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在無量劫前,觀世音菩薩早己成佛,但為了度盡世間一切眾生,故乘願再來。眾所周知的世尊--釋迦牟尼佛和現在數不清的諸佛菩薩們,過去曾經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學生。
經過若干劫的救度後,觀世音菩薩在衪的普陀洛迦山淨土上,觀視六道輪迴中的眾生,發現未度的生命仍然無窮無盡,他們恆久地受種種痛苦的折磨,經歷無數次之生生死死,周轉不停。
故此,觀世音菩薩又再發心:「我當度盡一切眾生,若我退心,當令我身裂為千片!」然後又繼續度眾之事業。
據說,衪首先下降到地獄道,然後逐漸上升到餓鬼道,隔了一段不可思量長時間後,衪又再觀視六道苦海眾生,發現眾生數目仍未減少,痛苦也絲毫不見息滅,於是菩薩又再繼續度苦之工作。
如是者,三次觀視而發現自己的付出似乎不太見到成效,雖然衪長久以來從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救出無數無量的眾生,卻仍然有無數的眾生再次犯錯、造惡而墮入地獄……,衪內心十分悲慟。
觀世音菩薩發心解救眾生的決心,開始動搖減退,衪的頭、身、手、足便在那一剎那間裂成千片,如同千葉蓮花一般,一瓣一瓣的破碎。
這時,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觀世音菩薩的上師--阿彌陀佛,即化現在衪面前,向觀世音菩薩開示:
誓願是三昧耶!
救度是永無止盡!
慈悲不是一時!
修行是繼續實踐!
同時,阿彌陀佛宣說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咒,這咒一宣說,觀世音菩薩得到真言,即刻變化成千手千眼,破碎為十片的頭,變化為十個頭顱:有面露微笑的慈悲相,有現忿怒的降魔相……在十面的頂上再化現出一面阿彌陀佛之面容,作為引導加持的表義。
這樣,觀世音菩薩就有十一個頭和一千隻手,每隻手掌上都有一眼睛,象徵智慧和善巧的結合,乃是真慈悲的標記,這個法相比以前更燦爛、亮麗和威武有力,可度化更多眾生。
觀世音菩薩得了大智慧,便永不退轉,當下更發了誓願:「我當度盡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未證悟前,我誓不成佛!」
這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緣起的由來。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從兩首詞看「人生」
蓮生/文
蘇東坡的「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
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休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
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
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東坡的「臨江仙.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這兩首詞,是蘇東坡寫的,我欣賞的原因是,在蘇東坡多災多難的一生之中,高位時,任大學士,皇帝的侍讀(老師)。被貶時,遠至嶺南與海南島。蘇東坡對人生,亦有醒悟之境。
第一首的︰
隙中駒──出自《莊子》的<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
石中火──打火石發出的火星,一瞬即逝。人生苦短。
夢中身──人生短暫,如虛幻之像。
這如同《金剛經》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在第二首詞中,我欣賞「長恨此身非我有」。
此句出自︰
大舜問丞︰「道可得而有乎?」
丞答︰「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大舜說︰「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丞答︰「是天地委形也。」
(丞是大舜的老師)
我個人覺得,蘇東坡的一生,是有莊子的思想在其中。
例如︰
身外倘來都似夢。
醉裡無何即是鄉。
這「無何有」,在《莊子》<逍遙遊>之中,「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
《莊子》<列御寇>︰「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
我最欣賞︰
「無何有」三字,我說,「無何有」是近道也。人生是何?
我答︰「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答︰「無何有。」
莊子的一句「無何有」真是妙哉!道在其中也,佛性在其中也,悟也未?
《不可說之說》從兩首詞看「人生」
蘇東坡的「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
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休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
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
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東坡的「臨江仙.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這兩首詞,是蘇東坡寫的,我欣賞的原因是,在蘇東坡多災多難的一生之中,高位時,任大學士,皇帝的侍讀(老師)。被貶時,遠至嶺南與海南島。蘇東坡對人生,亦有醒悟之境。
第一首的︰
隙中駒──出自《莊子》的<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
石中火──打火石發出的火星,一瞬即逝。人生苦短。
夢中身──人生短暫,如虛幻之像。
這如同《金剛經》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在第二首詞中,我欣賞「長恨此身非我有」。
此句出自︰
大舜問丞︰「道可得而有乎?」
丞答︰「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大舜說︰「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丞答︰「是天地委形也。」
(丞是大舜的老師)
我個人覺得,蘇東坡的一生,是有莊子的思想在其中。
例如︰
身外倘來都似夢。
醉裡無何即是鄉。
這「無何有」,在《莊子》<逍遙遊>之中,「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
《莊子》<列御寇>︰「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
我最欣賞︰
「無何有」三字,我說,「無何有」是近道也。人生是何?
我答︰「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答︰「無何有。」
莊子的一句「無何有」真是妙哉!道在其中也,佛性在其中也,悟也未?
《不可說之說》從兩首詞看「人生」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拋棄髮妻致病殃
濟公活佛 降
詩曰:觀聞世境起塵煙。淘浪狂風業掀天。
哀憫娑婆難出苦。指陳因果化紅蓮。
聖示:年復年、日復日,時光似箭梭。臘月又將至。甲申年已行至歲暮,一轉眼已是鶴髮之齡。世人若不及時把握此身修,更待何時能逍遙遊?
萬般皆是空,唯有修行真。世人百年歸空帶走的也只有一身功或業,希世人勿再蹉跎寶貴光陰。可!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徒兒叩見恩師聖安!
濟佛:文筆快上蓮台……。今夜探訪之目的已到達了!文筆可下蓮台。
(此時蓮台停駐於一平房之前,屋子甚為簡陋,入內一探,客廳坐著一位年約四十多歲之男子。)
文筆:恩師!請問此男子是否為今夜探訪之對象?
濟佛:然也!此男子近年來遭逢甚多變故,身上之病業亦不間斷。三十八歲時已罹患肝癌,而後幾年之中亦患有賢臟之疾病。隨後又罹患糖尿病,導至全身浮腫;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其之腳部因氣血循環失調,導至患有腳氣,寸步難行。
文筆:恩師!其是何因果所致呢?
濟佛:其之因果須回溯至十年前,因業務所需須伴隨客戶至酒店應酬。因長期涉足酒店,故與其中一名歡場女子發生情愫。交往年餘,此男子便隱滿髮妻,在外與此女子同居。此男子雖日日晚歸,但總以應酬為藉口搪塞髮妻,其妻亦深信不疑,於是此男子便腳踏兩條船有二年餘。
此時其妻不幸身罹患俗稱富貴病之糖尿病,身體逐漸虛弱。亦因長期服用藥物,導至身材變形,嬌容不再。其妻亦因如此,所以依賴心越重,向其先生要求每日早回。男子心繫家外之嬌娃,又見髮妻宛如邋遢之黃臉婆,甚感厭煩。於是心生一計,連哄帶騙將妻子送回娘家,美其言至鄉下養病,有益身體之康復。其妻亦信任先生,故獨自回娘家養病,此時男子已是無所顧慮,便將紅粉接至豪宅同居。
其妻回鄉甚久,未見丈夫前來探病,電話連繫亦覺搪塞,深感有異,便搭車回家一探究竟。一入家門,發現先生竟將女子接回家中居住。當下悲恨交加,要求先生離開此女。熟知其先生以此女已懷有身孕為由不能棄之,髮妻當下宛如晴天霹靂,痛苦難掩,因自己結婚多年一直無能受孕,心中對先生有愧,故面對先生之要求亦無能反駁。孰知先生反而要求髮妻能簽立離婚同意書成全他們,髮妻見大勢已去,只能黯然答應。隨後未多久,此紅粉便以女主人之身分入居豪宅及介入公司之業務。
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現前,因出生之孩兒檢測血型竟不合於父母之血型,此男子深感有異,遂要求DNA之檢查。孰料答案否定,男子再三逼問妻子後,才知原來妻子與另一男子早有親密關係。
男子悲恨交加,後悔與前妻離婚,此女子已知無有轉機,翌日將公司之所有款項全部攜走,導至公司連連跳票。男子悲憤無奈之餘只好宣佈破產,連帶豪宅亦變賣,頓時窮苦潦倒,只好回老家居住。
再言前之髮妻,因遭逢先生外遇之刺激,身心創傷甚深,未過二年便因病含恨而終,臨終前誓言不放過負心漢。一縷幽魂歸至地府伸控其之怨恨,經對照屬實,准予領旨討報其前夫之身體,讓其倍嚐病體之折磨。
其前夫近年來病業現前,因身患多重病症,亦無能上班賺錢,僅靠社會之資源維生。
文筆:其妻處境甚為可憐,為人丈夫功成名就時,切勿背棄糟糠妻,因再大的成就亦彌補不了家庭的破碎,希世人見其下場能作為借鏡。
因果牽纏實証篇-第卅七回:拋棄髮妻致病殃
詩曰:觀聞世境起塵煙。淘浪狂風業掀天。
哀憫娑婆難出苦。指陳因果化紅蓮。
聖示:年復年、日復日,時光似箭梭。臘月又將至。甲申年已行至歲暮,一轉眼已是鶴髮之齡。世人若不及時把握此身修,更待何時能逍遙遊?
萬般皆是空,唯有修行真。世人百年歸空帶走的也只有一身功或業,希世人勿再蹉跎寶貴光陰。可!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徒兒叩見恩師聖安!
濟佛:文筆快上蓮台……。今夜探訪之目的已到達了!文筆可下蓮台。
(此時蓮台停駐於一平房之前,屋子甚為簡陋,入內一探,客廳坐著一位年約四十多歲之男子。)
文筆:恩師!請問此男子是否為今夜探訪之對象?
濟佛:然也!此男子近年來遭逢甚多變故,身上之病業亦不間斷。三十八歲時已罹患肝癌,而後幾年之中亦患有賢臟之疾病。隨後又罹患糖尿病,導至全身浮腫;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其之腳部因氣血循環失調,導至患有腳氣,寸步難行。
文筆:恩師!其是何因果所致呢?
濟佛:其之因果須回溯至十年前,因業務所需須伴隨客戶至酒店應酬。因長期涉足酒店,故與其中一名歡場女子發生情愫。交往年餘,此男子便隱滿髮妻,在外與此女子同居。此男子雖日日晚歸,但總以應酬為藉口搪塞髮妻,其妻亦深信不疑,於是此男子便腳踏兩條船有二年餘。
此時其妻不幸身罹患俗稱富貴病之糖尿病,身體逐漸虛弱。亦因長期服用藥物,導至身材變形,嬌容不再。其妻亦因如此,所以依賴心越重,向其先生要求每日早回。男子心繫家外之嬌娃,又見髮妻宛如邋遢之黃臉婆,甚感厭煩。於是心生一計,連哄帶騙將妻子送回娘家,美其言至鄉下養病,有益身體之康復。其妻亦信任先生,故獨自回娘家養病,此時男子已是無所顧慮,便將紅粉接至豪宅同居。
其妻回鄉甚久,未見丈夫前來探病,電話連繫亦覺搪塞,深感有異,便搭車回家一探究竟。一入家門,發現先生竟將女子接回家中居住。當下悲恨交加,要求先生離開此女。熟知其先生以此女已懷有身孕為由不能棄之,髮妻當下宛如晴天霹靂,痛苦難掩,因自己結婚多年一直無能受孕,心中對先生有愧,故面對先生之要求亦無能反駁。孰知先生反而要求髮妻能簽立離婚同意書成全他們,髮妻見大勢已去,只能黯然答應。隨後未多久,此紅粉便以女主人之身分入居豪宅及介入公司之業務。
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現前,因出生之孩兒檢測血型竟不合於父母之血型,此男子深感有異,遂要求DNA之檢查。孰料答案否定,男子再三逼問妻子後,才知原來妻子與另一男子早有親密關係。
男子悲恨交加,後悔與前妻離婚,此女子已知無有轉機,翌日將公司之所有款項全部攜走,導至公司連連跳票。男子悲憤無奈之餘只好宣佈破產,連帶豪宅亦變賣,頓時窮苦潦倒,只好回老家居住。
再言前之髮妻,因遭逢先生外遇之刺激,身心創傷甚深,未過二年便因病含恨而終,臨終前誓言不放過負心漢。一縷幽魂歸至地府伸控其之怨恨,經對照屬實,准予領旨討報其前夫之身體,讓其倍嚐病體之折磨。
其前夫近年來病業現前,因身患多重病症,亦無能上班賺錢,僅靠社會之資源維生。
文筆:其妻處境甚為可憐,為人丈夫功成名就時,切勿背棄糟糠妻,因再大的成就亦彌補不了家庭的破碎,希世人見其下場能作為借鏡。
因果牽纏實証篇-第卅七回:拋棄髮妻致病殃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無心是道
司空本淨禪師隱居於安徽的司空山修行,當時唐玄宗派遣中使楊光庭到山裡採集長生不老的長春藤,無意間來到禪師所居的道場。
中使楊光庭就向司空本淨禪師參問:「弟子慕道已久,請問如何了脫生死?」
司空本淨禪師答:「中使是從京城而來的,京城是帝王所在之地,原本就有許多的高僧禪者,可以解答中使您的疑問。貧道住在這依山傍水的山林裡,每天無所用心,中使何必捨近求遠呢?」
楊光庭聽了,立刻又禮拜禪師。
司空本淨禪師就說:「中使莫再禮拜!您到底是要求佛,還是要問道?如果是求佛的話,即心是佛;若是問道的話,無心是道。」
楊光庭馬上問說:「何謂即心是佛?」
司空本淨禪師說:「佛性因心而悟入,心以佛性才彰顯;如果能了悟無心的話,連佛性亦無。」
楊光庭問說:「那麼,無心是道又是什麼意思呢?」
司空本淨禪師答說:「道本就是無心,無心名道。若能夠了悟無心的話,無心就是道。」
※ ※ ※
夫希聖希賢,學佛學仙,心必主於誠、敬、靜,然後可得其真矣。心機定靜,窮盡性理,完於人,合於天,天人合一,性命歸元,無罣無礙,不生不滅。
安禪者,萬象皆空,定靜者,一念俱無,空無所空,無無亦無。凡有為之道,如露亦如電,如夢亦如幻。欲求大道,須入無為,觀心無心,則無內情,觀身無身,則無外境,情境俱忘,是為「真道」,所以:「常清常靜,自可得悟。」
動靜之間,必思慎獨,以靜制動,而無外境之煩及內情之擾,身心常靜,懷抱誠敬,道德存於心間,陰陽同參,法天象地,可見真如本性,真道永固,清靜無為矣。
清、靜得、思省-第二章 大道無為
中使楊光庭就向司空本淨禪師參問:「弟子慕道已久,請問如何了脫生死?」
司空本淨禪師答:「中使是從京城而來的,京城是帝王所在之地,原本就有許多的高僧禪者,可以解答中使您的疑問。貧道住在這依山傍水的山林裡,每天無所用心,中使何必捨近求遠呢?」
楊光庭聽了,立刻又禮拜禪師。
司空本淨禪師就說:「中使莫再禮拜!您到底是要求佛,還是要問道?如果是求佛的話,即心是佛;若是問道的話,無心是道。」
楊光庭馬上問說:「何謂即心是佛?」
司空本淨禪師說:「佛性因心而悟入,心以佛性才彰顯;如果能了悟無心的話,連佛性亦無。」
楊光庭問說:「那麼,無心是道又是什麼意思呢?」
司空本淨禪師答說:「道本就是無心,無心名道。若能夠了悟無心的話,無心就是道。」
※ ※ ※
夫希聖希賢,學佛學仙,心必主於誠、敬、靜,然後可得其真矣。心機定靜,窮盡性理,完於人,合於天,天人合一,性命歸元,無罣無礙,不生不滅。
安禪者,萬象皆空,定靜者,一念俱無,空無所空,無無亦無。凡有為之道,如露亦如電,如夢亦如幻。欲求大道,須入無為,觀心無心,則無內情,觀身無身,則無外境,情境俱忘,是為「真道」,所以:「常清常靜,自可得悟。」
動靜之間,必思慎獨,以靜制動,而無外境之煩及內情之擾,身心常靜,懷抱誠敬,道德存於心間,陰陽同參,法天象地,可見真如本性,真道永固,清靜無為矣。
清、靜得、思省-第二章 大道無為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積財不如積德
蓮生/文
我們看一看這世間的人,世間的人以什麼為重。
答案很簡單,「錢財」乃看得最重。
覺得好笑的是,世界第一富豪「比爾蓋茨」,就在美國華州雷門市。我們西雅圖雷藏寺的上方,走路就可以到,幾分鐘而已。但世人只看見「比爾蓋茨」,沒有看見雷藏寺。
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仍然是第一。
今天,我對世人說,並非我不重財,但,還有比財更重的,那就是功德的「德」字。
財聚了,必有散日,就算你不散,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會散。
財聚了,必有禍事,人見財起貪,爭奪錢財,就生出慘痛的災禍。
財聚了,必有孽事,想享福,一妻一妾不夠,就造了孽事。
財聚了,必有奢事,豪宅名車,奢侈浪費,驕傲我慢,惡習性也。
財聚了,必不修行,只知享樂,靈根漸失,視修行是苦差也。
………………。
真正的行者,積德重於積財。我告訴大家:
人死之後,唯有「業」隨身,財不隨身。
以財濟人,是財施,有福德。有福德之人,才當得起財主,佈施是因緣福報。
如果無德,赤貧者多,聚財也會散盡。
行者論財,溫飽便足,勿太享福,太享福,德不足,必有禍。
修行人宜積德重於積財,世人也應該明白,積德才會有福報的道理啊!
