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寫了「無形的痛釘」之後,自己覺得非再寫「痛釘」不可,因為疼痛令人怖畏之故。
例如:肩痛,手無法舉;腳關節痛,腳連走路都難;腰痛,彎腰很辛苦;神經痛,渾身不適。
另有:
「痛風」、「關節炎」、「飛蛇」,均叫人痛不欲生。
在西方國家--
貼藥膏、吃止痛藥是唯一之法。
在東方國家--
針灸、推拿、貼藥、拔火罐、吃藥等等。
我們曉得疼痛的原因,不外乎「淤血」、「停滯」、「濃毒」、「筋緊」、「骨傷」、「神經」。
另外,跌、碰、閃、挫。
還有,風、寒、痰、濕。
治療方法當然也有「散淤」、「消腫」、「止痛」、「消炎」、「舒筋」、「活血」、「排毒」。
(以上,是指有形的疼痛)
至於「無形的痛釘」,就更厲害了,那是因果業力所造成,中了痛釘,表面上和「有形」差不多,但,卻是無藥可治,只有將「因果業力」消除才行。
我曾赴一位羅姓人家。
全家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痛,痛得連晚上都睡不好,他們全家都貼藥膏,任何藥膏都貼過了,吃止痛藥更是家常便飯。
看了中西醫,十多年了,痛還是沒有好,真是苦不堪言。
我去一看,赫然大驚。
原來全家人都插著「冥府的痛釘」,一清二楚,紫色的,五吋長,閃閃發光。
我說是「痛釘」。
他們不明白。
我一五一十的解釋,他們才明白。
我到了陰間,查問此事。
「何以羅姓一家人,全中了痛釘?」
冥王答:
「他們的祖輩是獵人,平生殺動物無數,殺是業障最重的。祖輩臨終均是痛苦哀嚎才死,死後又轉劫成後代子孫。」
「子子孫孫受殺痛的因緣果報,人人均插上痛釘,一輩子受痛,一個也免不了。」
「如何是好?」
「痛下懺悔,放生補過,念往生咒超度,印行戒殺護生的善書,即可拔去痛釘。」
我謝謝冥王的指教。
我出定後。
問:「祖輩是否獵人?」
答:「有二輩人,全是獵人。」
我說:
「那就是了,獵人獵物,用刀箭,莫不叫動物皮肉開,痛苦哀嚎,被箭射中,其痛入心。更有甚者,設下陷阱,用鐵夾夾住,大批生靈,觳觫而死,其痛苦被甚於屠而宰之。」
羅姓全家人,聽我說之,全家跪地懺悔,二誓願,照冥王意思做。
一、放生。
二、持往生咒。
三、印護生善書。
後來,果然一切疼痛便全好了,所以佛教以「不殺生」為第一戒律,仁慈寬厚太重要了。
我有一個問題問大家:「除了放生,除了念往生咒,除了印護生集善書,你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拔去痛釘,是申論之。」
盧勝彥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痛釘的厲害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處事公正.合於義理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大自然的道理,自做還須自受,這也是因果報應的鐵律。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大學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之事,一定會來,只是來的早與來的晚的差別而已。
關聖:錢財是大家都喜愛的,但是必須憑自己的努力,正正當當的獲得,才是正理。不要希望僥倖得到意外的錢財,更不可用不正當的手段弄錢,這些行為不僅敗壞品德,也容易招來意外的禍患,到頭來也不會有好結果。
陳生:所以,身為地方官之人,不要以為天高皇帝遠,常自己當起地方上的小皇帝,對百姓予取予求,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等到惡名昭彰,天怒人怨,最後被流放或處於極刑,才要四處喊冤。
關聖:為官之道,為義為利,各有所衷。明理人當知如何選擇。
陳生:人沒有寬容心以包容他人,很容易產生異心,事端就會引起,族群、社會、國家要和合,必須摒棄私見,多為他人著想。
關聖:是。讀書的目的,就是要立志做聖賢。有高尚的人品,不是為了考試和做官;一旦做官,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不是為了自己不正當的利益。
總之,立志要高遠,心術要正直,才是讀書和做官的奮鬥目標。
陳生:從前有位大帥,生性非常苛刻,主張嚴厲刑罰部下,吝於獎賞,將士一有過錯,一律斬殺,而有功需獎賞時,卻考慮再三,萬不得已才給予一點薄獎,甚至於就不給,於是將士沒有不離心的。
有位參謀向他勸諫說:「賞罰是國家用來治理天下的方法,功有大小,也應有厚薄不同的賞罰,過有輕重,也有大小不同的懲處,就像用秤一樣衡量東西,毫釐不差,這樣人心才會信服。」
大帥聽後,仍然不肯採納忠告。
關聖:獎賞部下,不按功勞大小,這樣的獎賞,不足以勉勵大眾;處罰不按過錯輕重,這樣的刑罰,也不足人警戒部下。甚至於應賞的反而被罰,該罰的反而受賞,這種種不公平的事,恐怕部下不會服從、不會效命戰場,這樣如何能建立功勳。
蜀漢的諸葛孔明說:「我的心就像秤一樣公正,不能被人來定輕量。所以當時將士都肯效命。像魏延心懷二志的人,也都信服,不敢反投,李平、廖立雖被廢除,亦無怨言,因為只要心存公平,即能使人信服。」
諸子切記!這就是王道的精神。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廿二章 處事公正.合於義理
聖示:大自然的道理,自做還須自受,這也是因果報應的鐵律。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大學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之事,一定會來,只是來的早與來的晚的差別而已。
關聖:錢財是大家都喜愛的,但是必須憑自己的努力,正正當當的獲得,才是正理。不要希望僥倖得到意外的錢財,更不可用不正當的手段弄錢,這些行為不僅敗壞品德,也容易招來意外的禍患,到頭來也不會有好結果。
陳生:所以,身為地方官之人,不要以為天高皇帝遠,常自己當起地方上的小皇帝,對百姓予取予求,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等到惡名昭彰,天怒人怨,最後被流放或處於極刑,才要四處喊冤。
關聖:為官之道,為義為利,各有所衷。明理人當知如何選擇。
陳生:人沒有寬容心以包容他人,很容易產生異心,事端就會引起,族群、社會、國家要和合,必須摒棄私見,多為他人著想。
關聖:是。讀書的目的,就是要立志做聖賢。有高尚的人品,不是為了考試和做官;一旦做官,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不是為了自己不正當的利益。
總之,立志要高遠,心術要正直,才是讀書和做官的奮鬥目標。
陳生:從前有位大帥,生性非常苛刻,主張嚴厲刑罰部下,吝於獎賞,將士一有過錯,一律斬殺,而有功需獎賞時,卻考慮再三,萬不得已才給予一點薄獎,甚至於就不給,於是將士沒有不離心的。
有位參謀向他勸諫說:「賞罰是國家用來治理天下的方法,功有大小,也應有厚薄不同的賞罰,過有輕重,也有大小不同的懲處,就像用秤一樣衡量東西,毫釐不差,這樣人心才會信服。」
大帥聽後,仍然不肯採納忠告。
關聖:獎賞部下,不按功勞大小,這樣的獎賞,不足以勉勵大眾;處罰不按過錯輕重,這樣的刑罰,也不足人警戒部下。甚至於應賞的反而被罰,該罰的反而受賞,這種種不公平的事,恐怕部下不會服從、不會效命戰場,這樣如何能建立功勳。
蜀漢的諸葛孔明說:「我的心就像秤一樣公正,不能被人來定輕量。所以當時將士都肯效命。像魏延心懷二志的人,也都信服,不敢反投,李平、廖立雖被廢除,亦無怨言,因為只要心存公平,即能使人信服。」
諸子切記!這就是王道的精神。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廿二章 處事公正.合於義理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閻王帳簿
一休禪師行腳在外,由於天色已晚,就借宿農莊。深夜被一連串的哭聲吵醒,原來是鄰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說:「真是不幸,我去誦卷經超度他吧!」
由於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魚捉鳥殺生為業,故臥病時,常為過去的殺業而不安,其家屬就要求一休禪師能作法,讓死者上升天堂吧!
一休禪師誦完經,就在一張紙上題了字,讓死者握在手中,並告訴他的家人說:「好了!亡者會到天堂的,你們放心吧!」
亡者家屬對一休如此關照非常感動,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紙上寫的是什麼字呢?於是打開字條,只見上面寫著:「這個人所犯的殺生罪業,如須彌山那麼多,恐怕連閻羅王的帳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記了。」
死者太太看了,內心非常難過,為什麼一休禪師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你先生的殺業,你不承認有如須彌山那麼多嗎?」
「我承認,只是難過沒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嗎?」
一休:「我本以誦經為他消罪解業,但你卻那麼要求,所以我才寫信告訴閻羅王,像這樣罪大惡極的人,實應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閻羅王的帳簿上記不完而麻煩,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禪師的話,實在對世人最好的教育。
※ ※ ※
世道崎嶇,人心頑迷,尤其值此科技昌盛,物慾橫流之際,人人唯利是圖,罔顧道義。狡詐心狠,逞強橫行。於是乎,勾心鬥角,處心積慮,不擇手段至乎其極,欺詐、巧取、強奪、誣蔑、強暴,屢見不鮮,迭有所聞。以污穢之邪念,血腥之雙手,為自己建造了禁錮地獄,鋪設了坎坷不平道路,當身受極刑,哀號無助之時,雖心生懺悔,為時也晚矣!
人初生於世,因環境關係,而有士農工商之別,為業力果報牽連,而有貧富智愚之分。子曰:「處於貧賤,行乎貧賤,處於富貴,行乎富貴。」人人因其份,安其位。行己之所長,竭己之所能,利己而利人,和樂其家室,福祉於社會。尤其近鸞究理之賢達,更應奉持:「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超然精神。不與人爭,且與人方便。不躐等求取,而安其職守,端己以正人,一行而為天下式。則愚痴可感,頑迷可格。人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促使男有室,女有歸,老幼各得其所,孤獨鰥寡皆有所養,則社會安和樂利,人人和諧敦睦。地獄雖設而常空,天堂雖遙,爭往者不絕也。
儒宗寶典第四卷-論:地獄之門
由於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魚捉鳥殺生為業,故臥病時,常為過去的殺業而不安,其家屬就要求一休禪師能作法,讓死者上升天堂吧!
一休禪師誦完經,就在一張紙上題了字,讓死者握在手中,並告訴他的家人說:「好了!亡者會到天堂的,你們放心吧!」
亡者家屬對一休如此關照非常感動,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紙上寫的是什麼字呢?於是打開字條,只見上面寫著:「這個人所犯的殺生罪業,如須彌山那麼多,恐怕連閻羅王的帳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記了。」
死者太太看了,內心非常難過,為什麼一休禪師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你先生的殺業,你不承認有如須彌山那麼多嗎?」
「我承認,只是難過沒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嗎?」
一休:「我本以誦經為他消罪解業,但你卻那麼要求,所以我才寫信告訴閻羅王,像這樣罪大惡極的人,實應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閻羅王的帳簿上記不完而麻煩,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禪師的話,實在對世人最好的教育。
※ ※ ※
世道崎嶇,人心頑迷,尤其值此科技昌盛,物慾橫流之際,人人唯利是圖,罔顧道義。狡詐心狠,逞強橫行。於是乎,勾心鬥角,處心積慮,不擇手段至乎其極,欺詐、巧取、強奪、誣蔑、強暴,屢見不鮮,迭有所聞。以污穢之邪念,血腥之雙手,為自己建造了禁錮地獄,鋪設了坎坷不平道路,當身受極刑,哀號無助之時,雖心生懺悔,為時也晚矣!
人初生於世,因環境關係,而有士農工商之別,為業力果報牽連,而有貧富智愚之分。子曰:「處於貧賤,行乎貧賤,處於富貴,行乎富貴。」人人因其份,安其位。行己之所長,竭己之所能,利己而利人,和樂其家室,福祉於社會。尤其近鸞究理之賢達,更應奉持:「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超然精神。不與人爭,且與人方便。不躐等求取,而安其職守,端己以正人,一行而為天下式。則愚痴可感,頑迷可格。人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促使男有室,女有歸,老幼各得其所,孤獨鰥寡皆有所養,則社會安和樂利,人人和諧敦睦。地獄雖設而常空,天堂雖遙,爭往者不絕也。
儒宗寶典第四卷-論:地獄之門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黑人孩子的感恩信
這是刊登在《讀者》上的一篇文章。
洛杉磯的一家旅館。早晨,三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寫著感恩信。這是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寫了兩三行。
再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披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語句。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直以來,感恩在人們心中,是感謝「恩人」的意思。其實,「感恩」不一定是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
洛杉磯的一家旅館。早晨,三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寫著感恩信。這是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寫了兩三行。
再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披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語句。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直以來,感恩在人們心中,是感謝「恩人」的意思。其實,「感恩」不一定是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隱居是比出山好
蓮生/文
我們以前讀歷史,知道「謝安」這個人,他是東晉著名的宰相。
〈晉書。謝安傳〉云:
謝安原本是一位高士,在東山隱居,他最好的朋友是王羲之、許詢及高僧支道林等。
謝安隱居:
在家中讀書寫作。
出外則遊山玩水。
當時的謝安,沒有意願在人間幹一番大事業。
他在臨安東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曾悠然的說:「我這樣的生涯,與伯夷已無分別了。」
這是謝安的安寧生涯。
有一次:
謝安與孫綽等人,在海上遊玩,遇到大風大浪,所有的人都很恐懼。
獨有謝安,悠然吟詩,神色自若,他心中的平靜,完全倘佯在大自然之間。
(這段日子,是謝安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了)
謝安到四十歲的時候,出山做官(出仕)。
做官後,他對王羲之說:
「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王羲之答: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
王羲之的意思是說,人到了中年,只有靠音樂及藝術來減少人間的種種悲傷了。
其實在〈謝安傳〉中,明白記述:
「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顏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汎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長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其實謝安,從來未忘隱居,一直想著功成身退,早早去過隱居的生涯)
後來,謝安得病,他病危時,乘輿入西州門,自知將離人間,感嘆的說:
前半生安樂。
後半生憂患。
不如穩居一生的好!
謝安不久逝世,享壽六十六歲。
謝安原想退隱的,但他的官位太高,身不由己,雅志未遂,卻扶病入西州。
我從〈謝安傳〉中,讀出「隱居是比出山」。想想看,隱居的安樂,是完完全全自由自在的,出仕當大官的謝安,已失去自主自由,處處受牽制,不是自由人,憂患就太多了,二者之間,如何選擇?
我覺得,我一生憂患,自隱居五年來,安樂得多了。
我畢竟喜歡當一個隱士啊!
那位自認為天下英雄的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認為天下英雄,就數:
一、曹操。
二、劉備。(玄德)
但曹操的〈短歌行〉,也有英雄氣短的時候: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康,酒也〉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權傾一時,卻也要怠嘆:
人生幾何?
去日苦多。
我深深覺得,在短暫的人生之中,能自由自在的活著,有價值的修身養性,是比什麼名利富貴更重要啊!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隱居是比出山好
我們以前讀歷史,知道「謝安」這個人,他是東晉著名的宰相。
〈晉書。謝安傳〉云:
謝安原本是一位高士,在東山隱居,他最好的朋友是王羲之、許詢及高僧支道林等。
謝安隱居:
在家中讀書寫作。
出外則遊山玩水。
當時的謝安,沒有意願在人間幹一番大事業。
他在臨安東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曾悠然的說:「我這樣的生涯,與伯夷已無分別了。」
這是謝安的安寧生涯。
有一次:
謝安與孫綽等人,在海上遊玩,遇到大風大浪,所有的人都很恐懼。
獨有謝安,悠然吟詩,神色自若,他心中的平靜,完全倘佯在大自然之間。
(這段日子,是謝安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了)
謝安到四十歲的時候,出山做官(出仕)。
做官後,他對王羲之說:
「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王羲之答: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
王羲之的意思是說,人到了中年,只有靠音樂及藝術來減少人間的種種悲傷了。
其實在〈謝安傳〉中,明白記述:
「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顏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汎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長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其實謝安,從來未忘隱居,一直想著功成身退,早早去過隱居的生涯)
後來,謝安得病,他病危時,乘輿入西州門,自知將離人間,感嘆的說:
前半生安樂。
後半生憂患。
不如穩居一生的好!
謝安不久逝世,享壽六十六歲。
謝安原想退隱的,但他的官位太高,身不由己,雅志未遂,卻扶病入西州。
我從〈謝安傳〉中,讀出「隱居是比出山」。想想看,隱居的安樂,是完完全全自由自在的,出仕當大官的謝安,已失去自主自由,處處受牽制,不是自由人,憂患就太多了,二者之間,如何選擇?
我覺得,我一生憂患,自隱居五年來,安樂得多了。
我畢竟喜歡當一個隱士啊!
那位自認為天下英雄的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認為天下英雄,就數:
一、曹操。
二、劉備。(玄德)
但曹操的〈短歌行〉,也有英雄氣短的時候: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康,酒也〉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權傾一時,卻也要怠嘆:
人生幾何?
去日苦多。
我深深覺得,在短暫的人生之中,能自由自在的活著,有價值的修身養性,是比什麼名利富貴更重要啊!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隱居是比出山好
銚期知恥抱恨
銚期,是東漢初年的著名將軍。他率部作戰時,紀律嚴明,衝鋒在前,為開創東漢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東漢的光武皇帝劉秀封他為食邑五千戶的安成侯,十分器重和信賴。
但是,銚期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而是勤勞奉公,處處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平時,看到劉秀有什麼不對,每每直率地當面進行勸阻,哪怕劉秀大怒,自己也毫不回避和遷就。在通常情況下,劉秀多采納銚期的意見,防止了不少錯誤。
銚期有兩個兒子,一個名銚丹,一個名銚統。盡管銚期對他們很愛憐,可是在生活上要求卻很嚴格,從不讓兒子們倚借這侯門子弟的身分做出越軌的事。
銚期積勞成疾。老母親望望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兒子,又顧念到兩個沒成年的小孫子,便嗚咽地跟銚期訴說,讓他趁著還有口氣的時候,跟劉秀提出由孩子承襲安成侯爵位的問題。
銚期睜開眼睛,緩慢而吃力地跟老母親說:「這些年來,受到國家如此深厚的恩待,但是自己給國家做的事卻少得很。往常一想到這裡,就覺得很羞慚。現在要死了,我正在抱恨今後不能再給國家出力了,哪裡還想到再為兒子們的榮華富貴伸手討要,讓兒子們去承襲什麼侯位呢?」說著說著,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 ※ ※
愛國忠事乃是身為國民應盡之本份,蓋因愛國之恩,理當回報國恩,而忠孝乃為人之本,世人在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所承擔之責任也有所不同。簡而言之,以忠做好己身份內之事,即是最佳報恩,因為人人都能做好己身該做之事,如此社會就會穩定詳和,沒有紛事。世人若如此盡忠,即是最佳之報恩,思悟之!
