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理與數

 

《子不語》


  秀才鍾悟,是常州人,一生行善,晚年沒有兒子,而且衣食不周全,心中鬱鬱不樂。


  病重臨危時,對他妻子:「我死後先不要放我進棺材中。我有不平事,要投訴冥王。或許有靈驗,也不一定。」隨即就氣了,而心口還有溫暖,妻子依他的話,不動屍體等待著。


  死三天後,果然醒來,:「我死後到陰間,所見人民往來,與陽世一樣。聽有叫李大王的,專管賞善罰惡的事。我求人指引到他的衙門,思量準備投訴。果然到一處,宮殿巍峨,裏面坐有尊貴的大官。


  我進去拜見,自報姓名,將生平修善沒有善報的事一一明,而且責怪神沒有靈驗。


  神笑:『你行善行惡,我都知道,你窮困沒有兒子,不是我所知的,也不是我管的。』


  問:『什麼神管?』


  答:『素大王。』


  我心裏明白『李』就是『理』;『素』就是『數』。因而求神送我到素王處問一問。


  神:『素王尊嚴,不像我這裏沒有人阻攔進門。我正有事要與素王商辦,你可隨我同行。』


  過了一會兒,聽到呼喝聲,隨從差役,都是整齊嚴肅。


  走到半途,見相隨的有鮮血淋瀝地『受冤未報』,有咬牙切齒地『逆黨未除』,有美婦人而拉著醜男的『夫婦錯配』。


  最後有一人是帝王打扮,相貌高大而衣服鞋子濕透了,:『我是周昭王。我家祖宗,自從后稷、公劉以來,積德累仁,我祖父文王、武王、成王、康王,聖賢相繼,怎麼傳到我這裏,而依慣例南征,無故被楚人溺死。


  幸好有勇士辛游靡臂長力大,救起我的屍體,送回洛陽安葬,否則白白被江魚吞吃了。後來雖然有齊侯小白藉故問一問,也不過是敷衍了事,草草完結。如此奇冤,二千年來沒有一點報應,希望神替我。』


  李王都答應。其餘的鬼聽了,紛紛然都有怒色。我才醒悟到世事不平的,還有許多大冤情,像我的貧困,不過是小事,氣就平順了。


  走了一會兒,聽到途中喝開道而來:『素王來了。』李王迎上前,各自在轎子中交談。開始時小聲絮叨,接著就大聲爭執,吵嚷聽不清。再後來兩神下車,揮拳相鬥。


  李漸漸落敗,群鬼就從旁相助他,我也奮身相救,但終究不能勝。李神怒:『你們跟我上奏玉皇,聽候處分。』隨即騰雲而起,二神都不見了。


  不一會兒都下來了,雲中有披霞帔而穿宮裝的二仙女相隨而來,手拿金尊玉杯,傳詔:『玉帝要管三十六天的事,沒空閒聽這些太小的官司。現今贈給二神天酒一尊,共十杯。有能多喝的,就處理他的事。』


  李神大喜,自稱『我的酒量本來很大。』踴躍上前搶著喝,喝到第三杯,就捧著肚子要吐。素神喝完七杯,還沒有醉意。仙女:『你們不要走,先等我回復玉帝後再走。』


  須臾間,又下來了,傳玉帝話:『道理勝不過命數,自古都是一樣。看這種酒量,你們就應該明白。要知道世上凡是一切神鬼聖賢,英雄才子,鮮花美女,珠玉錦繡,名書名畫,或得到珍寵、遇到時尚,或遭凶受劫,素王掌管七分,李王掌管三分。


  素王因為酒量大,所以往往喝醉,顛倒亂來。我三十六天的日食和星星墜落,尚且被素王把持擅權,我都不能作主,何況李王呢?但畢竟李王能飲三杯,那麼人心天理,美惡是非,終有三分公道,直到萬古千秋,綿綿不斷。


  鍾某陽數雖然到頭,而這裏面的消息不能到世間傳播一番,那麼以後告狀的越來越多,所以就開恩增壽一紀(十二年),放他還陽,此後永遠不能作為慣例。」


  鍾聽完後還魂,又過十二年才死。常對人:「李王樣貌清雅,如世間塑造的文昌神;素王樣貌醜陋,一團渾沌,看上去耳、目、口、鼻不太分明。跟從的所有人,大概相似,千百人中,也有些美秀可愛的,他的黨羽也不太好看。」鍾本來名叫護,從此就改名叫悟。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一心念佛