寫一小詩:
世上不見永不殞落的財主
但是盲目的雙手緊緊抓住不放
無助的靈魂
只有墮入一片的陰暗
奉勸愚癡的世人
如果希望上天賜下福報
記得先要消業障
《孤獨的傾訴》積財不如積德
我們看一看這世間的人,世間的人以什麼為重。
答案很簡單,「錢財」乃看得最重。
覺得好笑的是,世界第一富豪「比爾蓋茨」,就在美國華州雷門市。我們西雅圖雷藏寺的上方,走路就可以到,幾分鐘而已。但世人只看見「比爾蓋茨」,沒有看見雷藏寺。
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仍然是第一。
今天,我對世人說,並非我不重財,但,還有比財更重的,那就是功德的「德」字。
財聚了,必有散日,就算你不散,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會散。
財聚了,必有禍事,人見財起貪,爭奪錢財,就生出慘痛的災禍。
財聚了,必有孽事,想享福,一妻一妾不夠,就造了孽事。
財聚了,必有奢事,豪宅名車,奢侈浪費,驕傲我慢,惡習性也。
財聚了,必不修行,只知享樂,靈根漸失,視修行是苦差也。
………………。
真正的行者,積德重於積財。我告訴大家:
人死之後,唯有「業」隨身,財不隨身。
以財濟人,是財施,有福德。有福德之人,才當得起財主,佈施是因緣福報。
如果無德,赤貧者多,聚財也會散盡。
行者論財,溫飽便足,勿太享福,太享福,德不足,必有禍。
修行人宜積德重於積財,世人也應該明白,積德才會有福報的道理啊!
寫一小詩:
世上不見永不殞落的財主
但是盲目的雙手緊緊抓住不放
無助的靈魂
只有墮入一片的陰暗
奉勸愚癡的世人
如果希望上天賜下福報
記得先要消業障
《孤獨的傾訴》積財不如積德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忤逆還生忤逆兒
守望天使
在一座大山裡住著一位道長,人稱活神仙。傳說只要能找到他,誠心相求,並且甘願捨棄一樣東西,道長就會幫他實現一個願望。
有個名叫楊木的窮小子,整天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偶然他聽人說山上住著的道長能幫人實現願望,帶著試試的想法他上了山,幾乎沒費什麼勁就找到了正在放牛的道長。楊木立刻跪在道長面前,希望道長能助他發財。
道長捋著鬍子看著他的牛說:「你想發財?」
楊木用力的點點頭,道長歎了口氣說:「如果我要你用你父親來換你的發財夢,你願意嗎?」
楊木面露難色,咬著嘴唇,一狠心說:「我願意!」
道長悲傷的拍著他身邊的牛,淡淡的說:「行了,你去吧!再來的時候,把你父親送來,你的願望就可以實現了。」
楊木快步跑回了家,騙父親說帶他去上遊玩,父親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地和他到了山裡。就這樣楊木把父親帶到了道長住處,他看見道長住處有很多牛正在不停的幹活。當他們走進的時候,這些牛都抬起頭來看著他們,眼神裡流露出莫名的悲傷。
這時道長迎了出來,把他父親帶進屋裡。不大一會道長帶著一頭牛出來,並把牛送去幹活,那頭牛一邊走一邊扭頭看著楊木,眼睛裡吧嗒吧嗒掉著眼淚。楊木撇開牛熟悉的眼神,踉踉蹌蹌地跑了。
等楊木回到家之後,發現自己原來的小草屋不見了,代替草屋的是一座大房子,房子裡有亭臺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裡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幾位如花似玉,溫柔美豔的女子將他迎到屋裡,與他談笑風生,捶腿捏背。
從此楊木成了富人,擁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妻妾成群整天無憂無慮快樂地生活著,可惜眾多妻妾只為他生得一子,平日裡嬌生慣養。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
突然間有一天他的庭院樓閣變成了以前的茅草房,生活一下子變得窮困。平時嬌慣的兒子不適應貧困的生活,他整天抱怨,屋子太小,飯菜不可口,床鋪太硬。
楊木對兒子的抱怨一點辦法都沒有,真後悔兒子小的時候對他太過溺愛,沒讓他學習賺錢的本事,如今才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一日,兒子要錢,楊木沒給,兒子和他吵了起來,兒子大罵他「老不死的!」
當場把楊木氣得昏死過去,兒子見他昏倒,撒腿就跑。第二天兒子回來的時候,笑嘻嘻和他道歉,還說帶他去山上散心。
楊木聽了很高興,難得兒子有如此孝心,於是就和他一起上了山,在山中他越走越覺得眼前的景物熟悉,等到被兒子帶到道長家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老淚橫生。
就在他變成牛的那一刻,他終於明白他的富裕生活是父親變成牛後拼命賺來了,而他父親的命運正是他的命運。
※ ※ ※
陽間的人首要的是盡孝之責,但看如今世間人在孝道倫理都不能把持,多少人因為錢財與父母反目,又多少人為年老父母的安置吵個沒完沒了,如此景象已越來越嚴重,實為感嘆。
孝道本是為人基石之本,奈如今人心的變化、轉化變成孝順父母是要有利可圖才能做到。世間為人子女者應想到人總有一天會年老,若是遇子安置推來推去,那時有何等感觸呢?
寄期世人在雙親健在之際,要好好的盡孝道,莫到緣盡才想盡孝恐為時已晚。
慈善雜誌111期
在一座大山裡住著一位道長,人稱活神仙。傳說只要能找到他,誠心相求,並且甘願捨棄一樣東西,道長就會幫他實現一個願望。
有個名叫楊木的窮小子,整天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偶然他聽人說山上住著的道長能幫人實現願望,帶著試試的想法他上了山,幾乎沒費什麼勁就找到了正在放牛的道長。楊木立刻跪在道長面前,希望道長能助他發財。
道長捋著鬍子看著他的牛說:「你想發財?」
楊木用力的點點頭,道長歎了口氣說:「如果我要你用你父親來換你的發財夢,你願意嗎?」
楊木面露難色,咬著嘴唇,一狠心說:「我願意!」
道長悲傷的拍著他身邊的牛,淡淡的說:「行了,你去吧!再來的時候,把你父親送來,你的願望就可以實現了。」
楊木快步跑回了家,騙父親說帶他去上遊玩,父親信以為真,高高興興地和他到了山裡。就這樣楊木把父親帶到了道長住處,他看見道長住處有很多牛正在不停的幹活。當他們走進的時候,這些牛都抬起頭來看著他們,眼神裡流露出莫名的悲傷。
這時道長迎了出來,把他父親帶進屋裡。不大一會道長帶著一頭牛出來,並把牛送去幹活,那頭牛一邊走一邊扭頭看著楊木,眼睛裡吧嗒吧嗒掉著眼淚。楊木撇開牛熟悉的眼神,踉踉蹌蹌地跑了。
等楊木回到家之後,發現自己原來的小草屋不見了,代替草屋的是一座大房子,房子裡有亭臺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裡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幾位如花似玉,溫柔美豔的女子將他迎到屋裡,與他談笑風生,捶腿捏背。
從此楊木成了富人,擁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妻妾成群整天無憂無慮快樂地生活著,可惜眾多妻妾只為他生得一子,平日裡嬌生慣養。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
突然間有一天他的庭院樓閣變成了以前的茅草房,生活一下子變得窮困。平時嬌慣的兒子不適應貧困的生活,他整天抱怨,屋子太小,飯菜不可口,床鋪太硬。
楊木對兒子的抱怨一點辦法都沒有,真後悔兒子小的時候對他太過溺愛,沒讓他學習賺錢的本事,如今才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一日,兒子要錢,楊木沒給,兒子和他吵了起來,兒子大罵他「老不死的!」
當場把楊木氣得昏死過去,兒子見他昏倒,撒腿就跑。第二天兒子回來的時候,笑嘻嘻和他道歉,還說帶他去山上散心。
楊木聽了很高興,難得兒子有如此孝心,於是就和他一起上了山,在山中他越走越覺得眼前的景物熟悉,等到被兒子帶到道長家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老淚橫生。
就在他變成牛的那一刻,他終於明白他的富裕生活是父親變成牛後拼命賺來了,而他父親的命運正是他的命運。
※ ※ ※
陽間的人首要的是盡孝之責,但看如今世間人在孝道倫理都不能把持,多少人因為錢財與父母反目,又多少人為年老父母的安置吵個沒完沒了,如此景象已越來越嚴重,實為感嘆。
孝道本是為人基石之本,奈如今人心的變化、轉化變成孝順父母是要有利可圖才能做到。世間為人子女者應想到人總有一天會年老,若是遇子安置推來推去,那時有何等感觸呢?
寄期世人在雙親健在之際,要好好的盡孝道,莫到緣盡才想盡孝恐為時已晚。
慈善雜誌111期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化私為公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人我不分天下平,孝養長輩人稱揚;
老有所終幼有養,享樂人生終回天。
聖示:社會人心有所偏差,大家皆以「我」為思考中心,亳不考慮他人之感受,對汝等來說,「私天下」就只會有更多紛爭;「公天下」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更和諧。吾今夜便以「化私為公」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化私為公」
吾人降生於世,一切仰賴天地的照顧,才能順利成長,直到終老,尤其死後還得借用一坏黃土。
舉凡人之食、衣、住、行、育、樂、皆與他人息息相關。吃農人種的米、麥、蔬菜、水果:穿農人種的棉花;連現在的人工絲織品,也是大地所產出的石油所合成,提練之後的加工,還是透過層層的勞力才能穿在汝等之身上。現代的眾生要住的舒適,水電不可或缺,不用自己發電取水,得靠他人在背後付出勞力,連住的屋子都是建築師、建築工人花費腦力、體力建造的。
生活的各項娛樂,皆靠他人服務,才能玩得盡興。例如:遊樂園沒有工作人員,誰能注意玩樂的安全;旅館沒有工作人員,誰為我們送餐、鋪床;電影院沒有工作人員,誰為我們整理環境,維護安全。舉凡人的一切生活,都脫離不了他人默默的付出。
人之金錢交易,只是一種具體的勞力轉換,自己付出勞力、腦力換取報酬,使他人為自己付出時能互相代換,說穿了只是以物易物。但現代人將鈔票視為人生的全部,不知世界上的一切並不是鈔票換來的,而是人互助合作形成的,如果沒有人幫忙,身上縱有一麻袋的珠寶、黃金、鈔票也沒用。
全真月刊116期
詩曰:人我不分天下平,孝養長輩人稱揚;
老有所終幼有養,享樂人生終回天。
聖示:社會人心有所偏差,大家皆以「我」為思考中心,亳不考慮他人之感受,對汝等來說,「私天下」就只會有更多紛爭;「公天下」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更和諧。吾今夜便以「化私為公」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化私為公」
吾人降生於世,一切仰賴天地的照顧,才能順利成長,直到終老,尤其死後還得借用一坏黃土。
舉凡人之食、衣、住、行、育、樂、皆與他人息息相關。吃農人種的米、麥、蔬菜、水果:穿農人種的棉花;連現在的人工絲織品,也是大地所產出的石油所合成,提練之後的加工,還是透過層層的勞力才能穿在汝等之身上。現代的眾生要住的舒適,水電不可或缺,不用自己發電取水,得靠他人在背後付出勞力,連住的屋子都是建築師、建築工人花費腦力、體力建造的。
生活的各項娛樂,皆靠他人服務,才能玩得盡興。例如:遊樂園沒有工作人員,誰能注意玩樂的安全;旅館沒有工作人員,誰為我們送餐、鋪床;電影院沒有工作人員,誰為我們整理環境,維護安全。舉凡人的一切生活,都脫離不了他人默默的付出。
人之金錢交易,只是一種具體的勞力轉換,自己付出勞力、腦力換取報酬,使他人為自己付出時能互相代換,說穿了只是以物易物。但現代人將鈔票視為人生的全部,不知世界上的一切並不是鈔票換來的,而是人互助合作形成的,如果沒有人幫忙,身上縱有一麻袋的珠寶、黃金、鈔票也沒用。
全真月刊116期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開悟
日本禪門裡,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夢窗疎石國師,他年少時千里迢迢來到京都,到一山一寧禪師處參學。
有一天,他到方丈室請示說:「弟子大事未明,祈請禪師直指開示。」
一山禪師嚴峻地說:「我宗無言句,亦無一法與人。」
夢窗再三懇求說:「請和尚慈悲方便。」
可是一山還是威嚴地說:「我無方便,亦無慈悲。」
如此多次,仍然得不到一山禪師的開示。夢窗心想:既然與禪師無緣,長此下去也無法開悟,於是忍淚辭去一山門下,往鎌倉的萬壽寺叩參佛國禪師。
沒想到,他在佛國禪師座下卻遭到更無情的痛棒,這對殷切求道的夢窗,實在是一大打擊,終於他傷心地對佛國禪師發誓:「弟子若不到大徹大悟,絕不回來見禪師。」
夢窗辭別了佛國禪師,來到了一個山林裡,日以繼夜與大自然做靜默的問答。
有一天,他坐在樹下,心中無牽無掛,不知不覺到深夜,然後才回茅蓬睡覺。上床之時,誤認自己已到了牆邊,糊里糊塗把身子靠過去,不料卻跌了下來,在跌落的一剎那,不覺失笑出聲,就此豁然大悟了。身心開朗之餘,他脫口說了一偈:
「多年掘地覓青天,添得重重礙膺物;一夜暗中颺碌磚,等閒擊碎虛空骨。」
夢窗心眼洞明後,感恩之餘,便去會見一山禪師和佛國禪師,呈上自己所見,機智密契,佛國大為稱讚,立刻為他印證說:「西來之密意,汝今已得,必善自護持!」
這年,夢窗三十一歲。
「了悟猶如月明燈,無窗暗室忽開明;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時渡此生。」
※ ※ ※
修行不在時間早晚,關鍵在於要心誠而信,亦即是要在內心深處真正相信修煉之目標。
有的人修煉至晚年才開悟,有的人瞬時就開悟,故世俗所云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僅只是單純的愓勵之言,而是真有其事。
修行不是表面上做得好就是修,而是要有內心、良心、靈魂之感知,一般而言,人們對人、事、物之認識,往往要經過瞭解、疑惑、驗證、實踐、感知之過程,但有些人對某些事物可以直接進入感知狀態,感知狀態沒有語言和文字,沒有經驗,沒有圖像,只有「知」,這種「知」,沒有具體的內容,只是一種狀態。
拜神禮佛要知其理,才會有感知、信知,不知其理,沒有感應,靈魂的認識,就只是一般人云亦云的跟隨認識,如此儘管修行多年,仍會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它是不是真的?此種信就是虛而不實,故修行者要能真正體悟,要明悟其理,要知其規律,要有感應,要有靈魂承認,這種信才是真實的,佛家將這種感知稱為「開悟」。
人生在世就如在假像中生活,若是世人能識透這些假像,就是開悟。若要識透這些假像,首先要定心,要多行善事,要修心,要積德,要多做好事,要有愛,要讓善的意識體充盈,佔據整個心靈,則不良的能量就沒有發展的餘地,並且逐漸消失,靈魂就可以得到提高、昇華、蛻進,相對俗塵而言,那就是「永恆」。
自然之道-第三十章 修煉有成的重要關鍵
有一天,他到方丈室請示說:「弟子大事未明,祈請禪師直指開示。」
一山禪師嚴峻地說:「我宗無言句,亦無一法與人。」
夢窗再三懇求說:「請和尚慈悲方便。」
可是一山還是威嚴地說:「我無方便,亦無慈悲。」
如此多次,仍然得不到一山禪師的開示。夢窗心想:既然與禪師無緣,長此下去也無法開悟,於是忍淚辭去一山門下,往鎌倉的萬壽寺叩參佛國禪師。
沒想到,他在佛國禪師座下卻遭到更無情的痛棒,這對殷切求道的夢窗,實在是一大打擊,終於他傷心地對佛國禪師發誓:「弟子若不到大徹大悟,絕不回來見禪師。」
夢窗辭別了佛國禪師,來到了一個山林裡,日以繼夜與大自然做靜默的問答。
有一天,他坐在樹下,心中無牽無掛,不知不覺到深夜,然後才回茅蓬睡覺。上床之時,誤認自己已到了牆邊,糊里糊塗把身子靠過去,不料卻跌了下來,在跌落的一剎那,不覺失笑出聲,就此豁然大悟了。身心開朗之餘,他脫口說了一偈:
「多年掘地覓青天,添得重重礙膺物;一夜暗中颺碌磚,等閒擊碎虛空骨。」
夢窗心眼洞明後,感恩之餘,便去會見一山禪師和佛國禪師,呈上自己所見,機智密契,佛國大為稱讚,立刻為他印證說:「西來之密意,汝今已得,必善自護持!」
這年,夢窗三十一歲。
「了悟猶如月明燈,無窗暗室忽開明;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時渡此生。」
※ ※ ※
修行不在時間早晚,關鍵在於要心誠而信,亦即是要在內心深處真正相信修煉之目標。
有的人修煉至晚年才開悟,有的人瞬時就開悟,故世俗所云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僅只是單純的愓勵之言,而是真有其事。
修行不是表面上做得好就是修,而是要有內心、良心、靈魂之感知,一般而言,人們對人、事、物之認識,往往要經過瞭解、疑惑、驗證、實踐、感知之過程,但有些人對某些事物可以直接進入感知狀態,感知狀態沒有語言和文字,沒有經驗,沒有圖像,只有「知」,這種「知」,沒有具體的內容,只是一種狀態。
拜神禮佛要知其理,才會有感知、信知,不知其理,沒有感應,靈魂的認識,就只是一般人云亦云的跟隨認識,如此儘管修行多年,仍會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它是不是真的?此種信就是虛而不實,故修行者要能真正體悟,要明悟其理,要知其規律,要有感應,要有靈魂承認,這種信才是真實的,佛家將這種感知稱為「開悟」。
人生在世就如在假像中生活,若是世人能識透這些假像,就是開悟。若要識透這些假像,首先要定心,要多行善事,要修心,要積德,要多做好事,要有愛,要讓善的意識體充盈,佔據整個心靈,則不良的能量就沒有發展的餘地,並且逐漸消失,靈魂就可以得到提高、昇華、蛻進,相對俗塵而言,那就是「永恆」。
自然之道-第三十章 修煉有成的重要關鍵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雅典」的守護神
蓮生/文
我曾述及「海神」與「智慧之神」二者為「雅典」而鬥法的傳說。
「海神」普西頓,用三尖叉權杖,向大地一撀,地上衝出一匹駿馬及泉水。
「智慧之神」雅典娜,讓大地長出無數的橄欖樹,這橄欖樹有何功德:
一、橄欖果可食。
二、橄欖葉可做藥做肥皀。
三、橄欖油可做菜。
四、橄欖樹是和平的象徵。
結果,雅典人們選擇了「雅典娜」做為「雅典」的守護神。
(希臘盛產橄欖樹)
關於「雅典娜」這位女神,其名號甚多,有說是「正義之神」、有說是「智慧之神」、有說是「藝術之神」、有說是「戰鬥之神」。
這位女神是戴盔帽,披戰甲,手持金矛,是正義的守護神,百戰百勝。
*
「雅典娜」的出生,非常神奇:
她是天神宙斯的女兒,宙斯和海洋女神「美狄斯」,相戀而有孕。
海洋女神預言,此出生的子女,會推翻天神宙斯,成為新的天神。
於是宙斯把「雅典娜」吃入腹中。
想不到腦痛不已。
宙斯請來火神伏爾岡,用斧頭劈開宙斯的頭顱。
於是--
戰歌響起!