虛原雜誌第215期
但是,銚期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而是勤勞奉公,處處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平時,看到劉秀有什麼不對,每每直率地當面進行勸阻,哪怕劉秀大怒,自己也毫不回避和遷就。在通常情況下,劉秀多采納銚期的意見,防止了不少錯誤。
銚期有兩個兒子,一個名銚丹,一個名銚統。盡管銚期對他們很愛憐,可是在生活上要求卻很嚴格,從不讓兒子們倚借這侯門子弟的身分做出越軌的事。
銚期積勞成疾。老母親望望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兒子,又顧念到兩個沒成年的小孫子,便嗚咽地跟銚期訴說,讓他趁著還有口氣的時候,跟劉秀提出由孩子承襲安成侯爵位的問題。
銚期睜開眼睛,緩慢而吃力地跟老母親說:「這些年來,受到國家如此深厚的恩待,但是自己給國家做的事卻少得很。往常一想到這裡,就覺得很羞慚。現在要死了,我正在抱恨今後不能再給國家出力了,哪裡還想到再為兒子們的榮華富貴伸手討要,讓兒子們去承襲什麼侯位呢?」說著說著,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 ※ ※
愛國忠事乃是身為國民應盡之本份,蓋因愛國之恩,理當回報國恩,而忠孝乃為人之本,世人在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所承擔之責任也有所不同。簡而言之,以忠做好己身份內之事,即是最佳報恩,因為人人都能做好己身該做之事,如此社會就會穩定詳和,沒有紛事。世人若如此盡忠,即是最佳之報恩,思悟之!
虛原雜誌第215期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西元七三三年,日本遣唐僧普照、榮叡、玄朗、戒融隨着遣唐使船來到了中土,他們立志要在中土尋訪願意東渡日本的弘法師,為日本的佛教確立更加嚴明的規範。
經過了千辛萬苦,無數波折,在來到大唐的第九年終於訪得鑑真和尚,願意和他們一起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奈何當時的國制所限無法出海,鑑真和尚因為堅持佛法之下無國族疆界之別的信念,所以甘冒犯法之險,偷渡出海,中間或遇暴風雨,或被官兵查獲,五度出海五度失敗。
其間,弘法師與遣唐僧中有人病死獄中,有人積勞成疾,終於不支,也有人意志薄弱而動搖,更有人願意以肉身代替佛經;投入怒海,以滅輕遇難船隻的負擔。
種種艱辛險惡的狀況下,年事已高的鑑真和尚失明了,但是他的意志堅決,弘法心切,從未動搖!終於感動了戍守海疆的長官,通融予以放行。
於是在他答應東渡日本後的第十二年,鑑真和尚終於踏上了日本九州南端,當時奈良東大寺的主持良弁親自來迎,而四名遣唐僧只餘戒融一人回到了家鄉——在離開故土的第二十一年之後。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後曾舉行菩薩戒的儀式,包括當時的天皇、皇太后、皇子等皇親國族四百四十人均在其下受戒。到達日本之後的第四年,他在奈良創立了唐招提寺,至今仍是國寶級的建築。
鑑真和尚圓寂於東渡日本後的第八年,享壽七十六歲。
※ ※ ※
慈悲心是要付之於每一當下,凡對一切眾生就要伸出慈悲溫暖的手來幫助與救渡,這點是要每一世人深深體會的事。
宗教修子不僅要自度,更期利他,而利他者,最大利益莫過於弘法。因為盡一己之力,不論財施、無畏施,亦僅僅滄海一粟,其力之微幾不可見;但若盡一己之力全心弘法,則可將福音由一人而二人、而四人,以倍數廣佈,使有緣善眾更可因此而發心親近。所以「弘法利生」是菩薩行之終極目標,亦為顯修行者之終極成就之歸宿。
故世人本皆是菩薩,怎不知眾生苦呢?希每一世眾深行菩薩道,秉天恩之潤,弘揚善德,以滌污塵,不亦可貴,真妙乎!
經過了千辛萬苦,無數波折,在來到大唐的第九年終於訪得鑑真和尚,願意和他們一起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奈何當時的國制所限無法出海,鑑真和尚因為堅持佛法之下無國族疆界之別的信念,所以甘冒犯法之險,偷渡出海,中間或遇暴風雨,或被官兵查獲,五度出海五度失敗。
其間,弘法師與遣唐僧中有人病死獄中,有人積勞成疾,終於不支,也有人意志薄弱而動搖,更有人願意以肉身代替佛經;投入怒海,以滅輕遇難船隻的負擔。
種種艱辛險惡的狀況下,年事已高的鑑真和尚失明了,但是他的意志堅決,弘法心切,從未動搖!終於感動了戍守海疆的長官,通融予以放行。
於是在他答應東渡日本後的第十二年,鑑真和尚終於踏上了日本九州南端,當時奈良東大寺的主持良弁親自來迎,而四名遣唐僧只餘戒融一人回到了家鄉——在離開故土的第二十一年之後。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後曾舉行菩薩戒的儀式,包括當時的天皇、皇太后、皇子等皇親國族四百四十人均在其下受戒。到達日本之後的第四年,他在奈良創立了唐招提寺,至今仍是國寶級的建築。
鑑真和尚圓寂於東渡日本後的第八年,享壽七十六歲。
※ ※ ※
慈悲心是要付之於每一當下,凡對一切眾生就要伸出慈悲溫暖的手來幫助與救渡,這點是要每一世人深深體會的事。
宗教修子不僅要自度,更期利他,而利他者,最大利益莫過於弘法。因為盡一己之力,不論財施、無畏施,亦僅僅滄海一粟,其力之微幾不可見;但若盡一己之力全心弘法,則可將福音由一人而二人、而四人,以倍數廣佈,使有緣善眾更可因此而發心親近。所以「弘法利生」是菩薩行之終極目標,亦為顯修行者之終極成就之歸宿。
故世人本皆是菩薩,怎不知眾生苦呢?希每一世眾深行菩薩道,秉天恩之潤,弘揚善德,以滌污塵,不亦可貴,真妙乎!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君子不可不學
一回,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他道:「你有什麼愛好呢?」
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笑著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是說以你本身的才能,再加以努力學習,還有什麼達不成的嗎?」
子路疑惑,問道:「學習有什麼好處呢?」
孔子說:「為人君者如果沒有忠直勸諫的大臣,則會偏失正道;士君子如果沒有善於開導勸諫的朋友,容易偏聽偏信。駕馭烈馬不可以輕易丟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復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調整。木料有了繩墨的校正則可變直,人能接受勸諫更加有智慧。虛心接受教導,有疑就請教詢問,怎會不貫通事理呢?毀謗仁德,憎惡官長,必然近於刑罰之路,君子不可以不學習啊!」
子路仍不能體會,又問說:「在南山有一種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來使用,鋒利得可以貫通犀牛的皮革。以這樣的情形來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還需要什麼學習呢?」
孔子說:「假如拿這箭在箭末發弦的地方裝上箭翎,箭頭磨得更加鋒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嗎?」
子路聽後,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見識,於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說道:「弟子恭敬地領受您的教誨。」
※ ※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夏夫子的意思,各行各業之人,只有透過認真學習以成就各種器物,君子者亦必須用心學習一切知能,才足以通達一切的道理。
眾生想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裡謀得一定的地位,必須不斷的審視及覺察本身之性向所屬,再朝屬性中的知識及專才認真的用心學習,並且加以落實,才能夠令學習來的技能有所成長。就好比眾生在學堂上,教師非常勤奮的想要將所知道的學問傳授給每一位學生,但身為學生的自己,卻未能用心的聆聽,並且未專注的記取上課教師的一切教授;回到家又不願意實地的將課堂上所教授的進度再複習一遍,導致雖然教師殷勤的教導,但學生們懶得實地習作,那麼必然無法有所成長,何況是想要學以致用呢!
謙謙君子在社會上時時行道,對於各種道理、學識亦必須用心的加以學習,使本身知的領域廣闊並不斷的增長見聞,讓新舊的一切所知更能夠融會貫通;若能夠如此勤以行持,自然而然的可以達到知無不周、行無不利的境界,並且一切所學之道理皆能實際上活用在日常生活間。
能者,不但其所學的足以印證其所知的程度,並且用其所行尚能印證其所知的領域,以此知行如一、學用相符之間便無有不利,乃無有不妥,皆可以學用兼備,就這樣知行相益也。
寶德雜誌145期-述論:君子達通
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笑著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是說以你本身的才能,再加以努力學習,還有什麼達不成的嗎?」
子路疑惑,問道:「學習有什麼好處呢?」
孔子說:「為人君者如果沒有忠直勸諫的大臣,則會偏失正道;士君子如果沒有善於開導勸諫的朋友,容易偏聽偏信。駕馭烈馬不可以輕易丟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復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調整。木料有了繩墨的校正則可變直,人能接受勸諫更加有智慧。虛心接受教導,有疑就請教詢問,怎會不貫通事理呢?毀謗仁德,憎惡官長,必然近於刑罰之路,君子不可以不學習啊!」
子路仍不能體會,又問說:「在南山有一種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來使用,鋒利得可以貫通犀牛的皮革。以這樣的情形來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還需要什麼學習呢?」
孔子說:「假如拿這箭在箭末發弦的地方裝上箭翎,箭頭磨得更加鋒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嗎?」
子路聽後,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見識,於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說道:「弟子恭敬地領受您的教誨。」
※ ※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夏夫子的意思,各行各業之人,只有透過認真學習以成就各種器物,君子者亦必須用心學習一切知能,才足以通達一切的道理。
眾生想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裡謀得一定的地位,必須不斷的審視及覺察本身之性向所屬,再朝屬性中的知識及專才認真的用心學習,並且加以落實,才能夠令學習來的技能有所成長。就好比眾生在學堂上,教師非常勤奮的想要將所知道的學問傳授給每一位學生,但身為學生的自己,卻未能用心的聆聽,並且未專注的記取上課教師的一切教授;回到家又不願意實地的將課堂上所教授的進度再複習一遍,導致雖然教師殷勤的教導,但學生們懶得實地習作,那麼必然無法有所成長,何況是想要學以致用呢!
謙謙君子在社會上時時行道,對於各種道理、學識亦必須用心的加以學習,使本身知的領域廣闊並不斷的增長見聞,讓新舊的一切所知更能夠融會貫通;若能夠如此勤以行持,自然而然的可以達到知無不周、行無不利的境界,並且一切所學之道理皆能實際上活用在日常生活間。
能者,不但其所學的足以印證其所知的程度,並且用其所行尚能印證其所知的領域,以此知行如一、學用相符之間便無有不利,乃無有不妥,皆可以學用兼備,就這樣知行相益也。
寶德雜誌145期-述論:君子達通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六群比丘
蓮生/文
佛陀住世的時候,僧團中當然有「善比丘」、「惡比丘」。由於不如法的比丘也很多,所以原本沒有戒律的僧團,為了這些比丘,才漸漸的制作戒律,戒律學其實是因為這些比丘才制定的。
佛陀收比丘、比丘尼,可算有教無類,但善惡均收,因此一路走來,倍極艱辛,可算是荊棘滿地,寸步難行。
六群比丘,成群結黨,多作非威儀之事,令釋迦牟尼佛非常的頭痛,這六群比丘的名是:
一、闡陀。二、迦留陀夷。三、三文達多。四、摩醯沙達多。五、馬師。六、滿宿。
有的比丘,多淫慾,暗中行邪淫,雖然在佛陀的僧團之中學佛,但因為宿債所追,為人所殺,被埋在糞坑中。
有的比丘,多瞋怒,也有憤怒外道打死了目揵連,便互相殺來殺去,這樣的比丘都轉世為龍(蛇)之輩。
有的比丘,喜名聞利養,私蓄財物,雖然學佛,也行善法,但,只升天人而已。
六群比丘成群結黨,在六群比丘之外,又有六群比丘尼。
在《大方便報恩經》中說:「諸釋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鉢,往詣王國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時有六群比丘尼,見諸釋女,年幼,美麗,今云何能捨離而共出家。我等當為說,世間的五欲快樂,待年限過,然後出家,不亦快乎,彼若還俗,必以衣鉢奉施我等。」
這六群比丘尼犯的是:
一、阻止年輕女子出家。
二、勸人還俗。
三、貪名聞利養。
四、教人五欲之樂。
不管是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他(她)所行的,全是貪、瞋、癡。無非「財、色、名、食、睡」五欲,不如法的比丘、比丘尼很多,所以佛陀才制定戒律,令修行人知道什麼是如法的,什麼是不如法的。
更有暴惡比丘,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大聲的呼喚:
「那老頭子終於死了,我們從此自由了,不再受老頭子牽制了。」
想一想,這樣的比丘,對釋迦牟尼佛可算是「誣蔑」至極,世尊在世,猶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不守戒律,世尊涅槃,猶有惡性比丘,高呼:「萬歲,自由了!」
可見佛陀度眾生的困難。
佛教當時可算是「新興宗教」,婆羅門教、印度教才算是老宗教,有諸多外道團團圍繞,佛陀的僧團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所以縱觀佛陀的一生,憂患特別的多,安樂特別的少。
有外來的攻擊。
有內在的隱憂。
釋迦牟尼佛,可算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涅槃,才算解脫。
幸好,我等明眼者,釋迦如來之出世間,或佛之涅槃,實是非生也非滅。
釋迦如來,只是來世間,示現一下,說法四十九年,完全為眾生。
其實釋迦如來,其壽量,無量無盡,非生現生,非滅現滅。
我個人想起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再聯想起我的一生,想哭卻已哭不出來,因為淚水流乾了。
只有笑。
哈哈哈,大笑三聲!真是滄海一聲笑!
盧勝彥文集179《夢裡的花落》六群比丘
佛陀住世的時候,僧團中當然有「善比丘」、「惡比丘」。由於不如法的比丘也很多,所以原本沒有戒律的僧團,為了這些比丘,才漸漸的制作戒律,戒律學其實是因為這些比丘才制定的。
佛陀收比丘、比丘尼,可算有教無類,但善惡均收,因此一路走來,倍極艱辛,可算是荊棘滿地,寸步難行。
六群比丘,成群結黨,多作非威儀之事,令釋迦牟尼佛非常的頭痛,這六群比丘的名是:
一、闡陀。二、迦留陀夷。三、三文達多。四、摩醯沙達多。五、馬師。六、滿宿。
有的比丘,多淫慾,暗中行邪淫,雖然在佛陀的僧團之中學佛,但因為宿債所追,為人所殺,被埋在糞坑中。
有的比丘,多瞋怒,也有憤怒外道打死了目揵連,便互相殺來殺去,這樣的比丘都轉世為龍(蛇)之輩。
有的比丘,喜名聞利養,私蓄財物,雖然學佛,也行善法,但,只升天人而已。
六群比丘成群結黨,在六群比丘之外,又有六群比丘尼。
在《大方便報恩經》中說:「諸釋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鉢,往詣王國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時有六群比丘尼,見諸釋女,年幼,美麗,今云何能捨離而共出家。我等當為說,世間的五欲快樂,待年限過,然後出家,不亦快乎,彼若還俗,必以衣鉢奉施我等。」
這六群比丘尼犯的是:
一、阻止年輕女子出家。
二、勸人還俗。
三、貪名聞利養。
四、教人五欲之樂。
不管是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他(她)所行的,全是貪、瞋、癡。無非「財、色、名、食、睡」五欲,不如法的比丘、比丘尼很多,所以佛陀才制定戒律,令修行人知道什麼是如法的,什麼是不如法的。
更有暴惡比丘,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大聲的呼喚:
「那老頭子終於死了,我們從此自由了,不再受老頭子牽制了。」
想一想,這樣的比丘,對釋迦牟尼佛可算是「誣蔑」至極,世尊在世,猶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不守戒律,世尊涅槃,猶有惡性比丘,高呼:「萬歲,自由了!」
可見佛陀度眾生的困難。
佛教當時可算是「新興宗教」,婆羅門教、印度教才算是老宗教,有諸多外道團團圍繞,佛陀的僧團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所以縱觀佛陀的一生,憂患特別的多,安樂特別的少。
有外來的攻擊。
有內在的隱憂。
釋迦牟尼佛,可算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涅槃,才算解脫。
幸好,我等明眼者,釋迦如來之出世間,或佛之涅槃,實是非生也非滅。
釋迦如來,只是來世間,示現一下,說法四十九年,完全為眾生。
其實釋迦如來,其壽量,無量無盡,非生現生,非滅現滅。
我個人想起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再聯想起我的一生,想哭卻已哭不出來,因為淚水流乾了。
只有笑。
哈哈哈,大笑三聲!真是滄海一聲笑!
