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世不我用,國者之醜

  楚昭王向孔子通問致意,孔子前往,想要答拜楚昭王。當行進到陳國與蔡國之間時,陳、蔡兩國的大夫互相謀劃著說:「孔子乃當今聖賢,所揭露與嘲諷都正中諸侯各國的弊病。如果他為楚國所用,那陳國和蔡國就危險了。」於是派出步兵將孔子阻止在路途中。


  孔子和眾弟子沒有辦法前行,以致絕糧七日,與外面也無法往來,就連粗劣的食物都不夠充飢,隨從很多弟子因此很懮慮。然而此時,孔子卻愈加意氣風發地談論講習,授業不倦,還弦歌不斷,絲毫不受影響。


  一日,夫子將子路召過來問道:「《詩經》上說:『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總是沿著空曠的原野在走。』難道我所堅守的大道錯了嗎?為什麼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子路聽了很不高興,變了顏色答道:「有德的君子是不會困乏的,今天這樣子,或是夫子還未達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別人才不信任我們啊;或者,是夫子還未達到智慧的境界吧?所以別人才不讓我們前進。我以前聽夫子說過:『為善之人,老天必定報之以福,為惡之人,老天必定報之以禍。』現在夫子長久纍積德行,心懷仁義,已經力行很久了,卻為何還會處於如此困窘的地步呢?」


  孔子聽了子路的疑惑,便為子路開解說道:「子路啊,你還沒有認識到呢。且讓我來告訴你:你如果以為仁愛之人必能獲得信任,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如果你以為有智慧的人必定會為諸侯所用,那麼王子比干就不會被剖心而死了;如果你以為忠誠之士必定得到好報,那麼關龍逢就不會遭到刑戮了;如果你以為直言勸諫,他人必定聽從,那麼伍子胥也不會被賜死了。


  由此看來,一個人能否遇到良好機緣,是時機的問題;一個人賢與不肖,則是他的才能問題。君子博學且有甚深的謀略,但是懷才不遇的卻大有人在,豈僅僅只有我一人呢?而且芝草幽蘭生於深林之中,並不會因為沒有人欣賞就不散發芬芳;君子修身養性,成就道德學問,也不會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盡力而為是人的本分,生死富貴是命運的安排。


  因此,晉國公子重耳有建立霸業的思想,是因為被衛國與曹國羞辱。越王句踐有建立霸業的思想,是因為會稽之圍。故身處下位無憂無慮之人,心思不會太遠大;對待自己沒有什麼目標,好逸惡勞,志向不會深廣。如此,怎會曉得他將來結局如何呢?」


  子路聽了有所領會,於是向夫子辭謝而出。孔夫子便又召了子貢進來,像問子路一樣地問他。子貢說:「夫子您的大道至大至深,因此天下沒有地方可以容納夫子啊!夫子何不稍稍壓低一點標準呢?」


  孔子聽了,說道:「子貢啊!一個好的農夫能種植莊稼,卻不一定能夠收穫;良工巧匠能製作精巧的器具,卻不一定能盡如人意。君子能夠修養道德,處理好政務,也不一定能被別人接受。如今我們不能修養道德,卻尋求容身之所,子貢啊,你的志向還不廣大,思慮還不夠深遠啊!」


  子貢聽後,也感到自己的不足,於是拜謝夫子而出。待顏回進來,孔子也像問前兩位一樣問他。


  顏回說:「夫子的大道至大至深,天下沒有能夠容納之所;雖然如此,夫子還是盡力推行大道,這個世間不能用夫子,是諸侯的恥辱啊,夫子您有什麼問題呢?正是因為世間容納不下,方纔顯出君子的本色啊。」


  孔子聽了顏回的話,非常欣慰,感慨道:「有這樣一位學生,顏氏之子啊,假使你有很大的資財,我願意為你輔佐,多麼志同道合啊!」

何不食肉糜

  晉朝武帝死了,他的兒子晉惠帝接位。晉惠帝從小在宮廷裏長大,不懂人情世故。


  有一天夜晚聽見青蛙鳴聲一片,他問道:「這些叫的東西是公家養的,還是私人養的?」引起近侍們的嘲笑。


  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大旱,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消息傳到了宮中,晉惠帝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經過冥思苦想後反問:「無栗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何不吃肉粥呢?)」


  這樣的皇帝怎麼能治理國家呢?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離散其民之常行

  景公問晏子說:「古時候使人民叛離逃散,而毀敗國家的國君,他平常做些什麼?」


  晏子回答說:「國家貧窮卻好大喜玏,自己智識淺薄卻喜歡獨斷專行;高官貴族和平民百姓都不去親附他,對待大臣也傲慢無禮;看重阿諛奉承的小人而輕視賢德的人,喜歡隨便和怠慢,並且傲視百姓。


  國家沒有固定的法律,人民沒有共同的綱紀;把喜歡論辯的人當作忠臣,沉迷於酒色而忘記國家大事,喜歡打仗而忘了百姓的疾苦;嚴厲地懲罰和殺戮,而簡慢於慶功行賞;幸災樂禍,以別人的哀愁為樂,乘別人的苦難謀利;德行不足以安撫別國諸侯,政令不足以施利於人民;賞賜不足以鼓勵從善,刑罰不足以預防壞事發生;這是亡國的做法啊!


  現在人民聽到您的命令就像遇到賊寇仇敵一樣,這就是古時候人民離散,毀敗他的國家所常出現的錯誤行為啊!」


  【原文】


  公問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失其國者,其常行何如?」


  晏子對曰:「國貧而好大,智薄而好專;貴賤無親焉,大臣無禮焉;尚讒諛而賤賢人,樂簡慢而玩百姓;國無常法,民無經紀;好辯以為忠,流湎而忘國,好兵而忘民;肅於罪誅,而慢於慶賞;樂人之哀,利人之難;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惠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國之行也。今民聞公令如寇讎,此古離散其民,隕失其國所常行者也。」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黑棺使者

蓮生/文


  在「神行」中──


  遠遠來了一群邪妖厲鬼,這群小妖小鬼,抬了一具黑棺,這黑棺裡躺了一個人。據說此人很厲害的。


  這群邪妖厲鬼,一路喝斥而來,態度猖狂,他們找到一家暗晦的人家,就把黑棺抬了入門。


  我問地神:


  「這黑棺是什麼?」


  地神答:


  「黑棺是疫魔也,只要抬入此家,此家人病的病,中魔的中魔,全家人都衰了!無得救。」


  「這不是害人嗎?」


  地神答:


  「大凡暗晦之家,疫魔可以自由出入,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疫魔看見暗晦之家,便知可以入侵,此家人必被妖魔所纏擾,從此痛苦不堪。」


  「你等何不救之?」我問。


  地神答:


  「我等不能救,功力不夠。黑棺使者比我等高幾級!」


  「誰能救?」


  地神答:「你!」


  「如何救?」


  「你直直走進去,就可救了這家人了。」


  我沒有想的很多,就真的直直走入這家門裡,「中陰身」誰也無法擋,我一進入,大放光明。


  只聽邪妖厲鬼大亂:「迴避盧勝彥!」


  「蓮生活佛來救這家人了!」


  黑棺使者大叫:


  「快快把我抬出去吧!」


  小妖小鬼匆匆把黑棺一抬,從後門一溜煙走了,一下子,無形無蹤,走了個精光。


  我內心感嘆,果然邪不勝正,妖邪乖乖遠避了,一句「阿彌陀佛」來了,疫魔不敢侵犯也。


盧勝彥文集169《忘憂國的神行》黑棺使者

天祐善人

  有丁福隆者,自小聰明過人,過目不忘,能讀詩書,年紀二十出頭,就能考中舉人。在朝為官,清政廉明,不畏權貴,造福百姓,有「三不」之稱,即是不要錢,不要命,不要官。娶妻戴氏,亦甚賢淑,相夫教子,同丈夫力行善事,數十年如一日。


  有一天丁家遺失祖傳玉環一隻,福隆也不在意,但其婢女甚為害怕責備,於是逃避到關帝廟避風頭,是夜夢周蒼將軍向帝君稟曰:「近日盜匪即將侵淩本縣,為了上天好生之德,是否要想辦法解救之?」


  帝君曰:「該縣縣民,不守倫常殺害生靈,此乃天劫,無可奈何。唯丁家善功甚多,設法救之,要婢女回去告知丁家,在三日內即刻搬離,以避此劫。」


  婢女一早醒來,叩首謝恩之後,急忙跑回丁家告知此事,言明玉環乃被豬誤吞而遺失!可在豬糞中尋得,果然找到傳家之寶,並告知帝君之聖意!全家急速遷移到他鄉避難。


  果然三天后,盜匪大傾入侵該縣,死傷無數。丁家逃過此劫,此皆是了福隆之善行所導致。劫後回鄉見之,不勝感慨萬千,急忙備香案叩謝上蒼。


  由此事例,世人當知力行善德,自有吉神護信,如果為非作歹!上天亦必降之災也。能不警醒乎!


