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學僧問云居禪師道:「弟子每做一事,事後總不勝懊悔,請問老師,為什麼我有那麼多的懊悔呢?」
雲居禪師道:你且先聽我的十後悔:
一、逢師不學去後悔;
二、遇賢不交別後悔;
三、事親不孝喪後悔;
四、對主不忠退後悔;
五、見義不為過後悔;
六、見危不救陷後悔;
七、有財不施失後悔;
八、愛國不貞亡後悔;
九、因果不信報後悔;
十、佛道不修死後悔;
雲居禪師道:「這以上十種後悔,你是哪種後悔?」
學僧摸摸頭腦,無可奈何地說道:「老師!看起來這些後悔,都是我的毛病!」
雲居禪師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療呀!」
學僧問道:「我就是因為不懂得治療,所以懇請老師慈悲開示!」
雲居禪師開示道:你只要把十後悔中的『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
一、逢師要學
二、遇賢要交
三、事親要孝
四、對主要忠
五、見義要為
六、見危要救
七、得財要施
八、愛國要貞
九、因果要信
十、佛道要修
雲居禪師道:「這一字的藥,要好好服用!」
※ ※ ※
世人總是在懵懂中過活,在愚昧、不識情理的生活,總是迷誤了自己,思悔了、再迷誤的過一輩子,真是費解。
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為了迷情、執情,傷毀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而後悔;有些人年輕不知上進,到老一無所長而後悔;有些人年輕不懂孝道,待雙親別世,始知悔醒而悔恨;有些人明知壞事不可為(像是偷、搶、竊、盜等),俟東窗事發,判刑牢獄而後悔;有些人明知手足胞情當珍惜,卻因外來因素鬩牆而後悔;有些人明知錢財乃身外之物,卻偏偏拼老命去賺得,傷及肉身致疾而後悔(到頭來一場空);有些人明知作為不當,會傷及道德而偏行之而後悔;尚有些世人明知很多事會傷風敗俗,卻因財利所惑而沉昧行之而後悔,諸如等等千奇百怪而後悔之事,難以盡書也。
明知事後會後悔而行者,惡之大也;已知惡事而行者,惡之極也。然為何在行事之先不三思而行,可免有後悔之時,能常以此在心中自慮之,就不會有任何之悔恨了。
老衲再提供一事讓世人了悟之,就是能知在「道」上去求知、去邁進、去勤修,惟只此事總不會有後悔之來,所以說,「道」可明心,絕無黯晦之期也。盼世人能知此理以勉之。
「虛空」不住心,就無後悔之存在,悟理之。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十四章 別讓自己後悔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導己之正,導人之正
從前有一個屠夫,有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做點善事。最後他決定供養村莊的一位出家人。為了請這位出家人供養,他特意買了新鍋新碗以便確保做出的菜為素菜。
當這位出家人在用餐的時候,屠夫很激動,心中默默的想:「法師吃完飯後,如果他能為我講很好的法,我就放棄屠宰業,改行做其他的事件。」
可吃完後,這位出家人一句話也未說,便離開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於是繼續殺豬。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幾千萬年過去了,一天地藏王菩薩又到地獄救渡苦難的眾生。
他問道:「如果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若記得生前曾經還做過一件好事,請講來,以此因緣,必有得救之希望。」
地獄中受苦的眾生雖有無數,但鴉雀無聲,很長時間,都沒有一位能想起來過去曾做過一件好事。最後那位屠夫開口說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供養過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飯後和我講善法,我便發願不再殺豬。可是他吃後一言不發就走了,於是我仍以殺豬為業,死後便來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薩用他的智慧觀照,發現那位出家人已解脫,證得聖果。地藏菩薩便問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養而未說法。
那位出家人非常慚愧的說:「確有此事,因為那時我是學習小乘教法的,只考慮自身的解脫,所以並未說法渡生。當時受人供養,並未替人家說法,現在想來還很不安。為了了結這斷因緣,我願意去人間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經供養過我的屠夫。」
地藏菩薩很高興地讓他二人到同一個村莊轉世為人。屠夫照樣轉世為屠夫,而那位聖者則轉世為僧,但他二人卻是好朋友。
※ ※ ※
世人往往知而不識,且知而不察,甚至於知而故犯,在此之中亦是知而不去導正,以陷社會之混亂,以導致社會之失衡,值得探討與省思也。
人秉天賦之善性,但卻使此之善性於污染之中而生變化,並使之沉墜而無以自拔。人非聖賢,當然會有偏差之時,在此偏差時,如能及時導正,就可得以挽救,但卻無法得到導正而後悔一生,失足成千古之恨也。
導己之正,導人之正,均屬本德之一,試看世間有多少偏差之人等待他人之正導,試看世間有多少行為舉止觀念等之偏誤,等待人之規正,偏偏世人甚多視而不見,不願伸出援手,就以非己之事,不以助援,使對方永遠在錯失之中,這種現象甚多也,故當發揚此導正之道德,使得在迷失中之人能有所依賴,使得在沉淪之人能有所依恃,得以重新做人,得以從頭歸正,更能藉以獲得重新之機也,世人不可視而不見,共同來發揚恢復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三十四章 導正道德省思
當這位出家人在用餐的時候,屠夫很激動,心中默默的想:「法師吃完飯後,如果他能為我講很好的法,我就放棄屠宰業,改行做其他的事件。」
可吃完後,這位出家人一句話也未說,便離開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於是繼續殺豬。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幾千萬年過去了,一天地藏王菩薩又到地獄救渡苦難的眾生。
他問道:「如果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若記得生前曾經還做過一件好事,請講來,以此因緣,必有得救之希望。」
地獄中受苦的眾生雖有無數,但鴉雀無聲,很長時間,都沒有一位能想起來過去曾做過一件好事。最後那位屠夫開口說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供養過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飯後和我講善法,我便發願不再殺豬。可是他吃後一言不發就走了,於是我仍以殺豬為業,死後便來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薩用他的智慧觀照,發現那位出家人已解脫,證得聖果。地藏菩薩便問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養而未說法。
那位出家人非常慚愧的說:「確有此事,因為那時我是學習小乘教法的,只考慮自身的解脫,所以並未說法渡生。當時受人供養,並未替人家說法,現在想來還很不安。為了了結這斷因緣,我願意去人間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經供養過我的屠夫。」
地藏菩薩很高興地讓他二人到同一個村莊轉世為人。屠夫照樣轉世為屠夫,而那位聖者則轉世為僧,但他二人卻是好朋友。
※ ※ ※
世人往往知而不識,且知而不察,甚至於知而故犯,在此之中亦是知而不去導正,以陷社會之混亂,以導致社會之失衡,值得探討與省思也。
人秉天賦之善性,但卻使此之善性於污染之中而生變化,並使之沉墜而無以自拔。人非聖賢,當然會有偏差之時,在此偏差時,如能及時導正,就可得以挽救,但卻無法得到導正而後悔一生,失足成千古之恨也。
導己之正,導人之正,均屬本德之一,試看世間有多少偏差之人等待他人之正導,試看世間有多少行為舉止觀念等之偏誤,等待人之規正,偏偏世人甚多視而不見,不願伸出援手,就以非己之事,不以助援,使對方永遠在錯失之中,這種現象甚多也,故當發揚此導正之道德,使得在迷失中之人能有所依賴,使得在沉淪之人能有所依恃,得以重新做人,得以從頭歸正,更能藉以獲得重新之機也,世人不可視而不見,共同來發揚恢復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三十四章 導正道德省思
獨住與同住
有一次,尊者彌迦奢羅問佛陀:「世尊!怎樣才是獨住?怎樣又是有同伴同住?」
佛陀回答說:「彌迦奢羅!當眼等六根,認識了色等六境時,如果因合意、可愛、愉悅而誘發了欲愛,以致對境界喜悅、讚美而念戀不忘,這就是生起愛染心了。一旦有了愛染心,就有了障礙繫縛。像這樣,被喜悅、愛染繫縛的比丘,即使獨自在樹林等僻靜處居住,也還是有伴同住,為什麼呢?渴愛就是他的同伴。」
佛陀接著說:「反之,如果對合意、可愛、愉悅的境界,不喜悅、不讚美、不戀著,沒有愛染而心不被繫縛,這樣的比丘,即使與其他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裡,也叫作獨住,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渴愛這樣的同伴了。」
心中充滿欲望的人,他的心湖波濤洶湧。即使處在山林中也感受不到寂靜之趣。心中沒有物欲的人,在酷熱中,心田也能感覺清涼。即使處在喧嘩中也不會感到擾攘。
※ ※ ※
世人常誤解修行即是要出家過遁世生活,因此造成許多人對修行之路躊躇不前。其實在家與出家乃為「因緣或願力」之關,與修行能否有成就無絕對關係。若從歷史上來看如維摩詰居士、龐道玄、傅大士、白居易、裴休、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黃庭堅、周敦頤、陸游、朱熹等人,皆是知名且有所成的在家修行人。故修道之人,可以出家,亦可以在家,各依其因緣秉性,於證果成道,實無分軒輊。
為何說「修行在俗世,解脫在紅塵呢﹖」因為修行是一種實證、實踐的功夫,故眾生的智慧體悟和解脫,需要經歷俗世的嚴苛淬煉,方能磨顯出來。其實修行主在「修心」,而世俗生活充滿著貪、嗔、癡,修行者處在千變萬化的世俗生活中,要接受人際、工作、情慾、生活壓力等等考驗,而這些正是修者修心之對象,故修行不會脫離日常生活。只要修者能以「定」、「慧」解決日常生活之難題與逆境,在誘惑出現時,處之泰然,不偏履邪徑;而在得失毀譽時,不起激動,心地平和。若能得如是解脫之人,必能於任何地方,都得自在、清淨與安寧,這樣,才是真解脫。
而一位厭懼世間、遠離紅塵的修者,表面上看似與世無爭,灑脫超越,其實他是捨棄了環境所能給與的鍛鍊,容易流於逃避心態,屆時遇事往往不能自主,反而難以從外境中解脫出來。
故在家修行者,若能慎持戒律,雖處俗世事務中,卻不起執著,心無掛礙,清淨無污,因此雖身未出家,心卻與出家無異。而出家的修行者,雖處於寺門,禪定用功,不事世務,但是心存度世,雖身已出家,仍然悲天憫人,常回俗世說法。就是這緣故,在家與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為道場,完成證道的事業。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三章 修行在俗世 解脫在紅塵
佛陀回答說:「彌迦奢羅!當眼等六根,認識了色等六境時,如果因合意、可愛、愉悅而誘發了欲愛,以致對境界喜悅、讚美而念戀不忘,這就是生起愛染心了。一旦有了愛染心,就有了障礙繫縛。像這樣,被喜悅、愛染繫縛的比丘,即使獨自在樹林等僻靜處居住,也還是有伴同住,為什麼呢?渴愛就是他的同伴。」
佛陀接著說:「反之,如果對合意、可愛、愉悅的境界,不喜悅、不讚美、不戀著,沒有愛染而心不被繫縛,這樣的比丘,即使與其他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裡,也叫作獨住,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渴愛這樣的同伴了。」
心中充滿欲望的人,他的心湖波濤洶湧。即使處在山林中也感受不到寂靜之趣。心中沒有物欲的人,在酷熱中,心田也能感覺清涼。即使處在喧嘩中也不會感到擾攘。
※ ※ ※
世人常誤解修行即是要出家過遁世生活,因此造成許多人對修行之路躊躇不前。其實在家與出家乃為「因緣或願力」之關,與修行能否有成就無絕對關係。若從歷史上來看如維摩詰居士、龐道玄、傅大士、白居易、裴休、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黃庭堅、周敦頤、陸游、朱熹等人,皆是知名且有所成的在家修行人。故修道之人,可以出家,亦可以在家,各依其因緣秉性,於證果成道,實無分軒輊。
為何說「修行在俗世,解脫在紅塵呢﹖」因為修行是一種實證、實踐的功夫,故眾生的智慧體悟和解脫,需要經歷俗世的嚴苛淬煉,方能磨顯出來。其實修行主在「修心」,而世俗生活充滿著貪、嗔、癡,修行者處在千變萬化的世俗生活中,要接受人際、工作、情慾、生活壓力等等考驗,而這些正是修者修心之對象,故修行不會脫離日常生活。只要修者能以「定」、「慧」解決日常生活之難題與逆境,在誘惑出現時,處之泰然,不偏履邪徑;而在得失毀譽時,不起激動,心地平和。若能得如是解脫之人,必能於任何地方,都得自在、清淨與安寧,這樣,才是真解脫。
而一位厭懼世間、遠離紅塵的修者,表面上看似與世無爭,灑脫超越,其實他是捨棄了環境所能給與的鍛鍊,容易流於逃避心態,屆時遇事往往不能自主,反而難以從外境中解脫出來。
故在家修行者,若能慎持戒律,雖處俗世事務中,卻不起執著,心無掛礙,清淨無污,因此雖身未出家,心卻與出家無異。而出家的修行者,雖處於寺門,禪定用功,不事世務,但是心存度世,雖身已出家,仍然悲天憫人,常回俗世說法。就是這緣故,在家與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為道場,完成證道的事業。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三章 修行在俗世 解脫在紅塵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心境不起,動靜皆息
《六祖壇經》中有一則膾炙人心的故事:
有一天,印宗法師正在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寺正中旗桿上的幡隨風飄動。
此時,有一個和尚說是幡動,另一個和尚說是風動,二人你來我往辯論起來。
正好六祖惠能來到道場,他向眾人表示:「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你們自己的心在動。」
此話一出,語驚四坐,印宗法師即把六祖請到席上,從此,六祖惠能便公開傳法,是為東山法門。
※ ※ ※
三界無他法,惟是一心動念而生一切境,念若不生,境自了無。及窮動念,念欲空寂,即知迷而無失,迷而無得,以無住真性,不增不減故也。
心因境起,借心觀境,如助境而動心,雖在山林海島,皆屬虛勞。人戀境,境弄人,心失其正而發狂;情逐物,物引情,神不守舍而成癡。順境逆境皆是境,境雖沓來實非有;邪念正念皆屬妄,念縱分起而亦無。莫謂五欲以為樂,迷而忘返,必至傷身而喪命也。
學道之人,當知一性是真,萬緣俱假,抱之不離,方能消魔破有,化塵世為淨土,凡身結成聖胎。
三界由心而作,當把心先死了;六塵以識而入,直到把識斷絕。如赤子渾然無識,塵緣滾滾,永無可入之竇;真人上智,三界朗朗,乃了妙之鄉也。
故境無苦樂,從心而成,如上岳陽樓,有心曠神怡之人,亦有感傷而悲之客,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此語,可自悟解明之。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四六章 心境不起,動靜皆息
有一天,印宗法師正在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寺正中旗桿上的幡隨風飄動。
此時,有一個和尚說是幡動,另一個和尚說是風動,二人你來我往辯論起來。
正好六祖惠能來到道場,他向眾人表示:「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你們自己的心在動。」
此話一出,語驚四坐,印宗法師即把六祖請到席上,從此,六祖惠能便公開傳法,是為東山法門。
※ ※ ※
三界無他法,惟是一心動念而生一切境,念若不生,境自了無。及窮動念,念欲空寂,即知迷而無失,迷而無得,以無住真性,不增不減故也。
心因境起,借心觀境,如助境而動心,雖在山林海島,皆屬虛勞。人戀境,境弄人,心失其正而發狂;情逐物,物引情,神不守舍而成癡。順境逆境皆是境,境雖沓來實非有;邪念正念皆屬妄,念縱分起而亦無。莫謂五欲以為樂,迷而忘返,必至傷身而喪命也。
學道之人,當知一性是真,萬緣俱假,抱之不離,方能消魔破有,化塵世為淨土,凡身結成聖胎。
三界由心而作,當把心先死了;六塵以識而入,直到把識斷絕。如赤子渾然無識,塵緣滾滾,永無可入之竇;真人上智,三界朗朗,乃了妙之鄉也。
故境無苦樂,從心而成,如上岳陽樓,有心曠神怡之人,亦有感傷而悲之客,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此語,可自悟解明之。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四六章 心境不起,動靜皆息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天堂的鎖匙藏在哪裏
據說,宇宙中有一顆神奇的星星,這顆星星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它能夠使人遠離痛苦、充滿快樂,因那裏就是天堂。
通往這顆星星的道路只有一條,還被上天鎖上了。為了給人類保留一點步入天堂的希望,宇宙大神就把打開這道門的鎖匙藏在一個人們不容易發現的地方。這樣,既不至於毀滅人們跨入天堂的希望,也不至於讓所有的人都能找到。
鎖匙藏在哪裏呢?宇宙大神猶豫難決。大海深處?不好!雪山頂峰?不好!天涯之角?不,還是不夠完美。想了很長時間,最後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很好的地方,那就是把打開天堂的鎖匙放在人類的心靈深處。
這的確是一個絕妙的主意,每個人都想找到通往天堂的鎖匙,但自己的心靈卻很少有人注意。只有在踏遍天涯海角的每一寸土地都無所發現的時候,只有懂得反省自身的時候,聰明善於思考的人才會低頭去巡視自己的內心,也只有那個時候,距離天堂才不再遙遠。
※ ※ ※
心者,道之根也,虛靈明覺,具足諸理,而應萬事,運用自在,不假外求,此乃先天之真我,未出生前之良知,純然至善也。世人往往不識,不承認此真心,反誤以情慾為真心,且不知情慾乃受外誘所生者,苦也。
試問世人何者無心?有誰能識?如能識此心,才能歸復本心之妙明,本心如空,不斷不變,聖佛是心,心是聖佛。今之世人迷失已久矣,不知己心即是聖、是佛,不識自性是真法,以為心外有聖、有佛,性外有法,流浪心路,喪失良知,迷失幻化,不觀己心,縱放失落,良可嘆也。
回心者,即是收拾回歸此真心,不讓它隨塵凡而流落在外-將本來的良知蔽昧無存。那道則無從學習,無以精進,更不用說其道成也,盼世人能悟明之。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一章 識明真心復良知
通往這顆星星的道路只有一條,還被上天鎖上了。為了給人類保留一點步入天堂的希望,宇宙大神就把打開這道門的鎖匙藏在一個人們不容易發現的地方。這樣,既不至於毀滅人們跨入天堂的希望,也不至於讓所有的人都能找到。
鎖匙藏在哪裏呢?宇宙大神猶豫難決。大海深處?不好!雪山頂峰?不好!天涯之角?不,還是不夠完美。想了很長時間,最後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很好的地方,那就是把打開天堂的鎖匙放在人類的心靈深處。
這的確是一個絕妙的主意,每個人都想找到通往天堂的鎖匙,但自己的心靈卻很少有人注意。只有在踏遍天涯海角的每一寸土地都無所發現的時候,只有懂得反省自身的時候,聰明善於思考的人才會低頭去巡視自己的內心,也只有那個時候,距離天堂才不再遙遠。
※ ※ ※
心者,道之根也,虛靈明覺,具足諸理,而應萬事,運用自在,不假外求,此乃先天之真我,未出生前之良知,純然至善也。世人往往不識,不承認此真心,反誤以情慾為真心,且不知情慾乃受外誘所生者,苦也。
試問世人何者無心?有誰能識?如能識此心,才能歸復本心之妙明,本心如空,不斷不變,聖佛是心,心是聖佛。今之世人迷失已久矣,不知己心即是聖、是佛,不識自性是真法,以為心外有聖、有佛,性外有法,流浪心路,喪失良知,迷失幻化,不觀己心,縱放失落,良可嘆也。
回心者,即是收拾回歸此真心,不讓它隨塵凡而流落在外-將本來的良知蔽昧無存。那道則無從學習,無以精進,更不用說其道成也,盼世人能悟明之。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一章 識明真心復良知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虛詞榮親
有個世代做官的人家子弟,趕夜路過深山,迷了路,看見一個岩洞,只好進去休息,卻看到自己去世的長輩某先生在岩洞裏。
這子弟心裏害怕,不敢進岩洞,但是某先生很親切地招呼他。他估計這位長輩不會傷害他,就進洞見面行禮。
某先生好像生前一樣,問寒問暖地慰勞,又問家中事情,都很悲傷感概。
這子弟就問道:「你的墳墓在另外地方,你怎會一個人到這裏游玩呢?」
某先生感嘆地說:「我在世時沒有過失,但是,讀書只是隨著家人的安排,做官只是按本分供職,也沒有什麼建樹。沒想到死後埋葬了幾年,墳墓前面突然看到一塊巨大的碑石,碑首刻著螭頭和彎彎曲曲的篆字,是我的官職姓名;碑文中所講的,許多都是我不知道的事迹;其中比較有點根據的,又都言過其實。我一生樸實愚拙,看到這碑文心中已經不安,加上遊人到此,讀碑時譏笑評論;鬼怪到此觀看,取笑嘲諷就更多了。我忍受不了這些諷言冷語,只好躲到這裏居住。只在逢年過節晚輩祭祀時,到墳墓的地方看望一下子孫罷了。」
這子弟委宛地勸慰他說:「仁人孝子,也常用這來榮耀祖先。蔡中郎還不免講違心的話,韓吏部也給人寫過吹捧的墓誌。古代這樣的例子很多,你又何必放在心裏呢!」
某先生嚴肅地說:「公道是非,每個人心中都能分辨的。即使可以欺騙別人,捫心自問也會慚愧的。何況公眾的評論客觀存在,欺騙別人有什麼好處?讓祖先榮耀應當實事求是,何必講假話引起別人的誹謗攻擊呢?想不到你一個名門望族的後代,見識也不過這個樣子!」說完抖抖衣服,站起來走了。
這個子弟聽後,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去。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這子弟心裏害怕,不敢進岩洞,但是某先生很親切地招呼他。他估計這位長輩不會傷害他,就進洞見面行禮。
某先生好像生前一樣,問寒問暖地慰勞,又問家中事情,都很悲傷感概。
這子弟就問道:「你的墳墓在另外地方,你怎會一個人到這裏游玩呢?」
某先生感嘆地說:「我在世時沒有過失,但是,讀書只是隨著家人的安排,做官只是按本分供職,也沒有什麼建樹。沒想到死後埋葬了幾年,墳墓前面突然看到一塊巨大的碑石,碑首刻著螭頭和彎彎曲曲的篆字,是我的官職姓名;碑文中所講的,許多都是我不知道的事迹;其中比較有點根據的,又都言過其實。我一生樸實愚拙,看到這碑文心中已經不安,加上遊人到此,讀碑時譏笑評論;鬼怪到此觀看,取笑嘲諷就更多了。我忍受不了這些諷言冷語,只好躲到這裏居住。只在逢年過節晚輩祭祀時,到墳墓的地方看望一下子孫罷了。」
這子弟委宛地勸慰他說:「仁人孝子,也常用這來榮耀祖先。蔡中郎還不免講違心的話,韓吏部也給人寫過吹捧的墓誌。古代這樣的例子很多,你又何必放在心裏呢!」
某先生嚴肅地說:「公道是非,每個人心中都能分辨的。即使可以欺騙別人,捫心自問也會慚愧的。何況公眾的評論客觀存在,欺騙別人有什麼好處?讓祖先榮耀應當實事求是,何必講假話引起別人的誹謗攻擊呢?想不到你一個名門望族的後代,見識也不過這個樣子!」說完抖抖衣服,站起來走了。
這個子弟聽後,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去。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善良的報復
有個陳至剛,老婆死了,留下兩子一女。過了一年多,陳至剛又死了,家中留下幾畝田,幾間屋,但都被兄嫂佔了去。兄長、嫂子聲稱是用這些田產來贍養陳至剛的子女,其實是在虐待這些孩子。
不久,人們聽到房屋後面每晚都有鬼魂哭泣。鄰居早就看不慣他兄長嫂子的所作所為,心知那鬼魂是陳至剛的鬼魂,就爬上房頂喊道:「你為什麼不作怪去害你兄長?光是哭泣有什麼用處!」
鬼魂後退到幾丈外,一面哭一面回答說:「最親近的是兄弟,從人情說我不忍心作怪害他。在父親以下,兄長是最高輩分,按禮節我也不敢作怪。我只能哭著哀求而已。」
兄長聽到很感動,罵嫂子說:「都是你讓我沒臉做人了!」
兄長也上房頂喊道:「不是我做的,是你嫂子出的壞主意!」
鬼魂又哭著說:「嫂子是兄長的妻子,對兄長不能作怪,對嫂子又怎能作怪呢!」
嫂子聽後慚愧得不敢走出來。
從此,兄長嫂子就痛改前非,善待陳至剛的子女,鬼魂也不再來哭了。
假如每個兄弟碰上矛盾,都像這鬼魂一樣去處理,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骨肉相爭的事兒發生了。
※ ※ ※
如今之社會人心交雜,道德靡亂,規則失序,不知世人有否探究出其真正之原因所在?此是由於人們之間缺少了那一份彼此真正的「誠摯」,違逆了誠摯,你欺我詐,你搶我奪,你放我丟,不去顧慮何嚴重的後果,請問這生活之中怎會不亂?怎會安和呢?所以要社會能純樸、和諧、安詳,非得搬出你我之間的誠摯不可,這也是最主要之癥結所在也。
試看,彼此缺乏了誠摯,夫妻失義、父子失情、朋友失信、兄弟失悌、且姊妹失緣,種種世間的悲情由而叢生不已,那缺乏了此之誠摯,又如何去處世?如何去端立自己?惟有昧著良心,為非作歹,縱性為所欲為,加深罪孽的層次而已。簡明言之,無誠摯者,必違逆道德倫常,不會去妥善安和自己於綱常上,父姦女、母宿姘夫,親情雜亂,交友無序,一大堆的違德,造成無邊罪惡的淵藪,能不體悟乎?
誠,出自每個人和善的良知,表現於外的,就是本性的安和善良。摯,是擇善而行,從不違背,這是成善美德的泉源,能可不知乎?盼世人能奉獻出自己良知之「誠摯」,藉以光揚本性、本靈,成就高尚的德業,悟明行之。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十六章 你我的誠摯
不久,人們聽到房屋後面每晚都有鬼魂哭泣。鄰居早就看不慣他兄長嫂子的所作所為,心知那鬼魂是陳至剛的鬼魂,就爬上房頂喊道:「你為什麼不作怪去害你兄長?光是哭泣有什麼用處!」
鬼魂後退到幾丈外,一面哭一面回答說:「最親近的是兄弟,從人情說我不忍心作怪害他。在父親以下,兄長是最高輩分,按禮節我也不敢作怪。我只能哭著哀求而已。」
兄長聽到很感動,罵嫂子說:「都是你讓我沒臉做人了!」
兄長也上房頂喊道:「不是我做的,是你嫂子出的壞主意!」
鬼魂又哭著說:「嫂子是兄長的妻子,對兄長不能作怪,對嫂子又怎能作怪呢!」
嫂子聽後慚愧得不敢走出來。
從此,兄長嫂子就痛改前非,善待陳至剛的子女,鬼魂也不再來哭了。
假如每個兄弟碰上矛盾,都像這鬼魂一樣去處理,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骨肉相爭的事兒發生了。
※ ※ ※
如今之社會人心交雜,道德靡亂,規則失序,不知世人有否探究出其真正之原因所在?此是由於人們之間缺少了那一份彼此真正的「誠摯」,違逆了誠摯,你欺我詐,你搶我奪,你放我丟,不去顧慮何嚴重的後果,請問這生活之中怎會不亂?怎會安和呢?所以要社會能純樸、和諧、安詳,非得搬出你我之間的誠摯不可,這也是最主要之癥結所在也。
試看,彼此缺乏了誠摯,夫妻失義、父子失情、朋友失信、兄弟失悌、且姊妹失緣,種種世間的悲情由而叢生不已,那缺乏了此之誠摯,又如何去處世?如何去端立自己?惟有昧著良心,為非作歹,縱性為所欲為,加深罪孽的層次而已。簡明言之,無誠摯者,必違逆道德倫常,不會去妥善安和自己於綱常上,父姦女、母宿姘夫,親情雜亂,交友無序,一大堆的違德,造成無邊罪惡的淵藪,能不體悟乎?
誠,出自每個人和善的良知,表現於外的,就是本性的安和善良。摯,是擇善而行,從不違背,這是成善美德的泉源,能可不知乎?盼世人能奉獻出自己良知之「誠摯」,藉以光揚本性、本靈,成就高尚的德業,悟明行之。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十六章 你我的誠摯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清朝順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國師入宮,請示佛法。
順治問道:「楞嚴經中,有所謂七處徵心,問心在那裡?現在請問心在七處?不在七處?」
玉琳國師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的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麼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琳國師:「如人夢中醒,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本來面目?」
後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真是相見恨晚。」
順治皇帝是一國君主,甚至他羨慕出家為僧的生活,他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 ※ ※
人生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動心,此乃上下一理,一貫之傳也。因人在年青時,血氣方剛,對性理研究者少,及至四十,人生一切酸甜苦辣均已嘗過,一留意到道德,恍然一悟,自然無異的一頓足、一點頭說:「是了、是了,塵凡非家鄉,肉體非我身,生時空手來,去時空手去,閻王路上無老少。六十年一甲子,現已剩下三分之一了,及早回修,有何不可呢?」
所謂超生了死,就是超出生、了卻死之意。生死是人生必有之條件,世人不明白生死的究竟,則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俗歌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了我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憂。
生死乃必然之理,人流浪於生死之中,苦海無邊,是最難解決之大事。莊子云:「我本不願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願死,忽然死期至。」足見人是怕死的,能不死乎?所以,欲求了死,必先了生;欲要了生,必先超生;欲要超生,得先去欲;去欲則無我,無我則無生。
什麼是我?我是常一主體之意,我可分人我與法我兩種,凡夫不明人身乃四大假合及五蘊之假體,固執為常有之體,是為「人我」;如除此固執,則是人無我,可了悟一切諸法,不為因緣生,不固執於常一之我體,是為「無我」,即是超生了死矣。
轉載
順治問道:「楞嚴經中,有所謂七處徵心,問心在那裡?現在請問心在七處?不在七處?」
玉琳國師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的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麼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琳國師:「如人夢中醒,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本來面目?」
後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真是相見恨晚。」
順治皇帝是一國君主,甚至他羨慕出家為僧的生活,他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 ※ ※
人生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動心,此乃上下一理,一貫之傳也。因人在年青時,血氣方剛,對性理研究者少,及至四十,人生一切酸甜苦辣均已嘗過,一留意到道德,恍然一悟,自然無異的一頓足、一點頭說:「是了、是了,塵凡非家鄉,肉體非我身,生時空手來,去時空手去,閻王路上無老少。六十年一甲子,現已剩下三分之一了,及早回修,有何不可呢?」
所謂超生了死,就是超出生、了卻死之意。生死是人生必有之條件,世人不明白生死的究竟,則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俗歌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了我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憂。
生死乃必然之理,人流浪於生死之中,苦海無邊,是最難解決之大事。莊子云:「我本不願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願死,忽然死期至。」足見人是怕死的,能不死乎?所以,欲求了死,必先了生;欲要了生,必先超生;欲要超生,得先去欲;去欲則無我,無我則無生。
什麼是我?我是常一主體之意,我可分人我與法我兩種,凡夫不明人身乃四大假合及五蘊之假體,固執為常有之體,是為「人我」;如除此固執,則是人無我,可了悟一切諸法,不為因緣生,不固執於常一之我體,是為「無我」,即是超生了死矣。
轉載
活無常
明朝有一位趙春生的人,內懷奸詐,而待人接物卻一團和氣,笑容可掬,且善逢迎,所以交遊很廣,然而大家都不曉得他是個奸詐小人。
趙春生平日和一位走陰司綽號叫「活無常」的人,非常要好。有一天趙春生拜託這位「活無常」到陰司去查看他的壽命。這位走陰差的,回陽來向趙春生道賀說:「我到地府麻煩掌案的冥官檢閱生死簿,你的壽命九十四歲,有三個兒子,家財萬貫,衣食享用不盡,是個全福之人。」
趙春生從此以後,凡所經營的都稱心如意,而且還連續生下三個兒子。便認為人的福壽在府註籍,早有定數,不會更改了,所以就不肯修身養性克治省察。種種壞事無所不為,誰知才過五十歲時,三個兒子就相繼夭亡,自己又孱弱多病,家業也逐漸耗盡。因此,再去找那位走陰司的「活無常」來問。
那「活無常」說:「陰間註籍那有不應驗的道理?我最近曾經會晤掌管案籍的冥官,他說:「趙春生這數年來,設立賭局,誘人賭博,從中牟利,害人夫妻反目成仇,使人父子乖離,所以削除十年陽壽,減少十分之二的衣祿。漁獵美色,設立娼院,哄人嫖妓,害人傾家蕩產,同樣削壽十年,減衣祿十分之二。還違法放高利貸,過份屠宰牲口物命,這些都干致神怒,又削除陽壽二十年,並減盡趙春生所有的衣祿,離三途已經不遠了。你為何還不怕呢?」
趙春生因為不明白什麼叫「三途」,所以就問活無常什麼是「三途」?
