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和尚叫凡了,什麼事情都發愁,他覺得自己太瘦了,覺得自己在廟裡過的生活非常煩惱,很擔憂他給別人不好的印象,所以講話也特別當心,很累。
凡了決定到九華山去掛單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其實他的師父對他很好。
他上路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孩子,等到了九華山之後再打開。」
凡了到九華山後,開始看看環境蠻好,後來覺得一天天比自己在原來廟裡更難過,他就拆開那封信,想看看師父寫的是什麼。
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300多里,但你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煩惱是自己所生。
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麼毛病。煩惱,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於你對環境做出的各種概念和印象來影響你的心,讓你心中產生雜念。
一個人心裡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當你了解這點以後,就回來吧。只要你心中沒有煩惱,你就會遠離煩惱。」
師父的信使他非常鬱悶,凡了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當時,他想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那天晚上,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凡了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
老和尚反覆強調:「能征服自己的人,強過能佔領城池。」凡了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原來和他師父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
突然他想念師父,師父常說:萬物唯心造,心不動,一切如如不動。法喜就在其中。
凡了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清楚而理智地去思維,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現在他明白了,真正需要改變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態。
人的內心平靜不在於你身在何處,生活中得到快樂不在於你身邊是誰,只要你有精進慈悲的心態,就能夠實現自己的願力。
※ ※ ※
人性易受相的影響,導致心性混亂,無明亦無智,對事無法認清是非,對人無法辨別好壞,對物無法洞悉真假,這些都是因人的執著所致。
修行乃是要破除這些迷障,找回真心本來自性,更要顯露智慧,跳脫這人世假境種種誘惑、迷惑,心性得以從修行漸得明朗開悟,了脫一切,解脫種種煩惱痛苦,心靈自在。
世俗人在未修行契合法緣之際,大多容易因週遭人事物牽引,致原本清靜的心一時間起了煩惱痛苦,如果能在閒暇多接近道場、多聞閱善書經典或許還能把智根找回,也能種下佛緣、法緣,來日緣至自能隨緣修行。
慈聖雜誌147期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多諾寡信.躬行守節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歷史上有許多賢者,一生以清白守身,不熱衷官道,對於自身要求嚴格,不敢有所怠忽,待人處事做得極為圓滿,德行之豐厚,為當世人所讚歎,守節操之謹慎,足以為我們的典範。
菩薩:良師益友,是使你們走上成功道路之非常重要的關鍵。人與人相處,首重信用,才能夠使彼此間的感情更為融合。你們希望別人對你們好,給予你們必要的資助,你們必須先懂得付出。所以,你們要對別人多給予關心,答應別人的事情要能依約完成諾言,絕對不可因一時的興奮,答應了過分的承諾,以致無法實踐諾言。《老子》說:「多諾必寡信」,不要為了要顧全一時的面子,使自己食言而肥,造成別人對你們的不信任,這就會失了節操;如能事事謹慎、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守信用,這就是節操。
陳生:其實,對於一個人的尊敬,是在言行舉止中可以體會得到,許多人每天非常繁忙,還能撥空關心父母的生活,噓寒問暖,使父母備感溫馨,這種親情並不是送錢或送東西可以表達的,這是要起自心中的尊敬,才能表現出來的。
如今看看現代的社會現象,兄弟手足之間為了爭奪財產而兄弟鬩牆,非常嚴重;原本獲得財物,是為了過幸福的生活,卻為了爭奪財產,結果把生命和幸福都投進去而消失了。
菩薩:佛與眾生之最大差別是,佛是為眾生,眾生是為自己。眾生對己有利則喜、則愛,對己有損則怒、則惡。就如同春雨如膏,農人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沼;明月如鏡,佳人樂其美景,盜賊惡其光輝。但願你們明白禮讓的道理,其德足以保有福報,這豈是世俗斤斤計較的人所能理解的?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有智慧的人,處理事情總要依據道理實情,不會被私慾沖昏了頭而失去理智,以致失節,而被他人惡言惡語的批評。許多為社會默默付出而不去爭名奪利者,可見其德行之崇高,非凡人所能及。
從歷史上來看,為晚輩的懂得尊重長輩,福總是隨時來到,希望大家能做好躬行,以免福從身邊溜走而遺憾終身了。
菩薩:然也。你們得明理修行,以自心之靈明,分別善惡,去惡從善,以自性真我,主宰身心,轉心役物,若此,則心皆美皆善,環境、命運也隨之而改而轉,即得解脫自在。若是癡等環境之改變來讓自己快樂,不如自己開創美好的心境來讓一切環境皆美好。是以,一念即分美醜,一心則別天淵。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九章 多諾寡信‧躬行守節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歷史上有許多賢者,一生以清白守身,不熱衷官道,對於自身要求嚴格,不敢有所怠忽,待人處事做得極為圓滿,德行之豐厚,為當世人所讚歎,守節操之謹慎,足以為我們的典範。
菩薩:良師益友,是使你們走上成功道路之非常重要的關鍵。人與人相處,首重信用,才能夠使彼此間的感情更為融合。你們希望別人對你們好,給予你們必要的資助,你們必須先懂得付出。所以,你們要對別人多給予關心,答應別人的事情要能依約完成諾言,絕對不可因一時的興奮,答應了過分的承諾,以致無法實踐諾言。《老子》說:「多諾必寡信」,不要為了要顧全一時的面子,使自己食言而肥,造成別人對你們的不信任,這就會失了節操;如能事事謹慎、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守信用,這就是節操。
陳生:其實,對於一個人的尊敬,是在言行舉止中可以體會得到,許多人每天非常繁忙,還能撥空關心父母的生活,噓寒問暖,使父母備感溫馨,這種親情並不是送錢或送東西可以表達的,這是要起自心中的尊敬,才能表現出來的。
如今看看現代的社會現象,兄弟手足之間為了爭奪財產而兄弟鬩牆,非常嚴重;原本獲得財物,是為了過幸福的生活,卻為了爭奪財產,結果把生命和幸福都投進去而消失了。
菩薩:佛與眾生之最大差別是,佛是為眾生,眾生是為自己。眾生對己有利則喜、則愛,對己有損則怒、則惡。就如同春雨如膏,農人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沼;明月如鏡,佳人樂其美景,盜賊惡其光輝。但願你們明白禮讓的道理,其德足以保有福報,這豈是世俗斤斤計較的人所能理解的?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有智慧的人,處理事情總要依據道理實情,不會被私慾沖昏了頭而失去理智,以致失節,而被他人惡言惡語的批評。許多為社會默默付出而不去爭名奪利者,可見其德行之崇高,非凡人所能及。
從歷史上來看,為晚輩的懂得尊重長輩,福總是隨時來到,希望大家能做好躬行,以免福從身邊溜走而遺憾終身了。
菩薩:然也。你們得明理修行,以自心之靈明,分別善惡,去惡從善,以自性真我,主宰身心,轉心役物,若此,則心皆美皆善,環境、命運也隨之而改而轉,即得解脫自在。若是癡等環境之改變來讓自己快樂,不如自己開創美好的心境來讓一切環境皆美好。是以,一念即分美醜,一心則別天淵。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九章 多諾寡信‧躬行守節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一切全是假的
蓮生/文
有一位于姓讀者,寫了一封長信給我,信文實在太長了。所以我在這裡,只理出他的重點,他的迷惑有這幾點,如下:
「盧師尊把世俗生活,看成是虛幻,如露、如電、如夢、如泡,等於否定了世俗生活的一切。富豪亦無視、總統亦無視、諾貝爾獎亦無視、美滿的夫妻亦無視。」
「試問,完全不重視人生的價值,對嗎?」
我答:
「人生確實是暫時的,而且是短暫的,所以,世人也常說人生如夢。尤其有很多人生活在苦難之中,或是遭逢巨大變故的人,都會感嘆世事變幻無常,非常虛幻。」
「但是,佛教並非否定人生的價值,只是『不執著』而已。佛教重視戒律,是重視社會的病態,提高人生道德。佛教重視因果,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建立人生的真、善、美。」
「佛教更積極的是,教人在短暫及暫時的人生之中,努力追尋真理,甚至立即開悟,明心見性,自主生死,要一世解脫。這是非常精進,努力的修行,這是非常積極的。」
「對富豪、總統、諾貝爾獎,得之當然好,不得也不要緊,是不執著。如果得了,更要積極的深入人間,使人離苦得樂。教人離苦得樂,是佛教的主旨,所以佛教是重視人生價值的。」
于姓讀者說:
「佛教把西方極樂世界,或盧師尊把摩訶雙蓮池,當成了永恆。認為只有到了淨土,才是真,其他都是假。」
「試問,人間是假的,人是假的,一切事全是假的,我如何活下去?」
我答:
「在真正的佛教之中,淨土還不是真正的究竟佛地,淨土只能算是中途站,往生淨土不等於成佛。仍然要修行,才能達到解脫菩提的究竟,所以,我在此說明,淨土並非永恆。」
「至於人是假的,人間是假的,一切事全是假的,我不能如此說。我仍然一句話,是暫時的,是短暫的,不是永恆的。」
「我說,人在正常狀態之下,看世上一切事物,是有其真實性。但,人在病中,看世上一切事物,是不一樣的。佛陀常常比喻,病眼看見空中有花。精神錯亂的人,或幻覺,或幻視,或幻聽,我們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精神病患卻認為非常真實。」
我答:
「是真是假,佛教的目的,是要所有的人,不要太貪心,不要執著財色名利,貪婪財色名利,以至於喪失了理智,幹出了偷盜淫妄的事,那就更造業了。」
「佛教如果看人間是假,看人是假、看世上一切事物是假,那就把善惡因果全否定了。所以,世上一切事物,是有真有假的,在這方面,全靠智慧理智。」
于姓讀者問:
「盧師尊,是不是教所有的人全部出家?我才不呢!」
我答:
「出家不出家,全是緣份,是無法勉強的。至少,你是不會出家的。」
盧勝彥文集第196冊文集《清涼的書箋》佛教不切實際?
有一位于姓讀者,寫了一封長信給我,信文實在太長了。所以我在這裡,只理出他的重點,他的迷惑有這幾點,如下:
「盧師尊把世俗生活,看成是虛幻,如露、如電、如夢、如泡,等於否定了世俗生活的一切。富豪亦無視、總統亦無視、諾貝爾獎亦無視、美滿的夫妻亦無視。」
「試問,完全不重視人生的價值,對嗎?」
我答:
「人生確實是暫時的,而且是短暫的,所以,世人也常說人生如夢。尤其有很多人生活在苦難之中,或是遭逢巨大變故的人,都會感嘆世事變幻無常,非常虛幻。」
「但是,佛教並非否定人生的價值,只是『不執著』而已。佛教重視戒律,是重視社會的病態,提高人生道德。佛教重視因果,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建立人生的真、善、美。」
「佛教更積極的是,教人在短暫及暫時的人生之中,努力追尋真理,甚至立即開悟,明心見性,自主生死,要一世解脫。這是非常精進,努力的修行,這是非常積極的。」
「對富豪、總統、諾貝爾獎,得之當然好,不得也不要緊,是不執著。如果得了,更要積極的深入人間,使人離苦得樂。教人離苦得樂,是佛教的主旨,所以佛教是重視人生價值的。」
于姓讀者說:
「佛教把西方極樂世界,或盧師尊把摩訶雙蓮池,當成了永恆。認為只有到了淨土,才是真,其他都是假。」
「試問,人間是假的,人是假的,一切事全是假的,我如何活下去?」
我答:
「在真正的佛教之中,淨土還不是真正的究竟佛地,淨土只能算是中途站,往生淨土不等於成佛。仍然要修行,才能達到解脫菩提的究竟,所以,我在此說明,淨土並非永恆。」
「至於人是假的,人間是假的,一切事全是假的,我不能如此說。我仍然一句話,是暫時的,是短暫的,不是永恆的。」
「我說,人在正常狀態之下,看世上一切事物,是有其真實性。但,人在病中,看世上一切事物,是不一樣的。佛陀常常比喻,病眼看見空中有花。精神錯亂的人,或幻覺,或幻視,或幻聽,我們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精神病患卻認為非常真實。」
我答:
「是真是假,佛教的目的,是要所有的人,不要太貪心,不要執著財色名利,貪婪財色名利,以至於喪失了理智,幹出了偷盜淫妄的事,那就更造業了。」
「佛教如果看人間是假,看人是假、看世上一切事物是假,那就把善惡因果全否定了。所以,世上一切事物,是有真有假的,在這方面,全靠智慧理智。」
于姓讀者問:
「盧師尊,是不是教所有的人全部出家?我才不呢!」
我答:
「出家不出家,全是緣份,是無法勉強的。至少,你是不會出家的。」
盧勝彥文集第196冊文集《清涼的書箋》佛教不切實際?
都是大腦搞的鬼
文/謝伯讓(《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時報出版。)
生活之中充滿各種訊息,包括光線、聲音、氣息、味道以及身體接觸等,這些資訊,都必須先經過大腦處理後,才能被我們所用。在面對各種訊息的轟炸之下,大腦拼命完成了任務,也因此,我們才得以感知世界、理解世界,並針對世界中的資訊做出適切的行為反應。
但是,羅馬並非一日而成,大腦也一樣。今日的人類大腦,是在演化的過程中慢慢一點一滴的修正錯誤後才成型的。雖然大腦已經功能強大,但它絕非不會犯錯。畢竟,演化的過程只選擇出了「足以幫助生物體贏得競爭或繁衍的大腦」,而尚未選擇出「永不犯錯的完美大腦」。
事實上, 在殘酷的演化過程中,大腦為了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存活,它時常會選擇犧牲「正確性」來換取「速度」。
而且如果我們仔細檢驗的話,就會發現大腦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大腦時常會錯誤的處理周遭資訊,導致我們被各種資訊所欺騙。不過,由於這些錯誤多半不會影響到即刻的生死存亡(要不然,我們早已經在演化的過程中被淘汰),人們大多覺得這些小錯誤無關痛癢,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已經被騙。
更糟的是,到了21世紀的數位時代,資訊量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狂增猛漲,並且時常以網路和電子科技的數位方式出現在生活之中。數位化的資訊格式,讓人們可以更精巧的改變其中的各種參數,以做出各種多彩多姿的呈現方式。在簡單的把玩與實際操作之後,許多天生的心理學高手(商人、推銷員以及詐騙集團),很快就發現了人類大腦的缺陷,並開始巧妙的操弄各種生活中的資訊以製造騙局,而我們也經常落入這些陷阱之中。
在揭露各種生活騙局之前,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人們(大腦)容易受騙的三個根本原因。其中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其實是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一: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如果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在看世界時,我們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或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呢?」
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我們當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哪來的間接呢?
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的各種感覺或知覺經驗,其實完全是大腦的產物。很多人以為,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或摸到東西時,就是真實的在「接觸」外在世界的真實事物。然而,這並非事實。我們真正「接觸」到的,只是大腦對這個世界的「表徵」。我們的感官在接收到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資訊後,會產生電生理變化。這些電生理訊息接著傳入大腦,大腦對這些電生理訊號做出詮釋之後,重新創造出一個類似外在世界的「虛擬世界」。我們的感知經驗,就是這個虛擬世界。
不相信嗎?請大家一起來看看圖下圖(1)。請凝視圖(1)中央十字交叉點的中心,盡量不要移動眼睛。在心中默數十秒之後,再把視線轉移到圖(2)的中央十字交叉點。
看到了嗎?當大家把視線轉移到圖(2)時,是不是看到了顏色?是不是看到與圖(1)完全互補的顏色?原本在圖(1)中是紅色的位置,在圖(2)變成了綠色;原本在圖(1)中是藍色的位置,在圖(2)中變成了黃色。但是,圖(2)的真實狀態其實根本毫無顏色!
這個現象,叫做後像(afterimage)。這個有趣的現象,清楚呈現出一個事實,就是即使外在世界中不存在任何可以誘發色彩知覺的刺激物時(例如圖(2)),大腦仍然可以創造出顏色。
雖然說,腦中每一種色彩知覺都可以對應到世界之中的某個特定波長的光波,但是,即使世界之中的光波暫時消失時,大腦也可以憑空創造出色彩知覺。由此可知,顏色完全是大腦所創造出來的感覺,它只存在於大腦之中,而不在外在世界之中。
色彩知覺是大腦的產物,其他各種知覺亦然!
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其實都是大腦的產物。大腦透過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訊號轉變成電生理訊號,接著這些電生理訊號再被轉化成知覺意識。而我們所經驗到的,就是這些由大腦產生的知覺意識。
資訊進入大腦產生經驗意識,就好比光線被鏡頭捕捉下來後再重新形成影像呈現在電子螢幕上一樣。我們的知覺,就像是螢幕上的畫面。它們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表徵」,雖然這個「表徵」和外在世界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它並不「等同」於外在世界。我們的知覺意識,就只是這些二手的「表徵」。
因此,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大腦對外在世界的「表徵」或「詮釋」,而不是真實的外在世界。
換言之,我們的知覺意識,完全是大腦創造出來的虛擬「摹本」。而大腦在創造出虛擬「摹本」時,雖然模仿得惟妙惟肖,卻仍常會出現一些小錯誤。大腦中的這些小錯誤出現時,就會產生「錯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受騙的第一個原因。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二:各種捷思幫倒忙!
在演化的過程中,大腦竭盡所能的製造出非常接近於真實世界的虛擬知覺,好讓我們可以順利存活於世界之中。但是,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大腦時常得選擇犧牲少許的「正確性」來換取「速度」。而一旦犧牲了「正確性」,大腦就注定會容易受騙。
大腦是如何犧牲少許「正確性」來換取「速度」呢?就是透過「捷思」。
捷思是一種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出來的計算捷徑。透過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預設,大腦可以節省許多資源,例如,大腦預設人臉一定是突出來的,而不可能是凹進去的。另外,大腦也預設了週遭物體本身的顏色通常不會任意改變(會改變的通常是光源的明暗和顏色)。這些捷思之所以會成為捷思,是因為上述這些事物的特質(例如人臉的凸出性)在「大部份」的狀態下都是恆定的,因此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已經被寫入了大腦的預設值之中。
但是我們要記住,這些事物的特質畢竟只有在「大部份」的狀態下恆定,在一些偶然的情況下,有時候也會出現和上述特質完全相反的事物。當這些狀態出現時,大腦就會出錯。
捷思幫倒忙例一:凸臉錯覺
例如,透過人造面具,我們可以做出內凹的臉孔。當一張內凹的臉孔出現在我們眼前時,大腦中預設「臉一定外凸」的捷思開始作祟,結果就是,我們不由自主地把內凹的臉也看成外凸了(如下圖,這是一張凹進去的面具,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凸出來的臉呢?)。
因此,大腦其實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當初大腦預設了這條捷思,可能是為了要節省資源,或幫助我們快速辨識出人臉。畢竟,根據經驗,世界上所有的人臉都是凸出的,如果腦中可以建立一條「臉都是外凸」的捷思,那麼以後在處理人臉資訊時就可以更快速。
這一類的捷思,都是運作快速且非常強大的基本假設。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判讀世界中的資訊。只可惜,大腦怎麼都沒料到自己竟然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現代的世界中,竟然出現了許多人造的非自然事物。例如,大腦就沒料到自己會演化出製作模型的技巧,沒料到世界之中竟然會出現內凹的人臉模型。因此,當內凹的人臉模型出現在眼前時,大腦就被騙啦。
捷思幫倒忙例二:洋裝顏色爭議事件
2015年2月28日的前夕,一件洋裝襲捲國內外各大網路。各國網友們,無一不被一件洋裝的顏色給逼瘋(如下圖,你看到藍黑相間、還是白金相間的衣服呢?)。此「洋裝顏色爭議」事件,其實也是大腦捷思作祟所致。這次的始作俑者,是「色彩恆常性」這項捷思。
「色彩恆常性」這項捷思的由來,是因為根據經驗,環境中的光源時常會出現改變,例如白天會有強光、夕陽微紅、傍晚則昏暗等,但是相對來說,物體本身吸收光線和反射光線的特質則不會隨意變化。因此,當物體表面反射出來的光線改變時,大部份都是因為外在的光源變化所致。所以,當大腦在詮釋物體本身的顏色時,就會設法自動過濾掉光源的影響。比方說,一隻身披白毛的狗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就變成紅毛狗,如果白狗突然間看起來變成紅色,那八成是周遭的光線變紅所致。
有鑑於此,大腦時常會進行「自動白平衡」,幫我們過濾掉周遭光源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給大腦足夠的環境資訊,例如背景光源、其他周遭物品的相對顏色,大腦就會自動做出白平衡,讓你可以感受到物體的原本顏色。
在洋裝事件中,有些人會看見白金色,有些人會看見藍黑色,兩者其實沒有誰對誰錯可言。這個現象,是因為這件衣服在照片上所呈現出來的反射亮度(如下圖A),有可能是來自於兩種狀態。第一種:這是一件處於陰影中的白金衣服(如下圖B)。第二種:這是一件日照下的藍黑色衣服(如下圖C)。
大腦在判斷顏色時,選擇了上述兩種可能中的其中一種。當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選擇過濾掉日照時,就會看到藍黑衣。相反的,當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選擇過濾掉陰影時,就會看到白金衣。
總而言之,在很多大腦出錯的例子中,都是捷思幫了倒忙所致。而且,捷思的力量通常都很強大,任你怎麼透過意志力來矯正,也是惘然。這種無法透過意志力進行矯正的現象,叫做「認知不可穿透性」(cognitive impenetrability),也就是「憑藉意志也無法改變其結果」的意思。
仔細想想,這還真是很無奈。大腦一直努力不懈的在找尋世界中的規則,並且會在找到規則後幫我們建立捷思。捷思建立的越多,我們就能夠騰出越多的腦力來面對其他更重要的不規則突發事物。但是,做任何事都有風險,有時候,剛好就是會出現捷思無法派上用場的反例,這時候,大腦就會出錯,我們也會因此受騙。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三: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
大腦容易受騙或出錯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大腦中的電生理訊號在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必須先經歷一連串的無意識訊息處理歷程。我們之前把意識經驗比喻成電視螢幕上的畫面,現在我們再來試試看另一個比喻,就是電腦的螢幕畫面。
我們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東西,只是電腦主機處理的一小部份。電腦主機在背後正在處理的許多資訊,例如記憶體的使用量、硬碟的轉速、網路的流量等等,都不會呈現在電腦螢幕上。同樣的,大腦也是如此。我們所意識到的內容,只是腦中資訊的一小部份,大腦中有許多資訊,例如神經傳導物質釋出突觸、電子訊號在髓鞘之間跳躍等過程,也完全不會出現在意識內容之中。
大腦不讓我們意識到這些龐雜的資訊處理歷程,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把所有的資訊處理歷程全部呈現到意識之中,我們將會被資訊給淹沒。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資訊。
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龐大的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時,它們也就開了一個後門,變成了大腦的漏洞。許多資訊,時常會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滲入無意識資訊處理的歷程中,並因此偷偷影響我們的行為。
生活之中充滿各種訊息,包括光線、聲音、氣息、味道以及身體接觸等,這些資訊,都必須先經過大腦處理後,才能被我們所用。在面對各種訊息的轟炸之下,大腦拼命完成了任務,也因此,我們才得以感知世界、理解世界,並針對世界中的資訊做出適切的行為反應。
但是,羅馬並非一日而成,大腦也一樣。今日的人類大腦,是在演化的過程中慢慢一點一滴的修正錯誤後才成型的。雖然大腦已經功能強大,但它絕非不會犯錯。畢竟,演化的過程只選擇出了「足以幫助生物體贏得競爭或繁衍的大腦」,而尚未選擇出「永不犯錯的完美大腦」。
事實上, 在殘酷的演化過程中,大腦為了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存活,它時常會選擇犧牲「正確性」來換取「速度」。
而且如果我們仔細檢驗的話,就會發現大腦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大腦時常會錯誤的處理周遭資訊,導致我們被各種資訊所欺騙。不過,由於這些錯誤多半不會影響到即刻的生死存亡(要不然,我們早已經在演化的過程中被淘汰),人們大多覺得這些小錯誤無關痛癢,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已經被騙。
更糟的是,到了21世紀的數位時代,資訊量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狂增猛漲,並且時常以網路和電子科技的數位方式出現在生活之中。數位化的資訊格式,讓人們可以更精巧的改變其中的各種參數,以做出各種多彩多姿的呈現方式。在簡單的把玩與實際操作之後,許多天生的心理學高手(商人、推銷員以及詐騙集團),很快就發現了人類大腦的缺陷,並開始巧妙的操弄各種生活中的資訊以製造騙局,而我們也經常落入這些陷阱之中。
在揭露各種生活騙局之前,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人們(大腦)容易受騙的三個根本原因。其中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其實是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一: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如果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在看世界時,我們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或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呢?」
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我們當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哪來的間接呢?