從頭裂處跳出,身穿甲胃的美麗女神「雅典娜」。
「雅典娜」是女神中,三位處女神之一。
她獲得希臘人的恭敬。
我們在希臘各地,看見多處「雅典娜」神殿的遺跡,可見她的尊貴。
*
我在此有些迷惑:
「海神」與「智慧女神」鬥法,等於是伯伯與侄女的鬥法。
「宙斯」吃掉「雅典娜」,等於是父親吃掉女兒。
我迷惑的是:
親情何在?
權力與地位有那麼重要嗎?
我的感想如下:
這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就算是神的世界也並不完美。
現實的本身是殘酷的,完美全憑想像,就連想像也不一定完美。
我們生活在現實的世界,親情本來就是一種維繫的力量,但,確實有人厚些,有人薄些,我往往想到親情超越一切。
但,事實相反。
親情往往落空。
慾望戰勝一切。
我感嘆的是,人們為欲求而生存於人間,天神為欲求而生存於天際。
欲求是超越於一切的,尤其每每為了欲求,而毀滅了其他。
我自覺,不適合於現實人間。
我自覺,不適合於諸天。
我以為希臘神話可能很完美,但事實上,亳無完美之處,我終於知道,似乎只是差堪忍受而已。
《神話與鬼話》「雅典」的守護神
我曾述及「海神」與「智慧之神」二者為「雅典」而鬥法的傳說。
「海神」普西頓,用三尖叉權杖,向大地一撀,地上衝出一匹駿馬及泉水。
「智慧之神」雅典娜,讓大地長出無數的橄欖樹,這橄欖樹有何功德:
一、橄欖果可食。
二、橄欖葉可做藥做肥皀。
三、橄欖油可做菜。
四、橄欖樹是和平的象徵。
結果,雅典人們選擇了「雅典娜」做為「雅典」的守護神。
(希臘盛產橄欖樹)
關於「雅典娜」這位女神,其名號甚多,有說是「正義之神」、有說是「智慧之神」、有說是「藝術之神」、有說是「戰鬥之神」。
這位女神是戴盔帽,披戰甲,手持金矛,是正義的守護神,百戰百勝。
*
「雅典娜」的出生,非常神奇:
她是天神宙斯的女兒,宙斯和海洋女神「美狄斯」,相戀而有孕。
海洋女神預言,此出生的子女,會推翻天神宙斯,成為新的天神。
於是宙斯把「雅典娜」吃入腹中。
想不到腦痛不已。
宙斯請來火神伏爾岡,用斧頭劈開宙斯的頭顱。
於是--
戰歌響起!
從頭裂處跳出,身穿甲胃的美麗女神「雅典娜」。
「雅典娜」是女神中,三位處女神之一。
她獲得希臘人的恭敬。
我們在希臘各地,看見多處「雅典娜」神殿的遺跡,可見她的尊貴。
*
我在此有些迷惑:
「海神」與「智慧女神」鬥法,等於是伯伯與侄女的鬥法。
「宙斯」吃掉「雅典娜」,等於是父親吃掉女兒。
我迷惑的是:
親情何在?
權力與地位有那麼重要嗎?
我的感想如下:
這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就算是神的世界也並不完美。
現實的本身是殘酷的,完美全憑想像,就連想像也不一定完美。
我們生活在現實的世界,親情本來就是一種維繫的力量,但,確實有人厚些,有人薄些,我往往想到親情超越一切。
但,事實相反。
親情往往落空。
慾望戰勝一切。
我感嘆的是,人們為欲求而生存於人間,天神為欲求而生存於天際。
欲求是超越於一切的,尤其每每為了欲求,而毀滅了其他。
我自覺,不適合於現實人間。
我自覺,不適合於諸天。
我以為希臘神話可能很完美,但事實上,亳無完美之處,我終於知道,似乎只是差堪忍受而已。
《神話與鬼話》「雅典」的守護神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齊家四部曲
有一對鸚鵡,築巢在一片森林中,有一天,公鸚鵡從外面刁了很多棗子回來,堆滿了半個窩。牠將這些棗子全部交給母鸚鵡看管,自己又飛出去找尋食物了。
三天之後,公鸚鵡又找了一些食物回來了,當牠迫不及待的去察看三天前的棗子,卻發現原本半窩的棗子,竟然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一時嗔心大起,怒不可抑。
牠指責母鸚鵡說:「我辛苦的到外面找食物,而上次找回來的棗子,我連一粒都還沒吃,為什麼妳一下子就吃了那麼多。」
此時,母鸚鵡也莫名其妙的回答說:「沒有呀!我也沒有吃棗子。」
這時公鸚鵡更加氣憤的說:「還說沒有,棗子明明就少了三分之二,好!看我今天非殺了妳不可。」
公鸚鵡目露凶光的說完,竟然真的將母鸚鵡活活的啄死了。
過了沒多久,天上忽然下起雨來,那些棗子又恢復了半窩之多。
公鸚鵡看到這種情形才恍然大悟,原來母鸚鵡真的沒有偷吃棗子,而是被太陽晒乾了,看起來才會那麼少。
此時的公鸚鵡非常後悔自己的無知又嗔心太大,一時痛哭失聲,但任憑牠再如何的傷心,也無法喚回母鸚鵡了。
※ ※ ※
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性,欲求治國,必先齊家;欲求齊家,必先修身,欲求修身須先從本性入手,本立而道生,本失則道無。四書大學記載八修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示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乃是社稷之個體,也是安定之基石,家家安和樂利,社會自然繁榮進步。妻子、兒女、兄弟、姊妹同在一屋簷下生活相處,快樂和諧才是真正之修道家庭。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家庭必須和樂,修身才必要。修身之人,為人不履邪徑,不投機取巧,不好高騖遠,做事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如此家庭豈有後顧之憂,自有天倫之樂。
身不修,我見必重,頑固執著,大男人主義,夫妻各自堅持己見,雞毛蒜皮瑣事也能大動肝火,家中雞犬不寧,如此家庭必不圓滿,無法安祥。古人言:「家和萬事成,家不和萬事不能成。」因此聖人特立齊家四部曲:夫妻和睦,夫唱婦隨,如鼓瑟琴,鼓一響,琴一隨,合音四起,彈奏出悅耳之樂章,此為齊家第一部曲。
兄弟姊妹有緣生在一起,必須知緣、惜緣、結緣,快樂相處,友愛親善,互相照顧提攜,千萬不可彼此毀傷攻訐破壞,惡言相向,為了私利,為了財產對簿公堂,法庭相見,如此兄弟手足最為可悲。諸賢生須知:世間最難得者手足情深。兄居長,有友愛弟之義,所謂長兄如父,教之禮儀之道,為人之理。為人弟者,恭敬長兄,如事其父,為人弟懷禮義,以事其兄。如此,兄弟既翕,和樂且耽,此為修身齊家第二部曲。
古人常言:「貧賤夫妻百事哀。」家中經濟無所掛慮,生活便不困頓,平時量入為出,養成節儉儲蓄之好習慣,以備不時之需。千萬不可奢侈浮華,寅吃卯糧,久而久之,終得借貸度日,愈陷愈深而無法自拔,修身之人當以此為戒,此為齊家第三部曲。
夫妻之間多用情,少講理,爭得理,失了情。為人婦者,孝順翁姑,料理家庭,使夫無後顧之憂。為人夫者,也不要一味鑽利營求,追求財富,緃使你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家庭,及自己身體之健康,又有何值也?故平時重視精神生活,兒孫必當樂觀歡笑,享受家庭溫暖,承歡膝下,減少多少社會問題,此為齊家四部曲。
上云此四部曲,乃是人道之本。人道不修,天道難成。修人道以達天道,家庭為修身之起步。諸修子將家庭處理圓滿,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修身齊家,則天道可成也。
善道薪傳-述齊家四部曲
三天之後,公鸚鵡又找了一些食物回來了,當牠迫不及待的去察看三天前的棗子,卻發現原本半窩的棗子,竟然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一時嗔心大起,怒不可抑。
牠指責母鸚鵡說:「我辛苦的到外面找食物,而上次找回來的棗子,我連一粒都還沒吃,為什麼妳一下子就吃了那麼多。」
此時,母鸚鵡也莫名其妙的回答說:「沒有呀!我也沒有吃棗子。」
這時公鸚鵡更加氣憤的說:「還說沒有,棗子明明就少了三分之二,好!看我今天非殺了妳不可。」
公鸚鵡目露凶光的說完,竟然真的將母鸚鵡活活的啄死了。
過了沒多久,天上忽然下起雨來,那些棗子又恢復了半窩之多。
公鸚鵡看到這種情形才恍然大悟,原來母鸚鵡真的沒有偷吃棗子,而是被太陽晒乾了,看起來才會那麼少。
此時的公鸚鵡非常後悔自己的無知又嗔心太大,一時痛哭失聲,但任憑牠再如何的傷心,也無法喚回母鸚鵡了。
※ ※ ※
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性,欲求治國,必先齊家;欲求齊家,必先修身,欲求修身須先從本性入手,本立而道生,本失則道無。四書大學記載八修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示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乃是社稷之個體,也是安定之基石,家家安和樂利,社會自然繁榮進步。妻子、兒女、兄弟、姊妹同在一屋簷下生活相處,快樂和諧才是真正之修道家庭。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家庭必須和樂,修身才必要。修身之人,為人不履邪徑,不投機取巧,不好高騖遠,做事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如此家庭豈有後顧之憂,自有天倫之樂。
身不修,我見必重,頑固執著,大男人主義,夫妻各自堅持己見,雞毛蒜皮瑣事也能大動肝火,家中雞犬不寧,如此家庭必不圓滿,無法安祥。古人言:「家和萬事成,家不和萬事不能成。」因此聖人特立齊家四部曲:夫妻和睦,夫唱婦隨,如鼓瑟琴,鼓一響,琴一隨,合音四起,彈奏出悅耳之樂章,此為齊家第一部曲。
兄弟姊妹有緣生在一起,必須知緣、惜緣、結緣,快樂相處,友愛親善,互相照顧提攜,千萬不可彼此毀傷攻訐破壞,惡言相向,為了私利,為了財產對簿公堂,法庭相見,如此兄弟手足最為可悲。諸賢生須知:世間最難得者手足情深。兄居長,有友愛弟之義,所謂長兄如父,教之禮儀之道,為人之理。為人弟者,恭敬長兄,如事其父,為人弟懷禮義,以事其兄。如此,兄弟既翕,和樂且耽,此為修身齊家第二部曲。
古人常言:「貧賤夫妻百事哀。」家中經濟無所掛慮,生活便不困頓,平時量入為出,養成節儉儲蓄之好習慣,以備不時之需。千萬不可奢侈浮華,寅吃卯糧,久而久之,終得借貸度日,愈陷愈深而無法自拔,修身之人當以此為戒,此為齊家第三部曲。
夫妻之間多用情,少講理,爭得理,失了情。為人婦者,孝順翁姑,料理家庭,使夫無後顧之憂。為人夫者,也不要一味鑽利營求,追求財富,緃使你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家庭,及自己身體之健康,又有何值也?故平時重視精神生活,兒孫必當樂觀歡笑,享受家庭溫暖,承歡膝下,減少多少社會問題,此為齊家四部曲。
上云此四部曲,乃是人道之本。人道不修,天道難成。修人道以達天道,家庭為修身之起步。諸修子將家庭處理圓滿,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修身齊家,則天道可成也。
善道薪傳-述齊家四部曲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為國為民
從諗大師是趙州的一位得道高僧。一天,權重位高的王大帥帶著自己的幾個兒子到寺裡來拜佛,臨走時從諗大師端坐在禪座上問:「施主可有所得?」
王大帥答:「佛在心中,慈悲為懷!」
從諗大師說:「慈悲不在於嘴,而在於行!」
王大帥聽後若有所思。
王大帥回去後,勤理政務,秉公執法,懲惡揚善,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四方百姓交口稱頌。
二年後,王大帥又帶著幾個兒子來到寺中參禪拜佛,從諗大師聽說大帥到了,走下禪座步出大殿外相迎。
王大帥臨走時從諗大師又問:「施主可有所得?」
王大帥答:「廣種善因,不求善報!」
從諗大師點了點頭。
王大帥回去後輕徭薄賦,養民生息,興修水利,推廣種植技術,治下百姓日漸富足起來。不料王大帥的所作所為嚴重侵犯了朝中權貴們的利益,權貴們聯合起來參了王大帥一本,王大帥被削職為民遣返原籍。
臨行前王大帥又帶著幾個兒子到寺中參禪拜佛,也順便向從諗大師告辭。從諗大師早早步出山門外迎侯。
見面後,王大帥不解地問:「我第一次上山時大師端坐於禪座,第二次上山時大師殿外相迎,如今我乃一介布衣,大師反而步出山門迎侯,何故?」
從諗大師微微一笑反問道:「為百姓而丟棄了官職與榮華富貴,施主後悔否?」
王大帥答道:「佛說眾生平等,無有貴賤,為民脫離困苦何悔之有?」
從諗大師說道:「施主不僅能悟道而且能力行,貧僧豈有不越迎越遠之理呢?」
從諗大師與王大帥相視而笑!
※ ※ ※
夫修身之道,祇在誠虔,絕無貧富,男女、老少之別也。人能堅強意志,不氣餒,不退縮,遵守聖訓而自勉於庸德庸言之行持,必能了脫生死而超凡人聖。
今日一旦為人,儘管物質生活是日常所需,但是用而不奢,切莫沉迷於五音,五色之種種生理感官之享受。人終極一生,除了物質之外,應好好思考精神方面之平衡,亦即做人責任方面的徹底擔待,此包括孝親尊長、友愛兄弟,並將此仁愛之心擴而大之,回饋於社會,報效於國家。另者,個人之心靈上應有滿足之寧謐,不貪不怨,怡然而自得。總此以言,才是生命之責任,亦是生命之享受,了悟及此,乃真正悟徹人生真諦者也,亦就是把抽象之人生,轉化為實際之人生,並且是快樂無憾的人生。
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修身立德,謀福萬民,固然是人生幸福之路。但是,人有無明,所以起怨瞋,人有習性,所以重名利,所以教之以聖賢之道,曉之以禮義之規,此謂之教化。人皆有善性,雖因累世輪迴而積下污染之習性和無明,而產生今天爭鬥慳吝之痛苦,但人總有冷靜之時刻,在冷靜片刻當中,應思考痛苦之因由,探索癥結所在,余相信,祇要世人俱誠深省,進而學禮習義,由聖賢遺訓之理來勤勉勵行,必能去苦得樂,變消極為積極,是謂:修道之真諦。
余今宵略言「修道」為題,使世人了悟,自身週圍,一切皆道,包括言行舉止,應對進退等等日常行動,無一不是道,使有志於修道者知曉由何而修,從何入門。言語雖淺近,卻是進道必行之途徑。誠者成也,有誠心者,修之必成,勉之!
儒宗寶典第四卷-談:修道
王大帥答:「佛在心中,慈悲為懷!」
從諗大師說:「慈悲不在於嘴,而在於行!」
王大帥聽後若有所思。
王大帥回去後,勤理政務,秉公執法,懲惡揚善,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四方百姓交口稱頌。
二年後,王大帥又帶著幾個兒子來到寺中參禪拜佛,從諗大師聽說大帥到了,走下禪座步出大殿外相迎。
王大帥臨走時從諗大師又問:「施主可有所得?」
王大帥答:「廣種善因,不求善報!」
從諗大師點了點頭。
王大帥回去後輕徭薄賦,養民生息,興修水利,推廣種植技術,治下百姓日漸富足起來。不料王大帥的所作所為嚴重侵犯了朝中權貴們的利益,權貴們聯合起來參了王大帥一本,王大帥被削職為民遣返原籍。
臨行前王大帥又帶著幾個兒子到寺中參禪拜佛,也順便向從諗大師告辭。從諗大師早早步出山門外迎侯。
見面後,王大帥不解地問:「我第一次上山時大師端坐於禪座,第二次上山時大師殿外相迎,如今我乃一介布衣,大師反而步出山門迎侯,何故?」
從諗大師微微一笑反問道:「為百姓而丟棄了官職與榮華富貴,施主後悔否?」
王大帥答道:「佛說眾生平等,無有貴賤,為民脫離困苦何悔之有?」
從諗大師說道:「施主不僅能悟道而且能力行,貧僧豈有不越迎越遠之理呢?」
從諗大師與王大帥相視而笑!