 

  橫山有一老和尚,門下弟子圓智入門五載,心境難定,無法開悟,日日都須靠著工作勞累才能靜下休息。


  圓智難忍所受,跑去向老和尚請益如何開悟?圓智問:「弟子整日誦經,能見佛嗎?」


  老和尚答:「汝心似波濤洶湧的大浪,有佛也早被沖走了!」


  圓智問:「心難清淨,無法靜下來,那念佛能得到安靜嗎?」


  老和尚答:「此吾不敢給汝肯定之,因汝心非吾心;但吾可肯定的告訴你,心若自信堅定,終可見佛啊!」


  圓智恍然大悟言:「己心自信,終可見佛!己心散亂,佛又在哪裡?」笑言二句而離去。


※ ※ ※


  唸佛之法門,看似很簡單,只唸一句佛號,六字洪名,一教就會,常唸就熟。可是要真誠唸好,唸得一心不亂,唸到三昧成功,卻就不容易。當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磨練,亦如拿一條線,把一百零八粒佛珠串在一起,不要使他斷線,唸佛亦如是也。


  唸唸相續,無有間斷,故唐朝白居易對修持唸佛非常誠懇,他曰: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渡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縱曉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應生,不達又如何?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唸阿彌陀。


  吾認為唸佛之人,應該如白居易之誠心、誠意,放下一切,唸佛沒有不成功。此乃是念茲在茲,一心唸佛也。所以唸佛法門稱為淨土法門,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甚深真理者也。


慈懷普澤—述一心不亂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敗人苗稼

 

  釋義:毀壞別人所種植的秧苗稻穀。


  清朝康熙丁未年,湖廣民李甲,以賣牛為業,他每次到了稻穀成熟的時候,就在四更天把所養的牛群放出來,去吃別人田裡所種的稻穀,牛群所吃的面積達數裡之廣,而李甲仍習以為常地這樣做;因為當地地廣人稀,別人也難以察覺這件事。


  忽然有一天,李甲被雷打死,他的背上,呈現出四個紅字一一縱牛害稼。意思是:李甲放縱自己所養的牛,殘害別人所種的稻穀。


  百姓依靠稻穀糧食來養活身命,況且農夫的春耕夏耘種植稻穀,實在是非常地辛苦;而且完糧納養家活口,也都是靠著稻穀的收成。所以怎麼可以阻礙水利,使得田地乾旱;潰決堤防,使得莊稼淹沒;放縱牲畜去踐踏田地、吃掉稻穀,使得天地所生養的稻穀,不能收成,農夫的辛苦,徒勞而無功,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


  然而不僅是如此,若是在上位的人,不重視農耕的時機,不講究水利的灌,而影響了農民的收成,這也是屬於敗人苗稼的行為,也可以用這個罪名來定他的罪啊!


乳牛吃草

 

蓮生/文

 

  列車進入荷蘭的國境。


  遠遠有一大片草原,草原之上有點點的黑白乳牛。荷蘭的牛吃草有一個特色。將大草原分為四大片,從第一片開始吃起,當吃到第四片草全部吃完的時候,第一片草已重新又長了出來。


  於是,又從第一片草開始吃。如此循環。


  我想到一個問題:


  牛祇是吃草,而牛會如此健壯,又能最富養營的牛乳,這也是天生萬物的特性之一。


  假如我們人類也吃草,會不會如此強壯?又能生什麼?這是體質的因緣不同吧!


  曾經有人問我:


  「牛益於世人多矣!人類利用牛的勞力,辛勤的工作一輩子。又食其生的牛乳,最後又殺了牠,取其牛脂為油,食其肉,取其皮為鞋子或皮包等物,這是什麼因果呢?」


  我記得有一偈是這樣的:


  眾生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

  食而不修行。

  披毛戴角還。


  我當然知道,當牛有當牛的因果,牛的相貌甚為醜陋,在外表上,沒有什麼好處。但其他益處大矣!平日祇有吃草,可算清淨自居,可利用其耕作、拉車、運輸等等。


  母牛有乳。


  牛肉、牛脂、牛皮均可供食用及物用。


  我:「所謂因緣果報,就是這樣,這些牛隻也是為了還債而生成的,不但要還債,而且要償命債而來的。可見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若不求生淨土成佛,命債永遠無了結之時。」


  「修行人也有還命債的嗎?」


  「有的。例如:安世高、曇無懺、王嘉等等。雖然他們修行的境界已經很高很偉大,如同菩薩一般,但為了前世因果,還是要被殺害,這是不能不償清命債的。」


  我們曉得「報業」是很可怕的東西。


  所以修行人不可造業啊!