※ ※ ※


  世人不幸,處此奸宄兇殘之社會,正值多災多難之秋,任何一角落,及一市一城,均有天災人禍之可能。雖迭經仙佛用盡方法消弭,仍未克挽人心,移惡俗,以致昊天示警,劫厄頻生。


  但幸善者自有善報,惡者終必難逃惡報。惟願吾人多立善功,本自己良知良能,無論力量與金錢,盡個人之能力,除此之外,更能弘道說法,開導社會人心,望其歸納於正軌。功德尤為無量也。


  天祐善人,恒見轉禍為祥,逢凶化吉,天禍人患,必不及其身,舉家人等。倘無作惡者,天亦相之矣。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臨渴掘井

  鄰兩座山,南山和北山的廟裡,各住著一個和尚,一個叫一禪,一個叫二慧。


  兩座山腳下流經同一條小河,兩個和尚幾乎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河邊挑水。久而久之,兩人成了好朋友。


  一晃五年的時間過去了。突然有一天,南山廟裡的一禪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北山廟裡的二慧和尚心想:一禪兄大概是睡過頭了。誰知第二天、第三天,連著過了一個星期,一禪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


  二慧和尚急了,以為一禪和尚病了,便去南山的寺廟登門拜訪,看看能否幫忙。


  等二慧和尚見到老友之後,卻大吃了一驚:原來一禪和尚正在庭院內悠閒地打坐看經書,神情和氣色都很好,一點也不像得病的樣子。


  二慧和尚奇怪地問:「一禪兄,我還以為你出了什麼事呢。你已經七天沒有下山挑水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一禪和尚笑著說:「來來來,二慧兄,我帶你去後院看看。」


  原來,後院裡有一口很深的水井。一禪和尚指著這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井,當時我想以後年紀大了,不能總是天天下山挑水。如今,我終於挖出井水,也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時間做我喜歡的事了!」


※ ※ ※


  臨渴掘井,意乃指渴時想喝水,再臨時掘井,已經來不及了。凡事都得思及其未來之發展,作一適當之準備,不可遇事再匆忙應對,那是無法完善的。


  未雨綢繆,意指在未下雨之前,就得做好防雨防禦的措施,免得一下雨,手足無措,手忙腳亂,泥濘難堪而受其害。


  兩語之含意約略相同,即是說明凡事都得思前顧後,早作準備,才能圓滿,才能安度,不然絕難成好事的。


  處世是如此,修道也是相同,得未雨綢繆才是智者,何以呢?修道旨在能藉假身來預作來世之福而舖路,才不會沉淪輪迴之苦,若是無此長遠之準備,那世世代代輪迴不已,痛苦萬分!尤其這一點世人尤須深入的去思省,別說來世不能見而忽之,不可因未來不明而淡之,這到頭後悔的還是你自己。凡是處世、修道,明悟而先作準備,這才是聰明人。希思勉之!


皇母慈音第三輯—莫臨渴掘井,應未雨綢繆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智者壽,仁者壽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


  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並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


  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於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


  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後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


  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於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 ※ ※


  一般而言,一個人十五、六歲以前造業不多,故若生有頑疾,則皆是宿世惡業所造成。十五、六歲以後所生之疾病,除極少數因風寒失調所致外,多是個人不良習氣或是缺乏道德造成,而不是缺乏營養。


  現今的西醫,把人體看成由無數細胞所組成之個體,因此,當一個人生病時,醫生就將人當成物質來治療。照理說,若使用了正確的處方,病人應該就此痊癒,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因為西醫忽略了「魂」(佛教曰:神識)在人體中所扮演的角色。


  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五常,佛家講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為五戒,中醫講五行木、金、水、火、土,對應五臟肝、肺、腎、心、脾。就以腎臟而言,人守好不邪淫的戒,不要常有男女欲望念頭的欲,腎臟就會比較健康,一個人若內心不慈悲,不守信,愛發脾氣,不孝父母,頂撞長輩,邪思邪念,五臟就會不調而出問題。


  現在人重養生,都是從物質上著手,例如要補充維他命、礦物質、鈣質……等等,若是愈補身體愈差,長期沒有效果,那就不是營養的問題,而是心出了問題,道德出了問題。此時就要懺悔,彌補過失,因為幾乎所有的病,都可以透過懺悔來治療。


  人的養生,應該是吸收仁、義、禮、智、信的能量,把五戒做好,一個人具足這些能量之後,懂得仁慈、有義、知禮、理智、守信,遵守倫理道德,則身體自然能健康安泰也。


虛原雜誌第215期

不要訴訟

蓮生/文

  昔日。

  了鳴和尚語我:

  「不可開口向人要錢,勿規定錢的數字,凡一切事,隨喜隨意。」

  我說:

  「是。」

  了鳴和尚說:

  「自動獻身,避。藉機親近,避。瓜田李下,避。主動邀約,避。是非之地,避。不正當場所,避。危險之地,避。危險動作,避。凡事慎言,凡事慎行。」

  我說:

  「是。」

  了鳴和尚說:

  「不要與人訴訟!」

  我說:

  「是。」

  因此我自己立下「三不入」的誓言。

  一、不入警察局。

  二、不入法院。

  三、不入監獄。

  我今年七十歲,畢生未入警察局,畢生未入法院,畢生也沒有進過監獄。

  我做事情,可算兢兢業業,非常的謹慎,非常的小心,深怕過失惹禍。

  凡被毀謗。

  忍。

  凡被霸凌。

  忍。

  凡被侮辱。

  忍。

  我的原則是:

  狂風暴雨來臨時,我退入安全的港口,避風避雨。

  我等候,風平浪靜。

  對方窮追猛打之時,我一句話也不回應,我生活我的,任其自然。

  我完全任其漸漸的渾水自清。

  我不看。

  我不聽。

  我不說。

  我袖手無為,不去多事。

  我說:

  「我這個人絕不告人!」(費時、費神、費錢)

  有人問我:

  「你不告人,但,有人告你,你怎麼辦?」

  我說:

  「我要學習的是,在任何極惡的環境之中,我仍然要保持心平氣和的生活著。」

  詩:

  師父之言儘量去守

  如此就不愁

  但是攻訐仍然有

  說右

  說左


  揮一揮袖

  等待風平與浪靜之時

  就像喝一杯苦酒


  祈願厄難不會太久

  忍忍忍忍忍

  勿理人間的煙柳

  留得青山依舊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不要訴訟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罪刑相適中

  一日,韋禮安法官在清晨邁進辦公室時,發現辦公桌上有一封信,看完全文之後不禁哭笑不得,但這封信卻讓他改變對刑法的觀點,在之後的立法中提出了「罪刑相適中」的理念。


  這封信是這樣寫的——


  尊敬的法官大人:


  冒味寫信給您,是想對現行的刑法條例提出自己的一點意見。您制訂的法律中,規定官員受賄有罪的起刑點是一千金,偷竊罪的起刑點是五百金。我想對這個問題提出我的觀點,我不認為受賄罪的起刑點應該高於偷竊罪。


  首先,從這兩個犯罪行為的勞動成本和勞動量來說,我們偷竊者需要翻牆、開鎖、入室,還要在不影響主人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操作,心理壓力極大。如果一旦被發現了,我們還要以百米賽跑的速度逃跑,勞動量也是非常大的。而那些貪官呢,只要在辦公室裡喝喝茶就能得到高額的回報,如果我們每個月要吃五十斤的糧食,他們也只要五斤就夠了吧!