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的各種感覺或知覺經驗,其實完全是大腦的產物。很多人以為,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或摸到東西時,就是真實的在「接觸」外在世界的真實事物。然而,這並非事實。我們真正「接觸」到的,只是大腦對這個世界的「表徵」。我們的感官在接收到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資訊後,會產生電生理變化。這些電生理訊息接著傳入大腦,大腦對這些電生理訊號做出詮釋之後,重新創造出一個類似外在世界的「虛擬世界」。我們的感知經驗,就是這個虛擬世界。
不相信嗎?請大家一起來看看圖下圖(1)。請凝視圖(1)中央十字交叉點的中心,盡量不要移動眼睛。在心中默數十秒之後,再把視線轉移到圖(2)的中央十字交叉點。
看到了嗎?當大家把視線轉移到圖(2)時,是不是看到了顏色?是不是看到與圖(1)完全互補的顏色?原本在圖(1)中是紅色的位置,在圖(2)變成了綠色;原本在圖(1)中是藍色的位置,在圖(2)中變成了黃色。但是,圖(2)的真實狀態其實根本毫無顏色!
這個現象,叫做後像(afterimage)。這個有趣的現象,清楚呈現出一個事實,就是即使外在世界中不存在任何可以誘發色彩知覺的刺激物時(例如圖(2)),大腦仍然可以創造出顏色。
雖然說,腦中每一種色彩知覺都可以對應到世界之中的某個特定波長的光波,但是,即使世界之中的光波暫時消失時,大腦也可以憑空創造出色彩知覺。由此可知,顏色完全是大腦所創造出來的感覺,它只存在於大腦之中,而不在外在世界之中。
色彩知覺是大腦的產物,其他各種知覺亦然!
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其實都是大腦的產物。大腦透過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訊號轉變成電生理訊號,接著這些電生理訊號再被轉化成知覺意識。而我們所經驗到的,就是這些由大腦產生的知覺意識。
資訊進入大腦產生經驗意識,就好比光線被鏡頭捕捉下來後再重新形成影像呈現在電子螢幕上一樣。我們的知覺,就像是螢幕上的畫面。它們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表徵」,雖然這個「表徵」和外在世界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它並不「等同」於外在世界。我們的知覺意識,就只是這些二手的「表徵」。
因此,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大腦對外在世界的「表徵」或「詮釋」,而不是真實的外在世界。
換言之,我們的知覺意識,完全是大腦創造出來的虛擬「摹本」。而大腦在創造出虛擬「摹本」時,雖然模仿得惟妙惟肖,卻仍常會出現一些小錯誤。大腦中的這些小錯誤出現時,就會產生「錯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受騙的第一個原因。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二:各種捷思幫倒忙!
在演化的過程中,大腦竭盡所能的製造出非常接近於真實世界的虛擬知覺,好讓我們可以順利存活於世界之中。但是,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大腦時常得選擇犧牲少許的「正確性」來換取「速度」。而一旦犧牲了「正確性」,大腦就注定會容易受騙。
大腦是如何犧牲少許「正確性」來換取「速度」呢?就是透過「捷思」。
捷思是一種大腦為了求快而建立出來的計算捷徑。透過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預設,大腦可以節省許多資源,例如,大腦預設人臉一定是突出來的,而不可能是凹進去的。另外,大腦也預設了週遭物體本身的顏色通常不會任意改變(會改變的通常是光源的明暗和顏色)。這些捷思之所以會成為捷思,是因為上述這些事物的特質(例如人臉的凸出性)在「大部份」的狀態下都是恆定的,因此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已經被寫入了大腦的預設值之中。
但是我們要記住,這些事物的特質畢竟只有在「大部份」的狀態下恆定,在一些偶然的情況下,有時候也會出現和上述特質完全相反的事物。當這些狀態出現時,大腦就會出錯。
捷思幫倒忙例一:凸臉錯覺
例如,透過人造面具,我們可以做出內凹的臉孔。當一張內凹的臉孔出現在我們眼前時,大腦中預設「臉一定外凸」的捷思開始作祟,結果就是,我們不由自主地把內凹的臉也看成外凸了(如下圖,這是一張凹進去的面具,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凸出來的臉呢?)。
因此,大腦其實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當初大腦預設了這條捷思,可能是為了要節省資源,或幫助我們快速辨識出人臉。畢竟,根據經驗,世界上所有的人臉都是凸出的,如果腦中可以建立一條「臉都是外凸」的捷思,那麼以後在處理人臉資訊時就可以更快速。
這一類的捷思,都是運作快速且非常強大的基本假設。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判讀世界中的資訊。只可惜,大腦怎麼都沒料到自己竟然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現代的世界中,竟然出現了許多人造的非自然事物。例如,大腦就沒料到自己會演化出製作模型的技巧,沒料到世界之中竟然會出現內凹的人臉模型。因此,當內凹的人臉模型出現在眼前時,大腦就被騙啦。
捷思幫倒忙例二:洋裝顏色爭議事件
2015年2月28日的前夕,一件洋裝襲捲國內外各大網路。各國網友們,無一不被一件洋裝的顏色給逼瘋(如下圖,你看到藍黑相間、還是白金相間的衣服呢?)。此「洋裝顏色爭議」事件,其實也是大腦捷思作祟所致。這次的始作俑者,是「色彩恆常性」這項捷思。
「色彩恆常性」這項捷思的由來,是因為根據經驗,環境中的光源時常會出現改變,例如白天會有強光、夕陽微紅、傍晚則昏暗等,但是相對來說,物體本身吸收光線和反射光線的特質則不會隨意變化。因此,當物體表面反射出來的光線改變時,大部份都是因為外在的光源變化所致。所以,當大腦在詮釋物體本身的顏色時,就會設法自動過濾掉光源的影響。比方說,一隻身披白毛的狗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就變成紅毛狗,如果白狗突然間看起來變成紅色,那八成是周遭的光線變紅所致。
有鑑於此,大腦時常會進行「自動白平衡」,幫我們過濾掉周遭光源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給大腦足夠的環境資訊,例如背景光源、其他周遭物品的相對顏色,大腦就會自動做出白平衡,讓你可以感受到物體的原本顏色。
在洋裝事件中,有些人會看見白金色,有些人會看見藍黑色,兩者其實沒有誰對誰錯可言。這個現象,是因為這件衣服在照片上所呈現出來的反射亮度(如下圖A),有可能是來自於兩種狀態。第一種:這是一件處於陰影中的白金衣服(如下圖B)。第二種:這是一件日照下的藍黑色衣服(如下圖C)。
大腦在判斷顏色時,選擇了上述兩種可能中的其中一種。當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選擇過濾掉日照時,就會看到藍黑衣。相反的,當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選擇過濾掉陰影時,就會看到白金衣。
總而言之,在很多大腦出錯的例子中,都是捷思幫了倒忙所致。而且,捷思的力量通常都很強大,任你怎麼透過意志力來矯正,也是惘然。這種無法透過意志力進行矯正的現象,叫做「認知不可穿透性」(cognitive impenetrability),也就是「憑藉意志也無法改變其結果」的意思。
仔細想想,這還真是很無奈。大腦一直努力不懈的在找尋世界中的規則,並且會在找到規則後幫我們建立捷思。捷思建立的越多,我們就能夠騰出越多的腦力來面對其他更重要的不規則突發事物。但是,做任何事都有風險,有時候,剛好就是會出現捷思無法派上用場的反例,這時候,大腦就會出錯,我們也會因此受騙。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三: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
大腦容易受騙或出錯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大腦中的電生理訊號在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必須先經歷一連串的無意識訊息處理歷程。我們之前把意識經驗比喻成電視螢幕上的畫面,現在我們再來試試看另一個比喻,就是電腦的螢幕畫面。
我們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東西,只是電腦主機處理的一小部份。電腦主機在背後正在處理的許多資訊,例如記憶體的使用量、硬碟的轉速、網路的流量等等,都不會呈現在電腦螢幕上。同樣的,大腦也是如此。我們所意識到的內容,只是腦中資訊的一小部份,大腦中有許多資訊,例如神經傳導物質釋出突觸、電子訊號在髓鞘之間跳躍等過程,也完全不會出現在意識內容之中。
大腦不讓我們意識到這些龐雜的資訊處理歷程,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把所有的資訊處理歷程全部呈現到意識之中,我們將會被資訊給淹沒。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資訊。
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龐大的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時,它們也就開了一個後門,變成了大腦的漏洞。許多資訊,時常會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滲入無意識資訊處理的歷程中,並因此偷偷影響我們的行為。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安心之境
住在維琴尼亞州的美國朋友,是一位電力工程師,有一天他告訴我一個故事。
他被通知到維琴尼亞山上的電塔修理電力障礙,於,於是清晨就出發了。電塔在很遠的山上,開車八小時才抵達那座山,在山裡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那座電塔,天色逐漸暗下來,終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山上既沒有人家,也沒有燈火,他心裡愈來愈著急,心裡想著:不要急著找電塔,應該先找到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說。
正這樣想的時候,趁著月光,竟看見遠處的山頂上有一個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驅車往十字架的方向開去,靠近了,才發現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裡面並無燈光,門也是鎖著的,無法進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車停在教堂旁邊,安心地睡著了。「因為心裡覺得上帝就在身邊,那一夜睡得好極了」。
在鳥聲中醒來的朋友,探頭一看,才發現不得了,原來他的車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間,四周全是墳墓,墳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說:「還好當時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墳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著,朋友感慨地說:「所以,一個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著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 ※ ※
「天堂地獄」顧名思義,正反兩極,黑暗與光明。世人內心深處有淨土,相對也有黑暗深淵。天堂為人心靈達至善德圓滿境界,地獄為人心靈邪惡墮落境界。
凡世人一念一行皆隨心靈主導著善惡,故心境如是至善無有侵害與永保平等心,自不墮地獄之境。倘若心行邪思惡念一再侵害眾生,自心靈境界隨著墮落黑暗地獄。
人心是隨著因緣果報念念變化才變現各種境界,因此對自己的心靈世界需不斷善存德培無有邪思惡為。唯是如此才能攝納天堂之境,脫離幽冥地獄之界。
他被通知到維琴尼亞山上的電塔修理電力障礙,於,於是清晨就出發了。電塔在很遠的山上,開車八小時才抵達那座山,在山裡繞來繞去,就是找不到那座電塔,天色逐漸暗下來,終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山上既沒有人家,也沒有燈火,他心裡愈來愈著急,心裡想著:不要急著找電塔,應該先找到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說。
正這樣想的時候,趁著月光,竟看見遠處的山頂上有一個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驅車往十字架的方向開去,靠近了,才發現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裡面並無燈光,門也是鎖著的,無法進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車停在教堂旁邊,安心地睡著了。「因為心裡覺得上帝就在身邊,那一夜睡得好極了」。
在鳥聲中醒來的朋友,探頭一看,才發現不得了,原來他的車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間,四周全是墳墓,墳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說:「還好當時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墳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著,朋友感慨地說:「所以,一個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著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 ※ ※
「天堂地獄」顧名思義,正反兩極,黑暗與光明。世人內心深處有淨土,相對也有黑暗深淵。天堂為人心靈達至善德圓滿境界,地獄為人心靈邪惡墮落境界。
凡世人一念一行皆隨心靈主導著善惡,故心境如是至善無有侵害與永保平等心,自不墮地獄之境。倘若心行邪思惡念一再侵害眾生,自心靈境界隨著墮落黑暗地獄。
人心是隨著因緣果報念念變化才變現各種境界,因此對自己的心靈世界需不斷善存德培無有邪思惡為。唯是如此才能攝納天堂之境,脫離幽冥地獄之界。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缸中之腦
作者:易夫斯‧波沙特 Yves Bossart (瑞士德語廣播電視編輯)
請想像一下:有一位頂尖聰明又一肚子詭計的神經科學家,昨天晚上偷偷溜進你的房間,將你麻醉,動手術把你的大腦給拿了出來,泡在培養液裡,並連接到一臺巨大的電腦上,以便處理從大腦傳出的神經脈衝,並且向大腦供應數不清的訊號。這名神經科學家能給你的大腦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使得他要你經驗什麼,你就會經驗到什麼。透過電流訊號,他能在你的腦裡製造一切可想像的感覺印象,比如說,讓你此刻覺得周遭的一切都非常熟悉。
而這也正是他已經做了的事:事實上從今天早晨開始,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幻覺。你以為自己擁有一具身體,此刻正在讀這本書,可是你的大腦其實是泡在實驗室的培養液裡,接在一部電腦上。如果你想把這本書──你真的以為自己正在看這本書──翻到下一頁,電腦就會確保你的大腦收到特定的訊號,讓你以為自己有手,而且正準備往下翻一頁。
實際上你根本沒翻書,也不是正在閱讀,並沒有坐在椅子上,甚至也沒有呼吸,你只是一個泡在玻璃缸裡的、接上許多電線的大腦。不相信嗎?那你能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這個思想實驗出自生於一九二六年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之手,但其根本構想要古老得多,我們的一生也許只是一場幻夢──古代的懷疑論論者就已經提出過這種想像了。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會受到感官的蒙蔽,比如由於視線不良或藥物影響而造成的視覺錯誤。而且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這類蒙蔽,因為我們把看到的假象當成真實。
於是懷疑論論者就問了: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從來就活在蒙蔽之中?事物真的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存在嗎?其他生物所感覺的這個世界,跟我們所感覺的大概不會一樣,比如狗、蜘蛛,或者蝙蝠,但是誰看到的才是正確的呢?如果我們擁有的向來不過是感官印象,那我們該如何掌握世界的客觀存在?究竟有沒有可以看到現象背後的真實?
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對認知世界的可能性進行了徹底的懷疑,他想要把一切知識建立在穩固的、無可懷疑的基礎之上,為此他嘗試把任何容許絲毫懷疑的事物通通打上問號。比如他問:我們怎麼確知,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只是一場夢?畢竟我們在夢中的時候,常常也不知道我們其實是在做夢,而且總是把夢中的經歷當成真實的。
這番懷疑推論的最高點,是個跟缸中之腦很接近的思想實驗;笛卡兒說,我們可以想像有個惡靈,它有辦法在我們心中製造各種感覺與思想,並以此作為手段,在我們的眼前變出一個幾可亂真的虛假世界,而且就連最簡單不過的事物,惡靈也能騙過我們,比如說它能讓我們以為一加一等於三,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這其實是錯的。
在這裡笛卡兒問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這個惡靈絕不可能騙過我們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無可懷疑的,那怕是有這樣一隻惡靈竭盡所能地誤導我們?笛卡兒認為,是的,這種無可懷疑的確定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我正在思考」的這個事實;哪怕我思考的一切內容都是被蒙蔽的,「我在思考」的這件事仍然成立。我的的確確在經驗一些什麼、思考一些東西,哪怕我的經驗是虛妄的,我所想的都是錯誤的,我的內心確實在進行一些什麼,這一點我能百分之百地確信,而若是能確定這一點,那我也必定是存在的。
「我思考,故而我存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兒如此寫道。對自己經驗的意識,是人類知識無可懷疑的基礎,同時也是自我存在的證據。
普特南把笛卡兒的惡靈思想實驗轉譯到我們的時代裡,既然今日的科學認為,我們所意識到的經驗,都是經由腦內的運作所產生的,所以原則上,對大腦進行有目標的刺激,是有可能製造出特定經驗來的,這個過程不需要身體,因為畢竟這些經驗都是在大腦裡被製造的。當我們看見一朵紅玫瑰,我們的眼睛先把訊息傳達給大腦,接著大腦會製造出紅色的圖像;而如果能夠在大腦內製造完全相同的狀態,則從眼睛到腦的過程就可以省略了,只要有人的大腦受到此訊號的操控,那他也會看到同樣的一朵紅玫瑰,即使四周其實一朵也沒有。
至於看到日落、散步、或者一個親密的吻等經驗,也可以如法泡製。透過腦部操控,原則上沒有什麼經驗是變不出來的,也許普特南所想已經實現了,也許我們的大腦已經都泡在培養液裡,被接上密密麻麻的訊號線,並在有意的操控之下,自以為擁有身體,自以為正在讀一本書。我們該如何排除這種可能性?我們是否能確定,自己不是被泡在玻璃缸中裡的一塊大腦?
普特南認為:是的,我們能確知自己不僅僅是一塊缸中的大腦。他的論證十分繁複,讓不少哲學家想破了腦袋。普特南思考的路線,是從另一個思想遊戲開始:
請想像一下,有隻螞蟻在沙地上走,留下一些痕跡,結果這痕跡看起來像是邱吉爾的肖像。現在請問你:這隻螞蟻真的畫了邱吉爾的肖像嗎?應該不是吧,螞蟻的足跡很像邱吉爾止不過是出於偶然,螞蟻本身根本沒有要在沙地上為邱吉爾畫肖像的意思,畢竟螞蟻根本不知道邱吉爾是什麼東西,根本也無法這樣做。
就好像如果一個幼兒在紙上亂畫,意外畫出像是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的圖案,我們也不會認為,這個小孩寫出了愛因斯坦的公式,畢竟這小孩既不知道愛因斯坦,也沒有理解廣義相對論的能力。
到這裡為止都沒有問題,但是這些例子究竟想指出什麼?普特南的意思是:在這兩個情況裡,指涉關係都失效了。螞蟻的足跡畫並不指涉邱吉爾,小小孩的塗鴉指的也不是愛因斯坦的能量公式,這兩個例子裡頭都少了表述與被表述之間的連結,不管那隻螞蟻的足跡有多像邱吉爾,小孩的塗鴉有多像愛因斯坦的公式都一樣。光只是「像」,似乎不足以構成意思的呈現(Repräsentation)。
但是這些推論跟上述問題──我們是否可能真的只是缸中的一塊大腦──又有什麼關係?
根據普特南的理論,我們並不是什麼事物都能指涉;我們所指涉的事物,必須跟我們有因果的連結。例如當我在原野上漫步,眼前出現了一棵樹,這棵樹會在我內心引發知覺印象,因此我會想:「我眼前有一棵樹。」,因為「樹」這個字有所指涉,才會讓我產生此知覺印象。同樣的,當澳洲某處的樹叢燃起了大火,原住民大喊「哇布!!!」時,我們會認為,「哇布」指得是火,因為恰好是火促使他們如此表述。
現在讓我們把這種說法應用到缸中之腦的問題上,假設有一塊泡在培養液裡的大腦,它相信它看到前面有一棵樹。當然,這個感官印象不是由一棵樹觸發的,而是來自一臺與這塊腦連線的超級電腦。如果這個人從出生起就如此連上這臺電腦,他也就從來不曾接觸過真正的樹,他一切對樹的感官印象都不是來自真正的樹木,而是由電腦所觸發;那麼,如果「樹」這個字是觸發「樹的感官印象」的原因的話,那麼當這腦子泡在玻璃缸裡的人使用「樹」這個字的時候,關聯到的只能是電腦指令──這個人絕無可能指稱真正的樹木。
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就像螞蟻不能指稱邱吉爾,缸中之腦同樣也不能指稱外在世界的客體,他的整個世界只是那部電腦;即使這個被插滿訊號線的人經驗到和我們一樣的內容,他也無法指稱樹木或人、不能指稱落日、也不能指稱天鵝。他所有的感官印象都是電腦指令的產物,所以當他說「樹木」、「太陽下山」或「天鵝」時,他指稱的也只是電腦指令,就連當他說「大腦」時也不能例外。他甚至無法思考大腦或玻璃培養皿,所以根本也無從思考自己會不會只是缸中之腦這樣的問題。唯有我們這些不是缸中之腦的人,才能夠思考缸中之腦的問題;所以,以為自己只是玻璃缸中的一塊大腦,這種想法必定是錯誤的──要麼我是缸中之腦,那我就不可能以為自己是缸中之腦;要麼我不是缸中之腦,那麼我雖然可以這麼猜想,但這一定是錯誤的推斷。
然而說到這裡還是有個問題:我怎麼知道我能否思考缸中之腦的命題?我要從何得知,我所說的話語是否能指涉真正的樹木和大腦,還是這一切其實都只關涉到電腦指令?
