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我記得年輕的時候:
胡茵夢嫁給李敖的事。
傳說是這樣的,胡茵夢想用自己的美,去改變李敖的特立獨行。
結果:
數日後,便離婚了。
因為李敖仍然是李敖,他的特立獨行是改變不了的。
因此,印證了一句話: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又:
小時候,家弟迷上了「強力膠」,吸食「強力膠」,在幻覺中得到了滿足。
家母好話說盡。
家母勸解說盡。
家母方法用盡。
可是:
人的腦袋是鐵做的,強力膠、強力膠、強力膠,斷送了家弟的一生。
又:
我的弟子之一,喜歡玩「四色牌」,賭博的一種,我勸解他。
他發了誓,不再玩「四色牌」,為了誓願,他砍下一根指頭立誓,從即日起不玩「四色牌」。這種堅毅的精神,令人動容。
但,不久,他又玩「四色牌」了!
在他之前,放了一個米筒,牌抽起來,就插在米筒之上,嗚呼哀哉!
我說:
「人的腦袋是鐵做的,要改變一個人,實在大難了!固執的人處處都是 。 」
要度眾生!
眾生難度!
眾生把自己的師父都出賣了!
密教有一句話:
「你要堅守你的誓言,密教的根本上師,所做的一切全是對的。」
你要學密教,就必須守這個誓。
但是:
現代人不同了,他們固執己見,就算他們的判斷是錯誤的,但,他們執著愈緊,像密教誓願,雖明知,但,不願守。
固執之所失,是令人遺憾的,如果妄想與固執相結合,那真是可怖。
我看遍了眾生的固執,把壞的說成百分之百。
我看遍了弟子的固執,把好的說成百分之百。
我看遍了固執是無可救藥的!
人們可以改變判斷嗎?可以客觀些嗎?
真是天知道。
該堅定不移的是意志力,但,錯了,該堅定不移的竟然是固執。
人的腦袋是鐵做的。信哉,斯言。
詩:
我開的佛法傳授
賣的是對治的良藥
真佛密法是第一流
但是我也愁
二流
三流
偽藥劣品使人憂
可惜的是
他們賣的是強力膠
意幽幽
歡樂共遊
真是天涼好箇秋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人的腦袋是鐵做的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品尿選才
老教授在退休前決定收一批關門弟子。他來到坐滿應試學生的教室,站在高高的講台上,從容地從講台上拿起一個裝著黃色液體的燒杯說:「請注意,燒杯裡裝的是人的尿液,你們每人嘗過之後,將結論寫下來,我先做個示範,大家看清楚。」
老教授說完把燒杯舉到胸前,將一個指頭伸進液體後放進嘴裡,極認真地品嘗起來。於是學生們也仿照老教授的動作,一個跟著一個品嘗起了那杯尿液,然後埋頭寫下自己品嘗的結果。
交卷後,老教授看也沒看學生們的答案,指著三個根本就沒有嘗,也沒有寫結論的學生問:「你們為什麼不按我說的去做呢?」
「教授這不是尿,再說您自己剛才也沒有嘗!」
聽了三個學生的回答,老教授哈哈大笑起來說:「孩子們,我鄭重地通知你們,你們的考試通過了,你們將是我這一生中的最後一批研究生!」
老教授的話說完後,教室裡不但沒有掌聲,反而響起了一片唏噓聲,有人大聲問:「教授,您連試卷都沒有看,憑什麼錄取他們三人?這對我們不公平!」
老教授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嚴肅地說:「你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沒有看到放進燒杯的是我的食指,而放進我嘴裡的是我的中指。第二,你們過分地祟拜我,根本不考慮我的話有沒有道理,就盲目地去品嘗這杯不是尿液的尿液,」
稍停片刻後,老教授激動地說:「他們三位沒有嘗,也沒有寫答案,起碼說明他們敢於挑戰我的權威,敢於懷疑我的正確性,我要的是敢於挑戰權威的雄獅,不需要唯唯喏喏的綿羊。我要的是能超越我的千裡馬,不需要一步一鞠的跟屁蟲!你們說我不該錄取他們嗎?」
老教授說完把燒杯舉到胸前,將一個指頭伸進液體後放進嘴裡,極認真地品嘗起來。於是學生們也仿照老教授的動作,一個跟著一個品嘗起了那杯尿液,然後埋頭寫下自己品嘗的結果。
交卷後,老教授看也沒看學生們的答案,指著三個根本就沒有嘗,也沒有寫結論的學生問:「你們為什麼不按我說的去做呢?」
「教授這不是尿,再說您自己剛才也沒有嘗!」
聽了三個學生的回答,老教授哈哈大笑起來說:「孩子們,我鄭重地通知你們,你們的考試通過了,你們將是我這一生中的最後一批研究生!」
老教授的話說完後,教室裡不但沒有掌聲,反而響起了一片唏噓聲,有人大聲問:「教授,您連試卷都沒有看,憑什麼錄取他們三人?這對我們不公平!」
老教授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嚴肅地說:「你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沒有看到放進燒杯的是我的食指,而放進我嘴裡的是我的中指。第二,你們過分地祟拜我,根本不考慮我的話有沒有道理,就盲目地去品嘗這杯不是尿液的尿液,」
稍停片刻後,老教授激動地說:「他們三位沒有嘗,也沒有寫答案,起碼說明他們敢於挑戰我的權威,敢於懷疑我的正確性,我要的是敢於挑戰權威的雄獅,不需要唯唯喏喏的綿羊。我要的是能超越我的千裡馬,不需要一步一鞠的跟屁蟲!你們說我不該錄取他們嗎?」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萬法從心生
江西道一禪師,漢州什方縣人也。姓馬氏,本邑羅漢寺出家。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唐開元中,習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發明心地,始自建陽佛跡嶺。
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曆中,隸名於鍾陵開元寺。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祖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僧問:「如何是脩道?」
曰:「道不屬脩,若言脩得,脩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脩,即同凡夫。」
又問:「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祖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中不滯,喚作脩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示眾云:「道不用脩,但莫汙染。何為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玅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幼歲依資州唐和尚落髮,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唐開元中,習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發明心地,始自建陽佛跡嶺。
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曆中,隸名於鍾陵開元寺。由是,四方學者,雲集座下。
祖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僧問:「如何是脩道?」
曰:「道不屬脩,若言脩得,脩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脩,即同凡夫。」
又問:「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祖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中不滯,喚作脩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示眾云:「道不用脩,但莫汙染。何為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玅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2019年4月27日 星期六
千日紅花
千日紅,又名:圓仔花、百日紅〈廣州〉、火球花〈北京〉,原產於熱帶美洲各國內地,一般在春天播種繁殖。千日紅的花語是「不朽」。
古羅馬時代,有個少年的母親生病,少年天天到野外採摘一束鮮花,插在花瓶,希望母親早日康復。雖然母親天天愁眉不展,病情越來越重,但是少年一如往昔的服侍母親,也天天依舊去野外採摘鮮花。
有一天,少年在野外發現一片異常豔麗的花朵,火紅色相當鮮豔,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他摘了一大束放到母親床頭,母親迷迷糊糊地看著那束花,竟然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而那鮮花居然經過百日而不凋謝,更不可思議的是母親的病情漸漸好轉,數星期後竟然康復了。
當地的人知悉後,乃把這種花視為吉祥之物,稱它為:千日紅;傳說:這是少年真誠的孝心感動天,上天乃在人間遍灑這種花。
※ ※ ※
世間最為偉大慈悲莫過於父母,每一個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呵護關愛,父母更是無私教導子女為人處事道理,此等養育教育怎不偉大,又每每作錯事情,父母雖有義務開導,指導過錯,然能原諒我們的也只有父母,這何不是慈悲乎?為人子女等何不想想如果自身犯了過錯,有哪些人會像父母一樣慈悲原諒,又有哪幾人會不辭辛勞開導,教導我們,以上是每一為人子女要深思問題。
歲月隨著時間而消逝,人也會因此漸老去,父母一朝皆會因身體老朽,智能退化,以致言語行動遲緩,這時為人子女應懂得報恩,時間到了不能因父母談吐或行動不便,進而對父母有所唾棄,放著父母不理不采,要想想我們在幼時、小時什麼人不會放棄照顧,不怕不斷的重複開導教導,我們父母都將心思體力放在我們身上,如此之大恩作子女怎能有所怠忽。
人世間是有情有愛,不可因自我長大成人,忘了父母的恩澤,應把握每一時間來關心父母,照顧父母,這才不失為人克盡孝道之本。
慈聖雜誌第160期
古羅馬時代,有個少年的母親生病,少年天天到野外採摘一束鮮花,插在花瓶,希望母親早日康復。雖然母親天天愁眉不展,病情越來越重,但是少年一如往昔的服侍母親,也天天依舊去野外採摘鮮花。
有一天,少年在野外發現一片異常豔麗的花朵,火紅色相當鮮豔,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他摘了一大束放到母親床頭,母親迷迷糊糊地看著那束花,竟然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而那鮮花居然經過百日而不凋謝,更不可思議的是母親的病情漸漸好轉,數星期後竟然康復了。
當地的人知悉後,乃把這種花視為吉祥之物,稱它為:千日紅;傳說:這是少年真誠的孝心感動天,上天乃在人間遍灑這種花。
※ ※ ※
世間最為偉大慈悲莫過於父母,每一個人自幼受到父母的呵護關愛,父母更是無私教導子女為人處事道理,此等養育教育怎不偉大,又每每作錯事情,父母雖有義務開導,指導過錯,然能原諒我們的也只有父母,這何不是慈悲乎?為人子女等何不想想如果自身犯了過錯,有哪些人會像父母一樣慈悲原諒,又有哪幾人會不辭辛勞開導,教導我們,以上是每一為人子女要深思問題。
歲月隨著時間而消逝,人也會因此漸老去,父母一朝皆會因身體老朽,智能退化,以致言語行動遲緩,這時為人子女應懂得報恩,時間到了不能因父母談吐或行動不便,進而對父母有所唾棄,放著父母不理不采,要想想我們在幼時、小時什麼人不會放棄照顧,不怕不斷的重複開導教導,我們父母都將心思體力放在我們身上,如此之大恩作子女怎能有所怠忽。
人世間是有情有愛,不可因自我長大成人,忘了父母的恩澤,應把握每一時間來關心父母,照顧父母,這才不失為人克盡孝道之本。
慈聖雜誌第160期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蓮生/文
又有人問我佛理:「你說行善會升天,又說升天只重享樂享福,福報享盡,又會下墮,如此行善豈無意義?」
我答:「非也,只要行者,不求生天上,功德迴向西方淨土,善果圓滿,自化生在極樂世界,不會退轉,既然不會退轉下墮,自成佛可期。」
「重點在迴向?」
「正是。」
問:「有人迴向再來人間救度眾生,可否?」
我答:「可。因為人間有苦有樂,甚至於苦多於樂,因而世人知修行者多,更勝天上界,所以,再來人間,也是修行解脫菩提的好方法。」
我說,昔日,有一比丘修定,不料被毒蛇咬了,中毒而死,這位比丘尚未證果,只持戒。
於是,上升天上界,有五百位天女侍候,這位比丘不願在天上界享樂。
便問天女,有何地可繼續修行。
天女答:「唯入妙地園出家。」
最後,比丘放棄天上界的享樂,仍然進入「妙地園」出家去了。這是不以天上界為滿足,有心學佛的人,不是為了來世享福的,而是真正的解脫菩提。
我盼望我的弟子,把一切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蓮花化生,永不退轉,見佛了生死,然後再來三界之中,自由自在的救度蒼生。
有把握在人間不迷失者,可立願再來人間,如果沒有把握的行者,功德迴向西方淨土那是最好。
佛法與其他宗教有不同之處,是因為佛法教人,不以升天為滿足。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又有人問我佛理:「你說行善會升天,又說升天只重享樂享福,福報享盡,又會下墮,如此行善豈無意義?」
我答:「非也,只要行者,不求生天上,功德迴向西方淨土,善果圓滿,自化生在極樂世界,不會退轉,既然不會退轉下墮,自成佛可期。」
「重點在迴向?」
「正是。」
問:「有人迴向再來人間救度眾生,可否?」
我答:「可。因為人間有苦有樂,甚至於苦多於樂,因而世人知修行者多,更勝天上界,所以,再來人間,也是修行解脫菩提的好方法。」
我說,昔日,有一比丘修定,不料被毒蛇咬了,中毒而死,這位比丘尚未證果,只持戒。
於是,上升天上界,有五百位天女侍候,這位比丘不願在天上界享樂。
便問天女,有何地可繼續修行。
天女答:「唯入妙地園出家。」
最後,比丘放棄天上界的享樂,仍然進入「妙地園」出家去了。這是不以天上界為滿足,有心學佛的人,不是為了來世享福的,而是真正的解脫菩提。
我盼望我的弟子,把一切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蓮花化生,永不退轉,見佛了生死,然後再來三界之中,自由自在的救度蒼生。
有把握在人間不迷失者,可立願再來人間,如果沒有把握的行者,功德迴向西方淨土那是最好。
佛法與其他宗教有不同之處,是因為佛法教人,不以升天為滿足。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執法以公,居心以仁
孔子的弟子高柴,字季羔,也叫子羔,憨直忠厚,在春秋時期,擔任衛國的刑官,為官清廉,執法公平。
有一次,有一個人犯了法,季羔按刑法,下令砍掉了他的腳。
不久,衛國裡發生了衛靈公之子蒯聵稱兵作亂之事,季羔因此逃了出來。當季羔逃到了城門口時,竟發現守城門的人,恰是那位被他砍掉腳的人。
這位守城人,一看是季羔,不但沒有借機抓他,反告訴季羔說:「那邊有一個缺口,可以跳出城去。」
季羔答道:「君子是不會去踰越圍牆的。」
守城人停了一下,想了想,又告訴季羔說:「在那邊有一個小洞,也可以爬出城外。」
季羔又答道:「君子是不會從洞裡鑽著出去的。」
搜捕的人眼看著就要到了,危急之下,守城的人左右看看,馬上告訴季羔說:「這有一間房子,先生您或許可以先藏一下。」
於是季羔就躲進了房子裡。
過了不久,追捕的人停止了搜索,季羔也得以安全了。當季羔正準備從那裡離開時,心中感謝守城的人,對他說道:「我不能違背法令,親自下令砍了你的腳,如今我在危難之中,這正是你報仇的好時機,你反而三次讓我找機會逃走,這是為什麼呢?」
守城人說:「砍了我的腳,是因為我犯了罪,這是無可奈何之事。可那時,您按法令來治我的罪,叫行刑的人先砍別人的,再砍我的,是希望我能得到機會僥幸赦免啊!我知道案情已經查明,罪行也已判定了,可等到要宣判定刑的時候,您那懮愁的樣子,都顯現在了臉上,我是看在眼裡的,難道您對我有什麼偏愛嗎?上天誕生了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本來就應該如此啊,這便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聽說了此事,不免贊嘆道:「季羔真是善於為吏啊,同樣是執行法令,思想著仁愛寬恕就可以樹立恩德,若加以嚴酷暴虐就要結成仇怨。秉公辦事,仁愛存心,這是子羔的做法啊!」
有一次,有一個人犯了法,季羔按刑法,下令砍掉了他的腳。
不久,衛國裡發生了衛靈公之子蒯聵稱兵作亂之事,季羔因此逃了出來。當季羔逃到了城門口時,竟發現守城門的人,恰是那位被他砍掉腳的人。
這位守城人,一看是季羔,不但沒有借機抓他,反告訴季羔說:「那邊有一個缺口,可以跳出城去。」
季羔答道:「君子是不會去踰越圍牆的。」
守城人停了一下,想了想,又告訴季羔說:「在那邊有一個小洞,也可以爬出城外。」
季羔又答道:「君子是不會從洞裡鑽著出去的。」
搜捕的人眼看著就要到了,危急之下,守城的人左右看看,馬上告訴季羔說:「這有一間房子,先生您或許可以先藏一下。」
於是季羔就躲進了房子裡。
過了不久,追捕的人停止了搜索,季羔也得以安全了。當季羔正準備從那裡離開時,心中感謝守城的人,對他說道:「我不能違背法令,親自下令砍了你的腳,如今我在危難之中,這正是你報仇的好時機,你反而三次讓我找機會逃走,這是為什麼呢?」
守城人說:「砍了我的腳,是因為我犯了罪,這是無可奈何之事。可那時,您按法令來治我的罪,叫行刑的人先砍別人的,再砍我的,是希望我能得到機會僥幸赦免啊!我知道案情已經查明,罪行也已判定了,可等到要宣判定刑的時候,您那懮愁的樣子,都顯現在了臉上,我是看在眼裡的,難道您對我有什麼偏愛嗎?上天誕生了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本來就應該如此啊,這便是我敬重您的原因。」
孔子聽說了此事,不免贊嘆道:「季羔真是善於為吏啊,同樣是執行法令,思想著仁愛寬恕就可以樹立恩德,若加以嚴酷暴虐就要結成仇怨。秉公辦事,仁愛存心,這是子羔的做法啊!」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念佛婆婆
有一個念佛婆婆,每天都很勤力的念佛。到臨命終時,婆婆很自信的說道:「我念了那麼多的佛號,一定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等她到達後,睜開眼一看,「咦!這裡是地獄啊!我是應該到阿彌陀佛的世界呀!怎麼會來到地獄呢?我要向閻羅王投訴!」於是,婆婆就向閻羅王申訴。
閻羅王一聽,說道:「奇怪,怎麼會有這種事發生呢?來人哪!把婆婆的資料調查一下!」閻羅王的手下拿出了一個好大的箱子,對婆婆說道:「老婆婆,你看你在陽間所念的佛號都在這裡,現在我們來看看你念佛的結果如何。」
說完,手下就拿出一竹篩,把婆婆念佛的成果倒在竹篩上面。那知輕輕一篩,每個佛號都掉了下去,只剩下了一顆念佛的果實。閻羅王說道:「你看看,你念佛的果子都不實,所以禁不起篩選,統統掉下去,不過,所幸還有一顆。」
念佛婆婆道:「奇怪啊!我念了那麼多佛,為什麼只有這一顆呢?」
閻羅王說道:「不錯,雖然你一輩子都在念佛,念得很勤,也念的很多。但是你有口無心,嘴裡在念,心裡卻不專注,總是打妄想、起分別,討厭這個,喜歡那個,挑剔計較,所以你念的佛號都不實在。只有一次,因為碰到了很大的雷雨,你剛好躲在一棵樹下,那時候刹那間雷電轟然而下,你差點被打死。在這當下,你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這一聲倒是實實在在,所以你只有一顆這麼堅實的果子。」
是啊!我們平常有沒有老實念佛?有人問,我吃齋,念了那麼多佛,到底有沒有功德?這就要看你有沒有老老實實的念佛了。
※ ※ ※
念佛者心要清,莫要雜紊紛飛,否則念佛則不得其功也。然修子多為在家居士,且出自士農工商,雜含百家,俗習染深,欲一時拋萬緣、舍諸思又談何容易?故而以此方便法門,使心亂者、思紊者藉一佛名稱念,亦得心靈清靜而思惟明澈。
念佛一句可消無量阿僧祇劫罪業,然是否僅一句佛名便可消滅罪源?非也!並非僅短短一句佛名便可滅罪消劫;須知欲達此功力,背後需要付出多少辛酸苦楚及堅忍毅力,才能換來一句佛名滅劫之火候。念佛之人須要老老實實念佛,因為自身之過去世、現在世,不知已造下多少不可抹滅之罪業,更不知未來世將造下多少罪業,故而今生既已聞道,必當下起心正信,發心念佛,願求生佛淨土。然淨土萬千,可擇一佛名稱念,而求往生彼佛國土,見佛聞法,永不退墮。
念佛者雖可帶業而往生佛淨土,但業重之人,下品下生猶如處在邊界之地,草木之厭生,佛法之少傳,雖不退墮卻難發上增心、大精進心;故而若能在世將業累大部消弭,便可證得更高果品。但念佛者亦不可忽略,要深入經咒,以得智慧圓覺;要行經於世,以得圓滿功德。
念佛之人要發之於真誠的念佛,不可隨意帶過,念佛不在音聲之大小多寡,全憑至誠一念;但初學者心易亂,故而念佛愈多,對心性愈有大改善,但切忌急躁;如能心不離佛,而佛不離心,便是大工夫。所謂「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能作如是修,則佛我相應相契,我言如佛語,佛法盡出我心。
我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消解無量阿僧祇劫罪,作此修者如佛同在;諸佛不輕語、不誑語、不妄語,能得如是念,得佛法第一諦。
修道心法衍繹-第五章 念佛要義
閻羅王一聽,說道:「奇怪,怎麼會有這種事發生呢?來人哪!把婆婆的資料調查一下!」閻羅王的手下拿出了一個好大的箱子,對婆婆說道:「老婆婆,你看你在陽間所念的佛號都在這裡,現在我們來看看你念佛的結果如何。」
說完,手下就拿出一竹篩,把婆婆念佛的成果倒在竹篩上面。那知輕輕一篩,每個佛號都掉了下去,只剩下了一顆念佛的果實。閻羅王說道:「你看看,你念佛的果子都不實,所以禁不起篩選,統統掉下去,不過,所幸還有一顆。」
念佛婆婆道:「奇怪啊!我念了那麼多佛,為什麼只有這一顆呢?」
閻羅王說道:「不錯,雖然你一輩子都在念佛,念得很勤,也念的很多。但是你有口無心,嘴裡在念,心裡卻不專注,總是打妄想、起分別,討厭這個,喜歡那個,挑剔計較,所以你念的佛號都不實在。只有一次,因為碰到了很大的雷雨,你剛好躲在一棵樹下,那時候刹那間雷電轟然而下,你差點被打死。在這當下,你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這一聲倒是實實在在,所以你只有一顆這麼堅實的果子。」
是啊!我們平常有沒有老實念佛?有人問,我吃齋,念了那麼多佛,到底有沒有功德?這就要看你有沒有老老實實的念佛了。
※ ※ ※
念佛者心要清,莫要雜紊紛飛,否則念佛則不得其功也。然修子多為在家居士,且出自士農工商,雜含百家,俗習染深,欲一時拋萬緣、舍諸思又談何容易?故而以此方便法門,使心亂者、思紊者藉一佛名稱念,亦得心靈清靜而思惟明澈。
念佛一句可消無量阿僧祇劫罪業,然是否僅一句佛名便可消滅罪源?非也!並非僅短短一句佛名便可滅罪消劫;須知欲達此功力,背後需要付出多少辛酸苦楚及堅忍毅力,才能換來一句佛名滅劫之火候。念佛之人須要老老實實念佛,因為自身之過去世、現在世,不知已造下多少不可抹滅之罪業,更不知未來世將造下多少罪業,故而今生既已聞道,必當下起心正信,發心念佛,願求生佛淨土。然淨土萬千,可擇一佛名稱念,而求往生彼佛國土,見佛聞法,永不退墮。
念佛者雖可帶業而往生佛淨土,但業重之人,下品下生猶如處在邊界之地,草木之厭生,佛法之少傳,雖不退墮卻難發上增心、大精進心;故而若能在世將業累大部消弭,便可證得更高果品。但念佛者亦不可忽略,要深入經咒,以得智慧圓覺;要行經於世,以得圓滿功德。
念佛之人要發之於真誠的念佛,不可隨意帶過,念佛不在音聲之大小多寡,全憑至誠一念;但初學者心易亂,故而念佛愈多,對心性愈有大改善,但切忌急躁;如能心不離佛,而佛不離心,便是大工夫。所謂「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能作如是修,則佛我相應相契,我言如佛語,佛法盡出我心。
我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消解無量阿僧祇劫罪,作此修者如佛同在;諸佛不輕語、不誑語、不妄語,能得如是念,得佛法第一諦。
修道心法衍繹-第五章 念佛要義
大海上航行
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曾從拍賣市場買下一艘船,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13次起火,207次被風暴扭斷桅桿,然而它從沒有沉沒過。
勞埃德保險公司基於它不可思議的經歷及在保費方面給帶來的可觀收益,最後決定把它從荷蘭買回來捐給國家。
現在這艘船就停泊在英國薩倫港的國家船舶博物館裡。
不過,使這艘船名揚天下的卻是一名來此觀光的律師。
當時,他剛打輸了一場官司,委託人也於不久前自殺了。
儘管這不是他的第一次失敗辯護,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殺事件,然而,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他總有一種負罪感。
他不知該怎樣安慰這些在生意場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當他在薩倫船舶博物館看到這艘船時,忽然有一種想法,為什麼不讓他們來參觀參觀這艘船呢?