活無常說:「我己奉差。你先沐浴洗身,今晚到我家,一同赴冥,就可知你將來三途受報的情況了!」
到了晚上趙春生來活無常的家,活無常叫趙春生先閉目調息,不一會夢到一大衙門,趙春生跟著活無常一同進去,看見一座九楹的大廳,華彩異常。門斗上題有「旌善」二字,裡面收藏很多蟒袍冠帶,金銀珠寶之類的物品。活無常說:「凡人在世行善,轉生就能享此福報。」
又朝北幽暗處走,有六楹破屋,門斗上題有「罰惡」兩字,內藏有皮毛羽翼、鱗甲之類,活無常說:「凡人在世作惡投胎轉世時,應當受此苦報。」
趙春生看完之後,便隨同活無常出府,看見一條大河,河中有一隻畫船,載著十多個男女,在那裡吹彈鼓唱,船中人向趙春生招手要他登船。
活無常向船中人喊說:「他時間還沒到,你們先走,他以後才來。」
趙春生遂即醒來,活無常便對趙春生說:「等你死後,就會轉生作船中的人!」
趙春生說:「死後,作船中人也沒甚麼不好嘛。」
活無常說:「那些船中人,都是要投胎豬腹的,出生一年,就得被宰殺,還有什麼快樂可說?」
趙春生至此想追悔已來不及了。
※ ※ ※
世人無以邁入真正的大道,都是因為常存著虛幻妄想之心,如此一來,驚擾了本身之元神,貪著於有形的萬物,產生不必要之貪求,靈性邪思妄想,煩惱不已,打亂身心,發了錯誤,污辱靈性,造罪造業,沉淪在茫茫苦海,流浪在生死輪迴之中。
世人又因六識所產生的慾望所干擾,由「貪妄心、愚癡心、嗔怨心」毒素的影響而迷失了自己,如能把諸等將之遣除,達到清淨點,心靈一清淨,就可解脫生死。
一個人既然沉落在苦海中,將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難以真正的覺醒,而且己身茫茫然不知所措,覺路阻塞,無法暢通,總在生生死死中輪迴徘徊,無法覺醒回頭。
如能了悟「心、形、物」一切皆假,心性上就會看破諸虛幻,空靜安然,靈智明朗,覺路宏開,生死了脫,靈性昇華,大徹大悟矣。
如果不能明悟行之,那必是永遠沉墜而萬劫不復也。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五章 輪迴生死知思返
趙春生平日和一位走陰司綽號叫「活無常」的人,非常要好。有一天趙春生拜託這位「活無常」到陰司去查看他的壽命。這位走陰差的,回陽來向趙春生道賀說:「我到地府麻煩掌案的冥官檢閱生死簿,你的壽命九十四歲,有三個兒子,家財萬貫,衣食享用不盡,是個全福之人。」
趙春生從此以後,凡所經營的都稱心如意,而且還連續生下三個兒子。便認為人的福壽在府註籍,早有定數,不會更改了,所以就不肯修身養性克治省察。種種壞事無所不為,誰知才過五十歲時,三個兒子就相繼夭亡,自己又孱弱多病,家業也逐漸耗盡。因此,再去找那位走陰司的「活無常」來問。
那「活無常」說:「陰間註籍那有不應驗的道理?我最近曾經會晤掌管案籍的冥官,他說:「趙春生這數年來,設立賭局,誘人賭博,從中牟利,害人夫妻反目成仇,使人父子乖離,所以削除十年陽壽,減少十分之二的衣祿。漁獵美色,設立娼院,哄人嫖妓,害人傾家蕩產,同樣削壽十年,減衣祿十分之二。還違法放高利貸,過份屠宰牲口物命,這些都干致神怒,又削除陽壽二十年,並減盡趙春生所有的衣祿,離三途已經不遠了。你為何還不怕呢?」
趙春生因為不明白什麼叫「三途」,所以就問活無常什麼是「三途」?
活無常說:「我己奉差。你先沐浴洗身,今晚到我家,一同赴冥,就可知你將來三途受報的情況了!」
到了晚上趙春生來活無常的家,活無常叫趙春生先閉目調息,不一會夢到一大衙門,趙春生跟著活無常一同進去,看見一座九楹的大廳,華彩異常。門斗上題有「旌善」二字,裡面收藏很多蟒袍冠帶,金銀珠寶之類的物品。活無常說:「凡人在世行善,轉生就能享此福報。」
又朝北幽暗處走,有六楹破屋,門斗上題有「罰惡」兩字,內藏有皮毛羽翼、鱗甲之類,活無常說:「凡人在世作惡投胎轉世時,應當受此苦報。」
趙春生看完之後,便隨同活無常出府,看見一條大河,河中有一隻畫船,載著十多個男女,在那裡吹彈鼓唱,船中人向趙春生招手要他登船。
活無常向船中人喊說:「他時間還沒到,你們先走,他以後才來。」
趙春生遂即醒來,活無常便對趙春生說:「等你死後,就會轉生作船中的人!」
趙春生說:「死後,作船中人也沒甚麼不好嘛。」
活無常說:「那些船中人,都是要投胎豬腹的,出生一年,就得被宰殺,還有什麼快樂可說?」
趙春生至此想追悔已來不及了。
※ ※ ※
世人無以邁入真正的大道,都是因為常存著虛幻妄想之心,如此一來,驚擾了本身之元神,貪著於有形的萬物,產生不必要之貪求,靈性邪思妄想,煩惱不已,打亂身心,發了錯誤,污辱靈性,造罪造業,沉淪在茫茫苦海,流浪在生死輪迴之中。
世人又因六識所產生的慾望所干擾,由「貪妄心、愚癡心、嗔怨心」毒素的影響而迷失了自己,如能把諸等將之遣除,達到清淨點,心靈一清淨,就可解脫生死。
一個人既然沉落在苦海中,將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難以真正的覺醒,而且己身茫茫然不知所措,覺路阻塞,無法暢通,總在生生死死中輪迴徘徊,無法覺醒回頭。
如能了悟「心、形、物」一切皆假,心性上就會看破諸虛幻,空靜安然,靈智明朗,覺路宏開,生死了脫,靈性昇華,大徹大悟矣。
如果不能明悟行之,那必是永遠沉墜而萬劫不復也。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五章 輪迴生死知思返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逼賣田產
明朝的時候,湖廣地區有一位鄉紳,做官之後,積存到千兩的黃金,就派人要贖回他的祖產;並且向兒子說道:「現在的時價,比起原先的價值,要高出了好幾倍;所以我用贖回的方式,這樣最便宜了。」
當時他的兒子才十二歲,聽了之後,就沈默不語,沒有立刻回答父親的問話,最後才慢慢的開口問道:「爹!我們家的祖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
父親說:「賣了已經卅年了。」
又問:「有幾戶人家,向我們買下來的?」
父親又說:「有二十幾家。」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五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
他們家有一位門客就說:「贖回祖產,是種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說:「你們只懂得一昧的阿諛,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更好的資產,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這些田呢?」
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
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
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家靠十畝地耕種度日子的,如今我們把田贖了回來,教他另外再買,他也只能買回五畝田了,我們怎麼能忍心教他們一家人一半在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祖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很久才回答說:「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十八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時價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就聽了兒子的建議。
鄉人感佩他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後來兒子十八歲的時候,考試聯聯捷報,被朝廷擢拔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的時候,馬兒不慎跌倒,墜入了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忽然見到猛將,用手扶住了兒子,端坐在橋邊,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祝福的感應啊!後來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
富貴之家,利用權勢威脅人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例如做官的嚴刑逼供,強迫百姓服工役,並且還限期完工;催討徵收錢糧,則是急於星火;以及富貴人家,欺侮凌逼婦女,逼人賣掉田產,強行索債,催討租金等等,都是乘威迫脅,必定會招到天怒人怨,沒有不受到報應的。
※ ※ ※
本篇罰責重點在欺佔,並非侵佔。侵佔者有可能以商業或者人際互動信諾之間所產生之行為,但欺佔則屬蓄意存心,其起心動念即屬惡質或者更有仗恃權勢,以強凌弱,並且會處心積慮用心計謀以掠佔不法所得,故在其起心動念之際冥罰即至,削其二祿。
凡藉權勢而與人或信諾或交換而欺佔他人財物,即削其二福二祿;若有危害人命即削其五福五祿;多人受害則多削減其福祿,若福祿不足削減,可以奪其壽元。
凡以朋友相交而處心積慮謀其財物,或誑稱投資或虧損達到欺佔財物之圖,削其二福二祿,有危害人命即加重削減福祿,最重者可以奪其壽元。
凡為官者,有權有勢或者自詡聰明而設局陷害於人,以達到欺佔他人財物者,即削其一福一祿,但可單一事件則加罰累計削減福祿,更可以縮減其福祿報限,使其早速受罰。
古人有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各人各憑本事,辛勞努力以賺取正當財物,血汗積蓄若被欺佔者不勞而獲,則昭昭天理何在?無可炯戒世人,至希明乎此理,有者速改,無者勉之!
摘錄自玉律規箴 十二、欺佔他人財務
當時他的兒子才十二歲,聽了之後,就沈默不語,沒有立刻回答父親的問話,最後才慢慢的開口問道:「爹!我們家的祖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
父親說:「賣了已經卅年了。」
又問:「有幾戶人家,向我們買下來的?」
父親又說:「有二十幾家。」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五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
他們家有一位門客就說:「贖回祖產,是種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說:「你們只懂得一昧的阿諛,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更好的資產,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這些田呢?」
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
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
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家靠十畝地耕種度日子的,如今我們把田贖了回來,教他另外再買,他也只能買回五畝田了,我們怎麼能忍心教他們一家人一半在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祖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很久才回答說:「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十八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時價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就聽了兒子的建議。
鄉人感佩他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後來兒子十八歲的時候,考試聯聯捷報,被朝廷擢拔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的時候,馬兒不慎跌倒,墜入了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忽然見到猛將,用手扶住了兒子,端坐在橋邊,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祝福的感應啊!後來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
富貴之家,利用權勢威脅人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例如做官的嚴刑逼供,強迫百姓服工役,並且還限期完工;催討徵收錢糧,則是急於星火;以及富貴人家,欺侮凌逼婦女,逼人賣掉田產,強行索債,催討租金等等,都是乘威迫脅,必定會招到天怒人怨,沒有不受到報應的。
※ ※ ※
本篇罰責重點在欺佔,並非侵佔。侵佔者有可能以商業或者人際互動信諾之間所產生之行為,但欺佔則屬蓄意存心,其起心動念即屬惡質或者更有仗恃權勢,以強凌弱,並且會處心積慮用心計謀以掠佔不法所得,故在其起心動念之際冥罰即至,削其二祿。
凡藉權勢而與人或信諾或交換而欺佔他人財物,即削其二福二祿;若有危害人命即削其五福五祿;多人受害則多削減其福祿,若福祿不足削減,可以奪其壽元。
凡以朋友相交而處心積慮謀其財物,或誑稱投資或虧損達到欺佔財物之圖,削其二福二祿,有危害人命即加重削減福祿,最重者可以奪其壽元。
凡為官者,有權有勢或者自詡聰明而設局陷害於人,以達到欺佔他人財物者,即削其一福一祿,但可單一事件則加罰累計削減福祿,更可以縮減其福祿報限,使其早速受罰。
古人有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各人各憑本事,辛勞努力以賺取正當財物,血汗積蓄若被欺佔者不勞而獲,則昭昭天理何在?無可炯戒世人,至希明乎此理,有者速改,無者勉之!
摘錄自玉律規箴 十二、欺佔他人財務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一通極為重要的電話
一位年輕律師在城東的一條繁華街新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他花了很大的一筆資金裝修他的事務所。
他又買了一架豪華的電話機,作最終的裝飾,現在這架電話機正漂亮地在寫字桌上亮相。
秘書報告一個顧客來訪,對於首位顧客,年輕律師按規矩讓他在候客室等了一刻鐘。
而後讓顧客進來時,律師拿起了電話聽筒,為了給客人更深的印象,他假裝回答一通極為重要的電話:
「可敬的總經理,我已對他說了,我們只是彼此浪費時間罷了……當然,我知道,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堅持的話……可是你要明白,低於2000萬我不能接受……好,我同意……以後再連絡,再見。」
他終於掛上了電話,面對那位在門口站著不動的顧客,好像非常尷尬。
「請問你有什麼事?」律師微笑著問這位局促不安的客人。
客人猶豫了半晌,低聲說:「我是技術工人,公司派我來給你接電話線。」
※ ※ ※
世人為了自己的尊嚴,多多少少總會帶上假面具,愛面子、逞強、虛偽、撒謊等等,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其實尊嚴與自大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能從中跳脫出來,必定會影響到平靜的情緒生活。
尊嚴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傷害。一般人受到別人的批評,就會感覺到尊嚴受損,面子掛不住,所以,勃然大怒,心情惡劣,甚至於處心積慮的圖思報復,扳回面子。愈講求尊嚴,自我的張力就愈弱,受到打擊的機會就愈大,所以禪家說:「放下我相」、「放下、歇歇著。」要如如實實的認識自我,接納自己。
「我相」虛妄太重,會使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如果不能看破尊嚴的虛偽性,必定執著於很嚴重的自我迷戀之中,一稍微受到打擊就承受不了,喪失了鬥志。
情緒生活想要得到平和,必須勘破我相,不汲汲追求自尊,同時也要維護別人的尊嚴,以此原則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那必定是諸謀順遂,稱心如意。
在如今開放的社會裡,必須摒去虛妄與自大,才能適切融入生活的各層面,開創真正的自我。
摘錄自禪-第六三章 摒去虛妄自大
他又買了一架豪華的電話機,作最終的裝飾,現在這架電話機正漂亮地在寫字桌上亮相。
秘書報告一個顧客來訪,對於首位顧客,年輕律師按規矩讓他在候客室等了一刻鐘。
而後讓顧客進來時,律師拿起了電話聽筒,為了給客人更深的印象,他假裝回答一通極為重要的電話:
「可敬的總經理,我已對他說了,我們只是彼此浪費時間罷了……當然,我知道,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堅持的話……可是你要明白,低於2000萬我不能接受……好,我同意……以後再連絡,再見。」
他終於掛上了電話,面對那位在門口站著不動的顧客,好像非常尷尬。
「請問你有什麼事?」律師微笑著問這位局促不安的客人。
客人猶豫了半晌,低聲說:「我是技術工人,公司派我來給你接電話線。」
※ ※ ※
世人為了自己的尊嚴,多多少少總會帶上假面具,愛面子、逞強、虛偽、撒謊等等,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其實尊嚴與自大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能從中跳脫出來,必定會影響到平靜的情緒生活。
尊嚴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傷害。一般人受到別人的批評,就會感覺到尊嚴受損,面子掛不住,所以,勃然大怒,心情惡劣,甚至於處心積慮的圖思報復,扳回面子。愈講求尊嚴,自我的張力就愈弱,受到打擊的機會就愈大,所以禪家說:「放下我相」、「放下、歇歇著。」要如如實實的認識自我,接納自己。
「我相」虛妄太重,會使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如果不能看破尊嚴的虛偽性,必定執著於很嚴重的自我迷戀之中,一稍微受到打擊就承受不了,喪失了鬥志。
情緒生活想要得到平和,必須勘破我相,不汲汲追求自尊,同時也要維護別人的尊嚴,以此原則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那必定是諸謀順遂,稱心如意。
在如今開放的社會裡,必須摒去虛妄與自大,才能適切融入生活的各層面,開創真正的自我。
摘錄自禪-第六三章 摒去虛妄自大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糞尿泥小地獄
濟佛曰:生死為人之大事,但人難免生死二字,莊子云
:「我本不願生,忽然生於世;我本不願死,
忽然死期至。」足見生死非是人可主宰,然亦
非言人無法主宰生死,只因世人不明生死之道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既茫然不知,故受
閻王管轄,所謂「閻王註定三更死,難留活到
五更天。」今逢普度佳期,如世人能認理歸真
,咸歸大道,修道養性,自然能超生了死,不
再輪迴。世人應珍惜生為人身,又於中土,此
時此刻,覺悟知修,尚未晚也。楊生準備遊冥
。
楊生曰:是是, 恩師不憚其煩,殷切教化世人,實在
令人感動。
濟佛曰:度人是我之職責,仙佛以慈悲度人救世為本務
,快上蓮臺。
楊生曰:已坐穩,可以起程了。……
濟佛曰:已到二殿,快下蓮臺。
楊生曰:今夜為何又到此地?
濟佛曰:先拜見 楚江王,後再參觀各獄。
楊生曰:冥王已出殿,我們前去吧!……拜見 楚江王
及諸位仙官。
楚江王曰:免禮,快起來,請 濟佛及楊善生入殿稍息
。
濟佛曰:因時刻有限,我看不必了,先帶楊善生參觀刑
罰獄所就可以了。
冥王曰:也好,命將軍帶領 濟佛及楊善生去參觀吧。
將軍曰:遵命!二位請隨我走。
楊生曰:這個地方怎麼味道很難聞,好像是尿糞之味。
將軍曰:前面就是「糞尿泥地獄」,所以此地味道不佳
,請原諒。
楊生曰:臭味越來越重,呼吸也覺困難, 恩師啊!我
受不了,我不想去了!
濟佛曰:不必害怕,我有寶物,你快拿去。
楊生曰:這是什麼東西?
濟佛曰:濾塵罩,你快戴上,自然空氣新鮮,任何臭味
一概化消。
楊生曰:真好用,果然已無那種難聞之味。哦!前面有
一木板架起,上寫「糞尿泥地獄」,裡面哀聲
慘叫,人頭浮沉,兩手掙扎,好像在遊泳!
將軍曰:這就是「糞尿泥地獄」,可近前參觀。
楊生曰:好好, 恩師啊!你沒有聞到臭味嗎?
濟佛曰:無味,吾已成佛,這種穢物,我見如不見,聞
其味並無入鼻,不如你凡人看見聲色,便被迷
惑。
楊生曰:這個大池,好像大海般,不見天邊海角,裡面
有男女老少,池內都是一條條之糞便及尿水,
這些人沉浮喊叫,一張口便吞下糞尿,真是噁
心, 恩師啊!我想吐了。
濟佛曰:心神把定,不要被穢物影響心志。
楊生曰:我實在受不了,請問將軍,他們到底犯了什麼
罪?為何判他們到這個地方受苦刑?
將軍曰:凡是世上之娼妓,在生專賺皮肉髒錢,或是拐
誘良家婦女,逼入娼寮販賣靈肉,或是專行走
私勾當。或口愛食「胞衣」為養生。或是在生
腳不踏實地,做事花言巧語,騙人錢財。或喜
嫖妓、淫樂不節者。或在世當保鏢,黑吃黑。
或招人合會,而倒會及經商故意倒閉。或為官
貪污,收取回扣者。或替人建築房屋偷工減料
者,因其在世身心污穢或染毒或口不清淨,死
後便墮落此獄,讓其體會這種滋味。亡魂在此
獄中痛苦萬分,一呼一吸,全是糞尿之味,口
一開,便是成條穢物入嘴,腹又飢又渴,欲食
無物。其在世全食骯髒污物維生,故到地獄受
此報應,罪有應得,因糞尿如泥,越掙脫,越
下沉。
楊生曰:太可憐了,現時陽間已用化糞池,稍有穢味,
便用鹽酸消毒,富戶之家更噴上香水,但若所
賺為不乾淨錢財,身雖美觀,而心中卻如糞尿
之臭,故墮於此獄,說來正也合理。
濟佛曰:楊生說得正是,世人每個家庭,設備富麗堂皇
,身穿華麗之衣服,外表看來乾淨俐落,可是
心中千謀萬計,專想如何投機取巧,不謀正道
,可謂如糞尿之形味相同,在生雖可享受一時
,但到地獄便是兩回事,道道地地吃糞物過日
子。
將軍曰:不必同情他們,這些都是可憐蟲,猶如是糞蟲
,專吃不清潔之物長大的。勸世間之人,凡事
光明正大,不可見錢不擇手段,暗計害人,或
是行不正當行業,賺取骯髒錢,死後一定來此
報到。
楊生曰:不知這些罪魂,何時可以出苦?
將軍曰:按其罪過輕重而定,但最少都必須浸至皮肉腐
爛,刑期滿後再送他殿,另審判其它造孽過錯
。
楊生曰:地獄實在太可怕了。
濟佛曰:時刻不早,我看今日行程到此就可,楊生準備
回堂。多謝將軍指導,並請將軍代謝 冥王關
照。
楊生曰:這個口罩可以取下嗎?
濟佛曰:先坐穩蓮臺再取下,不然你會受不了的。
楊生曰:我已坐穩了。
濟佛曰:可以取下了,起程回堂。陰風冷冷,穢氣重重
,紅塵萬丈,埋沒多少英雄好漢,勸世人應早
修,跳出地獄免憂愁。……聖賢堂已到,楊生
下蓮臺,魂魄投體。
摘錄自地獄遊記-第十一回 遊糞尿泥小地獄
:「我本不願生,忽然生於世;我本不願死,
忽然死期至。」足見生死非是人可主宰,然亦
非言人無法主宰生死,只因世人不明生死之道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既茫然不知,故受
閻王管轄,所謂「閻王註定三更死,難留活到
五更天。」今逢普度佳期,如世人能認理歸真
,咸歸大道,修道養性,自然能超生了死,不
再輪迴。世人應珍惜生為人身,又於中土,此
時此刻,覺悟知修,尚未晚也。楊生準備遊冥
。
楊生曰:是是, 恩師不憚其煩,殷切教化世人,實在
令人感動。
濟佛曰:度人是我之職責,仙佛以慈悲度人救世為本務
,快上蓮臺。
楊生曰:已坐穩,可以起程了。……
濟佛曰:已到二殿,快下蓮臺。
楊生曰:今夜為何又到此地?
濟佛曰:先拜見 楚江王,後再參觀各獄。
楊生曰:冥王已出殿,我們前去吧!……拜見 楚江王
及諸位仙官。
楚江王曰:免禮,快起來,請 濟佛及楊善生入殿稍息
。
濟佛曰:因時刻有限,我看不必了,先帶楊善生參觀刑
罰獄所就可以了。
冥王曰:也好,命將軍帶領 濟佛及楊善生去參觀吧。
將軍曰:遵命!二位請隨我走。
楊生曰:這個地方怎麼味道很難聞,好像是尿糞之味。
將軍曰:前面就是「糞尿泥地獄」,所以此地味道不佳
,請原諒。
楊生曰:臭味越來越重,呼吸也覺困難, 恩師啊!我
受不了,我不想去了!
濟佛曰:不必害怕,我有寶物,你快拿去。
楊生曰:這是什麼東西?
濟佛曰:濾塵罩,你快戴上,自然空氣新鮮,任何臭味
一概化消。
楊生曰:真好用,果然已無那種難聞之味。哦!前面有
一木板架起,上寫「糞尿泥地獄」,裡面哀聲
慘叫,人頭浮沉,兩手掙扎,好像在遊泳!
將軍曰:這就是「糞尿泥地獄」,可近前參觀。
楊生曰:好好, 恩師啊!你沒有聞到臭味嗎?
濟佛曰:無味,吾已成佛,這種穢物,我見如不見,聞
其味並無入鼻,不如你凡人看見聲色,便被迷
惑。
楊生曰:這個大池,好像大海般,不見天邊海角,裡面
有男女老少,池內都是一條條之糞便及尿水,
這些人沉浮喊叫,一張口便吞下糞尿,真是噁
心, 恩師啊!我想吐了。
濟佛曰:心神把定,不要被穢物影響心志。
楊生曰:我實在受不了,請問將軍,他們到底犯了什麼
罪?為何判他們到這個地方受苦刑?
將軍曰:凡是世上之娼妓,在生專賺皮肉髒錢,或是拐
誘良家婦女,逼入娼寮販賣靈肉,或是專行走
私勾當。或口愛食「胞衣」為養生。或是在生
腳不踏實地,做事花言巧語,騙人錢財。或喜
嫖妓、淫樂不節者。或在世當保鏢,黑吃黑。
或招人合會,而倒會及經商故意倒閉。或為官
貪污,收取回扣者。或替人建築房屋偷工減料
者,因其在世身心污穢或染毒或口不清淨,死
後便墮落此獄,讓其體會這種滋味。亡魂在此
獄中痛苦萬分,一呼一吸,全是糞尿之味,口
一開,便是成條穢物入嘴,腹又飢又渴,欲食
無物。其在世全食骯髒污物維生,故到地獄受
此報應,罪有應得,因糞尿如泥,越掙脫,越
下沉。
楊生曰:太可憐了,現時陽間已用化糞池,稍有穢味,
便用鹽酸消毒,富戶之家更噴上香水,但若所
賺為不乾淨錢財,身雖美觀,而心中卻如糞尿
之臭,故墮於此獄,說來正也合理。
濟佛曰:楊生說得正是,世人每個家庭,設備富麗堂皇
,身穿華麗之衣服,外表看來乾淨俐落,可是
心中千謀萬計,專想如何投機取巧,不謀正道
,可謂如糞尿之形味相同,在生雖可享受一時
,但到地獄便是兩回事,道道地地吃糞物過日
子。
將軍曰:不必同情他們,這些都是可憐蟲,猶如是糞蟲
,專吃不清潔之物長大的。勸世間之人,凡事
光明正大,不可見錢不擇手段,暗計害人,或
是行不正當行業,賺取骯髒錢,死後一定來此
報到。
楊生曰:不知這些罪魂,何時可以出苦?
將軍曰:按其罪過輕重而定,但最少都必須浸至皮肉腐
爛,刑期滿後再送他殿,另審判其它造孽過錯
。
楊生曰:地獄實在太可怕了。
濟佛曰:時刻不早,我看今日行程到此就可,楊生準備
回堂。多謝將軍指導,並請將軍代謝 冥王關
照。
楊生曰:這個口罩可以取下嗎?
濟佛曰:先坐穩蓮臺再取下,不然你會受不了的。
楊生曰:我已坐穩了。
濟佛曰:可以取下了,起程回堂。陰風冷冷,穢氣重重
,紅塵萬丈,埋沒多少英雄好漢,勸世人應早
修,跳出地獄免憂愁。……聖賢堂已到,楊生
下蓮臺,魂魄投體。
摘錄自地獄遊記-第十一回 遊糞尿泥小地獄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明恥
廣東一夥劫匪在搶劫銀行時說了一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許動,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
大家一聲不吭躺倒。
劫匪望了一眼躺在桌上四肢朝天的出納小姐,說:「請你躺文明些!這是劫財,不是劫色!」
劫匪回去後,其中一個新來的碩士劫匪說:「老大,我們趕快數一下搶了多少錢。」
那老劫匪說:「你傻啊?這麼多,你要數到什麼時候啊?今天晚上看看新聞不就知道了嗎。」
——這就叫工作經驗,這年頭工作經驗比學歷更重要!!!
劫匪走後,行長說,趕緊報案!
主任剛要走,行長急忙說:「等等!把我們上次私自挪用的五千萬也加上去!」
主任會意,陰笑道:「要是劫匪每個月都來搶一回就好了。」
第二天,新聞聯播報導銀行被搶了七千萬。劫匪數來數去只有兩千萬。
老大罵道:「媽的,老子拼了一條命才搶了兩千萬,銀行行長動動嘴皮就賺了五千萬,看來這年頭還是要讀書啊!」
※ ※ ※
世人常見之現象,笑貧不笑娼,此則有甚多含義存在,只因現世之人物質生活之崇尚,大多只要有錢,一切可不擇手段的行之,這就是笑貧不笑娼最主要之因素也。
然由於此點之因,造成了世人淡漠了「知恥」之來,人一不知廉恥,則無所不為,致使敗壞己身聲譽、祖先顏面都在所不惜,實在令人痛心,故如今廉恥之理念,在於人之心中可說早已流失無存矣,這種美德、這種綱常,怎可讓其泯滅呢?故須提出加以省思矣。
尤其現世各行、各業、各種階層,只要有利可圖,只要有錢可得,無所不用其極,無不絞盡腦汁,用盡辦法的去得到它,全然不體悟到「明恥」之重要性,社會件件如歷,社會般般如是,實在令人痛心也!故盼提及此道德,能喚醒世人能在此多予深省,多修涵內心的欲望,發揚真正的良心道德來,齊勉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二十七章 明恥道德省思
大家一聲不吭躺倒。
劫匪望了一眼躺在桌上四肢朝天的出納小姐,說:「請你躺文明些!這是劫財,不是劫色!」
劫匪回去後,其中一個新來的碩士劫匪說:「老大,我們趕快數一下搶了多少錢。」
那老劫匪說:「你傻啊?這麼多,你要數到什麼時候啊?今天晚上看看新聞不就知道了嗎。」
——這就叫工作經驗,這年頭工作經驗比學歷更重要!!!
劫匪走後,行長說,趕緊報案!
主任剛要走,行長急忙說:「等等!把我們上次私自挪用的五千萬也加上去!」
主任會意,陰笑道:「要是劫匪每個月都來搶一回就好了。」
第二天,新聞聯播報導銀行被搶了七千萬。劫匪數來數去只有兩千萬。
老大罵道:「媽的,老子拼了一條命才搶了兩千萬,銀行行長動動嘴皮就賺了五千萬,看來這年頭還是要讀書啊!」
※ ※ ※
世人常見之現象,笑貧不笑娼,此則有甚多含義存在,只因現世之人物質生活之崇尚,大多只要有錢,一切可不擇手段的行之,這就是笑貧不笑娼最主要之因素也。
然由於此點之因,造成了世人淡漠了「知恥」之來,人一不知廉恥,則無所不為,致使敗壞己身聲譽、祖先顏面都在所不惜,實在令人痛心,故如今廉恥之理念,在於人之心中可說早已流失無存矣,這種美德、這種綱常,怎可讓其泯滅呢?故須提出加以省思矣。
尤其現世各行、各業、各種階層,只要有利可圖,只要有錢可得,無所不用其極,無不絞盡腦汁,用盡辦法的去得到它,全然不體悟到「明恥」之重要性,社會件件如歷,社會般般如是,實在令人痛心也!故盼提及此道德,能喚醒世人能在此多予深省,多修涵內心的欲望,發揚真正的良心道德來,齊勉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二十七章 明恥道德省思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據說,有一個富翁,為了教每天精神不振的孩子知福惜福,讓他到當地最貧窮的村落住了一個月。
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的回家了,臉上並沒有帶著被「下放」的不悅,讓富爸爸感到不可思議。
爸爸想要知道孩子有何領悟,問兒子:「怎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過得這麼好吧?」
兒子說:「是的,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我們晚上只有燈,他們有滿天星空。
我們必須花錢才買得到食物,他們吃的是自己的土地上栽種的免費糧食。
我們只有一個小花園,對他們來說到處都是花園。
我們聽到的都是噪音,他們聽到的都是自然音樂。
我們工作時精神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唱歌。
我們要管理傭人、管理員工,他們只要管好自己。
我們要關在房子裡吹冷氣,他們在樹下乘涼。
我們擔心有人來偷錢,他們沒什麼好擔心。
我們老是嫌菜不好,他們有東西吃就很開心。
我們常常失眠,他們睡得好安穩……
所以,謝謝你,爸爸,你讓我知道,我們可以過得那麼好。 」
※ ※ ※
「你睇吓我哋呢個世界,睇下我哋呢個城市係乜嘢樣,除咗錢呢個字之外,我哋已經分辨唔出是非黑白,我哋每個人都被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嚟咁。鍾意食同一樣嘅嘢、鍾意同一樣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信奉同一種生老病死嘅做人方法,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無綫《天與地》Dr. Dylan金句。
轉載
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的回家了,臉上並沒有帶著被「下放」的不悅,讓富爸爸感到不可思議。
爸爸想要知道孩子有何領悟,問兒子:「怎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過得這麼好吧?」
兒子說:「是的,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我們晚上只有燈,他們有滿天星空。
我們必須花錢才買得到食物,他們吃的是自己的土地上栽種的免費糧食。
我們只有一個小花園,對他們來說到處都是花園。
我們聽到的都是噪音,他們聽到的都是自然音樂。
我們工作時精神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唱歌。
我們要管理傭人、管理員工,他們只要管好自己。
我們要關在房子裡吹冷氣,他們在樹下乘涼。
我們擔心有人來偷錢,他們沒什麼好擔心。
我們老是嫌菜不好,他們有東西吃就很開心。
我們常常失眠,他們睡得好安穩……
所以,謝謝你,爸爸,你讓我知道,我們可以過得那麼好。 」
※ ※ ※
「你睇吓我哋呢個世界,睇下我哋呢個城市係乜嘢樣,除咗錢呢個字之外,我哋已經分辨唔出是非黑白,我哋每個人都被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嚟咁。鍾意食同一樣嘅嘢、鍾意同一樣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信奉同一種生老病死嘅做人方法,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無綫《天與地》Dr. Dylan金句。
轉載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行善消業
大勢至菩蕯 降
詩曰:宿世業力頻催促,皆因眾生造惡多;
修行不利運衰微,速積福德雲見日。
聖示:凡是相信因果者,必能明瞭個人累世業力深重,非仙佛能為眾生化解。例如:世俗之調解委員會,也要在雙方能讓步下,談好彼此能接受之條件,而當業力討報時,陽世之人並無談判之籌碼,只能向業力懺悔並答應以行善、布施、放生......等功德迴向,以消解累世之怨結與干擾。今夜,吾便以「眾生造惡」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眾生造惡」
在六道輪迴中,眾生行善即輪迴人道,但有很多造惡之人卻輪迴在畜性及濕生......等惡道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非仙佛不想搭救,而是業力感果,報應不爽。
吾觀人間眾生,幸得人身,卻不想行善,擁財自重;更有人以欺壓他人為人生之目的;還有人堅持「肉食主義」,所有動物皆烹煮而食之。種種惡形惡狀所積累之惡業,早己使天地為之變色,災劫頻仍。
古時,有一皇家貴族,身為皇帝之姪子,每天只有他人求己,從不用花心思討好別人。久而久之,此貴族已享盡人間福報,每天無所事事、山珍海味享用不盡,不知做什麼好?
有一天,貴族騎著匹裝飾昂貴的駿馬,帶著一群隨從到郊外狩獵。當他命隨從放出獵犬追趕野鹿時,突然受到驚嚇的野鹿向他衝撞過來,貴族搭弓射箭不及,竟被撞下馬來,甚至被鹿角所傷,僕人們見此狀突然,還來不及追趕野鹿,便趕快派車將貴族送醫。
當貴族在哀嚎中被包紮好腹部,便昏昏沉沉的睡著。睡夢中,只見一穿白袍的仙人到夢中訓示,責備貴族殺業妄造,連鹿王之子皆不放過,每天無所事事,只會吃喝玩樂,現在噩運臨頭,不久即將喪命了。
在冷汗直流的惡夢中醒來,貴族覺得腹部疼痛不止,而傷口竟一滴一滴滲出血來,請大夫來處理,打開傷口一看,傷口紅腫潰爛已擴大範圍,所有名貴的金創藥全試過也不見好轉,身體也發熱畏寒,連囈語都說個不停。
貴族之母是個虔誠之道教徒,趕緊請來道家師父解圍,師父見貴族已命在旦夕,便為其家人開示因果,也勸親人發大善願為其行善,或許有奇蹟出現也說不定。
貴族之母見兒子受病痛之折磨而心疼,便決心為子消災祈福。在自家之佛堂發願為子行善:
一、施粥濟貧三年。
二、買物放生十萬兩。
三、良田千甲三年不收租。
四、其他善行隨時而行。
在貴族之母發願後當天,貴族的熱度便降了下來,後來第二天施粥濟貧完,貴族己能喝得下開水,待其母將發願之內容告訴親族,佃農即刻昭告於大街小巷後,其子已能起床吃飯,傷口也好了大半,不再覺得痛楚。
貴族在母親為他行善的同時也誠心懺悔,並戮力行善,當他主動濟助他人時,心中湧出的喜樂,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美好,了解人生的意義是為了幫助別人。以前為了自己而活時,只有短暫空虛的快樂,現在經由布施、行善,讓他活得充實而愉快。
終貴族一生,行善不輟,也高壽而終。吾今夜之訓語雖是告訴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一個真實且古老的故事,但古人之因果經驗,卻足以當現代人之借鏡,連富貴權勢之人都要發大善願祈求解開業力之怨結,何況身為末劫之汝等更不可小覻業力之牽纏,造惡者速速覺醒,修行者速速行善消業,否則當業力來臨時,有誰會為汝等發大善願行善呢?悟之。可,吾退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85期
詩曰:宿世業力頻催促,皆因眾生造惡多;
修行不利運衰微,速積福德雲見日。
聖示:凡是相信因果者,必能明瞭個人累世業力深重,非仙佛能為眾生化解。例如:世俗之調解委員會,也要在雙方能讓步下,談好彼此能接受之條件,而當業力討報時,陽世之人並無談判之籌碼,只能向業力懺悔並答應以行善、布施、放生......等功德迴向,以消解累世之怨結與干擾。今夜,吾便以「眾生造惡」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眾生造惡」
在六道輪迴中,眾生行善即輪迴人道,但有很多造惡之人卻輪迴在畜性及濕生......等惡道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非仙佛不想搭救,而是業力感果,報應不爽。
吾觀人間眾生,幸得人身,卻不想行善,擁財自重;更有人以欺壓他人為人生之目的;還有人堅持「肉食主義」,所有動物皆烹煮而食之。種種惡形惡狀所積累之惡業,早己使天地為之變色,災劫頻仍。
古時,有一皇家貴族,身為皇帝之姪子,每天只有他人求己,從不用花心思討好別人。久而久之,此貴族已享盡人間福報,每天無所事事、山珍海味享用不盡,不知做什麼好?