普特南排除缸中之腦可能性所用的這些論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支持者與反對者始終無法達成協議──在哲學裡常常都是這樣。然而我們約略可以得出,懷疑論的主張幾乎是無法擊潰的,搞不好我們一輩子活在一個長長的夢境裡,或者我們真的是缸中之腦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排除或許辦不到,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什麼,不管好還是不好,我們都得與這種不確定性共存。有些懷疑論論者認為不確定性的好處大過於壞處,因為我們需要這種不確定感,才能過幸福的生活。
本文收錄於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請想像一下:有一位頂尖聰明又一肚子詭計的神經科學家,昨天晚上偷偷溜進你的房間,將你麻醉,動手術把你的大腦給拿了出來,泡在培養液裡,並連接到一臺巨大的電腦上,以便處理從大腦傳出的神經脈衝,並且向大腦供應數不清的訊號。這名神經科學家能給你的大腦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使得他要你經驗什麼,你就會經驗到什麼。透過電流訊號,他能在你的腦裡製造一切可想像的感覺印象,比如說,讓你此刻覺得周遭的一切都非常熟悉。
而這也正是他已經做了的事:事實上從今天早晨開始,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幻覺。你以為自己擁有一具身體,此刻正在讀這本書,可是你的大腦其實是泡在實驗室的培養液裡,接在一部電腦上。如果你想把這本書──你真的以為自己正在看這本書──翻到下一頁,電腦就會確保你的大腦收到特定的訊號,讓你以為自己有手,而且正準備往下翻一頁。
實際上你根本沒翻書,也不是正在閱讀,並沒有坐在椅子上,甚至也沒有呼吸,你只是一個泡在玻璃缸裡的、接上許多電線的大腦。不相信嗎?那你能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這個思想實驗出自生於一九二六年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之手,但其根本構想要古老得多,我們的一生也許只是一場幻夢──古代的懷疑論論者就已經提出過這種想像了。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會受到感官的蒙蔽,比如由於視線不良或藥物影響而造成的視覺錯誤。而且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這類蒙蔽,因為我們把看到的假象當成真實。
於是懷疑論論者就問了: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從來就活在蒙蔽之中?事物真的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存在嗎?其他生物所感覺的這個世界,跟我們所感覺的大概不會一樣,比如狗、蜘蛛,或者蝙蝠,但是誰看到的才是正確的呢?如果我們擁有的向來不過是感官印象,那我們該如何掌握世界的客觀存在?究竟有沒有可以看到現象背後的真實?
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對認知世界的可能性進行了徹底的懷疑,他想要把一切知識建立在穩固的、無可懷疑的基礎之上,為此他嘗試把任何容許絲毫懷疑的事物通通打上問號。比如他問:我們怎麼確知,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只是一場夢?畢竟我們在夢中的時候,常常也不知道我們其實是在做夢,而且總是把夢中的經歷當成真實的。
這番懷疑推論的最高點,是個跟缸中之腦很接近的思想實驗;笛卡兒說,我們可以想像有個惡靈,它有辦法在我們心中製造各種感覺與思想,並以此作為手段,在我們的眼前變出一個幾可亂真的虛假世界,而且就連最簡單不過的事物,惡靈也能騙過我們,比如說它能讓我們以為一加一等於三,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這其實是錯的。
在這裡笛卡兒問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這個惡靈絕不可能騙過我們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無可懷疑的,那怕是有這樣一隻惡靈竭盡所能地誤導我們?笛卡兒認為,是的,這種無可懷疑的確定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我正在思考」的這個事實;哪怕我思考的一切內容都是被蒙蔽的,「我在思考」的這件事仍然成立。我的的確確在經驗一些什麼、思考一些東西,哪怕我的經驗是虛妄的,我所想的都是錯誤的,我的內心確實在進行一些什麼,這一點我能百分之百地確信,而若是能確定這一點,那我也必定是存在的。
「我思考,故而我存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兒如此寫道。對自己經驗的意識,是人類知識無可懷疑的基礎,同時也是自我存在的證據。
普特南把笛卡兒的惡靈思想實驗轉譯到我們的時代裡,既然今日的科學認為,我們所意識到的經驗,都是經由腦內的運作所產生的,所以原則上,對大腦進行有目標的刺激,是有可能製造出特定經驗來的,這個過程不需要身體,因為畢竟這些經驗都是在大腦裡被製造的。當我們看見一朵紅玫瑰,我們的眼睛先把訊息傳達給大腦,接著大腦會製造出紅色的圖像;而如果能夠在大腦內製造完全相同的狀態,則從眼睛到腦的過程就可以省略了,只要有人的大腦受到此訊號的操控,那他也會看到同樣的一朵紅玫瑰,即使四周其實一朵也沒有。
至於看到日落、散步、或者一個親密的吻等經驗,也可以如法泡製。透過腦部操控,原則上沒有什麼經驗是變不出來的,也許普特南所想已經實現了,也許我們的大腦已經都泡在培養液裡,被接上密密麻麻的訊號線,並在有意的操控之下,自以為擁有身體,自以為正在讀一本書。我們該如何排除這種可能性?我們是否能確定,自己不是被泡在玻璃缸中裡的一塊大腦?
普特南認為:是的,我們能確知自己不僅僅是一塊缸中的大腦。他的論證十分繁複,讓不少哲學家想破了腦袋。普特南思考的路線,是從另一個思想遊戲開始:
請想像一下,有隻螞蟻在沙地上走,留下一些痕跡,結果這痕跡看起來像是邱吉爾的肖像。現在請問你:這隻螞蟻真的畫了邱吉爾的肖像嗎?應該不是吧,螞蟻的足跡很像邱吉爾止不過是出於偶然,螞蟻本身根本沒有要在沙地上為邱吉爾畫肖像的意思,畢竟螞蟻根本不知道邱吉爾是什麼東西,根本也無法這樣做。
就好像如果一個幼兒在紙上亂畫,意外畫出像是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的圖案,我們也不會認為,這個小孩寫出了愛因斯坦的公式,畢竟這小孩既不知道愛因斯坦,也沒有理解廣義相對論的能力。
到這裡為止都沒有問題,但是這些例子究竟想指出什麼?普特南的意思是:在這兩個情況裡,指涉關係都失效了。螞蟻的足跡畫並不指涉邱吉爾,小小孩的塗鴉指的也不是愛因斯坦的能量公式,這兩個例子裡頭都少了表述與被表述之間的連結,不管那隻螞蟻的足跡有多像邱吉爾,小孩的塗鴉有多像愛因斯坦的公式都一樣。光只是「像」,似乎不足以構成意思的呈現(Repräsentation)。
但是這些推論跟上述問題──我們是否可能真的只是缸中的一塊大腦──又有什麼關係?
根據普特南的理論,我們並不是什麼事物都能指涉;我們所指涉的事物,必須跟我們有因果的連結。例如當我在原野上漫步,眼前出現了一棵樹,這棵樹會在我內心引發知覺印象,因此我會想:「我眼前有一棵樹。」,因為「樹」這個字有所指涉,才會讓我產生此知覺印象。同樣的,當澳洲某處的樹叢燃起了大火,原住民大喊「哇布!!!」時,我們會認為,「哇布」指得是火,因為恰好是火促使他們如此表述。
現在讓我們把這種說法應用到缸中之腦的問題上,假設有一塊泡在培養液裡的大腦,它相信它看到前面有一棵樹。當然,這個感官印象不是由一棵樹觸發的,而是來自一臺與這塊腦連線的超級電腦。如果這個人從出生起就如此連上這臺電腦,他也就從來不曾接觸過真正的樹,他一切對樹的感官印象都不是來自真正的樹木,而是由電腦所觸發;那麼,如果「樹」這個字是觸發「樹的感官印象」的原因的話,那麼當這腦子泡在玻璃缸裡的人使用「樹」這個字的時候,關聯到的只能是電腦指令──這個人絕無可能指稱真正的樹木。
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就像螞蟻不能指稱邱吉爾,缸中之腦同樣也不能指稱外在世界的客體,他的整個世界只是那部電腦;即使這個被插滿訊號線的人經驗到和我們一樣的內容,他也無法指稱樹木或人、不能指稱落日、也不能指稱天鵝。他所有的感官印象都是電腦指令的產物,所以當他說「樹木」、「太陽下山」或「天鵝」時,他指稱的也只是電腦指令,就連當他說「大腦」時也不能例外。他甚至無法思考大腦或玻璃培養皿,所以根本也無從思考自己會不會只是缸中之腦這樣的問題。唯有我們這些不是缸中之腦的人,才能夠思考缸中之腦的問題;所以,以為自己只是玻璃缸中的一塊大腦,這種想法必定是錯誤的──要麼我是缸中之腦,那我就不可能以為自己是缸中之腦;要麼我不是缸中之腦,那麼我雖然可以這麼猜想,但這一定是錯誤的推斷。
然而說到這裡還是有個問題:我怎麼知道我能否思考缸中之腦的命題?我要從何得知,我所說的話語是否能指涉真正的樹木和大腦,還是這一切其實都只關涉到電腦指令?
普特南排除缸中之腦可能性所用的這些論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支持者與反對者始終無法達成協議──在哲學裡常常都是這樣。然而我們約略可以得出,懷疑論的主張幾乎是無法擊潰的,搞不好我們一輩子活在一個長長的夢境裡,或者我們真的是缸中之腦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排除或許辦不到,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什麼,不管好還是不好,我們都得與這種不確定性共存。有些懷疑論論者認為不確定性的好處大過於壞處,因為我們需要這種不確定感,才能過幸福的生活。
本文收錄於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命運的問答
蓮生/文
我問冥王:
「命運是完全有定數是嗎?」
冥王答:
「是。」
我認爲這就是「宿命通」,能知三世因果,通力尚小。通力更大的,前知五百世,後知五百世,甚至知道無窮盡的宿命。
問:
「命運定數可改否?」
答
「可!大善可改運,大惡可改運。」
我認爲,若以量來算,你有五十公斤的惡運,須用五十公斤的「大善」來改之。你本來無事的,因做了五十公斤的「大惡」,所以有五十公斤的禍事降臨。
問:
「命運定數是誰定的?又命運定數是誰改的?」
答:
「命運定數是人自己定,也由自己去改運。連我們冥王也沒有權力,鬼神也沒有權力。」
問:
「報應之事,爲何有馬上報?爲何好像沒有?」
「人生於世,由善惡來論定一生,其報應也是禍福論定一生。但在冥間,也兼管前後世的因果,所以是時間的問題,有馬上報,也有來世報。」
問:
「果報爲何有差異?」
答:
「人心變來變去,果報自然變來變去,千差萬別。只是世人難以明白,故因緣果報,不可思議!」
問:
「因果何不使人先知?」
答:
「不可,也難明。先知者唯大修行人能通,其他人則無知。」
問:
「爲何有時候會偶然讓人知道?」
答:
「爲了讓人警惕,也讓人知道有鬼神。」
問:
「世上有算命者,知三世因果,是眞是假?」
答:
「大修行人知之,其他則術士而已!」
問:
「術士可改運否?作法可改運否?」
答:
「改運靠自己,自己才是根本。」
問:
「自己如何改運?」
答:
「大善及大懺(眞懺)。」
問:
「大懺悔法的重點是什麼?」
答:
「心懺。」
。
親愛的聖弟子:
大修行人能知因果,是因爲一切見地沒有「障礙」的緣故,深廣無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
心不散逸。
無有造作。
無欲無求。
光明自顯。
以光明照現自己及他人,明白因果。
盧勝彥文集241冊《遇見本尊》命運的問答
我問冥王:
「命運是完全有定數是嗎?」
冥王答:
「是。」
我認爲這就是「宿命通」,能知三世因果,通力尚小。通力更大的,前知五百世,後知五百世,甚至知道無窮盡的宿命。
問:
「命運定數可改否?」
答
「可!大善可改運,大惡可改運。」
我認爲,若以量來算,你有五十公斤的惡運,須用五十公斤的「大善」來改之。你本來無事的,因做了五十公斤的「大惡」,所以有五十公斤的禍事降臨。
問:
「命運定數是誰定的?又命運定數是誰改的?」
答:
「命運定數是人自己定,也由自己去改運。連我們冥王也沒有權力,鬼神也沒有權力。」
問:
「報應之事,爲何有馬上報?爲何好像沒有?」
「人生於世,由善惡來論定一生,其報應也是禍福論定一生。但在冥間,也兼管前後世的因果,所以是時間的問題,有馬上報,也有來世報。」
問:
「果報爲何有差異?」
答:
「人心變來變去,果報自然變來變去,千差萬別。只是世人難以明白,故因緣果報,不可思議!」
問:
「因果何不使人先知?」
答:
「不可,也難明。先知者唯大修行人能通,其他人則無知。」
問:
「爲何有時候會偶然讓人知道?」
答:
「爲了讓人警惕,也讓人知道有鬼神。」
問:
「世上有算命者,知三世因果,是眞是假?」
答:
「大修行人知之,其他則術士而已!」
問:
「術士可改運否?作法可改運否?」
答:
「改運靠自己,自己才是根本。」
問:
「自己如何改運?」
答:
「大善及大懺(眞懺)。」
問:
「大懺悔法的重點是什麼?」
答:
「心懺。」
。
親愛的聖弟子:
大修行人能知因果,是因爲一切見地沒有「障礙」的緣故,深廣無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
心不散逸。
無有造作。
無欲無求。
光明自顯。
以光明照現自己及他人,明白因果。
盧勝彥文集241冊《遇見本尊》命運的問答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輪迴夢
有一個人作夢,在夢中他被人追殺,他嚇得驚惶失色,逃逃躲躲。
後來,他被人發現砍了一刀,痛悶欲絕,將死不死的時候,醒了過來。
他醒來,全身冒汗,自知只是一場夢,大叫:
「好儉,還好只是夢!」
又有一個人,出生、讀書、成長、做事、結婚、生子、老了、病了、死了。
在這些經歷之中,他浮浮沉沉,贏贏輸輸、哭哭笑笑、苦苦樂樂、得得失失、有有無無......
最終的,失去健康。
死了。
他死而復活(神識),他終於知道,原來這些經歷只是一場夢。
他大叫:「好險,還好只是夢!」
※ ※ ※
苦海渺茫茫,走北南西東,彼岸難覓尋,漂流波浪中。
生死輪迴轉,而生即死亡,年月日度過,煩煩惱惱忙。
貧賤日常苦,饑餓苦難當,無靠無依住,一生受寒霜。
富貴足飽暖,利鎖身名韁,日日操心事,時時苦心衷。
為官多冤結,牽絲愈牽長,因因果果報,何期結了終。
世無千年業,難免見無常,人生逆旅客,寄藉塵寰中。
黃金在世用,死去雙手空,註定三更死,難留五更光。
似花開透謝,瑾花一時香,如戲台上演,生離死悲傷。
世人幾知覺,一場夢黃梁,醉生又夢死,總是三更夢。
細看朝露水,草木葉上霜,見日消化失,人生蜉蝣蟲。
秋來菊花秀,冬到無影蹤,春天又再發,夏至遇狂風。
人生如花樣,艷開而謝亡,六道輪不息,代代見閰王。
浪跡何日了,積骨如山崗,夢中未覺醒,三更夢迷長。
看破凡塵景,去假修本容,道德立身本,須效聖賢同。
三更夢知覺,學道修玄功,三更夢不醒,永遠苦悲傷。
揮筆世人勸,莫再痴夢中,三更夢快醒,早登神仙中。
道果心裏種,悟道自性揚,朱嬰胎成結,道修果圓融。
修緣寶典 - 談「三更夢」
後來,他被人發現砍了一刀,痛悶欲絕,將死不死的時候,醒了過來。
他醒來,全身冒汗,自知只是一場夢,大叫:
「好儉,還好只是夢!」
又有一個人,出生、讀書、成長、做事、結婚、生子、老了、病了、死了。
在這些經歷之中,他浮浮沉沉,贏贏輸輸、哭哭笑笑、苦苦樂樂、得得失失、有有無無......
最終的,失去健康。
死了。
他死而復活(神識),他終於知道,原來這些經歷只是一場夢。
他大叫:「好險,還好只是夢!」
※ ※ ※
苦海渺茫茫,走北南西東,彼岸難覓尋,漂流波浪中。
生死輪迴轉,而生即死亡,年月日度過,煩煩惱惱忙。
貧賤日常苦,饑餓苦難當,無靠無依住,一生受寒霜。
富貴足飽暖,利鎖身名韁,日日操心事,時時苦心衷。
為官多冤結,牽絲愈牽長,因因果果報,何期結了終。
世無千年業,難免見無常,人生逆旅客,寄藉塵寰中。
黃金在世用,死去雙手空,註定三更死,難留五更光。
似花開透謝,瑾花一時香,如戲台上演,生離死悲傷。
世人幾知覺,一場夢黃梁,醉生又夢死,總是三更夢。
細看朝露水,草木葉上霜,見日消化失,人生蜉蝣蟲。
秋來菊花秀,冬到無影蹤,春天又再發,夏至遇狂風。
人生如花樣,艷開而謝亡,六道輪不息,代代見閰王。
浪跡何日了,積骨如山崗,夢中未覺醒,三更夢迷長。
看破凡塵景,去假修本容,道德立身本,須效聖賢同。
三更夢知覺,學道修玄功,三更夢不醒,永遠苦悲傷。
揮筆世人勸,莫再痴夢中,三更夢快醒,早登神仙中。
道果心裏種,悟道自性揚,朱嬰胎成結,道修果圓融。
修緣寶典 - 談「三更夢」
求精進
修行為人生至大之事,又為天下至難之事,而所有聖功的成就,都要靠精勤,六波羅蜜中「發心布施、持戒修身、修行忍辱、修學禪定、勤求智慧」都要「精進」,故唯有經過攻苦殷勤,志念堅固,愈久愈力,有始有終,方能進益。
晉朝時,有一位出家人法名釋法衡。他雖然出家為僧,但一直未能精進修煉,僅僅只是心中懷有對佛法與修煉之仰慕而已。後來有一日他罹患重病,經十餘日之病苦後,於虛幻飄渺中元神離體飄至陰間,且被陰差抓去受刑。釋法衡在此時心中無比恐懼與自責,懊悔自己在陽間時為何不精進修煉,反而荒廢怠惰,否則又豈會遭受今日之酷刑?
於是,他心中開始念佛號,立誓將來若有機會,一定精進修煉。就因此一念之善,加上其陽受未盡,故又得以還陽復活。從此,釋法衡寸陰是惜,時時勉力,刻刻用功,晝夜不停的精進,終於超越習氣,破除內外惱害,得清淨自在。
世間糊塗學人,常常一功不立,一德不修,卻只圖安樂,而怕受辛勞。求法時妄想一言半語,就大徹大悟,既不肯細心窮理,又經不得陶冶磨煉,當求訣不得時,即以為無緣,即便遠去。如此行為,即無長久志氣,又無學道真心,自然自性光明無所啟發,心量也無從提升,如此不但難上天堂,反而易墜地獄。
故真心學道者,應速提起精進之心,以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的四精進精神,廣積陰德,量力行功。外而利物,內而煉己。朝斯夕斯,以性命為重,終久會有個出頭之日,得意之時。否則,躊躇不前,懶惰打混,虛度歲月,小苦大功不能行去,至於成仙作佛,稀有之大事,怎可能有所成呢?如此妄想明道,超越人天,出離苦海,難矣。
修道基本功 - 第十二章 求精進
晉朝時,有一位出家人法名釋法衡。他雖然出家為僧,但一直未能精進修煉,僅僅只是心中懷有對佛法與修煉之仰慕而已。後來有一日他罹患重病,經十餘日之病苦後,於虛幻飄渺中元神離體飄至陰間,且被陰差抓去受刑。釋法衡在此時心中無比恐懼與自責,懊悔自己在陽間時為何不精進修煉,反而荒廢怠惰,否則又豈會遭受今日之酷刑?
於是,他心中開始念佛號,立誓將來若有機會,一定精進修煉。就因此一念之善,加上其陽受未盡,故又得以還陽復活。從此,釋法衡寸陰是惜,時時勉力,刻刻用功,晝夜不停的精進,終於超越習氣,破除內外惱害,得清淨自在。
世間糊塗學人,常常一功不立,一德不修,卻只圖安樂,而怕受辛勞。求法時妄想一言半語,就大徹大悟,既不肯細心窮理,又經不得陶冶磨煉,當求訣不得時,即以為無緣,即便遠去。如此行為,即無長久志氣,又無學道真心,自然自性光明無所啟發,心量也無從提升,如此不但難上天堂,反而易墜地獄。
故真心學道者,應速提起精進之心,以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的四精進精神,廣積陰德,量力行功。外而利物,內而煉己。朝斯夕斯,以性命為重,終久會有個出頭之日,得意之時。否則,躊躇不前,懶惰打混,虛度歲月,小苦大功不能行去,至於成仙作佛,稀有之大事,怎可能有所成呢?如此妄想明道,超越人天,出離苦海,難矣。
修道基本功 - 第十二章 求精進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凡事常懷感恩心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大地之燈光,交織出綺麗光影,令人嘆為觀止。〉
菩薩:賢生可知,人生在世,就有一項與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並且一絲一毫都不能給予或忘的一件事,究竟是為何事乎?
邱生:依學生淺見,僅知道「行孝與行善不能等」,除此之外,不知菩薩覺得尚有什麼事情,能與日常生活之間會產生有相關連的呢?
菩薩:那就是感恩之心啊!
邱生:常懷感恩之心,就是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持感恩之心,才能使人我都擁有好的人生。
菩薩:不僅眾生每一個人要有感恩之心,並且面對種種一切順境以及逆境,都必須內心常懷感恩的態度才行。
邱生:恭請菩薩賜訓!
菩薩:眾生置身於世,無論居處於何種層級的身份,或是本身在社會上的地位所在,都要心懷感恩才好。
邱生:依菩薩之意,究竟什麼樣地位的人,必須要有感恩的心呢?
菩薩:縱然身為一個企業主,亦必須心懷感恩,感恩在自己帳下的那些長期為自己打理瑣事的秘書人員、…等,因為有了秘書日日為自己整理一切雜項事物,並且時時提醒每一天之行程,讓自己並不會因為忙碌或者偶而疏忽,進而壞了重要的會議以及約會,甚至於有時候,秘書還得要充當自己的藥師,隨時提醒自己服用藥物的時間到了。
是故,雖然本身的身份是一位企業主,亦應該對於底下的秘書人員、…等,內心深深的懷著感恩的念頭才行。
邱生:很多秘書人員都在替老闆打理日常瑣事,使老闆免於過度操勞,這種精神倒是令人感到佩服。
菩薩:無論眾生置身所在謀生之處所,究竟是屬於何種層級的企業體,難免對於企業體制裡的主管人等有些不滿意,心中既然產生不滿,則自然怨言將隨之而出,像這樣的情形理該避免。
邱生:常有員工們抱怨公司的主管,或者抱怨公司的老闆,似乎已經成為每一個企業體,完全不可能免除的事情。
菩薩:身為員工的人,若能對於主管的教導,內心抱持著感恩之心念,那麼將能夠心平氣和,並且學到主管所教導的技術;俗世之間,對於所謀求之工作要能夠勝任,不外乎技術之熟練而已。
邱生:確實。當員工的人,要對所有主管心懷感恩,尤其是直屬的主管,乃是直接指導工作流程的主管,必須給予感恩才是。
菩薩:對的。每一位員工所屬主管,便是最直接指導於員工的工作流程,並且安排固定點之工作,給予技巧上的指導,相當於老師一樣,應該內心給予感恩。
邱生:有時候做主管者,對於員工的指導,都很容易不耐煩,應該怎麼去感恩呢?