  其次,他們是精神貴族,我們呢,在精神上完全沒有地位可言。他們被高額回報養得精神放鬆,身體健康,而我們由於工作壓力問題,幾乎在精神上抬不起頭來,即便我們是自找的,但他們精神狀態也太讓人不滿了點。


  他們為了放鬆有聚會,我們也有。但在他們的聚會上,有聽眾,有漂亮姑娘助興,還有連綿不絕的掌聲增加他們的精神享受。就我所知的,我們的市長一面跟我們說著反貪腐的重要性及市政府對於反貪腐採取的措施,另一面背地裡等著他接受的賄賂車輛已經在他家門口等著了。


  第三,從長遠角度來講,我們沒有保險,他們卻有維持一生的保險,重點是我們偷竊可能影響到了一個人,他們卻影響到了一群人。


  從上述三點來看,他們的工作低投入高回報,對國家影響這麼巨大,而一旦被發現,受到的懲罰只是我們的兩倍,是不是有點太便宜了。


  感謝您耐心讀完這封信,祝您工作順利。


  一個不敢具名的小偷上。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無死芥菜子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一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所以痛不欲生,乃至發狂。她抱著孩子到處去求,希望孩子可以再復活,最後求到了佛陀面前。


  佛陀看到這位母親已經無法冷靜了,只好告訴她:「你的孩子能救活,但是你要先去付出、盡心。」


  她聽到佛陀這樣說,心中燃起一絲希望,不論是怎樣的付出,怎樣的盡心,她都願意。


  佛陀就說:「那麼你去向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庭討芥菜子。」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所以這位已經發狂的母親聽到這樣,就把孩子放在佛陀面前,挨家挨戶去找芥菜子。


  在討芥菜子之前,她就先問:「請問你的家庭有死過人嗎?」結果,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家中從來沒有人往生的,怎麼找都找不到。


  從日出一直到日落,她雙手空空,帶著非常慘淡的心情,來到佛陀面前。


  佛陀很慈祥地問:「有沒有找到呢?」


  這位母親悲傷的回答:「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找不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


  佛陀就說:「人生有生必有死,生命無常,沒有長短的固定。因緣來人間,因緣而消散,何必苦苦追求呢?」


  她聽到佛陀慈祥而沈靜的開導,心就靜下來了,終於明白生命是無法強求的。既然人已經往生,不放棄也無奈。


  貪生畏死是人之常情,只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保命畏死的人就不會死,只一味想保護自己的生命,難道就有長生不死的人嗎?完全沒有。所以說生死是很自然的。


  我們若能覺悟,生命是隨著分秒時日消逝而抹滅的話,就會知道要利用生命,在人間多造福業,多修慧命。什麼叫做福業?利益人群,功益社會即是。這在現代名詞叫做福祉,也就是造福地方。


  我們若能透徹了解生命的價值,有朝一日,在生死的關頭,能夠安心,懂得放下,就不會有生死掙扎的痛苦。


※ ※ ※


  世人一談到死,心中無限的畏懼,其實死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如能確識死之因緣,則必不怕矣。生乃人所喜,死乃人所惡者,然而如生得無意義,醉生夢死,那還不如死得好。故死有重如泰山,死亦有輕如鴻毛者,故死不足為懼,但看死得有無意義?死得是否輝煌?否則生不如死也。


  試看世人往往為死所惑,每一有死,就感嘆不已!但卻不追究是否有意義?甚多之世人一生懵懂過日,不知有所作為,且未能在有利益眾生之情況下來努力,只不過是為了日常之生活而奮力罷了!這種之人生,其生又有何意義呢?簡言之,就好比行屍走肉罷了!還不如不生,反而造罪墮落,遺患萬年,是而生不足為喜,死亦不足為憂。再看生活的是否有意義?且人生是否為死而惑?則須看世人之聰明才智而定的,但盼人生得過其真義,澈底了解生死之真諦,不為所惑,才有意義也。


  死之惑,永遠埋藏於世人之心中,甚少有人澈底的去探討死的真諦,天地循環,有生必有其死,故在生時能做些有意義且能貢獻人生者,才不辜負自己的一生。盼今夜提出探討,希世人能有所了悟,以正確人生的方向,並藉以勉之。


惑-第十九章 死惑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書生余某,是浙江鄞縣人。出生時,滿屋異香,霞光照天。當晚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了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旁邊一位綠衣吏,拿著一本簿子,瞟了一眼老先生,說:「這是一位星君下凡,就是你的外孫。」把手中的黃色簿子給老先生看,翻到第一頁,上面大字寫著姓名,下面開列了官品等位,小字註寫了一頁多。


  九歲入學館,十七歲中解元,接著登進士,廷試第一中狀元。歷任清貴之職,作官遍及京城和外省,最後升任宰相,賜爵上公,文治武功,勳業彪炳。


  還沒有看完,被家人叫醒,原來是女婿家派人來報,生了個兒子。天亮以後,去婿家探視,各自敘說遇到的奇異現象,都感驚喜,肯定這孩子將來會成國家之棟樑!」


  他從小就相貌不凡,稍長,聰穎絕倫,讀書一目十行,七歲能寫文章,九歲入縣庠(學館),一時被稱為神童。恰在此時,他舅父以進士身份被外放,去廣東作縣令,就把他帶去了。在廣東住了幾年,當時他已十七歲,博學豐才,見過他的人,都讚不絕口。他舅父的兩個兒子,與他同學,比他就差遠了。


  恰好當年逢秋試,舅父因為兩個兒子學業未成,準備讓他們等下一次科考,想讓餘生和兩個兒子到時一同回老家。正猶豫之時還未最後決定。一天夜裏,舅父夢見關帝召去,指示說:「餘生不歸,浙江省今年就沒有解元了。你讓他快點回老家。」醒來後,就趕忙為外甥準備好行裝,催他快些回去,並多給他路費。


  餘生很以自己風雅而自得,非常喜歡眠花宿柳,一路揮金如土,剛過大庾嶺,就花光了錢。路過江西一縣,縣令正是舅父之同年學友,一向很器重餘生。餘生就前去拜見,縣令對他特別優寵,並把他推薦給一學館任教。


  館主人品狡猾。縣裏有一富家婦人,懷孕未產,丈夫已故。族中人想奪她的財產,誣陷她因奸受孕,告到官府。學館館主就是提出這一謀略的人。由於縣令明辨是非,族人就要敗訴了。館主見餘生是縣令的座上客,就用鉅款賄賂他,求他想辦法挽救敗局。


  餘生正缺錢用,就巧言對縣令說:「這女人穢聲四著,全縣都知道,而明公初次審訊,極力保全其名節,大家都以為您得了婦人的錢,有意袒護她。我有愧得到你的厚愛,也知您素來廉正,不忍看到您被下面吏役所蒙蔽,而蒙受不潔之名,所以把瞭解到的情況告訴您!」


  縣令被他言辭所感,立即召集雙方,把前所斷決之案,全部推翻,判決將婦人休回娘家,並命族人為之另立繼承人。族人遂把家財全部瓜分,並另送餘生一千金。餘生動身起程時,寡婦回去後,自縊而死。


  餘生一路來到衢州,州知府也是餘生舅父的同年學友,很器重餘生,也為他在外謀一教師之席。


  該郡有一富家之婦,新近守寡。有遺腹子,族人誣衊是她抱養外姓之兒,控告到縣上,尚未判決,族人又說她亂了宗脈,提出控告。郡守不大聽信族人的指控。餘生又收受了族人的賄賂,而巧言粉飾,面呈郡守,郡守也被他迷惑,判決廢除婦人兒子的繼承權,以族人之子為繼承人。


  餘生兩次得逞,獲大筆賂金,頗覺得意。考試完畢,竟榜上無名。回到家裏,更加肆無忌憚,專門從事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刀筆生涯,構思既巧妙,文章又雄辯,海市蜃樓,隨意起滅,遭他禍害的人很多。而每次科試,次次敗北。到了四十歲,還只是一領青衫的秀才。後來舅父下任回家,聽說餘生惡行,非常生氣,把他關在家裏,不准外出。


  一夜,舅父夢游城隍廟,見二位差吏坐在廊下。一吏說:「那姓餘的,二十年來,屢次科考屢次除名,是為什麼?」


  另一人笑著說:「今科考試,又因某事被除名了!幸虧他舅父代他辦了那件事,還能活命。」


  舅感到很驚訝,上前打了一躬,問其中原委。那差吏就把一本簿子遞過來,他翻開一看,第一頁上就是餘生的姓名,所列官品也和老太爺以前所見相同,只是下面開列了惡行條款,累累難數,幾乎把前列福祿,抵銷殆盡。還剩一項好事,又見註明,已被清明日所作之惡事削去,大概是他清明節掃墓時所為。餘生的壽命,也像差吏所說。


  舅父醒來,急忙把餘生叫到床前,把他所作惡事,一件件數落出來,並把夢中所見告訴他。餘生涕泣服罪,從此稍有收斂。二十多年後,仍以秀才命終。


  蔣一亭君在寧波設館教書時,曾親眼見過這個人,此人額角廣闊豐滿,方面長髯,不像是一輩子老死於一領青衫的秀才。


  坐花主人說:「世間上常常有自以為非常了不起的人,把求取富貴顯達看得象拾一顆芥子那麼容易。然而卻終身不得志者,我經常慨歎上天造一個人才是這樣的難,若讓他遭受挫折而困頓一生,又是多麼的殘酷!