  我們人類由於轉世輪迴已有多劫,所以有大海一樣的種種惡因,這些惡因會如同繩子一般將眾生繫縛在三界的牢獄之中。


  其實今生今世的種種障礙,一切不如意,全是業障的緣故。


  維摩經


  是身如影。


  從業緣生。


  凡夫與聖人從茲而分:


  凡夫因為業障重,智就變成了識。


  聖人因為沒有業,識就變成了智。


  又有人問我:


  「要如何才能避開惡緣業報呢?」


  我:「我們首先要認清楚三惡道的痛苦,知道輪迴的可怖畏,最好避開俗世的散亂紛雜,不與世人一樣的爭名奪利。」


  我又:「世間的一切人,都是尋求快樂而實際上得到痛苦的。這是對欲望的執著,無法從痛苦中獲得解,為了消除痛苦,就必須要確實了解痛苦之因由。」


  「如何從痛苦中獲得解?」


  「過八正道的生活吧!」


  寒山子的詩:


  田舍多桑園。

  牛犢滿轍。

  肯信有因果。

  頑皮早晚裂。

  眼看消磨盡。

  當頭各自活。

  紙袴瓦作棍。

  到頭凍餓殺。


  我看到荷蘭的大草原,乳牛低頭吃草的情景,使我想起了因緣果報的事,看這世間,真是綺麗,但也是「披毛戴角還」的業障現前啊!


盧勝文集第91冊《千萬隻膜拜的手》乳牛吃草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晏子諫齊景公

 

  景公問晏子:「以前我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為他治理齊國,能成就武功,樹立美德,聯合諸侯,安定保衛冀州。國、越國願意接受我國號令,荊地楚國懼怕我們,諸侯沒有不臣服的,又殷勤為周王室效力,周天子嘉奬於桓公。


  先君顯赫的功績,是得力於管仲的輔佐啊!現在我也想將齊國的國政交給先生,由先生輔佐我,來發揚先君恒公的偉大功績,而繼承管仲開創的事業。」


  晏子回答:「從前我先君桓公,善於任用賢能的人,國家又有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籍編排制度,百姓普遍都得到治理。


  有權勢的人不欺凌地位低的人,富有的人不傲視貧窮的人,有功的人不譴責無功的人,有才辯的人不呵叱愚鈍的人。辦事不求私利,審理獄訟不曲從權貴,宮的妻妾沒有多餘的飲食,宮外的臣子不發額外的俸祿,鰥夫寡婦沒有出現饑餓的臉色。


  自己不因為飲食上的癖好而損害人民的財物,不因為宮室的奢侈而勞動人民的苦力。有節度地取之於民,而普遍地用之於民;府庫沒有收藏,倉廩沒有糧食;君上沒有驕傲的品行,臣下沒有諂諛的劣德。因此管仲能讓齊國避免災難,而使我先君能參與天子的政事。


  現在您想光大先君的功績,而繼承管仲的事業,那就不要因為自己的多種嗜好而傷害百姓,不要因為自己嗜好現物使諸侯怨恨,我怎敢不協助善德盡力輔佐,以順從您的心意呢?


  現在您疏遠賢德的人,而任用阿諛奉承的人,使喚人民好像沒有個完,搜刮賦好像還不滿足;多取之於民,而少施之於民;向諸侯要求的多,而輕慢對他們的禮節;府庫的收藏多得腐爛生蟲,而對諸侯卻違背禮法;豆粟糧食深藏在倉廩裏,而怨恨淤積在百姓的心中;國君與臣民互相憎惡,而政令刑罰卻無定規。我深怕國家危亡衰敗了,而您就不能享受了!又怎麼能發揚先君的功績而繼承管子的事業呢?」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佛印和尚

 

  佛印是杭州聖山寺的和尚,也是蘇東坡的好友。人家和尚葷酒不沾,這個和尚卻什麼都吃,以好吃出名。每次蘇東坡請客設宴,他都不請自來。


  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遊西湖,準備了許多酒菜,特地想過佛印和尚。


  船離了岸,他才笑著對黃庭堅:「今兒個咱們總算開佛印了,咱們將船開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


