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常年在外經商的人,因年關已近,於是提著行囊準備回鄉與家人團圓。在路上突然想起妻子終年辛苦持家,應該買個禮物慰勞她一下。於是商人來到了市集,走來走去、東看西瞧,卻不知應該買什麼才好?此時,正好看見一位老先生坐在路旁,身旁掛著一個招牌寫著「賣偈語」三個字。他好奇的趨前探問:「這東西怎麼賣?」老先生向他上下打量了一會,說:「你看來跟我很有緣,好吧!一首偈子就算你十兩銀子,半賣半送!」商人心想:「是什麼偈語要賣這麼貴?」
在好奇心下,商人還是給了十兩銀子購買,老先生交給他一首偈子,要他念了一遍:「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想一想,瞋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並且還叮嚀他:「記住哦!日後遇到讓你瞋心憤起的事情時,一定要把這首偈語念三遍,自然就有不可思議的妙用!」由 於天色已晚,商人沒時間多計較,聽完老先生的囑咐,拿著偈語,便匆匆地上路。
商人一路上風塵僕僕,回到家中已經是半夜三更,家人早已就寢。於是他輕手輕腳地走到妻子的房間,卻發現妻子的床底下擺著兩雙鞋子,一雙女人的,一雙男人的。此時,商人不由怒火中燒:「這個不守婦道的女人,趁我不在家,竟然作出這種不知廉恥的事情!」
商人頓時怒不可遏地走到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回到房間,正當商人要舉起菜刀時,突然耳際響起了老先生賣給他的那一首偈語,不由喃喃地念起來,在床旁前進三步、又退後三步,來來回回地反覆思量。妻子被商人的腳步聲吵醒後,見丈夫站在床前,先是驚愕了一下,接著高興地問:「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吃過飯了沒有?」丈夫理都不理,氣急敗壞指著她問:「床底下怎麼會有男人的鞋?」太太這時才會意過來,於是半瞋半惱地說:「今天是除夕,等你等到了半夜,也不見你回來。為了討個團圓、吉利,只好把你的鞋拿出來擺在一起,湊合湊合!」
商人一聽,慶幸自己沒有鑄下大錯。心中很感激老先生賣給他的那首偈語,不禁大聲的說道:「太值了!太值了!真是無價之寶!」
轉載自-佛典故事-猛火中的清涼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業債分類
大略業債可分為:前世業、夙累業,及輕業、重業等。當然,各業債之中,又可區分淫業、殺業、口業…等。但,在此不周詳區分解釋,僅就前夙輕重之分而作析論,蓋其間區分之牽纏初始警訊,大同小異,一理通,萬理澈也。
「前業」即前世所造之罪業,牽纏討報之初,均為當事者開始,以迥異日常言行作祟。淺言之,某人日常生活並無逾越,前業將纏之際,必有令其言行怪異之徵兆可觀察。如不能警醒,業債牽纏討報也。
「夙業」即幾世累積之罪業,因素不一,乃不能隔世討報之業。牽纏討報之微兆,大多由親近之人作警訊對象。如父母、妻兒,甚至兄弟姊妹;當然,警訊之對象,或多或少均與當事兩方有因果牽連。
「輕業」乃較輕之罪業,並且是為前業,牽纏討報亦為當事者開始。其徵兆多為夢示,或病痛。若無警醒,業債討完為止。
「重業」繁複而麻煩,不定是前業或夙業均有可能。牽纏之初,警訊之徵兆亦不定是由當事者開始。但必定有一現象,即重業將要牽纏之際,當事者所屬之家運必敗。
由上的說明,將有助於明瞭日常間的遭遇是否有著業債的牽纏,甚至由警訊中也可區分出是造何業因。比如說:多有惡靈顯現兆示,多屬殺業;言語失常,或為人際關係莫名其妙損敗,將是口業;色相顯示,婚嫁之不順,包括已婚或未婚,均有可能是淫業。什麼樣的業因,會有什麼樣的徵兆,這是點示的徵兆,是輕易可以化解的現象。