  就拿餘生來講,天資非常聰慧,長大後又善於學習,如果他能自愛自重,謹慎言行,那夢中神明所說的事,怎麼會不兌現呢?名冊上的官祿之位,也一定會實現。


  但是他卻肆意搬弄是非,筆下生花,顛倒黑白,飽其私囊,壞人名節。最終被削除祿籍,直到死仍是一個秀才。然後我們才知道上天從不忌妒賢才,實在是人們不善於運用他們的才華所致啊!值得警惕啊!」


  星君下降擁幢幡,兩事欺孀失解元。


  頻積孽緣頻削籍,豐頤方面負容顏。


※ ※ ※


  世態猖狂,道德淪喪,令人悲痛!今之社會人心不古,只圖名利,不顧道德,實在令人心痛也。


  社會道德之表現,可見人心之好壞,今世之人往往拋開堯舜之風,步入於沉淪不復之境,使得罪業日益深重,不能自拔,故常導致於己身數世無以翻身之苦難,應多省思也。

三山九侯先生談下品修法

蓮生/文


  所謂下品修法,其實是虛幻不實的修法了,就這個世界而言,這世界本來就不是存在的,是虛空水月,但,一般眾生認為一切是實有,如此眾生極多,雖起滅靡常,祇有以幻為實,以假當處,追求來世善根,或寄托極樂,或求福報了。


  一般凡夫,無法理會妙智慧之理,所以是認假為真的,因此,我們祇有用因果循迴的感應去感動他們,要眾生修福,使可以得福,若是造罪,便有禍報。要一般眾生不貪欲,那幾可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他們追求福報,為了馳求福德,便要種善因,才能有善報。


  我們要人供佛,要供最莊嚴具足的三十二相,雖然佛相是假,但,令供養者起恭敬之心,佛像就是如來,以佛像的莊嚴來約束自己,這雖然是執於有住於相的這一邊,但,下品修法若不如此由相修起,無法令凡夫起恭敬之心。


  敬仰佛像,供養佛像,這是以佛的假相來觀如來,一般說來是錯,但,也是對的,因為若離了相,眾生就不知何處有佛,有像就有垂戒,此等道理不可不知,下品修法,是世間法,是方便法,是隨緣法,有形有跡,亦有耳目之觸也。


  例如,我們勸人念佛,謂佛可攝受往生西方,例如,神道教勸人隨香,謂神可賜給眾生平安,可以大賺錢。此法是下品法,但是般若智慧確有高下,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要了倍上品修法的道理甚難,為了尚未達悟的凡夫,祇有要求其念佛敬神,行善得功而已了。


  下品修法,正是佛菩薩循循善誘的苦心。


  循循善誘,也有六度:


  一布施──我們去幫助人,去勸化人,去施捨,皆有福德,種下蕃功德。施的愈多,福報愈大,雖住相布施,仍有福德。


  二持戒──持戒的人不犯錯,惡報全免,福份增長,有戒之人不放逸,是非煩惱少。


  三忍辱──能忍辱的人不嗔恚,減少許多是非,一忍天下無事,百忍天下和平。


  四精進──愚者變智慧,前進不退,久必達悟。


  五禪定──能定,則智慧不顛倒,定靜安慮得。


  六智慧──有智慧的人,不會驚恐畏佈,且能教化他人。


  其實下品修法,並非指此六度,其實六度也是上品修法之一也,原來修法無上、中、下之分,住相修,便是下品。不住相修,便是上品,如此而已。下品修之者,自愛其身,終日營營,爭名奪利,為自己,為子孫。為前程,這是執著形跡,有修也有福德,祇是福德幻境,幻妄之相而巳。


盧勝彥文集第039冊《異靈的真諦》三山九侯先生談下品修法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曲突徒薪

  戰國時,齊國人淳于髡有一次到鄰家拜訪,看到他們灶上的煙囪是直的,而且灶旁堆滿薪柴,便和鄰家主人說:「這樣子,萬一發生火災,會很危險,難以援救。」建議他將煙囪由直的改為彎曲的,並將柴薪移開,離廚灶遠一點。


  可惜鄰居沒接受他的勸告。後來,鄰居家果然失火,火勢從廚灶竄出,很快就燒到旁邊堆積的薪柴,甚至延燒到主屋。


  幸好左鄰右舍紛紛趕來協助滅火,才解除了這場災難。火災平息後,鄰家主人準備了酒肉酬謝前來救援的人,卻不見他請淳于髡前來一起用餐。


  有人因此笑鄰家主人:「給你建議的淳于髡固然沒有救火的恩澤,但為何你只將那些為了救火忙到焦頭爛額的人奉為上賓呢?當初若能聽進淳于髡的勸告,就不會有火災發生,也不需宴請這些人啊!」


  後人就用成語「曲突徒薪」勸人事先採取防患措施,以防危險發生。

吃茶、珍重、歇

  洪州百丈道恒(又作道常)禪師,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初於百丈山依照明禪師落髮出家。後參法眼(清涼文益),成為其入室弟子。


  一日,道恒禪師向法眼禪師請益外道問佛之公案。


  該公案是這樣的--


  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世尊(默然)良久。


  外道贊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


  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這則公案非常有名,歷史上有不少禪者因為專門參究此公案而悟明心性。


  道恒禪師對這則公案也很感興趣,並生起大的疑情,所以他便向法眼禪師請教。


  當他述說此公案,提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這一句時,法眼禪師忽然大聲喝道:「住!住!汝擬向世尊良久處會那(耶)?」


  [不少參禪者都從「世尊良久」處擬著。想畢道恒禪師當時亦有此傾向。沒有想到,法眼禪師卻早已覷破他的肚腸,連連叫打住。接連兩個「住!」字和一個反詰,猶如一柄金剛王寶劍,將道恒禪師推向萬丈懸崖!]


  道恒禪師終於言下大悟。後住洪州百丈山繼承祖席,大開法筵。


  道恒禪師接眾時,多有驚人之開示。


  上堂,眾才集,便曰:「吃茶去。」或時眾集,便曰:「珍重。」或時眾集,便曰:「歇。」


  後有頌曰:


  「百丈有三訣:吃茶、珍重、歇。


   直下便承當,敢保君未徹。」


  這「吃茶、珍重、歇」五字,被後人視為百丈家風。若細究起來,一部大藏經亦在這五字當中了。


※ ※ ※


  靈魂在凡塵中的另外一個不足之處,即是會受到語言、文字表達之障礙。何謂語言、文字表達之障礙?就是說使用現今之語言、文字,通常無法將一件事情描述得很完整。


  就以最富禪機之品茗為例,有一位精進修行之居士造訪老道長,老道長汲泉泡了一壺茶,此時一股茶香隨著縷縷熱氣飄散開來,老道長為居士倒了一杯,請他品一品。居士先品嗅撲鼻之茶香後,接著飲啜一小口,迴轉緩嚥,頓時口舌生津,舌底鳴泉,回甘喉韻。老道長隨即問居士曰:「老朽泡的茶味道如何?」此時居士雖笑逐顏開,但卻沒有言語。


  是否此居士不會形容呢?其實不然,因為品茗的「甜、苦、澀、酸、甘」是很難以語言表達完善的。此居士可以說喝進嘴裡,有種飄逸的香味,既濃郁又有甘醇,還伴隨淡淡的澀苦,令人有胸懷舒暢,留甘盡日之獨特風味感。


  然而世之人可以將「茶味」定義成舒順喉韻、濃郁甘醇、澀苦兼具、令人飄然舒暢,留甘盡日之感覺嗎?若是如此,世人可以製造出無數種喝進嘴裡,具有相同感覺之液體,但它們卻不是「茶」。故付諸文字的「茶」只是隨境的寫意,而且是因人而異的。