有一天,貴族騎著匹裝飾昂貴的駿馬,帶著一群隨從到郊外狩獵。當他命隨從放出獵犬追趕野鹿時,突然受到驚嚇的野鹿向他衝撞過來,貴族搭弓射箭不及,竟被撞下馬來,甚至被鹿角所傷,僕人們見此狀突然,還來不及追趕野鹿,便趕快派車將貴族送醫。
當貴族在哀嚎中被包紮好腹部,便昏昏沉沉的睡著。睡夢中,只見一穿白袍的仙人到夢中訓示,責備貴族殺業妄造,連鹿王之子皆不放過,每天無所事事,只會吃喝玩樂,現在噩運臨頭,不久即將喪命了。
在冷汗直流的惡夢中醒來,貴族覺得腹部疼痛不止,而傷口竟一滴一滴滲出血來,請大夫來處理,打開傷口一看,傷口紅腫潰爛已擴大範圍,所有名貴的金創藥全試過也不見好轉,身體也發熱畏寒,連囈語都說個不停。
貴族之母是個虔誠之道教徒,趕緊請來道家師父解圍,師父見貴族已命在旦夕,便為其家人開示因果,也勸親人發大善願為其行善,或許有奇蹟出現也說不定。
貴族之母見兒子受病痛之折磨而心疼,便決心為子消災祈福。在自家之佛堂發願為子行善:
一、施粥濟貧三年。
二、買物放生十萬兩。
三、良田千甲三年不收租。
四、其他善行隨時而行。
在貴族之母發願後當天,貴族的熱度便降了下來,後來第二天施粥濟貧完,貴族己能喝得下開水,待其母將發願之內容告訴親族,佃農即刻昭告於大街小巷後,其子已能起床吃飯,傷口也好了大半,不再覺得痛楚。
貴族在母親為他行善的同時也誠心懺悔,並戮力行善,當他主動濟助他人時,心中湧出的喜樂,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美好,了解人生的意義是為了幫助別人。以前為了自己而活時,只有短暫空虛的快樂,現在經由布施、行善,讓他活得充實而愉快。
終貴族一生,行善不輟,也高壽而終。吾今夜之訓語雖是告訴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一個真實且古老的故事,但古人之因果經驗,卻足以當現代人之借鏡,連富貴權勢之人都要發大善願祈求解開業力之怨結,何況身為末劫之汝等更不可小覻業力之牽纏,造惡者速速覺醒,修行者速速行善消業,否則當業力來臨時,有誰會為汝等發大善願行善呢?悟之。可,吾退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85期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月亮在看著你
從前,某個村莊中,有戶貧窮人家,生活非常困苦,家長為了省錢,常利用夜晚摸到人家的菜園裡,偷摘蔬菜。
有一天夜裡,這父親帶著他七歲的小孩,又走進別人家的菜園,想拔些蘿蔔帶回去。
當他才拔了幾條蘿蔔,他的孩子忽然在背後輕聲呼喊:「唉呀!爸爸,有人在看你!」
爸爸大驚,環顧四周,慌張的問道:「啊,是嗎?人在哪裡?在哪裡啊?」
小男孩一邊指著天上,一邊回答:「爸爸!你看,月亮是不是正在看著你呀?!」
小男孩的這句話,讓爸爸愣住了。
他徐徐放下了手裡的蘿蔔,後悔的心情,使他難過,但卻也令他歡喜。
他默默的牽著孩子的手回家去了。
一路上,他想著:「偷盜是很大的罪業,大概是佛菩薩或神明的慈悲,藉由孩子的嘴,使我悔悟,使我改過向善的吧!」
其實,正道與邪途的分野,就只在一念之間而已!
那菜園主人因為菜常被偷採,氣得不得了,心想這小偷太可惡了,一定要將小偷捉起來。
就躲在樹後想捉賊。
當他看到人影正想出聲叫喊捉賊時,聽到那孩子講的話,一時也楞在那裏,望著月亮,藉著月光,菜園主人也看到小偷的臉孔,知道他是同村生活困苦的貧窮人家。
看著父子倆默默的牽手離開,他又抬頭看著月亮,心頭默默不語。
菜園主人回家後,將看到的事情告訴妻子,那妻子對菜園主人說:「嗯,那月亮不也是正看著你嗎?」
那天晚上,菜園主人一夜未眠。
隔天中午,菜園主人跑去找那偷菜的父親說:「某某呀,我家須要人手幫忙,你可不可以來幫忙呀?除了工錢外,還可以給你一些菜拿回家。」
對這額外賺錢的機會,又可溫飽一家,那父親當然滿口答應了。
當晚,這小偷父親牽著小男孩的手,蹲在台階上看著月亮,小男孩說:「啊!爸爸你看,月亮在笑呢!」
同時,菜園主人也在自宅看著月亮,對著妻子說:「從未曾感覺月亮一直都在看著我們,看著別人也看著我,看著別人在做什麼事,也看著我如何的反應……」
是啊!妳看月亮正在對著妳笑耶!
※ ※ ※
太上感應篇云:「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爺、土地神﹔又有舉意司,專門主管人們起心動念的善惡,這些都是司過之神。天心是仁慈博愛的,希望世人在獨處之時能夠生起行善去惡之念,因此才會有司過之神在暗中檢察人們的過失,衡量輕重以作為減除壽命的依據。
《詩經》提到:上帝一直都對著你,天天在鑒察著。有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諸神就在面前仔細傾聽著。《華嚴經》說:人出生後就有兩位天人跟隨,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經常見到人,人卻看不到天人,這兩位就是主管善惡的二部童子。所以說:「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地虧心,神目如電。」
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在我們每天廿四小時之中,凡是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們跟隨在身邊,不可以讓惡念持續不斷。若是偶然生起了惡念,也要立刻警覺,予以滅除。能夠這樣,那麼吉凶禍福、壽命長短的與奪之權,就可以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況是司過之神的奪算呢!
摘錄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有一天夜裡,這父親帶著他七歲的小孩,又走進別人家的菜園,想拔些蘿蔔帶回去。
當他才拔了幾條蘿蔔,他的孩子忽然在背後輕聲呼喊:「唉呀!爸爸,有人在看你!」
爸爸大驚,環顧四周,慌張的問道:「啊,是嗎?人在哪裡?在哪裡啊?」
小男孩一邊指著天上,一邊回答:「爸爸!你看,月亮是不是正在看著你呀?!」
小男孩的這句話,讓爸爸愣住了。
他徐徐放下了手裡的蘿蔔,後悔的心情,使他難過,但卻也令他歡喜。
他默默的牽著孩子的手回家去了。
一路上,他想著:「偷盜是很大的罪業,大概是佛菩薩或神明的慈悲,藉由孩子的嘴,使我悔悟,使我改過向善的吧!」
其實,正道與邪途的分野,就只在一念之間而已!
那菜園主人因為菜常被偷採,氣得不得了,心想這小偷太可惡了,一定要將小偷捉起來。
就躲在樹後想捉賊。
當他看到人影正想出聲叫喊捉賊時,聽到那孩子講的話,一時也楞在那裏,望著月亮,藉著月光,菜園主人也看到小偷的臉孔,知道他是同村生活困苦的貧窮人家。
看著父子倆默默的牽手離開,他又抬頭看著月亮,心頭默默不語。
菜園主人回家後,將看到的事情告訴妻子,那妻子對菜園主人說:「嗯,那月亮不也是正看著你嗎?」
那天晚上,菜園主人一夜未眠。
隔天中午,菜園主人跑去找那偷菜的父親說:「某某呀,我家須要人手幫忙,你可不可以來幫忙呀?除了工錢外,還可以給你一些菜拿回家。」
對這額外賺錢的機會,又可溫飽一家,那父親當然滿口答應了。
當晚,這小偷父親牽著小男孩的手,蹲在台階上看著月亮,小男孩說:「啊!爸爸你看,月亮在笑呢!」
同時,菜園主人也在自宅看著月亮,對著妻子說:「從未曾感覺月亮一直都在看著我們,看著別人也看著我,看著別人在做什麼事,也看著我如何的反應……」
是啊!妳看月亮正在對著妳笑耶!
※ ※ ※
太上感應篇云:「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爺、土地神﹔又有舉意司,專門主管人們起心動念的善惡,這些都是司過之神。天心是仁慈博愛的,希望世人在獨處之時能夠生起行善去惡之念,因此才會有司過之神在暗中檢察人們的過失,衡量輕重以作為減除壽命的依據。
《詩經》提到:上帝一直都對著你,天天在鑒察著。有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諸神就在面前仔細傾聽著。《華嚴經》說:人出生後就有兩位天人跟隨,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經常見到人,人卻看不到天人,這兩位就是主管善惡的二部童子。所以說:「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地虧心,神目如電。」
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在我們每天廿四小時之中,凡是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們跟隨在身邊,不可以讓惡念持續不斷。若是偶然生起了惡念,也要立刻警覺,予以滅除。能夠這樣,那麼吉凶禍福、壽命長短的與奪之權,就可以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況是司過之神的奪算呢!
摘錄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研究:老鼠也有惻隱心
老鼠也有惻隱之心。芝加哥大學腦神經研究員周四發表研究報告,表示老鼠在同伴被困時,會抵受朱古力粒的引誘,以救同伴為先。
研究人員指出,猿猴也有同情心,但從未有人證明鼠類是否也有同情心,「這是第一項顯示老鼠具同情心的證據」。
寧棄朱古力救同伴
研究員把30隻老鼠分成15對,每對老鼠同籠飼養兩周。牠們隨後被放在新籠中,其中一隻老鼠被綑綁,另一隻則可在籠中自由行動。研究員發現,「自由」的老鼠聽到並看到被困同伴的苦况,表現得一點也不好受,會努力幫助同伴解脫束縛,大部分老鼠最終花3到7天為同伴鬆綁。
當研究員用玩具老鼠代替被困老鼠時,真鼠並不會為其鬆綁。研究員再改變實驗模式,令被困老鼠鬆綁後不能與其同伴共處一籠,但「自由」老鼠仍義不容辭,努力為同伴鬆綁。研究員巴爾塔爾表示,這顯示老鼠並非為有鼠相伴而救同伴,而是為了停止被困老鼠的苦痛。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員把老鼠喜愛的朱古力粒和被困老鼠同伴一起放在籠中,雖然有幾隻「自由」老鼠忍不住先吃小量朱古力,但所有老鼠們都會協助同伴解困,並與牠們分享朱古力。
研究員:人沒同情心違本性
研究員梅森表示,這項研究為人類上了重要一課,「沒有同情心的人違背了我們的生理特性,如果我們能依從本性行事,將過得更好。」
※ ※ ※
仁者,人也,即是人則先天必存乎著「仁」,人若無仁,與禽無異,即是人當存有慈仁、慈悲之心懷,始能稱為「人」。而「仁」乃性之根,亦是靈之本也,失仁即失性與靈,性靈既已喪失,人性則無,獸性顯焉,不得不知。
然而仁之培育,只在加強性靈的根基(因人本就有仁),使能更加蒂深於己身之性靈之上,不使退失,故當先仁自己,仁己者,就是要經常提醒自己的良知,要能趨善而不為惡,這就是仁己的基礎。
再來,秉持這個理念,讓自己之能散發出慈悲的光芒,接著仁己之後,續接仁人,化小愛為大愛,化己慈為大悲,設法濟度身邊的人,以及苦海中汩沒的眾生,散發出純真至性的慈仁,那修果是無可限量的。盼世人能知仁、施仁、得仁,來造化自己。
轉載
研究人員指出,猿猴也有同情心,但從未有人證明鼠類是否也有同情心,「這是第一項顯示老鼠具同情心的證據」。
寧棄朱古力救同伴
研究員把30隻老鼠分成15對,每對老鼠同籠飼養兩周。牠們隨後被放在新籠中,其中一隻老鼠被綑綁,另一隻則可在籠中自由行動。研究員發現,「自由」的老鼠聽到並看到被困同伴的苦况,表現得一點也不好受,會努力幫助同伴解脫束縛,大部分老鼠最終花3到7天為同伴鬆綁。
當研究員用玩具老鼠代替被困老鼠時,真鼠並不會為其鬆綁。研究員再改變實驗模式,令被困老鼠鬆綁後不能與其同伴共處一籠,但「自由」老鼠仍義不容辭,努力為同伴鬆綁。研究員巴爾塔爾表示,這顯示老鼠並非為有鼠相伴而救同伴,而是為了停止被困老鼠的苦痛。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員把老鼠喜愛的朱古力粒和被困老鼠同伴一起放在籠中,雖然有幾隻「自由」老鼠忍不住先吃小量朱古力,但所有老鼠們都會協助同伴解困,並與牠們分享朱古力。
研究員:人沒同情心違本性
研究員梅森表示,這項研究為人類上了重要一課,「沒有同情心的人違背了我們的生理特性,如果我們能依從本性行事,將過得更好。」
※ ※ ※
仁者,人也,即是人則先天必存乎著「仁」,人若無仁,與禽無異,即是人當存有慈仁、慈悲之心懷,始能稱為「人」。而「仁」乃性之根,亦是靈之本也,失仁即失性與靈,性靈既已喪失,人性則無,獸性顯焉,不得不知。
然而仁之培育,只在加強性靈的根基(因人本就有仁),使能更加蒂深於己身之性靈之上,不使退失,故當先仁自己,仁己者,就是要經常提醒自己的良知,要能趨善而不為惡,這就是仁己的基礎。
再來,秉持這個理念,讓自己之能散發出慈悲的光芒,接著仁己之後,續接仁人,化小愛為大愛,化己慈為大悲,設法濟度身邊的人,以及苦海中汩沒的眾生,散發出純真至性的慈仁,那修果是無可限量的。盼世人能知仁、施仁、得仁,來造化自己。
轉載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難道世上真有那麼巧的事兒?
韓店鎮有個史某,極其貧困。父親死時,家裏只剩下一件青布袍子,史某準備用這袍子裝殮父親。
他的母親說:「家裏好久沒米下鍋了,拿這件衣服換錢買米,還能維持一個多月的活命,為什麼丟在墳墓裏呢?」
史某不忍心,終於還是給父親穿了入葬。鄉裏鄉親們是全知道的。
不久,有一家街坊丟了一副銀手鐲。這家主人廣加搜尋,終是亳無下落,史某人倒驣糞堆,竟在糞堆裏發現這副銀手鐲。
眾人都說:「這是上天償還你的棉袍子錢,用以表揚你的孝心啊!」
手鐲的主人用六千錢把手鐲贖回去,恰好等於一件棉袍的價錢。
或者有人說,史某的境遇是出於偶然,難道世界上真有那麼巧的事兒?如果把這說成是偶然,那麼,晉朝的王祥再卧冰也不能得魚;而三國孟宗再哭泣流淚,冬天也不會長出竹荀來。幽明之間的互相感應,總是通過一件事來顯示出它的玄機的。一般人那兒弄得懂這番道理?
※ ※ ※
福報─指人之一生,多能逢凶化吉,轉乖舛為平順;不是單一指於個案或運程而已。
因為福報之於人,大可到人生命程;小可到單一運程現象以及病禍等,可以有化轉之機。舉例而言,有人甚為忠厚篤實,周遭親友見其善良可欺,動輒設局誘騙,原意是要利用他,如有禍事推他承載,孰料他不但沒有受害,反而從事件中得福,或得利。再者,亦有事到危急,眼看不保,卻在此際得到貴人助力,或者種種扭轉,而使其免於禍事。再者,病到危急,卻有貴人指引,或醫緣貴人助力,使其轉危為安。諸此種種,悉皆可以謂之其人有福報。
所以,福報在於人,有其先決條件,才能有所契引,即是其人必要忠厚篤實,善良淳樸,這是關鍵。原因何在呢?即是牽連果報業力成熟之緣機。首先人是善良,當下即可少造業,亦即可以不惡惡相吸(如磁鐵原理),相同即可善善相引,那麼在人生運程上,可以多助力化危為安。
當然,這期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動力,那就是其人累世中有善福可以召引(此亦為諸佛聖苦口婆心勸化世人,要多行善,縱然累世未餘充裕之善福,但時猶未晚,當下即發心行善,至少可以斷除未來惡惡相引)。故眾生無需羨慕他人有福報,有為者,亦若是,你馬上行善,未來福報就應在你身上。
摘錄自因果命程定論-第十五章 福報之資糧
他的母親說:「家裏好久沒米下鍋了,拿這件衣服換錢買米,還能維持一個多月的活命,為什麼丟在墳墓裏呢?」
史某不忍心,終於還是給父親穿了入葬。鄉裏鄉親們是全知道的。
不久,有一家街坊丟了一副銀手鐲。這家主人廣加搜尋,終是亳無下落,史某人倒驣糞堆,竟在糞堆裏發現這副銀手鐲。
眾人都說:「這是上天償還你的棉袍子錢,用以表揚你的孝心啊!」
手鐲的主人用六千錢把手鐲贖回去,恰好等於一件棉袍的價錢。
或者有人說,史某的境遇是出於偶然,難道世界上真有那麼巧的事兒?如果把這說成是偶然,那麼,晉朝的王祥再卧冰也不能得魚;而三國孟宗再哭泣流淚,冬天也不會長出竹荀來。幽明之間的互相感應,總是通過一件事來顯示出它的玄機的。一般人那兒弄得懂這番道理?
※ ※ ※
福報─指人之一生,多能逢凶化吉,轉乖舛為平順;不是單一指於個案或運程而已。
因為福報之於人,大可到人生命程;小可到單一運程現象以及病禍等,可以有化轉之機。舉例而言,有人甚為忠厚篤實,周遭親友見其善良可欺,動輒設局誘騙,原意是要利用他,如有禍事推他承載,孰料他不但沒有受害,反而從事件中得福,或得利。再者,亦有事到危急,眼看不保,卻在此際得到貴人助力,或者種種扭轉,而使其免於禍事。再者,病到危急,卻有貴人指引,或醫緣貴人助力,使其轉危為安。諸此種種,悉皆可以謂之其人有福報。
所以,福報在於人,有其先決條件,才能有所契引,即是其人必要忠厚篤實,善良淳樸,這是關鍵。原因何在呢?即是牽連果報業力成熟之緣機。首先人是善良,當下即可少造業,亦即可以不惡惡相吸(如磁鐵原理),相同即可善善相引,那麼在人生運程上,可以多助力化危為安。
當然,這期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動力,那就是其人累世中有善福可以召引(此亦為諸佛聖苦口婆心勸化世人,要多行善,縱然累世未餘充裕之善福,但時猶未晚,當下即發心行善,至少可以斷除未來惡惡相引)。故眾生無需羨慕他人有福報,有為者,亦若是,你馬上行善,未來福報就應在你身上。
摘錄自因果命程定論-第十五章 福報之資糧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
良寬禪師,畢生修行參禪,從未稍懈一天,當他老年時候,從家鄉傳來一個消息,說他的外甥,不務正業,賭吃玩樂,快要傾家蕩產,家鄉父老,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是岸,重新做人。
良寬禪師終於為鄉情所感,就不辭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鄉。
良寬禪師終於和多年沒見過的外甥見面了。這位外甥非常高興與他的和尚舅父相聚,並且特地留舅父過夜。
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次晨離去的時候,就對他的外甥說道:「我想我真是老了,兩手直是發抖,可否請你幫忙把我草鞋帶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興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寬禪師慈祥的說道:「謝謝你了,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 」
禪師說完話後,掉頭就走,對於外甥的任何非法行為,一句不提,但就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蕩了。
※ ※ ※
浪子乃遊蕩無業者之稱,只知好遊放蕩、不知儉約勤勞者,謂之浪子。回頭乃及時覺悟、懺悔前非,痛心改過,去惡從善,立志從事正業,終獲成功者,謂之回頭。
金不換乃劇名,係清朝人所撰,此劇情乃演一青年名姚英,遊手好閒,敗盡家業,後來痛自懺悔,立志發奮圖強,卒獲重振家聲之故事。所以世人就以敗家浪子回頭金不換之語,取其名也。
所以浪子若能回頭從善,就可比金不換劇情中之姚英,雖敗盡家業,後來能知懺悔,改過自新,立志奮發,卒獲重興其業也。
願天下蒼生,浮沉於苦海中之浪子,及早回頭是岸,勤修大道,認清真理,不負上天好生之德,則浪子回頭金不換也。
轉載
良寬禪師終於為鄉情所感,就不辭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鄉。
良寬禪師終於和多年沒見過的外甥見面了。這位外甥非常高興與他的和尚舅父相聚,並且特地留舅父過夜。
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次晨離去的時候,就對他的外甥說道:「我想我真是老了,兩手直是發抖,可否請你幫忙把我草鞋帶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興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寬禪師慈祥的說道:「謝謝你了,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 」
禪師說完話後,掉頭就走,對於外甥的任何非法行為,一句不提,但就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蕩了。
※ ※ ※
浪子乃遊蕩無業者之稱,只知好遊放蕩、不知儉約勤勞者,謂之浪子。回頭乃及時覺悟、懺悔前非,痛心改過,去惡從善,立志從事正業,終獲成功者,謂之回頭。
金不換乃劇名,係清朝人所撰,此劇情乃演一青年名姚英,遊手好閒,敗盡家業,後來痛自懺悔,立志發奮圖強,卒獲重振家聲之故事。所以世人就以敗家浪子回頭金不換之語,取其名也。
所以浪子若能回頭從善,就可比金不換劇情中之姚英,雖敗盡家業,後來能知懺悔,改過自新,立志奮發,卒獲重興其業也。
願天下蒼生,浮沉於苦海中之浪子,及早回頭是岸,勤修大道,認清真理,不負上天好生之德,則浪子回頭金不換也。
轉載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身內的毒蛇
從前,有一位樂修佛道的修行人,決定獨往山中用功。但是,山林中卻伏藏著許多兇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禪坐,於是他便在樹下高架禪床,敷設坐具以習禪定。但是修行人於禪坐中總是昏沈頻頻,瞌睡連連,無法自制,最後終於在睡魔強力的侵襲下,沉沉睡去。
此時,天上的天人遙見沉睡中的修行人,覺得應該幫助他提振精神,精進道業,於是便以嘩笑聲使其覺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濃,難解天人的用意,還來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
因此,天人用盡心思,想著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惱。突然間,心光一閃,想到修行人平時最害怕就是毒蛇。於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現身空中,高聲驚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來了!毒蛇來了!」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從睡夢中驚醒,並且立即點燃燈火,小心翼翼地四處尋找毒蛇的蹤跡。
但是修行人尋遍了周遭,怎麼也沒發現毒蛇的影子時,便很生氣地責問天人說:「你身為天人,怎麼可以打妄語呢?根本就沒有毒蛇,你卻一直嚷著有毒蛇。」
此刻,天人即藉機告誡修行人說:「修行人啊!在你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斷地啃蝕著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為何不自觀身內的毒蛇,卻要尋趕外面的毒蛇呢?」天人說完話,隨即消隱於天際間。
聽完天人對自己的勸誡後,修行人冷靜了下來,並有所覺悟,即依天人之語,收攝六根,反觀省察,遍觀身內所藏之物,才發覺皆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終有敗壞的一天。但是自己卻常為了使它得到舒適安穩,鎮日沒溺於五陰、六塵中,乃至造作惡業,無數劫來沉淪六道,至今不得脫離,實在是得不償失,愚昧之至。
於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曉即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盡解色身實苦、空、無常、無我而超凡入聖,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神通。
※ ※ ※
人性潛藏著怠慢惰性的本質,其最主要者乃在不敢實地的去面對周遭事物,進而逃避之心態自然形成,導致放縱,日久必使心靈深處所潛藏之惰性漸漸浮顯。心靈既受怠惰性所侵蝕,自身則有著種種藉口來掩飾己身行為之無力,更也因此惰性使自身迷失,偏於正途,到終一事無成。
修行忌怠惰,因為此一怠惰障是阻絕修道精進,它能將原本修行之根基棄之無用而使修行難有成就;修行既難有成就,則久之根基亦漸受毀損而無存。因而怠惰必沉淪,必也喪失靈心自明之動力,此一動力若失,則道行惘然,又何以言道果之成就?故修行在於自我砥礪,克勤精進是成就道果的唯一力量。心靈原賦有此一用之不竭的力量,若未能以意念引動,則總難以凝聚而形成動力。然初始若知將心靈原力推動,顯露一線精進心,則定可由此突破,而開展發揮至無限,修行成就則必然可期。
修行者皆知怠惰心是止進反退之惡源,應時時警惕自勉,方不落此障中。
摘錄自修之障-第十九章 怠惰障
此時,天上的天人遙見沉睡中的修行人,覺得應該幫助他提振精神,精進道業,於是便以嘩笑聲使其覺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濃,難解天人的用意,還來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
因此,天人用盡心思,想著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惱。突然間,心光一閃,想到修行人平時最害怕就是毒蛇。於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現身空中,高聲驚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來了!毒蛇來了!」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從睡夢中驚醒,並且立即點燃燈火,小心翼翼地四處尋找毒蛇的蹤跡。
但是修行人尋遍了周遭,怎麼也沒發現毒蛇的影子時,便很生氣地責問天人說:「你身為天人,怎麼可以打妄語呢?根本就沒有毒蛇,你卻一直嚷著有毒蛇。」
此刻,天人即藉機告誡修行人說:「修行人啊!在你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斷地啃蝕著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為何不自觀身內的毒蛇,卻要尋趕外面的毒蛇呢?」天人說完話,隨即消隱於天際間。
聽完天人對自己的勸誡後,修行人冷靜了下來,並有所覺悟,即依天人之語,收攝六根,反觀省察,遍觀身內所藏之物,才發覺皆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終有敗壞的一天。但是自己卻常為了使它得到舒適安穩,鎮日沒溺於五陰、六塵中,乃至造作惡業,無數劫來沉淪六道,至今不得脫離,實在是得不償失,愚昧之至。
於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曉即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盡解色身實苦、空、無常、無我而超凡入聖,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神通。
※ ※ ※
人性潛藏著怠慢惰性的本質,其最主要者乃在不敢實地的去面對周遭事物,進而逃避之心態自然形成,導致放縱,日久必使心靈深處所潛藏之惰性漸漸浮顯。心靈既受怠惰性所侵蝕,自身則有著種種藉口來掩飾己身行為之無力,更也因此惰性使自身迷失,偏於正途,到終一事無成。
修行忌怠惰,因為此一怠惰障是阻絕修道精進,它能將原本修行之根基棄之無用而使修行難有成就;修行既難有成就,則久之根基亦漸受毀損而無存。因而怠惰必沉淪,必也喪失靈心自明之動力,此一動力若失,則道行惘然,又何以言道果之成就?故修行在於自我砥礪,克勤精進是成就道果的唯一力量。心靈原賦有此一用之不竭的力量,若未能以意念引動,則總難以凝聚而形成動力。然初始若知將心靈原力推動,顯露一線精進心,則定可由此突破,而開展發揮至無限,修行成就則必然可期。
修行者皆知怠惰心是止進反退之惡源,應時時警惕自勉,方不落此障中。
摘錄自修之障-第十九章 怠惰障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罪人只顧生命,不知戲劇好看
梁武帝,性善信佛持齋,拜誌公和尚為師,然還有奢華習性未改,常請誌公師父來作會,就命歌女演戲。
誌公心中不悅,武帝常在戲碼大鬧之時,就問師父曰:「這戲好看嗎?」
誌公答曰:「我不知。」
武帝曰:「戲在你面前做,為何不知?」
誌公曰:「我主不信,可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來交我,我自有道理。」
帝即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跪在誌公面前。
誌公即對罪人曰:「你三人皆是死罪,我今日將水一盆,安在每人頭上,如等跪在戲臺前,待戲做完之時,水無一滴出來,我就奏上萬歲,赦如無罪,水若有一點溢出,此罪不赦。」
重犯依法而去,跪在戲臺前。戲劇大鬧之時,誌公就對帝言曰:「我主問你重犯,戲碼好看麼?」
帝叫犯問曰:「戲作的好麼?」
重犯答曰:「吾等不知。」
帝聞言罵曰:「戲在如面前,為何不知!」
重犯奏曰:「罪人只顧生命,不知戲劇好看。」
誌公師父就對帝言曰:「修行之人,亦是如此。」
即赦犯人無罪,犯人得生,歡喜回家而去。
誌公作偈曰:
一盆清水綠悠悠 把來安在罪人首
君王演戲無心看 只為性命不舉頭
帝聽此偈,心中有悟,遂棄奢華之心。
※ ※ ※
念起心動,心動意生,念意偏邪,百惡叢生,罪業淵藪,蝕腐心志,念濁欲陷,傷靈敗性,無以自拔,堪憐焉!
神仙本無種,總是凡人修。俗人情欲,原非天意,創造無限財富,究意是空,鍊就不老精神,終是返本。萬事憑心理解,是道則進,非道則退;萬念惟心思忖,正念則行,欲念則除。莫貪世景奢華,莫縱情慾氾濫,不因循、不苟且、不偷生、不害世、不違德、不愧於天,正念正德是為。生死關頭不破,難離六道輪迴,道德之門不入,死後三途受苦。忠言不覺而受苦,逆語不聞而悲哀!
嗟哉!人生春夢短暫,欲害禍流長久。欲知大道真詮,惟有「清念除欲」,才能步入妙境;想得大道妙諦,非得「念欲空除」不可,始可入道之門牆,希明悟之。
摘錄自清、靜得、思省-清 部第十一章 清念除欲
誌公心中不悅,武帝常在戲碼大鬧之時,就問師父曰:「這戲好看嗎?」
誌公答曰:「我不知。」
武帝曰:「戲在你面前做,為何不知?」
誌公曰:「我主不信,可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來交我,我自有道理。」
帝即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跪在誌公面前。
誌公即對罪人曰:「你三人皆是死罪,我今日將水一盆,安在每人頭上,如等跪在戲臺前,待戲做完之時,水無一滴出來,我就奏上萬歲,赦如無罪,水若有一點溢出,此罪不赦。」
重犯依法而去,跪在戲臺前。戲劇大鬧之時,誌公就對帝言曰:「我主問你重犯,戲碼好看麼?」
帝叫犯問曰:「戲作的好麼?」
重犯答曰:「吾等不知。」
帝聞言罵曰:「戲在如面前,為何不知!」
重犯奏曰:「罪人只顧生命,不知戲劇好看。」
誌公師父就對帝言曰:「修行之人,亦是如此。」
即赦犯人無罪,犯人得生,歡喜回家而去。
誌公作偈曰:
一盆清水綠悠悠 把來安在罪人首
君王演戲無心看 只為性命不舉頭
帝聽此偈,心中有悟,遂棄奢華之心。
※ ※ ※
念起心動,心動意生,念意偏邪,百惡叢生,罪業淵藪,蝕腐心志,念濁欲陷,傷靈敗性,無以自拔,堪憐焉!
神仙本無種,總是凡人修。俗人情欲,原非天意,創造無限財富,究意是空,鍊就不老精神,終是返本。萬事憑心理解,是道則進,非道則退;萬念惟心思忖,正念則行,欲念則除。莫貪世景奢華,莫縱情慾氾濫,不因循、不苟且、不偷生、不害世、不違德、不愧於天,正念正德是為。生死關頭不破,難離六道輪迴,道德之門不入,死後三途受苦。忠言不覺而受苦,逆語不聞而悲哀!