但如果徵兆不明,纏擾撲朔迷離,則這種情形的業債,將不好化解,很可能牽纏的結果,令人損害慘重,切宜特別當心防範。遇此情形,最好能夠力求化解,莫使纏上了,擺脫即不容易。
摘錄自因果病象析論 第一篇 析論「業債牽纏初始之現象」
「前業」即前世所造之罪業,牽纏討報之初,均為當事者開始,以迥異日常言行作祟。淺言之,某人日常生活並無逾越,前業將纏之際,必有令其言行怪異之徵兆可觀察。如不能警醒,業債牽纏討報也。
「夙業」即幾世累積之罪業,因素不一,乃不能隔世討報之業。牽纏討報之微兆,大多由親近之人作警訊對象。如父母、妻兒,甚至兄弟姊妹;當然,警訊之對象,或多或少均與當事兩方有因果牽連。
「輕業」乃較輕之罪業,並且是為前業,牽纏討報亦為當事者開始。其徵兆多為夢示,或病痛。若無警醒,業債討完為止。
「重業」繁複而麻煩,不定是前業或夙業均有可能。牽纏之初,警訊之徵兆亦不定是由當事者開始。但必定有一現象,即重業將要牽纏之際,當事者所屬之家運必敗。
由上的說明,將有助於明瞭日常間的遭遇是否有著業債的牽纏,甚至由警訊中也可區分出是造何業因。比如說:多有惡靈顯現兆示,多屬殺業;言語失常,或為人際關係莫名其妙損敗,將是口業;色相顯示,婚嫁之不順,包括已婚或未婚,均有可能是淫業。什麼樣的業因,會有什麼樣的徵兆,這是點示的徵兆,是輕易可以化解的現象。
但如果徵兆不明,纏擾撲朔迷離,則這種情形的業債,將不好化解,很可能牽纏的結果,令人損害慘重,切宜特別當心防範。遇此情形,最好能夠力求化解,莫使纏上了,擺脫即不容易。
摘錄自因果病象析論 第一篇 析論「業債牽纏初始之現象」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金玉在內,敗絮在外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表裏如一慎言行,謹記慈訓過一生;
世界災難不停息,天罡災劫測人生。
聖示:娘見諸兒女沒辦法貫徹吾言,每每忍受不住各種誘惑或干擾,而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母心悲也。但上天慈悲,諸天仙佛仍鍥而不捨到處奔忙於凡塵,能多拯救一位原靈就多救一個,雖然眾生對天災、人禍心存畏懼,但是只要諸兒女本著修行者的慈悲與良善,心存正氣,就能百病不侵,消災避劫。況人心之造作,一切都在諸天仙佛的掌握之中,諸兒女騙得了己,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上天。
所以為人處世『該捨即捨、該放則放』,世俗的榮華富貴、名利權勢,皆逃不過一場又一場的天災地變。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修行的諸兒女應鞭策自己,將言行煉粹成『金玉』,將生活的享受及欲望降低成『破棉絮』,那未來的一切皆會是樂觀而美好,諸兒女也能遠離天災人禍、疾病。。。。。。等痛苦的威脅。今夜娘便以『金玉在內,敗絮在外』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金玉在內,敗絮在外』
娘見諸兒女仍眼光短淺,見到英俊美貌者眼光流連不己,見富貴氣派的屋宇及高級車輛也不捨放棄多看一眼,見珠寶、黃金等寶物則不免想佔為已有,但一切世間可見之物,如過眼雲煙一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諸兒女看到智利、海地等大地震後,所有一切建築物、橋樑、道路、哪樣是完整的?再想想地震引發而來的海嘯,哪樣是諸兒女可以抓得住的?偶爾引起的祝融之火,又有誰不匆忙逃竄的?既然人除了保命之外,物質的一切都已拱手讓出,那諸兒女每天又在忙碌些什麼呢?