菩薩:有時候,某些主管或許在指導方面有些急躁,造成態度或口語方面的不佳,亦應該體諒該主管,並且感恩該位主管才行。
有了感恩主管的心念,亦可善解主管之立場;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產生不必要之怨言,工作上才能安然自在。
邱生:員工畢竟只是謀求工作,對於主管在教育員工方面比較缺乏耐心,心裡也是不喜悅的,又該如何面對?
菩薩:對於主管之耐心不足,所延伸而來的不佳言語,著實令大部份員工感到厭惡,但仔細想一想,本身在工作上必須藉由該名主管之教導,才能習得此工作之技術與技巧;因此,面對主管在指導上之繁複或哆嗦,即使感到不耐煩,仍然應該給予感恩才是;切莫因為遭受到主管不佳的態度以及語氣不善之對待,就從心裡頭產生怨戾之氣,這是對自己並不利的。
邱生:有一些職員及員工經常抱怨企業主,無視於他們的辛苦。
菩薩:確實。社會上乃是有一些企業主在事業已經步入軌道後,便逐漸轉變性情,從原本的對待每一個人都很和藹與客氣,逐漸的轉變成不容易心生喜悅,甚至於對待一切的人事物竟然轉變成為無情;但身為員工及職員們尚必須感恩企業主,至少企業主創立事業體,提供自己一個工作之場所,若沒有企業主的創立事業,那麼自己便無工作圖謀生活之因緣,更不要說是擁有展現一己之長才與能力的時候。
雖然企業主於人情細事比較欠缺,員工亦必須感恩企業主所提供之工作舞台,才能使自己有一處展現先前所學與所知的機會。
邱生:理該如此。但不知企業主們又該抱持何種心情,面對職員及員工呢?
菩薩:身為企業主必須仔細想一想,打拼的過程,雖然本身在打拼事業期間,或許曾遭遇過不少逆境事,但都必須樣樣自己上陣,隨著事業愈漸穩定,進而擴展事業體,員工增加,減少了樣樣都必須親身上陣的忙碌,此時驕慢之心切不可生;須知自己能穩做企業主之地位,無不是仰賴許多職員以及更多員工分工合作,才能形成堅而有利的企業體。
因此,企業主必須心懷感恩,善待旗下職員及員工,能如此居上位者感恩下位者,對下位者將能善加回報之;居下位者對於上位者心懷感恩,則以忠誠積極做事以必報之,上有慈憫,下有忠義,企業必百年不絕也。
邱生:看來人生隨時都要懷有感恩之心,才能利樂生活。
菩薩:世人若行之,人生何患不光明,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 第廿六回 凡事常懷感恩心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伴隨著大地之燈光,交織出綺麗光影,令人嘆為觀止。〉
菩薩:賢生可知,人生在世,就有一項與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並且一絲一毫都不能給予或忘的一件事,究竟是為何事乎?
邱生:依學生淺見,僅知道「行孝與行善不能等」,除此之外,不知菩薩覺得尚有什麼事情,能與日常生活之間會產生有相關連的呢?
菩薩:那就是感恩之心啊!
邱生:常懷感恩之心,就是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抱持感恩之心,才能使人我都擁有好的人生。
菩薩:不僅眾生每一個人要有感恩之心,並且面對種種一切順境以及逆境,都必須內心常懷感恩的態度才行。
邱生:恭請菩薩賜訓!
菩薩:眾生置身於世,無論居處於何種層級的身份,或是本身在社會上的地位所在,都要心懷感恩才好。
邱生:依菩薩之意,究竟什麼樣地位的人,必須要有感恩的心呢?
菩薩:縱然身為一個企業主,亦必須心懷感恩,感恩在自己帳下的那些長期為自己打理瑣事的秘書人員、…等,因為有了秘書日日為自己整理一切雜項事物,並且時時提醒每一天之行程,讓自己並不會因為忙碌或者偶而疏忽,進而壞了重要的會議以及約會,甚至於有時候,秘書還得要充當自己的藥師,隨時提醒自己服用藥物的時間到了。
是故,雖然本身的身份是一位企業主,亦應該對於底下的秘書人員、…等,內心深深的懷著感恩的念頭才行。
邱生:很多秘書人員都在替老闆打理日常瑣事,使老闆免於過度操勞,這種精神倒是令人感到佩服。
菩薩:無論眾生置身所在謀生之處所,究竟是屬於何種層級的企業體,難免對於企業體制裡的主管人等有些不滿意,心中既然產生不滿,則自然怨言將隨之而出,像這樣的情形理該避免。
邱生:常有員工們抱怨公司的主管,或者抱怨公司的老闆,似乎已經成為每一個企業體,完全不可能免除的事情。
菩薩:身為員工的人,若能對於主管的教導,內心抱持著感恩之心念,那麼將能夠心平氣和,並且學到主管所教導的技術;俗世之間,對於所謀求之工作要能夠勝任,不外乎技術之熟練而已。
邱生:確實。當員工的人,要對所有主管心懷感恩,尤其是直屬的主管,乃是直接指導工作流程的主管,必須給予感恩才是。
菩薩:對的。每一位員工所屬主管,便是最直接指導於員工的工作流程,並且安排固定點之工作,給予技巧上的指導,相當於老師一樣,應該內心給予感恩。
邱生:有時候做主管者,對於員工的指導,都很容易不耐煩,應該怎麼去感恩呢?
菩薩:有時候,某些主管或許在指導方面有些急躁,造成態度或口語方面的不佳,亦應該體諒該主管,並且感恩該位主管才行。
有了感恩主管的心念,亦可善解主管之立場;如此一來,便可減少產生不必要之怨言,工作上才能安然自在。
邱生:員工畢竟只是謀求工作,對於主管在教育員工方面比較缺乏耐心,心裡也是不喜悅的,又該如何面對?
菩薩:對於主管之耐心不足,所延伸而來的不佳言語,著實令大部份員工感到厭惡,但仔細想一想,本身在工作上必須藉由該名主管之教導,才能習得此工作之技術與技巧;因此,面對主管在指導上之繁複或哆嗦,即使感到不耐煩,仍然應該給予感恩才是;切莫因為遭受到主管不佳的態度以及語氣不善之對待,就從心裡頭產生怨戾之氣,這是對自己並不利的。
邱生:有一些職員及員工經常抱怨企業主,無視於他們的辛苦。
菩薩:確實。社會上乃是有一些企業主在事業已經步入軌道後,便逐漸轉變性情,從原本的對待每一個人都很和藹與客氣,逐漸的轉變成不容易心生喜悅,甚至於對待一切的人事物竟然轉變成為無情;但身為員工及職員們尚必須感恩企業主,至少企業主創立事業體,提供自己一個工作之場所,若沒有企業主的創立事業,那麼自己便無工作圖謀生活之因緣,更不要說是擁有展現一己之長才與能力的時候。
雖然企業主於人情細事比較欠缺,員工亦必須感恩企業主所提供之工作舞台,才能使自己有一處展現先前所學與所知的機會。
邱生:理該如此。但不知企業主們又該抱持何種心情,面對職員及員工呢?
菩薩:身為企業主必須仔細想一想,打拼的過程,雖然本身在打拼事業期間,或許曾遭遇過不少逆境事,但都必須樣樣自己上陣,隨著事業愈漸穩定,進而擴展事業體,員工增加,減少了樣樣都必須親身上陣的忙碌,此時驕慢之心切不可生;須知自己能穩做企業主之地位,無不是仰賴許多職員以及更多員工分工合作,才能形成堅而有利的企業體。
因此,企業主必須心懷感恩,善待旗下職員及員工,能如此居上位者感恩下位者,對下位者將能善加回報之;居下位者對於上位者心懷感恩,則以忠誠積極做事以必報之,上有慈憫,下有忠義,企業必百年不絕也。
邱生:看來人生隨時都要懷有感恩之心,才能利樂生活。
菩薩:世人若行之,人生何患不光明,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 第廿六回 凡事常懷感恩心
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如幻檔案
蓮生/文
《金剛經》中有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王守仁的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於是我對此人間萬象;唯有哈哈哈大笑三聲,或一「爽」字。
《智度論》曰:
「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維摩經》曰:
「諸法如幻,無自性,無他性。」
《圓覺經》曰: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智度論》曰:
「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處住,所作幻事遍滿世界,所謂四種兵眾、宮殿、城郭、飲食、歌舞、殺活、憂苦等。菩薩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於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
在我修習佛法之中,我認證:
我是幻人。
我做幻事。
我弘幻法。
我創幻宗。
我度幻象。
因而,我從來不執著一切幻,故能自由自在,斷除一切煩惱,及邪見。
(我知幻,我離幻)
為什麼我無煩惱,因為我知幻,為什麼沒有邪見,因為我離幻。
我見人建佛教大山頭,見人建佛教大醫院,見人建佛教大電視台,見人擴建佛教大地盤,見人建佛教大大學。………
我說:「善!」
我又說:
「教眾生知幻!」
我再說:
「教眾生離幻!」
我度眾五百萬,等於沒有度眾五百萬,因為沒有度眾五百萬,才叫度眾五百萬。
我創辦真佛宗,等於沒有創辦真佛宗,因為沒有創辦真佛宗,才叫創辦真佛宗。
有人來問事,問:「生老病死。」
我答:
「無事!」
來人說:
「怎會無事?」
我答:
「無生老病死!」
他們說,盧師尊發瘋了!
我哈哈哈大笑。喫茶去!
盧勝彥文集第212冊《盧勝彥的機密檔案》如幻檔案
《金剛經》中有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王守仁的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此四句永遠深烙我心。
於是我對此人間萬象;唯有哈哈哈大笑三聲,或一「爽」字。
《智度論》曰:
「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維摩經》曰:
「諸法如幻,無自性,無他性。」
《圓覺經》曰: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智度論》曰:
「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處住,所作幻事遍滿世界,所謂四種兵眾、宮殿、城郭、飲食、歌舞、殺活、憂苦等。菩薩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於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
在我修習佛法之中,我認證:
我是幻人。
我做幻事。
我弘幻法。
我創幻宗。
我度幻象。
因而,我從來不執著一切幻,故能自由自在,斷除一切煩惱,及邪見。
(我知幻,我離幻)
為什麼我無煩惱,因為我知幻,為什麼沒有邪見,因為我離幻。
我見人建佛教大山頭,見人建佛教大醫院,見人建佛教大電視台,見人擴建佛教大地盤,見人建佛教大大學。………
我說:「善!」
我又說:
「教眾生知幻!」
我再說:
「教眾生離幻!」
我度眾五百萬,等於沒有度眾五百萬,因為沒有度眾五百萬,才叫度眾五百萬。
我創辦真佛宗,等於沒有創辦真佛宗,因為沒有創辦真佛宗,才叫創辦真佛宗。
有人來問事,問:「生老病死。」
我答:
「無事!」
來人說:
「怎會無事?」
我答:
「無生老病死!」
他們說,盧師尊發瘋了!
我哈哈哈大笑。喫茶去!
盧勝彥文集第212冊《盧勝彥的機密檔案》如幻檔案
謙者為大
朝會,是諸侯與諸侯相互往來作客的禮節,如果賓客有兩人以上,就需分長幼尊卑,行禮的先後順序有別,如果自認為輩分較高,卻被排在後面,就會覺得很沒面子,有時甚至為此結仇。
魯隱公十一年,滕侯與薛侯來魯國作客,就為了誰當主賓而鬧得很不愉快,做主人的隱公也不知如何是好。
薛侯說:「我薛國是夏朝所封國,在周之前就有了,當然是我為尊。」
滕侯說:「我的祖先當過周天子的卜官長,我是文王的後代,薛國是外姓國,應該是我為尊。」
周朝天子姓姬,姬姓國都是本家,稱其他國為外姓國。
魯隱公命大夫羽父對薛侯說:「寡人辱蒙薛君與滕君來朝,倍感榮幸。關於誰當主賓,有句諺語說:『山上的木料,由工匠來挑;尊客的禮數,由主人來選。』周的祖先有盟書:『姬姓在前,外姓在後。』如果寡人到貴國作客,也是不敢和任姓國君爭為主賓的(薛國姓任)。請貴國君見諒,賜准寡人以滕侯為主賓。」
由於隱公的溫和有禮,態度謙卑之至,薛侯就答應此次朝會由滕侯當主賓。
魯國是大國,自然不可能屈駕到薛國,可是魯國這麼說,給足了薛國面子,薛國國君自然心甘情願地退讓了。魯國的謙抑平息了兩國可能的紛爭。
魯隱公放下大國的尊貴身分,屈居小國的卑微地位。剛開始時雖然看起來像是弱小的表現,然而可以用幾句話就弭平兩國的紛爭,還有誰能比這樣更強大呢?因此要達到強大的方法,先從謙卑開始;而導致衰弱的結果,往往是從自大逞強開始。若非不在意強大弱小的人,誰又能真的知道強大弱小的差別呢?
魯隱公十一年,滕侯與薛侯來魯國作客,就為了誰當主賓而鬧得很不愉快,做主人的隱公也不知如何是好。
薛侯說:「我薛國是夏朝所封國,在周之前就有了,當然是我為尊。」
滕侯說:「我的祖先當過周天子的卜官長,我是文王的後代,薛國是外姓國,應該是我為尊。」
周朝天子姓姬,姬姓國都是本家,稱其他國為外姓國。
魯隱公命大夫羽父對薛侯說:「寡人辱蒙薛君與滕君來朝,倍感榮幸。關於誰當主賓,有句諺語說:『山上的木料,由工匠來挑;尊客的禮數,由主人來選。』周的祖先有盟書:『姬姓在前,外姓在後。』如果寡人到貴國作客,也是不敢和任姓國君爭為主賓的(薛國姓任)。請貴國君見諒,賜准寡人以滕侯為主賓。」
由於隱公的溫和有禮,態度謙卑之至,薛侯就答應此次朝會由滕侯當主賓。
魯國是大國,自然不可能屈駕到薛國,可是魯國這麼說,給足了薛國面子,薛國國君自然心甘情願地退讓了。魯國的謙抑平息了兩國可能的紛爭。
魯隱公放下大國的尊貴身分,屈居小國的卑微地位。剛開始時雖然看起來像是弱小的表現,然而可以用幾句話就弭平兩國的紛爭,還有誰能比這樣更強大呢?因此要達到強大的方法,先從謙卑開始;而導致衰弱的結果,往往是從自大逞強開始。若非不在意強大弱小的人,誰又能真的知道強大弱小的差別呢?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三界由我
皓月供奉有一天請示趙州禪師道:「如何是陀羅尼(密咒)?」
趙州禪師不開口,以手指指著禪床右邊。
皓月:「這個?」
趙州:「你以為這不是陀羅尼咒嗎?僧卻誦得。」
皓月:「還有人誦得否?」
趙州禪師又指著禪床左邊。
皓月:「這個?」
趙州:「有什麼不對,僧亦誦得。」
皓月:「我為什麼聽不到呢?」
趙州:「大德豈不知道,真誦無響,真聽無聞。」
皓月:「這麼說則音聲不入法界性了。」
趙州:「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
皓月:「如何是不離色是正見,不離聲是正聞?」
趙州禪師示偈道: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 ※ ※
《阿含經》中對於「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之記載。但世人常不明三界真義,一味追求外在的三界天,誤解了經典真實義,致而造成修行觀念混淆。其實經典所云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但並非指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故修行者之三界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而不是等到命終之後才到三界天。
昔時婆羅門往詣佛所,問佛言:「你所謂的一切法,云何名一切?」佛告訴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由此即可知修行是超越「自我」而自律、自由自在地生活,所謂的解脫者則突破了「自我」的牢獄,也就是不再被三界所束縛,因此不再有煩惱。故「界」之定義是「界線」,而不是死後的三界天。
例如經中記載十八界是指: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而欲界眾生,即是他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等感官上的感受,產生貪、嗔、癡的情緒反應。亦即是說,在六根觸六塵時,會生起貪、嗔、癡行為者,稱之為欲界眾生;若是心沈迷於喜、樂的感受之中,這就是色界眾生;若是心執著於無想、無念的禪境之中,稱之為無色界眾生。凡夫因為被三界束縛,因此憂悲惱苦不斷,三界是由「自我」所生起的,解脫了自我的束縛就斷除一切苦。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雖然環境相同,吃同一鍋飯,但每個人貪嗔癡不同,故每個人的世間也不同。因此天堂或極樂世界是在自己的內心,若是現在心不淨,煩惱沒有止息,則不論到哪裡也是依舊煩惱不斷,也就是說,煩惱並不是在身心以外,而是在自己的心。
修道基本功-第廿七章 明三界
趙州禪師不開口,以手指指著禪床右邊。
皓月:「這個?」
趙州:「你以為這不是陀羅尼咒嗎?僧卻誦得。」
皓月:「還有人誦得否?」
趙州禪師又指著禪床左邊。
皓月:「這個?」
趙州:「有什麼不對,僧亦誦得。」
皓月:「我為什麼聽不到呢?」
趙州:「大德豈不知道,真誦無響,真聽無聞。」
皓月:「這麼說則音聲不入法界性了。」
趙州:「離色求觀非正見,離聲求聽是邪聞。」
皓月:「如何是不離色是正見,不離聲是正聞?」
趙州禪師示偈道: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 ※ ※
《阿含經》中對於「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之記載。但世人常不明三界真義,一味追求外在的三界天,誤解了經典真實義,致而造成修行觀念混淆。其實經典所云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但並非指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故修行者之三界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而不是等到命終之後才到三界天。
昔時婆羅門往詣佛所,問佛言:「你所謂的一切法,云何名一切?」佛告訴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由此即可知修行是超越「自我」而自律、自由自在地生活,所謂的解脫者則突破了「自我」的牢獄,也就是不再被三界所束縛,因此不再有煩惱。故「界」之定義是「界線」,而不是死後的三界天。
例如經中記載十八界是指: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而欲界眾生,即是他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等感官上的感受,產生貪、嗔、癡的情緒反應。亦即是說,在六根觸六塵時,會生起貪、嗔、癡行為者,稱之為欲界眾生;若是心沈迷於喜、樂的感受之中,這就是色界眾生;若是心執著於無想、無念的禪境之中,稱之為無色界眾生。凡夫因為被三界束縛,因此憂悲惱苦不斷,三界是由「自我」所生起的,解脫了自我的束縛就斷除一切苦。
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雖然環境相同,吃同一鍋飯,但每個人貪嗔癡不同,故每個人的世間也不同。因此天堂或極樂世界是在自己的內心,若是現在心不淨,煩惱沒有止息,則不論到哪裡也是依舊煩惱不斷,也就是說,煩惱並不是在身心以外,而是在自己的心。
修道基本功-第廿七章 明三界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深入塵世.超凡脫俗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合乎道義的事就去做,不合乎道義的事就退止。不走邪惡的道路,不明欺,不暗騙,多做善事,以積陽善陰德,常發慈悲心以愛護生物;忠於國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端正自己,感化別人。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古德云:「擔水搬柴皆聖法,灑掃應對盡功夫。」生命的過程,處於日常生活之間,分分秒秒皆有佛意,少年也罷,壯年也是,在進取中,能存三分道念,進退自然有序,成敗也能了然平心,能俯仰無愧,能宅心仁厚,能利益眾生,能廣積福德。
菩薩:《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佛法和大自然運作的法則,本來就存在於世間,所以要能得到佛法的覺悟便不能離開世間;若是遠離世間,到深山枯坐去尋求證悟菩提之道,那就像是妄想在兔子頭頂上找兔角一樣不可得。
現代人每天在匆忙中,懷抱理想,往往事與願違,多少有尋找兔角的海市蜃樓之幻滅。兩手想抓得愈多愈好,即使獲得再豐足,但是靜下來時,侵襲而來的,仍然是那份揮之不去的空虛與不安。日夜忙碌奔波,疲憊和忙盲,憂鬱和焦慮,沒有信仰的主題,沒有足以解脫的依託,生命走得孤單,旅程渡的寂寞。
奉勸諸子,以平常心樂觀進取,以惜福心常存感激。多觀察周遭的人事物,比上不足,比下卻足足有餘,常保此心,平安即是福;所以,淡泊明志,多品嚐生活中平淡的片刻,勝比那些五光十色的瞬間,而且平淡更足以回味多了。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明白了。
一個年輕人厭倦人世間的喧囂、厭惡人間的汙濁醜惡,於是獨自到深山中,決定做一個超脫的人。
某日,年輕人正在山中巨石上盤腿禪定之時,忽然有一老人來到他身旁,老者問:「你是誰?」
年輕人答:「我是我。」
老者問:「來此做什麼?」
年輕人道:「超脫。」
老人家放聲大笑:「哈!……。」
年輕人疑惑不解的問:「你笑什麼?」
老人家並沒有回答年輕人的疑問,而是牽起年輕人的手,說道:「來!來!來!請隨我來!」
於是,老人家帶著年輕人走到一處池塘邊,池塘裡綠色的荷葉扶持著粉色的荷花,在微風中搖曳不停,陣陣的清香隨著微風飄送。
老人家問年輕人:「那是什麼?」
年輕人說:「荷花。」
老者道:「那根紮在哪裡?」
年輕人說:「泥土裡。」
老者道:「花呢?」
年輕人似乎有所領悟,回答:「超脫泥土,開在它的上方。」
菩薩:是的。假如蓮花的種子執著於自己的清白,不肯深入污濁的泥土之中,那麼它就永遠只能是一個超脫的種子,永遠不能成為超凡脫俗的蓮花。
陳生:所以人也是一樣,假如不深入塵世之中,也只能是一個超脫的心,而不能成為一個真正超凡脫俗的高人。
菩薩:然也。人生在世,不深入塵世,豈能超越塵世;正如超凡脫俗的蓮花,假如不把根紮在污濁的泥土之中,怎能長成一株亭亭玉立的花了。但願諸子能夠學習蓮花超凡脫俗之品德也。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四十三章 深入塵世‧超凡脫俗
聖示:合乎道義的事就去做,不合乎道義的事就退止。不走邪惡的道路,不明欺,不暗騙,多做善事,以積陽善陰德,常發慈悲心以愛護生物;忠於國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端正自己,感化別人。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古德云:「擔水搬柴皆聖法,灑掃應對盡功夫。」生命的過程,處於日常生活之間,分分秒秒皆有佛意,少年也罷,壯年也是,在進取中,能存三分道念,進退自然有序,成敗也能了然平心,能俯仰無愧,能宅心仁厚,能利益眾生,能廣積福德。
菩薩:《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佛法和大自然運作的法則,本來就存在於世間,所以要能得到佛法的覺悟便不能離開世間;若是遠離世間,到深山枯坐去尋求證悟菩提之道,那就像是妄想在兔子頭頂上找兔角一樣不可得。
現代人每天在匆忙中,懷抱理想,往往事與願違,多少有尋找兔角的海市蜃樓之幻滅。兩手想抓得愈多愈好,即使獲得再豐足,但是靜下來時,侵襲而來的,仍然是那份揮之不去的空虛與不安。日夜忙碌奔波,疲憊和忙盲,憂鬱和焦慮,沒有信仰的主題,沒有足以解脫的依託,生命走得孤單,旅程渡的寂寞。
奉勸諸子,以平常心樂觀進取,以惜福心常存感激。多觀察周遭的人事物,比上不足,比下卻足足有餘,常保此心,平安即是福;所以,淡泊明志,多品嚐生活中平淡的片刻,勝比那些五光十色的瞬間,而且平淡更足以回味多了。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明白了。
一個年輕人厭倦人世間的喧囂、厭惡人間的汙濁醜惡,於是獨自到深山中,決定做一個超脫的人。
某日,年輕人正在山中巨石上盤腿禪定之時,忽然有一老人來到他身旁,老者問:「你是誰?」
年輕人答:「我是我。」
老者問:「來此做什麼?」
年輕人道:「超脫。」
老人家放聲大笑:「哈!……。」
年輕人疑惑不解的問:「你笑什麼?」
老人家並沒有回答年輕人的疑問,而是牽起年輕人的手,說道:「來!來!來!請隨我來!」
於是,老人家帶著年輕人走到一處池塘邊,池塘裡綠色的荷葉扶持著粉色的荷花,在微風中搖曳不停,陣陣的清香隨著微風飄送。
老人家問年輕人:「那是什麼?」
年輕人說:「荷花。」
老者道:「那根紮在哪裡?」
年輕人說:「泥土裡。」
老者道:「花呢?」
年輕人似乎有所領悟,回答:「超脫泥土,開在它的上方。」
菩薩:是的。假如蓮花的種子執著於自己的清白,不肯深入污濁的泥土之中,那麼它就永遠只能是一個超脫的種子,永遠不能成為超凡脫俗的蓮花。
陳生:所以人也是一樣,假如不深入塵世之中,也只能是一個超脫的心,而不能成為一個真正超凡脫俗的高人。
菩薩:然也。人生在世,不深入塵世,豈能超越塵世;正如超凡脫俗的蓮花,假如不把根紮在污濁的泥土之中,怎能長成一株亭亭玉立的花了。但願諸子能夠學習蓮花超凡脫俗之品德也。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四十三章 深入塵世‧超凡脫俗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無心之心
蓮生/文
修如來修性,只一心法門,修行者之形,其實也只是一心地法門。
所以說:
萬法唯心,萬佛唯心。心是人的主宰,心也是氣、脈、明點的主宰,心也是佛、法、僧的主宰,心也是精、氣、神的主宰。
不管修行什麼法,都是以心為主。
據我所知:
心若動,便屬後天的習性。
孟子學孔子,也是不動心。
老子亦不動心。
佛陀亦不動心。
不動心即禪。
如果不動心,必然虛極寂靜,就在此時,情識俱泯。
人我兩忘。
有心亦無其心。
無心可見。
無心可用。
無心而明本來。
人能無心,功名、富貴、色慾、生死俱泯矣!
