儒問:「你要去那裡旅行?」
「不知道!」
「什麼時候出發?」
「不知道!」
「要跟誰去?」
「不知道!」
「要帶什麼行李去呢?」
「不知道!」
「要去多久?」
「不知道!」
「要怎麼去?」
「不知道!」
侏儒問到最後,很高興的說:「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跑進房裡,拿出那枝寶杖,送給這位諸侯。
人生三迷:一、不知生從何來;二、不知居在何處;三、不知死往何處?故古人警惕世人曰:
浮生夢死如蜉蝣,生也悲愁,死也悲愁!
光陰荏苒似水流,日也難留,月也難留!
輪迴無止永不休,那是盡頭,無有盡頭!
富貴曇花水上漚,觀古王侯,看今王侯。
※ ※ ※
人是塵世間之過客,誰也不能永久居留。所以人生如寄,是寄居塵世。
人生雖如寄,但不能抱著人壽幾何的心理,消極去處世。尤其一般貧困或失意的人,更易誤犯此一錯處。人生雖短暫,但意志不能消沉,既處世為人,就好像上了賽跑場一樣,既參加賽跑,就不能不開步,跑輸跑嬴,都一樣要跑,必須跑完這一個賽程,方算了事。
我們既在塵世做一位過客,寄居逆旅,時間當然短暫,聰明人當然要準備下一站的工作。住在逆旅,既知明日回鄉,應該紮好行李,上足糧食,購定回鄉之必需物品,方為智慧中人。至於如何紮行李,購糧食,備辦必需品,並非叫他買定棺木山地,絕對不必為臭皮囊打算,所打算的就是靈的一方面。因此,學佛就是為下一站打算的方法,培養靈性,準備將來佛國所需。
有些人因環境不佳,貧困交襲,就長嗟短嘆,提不起精神來。殊不知好文章好作品,並非成功於豪華書齋,而是在夜雨漏屋中完成。可見處境愈劣,發奮愈力,所謂貧家出孝子,詩窮而後工。其實富人學佛,東不能捨,西不能棄,難於成就。窮困使人發奮,一心嚮往,更較富有之人易於成功。
因此,人生如寄,不要把可貴的時光虛耗,努力為下一行程準備吧。
雨華再集-23 人生如寄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電腦手機及iPad
蓮生/
現代的人,人人有電腦、有手機、有IPAD,有……。
有人問我:「你的手機號碼?」
我答:「我沒有手機。」
有人問我:「你的電腦信箱?」
我答:「我根本沒有電腦。」
有人問我:「你有IPAD嗎?」
我答:「我什麼都沒有。」
問者大驚:「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活在這個e時代?」
我答:「我是原始人。」
我說明:
我是知道,電腦有很多知識及常識,手機非常方便人際之間的溝通,而IPAD亦然。
人類未來的生活,極可能全是電腦化了。
然而,我不擔心。
因爲我沒有電腦、手機及IPAD,反而活得更輕鬆,活得少少、活得簡易、活得清閒,我不想獲得很多的常識,也不想被e時代控制,我活我的,別人活別人的,二者毫不相干。
在網路上,傳說有人侮辱盧勝彥,但,侮辱的人應該難過,因爲我確實沒有看過。
我的生活簡單:
寫作。
修法。
弘法。
其他沒有了!
我個人以爲,生活太複雜不好,閒人才非等閒人,這才是才識過人之處。
對於眾生人人有電腦、人人有手機、人人有IPAD、人人流連上網,我不是反對,而是,我不願意被現代的科技所綁。
方便是方便,沒錯。
但,我慢慢來,也是很「羅曼蒂克」的,不是嗎?
我已跟不上時代了,我知道。
但,我只須少少。
我不喜歡複雜。
我這樣子的生活已很快樂,不受電腦打擾、不受網路打擾、不受手機打擾、不受IPAD打擾,我的腦袋空空白白,豈不是更清淨嗎!
我認爲:
電腦、手機及IPAD也不是完美的。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這兩個字。
腦袋空空,是完美些。
少少完美。
詩:
生活的節奏變得太快
我反而覺得
堪傷
。
喜歡人生像輕帆
隨意駛在
度歲茫茫
。
我不管他人怎麼活
他活他的
我活我的
別人的e世代難思量
我只有一句忘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電腦手機及iPad
現代的人,人人有電腦、有手機、有IPAD,有……。
有人問我:「你的手機號碼?」
我答:「我沒有手機。」
有人問我:「你的電腦信箱?」
我答:「我根本沒有電腦。」
有人問我:「你有IPAD嗎?」
我答:「我什麼都沒有。」
問者大驚:「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活在這個e時代?」
我答:「我是原始人。」
我說明:
我是知道,電腦有很多知識及常識,手機非常方便人際之間的溝通,而IPAD亦然。
人類未來的生活,極可能全是電腦化了。
然而,我不擔心。
因爲我沒有電腦、手機及IPAD,反而活得更輕鬆,活得少少、活得簡易、活得清閒,我不想獲得很多的常識,也不想被e時代控制,我活我的,別人活別人的,二者毫不相干。
在網路上,傳說有人侮辱盧勝彥,但,侮辱的人應該難過,因爲我確實沒有看過。
我的生活簡單:
寫作。
修法。
弘法。
其他沒有了!
我個人以爲,生活太複雜不好,閒人才非等閒人,這才是才識過人之處。
對於眾生人人有電腦、人人有手機、人人有IPAD、人人流連上網,我不是反對,而是,我不願意被現代的科技所綁。
方便是方便,沒錯。
但,我慢慢來,也是很「羅曼蒂克」的,不是嗎?
我已跟不上時代了,我知道。
但,我只須少少。
我不喜歡複雜。
我這樣子的生活已很快樂,不受電腦打擾、不受網路打擾、不受手機打擾、不受IPAD打擾,我的腦袋空空白白,豈不是更清淨嗎!
我認爲:
電腦、手機及IPAD也不是完美的。
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這兩個字。
腦袋空空,是完美些。
少少完美。
詩:
生活的節奏變得太快
我反而覺得
堪傷
。
喜歡人生像輕帆
隨意駛在
度歲茫茫
。
我不管他人怎麼活
他活他的
我活我的
別人的e世代難思量
我只有一句忘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電腦手機及iPad
善解人意天下寧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
邱生:〈師生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陣陣清風襲來,令人倍感舒暢。〉
菩薩:賢生可知天底下何以常不安寧乎?
邱生:學生愚昧,不知菩薩所指為何?
菩薩:天下之所以社會上人群間多不安寧,無非是人人未肯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事事皆以自我之立場做設想,才會造成這個社會上的紛亂不已。
邱生:依菩薩之意,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才能促進社會之祥和?
菩薩:人與人相處,無非是一種緣份,既然有緣,才能促成東西南北各地來相會,那麼就應該做到善解人意才好。
邱生:常聞同桌共飲皆不容易,有緣才能千里相聚,確實應該好好相處才是。
菩薩:君不見每一個人群當中,無論是工作場所或社會團體,在裡面的所有成員皆是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有些則是四面八方所聚集而成,既然成員來自於不同的區域及家庭,每一個人的生長環境自然不同,其言行舉止皆有各自長期薰染之習慣性;因此,南北認知皆全然不同,東西表達方式互有差異,於是非常容易因為互相不了解對方而與之產生怨怒與對立。
邱生:善解人意,不知從何做起?
菩薩:面對自己以外的人們,不可預設立場,認為對方之言行都是在鄙視自己,若能換個角度想一想,對方大概是在提醒我,我有哪一個部份必須要特別的謹慎行事。有一些眾生就特別容易對他人之言行,認為就是在針對自己做評比,或是對方心裡就是想要設計自己,讓自己一步一步踏入對方所設計好的圈套裡,有了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導致面對所有人,都感覺對方非常的有敵意。
邱生:社會人群中,有一些人容易有被害之妄想,想像力非常豐富,妄想中的劇情內容,都能自我編織得很細緻,真是令人感慨!
如果是個正常人,好好的去劇組當編劇,前途必然無可限量,偏偏是一個有極度幻想症之人員,真是無可奈何!
菩薩:世間事只要稍微多用心一點點,反應再稍做緩和一點點。思想再多過濾一點點,便能將別人所言聽在自己耳裡,似乎不入耳的言論,但能在設身處地反覆思索一番,或可發現原來對方所要向自己訴說的,並不是自己心中所想像的那樣。
邱生:聽起來好像有一些複雜。
菩薩:例如,有一些眾生平時所接觸的環境,若都是在吵雜中,那麼說話為了要讓別人可以聽得到以及聽得懂,就必須以比較大聲量來喊,但這種大聲量聽在一般生活在寧靜的人們而言,似乎顯得大吼大叫;如能善意,就會明白這種大聲量並不是在對自己吼叫,乃是其生活環境所形成之現象。若要其輕聲細語,並不太容易,只要能換個角度替對方如此想想,自己又何來有不愉悅之理呢?
邱生:原來替別人設想,叫做善解人意,學生又多了解了一些事。
菩薩:許多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主要原因在於無力感,因為做事情的權力與執行力,並不在自己身上,所以自己縱使有萬般的好方法,亦是無從著力起;因此,換個角度想,如果今日本身所不喜悅的對象換成了自己,是否本身能做得比對方好嗎?
有了如此善解之後,便不難發現,原來並不是對方做得不夠好,應該慶幸,好在不是自己當位作主,否則應該會比對方備受批評也說不定,冷靜想到這裡,必當能有所領悟,凡事並非如同自己所認為的那麼簡單。
邱生:人群之中,有什麼事情能更為善解人意做表現與解釋呢?
菩薩:其實很多方面,都能做到善解人意的,有時候遠方的客來找尋,為了怕麻煩到主人家太多,因此每當主人家詢問其餐飲之事時,皆客氣的回答已然用餐,但主人家豈知客人說的只是客套之言語。
若是主人家能夠以正心誠意,在用餐時間相邀訪客共餐飲,必能令對方感受到一股溫馨的感動,此時客人必然喜悅湧上心頭感動不已,如此便為善解人意,所產生微妙感動。
邱生:原來善解人意,還可以深入到眾生的餐飲之間啊!若非菩薩指點,恐怕芸芸蒼生,內心尚有所不明白。
菩薩:但願娑婆眾生,彼此之間能夠善解對方,並且互相營造和諧快樂的氣氛,共同提昇社會之祥和,能得如此,必然人間處處得寧靜,處處見光明,天下豈有不平之處乎?
邱生:非常感恩菩薩之指導!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廿九回 善解人意天下寧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
邱生:〈師生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陣陣清風襲來,令人倍感舒暢。〉
菩薩:賢生可知天底下何以常不安寧乎?
邱生:學生愚昧,不知菩薩所指為何?
菩薩:天下之所以社會上人群間多不安寧,無非是人人未肯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事事皆以自我之立場做設想,才會造成這個社會上的紛亂不已。
邱生:依菩薩之意,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才能促進社會之祥和?
菩薩:人與人相處,無非是一種緣份,既然有緣,才能促成東西南北各地來相會,那麼就應該做到善解人意才好。
邱生:常聞同桌共飲皆不容易,有緣才能千里相聚,確實應該好好相處才是。
菩薩:君不見每一個人群當中,無論是工作場所或社會團體,在裡面的所有成員皆是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有些則是四面八方所聚集而成,既然成員來自於不同的區域及家庭,每一個人的生長環境自然不同,其言行舉止皆有各自長期薰染之習慣性;因此,南北認知皆全然不同,東西表達方式互有差異,於是非常容易因為互相不了解對方而與之產生怨怒與對立。
邱生:善解人意,不知從何做起?
菩薩:面對自己以外的人們,不可預設立場,認為對方之言行都是在鄙視自己,若能換個角度想一想,對方大概是在提醒我,我有哪一個部份必須要特別的謹慎行事。有一些眾生就特別容易對他人之言行,認為就是在針對自己做評比,或是對方心裡就是想要設計自己,讓自己一步一步踏入對方所設計好的圈套裡,有了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導致面對所有人,都感覺對方非常的有敵意。
邱生:社會人群中,有一些人容易有被害之妄想,想像力非常豐富,妄想中的劇情內容,都能自我編織得很細緻,真是令人感慨!
如果是個正常人,好好的去劇組當編劇,前途必然無可限量,偏偏是一個有極度幻想症之人員,真是無可奈何!