嗟哉!人生春夢短暫,欲害禍流長久。欲知大道真詮,惟有「清念除欲」,才能步入妙境;想得大道妙諦,非得「念欲空除」不可,始可入道之門牆,希明悟之。
摘錄自清、靜得、思省-清 部第十一章 清念除欲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良善的侵蝕
某城市住了一群流浪貓及流浪狗。牠們的生活不太和平,流浪狗天性霸道,時常欺負那些温純的流浪貓,街頭巷尾的的食物都被這群流浪狗吞佔,地方充斥著一股怨戾之氣。
雀鳥們天天看著這情況,同情起貓兒的處境,就對牠們說:「貓兒們,你們這樣天天受欺負,好應該群起反抗那群惡犬才是啊!」
貓兒們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結集起來,憤起抵抗那幫惡犬。結果,流浪狗在這場戰役中大敗,地方的統治權轉交到貓兒手上。
現在街上的資源改由這班流浪貓掌控,貓兒們變得專橫起來。想起以往被欺負的情形,貓兒也肆意的欺壓那群流浪狗,連在城市裏一起生活的老鼠及雀鳥都受到這幫惡貓所欺凌,地方又回復到昔日那股怨戾的氣氛之中。
※ ※ ※
人之心念最怕的是有所偏差,因心念一有差誤,其一切生活舉止,必定有所歪歧,其本身之道德當然也會跟著沉落矣,是故人最損及道德者,莫不歸罪於無法清正己身之道德也。
人之欲望與生活上之誘因,大多就是敗亂之主要因素,雖欲正己德,有時亦出於無奈,除非有甚深之修持,否則是容易被導入歧途的,故可知在人生的修持亦屬重要之一環也。
清正己德,得由操守開始,不要有過份之欲念,能空己心,不為外界之引誘,看淡一切,心念既空,即可無祈求、無析欲,就可因空而正德矣。現今社會不良風俗(氣)之影響,導致社會清德之情況難以挽回,更趨於頹廢,致使亂象四起,都沉淪於道德敗亂之深坑裡,實在令人嘆息!盼世人能每個人本清德之正念,人人如此,個個真修,那社會就可因而敦厚矣,齊思勉之。
轉載
雀鳥們天天看著這情況,同情起貓兒的處境,就對牠們說:「貓兒們,你們這樣天天受欺負,好應該群起反抗那群惡犬才是啊!」
貓兒們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結集起來,憤起抵抗那幫惡犬。結果,流浪狗在這場戰役中大敗,地方的統治權轉交到貓兒手上。
現在街上的資源改由這班流浪貓掌控,貓兒們變得專橫起來。想起以往被欺負的情形,貓兒也肆意的欺壓那群流浪狗,連在城市裏一起生活的老鼠及雀鳥都受到這幫惡貓所欺凌,地方又回復到昔日那股怨戾的氣氛之中。
※ ※ ※
人之心念最怕的是有所偏差,因心念一有差誤,其一切生活舉止,必定有所歪歧,其本身之道德當然也會跟著沉落矣,是故人最損及道德者,莫不歸罪於無法清正己身之道德也。
人之欲望與生活上之誘因,大多就是敗亂之主要因素,雖欲正己德,有時亦出於無奈,除非有甚深之修持,否則是容易被導入歧途的,故可知在人生的修持亦屬重要之一環也。
清正己德,得由操守開始,不要有過份之欲念,能空己心,不為外界之引誘,看淡一切,心念既空,即可無祈求、無析欲,就可因空而正德矣。現今社會不良風俗(氣)之影響,導致社會清德之情況難以挽回,更趨於頹廢,致使亂象四起,都沉淪於道德敗亂之深坑裡,實在令人嘆息!盼世人能每個人本清德之正念,人人如此,個個真修,那社會就可因而敦厚矣,齊思勉之。
轉載
法律淪喪
在面對邪惡犯罪的時候,如果那些有能力剷除邪惡的人不做任何事,放縱了邪惡的話,那麼他有可能也是在造業,導致將來遭報。
清代有位余某人,在官衙當了一輩子幕僚,掌管刑律四十多年。後來,他病重瀕危之際,在燈前月下,總是恍恍惚惚能看見一些面目猙獰的鬼在眼前晃動。余某人慨嘆道:「我一輩子存心忠厚,曾發誓不錯殺一人,這些鬼又來幹什麼呢?」
這天夜裡,余某人夢見了幾個渾身是血的人站在他面前,對他說道:「你只知道為官苛刻,量刑殘酷會積下怨恨;卻不知道不辨善惡的所謂『忠厚』也能積下怨恨。那些無權無勢的弱者,淒慘的被人殺害,在臨死之時,是何等痛苦啊!真是孤魂飲泣,含恨於九泉。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看到強暴伏誅,一申心頭的積憤。」
「而你呢,卻只看到活著的可憐,看不到死去者的可悲。你以如刀之筆,舞文弄墨,用各種手段為他們開脫罪責。才使那些作惡的凶暴之徒漏網,地下的白骨沉冤無訴。請你試著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你無罪而無辜的受到別人的宰割,如若靈魂有知,旁觀別人處理獄案。眼看著他把嚴重傷害他人改為輕傷,把多傷改為少傷,把無理斷為有理,把有意改為無意,使你切齒仇恨的罪犯,輕易獲得釋放,仍讓他橫行於世。你對這種情況,是感激呢,還是怨恨呢?你不認真的思索這番道理,反而把縱惡自詡為陰功。那些在你的刀筆之下屈死,有冤不能申的陰魂,不恨你還能恨誰呢?」
余某人聽罷,惶恐不已,忽然醒來,把夢境詳細的告訴了他的兒子,並回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的見識太低下淺薄了!我的見識太低下淺薄了!」說著便倒下去,頭還沒沾枕頭,就斷氣了。
※ ※ ※
人秉天所賦之本性,即有善惡是非之心,然因墜於塵凡,受惡俗習氣所染,漸次將此所秉之天性污黑矣。
是非善惡心之辨別,乃人之良知良能,即是天性者也。今之社會受塵凡所染已甚為嚴重,致使於不復之地,故而社會道德沉淪而無以醒復。明是是之事,昧良知本性而使之其非,或認其非而為是,使得整個社會人心大變,習久而劣根深重,造罪重重,無以復甦,使得社會敗亂於糜慘之境,能使警醒乎?
是就是是,非即是非,不可以非為是,顛倒始末,讓己心之道德觀念沉淪,這就是違背良知,是造罪造業的本源,莫可不知也。當省己身,認知而修行,恢復純樸之社會道德,使得康莊善境,重現光明,願與世人齊勉之。
轉載
清代有位余某人,在官衙當了一輩子幕僚,掌管刑律四十多年。後來,他病重瀕危之際,在燈前月下,總是恍恍惚惚能看見一些面目猙獰的鬼在眼前晃動。余某人慨嘆道:「我一輩子存心忠厚,曾發誓不錯殺一人,這些鬼又來幹什麼呢?」
這天夜裡,余某人夢見了幾個渾身是血的人站在他面前,對他說道:「你只知道為官苛刻,量刑殘酷會積下怨恨;卻不知道不辨善惡的所謂『忠厚』也能積下怨恨。那些無權無勢的弱者,淒慘的被人殺害,在臨死之時,是何等痛苦啊!真是孤魂飲泣,含恨於九泉。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看到強暴伏誅,一申心頭的積憤。」
「而你呢,卻只看到活著的可憐,看不到死去者的可悲。你以如刀之筆,舞文弄墨,用各種手段為他們開脫罪責。才使那些作惡的凶暴之徒漏網,地下的白骨沉冤無訴。請你試著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你無罪而無辜的受到別人的宰割,如若靈魂有知,旁觀別人處理獄案。眼看著他把嚴重傷害他人改為輕傷,把多傷改為少傷,把無理斷為有理,把有意改為無意,使你切齒仇恨的罪犯,輕易獲得釋放,仍讓他橫行於世。你對這種情況,是感激呢,還是怨恨呢?你不認真的思索這番道理,反而把縱惡自詡為陰功。那些在你的刀筆之下屈死,有冤不能申的陰魂,不恨你還能恨誰呢?」
余某人聽罷,惶恐不已,忽然醒來,把夢境詳細的告訴了他的兒子,並回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的見識太低下淺薄了!我的見識太低下淺薄了!」說著便倒下去,頭還沒沾枕頭,就斷氣了。
※ ※ ※
人秉天所賦之本性,即有善惡是非之心,然因墜於塵凡,受惡俗習氣所染,漸次將此所秉之天性污黑矣。
是非善惡心之辨別,乃人之良知良能,即是天性者也。今之社會受塵凡所染已甚為嚴重,致使於不復之地,故而社會道德沉淪而無以醒復。明是是之事,昧良知本性而使之其非,或認其非而為是,使得整個社會人心大變,習久而劣根深重,造罪重重,無以復甦,使得社會敗亂於糜慘之境,能使警醒乎?
是就是是,非即是非,不可以非為是,顛倒始末,讓己心之道德觀念沉淪,這就是違背良知,是造罪造業的本源,莫可不知也。當省己身,認知而修行,恢復純樸之社會道德,使得康莊善境,重現光明,願與世人齊勉之。
轉載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從前,縣城南街開著兩家米店,一家叫「永昌」,另一家叫「豐裕」。
「豐裕」米店的老掌櫃眼看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就想出個多賺錢的主意。
這一天,他把調秤師傅請到家裏,避開眾人,對調秤師傅說:「麻煩師傅給調一杆十五兩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錢。」
調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忘掉了道德,滿口答應下來。老掌櫃吩咐完畢,留下調秤師傅在院裏調秤,自己就踱進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櫃有四個兒子,都幫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兒子兩個月前娶一塾師的女兒為妻。新媳婦正在屋裏做針線,公爹吩咐調秤師傅的話被她聽見了。
老掌櫃離開後,新媳婦沉思了一會兒,走出新房對調秤師傅說:「俺公爹年紀大了,有些糊塗,剛才一定是把話講錯了。請師傅調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兩串錢。不過,千萬不能讓俺公爹知道。」
調秤師傅為了再多得兩串錢,就答應了。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很快製成,調秤師傅果真沒把秤的變化告訴老掌櫃。老掌櫃曾多次請他調秤,對他的手藝信得過,當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時間後,「豐裕」米店的生意興旺起來,「永昌」米店的老主顧也趕熱鬧,紛紛轉到「豐裕」買米。
又一段時間後,縣城東街、西街的人也捨近求遠,穿街走巷來「豐裕」買米,而斜對門的「永昌」米店簡直門可羅雀。
到了年底,「豐裕」米店發了財,「永昌」米店沒法開張了,把米店讓給「豐裕」了。
※ ※ ※
富者,乃以其產業、錢財,富裕龐大,而其財產之下,足以提供許多人謀生、維持家計,進而組織建構成為一個穩定之社會族群。所以,豪富之人雖未必有權力,但其言行影響層面甚廣。因而,近代有許多大企業家,認知其企業之延續,必對社會有所回饋。易言之,存續之企業有其社會責任存在,此乃正確認知及方向。
當今社會,富並非有何罪過,怕的是為富不仁,為富不義、不慈。試看現今之世人,富者驕意縱情,說起話來咄咄逼人,不留餘地,行為乖張,無以謙恭,憑有幾分財力,為所欲為,悖情而行,不知惜福,造罪造業,這都可見到的事實。
古有云:「無商不奸」,此句廣泛影射從事商業之人,其用心必在圖利;利益當頭自然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死活。直至今日,商業之行為更因物質慾望之提昇,利益掩蓋社會公義良心,今時尤甚往昔!商人之競爭,在自然生態中,比諸弱肉強食更為可怕。因為,人心若只存在利益,則一切道德良知俱皆化為烏有,只剩下用盡心機,攫取財利。
富者多思仁、多及義、多念慈,不止可長享厚福,也才是知福、惜福之智者;絕不可胡行而福盡,必當轉貧。上天是至公至正,惡人的財富必不久留,上天不會讓惡人擁有財富且縱橫霸道太久。
轉載
「豐裕」米店的老掌櫃眼看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就想出個多賺錢的主意。
這一天,他把調秤師傅請到家裏,避開眾人,對調秤師傅說:「麻煩師傅給調一杆十五兩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錢。」
調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忘掉了道德,滿口答應下來。老掌櫃吩咐完畢,留下調秤師傅在院裏調秤,自己就踱進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櫃有四個兒子,都幫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兒子兩個月前娶一塾師的女兒為妻。新媳婦正在屋裏做針線,公爹吩咐調秤師傅的話被她聽見了。
老掌櫃離開後,新媳婦沉思了一會兒,走出新房對調秤師傅說:「俺公爹年紀大了,有些糊塗,剛才一定是把話講錯了。請師傅調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兩串錢。不過,千萬不能讓俺公爹知道。」
調秤師傅為了再多得兩串錢,就答應了。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很快製成,調秤師傅果真沒把秤的變化告訴老掌櫃。老掌櫃曾多次請他調秤,對他的手藝信得過,當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時間後,「豐裕」米店的生意興旺起來,「永昌」米店的老主顧也趕熱鬧,紛紛轉到「豐裕」買米。
又一段時間後,縣城東街、西街的人也捨近求遠,穿街走巷來「豐裕」買米,而斜對門的「永昌」米店簡直門可羅雀。
到了年底,「豐裕」米店發了財,「永昌」米店沒法開張了,把米店讓給「豐裕」了。
※ ※ ※
富者,乃以其產業、錢財,富裕龐大,而其財產之下,足以提供許多人謀生、維持家計,進而組織建構成為一個穩定之社會族群。所以,豪富之人雖未必有權力,但其言行影響層面甚廣。因而,近代有許多大企業家,認知其企業之延續,必對社會有所回饋。易言之,存續之企業有其社會責任存在,此乃正確認知及方向。
當今社會,富並非有何罪過,怕的是為富不仁,為富不義、不慈。試看現今之世人,富者驕意縱情,說起話來咄咄逼人,不留餘地,行為乖張,無以謙恭,憑有幾分財力,為所欲為,悖情而行,不知惜福,造罪造業,這都可見到的事實。
古有云:「無商不奸」,此句廣泛影射從事商業之人,其用心必在圖利;利益當頭自然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死活。直至今日,商業之行為更因物質慾望之提昇,利益掩蓋社會公義良心,今時尤甚往昔!商人之競爭,在自然生態中,比諸弱肉強食更為可怕。因為,人心若只存在利益,則一切道德良知俱皆化為烏有,只剩下用盡心機,攫取財利。
富者多思仁、多及義、多念慈,不止可長享厚福,也才是知福、惜福之智者;絕不可胡行而福盡,必當轉貧。上天是至公至正,惡人的財富必不久留,上天不會讓惡人擁有財富且縱橫霸道太久。
轉載
父母兒女因緣
有一個老母親她一共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特別能幹孝順,一個兒子就有些窩囊無能。
兩個女兒常常塞錢給老母親讓她買好吃的,可老母親又特別疼愛兒子,常常把女兒給的錢塞給兒子,讓他去隨便花費。
鄰居氣不過就去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大女兒,大女兒說她給媽媽錢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她願意怎麼花就怎麼花,如果媽媽把錢省給兒子能夠換來她的開心和尊嚴的話,那這個錢就算花得值得。老母親聽了大女兒的話特別高興,她說看著兒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
過了一個月,二女兒回來了,她知道了這個秘密後非常生氣,於是她天天守在家裡教訓開導老母親,規定她給自己買吃的買喝的,而且非要看著她吃下去不可,老母親氣得什麼都吃不下,最後抑鬱而死。
※ ※ ※
世人所有的生活起居,皆有父母情誼來照顧兒女的生活起居,在一對夫妻結合後所有的因緣,必然會產生後代兒女,這種的情況對父母者來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血及苦辛。若以父母者對自己的兒女等所有心血的結晶,是無為的付出,不論自己的兒女是聰穎、平庸、愚笨或癡呆,皆是自己所生、所養、所付出的心血結晶,可以言:對兒女的無微不至,作生養教育的根本。
千古以來,人道世界很難明白為何自己不能挑選自己的後代兒女來生養教育,是必須對「因果法則」明晰,每一對父母皆期盼自己能有好的後代兒女。這其中是否能如自己所意願來達成?不一定!此其中尚有諸多好壞、福禍、善惡的因緣,又自己的後代兒女是如何?來區分是討報者、平庸者、報恩者…等,尚有數種的情況。
世人難以明白在人道世界之中,為何會有如此的分別?就關係到汝的前世與累世的善惡因緣是如何?所有的夫妻皆期盼自己的兒女,能夠成龍成鳳,最起碼不要遺禍人世間。然而能對自己的後代兒女來訂製或挑選否?不一定!人類眾生的善惡因緣是如何?攸關前世與累世汝是否有播好種籽及深耕福德,而分別有良善的因緣與否?假如想要訂製兒女比較容易;但一般者,能有平順的後代兒女已經算是不錯。倘若後代兒女是個難以溝通的叛逆個性,又如何期盼同自己的後代兒女,能有良善的因緣否?這其中若是來報恩者,也比較不會感到有啥稀奇,如果是平庸者也就一生平平順順來度過,然而所遇到是相當不良的後代兒女,汝又作何感想否?
父母與子女的因緣有良善與平庸、及尚有業債討報的不良因緣,是對前世或累世相互加起來作評判的,未來是會產生何種的兒女等。但決不會每一位皆來討報的,這其中也有很多汝前世及累世所施與別人的恩惠,今生今世來出生汝的家中,作汝兒女來傳宗接代。不分別是報恩與報仇,皆共此時空因緣而有今生今世,這是不會跳脫人類生存的依附,如果是報恩者;相信大家都喜歡也比較讓人接受;如果是來報仇者,這種的冤親債主的討報動作,有時候根本都不能相容。
摘錄自大道因果-第二十三回 父母兒女
兩個女兒常常塞錢給老母親讓她買好吃的,可老母親又特別疼愛兒子,常常把女兒給的錢塞給兒子,讓他去隨便花費。
鄰居氣不過就去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大女兒,大女兒說她給媽媽錢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她願意怎麼花就怎麼花,如果媽媽把錢省給兒子能夠換來她的開心和尊嚴的話,那這個錢就算花得值得。老母親聽了大女兒的話特別高興,她說看著兒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
過了一個月,二女兒回來了,她知道了這個秘密後非常生氣,於是她天天守在家裡教訓開導老母親,規定她給自己買吃的買喝的,而且非要看著她吃下去不可,老母親氣得什麼都吃不下,最後抑鬱而死。
※ ※ ※
世人所有的生活起居,皆有父母情誼來照顧兒女的生活起居,在一對夫妻結合後所有的因緣,必然會產生後代兒女,這種的情況對父母者來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血及苦辛。若以父母者對自己的兒女等所有心血的結晶,是無為的付出,不論自己的兒女是聰穎、平庸、愚笨或癡呆,皆是自己所生、所養、所付出的心血結晶,可以言:對兒女的無微不至,作生養教育的根本。
千古以來,人道世界很難明白為何自己不能挑選自己的後代兒女來生養教育,是必須對「因果法則」明晰,每一對父母皆期盼自己能有好的後代兒女。這其中是否能如自己所意願來達成?不一定!此其中尚有諸多好壞、福禍、善惡的因緣,又自己的後代兒女是如何?來區分是討報者、平庸者、報恩者…等,尚有數種的情況。
世人難以明白在人道世界之中,為何會有如此的分別?就關係到汝的前世與累世的善惡因緣是如何?所有的夫妻皆期盼自己的兒女,能夠成龍成鳳,最起碼不要遺禍人世間。然而能對自己的後代兒女來訂製或挑選否?不一定!人類眾生的善惡因緣是如何?攸關前世與累世汝是否有播好種籽及深耕福德,而分別有良善的因緣與否?假如想要訂製兒女比較容易;但一般者,能有平順的後代兒女已經算是不錯。倘若後代兒女是個難以溝通的叛逆個性,又如何期盼同自己的後代兒女,能有良善的因緣否?這其中若是來報恩者,也比較不會感到有啥稀奇,如果是平庸者也就一生平平順順來度過,然而所遇到是相當不良的後代兒女,汝又作何感想否?
父母與子女的因緣有良善與平庸、及尚有業債討報的不良因緣,是對前世或累世相互加起來作評判的,未來是會產生何種的兒女等。但決不會每一位皆來討報的,這其中也有很多汝前世及累世所施與別人的恩惠,今生今世來出生汝的家中,作汝兒女來傳宗接代。不分別是報恩與報仇,皆共此時空因緣而有今生今世,這是不會跳脫人類生存的依附,如果是報恩者;相信大家都喜歡也比較讓人接受;如果是來報仇者,這種的冤親債主的討報動作,有時候根本都不能相容。
摘錄自大道因果-第二十三回 父母兒女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愛滋病兒,何罪之有?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期間,我常常想到一個問題:
一、為何有「玻璃娃娃」?
二、為何有「愛滋病兒」?
三、為何有「唐氏兒」?
四、為何有「智障兒」?
五、為何有「小兒麻痺」?
六、為何有「癌病兒」?
等等等等。
按照天道、公理、人道來說,這些剛出生的小嬰孩,什麼業均未造,什麼孽也沒有做。他她一出生,就受如此大的折磨,豈不是有失公道,天理又何在呢?是不是天下根本沒有什麼公理?
其實我想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問到我的問題,初生嬰兒,何罪之有?為何一出生就要他她受盡這苦難的一生?
我為此事,曾尋求破解。
我到「五不還天」,這五不還天,是得「不還果」的人所居,也即是斷了欲界修惑,九品中的第七品及第八品之位,所謂不還,是不會再回到欲界人間了之義。
此境界在「色界」、「無色界」的上境,是不還果。
我問不還果的仙人:
「還回娑婆人間嗎?」
「不回了。」
「有沒有例外的?」我問。
「少。」
我說:「少是少,但,畢竟還有。」
仙人告訴我:
「所謂五不還天,全是斷除煩惱,而般涅槃的聖者。不管死於欲界、生於色界、色界勤修、長形解脫、斷一切餘惑,均入五不還天。」
仙人再說:
「大凡這樣的聖者,是不會回到人間去的。但得須陀洹果的,得斯陀含果的,得阿那含果的,得阿羅漢果的。」
「像『斯陀含果』,又稱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中的前六品,尚餘後三品,為了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人間與天界,受生一度,一度往來也。」
「所以有一返、二返、三返。」
仙人說:
「更有天上界的天人,因為娑婆人間的業報未盡,有善恩或業緣未全盡,必須到人間走一遭,便下生人間了。」
仙人說:
「然而,人間混濁,容易迷失本性,因而一返、二返、三返的天人,大部分選擇成了『玻璃娃娃』、『愛滋病兒』、『唐氏兒』、『智障兒』、『小兒痳痺』、『癌病兒』等等。一者不迷失本性,二者不再造業,三者完了人間的宿業,例如有『軟骨兒』,只受恩人供養,等宿緣一盡,便返回天上界,不再受生人間。」
我問:
「供養者其苦倍甚!」我感嘆。
仙人答:
「這也是消恩人的孽業。」
仙人再說:「娑婆人間是染缸,生得太正常,必然又造出無數的孽,倒不如一出生就是玻璃娃娃來得清淨!」
我倒抽一口冷氣。
是的,是的,業緣果報非常渺渺茫茫,其中不可思議的事情太多,想不到昭昭明明的「智障兒」,竟是人間避業的天人,真是令人想不到,想不到想不清。
這就是「還我公道」吧!
摘錄自神行悠悠-我思我見
一、為何有「玻璃娃娃」?
二、為何有「愛滋病兒」?
三、為何有「唐氏兒」?
四、為何有「智障兒」?
五、為何有「小兒麻痺」?
六、為何有「癌病兒」?
等等等等。
按照天道、公理、人道來說,這些剛出生的小嬰孩,什麼業均未造,什麼孽也沒有做。他她一出生,就受如此大的折磨,豈不是有失公道,天理又何在呢?是不是天下根本沒有什麼公理?
其實我想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問到我的問題,初生嬰兒,何罪之有?為何一出生就要他她受盡這苦難的一生?
我為此事,曾尋求破解。
我到「五不還天」,這五不還天,是得「不還果」的人所居,也即是斷了欲界修惑,九品中的第七品及第八品之位,所謂不還,是不會再回到欲界人間了之義。
此境界在「色界」、「無色界」的上境,是不還果。
我問不還果的仙人:
「還回娑婆人間嗎?」
「不回了。」
「有沒有例外的?」我問。
「少。」
我說:「少是少,但,畢竟還有。」
仙人告訴我:
「所謂五不還天,全是斷除煩惱,而般涅槃的聖者。不管死於欲界、生於色界、色界勤修、長形解脫、斷一切餘惑,均入五不還天。」
仙人再說:
「大凡這樣的聖者,是不會回到人間去的。但得須陀洹果的,得斯陀含果的,得阿那含果的,得阿羅漢果的。」
「像『斯陀含果』,又稱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中的前六品,尚餘後三品,為了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人間與天界,受生一度,一度往來也。」
「所以有一返、二返、三返。」
仙人說:
「更有天上界的天人,因為娑婆人間的業報未盡,有善恩或業緣未全盡,必須到人間走一遭,便下生人間了。」
仙人說:
「然而,人間混濁,容易迷失本性,因而一返、二返、三返的天人,大部分選擇成了『玻璃娃娃』、『愛滋病兒』、『唐氏兒』、『智障兒』、『小兒痳痺』、『癌病兒』等等。一者不迷失本性,二者不再造業,三者完了人間的宿業,例如有『軟骨兒』,只受恩人供養,等宿緣一盡,便返回天上界,不再受生人間。」
我問:
「供養者其苦倍甚!」我感嘆。
仙人答:
「這也是消恩人的孽業。」
仙人再說:「娑婆人間是染缸,生得太正常,必然又造出無數的孽,倒不如一出生就是玻璃娃娃來得清淨!」
我倒抽一口冷氣。
是的,是的,業緣果報非常渺渺茫茫,其中不可思議的事情太多,想不到昭昭明明的「智障兒」,竟是人間避業的天人,真是令人想不到,想不到想不清。
這就是「還我公道」吧!
摘錄自神行悠悠-我思我見
沒錢的袋鼠
森林裡來了一個乞丐,他形容枯槁,衣衫襤褸,渾身還散發著一股異味,大家見而厭之,惟恐避之不及,實在躲避不及的,只好給他一點錢,快快打發他走。
當乞丐走到袋鼠面前,袋鼠翻遍身上的口袋,抱歉地說:「朋友,對不起,我跟你一樣的窮呢。」
沒想到乞丐卻緊緊握著他的手,連聲稱謝。
※ ※ ※
錢與財在世間迷亂了多少癡呆,錢財在世間造就不少之德業,同時也造害不少之罪惡,這都是不明錢財之用及錢財運用之妙所導致,這也是世間悲情之所在也。然而錢財能知善用者,不但可藉財造德立業,更能福眾。如果不能妥用,就是造罪造業之根源,亦會因而沉迷而無法自拔,這都是不明其為害之癥結所引起之關,令人惋惜也。
試問世人:你一身能穿著多少衣物?而衣物之貴賤,其分別在那?其實只不過由其能蔽體求暖而已,一件數十萬元之衣物與一件二、三百元之衣物遮身同樣溫暖,同時說不定價高之衣物,還怕污穢了,又怕被偷搶,何苦來哉?不如價低的,就沒有這個煩惱。再問:人之肚皮,一個饅頭、一碗稀飯,就可充飢養身,何必求得餐餐豐盛,大魚大肉,不只會因而傷身(造成血濁、高血壓等諸疾),更是浪費物質之禍首,這又何必呢?如能以此思悟之,拼命爭取,擁有再多之錢財,其又有何用呢?
世人當知有甚多之事情都是由於自己所造成,而欲求錢財之強烈欲望,也因而造成深罪-不可原諒。如今之社會,為了錢財所造成世間之悲哀事例實在太多了,無法一時述盡。多思悟錢財之善用,不陷入錢財之迷途,就可輕鬆愉如,勉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七章 為錢為財,逆亂胡來
當乞丐走到袋鼠面前,袋鼠翻遍身上的口袋,抱歉地說:「朋友,對不起,我跟你一樣的窮呢。」
沒想到乞丐卻緊緊握著他的手,連聲稱謝。
※ ※ ※
錢與財在世間迷亂了多少癡呆,錢財在世間造就不少之德業,同時也造害不少之罪惡,這都是不明錢財之用及錢財運用之妙所導致,這也是世間悲情之所在也。然而錢財能知善用者,不但可藉財造德立業,更能福眾。如果不能妥用,就是造罪造業之根源,亦會因而沉迷而無法自拔,這都是不明其為害之癥結所引起之關,令人惋惜也。
試問世人:你一身能穿著多少衣物?而衣物之貴賤,其分別在那?其實只不過由其能蔽體求暖而已,一件數十萬元之衣物與一件二、三百元之衣物遮身同樣溫暖,同時說不定價高之衣物,還怕污穢了,又怕被偷搶,何苦來哉?不如價低的,就沒有這個煩惱。再問:人之肚皮,一個饅頭、一碗稀飯,就可充飢養身,何必求得餐餐豐盛,大魚大肉,不只會因而傷身(造成血濁、高血壓等諸疾),更是浪費物質之禍首,這又何必呢?如能以此思悟之,拼命爭取,擁有再多之錢財,其又有何用呢?