※ ※ ※
夫修身之道,祇在誠虔,絕無貧富,男女、老少之別也。人能堅強意志,不氣餒,不退縮,遵守聖訓而自勉於庸德庸言之行持,必能了脫生死而超凡人聖。
今日一旦為人,儘管物質生活是日常所需,但是用而不奢,切莫沉迷於五音,五色之種種生理感官之享受。人終極一生,除了物質之外,應好好思考精神方面之平衡,亦即做人責任方面的徹底擔待,此包括孝親尊長、友愛兄弟,並將此仁愛之心擴而大之,回饋於社會,報效於國家。另者,個人之心靈上應有滿足之寧謐,不貪不怨,怡然而自得。總此以言,才是生命之責任,亦是生命之享受,了悟及此,乃真正悟徹人生真諦者也,亦就是把抽象之人生,轉化為實際之人生,並且是快樂無憾的人生。
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修身立德,謀福萬民,固然是人生幸福之路。但是,人有無明,所以起怨瞋,人有習性,所以重名利,所以教之以聖賢之道,曉之以禮義之規,此謂之教化。人皆有善性,雖因累世輪迴而積下污染之習性和無明,而產生今天爭鬥慳吝之痛苦,但人總有冷靜之時刻,在冷靜片刻當中,應思考痛苦之因由,探索癥結所在,余相信,祇要世人俱誠深省,進而學禮習義,由聖賢遺訓之理來勤勉勵行,必能去苦得樂,變消極為積極,是謂:修道之真諦。
余今宵略言「修道」為題,使世人了悟,自身週圍,一切皆道,包括言行舉止,應對進退等等日常行動,無一不是道,使有志於修道者知曉由何而修,從何入門。言語雖淺近,卻是進道必行之途徑。誠者成也,有誠心者,修之必成,勉之!
儒宗寶典第四卷-談:修道
羊的故事
靈珠子 降
詩曰:有因有果自然成。善惡之分一念生。
喚醒世人應了悟。請看畜道表心聲。
又詩:父母之恩似海深。在生忤逆愧於心。
冥冥報應君知否。轉世為羊感不禁。
聖示:凡世人之行善與作惡,皆在一念之間,猶其為人子者,應念父母養育之恩,劬勞之德,萬行孝道,切不可忤逆父母,若在生之年,不孝父母,多行不義者,死後之報應,冥冥中自有其因果也。吾徒,今夜續著「畜道心聲」為師再賜「通靈符」一道,快快化飲,以便起程。
勇筆曰:弟子遵命。
靈珠子:今夜遊記目標,是新鮮的,吾們不妨信步而行,順便觀光文化城之稱的台中市夜景。
勇筆曰:請示恩師,何謂新鮮?
靈珠子:為師已算出在三十五年前,住在台中市,有一個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青年,枉費其父親養育之恩,劬勞之苦,不思報本,忤逆乃父,結果夭折死亡,現轉生為羊,被人飼養,今年冬天,將受屠宰,販賣其肉,給人進補之用。如此報應之速,豈不是新鮮嗎?
勇筆曰:由來因果報應,都很遲緩,或有經過百年,或有經過幾十年,或有報應其後代子孫,或有報應其後世,為何現代的因果報應,就是這樣的快速呢?請恩師明示,以開茅塞。
靈珠子:不錯,由來之因果報應,太遲慢了,蓋因須要經過監察神三番四次調查後,將其案情呈報南天,再經過有關部門覆核,或照會陰司,確認為事實,始呈奏上蒼,准予報應,因此,須要經過甚多手續,所以報應遲遲。但現在與昔時不同了,自武哲天皇,主宰凌霄,疾惡如仇,鑒及凡間報應之慢,無法阻惡,亦難以儆惕世人,故敕命南天,對於世人之因果報應,由幾世報,改為現世報,不得延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現在的報應,都是「現世報」,你明白嗎?
勇筆曰:弟子明白了,多謝恩師開導。
靈珠子:好了,我們信步談話到這裡,大概是市中心吧,果然不夜城之稱的文化城,處處燈光閃閃,熱鬧非凡,吾徒,此處是什麼地方?
勇筆曰:此處是台中市北屯的圓環邊,新興的夜市最熱鬧的地方。恩師,我們亦來素食一點東西,宵夜宵夜,由弟子來孝敬一番。
靈珠子:咄,正事要緊,你不要糊塗。
勇筆曰:是,遵命。
靈珠子:我們今夜,須到四張犁的地方,訪問農村所伺養的一隻白毛的羊。(師徒兩人,已到四張犁的農村。)
勇筆曰:恩師,夜深人靜,農村的人均已入睡,所飼養的羊,亦已關在羊捨裡,我們如何找得到那只白羊呢?
靈珠子:世間無難事,只怕心不堅,仔細找看看。
勇筆曰:恩師,在那家羊捨裡,有一隻白毛羊,待弟子去問他看看。
靈珠子:待為師看看此白毛羊,嗯!正是此只。
勇筆曰:白羊,為何至夜深,還未睡呢?
白羊曰:奇怪,為何你能說獸語,你究竟是妖是怪呢?深夜這裡來,有何用意?
勇筆曰:死羊仔何必開口就傷人,我們師徒,是來看看你,要和你談談。
白羊曰:我有什麼好看的,要與我談什麼?有什麼好談的?
勇筆曰:老實告訴你,我是南天直轄武廟朗正堂的正鸞生勇筆,這位是我恩師(南天哪吒三太子仙師。你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白羊曰:呵!原來是太子元帥,天神駕到,我這笨羊真該死。伏望元帥爺大慈大悲,救救我,總不會見棄吧!
靈珠子:不知不罪,你亦不必自責,吾神今奉旨,著作「畜道心聲」一書勸世,由吾徒勇業扶鸞揮筆,特來聽你的心聲,以便列入寶篇,你可知,你為何轉世畜道為羊,給人飼養肥大,就宰割賣肉,供人食吃嗎?
白羊曰:我轉世為羊,不知已有多久,亦不知為何會轉世畜道,亦不知何時將會被人宰割,伏望大仙詳細告知。
靈珠子:好的!我來詳細告訴你,你乃在三十五年前,出生於台灣北部,一個農村裡,你父親是一位篤農家,在你五歲時,你母去世,你因是獨生子,又兼母親早去世,你父親對你,可說愛護備至。你父不忍續絃,為恐一旦續絃,後妻若不能愛顧前妻子,豈不是累你受苦,故一直父兼母職,養育你成人,滿望你成人後,能幫助他耕作,庶免田園荒廢。就在你七歲時,你父就送你入學讀書,國民學校畢業後,你父又將你送入中學。豈知你性好遊蕩,不求上進,時常逃學,終至輟學,你父親不得不,命你幫忙耕田。但你之年紀,雖僅十四五歲,卻日與賭友為伍,染上賭癮,嗜賭如命,你高築賭債,債主討債甚急,你父親不得不,出賣一部份田地,以清還你的債務,期望你,回頭是岸。
勇筆曰:恩師啊!此白羊之前世,竟是一個賭徒,可憐其父是一位忠實篤農家,為何會生出此種不肖子呢?
靈珠子:他豈只是一個賭徒,且聽為師說下去。此子所交之友,均是淫朋賭友,年至十八歲,就嫖賭飲三字全,不顧老父之憂?一味在外放蕩,揮金如土。鄰居之人,皆勸你父,早日為子完婚,或可挽轉其劣性。你父認為早日為他結婚也好,多一位媳婦,也可幫忙家計,你自結婚後,劣性雖有稍改,但已足當兵適年期,未幾奉召入伍,為國效勞,二年後退伍回來,本應體念你父,年逾耳順,應是養老之年,克紹箕裘子承父業,認真經營田園,可以增產報國,亦可顧及民生之益。豈知你游手好閒,不願分老父之勞,卻一味向你父親要錢花用,致使你父親氣惱成疾,為顧家庭生活,你父竟帶病操作不休,你為人子者,於心何忍,父母生你養你長大,母已早亡,應更加孝順你父,才是為人子之道。
勇筆曰:恩師啊!此白羊之前世,竟然如此不孝,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羔羊有跪乳之德,為何人不如禽獸乎?
白羊曰:聽大仙所言,我前世因,果然如此不孝耶?
靈珠子:我在二千餘年前就得道成仙,說話豈會騙你。還未說完,你等靜聽我說下去。你不知工作,只知要錢花用,尚且在外面招花惹柳,愛上一個風塵女郎,棄糟糠於不顧,嫌正業而不為,在外非為作惡,累及你父。你如此不孝不義之行為,上天豈能放過你而不罪耶?非也,你終因為了女色,與人斗怨,被惡徒殺傷,又累你老父,花了一筆鉅大醫藥費。醫好了後,你還是劣性不改。有一日與二三酒友、飲得酩酊大醉,在行路上不慎被卡車輾死,年僅二十五歲。
勇筆曰:死得好,死得應該。如此不孝不義的人,是社會上的害群之馬。俗云:「人無艱苦去,難得世間財」豈有不勞動不工作,只知向父親要錢來花用之害貨。
白羊曰:勇筆先生,請你不要這樣罵我好不好?我聽了大仙這段話,心如刀割,非常難過。語云:「東土難生,人身難得」我既生東土,又得人身,為何靈性如此蒙蔽,執迷不醒,我父親如此偉大,我竟然不知孝順,實枉生為人也。
靈珠子:好,你現在既有悔意,靜聽下文吧!你死後,魂至地府,冥王大怒,將你嚴刑苦打,治你不孝不義之罪,監禁地獄十年,今年庚申年春刑期屆滿,送入六道輪迴,轉生為羊,將在今年入冬時節,應受人宰割與煎食之苦,死後,魂再入地府另行審理。
白羊曰:(跪地大哭)叩求大仙慈悲相救,使我即刻死去,魂到地府,願叩求冥王,准我再轉生為牛,給我父親飼養,我一定勤勞不辭,代我父親耕作,以報養育之恩,劬勞之德,伏望大仙成全我之願望。
勇筆曰:白羊,你現在雖有悔意,但太遲了,須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待你死後,魂到冥府,經過各殿審問後,再入十殿輪迴,這段時間要多久?倘冥王准你之所請,再判你轉生為牛,給人飼養,長大始有工作能力,那時你父親恐怕已歸天了。所謂:在生不悟須行孝。死後才知悔已遲。
靈珠子: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為人子者,當思報本。語云:「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若不孝順父母,禽獸不如也。今你白羊,既知前世因果,已表現你之悔意,已明善覺,我當助你,你本應再轉世一次畜道,受人宰割煎食之苦,但吾可使你後世,再轉畜道,未幾而死亡兔受宰割苦刑。後世若再轉生人道,或畜道,你應發揮善覺,好自為之,切勿再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不能自拔。
白羊曰:叩謝大仙救苦之恩德,指示明路、我自當謹記於懷。如蒙上天赦罪,若得重新轉世為人,我定守忠孝,實行仁義,貢獻國家社會,絕不做世間之罪人,以報大仙救苦之大德。大仙受我百拜。
靈珠子:不必多禮,起來起來。好了本篇之遊記,到此已完結,吾徒,回堂吧。
勇筆曰:是,遵命。(師徒步出羊捨)
靈珠子:吾徒,為師知你心中有疑問,不妨言之。
勇筆曰: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師,弟子確實有問題請示:此白羊既受地府判刑,應轉世二世畜道受宰割煮食之刑。恩師今使他後二世早死,而免受宰割煮食之苦刑,但地府之判案,如何可消案?
靈珠子:嗯,問得好,為師為了此案,必須下地府一趟,說明原委就可。(本篇完)
畜道心聲-第三回 在生不念劬勞德 死後為羊始噬臍
詩曰:有因有果自然成。善惡之分一念生。
喚醒世人應了悟。請看畜道表心聲。
又詩:父母之恩似海深。在生忤逆愧於心。
冥冥報應君知否。轉世為羊感不禁。
聖示:凡世人之行善與作惡,皆在一念之間,猶其為人子者,應念父母養育之恩,劬勞之德,萬行孝道,切不可忤逆父母,若在生之年,不孝父母,多行不義者,死後之報應,冥冥中自有其因果也。吾徒,今夜續著「畜道心聲」為師再賜「通靈符」一道,快快化飲,以便起程。
勇筆曰:弟子遵命。
靈珠子:今夜遊記目標,是新鮮的,吾們不妨信步而行,順便觀光文化城之稱的台中市夜景。
勇筆曰:請示恩師,何謂新鮮?
靈珠子:為師已算出在三十五年前,住在台中市,有一個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青年,枉費其父親養育之恩,劬勞之苦,不思報本,忤逆乃父,結果夭折死亡,現轉生為羊,被人飼養,今年冬天,將受屠宰,販賣其肉,給人進補之用。如此報應之速,豈不是新鮮嗎?
勇筆曰:由來因果報應,都很遲緩,或有經過百年,或有經過幾十年,或有報應其後代子孫,或有報應其後世,為何現代的因果報應,就是這樣的快速呢?請恩師明示,以開茅塞。
靈珠子:不錯,由來之因果報應,太遲慢了,蓋因須要經過監察神三番四次調查後,將其案情呈報南天,再經過有關部門覆核,或照會陰司,確認為事實,始呈奏上蒼,准予報應,因此,須要經過甚多手續,所以報應遲遲。但現在與昔時不同了,自武哲天皇,主宰凌霄,疾惡如仇,鑒及凡間報應之慢,無法阻惡,亦難以儆惕世人,故敕命南天,對於世人之因果報應,由幾世報,改為現世報,不得延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現在的報應,都是「現世報」,你明白嗎?
勇筆曰:弟子明白了,多謝恩師開導。
靈珠子:好了,我們信步談話到這裡,大概是市中心吧,果然不夜城之稱的文化城,處處燈光閃閃,熱鬧非凡,吾徒,此處是什麼地方?
勇筆曰:此處是台中市北屯的圓環邊,新興的夜市最熱鬧的地方。恩師,我們亦來素食一點東西,宵夜宵夜,由弟子來孝敬一番。
靈珠子:咄,正事要緊,你不要糊塗。
勇筆曰:是,遵命。
靈珠子:我們今夜,須到四張犁的地方,訪問農村所伺養的一隻白毛的羊。(師徒兩人,已到四張犁的農村。)
勇筆曰:恩師,夜深人靜,農村的人均已入睡,所飼養的羊,亦已關在羊捨裡,我們如何找得到那只白羊呢?
靈珠子:世間無難事,只怕心不堅,仔細找看看。
勇筆曰:恩師,在那家羊捨裡,有一隻白毛羊,待弟子去問他看看。
靈珠子:待為師看看此白毛羊,嗯!正是此只。
勇筆曰:白羊,為何至夜深,還未睡呢?
白羊曰:奇怪,為何你能說獸語,你究竟是妖是怪呢?深夜這裡來,有何用意?
勇筆曰:死羊仔何必開口就傷人,我們師徒,是來看看你,要和你談談。
白羊曰:我有什麼好看的,要與我談什麼?有什麼好談的?
勇筆曰:老實告訴你,我是南天直轄武廟朗正堂的正鸞生勇筆,這位是我恩師(南天哪吒三太子仙師。你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白羊曰:呵!原來是太子元帥,天神駕到,我這笨羊真該死。伏望元帥爺大慈大悲,救救我,總不會見棄吧!
靈珠子:不知不罪,你亦不必自責,吾神今奉旨,著作「畜道心聲」一書勸世,由吾徒勇業扶鸞揮筆,特來聽你的心聲,以便列入寶篇,你可知,你為何轉世畜道為羊,給人飼養肥大,就宰割賣肉,供人食吃嗎?
白羊曰:我轉世為羊,不知已有多久,亦不知為何會轉世畜道,亦不知何時將會被人宰割,伏望大仙詳細告知。
靈珠子:好的!我來詳細告訴你,你乃在三十五年前,出生於台灣北部,一個農村裡,你父親是一位篤農家,在你五歲時,你母去世,你因是獨生子,又兼母親早去世,你父親對你,可說愛護備至。你父不忍續絃,為恐一旦續絃,後妻若不能愛顧前妻子,豈不是累你受苦,故一直父兼母職,養育你成人,滿望你成人後,能幫助他耕作,庶免田園荒廢。就在你七歲時,你父就送你入學讀書,國民學校畢業後,你父又將你送入中學。豈知你性好遊蕩,不求上進,時常逃學,終至輟學,你父親不得不,命你幫忙耕田。但你之年紀,雖僅十四五歲,卻日與賭友為伍,染上賭癮,嗜賭如命,你高築賭債,債主討債甚急,你父親不得不,出賣一部份田地,以清還你的債務,期望你,回頭是岸。
勇筆曰:恩師啊!此白羊之前世,竟是一個賭徒,可憐其父是一位忠實篤農家,為何會生出此種不肖子呢?
靈珠子:他豈只是一個賭徒,且聽為師說下去。此子所交之友,均是淫朋賭友,年至十八歲,就嫖賭飲三字全,不顧老父之憂?一味在外放蕩,揮金如土。鄰居之人,皆勸你父,早日為子完婚,或可挽轉其劣性。你父認為早日為他結婚也好,多一位媳婦,也可幫忙家計,你自結婚後,劣性雖有稍改,但已足當兵適年期,未幾奉召入伍,為國效勞,二年後退伍回來,本應體念你父,年逾耳順,應是養老之年,克紹箕裘子承父業,認真經營田園,可以增產報國,亦可顧及民生之益。豈知你游手好閒,不願分老父之勞,卻一味向你父親要錢花用,致使你父親氣惱成疾,為顧家庭生活,你父竟帶病操作不休,你為人子者,於心何忍,父母生你養你長大,母已早亡,應更加孝順你父,才是為人子之道。
勇筆曰:恩師啊!此白羊之前世,竟然如此不孝,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羔羊有跪乳之德,為何人不如禽獸乎?
白羊曰:聽大仙所言,我前世因,果然如此不孝耶?