菩薩:世間事只要稍微多用心一點點,反應再稍做緩和一點點。思想再多過濾一點點,便能將別人所言聽在自己耳裡,似乎不入耳的言論,但能在設身處地反覆思索一番,或可發現原來對方所要向自己訴說的,並不是自己心中所想像的那樣。
邱生:聽起來好像有一些複雜。
菩薩:例如,有一些眾生平時所接觸的環境,若都是在吵雜中,那麼說話為了要讓別人可以聽得到以及聽得懂,就必須以比較大聲量來喊,但這種大聲量聽在一般生活在寧靜的人們而言,似乎顯得大吼大叫;如能善意,就會明白這種大聲量並不是在對自己吼叫,乃是其生活環境所形成之現象。若要其輕聲細語,並不太容易,只要能換個角度替對方如此想想,自己又何來有不愉悅之理呢?
邱生:原來替別人設想,叫做善解人意,學生又多了解了一些事。
菩薩:許多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主要原因在於無力感,因為做事情的權力與執行力,並不在自己身上,所以自己縱使有萬般的好方法,亦是無從著力起;因此,換個角度想,如果今日本身所不喜悅的對象換成了自己,是否本身能做得比對方好嗎?
有了如此善解之後,便不難發現,原來並不是對方做得不夠好,應該慶幸,好在不是自己當位作主,否則應該會比對方備受批評也說不定,冷靜想到這裡,必當能有所領悟,凡事並非如同自己所認為的那麼簡單。
邱生:人群之中,有什麼事情能更為善解人意做表現與解釋呢?
菩薩:其實很多方面,都能做到善解人意的,有時候遠方的客來找尋,為了怕麻煩到主人家太多,因此每當主人家詢問其餐飲之事時,皆客氣的回答已然用餐,但主人家豈知客人說的只是客套之言語。
若是主人家能夠以正心誠意,在用餐時間相邀訪客共餐飲,必能令對方感受到一股溫馨的感動,此時客人必然喜悅湧上心頭感動不已,如此便為善解人意,所產生微妙感動。
邱生:原來善解人意,還可以深入到眾生的餐飲之間啊!若非菩薩指點,恐怕芸芸蒼生,內心尚有所不明白。
菩薩:但願娑婆眾生,彼此之間能夠善解對方,並且互相營造和諧快樂的氣氛,共同提昇社會之祥和,能得如此,必然人間處處得寧靜,處處見光明,天下豈有不平之處乎?
邱生:非常感恩菩薩之指導!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第廿九回 善解人意天下寧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修道先修德
從前漢文帝在位時,恭儉仁孝,勤政愛民。平日朝政之餘,每每默默修身,體會真道,也常常讀誦道德經,然而卻不得真解。
太上老君因感其心意,便化作一老翁,在河上結一草廬,自稱河上公,而有意要渡化文帝。
文帝得知,便派遣使者前往河上公處,請教經中的疑難。
河上公說:「道是至尊,德是至貴,不是派人來問就可以的!」
使者回來覆命,告知實情。文帝便親自前往並跪地請教,河上公卻閉目端坐,毫無動靜,不作回裡。
文帝不禁微微動怒而默默念著:「道德經上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您雖然有道,可是畢竟還是我的臣民,又何必如此自視太高呢?」
河上公瞭解到他的心意,便一躍而起,出戶上昇,離地百丈之高,然後向下俯視說:「現在我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又那裏有所謂的臣民呢?」並且聲如洪鐘,震動天地!
文帝當下慚愧悔悟,立刻叩頭謝罪,自知有過;而河上公雖然不予怪罪,但也僅僅傳授文帝經義而不傳給他道。
由此可見「道德」之至尊至貴,天地間無物可以倫比,而若非其人,豈可輕傳乎!
因此,雖然文帝貴為天子,得遇真師,但心未至誠,德未至極,仍恐當面錯過,不得真道,遇而不過啊!
※ ※ ※
大道之修,先修其德,慈愛人物,德行自端,仁心待眾,因而佛道之真性,蓬蓬勃勃與日俱生。入道之門,登道之徑,又何難證佛成仙?
是以修行之逐步功夫,始於立德行仁,捨此二者,修道無門。是欲修道,遠近皆無其徑矣。不是徒然禮懺誦經,行功修命,所能得道也。
蓋功之能行,命之能修,完全是道德仁慈培養得來。知是理者,應以德仁兩字,為修道基本。基本既立,道根日深,其不證果成真,不可得矣。
太上老君因感其心意,便化作一老翁,在河上結一草廬,自稱河上公,而有意要渡化文帝。
文帝得知,便派遣使者前往河上公處,請教經中的疑難。
河上公說:「道是至尊,德是至貴,不是派人來問就可以的!」
使者回來覆命,告知實情。文帝便親自前往並跪地請教,河上公卻閉目端坐,毫無動靜,不作回裡。
文帝不禁微微動怒而默默念著:「道德經上說:『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您雖然有道,可是畢竟還是我的臣民,又何必如此自視太高呢?」
河上公瞭解到他的心意,便一躍而起,出戶上昇,離地百丈之高,然後向下俯視說:「現在我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又那裏有所謂的臣民呢?」並且聲如洪鐘,震動天地!
文帝當下慚愧悔悟,立刻叩頭謝罪,自知有過;而河上公雖然不予怪罪,但也僅僅傳授文帝經義而不傳給他道。
由此可見「道德」之至尊至貴,天地間無物可以倫比,而若非其人,豈可輕傳乎!
因此,雖然文帝貴為天子,得遇真師,但心未至誠,德未至極,仍恐當面錯過,不得真道,遇而不過啊!
※ ※ ※
大道之修,先修其德,慈愛人物,德行自端,仁心待眾,因而佛道之真性,蓬蓬勃勃與日俱生。入道之門,登道之徑,又何難證佛成仙?
是以修行之逐步功夫,始於立德行仁,捨此二者,修道無門。是欲修道,遠近皆無其徑矣。不是徒然禮懺誦經,行功修命,所能得道也。
蓋功之能行,命之能修,完全是道德仁慈培養得來。知是理者,應以德仁兩字,為修道基本。基本既立,道根日深,其不證果成真,不可得矣。
天收惡人
張奉的口才和文筆非常之好,而且又對轄內的田賦及戶口了如指掌。他能夠使田地很多的人,一下子就變成了貧困而無立錐之地,因此張奉擁有很多的土地,在他管轄境內的老百姓,都感到非常的痛苦,而且還不敢說出來。如果早上說,晚上催繳稅賦的人就會上門了。
張奉尤其是精于剝削百姓的方法,凡是長官莅臨視察的時候,經常都召他來問,只要過沒多久,詢問他的長官就會和他握手言歡,最後還全都得聽他的使喚。他每天都教長官,如何才能夠取到人民的錢財,而取到錢財之後,長官只能分二成,七成都歸他所有。
當時的巡撫大人唐公,是位操守廉潔的清官,知道這個狀況之後,就派了一位武功高強的壯士,將他捆綁起來,押到巡撫衙門審訊。在押解的途中,張奉就用重金,企圖賄賂壯士,而壯士不肯答應,於是他就設計逃走,壯士也追他不到。
當時四野空曠,萬裏無雲;突然之間,東邊響起了一聲恐怖的巨雷,而張奉則被打死在西邊,肚破腸出,內髒流得滿地都是。大家見到了,也都不願意爲他收屍掩埋,甚至連野狗和野豬,也都嫌他的肉臭而不願吃呢!
※ ※ ※
末法以來,處處充滿紙醉金迷之腐敗,處處顯露貪財好利之爭端,導致人人喪失本性之良知,造成殺、盜、淫、妄、酒,層出不窮之現象,此皆是世人不知修心養性之因也。
因此人心散漫,不守廉潔,情願沉溺酒、色、財、氣之中,自戕身心,墮入痛苦深淵而不能自拔,此皆是世人自招自惹之煩惱,更是無始以來貪、瞋、癡所致之結果也。
可是大部份的人,還不能了解這些道理,因此經常為了短暫的人生而掙扎不休,到最後弄得身心俱疲,又墮入地獄受苦,這真是得不償失啊!
張奉尤其是精于剝削百姓的方法,凡是長官莅臨視察的時候,經常都召他來問,只要過沒多久,詢問他的長官就會和他握手言歡,最後還全都得聽他的使喚。他每天都教長官,如何才能夠取到人民的錢財,而取到錢財之後,長官只能分二成,七成都歸他所有。
當時的巡撫大人唐公,是位操守廉潔的清官,知道這個狀況之後,就派了一位武功高強的壯士,將他捆綁起來,押到巡撫衙門審訊。在押解的途中,張奉就用重金,企圖賄賂壯士,而壯士不肯答應,於是他就設計逃走,壯士也追他不到。
當時四野空曠,萬裏無雲;突然之間,東邊響起了一聲恐怖的巨雷,而張奉則被打死在西邊,肚破腸出,內髒流得滿地都是。大家見到了,也都不願意爲他收屍掩埋,甚至連野狗和野豬,也都嫌他的肉臭而不願吃呢!
※ ※ ※
末法以來,處處充滿紙醉金迷之腐敗,處處顯露貪財好利之爭端,導致人人喪失本性之良知,造成殺、盜、淫、妄、酒,層出不窮之現象,此皆是世人不知修心養性之因也。
因此人心散漫,不守廉潔,情願沉溺酒、色、財、氣之中,自戕身心,墮入痛苦深淵而不能自拔,此皆是世人自招自惹之煩惱,更是無始以來貪、瞋、癡所致之結果也。
可是大部份的人,還不能了解這些道理,因此經常為了短暫的人生而掙扎不休,到最後弄得身心俱疲,又墮入地獄受苦,這真是得不償失啊!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異國的月亮
蓮生/文
有很多的東南亞弟子,到了美國,看見了美國的月亮,他們驚呼:
「好白」。
「好亮」。
「好大」。
美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大嗎?
同門說:
「真的!」
尤其是農曆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特別的光耀美麗。
美國的月亮,為什麼比較大?
我真的是:
「不知道!」
感覺上,就是比台灣的月亮大,是距離比較近嗎?
怎會如此?
明明是同一個月亮耶!
●
我喜歡元朝正印僧人的詩。
他是元朝福建連江人,俗姓劉,號月江,嗣法於虎岩淨伏,臨濟宗虎邱派法系。
他的詩:
吾有一庵曰松月,
為愛歲寒拜皎潔。
不拘南北與西東,
有月有松即休歇。
撫松問松松不語,
與頭問月月在天。
拾枯煮瀑邀明月,
我心與月同孤圓。
這首詩,我讀出了:
清淨。
純真。
無語。
大圓。
明月照我心,我心似明月。這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就是如此,冰心皎潔。
又:
僧人智亮寫:
人間漫說上天梯,
上萬千迴總是迷。
曾似老人巖上坐,
清風明月與心齊。
這仍然是:
迷與悟,造作與無為,俗與聖。最後是自心明白的境界。
我說:
「月亮也一樣上昇、下落,但實際上並沒有消杳。一位聖人的踪跡雖遙,但在人世間,仍然是光明照耀。」
詩:
人間事
向誰傾訴
只有對著圓圓的月
說上千遍的
是
.
自從悟了又悟
也就無語
管它是朝朝暮暮
.
昨夜微寒
那秋波又入目
我已變成一棵老松樹
盧勝彥文集251冊《剪一襲夢的衣裳》異國的月亮
有很多的東南亞弟子,到了美國,看見了美國的月亮,他們驚呼:
「好白」。
「好亮」。
「好大」。
美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大嗎?
同門說:
「真的!」
尤其是農曆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特別的光耀美麗。
美國的月亮,為什麼比較大?
我真的是:
「不知道!」
感覺上,就是比台灣的月亮大,是距離比較近嗎?
怎會如此?
明明是同一個月亮耶!
●
我喜歡元朝正印僧人的詩。
他是元朝福建連江人,俗姓劉,號月江,嗣法於虎岩淨伏,臨濟宗虎邱派法系。
他的詩:
吾有一庵曰松月,
為愛歲寒拜皎潔。
不拘南北與西東,
有月有松即休歇。
撫松問松松不語,
與頭問月月在天。
拾枯煮瀑邀明月,
我心與月同孤圓。
這首詩,我讀出了:
清淨。
純真。
無語。
大圓。
明月照我心,我心似明月。這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就是如此,冰心皎潔。
又:
僧人智亮寫:
人間漫說上天梯,
上萬千迴總是迷。
曾似老人巖上坐,
清風明月與心齊。
這仍然是:
迷與悟,造作與無為,俗與聖。最後是自心明白的境界。
我說:
「月亮也一樣上昇、下落,但實際上並沒有消杳。一位聖人的踪跡雖遙,但在人世間,仍然是光明照耀。」
詩:
人間事
向誰傾訴
只有對著圓圓的月
說上千遍的
是
.