於是,他就把這艘船的歷史抄下來和這艘船的照片一起掛在他的律師事務所裡,每當商界的委託人請他辯護,無論輸贏,他都建議他們去看看這艘船。
它使我們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 ※ ※
夫,不屈者,不向惡勢力低頭,不向劣環境屈服者也。不饒者,百折不回也,重重難關不能挫退也,遇挫折,愈奮勇者也。換言之,不屈不饒則就是勇往直前的意思了。
人生於世,不論是在成長過程或者是開創事業,十有八九並非一帆風順。或困難,或挫折,前途荊棘,如果沒有很大的勇氣及毅力,那麼這一生中想要有大成就,則無異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了。這並不是說一個人的一生中會樣樣不如意,有的人因緣際會而驟然之間飛黃騰達,不過這終究是極少數。況且因緣際會也仍須有絕大福緣,否則豈能垂首所得!大部分的人凡事仍須靠自己的努力,才有成果,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既然人生活在世上,時時刻刻面對的事情都必須付出苦勞心力,才能成就,那麼久必須要有不屈不饒的精神在人生過程中勇往直前的奮鬥。因為凡事愈大的成就,則其間過程愈是艱難,甚至險阻。比如說:先民墾荒,不但要克服水土不服,還要學習地理人情,然後集聚精神勞力開墾。這其間若有不慎,功虧一簣事小,有時連性命都難以保全了。而在這期間所作的努力,更不是一次就能成功,那還要經過長久的耐心與苦工。
再比如說:學習一件事,起初沒有一點認識,自然難以應付自如。而且個人才智不等,上智者一學就會,中,下則非二遍三遍甚至幾十遍才會,而這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若沒有一種堅韌的精神支持,又何能長久呢?不屈不饒就是這種堅韌而浩大的精神。
所以不屈不饒不只是一種精神的支撐,更可補助智慧之不足,是以故,為人處世不論作任何事,都應該有這種不屈不饒的精神,那麼重重困難,險阻將可迎刃而解,成就非凡矣!
《茫海歸舟》
勞埃德保險公司基於它不可思議的經歷及在保費方面給帶來的可觀收益,最後決定把它從荷蘭買回來捐給國家。
現在這艘船就停泊在英國薩倫港的國家船舶博物館裡。
不過,使這艘船名揚天下的卻是一名來此觀光的律師。
當時,他剛打輸了一場官司,委託人也於不久前自殺了。
儘管這不是他的第一次失敗辯護,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殺事件,然而,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他總有一種負罪感。
他不知該怎樣安慰這些在生意場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當他在薩倫船舶博物館看到這艘船時,忽然有一種想法,為什麼不讓他們來參觀參觀這艘船呢?
於是,他就把這艘船的歷史抄下來和這艘船的照片一起掛在他的律師事務所裡,每當商界的委託人請他辯護,無論輸贏,他都建議他們去看看這艘船。
它使我們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 ※ ※
夫,不屈者,不向惡勢力低頭,不向劣環境屈服者也。不饒者,百折不回也,重重難關不能挫退也,遇挫折,愈奮勇者也。換言之,不屈不饒則就是勇往直前的意思了。
人生於世,不論是在成長過程或者是開創事業,十有八九並非一帆風順。或困難,或挫折,前途荊棘,如果沒有很大的勇氣及毅力,那麼這一生中想要有大成就,則無異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了。這並不是說一個人的一生中會樣樣不如意,有的人因緣際會而驟然之間飛黃騰達,不過這終究是極少數。況且因緣際會也仍須有絕大福緣,否則豈能垂首所得!大部分的人凡事仍須靠自己的努力,才有成果,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既然人生活在世上,時時刻刻面對的事情都必須付出苦勞心力,才能成就,那麼久必須要有不屈不饒的精神在人生過程中勇往直前的奮鬥。因為凡事愈大的成就,則其間過程愈是艱難,甚至險阻。比如說:先民墾荒,不但要克服水土不服,還要學習地理人情,然後集聚精神勞力開墾。這其間若有不慎,功虧一簣事小,有時連性命都難以保全了。而在這期間所作的努力,更不是一次就能成功,那還要經過長久的耐心與苦工。
再比如說:學習一件事,起初沒有一點認識,自然難以應付自如。而且個人才智不等,上智者一學就會,中,下則非二遍三遍甚至幾十遍才會,而這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若沒有一種堅韌的精神支持,又何能長久呢?不屈不饒就是這種堅韌而浩大的精神。
所以不屈不饒不只是一種精神的支撐,更可補助智慧之不足,是以故,為人處世不論作任何事,都應該有這種不屈不饒的精神,那麼重重困難,險阻將可迎刃而解,成就非凡矣!
《茫海歸舟》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見性非性
蓮生/文
涅槃妙心,正眼法藏,講的正是世尊在世的時候,經常提到的「見性非性」問題,此問題牽連非常廣大,公案也多,但能真悟者,恐怕不多,金剛經乃是一部大乘經典,大體上說來乃是「見性非性」四字而已,所謂,真空妙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了。
在此,我先提一段王曰休居士的真性說:「金剛經二十七段,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虛空然。此虛空謂之頑空,頑空者,直無所有,而真性雖如虛空,其中則有,故曰真空不空。頑空則可以作,可以壞,若此地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是頑空可以作也。若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則實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實矣!是頑空可以壞也。若真性之空,則不可作,不可壞,本來含虛空世界,烏可作乎?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嘗變動,烏可壞乎?真性中俱無所有,無得而此,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故般若心經云:是諸法空相,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於無智亦無得,謂真性中皆無所有,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既皆無所有,然有一切眾生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鏡,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而鏡常自若。眾生有生滅,而真性常自若,生滅既除,真性乃現,蓋生滅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嚴經云: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初無有異,有異者皆妄也。」
宋朝王日休的這段真性說,是「見性非性」一語的最好解說,而我認為,其中有一語「生滅既除,真性乃現」,此乃靈之復現的明証,也既是靈入大海虛空藏,獲得真性的,其實並無獲得,故而無所得,因無所得而真性出現,眾生不明其中道理,不但真如不可得,恐怕顛倒執迷,影子去來,一直無法了知「見性非性」之大要義耳。
真空妙有的解釋,從古至今已有多少大善知識,一一提示過,空倒是真的,但,置之以物,也成了真空妙有了,這世尊所說法,本存在空際,是有亦是無,世尊未說時,本來存在,世尊說時,還是存在,法本無法,卻演說大法至無法可說,此既是真空妙有的最好解示,我提示讀者要點如下:
「性海本空,法本無法,為應用故,故現妙法。」
「真如不動,是佛本身,為眾生故,大轉法輪。」
「見性非性,見佛非佛,生滅既除,涅槃妙心。」
「正法眼藏,空有不分,如如不動,是謂真性。」
這四句話,以最後一句為真實性,此係牽涉到「不動本心」和「法輪常轉」,但,盼望仁人君子,大善知識能教而導之。
(省略) ……
盧勝彥文集21《靈魂的超覺》見性非性
涅槃妙心,正眼法藏,講的正是世尊在世的時候,經常提到的「見性非性」問題,此問題牽連非常廣大,公案也多,但能真悟者,恐怕不多,金剛經乃是一部大乘經典,大體上說來乃是「見性非性」四字而已,所謂,真空妙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了。
在此,我先提一段王曰休居士的真性說:「金剛經二十七段,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虛空然。此虛空謂之頑空,頑空者,直無所有,而真性雖如虛空,其中則有,故曰真空不空。頑空則可以作,可以壞,若此地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是頑空可以作也。若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則實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實矣!是頑空可以壞也。若真性之空,則不可作,不可壞,本來含虛空世界,烏可作乎?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嘗變動,烏可壞乎?真性中俱無所有,無得而此,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故般若心經云:是諸法空相,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於無智亦無得,謂真性中皆無所有,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既皆無所有,然有一切眾生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鏡,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而鏡常自若。眾生有生滅,而真性常自若,生滅既除,真性乃現,蓋生滅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嚴經云: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初無有異,有異者皆妄也。」
宋朝王日休的這段真性說,是「見性非性」一語的最好解說,而我認為,其中有一語「生滅既除,真性乃現」,此乃靈之復現的明証,也既是靈入大海虛空藏,獲得真性的,其實並無獲得,故而無所得,因無所得而真性出現,眾生不明其中道理,不但真如不可得,恐怕顛倒執迷,影子去來,一直無法了知「見性非性」之大要義耳。
真空妙有的解釋,從古至今已有多少大善知識,一一提示過,空倒是真的,但,置之以物,也成了真空妙有了,這世尊所說法,本存在空際,是有亦是無,世尊未說時,本來存在,世尊說時,還是存在,法本無法,卻演說大法至無法可說,此既是真空妙有的最好解示,我提示讀者要點如下:
「性海本空,法本無法,為應用故,故現妙法。」
「真如不動,是佛本身,為眾生故,大轉法輪。」
「見性非性,見佛非佛,生滅既除,涅槃妙心。」
「正法眼藏,空有不分,如如不動,是謂真性。」
這四句話,以最後一句為真實性,此係牽涉到「不動本心」和「法輪常轉」,但,盼望仁人君子,大善知識能教而導之。
(省略) ……
盧勝彥文集21《靈魂的超覺》見性非性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愚蠢之問
羅敷是個大美女,她的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過路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著鬍鬚佇立端詳。小夥子脫下帽子整理著頭巾。種田的人看得忘了種田,鋤地的人也忘了鋤地。真是絕妙俏佳人。
太守的車馬經過陌上,也對羅敷的美貌伻然心動,便派遣小吏去打聽美女的來歷,小吏回報說:「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喚作羅敷。」
年齡是「不足二十歲,十五歲多一點」,太守忍不住又問道:「你可願意坐上我的車,跟我一起回去?」
羅敷回答說:「太守問這話太愚蠢了吧!你已經有了妻子,我已經有了丈夫了啊!」
羅敷雖然年輕,但一點也不畏懼權勢,當面駁斥太守:彼此都各有家室,怎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羅敷接著誇耀自己的夫婿是尊貴的一城之主,他儀表堂堂,數千人坐在一起,都稱讚夫婿的不同凡俗。夫婿是否真有其人已無從追究,可以想見的是,太守聽了這番話必然尷尬不已,只能狼狽的倉皇逃遁了。
※ ※ ※
人生於世,以五倫為根,八德為本,方為天地間之完人。若能盡己之力而為之,方得謂之正責。對五倫言之,事君以忠,奉親以孝,敬長以悌,交友以信,夫婦以義,事事依倫紀做去,則隨遇而安,所為必泰,方可謂之真自由。
今則不然,放僻邪侈,逆上作亂,胡作胡為。最可恥者,乃是女流,暗夜私奔,短衣露體,蓬髮妖容,而自稱為「自由女」也,吾則曰:非自由也。
所謂自由者,以「親」視之為孝女,以「夫」視之為禮婦,則上下可安,以己無愧。捫心思之,對天地鬼神無愧,凡事皆以義自守,以禮自居,若此則為真自由也,真假之判別,其慎擇之可也。
修緣寶典- 訓自由之義
過路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著鬍鬚佇立端詳。小夥子脫下帽子整理著頭巾。種田的人看得忘了種田,鋤地的人也忘了鋤地。真是絕妙俏佳人。
太守的車馬經過陌上,也對羅敷的美貌伻然心動,便派遣小吏去打聽美女的來歷,小吏回報說:「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喚作羅敷。」
年齡是「不足二十歲,十五歲多一點」,太守忍不住又問道:「你可願意坐上我的車,跟我一起回去?」
羅敷回答說:「太守問這話太愚蠢了吧!你已經有了妻子,我已經有了丈夫了啊!」
羅敷雖然年輕,但一點也不畏懼權勢,當面駁斥太守:彼此都各有家室,怎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羅敷接著誇耀自己的夫婿是尊貴的一城之主,他儀表堂堂,數千人坐在一起,都稱讚夫婿的不同凡俗。夫婿是否真有其人已無從追究,可以想見的是,太守聽了這番話必然尷尬不已,只能狼狽的倉皇逃遁了。
※ ※ ※
人生於世,以五倫為根,八德為本,方為天地間之完人。若能盡己之力而為之,方得謂之正責。對五倫言之,事君以忠,奉親以孝,敬長以悌,交友以信,夫婦以義,事事依倫紀做去,則隨遇而安,所為必泰,方可謂之真自由。
今則不然,放僻邪侈,逆上作亂,胡作胡為。最可恥者,乃是女流,暗夜私奔,短衣露體,蓬髮妖容,而自稱為「自由女」也,吾則曰:非自由也。
所謂自由者,以「親」視之為孝女,以「夫」視之為禮婦,則上下可安,以己無愧。捫心思之,對天地鬼神無愧,凡事皆以義自守,以禮自居,若此則為真自由也,真假之判別,其慎擇之可也。
修緣寶典- 訓自由之義
正確的供養
有一句話說:「不能實踐在生活中的信仰,就不是信仰。」
如果你天天燒香拜佛、虔誠禱告,卻不能對身旁的人付諸一點關懷行動,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從前,有個富貴人家的太太,經常帶著許多雞鴨魚肉到廟裡求神,希望神佛能夠保佑她以及她的家人。
有一回,廟裡來了一位智者,看見富太太的行為,就趁著富太太不注意的時候,把她帶來供奉神明的大魚大肉,分送給廟門口的飢民,接著,又把廟裡的神像全部砸爛。
不久,富太太發現自己帶來的供品不翼而飛,只剩下滿地的神像碎片,感到非常訝異,問智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智者解釋說:「這些神像為了搶奪妳供奉的食物,爭得你死我活,最後同歸於盡。」
「這怎麼可能呢?」富太太生氣地說:「你分明是在睜眼說瞎話,這些神像是泥塑的,怎麼可能打架?」
「這就是了!」智者不慌不忙地說:「這些神像是泥塑的,又怎麼會吃你帶來的食物呢?」
說完,智者示意富太太往廟門外看去,富太太看見那些飢餓的遊民們拿著她帶來的食物喜悅滿足地吃著,頓時豁然開朗。
可不是嗎?如果我們不能愛人,不能為身邊的人付出些什麼,又該拿什麼去獻給上帝、神佛呢?