靈珠子:我在二千餘年前就得道成仙,說話豈會騙你。還未說完,你等靜聽我說下去。你不知工作,只知要錢花用,尚且在外面招花惹柳,愛上一個風塵女郎,棄糟糠於不顧,嫌正業而不為,在外非為作惡,累及你父。你如此不孝不義之行為,上天豈能放過你而不罪耶?非也,你終因為了女色,與人斗怨,被惡徒殺傷,又累你老父,花了一筆鉅大醫藥費。醫好了後,你還是劣性不改。有一日與二三酒友、飲得酩酊大醉,在行路上不慎被卡車輾死,年僅二十五歲。
勇筆曰:死得好,死得應該。如此不孝不義的人,是社會上的害群之馬。俗云:「人無艱苦去,難得世間財」豈有不勞動不工作,只知向父親要錢來花用之害貨。
白羊曰:勇筆先生,請你不要這樣罵我好不好?我聽了大仙這段話,心如刀割,非常難過。語云:「東土難生,人身難得」我既生東土,又得人身,為何靈性如此蒙蔽,執迷不醒,我父親如此偉大,我竟然不知孝順,實枉生為人也。
靈珠子:好,你現在既有悔意,靜聽下文吧!你死後,魂至地府,冥王大怒,將你嚴刑苦打,治你不孝不義之罪,監禁地獄十年,今年庚申年春刑期屆滿,送入六道輪迴,轉生為羊,將在今年入冬時節,應受人宰割與煎食之苦,死後,魂再入地府另行審理。
白羊曰:(跪地大哭)叩求大仙慈悲相救,使我即刻死去,魂到地府,願叩求冥王,准我再轉生為牛,給我父親飼養,我一定勤勞不辭,代我父親耕作,以報養育之恩,劬勞之德,伏望大仙成全我之願望。
勇筆曰:白羊,你現在雖有悔意,但太遲了,須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待你死後,魂到冥府,經過各殿審問後,再入十殿輪迴,這段時間要多久?倘冥王准你之所請,再判你轉生為牛,給人飼養,長大始有工作能力,那時你父親恐怕已歸天了。所謂:在生不悟須行孝。死後才知悔已遲。
靈珠子: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為人子者,當思報本。語云:「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若不孝順父母,禽獸不如也。今你白羊,既知前世因果,已表現你之悔意,已明善覺,我當助你,你本應再轉世一次畜道,受人宰割煎食之苦,但吾可使你後世,再轉畜道,未幾而死亡兔受宰割苦刑。後世若再轉生人道,或畜道,你應發揮善覺,好自為之,切勿再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不能自拔。
白羊曰:叩謝大仙救苦之恩德,指示明路、我自當謹記於懷。如蒙上天赦罪,若得重新轉世為人,我定守忠孝,實行仁義,貢獻國家社會,絕不做世間之罪人,以報大仙救苦之大德。大仙受我百拜。
靈珠子:不必多禮,起來起來。好了本篇之遊記,到此已完結,吾徒,回堂吧。
勇筆曰:是,遵命。(師徒步出羊捨)
靈珠子:吾徒,為師知你心中有疑問,不妨言之。
勇筆曰: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師,弟子確實有問題請示:此白羊既受地府判刑,應轉世二世畜道受宰割煮食之刑。恩師今使他後二世早死,而免受宰割煮食之苦刑,但地府之判案,如何可消案?
靈珠子:嗯,問得好,為師為了此案,必須下地府一趟,說明原委就可。(本篇完)
畜道心聲-第三回 在生不念劬勞德 死後為羊始噬臍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大大人物
曾經有位弟子,擅長外交,他常常到我面前說:「這幾天,我見到多位大人物。」
隔幾天,他又說:
「我和大人物吃飯。」
又隔幾天,他又說了:
「我和大人物都非常熟。」
我聽到他常常提到大人物,又常常和大人物吃飯,又常常誇耀他與大人物的關係匪淺,如同躋身上流社會一般,我實在有點忍不住了。
有一天,他又提到大人物。
我問:
「大人物身高多大?」
弟子愣然:「身高?」
我說:
「佛的全身,身高丈六,這才是大人物。」
弟子說:
「師尊真愛說笑,大人物不是比身高的。」
「那比什麼?」
「身價。」弟子答。
我哈哈大笑。
「佛言,與道合者大。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生於世,這才是真正的大。」
弟子聽了,幡然醒悟。
我問:
「你的大人物,以何為大?」
弟子囁嚅的答:「他們以權力大,他們以金錢大,他們以名氣大。.......」
我說:「如果權勢大,便是大人物。如果金錢多,便是大人物。如果名氣大,便是大人物。那佛陀的悟道,便是大大人物了。」
我再說:
「唯有與道合者大,修行人,不應以世裕的財、權、名為大,反而要以修行為大。」
弟子汗顏:
「是,是。」
我說:
「你是行者,行者已大。若明心見性,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一切有情眾生,在現實的世界,都以為爭取到最高權力,最大。或爭取到億億萬的金錢,成為大商賈為大。或是在某一方面,山人頭地,獲取最高的名望,最大。
這些大人物,在我眼中,不算是大,仍然是芸芸的眾生。
我所認識的「大」:
一、修行人最大。
二、知道我空、法空,最大。
三、破除了所有的煩惱障,破除了所有的所知障,最大。
四、破除煩惱,又破除所知障,完全無所執的盡行一切救度眾生的事業,最大。
五、明白佛性與我一體,與道合一,最大。
六、親證如來,最大。
其他,我不知有什麼是「大」?
我說,佛性是不能侷限在任何範圍之中的,也不能畫一個圓來解釋佛性,沒有一樣東西它不包含,但,又無法設定它。
這是法界之真諦及究竟了義,而切法皆無自性。這是不可說的。
現在我問大家:
「誰大?」
《不可說之說》大大人物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觀見「桃花」而悟道
靈雲志勤禪師,長慶大安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溪人。初禮大溈,久未契悟。時長慶大安禪師于溈山充當典座。
一日經行,靈雲禪師見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處,一時消歇。於是作偈曰: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溈山禪師一見此偈,又詢問他悟道的契機,知道是真實開悟。
因此溈山禪師說:
「從因緣而開悟,永遠不退失,善自護持吧!」
志勤禪師悟道後,不久即回福州靈雲山傳法。
其座下曾有僧問志勤禪師:
「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
志勤禪師答:
「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
僧人問:
「君王出陣時如何?」
志勤禪師答:
「春明門外,不問長安。」
僧問:
「如何覲見天子?」
志勤禪師答:
「盲鶴下清池,魚從腳底過。」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志勤禪師答:
「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 ※ ※
石上清泉可洗心。消除煩惱得真音。
人情凡世閒無管。靜養靈台歲月深。
心好靜而愛林泉之幽雅,靈性明而羨玄理之精微。流水淡清而可貴,心養定靜始能明,摒除萬念,不有所動,使心定靜,靜可通神,神安性靈,性靈自光明矣。
真空真寂,謂之真靜。靜無所靜,能忘其靜,謂之太靜,太靜虛空,虛無其虛,空無所空,性靈虛無,無無亦無,湛然妙覺也。
心最怕其動,動則茫然無依,永無定靜之時,山泉之間幽雅其境,觀境明心,觀境習靜,心物相感,靜寧相習,靜可絕妙矣!故可多近清幽山林幽徑,那可啟發無比之「靜感」也。悟習之!
清、靜得、思省-第五章 觀境靜得
一日經行,靈雲禪師見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處,一時消歇。於是作偈曰: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溈山禪師一見此偈,又詢問他悟道的契機,知道是真實開悟。
因此溈山禪師說:
「從因緣而開悟,永遠不退失,善自護持吧!」
志勤禪師悟道後,不久即回福州靈雲山傳法。
其座下曾有僧問志勤禪師:
「如何得出離生老病死?」
志勤禪師答:
「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
僧人問:
「君王出陣時如何?」
志勤禪師答:
「春明門外,不問長安。」
僧問:
「如何覲見天子?」
志勤禪師答:
「盲鶴下清池,魚從腳底過。」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志勤禪師答:
「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 ※ ※
石上清泉可洗心。消除煩惱得真音。
人情凡世閒無管。靜養靈台歲月深。
心好靜而愛林泉之幽雅,靈性明而羨玄理之精微。流水淡清而可貴,心養定靜始能明,摒除萬念,不有所動,使心定靜,靜可通神,神安性靈,性靈自光明矣。
真空真寂,謂之真靜。靜無所靜,能忘其靜,謂之太靜,太靜虛空,虛無其虛,空無所空,性靈虛無,無無亦無,湛然妙覺也。
心最怕其動,動則茫然無依,永無定靜之時,山泉之間幽雅其境,觀境明心,觀境習靜,心物相感,靜寧相習,靜可絕妙矣!故可多近清幽山林幽徑,那可啟發無比之「靜感」也。悟習之!
清、靜得、思省-第五章 觀境靜得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最嚴謹的測試
這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空軍和降落傘製造商之間的真實故事。
當時,降落傘的安全性能不夠。在廠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經提升到99.9%,仍然還差一點點。
軍方要求產品的合格率必須達到100%。對此,廠商不以為然。
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再改進,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接近完美。他們一再強調,任何產品也不可能達到絕對100%的合格,除非出現奇跡。
不妨想想,99.9%的合格率,就意味著每一千個傘兵中,會有一個人因為跳傘而送命。
後來,軍方改變檢查品質的方法,決定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後,親自從飛機上跳下來。
這個方法實施後,奇跡出現了:合格率立刻提升到100%。
「事不關己,己不勞心」這是人性的弱點,所謂「火唔燒到肉唔知痛」,當一件事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
※ ※ ※
世人大多因為私念、私欲之關係,以不關己事為由,大多不會去理會他人之事,當然亦不會替他人解決困難之事,這就是道德上之缺失。
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之霜,此種現象,社會比比可見,只要是自己之事,必極力設法去解決,至於別人之事,則袖手旁觀,甚至於幸災樂禍,這種念頭可說是大錯特錯。然他人之困厄,雖非即時影響到你,可能間接或是那天,你也會直接受到傷害,到那時才去思索解決問題恐已遲矣!
蓋世人要明白,人是群居相存共聚,生活在地球村裏,我們是命運共同體,「他人有難,當共同解決之」,己之能力所及,應不惜予以伸出援手,發揮慈愛互助之心,讓社會祥和溫暖之一面能得以甦醒,使之呈現光輝,盼大家齊力勉行之。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幫助自己。
當時,降落傘的安全性能不夠。在廠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經提升到99.9%,仍然還差一點點。
軍方要求產品的合格率必須達到100%。對此,廠商不以為然。
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再改進,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接近完美。他們一再強調,任何產品也不可能達到絕對100%的合格,除非出現奇跡。
不妨想想,99.9%的合格率,就意味著每一千個傘兵中,會有一個人因為跳傘而送命。
後來,軍方改變檢查品質的方法,決定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後,親自從飛機上跳下來。
這個方法實施後,奇跡出現了:合格率立刻提升到100%。
「事不關己,己不勞心」這是人性的弱點,所謂「火唔燒到肉唔知痛」,當一件事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
※ ※ ※
世人大多因為私念、私欲之關係,以不關己事為由,大多不會去理會他人之事,當然亦不會替他人解決困難之事,這就是道德上之缺失。
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之霜,此種現象,社會比比可見,只要是自己之事,必極力設法去解決,至於別人之事,則袖手旁觀,甚至於幸災樂禍,這種念頭可說是大錯特錯。然他人之困厄,雖非即時影響到你,可能間接或是那天,你也會直接受到傷害,到那時才去思索解決問題恐已遲矣!
蓋世人要明白,人是群居相存共聚,生活在地球村裏,我們是命運共同體,「他人有難,當共同解決之」,己之能力所及,應不惜予以伸出援手,發揮慈愛互助之心,讓社會祥和溫暖之一面能得以甦醒,使之呈現光輝,盼大家齊力勉行之。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幫助自己。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得福原是種福人,檢金本是埋金人
盛夏來臨之際,財神想把好運送給一位世人。他在芸芸眾生中篩選了三位好人,然後對這三位好人做出了一項考驗,最終選擇一位。
一場大雨過後,三位好人回家必經的小路變得很泥濘,路中間出現了一個大水坑,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第一個人艱難地行走在路上,他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路上怎麼有個坑?」於是,他挽起褲腳拎著鞋淌水走過這個坑。
財神看完搖搖頭說:「這人個性耿直但是只顧眼前,我不能把好運給他。」
第二個人看到了水坑,他想也沒想就折回另一條路繞遠路回家。
財神看完搖搖頭說:「這個人個性圓滑,懂得變通和看到機會,雖然聰明但並不是我想要找的人。」
第三個人走到水坑邊上,認真的看了看說:「哎呀!路上怎麼有個坑呀?」於是他脫了衣服搬來路邊的石頭墊在水坑裡,墊好之後他走在上面用力的踩了踩,看見牢固了,他才拿起衣服走過去。
在越過水坑的時候,他發現水邊上有一小小的亮點,探頭一看,居然是一個半根指頭大的金棒!一陣興奮之餘,他想出了個主意,要把這個金棒換成錢,買來修路的材料,修好家鄉的道路……
財神看完笑了,心裡說:「對了!他不但為了自己,還會考慮到別人,這正是最有發財資格的人。」
※ ※ ※
華夏民族自古有云:「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相對的若是前面的人不斷的砍樹,又不能適時建樹,則後進晚輩必定要遭受奇大災殃。
眾生若是有其良知,在生活上乃能不斷的付出其良能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凡事都很盡心與盡力去造作,並且在心裡從未曾思憶我有做了些什麼善事?並且不曾思憶什麼人曾經接受過我的幫助,更不會去比較為什麼我要做得比別人多而報酬比別人少?因為在其內心世界裡只是在盡一己之能力,因為還有人需要我,因為我還有能力,因為我還可以,是故做任何事都比別人盡心與盡力及勤快,如此不斷的在累積福德,或許本身當下尚無法獲得屬於德的福音,但其後人必將承受德蔭所帶來的福報,並且能夠福慧綿延。
現今社會人們對自身有利益的事才會去努力達成,然對於身行善功,佈施造福利益蒼生的事就很難當下去做。對此就能看出世人的心態,總是離不開私慾貪求。俗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是已明指世人的心念行為所付出的一切事,是會演生成為往後的果因,此世人就要深信因果,極力修身立德,行善積福,將自己所能付出於對整個社會,利益一切眾生,此才是為人應有的仁德大愛,亦是人人皆有的天賦,需明世間在每一個角落皆有等待著您的愛心造福佈施啊。
一場大雨過後,三位好人回家必經的小路變得很泥濘,路中間出現了一個大水坑,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第一個人艱難地行走在路上,他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路上怎麼有個坑?」於是,他挽起褲腳拎著鞋淌水走過這個坑。
財神看完搖搖頭說:「這人個性耿直但是只顧眼前,我不能把好運給他。」
第二個人看到了水坑,他想也沒想就折回另一條路繞遠路回家。
財神看完搖搖頭說:「這個人個性圓滑,懂得變通和看到機會,雖然聰明但並不是我想要找的人。」
第三個人走到水坑邊上,認真的看了看說:「哎呀!路上怎麼有個坑呀?」於是他脫了衣服搬來路邊的石頭墊在水坑裡,墊好之後他走在上面用力的踩了踩,看見牢固了,他才拿起衣服走過去。
在越過水坑的時候,他發現水邊上有一小小的亮點,探頭一看,居然是一個半根指頭大的金棒!一陣興奮之餘,他想出了個主意,要把這個金棒換成錢,買來修路的材料,修好家鄉的道路……
財神看完笑了,心裡說:「對了!他不但為了自己,還會考慮到別人,這正是最有發財資格的人。」
※ ※ ※
華夏民族自古有云:「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相對的若是前面的人不斷的砍樹,又不能適時建樹,則後進晚輩必定要遭受奇大災殃。
眾生若是有其良知,在生活上乃能不斷的付出其良能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凡事都很盡心與盡力去造作,並且在心裡從未曾思憶我有做了些什麼善事?並且不曾思憶什麼人曾經接受過我的幫助,更不會去比較為什麼我要做得比別人多而報酬比別人少?因為在其內心世界裡只是在盡一己之能力,因為還有人需要我,因為我還有能力,因為我還可以,是故做任何事都比別人盡心與盡力及勤快,如此不斷的在累積福德,或許本身當下尚無法獲得屬於德的福音,但其後人必將承受德蔭所帶來的福報,並且能夠福慧綿延。
現今社會人們對自身有利益的事才會去努力達成,然對於身行善功,佈施造福利益蒼生的事就很難當下去做。對此就能看出世人的心態,總是離不開私慾貪求。俗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是已明指世人的心念行為所付出的一切事,是會演生成為往後的果因,此世人就要深信因果,極力修身立德,行善積福,將自己所能付出於對整個社會,利益一切眾生,此才是為人應有的仁德大愛,亦是人人皆有的天賦,需明世間在每一個角落皆有等待著您的愛心造福佈施啊。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新居落成
娑婆眾生整日忙碌,無非是為了想改善家庭的生活環境與生活品質,於是辛苦計較,就為使安身立命之處所有個著落。自古以來,眾生除了以食物做為養命重要來源,尚且更要有潔淨樸素的衣飾來莊嚴其身,緊接的便是居家之問題。
昔時,凡是眾生在海邊、在山區、在溪邊,只要能夠隨手運用各處尚未有其他人搭建房舍,或未有人種植農作物的場所,僅需撿拾木材善加搭建,就有遮風避雨之處所。時值今日,原本上蒼給予人們耕種及居住的土地,卻受到有心人士之謀略,造成提供人們居住的場所辛勤一生都毫無下落;因此,得透過借貸方式,方能使居住問題有個著落。