自從悟了又悟
也就無語
管它是朝朝暮暮
.
昨夜微寒
那秋波又入目
我已變成一棵老松樹
盧勝彥文集251冊《剪一襲夢的衣裳》異國的月亮
月、八、三
話說廣州一胡姓販糧奸商十分狡猾,不但常找藉口克扣夥計的工資,還常以大斗進小斗出盤剝群眾,在當地可謂臭名遠揚。
一日,雷雨交加,胡奸商在販糧回家途中突遭雷擊,觸電死亡跪於街中,隨行的夥計因不滿奸商克扣工資,一個個全都跑開,沒有一個傳告他的家人,胡奸商跪在街中半天沒人收屍。
民警聞訊趕來,拉也拉不起,推也推不倒,搬也搬不動,無法收屍,圍觀者越來越多,大家議論紛紛。
當時正在廣州粵雅書院教書的小谷聞訊,趕往現場,只見奸商身旁有一把秤,背上隱隱約約豎排著「月、八、三」三個字。
小谷暗想,莫非此人過於奸猾,天理不容,死後老天還要揭露他大斗進小斗出的劣跡?
於是他遂取來筆墨,在奸商背上三個字中間重重畫上一筆,「月、八、三」成了「用、小、斗」,奸商立刻撲倒在地上。
在場的群眾這才意識到,用小斗坑害群眾的奸商天理難容,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 ※ ※
斗者,乃量物之基準,無它無法平買賣之議,人人以「斗」為準,則心自可平矣。
然而人亦有「斗」在,何以呢?人身之斗,就在於你「心」念善惡之別,以作為判斷之根據。如你心中無善惡可供作評斷之斗,那你也必無是處,因無有動行之基準,必會亂行,則亦因而造成無有計量之缺陷。
人特別得在你的心中,多去體悟一些「道」之理,以為提昇你「斗」量之層次,人大多是因為不修、無修,所以心中無「斗」可監行,故得明悟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斗
一日,雷雨交加,胡奸商在販糧回家途中突遭雷擊,觸電死亡跪於街中,隨行的夥計因不滿奸商克扣工資,一個個全都跑開,沒有一個傳告他的家人,胡奸商跪在街中半天沒人收屍。
民警聞訊趕來,拉也拉不起,推也推不倒,搬也搬不動,無法收屍,圍觀者越來越多,大家議論紛紛。
當時正在廣州粵雅書院教書的小谷聞訊,趕往現場,只見奸商身旁有一把秤,背上隱隱約約豎排著「月、八、三」三個字。
小谷暗想,莫非此人過於奸猾,天理不容,死後老天還要揭露他大斗進小斗出的劣跡?
於是他遂取來筆墨,在奸商背上三個字中間重重畫上一筆,「月、八、三」成了「用、小、斗」,奸商立刻撲倒在地上。
在場的群眾這才意識到,用小斗坑害群眾的奸商天理難容,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 ※ ※
斗者,乃量物之基準,無它無法平買賣之議,人人以「斗」為準,則心自可平矣。
然而人亦有「斗」在,何以呢?人身之斗,就在於你「心」念善惡之別,以作為判斷之根據。如你心中無善惡可供作評斷之斗,那你也必無是處,因無有動行之基準,必會亂行,則亦因而造成無有計量之缺陷。
人特別得在你的心中,多去體悟一些「道」之理,以為提昇你「斗」量之層次,人大多是因為不修、無修,所以心中無「斗」可監行,故得明悟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斗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一份牽掛
一個山裏的小夥子,因爲遭受愛情的打擊,一時間心灰意冷,看破紅塵,跑到背後山上的寺廟裏,出家當了和尚。
母親上山去勸他回家,他不回。父親也上山去勸,他還是不回。妹妹接著去勸,他仍然不回。他已經鐵了心與青燈爲伴超脫塵世。
母親天天往寺廟裏跑,他爲了顯示心意已決,幹脆拒不相見。
一家人都拿他沒有辦法,母親終日以淚洗面,父親整天唉聲歎氣。
這件事驚動了在私塾裏教書的舅舅,舅舅也到寺廟裏來看他。
他說:「我已決意當和尚,你要是也是來勸我回家的,就免談。」
舅舅說:「人各有各的願望,你想出家爲僧,你母親想讓你膝前盡孝,這些都無可非議,我也不想幹涉。只是,你母親年歲已高,你每天還讓她爬這麽高的山來看你,實屬不該。」
他說:「又不是我讓她來看我,是她自己要來的。」
舅舅說:「她天天爬山來看你,是擔心你,怕你在這裏生活不好。要不這樣,你今後每天晚上敲完晚禱的鍾後,再單獨敲三響,表示你在這裏一切都好。反正你家在山腳下,聽得見鍾聲,你母親聽到了,知道你一切都好,就不會擔心你,也用不著爬上山來看你了。要是你在這裏生活得不好,就敲四下,你家裏人也會知道。」
不就這點事嗎,還可以避免母親天天來煩他,他同意了。
自此之後,每天晚上敲完晚禱的鍾後,他都會補敲三下,那是爲他的家裏人敲的。
母親果然沒再上山來煩他,父親沒來,妹妹也沒來。但他每天敲那三下鍾時,不得不想起他們,那鍾是爲他們敲的啊。
這樣過了十來天,這天晚上當他再次敲完那三下鍾後,出了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家的方向也傳來了鍾聲,一連響了九下。
他知道那鍾聲是他家裏人敲響的,但他家裏怎麽會有鍾呢?而且一連響九下,表示什麽意思?這一夜他沒有睡好,腦子裏盡想著這兩個問題。
接下來的兩天都是這樣,他一敲完鍾,家的方向就會響起九聲鍾聲回應他。
他忍了兩天,有些忍不住了,第三天借化緣的機會回了一趟家,看到家門口果然挂了一口大鍾。
妹妹告訴他,這鍾是家裏專爲他買的,家裏人通過鍾聲知道他在廟裏生活很好,也就放心。但他不知道家裏的情況啊,爲了怕他擔心,家裏才買了這鍾。每天敲九下,是父母和她三個人一起敲的,每人三下,表示大家都好。
他這才釋懷,又回到了廟裏。自此之後,每天山上山下鍾聲回應,傳遞著相互的信息。
這樣過了一月,突然有一天,當他再次敲完鍾後,卻聽不到家裏回應的鍾聲,他的心裏犯起了嘀咕,家裏怎麽了,怎麽不敲鍾呢?第二天,家裏的鍾還是沒響。家裏出了什麽事嗎?他在山上待不住了,連夜趕回了家。
屋門口已沒有那口大鍾。他衝進屋裏,還好,父親在,母親在,妹妹也在。只是家裏多了一個人,那是舅舅。
「鍾呢?」他問。
舅舅說:「賣了。」
「爲什麽賣了?」
「你都回家了,不再當和尚了,家裏還要那口鍾幹什麽?」
他訝然。他沒說過他不再當和尚啊。
舅舅說:「出家人講究的是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你如此牽掛家裏,說明你塵緣未了,不適合當和尚了。別硬撐著了,還了俗在家盡你的孝道吧。」
他猶豫再三,還是脫了僧袍。父母又要回了兒子,妹妹又要回了哥哥,一家人別提有多高興。
這一切都是舅舅的主意,舅舅說,他既然死了心要當和尚,再怎麽勸說也是沒用的,不如給他一份牽掛吧,有了牽挂,他的心總有一天會回來。
的確,要想讓一個人回心轉意,要想讓一個人重拾生機,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份牽掛。
母親上山去勸他回家,他不回。父親也上山去勸,他還是不回。妹妹接著去勸,他仍然不回。他已經鐵了心與青燈爲伴超脫塵世。
母親天天往寺廟裏跑,他爲了顯示心意已決,幹脆拒不相見。
一家人都拿他沒有辦法,母親終日以淚洗面,父親整天唉聲歎氣。
這件事驚動了在私塾裏教書的舅舅,舅舅也到寺廟裏來看他。
他說:「我已決意當和尚,你要是也是來勸我回家的,就免談。」
舅舅說:「人各有各的願望,你想出家爲僧,你母親想讓你膝前盡孝,這些都無可非議,我也不想幹涉。只是,你母親年歲已高,你每天還讓她爬這麽高的山來看你,實屬不該。」
他說:「又不是我讓她來看我,是她自己要來的。」
舅舅說:「她天天爬山來看你,是擔心你,怕你在這裏生活不好。要不這樣,你今後每天晚上敲完晚禱的鍾後,再單獨敲三響,表示你在這裏一切都好。反正你家在山腳下,聽得見鍾聲,你母親聽到了,知道你一切都好,就不會擔心你,也用不著爬上山來看你了。要是你在這裏生活得不好,就敲四下,你家裏人也會知道。」
不就這點事嗎,還可以避免母親天天來煩他,他同意了。
自此之後,每天晚上敲完晚禱的鍾後,他都會補敲三下,那是爲他的家裏人敲的。
母親果然沒再上山來煩他,父親沒來,妹妹也沒來。但他每天敲那三下鍾時,不得不想起他們,那鍾是爲他們敲的啊。
這樣過了十來天,這天晚上當他再次敲完那三下鍾後,出了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家的方向也傳來了鍾聲,一連響了九下。
他知道那鍾聲是他家裏人敲響的,但他家裏怎麽會有鍾呢?而且一連響九下,表示什麽意思?這一夜他沒有睡好,腦子裏盡想著這兩個問題。
接下來的兩天都是這樣,他一敲完鍾,家的方向就會響起九聲鍾聲回應他。
他忍了兩天,有些忍不住了,第三天借化緣的機會回了一趟家,看到家門口果然挂了一口大鍾。
妹妹告訴他,這鍾是家裏專爲他買的,家裏人通過鍾聲知道他在廟裏生活很好,也就放心。但他不知道家裏的情況啊,爲了怕他擔心,家裏才買了這鍾。每天敲九下,是父母和她三個人一起敲的,每人三下,表示大家都好。
他這才釋懷,又回到了廟裏。自此之後,每天山上山下鍾聲回應,傳遞著相互的信息。
這樣過了一月,突然有一天,當他再次敲完鍾後,卻聽不到家裏回應的鍾聲,他的心裏犯起了嘀咕,家裏怎麽了,怎麽不敲鍾呢?第二天,家裏的鍾還是沒響。家裏出了什麽事嗎?他在山上待不住了,連夜趕回了家。
屋門口已沒有那口大鍾。他衝進屋裏,還好,父親在,母親在,妹妹也在。只是家裏多了一個人,那是舅舅。
「鍾呢?」他問。
舅舅說:「賣了。」
「爲什麽賣了?」
「你都回家了,不再當和尚了,家裏還要那口鍾幹什麽?」
他訝然。他沒說過他不再當和尚啊。
舅舅說:「出家人講究的是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你如此牽掛家裏,說明你塵緣未了,不適合當和尚了。別硬撐著了,還了俗在家盡你的孝道吧。」
他猶豫再三,還是脫了僧袍。父母又要回了兒子,妹妹又要回了哥哥,一家人別提有多高興。
這一切都是舅舅的主意,舅舅說,他既然死了心要當和尚,再怎麽勸說也是沒用的,不如給他一份牽掛吧,有了牽挂,他的心總有一天會回來。
的確,要想讓一個人回心轉意,要想讓一個人重拾生機,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份牽掛。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子婦輪養記
清代江蘇省崇明縣,有一位吳姓老人,生了四個兒子,因為家中赤貧如洗,把兒子都賣掉,以求眼前的生活。那四個兒子都在富人家中當奴僕,長大以後,都贖身自立,各人娶了妻子,大家同住在一起。
起初,他們奉養父母,是一月輪流一次。可是兒媳們說:「一月一輪,必定經過三個月後,才有侍候父母的機會,這樣對父母太疏遠,應當一天一輪才好。」
後來覺得一天一輪,還是要經過三天以後,才能奉養父母,仍是太疏遠,應當一餐一輪更好。
從此以後,他們改為每餐輪流,譬如早餐輪到大兒子奉養父母,午餐就輪到二兒子奉養,晚餐輪到老三,明天早餐就輪到最小的兒子老四奉養,這樣周而復始的輪流奉養父母。
每逢五日十日,四個兒子共同設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個兒子及孫子們東面坐,四個媳婦及孫媳們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吳老人夫婦敬食敬菜。
在老人食堂的後面,兒子們為老人置一木櫥,櫥中每家都放一串錢在裏面,當老人每次吃飯完畢,就回頭在櫥中取錢一,到街上去買水果糖餅吃,櫥中的錢,從來沒有匱乏的時候,因為四個兒子每天源源的把錢補進去。
老人空閒的時候,常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時候與朋友一同下棋,有時與朋友一同打牌。他的兒子們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暗暗地送幾百文錢給老人的朋友,請朋友故意把錢輸給老人,老人贏了錢,洋洋得意,回家津津樂道的告訴孫兒們,或買玩具給孫兒娛樂,並不知道贏得的錢,就是自己兒子的,因此整天樂而忘憂,全家洋溢著一團喜氣。
當老人九十九歲的時候,老太太九十七歲,長子七十七歲,次子七十六歲,三子四子也都已鬚髮斑白,五世同堂,曾孫玄孫繞膝,共約二十餘人。