※ ※ ※
人世間乃是成就之考校場,亦是眾生富貴貧窮之審核所,而當世之一切榮辱皆為過去生中之善惡點滴的總成果。
行善的人,打從心裡的歡喜,造作世間一切善行為。眾生若是對某一些善行感到不認同之時,便對這些善行不能產生喜悅,於是便不會去造作該項善行。
在俗世之間,欲造作各項善行,實在是非常容易,諸如:為獨居老人送便當,為貧童助學,為貧校樂捐建設經費,甚至為生態做保育,為地球環境做環保,減少垃圾製造量,都能為我人累積廣大善緣以及累積福德等級。凡有眾生平時不浪費食物,更可將節省下來之福份,配送於國內外貧童,甚至可養活他人一家生命免於死亡,而所累積下來之福德,將是不可思議。
過去的造作,現時的富足福報;如今更該勤造作諸善行,以利益眾生。並且持以一顆歡喜的心情回饋社會,以歡喜而愉悅的心去為獨居老人整理居家環境,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馨,是一項莫大的福報。若能自我減少些物質欲求,轉向為貧童助學,助免於飢餓,使未來多一位社會中堅,乃功不可沒。而本身乃藉由長期之善良功行的造作,一方面是行善,一方面是在鞭策自我對於仁愛的持久度,藉諸行善正可考驗我人對於諸般善行是否夠真誠。
慈悲喜捨,在行善的路程中便可見端倪,眾生若無真心誠意,要造作善行,則必不能興起愉悅;因此,欲令其行片微小善都是很困難的。並且稍有捨予,則欲求隨捨予的同時亦起妄念,稍有不順遂意,便言無效應,卻未反省自我一生善造作多少,惡又積累多少,脾氣毛病改變多少。
總之,脾氣不改,善念難生;毛病不改,福慧不彰。唯有真心修身之人,始能恆修諸善,以達正果,結造清譽,香傳萬世也。
寶德雜誌-第52期
如果你天天燒香拜佛、虔誠禱告,卻不能對身旁的人付諸一點關懷行動,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從前,有個富貴人家的太太,經常帶著許多雞鴨魚肉到廟裡求神,希望神佛能夠保佑她以及她的家人。
有一回,廟裡來了一位智者,看見富太太的行為,就趁著富太太不注意的時候,把她帶來供奉神明的大魚大肉,分送給廟門口的飢民,接著,又把廟裡的神像全部砸爛。
不久,富太太發現自己帶來的供品不翼而飛,只剩下滿地的神像碎片,感到非常訝異,問智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智者解釋說:「這些神像為了搶奪妳供奉的食物,爭得你死我活,最後同歸於盡。」
「這怎麼可能呢?」富太太生氣地說:「你分明是在睜眼說瞎話,這些神像是泥塑的,怎麼可能打架?」
「這就是了!」智者不慌不忙地說:「這些神像是泥塑的,又怎麼會吃你帶來的食物呢?」
說完,智者示意富太太往廟門外看去,富太太看見那些飢餓的遊民們拿著她帶來的食物喜悅滿足地吃著,頓時豁然開朗。
可不是嗎?如果我們不能愛人,不能為身邊的人付出些什麼,又該拿什麼去獻給上帝、神佛呢?
※ ※ ※
人世間乃是成就之考校場,亦是眾生富貴貧窮之審核所,而當世之一切榮辱皆為過去生中之善惡點滴的總成果。
行善的人,打從心裡的歡喜,造作世間一切善行為。眾生若是對某一些善行感到不認同之時,便對這些善行不能產生喜悅,於是便不會去造作該項善行。
在俗世之間,欲造作各項善行,實在是非常容易,諸如:為獨居老人送便當,為貧童助學,為貧校樂捐建設經費,甚至為生態做保育,為地球環境做環保,減少垃圾製造量,都能為我人累積廣大善緣以及累積福德等級。凡有眾生平時不浪費食物,更可將節省下來之福份,配送於國內外貧童,甚至可養活他人一家生命免於死亡,而所累積下來之福德,將是不可思議。
過去的造作,現時的富足福報;如今更該勤造作諸善行,以利益眾生。並且持以一顆歡喜的心情回饋社會,以歡喜而愉悅的心去為獨居老人整理居家環境,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馨,是一項莫大的福報。若能自我減少些物質欲求,轉向為貧童助學,助免於飢餓,使未來多一位社會中堅,乃功不可沒。而本身乃藉由長期之善良功行的造作,一方面是行善,一方面是在鞭策自我對於仁愛的持久度,藉諸行善正可考驗我人對於諸般善行是否夠真誠。
慈悲喜捨,在行善的路程中便可見端倪,眾生若無真心誠意,要造作善行,則必不能興起愉悅;因此,欲令其行片微小善都是很困難的。並且稍有捨予,則欲求隨捨予的同時亦起妄念,稍有不順遂意,便言無效應,卻未反省自我一生善造作多少,惡又積累多少,脾氣毛病改變多少。
總之,脾氣不改,善念難生;毛病不改,福慧不彰。唯有真心修身之人,始能恆修諸善,以達正果,結造清譽,香傳萬世也。
寶德雜誌-第52期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教師之道
那是高三的一次期末考試,那天考的好像是歷史。時間過半的時候,我照例到考生中間轉了轉。
轉到牆角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學生的字寫的特別大,而且亂,就俯下身子小聲對他說:「把字寫小點。一來容易寫整齊了,二來在有限的空間內會讓你答的內容更翔實更豐富,不容易丟分。」
另外,我又補充了一句:「這樣,到高考的時候,你就會考上一所更好的院校。」
說完後,我就回到了講台上。然而,我發現這之後,剛才被我說過的學生很長時間沒有答題,只是低著頭不斷的擺弄著手裡的那支筆。
那場考試很快就過去了,那個學生叫什麼我不知道,甚至他長的什麼模樣我也沒有記住。
此後,我又教了高一,然後高二、高三一輪一輪的往下走,日子像流水一般消逝著,而上面那件事,也早在我的記憶中煙消雲散了。
去年秋末的時候,我莫名的收到一封來自外省某中學的信。
打開信,落款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好奇心促使我迅速的瀏覽起來:
馬老師,你還記的幾年以前的那場考試嗎?那天,我正準備在試卷上隨便塗抹幾個字就交卷,這時候,你走了過來,要我把字寫小點,我其實挺反感別人對我指手畫腳的。
然而,你後邊所說的話,卻讓我在考場上一直怔著坐了半天,直到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那是我唯一一場堅持完的考試。
實話對你說,當時我是一個學習極差的學生,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對我寄予過希望,在我的腦海裡,也沒有一個人對我說過「你能考上」的字眼,你那天所說的「這樣,你就會考上一個更好的學校」像一枚石子,在我已死的心湖裡掀起波瀾。
馬老師,你知道你的這句話給我的勇氣和力量嗎?複習的那一年裡,我咬緊牙關,從最簡單的知識開始學起,第二年,我居然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師範院校。
更重要的是,你的愛,讓現在一樣是老師的我懂的了該什麼時候俯下身來,給最需要幫助的學生一次肯定,一個微笑,一個眼神,因為他們的心靈需要這樣細小的關懷和愛……
天哪!我哪裡知道,多年前,我早已忘掉的一句話,竟然給了一個孩子這樣的幫助和鼓勵。
那僅是火柴頭大的一點火燄啊,可對於一顆渴望溫暖的心靈來說,竟是愛的全部。
看來,這個世界沒有最大的愛,只有最需要的愛,只要我們肯拿出來,即便這點愛小到米粒或草芥,也總會有一顆最需要的心靈,得到它的呵護和撫慰。
※ ※ ※
心、面、言、身這四種佈施,「心」要如何佈施?心純正,沒有污染,沒有偏念,也是一種佈施。因為心正沒有偏,就不會製造心靈垃圾,這也是一種內在的功德。
「面施」,面帶微笑,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言施」,盡量以鼓勵代替苛責、盡量講好話、盡量不要批評別人。「身施」,以身作則,去推動別人,看到別人有難,要去扶持別人。
轉到牆角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學生的字寫的特別大,而且亂,就俯下身子小聲對他說:「把字寫小點。一來容易寫整齊了,二來在有限的空間內會讓你答的內容更翔實更豐富,不容易丟分。」
另外,我又補充了一句:「這樣,到高考的時候,你就會考上一所更好的院校。」
說完後,我就回到了講台上。然而,我發現這之後,剛才被我說過的學生很長時間沒有答題,只是低著頭不斷的擺弄著手裡的那支筆。
那場考試很快就過去了,那個學生叫什麼我不知道,甚至他長的什麼模樣我也沒有記住。
此後,我又教了高一,然後高二、高三一輪一輪的往下走,日子像流水一般消逝著,而上面那件事,也早在我的記憶中煙消雲散了。
去年秋末的時候,我莫名的收到一封來自外省某中學的信。
打開信,落款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好奇心促使我迅速的瀏覽起來:
馬老師,你還記的幾年以前的那場考試嗎?那天,我正準備在試卷上隨便塗抹幾個字就交卷,這時候,你走了過來,要我把字寫小點,我其實挺反感別人對我指手畫腳的。
然而,你後邊所說的話,卻讓我在考場上一直怔著坐了半天,直到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那是我唯一一場堅持完的考試。
實話對你說,當時我是一個學習極差的學生,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對我寄予過希望,在我的腦海裡,也沒有一個人對我說過「你能考上」的字眼,你那天所說的「這樣,你就會考上一個更好的學校」像一枚石子,在我已死的心湖裡掀起波瀾。
馬老師,你知道你的這句話給我的勇氣和力量嗎?複習的那一年裡,我咬緊牙關,從最簡單的知識開始學起,第二年,我居然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師範院校。
更重要的是,你的愛,讓現在一樣是老師的我懂的了該什麼時候俯下身來,給最需要幫助的學生一次肯定,一個微笑,一個眼神,因為他們的心靈需要這樣細小的關懷和愛……
天哪!我哪裡知道,多年前,我早已忘掉的一句話,竟然給了一個孩子這樣的幫助和鼓勵。
那僅是火柴頭大的一點火燄啊,可對於一顆渴望溫暖的心靈來說,竟是愛的全部。
看來,這個世界沒有最大的愛,只有最需要的愛,只要我們肯拿出來,即便這點愛小到米粒或草芥,也總會有一顆最需要的心靈,得到它的呵護和撫慰。
※ ※ ※
心、面、言、身這四種佈施,「心」要如何佈施?心純正,沒有污染,沒有偏念,也是一種佈施。因為心正沒有偏,就不會製造心靈垃圾,這也是一種內在的功德。
「面施」,面帶微笑,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言施」,盡量以鼓勵代替苛責、盡量講好話、盡量不要批評別人。「身施」,以身作則,去推動別人,看到別人有難,要去扶持別人。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心安就是平安
蓮生/文
聖嚴法師有一句名言:
「心安就是平安。」
有人問我:
「對否?」
我答:
「對!」
人問:
「既然是對,你為何批評?」
我答:
「這個名言,百分之一百正確。但問題的所在,世人均無法心安,說了等於白說。」
人問:
「那你盧勝彥說說看!」
我答:
「要心安,須明心開悟才能!」
人問:
「如何才能明心開悟?」
●
我舉一個例子:
神光去見達摩祖師。
神光說:
「我心不安。」
達摩答:
「把心拿來,我幫你安。」
神光說:
「我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的心。」
達摩答:
「我已幫你安心了!」
我說:
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的心。這是無心的人,只有「無心」,心才能安啊!
人問:
「你盧勝彥是什麼人?」
我答:
「無心道人!」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這「無心道人」你參下去,就明白:
「開悟是什麼東東!」
●
有聖者說:
「學佛之人,先治心也,時時守一,心神才能定,定才能進入佛門。」
食要節制。
衣要素淡。
住要簡樸。
行要守靜。
(這是外相)
意念在佛,不忘須臾。
身不觸物,免受迷惑。
口不妄言,慎勿多言。
學佛的人,這一點要先做到。
●
有一白人來找我,說:
「我沉迷於三種事:一是性。二是毒品迷幻。三是滾石。我沉迷十年了。師父如何救我?」
我給他加持,他突然間一片空白。
他說:
「突然之間,我好像被洗淨了,全身不再有污穢之感。」
他說:
「從今起,要開始禪修了!」
這位白人真的每日一禪修了!
我告訴大家:
「得到根本上師的大加持,是至要、至要。」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心安就是平安
聖嚴法師有一句名言:
「心安就是平安。」
有人問我:
「對否?」
我答:
「對!」
人問:
「既然是對,你為何批評?」
我答:
「這個名言,百分之一百正確。但問題的所在,世人均無法心安,說了等於白說。」
人問:
「那你盧勝彥說說看!」
我答:
「要心安,須明心開悟才能!」
人問:
「如何才能明心開悟?」
●
我舉一個例子:
神光去見達摩祖師。
神光說:
「我心不安。」
達摩答:
「把心拿來,我幫你安。」
神光說:
「我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的心。」
達摩答:
「我已幫你安心了!」
我說:
找來找去,找不到自己的心。這是無心的人,只有「無心」,心才能安啊!
人問:
「你盧勝彥是什麼人?」
我答:
「無心道人!」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這「無心道人」你參下去,就明白:
「開悟是什麼東東!」
●
有聖者說:
「學佛之人,先治心也,時時守一,心神才能定,定才能進入佛門。」
食要節制。
衣要素淡。
住要簡樸。
行要守靜。
(這是外相)
意念在佛,不忘須臾。
身不觸物,免受迷惑。
口不妄言,慎勿多言。
學佛的人,這一點要先做到。
●
有一白人來找我,說:
「我沉迷於三種事:一是性。二是毒品迷幻。三是滾石。我沉迷十年了。師父如何救我?」
我給他加持,他突然間一片空白。
他說:
「突然之間,我好像被洗淨了,全身不再有污穢之感。」
他說:
「從今起,要開始禪修了!」
這位白人真的每日一禪修了!