世人當知有甚多之事情都是由於自己所造成,而欲求錢財之強烈欲望,也因而造成深罪-不可原諒。如今之社會,為了錢財所造成世間之悲哀事例實在太多了,無法一時述盡。多思悟錢財之善用,不陷入錢財之迷途,就可輕鬆愉如,勉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七章 為錢為財,逆亂胡來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落花飄零意自閒
有一位無果禪師深居幽谷一心參禪,二十餘年來都由一對母女護法供養,由於一直未能明心,深怕信施難消,故想出山尋師訪道,以明生死大事。
護法的母女知道後,要求禪師能多留幾日,以等她們做一件衲衣送給禪師。
母女二人回家後,馬上著手剪裁縫製,並一針念一句彌陀聖號。做畢,再包了四錠馬蹄銀,送給無果禪師做路費。
禪師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準備明日動身下山,是夜仍坐禪養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執一旗,後隨數人鼓吹而來,扛一朵很大的蓮花,到禪師面前。
童子說:「請禪師上蓮華台!」
禪師心中暗想:「我修禪定功夫,未修淨土法門,就算修淨土法門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無果禪師不理他,童子又再三的勸請,說勿錯過,無果禪師就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蓮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諸樂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禪師正要動身時,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問無果禪師道:「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嗎?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用刀破開,見此引磬,知是禪師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為什麼會從馬腹中生出來呢?」
無果禪師聽後,汗流浹背,乃作偈曰:「一襲衲衣一張皮,四錠元寶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幾與汝家作馬兒!」
說後,乃將衣銀還於母女二人,一別而去。
※ ※ ※
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懂得割捨,必然會使生活複雜,情緒不穩定;若能以單純理念去生活,必能剔除種種的誘惑與干擾;若能知寡欲,必可免除種種的紛擾。
單純與知足,是禪者所謂的「無」。「無」就是否定虛妄,肯定真我。「無」就是息心息念,精神專注,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所謂:「先歇諸緣,休息萬事。」這是大乘頓悟法門。只有透過淨化自心,智慧就會綻放出光芒,情緒自然可得真正的平靜。
一個人若能抗拒引誘,就能當自己的主人;若能否定貪婪,就能平靜心安;若能有所不為,就必有所為也。
世人往往礙於情面,勉強答應不該應允之事,不敢推辭,才會壞了大事。一念心動,涉入陷阱;一念心貪,鑄成大錯。不懂以否定來肯定真心,才會迷入於困局。
所謂:「水流雖急,境長靜;落花飄零,意自閒。」在如今忙碌緊張的社會裡,世局變化有如急流,人事變遷復如白雲蒼狗,只有把心靜下來,才能看出真實的事象,如不懂否定與割捨,就難免有迷失之憾。
「無字參」是很美的,有助於撥雲見日,開朗心性,把心平靜下來,從虛幻中走出,看出真正的自我。
摘錄自禪-第六二章 以否定肯定自我
護法的母女知道後,要求禪師能多留幾日,以等她們做一件衲衣送給禪師。
母女二人回家後,馬上著手剪裁縫製,並一針念一句彌陀聖號。做畢,再包了四錠馬蹄銀,送給無果禪師做路費。
禪師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準備明日動身下山,是夜仍坐禪養息,忽至半夜,有一青衣童子,手執一旗,後隨數人鼓吹而來,扛一朵很大的蓮花,到禪師面前。
童子說:「請禪師上蓮華台!」
禪師心中暗想:「我修禪定功夫,未修淨土法門,就算修淨土法門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無果禪師不理他,童子又再三的勸請,說勿錯過,無果禪師就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插在蓮花台上。不久,童子和諸樂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禪師正要動身時,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問無果禪師道:「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嗎?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用刀破開,見此引磬,知是禪師之物,故特送回,只是不知為什麼會從馬腹中生出來呢?」
無果禪師聽後,汗流浹背,乃作偈曰:「一襲衲衣一張皮,四錠元寶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幾與汝家作馬兒!」
說後,乃將衣銀還於母女二人,一別而去。
※ ※ ※
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懂得割捨,必然會使生活複雜,情緒不穩定;若能以單純理念去生活,必能剔除種種的誘惑與干擾;若能知寡欲,必可免除種種的紛擾。
單純與知足,是禪者所謂的「無」。「無」就是否定虛妄,肯定真我。「無」就是息心息念,精神專注,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所謂:「先歇諸緣,休息萬事。」這是大乘頓悟法門。只有透過淨化自心,智慧就會綻放出光芒,情緒自然可得真正的平靜。
一個人若能抗拒引誘,就能當自己的主人;若能否定貪婪,就能平靜心安;若能有所不為,就必有所為也。
世人往往礙於情面,勉強答應不該應允之事,不敢推辭,才會壞了大事。一念心動,涉入陷阱;一念心貪,鑄成大錯。不懂以否定來肯定真心,才會迷入於困局。
所謂:「水流雖急,境長靜;落花飄零,意自閒。」在如今忙碌緊張的社會裡,世局變化有如急流,人事變遷復如白雲蒼狗,只有把心靜下來,才能看出真實的事象,如不懂否定與割捨,就難免有迷失之憾。
「無字參」是很美的,有助於撥雲見日,開朗心性,把心平靜下來,從虛幻中走出,看出真正的自我。
摘錄自禪-第六二章 以否定肯定自我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5美元一句說話
某個政黨有位剛嶄露頭角的候選人,被人引薦到一位資深的政界要人那裡,希望這位政界要人能告訴他一些政治上獲得成功的經驗,以及如何獲得選票。
但這位政界要人提出了一個條件,他說「你每次打斷我的說話,就得付5美元。」
候選人說:「好的,沒問題。」
「那什麼時候開始?」政客問道。
「現在,馬上就可以開始。」
「很好。第一條是,對你聽到的對自己的抵毀或者侮蔑,一定不要感到憤怒。隨時都要注意這一點。」
「噢,我能做到。不管人們說我什麼,我都不會生氣。我對別人的話毫不在乎。」
「很好,這是我經驗的第一條。但是,坦白的說,我是不願意你這樣一個不道德的流氓當選的……」
「先生,你怎麼能……」
「請付5美元。」
「哦!啊!這只是一個教訓,對不對?」
「哦,是的,這是一個教訓。但是實際上也是我的看法……」資深政客輕蔑地說。
「你怎麼能這麼說……」新人似乎要發怒了。
「請付5美元。」
「哦!啊!」他氣急敗壞地說,「這又是一個教訓。你的10美元也賺得太容易了。」
「沒錯,10美元。你是否先付清錢,然後我們再繼續談?因為,誰都知道,你有不講信用和喜歡賴帳的'美名'……」
「你這個可惡的傢伙!」年輕人發怒了。
「請付5美元。」
「啊!又一個教訓。噢,我最好試著控制自己的脾氣。」
「好,收回前面的話。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我認為你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一個人物,因為考慮到你低賤的家庭出生,又有那樣一個聲名狼藉的父親……」
「你才是一個惡棍!」
「請付5美元。」
這是這個年輕人學會自我克制的第一課,他為此付出了高昂的學費。
然後那個政界要人說:「現在就不是5美元的問題了。你要記住,你每發一次火或者對自己所受到的侮辱而生氣時,至少會因此而失去一張選票。對你來說,選票可比銀行的選票值錢得多。」
※ ※ ※
人間之興旺,乃由於彼此善巧溝通、能言善道,則容易培育人際巧妙關係;人之將敗,亦由於言語所形成,一個人用文遣字若是不當,則容易讓別人產生不悅,一旦自己的言語用詞上剛好觸動他人禁忌,則容易因此產生不必要之麻煩。
眾生一句言語文詞不當時,有可能因此得罪於官員,促使此官員對眾生行運百般刁難,或使事業常不能順利、或使工程常不能標取,乃至種種不如意事發生,此皆言語得罪官員所導致之不如意。若是一個言語不當得罪於小人,則雖自己在職場上勞心勞力、認真付出,亦將有不利於自己的流言產生。言語得罪主管,則必然常遭主管所不悅。言語得罪同事,則必遭排斥。一旦言語不當而得罪於同學,則在學堂裡必常遭受到作弄與欺凌。言語得罪廠商,則恐怕訂單要受到刁難,甚至從此失去一名廠商。若是在家庭裡言語有欠妥當,則必令家庭起風波。
人是群居之動物,人與人之間尚須言語之溝通方能知曉自我表達之需求,因而用語之間如何恰好分寸,此為一門深探之學問。佛云:「廣結善緣」,君子在與人談吐上,不但要做到本身言語皆令人中聽,並且得在文詞上不得罪於任何人,時時謹慎言語,保持正心誠意,於文詞上要能夠有內涵、有人文,讓他人聽聞自己的言語時,心中產生歡喜,如此才能表現出君子之翩翩風範也。
轉載
但這位政界要人提出了一個條件,他說「你每次打斷我的說話,就得付5美元。」
候選人說:「好的,沒問題。」
「那什麼時候開始?」政客問道。
「現在,馬上就可以開始。」
「很好。第一條是,對你聽到的對自己的抵毀或者侮蔑,一定不要感到憤怒。隨時都要注意這一點。」
「噢,我能做到。不管人們說我什麼,我都不會生氣。我對別人的話毫不在乎。」
「很好,這是我經驗的第一條。但是,坦白的說,我是不願意你這樣一個不道德的流氓當選的……」
「先生,你怎麼能……」
「請付5美元。」
「哦!啊!這只是一個教訓,對不對?」
「哦,是的,這是一個教訓。但是實際上也是我的看法……」資深政客輕蔑地說。
「你怎麼能這麼說……」新人似乎要發怒了。
「請付5美元。」
「哦!啊!」他氣急敗壞地說,「這又是一個教訓。你的10美元也賺得太容易了。」
「沒錯,10美元。你是否先付清錢,然後我們再繼續談?因為,誰都知道,你有不講信用和喜歡賴帳的'美名'……」
「你這個可惡的傢伙!」年輕人發怒了。
「請付5美元。」
「啊!又一個教訓。噢,我最好試著控制自己的脾氣。」
「好,收回前面的話。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這樣,我認為你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一個人物,因為考慮到你低賤的家庭出生,又有那樣一個聲名狼藉的父親……」
「你才是一個惡棍!」
「請付5美元。」
這是這個年輕人學會自我克制的第一課,他為此付出了高昂的學費。
然後那個政界要人說:「現在就不是5美元的問題了。你要記住,你每發一次火或者對自己所受到的侮辱而生氣時,至少會因此而失去一張選票。對你來說,選票可比銀行的選票值錢得多。」
※ ※ ※
人間之興旺,乃由於彼此善巧溝通、能言善道,則容易培育人際巧妙關係;人之將敗,亦由於言語所形成,一個人用文遣字若是不當,則容易讓別人產生不悅,一旦自己的言語用詞上剛好觸動他人禁忌,則容易因此產生不必要之麻煩。
眾生一句言語文詞不當時,有可能因此得罪於官員,促使此官員對眾生行運百般刁難,或使事業常不能順利、或使工程常不能標取,乃至種種不如意事發生,此皆言語得罪官員所導致之不如意。若是一個言語不當得罪於小人,則雖自己在職場上勞心勞力、認真付出,亦將有不利於自己的流言產生。言語得罪主管,則必然常遭主管所不悅。言語得罪同事,則必遭排斥。一旦言語不當而得罪於同學,則在學堂裡必常遭受到作弄與欺凌。言語得罪廠商,則恐怕訂單要受到刁難,甚至從此失去一名廠商。若是在家庭裡言語有欠妥當,則必令家庭起風波。
人是群居之動物,人與人之間尚須言語之溝通方能知曉自我表達之需求,因而用語之間如何恰好分寸,此為一門深探之學問。佛云:「廣結善緣」,君子在與人談吐上,不但要做到本身言語皆令人中聽,並且得在文詞上不得罪於任何人,時時謹慎言語,保持正心誠意,於文詞上要能夠有內涵、有人文,讓他人聽聞自己的言語時,心中產生歡喜,如此才能表現出君子之翩翩風範也。
轉載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窮人再拿出一點,還是窮人
一位叔叔領著侄子到北方某腫瘤醫院看眼疾,由於手術費太高,無力承擔,只好沿街乞討。
某報記者獲知此情況後,就他們的處境寫了長篇報導刊發在報紙上,呼籲社會各界給他們叔侄倆以幫助。
沒想到的是,這篇報導刊出的第二天,就有許多人來報社捐款。更沒想到的是,竟有一個下崗工人,領著自己殘疾的兒子來捐款。
報社記者趁機採訪這位下崗工人,問他為何在自己如此窘迫的情況下還要去救助別人。
那位下崗工人歲數並不大,但看起來蒼老了許多。他只說了一句話,卻讓那位記者回味了許久:
「窮人再拿出一點來,還是窮人,這是不會改變的。不同的是,當我看到被救助的人眉頭舒展開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自己內心的富有。」
※ ※ ※
「有餘而施非難,不足施之為難。施所不欲非難,施己所愛甚難。」
自古有云:「施比受更有福」,因為能喜捨給別人,就表示自己有能力;而接受別人的施捨,則是暗示自己能力上有種種之缺乏。因此,能喜捨給別人,表示自己是福德中人。
一般眾生之心,往往是等待接受他人的贈與,等待著別人的布施捨予,因此經常在樂受中點滴消耗福德而不自知。幸普天之下,尚有一部份眾生能知悉修善、積德以延續福德,亦使社會某些角落之人群,得以感受到世間還是有溫暖之存在。
佛云:「富貴福田從佈施中來」,因果經云:「一文喜捨、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世人宜知之,福田是從喜捨中來,耕造多,福田便播得深;慈悲喜捨耕造少,福田便得淺,若在世不肯勤喜捨,吝嗇之後將換來貧窮身份,此並非天不慈憫賜福,而是世人不肯自耕種福。
故奉勸世人積極耕種福田,未來便有光明大道行,否則坐吃山空,待有心欲耕福時,恐已是福份難相接續也,勉之乘早植福。
轉載
某報記者獲知此情況後,就他們的處境寫了長篇報導刊發在報紙上,呼籲社會各界給他們叔侄倆以幫助。
沒想到的是,這篇報導刊出的第二天,就有許多人來報社捐款。更沒想到的是,竟有一個下崗工人,領著自己殘疾的兒子來捐款。
報社記者趁機採訪這位下崗工人,問他為何在自己如此窘迫的情況下還要去救助別人。
那位下崗工人歲數並不大,但看起來蒼老了許多。他只說了一句話,卻讓那位記者回味了許久:
「窮人再拿出一點來,還是窮人,這是不會改變的。不同的是,當我看到被救助的人眉頭舒展開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自己內心的富有。」
※ ※ ※
「有餘而施非難,不足施之為難。施所不欲非難,施己所愛甚難。」
自古有云:「施比受更有福」,因為能喜捨給別人,就表示自己有能力;而接受別人的施捨,則是暗示自己能力上有種種之缺乏。因此,能喜捨給別人,表示自己是福德中人。
一般眾生之心,往往是等待接受他人的贈與,等待著別人的布施捨予,因此經常在樂受中點滴消耗福德而不自知。幸普天之下,尚有一部份眾生能知悉修善、積德以延續福德,亦使社會某些角落之人群,得以感受到世間還是有溫暖之存在。
佛云:「富貴福田從佈施中來」,因果經云:「一文喜捨、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世人宜知之,福田是從喜捨中來,耕造多,福田便播得深;慈悲喜捨耕造少,福田便得淺,若在世不肯勤喜捨,吝嗇之後將換來貧窮身份,此並非天不慈憫賜福,而是世人不肯自耕種福。
故奉勸世人積極耕種福田,未來便有光明大道行,否則坐吃山空,待有心欲耕福時,恐已是福份難相接續也,勉之乘早植福。
轉載
當官還是成仙
唐玄宗時的右丞相李林甫,二十歲時還沒有讀書。他在東都洛陽時,愛好狩獵打球、架鷹養狗。他常常在城裡的槐壇下騎驢打球,幾乎天天都去。有時騎驢打球累了,就坐在地上或頭枕著手躺在地上歇息。
一天,有個長相醜陋的道士對坐在地上的李林甫說:「騎驢打球有什麼可樂的,值得你這樣沉迷呢?」
李林甫生氣的望著道士說:「關你什麼事?!」道士就走了。
第二天道士又來了,對李林甫又重複了昨天的話。李林甫從小就聰明悟性好,立刻意識到道士非平凡之人,就起身理好衣服,向道士施禮致謝。
道士說:「郎君你雖然擅長騎驢打球,如果有一天突然從驢背上摔下來的話,你將後悔莫及!」
李林甫馬上向道士表示今後要修身,謹慎,不再騎驢打球了。道士聽後笑著說:「三天后的五更時,我在這裡等你。」李林甫答應了。
到了約定的時間,道士已經先他而到。道士說:「你為何來晚了?」李林甫忙陪罪道不是。道士讓李林甫三天后五更再來。到了那天,李林甫半夜就趕到約定的地點,等了很久道士才來。這次道士顯得很高興,與李林甫談笑融洽,並說:「我在人世已經五百年了,看見你已名列仙籍,如果修練的話,你將會白日昇天成仙。如果你不願意成仙,那麼你有當二十年唐朝宰相的命,而且大權在握。你今天先回去,好好想想,三天后的五更時我們再在此會面。」
李林甫回去後,暗自思忖:「我出身皇家宗室,自小就俠義,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白日昇天成仙哪有做宰相好?」決定後,李林甫如期去見道士,說自己想當宰相,不願成仙。
道士聽後,嗟嘆不已,並斥責李林甫說:「我在人間考察了五百年才遇見你這一個可以成仙的人,可惜可惜!」
李林甫聽了想反悔,道士說:「不行,神明已知道了。」臨別時道士告誡李林甫說:「二十年宰相,掌握著生殺大權,威振天下,然而你千萬不要暗藏壞心玩陰謀害人,要廣泛救拔眾生,不要亂殺無辜,多積陰德。這樣的話,三百年後,你就能白日昇天成仙了。現在你的官祿已至,可以進京做官了。」李林甫匍匐在地上哭泣著叩拜,道士和他握手告別。
當時,李林甫的堂叔在京城中為庫部郎中,李林甫就進京去拜見他。堂叔因為李林甫一向放縱浪蕩,很少教導他,也不和他來往,當看見他時,頗感驚奇地問道:「你怎麼到京城來了?」
李林甫說:「侄兒知道從前錯了,這次來拜見堂叔,是想從此改邪歸正好好讀書,如果做不到,情願受堂叔的鞭打。」
堂叔感到非常詫異,並未馬上讓他讀書,而是讓他監查每次宴請賓客前的杯盤餐具的準備工作。他辦事認真,所用餐具被洗刷的干乾淨淨,排列的工工整整。有時堂叔讓李林甫去辦事,即使雪深過踝,也不推辭。堂叔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好,常和同朝大臣們說起他這個侄子,好名遠揚。後來在堂叔的關照下,李林甫被任命為贊善大夫,不到十年的時間,當上了宰相。
李林甫胸有城府,精於權術,能知道皇帝的心思,深得皇上的恩寵。他獨攬大權,權傾朝野,宮廷內外上上下下無不畏懼。幾年後,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誅殺異己,冤死相繼,冤獄連連。完全忘了當初槐壇下道士的告誡。
當時,要想拜見李林甫,必須在離他府邸很遠的地方就得下馬步行。忽然有一天中午時,有人敲李林甫家的門,看門人吃驚地開了門,只見門口站著一位枯瘦的道士,說要見李相國。看門人除了大聲呵斥著要把道士趕走,還把他捆起來送到官府,道士後來微笑而去。
第二天中午,道士又來了,看門人只好告訴了李林甫。李林甫說:「我不記得曾認識過什麼道士,你讓他進來。」等道士進來後,李林甫突然醒悟,原來這道士正是在槐壇下所見的那個人,頓時慚愧害怕至極,不知所措。想起道士預言自己只能當二十年宰相,現在恰好二十年,可是自己卻沒有遵守道士當初的告誡。想到這裡,李林甫心裡發緊,如同生病一般,趕緊向道士行禮。
道士迎上去笑著說:「相公可好?我當初的告誡你一點也沒聽,讓你積陰德,你卻枉殺了許多人。上天對你的所做所為瞭如指掌,你就不怕對你降下懲罰嗎?!」李林甫只是不斷地磕頭。
李林甫問道士說:「當年你說過我有上天成仙的緣份,現在還有這種可能嗎?」
道士說:「由於你在人間的行為太惡劣,與道不和,折去你三百年仙緣。你的仙緣往後推遲了六百年。六百年後,你才能成仙。
第二天道士與李林甫道別,李林甫以厚禮相贈,道士概不接受,只是揮揮手說:「好自為之吧,六百年後,我才能再見到你。」說罷,道士一出門就不見了,不知去了何處。
李林甫本是有德之人,才有仙緣,可他迷在人間為名利所誘,忘了道士讓他廣救眾生,積德行善的告誡,誅殺異己,失德,從而造成仙緣被推遲三百年。如果輪迴中,他還是不清醒,或許永遠失去成仙的機緣。
※ ※ ※
世間萬物皆有生滅,木之枯老死亡、山河異動毀滅,人身亦幾何在?世人皆因認假為真忘卻了靈性根本,故一再的迷戀這紅塵,以為這個相界是一切擁有與永久之地,此是世人的慧根未啟發,智無以出迷入悟,對世間的一切總是難捨難棄執著放不下,久久沉淪致身心靈都無一得解脫矣。
上蒼不忍,大悲大慈頻降人間,順應因緣示現機緣妙法,為指引明燈照亮世人心燈,明心見性,擺脫塵世假相束縛,清靜靈心見性開悟,更借由各種殊勝方便法指引修善立德。世人能在今時年代福報應是深厚,聞法修行可說如得捷徑,但卻常忽略這個殊勝時機。
願世人莫再一意孤行執著,當明白歲月從時間中漸漸消逝,把握有此假身,莫待生命走到盡頭,才想回頭學習,那可為時已晚矣。
轉載
一天,有個長相醜陋的道士對坐在地上的李林甫說:「騎驢打球有什麼可樂的,值得你這樣沉迷呢?」
李林甫生氣的望著道士說:「關你什麼事?!」道士就走了。
第二天道士又來了,對李林甫又重複了昨天的話。李林甫從小就聰明悟性好,立刻意識到道士非平凡之人,就起身理好衣服,向道士施禮致謝。
道士說:「郎君你雖然擅長騎驢打球,如果有一天突然從驢背上摔下來的話,你將後悔莫及!」
李林甫馬上向道士表示今後要修身,謹慎,不再騎驢打球了。道士聽後笑著說:「三天后的五更時,我在這裡等你。」李林甫答應了。
到了約定的時間,道士已經先他而到。道士說:「你為何來晚了?」李林甫忙陪罪道不是。道士讓李林甫三天后五更再來。到了那天,李林甫半夜就趕到約定的地點,等了很久道士才來。這次道士顯得很高興,與李林甫談笑融洽,並說:「我在人世已經五百年了,看見你已名列仙籍,如果修練的話,你將會白日昇天成仙。如果你不願意成仙,那麼你有當二十年唐朝宰相的命,而且大權在握。你今天先回去,好好想想,三天后的五更時我們再在此會面。」
李林甫回去後,暗自思忖:「我出身皇家宗室,自小就俠義,二十年宰相,重權在己,白日昇天成仙哪有做宰相好?」決定後,李林甫如期去見道士,說自己想當宰相,不願成仙。
道士聽後,嗟嘆不已,並斥責李林甫說:「我在人間考察了五百年才遇見你這一個可以成仙的人,可惜可惜!」
李林甫聽了想反悔,道士說:「不行,神明已知道了。」臨別時道士告誡李林甫說:「二十年宰相,掌握著生殺大權,威振天下,然而你千萬不要暗藏壞心玩陰謀害人,要廣泛救拔眾生,不要亂殺無辜,多積陰德。這樣的話,三百年後,你就能白日昇天成仙了。現在你的官祿已至,可以進京做官了。」李林甫匍匐在地上哭泣著叩拜,道士和他握手告別。
當時,李林甫的堂叔在京城中為庫部郎中,李林甫就進京去拜見他。堂叔因為李林甫一向放縱浪蕩,很少教導他,也不和他來往,當看見他時,頗感驚奇地問道:「你怎麼到京城來了?」
李林甫說:「侄兒知道從前錯了,這次來拜見堂叔,是想從此改邪歸正好好讀書,如果做不到,情願受堂叔的鞭打。」
堂叔感到非常詫異,並未馬上讓他讀書,而是讓他監查每次宴請賓客前的杯盤餐具的準備工作。他辦事認真,所用餐具被洗刷的干乾淨淨,排列的工工整整。有時堂叔讓李林甫去辦事,即使雪深過踝,也不推辭。堂叔對他的印象越來越好,常和同朝大臣們說起他這個侄子,好名遠揚。後來在堂叔的關照下,李林甫被任命為贊善大夫,不到十年的時間,當上了宰相。
李林甫胸有城府,精於權術,能知道皇帝的心思,深得皇上的恩寵。他獨攬大權,權傾朝野,宮廷內外上上下下無不畏懼。幾年後,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誅殺異己,冤死相繼,冤獄連連。完全忘了當初槐壇下道士的告誡。
當時,要想拜見李林甫,必須在離他府邸很遠的地方就得下馬步行。忽然有一天中午時,有人敲李林甫家的門,看門人吃驚地開了門,只見門口站著一位枯瘦的道士,說要見李相國。看門人除了大聲呵斥著要把道士趕走,還把他捆起來送到官府,道士後來微笑而去。
第二天中午,道士又來了,看門人只好告訴了李林甫。李林甫說:「我不記得曾認識過什麼道士,你讓他進來。」等道士進來後,李林甫突然醒悟,原來這道士正是在槐壇下所見的那個人,頓時慚愧害怕至極,不知所措。想起道士預言自己只能當二十年宰相,現在恰好二十年,可是自己卻沒有遵守道士當初的告誡。想到這裡,李林甫心裡發緊,如同生病一般,趕緊向道士行禮。
道士迎上去笑著說:「相公可好?我當初的告誡你一點也沒聽,讓你積陰德,你卻枉殺了許多人。上天對你的所做所為瞭如指掌,你就不怕對你降下懲罰嗎?!」李林甫只是不斷地磕頭。
李林甫問道士說:「當年你說過我有上天成仙的緣份,現在還有這種可能嗎?」
道士說:「由於你在人間的行為太惡劣,與道不和,折去你三百年仙緣。你的仙緣往後推遲了六百年。六百年後,你才能成仙。
第二天道士與李林甫道別,李林甫以厚禮相贈,道士概不接受,只是揮揮手說:「好自為之吧,六百年後,我才能再見到你。」說罷,道士一出門就不見了,不知去了何處。
李林甫本是有德之人,才有仙緣,可他迷在人間為名利所誘,忘了道士讓他廣救眾生,積德行善的告誡,誅殺異己,失德,從而造成仙緣被推遲三百年。如果輪迴中,他還是不清醒,或許永遠失去成仙的機緣。
※ ※ ※
世間萬物皆有生滅,木之枯老死亡、山河異動毀滅,人身亦幾何在?世人皆因認假為真忘卻了靈性根本,故一再的迷戀這紅塵,以為這個相界是一切擁有與永久之地,此是世人的慧根未啟發,智無以出迷入悟,對世間的一切總是難捨難棄執著放不下,久久沉淪致身心靈都無一得解脫矣。
上蒼不忍,大悲大慈頻降人間,順應因緣示現機緣妙法,為指引明燈照亮世人心燈,明心見性,擺脫塵世假相束縛,清靜靈心見性開悟,更借由各種殊勝方便法指引修善立德。世人能在今時年代福報應是深厚,聞法修行可說如得捷徑,但卻常忽略這個殊勝時機。
願世人莫再一意孤行執著,當明白歲月從時間中漸漸消逝,把握有此假身,莫待生命走到盡頭,才想回頭學習,那可為時已晚矣。
轉載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四種弟子
隨著佛陀教化的弘傳,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勝數,僧團份子良莠不齊自是意料中事,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時間都能成聖成賢,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同十只手指頭有長有短,再好的良田,也有幾根稗草。
一日,佛陀正為眾弟子說法釋疑的時候,一名弟子起身問道:「佛陀!可否說說您心目中理想的弟子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呢?」
「你問得正是時候,這也是我一直想告訴你們的。世間上有四種鳥:有一種鳥,牠的外形美好,但是聲音卻如同鷙鳥一般難聽;第二種鳥,牠的聲音悅耳動聽,但是外形卻很醜陋,譬如拘翅羅鳥;第三種鳥,不但外形醜陋,聲音也不動聽,譬如兔梟;第四種鳥,外形與聲音都很美好,那就是孔雀。沙門如同這四種鳥,也有四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弟子雖然身相莊嚴,威儀具足,但是卻不能承順法教,如法修行,又不勤於諷誦披覽經典,這種人就如同形好而聲醜的鷙鳥。
第二種弟子的身相威儀或者比不上前者,但是卻勤於諷誦披覽經典,通達義理,精進持戒,具足梵行,這種人就如同聲好而形醜的拘翅羅鳥。
第三種弟子不但不能承順法教,具足梵行,而且懈怠輕忽,對正法不能生起深信,邪知邪見,這種人與聲形俱醜的兔梟沒有什麼兩樣。
第四種弟子不但身相端嚴,威儀具足,並且勤於諷誦披覽經典,精進修持,具足眾戒,稍有一點小過錯,便戒慎警惕,懺悔不已,更何況大的過錯呢?他們對於正法也都能如法受持,不忘失一句一偈,這樣的人真可媲美聲形俱佳的孔雀呢!
你們應當效法第四種類型的人才是啊!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弟子。希望你們能善自思惟,如是學習。」
眾弟子聽聞佛陀慈心剴切的教示後,莫不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 ※ ※
修行是一條漫長又遙遠之路,若非有大堅定之意志者無法全其功也。有人「真心真意」,有人「虛情假意」,一樣的修行路卻有二種不同之結局。
何謂「真心真意」?即是不論遇何困難險阻,均能一本初衷,任考不退己志者之謂也。世人來人世已久矣,業障魔難層層疊疊,欲擺脫之談何容易?當發心精進道修之時,各種魔難險阻接踵而來,或是夙世冤欠來討報,使得困難艱險不斷。有的人任考不退,任魔不退己志,仍兢兢業業於道修上,即使環境再惡劣亦不懼,此乃真修實學之人,亦即「真心真意」之修持者也。
那何謂「虛情假意」者呢?即是修「表面道」、修「人情道」之謂也。有些人修行不是為了超生了死,而是為了好名聲,為了賺錢,為了財利而修,此皆背道而馳也;或有人為了虛名、虛譽而修,不但修無所得,反倒害人害己也。今時千門萬教齊發,有些人為求升官發財而信奉某宗教,以圖仕進,即是修「人情道」與「表面道」也。此種「虛情假意」之道,就算讓你修上一輩子,亦是一事無成也。
望世人把握難得之人身「真心真意」而修之,自可水到渠成,證果天上,名留人間。絕不可「虛情假意」而修之,以免誤人誤己,到頭來一事無成,重新投胎輪迴轉世也。
轉載
一日,佛陀正為眾弟子說法釋疑的時候,一名弟子起身問道:「佛陀!可否說說您心目中理想的弟子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呢?」
「你問得正是時候,這也是我一直想告訴你們的。世間上有四種鳥:有一種鳥,牠的外形美好,但是聲音卻如同鷙鳥一般難聽;第二種鳥,牠的聲音悅耳動聽,但是外形卻很醜陋,譬如拘翅羅鳥;第三種鳥,不但外形醜陋,聲音也不動聽,譬如兔梟;第四種鳥,外形與聲音都很美好,那就是孔雀。沙門如同這四種鳥,也有四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弟子雖然身相莊嚴,威儀具足,但是卻不能承順法教,如法修行,又不勤於諷誦披覽經典,這種人就如同形好而聲醜的鷙鳥。
第二種弟子的身相威儀或者比不上前者,但是卻勤於諷誦披覽經典,通達義理,精進持戒,具足梵行,這種人就如同聲好而形醜的拘翅羅鳥。
第三種弟子不但不能承順法教,具足梵行,而且懈怠輕忽,對正法不能生起深信,邪知邪見,這種人與聲形俱醜的兔梟沒有什麼兩樣。
第四種弟子不但身相端嚴,威儀具足,並且勤於諷誦披覽經典,精進修持,具足眾戒,稍有一點小過錯,便戒慎警惕,懺悔不已,更何況大的過錯呢?他們對於正法也都能如法受持,不忘失一句一偈,這樣的人真可媲美聲形俱佳的孔雀呢!
你們應當效法第四種類型的人才是啊!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弟子。希望你們能善自思惟,如是學習。」
眾弟子聽聞佛陀慈心剴切的教示後,莫不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 ※ ※
修行是一條漫長又遙遠之路,若非有大堅定之意志者無法全其功也。有人「真心真意」,有人「虛情假意」,一樣的修行路卻有二種不同之結局。
何謂「真心真意」?即是不論遇何困難險阻,均能一本初衷,任考不退己志者之謂也。世人來人世已久矣,業障魔難層層疊疊,欲擺脫之談何容易?當發心精進道修之時,各種魔難險阻接踵而來,或是夙世冤欠來討報,使得困難艱險不斷。有的人任考不退,任魔不退己志,仍兢兢業業於道修上,即使環境再惡劣亦不懼,此乃真修實學之人,亦即「真心真意」之修持者也。
那何謂「虛情假意」者呢?即是修「表面道」、修「人情道」之謂也。有些人修行不是為了超生了死,而是為了好名聲,為了賺錢,為了財利而修,此皆背道而馳也;或有人為了虛名、虛譽而修,不但修無所得,反倒害人害己也。今時千門萬教齊發,有些人為求升官發財而信奉某宗教,以圖仕進,即是修「人情道」與「表面道」也。此種「虛情假意」之道,就算讓你修上一輩子,亦是一事無成也。
望世人把握難得之人身「真心真意」而修之,自可水到渠成,證果天上,名留人間。絕不可「虛情假意」而修之,以免誤人誤己,到頭來一事無成,重新投胎輪迴轉世也。
轉載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感恩心
小和尚救回一位輕生者。那人悠悠醒轉,對方丈說:「謝謝大師。但不必費力氣救我,我已下定決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還是會去輕生的。」
方丈歎了口氣:「我確實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問問,你的債都還了嗎?」
那人感到很奇怪:「我雖然家境貧寒,但溫飽尚可,並不曾借債。」
方丈緩緩開口:「你的生命借自父母,你便欠下父母的債;你的吃、穿、用借自天地山川,便欠下天地的債;你的知識和智慧借自先生,便欠下先生的債。人這一輩子欠下的諸如此類的債真是太多了,你都償還了嗎?」
那人惶然說:「如此說來,我確實欠下了債。可我並不知道如何才能償還?」
方丈笑笑說:「這有何難?只兩字就足夠了。」
那人迷惑了,口裏說:「請大師指點。」
方丈又是輕輕一笑:「『感恩』二字而已。」
那人沉思了一會兒,朝方丈拜了幾拜,轉身出了寺門,精神抖擻地走了。
※ ※ ※
世態澆漓,人心不古,良知泯滅,溫情蕩然,良可嘆也!曾幾何時?人心純樸,敦厚溫良,已不復見。如今社會所看到的太多不修心性,違逆良知,利慾薰心,只是為己而遺忘他人,使這份感恩之心給淡忘,造成如今社會的亂象,難怪乎上天『水、火、刀、兵』之劫難不斷的降下,以為懲示,能不警醒乎!
一個人存活在世上,從小而長到老,處處受到周全的呵護,才能安然,是故這份感恩之心莫可遺忘,當甦醒良知,生機自我。
一、存感恩天地之心-天覆地載,造萬物以養命,體萬象以養性,圓滿性命。
二、存感恩父母之心-自小到大,照顧無微不至,用盡心力,食先子食,衣先子衣,父恩母德,昊天罔極。
三、存感恩親朋之心-相互提攜照顧,排難解憂,相互激勵,成就人生。
四、存感恩萬事萬物之心-能激勵意志,奮發圖強,一粟一米,藉以養命,當民胞物與,予以珍惜,不可隨意棄置。
嗟嘆,這份感恩之心早已被世人所遺忘、失落,使得如今社會沉淪,真教人哀傷!
感恩心的甦醒,是提昇良知的妙要,良知提昇,感恩心自然呈現,感恩心呈現,良知自可光明矣。
摘錄自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十八章 感恩心的甦醒
方丈歎了口氣:「我確實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問問,你的債都還了嗎?」
那人感到很奇怪:「我雖然家境貧寒,但溫飽尚可,並不曾借債。」
方丈緩緩開口:「你的生命借自父母,你便欠下父母的債;你的吃、穿、用借自天地山川,便欠下天地的債;你的知識和智慧借自先生,便欠下先生的債。人這一輩子欠下的諸如此類的債真是太多了,你都償還了嗎?」
那人惶然說:「如此說來,我確實欠下了債。可我並不知道如何才能償還?」
方丈笑笑說:「這有何難?只兩字就足夠了。」
那人迷惑了,口裏說:「請大師指點。」
方丈又是輕輕一笑:「『感恩』二字而已。」
那人沉思了一會兒,朝方丈拜了幾拜,轉身出了寺門,精神抖擻地走了。
※ ※ ※
世態澆漓,人心不古,良知泯滅,溫情蕩然,良可嘆也!曾幾何時?人心純樸,敦厚溫良,已不復見。如今社會所看到的太多不修心性,違逆良知,利慾薰心,只是為己而遺忘他人,使這份感恩之心給淡忘,造成如今社會的亂象,難怪乎上天『水、火、刀、兵』之劫難不斷的降下,以為懲示,能不警醒乎!
一個人存活在世上,從小而長到老,處處受到周全的呵護,才能安然,是故這份感恩之心莫可遺忘,當甦醒良知,生機自我。
一、存感恩天地之心-天覆地載,造萬物以養命,體萬象以養性,圓滿性命。
二、存感恩父母之心-自小到大,照顧無微不至,用盡心力,食先子食,衣先子衣,父恩母德,昊天罔極。
三、存感恩親朋之心-相互提攜照顧,排難解憂,相互激勵,成就人生。
四、存感恩萬事萬物之心-能激勵意志,奮發圖強,一粟一米,藉以養命,當民胞物與,予以珍惜,不可隨意棄置。
嗟嘆,這份感恩之心早已被世人所遺忘、失落,使得如今社會沉淪,真教人哀傷!
感恩心的甦醒,是提昇良知的妙要,良知提昇,感恩心自然呈現,感恩心呈現,良知自可光明矣。
摘錄自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十八章 感恩心的甦醒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交友之道
長山人聶松岩,他們老家有位與狐仙做朋友的人。每當他宴請賓客的時候,都把狐友招來同坐。狐友吃喝自如,談笑風聲,與在坐者毫無差異。但是,人們是只能聽到他的聲音,卻見不到他的原形。
有時候,人們感到非常不滿足,便强烈要求狐友露露面兒,有人就說:「對面說話卻不見人,這算交什麼朋友?」
狐仙說:「人與人交朋友,貴在交心,而不是交他的外形和面貌。如今,人心難測,用心惡毒險於山川,奸詐機巧都隱藏於一個堂皇的儀表之下。諸位不考慮他心地如何,一味的以貌取人,把這種人當作親密的朋友,對我這樣只見其心不現其貌的朋友,反而覺得疏遠,不是太悖謬了嗎?」
有人就此評論說:「這位狐仙對世情的閱歷可以說是很深了。」
※ ※ ※
「沒有朋友是可悲的,沒有道義之交的人就更是可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故每人都必須要交朋友。幼學亦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之臭。」俗語也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此可知交友對一個人之影響甚大。擇友怎能不謹慎乎?
古人結交須結心,今人結交惟結面。結心者,誓必同生共死互助互勉,不分貧富。憶昔古聖賢羊角哀、左伯桃兩人結交,肝膽相照為腹心之友,抱捨己而成人之美,自古傳今,名留百世,實可欽可佩也。結面者,平時酒杯交往,你兄我弟,花天酒地,盡其樂樂,並四處遊蕩,街頭巷尾,成群結黨,擾亂治安,鬥爭在刀光劍影之下,勝即耀武揚威,敗則如鳥獸而散置,朋友生死而不顧,此乃酒肉之交,亦即是交面不結心之友,實足堪嘆矣。
觀現今社會,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人心險惡如斯,交友尤需善而擇之。
轉載
有時候,人們感到非常不滿足,便强烈要求狐友露露面兒,有人就說:「對面說話卻不見人,這算交什麼朋友?」
狐仙說:「人與人交朋友,貴在交心,而不是交他的外形和面貌。如今,人心難測,用心惡毒險於山川,奸詐機巧都隱藏於一個堂皇的儀表之下。諸位不考慮他心地如何,一味的以貌取人,把這種人當作親密的朋友,對我這樣只見其心不現其貌的朋友,反而覺得疏遠,不是太悖謬了嗎?」
有人就此評論說:「這位狐仙對世情的閱歷可以說是很深了。」
※ ※ ※
「沒有朋友是可悲的,沒有道義之交的人就更是可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故每人都必須要交朋友。幼學亦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之臭。」俗語也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此可知交友對一個人之影響甚大。擇友怎能不謹慎乎?