崇明劉公兆給吳老人題一門聯:「百齡夫婦齊眉,五世兒孫繞膝。」這真是人生第一樂事,孝順善報的現實寫照。
※ ※ ※
「孝」字已在現代漸見淪喪,新時代少年人,追求自我感官享受,不知承歡父母膝下。盡孝道並非富貴者所能及,唯在心誠恭敬而已。反而貧家多孝子,也許因為無法積財在身邊,而能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身旁,努力盡其孝德有關。
為人父母總是以奉豆而為香,不以牛羊方認為佳餚。俗子啊!「在生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在父母生前如時孝敬,雖粗茶淡飯,但能共享人倫,勝過死後以豐盛佳餚盛宴大字排開,又何須五子哭墳。故願時下年輕人,莫顧自我享樂,而疏離父母,誰能知悉我父我母還能伴我多少時日?俗子啊!為何好好承歡父母,以敘天倫之樂,而不遺憾終身也。
勸遊子常憶父母憂時、病時,每思念此,怎敢不盡心侍敬,而令尊親無憂?又何敢爭長短,逞兇鬥狠而有辱父母於千古也。
歸真罡-第二章 孝德
起初,他們奉養父母,是一月輪流一次。可是兒媳們說:「一月一輪,必定經過三個月後,才有侍候父母的機會,這樣對父母太疏遠,應當一天一輪才好。」
後來覺得一天一輪,還是要經過三天以後,才能奉養父母,仍是太疏遠,應當一餐一輪更好。
從此以後,他們改為每餐輪流,譬如早餐輪到大兒子奉養父母,午餐就輪到二兒子奉養,晚餐輪到老三,明天早餐就輪到最小的兒子老四奉養,這樣周而復始的輪流奉養父母。
每逢五日十日,四個兒子共同設置美食在堂上,父母向南坐,四個兒子及孫子們東面坐,四個媳婦及孫媳們西面坐,大家依次向吳老人夫婦敬食敬菜。
在老人食堂的後面,兒子們為老人置一木櫥,櫥中每家都放一串錢在裏面,當老人每次吃飯完畢,就回頭在櫥中取錢一,到街上去買水果糖餅吃,櫥中的錢,從來沒有匱乏的時候,因為四個兒子每天源源的把錢補進去。
老人空閒的時候,常到知己朋友家中去玩,有時候與朋友一同下棋,有時與朋友一同打牌。他的兒子們知道老人家玩的地方,暗暗地送幾百文錢給老人的朋友,請朋友故意把錢輸給老人,老人贏了錢,洋洋得意,回家津津樂道的告訴孫兒們,或買玩具給孫兒娛樂,並不知道贏得的錢,就是自己兒子的,因此整天樂而忘憂,全家洋溢著一團喜氣。
當老人九十九歲的時候,老太太九十七歲,長子七十七歲,次子七十六歲,三子四子也都已鬚髮斑白,五世同堂,曾孫玄孫繞膝,共約二十餘人。
崇明劉公兆給吳老人題一門聯:「百齡夫婦齊眉,五世兒孫繞膝。」這真是人生第一樂事,孝順善報的現實寫照。
※ ※ ※
「孝」字已在現代漸見淪喪,新時代少年人,追求自我感官享受,不知承歡父母膝下。盡孝道並非富貴者所能及,唯在心誠恭敬而已。反而貧家多孝子,也許因為無法積財在身邊,而能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身旁,努力盡其孝德有關。
為人父母總是以奉豆而為香,不以牛羊方認為佳餚。俗子啊!「在生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在父母生前如時孝敬,雖粗茶淡飯,但能共享人倫,勝過死後以豐盛佳餚盛宴大字排開,又何須五子哭墳。故願時下年輕人,莫顧自我享樂,而疏離父母,誰能知悉我父我母還能伴我多少時日?俗子啊!為何好好承歡父母,以敘天倫之樂,而不遺憾終身也。
勸遊子常憶父母憂時、病時,每思念此,怎敢不盡心侍敬,而令尊親無憂?又何敢爭長短,逞兇鬥狠而有辱父母於千古也。
歸真罡-第二章 孝德
不會有人真正「了解」你
蓮生/文
我爲「了解」寫下了一首詩:
有誰能夠了解天
只一剎那
細雨霏霏灑庭軒
抬頭望
飛雲淡淡夕陽間
.
人間的事物多的是變遷
有誰不變
什麼又是一定
幻化本來就是煙
了解
不了解
原本就是兩面
連皓月也天天都變化
何來嬋娟
.
祕密藏在汝的心底
你的
我的
心照不宣
我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我正年輕的時候,那時是感嘆感情生變的時節。後來我成長,愈來愈覺得,別人有別人的祕密,自己有自己的祕密,就算血親也不能講,就算知友也不能講,就算伴侶也不能講,就算交心的人也不能講。
所以說,世人不會了解你,你也不能了解他人,就算最緊密的結合,也仍然會有縫隙。
夫妻是何等親密?
你了解她嗎?她了解你嗎?
這仍然是一個疑問。
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不可告人之事」,所以,你要去了解一個人,很難,他人要了解你,也難。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是一個大笑話。
如果你明白了這一層道理,你可能會陷入孤獨,但,不可以陷入孤獨,因爲縱然各有祕密,也會有分擔你禍患的人。
畢竟,或許會找到生死之交,共同承受苦難的道伴。
共擔當,共哀傷。
比起一個人承擔苦難,更加倍難當。
我能夠完全了解你嗎?不能。
你能夠完全了解我嗎?不能。
但:
只要患難與共,生死相許,就非常非常感恩了。然而在這一生,你總要想一想:
「這個人是誰?」
我有一首詩:
將人們的不了解你付之一笑
如果
每一個人都是一枝草
只有
茂盛魚與枯衰自了
.
我們是孤獨飛行的鳥
有風
有雨
誰都知道:
未來的日子難知曉
在表面上看來
全是少少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不會有人真正「了解」你
我爲「了解」寫下了一首詩:
有誰能夠了解天
只一剎那
細雨霏霏灑庭軒
抬頭望
飛雲淡淡夕陽間
.
人間的事物多的是變遷
有誰不變
什麼又是一定
幻化本來就是煙
了解
不了解
原本就是兩面
連皓月也天天都變化
何來嬋娟
.
祕密藏在汝的心底
你的
我的
心照不宣
我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我正年輕的時候,那時是感嘆感情生變的時節。後來我成長,愈來愈覺得,別人有別人的祕密,自己有自己的祕密,就算血親也不能講,就算知友也不能講,就算伴侶也不能講,就算交心的人也不能講。
所以說,世人不會了解你,你也不能了解他人,就算最緊密的結合,也仍然會有縫隙。
夫妻是何等親密?
你了解她嗎?她了解你嗎?
這仍然是一個疑問。
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不可告人之事」,所以,你要去了解一個人,很難,他人要了解你,也難。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是一個大笑話。
如果你明白了這一層道理,你可能會陷入孤獨,但,不可以陷入孤獨,因爲縱然各有祕密,也會有分擔你禍患的人。
畢竟,或許會找到生死之交,共同承受苦難的道伴。
共擔當,共哀傷。
比起一個人承擔苦難,更加倍難當。
我能夠完全了解你嗎?不能。
你能夠完全了解我嗎?不能。
但:
只要患難與共,生死相許,就非常非常感恩了。然而在這一生,你總要想一想:
「這個人是誰?」
我有一首詩:
將人們的不了解你付之一笑
如果
每一個人都是一枝草
只有
茂盛魚與枯衰自了
.
我們是孤獨飛行的鳥
有風
有雨
誰都知道:
未來的日子難知曉
在表面上看來
全是少少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不會有人真正「了解」你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人生在世,就應該以服務為目的
讀者文摘上刊登了一則有關厄莎˙懷特的故事:
她身高只有四呎半,父親原本是奴隸。她相信「人生在世,就應該以服務為目的。」她的座右銘是: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應該隨時隨地盡心盡力為所有人著想。
厄莎小姐放棄具有前途的歌劇生涯,因為母親開設的自助餐店人手不足,她特地去幫忙。她教書十六年之後,以有限的積蓄開了一家百貨店,主要供應非裔美人。最後,她又開了洗衣店、職業介紹所、不動產經紀公司以及保險公司。她的財產總值超過一百萬美元,但是大多數都用來做福利措施。
她一生都在幫助別人,扶助窮困的人,使他們向上,而不是施捨他們救濟品。她設立收容所,收容無家可歸的人;建立慈善醫院,醫治無依無靠的窮苦病人。另外還設了中途之家,收留未婚媽媽,以及一所戒毒中心。她還捐兩棟房子做育幼院,又把一間電影院移做貧民兒童的休閒場所。
她深信聖經上的一句話:「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
她工作非常認真,生活中充滿希望,最後心滿意足地死去。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她所做的一小部份,對社會做的貢獻就太可觀了。
為別人付出及服務,那種快樂真是無法比擬,如果我們也能採取行動,效法厄莎˙懷特,那麼成功的路就不遠了。
※ ※ ※
世間人或多或少都喜歡積聚財富,坐擁私有之產物,曾幾何時,有人想過在我人的周遭,多多少少皆有部份之人急需我人適時予濟助?
當知在現實的社會裡,想要造作功德其實並不容易,何以故?
蓋因人情難還,有人深怕一次的接受濟助,不知往後要付出多少代價,因而雖然面臨困境,亦有人不願意接受他人之施與,因為害怕有任何之後遺症,然而在於有心濟助造功立德之人們,又往往睹怕遇到假困苦真斂財的不肖之人,但無論如何,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裡,確切存在一些困苦之人,而社會尚也著實存在一些樂善好施的善心人士。
是以故,至希世間人必須存有一顆善良之心,必須開發原有慈悲之心,以慈悲之心去看待任何人,那麼舉目便是親,若人人心存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之大無畏精神,在故人有能力之時,在社會上周邁裡,需要故人加以援助之際,願能秉以待己之心去加以幫助並以歡喜之心予以施捨,則終將姓名傳香萬里,而因因為持以大無畏精神對待眾人,此德必定澤及家中每一個人,而能世代秉持慈悲喜捨之行動,則德譽終將遍佈地方。
若人時時刻刻秉行正義善道,廣行三佈施,所謂三佈施,即乃財施、法施、無畏施,而財施之造作功德,正可以使質實生活中的苦難眾生得以活命溫飽之機,法施正可以給予心靈空虛、智慧不彰,愚見之人得以接受法雨開啟智慧,而無畏施之給予世人免去後顧之憂,而三佈施任憑所喜予以施行,但三施若能盡予並行,則功果更臻圓滿,世人若能秉持三施之並行,則福德終能芬芳於萬世而不朽也。
修身養性-第二章 喜捨
她身高只有四呎半,父親原本是奴隸。她相信「人生在世,就應該以服務為目的。」她的座右銘是: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應該隨時隨地盡心盡力為所有人著想。
厄莎小姐放棄具有前途的歌劇生涯,因為母親開設的自助餐店人手不足,她特地去幫忙。她教書十六年之後,以有限的積蓄開了一家百貨店,主要供應非裔美人。最後,她又開了洗衣店、職業介紹所、不動產經紀公司以及保險公司。她的財產總值超過一百萬美元,但是大多數都用來做福利措施。
她一生都在幫助別人,扶助窮困的人,使他們向上,而不是施捨他們救濟品。她設立收容所,收容無家可歸的人;建立慈善醫院,醫治無依無靠的窮苦病人。另外還設了中途之家,收留未婚媽媽,以及一所戒毒中心。她還捐兩棟房子做育幼院,又把一間電影院移做貧民兒童的休閒場所。
她深信聖經上的一句話:「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
她工作非常認真,生活中充滿希望,最後心滿意足地死去。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她所做的一小部份,對社會做的貢獻就太可觀了。
為別人付出及服務,那種快樂真是無法比擬,如果我們也能採取行動,效法厄莎˙懷特,那麼成功的路就不遠了。
※ ※ ※
世間人或多或少都喜歡積聚財富,坐擁私有之產物,曾幾何時,有人想過在我人的周遭,多多少少皆有部份之人急需我人適時予濟助?