我告訴大家:
「得到根本上師的大加持,是至要、至要。」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心安就是平安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閉戶不納魯男子
自從孔子週遊列國回魯以後,深知一時難了心願,乃廣收弟子,一心講學,教化天下,期以化愚作賢,重振德風。
且說這時的魯國有一知禮的中年漢子,因世居魯國,自稱魯男子。他上無父母伯叔,下無兄弟姐妹妻子,一個人獨居一屋;其東邊鄰近,也有一位獨居一間草屋的寡婦。
誰都知道,草屋的堪用年限十分短暫。有一夜,這寡婦的草屋,終因過於陳舊,經不起暴風的吹打,而嚴重損壞了。滿屋的雨水,淋得寡婦無法安眠。
她左思右想,就走到魯男子的草屋敲了門,喊道 :「魯男子,請開門!我的臥室因受風雨所損,不能睡臥,想借貴室避一下風雨,拜託,請開門!」
魯男子一聽,那肯開門,只道:「嫂子,我這裡不方便,請妳往別家借宿吧!」
「魯男子!貴屋中只有你一人,當有空間再容納我,為何狠心閉門,不讓我暫避風雨?!」寡婦急燥的叫著。
「嫂子,不是我不幫助妳,我聽古人說過,男子未滿六十歲,性慾尚強,而今妳我都很年輕,所以不敢讓妳進來,請妳原諒才好。」
寡婦又說:「魯男子,柳下惠你一定聽過吧!他能坐懷不亂,為何你就不如他呢?何況我只是避避雨而已。」
魯男子聽寡婦引用柳下惠的事,來勸誘自己,心中十分委屈,就堅決說道:「柳下惠是柳下惠,魯男子是魯男子,柳下惠能容婦女坐懷,我卻不能相容;我非拿這種作為,和柳下惠的坐懷不亂,請孔夫子評判個高下不可。」
魯男子見她仍猶豫不決,就再一次大喊:「妳久立門外,又有何用?」寡婦聽完,乃不悅而去。
過數日,魯男子果然前來拜會曾參,敘述此事,並請求曾參轉請孔夫子評論。
孔子聽了之後,便言:「參啊!你知道嗎?柳下惠是一個很有才德的正人君子,假如有人要學他的坐懷不亂,必然不能學得像他如此高妙,而能嚴守禮義,不動慾火。」
此時,曾參忽插了一句話:「那老師的意思,是說柳下惠的作法不及魯男子了?」
孔子答道:「也不能這樣說,我剛才只是強調柳下惠的賢能罷了。你看柳下惠能授詞其弟展喜,退卻魯境的齊兵,這種的足智多謀,守經達變,豈是魯男子作得來的嗎?所以我認為柳下惠的境地,實非凡品可比。至於魯男子獨居一室,在夜深人靜之時,能忍住色慾,堅決拒絕婦女借宿的操守,比之柳氏的坐懷不亂,可稱伯仲(難分高下)。」
「縱然魯男子的身份、智謀不及柳下惠的超越,但他不犯女色,保全婦女貞潔的德行連鬼神都要敬重了,我們怎能不稱讚他呢?在這如此淫亂的時代裏,我魯國一地,已經先後出現了兩位見色不亂的奇才,真是值得慶興啊!」
這時曾參及一班弟子,個個歡喜稱讚,魯男子的美名竟也因此不徑而走,廣聞到列國。到了後世,若有不好女色或見色不亂的人,常被稱為魯男子,即出於此也。
色字頭上一把刀、忍字心上亦一刀。
※ ※ ※
男生要遠離女生,女生也要遠離男生,以防止彼此會錯意,這就是用「生善滅惡」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愛欲」。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雖生長在淤泥裡頭,可是卻不染於淤泥,自己這樣一想,念頭自然就正了,這就是「自利」。
看見老的女人就像自己的母親,看見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女生,或是比自己大一點的女生,就當作自己的姊姊來看待。要是比自己年紀輕的女生,就當作自己的妹妹來庝愛。若是小女孩,就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般疼愛,要發心來度脫她,你有這種慈悲心,這就是「利他」。這種「自利」、「利他」的行為相對應了,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妄想了。
且說這時的魯國有一知禮的中年漢子,因世居魯國,自稱魯男子。他上無父母伯叔,下無兄弟姐妹妻子,一個人獨居一屋;其東邊鄰近,也有一位獨居一間草屋的寡婦。
誰都知道,草屋的堪用年限十分短暫。有一夜,這寡婦的草屋,終因過於陳舊,經不起暴風的吹打,而嚴重損壞了。滿屋的雨水,淋得寡婦無法安眠。
她左思右想,就走到魯男子的草屋敲了門,喊道 :「魯男子,請開門!我的臥室因受風雨所損,不能睡臥,想借貴室避一下風雨,拜託,請開門!」
魯男子一聽,那肯開門,只道:「嫂子,我這裡不方便,請妳往別家借宿吧!」
「魯男子!貴屋中只有你一人,當有空間再容納我,為何狠心閉門,不讓我暫避風雨?!」寡婦急燥的叫著。
「嫂子,不是我不幫助妳,我聽古人說過,男子未滿六十歲,性慾尚強,而今妳我都很年輕,所以不敢讓妳進來,請妳原諒才好。」
寡婦又說:「魯男子,柳下惠你一定聽過吧!他能坐懷不亂,為何你就不如他呢?何況我只是避避雨而已。」
魯男子聽寡婦引用柳下惠的事,來勸誘自己,心中十分委屈,就堅決說道:「柳下惠是柳下惠,魯男子是魯男子,柳下惠能容婦女坐懷,我卻不能相容;我非拿這種作為,和柳下惠的坐懷不亂,請孔夫子評判個高下不可。」
魯男子見她仍猶豫不決,就再一次大喊:「妳久立門外,又有何用?」寡婦聽完,乃不悅而去。
過數日,魯男子果然前來拜會曾參,敘述此事,並請求曾參轉請孔夫子評論。
孔子聽了之後,便言:「參啊!你知道嗎?柳下惠是一個很有才德的正人君子,假如有人要學他的坐懷不亂,必然不能學得像他如此高妙,而能嚴守禮義,不動慾火。」
此時,曾參忽插了一句話:「那老師的意思,是說柳下惠的作法不及魯男子了?」
孔子答道:「也不能這樣說,我剛才只是強調柳下惠的賢能罷了。你看柳下惠能授詞其弟展喜,退卻魯境的齊兵,這種的足智多謀,守經達變,豈是魯男子作得來的嗎?所以我認為柳下惠的境地,實非凡品可比。至於魯男子獨居一室,在夜深人靜之時,能忍住色慾,堅決拒絕婦女借宿的操守,比之柳氏的坐懷不亂,可稱伯仲(難分高下)。」
「縱然魯男子的身份、智謀不及柳下惠的超越,但他不犯女色,保全婦女貞潔的德行連鬼神都要敬重了,我們怎能不稱讚他呢?在這如此淫亂的時代裏,我魯國一地,已經先後出現了兩位見色不亂的奇才,真是值得慶興啊!」
這時曾參及一班弟子,個個歡喜稱讚,魯男子的美名竟也因此不徑而走,廣聞到列國。到了後世,若有不好女色或見色不亂的人,常被稱為魯男子,即出於此也。
色字頭上一把刀、忍字心上亦一刀。
※ ※ ※
男生要遠離女生,女生也要遠離男生,以防止彼此會錯意,這就是用「生善滅惡」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愛欲」。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雖生長在淤泥裡頭,可是卻不染於淤泥,自己這樣一想,念頭自然就正了,這就是「自利」。
看見老的女人就像自己的母親,看見和自己差不多年齡的女生,或是比自己大一點的女生,就當作自己的姊姊來看待。要是比自己年紀輕的女生,就當作自己的妹妹來庝愛。若是小女孩,就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般疼愛,要發心來度脫她,你有這種慈悲心,這就是「利他」。這種「自利」、「利他」的行為相對應了,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妄想了。
觀於生苦
出自《大般涅槃經》
迦葉 (佛之弟子)!世間眾生,心都顛倒,貪著「生」相,厭患「老」、「死」。迦葉!菩薩不是這樣,菩薩在一個人剛出生時,就已看到此人「生」下來後的不幸。
迦葉!就像有個女人,跑到一個大戶人家去,她相貌端正、生得又漂亮,又懂得穿戴美麗的瓔珞來裝飾自己,那家主人見了,心下歡喜,就問她:「你叫甚麼名子?是誰家的女兒呢?」
女人回答道:「我就是功德大天人。」
主人問:「你行走四方,都為人作些什麼呢?」
女人答道:「我到任何地方,都能為人帶來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珊瑚、虎珀、車磲、馬瑙、象、馬、車乘和奴婢、僕使。」
主人聽了,心裡很高興,雀躍無比的說:「我一定是有福德,上蒼才會派你來到我家。」於是燒香,恭敬、禮拜她,並散花供養她。
沒多久,那主人又在門外看見另一名女子,容貌醜陋,衣衫襤褸、沾滿灰塵油污、皮膚乾皺、臉色蒼白,主人見了問道:「你是甚麼人?是誰家女兒呀?」
女人回答:「我叫黑闇。」
主人又問:「妳為什麼叫黑闇呢?」
女人答言:「我所到之處,都會讓那家庭錢財耗盡。」
主人聽了,馬上取出刀子說:「你快離開,否則我就取妳性命。」
女人回答說:「你還真笨,毫無智慧!」
主人問:「妳怎麼說我很笨、沒有智慧?」
女人回答道:「你家裡那位美女就是我姊,我和我姊一向同進退,你要是趕我走,那就等於把她也趕走。」
主人於是進屋裡問功德天:「外面有一個女人說是你妹妹,是真的嗎?」
功德天說:「是我妹妹沒錯!我和她都是同來往、共進退的,我們從不分開,到任何地方,我都當好人,她都作惡人;我常利益別人,她當帶衰他們。不過,要是有人喜歡我,就一定得喜歡她,要是對我恭敬,也一定得恭敬她。」
主人就說:「要是像這樣好、壞事都得照單全收,那我乾脆都不要,妳們各自隨意離開吧!」
於是,二女相偕回到她們原來住的地方。主人看她們走了,心裡放下一顆大石頭。之後,二女又相偕來到一戶貧窮人家。窮人見到她們,很高興的說:「你們以後就住在我家吧!」
功德天說:「我們之前是被人趕出來的,你又為什麼要留我們住你家呢?」
窮人答道:「你能顧念我,我很高興,我尊敬妳,同時,也因此敬妳妹妹,所以邀請妳們姊妹一起住到我家。」
迦葉!菩薩摩訶薩也一樣,不願生在人天界,那是因為祂們很清楚「生」雖歡愉,卻總是伴隨「老」、「病」、「死」而來,所以,對生死毫不眷戀。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的禍患,都貪受生死二法。
又迦葉!就像有個婆羅門的小孩,肚子太餓了,看到人糞裡,有顆庵羅果,就取來吃,有智者看到,就罵他說:「你是婆羅門,種姓清淨,怎麼竟從糞中取骯髒的果子吃呢?」
童子聽了,感到很丟臉的回答道:「我其實不是要吃它,只是想把它洗乾淨再丟掉。」
智者說:「你這大笨蛋,既然要丟,那還撿它幹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也一樣,對「生」的歡愉,既不受、也不捨,就像那智者呵責童子所說的那樣。凡夫都貪生怕死,就像那童子,取了果實,嫌髒又想丟棄。
此外迦葉!就像有人在十字路口,用食器裝滿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準備販賣。有人從遠方來,又餓又累,看到那些飯食色香味俱全,就指著食物說:「這是甚麼東西?」
那小販回答:「這是上等食物,色香味俱全,吃了可以容光煥發、精神百倍、不再饑渴,還能見到天人。但是,卻有一個缺點—會死。」
那旅人聽了,心想:「我既不需要力氣,也不需要見天人,也不想死。」
就說:「這些食物既然吃了會死,那你怎麼還在這裡賣呢?」
小販回答道:「聰明人不可能買,但是呆子不明究裡,會多給我錢去吃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也一樣!祂們不願生天、也不會去貪愛容光煥發、精神百倍或見天人,怎麼說?因為祂們知道各種苦惱都將隨之而來!只有愚癡凡夫,一看見能有生命就貪愛不捨,那是因為他們見不到老、病、死將尾隨而來的痛苦啊!
又善男子!就像一棵毒樹,根能殺人,莖也能殺人,樹皮、花朵、果實也都能殺人。善男子!那二十五有從受生之處到所受的五陰,也一樣都能殺人!
又迦葉!就像糞便,無論是多是少都一樣會臭。善男子!「生」也一樣,即使是壽命到八萬,或只有十歲,都一樣是受苦。就像人說有仙草,吃了可以延年益壽、健康快樂、青春永駐。凡夫愚人貪愛它的藥效,冒險去摘,卻沒想到前面有個大深坑,一失足竟墮坑而死。智者早知前路艱險,避之猶恐不及。
善男子啊!大菩薩也是如此。祂們連天上的妙食佳餚都不願接受,何況是降生人間?而凡夫一不小心甚至會墮入地獄吞啖鐵丸,何況是天界的上妙肴饌?
迦葉!我以這樣的比喻,及其他無量、無邊的比喻,都是為了要告訴眾生,要了解「生」,實在是大苦。迦葉!這就是「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觀於生苦」。
迦葉!又甚麼是「菩薩摩訶薩於是大乘大涅槃經觀於老苦」?
「老」,能讓一個人咳逆、上氣、體力衰退、回憶盛年時的快樂,憍慢、貢高,安隱、任性、駝背、懈怠、懶惰,被他人所輕視。
迦葉!就像一個蓮花開滿的池子,花朵盛放,賞心悅目,某日突然碰到天降冰雹,就整個殘破凋敝了!善男子!老亦如是,年輕時的所有美好,都會被它破壞殆盡。
又迦葉!就像一個國王,有一位智臣,善知兵法,有敵國的國王,抗拒不順服,王就遣此臣去討伐他,這國王很快被擒獲,帶到國王殿前。老就像有人把年輕力壯的歲月擒獲,交給主宰死亡的國王。
又迦葉!就像折斷的車軸,不能再用,老也一樣,衰朽不堪已失去功能。又迦葉!就像大富人家,積聚了很多財寶、金銀、琉璃、珊瑚、虎珀、車磲、馬瑙,要是有怨賊,進入家門,就會被劫奪一空。善男子!盛年的英挺形貌也一樣!常會被老賊劫奪、清洗一空。
又迦葉!就像窮人,貪著錦衣玉食,雖然渴望,卻得不到。善男子!老也一樣,雖然貪心,想再享受富裕之樂和五欲之歡,卻了不可得。
又迦葉!就像陸地的烏龜,會老想回到水中。善男子!人也一樣,當年老體衰、四肢無力,心裡就會老憶念年青時所受的五欲之樂。
又迦葉!就像秋月,蓮花遍開,所有人都樂見它們的奼紫嫣紅,可是一旦萎黃,人們就避之猶恐不及了!善男子!年輕貌美也一樣,人見人愛,一旦老邁,就人見人厭了!
又迦葉!就像甘蔗,一旦被壓榨過,那渣滓就不再有甜味。善男子!壯年盛色也一樣,一旦被「老」所壓,就會失去三種味道:一、出家味。 二、讀誦味。三、坐禪味。
又迦葉!就像滿月,都在夜裡大放光明,在白天就只依稀可見。善男子!人也一樣,身壯就端嚴,形貌巍巍;老了以後,就難免形容枯槁、心愚神暗。
又迦葉!就像有王,常以正法治於國土,心思純正、慈悲好施,卻被敵國攻陷,不得已流亡到他鄉。他國的人民看到他如此落魄,心生憐湣,都說:「大王!您過去都以正法治國,澤被萬民,怎麼今天竟落魄至此?」善男子!人也一樣,一旦衰老,身形羸壞,當年之勇就只能在回憶裡夸夸其談了!
又迦葉!就像燈炷,能點出火光全仰仗柱裡的膏油,膏油沒了,燈火就無法延續。
善男子!人也一樣,要活力十足,全仰賴壯年的膏油,膏油要是用盡,衰老的燈火,又如何能續燃?
又迦葉!就像一條乾涸的河流,是無法利益人、非人和飛鳥走獸的。
善男子!人也一樣,一旦年老,就像乾涸的河流,無法再利益一切眾生。
又迦葉!就像在山崖上、河岸邊的大樹,一旦遇到暴風,就一定會傾倒。
善男子!人也一樣,臨老在險岸,死風一旦吹過來,就完全無法抗拒。
又迦葉!就像車軸被折斷了,無法載重。善男子!老也是這樣,無法諮詢、接受一切善法。
又迦葉!就像嬰兒,能力不受重視。善男子!老也是這樣,能力總是被他人所輕毀。迦葉!用這些比喻,或其他無量無邊的比喻,都能告訴你「老」確實是人生的大苦。迦葉!這就是「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觀於老苦」。
迦葉 (佛之弟子)!世間眾生,心都顛倒,貪著「生」相,厭患「老」、「死」。迦葉!菩薩不是這樣,菩薩在一個人剛出生時,就已看到此人「生」下來後的不幸。
迦葉!就像有個女人,跑到一個大戶人家去,她相貌端正、生得又漂亮,又懂得穿戴美麗的瓔珞來裝飾自己,那家主人見了,心下歡喜,就問她:「你叫甚麼名子?是誰家的女兒呢?」
女人回答道:「我就是功德大天人。」
主人問:「你行走四方,都為人作些什麼呢?」
女人答道:「我到任何地方,都能為人帶來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珊瑚、虎珀、車磲、馬瑙、象、馬、車乘和奴婢、僕使。」
主人聽了,心裡很高興,雀躍無比的說:「我一定是有福德,上蒼才會派你來到我家。」於是燒香,恭敬、禮拜她,並散花供養她。
沒多久,那主人又在門外看見另一名女子,容貌醜陋,衣衫襤褸、沾滿灰塵油污、皮膚乾皺、臉色蒼白,主人見了問道:「你是甚麼人?是誰家女兒呀?」
女人回答:「我叫黑闇。」
主人又問:「妳為什麼叫黑闇呢?」
女人答言:「我所到之處,都會讓那家庭錢財耗盡。」
主人聽了,馬上取出刀子說:「你快離開,否則我就取妳性命。」
女人回答說:「你還真笨,毫無智慧!」
主人問:「妳怎麼說我很笨、沒有智慧?」
女人回答道:「你家裡那位美女就是我姊,我和我姊一向同進退,你要是趕我走,那就等於把她也趕走。」
主人於是進屋裡問功德天:「外面有一個女人說是你妹妹,是真的嗎?」
功德天說:「是我妹妹沒錯!我和她都是同來往、共進退的,我們從不分開,到任何地方,我都當好人,她都作惡人;我常利益別人,她當帶衰他們。不過,要是有人喜歡我,就一定得喜歡她,要是對我恭敬,也一定得恭敬她。」
主人就說:「要是像這樣好、壞事都得照單全收,那我乾脆都不要,妳們各自隨意離開吧!」
於是,二女相偕回到她們原來住的地方。主人看她們走了,心裡放下一顆大石頭。之後,二女又相偕來到一戶貧窮人家。窮人見到她們,很高興的說:「你們以後就住在我家吧!」
功德天說:「我們之前是被人趕出來的,你又為什麼要留我們住你家呢?」
窮人答道:「你能顧念我,我很高興,我尊敬妳,同時,也因此敬妳妹妹,所以邀請妳們姊妹一起住到我家。」
迦葉!菩薩摩訶薩也一樣,不願生在人天界,那是因為祂們很清楚「生」雖歡愉,卻總是伴隨「老」、「病」、「死」而來,所以,對生死毫不眷戀。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的禍患,都貪受生死二法。
又迦葉!就像有個婆羅門的小孩,肚子太餓了,看到人糞裡,有顆庵羅果,就取來吃,有智者看到,就罵他說:「你是婆羅門,種姓清淨,怎麼竟從糞中取骯髒的果子吃呢?」
童子聽了,感到很丟臉的回答道:「我其實不是要吃它,只是想把它洗乾淨再丟掉。」
智者說:「你這大笨蛋,既然要丟,那還撿它幹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也一樣,對「生」的歡愉,既不受、也不捨,就像那智者呵責童子所說的那樣。凡夫都貪生怕死,就像那童子,取了果實,嫌髒又想丟棄。
此外迦葉!就像有人在十字路口,用食器裝滿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準備販賣。有人從遠方來,又餓又累,看到那些飯食色香味俱全,就指著食物說:「這是甚麼東西?」
那小販回答:「這是上等食物,色香味俱全,吃了可以容光煥發、精神百倍、不再饑渴,還能見到天人。但是,卻有一個缺點—會死。」
那旅人聽了,心想:「我既不需要力氣,也不需要見天人,也不想死。」
就說:「這些食物既然吃了會死,那你怎麼還在這裡賣呢?」
小販回答道:「聰明人不可能買,但是呆子不明究裡,會多給我錢去吃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也一樣!祂們不願生天、也不會去貪愛容光煥發、精神百倍或見天人,怎麼說?因為祂們知道各種苦惱都將隨之而來!只有愚癡凡夫,一看見能有生命就貪愛不捨,那是因為他們見不到老、病、死將尾隨而來的痛苦啊!
又善男子!就像一棵毒樹,根能殺人,莖也能殺人,樹皮、花朵、果實也都能殺人。善男子!那二十五有從受生之處到所受的五陰,也一樣都能殺人!
又迦葉!就像糞便,無論是多是少都一樣會臭。善男子!「生」也一樣,即使是壽命到八萬,或只有十歲,都一樣是受苦。就像人說有仙草,吃了可以延年益壽、健康快樂、青春永駐。凡夫愚人貪愛它的藥效,冒險去摘,卻沒想到前面有個大深坑,一失足竟墮坑而死。智者早知前路艱險,避之猶恐不及。
善男子啊!大菩薩也是如此。祂們連天上的妙食佳餚都不願接受,何況是降生人間?而凡夫一不小心甚至會墮入地獄吞啖鐵丸,何況是天界的上妙肴饌?
迦葉!我以這樣的比喻,及其他無量、無邊的比喻,都是為了要告訴眾生,要了解「生」,實在是大苦。迦葉!這就是「菩薩摩訶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觀於生苦」。
迦葉!又甚麼是「菩薩摩訶薩於是大乘大涅槃經觀於老苦」?
「老」,能讓一個人咳逆、上氣、體力衰退、回憶盛年時的快樂,憍慢、貢高,安隱、任性、駝背、懈怠、懶惰,被他人所輕視。
迦葉!就像一個蓮花開滿的池子,花朵盛放,賞心悅目,某日突然碰到天降冰雹,就整個殘破凋敝了!善男子!老亦如是,年輕時的所有美好,都會被它破壞殆盡。
又迦葉!就像一個國王,有一位智臣,善知兵法,有敵國的國王,抗拒不順服,王就遣此臣去討伐他,這國王很快被擒獲,帶到國王殿前。老就像有人把年輕力壯的歲月擒獲,交給主宰死亡的國王。
又迦葉!就像折斷的車軸,不能再用,老也一樣,衰朽不堪已失去功能。又迦葉!就像大富人家,積聚了很多財寶、金銀、琉璃、珊瑚、虎珀、車磲、馬瑙,要是有怨賊,進入家門,就會被劫奪一空。善男子!盛年的英挺形貌也一樣!常會被老賊劫奪、清洗一空。
又迦葉!就像窮人,貪著錦衣玉食,雖然渴望,卻得不到。善男子!老也一樣,雖然貪心,想再享受富裕之樂和五欲之歡,卻了不可得。
又迦葉!就像陸地的烏龜,會老想回到水中。善男子!人也一樣,當年老體衰、四肢無力,心裡就會老憶念年青時所受的五欲之樂。
又迦葉!就像秋月,蓮花遍開,所有人都樂見它們的奼紫嫣紅,可是一旦萎黃,人們就避之猶恐不及了!善男子!年輕貌美也一樣,人見人愛,一旦老邁,就人見人厭了!