古人結交須結心,今人結交惟結面。結心者,誓必同生共死互助互勉,不分貧富。憶昔古聖賢羊角哀、左伯桃兩人結交,肝膽相照為腹心之友,抱捨己而成人之美,自古傳今,名留百世,實可欽可佩也。結面者,平時酒杯交往,你兄我弟,花天酒地,盡其樂樂,並四處遊蕩,街頭巷尾,成群結黨,擾亂治安,鬥爭在刀光劍影之下,勝即耀武揚威,敗則如鳥獸而散置,朋友生死而不顧,此乃酒肉之交,亦即是交面不結心之友,實足堪嘆矣。
觀現今社會,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人心險惡如斯,交友尤需善而擇之。
轉載
大幹一場
石屋禪師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暢談之下,不覺天色已晚,兩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禪師聽到房內有聲音,就問:「天亮了嗎?」
對方回答:「沒有,現在仍是深夜。」
石屋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見道很高的人,或許還是個羅漢吧?於是又問:「你到底是誰?」
「是小偷!」
石屋:「喔!原來是個小偷,你前後偷過幾次?」
小偷:「數不清。」
石屋:「每偷一次,能快樂多久呢?」
小偷:「那要看偷的東西,其價值如何!」
石屋:「最快樂時能維持多久?」
小偷:「幾天而已,過後仍不快樂。」
石屋:「原來是個鼠賊,為什麼不大大的做一次呢?」
小偷:「你有經驗嗎?你共偷過幾次?」
石屋:「只一次。」
小偷:「只一次?這樣夠嗎?」
石屋:「雖只一次,但畢生受用不盡。」
小偷:「這東西是在哪裡偷的?能教我嗎?」
石屋禪師一聽,就往鼠賊的胸部一把抓住說:「這個你懂嗎?這是無窮無盡的寶藏,你將此真正的一生奉獻在此事業上,畢生受用不盡,你懂嗎?」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過這種感受卻讓人很舒服。」
此小偷,深深後悔自己偷竊的行為,進而皈依石屋禪師,做了一個禪者。
※ ※ ※
現今潮流,高度物質開發,多少人崇尚物質享受,追求財富,當無法供應揮霍或高度物質不能滿足享受時,則以種種惡行巧取豪奪,造成社稷動盪與不安。
雖然財寶之物,人人皆愛,人人皆爭,可是所爭乃是假寶假財而已,卻不知真財真寶,住於自身方寸寶地之中,只有在自心方寸,方能尋到,方能得到。如果一個人只知拼命鑽積財富,身心都沉浸在追逐名利財富之中,那麼,他的心靈會變得非常空虛和不安,因為總是追逐這些外物的東西,就會喪失人的本性,從而使人的精神匱乏。
今日之人,自己之方寸寶地有真寶真財,卻不知珍惜,因此漸漸遺失,反換來假寶假財,更加添罪孽,負載孽債,終將沉淪,尚是不知、不悟,還在沾沾自喜。待三寸氣斷,金銀難換「真寶身」時,則後悔已遲矣。
佛曰:萬惡皆由貪而起,人存一念貪私,則剛削為柔,正氣殆盡,良性泯滅,塞智為昏,染潔為污。故古人潔心養性內涵,淨潔心身致所思所為,不為貪婪欲望所入侵,這也是古聖先賢能夠超越年代,為後世人景仰之萬古流芳也。
轉載
半夜,石屋禪師聽到房內有聲音,就問:「天亮了嗎?」
對方回答:「沒有,現在仍是深夜。」
石屋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見道很高的人,或許還是個羅漢吧?於是又問:「你到底是誰?」
「是小偷!」
石屋:「喔!原來是個小偷,你前後偷過幾次?」
小偷:「數不清。」
石屋:「每偷一次,能快樂多久呢?」
小偷:「那要看偷的東西,其價值如何!」
石屋:「最快樂時能維持多久?」
小偷:「幾天而已,過後仍不快樂。」
石屋:「原來是個鼠賊,為什麼不大大的做一次呢?」
小偷:「你有經驗嗎?你共偷過幾次?」
石屋:「只一次。」
小偷:「只一次?這樣夠嗎?」
石屋:「雖只一次,但畢生受用不盡。」
小偷:「這東西是在哪裡偷的?能教我嗎?」
石屋禪師一聽,就往鼠賊的胸部一把抓住說:「這個你懂嗎?這是無窮無盡的寶藏,你將此真正的一生奉獻在此事業上,畢生受用不盡,你懂嗎?」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過這種感受卻讓人很舒服。」
此小偷,深深後悔自己偷竊的行為,進而皈依石屋禪師,做了一個禪者。
※ ※ ※
現今潮流,高度物質開發,多少人崇尚物質享受,追求財富,當無法供應揮霍或高度物質不能滿足享受時,則以種種惡行巧取豪奪,造成社稷動盪與不安。
雖然財寶之物,人人皆愛,人人皆爭,可是所爭乃是假寶假財而已,卻不知真財真寶,住於自身方寸寶地之中,只有在自心方寸,方能尋到,方能得到。如果一個人只知拼命鑽積財富,身心都沉浸在追逐名利財富之中,那麼,他的心靈會變得非常空虛和不安,因為總是追逐這些外物的東西,就會喪失人的本性,從而使人的精神匱乏。
今日之人,自己之方寸寶地有真寶真財,卻不知珍惜,因此漸漸遺失,反換來假寶假財,更加添罪孽,負載孽債,終將沉淪,尚是不知、不悟,還在沾沾自喜。待三寸氣斷,金銀難換「真寶身」時,則後悔已遲矣。
佛曰:萬惡皆由貪而起,人存一念貪私,則剛削為柔,正氣殆盡,良性泯滅,塞智為昏,染潔為污。故古人潔心養性內涵,淨潔心身致所思所為,不為貪婪欲望所入侵,這也是古聖先賢能夠超越年代,為後世人景仰之萬古流芳也。
轉載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化干戈為玉帛
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總想找藉口殺他,在一次宴會上,周瑜故意對諸葛亮說:「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詩你來對,對的出有賞,對不出以殺頭問罪如何?」
諸葛亮從容笑到:「軍中無戲言,請都督說。」
周瑜大喜,開口便道:「有水便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聽罷,隨口便道:「有木便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周瑜聽了大怒,但礙於有言在先,不便發作,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醜,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醜,百里難挑一個醜。」
諸葛亮聽了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黃阿醜長得醜,便立即應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中吳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髮沖冠,幾次都想發作。
劍拔弩張之時,魯肅在一邊和了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鬥豈不糟!」
詩罷眾人一齊喝彩。周瑜見有人從中和解,無奈只好收場。
千年彈指已過,故人化為黃土,而魯肅化干戈為玉帛的做法卻一直流傳在中國的歷史。
※ ※ ※
天之量大,包羅萬象;地之量大,生養萬物;修行者之度量,當如天空地闊。所謂量大福大,量小福小,如果有人毀我、謗我,不與之爭辯,久則自清;如有人辱我罵我,不與之計較,由他讓他,暫時避他一著,思此乃前世冤孽,而他如此,即是替你消業,吃虧即是佔便宜。
修行之人度量要寬宏,才好做工夫,千萬不可今日與人爭是非,明日與人論長短,招來了甚多的無名氣,擾亂心思,增添煩惱,所以總要把是非長短,及錯綜複雜之亂事一齊放下,只要問心無愧,何妨自己吃虧。又社會上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好對待,小人難纏,一概以度量寬宏面對,不得罪君子,不招怨小人,不宣揚他人之短,不佔他人之便宜,不粧大,不自矜,不誇大功果,那就無任何之恩怨,到處可悠然自在矣。
度量寬宏是修行的根基,度量淺薄,表示修行不見工夫,度量深厚,有如天地般之廣大,才能發揮聖業,成就自己。
摘錄自處世修持珍要-第十九章 蓄度量(一)
諸葛亮從容笑到:「軍中無戲言,請都督說。」
周瑜大喜,開口便道:「有水便是溪,無水也是奚,去掉溪邊水,加鳥便是雞。得志貓兒勝過虎,落坡鳳凰不如雞。」
諸葛亮聽罷,隨口便道:「有木便是棋,無木也是其,去掉棋邊木,加欠便是欺。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周瑜聽了大怒,但礙於有言在先,不便發作,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無手便是醜,去掉扭邊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醜,百里難挑一個醜。」
諸葛亮聽了知道這話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黃阿醜長得醜,便立即應道:「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中吳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周瑜知道這話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髮沖冠,幾次都想發作。
劍拔弩張之時,魯肅在一邊和了句:「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槽邊木,加米便是糟,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鬥豈不糟!」
詩罷眾人一齊喝彩。周瑜見有人從中和解,無奈只好收場。
千年彈指已過,故人化為黃土,而魯肅化干戈為玉帛的做法卻一直流傳在中國的歷史。
※ ※ ※
天之量大,包羅萬象;地之量大,生養萬物;修行者之度量,當如天空地闊。所謂量大福大,量小福小,如果有人毀我、謗我,不與之爭辯,久則自清;如有人辱我罵我,不與之計較,由他讓他,暫時避他一著,思此乃前世冤孽,而他如此,即是替你消業,吃虧即是佔便宜。
修行之人度量要寬宏,才好做工夫,千萬不可今日與人爭是非,明日與人論長短,招來了甚多的無名氣,擾亂心思,增添煩惱,所以總要把是非長短,及錯綜複雜之亂事一齊放下,只要問心無愧,何妨自己吃虧。又社會上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好對待,小人難纏,一概以度量寬宏面對,不得罪君子,不招怨小人,不宣揚他人之短,不佔他人之便宜,不粧大,不自矜,不誇大功果,那就無任何之恩怨,到處可悠然自在矣。
度量寬宏是修行的根基,度量淺薄,表示修行不見工夫,度量深厚,有如天地般之廣大,才能發揮聖業,成就自己。
摘錄自處世修持珍要-第十九章 蓄度量(一)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來而不往非禮也
去年,我們一群業餘攝影師相約來到了鳳凰古城。南長城的風貌承載著歷史的重量,土家族的風情更是讓我們痴迷不已。久居城市的我們,彷彿每一縷神經都透著輕鬆和自在。手中相機的快門也在一次次驚嘆後,歡快地摁下。
為了捕捉土家族的風情,我們拍了許多房屋建築和山山水水的照片。但是,要充分記錄和展示風俗,人物的拍攝便顯得格外重要。在河邊,我們遇到了個漂亮的土家族姑娘,大概十五六歲的樣子。小姑娘身上的土家族服飾非常美麗,淳樸的眼睛裡透著拘謹和羞澀,也讓生活在城市喧囂中的我們有了沁人的快樂。
我們都提出給她拍照的要求,還承諾回到城裡給寄沖洗好的照片。小姑娘答應了,興奮的攝影師一個個還承諾會給她送一份城裡的禮物。照片順利地拍好了,小姑娘給我們每個人留下了她的地址。後來,我們帶著滿心的歡喜回到了自已城市。
因為忙碌,我緩了一段時間才沖洗好自已照片。當我沉醉在照片中的湘西美景中時,那個土家族小姑娘可愛的臉冒了出來,我馬上想到當時自已的承諾。填完信封的時候,我想去提醒一下我的攝影師朋友們。誰知道,結果大家都忘了這檔子事。當我提議給小姑娘寄照片時,他們紛紛責怪我多此一舉沒事找事,還說小姑娘不會當真的。
我為我的朋友們而悲哀,畢竟那是我們一群大人對一個小孩的承諾。一諾千金的道理小姑娘或許不懂,但是誠實和真誠是不可磨滅的。我來到街上,給小姑娘買了一對風鈴,還有一條城市女孩鍾愛的絲巾。我來到郵局,將小姑娘的照片和禮物一塊寄出。我的心也在那刻感到了輕鬆和釋放,原來履行承諾也是一種快樂。
慢慢地,我也忘了這件事,開始為工作不斷忙碌。前不久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來自湘西的包裹。土家族姑娘寄來了一對頗具民族特色的小銀飾,還有一封信。信裡小姑娘說,她很多次成為遊客的“風景”,卻是第一次收到自已的照片,她非常地開心。
在我的心裡,鳳凰是依舊美麗的,跟鳳凰城一樣美麗的還有那位土家族姑娘。但願我小小的承諾,能夠讓小姑娘一塵不染的心靈,能保持對人的信任和生活的快樂……
《禮記。曲禮上》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意思是: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
轉載
為了捕捉土家族的風情,我們拍了許多房屋建築和山山水水的照片。但是,要充分記錄和展示風俗,人物的拍攝便顯得格外重要。在河邊,我們遇到了個漂亮的土家族姑娘,大概十五六歲的樣子。小姑娘身上的土家族服飾非常美麗,淳樸的眼睛裡透著拘謹和羞澀,也讓生活在城市喧囂中的我們有了沁人的快樂。
我們都提出給她拍照的要求,還承諾回到城裡給寄沖洗好的照片。小姑娘答應了,興奮的攝影師一個個還承諾會給她送一份城裡的禮物。照片順利地拍好了,小姑娘給我們每個人留下了她的地址。後來,我們帶著滿心的歡喜回到了自已城市。
因為忙碌,我緩了一段時間才沖洗好自已照片。當我沉醉在照片中的湘西美景中時,那個土家族小姑娘可愛的臉冒了出來,我馬上想到當時自已的承諾。填完信封的時候,我想去提醒一下我的攝影師朋友們。誰知道,結果大家都忘了這檔子事。當我提議給小姑娘寄照片時,他們紛紛責怪我多此一舉沒事找事,還說小姑娘不會當真的。
我為我的朋友們而悲哀,畢竟那是我們一群大人對一個小孩的承諾。一諾千金的道理小姑娘或許不懂,但是誠實和真誠是不可磨滅的。我來到街上,給小姑娘買了一對風鈴,還有一條城市女孩鍾愛的絲巾。我來到郵局,將小姑娘的照片和禮物一塊寄出。我的心也在那刻感到了輕鬆和釋放,原來履行承諾也是一種快樂。
慢慢地,我也忘了這件事,開始為工作不斷忙碌。前不久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來自湘西的包裹。土家族姑娘寄來了一對頗具民族特色的小銀飾,還有一封信。信裡小姑娘說,她很多次成為遊客的“風景”,卻是第一次收到自已的照片,她非常地開心。
在我的心裡,鳳凰是依舊美麗的,跟鳳凰城一樣美麗的還有那位土家族姑娘。但願我小小的承諾,能夠讓小姑娘一塵不染的心靈,能保持對人的信任和生活的快樂……
《禮記。曲禮上》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意思是: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
轉載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耳」的修行
唐宰相杜鴻漸出巡四川,久聞無位禪師的大名,便請來了無住禪師與各派高僧聚會於空慧寺中。
當時庭院裏的樹上有一只烏鴉在叫。
杜鴻漸便問無住:「大師你聽到嗎?」
無住答:「聽到。」
烏鴉不叫了,飛走了。
杜鴻漸又問:「你聽到嗎?」
無住答:「聽到。」
杜鴻漸納悶了,問:「鴉去無聲,怎麼還說聽到呢?」
無住禪師便對眾人說:「佛性難以遇上,禪宗的微妙之處難以體會到,因此要悟道之人,時時都在心中仔細諦聽尋找。這種聽是真實的聽,是內心的聽,無生無滅,無去無來。而常人講的聽到聲音,是內心沾染上了聲塵。所謂聽不到聲音,是內心去除了聲塵。內心的聽,悟道的聽,卻不會隨聲塵的有無而生滅。領悟了聽的本性,便不會被聲塵所改變。」
杜鴻漸宰相和手下官員以及眾僧都信服地向無住禪師禮拜。
※ ※ ※
凡人的眼睛見前不能見後,見明不能見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然而耳根在旭日下聽得見,在黑夜中一樣聽得一清二楚,無論是明、暗、動、靜、遠、近、前、後、牆外、牆內,只要人們一靜下來都能聽得見,故耳根是很聰利的,亦是不分時地最方便修持的。
世人常說:「我聽到一首旋律優美動人的歌曲。」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只有聲音存在,但耳朵是摀起來的,則聽覺不能產生;如果有耳根,但聲音不存在,則聽覺亦不能產生。故聆聽的那一刻是由於耳根接觸聲塵而產生耳識,並非「我在聽」或「我聽到」。
例如汽車能奔馳,是因為引擎與油門互相接觸而產生,在引擎、油門及奔馳三者中,引擎如耳根,油門如聲塵,汽車的奔馳就如同耳識,少了油門加速或引擎轉動,汽車都無法運作,這當中並沒有一個「我」,也不是「我」讓汽車奔跑的。
故世人若了解真正存在的只是色法(耳朵)和心法(耳識),那就不會錯認「耳朵是我」,或有一個「我」在聽。要不然對於讚嘆、恭維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貪染執著;遇到毀謗、咒罵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嗔恨厭惡,甚至因而造下各種惡業。
修行者可依下列步驟修持耳根:
一、觀察心隨聲塵而轉
修行者應於靜坐或日常行、住、坐、臥中,針對聲塵的生滅變化專心思惟:此聲是好聽或不好聽?是順我意還是不順我意?我心何以會隨此聲塵起好惡?聲塵只是一種音波,哪有好惡之分別?起好惡心者,是我的習氣在攀緣作祟罷了!若能時常保持如此明覺,耳根自然就清淨了。
二、觀察聲塵是無常的
修行者若觀聲塵時,能不起好惡心,即不會被聲塵外境所轉。此時修行者宜進而觀一切聲塵起滅無常,當聲塵由發聲處起時,此是動塵起相;當發聲源之因滅卻後,聲塵音歸於幻滅。此有因緣即發出聲塵,因緣滅後,聲塵亦滅。如此現象,即世間一切法相、事物本然,本屬生滅法,一切法是無常性,故屬生滅法。此即守護耳根,轉識成智的修法。
耳朵可以聽聞真理,增加智慧,進而斷惡修善;也可以聽聞是非,受愚癡擺弄,進而造惡業嚐苦果,世人不可不慎也!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十二節 「耳」的修行
當時庭院裏的樹上有一只烏鴉在叫。
杜鴻漸便問無住:「大師你聽到嗎?」
無住答:「聽到。」
烏鴉不叫了,飛走了。
杜鴻漸又問:「你聽到嗎?」
無住答:「聽到。」
杜鴻漸納悶了,問:「鴉去無聲,怎麼還說聽到呢?」
無住禪師便對眾人說:「佛性難以遇上,禪宗的微妙之處難以體會到,因此要悟道之人,時時都在心中仔細諦聽尋找。這種聽是真實的聽,是內心的聽,無生無滅,無去無來。而常人講的聽到聲音,是內心沾染上了聲塵。所謂聽不到聲音,是內心去除了聲塵。內心的聽,悟道的聽,卻不會隨聲塵的有無而生滅。領悟了聽的本性,便不會被聲塵所改變。」
杜鴻漸宰相和手下官員以及眾僧都信服地向無住禪師禮拜。
※ ※ ※
凡人的眼睛見前不能見後,見明不能見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然而耳根在旭日下聽得見,在黑夜中一樣聽得一清二楚,無論是明、暗、動、靜、遠、近、前、後、牆外、牆內,只要人們一靜下來都能聽得見,故耳根是很聰利的,亦是不分時地最方便修持的。
世人常說:「我聽到一首旋律優美動人的歌曲。」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只有聲音存在,但耳朵是摀起來的,則聽覺不能產生;如果有耳根,但聲音不存在,則聽覺亦不能產生。故聆聽的那一刻是由於耳根接觸聲塵而產生耳識,並非「我在聽」或「我聽到」。
例如汽車能奔馳,是因為引擎與油門互相接觸而產生,在引擎、油門及奔馳三者中,引擎如耳根,油門如聲塵,汽車的奔馳就如同耳識,少了油門加速或引擎轉動,汽車都無法運作,這當中並沒有一個「我」,也不是「我」讓汽車奔跑的。
故世人若了解真正存在的只是色法(耳朵)和心法(耳識),那就不會錯認「耳朵是我」,或有一個「我」在聽。要不然對於讚嘆、恭維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貪染執著;遇到毀謗、咒罵的聲音,即隨外境而起嗔恨厭惡,甚至因而造下各種惡業。
修行者可依下列步驟修持耳根:
一、觀察心隨聲塵而轉
修行者應於靜坐或日常行、住、坐、臥中,針對聲塵的生滅變化專心思惟:此聲是好聽或不好聽?是順我意還是不順我意?我心何以會隨此聲塵起好惡?聲塵只是一種音波,哪有好惡之分別?起好惡心者,是我的習氣在攀緣作祟罷了!若能時常保持如此明覺,耳根自然就清淨了。
二、觀察聲塵是無常的
修行者若觀聲塵時,能不起好惡心,即不會被聲塵外境所轉。此時修行者宜進而觀一切聲塵起滅無常,當聲塵由發聲處起時,此是動塵起相;當發聲源之因滅卻後,聲塵音歸於幻滅。此有因緣即發出聲塵,因緣滅後,聲塵亦滅。如此現象,即世間一切法相、事物本然,本屬生滅法,一切法是無常性,故屬生滅法。此即守護耳根,轉識成智的修法。
耳朵可以聽聞真理,增加智慧,進而斷惡修善;也可以聽聞是非,受愚癡擺弄,進而造惡業嚐苦果,世人不可不慎也!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十二節 「耳」的修行
放下仇恨
在山東萊州的深山裡,有個牧童在那兒放羊,可是每天總要丟失一兩隻羊。為此,主人時常打罵他。牧童心裡很是憤恨,便展開追查,發現有兩條大蛇從岩縫裡鑽了出來,各捲走一隻羊,然後吞到肚子裡去。然而,這兩條大蛇粗得跟水甕一樣,牧童不敢去碰牠們。
牧童對兩條大蛇恨之入骨,於是與父親商量,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犁刀設置在岩縫外面,蛇經過這裡就會被刀尖刺傷。
時隔不久,果然有一條蛇被開膛剖腹,死在岩縫外面。牧童深恐死蛇的同伴會來報復,從此不敢再到那裡放羊。其間他還不時去窺探另一條蛇的動靜,卻總不見牠的蹤影,久而久之,就認為牠已遷到別處去了。
半年後,牧童因貪戀老地方水草勝於別處,就又趕著羊群,回到那裡放牧。沒過三天,牧童就被蛇吃掉了。原來,那條蛇潛藏起來,不露形跡,就是為了引誘牧童再來此地。
牧童的父親也暗藏心機,他表面上裝得若無其事,並不去搜捕那條蛇,暗中卻請求軍營將一門炮藏在草叢深處,然後,他不時地偷偷去那裡觀察,尋找那條蛇的蹤跡。
兩個月後,他見到山岩上有蛇蜿蜒爬行的痕跡,就趁夜帶著火種埋伏在岩邊。那蛇果然爬下岩石,去澗邊喝水。只聽一聲炮響,那條蛇被炸成了數段。
回家以後,牧童的父親突然發起狂來,自己打著自己耳光說:「你設計了我丈夫,我吃了你兒子,可以說扯平了。我已經躲藏起來,儘量不露面,你又千方百計地殺了我,我死得太冤枉了。今天我絕不放過你!」
過了幾天,牧童的父親果然死了。
中國人常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牧童和蛇於一念之間,能放下心中的屠刀,就不至於玉石俱焚了。
※ ※ ※
「多麼寒冷的冬天,多麼炎熱的夏天都能夠躲避,但是人間的冷暖、炎涼世態卻難以消除;即使消除了人間炎涼冷暖,還有存積在人們心中的恩仇怨恨無法排除。」
現今世人常因小事衝突,埋下心中怨懟之心,一心只想著報復,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方才稱快。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非這一輩子才結下的因緣,皆承襲過去世那份斬不斷的情結仇恨,相約發願來世再見再報,而之間的恩愛情仇就隨著一世世的輪迴綿延不斷,愈結就愈深。每個人每輩子就各自扮演著不同角色,上演著充滿了悲歡離合的各種喜怒哀樂的人生舞台劇,永遠沒有完結的一天。
所謂:「仇恨只會引起更多的仇恨。」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誰能排除積壓在心中的恩仇怨恨,放棄一切討報,慈眼、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則一切衝突與對立瞬間化除,那麼,祥和之氣就會圍繞身邊左右,這樣,自己的周圍也就充滿了春風般的温暖,人間即成淨土也。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牧童對兩條大蛇恨之入骨,於是與父親商量,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把犁刀設置在岩縫外面,蛇經過這裡就會被刀尖刺傷。
時隔不久,果然有一條蛇被開膛剖腹,死在岩縫外面。牧童深恐死蛇的同伴會來報復,從此不敢再到那裡放羊。其間他還不時去窺探另一條蛇的動靜,卻總不見牠的蹤影,久而久之,就認為牠已遷到別處去了。
半年後,牧童因貪戀老地方水草勝於別處,就又趕著羊群,回到那裡放牧。沒過三天,牧童就被蛇吃掉了。原來,那條蛇潛藏起來,不露形跡,就是為了引誘牧童再來此地。
牧童的父親也暗藏心機,他表面上裝得若無其事,並不去搜捕那條蛇,暗中卻請求軍營將一門炮藏在草叢深處,然後,他不時地偷偷去那裡觀察,尋找那條蛇的蹤跡。
兩個月後,他見到山岩上有蛇蜿蜒爬行的痕跡,就趁夜帶著火種埋伏在岩邊。那蛇果然爬下岩石,去澗邊喝水。只聽一聲炮響,那條蛇被炸成了數段。
回家以後,牧童的父親突然發起狂來,自己打著自己耳光說:「你設計了我丈夫,我吃了你兒子,可以說扯平了。我已經躲藏起來,儘量不露面,你又千方百計地殺了我,我死得太冤枉了。今天我絕不放過你!」
過了幾天,牧童的父親果然死了。
中國人常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牧童和蛇於一念之間,能放下心中的屠刀,就不至於玉石俱焚了。
※ ※ ※
「多麼寒冷的冬天,多麼炎熱的夏天都能夠躲避,但是人間的冷暖、炎涼世態卻難以消除;即使消除了人間炎涼冷暖,還有存積在人們心中的恩仇怨恨無法排除。」
現今世人常因小事衝突,埋下心中怨懟之心,一心只想著報復,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方才稱快。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非這一輩子才結下的因緣,皆承襲過去世那份斬不斷的情結仇恨,相約發願來世再見再報,而之間的恩愛情仇就隨著一世世的輪迴綿延不斷,愈結就愈深。每個人每輩子就各自扮演著不同角色,上演著充滿了悲歡離合的各種喜怒哀樂的人生舞台劇,永遠沒有完結的一天。
所謂:「仇恨只會引起更多的仇恨。」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誰能排除積壓在心中的恩仇怨恨,放棄一切討報,慈眼、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則一切衝突與對立瞬間化除,那麼,祥和之氣就會圍繞身邊左右,這樣,自己的周圍也就充滿了春風般的温暖,人間即成淨土也。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棺材裝死非裝老
世事難料,人生無法掛無事牌,世事瞬息萬變,今日不知明日事,常言道:「棺材裝死非裝老」,又言:「墳墓望去多少年」。在在明示世人並非老年人,才會撞見無常,縱使青春年少,體壯如牛而活蹦亂跳之輩,亦有時會有無端猝死之機緣,此皆是夙世所造下宰殺眾生,奪萬物生命,積累罪孽,註成生生世世短命之定數。
昔時在泰山地區,便有(鍾某)別無所長,卻靠一身蠻力及射箭技術,常在山間樹林裡,與野獸搏鬥,雖然過程辛苦,每每皆能大豐收,生活亦漸漸獲得改善,俗云:「殺生行業最好賺」,未及二十載,鍾某之財富已累積可稱揚於地方上,但是好景不常,於鍾某六十之齡,卻無端罹患無明疾病,而在痛苦中拖磨了五載,錢財花費殆盡,更在此時親友遠離,妻兒捨棄,更於身心靈俱創之苦磨中,結束性命。
案由地府六殿所審,鍾某須入(刀山獄三十年),刑期滿後再移入(分身獄三十年),此獄刑期滿之後,又移轉(碎身獄三十年),如此諸般獄及刑期屆滿,方得發配幽冥十殿「轉輪台」等候機緣,轉生(五十世短命)之業報身,又在世常受無枉(血光)之厄,有時身體常生疾病,尤其臟腑疾病最易見之,乃為地府刑責之定業數。
以上事例,願世人深知殺生害命之慘報,能愛惜生命,並護持生命,更積極付出行動之參贊護持(放生),以解夙累因無明所造之殺孽,得以漸解除短命報應挽轉為長壽健康,以利修行也。
摘錄自因果經事例-第十八章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昔時在泰山地區,便有(鍾某)別無所長,卻靠一身蠻力及射箭技術,常在山間樹林裡,與野獸搏鬥,雖然過程辛苦,每每皆能大豐收,生活亦漸漸獲得改善,俗云:「殺生行業最好賺」,未及二十載,鍾某之財富已累積可稱揚於地方上,但是好景不常,於鍾某六十之齡,卻無端罹患無明疾病,而在痛苦中拖磨了五載,錢財花費殆盡,更在此時親友遠離,妻兒捨棄,更於身心靈俱創之苦磨中,結束性命。
案由地府六殿所審,鍾某須入(刀山獄三十年),刑期滿後再移入(分身獄三十年),此獄刑期滿之後,又移轉(碎身獄三十年),如此諸般獄及刑期屆滿,方得發配幽冥十殿「轉輪台」等候機緣,轉生(五十世短命)之業報身,又在世常受無枉(血光)之厄,有時身體常生疾病,尤其臟腑疾病最易見之,乃為地府刑責之定業數。
以上事例,願世人深知殺生害命之慘報,能愛惜生命,並護持生命,更積極付出行動之參贊護持(放生),以解夙累因無明所造之殺孽,得以漸解除短命報應挽轉為長壽健康,以利修行也。
摘錄自因果經事例-第十八章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狼爸虎媽
老王和太太雖然都只有小學的學歷,並以在夜市擺攤位維持生計,但他們三個孩子都很有成就:一位是醫生,兩位是法官。
當別人問老王怎麼教育孩子時,他說他沒有什麼教育方法,只是跟孩子們約法三章:求學這一段期間,所有的費用都由父母全權負責。可是學校畢業後,除了畢業當年須準備考試之外,父母就不再提供任何生活條件了。也就是說,學校的學習與社會的工作是壁壘分明的,沒有模糊地帶。
老王說:「我們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能夠發憤圖強,進而在離開校園後馬上就有好的工作。好在這三個孩子也都很爭氣,從小學到大學都不用我們擔心,遇到重要考試也都是一次就考上了。」
※ ※ ※
末法眾生對於「愛」字,都存在許多迷茫,眾生對於「愛」完全無知;因此,喜好將自己的私欲誤認為是「愛」,眾生往往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一旦別人無法達到自己的需求時,便產生氣惱或悲傷,卻還以為自己付出許多愛心,怎麼會未獲得良好之回應?但詳細觀察看看,只不過是自我的欲求,而非真實的「愛」呀!
有許多身為人父母的,總是寄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高等學歷,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某些才能或才藝;但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強迫兒女去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為了自己的期盼,強迫兒女不斷讀書再讀書,讓自己的兒女根本沒有一絲毫屬於自己的童年,甚至於連什麼是「馬」、什麼是「牛」都未曾看見過,僅讓兒女睜眼書、閉眼書,滿腦子的書本。
世上有些兒女,確實還能如父母的期盼,擁有高等學府畢業的學歷,卻不懂得做人的道理,甚至不知人情世故,以致在社會上謀事一無所成;亦有一些兒女,讀書讀到有點書呆子,待人接物則似乎呆板、傻里傻氣。更有一些兒女,因為受不了父母長期的壓迫,選擇在大學畢業或者是高中畢業,便以自盡來回報父母多年的養育之恩,表明自己將走另外想走的路;此時,身為人父母的,擁抱一具冰冷的兒女身軀,才來悔恨自己的「愛」用錯了方式。雖然知道錯了,卻再也喚不回聽話兒女的生命,這又是何苦呢!
每當兒女想打打球,活動筋骨,有些父母認為打球乃浪費時間,甚而會影響功課,以致一直阻止兒女打球;有朝一日,兒女之身體患病,才在醫師的告知下,明白是長期缺乏運動的關係,那又是何苦來哉!
因為這些父母都讓兒女感覺到生活充滿壓力,而乖乖地聽父母的話,順著父母的安排做事,到頭來反而喪失了自我的思考能力,成為沒有父母的安排及指令,便不知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屆時,為人父母的,才要怪兒女不知道做事、不會積極、不會自我謀生,又有何用?
真正的愛,必須是大愛,而此等大愛是流露著清新氣息,因為是讓兒女能充份表達自己、做好自己、規劃自己,而身為父母的,僅是扮演著心靈諮詢師的角色,父母僅扮演輔導協助的地位,讓兒女依照自己的喜好而學習一切才藝,依照自己的喜好而讀書,父母從中加以督導,讓兒女深刻明白「學業不可廢,玩樂要節制」,才能營造出兒女有一段豐富的童年及成長的回憶,進而步入社會後深知人情世故,懂得「付出及學習」的重要性,這便是「清淨大愛」,讓自己愛得歡喜,讓被愛的人自在。
是以故,一種沒有壓力的「清淨大愛」,這才是愛的落實,這才是愛的真諦。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91期-述論:清淨大愛
當別人問老王怎麼教育孩子時,他說他沒有什麼教育方法,只是跟孩子們約法三章:求學這一段期間,所有的費用都由父母全權負責。可是學校畢業後,除了畢業當年須準備考試之外,父母就不再提供任何生活條件了。也就是說,學校的學習與社會的工作是壁壘分明的,沒有模糊地帶。
老王說:「我們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能夠發憤圖強,進而在離開校園後馬上就有好的工作。好在這三個孩子也都很爭氣,從小學到大學都不用我們擔心,遇到重要考試也都是一次就考上了。」
※ ※ ※
末法眾生對於「愛」字,都存在許多迷茫,眾生對於「愛」完全無知;因此,喜好將自己的私欲誤認為是「愛」,眾生往往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一旦別人無法達到自己的需求時,便產生氣惱或悲傷,卻還以為自己付出許多愛心,怎麼會未獲得良好之回應?但詳細觀察看看,只不過是自我的欲求,而非真實的「愛」呀!
有許多身為人父母的,總是寄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高等學歷,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擁有某些才能或才藝;但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強迫兒女去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為了自己的期盼,強迫兒女不斷讀書再讀書,讓自己的兒女根本沒有一絲毫屬於自己的童年,甚至於連什麼是「馬」、什麼是「牛」都未曾看見過,僅讓兒女睜眼書、閉眼書,滿腦子的書本。
世上有些兒女,確實還能如父母的期盼,擁有高等學府畢業的學歷,卻不懂得做人的道理,甚至不知人情世故,以致在社會上謀事一無所成;亦有一些兒女,讀書讀到有點書呆子,待人接物則似乎呆板、傻里傻氣。更有一些兒女,因為受不了父母長期的壓迫,選擇在大學畢業或者是高中畢業,便以自盡來回報父母多年的養育之恩,表明自己將走另外想走的路;此時,身為人父母的,擁抱一具冰冷的兒女身軀,才來悔恨自己的「愛」用錯了方式。雖然知道錯了,卻再也喚不回聽話兒女的生命,這又是何苦呢!
每當兒女想打打球,活動筋骨,有些父母認為打球乃浪費時間,甚而會影響功課,以致一直阻止兒女打球;有朝一日,兒女之身體患病,才在醫師的告知下,明白是長期缺乏運動的關係,那又是何苦來哉!
因為這些父母都讓兒女感覺到生活充滿壓力,而乖乖地聽父母的話,順著父母的安排做事,到頭來反而喪失了自我的思考能力,成為沒有父母的安排及指令,便不知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屆時,為人父母的,才要怪兒女不知道做事、不會積極、不會自我謀生,又有何用?