當知在現實的社會裡,想要造作功德其實並不容易,何以故?
蓋因人情難還,有人深怕一次的接受濟助,不知往後要付出多少代價,因而雖然面臨困境,亦有人不願意接受他人之施與,因為害怕有任何之後遺症,然而在於有心濟助造功立德之人們,又往往睹怕遇到假困苦真斂財的不肖之人,但無論如何,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裡,確切存在一些困苦之人,而社會尚也著實存在一些樂善好施的善心人士。
是以故,至希世間人必須存有一顆善良之心,必須開發原有慈悲之心,以慈悲之心去看待任何人,那麼舉目便是親,若人人心存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之大無畏精神,在故人有能力之時,在社會上周邁裡,需要故人加以援助之際,願能秉以待己之心去加以幫助並以歡喜之心予以施捨,則終將姓名傳香萬里,而因因為持以大無畏精神對待眾人,此德必定澤及家中每一個人,而能世代秉持慈悲喜捨之行動,則德譽終將遍佈地方。
若人時時刻刻秉行正義善道,廣行三佈施,所謂三佈施,即乃財施、法施、無畏施,而財施之造作功德,正可以使質實生活中的苦難眾生得以活命溫飽之機,法施正可以給予心靈空虛、智慧不彰,愚見之人得以接受法雨開啟智慧,而無畏施之給予世人免去後顧之憂,而三佈施任憑所喜予以施行,但三施若能盡予並行,則功果更臻圓滿,世人若能秉持三施之並行,則福德終能芬芳於萬世而不朽也。
修身養性-第二章 喜捨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耐磨難
山堂道震禪師與韓子蒼尚書、萬庵道顏首座、真牧正賢禪師一起在雲門庵避難,韓子蒼乘便問萬庵道顏說:「聽說你最近被李成叛軍的士兵捉住了,你是怎麼逃脫出來的?」
萬庵道顏回答說:「前不久被李成的士兵捉住後,一連數日又凍又餓,內心裏想這次是死定了。偶然下起了大雪,積雪覆薰,掩埋了屋舍,關押我們的屋舍無故崩塌,就在這一個晚上逃脫出來了一百多人。」
韓子蒼又問道:「被叛軍捉住關押期間,怎樣排遣心中憤激,都在想些甚麼?」
萬庵道顏沒有回答。韓子蒼又追問了一遍,萬庵道顏便說:「這有甚麼可說的呢?我們奉佛學道,以節操道義為立身之本。在那種情況下,不過一死而已,有甚麼可怕的呢?」
韓子蒼聽罷,點頭表示理解。由此得知前輩禪師經歷世間禍難,無論生死都有堅定又平靜的心,而能始終不渝。
※ ※ ※
修道乃是竊奪造化,出死入生,超凡入聖,作佛作仙之大事,非有大勇大力,脫塵超俗之金剛毅力,承載不起修道之磨難,何為磨難?恩愛名利、憂愁恐懼、喜怒哀樂、疾病災厄、困苦危難、饑寒凍餒、羞恥凌辱……等皆是,而古之聖賢,皆遇患難磨煉,受盡無限苦楚,最終才能聞法明道,超凡入聖,故不經過磨難,不能成佛作仙也。
一個修道者在清淨處,對境很少的環境,要修行不難,要持戒也不難。但是在魔力比較強,違緣比較大,對境比較多的地方,要學法修行、受持戒律就非常難。然而難度越大,功德越大;難度越大,成就越大,在沒有磨難的對境中修一百年,不如在有磨難的對境中修一刹那。
修道者在順境當中積福,在逆境當中消業。若是沒有這些磨難,修道者感覺不到輪迴的痛苦,又怎麼能生起出離心呢?沒有人傷害你、欺騙你,修道者怎麼修忍辱呢?不受侮辱、不受痛苦,修道者怎麼能消業呢?不受傷害,沒有付出,修道者怎麼能還債呢?
故在對境當中磨練一顆心,最後自然可以轉境超脫也。
修道基本功-第十四章 耐磨難
萬庵道顏回答說:「前不久被李成的士兵捉住後,一連數日又凍又餓,內心裏想這次是死定了。偶然下起了大雪,積雪覆薰,掩埋了屋舍,關押我們的屋舍無故崩塌,就在這一個晚上逃脫出來了一百多人。」
韓子蒼又問道:「被叛軍捉住關押期間,怎樣排遣心中憤激,都在想些甚麼?」
萬庵道顏沒有回答。韓子蒼又追問了一遍,萬庵道顏便說:「這有甚麼可說的呢?我們奉佛學道,以節操道義為立身之本。在那種情況下,不過一死而已,有甚麼可怕的呢?」
韓子蒼聽罷,點頭表示理解。由此得知前輩禪師經歷世間禍難,無論生死都有堅定又平靜的心,而能始終不渝。
※ ※ ※
修道乃是竊奪造化,出死入生,超凡入聖,作佛作仙之大事,非有大勇大力,脫塵超俗之金剛毅力,承載不起修道之磨難,何為磨難?恩愛名利、憂愁恐懼、喜怒哀樂、疾病災厄、困苦危難、饑寒凍餒、羞恥凌辱……等皆是,而古之聖賢,皆遇患難磨煉,受盡無限苦楚,最終才能聞法明道,超凡入聖,故不經過磨難,不能成佛作仙也。
一個修道者在清淨處,對境很少的環境,要修行不難,要持戒也不難。但是在魔力比較強,違緣比較大,對境比較多的地方,要學法修行、受持戒律就非常難。然而難度越大,功德越大;難度越大,成就越大,在沒有磨難的對境中修一百年,不如在有磨難的對境中修一刹那。
修道者在順境當中積福,在逆境當中消業。若是沒有這些磨難,修道者感覺不到輪迴的痛苦,又怎麼能生起出離心呢?沒有人傷害你、欺騙你,修道者怎麼修忍辱呢?不受侮辱、不受痛苦,修道者怎麼能消業呢?不受傷害,沒有付出,修道者怎麼能還債呢?
故在對境當中磨練一顆心,最後自然可以轉境超脫也。
修道基本功-第十四章 耐磨難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栽贓他人之損福
天上聖母 降
所謂:「栽贓」,即是無中生有,並非實際有罪,乃基於嫉妒或陷害,故意放置偽造的證物,而出此惡毒技倆;換言之,將贓物放在別人的地方,以誣陷其犯法或作賊。自古以來,亦常有嫉賢妒才之輩,常以栽贓之法,以陷害賢士。
近代經常可以聽聞到,有某些人進出某些國家旅遊,卻無端被冠以攜帶毒品之罪名,有時是在海關之處,宣稱夾帶違禁品,有時在半途之中,遭受臨檢,搜出毒品,原本沒有的東西,卻在那些臨檢人員檢查之際,違禁品憑空產生,並且當場嗆明,得花費多少金錢,才能將此案先行排除,否則便送到法院,到時進入監牢或被判死刑就來不及了。當然不明白箇中原由者,想要花錢消災,免得遭受不必要之麻煩,金錢從此落入這些惡毒人之口袋裡。
身為海關人員,乃是公門中人,本該是維護地方安寧而盡力,卻反為不當利益而瀆職,以不實罪名,強冠在善良人們身上,只為圖利一時,獲取不義之財,孰不知這筆財物,充滿對方之怨戾之氣,早已不祥,硬要取得,一來本身應有之福報加速累積,一方面被上天折消相對之福報,換句話說,拿人不義財一元,除了本身之福加速取得一元之外,上天又額外折消一元不等之福報,等於雖然只謀取他人百元,其實本身已經耗損二百元以上,世人可不戒慎恐懼乎!
在二十年前,於泰北地區,乃有巴男,從事警察工作,職務上應該是維護地方治安,為民服務,無奈是巴某結交到劣友,不久便濫用職權,不斷在外假借臨檢名義,實際上在找尋機會栽贓,以利詐取不義之財。每當臨檢之時,將所有車內人員叫下車,自己便迅速的將藏於袖口的毒品置於座椅下,隨即取出,硬說這毒品在車內發現,必須依法處理,移送法辦;通常是當事人基於怕事的心理,惟恐有官司纏身或遭受牢獄之災,不想讓事情擴大,則每人想要花些錢賄賂,以便把案子壓下來,自然人人趕緊湊錢送給巴某,以期化解無妄之災,亦即所謂:「花錢消災」。
有時遇到當事人之個性剛硬者,據理力爭,亦不願花錢了事,只要巴某情緒不佳或是惱羞成怒,便真的以藏毒罪或運毒罪移送法院,讓其無辜者受刑。假使幸運的話,則只是判刑數載不等,若是不幸的話,則判處死刑,枉送人命。數載之間,雖然巴某的財富果真快速增加,一旦惡貫滿盈,惡報自然接踵而來;後來,兒子、女兒相繼交到劣友,兒子出入賭場,嗜賭如命,女兒遭受騙色,又染上性病,必須花大筆金錢治療,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更不幸的是晚年的巴某,不斷被人檢舉,乃東窗事發,在上級明查暗訪之下,查出長期以職務之便而栽贓瀆職,因而巴某不但受到撤職查辦,更有牢獄之災。
奉勸世人秉持自己的本份,腳踏實地,千萬不要有非分之想而貪取不義之財,以致損及自己的福報,更造下業因,實乃得不償失之舉。是故,凡事慎思、慎行,始得明哲保身。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十八章 栽贓他人之損福
所謂:「栽贓」,即是無中生有,並非實際有罪,乃基於嫉妒或陷害,故意放置偽造的證物,而出此惡毒技倆;換言之,將贓物放在別人的地方,以誣陷其犯法或作賊。自古以來,亦常有嫉賢妒才之輩,常以栽贓之法,以陷害賢士。
近代經常可以聽聞到,有某些人進出某些國家旅遊,卻無端被冠以攜帶毒品之罪名,有時是在海關之處,宣稱夾帶違禁品,有時在半途之中,遭受臨檢,搜出毒品,原本沒有的東西,卻在那些臨檢人員檢查之際,違禁品憑空產生,並且當場嗆明,得花費多少金錢,才能將此案先行排除,否則便送到法院,到時進入監牢或被判死刑就來不及了。當然不明白箇中原由者,想要花錢消災,免得遭受不必要之麻煩,金錢從此落入這些惡毒人之口袋裡。
身為海關人員,乃是公門中人,本該是維護地方安寧而盡力,卻反為不當利益而瀆職,以不實罪名,強冠在善良人們身上,只為圖利一時,獲取不義之財,孰不知這筆財物,充滿對方之怨戾之氣,早已不祥,硬要取得,一來本身應有之福報加速累積,一方面被上天折消相對之福報,換句話說,拿人不義財一元,除了本身之福加速取得一元之外,上天又額外折消一元不等之福報,等於雖然只謀取他人百元,其實本身已經耗損二百元以上,世人可不戒慎恐懼乎!