又迦葉!就像甘蔗,一旦被壓榨過,那渣滓就不再有甜味。善男子!壯年盛色也一樣,一旦被「老」所壓,就會失去三種味道:一、出家味。 二、讀誦味。三、坐禪味。
又迦葉!就像滿月,都在夜裡大放光明,在白天就只依稀可見。善男子!人也一樣,身壯就端嚴,形貌巍巍;老了以後,就難免形容枯槁、心愚神暗。
又迦葉!就像有王,常以正法治於國土,心思純正、慈悲好施,卻被敵國攻陷,不得已流亡到他鄉。他國的人民看到他如此落魄,心生憐湣,都說:「大王!您過去都以正法治國,澤被萬民,怎麼今天竟落魄至此?」善男子!人也一樣,一旦衰老,身形羸壞,當年之勇就只能在回憶裡夸夸其談了!
又迦葉!就像燈炷,能點出火光全仰仗柱裡的膏油,膏油沒了,燈火就無法延續。
善男子!人也一樣,要活力十足,全仰賴壯年的膏油,膏油要是用盡,衰老的燈火,又如何能續燃?
又迦葉!就像一條乾涸的河流,是無法利益人、非人和飛鳥走獸的。
善男子!人也一樣,一旦年老,就像乾涸的河流,無法再利益一切眾生。
又迦葉!就像在山崖上、河岸邊的大樹,一旦遇到暴風,就一定會傾倒。
善男子!人也一樣,臨老在險岸,死風一旦吹過來,就完全無法抗拒。
又迦葉!就像車軸被折斷了,無法載重。善男子!老也是這樣,無法諮詢、接受一切善法。
又迦葉!就像嬰兒,能力不受重視。善男子!老也是這樣,能力總是被他人所輕毀。迦葉!用這些比喻,或其他無量無邊的比喻,都能告訴你「老」確實是人生的大苦。迦葉!這就是「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觀於老苦」。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失憶症
七十多歲的李婆婆,丈夫早逝,她獨自一人撐起家計,撫養三個孩子,好不容易拉拔孩子長大了,順理成章地成為三代同堂的大家長,也是一大家子的重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年輕時吃了很多苦,李婆婆的身體大不如前,她常常覺得頭痛、疲倦。去醫院檢查的結果為高血壓,她也還能接受,覺得不是什麼大病,乖乖定期吃藥應該就可以了。
沒多久,又不太對勁,李婆婆發現自己的心跳不太規律,胸口時常悶悶的,家人趕緊再帶著這個老寶貝去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宣告得的是心臟病,而且嚴重到需要使用人工心臟。
這可不得了,自己的心臟不行了,得換個人工的,而且這心臟每八小時要換電池再充電,最可怕的莫過於還得弄根引線拉到脖子後穿過腦袋,再接上電池。光用想的,李婆婆就要嚇死了。
一家人開了無數次家庭會議,最後還是傾向接受裝置人工心臟,李婆婆此時也軟化了,她還想多活幾年,抱抱孫子,自己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不過就是個人工心臟,誰怕誰呢!於是終究還是動手術裝了,手術也很順利。
也許是接二連三的病苦,也許是潛意識太抗拒人工心臟,李婆婆在繼高血壓、心臟病之後,竟然又得了「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失憶症。全家人的信心在此時幾乎被擊垮了。李婆婆常常看著張三叫李四,說到東來一下就跳到西,有時搞得自己是誰也忘了,家人總被弄得又感傷又好笑。
但是奇妙的事也發生了,因為失憶,李婆婆也忘記自己是個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更神奇的是,要更換充電的人工心臟即使早已不再換電池,李婆婆還是生龍活虎。
因為失憶,李婆婆忘了病痛,反而更開朗樂觀,一直到現在,她已經八十多歲了,還是硬朗地活著,和家人一起共度快樂時光。
※ ※ ※
每一個人最重要的,乃是內心能產生出自發性之喜悅;因此,世尊才會運用各種方法以尋找永恆快樂之法。
現代人由於生活太過於緊張,造成身心無法獲得輕鬆,長期下來都處在極為緊繃之日子裡,這種的生活難免要積鬱成疾,自古以來常有言:一切疾病皆緣於心病所造成,但這個心病卻與心裡因素相差有一段距離。所謂的「心病」,指的是一個人內心長期不快樂,將能促使氣血窒礙,甚至於形成不可抗力之重症,但因為完全不明白,原來本身有太長的日子,都處於鬱悶中度過,才造成自己身體各機能產生病變,卻又有太多的捨不得,促使眾生與快樂漸行漸遠,最後幾乎找不到任何笑顏,一個笑不出的人鬱悶過度,身體要怎麼健康呢?
俗話說:「一日三大笑,疾病不上身」,因此,發自於內心之法喜禪悅,便格外顯得非常重要,然而該怎樣獲得內心之喜悅呢!這還得配合某些捨予與放下,捨除了物欲與執念,內心就能得到輕鬆生法喜;有些人在感情上放不下,於是終日處在煩惱中生活著,心中煩惱不退,於是將衍生痛苦,積成內心之憂愁、顧慮、疑慮,甚至焦燥、鬱悶,情況若再嚴重時,便恐怕要淪為精神異常症。
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眾生終日汲汲營營,每天忙碌於工作事業中,卻忽略了調適身心的重要性,並且心中有太多執著及放不下的人事物,最後身子垮了,一經檢查卻是重症纏身,從此或許只能在病榻中纏綿,再也無法從病床中起來。但往往有些人,心想與其死在醫院中,不如死在外面還覺得自在些,從此捨下一切名位利益,開始與大自然為伍,從此與田野相伴,耕種有機蔬菜、藥草、…等過生活,隔一段日子後做病情追蹤,竟能發現原本之重症已經悄悄遠離,此時方知,原來往日自己一直生活在緊張、憂愁、疑慮、苦惱的日子中,以致於損傷了身體各機能的正常運作;如今乃選擇放下高薪、捨去高尚的生活,回歸田野生活與大自然為伍,清新的空氣與簡單的環境,心境改變了,惱人的病症也消失了。
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環境,卻能夠自己找到喜悅的點,讓自己之歡喜心經常呈現,當喜悅心展現時,他人才願意與自己親近;若是一個整天愁眉苦臉的人,縱然有人想要與之交談,但看到此人臉部並無喜悅之情,原本想要說的話也都說不出口了。
人生在世,應該重新拾回自己赤子之心的喜悅,避免皮笑肉不笑,就該使心中的物欲逐項的捨除放下,則日後在各方面尤其是身體健康方面,必可受益無窮。
奉勸大眾,在身體尚未遭受諸疾纏擾之前,好好的令身心居處在舒坦與喜悅中,能阻礙喜悅的無非是物欲,只要逐漸捨除欲念、放下執著,心有喜悅時,氣行就順暢,氣順則血液必活絡,將能看到更健康、更光明的自己也。
探討因果病症-第四十一章 歡喜心
沒多久,又不太對勁,李婆婆發現自己的心跳不太規律,胸口時常悶悶的,家人趕緊再帶著這個老寶貝去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宣告得的是心臟病,而且嚴重到需要使用人工心臟。
這可不得了,自己的心臟不行了,得換個人工的,而且這心臟每八小時要換電池再充電,最可怕的莫過於還得弄根引線拉到脖子後穿過腦袋,再接上電池。光用想的,李婆婆就要嚇死了。
一家人開了無數次家庭會議,最後還是傾向接受裝置人工心臟,李婆婆此時也軟化了,她還想多活幾年,抱抱孫子,自己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不過就是個人工心臟,誰怕誰呢!於是終究還是動手術裝了,手術也很順利。
也許是接二連三的病苦,也許是潛意識太抗拒人工心臟,李婆婆在繼高血壓、心臟病之後,竟然又得了「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失憶症。全家人的信心在此時幾乎被擊垮了。李婆婆常常看著張三叫李四,說到東來一下就跳到西,有時搞得自己是誰也忘了,家人總被弄得又感傷又好笑。
但是奇妙的事也發生了,因為失憶,李婆婆也忘記自己是個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更神奇的是,要更換充電的人工心臟即使早已不再換電池,李婆婆還是生龍活虎。
因為失憶,李婆婆忘了病痛,反而更開朗樂觀,一直到現在,她已經八十多歲了,還是硬朗地活著,和家人一起共度快樂時光。
※ ※ ※
每一個人最重要的,乃是內心能產生出自發性之喜悅;因此,世尊才會運用各種方法以尋找永恆快樂之法。
現代人由於生活太過於緊張,造成身心無法獲得輕鬆,長期下來都處在極為緊繃之日子裡,這種的生活難免要積鬱成疾,自古以來常有言:一切疾病皆緣於心病所造成,但這個心病卻與心裡因素相差有一段距離。所謂的「心病」,指的是一個人內心長期不快樂,將能促使氣血窒礙,甚至於形成不可抗力之重症,但因為完全不明白,原來本身有太長的日子,都處於鬱悶中度過,才造成自己身體各機能產生病變,卻又有太多的捨不得,促使眾生與快樂漸行漸遠,最後幾乎找不到任何笑顏,一個笑不出的人鬱悶過度,身體要怎麼健康呢?
俗話說:「一日三大笑,疾病不上身」,因此,發自於內心之法喜禪悅,便格外顯得非常重要,然而該怎樣獲得內心之喜悅呢!這還得配合某些捨予與放下,捨除了物欲與執念,內心就能得到輕鬆生法喜;有些人在感情上放不下,於是終日處在煩惱中生活著,心中煩惱不退,於是將衍生痛苦,積成內心之憂愁、顧慮、疑慮,甚至焦燥、鬱悶,情況若再嚴重時,便恐怕要淪為精神異常症。
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眾生終日汲汲營營,每天忙碌於工作事業中,卻忽略了調適身心的重要性,並且心中有太多執著及放不下的人事物,最後身子垮了,一經檢查卻是重症纏身,從此或許只能在病榻中纏綿,再也無法從病床中起來。但往往有些人,心想與其死在醫院中,不如死在外面還覺得自在些,從此捨下一切名位利益,開始與大自然為伍,從此與田野相伴,耕種有機蔬菜、藥草、…等過生活,隔一段日子後做病情追蹤,竟能發現原本之重症已經悄悄遠離,此時方知,原來往日自己一直生活在緊張、憂愁、疑慮、苦惱的日子中,以致於損傷了身體各機能的正常運作;如今乃選擇放下高薪、捨去高尚的生活,回歸田野生活與大自然為伍,清新的空氣與簡單的環境,心境改變了,惱人的病症也消失了。
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環境,卻能夠自己找到喜悅的點,讓自己之歡喜心經常呈現,當喜悅心展現時,他人才願意與自己親近;若是一個整天愁眉苦臉的人,縱然有人想要與之交談,但看到此人臉部並無喜悅之情,原本想要說的話也都說不出口了。
人生在世,應該重新拾回自己赤子之心的喜悅,避免皮笑肉不笑,就該使心中的物欲逐項的捨除放下,則日後在各方面尤其是身體健康方面,必可受益無窮。
奉勸大眾,在身體尚未遭受諸疾纏擾之前,好好的令身心居處在舒坦與喜悅中,能阻礙喜悅的無非是物欲,只要逐漸捨除欲念、放下執著,心有喜悅時,氣行就順暢,氣順則血液必活絡,將能看到更健康、更光明的自己也。
探討因果病症-第四十一章 歡喜心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實相與幻相
蓮生/文
《解深密經》有言:「佛言,一切法之住,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也。涅槃故,不可認自性,故說無自住。計執諸法有,眾生相故有,是假名而實無也。次諸法從因緣而成者,假有而實無也。次諸法本性不可見,不可聞,無生亦無滅也。」
由佛說的這句話,可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所以寶積經中有一句:「諸法自性不可得,如夢行欲悉皆虛。」華嚴經:「了達諸世間,假名無有實,眾生及世界,如夢如光景。了知諸世間,如燄如光景,如響亦如夢,如夢如變化。」
我由金剛經看人生,深知一切皆實皆幻,今天眾生不解實相與幻相的道理,因而在本短文中,我特地深入淺出的分析之,盼望因我這淺白的解說,使人了解人間和陰間的異同,而這些「相」,是不是所謂的真如?
幾乎所有活著的人都認為,人生是實相,有形有體,有高樓大廈,有喜怒哀樂,有父母兄妹,這如何不真?存在是真形真相,自然是實相了。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人生如同一場夢幻泡影,祇不過這種夢稍做得長久一些而已,人生百歲古來稀,數拾寒暑之間,一轉瞬也就過去了,從幼年至老年,眼一閉一睜也就到了,到了日落西山之時,試想想人生,豈不是一場空無所有的「春秋大夢」,眼一閉,雙足一蹬,空山風雨,長埋青草地中,一個人的生命就此了結,如何不是幻相呢!
所以我說:「迷者認人生為實相,悟者認人生為幻相。」
有人問我:「有地獄存在嗎?還是故意托言警世而已?」
我答:「實有地獄。」
他問:「地獄陰間是實相還是幻相?」
「如同人間。」我答。
在此我一直強調,陰間如同陽間,而地獄是陰間的一部份,那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著,人的生就是靈的死,靈的生就是人的死,那是互相循環的,陽間和陰間,人的生與死,因果報應循環永不止息,這全是自性作為轉動了自己的小法輪,而宇宙是一個大法輪,這陽間和陰間都是實存,但卻都是幻相,若以一個人的存在觀之,人在陽間一死,一切俱滅,無有人間;靈在陰間一死,一切俱滅,無有陰間,算起來也都是幻相假相,全由自性因緣促其生死。
我們且看《大法炬陀羅尼經》:「佛問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地獄由自己分別而生也,自然而生也?文殊答曰:地獄,依凡夫之虛妄分別者;畜生,餓鬼亦然也。我之眼中無地獄,亦無苦。」
所以我認為:「一切唯心造,心取地獄,就有地獄實相,心取餓鬼,就有餓鬼實相,心取天人,就有天人實相,而一般修道人,若能戰勝自己的心念,就必成佛,獨步三界而生實在的真如佛相。」
一個週末的晚上,一位政治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周文賓找我,我會客的時間本有一定的,因為找我的人實在太多了,我目前每星期一、三、五、晚上會客,其他時間是我靜修的時間,我不希望有人打擾,但,那位政大學生因寒舍門沒有關,直接衝了進來,進來就問。
「你說有陰間有地獄是嗎?」
「實有。」我回答他。
「那麼請問地獄有沒有閻王?」
「實有。」
「那麼我可不客氣的問了,地獄有沒有西洋人當閻王?」
一般人碰到這樣一個怪妙的問題,也許會一下子張口結舌,一句話連吭也吭不出,但,我是不同的,因為我走過了陰暗的幽谷,得自靈師三山九侯先生的密令,獲證先天無極大法,怎會受這小小難題就考倒我呢!
我反問他:「有人間嗎?人間有洋人嗎?」
他驀然一怔:「實有。」
我又問:「有監獄嗎?」
他答:「當然有。」
我問:「有洋鬼子當法官監獄長的嗎?」
他:「……………。」
我實言告訴他,人間和陰間本無差別,全是實相,也全是虛相,如佛所說,由業緣現。
盧勝彥文集19冊《靈與我之間》實相與幻相
《解深密經》有言:「佛言,一切法之住,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也。涅槃故,不可認自性,故說無自住。計執諸法有,眾生相故有,是假名而實無也。次諸法從因緣而成者,假有而實無也。次諸法本性不可見,不可聞,無生亦無滅也。」
由佛說的這句話,可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所以寶積經中有一句:「諸法自性不可得,如夢行欲悉皆虛。」華嚴經:「了達諸世間,假名無有實,眾生及世界,如夢如光景。了知諸世間,如燄如光景,如響亦如夢,如夢如變化。」
我由金剛經看人生,深知一切皆實皆幻,今天眾生不解實相與幻相的道理,因而在本短文中,我特地深入淺出的分析之,盼望因我這淺白的解說,使人了解人間和陰間的異同,而這些「相」,是不是所謂的真如?
幾乎所有活著的人都認為,人生是實相,有形有體,有高樓大廈,有喜怒哀樂,有父母兄妹,這如何不真?存在是真形真相,自然是實相了。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人生如同一場夢幻泡影,祇不過這種夢稍做得長久一些而已,人生百歲古來稀,數拾寒暑之間,一轉瞬也就過去了,從幼年至老年,眼一閉一睜也就到了,到了日落西山之時,試想想人生,豈不是一場空無所有的「春秋大夢」,眼一閉,雙足一蹬,空山風雨,長埋青草地中,一個人的生命就此了結,如何不是幻相呢!
所以我說:「迷者認人生為實相,悟者認人生為幻相。」
有人問我:「有地獄存在嗎?還是故意托言警世而已?」
我答:「實有地獄。」
他問:「地獄陰間是實相還是幻相?」
「如同人間。」我答。
在此我一直強調,陰間如同陽間,而地獄是陰間的一部份,那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著,人的生就是靈的死,靈的生就是人的死,那是互相循環的,陽間和陰間,人的生與死,因果報應循環永不止息,這全是自性作為轉動了自己的小法輪,而宇宙是一個大法輪,這陽間和陰間都是實存,但卻都是幻相,若以一個人的存在觀之,人在陽間一死,一切俱滅,無有人間;靈在陰間一死,一切俱滅,無有陰間,算起來也都是幻相假相,全由自性因緣促其生死。
我們且看《大法炬陀羅尼經》:「佛問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地獄由自己分別而生也,自然而生也?文殊答曰:地獄,依凡夫之虛妄分別者;畜生,餓鬼亦然也。我之眼中無地獄,亦無苦。」
所以我認為:「一切唯心造,心取地獄,就有地獄實相,心取餓鬼,就有餓鬼實相,心取天人,就有天人實相,而一般修道人,若能戰勝自己的心念,就必成佛,獨步三界而生實在的真如佛相。」
一個週末的晚上,一位政治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周文賓找我,我會客的時間本有一定的,因為找我的人實在太多了,我目前每星期一、三、五、晚上會客,其他時間是我靜修的時間,我不希望有人打擾,但,那位政大學生因寒舍門沒有關,直接衝了進來,進來就問。
「你說有陰間有地獄是嗎?」
「實有。」我回答他。
「那麼請問地獄有沒有閻王?」
「實有。」
「那麼我可不客氣的問了,地獄有沒有西洋人當閻王?」
一般人碰到這樣一個怪妙的問題,也許會一下子張口結舌,一句話連吭也吭不出,但,我是不同的,因為我走過了陰暗的幽谷,得自靈師三山九侯先生的密令,獲證先天無極大法,怎會受這小小難題就考倒我呢!