真正的愛,必須是大愛,而此等大愛是流露著清新氣息,因為是讓兒女能充份表達自己、做好自己、規劃自己,而身為父母的,僅是扮演著心靈諮詢師的角色,父母僅扮演輔導協助的地位,讓兒女依照自己的喜好而學習一切才藝,依照自己的喜好而讀書,父母從中加以督導,讓兒女深刻明白「學業不可廢,玩樂要節制」,才能營造出兒女有一段豐富的童年及成長的回憶,進而步入社會後深知人情世故,懂得「付出及學習」的重要性,這便是「清淨大愛」,讓自己愛得歡喜,讓被愛的人自在。
是以故,一種沒有壓力的「清淨大愛」,這才是愛的落實,這才是愛的真諦。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91期-述論:清淨大愛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每天偷一隻雞
有一個小偷每天晚上都偷抓一隻鄰人養的雞,拿到街上去賣,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他的好朋友知道了,勸告他說:「老弟,這樣不好吧,偷東西是不好的行為,萬一被發現了,會被抓的。你不應該再這樣做!」
小偷聽完之後覺得朋友的話很有道理,但又沒有把握馬上改掉壞習慣,就對朋友說了:「謝謝你的忠告,你說得很對,偷雞的確不是好的行為,不過可能我沒法子一下子改掉這個壞習慣。這樣好了,我先由每天偷一隻雞改為一個月只偷一隻雞,然後慢慢減少,最後才完全不偷雞,這樣好嗎?」
朋友聽了知道他惡習難改,不禁嘆了口氣說:「不論你如何減少偷雞的次數,偷還是偷,既然你認為我說的沒錯,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對,就不應該再做;怎麼可以等到將來才改正呢?」」
※ ※ ※
劣根,指的是在心念「動、靜」態中一切不良的習性,日積月累,根深蒂固,無法拔除,導致影響自身的品德,以及關係到社會的層面,無法平息,百般的無奈與嘆息!
劣根的由來因素甚多:有因受教不深而違逆者,有因環境不良而習染者,有因秉性乖戾而縱惡者,有因心執不化而偏行者,有因利慾薰心而逞凶者,有因偏好愛財而著迷者,有因不聽管教而失落者,有因不知檢點而墮落者,有因憤世嫉俗而為非者,有因貪圖享受而奢華者,有因心術不正而作惡者,有因脾氣凶暴而爭鬥者,有因..。無以盡述,造成無邊的煩惱與困擾。
劣根不去,含藏甚深的禍害,層層冤孽從而滋生,而這中間的利害關係,世人並非不明白,唯只缺乏堅定意志、決心去改變,苟且因循,得過且過,任由墮落,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
修行之人,劣根不除,無以立基;歸依守戒,旨在去蕪存菁,安全本性,不放蕩自己。堅定意志,去除累贅,性靈歸真,覺路可宏開矣。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九章 堅定意志,斬除劣根
他的好朋友知道了,勸告他說:「老弟,這樣不好吧,偷東西是不好的行為,萬一被發現了,會被抓的。你不應該再這樣做!」
小偷聽完之後覺得朋友的話很有道理,但又沒有把握馬上改掉壞習慣,就對朋友說了:「謝謝你的忠告,你說得很對,偷雞的確不是好的行為,不過可能我沒法子一下子改掉這個壞習慣。這樣好了,我先由每天偷一隻雞改為一個月只偷一隻雞,然後慢慢減少,最後才完全不偷雞,這樣好嗎?」
朋友聽了知道他惡習難改,不禁嘆了口氣說:「不論你如何減少偷雞的次數,偷還是偷,既然你認為我說的沒錯,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對,就不應該再做;怎麼可以等到將來才改正呢?」」
※ ※ ※
劣根,指的是在心念「動、靜」態中一切不良的習性,日積月累,根深蒂固,無法拔除,導致影響自身的品德,以及關係到社會的層面,無法平息,百般的無奈與嘆息!
劣根的由來因素甚多:有因受教不深而違逆者,有因環境不良而習染者,有因秉性乖戾而縱惡者,有因心執不化而偏行者,有因利慾薰心而逞凶者,有因偏好愛財而著迷者,有因不聽管教而失落者,有因不知檢點而墮落者,有因憤世嫉俗而為非者,有因貪圖享受而奢華者,有因心術不正而作惡者,有因脾氣凶暴而爭鬥者,有因..。無以盡述,造成無邊的煩惱與困擾。
劣根不去,含藏甚深的禍害,層層冤孽從而滋生,而這中間的利害關係,世人並非不明白,唯只缺乏堅定意志、決心去改變,苟且因循,得過且過,任由墮落,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
修行之人,劣根不除,無以立基;歸依守戒,旨在去蕪存菁,安全本性,不放蕩自己。堅定意志,去除累贅,性靈歸真,覺路可宏開矣。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九章 堅定意志,斬除劣根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荊棺
語出《全唐討》十二函。
在長江三峽險峻的峽壁上,可以看見有一具用荊棘編成的棺材。乘船經過的人看見了,船夫便會告訴他們一個傳說故事:
從前有個人生了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偏愛兒子,總覺得女兒沒有用。後來他死了,如何理葬父親呢?九個兒子互相推諉,誰也不肯拿錢出來買棺材,也不願費力操辦後事。
女兒哀哀地哭著,她很窮,買不起棺木。於是她去割荊條,削去剌,一根一根編起來,打成一具荊條棺,裝殮了父親。她的手指被剌破,血染紅了荊條,又怕泥土腐蝕荊條,便又背又推,把荊棺送上峽壁,擱在岩石凹處。
幾經辛苦,把荊棺安置妥當,終於耗盡體力,墮江而死。因此人云:「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荊棺。」
※ ※ ※
自古以來,中國民心最能將孝道傳延,但此傳延及今已受時代沖激,孝道漸偏離往昔。對尊親之孝養,如今已漸式微,教孝於子,敬孝於親,實乃是現今世人所必須明瞭之一課。思妻兒,遠雙親,已離孝之正道,今生能敬親多少,後代兒孫方能還汝多少。否則一味於物質生活中,讓子女去享受,到後來兒孫所歸還,亦是難達其理想。不妨在於人生中去啟教子女,應以孝道為根本,方能見汝子孫行孝。
眾生可於周遭中見到諸多實例:雙親累生辛勤累積財產傳承給後代子孫,有幾個能感恩雙親之辛勞,能發揚雙親之原德,皆難也。有之將財產分配給子孫,後來至老時亦難分得一碗飽,如此之後代汝要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因其在於孝道中已虧,往後必生敗墜子來磨難,消不孝之罪孽。所以能於「在世敬親一粒豆,勝比死後拜豬頭。」慎終追遠已難再復父子相親之景。人皆易犯錯,何妨現在起,先行由自己做起,身體力行孝親,再來教導子女再行孝順。往後嫁娶後才能順敬翁姑,能行孝順親必能和睦兄弟,妯娌無爭。「爭何財產,得之失之」,無常來時能帶走嗎?錢財只是借看而已。只有能孝親,順親,以身作則,子女必能模仿。點點滴滴歸還,如此比遺留財產不是更好嗎?
因此而再於孝道中先以己身作起,再教以妻,而妻以夫貴,能行孝必能齊家,不以媚妻而棄雙親於不顧,倘棄雙親,縱使是因果循環之討報,亦已虧人道。如此人道虧家必難齊,往後必受不孝而磨,如此划得來嗎?「痛心改前非,孝子任汝為,汝能敬十分,兒孫悉皆歸。」「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錯。」人能行孝天不虧汝,天亦加賞孝道子孫,不使衣食有虧。但能真心行孝,勿虛心假意,敷衍了事而作表面,以真心誠意,思前枝,何來今葉宛在,如何去做必以真誠體親,方是孝道子孫。
摘錄自大道心燈
在長江三峽險峻的峽壁上,可以看見有一具用荊棘編成的棺材。乘船經過的人看見了,船夫便會告訴他們一個傳說故事:
從前有個人生了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偏愛兒子,總覺得女兒沒有用。後來他死了,如何理葬父親呢?九個兒子互相推諉,誰也不肯拿錢出來買棺材,也不願費力操辦後事。
女兒哀哀地哭著,她很窮,買不起棺木。於是她去割荊條,削去剌,一根一根編起來,打成一具荊條棺,裝殮了父親。她的手指被剌破,血染紅了荊條,又怕泥土腐蝕荊條,便又背又推,把荊棺送上峽壁,擱在岩石凹處。
幾經辛苦,把荊棺安置妥當,終於耗盡體力,墮江而死。因此人云:「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荊棺。」
※ ※ ※
自古以來,中國民心最能將孝道傳延,但此傳延及今已受時代沖激,孝道漸偏離往昔。對尊親之孝養,如今已漸式微,教孝於子,敬孝於親,實乃是現今世人所必須明瞭之一課。思妻兒,遠雙親,已離孝之正道,今生能敬親多少,後代兒孫方能還汝多少。否則一味於物質生活中,讓子女去享受,到後來兒孫所歸還,亦是難達其理想。不妨在於人生中去啟教子女,應以孝道為根本,方能見汝子孫行孝。
眾生可於周遭中見到諸多實例:雙親累生辛勤累積財產傳承給後代子孫,有幾個能感恩雙親之辛勞,能發揚雙親之原德,皆難也。有之將財產分配給子孫,後來至老時亦難分得一碗飽,如此之後代汝要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因其在於孝道中已虧,往後必生敗墜子來磨難,消不孝之罪孽。所以能於「在世敬親一粒豆,勝比死後拜豬頭。」慎終追遠已難再復父子相親之景。人皆易犯錯,何妨現在起,先行由自己做起,身體力行孝親,再來教導子女再行孝順。往後嫁娶後才能順敬翁姑,能行孝順親必能和睦兄弟,妯娌無爭。「爭何財產,得之失之」,無常來時能帶走嗎?錢財只是借看而已。只有能孝親,順親,以身作則,子女必能模仿。點點滴滴歸還,如此比遺留財產不是更好嗎?
因此而再於孝道中先以己身作起,再教以妻,而妻以夫貴,能行孝必能齊家,不以媚妻而棄雙親於不顧,倘棄雙親,縱使是因果循環之討報,亦已虧人道。如此人道虧家必難齊,往後必受不孝而磨,如此划得來嗎?「痛心改前非,孝子任汝為,汝能敬十分,兒孫悉皆歸。」「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不信但看簷前水,點點滴滴不差錯。」人能行孝天不虧汝,天亦加賞孝道子孫,不使衣食有虧。但能真心行孝,勿虛心假意,敷衍了事而作表面,以真心誠意,思前枝,何來今葉宛在,如何去做必以真誠體親,方是孝道子孫。
摘錄自大道心燈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若要探尋清靜,何不探尋自心?
唐代有個印度僧人,名叫崛多三藏,曾來廣東拜六祖慧能為師,後來隻身去中國北方各地遊歷。
一天,他途經一所簡陃的草庵,看到有個僧人在獨自坐禪。
崛多禪師問他:「你在做什麼?」
坐禪的僧人答:「我在探尋清靜。」
崛多微笑的問:「探尋者是何人?清靜又是何物?」
僧人一聽,知道來者非尋常之輩,立即拜見崛多,謙恭地請教道:「弟子不明白,請你指點。」
崛多直截的說:「何不探尋自心?何不自心清靜?」
僧人陷入苦思之中,崛多見他根性遲鈍,便再問他:「你的老師是誰?」
僧人答道:「神秀和尚。」
崛多感慨地說:「唉!西方的外道修行方法,這裡居然當作正統的禪宗,真是誤人不淺啊!」
僧人見崛多批評他的老師,便反問:「法師,您的老師是誰?」
「六祖。」崛多禪師答道,繼而告誡僧人:「真正的禪法不是隨便哪都聽得到,你若真心想擺脫迷津,徹底覺悟,何不到六祖那裡去學禪呢?」
僧人聽了崛多的訓導和提醒,便離開草庵,南下曹溪參見六祖慧能。
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六祖說:「你要探尋清靜,何不探尋自心?若不自心清靜,誰來使你清靜?」
一連串反問,打開僧人心頭謎團和誤會,僧人終於明白「清靜」原來就在自己心裡啊!
換句話說,屋裡丟了鑰匙,卻跑到街上去尋找,豈不是猶如緣木求魚,找錯了地方。
※ ※ ※
禪者,機也;定者,安也。禪定乃一心不亂之稱。
昔曰:「禪定在靜中」,非單指也。今論禪定含心也,禪定含識也,禪定含觀也,禪定含觸也!故知禪定遍指一切,非單論靜也!
所謂一心不亂,乃定力之功夫,或言專注,或言忘我,只因一心專注,故心無旁鶩,達心清淨也。心欲清淨,須除五蘊、滅三毒、輕七情、少六欲,日夜行持,二六時中不失本戒,四威儀中不觸微過,以過業無,故心得清淨。心淨即能識明,識明即能身正,身正即能靈清,靈清則神合,神合必通三界,三界通達無所障礙,是為禪定之功深也!
眼觀一切不起思念,心自不亂,心即不亂則為清淨,身觸一切不起念想,念既不生則心清淨,耳聞世語不入識,無識則心清淨,凡遇一切處之泰然,是清淨之功也。
禪定即為無擾心也!無處得擾,是禪定也!
摘錄自修戒-第十七章 修禪定
一天,他途經一所簡陃的草庵,看到有個僧人在獨自坐禪。
崛多禪師問他:「你在做什麼?」
坐禪的僧人答:「我在探尋清靜。」
崛多微笑的問:「探尋者是何人?清靜又是何物?」
僧人一聽,知道來者非尋常之輩,立即拜見崛多,謙恭地請教道:「弟子不明白,請你指點。」
崛多直截的說:「何不探尋自心?何不自心清靜?」
僧人陷入苦思之中,崛多見他根性遲鈍,便再問他:「你的老師是誰?」
僧人答道:「神秀和尚。」
崛多感慨地說:「唉!西方的外道修行方法,這裡居然當作正統的禪宗,真是誤人不淺啊!」
僧人見崛多批評他的老師,便反問:「法師,您的老師是誰?」
「六祖。」崛多禪師答道,繼而告誡僧人:「真正的禪法不是隨便哪都聽得到,你若真心想擺脫迷津,徹底覺悟,何不到六祖那裡去學禪呢?」
僧人聽了崛多的訓導和提醒,便離開草庵,南下曹溪參見六祖慧能。
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六祖說:「你要探尋清靜,何不探尋自心?若不自心清靜,誰來使你清靜?」
一連串反問,打開僧人心頭謎團和誤會,僧人終於明白「清靜」原來就在自己心裡啊!
換句話說,屋裡丟了鑰匙,卻跑到街上去尋找,豈不是猶如緣木求魚,找錯了地方。
※ ※ ※
禪者,機也;定者,安也。禪定乃一心不亂之稱。
昔曰:「禪定在靜中」,非單指也。今論禪定含心也,禪定含識也,禪定含觀也,禪定含觸也!故知禪定遍指一切,非單論靜也!
所謂一心不亂,乃定力之功夫,或言專注,或言忘我,只因一心專注,故心無旁鶩,達心清淨也。心欲清淨,須除五蘊、滅三毒、輕七情、少六欲,日夜行持,二六時中不失本戒,四威儀中不觸微過,以過業無,故心得清淨。心淨即能識明,識明即能身正,身正即能靈清,靈清則神合,神合必通三界,三界通達無所障礙,是為禪定之功深也!
眼觀一切不起思念,心自不亂,心即不亂則為清淨,身觸一切不起念想,念既不生則心清淨,耳聞世語不入識,無識則心清淨,凡遇一切處之泰然,是清淨之功也。
禪定即為無擾心也!無處得擾,是禪定也!
摘錄自修戒-第十七章 修禪定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欲求」與「需要」
許多事情就是那麼奇怪,本來是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自己卻會像夸父追日一樣去擁有。
我的一位朋友想買車,當時定下來就是7萬元左右的賽歐。可是不少人告訴他,加2萬可以買奇瑞,加3萬可以買菱帥,加4萬可以買威馳……他拿不定主意了,最後,一咬牙買了輛帕薩特。結果家中餘錢全部用完,日子一下子過得緊巴起來。
朋友有次對我說:「工作好像就是為了養這輛車。」
很少有人會拷問一下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常常是這樣,房子越大越好,錢越多越好,工作越輕鬆越好,太太越漂亮越好……
其實,我們的快樂,我們的真正需要都不會隨著慾望而增長,就像大廈的地基,樓造得再高,地基卻永遠只有一塊。
※ ※ ※
古人言:「貪心不足蛇吞象」,貪欲之存在人心,就如同蛇身雖小,卻能張開大口吞噬一隻如大象般壯硬的物體。
貪念存在世人身上,卻有時更勝過蛇吞大象之可怕程度,然而人們為何會心起貪念,乃因物質欲過旺之緣故;人心一旦物欲熾盛,便急欲想擁有該心想物質,於是為了得到心中之欲求物品,便愁憂苦惱,乃至有可能興起犯罪行為也在所不惜之可怕心態。但是冷靜思慮之後,通常發現原來自己對於該物質,其實並不是那麼迫切的需要;有時冷靜過後,更能發覺原來自己在往日所欲求之物品,並不是自己真正在生活上必須使用的物品。至於,往昔會對這些物質產生強烈之佔有欲,皆為一時間之迷昧心靈,而產生之虛榮心作祟罷了。
就好比有一位學生,看到許多人都能夠隨身攜帶著一部筆記型電腦,便覺得能夠擁有就會很威風;因此,自己朝思暮想,急於想擁有一部筆記型電腦,要與別人一樣也能夠每天都隨身攜帶。一旦父母不予購買,從此茶不思飯不想,連見到父母親都覺得非常討厭,於是和父母也就甚少交談;直到某日竊取他人之筆記型電腦,才得意揚揚的回家且開心得不得了。不久被失主所知而報以法律懲處,仍不知自己有錯,直至欲心漸退後,方知原來自己過去之行為是不該的,原來過去所追求的,乃是自己所不需要的。
一個有廉恥、知禮節的人,雖然心裡產生出對於某些物品想要擁有的欲求思念,雖然想要擁有它,但因本身有自制能力,皆能告誡自己先停止對該物品的熱烈欲求,再看看有無比這東西更好的,然後聽聽所有使用過該物品的人們,是如何訴說對該物品的心得,或許能提早知道,原來該物品並不怎麼好用。也許在冷靜過後,會發現自己原先所熱愛的物品,現在已經沒那麼想要了,還好當初沒有衝動的追隨別人瘋狂搶購,身邊又少了一件浪費物品,真是令人愉悅的事呀!
當心中減少了一分物質欲求,身心便能更輕鬆,靈神也跟著清明起來,經常都能保持「清心寡欲」的精神與意志力,終身如一,則修行火候日深,所到之處有如活佛示現一般,如此則逍遙有期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80期
我的一位朋友想買車,當時定下來就是7萬元左右的賽歐。可是不少人告訴他,加2萬可以買奇瑞,加3萬可以買菱帥,加4萬可以買威馳……他拿不定主意了,最後,一咬牙買了輛帕薩特。結果家中餘錢全部用完,日子一下子過得緊巴起來。
朋友有次對我說:「工作好像就是為了養這輛車。」
很少有人會拷問一下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常常是這樣,房子越大越好,錢越多越好,工作越輕鬆越好,太太越漂亮越好……
其實,我們的快樂,我們的真正需要都不會隨著慾望而增長,就像大廈的地基,樓造得再高,地基卻永遠只有一塊。
※ ※ ※
古人言:「貪心不足蛇吞象」,貪欲之存在人心,就如同蛇身雖小,卻能張開大口吞噬一隻如大象般壯硬的物體。
貪念存在世人身上,卻有時更勝過蛇吞大象之可怕程度,然而人們為何會心起貪念,乃因物質欲過旺之緣故;人心一旦物欲熾盛,便急欲想擁有該心想物質,於是為了得到心中之欲求物品,便愁憂苦惱,乃至有可能興起犯罪行為也在所不惜之可怕心態。但是冷靜思慮之後,通常發現原來自己對於該物質,其實並不是那麼迫切的需要;有時冷靜過後,更能發覺原來自己在往日所欲求之物品,並不是自己真正在生活上必須使用的物品。至於,往昔會對這些物質產生強烈之佔有欲,皆為一時間之迷昧心靈,而產生之虛榮心作祟罷了。
就好比有一位學生,看到許多人都能夠隨身攜帶著一部筆記型電腦,便覺得能夠擁有就會很威風;因此,自己朝思暮想,急於想擁有一部筆記型電腦,要與別人一樣也能夠每天都隨身攜帶。一旦父母不予購買,從此茶不思飯不想,連見到父母親都覺得非常討厭,於是和父母也就甚少交談;直到某日竊取他人之筆記型電腦,才得意揚揚的回家且開心得不得了。不久被失主所知而報以法律懲處,仍不知自己有錯,直至欲心漸退後,方知原來自己過去之行為是不該的,原來過去所追求的,乃是自己所不需要的。
一個有廉恥、知禮節的人,雖然心裡產生出對於某些物品想要擁有的欲求思念,雖然想要擁有它,但因本身有自制能力,皆能告誡自己先停止對該物品的熱烈欲求,再看看有無比這東西更好的,然後聽聽所有使用過該物品的人們,是如何訴說對該物品的心得,或許能提早知道,原來該物品並不怎麼好用。也許在冷靜過後,會發現自己原先所熱愛的物品,現在已經沒那麼想要了,還好當初沒有衝動的追隨別人瘋狂搶購,身邊又少了一件浪費物品,真是令人愉悅的事呀!
當心中減少了一分物質欲求,身心便能更輕鬆,靈神也跟著清明起來,經常都能保持「清心寡欲」的精神與意志力,終身如一,則修行火候日深,所到之處有如活佛示現一般,如此則逍遙有期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80期
天賜良緣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遍地災劫人迷茫,何苦造罪墮沉淪;
天堂大道為汝開,諸子固執地府闖。
聖示:娘觀諸子日日瞎忙多欲多煩惱,卻極少深思自己到底積了多少福?造了多少罪?看到諸兒女能於道業上精進,能於行善助人上多用心者屈指可數,眼看台疆災劫頻仍,罪兒女能加緊腳步行善修德,才是消災祈福的不二法門。娘今日便以『消不業,福不長』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消不業,福不長』
古時候有一年輕人,長得俊美高大,附近的女子無不希望自己有這個福氣能嫁給他。這些愛慕年輕人的女子們,無不絞盡腦汁想吸引他的注意,有的人丟花,有的人丟手帕,有的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從其眼前經過,更有人厚禮拜託媒婆,傳達欲成婚之訊息,但皆宣告失敗。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陪母親至山上的天上聖母廟拜拜祈福,雖然這間廟宇位在山腰處,但卻面向寛廣大海,風景壯闊優美,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地方離住家稍遠了些,所以平時人跡罕至。
年輕人陪同母親一進到廟內,即見一位穿著樸素,打扮簡單整潔的女子正在擦拭神桌,見她一會兒拿出自山下採摘來的野花,插入花瓶中,恭恭敬敬的擺在桌上,一會兒又忙著打掃廟裏廟外,看到善信至廟裏參拜,她也只是微笑點點頭便離開了。
想不到年輕人一見到這個平凡的女子便怦然心動,心想如此賢慧虔誠的女子,似乎是上天所賜,因此央求母親找人探聽,才知道是住在家裏附近貧寒人家的女兒。此女家裏雖不富裕,但對父母卻是無微不至的孝敬與關懷,在街坊鄰居間早有美名。後來年輕人在得到父母的允許後便託人登門說媒,終成一樁美滿姻緣。
諸兒女可知此女行善積德多久?已孝敬父母多久?已敬奉神明多久?雖家貧但其業早己消失,累積的福德資糧又豈是那些崇尚愛情,看重外在,卻不知修德修慧的女子可以比擬。望諸兒女能理解娘心之苦,莫再著眼於外在的一切物質及享樂,早日解脫一切心靈的束縛,才能在道修上精進不退。可,吾退。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母娘以淺顯易懂之故事開導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修行積福之智慧,莫不殷殷期盼眾生能早日醒悟,放下一切外在虛幻的強求,充實自己內在的福德與智慧,一旦業力消滅,外在一切不求自來,有句話說:『強摘的果實不甜。』當福德與智慧足夠時,該屬於誰的上天自有安排,否則為了強求外在的名利、美色、財富而累積數不清的惡業,當天律懲罰時,又豈是平凡的眾人能躲得過的?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能體娘心之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79期
詩曰:遍地災劫人迷茫,何苦造罪墮沉淪;
天堂大道為汝開,諸子固執地府闖。
聖示:娘觀諸子日日瞎忙多欲多煩惱,卻極少深思自己到底積了多少福?造了多少罪?看到諸兒女能於道業上精進,能於行善助人上多用心者屈指可數,眼看台疆災劫頻仍,罪兒女能加緊腳步行善修德,才是消災祈福的不二法門。娘今日便以『消不業,福不長』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消不業,福不長』
古時候有一年輕人,長得俊美高大,附近的女子無不希望自己有這個福氣能嫁給他。這些愛慕年輕人的女子們,無不絞盡腦汁想吸引他的注意,有的人丟花,有的人丟手帕,有的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從其眼前經過,更有人厚禮拜託媒婆,傳達欲成婚之訊息,但皆宣告失敗。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陪母親至山上的天上聖母廟拜拜祈福,雖然這間廟宇位在山腰處,但卻面向寛廣大海,風景壯闊優美,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地方離住家稍遠了些,所以平時人跡罕至。
年輕人陪同母親一進到廟內,即見一位穿著樸素,打扮簡單整潔的女子正在擦拭神桌,見她一會兒拿出自山下採摘來的野花,插入花瓶中,恭恭敬敬的擺在桌上,一會兒又忙著打掃廟裏廟外,看到善信至廟裏參拜,她也只是微笑點點頭便離開了。
想不到年輕人一見到這個平凡的女子便怦然心動,心想如此賢慧虔誠的女子,似乎是上天所賜,因此央求母親找人探聽,才知道是住在家裏附近貧寒人家的女兒。此女家裏雖不富裕,但對父母卻是無微不至的孝敬與關懷,在街坊鄰居間早有美名。後來年輕人在得到父母的允許後便託人登門說媒,終成一樁美滿姻緣。
諸兒女可知此女行善積德多久?已孝敬父母多久?已敬奉神明多久?雖家貧但其業早己消失,累積的福德資糧又豈是那些崇尚愛情,看重外在,卻不知修德修慧的女子可以比擬。望諸兒女能理解娘心之苦,莫再著眼於外在的一切物質及享樂,早日解脫一切心靈的束縛,才能在道修上精進不退。可,吾退。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母娘以淺顯易懂之故事開導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修行積福之智慧,莫不殷殷期盼眾生能早日醒悟,放下一切外在虛幻的強求,充實自己內在的福德與智慧,一旦業力消滅,外在一切不求自來,有句話說:『強摘的果實不甜。』當福德與智慧足夠時,該屬於誰的上天自有安排,否則為了強求外在的名利、美色、財富而累積數不清的惡業,當天律懲罰時,又豈是平凡的眾人能躲得過的?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能體娘心之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79期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單調的生活
十六年前,於苗栗地區,乃有周某,自幼生長在小康家庭中,雖然並非富有,卻也從不匱乏生活所需。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周某步入社會之後,乃投入工廠的生產工作,開始了自己謀生的日子;只是周某在工廠工作愈久,總覺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單調,每日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產生有些興趣缺缺之感,但因收入穩定,所以不敢貿然異動,也就都忍了下來。
日積月累,因為心裡頭對於固定的工作與單調的生活,產生了不耐煩之心,此後便常尋找一些理由請假,在外閒逛;久而久之,日常沒事做,又沒有知己的好友,周某又覺得生活很無聊。某日無意間,翻閱報紙的廣告版,看到了旅遊資訊,介紹國外的風景區以及旅遊景點,乃怦然心動;因而向工廠請了七天假,遠離國門,到國外去旅遊。當飛機升空後,周某俯瞰地面,看見原本高大的房舍逐漸縮小,路上的人車更是渺小,突然之間,心裡感覺有些茫茫然與戚戚焉。
等周某到達國外異地之域,在旅遊景點之處,見有許多小孩子爭相販售一些小物品,穿著卻顯得有些簡陋,當見到鄉下小孩時,有者根本無衣服可穿,有些則是穿著破損之舊衣,打從心裡非常捨不得;於是周某隨手給了一些糕餅等食物,看到貧困的小孩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表情,周某心裡突然湧現出快樂的感覺。
時間過得真快,七日的國外旅遊,轉眼間已結束,返國後的周某便下定決心,欲盡一己之能力幫助困苦人家,協助困苦中人做些事;因此,在工作上一改過去抱怨的心態以及頹靡的心情,重新認真並且快樂的工作著。每當假日到來,周某便參與公益活動,落實關懷社會人群的志業,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與有意義。經過一段時日的真心付出,無形之中,不但結造許多人緣,職場上亦更加順心應手,累積無數的技術與經驗,進而受到主管的提拔,升遷基層主管;此外,周某亦常落實舉手之勞,協助他人,經其造作之善行義舉則不斷累積。
※ ※ ※
君子以財潤身,泛指有德之人行造一切善行為,而人間因為有人情世事的存在,所以讓眾生倍感溫暖。
當人們懺悔前愆之後,必然會醒覺本身過去有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裡,似乎對這個世間沒做過任何貢獻的事,通常最先想到的便是盡一己之能力,為世人有所付出,為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必定能夠開始對於貧困人家有某些程度上的關懷與幫助,不但開始能夠喜捨錢財以幫助急需要幫助的人,從中紓解眾生之難關,讓眾生能免於宿命之糾葛以及遠離厄耗摧殘的命運;甚至於有德的仁人君子,喜好協助困難家庭,幫助整理居家環境,及協助改善生活品質,使困難家庭不致於因為生活困苦,而導致生活環境遭受到各種污染及損壞,更使困苦家庭免於引發疾病媒介的滋生,影響到身家之衛生與鄰居之安全。
由於仁者之伸出援手,知悉盡善於眾生的緣故,廣結善緣,種植福田,累積善德,福氣逐漸滋生,福報也是由此持續增長,不但對人群貢獻有加,連自身內性之德行亦隨之厚實,如此一來,福運乃能暢通順遂。願大眾深思「福至心靈」之理,乃唯心所變現;是故,福運之象,端賴心靈之昇華,及身體之落實善舉而不悖也。
摘錄自增福開運寶鑑-第十二章 增福開運之行善
日積月累,因為心裡頭對於固定的工作與單調的生活,產生了不耐煩之心,此後便常尋找一些理由請假,在外閒逛;久而久之,日常沒事做,又沒有知己的好友,周某又覺得生活很無聊。某日無意間,翻閱報紙的廣告版,看到了旅遊資訊,介紹國外的風景區以及旅遊景點,乃怦然心動;因而向工廠請了七天假,遠離國門,到國外去旅遊。當飛機升空後,周某俯瞰地面,看見原本高大的房舍逐漸縮小,路上的人車更是渺小,突然之間,心裡感覺有些茫茫然與戚戚焉。
等周某到達國外異地之域,在旅遊景點之處,見有許多小孩子爭相販售一些小物品,穿著卻顯得有些簡陋,當見到鄉下小孩時,有者根本無衣服可穿,有些則是穿著破損之舊衣,打從心裡非常捨不得;於是周某隨手給了一些糕餅等食物,看到貧困的小孩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表情,周某心裡突然湧現出快樂的感覺。
時間過得真快,七日的國外旅遊,轉眼間已結束,返國後的周某便下定決心,欲盡一己之能力幫助困苦人家,協助困苦中人做些事;因此,在工作上一改過去抱怨的心態以及頹靡的心情,重新認真並且快樂的工作著。每當假日到來,周某便參與公益活動,落實關懷社會人群的志業,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與有意義。經過一段時日的真心付出,無形之中,不但結造許多人緣,職場上亦更加順心應手,累積無數的技術與經驗,進而受到主管的提拔,升遷基層主管;此外,周某亦常落實舉手之勞,協助他人,經其造作之善行義舉則不斷累積。
※ ※ ※
君子以財潤身,泛指有德之人行造一切善行為,而人間因為有人情世事的存在,所以讓眾生倍感溫暖。
當人們懺悔前愆之後,必然會醒覺本身過去有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裡,似乎對這個世間沒做過任何貢獻的事,通常最先想到的便是盡一己之能力,為世人有所付出,為社會有所貢獻。因此,必定能夠開始對於貧困人家有某些程度上的關懷與幫助,不但開始能夠喜捨錢財以幫助急需要幫助的人,從中紓解眾生之難關,讓眾生能免於宿命之糾葛以及遠離厄耗摧殘的命運;甚至於有德的仁人君子,喜好協助困難家庭,幫助整理居家環境,及協助改善生活品質,使困難家庭不致於因為生活困苦,而導致生活環境遭受到各種污染及損壞,更使困苦家庭免於引發疾病媒介的滋生,影響到身家之衛生與鄰居之安全。
由於仁者之伸出援手,知悉盡善於眾生的緣故,廣結善緣,種植福田,累積善德,福氣逐漸滋生,福報也是由此持續增長,不但對人群貢獻有加,連自身內性之德行亦隨之厚實,如此一來,福運乃能暢通順遂。願大眾深思「福至心靈」之理,乃唯心所變現;是故,福運之象,端賴心靈之昇華,及身體之落實善舉而不悖也。
摘錄自增福開運寶鑑-第十二章 增福開運之行善
得再等三年才相會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有一位才貌出眾的藝妓,人稱「高尾大夫」。她屬於最上等的藝妓,所應酬的客人都只限於諸侯或富商巨賈,是貧民階層高不可攀的一朵花。
有一天,一位名喚老久的年輕染坊工匠看到高尾大夫的美麗容姿,驚得目瞪口呆,一動也不動。他的同伴敲敲他的肩膀說:「老兄,你在發什麼呆?你愛上高尾大夫了?」並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既然愛上了,不妨去找她呀。她雖然有地位,但畢竟是個妓女,只要有錢,任何人都可以跟她做上一夜夫妻呀!」
同伴這麼一說,老久才甦醒過來,認真地問:「那大約需要多少錢?」
同伴回答說:「老久,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我看,十五兩黃金總要吧。」
在當時,十五兩黃金對於一位染坊工匠而言,需要勒緊腰帶,拼命工作三年才能勉強攢足。三年省吃儉用的儲蓄,只為換來一夜風流,這聽起來簡直有些荒唐,但老久卻暗自下定決心。
三年之後,老久終於如願以償與高尾大夫相會。臨別時高尾大夫說:「請再光臨。」
老久竟然回答:「我得再等三年才能再來一次。」
高尾大夫很是奇怪,再三追問後,老久才說出實情。
高尾大夫聽後,被他的誠實、純真徹底感動,說:「我在這裡的年限一滿,就嫁給你。為了表示我會守約,我將儲蓄的三十兩黃金,交給你代我保管到那時。」
後來,順利滿工的高尾大夫果真和老久結婚,夫妻二人同心協力,創立了全江戶第一的染坊。
※ ※ ※
人自出生之後,墜入塵凡,種種之情隨之而來,且一直生活在「情」字之上,一直到老、到死,無有間斷,且各類之情,集滿人的一身。
世人由「愛」而結為夫妻,此情實屬難得,應深切瞭解其可貴性,沒有很重的「情」份是不會結為連理的,應思其得來不易而珍愛之,人生就可美滿。但世人對「情」總是那麼的輕忽與淡視,漸次失去了人之本性,實堪慮焉!難怪乎整個凡塵充滿了戾氣,沒有祥和,有愧上天所賦之善性也。
轉載
有一天,一位名喚老久的年輕染坊工匠看到高尾大夫的美麗容姿,驚得目瞪口呆,一動也不動。他的同伴敲敲他的肩膀說:「老兄,你在發什麼呆?你愛上高尾大夫了?」並帶著嘲笑的口吻說:「既然愛上了,不妨去找她呀。她雖然有地位,但畢竟是個妓女,只要有錢,任何人都可以跟她做上一夜夫妻呀!」
同伴這麼一說,老久才甦醒過來,認真地問:「那大約需要多少錢?」
同伴回答說:「老久,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我看,十五兩黃金總要吧。」
在當時,十五兩黃金對於一位染坊工匠而言,需要勒緊腰帶,拼命工作三年才能勉強攢足。三年省吃儉用的儲蓄,只為換來一夜風流,這聽起來簡直有些荒唐,但老久卻暗自下定決心。
三年之後,老久終於如願以償與高尾大夫相會。臨別時高尾大夫說:「請再光臨。」
老久竟然回答:「我得再等三年才能再來一次。」
高尾大夫很是奇怪,再三追問後,老久才說出實情。
高尾大夫聽後,被他的誠實、純真徹底感動,說:「我在這裡的年限一滿,就嫁給你。為了表示我會守約,我將儲蓄的三十兩黃金,交給你代我保管到那時。」
後來,順利滿工的高尾大夫果真和老久結婚,夫妻二人同心協力,創立了全江戶第一的染坊。
※ ※ ※
人自出生之後,墜入塵凡,種種之情隨之而來,且一直生活在「情」字之上,一直到老、到死,無有間斷,且各類之情,集滿人的一身。
世人由「愛」而結為夫妻,此情實屬難得,應深切瞭解其可貴性,沒有很重的「情」份是不會結為連理的,應思其得來不易而珍愛之,人生就可美滿。但世人對「情」總是那麼的輕忽與淡視,漸次失去了人之本性,實堪慮焉!難怪乎整個凡塵充滿了戾氣,沒有祥和,有愧上天所賦之善性也。
轉載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最窩囊丈夫
先曾祖潤生公在襄陽的時候,曾見過一位僧人,據說,他曾經做過惠登相的幕客。這位僧人講述當年流寇的事,講得非常詳細、具體。
聽者都搖頭歎息說:「這是上天安排的劫數,難於避免。」
可是,這位僧人卻不以為然,他說:「依貧僧之見,這種劫數完全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上天是不會無緣無故降災難給人們的。明朝末年所發生的殺戮、姦淫、搶掠的慘狀,即使唐朝末年黃巢造反流血三千里也為之遜色。推究業因,由明朝中葉以後,官吏個個貪婪暴虐,紳士橫行霸道。民間的風氣也隨之變得奸滑毒狠、狡詐虛偽,品行惡劣,無所不至。」
僧人接著說:「所以,從下層講,在老百姓心裏埋伏下無窮的怨恨,從上界講,也激起了天神的憤怒。積累了一百多年的怨憤之氣,一旦暴發出來,又有誰能阻止得了。再就貧僧的所見所聞,那些在動亂中受禍最慘重的,往往都是平時窮兇極惡的人。這能說是「劫數」嗎?」
記得以前僧人在賊寇中,有一回,賊寇逮住了一個官宦子弟,賊寇喝令他跪在營帳前,然後擁抱官宦子弟的妻妾飲酒作樂,問他道:「你敢發怒嗎?」
官宦子弟向上磕頭說:「不敢。」
又問他:「你願意侍候我們嗎?」
他又忙回答說:「願意。」
於是,給他鬆了綁,讓他在一旁斟酒侍候著。這個場面,使許多旁觀的人為之歎息不已。當時有一位被俘虜的老頭兒說:「今天我才知道因果報應是這樣分明啊!」
原來,這個世宦之家,從他爺爺那一輩起,就經常調戲、玩弄僕人的妻子。僕人要是稍有不滿,必然遭到一頓毒打,然後把僕人綁在槐樹上,讓他看著自己的妻子被主人摟著睡覺。這只不過是豪紳暴行的一端,其他的罪惡就不難類推了。」
僧人說這番話的時候,剛好有位豪紳也在座,聽了之後心裏很不滿,便說:「世界上大魚吞小魚,猛禽吃弱鳥,為什麼天神不發怒,惟獨對於人一有惡行,天神就動怒呢?」
那僧人很不屑地扭過頭說:「鳥魚是禽獸,難道人也跟禽獸一樣嗎?」豪紳無言答對,氣憤地拂袖而去。
第二天,那豪紳糾集了一幫門客,到僧人掛單的寺裏去尋釁,想要折辱那位僧人。不料該僧已經打包離去。只見壁上寫了二十個字,道:「你也不必言,我也不必說,樓下寂無人,樓上有明月。」這可能是譏刺那豪紳的陰私。後來,這位豪紳也落得家破人亡,斷子絕孫。
※ ※ ※
人間有情總是難能透視世間假相,進而一再的墮落紅塵無法解脫。在現代社會,能深信因果的人雖有多少增加,但總合來說還是不信因果者較多。
這種現象諸天仙佛皆深感憂心,何以故?若世人能信因果定不再造惡業,也必然心行正當不背信義、不傷害眾生,善行彌聚,社會自得祥和無有暴戾氣。相對的現今社會暴戾不時發生,造業不斷,以致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矣,是以一個家庭都想和樂融融,更何況是整個社會呢?