在二十年前,於泰北地區,乃有巴男,從事警察工作,職務上應該是維護地方治安,為民服務,無奈是巴某結交到劣友,不久便濫用職權,不斷在外假借臨檢名義,實際上在找尋機會栽贓,以利詐取不義之財。每當臨檢之時,將所有車內人員叫下車,自己便迅速的將藏於袖口的毒品置於座椅下,隨即取出,硬說這毒品在車內發現,必須依法處理,移送法辦;通常是當事人基於怕事的心理,惟恐有官司纏身或遭受牢獄之災,不想讓事情擴大,則每人想要花些錢賄賂,以便把案子壓下來,自然人人趕緊湊錢送給巴某,以期化解無妄之災,亦即所謂:「花錢消災」。
有時遇到當事人之個性剛硬者,據理力爭,亦不願花錢了事,只要巴某情緒不佳或是惱羞成怒,便真的以藏毒罪或運毒罪移送法院,讓其無辜者受刑。假使幸運的話,則只是判刑數載不等,若是不幸的話,則判處死刑,枉送人命。數載之間,雖然巴某的財富果真快速增加,一旦惡貫滿盈,惡報自然接踵而來;後來,兒子、女兒相繼交到劣友,兒子出入賭場,嗜賭如命,女兒遭受騙色,又染上性病,必須花大筆金錢治療,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更不幸的是晚年的巴某,不斷被人檢舉,乃東窗事發,在上級明查暗訪之下,查出長期以職務之便而栽贓瀆職,因而巴某不但受到撤職查辦,更有牢獄之災。
奉勸世人秉持自己的本份,腳踏實地,千萬不要有非分之想而貪取不義之財,以致損及自己的福報,更造下業因,實乃得不償失之舉。是故,凡事慎思、慎行,始得明哲保身。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十八章 栽贓他人之損福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聖‧陶麗沙(德蘭修女)
蓮生/文
我在「天宮祕錄」中,讀到一則有關「聖.陶麗沙」的訊息,指稱陶麗沙目前在地獄中。
我一看,大駭。
印度的陶麗沙,做人厚重,具大慈悲心,簡默不多言,做人樸實,從來沒有負人。
陶麗沙的一生,從事救貧濟困的工作,把每一個人當成上帝來服侍。
她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轟傳全世界。
她未曾講人一短事。
未曾揭露人家一件惡事。
被她救,被她感化的人相當多。
她獲「諾貝爾獎」。
逝世後,天主教廷封她為「聖」。
聖.陶麗沙,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與上帝同在天國。
歡喜。
快樂。
享福。
然而,聖.陶麗沙卻沒有在天國享福,反而落在地獄之中,豈不令人驚駭不已!
我在「枉死城」看見她。
我問:「你不在天堂,在地獄中做什麼?」
她答:「我是地獄中人。」
我問:「這裡是污穢、骯髒、苦難、陰暗的世界,沒有聖哲到這裡來的?」
她答:「我不在亮的地方,我永遠在暗的地方。」
我問:「為什麼?」
她答:「最陰暗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
我問:「不在天國,在地獄,真是難思議!」
她答:「我慈悲濟世,不是為了上天堂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享福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快樂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稱聖才慈悲濟世。」
我問:「妳的目標為何?」
她答:簡——簡樸的一生,無求無目標。靜——文文靜靜,默默的做事。基——基本上是慈心。福——能如此就是福。我聽了很感動。
我看到「聖.陶麗沙」的背影,瘦瘦小小的,她在枉死城中,一樣本著這種精神,以她的力量,濟助這裡的苦難眾生。
我猛然想起三士道:
下士道——到美好的諸天。
中士道——到佛國淨土。
上士道——成佛菩薩。
而聖.陶麗沙是什麼道?
我問地藏王菩薩:「聖.陶麗沙,為何身處地獄?」
地藏王菩薩答:「到地獄中有二,一是罪業深重之人。二是有大威願力之人。聖.陶麗沙,是有大威願力之人。此等人是真正的菩薩啊!」
我問:「聖.陶麗沙會出地獄嗎?」
地藏王菩薩答:「她不會。出地獄做什麼?」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聖‧陶麗沙」的密密密
我在「天宮祕錄」中,讀到一則有關「聖.陶麗沙」的訊息,指稱陶麗沙目前在地獄中。
我一看,大駭。
印度的陶麗沙,做人厚重,具大慈悲心,簡默不多言,做人樸實,從來沒有負人。
陶麗沙的一生,從事救貧濟困的工作,把每一個人當成上帝來服侍。
她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轟傳全世界。
她未曾講人一短事。
未曾揭露人家一件惡事。
被她救,被她感化的人相當多。
她獲「諾貝爾獎」。
逝世後,天主教廷封她為「聖」。
聖.陶麗沙,大家都認為,他應該與上帝同在天國。
歡喜。
快樂。
享福。
然而,聖.陶麗沙卻沒有在天國享福,反而落在地獄之中,豈不令人驚駭不已!
我在「枉死城」看見她。
我問:「你不在天堂,在地獄中做什麼?」
她答:「我是地獄中人。」
我問:「這裡是污穢、骯髒、苦難、陰暗的世界,沒有聖哲到這裡來的?」
她答:「我不在亮的地方,我永遠在暗的地方。」
我問:「為什麼?」
她答:「最陰暗的地方,才是我的天堂。」
我問:「不在天國,在地獄,真是難思議!」
她答:「我慈悲濟世,不是為了上天堂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享福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快樂才慈悲濟世;不是為了稱聖才慈悲濟世。」
我問:「妳的目標為何?」
她答:簡——簡樸的一生,無求無目標。靜——文文靜靜,默默的做事。基——基本上是慈心。福——能如此就是福。我聽了很感動。
我看到「聖.陶麗沙」的背影,瘦瘦小小的,她在枉死城中,一樣本著這種精神,以她的力量,濟助這裡的苦難眾生。
我猛然想起三士道:
下士道——到美好的諸天。
中士道——到佛國淨土。
上士道——成佛菩薩。
而聖.陶麗沙是什麼道?
我問地藏王菩薩:「聖.陶麗沙,為何身處地獄?」
地藏王菩薩答:「到地獄中有二,一是罪業深重之人。二是有大威願力之人。聖.陶麗沙,是有大威願力之人。此等人是真正的菩薩啊!」
我問:「聖.陶麗沙會出地獄嗎?」
地藏王菩薩答:「她不會。出地獄做什麼?」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聖‧陶麗沙」的密密密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肥皂水哲學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肥皂水」的哲學》故事告訴我們要像水一樣,換個方式看待問題,也許換來的是「柳暗花明」。
故事講到,約翰•喀爾文•柯立芝於1923年成為美國總統,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人雖長得很好,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柯立芝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
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
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你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痛。」
故事講完了,我們從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藥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確,可以給良藥包上糖衣,可以給忠言加上裝飾,批評也需要講求藝術。
誠然我們知道這樣的一個事實,犯了錯誤的人大多不會主動承認錯誤並自覺改正。這時候如果對方用過分的犀利言辭,那麼再寬容的人恐怕也會變容失色,內心反感。毫無顧忌,不講方法的諷刺批評,會讓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說接受建議改正錯誤了。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傑絲•雷爾說:「稱讚對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陽光給予別人。」
的確,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挫折、阻攔、傷害……如果你想以硬碰硬,那麼,你就必須成為最硬的那個,否則,總有一天你會被對方粉碎。
所以,何不學水呢?學她的輕柔,以柔克剛。這樣,不管前方有什麼,你都能較順利地朝自己的方向前進。
故事講到,約翰•喀爾文•柯立芝於1923年成為美國總統,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人雖長得很好,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柯立芝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
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
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你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痛。」
故事講完了,我們從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藥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確,可以給良藥包上糖衣,可以給忠言加上裝飾,批評也需要講求藝術。
誠然我們知道這樣的一個事實,犯了錯誤的人大多不會主動承認錯誤並自覺改正。這時候如果對方用過分的犀利言辭,那麼再寬容的人恐怕也會變容失色,內心反感。毫無顧忌,不講方法的諷刺批評,會讓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說接受建議改正錯誤了。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傑絲•雷爾說:「稱讚對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陽光給予別人。」
的確,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挫折、阻攔、傷害……如果你想以硬碰硬,那麼,你就必須成為最硬的那個,否則,總有一天你會被對方粉碎。
所以,何不學水呢?學她的輕柔,以柔克剛。這樣,不管前方有什麼,你都能較順利地朝自己的方向前進。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生命的追求
一隻年輕、漂亮的蝴蝶,不同於同伴隨處飛舞,享受快樂,卻像一名哲人般,總是思考著一個問題:
生命實在短暫,生命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我該追求些什麼?
苦思不解,蝴蝶決定去拜訪一位得道的禪師。
蝴蝶飛到一個山谷中的一座古廟,看到禪師,迫不急待的問說:
生命短暫,我們應該追求什麼當作生命目標?
禪師回答:
生命本來是清淨、自由和快樂的。如果特意追求些什麼,等於讓生命拷上枷鎖,成了機器上的齒輪,失去自我!
我們人類都是帶著枷鎖的生命。
但是他們卻是混然不知自己被牢綁著,而歡歡喜喜相互糾結,直到生命終了!
其實蝴蝶家族很幸福,生命雖短暫,卻活得無奎礙。
看似沒有家,卻到處可為家。你們每天活在歡舞的氣氛中,遠離痛苦……
蝴蝶沒有聽懂。
這時有一隻貓經過,看到蝴蝶,飛撲過來想要抓他。
蝴蝶從爪縫間閃過,貓轉身再向他撲來,他又一次靈巧的躲過……
看似柔弱的蝴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後,
敏捷又優美的翻飛躲閃著,最後這隻貓用盡力氣,失望又生氣的離開了。
蝴蝶停在茶桌上,他一點都不累,喜滋滋的笑著那隻氣喘噓噓的貓!
這時禪師問蝴蝶:
剛才你在專心閃躲那隻貓時,你在想什麼?
蝴蝶說:
哦,我什麼也沒有想。
禪師說道:
讓你能夠戰勝挑戰與威脅的秘訣就是「什麼也沒有想」!
這隻迷失的蝴蝶忽然明白了!就在這一刻他回到了源頭,回到了內在的家。
人生的價值如何判斷?坐擁豪宅、名牌房車、崇高的社會地位?
然而命運都會滿足每一個人所追求無窮盡的慾望嗎?
即使一個人所設定的目標理想都達成了,最後他還是會覺得空虛。
秦始皇做了統一中國的皇帝,他仍不滿足,還希望能夠長生不老……
人實在很難滿足自己,皆是因為追求的東西太多,想要得到的永遠都不夠!
※ ※ ※
觀世之人一生皆在追求幸福快樂,但常常所聽所聞卻多是無止境的煩惱痛苦,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快樂呢?
世人不論有錢沒錢、有權沒權,都一樣深受煩惱痛苦之害,因現今之人為名為利,日日奔波忙碌,若謀財不多,爭權不利,即煩惱痛苦。縱使財裕亨通,權勢大展了,也一樣眉鎖印堂,甚至煩惱更大。本來一個人成家、立業、生子、安居,就是為了幸福快樂,但是為什麼五子登科了,心中依然不覺得有得到快樂與幸福呢?其原因就是「貪著」、「貪戀」之關,對世間的貪著與貪戀乃是六道輪迴之根,也是一切煩惱、痛苦的來源。
世人可以擁有世間的福報,但是不可以有貪著,不可以有貪戀,有貪著、貪戀就有輪迴,有輪迴就要感受痛苦,可惜世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明白。其實,執著、煩惱是多餘的,因為不執著、不煩惱,一樣可以生活,可以工作,而且會生活得更幸福,工作會更圓滿,此乃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快樂的活法。
故當一個人不「貪著」、不「執念」,擁有一顆自由的心,祥和、寧靜、自在、無住而住時,就可享有真正的快樂幸福也。
因緣與果報-第八章
生命實在短暫,生命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我該追求些什麼?
苦思不解,蝴蝶決定去拜訪一位得道的禪師。
蝴蝶飛到一個山谷中的一座古廟,看到禪師,迫不急待的問說:
生命短暫,我們應該追求什麼當作生命目標?
禪師回答:
生命本來是清淨、自由和快樂的。如果特意追求些什麼,等於讓生命拷上枷鎖,成了機器上的齒輪,失去自我!
我們人類都是帶著枷鎖的生命。
但是他們卻是混然不知自己被牢綁著,而歡歡喜喜相互糾結,直到生命終了!
其實蝴蝶家族很幸福,生命雖短暫,卻活得無奎礙。
看似沒有家,卻到處可為家。你們每天活在歡舞的氣氛中,遠離痛苦……
蝴蝶沒有聽懂。
這時有一隻貓經過,看到蝴蝶,飛撲過來想要抓他。
蝴蝶從爪縫間閃過,貓轉身再向他撲來,他又一次靈巧的躲過……
看似柔弱的蝴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後,
敏捷又優美的翻飛躲閃著,最後這隻貓用盡力氣,失望又生氣的離開了。
蝴蝶停在茶桌上,他一點都不累,喜滋滋的笑著那隻氣喘噓噓的貓!