我反問他:「有人間嗎?人間有洋人嗎?」
他驀然一怔:「實有。」
我又問:「有監獄嗎?」
他答:「當然有。」
我問:「有洋鬼子當法官監獄長的嗎?」
他:「……………。」
我實言告訴他,人間和陰間本無差別,全是實相,也全是虛相,如佛所說,由業緣現。
盧勝彥文集19冊《靈與我之間》實相與幻相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狗猛酒酸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徠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乾乾淨淨,將酒壺、酒罈、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
遠遠看去,這裡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於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
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裡等著發酸變質啊。」
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後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腐敗,百姓遭殃。
遠遠看去,這裡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於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
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裡等著發酸變質啊。」
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後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腐敗,百姓遭殃。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不生不滅
洛京佛光.如滿禪師,曾住五臺山金閣寺。
唐順宗問: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師答曰: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帝又問:
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師答曰: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帝聞大悅,益重禪宗。
※ ※ ※
何謂八破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就是八破。八破之中,內蘊連環性。既然不生,自然無滅。不生則常斷自然不存在。至於滅字,既生於世間,自然有一日要滅。滅字不是指滅於塵世,而是指滅於佛土。假使有日能登佛國,或即使生於天道,亦要保持自覺體於不滅。
不常是只世間一切事物,定不會保持常態。富變貧,貴變賤,何來有常?因此對於眼前事物等閒視之。無分美醜,不較貧富,所謂遷移流轉,常字實不應有。既明不常,當知不斷。勿存既不常不若斷而不取。則為誤解。
世間事物,林林總總,物物不同。但勿存有同異之念,亦不可強求於一。無彼此心,無分別意。故曰不一不異。不來不出與不生不滅有異曲同工之妙。既不欲來,自然無出。
細味八破之義,當得真空無相之真諦。
雨華三集- 45-八破法
唐順宗問: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師答曰: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帝又問:
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師答曰: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帝聞大悅,益重禪宗。
※ ※ ※
何謂八破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就是八破。八破之中,內蘊連環性。既然不生,自然無滅。不生則常斷自然不存在。至於滅字,既生於世間,自然有一日要滅。滅字不是指滅於塵世,而是指滅於佛土。假使有日能登佛國,或即使生於天道,亦要保持自覺體於不滅。
不常是只世間一切事物,定不會保持常態。富變貧,貴變賤,何來有常?因此對於眼前事物等閒視之。無分美醜,不較貧富,所謂遷移流轉,常字實不應有。既明不常,當知不斷。勿存既不常不若斷而不取。則為誤解。
世間事物,林林總總,物物不同。但勿存有同異之念,亦不可強求於一。無彼此心,無分別意。故曰不一不異。不來不出與不生不滅有異曲同工之妙。既不欲來,自然無出。
細味八破之義,當得真空無相之真諦。
雨華三集- 45-八破法
陰行刻薄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世間如秤公平量,艾老之年見短長。
作善積德勤自勉,悠然暢意賞斜陽。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卅七章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
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白話:
為什麼有的人會夭亡早逝?原因是他講刻薄的話、做刻薄的事、存刻薄的心,種種都是刻薄。為什麼有的人會慘遭凶災橫禍而死?因為他暗地裏存惡心、做惡事,事事皆耍陰暗手段。
說明:
「薄」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薄者是因為過去世沒有修福,缺少福德,也正因為德薄、福薄,所以導致今生命運乖舛,而命薄者輕則容易貧病交加,重者甚至短折亡身。故,若是知道今生命較薄者,就應該大修福德,才能轉變命運。
後天薄者是因為今生刻薄寡恩,所以說起話來尖酸輕薄,做起事來薄劣無情,行為粗鄙,影響所及,今生福份愈來愈薄,也折損了自己的福報。所以古語有云:「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法句經》有云:「攻擊人者被攻擊,咒怨人者被咒怨,罵人者終被罵,施怒者終得怒」就是這個道理。
而心地陰毒,專門搞陰謀詭計的人,因為所行皆是陰事,所以容易遭遇不明原因的陰禍。例如,清朝和珅在隨著權力的成長後,其私欲也跟著日益膨脹,於是除了利用職務之便,經營工商業,設立當鋪、銀號無數,與民爭利外,又結黨營私,大肆貪賄,聚斂家產,打擊政敵,最後被繼任的嘉慶皇帝下旨將其革職下獄,自盡而亡,死時才四十九歲。
又例如漢朝的謀略家陳平,曾有六次擬出重要的謀略計策,幫助劉邦奠定漢朝四百年的基業。《史記》上記載,陳平曾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道家最忌諱陰謀,所以陳平斷定自己之後,後代的福澤就難以長久,主因就在陰行之事。
果然如其所料,陳平死後,他的兒子陳買承襲爵位,但二年就死去,接續由兒子陳恢再承襲爵位,二十三年後身故,到了兒子陳何承襲爵位,就因為搶奪他人妻兒而被除爵、除號。陳平雖然官至宰相的位子,但是只到第二代,所有的富貴名利就煙消雲散了。
詩曰:世間如秤公平量,艾老之年見短長。
作善積德勤自勉,悠然暢意賞斜陽。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卅七章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種種皆薄;
如何凶災惡死?多陰毒,積陰私,有陰行,事事皆陰。
白話:
為什麼有的人會夭亡早逝?原因是他講刻薄的話、做刻薄的事、存刻薄的心,種種都是刻薄。為什麼有的人會慘遭凶災橫禍而死?因為他暗地裏存惡心、做惡事,事事皆耍陰暗手段。
說明:
「薄」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薄者是因為過去世沒有修福,缺少福德,也正因為德薄、福薄,所以導致今生命運乖舛,而命薄者輕則容易貧病交加,重者甚至短折亡身。故,若是知道今生命較薄者,就應該大修福德,才能轉變命運。
後天薄者是因為今生刻薄寡恩,所以說起話來尖酸輕薄,做起事來薄劣無情,行為粗鄙,影響所及,今生福份愈來愈薄,也折損了自己的福報。所以古語有云:「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法句經》有云:「攻擊人者被攻擊,咒怨人者被咒怨,罵人者終被罵,施怒者終得怒」就是這個道理。
而心地陰毒,專門搞陰謀詭計的人,因為所行皆是陰事,所以容易遭遇不明原因的陰禍。例如,清朝和珅在隨著權力的成長後,其私欲也跟著日益膨脹,於是除了利用職務之便,經營工商業,設立當鋪、銀號無數,與民爭利外,又結黨營私,大肆貪賄,聚斂家產,打擊政敵,最後被繼任的嘉慶皇帝下旨將其革職下獄,自盡而亡,死時才四十九歲。
又例如漢朝的謀略家陳平,曾有六次擬出重要的謀略計策,幫助劉邦奠定漢朝四百年的基業。《史記》上記載,陳平曾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道家最忌諱陰謀,所以陳平斷定自己之後,後代的福澤就難以長久,主因就在陰行之事。
果然如其所料,陳平死後,他的兒子陳買承襲爵位,但二年就死去,接續由兒子陳恢再承襲爵位,二十三年後身故,到了兒子陳何承襲爵位,就因為搶奪他人妻兒而被除爵、除號。陳平雖然官至宰相的位子,但是只到第二代,所有的富貴名利就煙消雲散了。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孔廟的除奸柏
蓮生/文
北京的孔廟,就在雍和宮的左手邊,離雍和宮很近。
孔廟自然是祭祠孔子的地方,配祭的是其弟子、子路、子思、曾參、顏回等。
在大殿的上階梯之處,有一棵柏樹,被稱為「除奸柏」,原來有一段故事是這樣的︰
每年孔子誕辰,均有祭孔典禮。
皇帝也祭拜中國的聖人。
有一天,皇帝剛好無暇,於是派奸相來祭祠。這位奸相(魏忠賢)朝禮孔夫子,穿大猩紅蟒衣,戴上當朝宰相的冠帶,祭孔大典正式開始。這正是︰
千歲蟠桃帶露攜,攜來孔廟祝壽期,
八仙下降稱觴日,七鳳團花織錦時;
六合五溪輸賀軸,四夷三島獻珍奇,
羲和莫遣兩丸速,願壽中朝帝者師。
當奸相走向正殿大門之時,旁邊柏樹伸出長長的一支細枝,正好把奸相的冠帶挑了一下。
這一挑,把宰相的冠給挑了下來,冠帶落地。
奸相面紅耳赤。
陪祭的忠臣賢士,暗暗心喜。
於是,這棵柏樹,流傳下來,就稱「除奸柏」。這棵柏樹,果有一枝甚細長,伸向石階。
我在中國大陸,偶看電視,正好看到「海瑞罷官」的連續劇,這「海瑞罷官」據說曾經引起一番爭議,當然,這種爭議,正是忠奸之辨也!
事實上,為官為臣,是忠是奸,確實很難分辨﹖
我記得有一首詩,是講做人難,為人難的,其實在官場也是一樣︰
巧厭多乖拙厭閒,善言懦弱惡嫌頑,
富遭嫉妒貧遭辱,勤又貪圖儉又慳;
觸目不分皆笑拙,見機而作又疑奸,
思量那件合人意,為人難做做人難。
這首詩,在現代人的解釋,是這樣的︰
太善良的人,就被稱懦弱無能。
太逞強的人,就被稱頑固惡霸。
太富有的人,就被嫉妒譭謗。
貧苦無依的人,就被侮辱欺負。
勤勞不休的,被稱為貪圖名利。
偷閒無事的,被稱懶惰。
太節儉的人,被稱小器。
忠奸不分,被稱為愚。
巧言令色,見機而作,被稱為奸。
……。
我曾經細想「忠與奸」的問題,這問題歷代都有的,什麼是忠﹖什麼又是奸﹖仔細想想,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以國家為重,以人民為重,所謂順天心,達天理,去邪祟,正三綱五常,立仁政者,是為「忠」也。
如果,以自己為重,以自私自利為重,所謂霸王業,抗王師,掠民財,殘民命,污民妻,毀民房,陷忠良,是為「奸」也。
忠者,以「大我」為出發點。
奸者,以「小我」為出發點。
簡單言之︰
忠者「公」也。
奸者「私」也。
忠臣者,憂的是「百姓苦」,如「倘秀才」的詞︰
「但歇息呵,論前王後王;恰合眼,慮興邦喪邦。因此上曉夜無眠想萬方。雖不是歡娛嫌夜短,遭難道寂寞恨更長。憂愁事幾庄﹖」
而奸臣者,以自己的名利為重,心勞意攘,全為自己,用盡心機,巧取豪奪,欺騙威嚇,每多無仁政,使萬民失翼,行霸道,百姓遭殃。
是忠是奸﹖是白是黑﹖
仔細端詳!
盧勝彥文集116《黃河水長流》孔廟的除奸柏
北京的孔廟,就在雍和宮的左手邊,離雍和宮很近。
孔廟自然是祭祠孔子的地方,配祭的是其弟子、子路、子思、曾參、顏回等。
在大殿的上階梯之處,有一棵柏樹,被稱為「除奸柏」,原來有一段故事是這樣的︰
每年孔子誕辰,均有祭孔典禮。
皇帝也祭拜中國的聖人。
有一天,皇帝剛好無暇,於是派奸相來祭祠。這位奸相(魏忠賢)朝禮孔夫子,穿大猩紅蟒衣,戴上當朝宰相的冠帶,祭孔大典正式開始。這正是︰
千歲蟠桃帶露攜,攜來孔廟祝壽期,
八仙下降稱觴日,七鳳團花織錦時;
六合五溪輸賀軸,四夷三島獻珍奇,
羲和莫遣兩丸速,願壽中朝帝者師。
當奸相走向正殿大門之時,旁邊柏樹伸出長長的一支細枝,正好把奸相的冠帶挑了一下。
這一挑,把宰相的冠給挑了下來,冠帶落地。
奸相面紅耳赤。
陪祭的忠臣賢士,暗暗心喜。
於是,這棵柏樹,流傳下來,就稱「除奸柏」。這棵柏樹,果有一枝甚細長,伸向石階。
我在中國大陸,偶看電視,正好看到「海瑞罷官」的連續劇,這「海瑞罷官」據說曾經引起一番爭議,當然,這種爭議,正是忠奸之辨也!
事實上,為官為臣,是忠是奸,確實很難分辨﹖
我記得有一首詩,是講做人難,為人難的,其實在官場也是一樣︰
巧厭多乖拙厭閒,善言懦弱惡嫌頑,
富遭嫉妒貧遭辱,勤又貪圖儉又慳;
觸目不分皆笑拙,見機而作又疑奸,
思量那件合人意,為人難做做人難。
這首詩,在現代人的解釋,是這樣的︰
太善良的人,就被稱懦弱無能。
太逞強的人,就被稱頑固惡霸。
太富有的人,就被嫉妒譭謗。
貧苦無依的人,就被侮辱欺負。
勤勞不休的,被稱為貪圖名利。
偷閒無事的,被稱懶惰。
太節儉的人,被稱小器。
忠奸不分,被稱為愚。
巧言令色,見機而作,被稱為奸。
……。
我曾經細想「忠與奸」的問題,這問題歷代都有的,什麼是忠﹖什麼又是奸﹖仔細想想,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以國家為重,以人民為重,所謂順天心,達天理,去邪祟,正三綱五常,立仁政者,是為「忠」也。
如果,以自己為重,以自私自利為重,所謂霸王業,抗王師,掠民財,殘民命,污民妻,毀民房,陷忠良,是為「奸」也。
忠者,以「大我」為出發點。
奸者,以「小我」為出發點。
簡單言之︰
忠者「公」也。
奸者「私」也。
忠臣者,憂的是「百姓苦」,如「倘秀才」的詞︰
「但歇息呵,論前王後王;恰合眼,慮興邦喪邦。因此上曉夜無眠想萬方。雖不是歡娛嫌夜短,遭難道寂寞恨更長。憂愁事幾庄﹖」
而奸臣者,以自己的名利為重,心勞意攘,全為自己,用盡心機,巧取豪奪,欺騙威嚇,每多無仁政,使萬民失翼,行霸道,百姓遭殃。
是忠是奸﹖是白是黑﹖
仔細端詳!
盧勝彥文集116《黃河水長流》孔廟的除奸柏
2019年4月7日 星期日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菩薩慈悲!是清明節吧!同修及十方善德供養靈修士,特別有感應!
下午五時卅分,才要祭拜靈修士,靈修士於下午四時就排班等候接受供養了。所以,一旦心念發出去,都不用我們去敲鑼打鼓,靈修士真的都會接獲通知要排班接受供養喔!沒有事先排班等候的靈修士,在我們禱告地藏王菩薩之際,祂們也知道,而且異口同聲回答道:「好的,我們來了。」
今晚鸞期前,謝兄與媛姐互通電話,媛姐因臨時有事,必須取消參加本科的共修法會,很奇妙的,當下媛姐的親人居然說道:「啊!不來喔!可惜!」搖搖頭,就走了!
菩薩:如果諸位賢生明白播種福田必須親力親為,就會珍惜好機緣!靈修士都懂得把握靈修的因緣與機緣,更何況是貴為修道人的你們。學道,不學則已,不修道則已,要修就要把人事物修得圓圓滿滿,這樣才可以活潑玲瓏、圓融十方。若是稍有疏忽,那就容易忽略別人,把至誠的心奉獻出來,以最謙虛的心,來容納更多的道理。
慈就是愛,是清淨無私的愛。慈眼看眾生,眾生雖與我無親無戚,但在同一航渡,就是有緣,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眾生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眾生的身,憂在我的心,傷在眾生的身,愁在我的心,一份悲,一份慈,這就是「同體大悲」。沒有分別意,只有無私的寬諒和容忍,愛眾生清靜,我就欣悅,愛眾生快樂,我就煩惱,我即是眾生,眾生即是我,這就是最大最清淨的愛心,也就是「無緣大慈」。
對眾生慈悲,對生命之生、老、病、死的過程也要有一份慈悲的相對待,你們有一份寬廣壯闊的眼光,在洪流中,指揮若定,行走自如,而隨起隨滅之間,更生活的自在,亦是「腹大可容人間難容之事,口闊以笑世上可笑之人」。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恩師指導!道場,本是莊嚴肅敬的地方,但往往可見這麼一尊佛像,他坦腹趺坐,一副常開的笑口,溫文和藹地面對眾生。這尊慈祥開朗的佛陀就是彌勒佛,又名慈氏菩薩。
菩薩:哈!…。慈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最初一個無量心。
陳生:慈尊的開口笑容,其實有其開道悟道的神秘色彩。每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從不同的方位角度去靜心禮看,因為每個人修持深淺不同,而看到的笑容也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慈尊會呈現出微笑、略笑、嘲笑、歡笑、…,這些笑都有啟示,都有作用的。
〈在大殿中,我也曾經見過《院尊關恩師》示現微笑、略笑、歡笑或冷笑的法相,然而看到恩師發出冷笑時,當下會揪心的。〉
不過,我會適時的去除妄念雜慮,想想慈尊的笑口常開。
菩薩:哈!…。人的肉體總是會壞,現在不死,以後還是會死,現在活著,以後不一定活著。所以肉體與外表,只供你們活著的時候使用,不要太在乎外在的漂亮、英俊、年輕,那都沒有用,最重要的是你們現在所擁有的青春與歲月。
人同樣生,最後皆有一死。生一樣,死卻有所不同。生是相同的,赤手空拳,一絲不掛,哭著而來。死卻不相同,有人生病而死,有人意外事故而死,進德修業為道亦是死,死的價值不一樣。諸子要明白,生病而死,意外事故而死,這些死法皆是不可知的,可是,只要你立志進德修業為道而死,乃是可打算的,因為當你一心為道,努力流汗所賺的錢,除了生活花費之外,還要為解業或植福而佈施功德款。希望你們能夠明白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58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菩薩慈悲!是清明節吧!同修及十方善德供養靈修士,特別有感應!
下午五時卅分,才要祭拜靈修士,靈修士於下午四時就排班等候接受供養了。所以,一旦心念發出去,都不用我們去敲鑼打鼓,靈修士真的都會接獲通知要排班接受供養喔!沒有事先排班等候的靈修士,在我們禱告地藏王菩薩之際,祂們也知道,而且異口同聲回答道:「好的,我們來了。」
今晚鸞期前,謝兄與媛姐互通電話,媛姐因臨時有事,必須取消參加本科的共修法會,很奇妙的,當下媛姐的親人居然說道:「啊!不來喔!可惜!」搖搖頭,就走了!