盧勝彥文集179《夢裡的花落》六群比丘
喚醒良知
有一次,一個劫犯在搶劫銀行時被警察包圍,無路可退。情急之下,劫犯在搶劫銀行時被警察包圍,無路可退。他用槍頂著人質的頭部,威脅警察不要靠近,並且喝令人質要聽從他的命令。
人質大聲呻吟起來,劫犯急忙喝令人質住口,但人質的呻吟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然成為痛苦的吶喊。劫犯慌亂中才注意到,人質原來是一位孕婦,她痛苦的聲音和表情,顯示她在極度驚嚇之下馬上要生產了,鮮血已經染紅了孕婦的衣服,情況十分危急。
一邊是漫長的牢獄之災,一邊是一個即將出世的生命。劫犯猶豫了,選擇一個,即意味著放棄另一個,可說無比艱難。
四周的人群,包括警察在內,都注視著劫犯的一舉一動,因為劫犯目前的選擇是一場良心與罪惡的較量。
終於,他將槍扔在地上,隨即舉起雙手,警察一擁而上,圍觀者竟然響起了掌聲。孕婦情況危急,眾人要送她去醫院,已戴上手銬的劫犯忽說:『請等一等好嗎?我是醫生!』
警察遲疑了一下,劫犯繼續說:『孕婦已沒有時間送到醫院,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請相信我!』警察終於打開了劫犯的手銬,讓劫犯為即將臨產的孕婦接生。
一聲洪亮的啼哭,驚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家互相擁抱。劫犯雙手沾滿鮮血—是一個嶄新生命的鮮血,而不是罪惡的鮮血。
他的臉上掛著滿足和微笑,人們向他致意,忘了他是一個劫犯。
警察將手銬戴在他手上時,他說:『謝謝你們讓我盡了一個醫生的職責。這個小生命喚醒了我,我現在希望自己不是劫犯,而是一名治癒民眾的醫生。』
原來這名劫犯,原是一位名醫,在工作高度壓力下染上毒癮,因而丟掉工作,竟然走上搶劫一途。幸好,在醫生職責的召喚下,找回了自己的良知,這就是責任所激發的力量。
這位劫犯,因救人義舉獲得法院減刑,得於出獄後重啟新的人生。
※ ※ ※
修行者,乃至於一般世俗眾生,皆屬凡夫俗子,又是血肉之軀,皆帶有俗性;既然出生為人,便多少有不圓滿之處。是故藉由修正自身偏差行為,名曰:修行。
眾生是凡俗肉身,修子是學聖凡軀,無論居於何種地位與身份,皆有偏差錯誤之時,只要所犯錯誤不至於影響層面太廣,只要所犯之失不至於重大到不可挽回程度,上天有好生之德,迷途知返,知過能改,勇於擔當,為自身所做一切負起責任,好好進德修業,並立志不再違犯前愆,自然能有改過機會。若有人明知故犯,又不肯聽從規勸以改過,有朝一日,方才覺知,過去以往,所作所為,具屬荒唐之事,屆時恐怕已無機會給予改過。
修行中人既是凡軀學聖,自然有半數之俗氣,偏差行為在所難免;對人無須要求太高,但對己必須嚴格要求,遵守諸般戒條及禮儀,無論新進或資深,必須明悟與行持之。
人質大聲呻吟起來,劫犯急忙喝令人質住口,但人質的呻吟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然成為痛苦的吶喊。劫犯慌亂中才注意到,人質原來是一位孕婦,她痛苦的聲音和表情,顯示她在極度驚嚇之下馬上要生產了,鮮血已經染紅了孕婦的衣服,情況十分危急。
一邊是漫長的牢獄之災,一邊是一個即將出世的生命。劫犯猶豫了,選擇一個,即意味著放棄另一個,可說無比艱難。
四周的人群,包括警察在內,都注視著劫犯的一舉一動,因為劫犯目前的選擇是一場良心與罪惡的較量。
終於,他將槍扔在地上,隨即舉起雙手,警察一擁而上,圍觀者竟然響起了掌聲。孕婦情況危急,眾人要送她去醫院,已戴上手銬的劫犯忽說:『請等一等好嗎?我是醫生!』
警察遲疑了一下,劫犯繼續說:『孕婦已沒有時間送到醫院,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請相信我!』警察終於打開了劫犯的手銬,讓劫犯為即將臨產的孕婦接生。
一聲洪亮的啼哭,驚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家互相擁抱。劫犯雙手沾滿鮮血—是一個嶄新生命的鮮血,而不是罪惡的鮮血。
他的臉上掛著滿足和微笑,人們向他致意,忘了他是一個劫犯。
警察將手銬戴在他手上時,他說:『謝謝你們讓我盡了一個醫生的職責。這個小生命喚醒了我,我現在希望自己不是劫犯,而是一名治癒民眾的醫生。』
原來這名劫犯,原是一位名醫,在工作高度壓力下染上毒癮,因而丟掉工作,竟然走上搶劫一途。幸好,在醫生職責的召喚下,找回了自己的良知,這就是責任所激發的力量。
這位劫犯,因救人義舉獲得法院減刑,得於出獄後重啟新的人生。
※ ※ ※
修行者,乃至於一般世俗眾生,皆屬凡夫俗子,又是血肉之軀,皆帶有俗性;既然出生為人,便多少有不圓滿之處。是故藉由修正自身偏差行為,名曰:修行。
眾生是凡俗肉身,修子是學聖凡軀,無論居於何種地位與身份,皆有偏差錯誤之時,只要所犯錯誤不至於影響層面太廣,只要所犯之失不至於重大到不可挽回程度,上天有好生之德,迷途知返,知過能改,勇於擔當,為自身所做一切負起責任,好好進德修業,並立志不再違犯前愆,自然能有改過機會。若有人明知故犯,又不肯聽從規勸以改過,有朝一日,方才覺知,過去以往,所作所為,具屬荒唐之事,屆時恐怕已無機會給予改過。
修行中人既是凡軀學聖,自然有半數之俗氣,偏差行為在所難免;對人無須要求太高,但對己必須嚴格要求,遵守諸般戒條及禮儀,無論新進或資深,必須明悟與行持之。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苦惱重擔
有一天,城郊的寺廟裡來了一位很富態的中年婦人。據她說,她最近老是失眠,無論面對多麼鮮美的飯菜都沒胃口,渾身乏力,懶得動,做什麼事都沒有激情,很想了卻塵緣,遁入佛門……
方丈是個懂得醫術之人,他聽那位婦人描述完後,便說:「不忙,待老衲先給施主把把脈如何?」婦人點頭應允。
切完脈,觀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體有虛火,並無大礙。」頓了一下,方丈又接著說:「只是施主心中藏著太多煩惱而已。」中年婦女一被點醒,心裡暗嘆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說明。
方丈很隨意地跟她聊著:「你家相公與施主感情如何?」
婦人臉上有了笑容,說:「感情很好,耳鬢廝磨十幾年從未紅過臉。」
方丈又問:「施主膝下有無子女?」
婦人眼裡閃出光彩,說:「一個小女,很聰明,也很懂事。」
方丈又問:「家裡的布匹生意不好嗎?」
婦人趕忙搖頭說:「很好,家裡的生活算得上是鎮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鋪開紙墨,邊問邊寫,左邊寫著她的苦惱之事,右邊寫著她的快樂之事,然後把寫滿字的這張紙放到婦人面前,對婦人說:「這張紙就是治病的藥方。你把苦惱之事看得太重了,忽視了身邊的快樂。」
說著,方丈讓徒弟取來一盆水和一只苦膽,把膽汁滴入水盆中,濃綠色的膽汁在水中淡開,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方丈說:「膽汁入水,味則變淡。人生何不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樂之水衝淡苦味啊。」
當我們在為種種苦惱之事感到失落甚至落淚時,其實快樂就在身邊朝我們微笑。做一個快樂的人其實並不難,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也很簡單,只要記住三條: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你的人生就不會太累。
※ ※ ※
世人應常聽聞:「要快樂,不要憂愁!」甚至在病魔纏身之際,多有人勸慰:「要樂觀、要堅強!求生意志可以戰勝病魔!」年輕人陷於戀愛情境中,一旦失戀,有者走極端,有者陷於苦惱憂鬱情境,因此多有人相勸:「天涯何處無芳草?無需自陷困境,走出情傷!」諸此種種,世人當是耳熟能詳。
可是一旦真正遭遇,則平素所知,卻是無力使自己走出此一情境!「轉念」是為第一步;正如人在憂愁中,如能轉念:「痛苦是一日、快樂是一日,為何要痛苦渡日?」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轉不過念來;或者有想轉念,卻無力轉念!
眾生可曾思量:人人均知要快樂,人人均知只要放下,就不會痛苦;但是,就無能為力!根本之關鍵,即乃其深層意涵──業。譬如熱戀男女之分手,卻放不下,為何如此牽連──因為「業力牽引」。譬如心裡渴望財富名利,因此汲汲營營,一心只求富貴名利,放不下,因此終日憂煩痛苦──仍是業力牽引!
云何為業力?試言,人之慾望之產生,其動力乃由心而起,不論財富、情愛,甚至身體健康與病痛,乃至人際,悉皆由因緣牽連糾葛,乃至錯綜復雜,直如蛛絲結網。由此可見,因緣之串連,並非單線發展;是只要有交集,即能按圖索驥,追溯源頭──在因果律中,乃為「間接因緣」。
因此放不下,是有其因(但並不一定是單一直線,如甲與癸各自並無因緣,但甲欠乙、乙欠丙而類推至癸,此際甲與癸又是有因緣!其間所產生總總際遇,即有間接牽引之因緣)。
世人當應知道,在面對任何因緣之時,只能以坦然心態;因為任何因緣一旦牽連、乃至成熟,則必有其結果之報象。是以故,眾生面對人世總總情境,首先要降低慾望──因為心慾受業力所牽引,只有無慾,才能免除業力牽擾!當然,菩薩畏因,確切明瞭而警惕;為何修至菩薩猶要畏因?切莫只知畏果,因為畏果,難以解脫業報!
拱衡雜誌第317期-述論:轉念根本
方丈是個懂得醫術之人,他聽那位婦人描述完後,便說:「不忙,待老衲先給施主把把脈如何?」婦人點頭應允。
切完脈,觀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體有虛火,並無大礙。」頓了一下,方丈又接著說:「只是施主心中藏著太多煩惱而已。」中年婦女一被點醒,心裡暗嘆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說明。
方丈很隨意地跟她聊著:「你家相公與施主感情如何?」
婦人臉上有了笑容,說:「感情很好,耳鬢廝磨十幾年從未紅過臉。」
方丈又問:「施主膝下有無子女?」
婦人眼裡閃出光彩,說:「一個小女,很聰明,也很懂事。」
方丈又問:「家裡的布匹生意不好嗎?」
婦人趕忙搖頭說:「很好,家裡的生活算得上是鎮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鋪開紙墨,邊問邊寫,左邊寫著她的苦惱之事,右邊寫著她的快樂之事,然後把寫滿字的這張紙放到婦人面前,對婦人說:「這張紙就是治病的藥方。你把苦惱之事看得太重了,忽視了身邊的快樂。」
說著,方丈讓徒弟取來一盆水和一只苦膽,把膽汁滴入水盆中,濃綠色的膽汁在水中淡開,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方丈說:「膽汁入水,味則變淡。人生何不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樂之水衝淡苦味啊。」
當我們在為種種苦惱之事感到失落甚至落淚時,其實快樂就在身邊朝我們微笑。做一個快樂的人其實並不難,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也很簡單,只要記住三條: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你的人生就不會太累。
※ ※ ※
世人應常聽聞:「要快樂,不要憂愁!」甚至在病魔纏身之際,多有人勸慰:「要樂觀、要堅強!求生意志可以戰勝病魔!」年輕人陷於戀愛情境中,一旦失戀,有者走極端,有者陷於苦惱憂鬱情境,因此多有人相勸:「天涯何處無芳草?無需自陷困境,走出情傷!」諸此種種,世人當是耳熟能詳。
可是一旦真正遭遇,則平素所知,卻是無力使自己走出此一情境!「轉念」是為第一步;正如人在憂愁中,如能轉念:「痛苦是一日、快樂是一日,為何要痛苦渡日?」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轉不過念來;或者有想轉念,卻無力轉念!
眾生可曾思量:人人均知要快樂,人人均知只要放下,就不會痛苦;但是,就無能為力!根本之關鍵,即乃其深層意涵──業。譬如熱戀男女之分手,卻放不下,為何如此牽連──因為「業力牽引」。譬如心裡渴望財富名利,因此汲汲營營,一心只求富貴名利,放不下,因此終日憂煩痛苦──仍是業力牽引!
云何為業力?試言,人之慾望之產生,其動力乃由心而起,不論財富、情愛,甚至身體健康與病痛,乃至人際,悉皆由因緣牽連糾葛,乃至錯綜復雜,直如蛛絲結網。由此可見,因緣之串連,並非單線發展;是只要有交集,即能按圖索驥,追溯源頭──在因果律中,乃為「間接因緣」。
因此放不下,是有其因(但並不一定是單一直線,如甲與癸各自並無因緣,但甲欠乙、乙欠丙而類推至癸,此際甲與癸又是有因緣!其間所產生總總際遇,即有間接牽引之因緣)。
世人當應知道,在面對任何因緣之時,只能以坦然心態;因為任何因緣一旦牽連、乃至成熟,則必有其結果之報象。是以故,眾生面對人世總總情境,首先要降低慾望──因為心慾受業力所牽引,只有無慾,才能免除業力牽擾!當然,菩薩畏因,確切明瞭而警惕;為何修至菩薩猶要畏因?切莫只知畏果,因為畏果,難以解脫業報!
拱衡雜誌第317期-述論:轉念根本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超然於物外
有位叫宏達先生的賢者,生性寬宏大量,爲人忠信恭敬,淳樸淡泊,隨和從容,不計好惡。但他始終有個疑問:天地萬物都爲一體,爲什麽世間有著千差萬別呢?對真理掩埋,詭詐橫行,百思而不得其解。爲此某天他就去造訪太史貞父。
見面後,他對太史貞父說:「我有不少疑感,請先生爲我蔔上一卦。」
貞父就取出春草端正地坐著,又拂去幾案上的微塵,擺上龜甲說:「你有什麽要我效力呢?」
宏達先生說道:
「在朝廷我是發憤力爭,開成布公地直言不諱呢?還是委曲求全地亦步亦趨?
是平易近人,磊落寬廣,還是追名逐利,隨波逐流?
是隱名埋姓做好事,待人以誠,還是文過飾非?
是正直不阿,是非分明,還是玩世不恭,或爲虎謀皮?
是像深水中的潛龍,還是像大雁任意舒展羽翅,翹首揚聲?
是麻木不仁地屈螃而生,還是慷慨激越地獨樹一幟?
是聚斂家資,吞食山珍海味,衣著華美绮麗,成天沈溺於女色美姬,還是盡心,居於深山之谷,飲於河畔,倚石而歇?
是像老子那樣清靜無爲,心存玄妙,還是如莊子那般洞悉變化之理,而放浪形骸?
是像管仲那樣不以小厚爲恥,輔助建立霸業,還是像魯仲連那樣蔑視功名利祿?
請問先生上述這一切,何是得,何是失,孰是吉,孰是凶?」
太史貞父說:「我聽說真人不看相,賢者不占蔔。像先生這樣的人,道德好惡自在心中,今古之理了然於心。是以既可遊冶於呂梁,沐浴在湯谷,又可邀遊於南溟,何苦爲人間的是非煩憂呢!」
宏達先生聞言還是想說些什麽,頓了一會後卻又不言了。
事理了然於胸,就能超然於物外。若是留戀於世俗生活,又怎能保全性命呢?
※ ※ ※
人心不滅者,未看淡俗情,恐衣服不華麗,飲食不鮮美,名聲不彰揚,金錢恐不多,恐田園屋宇不廣,一切絆腳絆手之事,不能看淡。時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欲安之意,時而有貧苦之嘆,時而有奢侈之思,滿腔私慾,此謂人心也。
人心不滅者,不能看淡世俗,俗緣不棄是也。須知人人皆有佛性,能造大器,道基也。但因不能看淡世俗,致使道心不徹。所謂道心者,淡有淡無,他人說有亦好,說無亦好;淡美淡醜,他人說美醜,總亦不管;淡得淡失,事物之得失,總由天安排也。淡毀淡譽,人說好說不好,亦不爭論;淡生淡死,了解生死由命,不受掛礙,所以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若用此心而修道,道則可成,降魔,而魔自滅。
諸子欲返本還原者,初步由靜坐而起,坐時,必要忘形,不可著相,四大陰魔,酒色財氣皆空,靜中有境無境,若有若無,空無所空。棄人心,而存道心,歷久而志不遷,用切磋琢磨之功,運用三炁,後自得明心見性。
但願人人,皆發道心,用靜坐之功,修成正果。
見面後,他對太史貞父說:「我有不少疑感,請先生爲我蔔上一卦。」
貞父就取出春草端正地坐著,又拂去幾案上的微塵,擺上龜甲說:「你有什麽要我效力呢?」
宏達先生說道:
「在朝廷我是發憤力爭,開成布公地直言不諱呢?還是委曲求全地亦步亦趨?
是平易近人,磊落寬廣,還是追名逐利,隨波逐流?
是隱名埋姓做好事,待人以誠,還是文過飾非?
是正直不阿,是非分明,還是玩世不恭,或爲虎謀皮?
是像深水中的潛龍,還是像大雁任意舒展羽翅,翹首揚聲?
是麻木不仁地屈螃而生,還是慷慨激越地獨樹一幟?
是聚斂家資,吞食山珍海味,衣著華美绮麗,成天沈溺於女色美姬,還是盡心,居於深山之谷,飲於河畔,倚石而歇?
是像老子那樣清靜無爲,心存玄妙,還是如莊子那般洞悉變化之理,而放浪形骸?
是像管仲那樣不以小厚爲恥,輔助建立霸業,還是像魯仲連那樣蔑視功名利祿?
請問先生上述這一切,何是得,何是失,孰是吉,孰是凶?」
太史貞父說:「我聽說真人不看相,賢者不占蔔。像先生這樣的人,道德好惡自在心中,今古之理了然於心。是以既可遊冶於呂梁,沐浴在湯谷,又可邀遊於南溟,何苦爲人間的是非煩憂呢!」
宏達先生聞言還是想說些什麽,頓了一會後卻又不言了。
事理了然於胸,就能超然於物外。若是留戀於世俗生活,又怎能保全性命呢?