這時禪師問蝴蝶:
剛才你在專心閃躲那隻貓時,你在想什麼?
蝴蝶說:
哦,我什麼也沒有想。
禪師說道:
讓你能夠戰勝挑戰與威脅的秘訣就是「什麼也沒有想」!
這隻迷失的蝴蝶忽然明白了!就在這一刻他回到了源頭,回到了內在的家。
人生的價值如何判斷?坐擁豪宅、名牌房車、崇高的社會地位?
然而命運都會滿足每一個人所追求無窮盡的慾望嗎?
即使一個人所設定的目標理想都達成了,最後他還是會覺得空虛。
秦始皇做了統一中國的皇帝,他仍不滿足,還希望能夠長生不老……
人實在很難滿足自己,皆是因為追求的東西太多,想要得到的永遠都不夠!
※ ※ ※
觀世之人一生皆在追求幸福快樂,但常常所聽所聞卻多是無止境的煩惱痛苦,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快樂呢?
世人不論有錢沒錢、有權沒權,都一樣深受煩惱痛苦之害,因現今之人為名為利,日日奔波忙碌,若謀財不多,爭權不利,即煩惱痛苦。縱使財裕亨通,權勢大展了,也一樣眉鎖印堂,甚至煩惱更大。本來一個人成家、立業、生子、安居,就是為了幸福快樂,但是為什麼五子登科了,心中依然不覺得有得到快樂與幸福呢?其原因就是「貪著」、「貪戀」之關,對世間的貪著與貪戀乃是六道輪迴之根,也是一切煩惱、痛苦的來源。
世人可以擁有世間的福報,但是不可以有貪著,不可以有貪戀,有貪著、貪戀就有輪迴,有輪迴就要感受痛苦,可惜世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明白。其實,執著、煩惱是多餘的,因為不執著、不煩惱,一樣可以生活,可以工作,而且會生活得更幸福,工作會更圓滿,此乃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快樂的活法。
故當一個人不「貪著」、不「執念」,擁有一顆自由的心,祥和、寧靜、自在、無住而住時,就可享有真正的快樂幸福也。
因緣與果報-第八章
小人災
凡夫俗子,身居五濁惡世之紅塵裏,行事常有事倍功半之慨嘆,並且世人常有空懷一身技能,辛勤善盡崗位職能,反而遠遠不如別人的一句話來得受用,所謂:「做到流汗,被人嫌到流涎。」
眾生經常有遇到本身非常恪盡職守,卻有無端流言及不利事件,造成其身不利之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有對待他人和善且諸事坦然告知,卻反倒被他人憑此造謠生事。乃至工作、感情及種種人生旅程中,原本應該平順無波阻,怎知「空穴竟來風」,使我人平白無故蒙受莫名之冤。有時原本已談妥之業務,卻因某些人之破壞,讓業務從中幻滅,凡此種種,俱皆過去生中造種種惡因及結種種惡緣,以致形成如今之小人當道。
在二十年前,於台中地區有位陳某,生性忠厚老實,但是無論其工作再如何認真,卻總是有人會對其不愉悅,並常無端辱罵並且藉種種細故找陳某麻煩,此人乃是頂頭上司之表弟兼合夥人。豈料表兄弟個性相差天壤之別,上司乃陳某之貴人,處處體諒及鼓勵下屬;上司之表弟,卻是陳某不折不扣的惡緣及小人,常藉故找陳某麻煩,並造謠不利陳某之事件;後來,陳某感傷無奈的離開服務處所,往他處謀求工作。不料卻常有一、二位同事在主管耳邊訴說些不利於陳某之事件,使陳某逐漸在同事間及主管眼裏失去依靠,形成孤立現象。
溯源於陳某在宿世之中,曾經是某商行之員外,經常為了生意而無故在外流放出一些不實謠言,意在使同業名譽受損,進而影響其生意,然後轉向陳某之商行買賣。並且多次為打壓某些人,乃命手下四處造謠生事,使無知的人們以訛傳訛,造成該人員遭受鄉里之排擠。今世,因緣成熟,陳某在現實生活上,謀求工作,多逢小人阻障,造成陳某工作常無法穩定,苦不堪言,此乃過去生中積造業孽的緣故。
又在十五年前,於台北地區,有位何某經營一家工廠,原本生意平穩,卻在數載後,於事業上遭受同行欺詐,不但事業因而停頓,並且負債累累。追溯何某之過去生中曾為官吏,自身常藉故向地方人士收取財物,若遇不肯配合之人士,便經常命人臨檢其經營之事業。有時為了逼眾人就範,乃做移花接木、轉嫁禍端,使善良人士平白受屈。以此惡業,今世之何某在現實生活中,飽受他人詐欺,而使身心磨擾不已。
因此,眾生置身在世間,理當時時稟持正念,刻刻充滿正氣,凡不義及不善事,俱皆不做,則生生世世之間,小人乃不遇,得遇者俱皆貴緣也。
末法消災錄-第七章 小人災
眾生經常有遇到本身非常恪盡職守,卻有無端流言及不利事件,造成其身不利之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有對待他人和善且諸事坦然告知,卻反倒被他人憑此造謠生事。乃至工作、感情及種種人生旅程中,原本應該平順無波阻,怎知「空穴竟來風」,使我人平白無故蒙受莫名之冤。有時原本已談妥之業務,卻因某些人之破壞,讓業務從中幻滅,凡此種種,俱皆過去生中造種種惡因及結種種惡緣,以致形成如今之小人當道。
在二十年前,於台中地區有位陳某,生性忠厚老實,但是無論其工作再如何認真,卻總是有人會對其不愉悅,並常無端辱罵並且藉種種細故找陳某麻煩,此人乃是頂頭上司之表弟兼合夥人。豈料表兄弟個性相差天壤之別,上司乃陳某之貴人,處處體諒及鼓勵下屬;上司之表弟,卻是陳某不折不扣的惡緣及小人,常藉故找陳某麻煩,並造謠不利陳某之事件;後來,陳某感傷無奈的離開服務處所,往他處謀求工作。不料卻常有一、二位同事在主管耳邊訴說些不利於陳某之事件,使陳某逐漸在同事間及主管眼裏失去依靠,形成孤立現象。
溯源於陳某在宿世之中,曾經是某商行之員外,經常為了生意而無故在外流放出一些不實謠言,意在使同業名譽受損,進而影響其生意,然後轉向陳某之商行買賣。並且多次為打壓某些人,乃命手下四處造謠生事,使無知的人們以訛傳訛,造成該人員遭受鄉里之排擠。今世,因緣成熟,陳某在現實生活上,謀求工作,多逢小人阻障,造成陳某工作常無法穩定,苦不堪言,此乃過去生中積造業孽的緣故。
又在十五年前,於台北地區,有位何某經營一家工廠,原本生意平穩,卻在數載後,於事業上遭受同行欺詐,不但事業因而停頓,並且負債累累。追溯何某之過去生中曾為官吏,自身常藉故向地方人士收取財物,若遇不肯配合之人士,便經常命人臨檢其經營之事業。有時為了逼眾人就範,乃做移花接木、轉嫁禍端,使善良人士平白受屈。以此惡業,今世之何某在現實生活中,飽受他人詐欺,而使身心磨擾不已。
因此,眾生置身在世間,理當時時稟持正念,刻刻充滿正氣,凡不義及不善事,俱皆不做,則生生世世之間,小人乃不遇,得遇者俱皆貴緣也。
末法消災錄-第七章 小人災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蛇窟
蓮生/文
我經過一「蛇窟」,見群蛇翻滾,實在令人心驚膽裂,那數千數萬的毒蛇,群聚一處,目吐凶光,獠牙外露,使我大駭。
我平生最怕的一種動物,就是「蛇」。我常常想,如果有人,將我拋棄於蛇群之中,牠不咬我,我已經嚇死了。
我看見有一個人,在「蛇窟」之中,被群蛇困住,他的身子被巨蟒纏住,其口被「蛇叻」,雙眼被蛇咬掉。
身上的四肢,皮膚被咬得血肉橫飛而見骨,最後剩下一具枯骨。
枯骨經風一吹,又活了過來。
接著又重新表演一次。
我見了。
心生不忍。
我問:「此人何以如此?」
冥吏答:「拋入蛇窟者,只因其心性如毒蛇一般耳!」
我問:「所犯何業?」
冥吏答:「世間有一種人,自持有些才識,喜歡議論人的是非,尤其是文人口業,恃其口才及文筆,逞其口舌,譏評人短為快,揭人隱私,致損陰德。」
「所謂佛口蛇心,心懷奸詐,心藏陷阱。不忠、不孝、不信、不義的極惡之人,其心如蛇蝎,所以惡報就是如此。」
我問:「這是口業嗎?」
冥吏答:正是口業。
妄言──說的全是假話,推測的話,推理的話,根本不是事實。
綺語──花言巧語去迷惑人,講風涼話,說風花雪月的譏諷之語。
惡口──口出惡言,下筆粗俗,凶暴狠毒,惡口惡文,如刀如劍,欲將對方置於死地,將對方的人格賤踏。
兩舌──用甲名罵乙,用乙名罵甲,挑撥他人是是非非,好揚人之短,訐人之隱私。
這些全是口業。
我問:「剛剛這進入蛇窟的人是誰?」
冥吏笑了:「他是蔡順。」
「啊!是他。」
冥吏說:「他是最早攻訐你的人,見你寫書出了名,便思想計謀害你。為人陰險狡詐,他在年輕時,有點才華,因而寫書譭謗。」
冥吏又說:「娶妻妻喪,到了晚年,兒子、女兒車禍身亡,只剩下一個窮困的老人,淪落到衣食不繼的地步,他向城隍祈禱,為何如此?」
冥吏又說:「城隍神明告訴他,你辱罵聖賢,你造了惡業。到今天,妻病喪,子女車禍亡。今你的壽命也盡了,你還以為只是家破人亡而已,生活貧困而已。你已經要下地獄了,入蛇窟受千生萬死,就算轉世,也是下賤之人也。」
我聽了大駭。
我問:「這如何是好?」
冥吏答:「你可以用法力超度他,如此他未來必是你的弟子!」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蛇窟」的密密密
我經過一「蛇窟」,見群蛇翻滾,實在令人心驚膽裂,那數千數萬的毒蛇,群聚一處,目吐凶光,獠牙外露,使我大駭。
我平生最怕的一種動物,就是「蛇」。我常常想,如果有人,將我拋棄於蛇群之中,牠不咬我,我已經嚇死了。
我看見有一個人,在「蛇窟」之中,被群蛇困住,他的身子被巨蟒纏住,其口被「蛇叻」,雙眼被蛇咬掉。
身上的四肢,皮膚被咬得血肉橫飛而見骨,最後剩下一具枯骨。
枯骨經風一吹,又活了過來。
接著又重新表演一次。
我見了。
心生不忍。
我問:「此人何以如此?」
冥吏答:「拋入蛇窟者,只因其心性如毒蛇一般耳!」
我問:「所犯何業?」
冥吏答:「世間有一種人,自持有些才識,喜歡議論人的是非,尤其是文人口業,恃其口才及文筆,逞其口舌,譏評人短為快,揭人隱私,致損陰德。」
「所謂佛口蛇心,心懷奸詐,心藏陷阱。不忠、不孝、不信、不義的極惡之人,其心如蛇蝎,所以惡報就是如此。」
我問:「這是口業嗎?」
冥吏答:正是口業。
妄言──說的全是假話,推測的話,推理的話,根本不是事實。
綺語──花言巧語去迷惑人,講風涼話,說風花雪月的譏諷之語。
惡口──口出惡言,下筆粗俗,凶暴狠毒,惡口惡文,如刀如劍,欲將對方置於死地,將對方的人格賤踏。
兩舌──用甲名罵乙,用乙名罵甲,挑撥他人是是非非,好揚人之短,訐人之隱私。
這些全是口業。
我問:「剛剛這進入蛇窟的人是誰?」
冥吏笑了:「他是蔡順。」
「啊!是他。」
冥吏說:「他是最早攻訐你的人,見你寫書出了名,便思想計謀害你。為人陰險狡詐,他在年輕時,有點才華,因而寫書譭謗。」
冥吏又說:「娶妻妻喪,到了晚年,兒子、女兒車禍身亡,只剩下一個窮困的老人,淪落到衣食不繼的地步,他向城隍祈禱,為何如此?」
冥吏又說:「城隍神明告訴他,你辱罵聖賢,你造了惡業。到今天,妻病喪,子女車禍亡。今你的壽命也盡了,你還以為只是家破人亡而已,生活貧困而已。你已經要下地獄了,入蛇窟受千生萬死,就算轉世,也是下賤之人也。」
我聽了大駭。
我問:「這如何是好?」
冥吏答:「你可以用法力超度他,如此他未來必是你的弟子!」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蛇窟」的密密密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有位姓李的太學生的妻子,經常虐待他的妾,一發怒就剝去她褲子鞭打,幾乎沒有停過一天。
同村有個老婦,能夠入陰司,她規勸李妻說:「娘子同這個妾有前世的冤業,不過應償還二百鞭罷了。現在妒心旺盛,鞭打她幾乎超過十多倍,又欠她的債了。而且良家婦女受刑罰,即使官法也不剝去衣服。娘子一定要使她裸露以表示羞辱,這様做雖稱心痛快,但就是觸犯鬼神的禁忌。娘子同我情厚,因為暗地裏見到了陰間的簿冊,故特以相告。」
李妻譏笑說:「死老太婆!你這完全是騙人的話!要想我祈禱消災,撈取我錢財嗎?」
就在這時,當地碰到王輔臣叛變,亂黨紛紛起來,李太學生死於戰事,妾被副將韓公得到,喜歡她聰明智慧,就把她獨佔寵愛。