娘見諸兒女忙得滿頭晦氣,愈忙愈心煩,煩事業、煩家庭、煩兒女、煩所有的一切,豈是修行的真義?過了一年又一年,愈修行愈走回頭路,豈不是白修了一年又一年?
真正實修者,首先可從『脾氣』和『個性』得到驗證。看看諸兒女不管遇到什麼事會不會容易發脾氣?容易難過傷心?容易指責別人?容易怨天尤人?如果『是』的話,那自己尚要努力。
其次,諸兒女如果每天辛苦的工作,郤感覺心中喜樂,不在乎賺多少錢,只看看今天有沒有努力工作?有沒有服務他人?是否對他人做了有益處的事?如果有的話,那這一天就沒有白活。如果每天辛苦卻對他人不聞不問,沒有關心別人,帶給別人快樂,使別人看到諸兒女都如沐春風,那就失去了修行的真義,諸兒女就白過了一天,少積一天的福慧了。
最後,提醒諸兒女,想想自己是否安於青菜豆腐、樸素衣著的日子,看到別人的錦衣玉食是否仍有著『羨幕』、『想效法』......等雜念。如果仍會『心動』的話,那諸兒女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只要心仍為周圍有形的物質或享受存有欲念,就無法進入真正的修行行列,也會輕而易舉的『脫隊』。所以娘勸諭諸兒女,雖然身處花花之塵世,但起心動念卻如在『山野』之中,淡泊俗世之名利。縱使擁有名利、權勢、富貴,也要用之於眾生,寧可儉約自己過活,也要讓世俗更美好、更良善。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83期
詩曰:表裏如一慎言行,謹記慈訓過一生;
世界災難不停息,天罡災劫測人生。
聖示:娘見諸兒女沒辦法貫徹吾言,每每忍受不住各種誘惑或干擾,而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母心悲也。但上天慈悲,諸天仙佛仍鍥而不捨到處奔忙於凡塵,能多拯救一位原靈就多救一個,雖然眾生對天災、人禍心存畏懼,但是只要諸兒女本著修行者的慈悲與良善,心存正氣,就能百病不侵,消災避劫。況人心之造作,一切都在諸天仙佛的掌握之中,諸兒女騙得了己,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上天。
所以為人處世『該捨即捨、該放則放』,世俗的榮華富貴、名利權勢,皆逃不過一場又一場的天災地變。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修行的諸兒女應鞭策自己,將言行煉粹成『金玉』,將生活的享受及欲望降低成『破棉絮』,那未來的一切皆會是樂觀而美好,諸兒女也能遠離天災人禍、疾病。。。。。。等痛苦的威脅。今夜娘便以『金玉在內,敗絮在外』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金玉在內,敗絮在外』
娘見諸兒女仍眼光短淺,見到英俊美貌者眼光流連不己,見富貴氣派的屋宇及高級車輛也不捨放棄多看一眼,見珠寶、黃金等寶物則不免想佔為已有,但一切世間可見之物,如過眼雲煙一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諸兒女看到智利、海地等大地震後,所有一切建築物、橋樑、道路、哪樣是完整的?再想想地震引發而來的海嘯,哪樣是諸兒女可以抓得住的?偶爾引起的祝融之火,又有誰不匆忙逃竄的?既然人除了保命之外,物質的一切都已拱手讓出,那諸兒女每天又在忙碌些什麼呢?
娘見諸兒女忙得滿頭晦氣,愈忙愈心煩,煩事業、煩家庭、煩兒女、煩所有的一切,豈是修行的真義?過了一年又一年,愈修行愈走回頭路,豈不是白修了一年又一年?