因而無殼一族的人們,乾脆選擇在外租屋,以解決居住的問題,至少本身沒有了房屋折舊的損失以及房屋修繕之耗費;此外,省吃儉用大半輩子,日月不斷點滴節省下來,好為日後能夠找尋居住的良地,做一番努力。經過長時期之後,積了一筆購屋經費,更在千選萬挑之下,終於能讓居住場所有個固定,並且有個屬於自我的空間,不必再看別人臉色,更不再受別人所左右,實在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心情。
有部份的人們,乃將居住當成是隨時可以變易的場所,住慣了同一間房子,看慣了同一個環境,數年間再易地而居。舊的住所予以出租或售出,讓自身永遠處於全新的心情,讓自身永遠有新的鄰居及新的環境,也是一種人生因「住」而產生的樂趣。
人生在世,不拘任何一定的模式下生長,雖然類似遊牧的生活方式,但對於某些人,正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生活品味,展現出不同的人生經歷,至少在人情冷暖的時代裡,經常變換居住的房屋及其環境,有助於調劑身心靈,並且有助於廣結善因緣,亦是一種妙樂。
有些眾生甚至將自身的愛車當成是永遠可以走動的房屋,平時除了正常上下班、工作之外,到了夜間乃索性居住在車內,一來可以看顧愛車,二來可以省下租屋之費用,三來可以不斷轉換居住的環境。當想處於田園農莊時,便將車子開往田園間夜宿;當想看山景時,更可將愛車開往山區夜宿;有時想看海景時,更可將愛車開往海邊夜宿。生活是如此的靈活,日子是如此的妙用,雖然沒有水泥屋可以居住,卻能以車為房屋,做到不浪費牌照稅及燃料稅的方式下,使愛車在二六時中都善盡良用,亦是一種生活的另類情調。
無論自身所看重的房屋是借貸而來,或者是將大半輩子省下來的生活費拿出來購屋,一旦親自進住新屋時,那種感受是多麼的欣喜、愉悅!有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想儘快昭告天下,讓親友們、讓鄉裏們知道自己已經買了房子,這樣的喜悅,若非當事者,是無人可以體會的。
是故,能夠時時保持新入住房屋當時的心境,就能使喜躍歡樂永繼年年;修行的功夫就是在保持有這種法喜之心,自始至終不增不減,是乃內德之功也。
福祿壽喜-喜部 第八章 新居落成
昔時,凡是眾生在海邊、在山區、在溪邊,只要能夠隨手運用各處尚未有其他人搭建房舍,或未有人種植農作物的場所,僅需撿拾木材善加搭建,就有遮風避雨之處所。時值今日,原本上蒼給予人們耕種及居住的土地,卻受到有心人士之謀略,造成提供人們居住的場所辛勤一生都毫無下落;因此,得透過借貸方式,方能使居住問題有個著落。
因而無殼一族的人們,乾脆選擇在外租屋,以解決居住的問題,至少本身沒有了房屋折舊的損失以及房屋修繕之耗費;此外,省吃儉用大半輩子,日月不斷點滴節省下來,好為日後能夠找尋居住的良地,做一番努力。經過長時期之後,積了一筆購屋經費,更在千選萬挑之下,終於能讓居住場所有個固定,並且有個屬於自我的空間,不必再看別人臉色,更不再受別人所左右,實在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心情。
有部份的人們,乃將居住當成是隨時可以變易的場所,住慣了同一間房子,看慣了同一個環境,數年間再易地而居。舊的住所予以出租或售出,讓自身永遠處於全新的心情,讓自身永遠有新的鄰居及新的環境,也是一種人生因「住」而產生的樂趣。
人生在世,不拘任何一定的模式下生長,雖然類似遊牧的生活方式,但對於某些人,正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生活品味,展現出不同的人生經歷,至少在人情冷暖的時代裡,經常變換居住的房屋及其環境,有助於調劑身心靈,並且有助於廣結善因緣,亦是一種妙樂。
有些眾生甚至將自身的愛車當成是永遠可以走動的房屋,平時除了正常上下班、工作之外,到了夜間乃索性居住在車內,一來可以看顧愛車,二來可以省下租屋之費用,三來可以不斷轉換居住的環境。當想處於田園農莊時,便將車子開往田園間夜宿;當想看山景時,更可將愛車開往山區夜宿;有時想看海景時,更可將愛車開往海邊夜宿。生活是如此的靈活,日子是如此的妙用,雖然沒有水泥屋可以居住,卻能以車為房屋,做到不浪費牌照稅及燃料稅的方式下,使愛車在二六時中都善盡良用,亦是一種生活的另類情調。
無論自身所看重的房屋是借貸而來,或者是將大半輩子省下來的生活費拿出來購屋,一旦親自進住新屋時,那種感受是多麼的欣喜、愉悅!有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想儘快昭告天下,讓親友們、讓鄉裏們知道自己已經買了房子,這樣的喜悅,若非當事者,是無人可以體會的。
是故,能夠時時保持新入住房屋當時的心境,就能使喜躍歡樂永繼年年;修行的功夫就是在保持有這種法喜之心,自始至終不增不減,是乃內德之功也。
福祿壽喜-喜部 第八章 新居落成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拋出一隻履
蓮生/文
福州志勤禪師,最初在溈山禪師處,因為看見「桃花」而悟道。
勤禪師問一位將出遊的僧人:
「你到何處去?」
僧人答:
「去參訪雪峰禪師。」
志勤禪師說:
「我有一封信寄給雪峰禪師,行嗎?」
僧人說:
「可以。」
志勤禪師便脫下腳上的履,將這隻履,拋向面前。
僧人到了雪峰禪師的地方。
雪峰禪師問:
「什麼地方來的?」
僧人答:
「靈雲的志勤禪師處。」
雪峰禪師問:
「志勤禪師還好嗎?」
僧人答:
「他有一信寄給你。」
雪峰禪師問:
「信在何處?」
僧人脫下一隻履,拋向雪峰禪師面前。
雪峰禪師一見,便明白。
*
自古以來,禪宗的公案多如牛毛,但,志勤禪師的這一則「拋出一隻履」,卻令我激賞不已,這公案,我特別欣賞。
我們曉得,對禪宗公案,只要悟到最最真的最高處。
本無淆訛可言。
本無迷糊文字可言。
本無思維所得可言。
不會讓學禪的四眾,走入迷霧之中,一些假開悟者,往往利用公案,籠統的回答,來欺蒙初機的學人,這就成了以盲引盲的可憐悲劇。
志勤禪師脫下一隻履,當成信,寄給雪峰禪師。
是大密意!
印證否?
解脫否?
一絲不掛否?
無事否?
玄旨否?
無得否?
雪峰禪師是一個明白人,一看志勤禪師的一隻履拋來,便自然明白了。這真是一位大徹大悟的志勤禪師啊!
這個志勤禪師的妙法我也會。
若有人問:
「盧師尊,什麼是開悟?」
我脫了我的一隻臭拖鞋,往弟子的頭上一敲。
問:「會否?」
「不會。」
再敲一下。問:「會否?」
「不會。」
我火大了,拿起拖鞋拼命敲,敲得他七葷八素。
他不但要向我謝恩,還要謝謝志勤禪師呢!
《風來波浪起》拋出一隻履
福州志勤禪師,最初在溈山禪師處,因為看見「桃花」而悟道。
勤禪師問一位將出遊的僧人:
「你到何處去?」
僧人答:
「去參訪雪峰禪師。」
志勤禪師說:
「我有一封信寄給雪峰禪師,行嗎?」
僧人說:
「可以。」
志勤禪師便脫下腳上的履,將這隻履,拋向面前。
僧人到了雪峰禪師的地方。
雪峰禪師問:
「什麼地方來的?」
僧人答:
「靈雲的志勤禪師處。」
雪峰禪師問:
「志勤禪師還好嗎?」
僧人答:
「他有一信寄給你。」
雪峰禪師問:
「信在何處?」
僧人脫下一隻履,拋向雪峰禪師面前。
雪峰禪師一見,便明白。
*
自古以來,禪宗的公案多如牛毛,但,志勤禪師的這一則「拋出一隻履」,卻令我激賞不已,這公案,我特別欣賞。
我們曉得,對禪宗公案,只要悟到最最真的最高處。
本無淆訛可言。
本無迷糊文字可言。
本無思維所得可言。
不會讓學禪的四眾,走入迷霧之中,一些假開悟者,往往利用公案,籠統的回答,來欺蒙初機的學人,這就成了以盲引盲的可憐悲劇。
志勤禪師脫下一隻履,當成信,寄給雪峰禪師。
是大密意!
印證否?
解脫否?
一絲不掛否?
無事否?
玄旨否?
無得否?
雪峰禪師是一個明白人,一看志勤禪師的一隻履拋來,便自然明白了。這真是一位大徹大悟的志勤禪師啊!
這個志勤禪師的妙法我也會。
若有人問:
「盧師尊,什麼是開悟?」
我脫了我的一隻臭拖鞋,往弟子的頭上一敲。
問:「會否?」
「不會。」
再敲一下。問:「會否?」
「不會。」
我火大了,拿起拖鞋拼命敲,敲得他七葷八素。
他不但要向我謝恩,還要謝謝志勤禪師呢!
《風來波浪起》拋出一隻履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依法行事
前陣子有一則新聞:有個女子在路上撿到了兩萬元,並將錢送到警察局。
由於法令規定,凡是拾獲金錢者,可向失主要求十分之三的金額,所以儘管失主苦苦哀求,表示自己是單親家庭,必須獨立撫養兩個孩子,但那個女子仍堅持要拿六千元的酬謝金。
女子還強調,自己是法律系畢業,而且表示她家境富裕,並不缺錢。她之所以這麼做,只是「依法行事」罷了。
這則新聞在網路上引起了討論。多數人認為這名女子未免太沒有同理心了;持相反意見者則說,既然法律這麼規定,那麼這女子也只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罷了。
我心裡總是有一點感慨──因為我一直認為,「法律」應該是「道德」的底線。很多時候之所以搬出「法律」,都是因為道德已經派不上用場、失去功能了。
六千元,對撿到錢的女子來說可能只是一筆小錢,但對單親媽媽來說,可是一家好幾天的飯錢呢!如果今天角色互換,那女子難道仍會做出一樣的決定嗎?
世界上最美的情操,莫過於同理心。若每個人都能懷著一顆柔軟、體諒的心,社會上許多的衝突也都會煙消雲散!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
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做原則。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首先要「保護自己」,可是保護自己並不表示要傷害他人;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場,這種原則才是對的。
做事的原則,應該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如果所堅持的原則,是出於自私或為了少數人,或貪圖一時的方便,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
但許多人經常分不清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把個人的偏見當成了原則?其實,只要觀察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感,就能判斷出究竟是偏見還是原則。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不了、很痛苦,每個人都覺得那是錯的、有問題的,只有你認為是對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見。能夠符合每一個人或是多數人共同的的想法和意願,那才是原則。
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或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是為眾人著想,能夠為大家所樂於接受。
執著偏見的人,就是我執太重。我執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自我中心太堅固,就會堅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蝟般長滿利刺,「稜角」很多,動則傷人,而無法圓融待人。
所以有人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雖然在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是化除我執的方法之一。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由於法令規定,凡是拾獲金錢者,可向失主要求十分之三的金額,所以儘管失主苦苦哀求,表示自己是單親家庭,必須獨立撫養兩個孩子,但那個女子仍堅持要拿六千元的酬謝金。
女子還強調,自己是法律系畢業,而且表示她家境富裕,並不缺錢。她之所以這麼做,只是「依法行事」罷了。
這則新聞在網路上引起了討論。多數人認為這名女子未免太沒有同理心了;持相反意見者則說,既然法律這麼規定,那麼這女子也只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罷了。
我心裡總是有一點感慨──因為我一直認為,「法律」應該是「道德」的底線。很多時候之所以搬出「法律」,都是因為道德已經派不上用場、失去功能了。
六千元,對撿到錢的女子來說可能只是一筆小錢,但對單親媽媽來說,可是一家好幾天的飯錢呢!如果今天角色互換,那女子難道仍會做出一樣的決定嗎?
世界上最美的情操,莫過於同理心。若每個人都能懷著一顆柔軟、體諒的心,社會上許多的衝突也都會煙消雲散!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
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做原則。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首先要「保護自己」,可是保護自己並不表示要傷害他人;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場,這種原則才是對的。
做事的原則,應該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如果所堅持的原則,是出於自私或為了少數人,或貪圖一時的方便,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
但許多人經常分不清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把個人的偏見當成了原則?其實,只要觀察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感,就能判斷出究竟是偏見還是原則。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不了、很痛苦,每個人都覺得那是錯的、有問題的,只有你認為是對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見。能夠符合每一個人或是多數人共同的的想法和意願,那才是原則。
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或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是為眾人著想,能夠為大家所樂於接受。
執著偏見的人,就是我執太重。我執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自我中心太堅固,就會堅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蝟般長滿利刺,「稜角」很多,動則傷人,而無法圓融待人。
所以有人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雖然在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是化除我執的方法之一。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最狠毒的人,也會有一絲柔軟的心
一個人口販子的故事,他拐了一個四歲的男孩兒。在火車上,男孩兒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哭,而是一直叫著他叔叔,並且求著叔叔講故事給他聽。
孩子說:「叔叔,你是不是也給你的兒子講故事聽他才睡覺?」
這句話打動了他。他亦是為人夫為人父的人,也有一個五歲的女兒,每天纏著他講故事,只一個瞬間,他決定把孩子送了回去,因為孩子那雙眼睛那麼信任地看著他。
很少有人口販子是善良的,但那次,他是個例外,並且他去投案自首了。
案子破了以後,除了他,案犯裡所有人全是死刑,他判了十五年。
但他終於解脫了,是一個孩子救了他,沒有這個孩子,他早晚有一天也會被逮到,最後,也會是死刑。
確切點說,是自己的人性中殘存的那點善良救了他,是那一點善良讓他明白,最狠毒的人,也會有一絲柔軟的心。
※ ※ ※
所謂:「懺」者,乃懺其前愆,而「悔」者,悔其後過而不犯同樣之過錯,亦指懺悔造作過之不該做的事情。
人之本性是善,奈何受到凡塵五花八門之影響,使原本潔淨的心受染污,演變成今日社會搶殺姦盜四起的局面。人生在世,難免有犯造錯誤之時,而聖賢言:「人不怕犯錯、就怕覺遲;不怕覺遲、就怕知而不肯改過。」眾生一旦經過省思自我之後,洞徹自己的一切過失,能立即予以誠心懇求懺除,進而悔改過去失誤,子曰:「不貳過」,則能憑此獲得重新做人的機會,其福運乃是不可限量的。
古聖先賢都曾有過錯,誰人能悔悟放下屠刀即立地成佛。一時之糊塗並不代表一生糊塗,短暫的錯誤並不意味著永遠的錯誤,但貴在知錯能改,使得過去的錯誤,能因調整、改錯,使回復到正常的路線,讓自己的命運不至於再次跌倒。如此一來,就不會一錯再錯,讓自己走向人生的死胡同。人生短暫,奉勸世人有過應即痛改前非,知錯能改便是好人也。
孩子說:「叔叔,你是不是也給你的兒子講故事聽他才睡覺?」
這句話打動了他。他亦是為人夫為人父的人,也有一個五歲的女兒,每天纏著他講故事,只一個瞬間,他決定把孩子送了回去,因為孩子那雙眼睛那麼信任地看著他。
很少有人口販子是善良的,但那次,他是個例外,並且他去投案自首了。
案子破了以後,除了他,案犯裡所有人全是死刑,他判了十五年。
但他終於解脫了,是一個孩子救了他,沒有這個孩子,他早晚有一天也會被逮到,最後,也會是死刑。
確切點說,是自己的人性中殘存的那點善良救了他,是那一點善良讓他明白,最狠毒的人,也會有一絲柔軟的心。
※ ※ ※
所謂:「懺」者,乃懺其前愆,而「悔」者,悔其後過而不犯同樣之過錯,亦指懺悔造作過之不該做的事情。
人之本性是善,奈何受到凡塵五花八門之影響,使原本潔淨的心受染污,演變成今日社會搶殺姦盜四起的局面。人生在世,難免有犯造錯誤之時,而聖賢言:「人不怕犯錯、就怕覺遲;不怕覺遲、就怕知而不肯改過。」眾生一旦經過省思自我之後,洞徹自己的一切過失,能立即予以誠心懇求懺除,進而悔改過去失誤,子曰:「不貳過」,則能憑此獲得重新做人的機會,其福運乃是不可限量的。
古聖先賢都曾有過錯,誰人能悔悟放下屠刀即立地成佛。一時之糊塗並不代表一生糊塗,短暫的錯誤並不意味著永遠的錯誤,但貴在知錯能改,使得過去的錯誤,能因調整、改錯,使回復到正常的路線,讓自己的命運不至於再次跌倒。如此一來,就不會一錯再錯,讓自己走向人生的死胡同。人生短暫,奉勸世人有過應即痛改前非,知錯能改便是好人也。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拜訪周文王
顏回夫子 降
聖示:今夜帶領宣筆遊訪仙洞,拜謁周文王:姬昌。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夫子聖安!
顏回:賢生免禮!速隨吾前來。
邱生:〈師生二人坐上通天巴士,一路上景色怡人,穿過雲海,亦不怕被淹沒,又穿過雲層,更不怕撞壞車子而發生意外。〉
司機啊!衝啦!
〈一會兒駛進【玉虛境】,改搭蓮台小馬車,一路上有花、有樹,又有池塘及湖泊,從湖邊換坐郵輪,在郵輪上有許多【將官打扮之人員,也有儒士打扮的,也有帝王打扮者,最多是僧侶打扮及道士打扮人員】;在吧台上擺滿各式點心及咖啡、茶,也有人蔘茶,飲上一杯人蔘茶,氣味芬芳,入口清爽。
一會兒郵輪已靠岸,師生二人及隨船有些王侯將相,皆下船逍遙而去;經過一段路程,終於來到一處類似山洞處,但內部卻寬而廣且深,在山洞內有許多人,正在辦公,洞外有匾曰:【逍遙天總樞處】,往內經過許多洞府,來到一座莊嚴仙洞,匾曰:【博愛府】。進入府內一陣陣檀香味撲鼻,在旁有〈靜心室、閉關室、會客室、經藏室〉,但見有一位中年人,身著漢服,頭戴帝冠,身穿龍袍,在卜算吉凶,身旁有仙童出來迎接。〉
仙童:小仙童參見顏帝聖駕!