  此就如當年大梵天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心領神會、參透禪機,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因為摩訶迦葉破顏微笑是一種感應之智慧,世之人若要用文字和語言,根本就難以完全表達出此種感覺和感應,也無法表達得那樣精確,甚至愈說反離事物之真相愈遠。故此禪機乃是訴世人,用現今之語言表達修禪之方法和開悟之方法、抑或描述心靈之感應狀態,都並非易事,因為其中存在著語言和文字表達之障礙。


  若用世人之語言文字講述天界一個淨土之現象時,世人之大腦就會根據語言、文字創造出相對的圖像,而這種圖像往往無法將事情的實相描述出來、或表達完整,反而會成為世人感知、認識事物之障礙,此即是靈魂語言、文字之弱點也。


自然之道-第三四章 靈魂之弱點-語言、文字障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與物難堪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光陰似水日奔流,古往今來難挽留。

   人若不知勤樂善,空空兩手沒洪流。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一章 與物難堪,不測亡身還害子;待人有地,無端福祿更延年。


  白話:


  常常跟一切人、事、物過不去,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看人不順眼,這種人易遭橫禍而死,還會遺害子孫。待人處事都留有餘地,懂得包容謙讓,這種人往往會福從天降,延年益壽。


  說明:


  「堪」是忍受、包容的意思。「與物難堪」就是指他跟一切人事物都很難忍受、包容,亦即是跟人事物過不去,常常會起對立、起煩惱,怨天尤人。如此就有違天和,不但傷自己的福德,引來難以預測之災禍,還會遺害子孫。


  例如曾有一人為了一己私利謀殺鄰居,事後除了他自己被判刑入獄之外,他的兩個兒子之中有一位莫名其妙地跌入水井中淹死,另一位兒子在長大成人之後突然罹患精神疾病,最後跳樓身亡。


  又如有一賴姓男子只因看路旁廖姓遊民不順眼起口角,竟夥同友人持預藏的甩棍與鐵條,對廖姓與另一位遊民就是一陣毆打,導致二位遊民腦出血、四肢多處骨折,最終被依殺人未遂判刑,自毀前途。


  「待人有地」是指待人處事接物都留有餘地,懂得包容、懂得將心比心,這種人往往福從天降,而這些福報即是來自於他的厚道。例如二十餘年前,有年輕人遇到一位衣衫襤褸、瘦骨嶙峋、帶著小孩子的女乞丐時,生起了慈悲心,於是把自己身上僅有的錢全部給了這個乞丐。結果因為這項布施,讓他買彩票中了一套住房,價值是當時布施金錢的數萬倍。


  又如昔時有位名叫楊榮的人,其祖上世代皆以擺渡為生,每當豪雨成災沖毀民房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隻總是爭相撈取貨物,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裡的人都笑他愚笨。


  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起來。而楊榮二十餘歲就登科及第,後來還位至三公,並蒙皇帝加封曾祖、祖父、父親,其子孫也興旺不衰,而且出了許多賢達之士,即是甚佳之範例。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境界的問題

蓮生/文


  世人以為我既然學佛,想來是毫無障礙了。且接受攻訐誹謗也不吭不呵,自然聯想到可能諸佛菩薩護佑,災難統統解除。事實上不然,我所受的苦,比別人多,障礙也比別人更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道之人,不可能沒有魔,若天下人學佛,便從此無障礙,那麼「佛」那麼容易修,大家豈不爭先恐後。


  我有位很好的法律顧問黃清華律師,但,我不願依靠訴訟來取得「戰勝魔」的成果,我可以如此的說,魔的存在,可以提高我的道業,這也是境界的問題。


  讀「寶王三昧論」,就可以明白我的境界,「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蔑等。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六交情不求益我,交益我,則虧損道義。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別怨恨滋生。」


  「是故聖人如此說,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消遙,以遮障為解脫,以群魔為法侶,以留難為成就,以敝文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布德為棄屐,以疎利為富貴,以屈抑為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崛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吾佛悉與記別,化令成佛,豈非彼逆,乃我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之人,若不先居於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我覺得「寶王三昧論」的境界甚高,不同於表面上的智慧,不僅在做人做事上,或者是修道學佛上,對於一些遭受痛苦逼迫的人,可以因境界的提高,而獲得了心安理得的源動力。由此看來,愚昧的人,手持著大把大把的香支,祈求福氣降臨,真是一幅可悲的愚相。


  有人問我:「你既然學佛,何以尚有病苦?」


  「修行人以病苦為良藥。」


  「學佛者何以有魔難?」


  「魔和佛是伴侶,沒有魔不能成就佛道。」


  「別人誹謗你,何不用法律解決?」


  「我以誹謗為菩提,若沒有人誹謗我,我不會努力精進。」


  「你不難受嗎?」


  「若難受,必求申明,如此必有怨恨,所以有智慧的人。不難受。」


  有一回禪定,我發現自己也能走在海面上,海浪甚大,風甚疾,空中彩雲翩翩。萬道祥光照射在我身上,海水面很軟,富有彈性,那時候我僅僅用念力來驅使我的身軀前進,我的風行也是很迅速,風雷般的波濤排山倒海的在我腳跟之前分開,或者拱托著我,我望向四周,四周都是浩瀚的海,伸延至極遠極遠,無止無盡。在定中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超脫於塵世的境界之上,你就可以站在海面而不沉。」


  曾經爬到一高山頂,望向那起伏的山巒,我幾乎伸手就可以摸到藍藍的天了,雲還在腳底下呢,看那漠漠平沙大地,興起一種憐憫世人的悲感,人類躲在那小小的局限,竟日翻滾是為了什麼?何不唱一首歌,去爬高山,把眼界練得開闊無邊。


  「好像太陽就這樣永沉西山,


  月亮就遍撒那銀色的網,


  祇有無夢的人,


  才能看透這個世界。


  站在海面或是山頂,


  境界若愈高,


  風吹雨打,


  根本也就不起一念。」


盧勝彥第30冊《禪天廬雜記》境界的問題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安詳而逝

  南天馬天君  降


  案由:年餘前,苗栗地區有位六十出頭之男子,於凌晨一陣暈黑,跌坐在地,其家人送醫之後,是日下午五點即溘然長逝,可謂臨終之前未受病磨,和詳而逝。 


  說明:于今世人常求壽終正寢而不得,古來俗諺有云:「英雄最怕病來磨」,尤其病磨若持續過久,則久病床前無孝子,不但親眷受苦受累,而其本人更是形銷骨瘦、不成人形。


  緣何此人能得安詳而逝之福報?原來其人在三十歲之年,其妻不甘貧困,乃琵琶別抱,留下一子一女尚在稚齡,故父兼母職,不但撫育稚齡子女,尤其生性尚屬仁善,不以此而尤怨及自暴自棄,工作之餘能盡父職,將其子栽培高等學府,今在國外工作;更且在有限收入中,有人困難、貧苦商借金錢,仍能樂於助人,其中不乏有借無還。


  總其一生,雖非大善大德,而且難免小錯小過,可是善仁本份,不因家逢劇變,形成社會毒瘤,尚且將其子教養成為有用之材。因而得以累積小仁小善,點點滴滴有司彙誌,乃得在臨終之時,磨難盡除,和適離開人世。 


  註解:于今人世文明昌盛,但亦因如此,使整個生存空間造成許多烏煙瘴氣,甚至人際關係等等。而且目下雖科學進步,但是許多惡疾,仍是眾生臨終之際最大噩夢!是以故,欲求人生最後一口氣,是在安詳中嚥下,平素行仁、行善,絕對是必要!