  誰知佛印和尚事先就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遊西湖,並探聽到他們租了哪隻船,就預先上了船,進船艙板底下。


  明月當空,湖面一片銀白世界,十分壯觀。蘇東坡他們的船慢悠悠地盪到西湖三塔附近,兩人都很高興。


  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鬍鬚,對黃庭堅「佛印不來,我們清靜多了。我們來行個酒令,如何?」


  「好呀!」黃庭堅


  「這回行酒令定個規矩:要四句,前兩句寫眼前景,後兩句用『哉』字結尾。」


  「好!」


  蘇東坡行令,先唸道:


  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蓮葉旁的浮萍,接著行令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妙啊!來,敬你一杯!」兩人相視大笑,舉杯喝酒。


  這時,在船艙板底下的佛印再也忍不住了,因為人家都已經又吃又喝了,而自己卻還憋在船艙,就推開船艙板爬了上來,行令道:


  船艙撥開,佛印出來。

  愁煞人哉!愁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有人推開船艙板,不禁嚇了一跳,等到看清站起來的是佛印和尚時,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蘇東坡趕緊拉過佛印來喝酒,道:「你藏得巧,酒令也行得妙。想不到你是一個不開的佛印。來!喝酒吧!」


  於是,三個好朋友就一塊兒賞月遊湖,又高高興興地行起酒令來了。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江城子》

 

  蘇東坡著名的《江城子》,其實是關於一個女紅妝的故事。


  蘇東坡在朝中與王安石政見不合,神宗派他到杭州府做通判。這時正是仲夏天氣,陣雨剛過,有一天,老朋友劉貢甫來約他一同遊西湖。


  兩人來到孤山竹閣的臨風亭上,遠眺西湖美景。只見湖心有一條畫船,順著風勢慢慢盪到臨風亭前。


  船幃開處,從船裡走出一位淡雅裝束的佳人,二十來,風韻嫻雅、端莊秀麗,手中抱著一面古箏。她向蘇東坡深深道了個福,問道:


  「亭内坐的是蘇學士嗎?」


  「在下正是蘇軾。請教娘子芳名。」


  蘇東坡答著,心裡暗暗納悶,這女子為何知道我?


  那女子微微一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大學士您就別問我的姓名了吧!」


  「妳是何方人氏?這總可以告訴我吧!」


  「我家就住在錢塘江那邊。」


  「妳找我有什麼事?這大概也可以告訴我吧!」


  女子吸了一口氣:「該怎麼對你呢!自我懂事以來,就仰慕大學士您的才氣,也最愛讀大學士的詩文。心裡想呀,要是有哪一天能見到大學士,讓您看我一眼,我就死而無怨啦!有時甚至還想……唉!那都是女兒家的胡思亂想,還提它做什麼!只怪我與大學士的緣分太薄,現在已經晚啦!我已經有了丈夫啦……」


  女子著,聲音哽咽了,眼眶也紅了。


  蘇東坡聽了很受感動,便問:「妳需要我幫妳什麼忙嗎?」


  女子指了指眼淚,:「我能要你幫什麼忙呢?再這個忙你也幫不了,我只要見你一面就滿足了。我帶來了一面古箏,彈得不算好,大學士願賞臉聽一曲嗎?」


  「啊,妳彈吧!蘇軾在此洗耳恭聽。」


  女子輕理絲弦,先彈一曲《長相思》,又接著彈了一曲《高山流水》,琴聲飄渺,如幻如夢。


  曲終,她站起身來,又對蘇東坡道了個萬福,返船離去。風送畫船,不一會兒,孤舟渺渺,隱入湖山,只有那若斷若續的琴聲仍不時隨風飄來。


  蘇東坡悵然若失,久久望著湖煙深處。劉貢甫推了推他,:「子瞻兄,今日之事太令人感動了,你能不留首詩嗎?」


  蘇東坡回過神來,激動地吟出了名傳千古的《江城子》:


  鳳凰山下雨初晴,

  水風清,晚霞明。

  一芙蓉,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待曲終尋問取,

  人不見,數峰青。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斬貓行動劇

 