※ ※ ※
人心不滅者,未看淡俗情,恐衣服不華麗,飲食不鮮美,名聲不彰揚,金錢恐不多,恐田園屋宇不廣,一切絆腳絆手之事,不能看淡。時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欲安之意,時而有貧苦之嘆,時而有奢侈之思,滿腔私慾,此謂人心也。
人心不滅者,不能看淡世俗,俗緣不棄是也。須知人人皆有佛性,能造大器,道基也。但因不能看淡世俗,致使道心不徹。所謂道心者,淡有淡無,他人說有亦好,說無亦好;淡美淡醜,他人說美醜,總亦不管;淡得淡失,事物之得失,總由天安排也。淡毀淡譽,人說好說不好,亦不爭論;淡生淡死,了解生死由命,不受掛礙,所以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若用此心而修道,道則可成,降魔,而魔自滅。
諸子欲返本還原者,初步由靜坐而起,坐時,必要忘形,不可著相,四大陰魔,酒色財氣皆空,靜中有境無境,若有若無,空無所空。棄人心,而存道心,歷久而志不遷,用切磋琢磨之功,運用三炁,後自得明心見性。
但願人人,皆發道心,用靜坐之功,修成正果。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中觀
蓮生/文
(一)
「中觀」──中道正觀是也。
有一偈是: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在止觀中,中觀是空假二諦雙照而離有無二邊之觀法。又有一句:
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觀。」
蓮生聖尊讀龍樹菩薩之「中論」,其中有「破空」、「破假」、「破執中之見」、「因緣」、「破去來」、「破六情」、「破五陰」等等。此「中論」主張最徹底的「中道正觀」,也即是「無所得之中道」。
中道實相成了「非有非空之中道」。
有言:
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為中觀。
三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為中觀。
天台宗以觀三千諸法一一絕待為中觀。
演變成法相(唯識),三論(八不),天台(實相),華嚴(法界)。
在證果方面,蓮生聖尊提示過:
從假入空觀──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從空入假觀──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中道正觀──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
我解釋如下:「從假入空觀」,由於一切諸法皆悉空寂,變成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也無為,雖定力夠,但入「頑空」。即上不良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
「從空入假觀」,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減。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能利益六道眾生,化種種佛法,因智慧力多故容易執其一,雖見佛性而不甚明了。
「中道正觀」:
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真假之心。名曰:「正」。
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名曰:「觀」。
心性通達,便是「中道」。
「一切法無自性空」是「中觀」。
明「有為」,「無為」空,一切了了。
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華。
(二)
蓮生聖尊,到了「中道正觀」之時,行的是如來行,住的是如來地,坐的是如來法座,臥的是莊嚴床,已獲得六根清淨,入佛之境界,有一切法,又與一切法無所染,普入十方佛土。
蓮生聖尊告大眾:
要進入「中道正觀」,真佛行者仔細體會:
一、離欲──離開顛倒妄想,知一切顛倒妄想是迷惑。
二、精進──一日一修,行止中正,修行如鑽木取火。
三、念──達於寂靜,明白世間萬事萬物之欺誑可憐。
四、慧──無得無失,有為無為,禪定觀照之智。
五、一心──金剛如心,不顧倒執著,化為法力,普度群生。
六、中觀──微細而離兩邊,入諸佛海會融合於「真佛佛中佛」之佛地。
各位同修,真佛密法,「真佛佛中佛」的無上大口訣,無他,是「無事」、「無心」、「空」、「無」、「禪定」、「般若」、「中觀」。
而,「無事」、「無心」、「空」、「無」、「般若」、「中觀」是「理」。「禪定」是實修入三摩地。
若偏修「禪定」,不學「智慧」,是「愚」。
若偏修「智慧」,不學「禪定」,是「狂」。
真佛行者,修真佛密法,是修行之勝路,是眾德圓滿的指歸,有無上「摩訶雙蓮池」的佛果。
今,蓮生聖尊,略略申明「無事」、「無心」、「空」、「無」、「禪定」、「般若」、「中觀」,是接引真佛行者,開大口訣,引入深妙境界,是證果之階梯,這等智是難量的,其中語意,不可說,神明難測。
蓮生聖尊,已於無量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已修證,故能解說如此無上乘真佛口訣。
解真佛口訣。
三界無倫比。
盧勝彥文集第80冊《佛王之王》第七章:中觀
(一)
「中觀」──中道正觀是也。
有一偈是: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在止觀中,中觀是空假二諦雙照而離有無二邊之觀法。又有一句:
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觀。」
蓮生聖尊讀龍樹菩薩之「中論」,其中有「破空」、「破假」、「破執中之見」、「因緣」、「破去來」、「破六情」、「破五陰」等等。此「中論」主張最徹底的「中道正觀」,也即是「無所得之中道」。
中道實相成了「非有非空之中道」。
有言:
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為中觀。
三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為中觀。
天台宗以觀三千諸法一一絕待為中觀。
演變成法相(唯識),三論(八不),天台(實相),華嚴(法界)。
在證果方面,蓮生聖尊提示過:
從假入空觀──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從空入假觀──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中道正觀──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
我解釋如下:「從假入空觀」,由於一切諸法皆悉空寂,變成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也無為,雖定力夠,但入「頑空」。即上不良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
「從空入假觀」,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減。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能利益六道眾生,化種種佛法,因智慧力多故容易執其一,雖見佛性而不甚明了。
「中道正觀」:
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真假之心。名曰:「正」。
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名曰:「觀」。
心性通達,便是「中道」。
「一切法無自性空」是「中觀」。
明「有為」,「無為」空,一切了了。
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華。
(二)
蓮生聖尊,到了「中道正觀」之時,行的是如來行,住的是如來地,坐的是如來法座,臥的是莊嚴床,已獲得六根清淨,入佛之境界,有一切法,又與一切法無所染,普入十方佛土。
蓮生聖尊告大眾:
要進入「中道正觀」,真佛行者仔細體會:
一、離欲──離開顛倒妄想,知一切顛倒妄想是迷惑。
二、精進──一日一修,行止中正,修行如鑽木取火。
三、念──達於寂靜,明白世間萬事萬物之欺誑可憐。
四、慧──無得無失,有為無為,禪定觀照之智。
五、一心──金剛如心,不顧倒執著,化為法力,普度群生。
六、中觀──微細而離兩邊,入諸佛海會融合於「真佛佛中佛」之佛地。
各位同修,真佛密法,「真佛佛中佛」的無上大口訣,無他,是「無事」、「無心」、「空」、「無」、「禪定」、「般若」、「中觀」。
而,「無事」、「無心」、「空」、「無」、「般若」、「中觀」是「理」。「禪定」是實修入三摩地。
若偏修「禪定」,不學「智慧」,是「愚」。
若偏修「智慧」,不學「禪定」,是「狂」。
真佛行者,修真佛密法,是修行之勝路,是眾德圓滿的指歸,有無上「摩訶雙蓮池」的佛果。
今,蓮生聖尊,略略申明「無事」、「無心」、「空」、「無」、「禪定」、「般若」、「中觀」,是接引真佛行者,開大口訣,引入深妙境界,是證果之階梯,這等智是難量的,其中語意,不可說,神明難測。
蓮生聖尊,已於無量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已修證,故能解說如此無上乘真佛口訣。
解真佛口訣。
三界無倫比。
盧勝彥文集第80冊《佛王之王》第七章:中觀
隻手遮天墮誅心
玄天上帝 降
詩曰:浮華緣夢似南柯。善道力行勤積德。
福光朗耀慧明現。清源聖域立金閣。
聖示:世間萬物,無論山河塵沙,或竹草石川皆有毀滅之刻,佛曰:「此乃無常也。」諸眾生於此中當須知悟,尋求其法,雖無能避其無常,但能求脫輪迴方為上策,於今際逢末劫天年,無論天災人禍皆不斷衍生,此非天心不慈,乃逢於今時天運輪轉所致,而有此情況產生,惟今之計乃須由己身而起,多能行功立德,累積功德資糧,若能有此之念,哪怕是末劫天年,亦能自護其身,待功圓之刻,自能超昇佛界淨域,極樂逍遙也。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不用多禮,快隨為師出遊吧!
妙筆:謹遵師命。
玄帝:今世道已呈現衰微之狀,正氣已失,群生胡為致惹天災不斷,徒兒可知否?
妙筆:當然知道,現時世界各處風災、震劫頻傳,許多世眾應此災劫而往生,實令徒兒感嘆不已!
玄帝:爾感嘆乃屬正常,今世間眾生若不知悟,依然故我,恐其後將有更大災難,若欲挽轉,惟視世眾如何為之。
妙筆:如若師尊所言為真,那可不得了!
玄帝:唉!自造因果需自承,此為因果鐵律,就算大羅金仙亦無其權利變更。
(師徒已乘蓮台往地面而入,已停於五殿之前。)
玄帝:五殿冥王已於前方等候,徒兒快上前參禮。
妙筆:弟子參叩五殿冥王聖安!
冥王:妙筆不用多禮,爾身負皇命著書,至此吾當助之。
玄帝:感謝道友相助,今夜有所叨擾望請協助之。
冥王:道友客謙,同為教化眾生而忙,一為陰、一為陽各司其職,但渡眾目的皆同。
妙筆:感謝冥王,不知今夜安排何獄?
冥王:本殿所司乃為『誅心地獄』,落於此獄者乃前世常行違心之事,行盡不法勾當,方得落此『誅心地獄』。
妙筆:但不知其內為何?
冥王:文判有勞!帶玄帝師徒入獄內參訪。
文判:謹遵主命。
(一番喧別後,文判帶領師徒往一幽暗洞中而去,經幽暗長
廊後,呈現一寬廣之地,於岩壁上插著數支火把,隱約中
照著罪犯,其狀甚為驚駭。)
妙筆:只有數支火把照明實為恐怖,不知於此受罰之罪魂需歷多少時日方有出脫之機?
文判:端視其陽世所犯輕或重,有者數十年、有者數百年不一而定。
妙筆:那可否請一罪魂至此參証遊記?
文判:可,命鬼卒解下一罪魂至此參証聖書。
(見鬼卒已解一罪魂至文判之前。)
文判:妙筆,爾可開始探訪此魂於陽世所為。
妙筆:今日有此緣機靈遊著書,想以爾之例證警醒世眾,勿犯爾所為之事,尚請道出爾陽世所行。
罪魂:唉!陽世所為不足提起,為表我懺悔之心,那好吧!就把陽世罪行登載寶書醒化世眾。我生於清末之時,本為某縣師爺,於當差之刻受富商所託欲打官司,原為此富商之過,但我貪於此富商所贈財金,而捏造假證據,於公堂上欺上瞞下一手遮天,令此提告者本有充分理由,但受我誤導而打輸此場官司,致使提告人受不白之冤。其原本就染病於身,受此打擊後返歸,未逾三天氣逆攻心而亡。
此事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天網恢恢總有受報之刻,此事過後依然故我,其間還收受數十眾贈予之金,日子頗為逍遙,然是非律定總有受報。歷十年逍遙後,有日忽覺心悶,本以為休息後便會改善,誰知卻為勾魂前兆,當晚忽見黑白無常現身,才知一切已晚,被黑白無常勾入酆都幽冥,經數殿之刑罰後,再判入此誅心地獄,每天受開膛剖肚之痛實無能忍受,際此今夜有此緣機,望求善士能大發慈悲,救救我吧!
文判: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爾所犯之罪尚有得受,念爾今夜參証聖書有功,吾會稟告冥王減爾之罪。
罪魂:感謝文判成全,藉此之機盼望世間人不要犯如我所行之罪,否則地獄刑罰將有得受。
玄帝:爾悔過之言盼能警醒世眾,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矣!可,今夜已晚,著書至此,感謝文判相助,請代為轉達冥王,吾等師徒就此回院。
文判:定當代為轉達,恭送賢師徒。
妙筆:拜別文判。
玄帝:回院……,院已到,妙筆靈入,可,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八回 隻手遮天墮誅心
詩曰:浮華緣夢似南柯。善道力行勤積德。
福光朗耀慧明現。清源聖域立金閣。
聖示:世間萬物,無論山河塵沙,或竹草石川皆有毀滅之刻,佛曰:「此乃無常也。」諸眾生於此中當須知悟,尋求其法,雖無能避其無常,但能求脫輪迴方為上策,於今際逢末劫天年,無論天災人禍皆不斷衍生,此非天心不慈,乃逢於今時天運輪轉所致,而有此情況產生,惟今之計乃須由己身而起,多能行功立德,累積功德資糧,若能有此之念,哪怕是末劫天年,亦能自護其身,待功圓之刻,自能超昇佛界淨域,極樂逍遙也。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不用多禮,快隨為師出遊吧!
妙筆:謹遵師命。
玄帝:今世道已呈現衰微之狀,正氣已失,群生胡為致惹天災不斷,徒兒可知否?
妙筆:當然知道,現時世界各處風災、震劫頻傳,許多世眾應此災劫而往生,實令徒兒感嘆不已!
玄帝:爾感嘆乃屬正常,今世間眾生若不知悟,依然故我,恐其後將有更大災難,若欲挽轉,惟視世眾如何為之。
妙筆:如若師尊所言為真,那可不得了!
玄帝:唉!自造因果需自承,此為因果鐵律,就算大羅金仙亦無其權利變更。
(師徒已乘蓮台往地面而入,已停於五殿之前。)
玄帝:五殿冥王已於前方等候,徒兒快上前參禮。
妙筆:弟子參叩五殿冥王聖安!
冥王:妙筆不用多禮,爾身負皇命著書,至此吾當助之。
玄帝:感謝道友相助,今夜有所叨擾望請協助之。
冥王:道友客謙,同為教化眾生而忙,一為陰、一為陽各司其職,但渡眾目的皆同。
妙筆:感謝冥王,不知今夜安排何獄?
冥王:本殿所司乃為『誅心地獄』,落於此獄者乃前世常行違心之事,行盡不法勾當,方得落此『誅心地獄』。
妙筆:但不知其內為何?
冥王:文判有勞!帶玄帝師徒入獄內參訪。
文判:謹遵主命。
(一番喧別後,文判帶領師徒往一幽暗洞中而去,經幽暗長
廊後,呈現一寬廣之地,於岩壁上插著數支火把,隱約中
照著罪犯,其狀甚為驚駭。)
妙筆:只有數支火把照明實為恐怖,不知於此受罰之罪魂需歷多少時日方有出脫之機?
文判:端視其陽世所犯輕或重,有者數十年、有者數百年不一而定。
妙筆:那可否請一罪魂至此參証遊記?
文判:可,命鬼卒解下一罪魂至此參証聖書。
(見鬼卒已解一罪魂至文判之前。)
文判:妙筆,爾可開始探訪此魂於陽世所為。
妙筆:今日有此緣機靈遊著書,想以爾之例證警醒世眾,勿犯爾所為之事,尚請道出爾陽世所行。
罪魂:唉!陽世所為不足提起,為表我懺悔之心,那好吧!就把陽世罪行登載寶書醒化世眾。我生於清末之時,本為某縣師爺,於當差之刻受富商所託欲打官司,原為此富商之過,但我貪於此富商所贈財金,而捏造假證據,於公堂上欺上瞞下一手遮天,令此提告者本有充分理由,但受我誤導而打輸此場官司,致使提告人受不白之冤。其原本就染病於身,受此打擊後返歸,未逾三天氣逆攻心而亡。
此事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天網恢恢總有受報之刻,此事過後依然故我,其間還收受數十眾贈予之金,日子頗為逍遙,然是非律定總有受報。歷十年逍遙後,有日忽覺心悶,本以為休息後便會改善,誰知卻為勾魂前兆,當晚忽見黑白無常現身,才知一切已晚,被黑白無常勾入酆都幽冥,經數殿之刑罰後,再判入此誅心地獄,每天受開膛剖肚之痛實無能忍受,際此今夜有此緣機,望求善士能大發慈悲,救救我吧!