顏回:小仙童免禮!
邱生:學生參見仙童兄!
仙童:不敢當!對了。主公靜修,方才已出定,容吾先通報一聲。
顏回:有勞小仙童通報。
邱生:〈但見仙童向中年人交耳,一會兒仙童乃出洞來。〉
仙童:奉主公之命,請顏帝及宣筆入內。
顏回:久違了!姬昌道友。
文王:原來是顏淵道友,請坐!身旁這位少年才俊,想必是仙界傳揚多時之宣筆了!
顏回:正是吾門下學生宣筆:邱生原章。還請道友不吝指導才是。
邱生:學生參見姬昌王爺聖駕!
文王:賢生免禮!賜坐。
邱生:今時學生正奉玉詔,著作寶書《歸真罡》,今著作到了〈愛〉字篇,竟然來到此地,有緣面見姬昌王爺,實是三生有幸,想必是王爺對〈愛〉字,有獨特見解與實踐。
傳聞姬昌王爺治理之城市,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且對於觸法者,皆不禁閉而百姓自相約束,必定有什麼秘法?或有不為人知之酷罰,而人民懼於嚴政而不敢越矩?
文王:吾從未施行酷罰,該論的是因為吾實行〈愛〉字,吾實踐大愛,是故國家不嚴治而百姓自有規律,對於百姓不加刑罪而能安定。
邱生:有這麼簡單就讓百姓聽話嗎?
文王:當然了。在吾帳下的文吏、武官,個個自重、自律,從無貪枉之徒,更無擾民之輩,於是百姓便能和合於官府,形成官民一家親之國度。
邱生:怎麼可能讓〈文吏、武官〉全部聽從命令做事?
文王:當然有一個訣竅,那便是〈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對於有功於社會之〈官員、將士〉,必賞其銀兩以安家;對於百姓有功於社會者,必減其稅賦;是故官員辦事更盡心,百姓管理社區更有勁,將士巡防更有神。對於有過者,必定罰以勞役,甚少處予刑責,最多是集中與大眾區隔,且日日勞役,任誰也不願意,形成百姓相互監督與鼓勵現象,是故社會安寧而達到夜不閉戶也。
邱生:就這麼簡單,便能達到夜不閉戶了。
文王:當然亦有配套方法,那便是〈民有、民治、民享〉,當地方上有了新發現、新產品,必定由官方協助大量生產,並官辦貿易,讓百姓減少運輸之負擔,於是百姓更樂於研發新產品,從事生產工作,而官員亦不至於有閒散者,及工作緊密之差異太大;因此人人富足,且因道法遍及全國,人人深知因緣果報所在,更明知十二因緣之可怕;是故,人人由心發起善念,民風更加誠實及廉潔。
邱生:聽說「居上位者若正,居下位者必然正」,是否因為王爺本身作正,所以下屬亦皆作正?
文王:此話是不錯,但是並非居上位者正,而居下位者就會正;而是上位者在用人時,審慎人格及操守,並時時考察,一旦有人員觸犯法紀,為防因權勢坐大,故必降其職,而另升等有操守者,因此為官者便不敢違法亂紀。
由於政通人和,百姓更勇於檢舉不法,一經檢舉,追查屬實,無論職位高低,吾皆授權所犯當地,交地方官嚴審主從一干人犯;若犯在京城,則交由刑部嚴審,故並無官官相護之情事發生,更不會發生〈不怕官只怕管〉之劣行為,因為〈高官、小官〉,人人可督促;故仁民愛物之風盛,普及於天下,因而國富民安定也。
邱生:感恩姬昌王爺指導。
顏回: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了。
文王:恭送道友及宣筆回鑾!
邱生:學生拜別姬昌王爺聖駕!
顏回:道院已到。吾徒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夫子聖駕!
顏回:可。吾回!
歸真罡-第十五章 仙洞拜訪周文王
聖示:今夜帶領宣筆遊訪仙洞,拜謁周文王:姬昌。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夫子聖安!
顏回:賢生免禮!速隨吾前來。
邱生:〈師生二人坐上通天巴士,一路上景色怡人,穿過雲海,亦不怕被淹沒,又穿過雲層,更不怕撞壞車子而發生意外。〉
司機啊!衝啦!
〈一會兒駛進【玉虛境】,改搭蓮台小馬車,一路上有花、有樹,又有池塘及湖泊,從湖邊換坐郵輪,在郵輪上有許多【將官打扮之人員,也有儒士打扮的,也有帝王打扮者,最多是僧侶打扮及道士打扮人員】;在吧台上擺滿各式點心及咖啡、茶,也有人蔘茶,飲上一杯人蔘茶,氣味芬芳,入口清爽。
一會兒郵輪已靠岸,師生二人及隨船有些王侯將相,皆下船逍遙而去;經過一段路程,終於來到一處類似山洞處,但內部卻寬而廣且深,在山洞內有許多人,正在辦公,洞外有匾曰:【逍遙天總樞處】,往內經過許多洞府,來到一座莊嚴仙洞,匾曰:【博愛府】。進入府內一陣陣檀香味撲鼻,在旁有〈靜心室、閉關室、會客室、經藏室〉,但見有一位中年人,身著漢服,頭戴帝冠,身穿龍袍,在卜算吉凶,身旁有仙童出來迎接。〉
仙童:小仙童參見顏帝聖駕!
顏回:小仙童免禮!
邱生:學生參見仙童兄!
仙童:不敢當!對了。主公靜修,方才已出定,容吾先通報一聲。
顏回:有勞小仙童通報。
邱生:〈但見仙童向中年人交耳,一會兒仙童乃出洞來。〉
仙童:奉主公之命,請顏帝及宣筆入內。
顏回:久違了!姬昌道友。
文王:原來是顏淵道友,請坐!身旁這位少年才俊,想必是仙界傳揚多時之宣筆了!
顏回:正是吾門下學生宣筆:邱生原章。還請道友不吝指導才是。
邱生:學生參見姬昌王爺聖駕!
文王:賢生免禮!賜坐。
邱生:今時學生正奉玉詔,著作寶書《歸真罡》,今著作到了〈愛〉字篇,竟然來到此地,有緣面見姬昌王爺,實是三生有幸,想必是王爺對〈愛〉字,有獨特見解與實踐。
傳聞姬昌王爺治理之城市,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且對於觸法者,皆不禁閉而百姓自相約束,必定有什麼秘法?或有不為人知之酷罰,而人民懼於嚴政而不敢越矩?
文王:吾從未施行酷罰,該論的是因為吾實行〈愛〉字,吾實踐大愛,是故國家不嚴治而百姓自有規律,對於百姓不加刑罪而能安定。
邱生:有這麼簡單就讓百姓聽話嗎?
文王:當然了。在吾帳下的文吏、武官,個個自重、自律,從無貪枉之徒,更無擾民之輩,於是百姓便能和合於官府,形成官民一家親之國度。
邱生:怎麼可能讓〈文吏、武官〉全部聽從命令做事?
文王:當然有一個訣竅,那便是〈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對於有功於社會之〈官員、將士〉,必賞其銀兩以安家;對於百姓有功於社會者,必減其稅賦;是故官員辦事更盡心,百姓管理社區更有勁,將士巡防更有神。對於有過者,必定罰以勞役,甚少處予刑責,最多是集中與大眾區隔,且日日勞役,任誰也不願意,形成百姓相互監督與鼓勵現象,是故社會安寧而達到夜不閉戶也。
邱生:就這麼簡單,便能達到夜不閉戶了。
文王:當然亦有配套方法,那便是〈民有、民治、民享〉,當地方上有了新發現、新產品,必定由官方協助大量生產,並官辦貿易,讓百姓減少運輸之負擔,於是百姓更樂於研發新產品,從事生產工作,而官員亦不至於有閒散者,及工作緊密之差異太大;因此人人富足,且因道法遍及全國,人人深知因緣果報所在,更明知十二因緣之可怕;是故,人人由心發起善念,民風更加誠實及廉潔。
邱生:聽說「居上位者若正,居下位者必然正」,是否因為王爺本身作正,所以下屬亦皆作正?
文王:此話是不錯,但是並非居上位者正,而居下位者就會正;而是上位者在用人時,審慎人格及操守,並時時考察,一旦有人員觸犯法紀,為防因權勢坐大,故必降其職,而另升等有操守者,因此為官者便不敢違法亂紀。
由於政通人和,百姓更勇於檢舉不法,一經檢舉,追查屬實,無論職位高低,吾皆授權所犯當地,交地方官嚴審主從一干人犯;若犯在京城,則交由刑部嚴審,故並無官官相護之情事發生,更不會發生〈不怕官只怕管〉之劣行為,因為〈高官、小官〉,人人可督促;故仁民愛物之風盛,普及於天下,因而國富民安定也。
邱生:感恩姬昌王爺指導。
顏回: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了。
文王:恭送道友及宣筆回鑾!
邱生:學生拜別姬昌王爺聖駕!
顏回:道院已到。吾徒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夫子聖駕!
顏回:可。吾回!
歸真罡-第十五章 仙洞拜訪周文王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六祖與薛簡論道
蓮生/文
中宗皇帝神龍元年,派內侍薛簡,赴六祖處,欲請六祖赴京城,請示一乘法。
但,六祖力辭。
於是薛簡不得不請示佛道,回去稟告皇帝。
薛簡問:
「京城裡的禪德都說,欲得道者,必須坐禪習定,如果不坐禪習定而得解脫,末之有也。不知大師認為是嗎?」
六祖答:
「道由心悟,豈止在坐。」
六祖解釋:
「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邪道。為什麼呢?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是坐而已!」
薛簡問:
「弟子回京,聖上必問,願祖師慈悲,指示心要?」
六祖答: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的意思。明暗無盡,亦是有盡,相對待才立名。故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薛簡問:
「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都是以智慧照破煩惱,是嗎?」
六祖答:
「煩惱就是菩提,無二無別。如果用智慧照破煩惱,是二乘小見。大智上根,不是這樣的。」
薛簡問:
「什麼是一乘見解?」
六祖答: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處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問:
「道之心要如何?」
六祖答: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薛簡聞之大悟。
*
對於六祖慧能禪師與內侍薛簡的對話論道,不知大家看了有何感悟?
有人拘泥,道一定要如何修?禪一定要坐?
六祖一語道破:
「道由心悟而已!」
智慧與煩惱,一般人視為二邊。
六祖一語道破:
「煩惱與智慧無別。」
什麼是一乘見解?
六祖說: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道之心要?
六祖說:
「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好了!大家現在想一想我的話:
「一切無所得,一切無所住,一切無所證。」
無所得--心。
無所住--智慧煩惱。
無所謂--莫思量。
無所證--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送你一盞明燈》六祖與薛簡論道
中宗皇帝神龍元年,派內侍薛簡,赴六祖處,欲請六祖赴京城,請示一乘法。
但,六祖力辭。
於是薛簡不得不請示佛道,回去稟告皇帝。
薛簡問:
「京城裡的禪德都說,欲得道者,必須坐禪習定,如果不坐禪習定而得解脫,末之有也。不知大師認為是嗎?」
六祖答:
「道由心悟,豈止在坐。」
六祖解釋:
「若見如來,若坐若臥,是邪道。為什麼呢?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是坐而已!」
薛簡問:
「弟子回京,聖上必問,願祖師慈悲,指示心要?」
六祖答: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的意思。明暗無盡,亦是有盡,相對待才立名。故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薛簡問:
「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都是以智慧照破煩惱,是嗎?」
六祖答:
「煩惱就是菩提,無二無別。如果用智慧照破煩惱,是二乘小見。大智上根,不是這樣的。」
薛簡問:
「什麼是一乘見解?」
六祖答: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處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問:
「道之心要如何?」
六祖答: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薛簡聞之大悟。
*
對於六祖慧能禪師與內侍薛簡的對話論道,不知大家看了有何感悟?
有人拘泥,道一定要如何修?禪一定要坐?
六祖一語道破:
「道由心悟而已!」
智慧與煩惱,一般人視為二邊。
六祖一語道破:
「煩惱與智慧無別。」
什麼是一乘見解?
六祖說: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道之心要?
六祖說:
「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好了!大家現在想一想我的話:
「一切無所得,一切無所住,一切無所證。」
無所得--心。
無所住--智慧煩惱。
無所謂--莫思量。
無所證--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送你一盞明燈》六祖與薛簡論道
仁愛的國王
從前有一位國王,非常勇猛善戰,他住在宮裡,每天吃的都是大魚大肉,就連馬房裡的戰馬也養得又肥又壯,但是他的人民卻吃不飽,穿不暖,可憐極了!
有一天,這位國王騎著心愛的戰馬,帶著一批人去打獵。在半路上,國王看見一隻老虎正要享受捕獲來的小鹿。
小鹿害怕得縮成一團,口中不斷發出哀傷的叫聲;忽然在小鹿的後面出現了一頭雄鹿,雄鹿側著頭,頂著鹿角衝過去,要救小鹿。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鬥,雄鹿還是敵不過兇猛的老虎,帶著滿身的創痛敗了下來,眼看著老虎就要吃掉小鹿了,雄鹿著急得不得了。
這時候,在一旁觀看的國王,急忙拿起弓箭向老虎射去,「咻」的一聲,老虎立刻應聲倒地。雄鹿看見老虎倒下了,也衝過來銜起小鹿,趕緊逃走了。
國王的一位侍從,便讚美國王說:「陛下,您真是見義勇為啊!」
國王笑著說:「我只是看小鹿很可憐,想要保護它的牠而已。」
這位侍者看國王的心情很好,便又大膽的說:「陛下,我們國內有很多老百姓跟那隻小鹿一樣,也很可憐,他們比陛下馬房裡的馬還不如呢!」
國王困惑地問侍者,「怎麼說呢?」
侍者立刻回答:「因為老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稻穀,全都交給陛下您去餵馬了。他們現在沒有東西吃,都餓得發慌呢!」
侍者看國王沒有生氣,便又繼續說:「陛下是富有仁愛之心的人,連老虎吃小鹿都不忍心看,更何況是看見老百姓沒有東西吃呢?現在老百姓的糧食被馬吃掉了,這也就好像是讓馬兒吃老百姓一樣,陛下您一定不忍心讓動物把人給吃了吧!」
國王聽了侍者的話,一時吞吞吐吐,羞愧地說不出話來。
※ ※ ※
「仁者」仁民愛物,因民而親物,仁慈之心,乃由心念散發,造作於身體外在之善良行為。所謂:「君子遠庖廚」,更是仁德之具體表現;亦因為有仁人君子在,方才不淪為「弱肉強食」之社會。
在上位者因仁慈,能知體恤下位者之勞苦,並適時進行慰勞與鼓勵,則能促使下位者做事更加忠實與盡心盡力。然而居下位者,若能善盡職守,推己及人,善加關照黎民百姓,並適時伸出援手,予以協助有疑難民眾,或代為向上級申請一切事宜,此乃仁人君子理所當為也。
以仁善心對待萬物,更視萬物為平等佛性無差別,為人事開始積極,凡事不再妄求;「正思惟」勇於面對一切阻障,雖阻礙重重,始終不改仁善慈眉精神,並知努力克服種種困境與難關,寧願自我犧牲一切,亦不願意有任何眾生因我而失去一切,仁風之至極也。
一人行仁,終身無殺生念頭,更無計謀損人之心。一方行仁,地方上能漸見昌明,仁之義也,天下居安定,處處現吉祥也。
歸真罡-第十章 仁風
有一天,這位國王騎著心愛的戰馬,帶著一批人去打獵。在半路上,國王看見一隻老虎正要享受捕獲來的小鹿。
小鹿害怕得縮成一團,口中不斷發出哀傷的叫聲;忽然在小鹿的後面出現了一頭雄鹿,雄鹿側著頭,頂著鹿角衝過去,要救小鹿。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鬥,雄鹿還是敵不過兇猛的老虎,帶著滿身的創痛敗了下來,眼看著老虎就要吃掉小鹿了,雄鹿著急得不得了。
這時候,在一旁觀看的國王,急忙拿起弓箭向老虎射去,「咻」的一聲,老虎立刻應聲倒地。雄鹿看見老虎倒下了,也衝過來銜起小鹿,趕緊逃走了。
國王的一位侍從,便讚美國王說:「陛下,您真是見義勇為啊!」
國王笑著說:「我只是看小鹿很可憐,想要保護它的牠而已。」
這位侍者看國王的心情很好,便又大膽的說:「陛下,我們國內有很多老百姓跟那隻小鹿一樣,也很可憐,他們比陛下馬房裡的馬還不如呢!」
國王困惑地問侍者,「怎麼說呢?」
侍者立刻回答:「因為老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稻穀,全都交給陛下您去餵馬了。他們現在沒有東西吃,都餓得發慌呢!」
侍者看國王沒有生氣,便又繼續說:「陛下是富有仁愛之心的人,連老虎吃小鹿都不忍心看,更何況是看見老百姓沒有東西吃呢?現在老百姓的糧食被馬吃掉了,這也就好像是讓馬兒吃老百姓一樣,陛下您一定不忍心讓動物把人給吃了吧!」
國王聽了侍者的話,一時吞吞吐吐,羞愧地說不出話來。
※ ※ ※
「仁者」仁民愛物,因民而親物,仁慈之心,乃由心念散發,造作於身體外在之善良行為。所謂:「君子遠庖廚」,更是仁德之具體表現;亦因為有仁人君子在,方才不淪為「弱肉強食」之社會。
在上位者因仁慈,能知體恤下位者之勞苦,並適時進行慰勞與鼓勵,則能促使下位者做事更加忠實與盡心盡力。然而居下位者,若能善盡職守,推己及人,善加關照黎民百姓,並適時伸出援手,予以協助有疑難民眾,或代為向上級申請一切事宜,此乃仁人君子理所當為也。
以仁善心對待萬物,更視萬物為平等佛性無差別,為人事開始積極,凡事不再妄求;「正思惟」勇於面對一切阻障,雖阻礙重重,始終不改仁善慈眉精神,並知努力克服種種困境與難關,寧願自我犧牲一切,亦不願意有任何眾生因我而失去一切,仁風之至極也。
一人行仁,終身無殺生念頭,更無計謀損人之心。一方行仁,地方上能漸見昌明,仁之義也,天下居安定,處處現吉祥也。
歸真罡-第十章 仁風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爭的爭;奪的奪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有一狐仙居住在某一家的藏書樓裏幾十年,狐仙經常和人說話,但他不現形象、不留痕跡。
每當主人宴飲賓客,總要在座中虛留一席,作為對狐友的邀請。這位狐仙也每每出席,隱形應酬,給席間增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
有一天,監督飲酒的人宣布喝酒的規則,約定每個人都說出自己最害怕的東西,說得沒有道理的就罰酒,說出並不是某人單獨害怕的東西也要罰酒。
有人說最害怕講道學的人,有的說最怕那些所謂的名士,有的說最怕有錢人,有的說最怕當大官的,有的說最怕善於阿諛奉承的,有的說最怕過份謙虛的,有的說最怕講禮節太周密的,有的說最怕總是閉口不言裝出慎重的。
最後問到狐仙:「你最怕什麼?」
狐仙說:「我最怕狐。」
眾人一聽,為之嘩然,爭相喊道:「要說人怕狐,還算可以理解,你本是狐之同類,何由而言怕?快!快!罰上一大杯!」
狐仙略帶幾分譏諷的口吻說:「天下最可怕者,莫過於自己的同類。生活在南方福建、浙江等地的人,不會與生活在北方邊疆的奚、霫族人爭地盤;在江海中駕船行駛的人,不會與陸地上坐車騎馬的人爭路,這是因為他們不同類;凡是爭財產的,必定是同一個父親的兒子;凡是爭寵愛的,必定是同一個丈夫的妻妾;凡是爭權的,必定是在一起做官的人士;凡是爭利的,必定是在同一個市場上做買賣的。」
狐仙接著說:「這些人,因其勢利接近而相互妨礙,既然相互妨礙,就必定會相互傾軋,而且射野雞的人,總是以野雞作誘餌,而不是去用野鴨;捕鹿的人,總是用鹿把鹿引出來,而不會用羊或豬。凡是施反間計、打入內部的,必與被反者是一類人,如果不是同類,便不能投其所好,乘虛而入。如此說來,狐狸又怎麼不怕狐狸呢?」
在座的人中,有些是經歷過許多人世間的風波險阻的,他們大都稱讚狐仙說的話有道理,只有一個客人倒了一碗酒放在狐仙面前,說:「你說這番話很有道理。然而,狐並非你一人所獨怕,還是得罰一大杯!」
於是大家一笑而散。
※ ※ ※
人只要有一口氣在,有氣就有念,有念就有欲,有欲就有爭求,每爭求就務必爭取到手,或冀爭得、爭勝之,可謂大多數人之一生幾乎常生活在爭求中。然世人何易著礙爭求?主私慾之作祟而難以克制耳,這也就是人之劣根性使然。試問一個人若常生活在多念、多欲、多爭求中,又怎能平靜過日子呢?更談不上清閒安怡之意境了。
人之一生,本人人都應有一段多彩多姿之美好旅程,奈紅塵有如慾海,人人都易陷入欲利是非爭求中,故凡不能根除三毒,將不免隨波逐流,越是爭求鬥勝、或貪得無厭,也就越陷越深,能跳出慾海洶湧波濤之嶮巇而不被沉淪吞噬者幾希!然人皆有欲,在日常生活之適當需求皆屬正常且必須的,亦是無可厚非的。惟多欲、或過份需求者,就不免會頻生爭求、爭端而甚影響人之心緒與舉止,故可由一人心生爭求之多寡與強弱而端倪其人之修涵如何。
世人常因一小小之事,就能讓人輕易引生爭求而陷入苦境,亦可知人在一生中所受諸多爭求所影響之戕害實大,豈能輕忽之!可謂人之心只要一生爭求,就難脫苦楚之厄,這是不容爭辯的。常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人人皆在局中,個個隨時都會輕易執著在爭求而不自知。心有爭求、爭勝不得,必記恨在心;逞能、鬥氣,必不服輸,心生怨懟、憤懣不已;或有需求、慾求而不得,必也將耿記、鬱積心懷,爾這些因素都是自造苦因之源也。
總之越是爭求、不平,越呈顯己心之痛苦,痛苦與爭求之強度成正比,若摒除不掉爭求、不平之心,則苦楚永積心懷,無以化解,只能永遠絞亂翻騰至死矣!