菩薩:如果諸位賢生明白播種福田必須親力親為,就會珍惜好機緣!靈修士都懂得把握靈修的因緣與機緣,更何況是貴為修道人的你們。學道,不學則已,不修道則已,要修就要把人事物修得圓圓滿滿,這樣才可以活潑玲瓏、圓融十方。若是稍有疏忽,那就容易忽略別人,把至誠的心奉獻出來,以最謙虛的心,來容納更多的道理。
慈就是愛,是清淨無私的愛。慈眼看眾生,眾生雖與我無親無戚,但在同一航渡,就是有緣,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眾生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眾生的身,憂在我的心,傷在眾生的身,愁在我的心,一份悲,一份慈,這就是「同體大悲」。沒有分別意,只有無私的寬諒和容忍,愛眾生清靜,我就欣悅,愛眾生快樂,我就煩惱,我即是眾生,眾生即是我,這就是最大最清淨的愛心,也就是「無緣大慈」。
對眾生慈悲,對生命之生、老、病、死的過程也要有一份慈悲的相對待,你們有一份寬廣壯闊的眼光,在洪流中,指揮若定,行走自如,而隨起隨滅之間,更生活的自在,亦是「腹大可容人間難容之事,口闊以笑世上可笑之人」。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恩師指導!道場,本是莊嚴肅敬的地方,但往往可見這麼一尊佛像,他坦腹趺坐,一副常開的笑口,溫文和藹地面對眾生。這尊慈祥開朗的佛陀就是彌勒佛,又名慈氏菩薩。
菩薩:哈!…。慈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最初一個無量心。
陳生:慈尊的開口笑容,其實有其開道悟道的神秘色彩。每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從不同的方位角度去靜心禮看,因為每個人修持深淺不同,而看到的笑容也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慈尊會呈現出微笑、略笑、嘲笑、歡笑、…,這些笑都有啟示,都有作用的。
〈在大殿中,我也曾經見過《院尊關恩師》示現微笑、略笑、歡笑或冷笑的法相,然而看到恩師發出冷笑時,當下會揪心的。〉
不過,我會適時的去除妄念雜慮,想想慈尊的笑口常開。
菩薩:哈!…。人的肉體總是會壞,現在不死,以後還是會死,現在活著,以後不一定活著。所以肉體與外表,只供你們活著的時候使用,不要太在乎外在的漂亮、英俊、年輕,那都沒有用,最重要的是你們現在所擁有的青春與歲月。
人同樣生,最後皆有一死。生一樣,死卻有所不同。生是相同的,赤手空拳,一絲不掛,哭著而來。死卻不相同,有人生病而死,有人意外事故而死,進德修業為道亦是死,死的價值不一樣。諸子要明白,生病而死,意外事故而死,這些死法皆是不可知的,可是,只要你立志進德修業為道而死,乃是可打算的,因為當你一心為道,努力流汗所賺的錢,除了生活花費之外,還要為解業或植福而佈施功德款。希望你們能夠明白也。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58期
靈體之能量
人之靈體獲得能量之方式有二:一是進食,進食可得到營養之滋潤,經鍛鍊後轉變為體能,再透過適度的休養,可進化成意識能,意識能再一步一步遞進成為靈體,然而此乃靈體獲得能量之極小部份。二是直接運用個人影響力,通過一種意識思維的回饋中,從周圍獲得其他靈體能量之支持與灌輸,此現象即是『德』,此亦是靈體能量來源最速,也是絕大部分能量之來源。
品德是一種具有德行之人品,此人品乃是發乎內在的『自我要求』,亦即是『反求諸己,不造惡的舉止行為與素養。』例如一個人從今日起:光明磊落,不說謊話,堂堂正正,不講空話,無偏無私,不欺騙他人,恭儉謙讓,處處為他人著想,久之這個人就會得到周圍許多人的信任和愛戴,眾人對他懷有好感,景仰他,喜親近他。
此時他的靈體會得到周圍強大無垠、境界崇高的靈體回饋,感應中獲得靈體能量的灌輸,他的靈體無形之中得到增強,亦增添更多的能量,運用此方式獲得能量用以支持己身靈體之能量,即是德之初品-品德。品德能讓你靈體得到周圍靈體的支持與灌輸能量,此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故一位品德清高端醇者,不會無故殺生、不會偷盜、不會邪淫、不會妄語、不會貪贓枉法,恪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常行饒益自他,利樂有情,一位有德之士,往往龜年鶴壽,事業駿發,靈感極強,靈體之能量亦甚大,其後輩子孫往往亦能因此受益匪淺,此為初品之德也。
自然之道-第五章 德之初品-品德
品德是一種具有德行之人品,此人品乃是發乎內在的『自我要求』,亦即是『反求諸己,不造惡的舉止行為與素養。』例如一個人從今日起:光明磊落,不說謊話,堂堂正正,不講空話,無偏無私,不欺騙他人,恭儉謙讓,處處為他人著想,久之這個人就會得到周圍許多人的信任和愛戴,眾人對他懷有好感,景仰他,喜親近他。
此時他的靈體會得到周圍強大無垠、境界崇高的靈體回饋,感應中獲得靈體能量的灌輸,他的靈體無形之中得到增強,亦增添更多的能量,運用此方式獲得能量用以支持己身靈體之能量,即是德之初品-品德。品德能讓你靈體得到周圍靈體的支持與灌輸能量,此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故一位品德清高端醇者,不會無故殺生、不會偷盜、不會邪淫、不會妄語、不會貪贓枉法,恪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常行饒益自他,利樂有情,一位有德之士,往往龜年鶴壽,事業駿發,靈感極強,靈體之能量亦甚大,其後輩子孫往往亦能因此受益匪淺,此為初品之德也。
自然之道-第五章 德之初品-品德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骨肉兄弟
從前有兩兄弟感情很深,他們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兩兄弟相依為命。
哥哥結婚成家後就與弟弟分開在過,他們各種各的地,收穫的糧食也各人存進各人的糧倉。
可是只有一個糧倉,哥哥就用木板從中隔開,兄弟倆一人一半。
一年大旱,收成比往年要少了七、八成。
夜裡,弟弟想到哥哥有妻小,負擔較重,而自己一個人,好應付。
再說去年自己的糧食還剩了些,認為應該分一些給哥哥。
因此就偷偷地將自己倉裡的糧食,轉了一些到哥哥的糧倉裡。
而哥哥想到弟弟還是單身,媳婦也還沒接進門,一個人種地又辛苦,必須為未來打算。
自己已經成家了,孩子也不小了,人多力量大,有什麼事也好過。
因此也趁夜裡偷偷地將自己倉裡的糧食乘進弟弟的糧倉裡。
翌日清早,兄弟倆彼此看到對方倉裡的糧食都沒有增加,到了夜裡又繼續重複前一晚的做法。
如此持續了三個晚上,到了第四個晚上,兩兄弟終於撞到了一塊兒。
二人都被對方嚇了一大跳,當互相看清楚是誰後,都放下了手中的簸箕,抱頭痛哭。
※ ※ ※
眾生因為長期生活在(功名利祿)的追求上,讓自己(心靈)逐漸產生(空虛),因為自己對別人不信任感,導致對別人懷疑,甚至於怕別人的能力比自己好,怕別人勝過於自己而被取代,因此日夜「提心吊膽」,並且經常思索要如何去將對手打垮來使自己聲勢壯大?就因為這樣的心態與作為使眾生心靈上一直無法平靜下來,愈想將對手的打壓,自己的心靈相對的愈空虛。
然而,修行之人乃是為了能夠(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心靈世界,讓「愛」去散播到人間,以無私無欲的愛去「關懷」身邊的每一個人,關懷兄弟姐妹,讓手足之間互相感受到彼此帶給自己的(溫暖與呵護及尊重),讓手足之間知道無論在外面如何失意,回到了家裡還是有人在關心著我、照顧著我,使手足之間感情愈結愈深。甚至朋友間經常性的「問候」,並做適度的「聯誼」,讓在外的朋友們知道還有人在關心著他,讓朋友們知道沒有一個人是孤單的,使朋友間的情誼更加鞏固與加深。
因為修行而將自己無私的愛予以表現與行動,使社會處處充滿在溫馨的照耀裡,讓每一個人都用愛來「溫暖世間、照亮世間」,面對紅塵俗世之間多變的環境中,富、貴、貧、賤俱皆「無常」,世間上的天災、人禍無處不產生,有些人自從出生以來,便離不開病床,有人在貧困生活中長大,有人雖然想做些事卻生在諸資不俱的國度裡家庭中讓滿胸的思想無處可施,修行者因為明白「富、貴、貧、賤」皆由「己造」,並且多為過去生中善行施造的深淺,而有業報大小的差別,既然有果報、有災難、有困苦,便與宿命結上了一段非常深、非常密的因緣。
是故,修行者處處行造善的行為,其目的在關懷宿命,讓一些因宿命而導致現世先天、後天諸根不俱者,能不被宿命所打倒,讓世間遭受災難中的苦難人,能夠快速成長並走出災難所帶來的陰影,讓每一個災難人最後也能成為行善中的一員,能夠如此在善的宿命中有愛的光輝在溫暖,在惡的宿命中有善的光輝在普照著,因此落實「愛與善」便能創造出人間樂土也。
寶德雜誌第43期
哥哥結婚成家後就與弟弟分開在過,他們各種各的地,收穫的糧食也各人存進各人的糧倉。
可是只有一個糧倉,哥哥就用木板從中隔開,兄弟倆一人一半。
一年大旱,收成比往年要少了七、八成。
夜裡,弟弟想到哥哥有妻小,負擔較重,而自己一個人,好應付。
再說去年自己的糧食還剩了些,認為應該分一些給哥哥。
因此就偷偷地將自己倉裡的糧食,轉了一些到哥哥的糧倉裡。
而哥哥想到弟弟還是單身,媳婦也還沒接進門,一個人種地又辛苦,必須為未來打算。
自己已經成家了,孩子也不小了,人多力量大,有什麼事也好過。
因此也趁夜裡偷偷地將自己倉裡的糧食乘進弟弟的糧倉裡。
翌日清早,兄弟倆彼此看到對方倉裡的糧食都沒有增加,到了夜裡又繼續重複前一晚的做法。
如此持續了三個晚上,到了第四個晚上,兩兄弟終於撞到了一塊兒。
二人都被對方嚇了一大跳,當互相看清楚是誰後,都放下了手中的簸箕,抱頭痛哭。
※ ※ ※
眾生因為長期生活在(功名利祿)的追求上,讓自己(心靈)逐漸產生(空虛),因為自己對別人不信任感,導致對別人懷疑,甚至於怕別人的能力比自己好,怕別人勝過於自己而被取代,因此日夜「提心吊膽」,並且經常思索要如何去將對手打垮來使自己聲勢壯大?就因為這樣的心態與作為使眾生心靈上一直無法平靜下來,愈想將對手的打壓,自己的心靈相對的愈空虛。
然而,修行之人乃是為了能夠(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心靈世界,讓「愛」去散播到人間,以無私無欲的愛去「關懷」身邊的每一個人,關懷兄弟姐妹,讓手足之間互相感受到彼此帶給自己的(溫暖與呵護及尊重),讓手足之間知道無論在外面如何失意,回到了家裡還是有人在關心著我、照顧著我,使手足之間感情愈結愈深。甚至朋友間經常性的「問候」,並做適度的「聯誼」,讓在外的朋友們知道還有人在關心著他,讓朋友們知道沒有一個人是孤單的,使朋友間的情誼更加鞏固與加深。
因為修行而將自己無私的愛予以表現與行動,使社會處處充滿在溫馨的照耀裡,讓每一個人都用愛來「溫暖世間、照亮世間」,面對紅塵俗世之間多變的環境中,富、貴、貧、賤俱皆「無常」,世間上的天災、人禍無處不產生,有些人自從出生以來,便離不開病床,有人在貧困生活中長大,有人雖然想做些事卻生在諸資不俱的國度裡家庭中讓滿胸的思想無處可施,修行者因為明白「富、貴、貧、賤」皆由「己造」,並且多為過去生中善行施造的深淺,而有業報大小的差別,既然有果報、有災難、有困苦,便與宿命結上了一段非常深、非常密的因緣。
是故,修行者處處行造善的行為,其目的在關懷宿命,讓一些因宿命而導致現世先天、後天諸根不俱者,能不被宿命所打倒,讓世間遭受災難中的苦難人,能夠快速成長並走出災難所帶來的陰影,讓每一個災難人最後也能成為行善中的一員,能夠如此在善的宿命中有愛的光輝在溫暖,在惡的宿命中有善的光輝在普照著,因此落實「愛與善」便能創造出人間樂土也。
寶德雜誌第43期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高絕」之地不可居
蓮生/文
曾經有一位富豪,請我看他的豪華住宅。
在約定好的時候,他開著高級車來接我,然而,我卻沒有準備同他出門的意思。
「時間已到,我們出發吧!」
「對不起!不用看了。」我說。
「為什麼?」他大為驚訝。
「因為昨夜我已去看過你的豪華住宅,我已經完全明白。」
「你,大師,昨夜......。」他的口張的大大的。
其實,這在「蓮生活佛」來說,不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昨夜我入睡,原神從頂竅而出,冉冉的生入空際,在雲層中疾快的飛行,一剎那就到了那位富豪的家,那為富豪就住在高山的絕頂。
高大的房子,四周有鐵欄的圍墻,佔地有八畝。
我告訴他:「你養了兩隻鳥,一隻咖啡色,一隻白色,大房子內,有六個壁爐,生著火,有兩幅很珍貴的名畫,有一把很古老很古老的劍。......」
這位富豪驚訝得不得了。
最後我告訴他:「高絕」之地不可居。
所謂「高」是因為必遭「八風」吹,犯「風煞」。
所謂「絕」,是因為完全無依無靠。
當今的富豪,有些人自以為有了錢,就想住在一個最高的地方,這是一種「鶴立雞群」的心理,也就在高山之顛,購地建屋,建立豪華的大宅,但,這種房子一建立,往往很快的衰敗了。
為什麼?因為高地必受「八風」吹,自己房子的「氣」不穩,十棟如此的房子,必有十棟會成為凶宅。
在「地氣」方面,「高絕」之地,地氣不會雄厚而迂迴結穴,大部份是鬆而散的,建屋在其中,一定遭衰敗。
「高絕」之地,祇有「螺旋而上」的地氣,才能建屋,這種地挖下,必呈現螺旋式的五色土。然而,在高山頂」,很難找到「螺旋而上」的地氣地靈,所以「高絕」之地不可當住宅。
「地靈密笈」有言:
「最高」──必遭他殺。
「絕處」──必孤。
「最高」之住宅,由於遭八風吹拂,四面八方均可受風,其氣飄散。而最高的住宅,最易引人注目,正是經常易遭竊盜的風水。
在人生哲理來說,一個人當了最高的職位之時,必受嫉妒,引人注目之時太多,很容易遭受殺害。例如美國總統,經常出門要保鏢,這是「最高」之故。
「絕處」之住宅,四方無依靠,地氣飛散不聚,影響住的人,也會感情不合,產生了孤僻的個性,在「絕處」居住者,會子孫離散,形成了孤單的局勢,這是必然的現象。
這個「高絕」之地不可居的道理,也可應用在平地上,假如你故意將自己的房子,建的比別人高而特殊,這是「鶴立雞群」的心理,也會產生「必遭他殺」及「必孤」的後果,但是,一個有大福份的人,他住在這樣的房子中,是互相配合身份的,這又另當別論。
若無「福份」及「身份」,住「鶴立雞群」的房屋,吉宅會變凶宅,會招來災禍,是非常不祥的,大半容易招致極大的失敗。「蓮生活佛」以為,我們住房子,怎麼樣的房子,住怎麼樣的人,要互相配合身份,若不配合身份,忽視了屋相,未嘗不會遭遇到想像不到的不幸事件。
所以,「蓮生活佛」說:
在一大片房屋中,特別凸高的房子。(不吉)
在一大片房屋中,特別疏離的房子。(不吉)
這是犯了「最高絕處」的屋相。
然而若配合屋子主人的「福份」及「身份」,又另當別論。
那位請我堪輿房子的富豪,決定把高山豪華巨宅賣掉,因為前一任主人,生意失敗倒閉,而他的佣人被刺殺。目前這位富豪,也剛離婚,子女四散,正應了「必遭他殺」、「必孤」的現象。
擇地建屋,要非常謹慎啊!
盧勝彥文集第69冊《陽宅地靈闡微》「高絕」之地不可居
曾經有一位富豪,請我看他的豪華住宅。
在約定好的時候,他開著高級車來接我,然而,我卻沒有準備同他出門的意思。
「時間已到,我們出發吧!」
「對不起!不用看了。」我說。
「為什麼?」他大為驚訝。
「因為昨夜我已去看過你的豪華住宅,我已經完全明白。」
「你,大師,昨夜......。」他的口張的大大的。
其實,這在「蓮生活佛」來說,不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昨夜我入睡,原神從頂竅而出,冉冉的生入空際,在雲層中疾快的飛行,一剎那就到了那位富豪的家,那為富豪就住在高山的絕頂。
高大的房子,四周有鐵欄的圍墻,佔地有八畝。
我告訴他:「你養了兩隻鳥,一隻咖啡色,一隻白色,大房子內,有六個壁爐,生著火,有兩幅很珍貴的名畫,有一把很古老很古老的劍。......」
這位富豪驚訝得不得了。
最後我告訴他:「高絕」之地不可居。
所謂「高」是因為必遭「八風」吹,犯「風煞」。
所謂「絕」,是因為完全無依無靠。
當今的富豪,有些人自以為有了錢,就想住在一個最高的地方,這是一種「鶴立雞群」的心理,也就在高山之顛,購地建屋,建立豪華的大宅,但,這種房子一建立,往往很快的衰敗了。
為什麼?因為高地必受「八風」吹,自己房子的「氣」不穩,十棟如此的房子,必有十棟會成為凶宅。
在「地氣」方面,「高絕」之地,地氣不會雄厚而迂迴結穴,大部份是鬆而散的,建屋在其中,一定遭衰敗。
「高絕」之地,祇有「螺旋而上」的地氣,才能建屋,這種地挖下,必呈現螺旋式的五色土。然而,在高山頂」,很難找到「螺旋而上」的地氣地靈,所以「高絕」之地不可當住宅。
「地靈密笈」有言:
「最高」──必遭他殺。
「絕處」──必孤。
「最高」之住宅,由於遭八風吹拂,四面八方均可受風,其氣飄散。而最高的住宅,最易引人注目,正是經常易遭竊盜的風水。
在人生哲理來說,一個人當了最高的職位之時,必受嫉妒,引人注目之時太多,很容易遭受殺害。例如美國總統,經常出門要保鏢,這是「最高」之故。
「絕處」之住宅,四方無依靠,地氣飛散不聚,影響住的人,也會感情不合,產生了孤僻的個性,在「絕處」居住者,會子孫離散,形成了孤單的局勢,這是必然的現象。
這個「高絕」之地不可居的道理,也可應用在平地上,假如你故意將自己的房子,建的比別人高而特殊,這是「鶴立雞群」的心理,也會產生「必遭他殺」及「必孤」的後果,但是,一個有大福份的人,他住在這樣的房子中,是互相配合身份的,這又另當別論。
若無「福份」及「身份」,住「鶴立雞群」的房屋,吉宅會變凶宅,會招來災禍,是非常不祥的,大半容易招致極大的失敗。「蓮生活佛」以為,我們住房子,怎麼樣的房子,住怎麼樣的人,要互相配合身份,若不配合身份,忽視了屋相,未嘗不會遭遇到想像不到的不幸事件。
所以,「蓮生活佛」說:
在一大片房屋中,特別凸高的房子。(不吉)
在一大片房屋中,特別疏離的房子。(不吉)
這是犯了「最高絕處」的屋相。
然而若配合屋子主人的「福份」及「身份」,又另當別論。
那位請我堪輿房子的富豪,決定把高山豪華巨宅賣掉,因為前一任主人,生意失敗倒閉,而他的佣人被刺殺。目前這位富豪,也剛離婚,子女四散,正應了「必遭他殺」、「必孤」的現象。
擇地建屋,要非常謹慎啊!
