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何以利吾國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從不遠千里而來到這裏,也將有什麽好的方法,對我的國家有大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說利呢?我看只有仁義就可以了。王如果說:‘怎樣可以利我國?’大夫必然要說:‘怎樣可以利我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說:‘怎樣可以利我身?’到了這個時候,上要取下的利益,下要取上的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


  孟子接著說:「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那殺他國君,取而代之的,必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公卿;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那殺他國君的,必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像這樣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如果人人輕義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奪過來,絕對不會滿足的。可是,沒有重視仁愛的,還要拋棄他的父母,沒有重視義理的,還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請王只要談談仁義就可以,何必要說利益呢?」


  太史公讀《孟子》之書,到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時,不覺放下書卷而長歎曰:「嗟呼!利誠亂之始也。」


  孔子很少言利,就是為了防止引動禍亂的本原。本原,就是禍亂的開端。上至尊貴的王公大臣,下至貧賤的庶民百姓,追求私利的禍害又有何區別呢?那此擔任公職的官員,如果他們謀取利益有失公正就會導致法網紊亂;那些普通百姓,如果相互欺詐攫取私利就會使事務混亂。


  社會上事務混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相爭。執法紊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心懷怨恨。於是謀反、暴亂、爭鬥,甚至不顧性命的事情,從此就發生了。這不就說明了私利確實是禍亂之源嗎?


  再說前代聖賢殷切告誡要人們克服利慾之心,提倡仁義道德,而後世還是有無數的依仗財利、相互欺騙、危害風俗,敗壞聖教的事情上。況且公然宣揚追逐私利的理論,並且推行這一套做法。如此而想天下風俗端正,不致敗壞而浮薄,那又怎麼可能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