拱衡雜誌第297期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病人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山居謐靜故人稀,處處春濃燕壘泥;

   舒卷閑雲庭院過,修行快意樂心怡。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六章 病人經


  遭遇逆境或是生病時遭受身體各種痛苦的折磨,常讓人難以忍受,然而對修行者而言,這也是考驗著一個人是否具備實修功夫,或是只有嘴上修、貌上修。


  在《相應部》三五相應七四經與《雜阿含》第一○二五經/病人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眾多比丘去見佛陀,說:「世尊!有一位剛出家的年少比丘,罹患重病,孤獨住在客僧房中,請世尊出自憐愍,去見那位比丘,那就好了!」


  當時,世尊默然允許,並於傍晚時分,去見那位比丘。


  年少比丘遠遠看見世尊,扶著床想要起來。


  佛陀告訴病比丘:「躺著就好,不用起來!怎麼樣?比丘!病苦可以忍受嗎?」


  「世尊!我不能忍受,我感受強烈的苦增加且沒有絲毫減退的跡象。」


  佛陀問病比丘:「你是否沒有任何後悔?沒有任何遺憾?」


  「世尊!我確實有不少後悔,不少的遺憾。」


  佛陀問病比丘:「你有犯戒嗎?」


  「世尊!我確實沒有犯戒。」


  佛陀問病比丘:「你若不犯戒,又為何後悔與遺憾呢?」


  「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對於過人法(指禪定、證智、道果)、勝妙知見未有所得,因此生出後悔與遺憾。」


  佛陀問病比丘:「我現在問你,你隨意答我。比丘!你怎麼想:眼是常,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世尊!」


  佛陀問病比丘:「耳、鼻、舌、身、意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世尊!」


  佛陀問病比丘:「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世尊!」


  佛陀問病比丘:「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世尊!」


  佛陀說:「比丘!當聖弟子在眼上厭離,在耳上厭離,在鼻上厭離,在舌上厭離,在身上厭離,在意上厭離;厭離者遠離貪染執著,經由厭離貪愛就可以解脫了。」


  當時,世尊為病比丘種種說法,開示、勸導、鼓勵、使之歡喜後,才從坐起離去。


  病比丘於世尊離去後,沒多久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祥和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證阿羅漢果。


  此經敘述一位新出家比丘病重,經其他比丘勸請佛陀前往探望後,佛陀對他的種種說法。


  在和重病比丘的對話中,如果重病比丘有遺憾,佛陀總是先問他「你有犯戒嗎?」因為只要持戒清淨就不會墮入三惡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如果不會墮入三惡道,就沒有什麼好後悔與遺憾。若是遺憾尚未證果的佛弟子,


  佛陀則為他開示五蘊(色、受、想、行、識)苦、空、無常的究竟法,讓他證果,自然也就沒有任何遺憾了。


經典的智慧 - 第卅六章 病人經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忘其身之甚

  哀公有一回問孔子說:「寡人聽聞,有很健忘的人,在搬遷的時候,竟連自己的妻子也忘了,真有這樣的事嗎?」


  孔子回答道:「這還不算是很健忘的,還有更健忘的人,連他自身也忘了。」


  哀公聽了很奇怪,會健忘到忘了自身?於是好奇地向夫子請問:「先生您能說給寡人聽聽麼?」


  孔子於是答道:「從前,夏朝的桀王,他享有天子的尊貴,擁有四海的財富,卻丟棄了他的聖祖夏禹的道德,破壞了禹的典章制度,廢棄其世代的祭祀,過度地荒淫享樂,沈迷於酒色之中。阿諛的奸臣,便暗中窺察他心中的欲望,逢迎他的嗜好,使他更為墮落。


  忠直的臣子,為逃避無端的刑戮迫害,卻封住了自己的口不敢勸諫,民不聊生,於是天下的人起而殺了他,夏朝也因此滅亡,這不是連他本身都忘失了嗎?」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


  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公曰:「可得而聞乎?」


  孔子曰:「昔者,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廢其世祀,荒於淫樂,耽湎於酒,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謂忘其身之甚矣。」


  ——《孔子家語•賢君第十三》

天的法則

蓮生/文


  我將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做了一個小小的比較,這不是學術的,而是簡略的,一般性的小小說明而已。


  儒家——


  仁義禮智信。


  忠恕廉明德。


  不逾矩。


  忠恕。


  (這是做人的道理,子不語怪力亂神)


  道家——


  精氣神。


  長生不老之術。


  尸解。


  成仙。


  (這是修長生不老成仙,如呂純陽真人)


  釋家——


  小乘解脫道。


  大乘菩提道。


  涅槃。


  明心見性。


  佛國淨土。


  (這是修成佛的般若,如釋迦牟尼佛)


  顯教修戒、定、慧。


  密教修氣、脈、點。


  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到,這裡有一個天的法則,簡稱「天法」。


  孔子死了!


  老子死了!


  釋迦牟尼佛死了!


  聖人、長生不老者、圓滿覺悟者,同樣在「天法」之下,由老而死。


  就連世界上最大宗教的創辦人,也難逃「天法」的命運。


  釋迦牟尼佛死了!


  耶穌死了!


  默罕默德死了!


  一切大修行、大成就、大祖師,全部都死了!這是一切的有形,皆歸於幻滅的道理。


  「了生死」本是我學佛的初衷,也是我的人生大事。


  後來「開悟明心」,才知「無生死可了」、「無生死可拋」。


  才知「本無生死」、「無生無滅」、「無來無去」。


  才知「聖嚴法師」的「生死皆可拋」,是一場天大的大笑話。


  知道人人都要死,我高興死了!


  知道大成就都要死,我快樂死了!


  知道自己也會死,我爽快死了!


  原來「死」只是一種「天法」,認明了「死」,就是大澈大悟了。


  「你懂生死嗎?」


  我答:


  「我懂無生無死!」


  「生就是有,死就是無,這是一般人的概念。在有、空之中你如何看?除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外,你有何看法?」


  我答:


  「自然二字。」


  「自然是什麼?」


  我答: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這是開悟者的生活態度嗎?」


  我答:


  「我知道,也明白,這是夢中幹活!哈哈!」


盧勝彥文集246《自己與自己聊天》天的法則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讓生命沸騰

  經歷了一次期末考試後,斯蒂克並沒有取得自己夢想中的好成績,盡管分數上還說得過去,但只能排在全班第六名。這對心高氣傲的斯蒂克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他一下子變得消極起來。


  放寒假了,斯蒂克回到家裡,父親問起了學校裡的生活,斯蒂克告訴父親說:「其實真的很沒勁。」


  斯蒂克的父親是個鐵匠。他聽了兒子的話後,臉上很驚愕,沉默了半晌之後,轉過身用他那粗壯的手操起了一把大鐵鉗,從火爐中夾起一塊被燒得通紅的鐵塊,放在鐵鏨上狠狠地錘了幾下,隨之丟入了身邊的冷水中。「滋」的一聲響,水沸騰了,一縷縷白氣向空中飄散。


  父親說:「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鐵卻是熱的。當你把熱熱的鐵塊丟進水中之後,水和鐵就開始了較量——它們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鐵冷卻,同時鐵也想使水沸騰。現實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那熱鐵塊兒,如果你不想自己被水冷卻,就得讓水沸騰。」


  斯蒂克聽後感動不已,樸實的父親竟說出了這麼飽含哲理的話!


  第二學期開始了,斯蒂克通過反省自己,並且不停地努力,學習終於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此同時,斯蒂克的內心也開始一天天地豐富、充實起來。


※ ※ ※


  俗話說:「刀要石磨,人要事磨。刀不磨不快,人不磨不精明練達,顯不出聰明才智毅力品德。」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年輕人本來有稜有角,在社會上磨來磨去,後來就磨圓了。圓是甚麼意思?是失去了原來的鋒銳嗎?若果如此,就失去磨的意義了。把刀對準磨石,與石面成為直角,這把刀就越磨越鈍;人接受事的磨練,必須採取適中的角度。


  如果諸子把角度改成態度,誰的態度是積極的,社會經驗就對誰發生積極的作用。誰永遠保持生命的熱情,社會經驗就是誰的燃料;誰始終為他自己的理想奮鬥,社會經驗就會提供誰更有效的方法。那麼,磨來磨去,仍是一把快刀。因此,患難困苦,是磨練聰明、才智、毅力、品德的最高學府。盼修子以此自惕自勉!


寶德雜誌201 述論:藉事練心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不忙也不閒

  杞這個城市,跟其他城市一般,有著熙來人往的市集與街道,人們揮汗行走與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停下腳步來欣賞路邊的花朵或是天上的浮雲。


  只有那張員外的公子,整天無所是事,口一張開,便有山珍海味,手一伸出,便有金銀珠寶,他似乎是欠缺「仁慈之心」與「上進之心」。


  因為他覺得幫助窮人是一件麻煩的事,且無意願去做;同時他也不願去學習一技之長,整天只是望著雕樑畫棟的屋簷,心裡想著,萬一天塌下來,這屋頂承受得住嗎?