我坐法座時。
對眾說:
「我能消失不見!」
後來有人說:
「盧師尊在法座上不見了!」
我又對眾說:
「我能化為諸多光明!」
後來有人說:
「一看法座,盧師尊不見,只見到很多的光束,有白、黃、紅、緣等光。」
這是為何?
我答:
「無心而已!」
要修行,到深山去,學習不動心的功夫,再將不動心變成無心。
這世上有幾人,能放棄世俗人的生活,對現代工具的依賴習性?
有幾人有毅力?
有幾人有志向?
有幾人耐得住寂靜?
世人都很孱弱,有幾人吃得起苦?
尤其那種寧靜、辛勤、堅韌、堅定、信心……。
有這種毅力的人,心一泓如鏡,高山流水,湛湛藍的天。
清冷!
又不見底。
有誰能有這種能耐?
有誰能無心?
盧勝彥文集248冊《天垂異象》幻化的盧師尊
修如來修性,只一心法門,修行者之形,其實也只是一心地法門。
所以說:
萬法唯心,萬佛唯心。心是人的主宰,心也是氣、脈、明點的主宰,心也是佛、法、僧的主宰,心也是精、氣、神的主宰。
不管修行什麼法,都是以心為主。
據我所知:
心若動,便屬後天的習性。
孟子學孔子,也是不動心。
老子亦不動心。
佛陀亦不動心。
不動心即禪。
如果不動心,必然虛極寂靜,就在此時,情識俱泯。
人我兩忘。
有心亦無其心。
無心可見。
無心可用。
無心而明本來。
人能無心,功名、富貴、色慾、生死俱泯矣!
我坐法座時。
對眾說:
「我能消失不見!」
後來有人說:
「盧師尊在法座上不見了!」
我又對眾說:
「我能化為諸多光明!」
後來有人說:
「一看法座,盧師尊不見,只見到很多的光束,有白、黃、紅、緣等光。」
這是為何?
我答:
「無心而已!」
要修行,到深山去,學習不動心的功夫,再將不動心變成無心。
這世上有幾人,能放棄世俗人的生活,對現代工具的依賴習性?
有幾人有毅力?
有幾人有志向?
有幾人耐得住寂靜?
世人都很孱弱,有幾人吃得起苦?
尤其那種寧靜、辛勤、堅韌、堅定、信心……。
有這種毅力的人,心一泓如鏡,高山流水,湛湛藍的天。
清冷!
又不見底。
有誰能有這種能耐?
有誰能無心?
盧勝彥文集248冊《天垂異象》幻化的盧師尊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風流債
沈某身強力壯,性喜漁色,平日時常混在脂粉群中,拈花惹草,他這樣邪淫的惡行,不但不知檢點,且以風流自詡。
他的朋友王行庵先生,看到沈某這樣淫蕩成性,實在看不慣。常常勸告他說:「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要知你若淫人之妻,他人亦會淫你的妻,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老兄應該及早回頭悔改,以免惡報。」
沈某聽了王先生的善言勸告,毫無悔意,反譏王先生的思想迂腐,頭腦冬烘。他反問王先生說:「世上好色的人不少,哪里看到好色者都做戴綠帽的龜兒呢?」又接著說:「我只要把妻子關在家中,不讓她出門,就無憂他人淫我之妻。」
有一天,沈某自外歸家,目睹其妻與人裸合,一時氣憤之極,想取器痛擊姦夫淫婦,哪知這時沈某氣得兩手發抖,全身發軟,無力舉手,只得坐視。
其妻以為丈夫不予計較,從容盡歡。以致沈某怒得瞪目頓足,浩歎一聲,一時引起心臟病突發,昏僕倒地而死。
古人有一首勸戒邪淫的詩雲:「勸君莫借風流債,借得快時還得快。家中自有還債婦,你要賴時她不賴。」
※ ※ ※
翻開今時之報,作奸犯科,以淫為首重。良家婦女出門,步步為營,時而提心吊膽,每遇夜晚則招伴為行。試想,今日淫風已至糜爛地步,不知世人,家中可有妻女?若有,又有何隱憂?
昔時民風純樸,早出晚歸,男主外,女主內,各安本份,相夫教子倒也名符其實。反觀今日教育普及,民風爭相開倒車者有加。放眼觀之,色情場所滿街都是,有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古聖云:「國之風乃民之情,觀其風自可斷其情。」
今日淫風四起,人人飽足思淫,甚而友邦人仕亦來作樂為豪,實有辱國風矣。更有火山孝子堆之秦樓楚館,誤作溫柔之鄉;柳巷花街,錯認安樂之地。雖與名節無關,但沈溺此者,傾家者有之,蕩產者有之。更有放浪成性毀身者有之,甚而棄子離妻,兄弟失和,朋友背棄,此皆嫖淫好色之胎也。聖門之徒,不可不戒也!
修緣寶典
他的朋友王行庵先生,看到沈某這樣淫蕩成性,實在看不慣。常常勸告他說:「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要知你若淫人之妻,他人亦會淫你的妻,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老兄應該及早回頭悔改,以免惡報。」
沈某聽了王先生的善言勸告,毫無悔意,反譏王先生的思想迂腐,頭腦冬烘。他反問王先生說:「世上好色的人不少,哪里看到好色者都做戴綠帽的龜兒呢?」又接著說:「我只要把妻子關在家中,不讓她出門,就無憂他人淫我之妻。」
有一天,沈某自外歸家,目睹其妻與人裸合,一時氣憤之極,想取器痛擊姦夫淫婦,哪知這時沈某氣得兩手發抖,全身發軟,無力舉手,只得坐視。
其妻以為丈夫不予計較,從容盡歡。以致沈某怒得瞪目頓足,浩歎一聲,一時引起心臟病突發,昏僕倒地而死。
古人有一首勸戒邪淫的詩雲:「勸君莫借風流債,借得快時還得快。家中自有還債婦,你要賴時她不賴。」
※ ※ ※
翻開今時之報,作奸犯科,以淫為首重。良家婦女出門,步步為營,時而提心吊膽,每遇夜晚則招伴為行。試想,今日淫風已至糜爛地步,不知世人,家中可有妻女?若有,又有何隱憂?
昔時民風純樸,早出晚歸,男主外,女主內,各安本份,相夫教子倒也名符其實。反觀今日教育普及,民風爭相開倒車者有加。放眼觀之,色情場所滿街都是,有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古聖云:「國之風乃民之情,觀其風自可斷其情。」
今日淫風四起,人人飽足思淫,甚而友邦人仕亦來作樂為豪,實有辱國風矣。更有火山孝子堆之秦樓楚館,誤作溫柔之鄉;柳巷花街,錯認安樂之地。雖與名節無關,但沈溺此者,傾家者有之,蕩產者有之。更有放浪成性毀身者有之,甚而棄子離妻,兄弟失和,朋友背棄,此皆嫖淫好色之胎也。聖門之徒,不可不戒也!
修緣寶典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讀書與伐輪
齊桓公在書房裏讀書,遐想時候手握著書卷站在廳堂上。制作車輪的輪人在堂下勞作,他看見齊桓公說:「君主讀的什麽書?」
齊桓公隨口應道:「聖人之書。」
「這個聖人至今還在嗎?」輪人又問道。
「已經故世了。」
「噢,如此說來這冊聖人的書有點像酒滓、浮米,已經過時了吧!」
齊桓公聞言勃然大怒,厲聲斥責:「寡人讀書,伐輪的匠人憑什麽妄加評論。你說出道理則罷,不然的話,決不輕易饒恕于你。」
輪人卻不驚惶,從容而言:「不錯,我講這話自有道理。就以我制作車輪說吧,制作車輪時不能操之過急,過急,軸、輪難以契入;同時也不能疲沓怠懈,怠懈,軸、輪松動易脫。唯有不快不慢,做在手上,應于心裏,方才至精至妙。
然而,至精至妙只能默然於心,並非言語可以表達。因爲物本有性,性不是教、也不是學而能成。比如我心裏所悟精妙,沒有辦法可以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沒有辦法從我這裏學得精妙的心性。所以我幹了幾十年,如今七十多還得操業制輪。
我想君主讀聖人書的道理也同於此;古之事已經混滅於古,即有所傳,豈能以古事比較於今天?古己窮盡不返,今事多變,既不適用今天,不就成了糟粕嗎?」
齊桓公聞而不知回答,笑笑離開廳堂。
讀書也好,養生也好,處理事情也好,都不能流於追求形式,或是困於外在的形式和框框,而應該看到事理,看到事物變化的本質,從事物的內部組織上去著手,你才會獲得豐收。
※ ※ ※
夫,大道運行,微妙奧秘,甚為深高難解。人聞有道,皆追蹤尋覓,企盼能掌握其妙理而把懷諸寶,卻不反觀自思,捫心探討,不知尋敲自我靈性本源,反而追追碌碌於芸眾所追尋之大道中,嘆哉!惜乎!終其一生,可得何乎?
道理千篇,古今聖賢春秋大典,筆椽奧理,注釋論述,皆盼將自我悟得之箴言大道傳留千秋,奈何人心自生蔽障,只向書章探討,終至尾亦難得開悟,反致自心茫茫然焉。爾等以為可嘆乎?
齊桓公隨口應道:「聖人之書。」
「這個聖人至今還在嗎?」輪人又問道。
「已經故世了。」
「噢,如此說來這冊聖人的書有點像酒滓、浮米,已經過時了吧!」
齊桓公聞言勃然大怒,厲聲斥責:「寡人讀書,伐輪的匠人憑什麽妄加評論。你說出道理則罷,不然的話,決不輕易饒恕于你。」
輪人卻不驚惶,從容而言:「不錯,我講這話自有道理。就以我制作車輪說吧,制作車輪時不能操之過急,過急,軸、輪難以契入;同時也不能疲沓怠懈,怠懈,軸、輪松動易脫。唯有不快不慢,做在手上,應于心裏,方才至精至妙。
然而,至精至妙只能默然於心,並非言語可以表達。因爲物本有性,性不是教、也不是學而能成。比如我心裏所悟精妙,沒有辦法可以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沒有辦法從我這裏學得精妙的心性。所以我幹了幾十年,如今七十多還得操業制輪。
我想君主讀聖人書的道理也同於此;古之事已經混滅於古,即有所傳,豈能以古事比較於今天?古己窮盡不返,今事多變,既不適用今天,不就成了糟粕嗎?」
齊桓公聞而不知回答,笑笑離開廳堂。
讀書也好,養生也好,處理事情也好,都不能流於追求形式,或是困於外在的形式和框框,而應該看到事理,看到事物變化的本質,從事物的內部組織上去著手,你才會獲得豐收。
※ ※ ※
夫,大道運行,微妙奧秘,甚為深高難解。人聞有道,皆追蹤尋覓,企盼能掌握其妙理而把懷諸寶,卻不反觀自思,捫心探討,不知尋敲自我靈性本源,反而追追碌碌於芸眾所追尋之大道中,嘆哉!惜乎!終其一生,可得何乎?
道理千篇,古今聖賢春秋大典,筆椽奧理,注釋論述,皆盼將自我悟得之箴言大道傳留千秋,奈何人心自生蔽障,只向書章探討,終至尾亦難得開悟,反致自心茫茫然焉。爾等以為可嘆乎?
自由意志只是幻覺?
人生就像一顆自認為選擇了自由落線和落點的石頭。——斯賓諾莎
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他的父親拉伊俄斯受到詛咒,被預言生下的兒子俄狄浦斯長大後會弒父娶母,為了避免這一悲劇,拉伊俄斯將剛出生的兒子遺棄到了荒野,希望它自生自滅。可恰巧被路過的牧羊人撿到收留,並輾轉成為鄰國國王的子嗣,長大後通過神諭得知了自己弒父娶母的預言,於是離開王宮,發誓永不回來。在外漂泊時,意外與人鬥毆並殺死了對方,他不知道自己殺死的就是他的親生父親,後來又陰差陽錯的娶了自己的母親。
儘管俄狄浦斯百般避免自己的悲慘宿命,但最後還是在劫難逃。是否人在出生的那一刻,人生劇本便早已寫成?我們每個人不過都是演員,而上帝才是這場人生大戲的導演。
這個話題涉及了兩個爭論已久的哲學概念,決定論和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可理解為意識選擇做什麼的決定、也就是意志的主動性。通俗的說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腦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權限。 叔本華有句名言,「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卻無法意志想要意志的。」 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但是做什麼事的想法卻不是我們決定的。
例如,我可以自由的選擇早點吃油條還是燒餅,可具體吃油條還是燒餅的想法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
我今天早點想吃什麼,不會是我憑空生成的選擇。可能跟我之前的飲食有關,比如我連續吃了好多天的油條,感覺膩了,所以今天會想吃燒餅。又或者是因為最近燒餅店促銷,更划算,所以你產生了吃燒餅的選擇。康德說:「自由意味着自行開始一個狀態的能力,這個狀態沒有之前的原因作為規定性。」 現實中我找不出來,因為每一個發生的發生,必然是受前一個發生的影響,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受因果律支配。
決定論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繫的理論和學說。
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家推崇決定論,拿破崙的老師拉普拉斯曾提出「拉普拉斯妖」這一概念。
「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如果一個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自然構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的運動都會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中。對於這智者來說沒有事物會是含糊的,而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文中的智者也就是拉普拉斯妖。
按照他的觀點,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間,之後發生的所有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猶如精密的數學公式,一環套着一環的鋪展開來,就像此刻你在閱讀我這篇文章,其實早已是註定的事。
分子生物學家 Francis Crick [1] 在著作《驚人的假說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提出,人類可以以神經科學揭開「意識」的奧秘,無須借助宗教方式解答。我們的一舉一動,腦海所想的一切,以及意識,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靈魂」,都只是大腦結構中的物理和化學作用產生的結果。意識和大腦是兩個不可分離部份。
他書中的假說,意味著「自由意志」只是我們的幻覺,根本不存在。我們所做的決定、或者思考方式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神經系統」建構產生。我們之所以作出不同決定,是由於我們的生理因素(如基因),加上後天所面對的決定而成。這樣而言,即是我們並沒有所謂靈魂,也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去選擇。對一般人來說這個說法似乎不可思議,但 Crick 的看法並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有科學證據支持。
1848 年,鐵路爆破工頭 Phineas Gage 收到公司指令 [2] 要將擋在路軌上的大石炸走。他純熟將火藥填滿鑽洞,再用鐵夯推緊。身後幾個工友令他分了心,他轉身正想張口攀談時,鐵夯跟石頭擦起了火花,點燃了洞內的火藥。鐵夯應聲飛出。這枝粗 3 厘米,長 1.1 米的鐵夯一下子插進 Gage 的左臉頰,再經左眼後的神經線,穿過左大腦前額葉由頭頂衝出。幾分鐘後,Gage 竟然可以勉強站起來,回到小鎮的酒店等待救援。但原來的 Gage 已經「消失了」。原本公認做事認真,有禮的 Phineas Gage,取而代之變成一個粗魯、自以為是、智商和小朋友一樣的人。
不單是 Phineas Gage,一個 40 歲的男人突然沉醉於兒童色情物品。他在法庭審訊時,突然感到頭痛被送入院。醫生此時發現,他腦中出現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瘤。但在腫瘤移除手術後,他回復正常再沒有問題。但在幾個月後他再故態復萌,原來腦瘤未被完全清除,又有惡化跡象。當醫生將他的腫瘤除去後,他又再次變回正常。
這些案例故然反映大腦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到行為和性格,但都不足以挑戰到自由意志的地位。對自由意志真正的挑戰,始於 1983 年。
生理學家 Benjamin Libet (1983) 的實驗是其中最早兼最著名的研究。在這實驗裡,參與者前面有一個按鈕,他們被告知可以在任何時間按下按鈕,只要每當他們感受到意欲移動手指按掣的衝動時,就做出這一動作,並記下他們感受到這一衝動的準確時間。
整個過程,Benjamin Libet 會運用腦電圖來觀察參與者的大腦。研究發現,某種腦神經活動出現的時間比參與者感受到行動衝動的時間早了約 300 毫秒。
Benjamin Libet 由此得出結論:意識總是來得較晚。早在我們有意識按下按鈕前的 300 毫秒,大腦的神經連結已經為我們做出了移動手指的決定。這就是說,你以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下意識決定行動,但實際上你的大腦在你不知道、仍沒作出有意識決定的時侯,已經早一步做了決定。
如果只有一場實驗,我們大可以抱持懷疑態度。但 Benjamin Libet 公佈實驗結果後,許多科學家進行了類似實驗,並對實驗裝置加以改善,都得出同一結果。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神經科學家 John-Dylan Haynes (2011) 的實驗研究。實驗中要參與者選擇按左邊還是右邊的按鈕。研究發現,某種無意識的腦神經活動能預測參與者所作的決定,而且這個大腦活動在參與者作出選擇前七至十秒就會發生。
這真是讓人咋舌的研究發現。當你隨意在左右按鈕之間作出選擇時,如果有人觀察你的大腦,就能在你有意識地作出選擇前,提前足足七至十秒預測到你決定按哪邊掣,那麼你的行為顯然不是你有意識的決定,而是由你大腦無意識的神經活動所導致。
如果無意識的腦神經活動總是比意識提早來臨,並主宰我們一切行動,那麼我們擁有自由意志這一觀點就實在難以說得通。難怪腦神經科學家 Patrick Haggard 宣判:「我們當然沒有自由意志,事實並不如我們所想。」 Sam Harris (2012) 也明言:「我們似乎是以自己意志行動的代理人。但問題是,這個觀點不能與我們對大腦的瞭解相一致。」
這種否定自由意志的科學觀點有時稱為「腦神經決定論 (neuro-determinism) 」,它主張我們的行動都是由腦神經歷程所決定,思想意識只是副現象 (epiphenomena) ,即不過是神經歷程的副產品。哲學家 Julian Baggini (2015) 曾提過一個生動的比喻描述這個觀點:思想意識就像汽笛聲一樣,伴隨火車的引擎產生,不可能影響引擎的運作;以為我們的行為是由有意識的決定所驅動,就像相信火車的汽笛聲可以拉動火車一樣。
或許科學界暫時偏向「自由意志只是幻像」的假說,但今年年初的一個研究以及先前的研究卻可能令「自由意志」的說法捲土重來。
德國科學家就發現,人可以在一定時間前「取消」原來已被大腦決定的活動。當參加者見到綠燈時,就要踩下腳踏;但見到紅燈時,就要停止行動。之後,他們再用電腦監察參加者的大腦活動。當偵測到大腦準備的訊號後,就立即亮起紅燈。他們認為如果我們完全沒有能力「控制」到我們行為和決定,就不可能停止到相關行為;最終,結果與 2012 年的相似,大部份參加者都有能力去停止踩腳踏的行為。
這批科學家認為,我們「擁有」的自由相比起以往所研究多。而 Libet 當年所紀錄到的,可能只是一種隨機產生的背景神經活動,並非真正準備活動的腦電波。但亦有早前研究懷疑,這種「抑制行為」 或者英文稱為 “Free Won’t” 的行為,也可能是我們唯一擁有「自由意志」能力。
直至現在,我們對自由意志均未有結論,尚要更多研究幫助解釋。但不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都會衍生無數法律與哲學問題。現行法律和懲教制度假定人類擁有自由意志:如果我們沒有自由意志,我們還可以「懲處」罪犯嗎?或者,我們可以以其他手法處理嗎?而我們沒有自由意志,會令我們的自身價值降低嗎?這均是科學,以及整個社會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他的父親拉伊俄斯受到詛咒,被預言生下的兒子俄狄浦斯長大後會弒父娶母,為了避免這一悲劇,拉伊俄斯將剛出生的兒子遺棄到了荒野,希望它自生自滅。可恰巧被路過的牧羊人撿到收留,並輾轉成為鄰國國王的子嗣,長大後通過神諭得知了自己弒父娶母的預言,於是離開王宮,發誓永不回來。在外漂泊時,意外與人鬥毆並殺死了對方,他不知道自己殺死的就是他的親生父親,後來又陰差陽錯的娶了自己的母親。
儘管俄狄浦斯百般避免自己的悲慘宿命,但最後還是在劫難逃。是否人在出生的那一刻,人生劇本便早已寫成?我們每個人不過都是演員,而上帝才是這場人生大戲的導演。
這個話題涉及了兩個爭論已久的哲學概念,決定論和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可理解為意識選擇做什麼的決定、也就是意志的主動性。通俗的說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腦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權限。 叔本華有句名言,「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卻無法意志想要意志的。」 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但是做什麼事的想法卻不是我們決定的。
例如,我可以自由的選擇早點吃油條還是燒餅,可具體吃油條還是燒餅的想法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
我今天早點想吃什麼,不會是我憑空生成的選擇。可能跟我之前的飲食有關,比如我連續吃了好多天的油條,感覺膩了,所以今天會想吃燒餅。又或者是因為最近燒餅店促銷,更划算,所以你產生了吃燒餅的選擇。康德說:「自由意味着自行開始一個狀態的能力,這個狀態沒有之前的原因作為規定性。」 現實中我找不出來,因為每一個發生的發生,必然是受前一個發生的影響,也就是我們的世界受因果律支配。
決定論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繫的理論和學說。
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家推崇決定論,拿破崙的老師拉普拉斯曾提出「拉普拉斯妖」這一概念。
「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如果一個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自然構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的運動都會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中。對於這智者來說沒有事物會是含糊的,而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文中的智者也就是拉普拉斯妖。
按照他的觀點,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間,之後發生的所有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猶如精密的數學公式,一環套着一環的鋪展開來,就像此刻你在閱讀我這篇文章,其實早已是註定的事。
分子生物學家 Francis Crick [1] 在著作《驚人的假說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提出,人類可以以神經科學揭開「意識」的奧秘,無須借助宗教方式解答。我們的一舉一動,腦海所想的一切,以及意識,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靈魂」,都只是大腦結構中的物理和化學作用產生的結果。意識和大腦是兩個不可分離部份。
他書中的假說,意味著「自由意志」只是我們的幻覺,根本不存在。我們所做的決定、或者思考方式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神經系統」建構產生。我們之所以作出不同決定,是由於我們的生理因素(如基因),加上後天所面對的決定而成。這樣而言,即是我們並沒有所謂靈魂,也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去選擇。對一般人來說這個說法似乎不可思議,但 Crick 的看法並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有科學證據支持。