韓公沒有正妻,理家的事就由妾掌管。李妻被賊所劫掠,賊敗被俘,分賞給將士,恰巧也歸了韓公。
妾留著她做婢女,讓她跪在堂上,對她說:「你如能受我的指揮,每天早晨起來,先跪在梳妝台前面,自己脫去下身的衣服,伏在地上接受五鞭,然後供使喚,就饒了你的命。」
李妻怕死,失去志氣,叩頭表示願意照辦。
但是妾不要她很快就死,鞭打不很厲害,讓她知道痛楚罷了。
一年多後,李妻才因別的疾病死去。計算她受鞭打的次數,恰巧相當。
這個女人落得如此下場,正是因為她的刑罰過於失德,觸犯鬼神所禁忌,而暗地裏奪去了她的福壽。
有福莫享盡,享盡見貧窮。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 ※ ※
為人處世當存有信念,才有依靠,也就有長遠有效的準則,那就是法演四誡。
第一誡: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待人不可竭澤而魚,做事不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知自制而過於傷人,他人必定記恨在心而反擊,所以為人處世不可過於投入,否則對自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二誡: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福不是一個人獨享的,一個正常人的心態,「與人同享」才是真正的快樂,任何的喜悅當與人分享,那福氣才會應運而生,不斷的滋長。
第三誡: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言語是人與人溝通、交換意見、與宣慰情感的橋樑。話說明白即可,不可過於淚烈、偏頗、虛偽與諂媚,這都是不好的。過份的阿諛(即是灌迷湯、拍馬屁),都會引起反感。又過份的武斷,也會引起反彈。佛家所說:惡口、兩舌、綺語、妄語,這都是說明話不可說盡的禁絕。
第四誡: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規矩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要適其當,不可過苛,也不可過於放縱,當恰到好處最為微妙,如此才能中規中矩而達到人生的温暖與關懷。
法演四誡是圓融的信念,是現代人所需要的,有化簡馭繁的實際效果,開創出無限的空間與希望。
禪-第五四章 法演四誡
有位姓李的太學生的妻子,經常虐待他的妾,一發怒就剝去她褲子鞭打,幾乎沒有停過一天。
同村有個老婦,能夠入陰司,她規勸李妻說:「娘子同這個妾有前世的冤業,不過應償還二百鞭罷了。現在妒心旺盛,鞭打她幾乎超過十多倍,又欠她的債了。而且良家婦女受刑罰,即使官法也不剝去衣服。娘子一定要使她裸露以表示羞辱,這様做雖稱心痛快,但就是觸犯鬼神的禁忌。娘子同我情厚,因為暗地裏見到了陰間的簿冊,故特以相告。」
李妻譏笑說:「死老太婆!你這完全是騙人的話!要想我祈禱消災,撈取我錢財嗎?」
就在這時,當地碰到王輔臣叛變,亂黨紛紛起來,李太學生死於戰事,妾被副將韓公得到,喜歡她聰明智慧,就把她獨佔寵愛。
韓公沒有正妻,理家的事就由妾掌管。李妻被賊所劫掠,賊敗被俘,分賞給將士,恰巧也歸了韓公。
妾留著她做婢女,讓她跪在堂上,對她說:「你如能受我的指揮,每天早晨起來,先跪在梳妝台前面,自己脫去下身的衣服,伏在地上接受五鞭,然後供使喚,就饒了你的命。」
李妻怕死,失去志氣,叩頭表示願意照辦。
但是妾不要她很快就死,鞭打不很厲害,讓她知道痛楚罷了。
一年多後,李妻才因別的疾病死去。計算她受鞭打的次數,恰巧相當。
這個女人落得如此下場,正是因為她的刑罰過於失德,觸犯鬼神所禁忌,而暗地裏奪去了她的福壽。
有福莫享盡,享盡見貧窮。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 ※ ※
為人處世當存有信念,才有依靠,也就有長遠有效的準則,那就是法演四誡。
第一誡: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待人不可竭澤而魚,做事不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知自制而過於傷人,他人必定記恨在心而反擊,所以為人處世不可過於投入,否則對自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二誡: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福不是一個人獨享的,一個正常人的心態,「與人同享」才是真正的快樂,任何的喜悅當與人分享,那福氣才會應運而生,不斷的滋長。
第三誡: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言語是人與人溝通、交換意見、與宣慰情感的橋樑。話說明白即可,不可過於淚烈、偏頗、虛偽與諂媚,這都是不好的。過份的阿諛(即是灌迷湯、拍馬屁),都會引起反感。又過份的武斷,也會引起反彈。佛家所說:惡口、兩舌、綺語、妄語,這都是說明話不可說盡的禁絕。
第四誡: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規矩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要適其當,不可過苛,也不可過於放縱,當恰到好處最為微妙,如此才能中規中矩而達到人生的温暖與關懷。
法演四誡是圓融的信念,是現代人所需要的,有化簡馭繁的實際效果,開創出無限的空間與希望。
禪-第五四章 法演四誡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佛陀遺教
釋迦佛陀將入涅槃,阿難請示佛陀四事:
阿難問一:佛滅後,應依誰為師?
佛陀曰:佛涅槃後,弟子要守規則,奉「戒律」為師。
問二:應依何安住?
佛陀曰:弟子應依「四念住」而生活。
問三:如何調伏惡性比丘?
佛陀曰:對於無理取鬧的惡人,採忍辱態度,默然不理。
問四:如何結集經典令人證信?
佛陀曰:在一切經的開頭,安放一句「如是我聞」,表示是佛說的。在佛陀臨入涅槃之前,弟子們懇求師父作最後一次啟示,佛陀慈祥的答允了。
他說:「生命是無常的,有出生就有死亡,有聚會就有別離,這是自然的法則。眾弟子啊!我入涅槃以後,你們要遵守戒律,守戒律的人好像窮人得到寶貝,黑暗得到光明。大家要安分知足,節制慾望。忠直是做人的根本,忍辱是處世的良方。不要貪圖財利,不要占卜星相,也不要用異術妖言迷惑大眾。學貴有恒,細小的河流,它精進不懈,乃能夠流過高坡、流過山頭、通到大海。眾弟子,你們要負起普度眾生的責任。」
佛陀享年八十歲,在二月十五日的午夜,佛陀安詳的入涅槃了,他的肉體離開人世,靈性卻無所不在。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他的嘉言懿行是世人的模範。我們都應秉誠信以實踐佛陀的教理,更須弘揚佛陀的教化。
註解:「四念住」如下:
一、觀身不淨-人有五不淨:(1)種子不淨。(2)住處不淨。(3)生前不淨。(4)死後不淨。(5)究竟不淨。
二、觀受是苦-人之一切享受皆是苦惱。
三、觀心無常-人無常心,即非本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良心不能實現。
四、觀法無我-人之一切苦惱,皆受有「我」所迷惑住,實則世界所有之物,實無我也。奈能打破「我身」,摒棄「我識」而能「無住」者幾稀。
※ ※ ※
佛教本來只有禪淨兩宗,達摩師長傳入我國時,就只傳禪宗。禪字本屬梵語,譯意為定,故又稱禪定,此乃正宗正派。
唐宋以後,五花八門,為邪道利用;時至今日,更加復雜,居然將神道混合,弄至後學更感模糊,此無他,人為而矣。各宗各派巧立名目,曲解佛義,以遷就個人意志。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便知有今日,是以特將四不依之儆語留給後世,以拯後世之誤入迷津者。
一、依法不依人:學佛要依法,法者佛法。即佛陀所說過的話,切不可依人所說的話。人到底是人,所說的經,間或有多少利己說法,或有曲解佛理,導人迷誤。
二、依了經義,不依不了經義:了者,明也。意義了然者方是好經,有些含糊不清,就不可依。
三、依智不依識:從智中所得者,即般若,可依。從意識中所得者,不可依。
四、依義不依語:所謂義,就是經中之意釋,是佛陀或其弟子依義所釋。故可依。語釋則是後進法師或居士所講而加之註釋。若非依義所釋,切不可依。
雨華再集-34四不依
阿難問一:佛滅後,應依誰為師?
佛陀曰:佛涅槃後,弟子要守規則,奉「戒律」為師。
問二:應依何安住?
佛陀曰:弟子應依「四念住」而生活。
問三:如何調伏惡性比丘?
佛陀曰:對於無理取鬧的惡人,採忍辱態度,默然不理。
問四:如何結集經典令人證信?
佛陀曰:在一切經的開頭,安放一句「如是我聞」,表示是佛說的。在佛陀臨入涅槃之前,弟子們懇求師父作最後一次啟示,佛陀慈祥的答允了。
他說:「生命是無常的,有出生就有死亡,有聚會就有別離,這是自然的法則。眾弟子啊!我入涅槃以後,你們要遵守戒律,守戒律的人好像窮人得到寶貝,黑暗得到光明。大家要安分知足,節制慾望。忠直是做人的根本,忍辱是處世的良方。不要貪圖財利,不要占卜星相,也不要用異術妖言迷惑大眾。學貴有恒,細小的河流,它精進不懈,乃能夠流過高坡、流過山頭、通到大海。眾弟子,你們要負起普度眾生的責任。」
佛陀享年八十歲,在二月十五日的午夜,佛陀安詳的入涅槃了,他的肉體離開人世,靈性卻無所不在。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他的嘉言懿行是世人的模範。我們都應秉誠信以實踐佛陀的教理,更須弘揚佛陀的教化。
註解:「四念住」如下:
一、觀身不淨-人有五不淨:(1)種子不淨。(2)住處不淨。(3)生前不淨。(4)死後不淨。(5)究竟不淨。
二、觀受是苦-人之一切享受皆是苦惱。
三、觀心無常-人無常心,即非本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良心不能實現。
四、觀法無我-人之一切苦惱,皆受有「我」所迷惑住,實則世界所有之物,實無我也。奈能打破「我身」,摒棄「我識」而能「無住」者幾稀。
※ ※ ※
佛教本來只有禪淨兩宗,達摩師長傳入我國時,就只傳禪宗。禪字本屬梵語,譯意為定,故又稱禪定,此乃正宗正派。
唐宋以後,五花八門,為邪道利用;時至今日,更加復雜,居然將神道混合,弄至後學更感模糊,此無他,人為而矣。各宗各派巧立名目,曲解佛義,以遷就個人意志。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便知有今日,是以特將四不依之儆語留給後世,以拯後世之誤入迷津者。
一、依法不依人:學佛要依法,法者佛法。即佛陀所說過的話,切不可依人所說的話。人到底是人,所說的經,間或有多少利己說法,或有曲解佛理,導人迷誤。
二、依了經義,不依不了經義:了者,明也。意義了然者方是好經,有些含糊不清,就不可依。
三、依智不依識:從智中所得者,即般若,可依。從意識中所得者,不可依。
四、依義不依語:所謂義,就是經中之意釋,是佛陀或其弟子依義所釋。故可依。語釋則是後進法師或居士所講而加之註釋。若非依義所釋,切不可依。
雨華再集-34四不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