  他的竊竊私語被僕人聽到,往外傳開,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杞城地方的人都說:「我們每天為三餐忙碌奔波,尚且不暇,那裡還有時間擔心天塌下來的問題!」


  但此話傳到一位老學究的耳裡,卻對他的學生說:「張少爺沒事只是想著天塌下來這件事,但是如果他想的是殺人、搶劫、放火等,那就完了!」


  於是他要學生記著:「一個人不能太過清閒,亦不能過於忙碌,有空的時候努力修身養性,忙碌的時候亦不忘吟風賞月,如此才是一位真君子。」


  一個修習聖賢大道之仁人君子,心必契於中道而行,既不會使己心閒蕩,又不會忙碌過了頭。總是記得「身家之憂」,隨時努力修身與養性,有時在忙碌之餘,亦會停下腳步,欣賞路邊的野花及天上的白雲,使己身處在平衡舒坦之狀態,則聖賢果位可證矣!


※ ※ ※


  世人學道,應該好好地調身與調心,不要令身、心大緊張了或是太懶惰了。所謂:「緊了繃、慢了鬆」就好像彈琴,弦若鬆就彈不響。


  所以說:「不緊不慢才成功」,也不緊、也不慢,修道才能成功。因你在修道的時候,如果很暴躁、很著急的話,一有火氣,這個身體就很容易疲倦。你的身體既然疲倦了,你的意念也就跟著生出煩惱來。你的意念假如生了煩惱,就會退心、退步,就不想修行了!你的行為既然向後退,不精進了,那麼你的罪業也必然增加、加重了。


  是以世人如欲得道,則必須「清淨其心、安樂其心」,則道可得矣,勉之。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做事要認真,做人要純真

本道院彌勒慈尊  登台


聖示:做事要認真,做人要純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螞蟻,是一種有社會性的生活習性的昆蟲,螞蟻的群體有分工、個體之間的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以,螞蟻的群體和人類社會類似之處。為了儲存冬糧,負荷著十倍體重的東西,整日忙進忙出,牠們是勤奮的小英雄。


英國有一種水尖鼠,一生活躍而短暫。每天必須付出相對二十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夠生存,牠們非常認真地活在當下。


慈尊: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快樂是靠創造而不是靠等待。成功是需具實力,快樂是需純真。


成功的人應有實力,快樂的人應有純真。讓內心單純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掌握生命中每一刻的過程而快快樂樂地過生活。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學生明白了。
     

國人夙來有「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主義,只要自己好就好,別人的事與我不相干,也懶得去理會;這可以從公寓大廈樓梯間的鞋陣及胡亂丟棄的垃圾略見端倪,只要我家室內乾淨,室外的髒亂與我何干!


慈尊:你們啊!就是這種自私,本位主義,造成了環境品質的日益惡化,這可以說是大家無心的結果,沒有一顆我為人人以及推己及人的公益心、恕道心。


無論在職場或道場,你們份內的事情要認真完成,份外的事情也要付出真誠的關注與認真。當一個人默默地、認真努力地為家人、公司、社會、國家付出心力之時,那是一種美麗,動人的品德與風采。


陳生:這我當然知道啊!做事認真的人,肢體靈活,生活豐富,人緣一極棒。


慈尊:哈!…。做事講認真,做人則要講純真。


陳生:我當然知道。幾何學上,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就是直線;道德學上,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也是直線。是以,人與人相處,直率,坦誠、純真,永遠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徑中徑。


其實,古今的教育目標皆是一樣的,儒家教導我們要不失赤子之心,儒家教導我們要返璞歸真,佛家教導我們要回歸一真,現代的教育則教導我們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慈尊:哈!…。爾們污染的心靈需要拿到人生的洗濯台之上,重新好好地清洗乾淨。
     

願你們人人以純真無邪的心,為社會的祥和注入一股清新活力。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指導!世事如果能看得空,悟得空,了解空,就沒有煩惱。相反的,愈是執著,愈受其縛住;奉勸修子,凡事勿庸人自擾,作繭自縛。所以,《六祖法寶壇經》云:「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又云:「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


慈尊:一個宅心仁厚的人,其所作所為心安理得,所過的日子便是心曠神怡。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其所作所為心狠手辣,所過的日子便是心驚膽戰。是故,心可以支宇宙養萬物,千高萬高不如心高,千大萬大不如心大。
     

諸子切記!千萬不要妄求福祿啊!


陳生:想啊!當然想啊!如果不想求福祿,就像路邊的乞丐一樣。


不過,其實福祿也不必去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有功德,必會得到福祿。以上是每一個修道者都明白的道理呀!


慈尊:爾謹記啊!錢財萬貫,爾等也無法帶回天堂。所以呀!不要去想求福祿,因為一切有形有相者,皆是虛妄。唯有將有形之物變更為無形的功德,才是唯一的途徑。


心好命不好,一身也溫飽。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86期-天定福祿‧不要妄求【一】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吃醋」變得很可怕

蓮生/文


  先舉一個「小例子」:


  有一位藝人,他喜歡養寵物,而他養的寵物,是一隻猴子。


  藝人與猴子,培育出一段很深厚的感情,他與牠在日常生活之中,形影不離,其中獲得很大的樂趣。


  猴子會端茶給藝人。


  猴子會拿報紙給藝人。


  猴子會打開電視機,還會選台。


  猴子會開冰箱。


  猴子會表演雜技。


  猴子會撒嬌。


  這位藝人很熱愛這隻猴子,猴子也熱愛這個主人,猴子會跳到藝人背上,給藝人捶背。


  藝人常常抱著猴子,他牠互相追逐嬉戲。


  客人來了。


  猴子很會「作秀」。


  逗得主客哈哈大笑。


  有一天。


  這位藝人在街上行走,看見路旁有一個人在賣寵物,寵物中有一隻小猴子,長得聰明伶俐,又嬌小,非常的可愛。


  藝人本來就很喜愛猴子,而且家中已有一隻猴子,很聽話乖巧。


  藝人想,把這小猴兒也買回家,一家三口,其樂也融融,又有新奇之趣,豈不美哉!


  於是藝人就買了。


  藝人抱著小猴兒回家,打開家門,他一向打開家門,家中的猴子便會自動的跳在手臂上,互相擁抱一番。


  但,這回沒有。


  因為藝人手上抱有另一隻小猴兒。


  家中猴子望著藝人手上的小猴兒,虎視眈眈。


  藝人把小猴兒放下,展開雙手,要抱家中的猴子。


  這猴子一跳,就跳到藝人的手臂及懷中。藝人準備同牠親熱一下。


  說時遲。


  動則快。


  「{口克}嚓」一聲!


  猴子張開了口,把藝人的鼻子,咬了下來,這一下,鮮血四溢。


  痛得藝人,大吼大叫,抓住掉下的鼻子,馬上到大醫院去了。


  最後,藝人說:「畜牲就是畜牲!」


  我說:「這是吃醋!」


  我在這裡告訴大家,「吃醋非常的可怕,不只是畜牲,連人也會吃醋嫉妒。」其後果均非常可怖畏,這吃醋嫉妒不只是女人,男人也一樣。」


  吃醋不只是惡作劇,不得不防,你雖然有才智、慎行、勇氣、智慧,都必須時時準備接受吃醋的考驗。


  女人一吃醋,說不定會破斧沉舟,玉石俱焚,置你於死地而後快。


  修行人要特別注意。


  她可能絆倒你。


  一個小小的女人,會毀掉你的一生,從來未想到這樣子,吃醋、嫉妒,太可怕了!


  不可掉以輕心!


