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韓伯愈是梁地人,天生秉性就非常純孝。他的母親平日管教很嚴,只要他稍有一點過失就舉杖揮打,而伯愈也從來不曾埋怨過,總是跪在地上任母親揮打。
有一天,他又犯了過,母親也如往日一樣舉杖揮打,可是這天他挨打時竟然一反過去,傷心地跪在地上哭泣。
他的母親覺得奇怪,便問他:「從前打你,你都能歡喜承受,今天卻為何哭泣?」伯愈一邊掉著眼淚一邊說:「過去您打孩兒,孩兒常覺疼痛,知道母親還有氣力,身體健康。但今日卻不覺得疼痛,知道母親已經年老力衰,體力虛弱,所以我忍不住傷心淚流,並不是因為您打得疼痛而不甘願承受啊!」
韓母一聽,感動萬分,才知道伯愈是如此純誠孝順,關懷自己,不禁深深慰藉在心。韓伯愈的孝心,實在值得我們反省。
後人有詩傳頌:體念母親情至忱,母箠輕重甚開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領起心政淚濕襟。
※ ※ ※
人生於天地間,誰無父母,若不藉天地陰陽之氣,父精母血而成體,豈有此身乎?既得此身,初生出世就知呱呱大哭,蓋已知生在世間乃受苦而來者也。
此身經過母親十月懷胎之苦,三年乳哺之恩,父母養育之德,始能長大,既長,送入學堂求學,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情實無以倫比。學業既成,步入社會,有者不務正業,有者為非作惡,以貽父母憂,為人子者豈可如是乎?雖有不少賢孝子女能知孝行,以娛父母之晚年,但須知「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是故,父母在世之年應克盡孝行,莫待父母去世後則來鋪張葬禮,此乃無用也。唐詩雲:「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之句,人既死,雖以三牲五牲來奉敬,均無法領受也。
為人子者,須知「烏鴉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義」,禽獸尚知孝行,人為萬物之靈,豈可不如禽獸者乎?願世人,應早悟「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之理,此言樹木雖有意立靜,怎奈風吹不息,不能自主也。就是說你的父母雖欲求長壽,但時限一到則不能由你也。三寸氣斷則永別人世,所以為人子女者應在父母健在之時,多行孝養,庶免父母去世之後始悔悟何不孝養父母,則時已晚矣。
《茫海歸舟》第四十一章述「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