文判: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爾所犯之罪尚有得受,念爾今夜參証聖書有功,吾會稟告冥王減爾之罪。
罪魂:感謝文判成全,藉此之機盼望世間人不要犯如我所行之罪,否則地獄刑罰將有得受。
玄帝:爾悔過之言盼能警醒世眾,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矣!可,今夜已晚,著書至此,感謝文判相助,請代為轉達冥王,吾等師徒就此回院。
文判:定當代為轉達,恭送賢師徒。
妙筆:拜別文判。
玄帝:回院……,院已到,妙筆靈入,可,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八回 隻手遮天墮誅心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惡口傷人
昔時有幾個商人,要到別的國家去,因此帶著一隻狗跟隨。
途中,商人都在休息時,狗趁機偷吃商人所帶的肉,商人發現後,即懷嗔恚,將狗腿打斷,並丟棄荒野中。
舍利弗以天眼看到狗懸命垂死,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將所乞得之食物,餵給狗吃,並為牠說微妙法。不久狗命終,生在舍衛國婆羅門家。
有一日,舍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了,問說:「尊者獨行,沒有小沙彌嗎?」
舍利弗說:「我沒有小沙彌,聽說您有兒子,可以帶來看看嗎?」
婆羅門說:「我有一子,名字叫均提,但是年紀尚幼,不能做什麼事,等長大了就讓他跟隨您。」
過了七年,婆羅門就把兒子交給舍利弗,跟隨舍利弗出家。
舍利弗漸進地向他開示微妙佛法,於是均提心開意解,證得了阿羅漢果,六通清徹,功德悉備。
均提證得了阿羅漢果後,用智力觀察過去世,結果觀見前身為一餓狗,受了舍利弗的恩,而得人身,
並獲道果,因此內心歡喜,心想:「我蒙受師恩才能得脫諸苦,今當盡力供養老師所需,寧願不受大戒而只願作小沙彌。」
當時阿難問佛:「均提做何惡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脫?」
佛告訴阿難:「過去迦葉佛時,均提少年出家,音聲清雅,善巧讚唄,人們很喜歡聽他誦經讚。
又有一老僧,已經證得羅漢果位,功德具足,但因年高耆老,音聲濁鈍,每自出聲,少年比丘就仗著自己好聲音而呵叱羅漢,說他聲如狗吠。
當時老比丘就對年少比丘說:『你認識我嗎?我已得阿羅漢道,功德具足了。』年少比丘一聽,心驚毛豎,惶怖自責,即於老僧前懺悔過咎。但因為他已造下惡言,因此命終之後落入畜生道,輪迴多世常受狗身。不過因為他曾出家修持淨戒,所以現在又能見到佛而得解脫。」
世上像年少比丘這樣,自視甚高、我慢強烈的人不少,但是年少比丘能立刻懺悔,故而有機會再聞法解脫。
因此,每個人平日都當謹言慎行,尤其是在道場中,更當戒慎恐懼,因為什麼時候會毀謗到有德的修行者難以預知,若是毀謗到有德的修行者,業力將難以承受也,思悟之。
※ ※ ※
娑婆眾生,每一個人自出世以來,便擁有一隻舌頭,而舌頭乃是提供說話,可以發出音律及語言的準確率,做為人際溝通之使用,並且舌頭的功能,更可以讓眾生盡情的唱出抒懷的樂章,藉以讓廣泛的大眾可以獲得喜悅。
有些人喜歡把舌頭所賦予人們善良的功能,錯用在談論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當中;並且有些人錯用舌頭所給予的美妙功能,將之使用在批評他人、批評宗教正法;更有人將舌頭帶給世人的良好用途,錯用在指天罵地、怨天尤人,或者將舌頭所授予人們的功能,使用在咆哮公堂;而最嚴重者,更將一己不滿之情緒,發洩於神前,而盡造誹謗、詆毀…等,辱人惡言語。有時乃錯用舌頭所應有之本能,造作於擾亂道人之心,目的在使修道中人,心情起伏不能安寧修道,於是「口業」之罪不斷在增生。
切莫以為偶然之過,不足以掛齒,更莫誤認為僅僅是一時之咆哮公廳,無礙於事;事實上已犯造難以彌補之過失,其罪:「罪在舌頭」。在造罪之人捨報之後,將墮「拔舌地獄」受盡苦楚,而地獄報後,或轉生人間以「舌癌」苦其身心,或是投生於動物身,讓屠夫宰殺其身,拔其舌販售,如:豬舌、牛舌:等,使之飽受錯用舌鋒之口業也。
凡「舌鋒猶如利劍」,若是有心人反將此舌鋒利劍用來殺人,則其罪:「罪不可赦」。眾生常有挑撥之計謀,借刀殺人,當然也是一種了卻心事的大好奇謀,因為根本不必親自動手出招,只要兩邊訴說些對彼此不利之流言,只需在兩方之間,傳達些激烈的言語,令雙方彼此猜疑,久了便有一方會忍受不住,進行鬥爭,此時便能一舉使二個眼中釘除去,實在是一勞永逸,坐享漁翁之利,又不得罪兩方,乃妙招奇謀。但這樣心府深重之人,畢竟在捨報之後,終將墮入「拔舌地獄」,待地獄報後,雖可轉生人間,乃以「舌癌」苦其身心,讓當事者為其深重口業受盡磨苦之業報。
有些人總是喜歡有事、沒事的在人前、在佛前大肆咆哮,盡說些聽似有理卻是惡劣理論之惡毒批評、毀辱、傷害…等諸般言語;以為只是在表示自我意見,認為僅是在談些公道話,但卻不知自己所認為公道的話,乃是一種「心魔」障礙住自己,使自己對世人猜忌,令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才是對的。因此,大肆暢意的盡情對他人批評、辱言、惡語,在公堂上、在佛前、在眾生雲集的地方,施予惡劣口業。這樣的一個人在捨報後,便會墮入「拔舌地獄」,待地獄報後,則有機會於轉生人間時,便以「舌癌」受報,藉著苦其身心,以消減口業之罪也。
是故,深願眾生能善用「舌頭」的功能,對別人經常訴以「善良語言、柔軟語言」,切莫「自以為是」,以免徒增口業之惡罪也。
因果形成之業報因暨命格之果報 第十章 舌癌之因緣
途中,商人都在休息時,狗趁機偷吃商人所帶的肉,商人發現後,即懷嗔恚,將狗腿打斷,並丟棄荒野中。
舍利弗以天眼看到狗懸命垂死,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將所乞得之食物,餵給狗吃,並為牠說微妙法。不久狗命終,生在舍衛國婆羅門家。
有一日,舍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了,問說:「尊者獨行,沒有小沙彌嗎?」
舍利弗說:「我沒有小沙彌,聽說您有兒子,可以帶來看看嗎?」
婆羅門說:「我有一子,名字叫均提,但是年紀尚幼,不能做什麼事,等長大了就讓他跟隨您。」
過了七年,婆羅門就把兒子交給舍利弗,跟隨舍利弗出家。
舍利弗漸進地向他開示微妙佛法,於是均提心開意解,證得了阿羅漢果,六通清徹,功德悉備。
均提證得了阿羅漢果後,用智力觀察過去世,結果觀見前身為一餓狗,受了舍利弗的恩,而得人身,
並獲道果,因此內心歡喜,心想:「我蒙受師恩才能得脫諸苦,今當盡力供養老師所需,寧願不受大戒而只願作小沙彌。」
當時阿難問佛:「均提做何惡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脫?」
佛告訴阿難:「過去迦葉佛時,均提少年出家,音聲清雅,善巧讚唄,人們很喜歡聽他誦經讚。
又有一老僧,已經證得羅漢果位,功德具足,但因年高耆老,音聲濁鈍,每自出聲,少年比丘就仗著自己好聲音而呵叱羅漢,說他聲如狗吠。
當時老比丘就對年少比丘說:『你認識我嗎?我已得阿羅漢道,功德具足了。』年少比丘一聽,心驚毛豎,惶怖自責,即於老僧前懺悔過咎。但因為他已造下惡言,因此命終之後落入畜生道,輪迴多世常受狗身。不過因為他曾出家修持淨戒,所以現在又能見到佛而得解脫。」
世上像年少比丘這樣,自視甚高、我慢強烈的人不少,但是年少比丘能立刻懺悔,故而有機會再聞法解脫。
因此,每個人平日都當謹言慎行,尤其是在道場中,更當戒慎恐懼,因為什麼時候會毀謗到有德的修行者難以預知,若是毀謗到有德的修行者,業力將難以承受也,思悟之。
※ ※ ※
娑婆眾生,每一個人自出世以來,便擁有一隻舌頭,而舌頭乃是提供說話,可以發出音律及語言的準確率,做為人際溝通之使用,並且舌頭的功能,更可以讓眾生盡情的唱出抒懷的樂章,藉以讓廣泛的大眾可以獲得喜悅。
有些人喜歡把舌頭所賦予人們善良的功能,錯用在談論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當中;並且有些人錯用舌頭所給予的美妙功能,將之使用在批評他人、批評宗教正法;更有人將舌頭帶給世人的良好用途,錯用在指天罵地、怨天尤人,或者將舌頭所授予人們的功能,使用在咆哮公堂;而最嚴重者,更將一己不滿之情緒,發洩於神前,而盡造誹謗、詆毀…等,辱人惡言語。有時乃錯用舌頭所應有之本能,造作於擾亂道人之心,目的在使修道中人,心情起伏不能安寧修道,於是「口業」之罪不斷在增生。
切莫以為偶然之過,不足以掛齒,更莫誤認為僅僅是一時之咆哮公廳,無礙於事;事實上已犯造難以彌補之過失,其罪:「罪在舌頭」。在造罪之人捨報之後,將墮「拔舌地獄」受盡苦楚,而地獄報後,或轉生人間以「舌癌」苦其身心,或是投生於動物身,讓屠夫宰殺其身,拔其舌販售,如:豬舌、牛舌:等,使之飽受錯用舌鋒之口業也。
凡「舌鋒猶如利劍」,若是有心人反將此舌鋒利劍用來殺人,則其罪:「罪不可赦」。眾生常有挑撥之計謀,借刀殺人,當然也是一種了卻心事的大好奇謀,因為根本不必親自動手出招,只要兩邊訴說些對彼此不利之流言,只需在兩方之間,傳達些激烈的言語,令雙方彼此猜疑,久了便有一方會忍受不住,進行鬥爭,此時便能一舉使二個眼中釘除去,實在是一勞永逸,坐享漁翁之利,又不得罪兩方,乃妙招奇謀。但這樣心府深重之人,畢竟在捨報之後,終將墮入「拔舌地獄」,待地獄報後,雖可轉生人間,乃以「舌癌」苦其身心,讓當事者為其深重口業受盡磨苦之業報。
有些人總是喜歡有事、沒事的在人前、在佛前大肆咆哮,盡說些聽似有理卻是惡劣理論之惡毒批評、毀辱、傷害…等諸般言語;以為只是在表示自我意見,認為僅是在談些公道話,但卻不知自己所認為公道的話,乃是一種「心魔」障礙住自己,使自己對世人猜忌,令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才是對的。因此,大肆暢意的盡情對他人批評、辱言、惡語,在公堂上、在佛前、在眾生雲集的地方,施予惡劣口業。這樣的一個人在捨報後,便會墮入「拔舌地獄」,待地獄報後,則有機會於轉生人間時,便以「舌癌」受報,藉著苦其身心,以消減口業之罪也。
是故,深願眾生能善用「舌頭」的功能,對別人經常訴以「善良語言、柔軟語言」,切莫「自以為是」,以免徒增口業之惡罪也。
因果形成之業報因暨命格之果報 第十章 舌癌之因緣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多米諾骨牌效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懷特.海德,曾用一組骨牌(13張)做了一個經典的測試。其中,第一張骨牌最小,大小如同一個人的指甲蓋一樣,而以後每一張骨牌都是前一張的1.5倍。
經過測算,最大的第13張骨牌大小相當於一張撲克牌,而厚度則相當於20張撲克牌的厚度。
懷特.海德將這13張骨牌按照適當的間距排列好,用手輕輕地推倒第一張後,最終也會將第13張骨牌推倒。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第13張骨牌被推倒時釋放出的能量是第一張骨牌的20億倍。這是因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能量是按照指數形式增長的。假如第一張骨牌釋放出的能量有0.0024微焦,那麼第張骨牌倒下時釋放出的能量就高達51焦。
懷特.海德還設想,如果繼續做骨牌,當做到第32張骨牌時,骨牌的高度竟然會超過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的高度,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如果真有人做出高於美國紐約大廈的骨牌,那麼只要輕輕推動第一張骨牌,就會將如此巨大的骨牌推倒,也就相當於一指之力便將美國帝國大廈推倒!而引發大廈瞬間倒塌的力量不過是一張指甲蓋大小的骨牌而已!
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物理原理是:當骨牌豎立放置時,就會產生較高的重力,而被推倒的瞬間其重心下降,緊接著重力勢能轉變成強大的動能,倒在第2張骨牌上,這個動能就轉移到第2張骨牌上,而第2張骨牌將轉移來的動能以及自身倒下時產生的重力勢能疊加在一起,傳遞給第3張骨牌……因此,每一張骨牌在倒下時產生的能量都要比前一張骨牌大,而且速度一個比一個快,即這些骨牌被依次推倒產生的能量是一個比一個大的。
很多時候,「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現實中指的是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可以理解為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環境中,起初一個微不足道的能量最終會帶來連鎖反應,讓能量越聚越多,超乎人們的想像。
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戈登.奧爾波特曾對多米諾骨牌效應給出這樣的解釋:如果一棵樹被砍伐,整個森林會導致消亡;一個地區出現強權戰爭後,整個世界都可能處於不安寧的狀態中;一個人一日的荒廢,可能是其一生荒廢的開始。雖然這些預言聽起來危言聳聽,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它的准確性。
或許人們唯一難以預見的是,從第一張骨牌到最後一張骨牌的傳遞需要多長時間。有些可預見的事件最終出現要經歷一個世紀或者兩個世紀的漫長時間,但它的變化已經從人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開始了。
戈登.奧爾波特認為,社會機制中的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錯誤都可能引發社會的一場災難。人們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努力,可能會換來巨大的成功;一次又一次的放棄或偷懶,最終換回的可能是失敗的人生;一次小小的堅持,可能會成就終身。因此,對待微小的失誤或錯誤要足夠重視,這樣才能避免更大的失誤。要知道,就算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值得去關注,因為它引起的連鎖反應往往能帶來無窮的能量。
(省略)
事實上,戈登.奧爾波特很早就認識到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而且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們講述其中蘊藏的能量。他說過:「千萬不要忽視細微的力量,因為細微的力量看似不引人注意,卻能無休止地滋生在各個角落,而這種力量經過若干環節被放大後會產生出一種令人震驚的能量,同時,也會給人們的心理帶來徹底的摧殘。」
經過測算,最大的第13張骨牌大小相當於一張撲克牌,而厚度則相當於20張撲克牌的厚度。
懷特.海德將這13張骨牌按照適當的間距排列好,用手輕輕地推倒第一張後,最終也會將第13張骨牌推倒。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第13張骨牌被推倒時釋放出的能量是第一張骨牌的20億倍。這是因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能量是按照指數形式增長的。假如第一張骨牌釋放出的能量有0.0024微焦,那麼第張骨牌倒下時釋放出的能量就高達51焦。
懷特.海德還設想,如果繼續做骨牌,當做到第32張骨牌時,骨牌的高度竟然會超過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的高度,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如果真有人做出高於美國紐約大廈的骨牌,那麼只要輕輕推動第一張骨牌,就會將如此巨大的骨牌推倒,也就相當於一指之力便將美國帝國大廈推倒!而引發大廈瞬間倒塌的力量不過是一張指甲蓋大小的骨牌而已!
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物理原理是:當骨牌豎立放置時,就會產生較高的重力,而被推倒的瞬間其重心下降,緊接著重力勢能轉變成強大的動能,倒在第2張骨牌上,這個動能就轉移到第2張骨牌上,而第2張骨牌將轉移來的動能以及自身倒下時產生的重力勢能疊加在一起,傳遞給第3張骨牌……因此,每一張骨牌在倒下時產生的能量都要比前一張骨牌大,而且速度一個比一個快,即這些骨牌被依次推倒產生的能量是一個比一個大的。
很多時候,「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現實中指的是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可以理解為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環境中,起初一個微不足道的能量最終會帶來連鎖反應,讓能量越聚越多,超乎人們的想像。
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戈登.奧爾波特曾對多米諾骨牌效應給出這樣的解釋:如果一棵樹被砍伐,整個森林會導致消亡;一個地區出現強權戰爭後,整個世界都可能處於不安寧的狀態中;一個人一日的荒廢,可能是其一生荒廢的開始。雖然這些預言聽起來危言聳聽,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它的准確性。
或許人們唯一難以預見的是,從第一張骨牌到最後一張骨牌的傳遞需要多長時間。有些可預見的事件最終出現要經歷一個世紀或者兩個世紀的漫長時間,但它的變化已經從人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開始了。
戈登.奧爾波特認為,社會機制中的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錯誤都可能引發社會的一場災難。人們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努力,可能會換來巨大的成功;一次又一次的放棄或偷懶,最終換回的可能是失敗的人生;一次小小的堅持,可能會成就終身。因此,對待微小的失誤或錯誤要足夠重視,這樣才能避免更大的失誤。要知道,就算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值得去關注,因為它引起的連鎖反應往往能帶來無窮的能量。
(省略)
事實上,戈登.奧爾波特很早就認識到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而且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們講述其中蘊藏的能量。他說過:「千萬不要忽視細微的力量,因為細微的力量看似不引人注意,卻能無休止地滋生在各個角落,而這種力量經過若干環節被放大後會產生出一種令人震驚的能量,同時,也會給人們的心理帶來徹底的摧殘。」
的確如戈登.奧爾波特所說那樣,人們決不能忽視任何可以引發大錯誤或大災難的細微之事,因為巨大的力量是通過細微之事的幾何級變化而產生的,這也是為何小小的骨牌能產生巨大能量的原因。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上天有好生之德
蓮生/文
小時候我玩過「鬥蟋蟀」。
先將蟋蟀,弄得暈頭轉向,放入直行的竹筒,二隻蟋蟀一見面,便互相鬥咬。「鬥蟋蟀」在中國,有歷史淵源。
我在泰國,看過「鬥雞」。這種雞,品質特異,個性兇猛,有鬥性,用嘴及爪互鬥,看的人下賭注,是賭博用的。
我在墨西哥,看過「鬥牛」,這是人與牛鬥,牛輸了,被插上利劍。
我知道,在古羅馬,有「鬥人」,人與人鬥,那是至死才休的。而今人的「拳擊」、「柔道」、「摔角」、「相撲」、「劍道」......。也全是人與人鬥,只是溫和些罷了!
我們在高知縣土佐的地方,看了一場「土佐鬥狗」。那是在博物館的三樓。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鬥狗」。
在幾坪大的正方形欄架內,比拳擊台還小些。
二隻被牽來的「土佐鬥犬」相逢。
一聲令下。
互相咬住,一隻咬住脖子,另一隻咬住腹部,就在台上旋轉,進退搏鬥。
我們覺得無聊。
我們也覺得無奈。
「鬥狗」十分鐘就結束了,總算入境隨俗的看了一場「狗打架」。
如果要我發表感想,我會如此說:
我不否認這世界上存在著「弱肉強食」的現象存在,在天空,在海洋,在山林,在大地,都有這個現象的存在。
在飛禽、水族、野獸、昆蟲均如此。
還有在人類,國與國鬥,人與人鬥,亦如是。
但是,有智慧的人,學習了「慈悲與愛」之後,應體會「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鬥爭,是仇恨根源,冤冤相報何時了。
何不轉頭。
當下解脫。
‧
我們趁空,去遊歷了日本三大秘境的「祖谷溪」。此地是日人的觀光勝地。
計有:
平家屋敷。
藤索吊橋。
祖谷瀑布。
祖谷溫泉。
「祖谷溪」在深山叢林之中,自然的風味濃厚,尤其溪谷上的吊橋,是用藤條綁起,全部由藤索結成,腳下的溪水及岩石,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搖晃度甚大,真是驚險萬狀。
要知道,腳下的藤蔓與藤蔓,間隔完全透空。膽子小的同門是不敢過的。
陳傳芳師姐與陸逢秀師姐,一見此橋,花容失色,一剎那全身發軟。
有的人一馬當先,步履輕盈。
有的人表情緊張,險象環生。
有的趴在藤上,豐采盡失,有的舉步艱難,陸逢秀師姐由薛平山師兄揹走而過。
有的手結「無畏印」。
有的唸「上師心咒」。
有的唸了半天,是唸「往生咒」。
此吊橋有歷史紀念價值,日本鎌倉時代源賴時期,有二隊人馬作戰於此,追逐至此時,其中「平家」的軍隊,迅速過吊橋後,即刻揮劍斬斷吊橋,阻斷追兵,保護自己的安全。
在「祖谷溪」遊歷,果然驚險。
寫一詩記之:
青山有意可留人,
幽溪芳蘭添詩興;
虛名遯世誰能信,
焚香禮佛覺身輕。
盧勝彥文集第143冊《人生的空海》土佐鬥狗與祖谷溪郊遊
小時候我玩過「鬥蟋蟀」。
先將蟋蟀,弄得暈頭轉向,放入直行的竹筒,二隻蟋蟀一見面,便互相鬥咬。「鬥蟋蟀」在中國,有歷史淵源。
我在泰國,看過「鬥雞」。這種雞,品質特異,個性兇猛,有鬥性,用嘴及爪互鬥,看的人下賭注,是賭博用的。
我在墨西哥,看過「鬥牛」,這是人與牛鬥,牛輸了,被插上利劍。
我知道,在古羅馬,有「鬥人」,人與人鬥,那是至死才休的。而今人的「拳擊」、「柔道」、「摔角」、「相撲」、「劍道」......。也全是人與人鬥,只是溫和些罷了!