盧勝彥文集第69冊《陽宅地靈闡微》「高絕」之地不可居
2019年4月4日 星期四
不葬親骸天降災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生養死葬人子該。爭產不葬父屍骸。
不孝不悌天震怒。破敗其家散其財。
聖示:兄弟姊妹俱屬同氣連枝,皆為父母之血肉,理應互相友愛共同奉養父母,倘若為了爭奪遺產或因細故爭吵以致兄弟失和,如此不僅有虧悌道亦傷其父母之心,「古時有田真兄弟欲分家,其家庭前的紫荊樹頓時枯萎,而當兄弟復合之時,紫荊樹頓時花開茂盛。」希世人體悟之,不可為了錢財而置親人不顧也。可,智筆靈出。
智筆:弟子叩見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出遊。
(隨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升空往北飛馳…)。
智筆:聽恩師之開示,弟子亦感慨良多,但兄弟爭產之事時有所聞,不知何故?
關帝:只是一「貪」字作祟罷了!其實世人需要的不多卻想要擁有的更多,卻不知「命裡有時終需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百般計較、刻薄兄弟所得之財產將來其家必敗。
智筆:知足第一富,實乃兄弟爭產之良藥啊!
關帝:然也!目的地已到,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停於一公園之內,師徒隨即下蓮台往前而行,只見前方有一福神迎面而來···。)智筆快向福神參見之。
智筆:弟子叩見福神道安!
福神:免禮!小神參叩關帝聖安!未曾遠迎尚請見諒!
關帝:免禮!只因皇命在身故多所打擾,尚請予以協助之。
福神:只要是對世道人心有所助益,小神必全力協助之,智筆是否有見到前面涼亭內之男子。
(只見亭內有一中年男子躺在地上,頭髮雜亂,只以報紙蓋在身上,且不時傳出咳嗽聲。)
智筆:學生有見到,觀此人窮困潦倒、疾厄纏身,請問福神此人是今夜著書之案例嗎?
福神:然也!此人在五年前趁其父親剛過世之時,偽造其父親之遺囑,欲將其父親之遺產全部據為己有,以致其兄姊不服,致纏訟官司多年,但他們都只忙著打官司,卻對其等剛去世的父親遺體置之不理,不先將其父親之遺體入葬或火化入塔,任其放置冰櫃多年。
智筆:「死者為大」,何況又是其父親呢!真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不孝不悌之人,那請問福神這件事情皇天如何懲處呢?
福神:經呈報鑑核無誤後,上天已派遣【破耗星】來敗其家,二年前其子將其所有財產盜賣賭博,輸光之後又出車禍跌落橋下死亡,如今其家只剩他一人流落街頭,殘衣落食、疾厄纏身,三日後將被勾魂直到地獄受刑不得出離也。
智筆:那其兄姊呢?
福神:則削其人生財祿總量的五分之三,名註地獄黑籍。
關帝:「五倫聖賢路、八德上天梯。」希世人體悟之,這世界本就是一個『萬迷陣』,只要世人謹守本份不為金錢等外物所迷,必可破陣而出也。今夜著書至此,智筆向福神辭駕之。
智筆:弟子拜別福神,感謝今夜之協助。
福神:既因時間關係就不再挽留之,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智筆靈入,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四回 不葬親骸天降災
詩曰:生養死葬人子該。爭產不葬父屍骸。
不孝不悌天震怒。破敗其家散其財。
聖示:兄弟姊妹俱屬同氣連枝,皆為父母之血肉,理應互相友愛共同奉養父母,倘若為了爭奪遺產或因細故爭吵以致兄弟失和,如此不僅有虧悌道亦傷其父母之心,「古時有田真兄弟欲分家,其家庭前的紫荊樹頓時枯萎,而當兄弟復合之時,紫荊樹頓時花開茂盛。」希世人體悟之,不可為了錢財而置親人不顧也。可,智筆靈出。
智筆:弟子叩見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出遊。
(隨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隨即升空往北飛馳…)。
智筆:聽恩師之開示,弟子亦感慨良多,但兄弟爭產之事時有所聞,不知何故?
關帝:只是一「貪」字作祟罷了!其實世人需要的不多卻想要擁有的更多,卻不知「命裡有時終需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百般計較、刻薄兄弟所得之財產將來其家必敗。
智筆:知足第一富,實乃兄弟爭產之良藥啊!
關帝:然也!目的地已到,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停於一公園之內,師徒隨即下蓮台往前而行,只見前方有一福神迎面而來···。)智筆快向福神參見之。
智筆:弟子叩見福神道安!
福神:免禮!小神參叩關帝聖安!未曾遠迎尚請見諒!
關帝:免禮!只因皇命在身故多所打擾,尚請予以協助之。
福神:只要是對世道人心有所助益,小神必全力協助之,智筆是否有見到前面涼亭內之男子。
(只見亭內有一中年男子躺在地上,頭髮雜亂,只以報紙蓋在身上,且不時傳出咳嗽聲。)
智筆:學生有見到,觀此人窮困潦倒、疾厄纏身,請問福神此人是今夜著書之案例嗎?
福神:然也!此人在五年前趁其父親剛過世之時,偽造其父親之遺囑,欲將其父親之遺產全部據為己有,以致其兄姊不服,致纏訟官司多年,但他們都只忙著打官司,卻對其等剛去世的父親遺體置之不理,不先將其父親之遺體入葬或火化入塔,任其放置冰櫃多年。
智筆:「死者為大」,何況又是其父親呢!真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不孝不悌之人,那請問福神這件事情皇天如何懲處呢?
福神:經呈報鑑核無誤後,上天已派遣【破耗星】來敗其家,二年前其子將其所有財產盜賣賭博,輸光之後又出車禍跌落橋下死亡,如今其家只剩他一人流落街頭,殘衣落食、疾厄纏身,三日後將被勾魂直到地獄受刑不得出離也。
智筆:那其兄姊呢?
福神:則削其人生財祿總量的五分之三,名註地獄黑籍。
關帝:「五倫聖賢路、八德上天梯。」希世人體悟之,這世界本就是一個『萬迷陣』,只要世人謹守本份不為金錢等外物所迷,必可破陣而出也。今夜著書至此,智筆向福神辭駕之。
智筆:弟子拜別福神,感謝今夜之協助。
福神:既因時間關係就不再挽留之,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智筆靈入,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四回 不葬親骸天降災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捨樂精進
尤袤侍郎對拙庵德光禪師說:
從前大慧宗杲處在臨濟宗風衰落之秋,他努力振作弘揚之,被譽為臨濟中興。他有功績如此,卻又性尚謙虛,從來不誇飾炫耀,驕傲自負。他平生不肯趨奉權勢,不苟且貪求財物利養。
他曾經說道:「天下萬事,若是貪圖安逸享樂是不能有所作為的,若是陷於奢侈浮華是不能堅持長久的。要看到某些事情做了以後有益於時而有濟於物,另外有些事情做了以後只能增加過失而未見其功。若是放縱自我,沉醉在奢華享樂之中,那就做不成事了。」
我牢記他的這段話,將它當作終生警戒自己的格言。
※ ※ ※
道修習法要有自在心、精進心,才能在道程上漸上層樓。修道人最怕就是怠墮心、退道心,此兩心只要有一,那道修必無以成就。
時下道場林立,各渡有緣眾生,上蒼不忍世眾沈淪,故藉諸法義來教化世人,另給予世人有修行習法地方,然世人就是迷茫不知醒,還是一再貪迷假境,要其聽經聞法可說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如在這世間各種享樂上,那就快樂的不得了,何以差異如此大?就因人們劣根重,才致智根不萌,智慧不長。
對以上世人要自我醒思,外在一切相只是短暫,唯有自身的福慧修齊,才可斷除諸苦受,當下及早修行聞法悟道才是。
慈聖雜誌-第一五一期
從前大慧宗杲處在臨濟宗風衰落之秋,他努力振作弘揚之,被譽為臨濟中興。他有功績如此,卻又性尚謙虛,從來不誇飾炫耀,驕傲自負。他平生不肯趨奉權勢,不苟且貪求財物利養。
他曾經說道:「天下萬事,若是貪圖安逸享樂是不能有所作為的,若是陷於奢侈浮華是不能堅持長久的。要看到某些事情做了以後有益於時而有濟於物,另外有些事情做了以後只能增加過失而未見其功。若是放縱自我,沉醉在奢華享樂之中,那就做不成事了。」
我牢記他的這段話,將它當作終生警戒自己的格言。
※ ※ ※
道修習法要有自在心、精進心,才能在道程上漸上層樓。修道人最怕就是怠墮心、退道心,此兩心只要有一,那道修必無以成就。
時下道場林立,各渡有緣眾生,上蒼不忍世眾沈淪,故藉諸法義來教化世人,另給予世人有修行習法地方,然世人就是迷茫不知醒,還是一再貪迷假境,要其聽經聞法可說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如在這世間各種享樂上,那就快樂的不得了,何以差異如此大?就因人們劣根重,才致智根不萌,智慧不長。
對以上世人要自我醒思,外在一切相只是短暫,唯有自身的福慧修齊,才可斷除諸苦受,當下及早修行聞法悟道才是。
慈聖雜誌-第一五一期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戲言悔終生
宋朝有位年輕的舉人魏鵬舉,才剛娶了美嬌娘,就上京趕考,臨行前,嬌妻叮嚀他說:「不管考得如何,務必早點回家,千萬別忘了我。」
魏生回答:「放心,我一定高中回來的。」
到了京城,果然一舉成名,高中榜眼,於是寫了一封家書,並派家僕回鄉迎接家眷入京,信末還寫了一行:「我在京中無人照管,已討了一個小老婆,專侯夫人到京,同享榮華。」
當魏生的新婚妻子看完信後,皺著眉頭抱怨說:「官人怎麼這樣負心?才剛高中,就娶二夫人。」
家僕說:「小人在京,並未見有此事。想必是官人戲謔之言。」
夫人聽了,於是命人準備行囊,然後也寫了一封家書,派人先送到京城給魏生。
魏生拆開信,只見信內寫著:「你在京中娶了一個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個小老公,不久便同赴京師。」
魏生見了,知道是夫人取笑的話,並不在意。
這時,正好與魏生同榜登科的好朋友來拜訪魏生,閒聊之餘發現了這封家書,魏生措手不及,紅了臉說:「因為小弟戲謔了她,她便取笑寫來的。」
那人呵呵大笑。不久,這件事便傳遍了京城。有一群嫉妒魏生的人,便將這件傳聞中的事情上奏給皇帝,還故意譖曰:「魏生年少不檢,不宜擔任重要的職務。」
魏生因此被外放,從此仕途一蹶不振。為了一時戲言,卻斷送了大好前程,魏生後悔莫及。
※ ※ ※
人道者,言之綱常,然在天地循環不息中,以人道最難修證也,尤為口德難以圓成。故正如所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禮多必詐,可不慎乎!又曰:口乃無涯大海,如龍泉之劍,波濤洶湧,一言不慎飲恨終身,或半語不合導至天翻地覆之地步。
故規勸世人不能不慎言、戒口,奈何世人能知緘口者稀矣!因此世人立身處世之道,首要當以慎口,惟有默口寡言,終得益也,則論勉言:守口如瓶無禍波,慎言戒口積善德也。
蓋人與人相處,避免口舌之爭、言詞相譏、挑撥離間等,故曰:謠言止於智者,在紛爭不斷、穢語滿天飛時,能以靜制動,在於靜動中求實,防止小人奸計,化干戈為玉帛,才是智者之表現是也。
魏生回答:「放心,我一定高中回來的。」
到了京城,果然一舉成名,高中榜眼,於是寫了一封家書,並派家僕回鄉迎接家眷入京,信末還寫了一行:「我在京中無人照管,已討了一個小老婆,專侯夫人到京,同享榮華。」
當魏生的新婚妻子看完信後,皺著眉頭抱怨說:「官人怎麼這樣負心?才剛高中,就娶二夫人。」
家僕說:「小人在京,並未見有此事。想必是官人戲謔之言。」
夫人聽了,於是命人準備行囊,然後也寫了一封家書,派人先送到京城給魏生。
魏生拆開信,只見信內寫著:「你在京中娶了一個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個小老公,不久便同赴京師。」
魏生見了,知道是夫人取笑的話,並不在意。
這時,正好與魏生同榜登科的好朋友來拜訪魏生,閒聊之餘發現了這封家書,魏生措手不及,紅了臉說:「因為小弟戲謔了她,她便取笑寫來的。」
那人呵呵大笑。不久,這件事便傳遍了京城。有一群嫉妒魏生的人,便將這件傳聞中的事情上奏給皇帝,還故意譖曰:「魏生年少不檢,不宜擔任重要的職務。」
魏生因此被外放,從此仕途一蹶不振。為了一時戲言,卻斷送了大好前程,魏生後悔莫及。
※ ※ ※
人道者,言之綱常,然在天地循環不息中,以人道最難修證也,尤為口德難以圓成。故正如所言,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禮多必詐,可不慎乎!又曰:口乃無涯大海,如龍泉之劍,波濤洶湧,一言不慎飲恨終身,或半語不合導至天翻地覆之地步。
故規勸世人不能不慎言、戒口,奈何世人能知緘口者稀矣!因此世人立身處世之道,首要當以慎口,惟有默口寡言,終得益也,則論勉言:守口如瓶無禍波,慎言戒口積善德也。
蓋人與人相處,避免口舌之爭、言詞相譏、挑撥離間等,故曰:謠言止於智者,在紛爭不斷、穢語滿天飛時,能以靜制動,在於靜動中求實,防止小人奸計,化干戈為玉帛,才是智者之表現是也。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愚蠢的人
蓮生/文
有一天,我靜坐禪定。
心神飄飄然的昇起,來到一片美麗的山坡草地,這裡山明水秀,風光宜人,如同仙境。在那兒,有一位容貌端莊的青年秀士正在輕撫瑤琴,那曲子像行雲流水,令人心曠神怡。
我靜聽他唱:
「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裡出,哀是樂中生,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并,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我向秀士拱手,問:
「先生何人?」
答:「愚蠢之人。」
「先生能唱真空之歌,如何愚蠢?」
「能唱而不能做,豈非真愚蠢也!」
我聽了,心中感觸深深。
我問:
「何謂怨從親裡出,哀從樂中生。」
秀士答:
「最親近的人,才會產生怨恨啊!若無親近,怨恨如何會生?又,凡是極快樂的事,裡面均含藏了悲哀,快樂與悲哀是相隨的,是相依的,樂極生悲,悲樂互換,這是極平常的道理。」
「是啊!是啊!」
秀士說:
「甜過苦又來,炎涼翻易覆。」
「我知,我知。」我說。
秀士說:
「你既然知道,為何心中憂苦,豈不愚蠢之至!」
「這。……」我恍然大悟:「原來先生稱自己是愚蠢之人,說的正是我。」
秀士哈哈大笑。
秀士問我:
「你是何人?」
「蓮生活佛盧勝彥。」我答。
「蓮生是何?」
「我。」
「盧勝彥是何?」
「我。」
「我是何?」
「就是我。」我答。
秀士又唱:
「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濃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紙黏皮裡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原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利主賓,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愴神,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我一聽,身心大慟。
秀士又問:
「蓮生活佛盧勝彥是誰?」
「阿彌陀佛。」
「你既然知道阿彌陀佛,是本來人,就不是愚蠢之人,何有愚蠢之念,愚蠢之語。」
「我愛眾生。」我答。
秀士對我說:
「有愛皆歸盡,此身不久長,替他空垂淚,誰解返思量。」
秀士說完此語,漸漸消失。
我問:
「秀士又是誰?」
虛空中言:「南摩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我開天眼看之,原來不是兩般人啊!
盧勝彥文集146冊《虛空中的孤鳥》愚蠢的人
有一天,我靜坐禪定。
心神飄飄然的昇起,來到一片美麗的山坡草地,這裡山明水秀,風光宜人,如同仙境。在那兒,有一位容貌端莊的青年秀士正在輕撫瑤琴,那曲子像行雲流水,令人心曠神怡。
我靜聽他唱:
「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裡出,哀是樂中生,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并,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我向秀士拱手,問:
「先生何人?」
答:「愚蠢之人。」
「先生能唱真空之歌,如何愚蠢?」
「能唱而不能做,豈非真愚蠢也!」
我聽了,心中感觸深深。
我問:
「何謂怨從親裡出,哀從樂中生。」
秀士答:
「最親近的人,才會產生怨恨啊!若無親近,怨恨如何會生?又,凡是極快樂的事,裡面均含藏了悲哀,快樂與悲哀是相隨的,是相依的,樂極生悲,悲樂互換,這是極平常的道理。」
「是啊!是啊!」
秀士說:
「甜過苦又來,炎涼翻易覆。」
「我知,我知。」我說。
秀士說:
「你既然知道,為何心中憂苦,豈不愚蠢之至!」
「這。……」我恍然大悟:「原來先生稱自己是愚蠢之人,說的正是我。」
秀士哈哈大笑。
秀士問我:
「你是何人?」
「蓮生活佛盧勝彥。」我答。
「蓮生是何?」
「我。」
「盧勝彥是何?」
「我。」
「我是何?」
「就是我。」我答。
秀士又唱:
「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濃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紙黏皮裡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原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利主賓,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愴神,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
我一聽,身心大慟。
秀士又問:
「蓮生活佛盧勝彥是誰?」
「阿彌陀佛。」
「你既然知道阿彌陀佛,是本來人,就不是愚蠢之人,何有愚蠢之念,愚蠢之語。」
「我愛眾生。」我答。
秀士對我說:
「有愛皆歸盡,此身不久長,替他空垂淚,誰解返思量。」
秀士說完此語,漸漸消失。
我問:
「秀士又是誰?」
虛空中言:「南摩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我開天眼看之,原來不是兩般人啊!
盧勝彥文集146冊《虛空中的孤鳥》愚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