真正實修者,首先可從『脾氣』和『個性』得到驗證。看看諸兒女不管遇到什麼事會不會容易發脾氣?容易難過傷心?容易指責別人?容易怨天尤人?如果『是』的話,那自己尚要努力。
其次,諸兒女如果每天辛苦的工作,郤感覺心中喜樂,不在乎賺多少錢,只看看今天有沒有努力工作?有沒有服務他人?是否對他人做了有益處的事?如果有的話,那這一天就沒有白活。如果每天辛苦卻對他人不聞不問,沒有關心別人,帶給別人快樂,使別人看到諸兒女都如沐春風,那就失去了修行的真義,諸兒女就白過了一天,少積一天的福慧了。
最後,提醒諸兒女,想想自己是否安於青菜豆腐、樸素衣著的日子,看到別人的錦衣玉食是否仍有著『羨幕』、『想效法』......等雜念。如果仍會『心動』的話,那諸兒女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只要心仍為周圍有形的物質或享受存有欲念,就無法進入真正的修行行列,也會輕而易舉的『脫隊』。所以娘勸諭諸兒女,雖然身處花花之塵世,但起心動念卻如在『山野』之中,淡泊俗世之名利。縱使擁有名利、權勢、富貴,也要用之於眾生,寧可儉約自己過活,也要讓世俗更美好、更良善。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83期
柔和心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時候,其母七日後便逝世了,摩耶夫人即往生「忉利天」。
我們且看:
佛陀選擇降生在釋迦國,其國王淨飯王是仁聖之王,也就是「明君」,其夫人聰明智慧,具足「柔和心」。
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七日後往生「忉利天」,原來是「柔和心」之故。
有一偈曰:
於父母三寶,恭敬隨能施,
具忍辱柔和,得生忉利天。
*
我在「忉利天」見到一位眾所周知的人物,她正是印度的修女-「聖陶麗莎」。
「聖陶麗莎」往生,即往生「忉利天」,她往生的原因有二:
一、「淨居」。
二、「柔和心」。
我本人對「聖陶麗莎」非常的尊敬。
她說:
「我把天下的眾生,每一個人,不管富貴貧賤,不管臭穢污濁,全當成上帝來服侍。」
「聖陶麗沙」以一顆柔和的心,把每一個生命,當成上帝。
令我震撼啊!
所以她往生「忉利天」。
我們曉得,「忉利天」的中央是「帝釋天」,其四方各八天,合起來是「三十三天」。
*
我記得耶穌受世人批判,耶穌的忍辱功夫極佳,一句話也不答辯。
耶穌在被釘十字架時說:「請上帝寬恕所有的人,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並不知道。」
耶穌具足了:
一、忍辱。
二、柔和心。
請問,耶穌升天,升的是哪一天?
*
我有一弟子,姓林,名宏弘。
生性極凶暴,曾混幫派,當流氓。
對父母極衝撞,言語粗暴,甚至動粗,皈依我之後,我只教他:
「柔和心。」
他皈依後,夢見金甲使者,黑面如漆,將他押往地獄參觀。
他見一獄,是「挖心地獄」,地獄眾生,心被挖出,血淋淋之狀,令他大懼,面如死灰。
他問:
「為何挖心?」
金甲使者答:
「心不柔和,頂撞父母,心極凶殘,皆在此獄也,你將來必入此獄。」
林宏弘一聽,更是全身顫抖。
從此之後,林宏弘改變他的一生,事父母極為孝順,家中分產,自居小份。
對人和顏悅色,將「柔和心」盡量的發揮,他在病中,亦對其他病患悉心照顧。
他也只教人:「柔和心。」
他逝世後,我在「忉利天」見到他。
我現在請問聖弟子,師尊本人受譭謗侮辱極多,對方語言尖酸刻薄,或是極盡屈辱的能事。我當以暴止暴,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是一語不發,以「柔和心」為其修法解冤?
大家想想!