蓮生/文


  「南泉普願禪師」的斬貓,學佛的人都知道,算是最精彩的「行動劇」了。


  禪房分東堂、西堂、兩堂的和尚爭奪一隻貓兒,剛好南泉走過。


  南泉


  「道得即救了此貓,道不得就斬了此貓!」


  這是迫眾和尚腦力激盪。


  結果。


  沒有一個和尚能應對。


  於是,南泉普願禪師,便用刀把貓兒給斬成二段。


  一聲慘叫!死了。


  不久,趙州和尚從外頭歸來。


  南泉問趙州:


  「你如何救此貓?」


  趙州和尚上的履,放在自己的頭上,走了出去。


  (這也是行動劇)


  「南泉普願禪師」一看,


  「如果趙州和尚在場,一定救得了此貓。」



  我覺得:「這是一幕很精彩的行動劇,也算是腦力大激盪。」


  但,如果不明心,不見性,任你思索千百度,也救不了此貓之命。


  趙州的履,像徵什麼?


  放頭上,象徵什麼?


  走出去,象徵什麼?


  趙州和尚能表演這個行動劇,非常的了不起。



  東堂和尚、西堂和尚爭奪一隻貓。這表示東堂、西堂和尚尚有欲望,欲望即是煩惱,那隻猫就象徵了執著的「煩惱」。


  南泉普願禪師,見和尚爭貓兒,便持刀要來斬猫。


  (斬猫即斬煩惱是也)


  和尚們答不出,會不得,正是不明白「第一義諦」也。


  趙州和尚歸來,南泉禪師以爭貓之事向其詢問。


  趙州和尚,將履取下,頂在頭頂,走了出去。所謂:


  「履在下,卻頂頭上」。


  表示「顛倒」之意。


  也即是何須斬貓,南泉禪師行事「顛倒」。


  如果以「第一義諦」來論:


  煩惱與第一義諦(真如)從無干涉。


  煩惱即是菩提。


  煩惱不用對治。


  斬貓即是對治,其實根本就不用斬貓的。


  因此:


  南泉


  「若你在,猫就有救了。


盧勝文集192冊《天下第一精彩》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日本人的可怕美德

 

  有一次,北京一位學者在日本遇到嚴重的堵車,很多輛車首尾相連排了數公里。然而,令他感到震撼的是,所有的車輛都很有秩序地排在道路的一邊,而另一邊逆向車道空空蕩蕩,卻無人爭搶。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以後,有一家銀行向很多災民提供了一筆不菲的無息貸款,這些貸款無須擔保,只要把姓名和聯繫方式留下即可。三年後,所有貸款全部還清,沒有一例拖欠。


  1994年,廣島亞運會舉行了隆重閉幕式。結束後,六萬人的體育場竟然沒有留下一片廢紙、一點果皮垃圾。


  這是怎樣的一種「可怕」?是高度的文明素養,是高度的誠信,是高度自信的心理,是高度發達的教育。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小和尚問老和尚:「菩薩還殺生嗎?」心中卻在想:「師父一定回答不殺,哪有菩薩破戒殺生之理!」


  不料老和尚鄭重地回答:「殺!菩薩常常殺生,不知疲倦!」


  「什麼!」小和尚瞪大了眼睛,支起了耳,好像聽到了天外來音。「菩薩怎麼會殺生,還常常殺生呢?」


  「為救度眾生,為降妖除魔!」老和尚淡然


  「那麼,菩薩豈不是犯了大戒嗎?」小和尚不解地問。


  「犯戒又不犯戒!」老和尚在耐心解釋:「犯戒是因為有殺生之相,破了戒的形式;不犯戒是因為菩薩心中沒有絲毫殺念,所以符合戒的精神。」


  「那麼,菩薩在殺生之時,心中當作何念呢?」小和尚好奇地問。


  「菩薩殺生時,當作此念:救助被害眾生使其免於水深火熱,救助害人惡魔使其免於萬劫沉淪!」


  「菩薩殺生,還入地獄嗎?」小和尚追問。


  「菩薩常入地獄!」老和尚答。


  「為什麼?」小和尚不解。


  「菩薩救助眾生永不休息,所以降妖除魔也永不停止,又怎能不常下地獄呢?」


  「菩薩明知會下地獄,為什麼還要殺生呢?」小和尚更是不解。


  「這正是菩薩的精神所在。」老和尚莊嚴地:「為救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