  詩:


  吃醋嫉妒夠教汝消魂

  讓汝頭暈

  怎麼會這樣

  恩情一筆全勾消

  問無因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吃醋」變得很可怕

2020年7月5日 星期日

分道揚鑣

  「分道揚鑣」也可以寫作「分路揚鑣」,「鑣」:即馬勒口;「揚鑣」,就是趕馬前行的念思。


  這句成語出自一個很有趣的歷史故事。在南北朝時候,北魏孝文帝手下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大臣一一御史中尉李彪,他是一個以精明強悍、專橫殘暴著稱的入物。


  有一次,李彪外出,威嚴的車駕所經之處,老百姓自然早就「肅諍回避」了,就是一般的官員,知道李彪來了,也部趕快把車子停下,閃在路旁,恭恭敬敬地讓這位大人物先走。這時候,遠處出現一輛馬車,旁若無人地向前走來,毫無避讓的意思。


  李彪正感到奇怪,左右的人告訴他:「那是洛陽令元志的車駕。」


  李彪「哦」了一聲,皺著眉頭說:「原來是他。」說完就叫車夫照直趕過去。


  兩駕馬車,都走在大路中央,誰也不背偏讓一點,結果誰都過不去了。


  李彪首先罵起來,他說:「我官居御史中尉,你不過一個小小的洛陽令,怎敢擋我的道!」


  元志是個不避權貴的人,他當即反駁李彪說:「我是洛陽令,京城所有的人都編入我的戶籍,受我的治理,你也不例外,憑什麼要我給你讓路!」他們倆各執一詞,爭持不下,只好去求皇帝裁決。


  孝文帝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就給他們和解說:「御史中尉的官職當路令要高,但是,洛陽是我的首都,洛陽令也不是一般的地方官。這樣吧,以後你們相遇的時候,各走大路的一邊就是了。」(原文:自應分路揚鑣。)


  聖旨一下,誰也不敢再說什麼了。於是,李彪和元志就帶了尺子,把大路分成各走一邊,總算解決了這場爭路的風波。


  此後,「分路揚鑣」或者「分道揚鑣」作為成語,用來比喻目的不同,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

完全獨立的今天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拿起了一本書,讀到了對他前途有莫大影響的一句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而是做手邊清楚的事。」


  他是蒙特瑞綜合醫科的學生,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擔心通不過考試,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事情,怎樣才能開創事業,怎樣才能生活。 


  然而,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自從看到那一句話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最終成為一代名醫。他創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這是學醫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他死後,需要兩大卷書——達1460頁篇幅,才能記述他的一生。


  他的名字叫做威廉·奧斯勒。他在1871年奏所讀到的那一句話——這句由湯瑪士卡萊裡所說的一句話,幫他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


  40年之後,在一個鬱金香開滿花園的溫和的春夜,威廉·奧斯勒爵士對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演講。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人們說我有‘特殊的頭腦’,但其實不然,我的一些好朋友都知道,我的腦筋其實是‘最普通不過了’。那麼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我認為這無非是因為我說活在所謂‘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裡’。」


  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在他到耶魯去演講的一個月裡,他乘著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看見船長站在舵房裡,撳下一個按鈕,發出一陣機械運轉的聲音,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來——隔成幾個完全防水的隔艙。


  奧斯勒爵士對耶魯的學生們說:「人生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也要遠得多,我要勸告各位的是,你們也要學著去控制一切,而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裡面才是航程中確保安全的最好方法。你有的是今天——忘掉過去,把自己的過去埋葬掉;並且將明日緊緊的關在門外——未來就在於今天——沒有明天這個東西的,準備養成生活一個好習慣,走進‘完全獨立的今天’」。


  奧斯勒爵士是不是說我們不應該為明天而下功夫準備呢?不是的,絕對不是這樣。在那次演講裡,他就繼續說到,為明天準備的最好辦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而今天做好了手邊清楚的事,明天的模糊前程就會隨之清晰。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梁鴻隱居

  梁鴻,東漢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從小父親就客死他鄉,家中非常貧窮。又碰上西漢末年戰亂,生活雪上加霜。


  他愛好讀書。東漢初年(二五年),他到京城洛陽的太學中學習,每天學習完畢,就外出放豬,靠養幾頭豬過活兒。


  一天,他出去放豬,廚房燒飯的火沒有熄滅,火勢蔓延到鄰家,把鄰居的一些東西燒掉了。梁鴻就把自己的豬全部抵償給鄰居。鄰居明明損失不大,卻嫌抵償得太少了,梁鴻只好為他做苦工。他起早貪黑,從不偷懶。


  其他鄰居見了,都責罵那家主人貪財刻薄。在人們的責罵下,那家主人被迫把豬還給梁鴻,但梁鴻拒不接受,太學畢業就回鄉去了。


  梁鴻看到當時人心險惡,官場更是黑幕重重,決計隱居避禍。回鄉不久,就找了個醜姑娘孟光結婚,到霸陵山耕田織布為生。空閒的時候,他就獨自一人讀讀書。他欽佩古代高士,特地給二十四位高士寫了頌讚。


  有一次,梁鴻因事外出,路過洛陽。他登上北芒山一看,只見京城裡又造了很多富麗堂皇的宮殿,可是沿路看到的百姓卻生活越來越貧苦了。他很有感觸,就寫了一首《五噫歌》:


  登上那北芒山啊,噫!


  回頭眺望那京城啊,噫!


  宮殿多麼富麗啊,噫!


  百姓多麼辛勞啊,噫!


  這苦日子可沒有盡頭啊,噫!


  《五噫歌》很快在京城流傳開來,漢章帝知道後很不高興,下令拘捕他。


  梁鴻不敢再留在霸陵山,連忙帶了妻子,改名換姓逃往吳地,為人做傭工度日。(《後漢書.梁鴻傳》)


※ ※ ※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現今整個社會的層面,一打開報紙或是電視,所見到的都是負面的報導:不是搶劫,就是偷竊;不是貪污,就是騙錢;不是姦殺,就是鬥歐;不是你搶,就是我奪;不是詐欺,就是騙局;不是昧心,就是欺良;不是暴力,就是打殺;不是殺人,就是放火;不是失妻失和,就是兄弟爭鬧;不是父母失和,就是姊弟爭產,……此等之社會,讓每個人生活得膽戰心驚,無法安寧,甚或有些人因怕而得憂鬱症、或幻想症、精神不寧,生活在現今社會,也實在令人感嘆可惜。


  再看者,為官的想盡辦法貪瀆,並不能全心全力真正的為民服務,而各階層亦有各階層不同的貪污方式,以及庶民爭相效仿。在各種不同的方式上,以最低成本來賺取最高利益,能滅就減,能省就省,好讓自己賺飽,管他別人死活。類似這種情形,不論在食、衣、住、行上比比皆是,請問人們能生活的安心嗎?吃,怕吃傷身子;住,怕被屋壓跨;行,怕不安全。所以,可說是造成人們無以適從的地步,令人感嘆也!


  試問在這種世態上應如何尋找適合的生活點呢?也就是一句老話--知「修」,以前人之道,安修己心,可除去社會這些雜亂的聽聞來清淨自己。除此之外,要能隨和處世,安頓自己,如此應該可較安然。盼世人能藉以醒覺,以圖真道。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三四章 雜亂世間的醒覺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這人間有「完美」的嗎

蓮生/文


  我記得陳傳芳師姐講過的一個笑話:


  有一位詩人到了海邊,他看到藍藍的大海,非常美麗,一時興起,便大聲朗誦「大海、大海,你是我的母親!」


  這時,一陣大浪打來,把詩人打得狼狽不堪,衣服全濕透了。


  詩人大叫:「難道你是後母嗎?」


  哈!哈!哈!


  又:


  我自己常常提到的四樂:


  金榜題名時--同名同姓。


  洞房花燭夜--不舉。


  他鄉遇故知--債主。


  久旱逢甘露--二滴。


  哈!哈!哈!


  又:


  春--招風引蝶。


  夏--熱到爆。


  秋--肅煞零落。


  冬--冷酷。


  我說:


  這人間根本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物,如果你要在這人間找完美,那是一種夢、那是一種幻、那是一種泡、那是一種影,這人間都是殘缺不全的。


  人,殘缺不全。


  物,殘缺不全。


  事,殘缺不全。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如果你仔細的觀察,這是錯的。應該是半半吧!殘缺不全。


  釋迦牟尼佛,應該是最「完美」的吧!但,二女毀謗、六師的攻訐、提婆達多的叛變,也讓釋迦牟尼佛原本完美的人生,變得殘缺不全,有了深深的遺憾,不是嗎?


  世間的每一件事,並非件件都是非常完美的,只要接近完美,就非常好了。


  例如:密教的四大成就:


  息災--能完美嗎?


  增益--能完美嗎?


  敬愛--能完美嗎?


  降伏--能完美嗎?


  如果能夠百分之八十,在修法上能達成,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我自己能夠看見,成就了百分之八十,徒留百分之二十殘缺不全,這已是令我能樂趣及品味了。我一向沒有敗興,一味的修行前進,因爲我知道,殘缺不全才是正常的。完美,那是苛求。


  我認知一件事:


  「沒有人間,這才是完美!」


  「有人間,必殘缺不全!」


  所謂人與人互相攻擊,是以殘缺不全來打擊殘缺不全。所以,不用介意。


  詩:


  這人間本就是半半半半

  你看看地球上

  南極

  北極


  東山下雨西山晴

  天氣也是一個樣一個樣

  氣象局

  無語

  完美究竟在哪裡?

  在夜深深底

  (夢話)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這人間有「完美」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