1848 年,鐵路爆破工頭 Phineas Gage 收到公司指令 [2] 要將擋在路軌上的大石炸走。他純熟將火藥填滿鑽洞,再用鐵夯推緊。身後幾個工友令他分了心,他轉身正想張口攀談時,鐵夯跟石頭擦起了火花,點燃了洞內的火藥。鐵夯應聲飛出。這枝粗 3 厘米,長 1.1 米的鐵夯一下子插進 Gage 的左臉頰,再經左眼後的神經線,穿過左大腦前額葉由頭頂衝出。幾分鐘後,Gage 竟然可以勉強站起來,回到小鎮的酒店等待救援。但原來的 Gage 已經「消失了」。原本公認做事認真,有禮的 Phineas Gage,取而代之變成一個粗魯、自以為是、智商和小朋友一樣的人。
不單是 Phineas Gage,一個 40 歲的男人突然沉醉於兒童色情物品。他在法庭審訊時,突然感到頭痛被送入院。醫生此時發現,他腦中出現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瘤。但在腫瘤移除手術後,他回復正常再沒有問題。但在幾個月後他再故態復萌,原來腦瘤未被完全清除,又有惡化跡象。當醫生將他的腫瘤除去後,他又再次變回正常。
這些案例故然反映大腦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到行為和性格,但都不足以挑戰到自由意志的地位。對自由意志真正的挑戰,始於 1983 年。
生理學家 Benjamin Libet (1983) 的實驗是其中最早兼最著名的研究。在這實驗裡,參與者前面有一個按鈕,他們被告知可以在任何時間按下按鈕,只要每當他們感受到意欲移動手指按掣的衝動時,就做出這一動作,並記下他們感受到這一衝動的準確時間。
整個過程,Benjamin Libet 會運用腦電圖來觀察參與者的大腦。研究發現,某種腦神經活動出現的時間比參與者感受到行動衝動的時間早了約 300 毫秒。
Benjamin Libet 由此得出結論:意識總是來得較晚。早在我們有意識按下按鈕前的 300 毫秒,大腦的神經連結已經為我們做出了移動手指的決定。這就是說,你以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下意識決定行動,但實際上你的大腦在你不知道、仍沒作出有意識決定的時侯,已經早一步做了決定。
如果只有一場實驗,我們大可以抱持懷疑態度。但 Benjamin Libet 公佈實驗結果後,許多科學家進行了類似實驗,並對實驗裝置加以改善,都得出同一結果。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神經科學家 John-Dylan Haynes (2011) 的實驗研究。實驗中要參與者選擇按左邊還是右邊的按鈕。研究發現,某種無意識的腦神經活動能預測參與者所作的決定,而且這個大腦活動在參與者作出選擇前七至十秒就會發生。
這真是讓人咋舌的研究發現。當你隨意在左右按鈕之間作出選擇時,如果有人觀察你的大腦,就能在你有意識地作出選擇前,提前足足七至十秒預測到你決定按哪邊掣,那麼你的行為顯然不是你有意識的決定,而是由你大腦無意識的神經活動所導致。
如果無意識的腦神經活動總是比意識提早來臨,並主宰我們一切行動,那麼我們擁有自由意志這一觀點就實在難以說得通。難怪腦神經科學家 Patrick Haggard 宣判:「我們當然沒有自由意志,事實並不如我們所想。」 Sam Harris (2012) 也明言:「我們似乎是以自己意志行動的代理人。但問題是,這個觀點不能與我們對大腦的瞭解相一致。」
這種否定自由意志的科學觀點有時稱為「腦神經決定論 (neuro-determinism) 」,它主張我們的行動都是由腦神經歷程所決定,思想意識只是副現象 (epiphenomena) ,即不過是神經歷程的副產品。哲學家 Julian Baggini (2015) 曾提過一個生動的比喻描述這個觀點:思想意識就像汽笛聲一樣,伴隨火車的引擎產生,不可能影響引擎的運作;以為我們的行為是由有意識的決定所驅動,就像相信火車的汽笛聲可以拉動火車一樣。
或許科學界暫時偏向「自由意志只是幻像」的假說,但今年年初的一個研究以及先前的研究卻可能令「自由意志」的說法捲土重來。
德國科學家就發現,人可以在一定時間前「取消」原來已被大腦決定的活動。當參加者見到綠燈時,就要踩下腳踏;但見到紅燈時,就要停止行動。之後,他們再用電腦監察參加者的大腦活動。當偵測到大腦準備的訊號後,就立即亮起紅燈。他們認為如果我們完全沒有能力「控制」到我們行為和決定,就不可能停止到相關行為;最終,結果與 2012 年的相似,大部份參加者都有能力去停止踩腳踏的行為。
這批科學家認為,我們「擁有」的自由相比起以往所研究多。而 Libet 當年所紀錄到的,可能只是一種隨機產生的背景神經活動,並非真正準備活動的腦電波。但亦有早前研究懷疑,這種「抑制行為」 或者英文稱為 “Free Won’t” 的行為,也可能是我們唯一擁有「自由意志」能力。
直至現在,我們對自由意志均未有結論,尚要更多研究幫助解釋。但不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都會衍生無數法律與哲學問題。現行法律和懲教制度假定人類擁有自由意志:如果我們沒有自由意志,我們還可以「懲處」罪犯嗎?或者,我們可以以其他手法處理嗎?而我們沒有自由意志,會令我們的自身價值降低嗎?這均是科學,以及整個社會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閱讀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為何變現為魔王
蓮生/文
按理說,欲界最高天,是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
佛陀曾說: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第六天王令人仰羨。
有偈曰:
是諸上有情,具沙門梵行,增長解脫因,得生他化天。
上根有情類,持戒亦最上,功德超越前,生他化自在。
欲界第六天,何等尊榮。
欲界第六天,何等無上。
據我所知,我有一位弟子,法名「蓮永」,他將往生「他化自在天」。
他為何往生?
一、持戒嚴謹。
二、功德超越。
三、欲超世間。
這位「蓮永」,具備了此三項,所以無疑的,他將前往「他化自在天」。
既然持戒、功德、超世全具足了,為何「他化自在天」怎又成了「魔宮」?
上升「他化自在天」的天人,成了魔子魔孫,這可是千古的大謎題了。
我們且看:
「他化自在天子魔,即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的魔王,能害人之善事。」
「此類天魔,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製造魔難,作種種的障礙,害修道人。」
「魔王名波旬。」
「魔王之下,有魔子、魔女、魔民。」
然而,根據《維摩經》、《不思議品 》,又有一說:「維摩詰告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眾生。」
從大乘而言,魔王是深地菩薩變現,以大方便力,教化眾生。」
「沒有魔,不能成佛。」
好了!我們現在來討論「蓮永」。
他說:「我持戒第一,無人能比!」
他說:「我佈施功德第一,誰的功德比我大!」
他說:「我超出世間,修行稱第一,世人皆小,我獨大!」
就因為這樣,他得了三大病:
一、自大。
二、狂傲。
三、固執。
他雖往生「他化自在天」,卻成了第一狂妄的魔王。
大家可以想一想,當年佛陀成道,魔宮震動,魔王即勸佛陀速速涅槃,主要的原因是,魔王不想有人超越他。
這一類的魔王,均說自己得無上道,自稱第一,無人能及。
如果有人成道,他便作障了。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站在欲界之頂,不希望有人勝他也。
自大成魔。
狂傲成魔。
固執成魔。
(這就是魔因)
我現在問一問聖弟子,你們看看這世間,目前的修行人,尚有多位,自以為修行聖諦第一,自以為自己證悟而已,自以為功德第一?
盧勝彥文集第191冊《諸天的階梯》為何變現為魔王
按理說,欲界最高天,是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
佛陀曾說: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第六天王令人仰羨。
有偈曰:
是諸上有情,具沙門梵行,增長解脫因,得生他化天。
上根有情類,持戒亦最上,功德超越前,生他化自在。
欲界第六天,何等尊榮。
欲界第六天,何等無上。
據我所知,我有一位弟子,法名「蓮永」,他將往生「他化自在天」。
他為何往生?
一、持戒嚴謹。
二、功德超越。
三、欲超世間。
這位「蓮永」,具備了此三項,所以無疑的,他將前往「他化自在天」。
既然持戒、功德、超世全具足了,為何「他化自在天」怎又成了「魔宮」?
上升「他化自在天」的天人,成了魔子魔孫,這可是千古的大謎題了。
我們且看:
「他化自在天子魔,即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的魔王,能害人之善事。」
「此類天魔,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製造魔難,作種種的障礙,害修道人。」
「魔王名波旬。」
「魔王之下,有魔子、魔女、魔民。」
然而,根據《維摩經》、《不思議品 》,又有一說:「維摩詰告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眾生。」
從大乘而言,魔王是深地菩薩變現,以大方便力,教化眾生。」
「沒有魔,不能成佛。」
好了!我們現在來討論「蓮永」。
他說:「我持戒第一,無人能比!」
他說:「我佈施功德第一,誰的功德比我大!」
他說:「我超出世間,修行稱第一,世人皆小,我獨大!」
就因為這樣,他得了三大病:
一、自大。
二、狂傲。
三、固執。
他雖往生「他化自在天」,卻成了第一狂妄的魔王。
大家可以想一想,當年佛陀成道,魔宮震動,魔王即勸佛陀速速涅槃,主要的原因是,魔王不想有人超越他。
這一類的魔王,均說自己得無上道,自稱第一,無人能及。
如果有人成道,他便作障了。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魔王,站在欲界之頂,不希望有人勝他也。
自大成魔。
狂傲成魔。
固執成魔。
(這就是魔因)
我現在問一問聖弟子,你們看看這世間,目前的修行人,尚有多位,自以為修行聖諦第一,自以為自己證悟而已,自以為功德第一?
盧勝彥文集第191冊《諸天的階梯》為何變現為魔王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從麻醉藥理解什麼是意識
十多年前的一天,外科醫生們正在對一名43歲的女性進行子宮切除術。患者在麻醉下失去了意識,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直到她身上的麻醉突然失效了一段時間,她無法睜開眼睛,無法動一動手指。她試圖呼吸,可即使是這樣最基本的反射也不能正常進行;一根管子卡在她的喉嚨里。她的神智清醒着,知道自己正在手術台上,只是一動也不能動,不能向任何人訴說發生了多麼可怕的事情。
在關於麻醉覺醒(anesthesia awareness)的研究里,充滿了此類恐怖故事,這是由於給予麻醉的確是一項令麻醉醫師如履薄冰的棘手任務。用藥過量可以致人於死地。但藥量不足卻可能使患者在手術中醒來,而無法向其他人訴說自己的困境。每1000名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中,平均會有一或兩人(0.13%)不幸並非如表面所見的那樣不省人事——他們記得醫生們的交談,感覺得到外科醫生的刀划過血肉,儘管此時他們的身體仍然毫無知覺,被動地任人擺弄。目前還沒有什麼真正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麻醉過程中出現這種岔子。因為,成功的麻醉需要實現完全無意識,而我們現有的技術還無法對意識加以衡量。
現在已經有一些工具可以幫助麻醉醫師較好地把握自己所用藥物的效力,但這些系統還不夠完善。密歇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的麻醉學教授喬治·馬舒爾(George Mashour)表示,對於大多數接受吸入麻醉的患者而言,尚無比半個世紀前研發的用藥劑量指標效果更好的知覺觀察方法。馬舒爾還告訴我,在麻醉工作中存在着兩個相互交織的未解謎團:首先,我們並不完全了解麻醉的工作機制,至少在神經學基礎的層面上是如此。其次,我們對意識也沒有實現真正的理解——大腦如何創造了意識,以及,「意識」的確切定義究竟是什麼。
由於無法直接對意識加以測量,麻醉師們只好退而求其次,監測意識的替代物——特定類型的腦電波、生理反應和疼痛敏感度的存在情況,並在上述指標升高時增加麻醉劑量。此外,為了改善這一方法,神經科學家正試圖尋找「意識的神經機制」(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即,人在從明顯的意識知覺狀態轉變為明顯無意識狀態的過程中腦功能的改變。他們認為,對此了解得越深入,就越有希望解開意識之謎。
關於意識的神經機制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麻醉學副教授邁克爾·阿爾基爾(Michael Alkire)是最早參與此類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八月份由聖保羅大學(University of São Paulo)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令他格外興奮。該研究比較了患者在整個意識譜系——醒覺、睡眠、接受麻醉劑後、昏迷或罹患「閉鎖綜合征」(此時,患者的軀體陷入類似昏迷的狀態,但大腦仍在活動且醒覺)——的多種狀態下大腦活動的異同。研究人員採用磁場來刺激受試者們的大腦,並使用腦電圖(EEG)跟蹤了腦電脈衝的路徑。結果顯示,在我們通常認定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大腦中,這些刺激引起的反應方式截然不同。「如果患者處於醒覺狀態,電脈衝信號可以傳遍整個大腦,」阿爾基爾說。「但是,如果他們失去了意識,脈衝信號往往只在局部短暫停留,然後便如曇花一現般消失無蹤。」
這些研究結果令阿爾基爾十分振奮,因為它很好地支持了一個現有的意識運作理論。在馬舒爾對意識的神經機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與傳統觀點相背離的證據一再出現,這些證據表明,在無意識者的大腦中,感覺網絡仍在局部地發揮作用,只是大腦內部的通信系統完全崩壞了。換句話說,鄰近街區的燈照常亮着,可互聯網和電話線都被切斷了。
這項聖保羅-麥迪遜研究顯示,無意識是大腦的不同部位間失去聯繫的外在表現:只是信號無法傳遞而已。它還表明,當麻醉劑恰好切斷那些通信線路時,麻醉效果最好。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為我們探討一個深奧的問題提供了啟示:人類的體驗作為一個整體,是如何從微小的電脈衝中誕生的?
神經科學家已然確知,意識並不存在於大腦的任何一個特定部位——並沒有一個腦區專司匯總所有的信息——但他們所知的也僅限於此。意識的本質使其難以進行直接研究,因此,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這一領域的絕大部分都是哲學家們的舞台,可惜他們各執己見,沒有達成多少一致意見。例如,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將意識描述成了一種純粹的主觀體驗——當你在早晨醒來時,你就獲得了意識;等你在夜間入睡(或者死亡,這取決於你這一天過得怎麼樣)時它便消失了。而在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撰寫的名為《意識的解釋》(Consciousness Explained)論著中,則大大貶低了意識的主觀體驗,以至有評論家戲稱這本書「把意識給解釋沒了」。
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科學家們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對這些爭論視若無睹。但是,1994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舉行的一場跨學科會議第一次將科學家和哲學家們聚在了一起。這次會議引發人們就麻醉和意識之間的聯繫展開了持續的研究。該校意識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的主任斯圖爾特·哈姆魯夫(Stuart Hameroff)是這次會議的組織者。他告訴我,麻醉是可解釋科學家們為何需要思考意識問題的絕佳例子。他說,單憑患者無法對疼痛作出反應並不足以判定他已經失去了意識。
這是因為,雖然保持意識需要大腦,但感受痛苦卻未必需要大腦的參與。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在大鼠和山羊身上進行試驗,他們故意損傷或去除了不同的大腦部位,然後研究麻醉劑的作用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當皮層、丘腦和腦幹受損後,要防止動物因疼痛而掙扎所需的藥物劑量並沒有發生改變。「事實證明,他們之前檢測的只是脊髓反射,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反應,跟意識沒有任何關係,」哈姆魯夫說。意識的外在表現與真正的覺醒狀態之間可能存在關聯,也可能完全是兩碼事。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確知某個人的意識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哈姆魯夫說,儘管它似乎是如此顯而易見。哲學家們很喜歡這樣講:你只知道你周圍的人看起來都具有完整的意識,但沒有一個人對此有任何主觀體驗。(他們經常在這些人面前炫耀所謂的「思想實驗」,並稱他們為「哲學殭屍」。)只是對於那些身在麻醉和手術刀下的患者而言,這樣的詭辯起不到什麼寬慰效果。
有越來越多關於麻醉狀態下大腦功能的研究表明,對來自大腦多個不同部位的信息加以綜合的能力是衡量意識的最佳指標。馬舒爾指出,有些人甚至認為這種不同腦區之間的通訊交流就是意識本身。我們對世界的主觀體驗很可能是大腦試圖拼湊不同的感覺輸入信息時產生的副產物。
很容易看出,上述觀點與腦電脈衝研究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當大腦陷入熟睡、昏迷或麻醉藥物的影響之下時,雖然它並沒有停止運作,但其綜合信息的能力卻消失了。找出一種可測定腦內通訊的方法對於防止患者在手術台上醒覺至關重要。
在2013年6月的《麻醉學》(Anesthesiology)雜誌上,馬舒爾建議:使用一台監測儀來專門監測大腦內部的通訊能力。這與腦電脈衝研究有點類似,但它們跟蹤的是不同的信號。研究顯示,在意識清醒的大腦中,感覺區(例如,大腦後部的視覺皮層)與信息加工相關的高級區域(比如位於耳後側的顳葉)之間存在腦部活動環路。馬舒爾等稱其為「回返加工」:信號從感覺區進入加工區,然後再返回感覺區。在人失去意識後,這種「回返加工」也隨之煙消雲散。馬舒爾的研究表明,在三種不同類別藥物的麻醉下,人的大腦中都呈現了這種模式的存在和缺失。這並不是某一種藥物的副作用。這項工作表明,如果麻醉監測器能夠監測電信號如何在大腦之中傳送,可能會比單純測定大腦是否產生電波更為有效。
如果能夠開發這樣的設備,對於那0.13%的不幸患者以及啟蒙哲學的粉絲們都是大好消息。馬舒爾告訴我,意識的綜合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他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或可因神經科學的發展而獲得平反。「康德認為,必有一定的過程將單獨的信息整理加工,使其彼此聯繫並結合為一體,即成為經驗,」馬舒爾說。「多年來,我們已經逐步確定景象、色彩和運動的評鑒由大腦的不同區域所介導。然而,大腦是如何將它們整合為統一的感知印象的?」康德所處的時代遠在腦電監測儀及麻醉劑的發明和使用之前,1781年,他寫道,很明顯,「如果沒有這種綜合作用,多姿多彩而散亂的感覺信息將不可能在一個意識中實現統一。」
MAGGIE KOERTH-BAKER
2014年1月18日
在關於麻醉覺醒(anesthesia awareness)的研究里,充滿了此類恐怖故事,這是由於給予麻醉的確是一項令麻醉醫師如履薄冰的棘手任務。用藥過量可以致人於死地。但藥量不足卻可能使患者在手術中醒來,而無法向其他人訴說自己的困境。每1000名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中,平均會有一或兩人(0.13%)不幸並非如表面所見的那樣不省人事——他們記得醫生們的交談,感覺得到外科醫生的刀划過血肉,儘管此時他們的身體仍然毫無知覺,被動地任人擺弄。目前還沒有什麼真正有效的方法可以防止麻醉過程中出現這種岔子。因為,成功的麻醉需要實現完全無意識,而我們現有的技術還無法對意識加以衡量。
現在已經有一些工具可以幫助麻醉醫師較好地把握自己所用藥物的效力,但這些系統還不夠完善。密歇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School)的麻醉學教授喬治·馬舒爾(George Mashour)表示,對於大多數接受吸入麻醉的患者而言,尚無比半個世紀前研發的用藥劑量指標效果更好的知覺觀察方法。馬舒爾還告訴我,在麻醉工作中存在着兩個相互交織的未解謎團:首先,我們並不完全了解麻醉的工作機制,至少在神經學基礎的層面上是如此。其次,我們對意識也沒有實現真正的理解——大腦如何創造了意識,以及,「意識」的確切定義究竟是什麼。
由於無法直接對意識加以測量,麻醉師們只好退而求其次,監測意識的替代物——特定類型的腦電波、生理反應和疼痛敏感度的存在情況,並在上述指標升高時增加麻醉劑量。此外,為了改善這一方法,神經科學家正試圖尋找「意識的神經機制」(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即,人在從明顯的意識知覺狀態轉變為明顯無意識狀態的過程中腦功能的改變。他們認為,對此了解得越深入,就越有希望解開意識之謎。
關於意識的神經機制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麻醉學副教授邁克爾·阿爾基爾(Michael Alkire)是最早參與此類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八月份由聖保羅大學(University of São Paulo)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令他格外興奮。該研究比較了患者在整個意識譜系——醒覺、睡眠、接受麻醉劑後、昏迷或罹患「閉鎖綜合征」(此時,患者的軀體陷入類似昏迷的狀態,但大腦仍在活動且醒覺)——的多種狀態下大腦活動的異同。研究人員採用磁場來刺激受試者們的大腦,並使用腦電圖(EEG)跟蹤了腦電脈衝的路徑。結果顯示,在我們通常認定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大腦中,這些刺激引起的反應方式截然不同。「如果患者處於醒覺狀態,電脈衝信號可以傳遍整個大腦,」阿爾基爾說。「但是,如果他們失去了意識,脈衝信號往往只在局部短暫停留,然後便如曇花一現般消失無蹤。」
這些研究結果令阿爾基爾十分振奮,因為它很好地支持了一個現有的意識運作理論。在馬舒爾對意識的神經機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與傳統觀點相背離的證據一再出現,這些證據表明,在無意識者的大腦中,感覺網絡仍在局部地發揮作用,只是大腦內部的通信系統完全崩壞了。換句話說,鄰近街區的燈照常亮着,可互聯網和電話線都被切斷了。
這項聖保羅-麥迪遜研究顯示,無意識是大腦的不同部位間失去聯繫的外在表現:只是信號無法傳遞而已。它還表明,當麻醉劑恰好切斷那些通信線路時,麻醉效果最好。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為我們探討一個深奧的問題提供了啟示:人類的體驗作為一個整體,是如何從微小的電脈衝中誕生的?