有一狐仙居住在某一家的藏書樓裏幾十年,狐仙經常和人說話,但他不現形象、不留痕跡。
每當主人宴飲賓客,總要在座中虛留一席,作為對狐友的邀請。這位狐仙也每每出席,隱形應酬,給席間增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
有一天,監督飲酒的人宣布喝酒的規則,約定每個人都說出自己最害怕的東西,說得沒有道理的就罰酒,說出並不是某人單獨害怕的東西也要罰酒。
有人說最害怕講道學的人,有的說最怕那些所謂的名士,有的說最怕有錢人,有的說最怕當大官的,有的說最怕善於阿諛奉承的,有的說最怕過份謙虛的,有的說最怕講禮節太周密的,有的說最怕總是閉口不言裝出慎重的。
最後問到狐仙:「你最怕什麼?」
狐仙說:「我最怕狐。」
眾人一聽,為之嘩然,爭相喊道:「要說人怕狐,還算可以理解,你本是狐之同類,何由而言怕?快!快!罰上一大杯!」
狐仙略帶幾分譏諷的口吻說:「天下最可怕者,莫過於自己的同類。生活在南方福建、浙江等地的人,不會與生活在北方邊疆的奚、霫族人爭地盤;在江海中駕船行駛的人,不會與陸地上坐車騎馬的人爭路,這是因為他們不同類;凡是爭財產的,必定是同一個父親的兒子;凡是爭寵愛的,必定是同一個丈夫的妻妾;凡是爭權的,必定是在一起做官的人士;凡是爭利的,必定是在同一個市場上做買賣的。」
狐仙接著說:「這些人,因其勢利接近而相互妨礙,既然相互妨礙,就必定會相互傾軋,而且射野雞的人,總是以野雞作誘餌,而不是去用野鴨;捕鹿的人,總是用鹿把鹿引出來,而不會用羊或豬。凡是施反間計、打入內部的,必與被反者是一類人,如果不是同類,便不能投其所好,乘虛而入。如此說來,狐狸又怎麼不怕狐狸呢?」
在座的人中,有些是經歷過許多人世間的風波險阻的,他們大都稱讚狐仙說的話有道理,只有一個客人倒了一碗酒放在狐仙面前,說:「你說這番話很有道理。然而,狐並非你一人所獨怕,還是得罰一大杯!」
於是大家一笑而散。
※ ※ ※
人只要有一口氣在,有氣就有念,有念就有欲,有欲就有爭求,每爭求就務必爭取到手,或冀爭得、爭勝之,可謂大多數人之一生幾乎常生活在爭求中。然世人何易著礙爭求?主私慾之作祟而難以克制耳,這也就是人之劣根性使然。試問一個人若常生活在多念、多欲、多爭求中,又怎能平靜過日子呢?更談不上清閒安怡之意境了。
人之一生,本人人都應有一段多彩多姿之美好旅程,奈紅塵有如慾海,人人都易陷入欲利是非爭求中,故凡不能根除三毒,將不免隨波逐流,越是爭求鬥勝、或貪得無厭,也就越陷越深,能跳出慾海洶湧波濤之嶮巇而不被沉淪吞噬者幾希!然人皆有欲,在日常生活之適當需求皆屬正常且必須的,亦是無可厚非的。惟多欲、或過份需求者,就不免會頻生爭求、爭端而甚影響人之心緒與舉止,故可由一人心生爭求之多寡與強弱而端倪其人之修涵如何。
世人常因一小小之事,就能讓人輕易引生爭求而陷入苦境,亦可知人在一生中所受諸多爭求所影響之戕害實大,豈能輕忽之!可謂人之心只要一生爭求,就難脫苦楚之厄,這是不容爭辯的。常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人人皆在局中,個個隨時都會輕易執著在爭求而不自知。心有爭求、爭勝不得,必記恨在心;逞能、鬥氣,必不服輸,心生怨懟、憤懣不已;或有需求、慾求而不得,必也將耿記、鬱積心懷,爾這些因素都是自造苦因之源也。
總之越是爭求、不平,越呈顯己心之痛苦,痛苦與爭求之強度成正比,若摒除不掉爭求、不平之心,則苦楚永積心懷,無以化解,只能永遠絞亂翻騰至死矣!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空劫
俗世間隨著科技之進步,而民生日漸便利與普及,在分秒必爭的時代裡,一寸光陰一寸金,不但民生所需日新月異,就連交通運輸都講求快捷。於是,災難也就跟著增長及擴大。【空劫】乃應運而生,顧名思義,乃是來自於空中的浩劫。
飛機在過去的朝代裡,不曾有過,因此過去來自於空中的浩劫,僅有隕石的掉落,方才產生一次大規模之浩劫,有時並不見得會掉落在人群之中。但現代裡交通非常便利,國際間往返往往只需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便可到達,而飛機的失事,通常是造成全體成員無法倖存,甚至難保全屍的浩劫。
另外一種來自於天空的災難,那便是「高樓」所帶來之危機,在土地難得的年代裡,絕大部份的人們選擇居住高樓,而在高樓上的小物品,有時亦將是路上行人的「奪命劫厄」。花盆從上空往下掉,「動力加速度」的原理,往往能打破人的頭;若是落在行進車輛的玻璃上,更可能造成連環車禍,令多數人傷亡。因此,災劫無時無刻不存在,行事只要「觀前顧後,居安思危」,隨時提高警覺,才能將天降的災難減低到最小程度。
一個災難的形成,必須有著許多的因緣才能形成,有福德的人可以避過重大災劫,而應劫的人,若尚具有福德,則雖然同遭災難,卻能倖免於喪命。
在五十年前,於美利堅這個國家便有瑪蘭,原本和二位好友約定要去旅行。但在出發的當天,瑪蘭突然取消旅行的約定,並且試著要求另外二位好友別去旅行。但二位好友亦試著要瑪蘭別放棄旅行,最後仍無法達成協議。於是二位好友便高興的登上飛機,而瑪蘭當時不知怎麼的心裡一直有憂愁,愉悅不起來。果然飛機起飛未久,便在空中爆炸,此時的瑪蘭正慶幸沒有遭受到空難。但另一種心情是好友再也無法見到,有時想起來心裡很悲傷。而觀當時飛機的引擎,有一股甚大的黑氣所籠罩,導致飛機各功能失常而爆炸。
追溯瑪蘭的二位好友在過去生中,曾經是屠戶,並且是經常性將捕捉到的獵物,由上往下重丟,致使獵物重傷與死亡;並且曾經有犯推人落谷的惡劣過錯,於是機緣成熟之時,便逃不了災劫的召喚。至於,瑪蘭全家是虔誠的教徒,平日亦是常行菩薩道,救急救災,因而使瑪蘭避開一劫。此後更加讓瑪蘭積極行菩薩道,修福修慧,廣結世間善緣,對於信仰更加堅定無疑。
願世人有所了悟也。
末法消災錄-第十五章 空劫
飛機在過去的朝代裡,不曾有過,因此過去來自於空中的浩劫,僅有隕石的掉落,方才產生一次大規模之浩劫,有時並不見得會掉落在人群之中。但現代裡交通非常便利,國際間往返往往只需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便可到達,而飛機的失事,通常是造成全體成員無法倖存,甚至難保全屍的浩劫。
另外一種來自於天空的災難,那便是「高樓」所帶來之危機,在土地難得的年代裡,絕大部份的人們選擇居住高樓,而在高樓上的小物品,有時亦將是路上行人的「奪命劫厄」。花盆從上空往下掉,「動力加速度」的原理,往往能打破人的頭;若是落在行進車輛的玻璃上,更可能造成連環車禍,令多數人傷亡。因此,災劫無時無刻不存在,行事只要「觀前顧後,居安思危」,隨時提高警覺,才能將天降的災難減低到最小程度。
一個災難的形成,必須有著許多的因緣才能形成,有福德的人可以避過重大災劫,而應劫的人,若尚具有福德,則雖然同遭災難,卻能倖免於喪命。
在五十年前,於美利堅這個國家便有瑪蘭,原本和二位好友約定要去旅行。但在出發的當天,瑪蘭突然取消旅行的約定,並且試著要求另外二位好友別去旅行。但二位好友亦試著要瑪蘭別放棄旅行,最後仍無法達成協議。於是二位好友便高興的登上飛機,而瑪蘭當時不知怎麼的心裡一直有憂愁,愉悅不起來。果然飛機起飛未久,便在空中爆炸,此時的瑪蘭正慶幸沒有遭受到空難。但另一種心情是好友再也無法見到,有時想起來心裡很悲傷。而觀當時飛機的引擎,有一股甚大的黑氣所籠罩,導致飛機各功能失常而爆炸。
追溯瑪蘭的二位好友在過去生中,曾經是屠戶,並且是經常性將捕捉到的獵物,由上往下重丟,致使獵物重傷與死亡;並且曾經有犯推人落谷的惡劣過錯,於是機緣成熟之時,便逃不了災劫的召喚。至於,瑪蘭全家是虔誠的教徒,平日亦是常行菩薩道,救急救災,因而使瑪蘭避開一劫。此後更加讓瑪蘭積極行菩薩道,修福修慧,廣結世間善緣,對於信仰更加堅定無疑。
願世人有所了悟也。
末法消災錄-第十五章 空劫
「火」在哪裡?
蓮生/文
《五燈會元》第九卷,南嶽下三世,百丈海禪師法嗣,溈山靈祐禪師。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是福州,長谿,趙氏子。十五歲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髮於杭州,「龍興寺」。
研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歲遊「江西」,參訪「百丈禪師」,百丈一見他,許他入室為弟子,後來則成為參學之首。
有一回,當侍者。
百丈禪師問:「誰在那裡?」
靈祐禪師答:「是靈祐。」
百丈禪師說:
「你撥一撥爐中有火沒有?」
靈祐撥了一撥答:
「沒有火。」
百丈禪師立起身,自己來撥,深深的撥了之後,是有少少火星深埋白灰之下,百丈禪師就說:「你說,無火嗎?」
靈祐禪師因為這一撥火,於是有了悟入。
百丈禪師說:
「此乃暫時之歧路耳。經曰: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你今既爾,善自護持。」
次日。
靈祐同百丈禪師入山作事。百丈禪師說:「可以取得火來嗎?」
靈祐禪師:
「可以取得。」
百丈禪師問:
「火在哪裡?」
靈祐禪師乃拈了一枝柴,吹了二吹,交給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說:
「如蟲禦木。」
*
諸聖弟子讀了前一則,有沒有頓發「佛慧」,「火」則「佛」也。
會不會?
我曾經有一回,在餐桌上,我用「鑽木取火」作比喻:
用一樹幹為粗木。
用一堅尖之木為鑽木。
用手旋轉,堅尖之木,旋啊旋啊,用力啊用力。
於是時候火候一到,「拍」的一聲!
「火」出來了!
我請問桌上的上師們:
粗木沒有木!
堅尖之木沒有火!
手沒有火!
旋轉之力沒有火!
請問,諸位大上師,「火」從哪裡來?
眾上師一時楞住。
我的這個比喻,比起百丈禪師教授靈祐禪師的方法,又是如何?
諸位聖弟子,「火」在哪裡?你可以知道嗎?明白嗎?「火」究竟是從哪裡出來的?千萬不要答「虛空」哦!
《智慧大放送》「火」在哪裡?
《五燈會元》第九卷,南嶽下三世,百丈海禪師法嗣,溈山靈祐禪師。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是福州,長谿,趙氏子。十五歲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髮於杭州,「龍興寺」。
研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歲遊「江西」,參訪「百丈禪師」,百丈一見他,許他入室為弟子,後來則成為參學之首。
有一回,當侍者。
百丈禪師問:「誰在那裡?」
靈祐禪師答:「是靈祐。」
百丈禪師說:
「你撥一撥爐中有火沒有?」
靈祐撥了一撥答:
「沒有火。」
百丈禪師立起身,自己來撥,深深的撥了之後,是有少少火星深埋白灰之下,百丈禪師就說:「你說,無火嗎?」
靈祐禪師因為這一撥火,於是有了悟入。
百丈禪師說:
「此乃暫時之歧路耳。經曰: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你今既爾,善自護持。」
次日。
靈祐同百丈禪師入山作事。百丈禪師說:「可以取得火來嗎?」
靈祐禪師:
「可以取得。」
百丈禪師問:
「火在哪裡?」
靈祐禪師乃拈了一枝柴,吹了二吹,交給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說:
「如蟲禦木。」
*
諸聖弟子讀了前一則,有沒有頓發「佛慧」,「火」則「佛」也。
會不會?
我曾經有一回,在餐桌上,我用「鑽木取火」作比喻:
用一樹幹為粗木。
用一堅尖之木為鑽木。
用手旋轉,堅尖之木,旋啊旋啊,用力啊用力。
於是時候火候一到,「拍」的一聲!
「火」出來了!
我請問桌上的上師們:
粗木沒有木!
堅尖之木沒有火!
手沒有火!
旋轉之力沒有火!
請問,諸位大上師,「火」從哪裡來?
眾上師一時楞住。
我的這個比喻,比起百丈禪師教授靈祐禪師的方法,又是如何?
諸位聖弟子,「火」在哪裡?你可以知道嗎?明白嗎?「火」究竟是從哪裡出來的?千萬不要答「虛空」哦!
《智慧大放送》「火」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