摘錄自《諸天的階梯》- 柔和的心性
我們且看:
佛陀選擇降生在釋迦國,其國王淨飯王是仁聖之王,也就是「明君」,其夫人聰明智慧,具足「柔和心」。
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七日後往生「忉利天」,原來是「柔和心」之故。
有一偈曰:
於父母三寶,恭敬隨能施,
具忍辱柔和,得生忉利天。
*
我在「忉利天」見到一位眾所周知的人物,她正是印度的修女-「聖陶麗莎」。
「聖陶麗莎」往生,即往生「忉利天」,她往生的原因有二:
一、「淨居」。
二、「柔和心」。
我本人對「聖陶麗莎」非常的尊敬。
她說:
「我把天下的眾生,每一個人,不管富貴貧賤,不管臭穢污濁,全當成上帝來服侍。」
「聖陶麗沙」以一顆柔和的心,把每一個生命,當成上帝。
令我震撼啊!
所以她往生「忉利天」。
我們曉得,「忉利天」的中央是「帝釋天」,其四方各八天,合起來是「三十三天」。
*
我記得耶穌受世人批判,耶穌的忍辱功夫極佳,一句話也不答辯。
耶穌在被釘十字架時說:「請上帝寬恕所有的人,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並不知道。」
耶穌具足了:
一、忍辱。
二、柔和心。
請問,耶穌升天,升的是哪一天?
*
我有一弟子,姓林,名宏弘。
生性極凶暴,曾混幫派,當流氓。
對父母極衝撞,言語粗暴,甚至動粗,皈依我之後,我只教他:
「柔和心。」
他皈依後,夢見金甲使者,黑面如漆,將他押往地獄參觀。
他見一獄,是「挖心地獄」,地獄眾生,心被挖出,血淋淋之狀,令他大懼,面如死灰。
他問:
「為何挖心?」
金甲使者答:
「心不柔和,頂撞父母,心極凶殘,皆在此獄也,你將來必入此獄。」
林宏弘一聽,更是全身顫抖。
從此之後,林宏弘改變他的一生,事父母極為孝順,家中分產,自居小份。
對人和顏悅色,將「柔和心」盡量的發揮,他在病中,亦對其他病患悉心照顧。
他也只教人:「柔和心。」
他逝世後,我在「忉利天」見到他。
我現在請問聖弟子,師尊本人受譭謗侮辱極多,對方語言尖酸刻薄,或是極盡屈辱的能事。我當以暴止暴,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是一語不發,以「柔和心」為其修法解冤?
大家想想!
摘錄自《諸天的階梯》- 柔和的心性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心當安於苦
樂,世人所欲者也;苦,世人所惡者也。離苦而得樂,均是世人所嚮往者,但世人均不知有苦、有樂才是真正的人生也。只樂無苦,怎算是人生呢?又全是苦而無樂,人生亦失其意義矣!故有苦、有樂,才能真正平衡人生之真意也。
然在人生之中不要全想安樂,如能多些勞苦,不但可磨鍊心志,更可由磨鍊之中體悟出真正之心性來,同時可因心中常存有能吃苦、嘗苦之意昧,不會讓本身心性因樂而墜落,可常保心性艱苦的意念,讓心靈能有好之推動,讓本性可因苦而漸次成熟。
莫因苦而怨恨,或可因苦而磨錬壯志;莫可因苦而感嘆!可能會因苦而成長自己。把心常安於苦,苦後之樂,才會更加甜美,勉之。
摘錄自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六章 心當安於苦
然在人生之中不要全想安樂,如能多些勞苦,不但可磨鍊心志,更可由磨鍊之中體悟出真正之心性來,同時可因心中常存有能吃苦、嘗苦之意昧,不會讓本身心性因樂而墜落,可常保心性艱苦的意念,讓心靈能有好之推動,讓本性可因苦而漸次成熟。
莫因苦而怨恨,或可因苦而磨錬壯志;莫可因苦而感嘆!可能會因苦而成長自己。把心常安於苦,苦後之樂,才會更加甜美,勉之。
摘錄自方寸當知所安-第二十六章 心當安於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