我們在高知縣土佐的地方,看了一場「土佐鬥狗」。那是在博物館的三樓。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鬥狗」。
在幾坪大的正方形欄架內,比拳擊台還小些。
二隻被牽來的「土佐鬥犬」相逢。
一聲令下。
互相咬住,一隻咬住脖子,另一隻咬住腹部,就在台上旋轉,進退搏鬥。
我們覺得無聊。
我們也覺得無奈。
「鬥狗」十分鐘就結束了,總算入境隨俗的看了一場「狗打架」。
如果要我發表感想,我會如此說:
我不否認這世界上存在著「弱肉強食」的現象存在,在天空,在海洋,在山林,在大地,都有這個現象的存在。
在飛禽、水族、野獸、昆蟲均如此。
還有在人類,國與國鬥,人與人鬥,亦如是。
但是,有智慧的人,學習了「慈悲與愛」之後,應體會「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鬥爭,是仇恨根源,冤冤相報何時了。
何不轉頭。
當下解脫。
‧
我們趁空,去遊歷了日本三大秘境的「祖谷溪」。此地是日人的觀光勝地。
計有:
平家屋敷。
藤索吊橋。
祖谷瀑布。
祖谷溫泉。
「祖谷溪」在深山叢林之中,自然的風味濃厚,尤其溪谷上的吊橋,是用藤條綁起,全部由藤索結成,腳下的溪水及岩石,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搖晃度甚大,真是驚險萬狀。
要知道,腳下的藤蔓與藤蔓,間隔完全透空。膽子小的同門是不敢過的。
陳傳芳師姐與陸逢秀師姐,一見此橋,花容失色,一剎那全身發軟。
有的人一馬當先,步履輕盈。
有的人表情緊張,險象環生。
有的趴在藤上,豐采盡失,有的舉步艱難,陸逢秀師姐由薛平山師兄揹走而過。
有的手結「無畏印」。
有的唸「上師心咒」。
有的唸了半天,是唸「往生咒」。
此吊橋有歷史紀念價值,日本鎌倉時代源賴時期,有二隊人馬作戰於此,追逐至此時,其中「平家」的軍隊,迅速過吊橋後,即刻揮劍斬斷吊橋,阻斷追兵,保護自己的安全。
在「祖谷溪」遊歷,果然驚險。
寫一詩記之:
青山有意可留人,
幽溪芳蘭添詩興;
虛名遯世誰能信,
焚香禮佛覺身輕。
盧勝彥文集第143冊《人生的空海》土佐鬥狗與祖谷溪郊遊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罪不至死,不昧良心
太守胡向山的父親胡老太公,是金山縣刑房役吏。為人處事很忠厚,凡收受賄賂作弊偏護之事,平生從來不作。
恰好金山縣發生一起盜竊案,被盜人受傷而死。逮捕了首犯從犯三十多人。當時法律規定很嚴,凡搶劫偷盜傷人者,無論首犯從犯,一律問斬。這件案子由胡老先生承辦。他看三十餘人,都是失業貧民,不忍心他們都被殺頭。就以他們動機是行劫,下手作案時才誤致人死命為由,判處其中首犯二人擬斬,其餘均判處充軍流放定了案。
縣令認為他量刑過輕,老先生極力辯說:「案子雖是行劫,但看他們的供詞,都不是慣賊。即使受害人致死一節,是在黑夜,慌忙倉促中被推擠跌倒,並不是用刀刃之類殺人器械所致,看來應從輕量刑。」
縣令又擔心上級會嚴厲批駁下來,老先生又說:「如果受到駁斥,問下罪來,請把我押解進省,治我輕縱之罪!」
縣長臉色嚴肅地說:「你都肯為民請命,難道我就沒有仁愛之心嗎?」於是就按老先生的意見,作了定案處理,詳文上報。
果然被駁回,又另擬呈狀。老先生重新寫過詳情,頂報上去。三駁三頂。巡撫大怒,嚴厲下書申斥,要提案親自審訊,並又下令縣長帶上官印到蘇州聽候處理,看來勢必遭參劾。
縣長恐懼萬分,埋怨胡老先生。老先生表示願意隨縣長進省,並說:「縣公見了撫憲(對巡撫的尊稱),請把一切責任推在胡某身上。如果有幸得到寬釋,是你縣公之福。如果不釋,胡某獨擔其責!」縣長就帶老先生來到省城蘇州。
縣長入府謁見巡撫,先生等候在轅門之外。巡撫斥責縣令量刑過輕,臉色言辭極其嚴厲。縣長叩首謝過。巡撫又說:「你初上任,是誰教你這樣作的?」
縣長說是刑房胡吏。「他跟你來了沒有?」
縣長說:「他在轅門外。」
巡撫冷笑著說:「我本就懷疑,一定有狡猾的貪吏,受了賄賂在案卷上作弊。果然不出所料!我要親自問他!」
當即下令捕官把胡先生帶進來。巡撫迎面斥叱說:「你身為刑吏,難道不知凡劫盜者傷事主至死,應當不分首犯從犯一律問斬嗎?」
先生叩頭說:「我知道!但是條律雖然有此規定,其中判定的輕重,應當有所分別。」
巡撫發怒說:「同一劫盜傷主,還分什麼輕重?」
答說:「條律規定的是積年巨盜,明火執械,殺死事主者才處死。但此案所涉及的都是失業貧民,迫於饑寒,以致鋌而走險。事主之死,是由於推擠跌倒,似乎應當從寬處理。」
巡撫高聲說:「你究竟得了盜匪多少賄賂,竟敢巧言為他們開脫?不老實說,就用夾棍夾你!」
老先生又叩頭說:「如果說下吏我有意為盜賊開脫,我不敢推辭這項罪名。至於受賄在行文上作弊,下吏我從來不屑於這種行為。不用說像這樣的大案,就是鬥毆小案,下吏也不敢昧了良心!」
巡撫冷笑說:「既然沒有受賄,為什麼極力要從輕發落?」
先生說:「不敢說!」
巡撫堅持要他說,先生回答說:「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公門裏面好修行罷了!歐陽公(歐陽修)曾說: 『如果我是盡力幫人免死而未做到,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死者也不會怪罪於我。』大人聽過這句話吧!」
巡撫聽了,很覺詫異,就叫老先生走到案旁來。仔細一看,見他滿臉善和之氣,一望而知是一位忠厚長者。立即和顏悅色問:「你有幾個兒子?」
答:「四個兒子。」
問:「幹什麼職業?」
答:「長子令儀,饒幸考中上一科的舉人。下面的三個,都是縣上的學生,老四今年恩蒙府尊選拔為第一名貢生。」
巡撫心懷敬意說:「這就是你公門裏面好修行的回報!這一案我就依你的主意,保全那些人的性命吧!這又是你兒子明年中進士的先兆了!」即命他們下去,案子也就照上報的材料定了!殺了主犯兩人,其他人全部保住了性命。縣長仍官還原任。
第二年老大果然中了進士,下面三個兒子都是貢生入了太學,老四為廩生。至今仍是書香門第。
坐花主人說:「我認為人作善事,不僅應該常懷善心,而且還應當有卓越的見識和不可動搖的信心,才能不為權勢所嚇退,不被邪見所動搖。世上人往往有第一念發心很純正的,並非不知為人處事應以濟人利物為理念,但當面對赫赫威勢,波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就改變了最初的善念。從古至今的賢士大夫中,因此而喪失高尚人品的不少啊!胡老先生,區區小吏,以堅定的見識與不屈的信念,雖面臨巡撫之尊威,脅之以嚴刑,淩之以盛氣,仍能持理侃侃,不屈不撓,充分陳述己見,巡撫大人終能收斂威慢而聽取了他的意見。
由此推之,即便象張釋之(漢廷尉,善盡其職,古有 『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之說)、徐有功(唐武后朝大吏,持平守正,所全活者甚眾)這樣的先賢,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難道不是靠堅定的見識和不退的信心,助成了他們的心願嗎?!」
恰好金山縣發生一起盜竊案,被盜人受傷而死。逮捕了首犯從犯三十多人。當時法律規定很嚴,凡搶劫偷盜傷人者,無論首犯從犯,一律問斬。這件案子由胡老先生承辦。他看三十餘人,都是失業貧民,不忍心他們都被殺頭。就以他們動機是行劫,下手作案時才誤致人死命為由,判處其中首犯二人擬斬,其餘均判處充軍流放定了案。
縣令認為他量刑過輕,老先生極力辯說:「案子雖是行劫,但看他們的供詞,都不是慣賊。即使受害人致死一節,是在黑夜,慌忙倉促中被推擠跌倒,並不是用刀刃之類殺人器械所致,看來應從輕量刑。」
縣令又擔心上級會嚴厲批駁下來,老先生又說:「如果受到駁斥,問下罪來,請把我押解進省,治我輕縱之罪!」
縣長臉色嚴肅地說:「你都肯為民請命,難道我就沒有仁愛之心嗎?」於是就按老先生的意見,作了定案處理,詳文上報。
果然被駁回,又另擬呈狀。老先生重新寫過詳情,頂報上去。三駁三頂。巡撫大怒,嚴厲下書申斥,要提案親自審訊,並又下令縣長帶上官印到蘇州聽候處理,看來勢必遭參劾。
縣長恐懼萬分,埋怨胡老先生。老先生表示願意隨縣長進省,並說:「縣公見了撫憲(對巡撫的尊稱),請把一切責任推在胡某身上。如果有幸得到寬釋,是你縣公之福。如果不釋,胡某獨擔其責!」縣長就帶老先生來到省城蘇州。
縣長入府謁見巡撫,先生等候在轅門之外。巡撫斥責縣令量刑過輕,臉色言辭極其嚴厲。縣長叩首謝過。巡撫又說:「你初上任,是誰教你這樣作的?」
縣長說是刑房胡吏。「他跟你來了沒有?」
縣長說:「他在轅門外。」
巡撫冷笑著說:「我本就懷疑,一定有狡猾的貪吏,受了賄賂在案卷上作弊。果然不出所料!我要親自問他!」
當即下令捕官把胡先生帶進來。巡撫迎面斥叱說:「你身為刑吏,難道不知凡劫盜者傷事主至死,應當不分首犯從犯一律問斬嗎?」
先生叩頭說:「我知道!但是條律雖然有此規定,其中判定的輕重,應當有所分別。」
巡撫發怒說:「同一劫盜傷主,還分什麼輕重?」
答說:「條律規定的是積年巨盜,明火執械,殺死事主者才處死。但此案所涉及的都是失業貧民,迫於饑寒,以致鋌而走險。事主之死,是由於推擠跌倒,似乎應當從寬處理。」
巡撫高聲說:「你究竟得了盜匪多少賄賂,竟敢巧言為他們開脫?不老實說,就用夾棍夾你!」
老先生又叩頭說:「如果說下吏我有意為盜賊開脫,我不敢推辭這項罪名。至於受賄在行文上作弊,下吏我從來不屑於這種行為。不用說像這樣的大案,就是鬥毆小案,下吏也不敢昧了良心!」
巡撫冷笑說:「既然沒有受賄,為什麼極力要從輕發落?」
先生說:「不敢說!」
巡撫堅持要他說,先生回答說:「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公門裏面好修行罷了!歐陽公(歐陽修)曾說: 『如果我是盡力幫人免死而未做到,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死者也不會怪罪於我。』大人聽過這句話吧!」
巡撫聽了,很覺詫異,就叫老先生走到案旁來。仔細一看,見他滿臉善和之氣,一望而知是一位忠厚長者。立即和顏悅色問:「你有幾個兒子?」
答:「四個兒子。」
問:「幹什麼職業?」
答:「長子令儀,饒幸考中上一科的舉人。下面的三個,都是縣上的學生,老四今年恩蒙府尊選拔為第一名貢生。」
巡撫心懷敬意說:「這就是你公門裏面好修行的回報!這一案我就依你的主意,保全那些人的性命吧!這又是你兒子明年中進士的先兆了!」即命他們下去,案子也就照上報的材料定了!殺了主犯兩人,其他人全部保住了性命。縣長仍官還原任。
第二年老大果然中了進士,下面三個兒子都是貢生入了太學,老四為廩生。至今仍是書香門第。
坐花主人說:「我認為人作善事,不僅應該常懷善心,而且還應當有卓越的見識和不可動搖的信心,才能不為權勢所嚇退,不被邪見所動搖。世上人往往有第一念發心很純正的,並非不知為人處事應以濟人利物為理念,但當面對赫赫威勢,波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就改變了最初的善念。從古至今的賢士大夫中,因此而喪失高尚人品的不少啊!胡老先生,區區小吏,以堅定的見識與不屈的信念,雖面臨巡撫之尊威,脅之以嚴刑,淩之以盛氣,仍能持理侃侃,不屈不撓,充分陳述己見,巡撫大人終能收斂威慢而聽取了他的意見。
由此推之,即便象張釋之(漢廷尉,善盡其職,古有 『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之說)、徐有功(唐武后朝大吏,持平守正,所全活者甚眾)這樣的先賢,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難道不是靠堅定的見識和不退的信心,助成了他們的心願嗎?!」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慈懷解瞋
有一天,舍利弗與佛陀同時站在太陽下,忽然飛來一只小鳥,停留在舍利弗的影子上。可是在舍利弗影子下的鴿子始終處於警備、不安的狀態,好像驚弓之鳥,身體不停的顫抖。
過了一會兒,小鳥飛離了舍利弗的影子,停留在佛陀的身影下,剎那間,小鳥好像找到了安全的庇護,一動也不動,很安然自在的在佛陀的身影下休憩。
目睹了這一幕,舍利弗很好奇的問佛陀:「佛陀!這只小鳥停在我的影子上,我並沒有殺牠、害牠的心念,為什麼牠會不停的顫抖而不敢久留呢?」
佛陀說:「你雖然沒有害牠的意念,可是因為你從無始以來的瞋恚余習猶存,這只小鳥感受到你的瞋習,因此在你的身影下,才會不安的一直顫抖,怕你傷害牠。」
舍利弗聽了佛陀的開示,語帶慚愧的說:「佛陀!我知道了,這表示我的慈悲心不夠,所以才會留有瞋恚余習,以後我會加倍的慈仁愛物,否則連一只小鳥都不敢親近,又如何度眾呢?」
※ ※ ※
人之心當求其和順,當含藏慈悲之念始可成仁。如果一心於暴、於戾、於虛,那心必受其毒而腐蛀敗壞矣。
人心慈懷之顯現,可促進人與人之和諧及能導及社會之溫暖,此等之事例處處可見,且能造就出不凡之光輝也。社會人心之敗壞,主要是心不能和、不能順,處處顯出猙獰的一面,更談不上其慈與悲也。然人之本性就是含蓋了無數之慈懷,只是受塵染之良知,易受暴戾所覆蓋,惟求「明及智」來求己心的光明性,始可加以破除,讓這些掩蓋之烏雲能撥開,重見其光輝,這是最主要的一環也。
和順己心,漸顯內心之慈仁,否則必得其反而敗亂己身之根基,當特別慎之。
心志歸向-第廿八章 和心慈懷
過了一會兒,小鳥飛離了舍利弗的影子,停留在佛陀的身影下,剎那間,小鳥好像找到了安全的庇護,一動也不動,很安然自在的在佛陀的身影下休憩。
目睹了這一幕,舍利弗很好奇的問佛陀:「佛陀!這只小鳥停在我的影子上,我並沒有殺牠、害牠的心念,為什麼牠會不停的顫抖而不敢久留呢?」
佛陀說:「你雖然沒有害牠的意念,可是因為你從無始以來的瞋恚余習猶存,這只小鳥感受到你的瞋習,因此在你的身影下,才會不安的一直顫抖,怕你傷害牠。」
舍利弗聽了佛陀的開示,語帶慚愧的說:「佛陀!我知道了,這表示我的慈悲心不夠,所以才會留有瞋恚余習,以後我會加倍的慈仁愛物,否則連一只小鳥都不敢親近,又如何度眾呢?」
※ ※ ※
人之心當求其和順,當含藏慈悲之念始可成仁。如果一心於暴、於戾、於虛,那心必受其毒而腐蛀敗壞矣。
人心慈懷之顯現,可促進人與人之和諧及能導及社會之溫暖,此等之事例處處可見,且能造就出不凡之光輝也。社會人心之敗壞,主要是心不能和、不能順,處處顯出猙獰的一面,更談不上其慈與悲也。然人之本性就是含蓋了無數之慈懷,只是受塵染之良知,易受暴戾所覆蓋,惟求「明及智」來求己心的光明性,始可加以破除,讓這些掩蓋之烏雲能撥開,重見其光輝,這是最主要的一環也。
和順己心,漸顯內心之慈仁,否則必得其反而敗亂己身之根基,當特別慎之。
心志歸向-第廿八章 和心慈懷
忠臣之行
景公問晏子說:「忠臣的德行怎樣呢?」
晏子回答說:「不掩蓋國君的過錯,直言進諫於君主的面前,不在外面宣揚;選拔賢德,推薦有才能的人,不偏私於自己的親屬;權衡自己的才德而就任適合自己的職位,估量自己的能力而接受相應的俸祿;看到賢德的人不要高居他的上面,接受俸祿不超過應有的數量;考量自己的權限,不超過它,以此作為行事的準則。
盡力使自己的才德與職務相稱;不遮蔽賢人而隱匿他的專長,不苛刻下屬而阿諛奉承君上;國君在位時不私事太子,國家危難時不私通諸侯;與君主相處得順利時就努力為君主辦事,否則就隱退辭官,不和君主作邪惡的事情。」
※ ※ ※
《管子·立政第四》
君主需要審查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大臣的品德與地位不相稱,二是大臣的功勞與俸祿不相稱,三是大臣的能力與官職不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治亂的根源。
所以。在一個國家裡,對於德義沒有顯著於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對於功業沒有表現於全國的人,不可給予優厚的俸祿;對於主事沒有取信於人民的人,就不能讓他做大官。所以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有過」;德行淺薄而授爵尊高,叫作「有失」。寧可有過於君子,而不可有失於小人。因為,有過於君子,帶來的怨恨淺;有失於小人,帶來的禍亂深。
因此,在一個國家裡,如果有德義不顯於朝廷而身居高位的人,賢良的大臣就得不到進用;如果有功勞不著於全國而享有重祿的人,勤奮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勵;如果有主事並未取信於人民而做了大官的人,有才能的大臣就不會出力。只有把這三個根本問題審查清楚了,臣下才不敢妄求官祿。
如果對這三個根本問題不加審查,奸臣就會與君主接近,君側小臣就會專權。這樣,在上面君主耳目閉塞,在下面政令不通,正道被拋棄,壞事就要一天天地多起來。而若審查好這三個根本問題,君主左右那些受寵的小臣就不會專權,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與官方疏遠的人們不受冤獄之害,孤寡無親的人們,也都沒有不白之冤了。
這就叫作:刑罰減少,政務精簡,甚至朝廷都無需召集群臣議事了。
晏子回答說:「不掩蓋國君的過錯,直言進諫於君主的面前,不在外面宣揚;選拔賢德,推薦有才能的人,不偏私於自己的親屬;權衡自己的才德而就任適合自己的職位,估量自己的能力而接受相應的俸祿;看到賢德的人不要高居他的上面,接受俸祿不超過應有的數量;考量自己的權限,不超過它,以此作為行事的準則。