神經科學家已然確知,意識並不存在於大腦的任何一個特定部位——並沒有一個腦區專司匯總所有的信息——但他們所知的也僅限於此。意識的本質使其難以進行直接研究,因此,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這一領域的絕大部分都是哲學家們的舞台,可惜他們各執己見,沒有達成多少一致意見。例如,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將意識描述成了一種純粹的主觀體驗——當你在早晨醒來時,你就獲得了意識;等你在夜間入睡(或者死亡,這取決於你這一天過得怎麼樣)時它便消失了。而在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撰寫的名為《意識的解釋》(Consciousness Explained)論著中,則大大貶低了意識的主觀體驗,以至有評論家戲稱這本書「把意識給解釋沒了」。
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科學家們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對這些爭論視若無睹。但是,1994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舉行的一場跨學科會議第一次將科學家和哲學家們聚在了一起。這次會議引發人們就麻醉和意識之間的聯繫展開了持續的研究。該校意識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的主任斯圖爾特·哈姆魯夫(Stuart Hameroff)是這次會議的組織者。他告訴我,麻醉是可解釋科學家們為何需要思考意識問題的絕佳例子。他說,單憑患者無法對疼痛作出反應並不足以判定他已經失去了意識。
這是因為,雖然保持意識需要大腦,但感受痛苦卻未必需要大腦的參與。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在大鼠和山羊身上進行試驗,他們故意損傷或去除了不同的大腦部位,然後研究麻醉劑的作用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當皮層、丘腦和腦幹受損後,要防止動物因疼痛而掙扎所需的藥物劑量並沒有發生改變。「事實證明,他們之前檢測的只是脊髓反射,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反應,跟意識沒有任何關係,」哈姆魯夫說。意識的外在表現與真正的覺醒狀態之間可能存在關聯,也可能完全是兩碼事。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確知某個人的意識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哈姆魯夫說,儘管它似乎是如此顯而易見。哲學家們很喜歡這樣講:你只知道你周圍的人看起來都具有完整的意識,但沒有一個人對此有任何主觀體驗。(他們經常在這些人面前炫耀所謂的「思想實驗」,並稱他們為「哲學殭屍」。)只是對於那些身在麻醉和手術刀下的患者而言,這樣的詭辯起不到什麼寬慰效果。
有越來越多關於麻醉狀態下大腦功能的研究表明,對來自大腦多個不同部位的信息加以綜合的能力是衡量意識的最佳指標。馬舒爾指出,有些人甚至認為這種不同腦區之間的通訊交流就是意識本身。我們對世界的主觀體驗很可能是大腦試圖拼湊不同的感覺輸入信息時產生的副產物。
很容易看出,上述觀點與腦電脈衝研究之間存在一定關聯。當大腦陷入熟睡、昏迷或麻醉藥物的影響之下時,雖然它並沒有停止運作,但其綜合信息的能力卻消失了。找出一種可測定腦內通訊的方法對於防止患者在手術台上醒覺至關重要。
在2013年6月的《麻醉學》(Anesthesiology)雜誌上,馬舒爾建議:使用一台監測儀來專門監測大腦內部的通訊能力。這與腦電脈衝研究有點類似,但它們跟蹤的是不同的信號。研究顯示,在意識清醒的大腦中,感覺區(例如,大腦後部的視覺皮層)與信息加工相關的高級區域(比如位於耳後側的顳葉)之間存在腦部活動環路。馬舒爾等稱其為「回返加工」:信號從感覺區進入加工區,然後再返回感覺區。在人失去意識後,這種「回返加工」也隨之煙消雲散。馬舒爾的研究表明,在三種不同類別藥物的麻醉下,人的大腦中都呈現了這種模式的存在和缺失。這並不是某一種藥物的副作用。這項工作表明,如果麻醉監測器能夠監測電信號如何在大腦之中傳送,可能會比單純測定大腦是否產生電波更為有效。
如果能夠開發這樣的設備,對於那0.13%的不幸患者以及啟蒙哲學的粉絲們都是大好消息。馬舒爾告訴我,意識的綜合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他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或可因神經科學的發展而獲得平反。「康德認為,必有一定的過程將單獨的信息整理加工,使其彼此聯繫並結合為一體,即成為經驗,」馬舒爾說。「多年來,我們已經逐步確定景象、色彩和運動的評鑒由大腦的不同區域所介導。然而,大腦是如何將它們整合為統一的感知印象的?」康德所處的時代遠在腦電監測儀及麻醉劑的發明和使用之前,1781年,他寫道,很明顯,「如果沒有這種綜合作用,多姿多彩而散亂的感覺信息將不可能在一個意識中實現統一。」
MAGGIE KOERTH-BAKER
2014年1月18日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杯弓蛇影
參閱《應劭‧風俗通義》的記載。
應劭,東漢人,祖父應郴曾擔任汲縣縣令。
有一年的夏至日,應郴延請主簿〈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杜宣來飲酒。
應郴把酒席設在廳堂裡,北牆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的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喝酒之際,突然看到杯中的影子幌動,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冷汗直流;基於縣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請他來飲酒,不敢不飲,所以硬著頭皮喝了幾口。僕人再斟酒時,杜宣藉故推卻,起身告辭回家。
杜宣回到家裡,疑心重重,陰影揮之不去,認為剛才飲下的是有蛇的酒,而且隱然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作怪,立即覺得胸悶,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之後,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身體虛弱。
杜宣的家人見狀,趕緊延請大夫來診治。大夫把脈、開藥,但是杜宣服了許多藥,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剛好有事經過杜宣的家中,順便探望,且問他怎麼會生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他幾句,就回家了。
應郴回家,坐在廳堂裡,非常納悶,反覆的回憶和思索,就是弄不明白杜宣酒杯裡怎麼會有蛇的。突然之間,應郴抬頭,看見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真相大白,酒杯中出現弓的影子,幌動的樣子,確實像是一條蛇在酒裡蠕動。
應郴立即交待下屬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來的位置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裡的影子,並解釋說:「你所說杯中的蛇,只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並沒有其他什麼怪東西。現在真相大白,你可以放心了吧!」
杜宣弄清楚原委之後,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就痊癒了。
成語:杯弓蛇影,意思是誤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一條蛇,比喻因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己驚擾自己,亦是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而枉自驚擾。
※ ※ ※
昔時佛教曾流傳一則禪機故事:有僧問雲門文偃禪師曰:『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禪師曰:『東山水上行』。其意乃指東邊的山在江水上漂流,然而縱使江水滔滔,但根本就不可能載巍峨的高山泛行。
『東山水上行』乃是比喻沒有此等之事,而其另一層涵義又告訴世人他們的大腦會造出許多假象、不存在的象,東山不會在水面上泛行,但人們的大腦卻能清楚的看到東山在江水上,如汎舟越洪濤般自然出現的圖像,而有的人更愚昧,會跟隨自己大腦的假象說話,會跟隨著自己大腦的假象辦事,此與『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紅爐一點雪』(火紅的爐中出現一點殘雪),皆是相同之義理。
這些現象揭櫫了靈魂的弱點│失真性。人的大腦會造出甚多失真,不符客觀事實的圖像,若隨著這些圖像去做事、去認識、去思維,就容易出現說謊、打妄語之情形產生,因為當一個人做錯某一件事時,他的腦海裏就會迅速出現另一種正確的做事過程,而他亦可瞬時間就將此虛構之內容告訴他人。
例如有一小孩因為玩耍而晚歸,母親問他:『你為什麼晚歸』?此時他的大腦即刻出現他和同學一起研究功課之畫面,於是他告訴母親:『我在同學家做功課,所以比較晚回家。』此種人容易隨著大腦的幻想,描述不存在之事物,並讓他人相信,故此種人的缺點是愛說謊,而優點是頭腦反應靈敏。
『失真性』會障礙一個人的理性認識,障礙理性認識,就是障礙開悟,因為開悟是要將事物真實性表現出來,故一個人若能真正了悟事物之真相,就不會違背事物的規律和自然性做事,如此一來,習慣性的壞毛病就會得到改善,錯誤的認識就會得到糾正,對真理的信仰就不會再產生懷疑了。
自然之道- 第三二章 靈魂之弱點-失真性
應劭,東漢人,祖父應郴曾擔任汲縣縣令。
有一年的夏至日,應郴延請主簿〈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杜宣來飲酒。
應郴把酒席設在廳堂裡,北牆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的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喝酒之際,突然看到杯中的影子幌動,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冷汗直流;基於縣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請他來飲酒,不敢不飲,所以硬著頭皮喝了幾口。僕人再斟酒時,杜宣藉故推卻,起身告辭回家。
杜宣回到家裡,疑心重重,陰影揮之不去,認為剛才飲下的是有蛇的酒,而且隱然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作怪,立即覺得胸悶,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之後,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身體虛弱。
杜宣的家人見狀,趕緊延請大夫來診治。大夫把脈、開藥,但是杜宣服了許多藥,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剛好有事經過杜宣的家中,順便探望,且問他怎麼會生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他幾句,就回家了。
應郴回家,坐在廳堂裡,非常納悶,反覆的回憶和思索,就是弄不明白杜宣酒杯裡怎麼會有蛇的。突然之間,應郴抬頭,看見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真相大白,酒杯中出現弓的影子,幌動的樣子,確實像是一條蛇在酒裡蠕動。
應郴立即交待下屬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來的位置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裡的影子,並解釋說:「你所說杯中的蛇,只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並沒有其他什麼怪東西。現在真相大白,你可以放心了吧!」
杜宣弄清楚原委之後,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就痊癒了。
成語:杯弓蛇影,意思是誤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當成一條蛇,比喻因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己驚擾自己,亦是比喻為不存在的事情而枉自驚擾。
※ ※ ※
昔時佛教曾流傳一則禪機故事:有僧問雲門文偃禪師曰:『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禪師曰:『東山水上行』。其意乃指東邊的山在江水上漂流,然而縱使江水滔滔,但根本就不可能載巍峨的高山泛行。
『東山水上行』乃是比喻沒有此等之事,而其另一層涵義又告訴世人他們的大腦會造出許多假象、不存在的象,東山不會在水面上泛行,但人們的大腦卻能清楚的看到東山在江水上,如汎舟越洪濤般自然出現的圖像,而有的人更愚昧,會跟隨自己大腦的假象說話,會跟隨著自己大腦的假象辦事,此與『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紅爐一點雪』(火紅的爐中出現一點殘雪),皆是相同之義理。
這些現象揭櫫了靈魂的弱點│失真性。人的大腦會造出甚多失真,不符客觀事實的圖像,若隨著這些圖像去做事、去認識、去思維,就容易出現說謊、打妄語之情形產生,因為當一個人做錯某一件事時,他的腦海裏就會迅速出現另一種正確的做事過程,而他亦可瞬時間就將此虛構之內容告訴他人。
例如有一小孩因為玩耍而晚歸,母親問他:『你為什麼晚歸』?此時他的大腦即刻出現他和同學一起研究功課之畫面,於是他告訴母親:『我在同學家做功課,所以比較晚回家。』此種人容易隨著大腦的幻想,描述不存在之事物,並讓他人相信,故此種人的缺點是愛說謊,而優點是頭腦反應靈敏。
『失真性』會障礙一個人的理性認識,障礙理性認識,就是障礙開悟,因為開悟是要將事物真實性表現出來,故一個人若能真正了悟事物之真相,就不會違背事物的規律和自然性做事,如此一來,習慣性的壞毛病就會得到改善,錯誤的認識就會得到糾正,對真理的信仰就不會再產生懷疑了。
自然之道- 第三二章 靈魂之弱點-失真性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正而不斜
春秋時期,魯國賢人黔婁雖然家境清寒,卻安貧樂道,一生品德端正,治學嚴謹,志向高潔,視功名利祿為糞土。
齊威王敬仰他的品行,想請他做齊國的郷,魯恭公也想請他為相,他都婉言謝絕,堅辭不受。
當黔婁過世後,曾子前往弔唁,卻見黔婁妻將他的遺體安放在窗戶下,頭枕著土磚,身墊著草蓆,穿著沒有罩面的舊絮袍子,蓋著粗布被子,因為被子不夠長,頭和腳不能同時蓋住,若蓋了頭就露出腳,若蓋住腳就露出頭。
曾子說:「若將被子斜著蓋,應該就可以全蓋住了吧?」
黔婁妻卻說:「先生一生行事端正不貪邪,才會如此貧窮。既然他生前正而不邪,那麼死後要他斜而不正,那就不是他的本意了。」
陶淵明於《五柳先生傳》一文中稱讚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 ※ ※
時光似箭,去而不復還,短短人生,如不知修,精神上之病痛多矣!人生渺渺,世態炎涼,滄海多變,世道易失,富而多貧,不知禮者奈何?人之一生,欲在精神上有所寄託,必須修身而悟道也!莫以物質享受為人身最樂,此一精神病根,永遠難治矣!
孔子為萬世師表,發奮而忘食,樂道而忘憂,榮華富貴於我如雲煙,何來奢望,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此為萬世不朽之精神,學道修身當效孔儒精神以立德,則道近矣!
儒宗寶典第四卷-談:精神重於物質
齊威王敬仰他的品行,想請他做齊國的郷,魯恭公也想請他為相,他都婉言謝絕,堅辭不受。
當黔婁過世後,曾子前往弔唁,卻見黔婁妻將他的遺體安放在窗戶下,頭枕著土磚,身墊著草蓆,穿著沒有罩面的舊絮袍子,蓋著粗布被子,因為被子不夠長,頭和腳不能同時蓋住,若蓋了頭就露出腳,若蓋住腳就露出頭。
曾子說:「若將被子斜著蓋,應該就可以全蓋住了吧?」
黔婁妻卻說:「先生一生行事端正不貪邪,才會如此貧窮。既然他生前正而不邪,那麼死後要他斜而不正,那就不是他的本意了。」
陶淵明於《五柳先生傳》一文中稱讚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 ※ ※
時光似箭,去而不復還,短短人生,如不知修,精神上之病痛多矣!人生渺渺,世態炎涼,滄海多變,世道易失,富而多貧,不知禮者奈何?人之一生,欲在精神上有所寄託,必須修身而悟道也!莫以物質享受為人身最樂,此一精神病根,永遠難治矣!
孔子為萬世師表,發奮而忘食,樂道而忘憂,榮華富貴於我如雲煙,何來奢望,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此為萬世不朽之精神,學道修身當效孔儒精神以立德,則道近矣!
儒宗寶典第四卷-談:精神重於物質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磨磚成鏡的公案
蓮生/文
曾經有這樣子的公案:
有一位喜歡坐禪的禪和子,日日打坐,夜夜打坐,時時打坐。
他的師父為了教示他。
便在他打坐之旁,拾一塊磚,磨啊磨的。
他打開眼睛,看見師父磨磚,便說:
「師父為何磨磚?」
師父答:
「磨磚成鏡子!」
他問:
「磨磚怎能成鏡?」
師父答:
「坐禪怎能成佛?」
由這一問一答,這位弟子便明白,光靠打坐,是成不了佛的。(形式上的打坐)
又悟到:
禪坐是禪坐。
佛性是佛性。
兩不相干。
也就是說,佛性不是禪坐修出來的,「佛性」原本都在。
重要的是,要將「障礙」掃盡,而佛性原本就在那裡,自然顯出,法爾本然。
如果你能將「貪」、「瞋」、「痴」、「疑」、「慢」……。全部掃光。
那「珍寶」就出現了。
●
在《智度論》十七中: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比丘,得了四禪,便生出增上慢的心。(驕傲)
這位比丘認為:
初禪──須陀洹。
二禪──斯陀含。
三禪──阿那含。
四禪──阿羅漢。
於是不復求進,產生了增上慢心,由於邪見,所以散失四禪,於是墮落於阿鼻地獄之中。
這是四禪比丘的故事。
據我所知的四禪是:
一禪──無鼻舌二識。
二禪──無眼耳身三識,只剩意識。
三禪──亦僅有意識,有樂受。
四禪──亦僅有意識,有捨受。
●
由於如此的因由,所以有弟子請示我:
「我們到底要不要修三摩地?」
我答:
「要。」
問:
「不是磨磚不能成鏡嗎?」
我答:
「修禪定不是形式,如果只是形式,那才是磨磚。在密教修三摩地,是心、氣。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入三摩地,對金錢、名譽、貪愛等等,有淡化的作用,若不清除,也等於是磨磚成鏡,所以,佛教要依法而行,才不會錯誤。」
問:
「修至四禪,也會下地獄,那怎麼辦?」
我答:
「對佛法要徹底了解,例如明心。將心安住在空之上。發菩提心、出離心、有正見,這樣的入三摩地,才不會走入邪路。」
修三摩地者宜:
慎之!慎之!切記!切記!
盧勝彥文集252《三摩地玄機》磨磚成鏡的公案
曾經有這樣子的公案:
有一位喜歡坐禪的禪和子,日日打坐,夜夜打坐,時時打坐。
他的師父為了教示他。
便在他打坐之旁,拾一塊磚,磨啊磨的。
他打開眼睛,看見師父磨磚,便說:
「師父為何磨磚?」
師父答:
「磨磚成鏡子!」
他問:
「磨磚怎能成鏡?」
師父答:
「坐禪怎能成佛?」
由這一問一答,這位弟子便明白,光靠打坐,是成不了佛的。(形式上的打坐)
又悟到:
禪坐是禪坐。
佛性是佛性。
兩不相干。
也就是說,佛性不是禪坐修出來的,「佛性」原本都在。
重要的是,要將「障礙」掃盡,而佛性原本就在那裡,自然顯出,法爾本然。
如果你能將「貪」、「瞋」、「痴」、「疑」、「慢」……。全部掃光。
那「珍寶」就出現了。
●
在《智度論》十七中: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比丘,得了四禪,便生出增上慢的心。(驕傲)
這位比丘認為:
初禪──須陀洹。
二禪──斯陀含。
三禪──阿那含。
四禪──阿羅漢。
於是不復求進,產生了增上慢心,由於邪見,所以散失四禪,於是墮落於阿鼻地獄之中。
這是四禪比丘的故事。
據我所知的四禪是:
一禪──無鼻舌二識。
二禪──無眼耳身三識,只剩意識。
三禪──亦僅有意識,有樂受。
四禪──亦僅有意識,有捨受。
●
由於如此的因由,所以有弟子請示我:
「我們到底要不要修三摩地?」
我答:
「要。」
問:
「不是磨磚不能成鏡嗎?」
我答:
「修禪定不是形式,如果只是形式,那才是磨磚。在密教修三摩地,是心、氣。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入三摩地,對金錢、名譽、貪愛等等,有淡化的作用,若不清除,也等於是磨磚成鏡,所以,佛教要依法而行,才不會錯誤。」
問:
「修至四禪,也會下地獄,那怎麼辦?」
我答:
「對佛法要徹底了解,例如明心。將心安住在空之上。發菩提心、出離心、有正見,這樣的入三摩地,才不會走入邪路。」
修三摩地者宜:
慎之!慎之!切記!切記!