盡力使自己的才德與職務相稱;不遮蔽賢人而隱匿他的專長,不苛刻下屬而阿諛奉承君上;國君在位時不私事太子,國家危難時不私通諸侯;與君主相處得順利時就努力為君主辦事,否則就隱退辭官,不和君主作邪惡的事情。」
※ ※ ※
《管子·立政第四》
君主需要審查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大臣的品德與地位不相稱,二是大臣的功勞與俸祿不相稱,三是大臣的能力與官職不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治亂的根源。
所以。在一個國家裡,對於德義沒有顯著於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對於功業沒有表現於全國的人,不可給予優厚的俸祿;對於主事沒有取信於人民的人,就不能讓他做大官。所以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有過」;德行淺薄而授爵尊高,叫作「有失」。寧可有過於君子,而不可有失於小人。因為,有過於君子,帶來的怨恨淺;有失於小人,帶來的禍亂深。
因此,在一個國家裡,如果有德義不顯於朝廷而身居高位的人,賢良的大臣就得不到進用;如果有功勞不著於全國而享有重祿的人,勤奮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勵;如果有主事並未取信於人民而做了大官的人,有才能的大臣就不會出力。只有把這三個根本問題審查清楚了,臣下才不敢妄求官祿。
如果對這三個根本問題不加審查,奸臣就會與君主接近,君側小臣就會專權。這樣,在上面君主耳目閉塞,在下面政令不通,正道被拋棄,壞事就要一天天地多起來。而若審查好這三個根本問題,君主左右那些受寵的小臣就不會專權,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與官方疏遠的人們不受冤獄之害,孤寡無親的人們,也都沒有不白之冤了。
這就叫作:刑罰減少,政務精簡,甚至朝廷都無需召集群臣議事了。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老子的出走
蓮生/文
近讀「老子」《道德經》、《十戒經》、《西昇經》。雖然早期已讀過,但,隱居了五載,重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老子的傳說甚多。
在道家,老子是累世化身的人物,原是太極之初的三炁,玄、元、始。其中始炁化生先天老君,先天老君以玄炁,時時而化生。
三皇時-萬化天師。
中三皇-盤古先生。
後三皇-鬱華子。
神農-大成子。
軒轅-廣成子。
少皋-隨應子。
顓帝-赤精子。
帝嚳-錄成子。
帝堯-務成子。
帝舜-尹疇子。
帝禹-真行子。
商湯-錫則子。
在商王太甲時,分身化炁於楚之毫州府、苦縣、賴鄉曲、仁里、流星園。寄胎於玄妙玉女身中,八十一年。至武丁時,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母攀李樹,從左脇出生,鬚髮皓然,其顏如童,遂以李為姓,諱曰耳,字伯陽,號聃,又號老子。
周文王時-燮邑子。
周武王時-育成子。
康王時-郭叔子。
老子當守藏史時,有說是八十年餘年,而《史記》上卻說二百餘年,可見老子的歲數甚長。
孔子(仲尼)至周,與之談,知道是聖人,乃師之,這是孔子拜老子為師。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出走,入大秦,西山函谷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是真人,老子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然後出函谷關而去。
我在《論語》上讀到: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我在《老子傳記》讀到: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出函谷關。」
請大家注意:
「道不行。」
「周德衰。」
(這六個字)
這也就是說,當「真道」不能在世間實施的時候,不如乘桴浮於海。
又「道德」不能在世上盛行時,老子乘青牛出走了,懶得看看這娑婆世界。
我看看今日的世道:
政治全是爾虞我詐,全是欺騙作偽。
文化全是指黑為白,指白為黑。
社會是燒、殺、淫、盜、騙。
國與國,攻訐不止。
人與人,不誠、不信。
宗教只在表面,浮而不實。
媒體八卦。
詭譎的恐怖主義盛行。
所謂「美」,只論那一層皮。
所謂「成就」,只在於技藝。
這個世界己變得非常奇怪了。真正的善人,被指為惡棍;真正的惡人,反而被歌頌。是非顛倒。黑白顛倒、善惡顛倒,道德完全淪喪,蕩然無存。
人只是拜金。(吸金)
爭名奪利。
我若出來,只有「誹」、「謗」、「訕」、「毀」、「刺」、「誚」。
我若不出走,欲等何時?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老子的出走
近讀「老子」《道德經》、《十戒經》、《西昇經》。雖然早期已讀過,但,隱居了五載,重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老子的傳說甚多。
在道家,老子是累世化身的人物,原是太極之初的三炁,玄、元、始。其中始炁化生先天老君,先天老君以玄炁,時時而化生。
三皇時-萬化天師。
中三皇-盤古先生。
後三皇-鬱華子。
神農-大成子。
軒轅-廣成子。
少皋-隨應子。
顓帝-赤精子。
帝嚳-錄成子。
帝堯-務成子。
帝舜-尹疇子。
帝禹-真行子。
商湯-錫則子。
在商王太甲時,分身化炁於楚之毫州府、苦縣、賴鄉曲、仁里、流星園。寄胎於玄妙玉女身中,八十一年。至武丁時,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母攀李樹,從左脇出生,鬚髮皓然,其顏如童,遂以李為姓,諱曰耳,字伯陽,號聃,又號老子。
周文王時-燮邑子。
周武王時-育成子。
康王時-郭叔子。
老子當守藏史時,有說是八十年餘年,而《史記》上卻說二百餘年,可見老子的歲數甚長。
孔子(仲尼)至周,與之談,知道是聖人,乃師之,這是孔子拜老子為師。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出走,入大秦,西山函谷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是真人,老子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然後出函谷關而去。
我在《論語》上讀到: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我在《老子傳記》讀到: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出函谷關。」
請大家注意:
「道不行。」
「周德衰。」
(這六個字)
這也就是說,當「真道」不能在世間實施的時候,不如乘桴浮於海。
又「道德」不能在世上盛行時,老子乘青牛出走了,懶得看看這娑婆世界。
我看看今日的世道:
政治全是爾虞我詐,全是欺騙作偽。
文化全是指黑為白,指白為黑。
社會是燒、殺、淫、盜、騙。
國與國,攻訐不止。
人與人,不誠、不信。
宗教只在表面,浮而不實。
媒體八卦。
詭譎的恐怖主義盛行。
所謂「美」,只論那一層皮。
所謂「成就」,只在於技藝。
這個世界己變得非常奇怪了。真正的善人,被指為惡棍;真正的惡人,反而被歌頌。是非顛倒。黑白顛倒、善惡顛倒,道德完全淪喪,蕩然無存。
人只是拜金。(吸金)
爭名奪利。
我若出來,只有「誹」、「謗」、「訕」、「毀」、「刺」、「誚」。
我若不出走,欲等何時?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老子的出走
2019年11月9日 星期六
幸災不仁
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
晉惠公時,晉國發生饑荒,秦國賣糧給他們,幫助晉國度過難關。第二年,秦國也遇上荒年,向晉國購買糧食,晉國卻不答應。
大夫慶鄭覺得這樣不妥,勸晉惠公說:「忘恩負義會導致無親;看見別人有難而高興是不仁;貪愛財物不與人分享是不祥之舉;得罪鄰國是不義的行為。這四種美德都沒有,如何能維持國家的長久?」雖然慶鄭不斷地勸說,但惠公還是沒採納他的意見。
果真秦國收到消息後非常氣憤,隔年起兵攻打晉國,晉國非但大敗,連惠公都被俘虜了。
※ ※ ※
人總是有見不得人好之心,見他人有喜慶之事則心生妒嫉,加以毀謗、陷害,破壞他人善美之事,此乃莫大之罪也。
人也總是見他人之不好而予以幸災樂禍而嘲笑之,誠不知「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焉可嘲笑?哪天換汝落難之時,不但無人伸出援手,反倒予以諷刺,汝做何感想?盼世人能將心比心,以免果報自受也。
晉惠公時,晉國發生饑荒,秦國賣糧給他們,幫助晉國度過難關。第二年,秦國也遇上荒年,向晉國購買糧食,晉國卻不答應。
大夫慶鄭覺得這樣不妥,勸晉惠公說:「忘恩負義會導致無親;看見別人有難而高興是不仁;貪愛財物不與人分享是不祥之舉;得罪鄰國是不義的行為。這四種美德都沒有,如何能維持國家的長久?」雖然慶鄭不斷地勸說,但惠公還是沒採納他的意見。
果真秦國收到消息後非常氣憤,隔年起兵攻打晉國,晉國非但大敗,連惠公都被俘虜了。
※ ※ ※
人總是有見不得人好之心,見他人有喜慶之事則心生妒嫉,加以毀謗、陷害,破壞他人善美之事,此乃莫大之罪也。
人也總是見他人之不好而予以幸災樂禍而嘲笑之,誠不知「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焉可嘲笑?哪天換汝落難之時,不但無人伸出援手,反倒予以諷刺,汝做何感想?盼世人能將心比心,以免果報自受也。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輪迴不息
果靈居士/文
我曾經在靜坐時放下一切意守空,不回憶過去,不想現在,不思考未來;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心中不執著一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一切人事物都放下,連「放下」也放下。定定靜靜意守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相無念至山窮水盡,晴天霹歷,忽然有了,感應到前三世,即前世、前二世、前三世,像錄影機一樣在腦海裡播放,然後再重錄於今生的腦裡。
我的前世:生在縣官家,年青做縣官,退休時是高官。
前二世:年青時是道士,後來出家當和尚。
前三世:賣布料的商人。
過後我找兩位有能力透視前世的人(果建居士和老師父)印證,他們透視後說出一些片斷,都符合我的前世記憶。老師父還交代我不可以把前三世說的太清楚,以免冤親債主提早找上門,被業障纏身。
我的前三世是布商,時常到寺廟裡供僧、護法、念經和聽師父講經說法。前二世就出家當和尚,在寺廟裡修行、誦經和弘法利生。由於修行的功德,前世是高官,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今世做回平凡的人。從這三世裡,讓我真正明白因果真實不虛。
前二世我是一位出家的修行者,雖然有念佛誦經持咒,沒有求生西方淨土,還想繼續投胎做人弘法利生。由於前二世修行的功德,前世投生在官府家,可惜人有隔胎之迷,只懂得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忘了弘法利生的心願,娶了兩個老婆,吃盡山珍海味,天天吃喝玩樂。隔胎之迷真可怕,我傷心的跪在佛前發願:「弟子(果靈)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今生臨命終時往生極樂世界繼續修行,直證菩提,修成正等正覺,然後乘願再來,分身六道,普度苦難的眾生。」
我們今世有修行,如果沒有求生西方淨土,來世生在人間,大富大貴。人有隔胎之迷,生在人間的富貴人家,天天吃喝玩樂,不想修行,反而會造下種種惡因,再來世可能墮落到三惡道。三惡道就要以極苦的果報,還清債後,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再投生做人,可見六道輪迴真可怕!
因此,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才是最穩當的方法。
人生短短數十年,放下一切塵事,勇猛精進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今生必須抓緊時間修行,要不然,等待死神一到,不知所措。當一個人快要死的時候,冤家債主找上身,苦不堪言,口裡念不出佛號,心裡生不出正念。所以現在要趕快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 ※ ※
彼古之眾生,經幾許年月日,六道輪迴,三途八苦,輪為今日之眾生。又不知幾許年月日,六道輪迴,亖途八苦,才為將來之眾生。嗟乎!生生滅滅,永無了期,為輪為彈,與世往來,蟲臂鼠肝,由天賦予。
然則我之此身,豈非是既作古人,忽為來者,忽作今吾,其間一段悠悠無限之年代,生滅無端,受盡了無量無邊之苦趣。鳴呼諸子,雖然前因種好,後果優然,他日輪迴此世,僥倖仍得此難得人身,但可憐呱呱墮地,依然五濁娑婆,試問當如何打算?
除大覺前因,早登彼岸,參玄悟道,徹悟無生,跳出生死輪迴之外,更無法抵抗,彼天地循環,生生滅滅之數矣。
我曾經在靜坐時放下一切意守空,不回憶過去,不想現在,不思考未來;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心中不執著一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一切人事物都放下,連「放下」也放下。定定靜靜意守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相無念至山窮水盡,晴天霹歷,忽然有了,感應到前三世,即前世、前二世、前三世,像錄影機一樣在腦海裡播放,然後再重錄於今生的腦裡。
我的前世:生在縣官家,年青做縣官,退休時是高官。
前二世:年青時是道士,後來出家當和尚。
前三世:賣布料的商人。
過後我找兩位有能力透視前世的人(果建居士和老師父)印證,他們透視後說出一些片斷,都符合我的前世記憶。老師父還交代我不可以把前三世說的太清楚,以免冤親債主提早找上門,被業障纏身。
我的前三世是布商,時常到寺廟裡供僧、護法、念經和聽師父講經說法。前二世就出家當和尚,在寺廟裡修行、誦經和弘法利生。由於修行的功德,前世是高官,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今世做回平凡的人。從這三世裡,讓我真正明白因果真實不虛。
前二世我是一位出家的修行者,雖然有念佛誦經持咒,沒有求生西方淨土,還想繼續投胎做人弘法利生。由於前二世修行的功德,前世投生在官府家,可惜人有隔胎之迷,只懂得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忘了弘法利生的心願,娶了兩個老婆,吃盡山珍海味,天天吃喝玩樂。隔胎之迷真可怕,我傷心的跪在佛前發願:「弟子(果靈)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今生臨命終時往生極樂世界繼續修行,直證菩提,修成正等正覺,然後乘願再來,分身六道,普度苦難的眾生。」
我們今世有修行,如果沒有求生西方淨土,來世生在人間,大富大貴。人有隔胎之迷,生在人間的富貴人家,天天吃喝玩樂,不想修行,反而會造下種種惡因,再來世可能墮落到三惡道。三惡道就要以極苦的果報,還清債後,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再投生做人,可見六道輪迴真可怕!
因此,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才是最穩當的方法。
人生短短數十年,放下一切塵事,勇猛精進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今生必須抓緊時間修行,要不然,等待死神一到,不知所措。當一個人快要死的時候,冤家債主找上身,苦不堪言,口裡念不出佛號,心裡生不出正念。所以現在要趕快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 ※ ※
彼古之眾生,經幾許年月日,六道輪迴,三途八苦,輪為今日之眾生。又不知幾許年月日,六道輪迴,亖途八苦,才為將來之眾生。嗟乎!生生滅滅,永無了期,為輪為彈,與世往來,蟲臂鼠肝,由天賦予。
然則我之此身,豈非是既作古人,忽為來者,忽作今吾,其間一段悠悠無限之年代,生滅無端,受盡了無量無邊之苦趣。鳴呼諸子,雖然前因種好,後果優然,他日輪迴此世,僥倖仍得此難得人身,但可憐呱呱墮地,依然五濁娑婆,試問當如何打算?
除大覺前因,早登彼岸,參玄悟道,徹悟無生,跳出生死輪迴之外,更無法抵抗,彼天地循環,生生滅滅之數矣。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虛假行刺
一個叫陽虎的人在魯國造反,國王命令說:「關閉所有的城門,抓住陽虎的重重有賞;誰敢私自放走陽虎,就砍他的頭。」
於是,全城到處都在搜查陽虎。最後,陽虎被軍隊圍了三層,走投無路,准備拔劍自殺。
這時,一個把守城門的軍士對陽虎說:「天下廣闊無垠,我放你出去吧!」
於是陽虎右手拿著劍,左手提著戈,向那個軍士跑去,軍士打開城門,把陽虎放了出去。陽虎剛到城門,又突然跑回來。
「你為何不走?」軍士吃驚地問。
陽虎一把抓住軍士,用鋒利的戈尖順著他的袖管抵住他。軍士憤怒地說:「我與你非親非故,冒著殺頭的危險放你出去,沒想到你反要害我……」沒等他說完,陽虎手裡的戈已經刺中了他的肩膀。
魯王聽說陽虎逃走了十分生氣,他命人查清了陽虎出逃的城門,把這個城門的守門人全都抓起來,准備重重懲罰。放走陽虎的軍士因為被陽虎刺了一戈,魯王以為他是跟陽虎搏鬥才受的傷,就重重地獎賞了他。
這個軍士這才醒悟,原來陽虎回頭刺他一戈是為了報答他。
於是,全城到處都在搜查陽虎。最後,陽虎被軍隊圍了三層,走投無路,准備拔劍自殺。
這時,一個把守城門的軍士對陽虎說:「天下廣闊無垠,我放你出去吧!」
於是陽虎右手拿著劍,左手提著戈,向那個軍士跑去,軍士打開城門,把陽虎放了出去。陽虎剛到城門,又突然跑回來。
「你為何不走?」軍士吃驚地問。
陽虎一把抓住軍士,用鋒利的戈尖順著他的袖管抵住他。軍士憤怒地說:「我與你非親非故,冒著殺頭的危險放你出去,沒想到你反要害我……」沒等他說完,陽虎手裡的戈已經刺中了他的肩膀。
魯王聽說陽虎逃走了十分生氣,他命人查清了陽虎出逃的城門,把這個城門的守門人全都抓起來,准備重重懲罰。放走陽虎的軍士因為被陽虎刺了一戈,魯王以為他是跟陽虎搏鬥才受的傷,就重重地獎賞了他。
這個軍士這才醒悟,原來陽虎回頭刺他一戈是為了報答他。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轉念行善可獲福
蓮生/文
太多太多的弟子向上師祈求「中頭獎」符。
但,我向所有的弟子解釋,欲得「中頭獎」,須邀「天福」。一遍又一遍的解釋。
有一部份弟子,由於沒有獲得上師的「中頭獎」符,所以對上師說:「我們感到非常失望,沒有中頭獎符,我們對信仰失去意義。」
而我,祇有苦笑。
我記得「蓮邦」雜誌第八期,有這樣的一段故事:
一個出家人,非常用心修練,過了幾年也得到了一些法力。
一天,附近村裏有位村民,來找這位出家人。作禮之後,說道:「法師,您是大慈大悲的聖人。我很窮,孩子東西都不夠吃。請您幫封我!」這位出家人說道:「從我下巴拔一根鬍子,放到你家碗櫥裏,第二天碗櫥裏將有你所需要的錢。不過不可以告訴別人此事。」
他回到家裏,很自然的就把秘密向妻子講了,而做妻子的也告訴了其他的人。不多久,這件事傳遍了遠近。成群結隊的人都來拔出家人的鬍子。他的下巴痛得流出血。
這回他不得不再度離開。
這一小段故事,就等於是我的寫照。現在,全世界均知道盧勝彥活佛的符,最是靈驗,尤其中頭獎符,很快得應驗。這下子好了,在同一地區,同一時間,就有三千個人,向師要求「中頭獎符」。
同一地區的頭獎祇有一個。
同時三千個人祈求,誰能中?
這不正是三千多人,一齊向蓮生活佛拔鬍子嗎?
據我所知,一個人要得到「橫財」,一定要有「天福」,這是因果。〈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是「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是人的禍患與幸福,本是沒有的,完全是每一個人自己去召來的,也就是自己造的禍福,行善的人有福報,作惡的人必遭映,就像影子緊緊的跟著身子一樣的。
原來命運是受了後天行為的影響,在一日又一日的改變之中。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造善造惡。我們認為,人類的得失、興衰、禍福,自古以來,都是毫髮不爽的,只是遲速不同。我們若能大處著眼,仔細的分析,小處觀察,均可明白,果然有報應,決不是全無報應。
我說,要得「中大獎」,須要「天賜福」,你身上佩上了「中頭獎符」,是讓天上的神更容易看見你,知道你想發橫財。假如你是一位有良心、光明正大、公正無私的人,你的善心如燃燈一般,再加上「中頭獎符」。則一切鬼神見之,暗中必幫助你,這叫天必感格,自能賜福吉祥。所以蓮生活佛的「中頭獎符」,令多位弟子全有感應,全中了頭獎。
而有些人,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有昧性的行為,是否私慾多,是否情弊多,是否犯了殺、盜、偷、淫。是否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是否貪、瞋、痴。是否經常為物慾與七情所染。行為公正嗎?為非作歹嗎?欺騙他人嗎?罵佛謗師嗎?
有很多人,上一輩子犯了很多的惡行,而這一輩子雖不作惡,但也沒有修善,因此「福報不大」,經常自艾自嘆,一生庸庸碌碌,永無發達之時。這樣的人要速速的轉念行善,「轉念行善」則身有光明,勇猛行善,則有天福下降。行之久久,修善積德,才能如〈太上感應篇〉的「如影隨形」啊!
這善惡之道,不但是因果,也是「邀天福」的根源。更是眾生在六道輪迴之中完全的依憑。
心中光明者,上昇光明之天界。心清淨,意輕,上昇於天。
心中黑暗者,下降黑暗之三惡道。心混濁,意重,下降地獄。
所以,不論任何宗教,這善惡是凡聖高下的權衡,學佛學道的人,更須要奉行十善,守五戒。這是人乘佛教及天乘佛教之基礎也。
有了「轉念行善」,自有福報,去惡遠,積善多,上天鬼神之眾,自會給予「天福」。
若無積善,光求「天福」,頭磕破了,也是枉然。
善惡福禍,先認清楚。
成功與否,安之若命,不必怨天尤人。
凡是求「中頭獎符」的人,先讀此篇短文可也。
盧勝彥文集第62冊《道的不可思議》轉念行善可獲福
太多太多的弟子向上師祈求「中頭獎」符。
但,我向所有的弟子解釋,欲得「中頭獎」,須邀「天福」。一遍又一遍的解釋。
有一部份弟子,由於沒有獲得上師的「中頭獎」符,所以對上師說:「我們感到非常失望,沒有中頭獎符,我們對信仰失去意義。」
而我,祇有苦笑。
我記得「蓮邦」雜誌第八期,有這樣的一段故事:
一個出家人,非常用心修練,過了幾年也得到了一些法力。
一天,附近村裏有位村民,來找這位出家人。作禮之後,說道:「法師,您是大慈大悲的聖人。我很窮,孩子東西都不夠吃。請您幫封我!」這位出家人說道:「從我下巴拔一根鬍子,放到你家碗櫥裏,第二天碗櫥裏將有你所需要的錢。不過不可以告訴別人此事。」
他回到家裏,很自然的就把秘密向妻子講了,而做妻子的也告訴了其他的人。不多久,這件事傳遍了遠近。成群結隊的人都來拔出家人的鬍子。他的下巴痛得流出血。
這回他不得不再度離開。
這一小段故事,就等於是我的寫照。現在,全世界均知道盧勝彥活佛的符,最是靈驗,尤其中頭獎符,很快得應驗。這下子好了,在同一地區,同一時間,就有三千個人,向師要求「中頭獎符」。
同一地區的頭獎祇有一個。
同時三千個人祈求,誰能中?
這不正是三千多人,一齊向蓮生活佛拔鬍子嗎?
據我所知,一個人要得到「橫財」,一定要有「天福」,這是因果。〈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是「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是人的禍患與幸福,本是沒有的,完全是每一個人自己去召來的,也就是自己造的禍福,行善的人有福報,作惡的人必遭映,就像影子緊緊的跟著身子一樣的。
原來命運是受了後天行為的影響,在一日又一日的改變之中。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造善造惡。我們認為,人類的得失、興衰、禍福,自古以來,都是毫髮不爽的,只是遲速不同。我們若能大處著眼,仔細的分析,小處觀察,均可明白,果然有報應,決不是全無報應。
我說,要得「中大獎」,須要「天賜福」,你身上佩上了「中頭獎符」,是讓天上的神更容易看見你,知道你想發橫財。假如你是一位有良心、光明正大、公正無私的人,你的善心如燃燈一般,再加上「中頭獎符」。則一切鬼神見之,暗中必幫助你,這叫天必感格,自能賜福吉祥。所以蓮生活佛的「中頭獎符」,令多位弟子全有感應,全中了頭獎。
而有些人,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有昧性的行為,是否私慾多,是否情弊多,是否犯了殺、盜、偷、淫。是否兩舌、惡口、妄語、綺語。是否貪、瞋、痴。是否經常為物慾與七情所染。行為公正嗎?為非作歹嗎?欺騙他人嗎?罵佛謗師嗎?
有很多人,上一輩子犯了很多的惡行,而這一輩子雖不作惡,但也沒有修善,因此「福報不大」,經常自艾自嘆,一生庸庸碌碌,永無發達之時。這樣的人要速速的轉念行善,「轉念行善」則身有光明,勇猛行善,則有天福下降。行之久久,修善積德,才能如〈太上感應篇〉的「如影隨形」啊!
這善惡之道,不但是因果,也是「邀天福」的根源。更是眾生在六道輪迴之中完全的依憑。
心中光明者,上昇光明之天界。心清淨,意輕,上昇於天。
心中黑暗者,下降黑暗之三惡道。心混濁,意重,下降地獄。
所以,不論任何宗教,這善惡是凡聖高下的權衡,學佛學道的人,更須要奉行十善,守五戒。這是人乘佛教及天乘佛教之基礎也。
有了「轉念行善」,自有福報,去惡遠,積善多,上天鬼神之眾,自會給予「天福」。
若無積善,光求「天福」,頭磕破了,也是枉然。
善惡福禍,先認清楚。
成功與否,安之若命,不必怨天尤人。
凡是求「中頭獎符」的人,先讀此篇短文可也。
盧勝彥文集第62冊《道的不可思議》轉念行善可獲福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劉向《說苑.政理》有一則故事:
魯國有一對父子到官府互相告對方,季康子聽到這件事,就說:「將做兒子的殺了!」
孔子連忙阻止說:「萬萬不可,人民不知道父子打官司是大逆不道的事,這是施政官員的過錯。在上位者假如治理有方,就沒這這種人了。」
季康子說:「治理人民以孝為本,現在殺一個人來懲罰不孝,這不是很好嗎?」
孔子說:「不先教導孝順的道理就殺害,是虐殺無辜的人。在上位者宣揚教化並且率先以身作則,人民就會隨之跟從;如果在上位者這樣做,人民沒有跟著做,才用刑罰懲治,人民也才會知道他們的過錯。從前有德的君子引導百姓不讓他們迷惑,所以不用威厲對待他們,刑罰也擱置不用。」
打官司的父子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官司撤銷了。
治理人民應以德為先,使他們有道德的觀念,社會風氣自然良好;光用刑罰卻不教導他們,人民並不知自己的過錯,這樣就是虐待人民。
《論語.為政》提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引導人民,用刑罰加以整治,人民只求自己的行為免於刑罰而已,心中並無羞恥心;用道德引導人民;用禮儀加以整治,人民心中不但有羞恥觀念,行為也端正符合規範。
魯國有一對父子到官府互相告對方,季康子聽到這件事,就說:「將做兒子的殺了!」
孔子連忙阻止說:「萬萬不可,人民不知道父子打官司是大逆不道的事,這是施政官員的過錯。在上位者假如治理有方,就沒這這種人了。」
季康子說:「治理人民以孝為本,現在殺一個人來懲罰不孝,這不是很好嗎?」
孔子說:「不先教導孝順的道理就殺害,是虐殺無辜的人。在上位者宣揚教化並且率先以身作則,人民就會隨之跟從;如果在上位者這樣做,人民沒有跟著做,才用刑罰懲治,人民也才會知道他們的過錯。從前有德的君子引導百姓不讓他們迷惑,所以不用威厲對待他們,刑罰也擱置不用。」
打官司的父子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官司撤銷了。
治理人民應以德為先,使他們有道德的觀念,社會風氣自然良好;光用刑罰卻不教導他們,人民並不知自己的過錯,這樣就是虐待人民。
《論語.為政》提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政令引導人民,用刑罰加以整治,人民只求自己的行為免於刑罰而已,心中並無羞恥心;用道德引導人民;用禮儀加以整治,人民心中不但有羞恥觀念,行為也端正符合規範。
是非得失總是夢
晚年時深受禪宗影響的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在鎌倉故居的書房壁上懸掛着一幅書法,只有一個字「夢」。據說是當時東本願寺的住持所題贈。
失於西元一一一八年的日本高僧西行法師,曾有和歌云:「夢中花飄零,醒來心難平。」另外有一個澤庵禪師有「夢百首」,其中的「千鳥」一則說:「幻夢當真夢,幻夢夢不醒,千鳥夜夜鳴,催人醒一醒。」
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光曾苦於基督徒之亂,求教於澤庵是否有不戰而平之道?
澤庵回答:「世界是一個夢,只是人在夢中,不知是夢,以為真有這個世界。與人相爭是夢中之爭,醒來之後那有敵人。把世界當成現實,也是因為在夢中而不知道是夢,所以勝則喜,敗則悲。相爭於自他對立的夢中,勝有何喜?敗有何悲?夢中之爭應該停止,去做一個無勝、無敗、無事的人吧!」
澤庵禪師臨終前,弟子請他寫辭世偈,澤庵推辭不掉,拿起筆來寫了一個大字——夢。又在旁邊以細字寫道:「百年三萬六千日,彌勒觀音幾是非,是亦夢,非遺夢,佛云應作如是觀。」寫完即逝,享年七十三歲,時為西元一六四五年。
※ ※ ※
人生幾何?人生多少?屈指算算,數十寒暑來也。計較啥?貪求啥?追求啥?利益終成一夢,到頭來不亦如同夢露幻泡一般,空空無也!計較而得,真樂嗎?貪求而得,真善嗎?思忖、思量,捫心想想,不亦嗚呼一聲,嘆哉!嘆哉!一切所得,豈能與參禪實修、實悟比論。惟有此,方為真快樂、真美善哉!
放眼而觀,幾人能得此真福乎?若非累劫實修,如何換得今生今時,知修了道之妙機、妙緣哉!此不亦為真善、真樂之事耳。
唯盼修子了悟此機緣之難得,莫再為世俗之名利得失而計較,計較啥?計較人生真苦短也!悟此論。
悟道箴言
失於西元一一一八年的日本高僧西行法師,曾有和歌云:「夢中花飄零,醒來心難平。」另外有一個澤庵禪師有「夢百首」,其中的「千鳥」一則說:「幻夢當真夢,幻夢夢不醒,千鳥夜夜鳴,催人醒一醒。」
幕府大將軍德川家光曾苦於基督徒之亂,求教於澤庵是否有不戰而平之道?
澤庵回答:「世界是一個夢,只是人在夢中,不知是夢,以為真有這個世界。與人相爭是夢中之爭,醒來之後那有敵人。把世界當成現實,也是因為在夢中而不知道是夢,所以勝則喜,敗則悲。相爭於自他對立的夢中,勝有何喜?敗有何悲?夢中之爭應該停止,去做一個無勝、無敗、無事的人吧!」
澤庵禪師臨終前,弟子請他寫辭世偈,澤庵推辭不掉,拿起筆來寫了一個大字——夢。又在旁邊以細字寫道:「百年三萬六千日,彌勒觀音幾是非,是亦夢,非遺夢,佛云應作如是觀。」寫完即逝,享年七十三歲,時為西元一六四五年。
※ ※ ※
人生幾何?人生多少?屈指算算,數十寒暑來也。計較啥?貪求啥?追求啥?利益終成一夢,到頭來不亦如同夢露幻泡一般,空空無也!計較而得,真樂嗎?貪求而得,真善嗎?思忖、思量,捫心想想,不亦嗚呼一聲,嘆哉!嘆哉!一切所得,豈能與參禪實修、實悟比論。惟有此,方為真快樂、真美善哉!
放眼而觀,幾人能得此真福乎?若非累劫實修,如何換得今生今時,知修了道之妙機、妙緣哉!此不亦為真善、真樂之事耳。
唯盼修子了悟此機緣之難得,莫再為世俗之名利得失而計較,計較啥?計較人生真苦短也!悟此論。
悟道箴言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禮治天下
景公舉行大射禮以選拔勇士,晏子按禮制擺好宴席,排好坐序,侍候景公按大射禮儀進行。
景公說:「大射禮的儀式,我已對它厭煩了,我要得到的是天下的勇士,想和他們一起圖謀國家的大業。」
晏子說:「君主不講禮儀,就是平民百姓了;平民不講禮儀,就會成為禽獸。那些不講禮儀的『勇』多了,就會造成殺害君主的後果;如果不講禮的『力』多了,就會造成殺害長輩的惡果。但是現在還沒有人敢這樣做,就是因為有禮限制的緣故。禮,是用來治理人民的;轡,是用來駕馭馬的。沒有禮制而能治理好國家的,我還沒有聽說過啊!」
景公說:「說得好!」於是整頓好大射禮儀,與晏子換了坐次,奉為上客,成天向晏子問禮。
※ ※ ※
禮之意義︰禮者,理也。就是規規矩矩的態度。聖人承天命而制之者也。用以表示恭敬之儀容,又表示尊敬之動作。乃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
所謂節文者,譬如為人之子,應盡其孝之義務,此即天理。晨昏定省,冬溫夏涼,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節全家祭祖掃墓、祖先忌日追思拜拜),此即節文,乃為人子之禮也。
禮者無所不包,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作事有規,淫亂不犯,此皆莊嚴、中正之禮儀也。然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以禮居先,無禮儀則上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則亂)。故聖人制禮,所以齊民。君子守禮,所以保身。運於作事接物,常存誠敬之心,以正為在禮者,禮之不可易,乃是正人身之法則也。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非者罪也,四正者罡也。正氣也。
景公說:「大射禮的儀式,我已對它厭煩了,我要得到的是天下的勇士,想和他們一起圖謀國家的大業。」
晏子說:「君主不講禮儀,就是平民百姓了;平民不講禮儀,就會成為禽獸。那些不講禮儀的『勇』多了,就會造成殺害君主的後果;如果不講禮的『力』多了,就會造成殺害長輩的惡果。但是現在還沒有人敢這樣做,就是因為有禮限制的緣故。禮,是用來治理人民的;轡,是用來駕馭馬的。沒有禮制而能治理好國家的,我還沒有聽說過啊!」
景公說:「說得好!」於是整頓好大射禮儀,與晏子換了坐次,奉為上客,成天向晏子問禮。
※ ※ ※
禮之意義︰禮者,理也。就是規規矩矩的態度。聖人承天命而制之者也。用以表示恭敬之儀容,又表示尊敬之動作。乃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
所謂節文者,譬如為人之子,應盡其孝之義務,此即天理。晨昏定省,冬溫夏涼,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清明節全家祭祖掃墓、祖先忌日追思拜拜),此即節文,乃為人子之禮也。
禮者無所不包,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作事有規,淫亂不犯,此皆莊嚴、中正之禮儀也。然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以禮居先,無禮儀則上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則亂)。故聖人制禮,所以齊民。君子守禮,所以保身。運於作事接物,常存誠敬之心,以正為在禮者,禮之不可易,乃是正人身之法則也。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非者罪也,四正者罡也。正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