盧勝彥文集252《三摩地玄機》磨磚成鏡的公案
心性無染.純淨清明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所謂:「相由心生」,乃是指人的儀容外表總受心靈思想因素的影響。對過去的思念,心最不容易褪色了,縱然有些相片留存,但時間一久,相片遺落在舊箱底,發黃潮濕,哪能像心一樣留下的印象來得清明如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現代人日夜忙碌,都拖著疲憊的身心,在貪婪、貪愛、貪名、貪色、貪利的生命過程中,過度的膨脹;所以,滿心不盡的哀愁,正是現代人最好的寫照。
菩薩:古德云:「口目亂心,名利敗身」,眾生口語亂說,甚而侮辱毀謗、污衊栽贓,容易擾亂內心;是以,修子「非禮勿言」。眾生喜歡觀看八卦新聞、打鬥影片或邪淫書籍,容易擾亂內心;是以,修子「非禮勿視」。眾生為了生活,每日打拚,日夜操勞,若是不顧身體的追逐名利,耗損精氣神,終將影響身體健康;若是不擇手段的爭名奪利,違背良心,終將身敗名裂,甚而繫身囹圄。
生命原本不是超載負重的歲月過程,生命本性是自在清淨的來去隨緣,人使它複雜化,物使它混濁化,在交纏中多元的喧鬧糾結,使現代人的生命,成了沈重的負擔,成了罪愆的受難。
諸子謹記!哀愁都是起自人心對成敗、對高低的執著和判斷,能看空即起即滅的假相,生命的愉悅自在本性,不必外買外求。月本來是清淨的,就因為烏雲遮蔽,才會失去皎潔的月色;人性也是如此,眾生本性都是靈性率真的心佛,只因為外在的牽纏,七情六慾的觸發,菩提自性才會染上塵埃。
陳生:佛門常說:「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長開智慧花。」指的是心地純潔無染之意。
向晚時分,天色漸暗,佛陀走到婆羅門教教院,便叩門想借住一晚。
開門的迦葉師徒持著火炬,說道:「借宿一晚倒也沒關係,只是房間都住滿了弟子,沒有空的床位,只剩下一間石室,雖然乾淨,卻有一條惡龍盤踞,你不妨到別處借看看。」
佛陀看天色已暗,便說:「既有石室,與惡龍相處也無妨,就叨擾了。」
迦葉師徒七嘴八舌的再三相勸,奈何佛陀心意堅定,只好把佛陀帶進石室安歇。夜裡,月色微明,子夜時候,石室火焰沖天,數道火光,瞬間映紅天際,而轟隆打鬥聲,令迦葉師徒甚感驚駭,無人敢近身一探究竟,大家想年輕沙門必凶多吉少,一切只好等待天明再看清楚。
不久,天色已明,佛陀起身離開石室,遇到迦葉師徒合掌道:「多謝昨晚借宿之恩,我內心純淨,外界妖魔是害不著我的,惡龍已被我馴服,並收入缽中,以後不再作惡了。」
迦葉師徒無不詫異稱奇,迦葉心存藐視,內心想著,只是旁門歪道的小神通,並不是萬分敬佩,便說:「擒龍只是小技巧,但還是多謝了,請準備用早齋。」
此時,誰知平日乾烈的木材卻硬如石頭,怎樣劈也劈不下,柴火怎麼點也點不著,大家心都慌了起來。迦葉知此異象,必與年輕沙門有關,於是走向佛陀請示,此時心中稍為有了敬畏與尊崇。
佛陀微笑的說:「沒事的,心地誠正,一切事情都可以解決。」
菩薩:水面沒有風雨的波浪,自然就能平靜安寧;鏡子沒有灰塵染上,自然可以澄澈照人,人心也是如此。是以,名利爭奪、權力戰鬥,如果能全然放空、放下、無爭、無奪,生命般若的清淨自然會重回再現。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卅八章 心性無染‧純淨清明
聖示:所謂:「相由心生」,乃是指人的儀容外表總受心靈思想因素的影響。對過去的思念,心最不容易褪色了,縱然有些相片留存,但時間一久,相片遺落在舊箱底,發黃潮濕,哪能像心一樣留下的印象來得清明如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現代人日夜忙碌,都拖著疲憊的身心,在貪婪、貪愛、貪名、貪色、貪利的生命過程中,過度的膨脹;所以,滿心不盡的哀愁,正是現代人最好的寫照。
菩薩:古德云:「口目亂心,名利敗身」,眾生口語亂說,甚而侮辱毀謗、污衊栽贓,容易擾亂內心;是以,修子「非禮勿言」。眾生喜歡觀看八卦新聞、打鬥影片或邪淫書籍,容易擾亂內心;是以,修子「非禮勿視」。眾生為了生活,每日打拚,日夜操勞,若是不顧身體的追逐名利,耗損精氣神,終將影響身體健康;若是不擇手段的爭名奪利,違背良心,終將身敗名裂,甚而繫身囹圄。
生命原本不是超載負重的歲月過程,生命本性是自在清淨的來去隨緣,人使它複雜化,物使它混濁化,在交纏中多元的喧鬧糾結,使現代人的生命,成了沈重的負擔,成了罪愆的受難。
諸子謹記!哀愁都是起自人心對成敗、對高低的執著和判斷,能看空即起即滅的假相,生命的愉悅自在本性,不必外買外求。月本來是清淨的,就因為烏雲遮蔽,才會失去皎潔的月色;人性也是如此,眾生本性都是靈性率真的心佛,只因為外在的牽纏,七情六慾的觸發,菩提自性才會染上塵埃。
陳生:佛門常說:「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長開智慧花。」指的是心地純潔無染之意。
向晚時分,天色漸暗,佛陀走到婆羅門教教院,便叩門想借住一晚。
開門的迦葉師徒持著火炬,說道:「借宿一晚倒也沒關係,只是房間都住滿了弟子,沒有空的床位,只剩下一間石室,雖然乾淨,卻有一條惡龍盤踞,你不妨到別處借看看。」
佛陀看天色已暗,便說:「既有石室,與惡龍相處也無妨,就叨擾了。」
迦葉師徒七嘴八舌的再三相勸,奈何佛陀心意堅定,只好把佛陀帶進石室安歇。夜裡,月色微明,子夜時候,石室火焰沖天,數道火光,瞬間映紅天際,而轟隆打鬥聲,令迦葉師徒甚感驚駭,無人敢近身一探究竟,大家想年輕沙門必凶多吉少,一切只好等待天明再看清楚。
不久,天色已明,佛陀起身離開石室,遇到迦葉師徒合掌道:「多謝昨晚借宿之恩,我內心純淨,外界妖魔是害不著我的,惡龍已被我馴服,並收入缽中,以後不再作惡了。」
迦葉師徒無不詫異稱奇,迦葉心存藐視,內心想著,只是旁門歪道的小神通,並不是萬分敬佩,便說:「擒龍只是小技巧,但還是多謝了,請準備用早齋。」
此時,誰知平日乾烈的木材卻硬如石頭,怎樣劈也劈不下,柴火怎麼點也點不著,大家心都慌了起來。迦葉知此異象,必與年輕沙門有關,於是走向佛陀請示,此時心中稍為有了敬畏與尊崇。
佛陀微笑的說:「沒事的,心地誠正,一切事情都可以解決。」
菩薩:水面沒有風雨的波浪,自然就能平靜安寧;鏡子沒有灰塵染上,自然可以澄澈照人,人心也是如此。是以,名利爭奪、權力戰鬥,如果能全然放空、放下、無爭、無奪,生命般若的清淨自然會重回再現。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卅八章 心性無染‧純淨清明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錯失仙緣
明代中期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名叫邵寶(西元1460-1527年),字「國賢」,號「泉齋」, 別號二泉居士,去世後朝廷授予他的謚號為「文莊」,故而後人出於尊敬多稱他為「二泉先生」或「邵文莊公」。
邵寶是無錫人,自幼聰慧好學,有「神童」之譽,而且從小就敬仰道家神靈並朝夕焚香供奉,一生好道慕道。邵寶為人至孝,在為人與治學中提出「道德至上,功名次之」的觀念,對學生強調道德教育,而且他還以自己高潔的道德品格為學生作出了榜樣,對他的學生乃至後人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他為官時清廉從政,不畏地方與朝中的惡勢力,為受屈的平民辯護昭雪,並敢於上書直諫。他任職江西時,一嫌犯托人送給邵寶一千兩黃金,請他為其開脫罪責,邵寶嚴詞拒絕,時人稱他「千金不受先生」、「篤行君子」;在任浙江右布政使,他掌握財政大權,拒絕一切饋贈和宴請,大力整頓財政,節省開支,減輕百姓負擔。
邵寶為人高尚,而且一生都仰慕道家修煉,然而卻因為一念之差錯過了仙緣,這可以說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今天就講講這個故事。
邵寶辭官歸故里後,對道家修煉的渴求愈加虔誠。一日邵寶遊歷石門山時,見到石門山上的一塊如同大石門一般的天然巨石上寫著「若要此門開,除非邵寶來」。 邵寶一見便悟到:仙緣已到。於是以手推大石門,不料那巨石竟真的好像大門一般一推就打開了,一個石洞出現在他的面前。
邵寶便走了進去,走了一會後,他看到裡面居然另有一番天地:前方是一條寬闊的大河,河水奔騰,其深莫測,河對岸遠遠望去只見層樓飛閣懸於半空之中,玉樹瓊花,燦爛奪目,一片五色祥雲氤氳繚繞,就如傳說之中的仙境一般。
邵寶一見就極想進入其中,只可惜那條大河寬廣無法渡過。正在此時,忽然有一童子駕著一葉渡舟從上游駛了過來。邵寶連忙招呼那位童子過來載他過河,那位童子便把小舟停到了邵寶面前,等他上船,邵寶踏上了渡舟正要讓童子開船,忽然想到:自己就這麼走了,將來肯定不會再回人間了,家中人一定掛念,最好先回去和家人說一聲。
他於是對童子說他馬上就回來,要他先等待一會,童子說:行。邵寶因此便下了小舟,沿原路出了山洞。他走出山洞後,突然有些後悔,想到何必如此掛念家人呢?還是趕快去仙境的為好。
他於是立刻掉頭返回,然而此時卻見到石門早已閉上,再也無法打開。邵寶明白錯過了機緣,在此久久悵然,懊悔極了,最後才不得不返回家中。
看了邵寶的故事,真是為他在一念中沒放下對親人的掛念,結果失去仙緣而惋惜,從中又可見到修煉實乃嚴肅之極之事,有時一念之差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遺憾。
※ ※ ※
學道之人,起初定要暫時,離開情愛,方能築基,至基築固,男人無走精,女人無月信,此時就逍遙自在,到何處都可以靜也。
雖然三期普渡之修法,應在火宅,即在家庭內,使妻為朋子為伴,但亦要暫時隔開情愛,可望道果早日成就也。可見世人,若家庭富裕榮貴,有金錢,有勢力,有地位之人,則能受妻子敬孝,但若貧窮家庭,妻定看不起丈夫,而子女亦不孝敬者多。雖然有幸,能得夫唱婦隨,父慈子孝,亦是害自己,不能放開,而不能力修,後日死期一到,善惡昭彰,報應分明,一絲一毫,皆自己擔當。為你妻子,亦不能代受,一過半過,豈不是被情愛所累乎。
今既然知此情愛之累道,但無此情愛所阻,亦不能堅決力修。所以阻我者,就是成功之起源,故學道之先,雖受阻礙,亦要暫時,放開情愛,若不暫避情愛,雖有得道訣,道定亦難成。最後盼望為人丈夫,或為人妻妾子女者,切不可阻礙進修之人,須要極力,援助進修之人,能得成功,方應該也。但進修之人,訪要訪其真,求要求其玄,修要修心實,得要得印證,學者,若知此進行,方免錯失機緣,而違背吾之苦口婆心也。
邵寶是無錫人,自幼聰慧好學,有「神童」之譽,而且從小就敬仰道家神靈並朝夕焚香供奉,一生好道慕道。邵寶為人至孝,在為人與治學中提出「道德至上,功名次之」的觀念,對學生強調道德教育,而且他還以自己高潔的道德品格為學生作出了榜樣,對他的學生乃至後人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他為官時清廉從政,不畏地方與朝中的惡勢力,為受屈的平民辯護昭雪,並敢於上書直諫。他任職江西時,一嫌犯托人送給邵寶一千兩黃金,請他為其開脫罪責,邵寶嚴詞拒絕,時人稱他「千金不受先生」、「篤行君子」;在任浙江右布政使,他掌握財政大權,拒絕一切饋贈和宴請,大力整頓財政,節省開支,減輕百姓負擔。
邵寶為人高尚,而且一生都仰慕道家修煉,然而卻因為一念之差錯過了仙緣,這可以說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今天就講講這個故事。
邵寶辭官歸故里後,對道家修煉的渴求愈加虔誠。一日邵寶遊歷石門山時,見到石門山上的一塊如同大石門一般的天然巨石上寫著「若要此門開,除非邵寶來」。 邵寶一見便悟到:仙緣已到。於是以手推大石門,不料那巨石竟真的好像大門一般一推就打開了,一個石洞出現在他的面前。
邵寶便走了進去,走了一會後,他看到裡面居然另有一番天地:前方是一條寬闊的大河,河水奔騰,其深莫測,河對岸遠遠望去只見層樓飛閣懸於半空之中,玉樹瓊花,燦爛奪目,一片五色祥雲氤氳繚繞,就如傳說之中的仙境一般。
邵寶一見就極想進入其中,只可惜那條大河寬廣無法渡過。正在此時,忽然有一童子駕著一葉渡舟從上游駛了過來。邵寶連忙招呼那位童子過來載他過河,那位童子便把小舟停到了邵寶面前,等他上船,邵寶踏上了渡舟正要讓童子開船,忽然想到:自己就這麼走了,將來肯定不會再回人間了,家中人一定掛念,最好先回去和家人說一聲。
他於是對童子說他馬上就回來,要他先等待一會,童子說:行。邵寶因此便下了小舟,沿原路出了山洞。他走出山洞後,突然有些後悔,想到何必如此掛念家人呢?還是趕快去仙境的為好。
他於是立刻掉頭返回,然而此時卻見到石門早已閉上,再也無法打開。邵寶明白錯過了機緣,在此久久悵然,懊悔極了,最後才不得不返回家中。
看了邵寶的故事,真是為他在一念中沒放下對親人的掛念,結果失去仙緣而惋惜,從中又可見到修煉實乃嚴肅之極之事,有時一念之差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遺憾。
※ ※ ※
學道之人,起初定要暫時,離開情愛,方能築基,至基築固,男人無走精,女人無月信,此時就逍遙自在,到何處都可以靜也。
雖然三期普渡之修法,應在火宅,即在家庭內,使妻為朋子為伴,但亦要暫時隔開情愛,可望道果早日成就也。可見世人,若家庭富裕榮貴,有金錢,有勢力,有地位之人,則能受妻子敬孝,但若貧窮家庭,妻定看不起丈夫,而子女亦不孝敬者多。雖然有幸,能得夫唱婦隨,父慈子孝,亦是害自己,不能放開,而不能力修,後日死期一到,善惡昭彰,報應分明,一絲一毫,皆自己擔當。為你妻子,亦不能代受,一過半過,豈不是被情愛所累乎。
今既然知此情愛之累道,但無此情愛所阻,亦不能堅決力修。所以阻我者,就是成功之起源,故學道之先,雖受阻礙,亦要暫時,放開情愛,若不暫避情愛,雖有得道訣,道定亦難成。最後盼望為人丈夫,或為人妻妾子女者,切不可阻礙進修之人,須要極力,援助進修之人,能得成功,方應該也。但進修之人,訪要訪其真,求要求其玄,修要修心實,得要得印證,學者,若知此進行,方免錯失機緣,而違背吾之苦口婆心也。
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絕不退讓
父親叫兒子到街上買酒,招待遠方的客人。
兒子出去後,父親在家裡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非常著急,就親自出去看看。
到了街上,他發現兒子和一個不認識的人站在馬路中間面對面怒目而視,問道:「孩子,你在幹什麼?怎麼不趕快回家?」
「爸爸,你聽我說,剛才我把酒買好,正要回去,遇到這個人。我叫他讓路,他不但不肯,反而叫我讓他!我不服氣,所以一直站在這裡,今天非叫他讓路不可!」
「哦!原來這樣!」父親不僅不責備兒子,反而慫恿道:「孩子,你別怕,讓爸爸在這兒和他拼!不過客人在家裡等得太久了,你先把酒拿回去,這裡交給我,看他讓不讓路!」
※ ※ ※
人要能有忍讓心實不容易,一般人都時因些許問題無法忍下脾氣暴躁,故而做出傷己傷人的事情。又人對於自己能得到的利益或好處,就會心生私心圖利,進而不讓他人爭前得利。以上的都是世俗人時有的毛病,以上定要從嚴更正,不能讓此心不斷延生,要知一道理,就是饒人非為痴,過後得便宜,何以如此言?
世俗人都易因事無法忍下這一口氣,進而不能忍讓,要言饒恕別人那更是不太可能,大多是要對方一定要有所賠償或相當的道歉才可能吞下這一口氣。是以人的執著心與忍讓心都有待加強,有些事情是能由一時的饒恕與忍讓,化解種種災劫或是爭端,這點是要每一個人想想的問題。
所謂:「忍一時之氣,風平浪靜。」事因的衝突或是災劫,都是因一時間無法克制才會引發,若知忍讓那怎會有此問題乎?
慈聖雜誌第一六七期
兒子出去後,父親在家裡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非常著急,就親自出去看看。
到了街上,他發現兒子和一個不認識的人站在馬路中間面對面怒目而視,問道:「孩子,你在幹什麼?怎麼不趕快回家?」
「爸爸,你聽我說,剛才我把酒買好,正要回去,遇到這個人。我叫他讓路,他不但不肯,反而叫我讓他!我不服氣,所以一直站在這裡,今天非叫他讓路不可!」
「哦!原來這樣!」父親不僅不責備兒子,反而慫恿道:「孩子,你別怕,讓爸爸在這兒和他拼!不過客人在家裡等得太久了,你先把酒拿回去,這裡交給我,看他讓不讓路!」
※ ※ ※
人要能有忍讓心實不容易,一般人都時因些許問題無法忍下脾氣暴躁,故而做出傷己傷人的事情。又人對於自己能得到的利益或好處,就會心生私心圖利,進而不讓他人爭前得利。以上的都是世俗人時有的毛病,以上定要從嚴更正,不能讓此心不斷延生,要知一道理,就是饒人非為痴,過後得便宜,何以如此言?
世俗人都易因事無法忍下這一口氣,進而不能忍讓,要言饒恕別人那更是不太可能,大多是要對方一定要有所賠償或相當的道歉才可能吞下這一口氣。是以人的執著心與忍讓心都有待加強,有些事情是能由一時的饒恕與忍讓,化解種種災劫或是爭端,這點是要每一個人想想的問題。
所謂:「忍一時之氣,風平浪靜。」事因的衝突或是災劫,都是因一時間無法克制才會引發,若知忍讓那怎會有此問題乎?
慈聖雜誌第一六七期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季咸的神算
蓮生/文
若干世之前,「列子」本來就會掐會算,所以,有一段時間,人們接踵而來,門庭若市,每天在為人算命看相,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旺盛達三江。
在鄭國,同樣有一位「季咸」,這個人更厲害,能通神,凡生死存亡,禍福壽夭,能預言,何年、何月、何日、何時,會發生什麼事,預言無不靈驗,就像神仙一般,說什麼,就是什麼。
「列子」有一天,見了「季咸」。
列子問:「吾家如何?」
季咸答:「三日子時失火。」
而三日後,列子家真的失火了,列子相當的驚訝,怎麼可能?
列子問:「我有一愛妾,名莫喻,她壽算如何?」
季咸答:「六個月後身亡。」
列子大駭,到了六個月,列子的愛妾莫喻,居然無緣無故的猝死了。
這令列子很哀傷,由於季咸的神準,列子自覺季咸在天,而自己在地。
「列子」帶「季咸」去見自己的老師「壺子」。
季咸見了「壺子」,出來對列子說:「唉!你的老師十日內必死,我看見了死灰。」
列子將此話告訴壺子。
壺子說:「我給他看的陰勝陽的死相,你再請他來看。」
季咸一看,說:「你師父遇見我,看見了死灰復燃了,他十日內不會死了,有生機了!」
列子將實情告訴壺子。
壺子說:「給他看陽生陰,陽氣出來了,從腳上昇,你再請他來看。」
季咸第三次見壺子,說:「你的師父變化不定,相不準的,等固定了,再來相,如何?」
列子又告訴了師父。
壺子說:「我給他看的是,自身的水火變化不停,此變化有九式,我只給他看了三式,這是『淵』的變化啊!你再請季咸再看一次。」
季咸第四次來看壺子,一見壺子,轉身就逃走了,季咸逃的好快。
壺子大叫:「追上他!」
列子拚命追,但追不上,季咸逃掉了!
列子回來報告。
壺子說:「我這次給季咸看的是本相,我的本相是大金仙,變化無窮的化身。他一看,絕對相不準的,只好逃了,會相的,看到變化莫測的,如何相的準?」
壺子哈哈大笑。
壺子告訴列子,我教你的只是「表相」,而不是「內在」。
列子跪下來,求壺子教內相。後來列子得到了內相法,持守虛靜。
季咸是山嶽之神。
壺子是阿彌陀佛化身。(大金仙)
列子是?密,密,密。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季咸的神算
若干世之前,「列子」本來就會掐會算,所以,有一段時間,人們接踵而來,門庭若市,每天在為人算命看相,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旺盛達三江。
在鄭國,同樣有一位「季咸」,這個人更厲害,能通神,凡生死存亡,禍福壽夭,能預言,何年、何月、何日、何時,會發生什麼事,預言無不靈驗,就像神仙一般,說什麼,就是什麼。
「列子」有一天,見了「季咸」。
列子問:「吾家如何?」
季咸答:「三日子時失火。」
而三日後,列子家真的失火了,列子相當的驚訝,怎麼可能?
列子問:「我有一愛妾,名莫喻,她壽算如何?」
季咸答:「六個月後身亡。」
列子大駭,到了六個月,列子的愛妾莫喻,居然無緣無故的猝死了。
這令列子很哀傷,由於季咸的神準,列子自覺季咸在天,而自己在地。
「列子」帶「季咸」去見自己的老師「壺子」。
季咸見了「壺子」,出來對列子說:「唉!你的老師十日內必死,我看見了死灰。」
列子將此話告訴壺子。
壺子說:「我給他看的陰勝陽的死相,你再請他來看。」
季咸一看,說:「你師父遇見我,看見了死灰復燃了,他十日內不會死了,有生機了!」
列子將實情告訴壺子。
壺子說:「給他看陽生陰,陽氣出來了,從腳上昇,你再請他來看。」
季咸第三次見壺子,說:「你的師父變化不定,相不準的,等固定了,再來相,如何?」
列子又告訴了師父。
壺子說:「我給他看的是,自身的水火變化不停,此變化有九式,我只給他看了三式,這是『淵』的變化啊!你再請季咸再看一次。」
季咸第四次來看壺子,一見壺子,轉身就逃走了,季咸逃的好快。
壺子大叫:「追上他!」
列子拚命追,但追不上,季咸逃掉了!
列子回來報告。
壺子說:「我這次給季咸看的是本相,我的本相是大金仙,變化無窮的化身。他一看,絕對相不準的,只好逃了,會相的,看到變化莫測的,如何相的準?」
壺子哈哈大笑。
壺子告訴列子,我教你的只是「表相」,而不是「內在」。
列子跪下來,求壺子教內相。後來列子得到了內相法,持守虛靜。
季咸是山嶽之神。
壺子是阿彌陀佛化身。(大金仙)
列子是?密,密,密。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季咸的神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