世人莫認為自我心是主宰,就能胡亂非為、不知約束、放逸,為所欲為,此等所作不論是在意念或行為皆已背離為人之綱正,終自會承受造作的因,反撲傷害自身。
因果定論不變,世人都有所眼見耳聞,造因受果的事不論是善、是惡,終是有報。蓋對自己的心念意識需時安撫心智,不能心邪念惡宜克勤往心性修持,力行於自我行為舉止上的改進,遇過錯要省思,當下不再犯,唯是如此才能彌聚善因,轉化國土成淨土。
摘錄自《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聽者都搖頭歎息說:「這是上天安排的劫數,難於避免。」
可是,這位僧人卻不以為然,他說:「依貧僧之見,這種劫數完全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上天是不會無緣無故降災難給人們的。明朝末年所發生的殺戮、姦淫、搶掠的慘狀,即使唐朝末年黃巢造反流血三千里也為之遜色。推究業因,由明朝中葉以後,官吏個個貪婪暴虐,紳士橫行霸道。民間的風氣也隨之變得奸滑毒狠、狡詐虛偽,品行惡劣,無所不至。」
僧人接著說:「所以,從下層講,在老百姓心裏埋伏下無窮的怨恨,從上界講,也激起了天神的憤怒。積累了一百多年的怨憤之氣,一旦暴發出來,又有誰能阻止得了。再就貧僧的所見所聞,那些在動亂中受禍最慘重的,往往都是平時窮兇極惡的人。這能說是「劫數」嗎?」
記得以前僧人在賊寇中,有一回,賊寇逮住了一個官宦子弟,賊寇喝令他跪在營帳前,然後擁抱官宦子弟的妻妾飲酒作樂,問他道:「你敢發怒嗎?」
官宦子弟向上磕頭說:「不敢。」
又問他:「你願意侍候我們嗎?」
他又忙回答說:「願意。」
於是,給他鬆了綁,讓他在一旁斟酒侍候著。這個場面,使許多旁觀的人為之歎息不已。當時有一位被俘虜的老頭兒說:「今天我才知道因果報應是這樣分明啊!」
原來,這個世宦之家,從他爺爺那一輩起,就經常調戲、玩弄僕人的妻子。僕人要是稍有不滿,必然遭到一頓毒打,然後把僕人綁在槐樹上,讓他看著自己的妻子被主人摟著睡覺。這只不過是豪紳暴行的一端,其他的罪惡就不難類推了。」
僧人說這番話的時候,剛好有位豪紳也在座,聽了之後心裏很不滿,便說:「世界上大魚吞小魚,猛禽吃弱鳥,為什麼天神不發怒,惟獨對於人一有惡行,天神就動怒呢?」
那僧人很不屑地扭過頭說:「鳥魚是禽獸,難道人也跟禽獸一樣嗎?」豪紳無言答對,氣憤地拂袖而去。
第二天,那豪紳糾集了一幫門客,到僧人掛單的寺裏去尋釁,想要折辱那位僧人。不料該僧已經打包離去。只見壁上寫了二十個字,道:「你也不必言,我也不必說,樓下寂無人,樓上有明月。」這可能是譏刺那豪紳的陰私。後來,這位豪紳也落得家破人亡,斷子絕孫。
※ ※ ※
人間有情總是難能透視世間假相,進而一再的墮落紅塵無法解脫。在現代社會,能深信因果的人雖有多少增加,但總合來說還是不信因果者較多。
這種現象諸天仙佛皆深感憂心,何以故?若世人能信因果定不再造惡業,也必然心行正當不背信義、不傷害眾生,善行彌聚,社會自得祥和無有暴戾氣。相對的現今社會暴戾不時發生,造業不斷,以致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矣,是以一個家庭都想和樂融融,更何況是整個社會呢?
世人莫認為自我心是主宰,就能胡亂非為、不知約束、放逸,為所欲為,此等所作不論是在意念或行為皆已背離為人之綱正,終自會承受造作的因,反撲傷害自身。
因果定論不變,世人都有所眼見耳聞,造因受果的事不論是善、是惡,終是有報。蓋對自己的心念意識需時安撫心智,不能心邪念惡宜克勤往心性修持,力行於自我行為舉止上的改進,遇過錯要省思,當下不再犯,唯是如此才能彌聚善因,轉化國土成淨土。
摘錄自《紀文達公筆記摘要》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時間是一份禮物
一位朋友來家裡聊天,談到不久之前他的姐姐過世了。
他說:「我姐姐過世的時候,我哭得真傷心,傷心的程度超過媽媽死的時候。」
我覺得十分疑惑,問他:「是不是你和姐姐的感情很好,勝過你和媽媽的感情呢?」
他回答說:「不是呀!只是我一想到姐姐死了,下回就輪到我了,心裡就會悲從中來,傷心不已。從前媽媽死的時候,想到中間還有姐姐擋著,不會那麼快輪到我,現在連擋著的人也走了!」朋友說完,我們的感觸都很深,默默對坐喝茶。
※ ※ ※
想像有一家銀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帳戶裡存入$86,400,可是每天的帳戶餘額都不能結轉到明天,一到結算時間,銀行就會把你當日未用盡的款項全數刪除。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
當然,每天不留分文地全數提領是最佳選擇。你可能不曉得,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銀行,它的名字是「時間(TIME)」。每天早上「時間銀行」總會為你在帳戶裡自動存入86,400秒,一到晚上,它也會自動把你當日虛擲掉的光陰全數註銷,沒有分秒可以結轉到明天,你也不能提前預支片刻。如果你沒能適當使用這些時間存款,損失掉的只有你自己承擔。
請珍視你所擁有的美好時光,別忘了!時間不等人。昨天已成為歷史,明天則遙不可知,而今天是一個禮物,所以英文把現在稱為Present(禮物),請珍惜這份禮物。
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工作,這個人人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在於業餘時間怎麼渡過。時間是最有情,也最無情的東西。
轉載
他說:「我姐姐過世的時候,我哭得真傷心,傷心的程度超過媽媽死的時候。」
我覺得十分疑惑,問他:「是不是你和姐姐的感情很好,勝過你和媽媽的感情呢?」
他回答說:「不是呀!只是我一想到姐姐死了,下回就輪到我了,心裡就會悲從中來,傷心不已。從前媽媽死的時候,想到中間還有姐姐擋著,不會那麼快輪到我,現在連擋著的人也走了!」朋友說完,我們的感觸都很深,默默對坐喝茶。
※ ※ ※
想像有一家銀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帳戶裡存入$86,400,可是每天的帳戶餘額都不能結轉到明天,一到結算時間,銀行就會把你當日未用盡的款項全數刪除。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做?
當然,每天不留分文地全數提領是最佳選擇。你可能不曉得,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銀行,它的名字是「時間(TIME)」。每天早上「時間銀行」總會為你在帳戶裡自動存入86,400秒,一到晚上,它也會自動把你當日虛擲掉的光陰全數註銷,沒有分秒可以結轉到明天,你也不能提前預支片刻。如果你沒能適當使用這些時間存款,損失掉的只有你自己承擔。
請珍視你所擁有的美好時光,別忘了!時間不等人。昨天已成為歷史,明天則遙不可知,而今天是一個禮物,所以英文把現在稱為Present(禮物),請珍惜這份禮物。
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工作,這個人人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在於業餘時間怎麼渡過。時間是最有情,也最無情的東西。
轉載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披袈裟的狼
有一鸞堂的正乩手,叫郭某。很年輕,才二十八歲左右。所謂鸞堂,是指扶乩寫字的一種神仙指示聖堂。正乩是持筆書寫的人。神降時,木筆自動跳躍寫字,一人扶或雙人扶,或詩或詞或文章,目前在國內台灣甚多。
郭某經坐禁的訓練,正式成為正乩手,奉旨造作了不少書,太半是勸世之作,發行廣泛,聲譽不錯,他本人信神拜佛也很虔誠,一心一意的替仙佛服務,每逢乩日,他必定齋戒沐浴,才入沙盤旁,等候請神扶乩,神仙每回降示,亦勉勵有嘉。
沙盤旁,除了正乩之外,,也有唱字的,也有紀錄,紀錄的就叫筆生。有一天,在沙盤旁來了一位紀錄的新人,是一位年輕的少女,穿天藍色的新鸞衣,頭髮自然飄逸, 妝扮整齊,臉色柔媚,光艷射人,雙眸神采奪目。
郭生一見這少女,便被其美色所吸引,神魂飄蕩,心意飛揚。又聽到她口吐黃鶯之聲唱字,差一點連木筆都握不住。
過了幾天,郭生在沙盤上,手握木筆,揮出幾個大字:「正乩手郭生,有仙緣不爽,須再次閉關。筆生雅芬者,也有玄門緣,須同時坐禁。」雅芬者,指的正是該美貌少女王雅芬也。
有老鸞生上前請示:「仙境清虛絕欲塵,凡心那知聖心真,就中自有玄機在,雙人坐禁自是珍。」
那些鸞生固然知道乾坤有別,怎可同室坐禁。但神仙的指示,是有玄機也,不可把聖事參雜凡俗之念,於是也就遵旨行事,在坐禁房點上檀香,坐禁時日七天,早午晚三餐由廟中人,隔一孔遞送。王小姐,是天真爛漫的個性,神仙如此指示,自然高興非凡,認為奇遇,自認仙緣不凡。
到了坐禁的第一天,郭生對王女說:「古代有一將軍,遇到一位仙女,仙女欲嫁將軍為妻,將軍大怒,認為仙女怎可如此。到了有一天將軍病了,去求仙女。仙女告將軍,當初欲嫁你,是欲以仙家之氣補之於你,將軍以為淫欲,不從,如今緣份已過,沒有救了。將軍後悔已遲,遂無救而死。」
坐禁第二天,郭生對王女說:「神仙救人的方法很多,世俗人是不明白的。我已具有仙家的正氣,你與我相聚七日,你必能獲得神氣,令你勝過苦修五年,神定氣閒,記憶力充沛。」
王女問:「如何才能獲得?」
「須肌肉相親,我的仙氣自能進入你體。」
王女仍然信以為真。於是郭生抱王女於懷中,替其解衣,在裊裊的檀香息中,在坐禁關房之中,王女失去了少女的貞節。
郭生告王女:「機不可洩露。」又說:「這是神仙聚會,我們是上天仙侶,理應如此,我是度化你也。」
而王女已恍恍惚惚,為了這仙氣,一連六天情好如蜜,這位王小姐根本無法分辨真假。
一直到了王小姐的肚子因為獲得仙氣之後,漸漸的膨脹起來,形成了彌勒菩薩的大肚之後,親人追究原因,原來是正乩手假神仙之言,在坐禁期間搞鬼。一把捉住之後,郭生苦苦哀求,賠了不少的遮羞費。鸞堂堂主把郭生趕出聖堂之門。
※ ※ ※
所謂邪淫,乃有特殊能力而作淫虐之事。如修法者以邪法逞淫行,如有醫事或技術能力者,而藉此逞淫行,謂之邪淫。邪師藉法威逼弱女,神棍識神用事、蠱惑弱女威逼恐嚇逞其獸行,實有違背天理。然則一般行業之人亦有藉事仗權而逞淫心,當亦視同邪淫之罰,故邪淫有加重罰責,甚於一般淫業,因為其起心動念有恐嚇加害之行為。
凡以實質邪法威逼恐嚇,遂行邪淫之修法者,立即削其福祿慧報,三年之間收其法,並得轉報東嶽大帝勾其壽元,並轉會冥司會報有司神祇不作護法,加深禍報之事機。
凡有藉法、藉符、藉治病等而逞邪淫,立即削其福祿,會報有司,一年即生因果、禍端之業報。
凡平常人藉事權行邪淫,即削其三福三祿,可以按次累計累罰。
凡起心動念而未行,即削其一祿,可以累生累罰。
凡知此懺悔未行者,可以復其所削之祿。若已行之者,視其懺悔補救程度而斟予減輕削罰之福祿。
摘錄自玉律規箴 十四、邪淫之削福祿
郭某經坐禁的訓練,正式成為正乩手,奉旨造作了不少書,太半是勸世之作,發行廣泛,聲譽不錯,他本人信神拜佛也很虔誠,一心一意的替仙佛服務,每逢乩日,他必定齋戒沐浴,才入沙盤旁,等候請神扶乩,神仙每回降示,亦勉勵有嘉。
沙盤旁,除了正乩之外,,也有唱字的,也有紀錄,紀錄的就叫筆生。有一天,在沙盤旁來了一位紀錄的新人,是一位年輕的少女,穿天藍色的新鸞衣,頭髮自然飄逸, 妝扮整齊,臉色柔媚,光艷射人,雙眸神采奪目。
郭生一見這少女,便被其美色所吸引,神魂飄蕩,心意飛揚。又聽到她口吐黃鶯之聲唱字,差一點連木筆都握不住。
過了幾天,郭生在沙盤上,手握木筆,揮出幾個大字:「正乩手郭生,有仙緣不爽,須再次閉關。筆生雅芬者,也有玄門緣,須同時坐禁。」雅芬者,指的正是該美貌少女王雅芬也。
有老鸞生上前請示:「仙境清虛絕欲塵,凡心那知聖心真,就中自有玄機在,雙人坐禁自是珍。」
那些鸞生固然知道乾坤有別,怎可同室坐禁。但神仙的指示,是有玄機也,不可把聖事參雜凡俗之念,於是也就遵旨行事,在坐禁房點上檀香,坐禁時日七天,早午晚三餐由廟中人,隔一孔遞送。王小姐,是天真爛漫的個性,神仙如此指示,自然高興非凡,認為奇遇,自認仙緣不凡。
到了坐禁的第一天,郭生對王女說:「古代有一將軍,遇到一位仙女,仙女欲嫁將軍為妻,將軍大怒,認為仙女怎可如此。到了有一天將軍病了,去求仙女。仙女告將軍,當初欲嫁你,是欲以仙家之氣補之於你,將軍以為淫欲,不從,如今緣份已過,沒有救了。將軍後悔已遲,遂無救而死。」
坐禁第二天,郭生對王女說:「神仙救人的方法很多,世俗人是不明白的。我已具有仙家的正氣,你與我相聚七日,你必能獲得神氣,令你勝過苦修五年,神定氣閒,記憶力充沛。」
王女問:「如何才能獲得?」
「須肌肉相親,我的仙氣自能進入你體。」
王女仍然信以為真。於是郭生抱王女於懷中,替其解衣,在裊裊的檀香息中,在坐禁關房之中,王女失去了少女的貞節。
郭生告王女:「機不可洩露。」又說:「這是神仙聚會,我們是上天仙侶,理應如此,我是度化你也。」
而王女已恍恍惚惚,為了這仙氣,一連六天情好如蜜,這位王小姐根本無法分辨真假。
一直到了王小姐的肚子因為獲得仙氣之後,漸漸的膨脹起來,形成了彌勒菩薩的大肚之後,親人追究原因,原來是正乩手假神仙之言,在坐禁期間搞鬼。一把捉住之後,郭生苦苦哀求,賠了不少的遮羞費。鸞堂堂主把郭生趕出聖堂之門。
※ ※ ※
所謂邪淫,乃有特殊能力而作淫虐之事。如修法者以邪法逞淫行,如有醫事或技術能力者,而藉此逞淫行,謂之邪淫。邪師藉法威逼弱女,神棍識神用事、蠱惑弱女威逼恐嚇逞其獸行,實有違背天理。然則一般行業之人亦有藉事仗權而逞淫心,當亦視同邪淫之罰,故邪淫有加重罰責,甚於一般淫業,因為其起心動念有恐嚇加害之行為。
凡以實質邪法威逼恐嚇,遂行邪淫之修法者,立即削其福祿慧報,三年之間收其法,並得轉報東嶽大帝勾其壽元,並轉會冥司會報有司神祇不作護法,加深禍報之事機。
凡有藉法、藉符、藉治病等而逞邪淫,立即削其福祿,會報有司,一年即生因果、禍端之業報。
凡平常人藉事權行邪淫,即削其三福三祿,可以按次累計累罰。
凡起心動念而未行,即削其一祿,可以累生累罰。
凡知此懺悔未行者,可以復其所削之祿。若已行之者,視其懺悔補救程度而斟予減輕削罰之福祿。
摘錄自玉律規箴 十四、邪淫之削福祿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做回自己
在黎巴嫩著名詩人有一則含義頗深的寓言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我在瘋人院的花園裡遇到一個青年,面容蒼白、秀麗,可又充滿詫異的神色。我坐在他的身邊,開口問道:「你為什麼在這兒?」
他驚訝地瞪著我,然後說:「這是個不禮貌的問題,不過,我還是要回答你。我的父親要我成為與他一模一樣的人;我叔父也指望我同他一樣;我的母親要我活像她那大名鼎鼎的父親;我的姐姐認為她那航海的丈夫是個十全十美的榜樣,要我亦步亦趨的學他;我的哥哥認為我應該像他一樣當個運動員;我的老師亦復如此,要我成為哲學博士、音樂大師和邏輯學家,他們態度堅決,每個人都要我成為他的尊容在鏡子裡的反映。所以我就到這個地方來了,我覺得在這個瘋人院倒比較神志清醒,至少,我可以成為我自己。」
※ ※ ※
現代世人之通病,普遍無法認清自己、了解自己,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體力、經驗和條件之下,就一頭栽進一個很高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並不是真正了解自己後所訂出來的,而是與別人相比較之下得來的,因而每天都在掙扎,疲勞奔命,過著痛苦折磨的生活,無以發現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如果不是為自己而生活,總是生活在與別人相互比較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其目的就是想要博得他人之讚美與羨慕,那就會漸漸的迷失自我,否定自己,此種生活變成了一種負擔,並不是實現與享受,此種生活變成無奈的苦悶,並非是充實與愉悅,因而每一個人應依自己根性的歸屬去發展,才有真正的歡笑。
人都有既存的業力事實,所以人與人相互都不相同:有些人聰明,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強壯,有些人嬴弱,因而每個人當依自己的潛能去發展,才能找到真正生命的價值。
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說,能接納自己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所掌握的環境與條件下,發揮到最高的效用,能使自己徜徉在自己能力、學識、經驗下生活,找尋屬於自己妙有的生命。
不追求虛華,不追逐名利權勢,不追求幻化的自我,肯定自己,才有如如的生命也。悟勉之!
摘錄自禪-第三章 實現己身妙有之生命
我在瘋人院的花園裡遇到一個青年,面容蒼白、秀麗,可又充滿詫異的神色。我坐在他的身邊,開口問道:「你為什麼在這兒?」
他驚訝地瞪著我,然後說:「這是個不禮貌的問題,不過,我還是要回答你。我的父親要我成為與他一模一樣的人;我叔父也指望我同他一樣;我的母親要我活像她那大名鼎鼎的父親;我的姐姐認為她那航海的丈夫是個十全十美的榜樣,要我亦步亦趨的學他;我的哥哥認為我應該像他一樣當個運動員;我的老師亦復如此,要我成為哲學博士、音樂大師和邏輯學家,他們態度堅決,每個人都要我成為他的尊容在鏡子裡的反映。所以我就到這個地方來了,我覺得在這個瘋人院倒比較神志清醒,至少,我可以成為我自己。」
※ ※ ※
現代世人之通病,普遍無法認清自己、了解自己,在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體力、經驗和條件之下,就一頭栽進一個很高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並不是真正了解自己後所訂出來的,而是與別人相比較之下得來的,因而每天都在掙扎,疲勞奔命,過著痛苦折磨的生活,無以發現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如果不是為自己而生活,總是生活在與別人相互比較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其目的就是想要博得他人之讚美與羨慕,那就會漸漸的迷失自我,否定自己,此種生活變成了一種負擔,並不是實現與享受,此種生活變成無奈的苦悶,並非是充實與愉悅,因而每一個人應依自己根性的歸屬去發展,才有真正的歡笑。
人都有既存的業力事實,所以人與人相互都不相同:有些人聰明,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強壯,有些人嬴弱,因而每個人當依自己的潛能去發展,才能找到真正生命的價值。
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說,能接納自己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能在自己所掌握的環境與條件下,發揮到最高的效用,能使自己徜徉在自己能力、學識、經驗下生活,找尋屬於自己妙有的生命。
不追求虛華,不追逐名利權勢,不追求幻化的自我,肯定自己,才有如如的生命也。悟勉之!
摘錄自禪-第三章 實現己身妙有之生命
拖累不清,永難出苦
《付法藏經》裏面有一則故事:
有位阿羅漢叫闍夜多尊者,有天他帶領弟子們進城。到城門時,尊者不覺流露悲愁的神情;繼續往前走,看到一隻烏鴉,尊者不禁又苦笑了出來。
弟子們覺得很奇怪,尊者何以剛剛悲愁,現在又苦笑?就請問尊者其中緣由。
尊者說:
「剛剛入城時,在城門下我看到一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小孩告訴我,母親為他入城乞討食物,已經過了五百年還沒有出來,請我入城後,如果見到他的母親,跟她說孩子餓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請她趕快出來。」
尊者進城見到了鬼母親,就跟鬼母親講,她的兒子很飢餓、很苦的事。
鬼母就說:
「我進城來已經五百歲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剛生產不久,身體很虛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他的鬼搶走。剛剛好不容易撿到一口痰,就要帶去跟我的兒子一起吃,可是城門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請尊者帶我出去。」
於是尊者就帶這個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這口痰。
尊者又問鬼母:
「妳出生到現在多久了?」
鬼母答說:
「我出生到現在,已見這座城七成七壞。」
也就是說,這城七次毀壞,又七次被建起來。可見她墮入鬼道時間之長久。尊者因此想到輪迴之痛苦與長久,不禁悲愁。
後來尊者又見到一隻烏鴉。
尊者說:
遠在九十一劫前,有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當時出生在一位長者之家。長大後我想要出家,如果那時能跟隨毗婆尸佛修行,是能夠證得阿羅漢的。可是父母阻止我出家,說我還沒有結婚,至少要娶個媳婦,才讓我出家。結完婚後,父母又說還沒幫他們生孫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經六歲,我想出家修行,父母讓孩子抱住我的大腿說:
「爸爸,如果你要捨離我出家,不扶養我,不如把我殺死才離開。」
我因此動了憐惜之情,就跟孩子說:
「我不離開你了,要一直把你扶養長大,跟你在一起。」
就這樣,九十一劫以來,在六道裏面輾轉輪迴,一直都沒有見面的機緣。今天看到這隻烏鴉,原來,他就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憐憫他的愚癡輪迴,不知不覺就苦笑出來。
所以,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在輪迴,再深愛的親人也會離散,即使見面也不相識。就像烏鴉並不曉得眼前這位羅漢,就是他往劫以前的父親;羅漢雖然曉得這隻烏鴉是他的孩子,也沒辦法救他,因業力障礙故。
※ ※ ※
有志欲修,最怕拖累,拖累不清,就如同身有枷鎖附之,礙手礙腳,永難解脫出苦。
塵凡之中,就因為有甚多的拖累,所以陷入迷途,無法覺醒。又要富、又要貴,掙扎不已;又想名、又想利,奔波不止;既為兒女,又為子孫,作牛作馬,勞碌不休,割捨不下。且世間俗事,癡癡呆呆,丟不開,去不了,總不想離開迷途,安頓自己。
迷團塵凡,短暫假戲一場,如不能覺醒,藉假修真,更待何時?輪輪迴迴,總無了時,一旦沉淪,終究落空,悔恨不已,實在可惜!所謂:「萬般皆假,唯道屬真。」此「道」就是能明、能清,能清明己性,覺歸靈真。
累劫以來,不知被多少繁復的拖累,而流失道修的良機,耽誤了多少的道程,如今大開普度之際,怎可再因循苟且沉落呢?否則歸圓無期矣。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十三章 拖累不清,覺路難開
有位阿羅漢叫闍夜多尊者,有天他帶領弟子們進城。到城門時,尊者不覺流露悲愁的神情;繼續往前走,看到一隻烏鴉,尊者不禁又苦笑了出來。
弟子們覺得很奇怪,尊者何以剛剛悲愁,現在又苦笑?就請問尊者其中緣由。
尊者說:
「剛剛入城時,在城門下我看到一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小孩告訴我,母親為他入城乞討食物,已經過了五百年還沒有出來,請我入城後,如果見到他的母親,跟她說孩子餓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請她趕快出來。」
尊者進城見到了鬼母親,就跟鬼母親講,她的兒子很飢餓、很苦的事。
鬼母就說:
「我進城來已經五百歲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剛生產不久,身體很虛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他的鬼搶走。剛剛好不容易撿到一口痰,就要帶去跟我的兒子一起吃,可是城門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請尊者帶我出去。」
於是尊者就帶這個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這口痰。
尊者又問鬼母:
「妳出生到現在多久了?」
鬼母答說:
「我出生到現在,已見這座城七成七壞。」
也就是說,這城七次毀壞,又七次被建起來。可見她墮入鬼道時間之長久。尊者因此想到輪迴之痛苦與長久,不禁悲愁。
後來尊者又見到一隻烏鴉。
尊者說:
遠在九十一劫前,有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當時出生在一位長者之家。長大後我想要出家,如果那時能跟隨毗婆尸佛修行,是能夠證得阿羅漢的。可是父母阻止我出家,說我還沒有結婚,至少要娶個媳婦,才讓我出家。結完婚後,父母又說還沒幫他們生孫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經六歲,我想出家修行,父母讓孩子抱住我的大腿說:
「爸爸,如果你要捨離我出家,不扶養我,不如把我殺死才離開。」
我因此動了憐惜之情,就跟孩子說:
「我不離開你了,要一直把你扶養長大,跟你在一起。」
就這樣,九十一劫以來,在六道裏面輾轉輪迴,一直都沒有見面的機緣。今天看到這隻烏鴉,原來,他就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憐憫他的愚癡輪迴,不知不覺就苦笑出來。
所以,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在輪迴,再深愛的親人也會離散,即使見面也不相識。就像烏鴉並不曉得眼前這位羅漢,就是他往劫以前的父親;羅漢雖然曉得這隻烏鴉是他的孩子,也沒辦法救他,因業力障礙故。
※ ※ ※
有志欲修,最怕拖累,拖累不清,就如同身有枷鎖附之,礙手礙腳,永難解脫出苦。
塵凡之中,就因為有甚多的拖累,所以陷入迷途,無法覺醒。又要富、又要貴,掙扎不已;又想名、又想利,奔波不止;既為兒女,又為子孫,作牛作馬,勞碌不休,割捨不下。且世間俗事,癡癡呆呆,丟不開,去不了,總不想離開迷途,安頓自己。
迷團塵凡,短暫假戲一場,如不能覺醒,藉假修真,更待何時?輪輪迴迴,總無了時,一旦沉淪,終究落空,悔恨不已,實在可惜!所謂:「萬般皆假,唯道屬真。」此「道」就是能明、能清,能清明己性,覺歸靈真。
累劫以來,不知被多少繁復的拖累,而流失道修的良機,耽誤了多少的道程,如今大開普度之際,怎可再因循苟且沉落呢?否則歸圓無期矣。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十三章 拖累不清,覺路難開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陰險歹毒之社會
在衛河東岸,有一城樓靠近水邊,題名『度帆』。這座樓朝西,而樓下層的門則是朝東,別成院落,同樓而不相通。
先前有仆人史錦捷的妻子吊死在這個院子里,所以長久沒有人居住,門也沒有關鎖。
一次,有一對僮仆婢女不知道這件事,半夜來到這裏幽會。他們聽到門外窸窸窣窣像有人行走,害怕會被看見,故而雙雙伏著不敢亂動。
過一會從門縫裏偷偷地看過去,竟看見一個吊死鬼走在石階上,對著月亮微微嘆息。兩人大腿發抖,都僵在門內,不敢出去。而門被二人所佔據,鬼也不敢進來。
相持了好久,有一狗見到鬼而吠叫起來,群狗聽到聲音也聚在一起狂叫。鎮上的人以為有盜賊,爭相點旺燈燭、手持器械前往城樓查看,這時鬼已隱去了,而僮仆的奸情卻是敗露。
經過此事婢女羞愧不能自容,等到晚上便偷偷到這個院子裏上吊。幸及早被人發現而救活,救活後又偷著一再前去上吊,直到把她退還給她的父母才罷休過來。
人們也因而領悟鬼不是不敢進入房間,而是用敗露他們的奸情,使她感到羞愧而上吊的方法來尋求替身。
有人說:「這個女人活著時陰險狡滑,死了還要這様,她的陰魂受沉淪是應當的了。」
※ ※ ※
世事種種之惡,均起由人心之丕變,不能遵守道德,背理而行,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也因人心之如此險惡,導致人間悲情之所在,故而惡心之不誅,世間難有溫馨及溫情,亦無有世間之祥和,所以一切之起,都是因人心之詭異而來,實在可怕!
試想人間多少悲情,為人子女者,心不守孝,棄親、厭親、離親,甚者殺親,不只毀了自己前程,更破壞了倫理道德,試問此等之人其心能不誅嗎?又有世人為了兒女私情不能如意,或以威脅手段,或用恐嚇之方法要對方就範,否則將加害對方性命,試問這又是何等心態?又有世人為人夫者,不顧結髮之情,外結新歡不說,還俟機設法殺害其妻,此等之惡心,違逆人倫,更應誅其心,始可為正也。
又現代之公務人員、公家機關等之人員,不堅守崗位、腳踏實地的為民服務,只因利益薰心,藉各種違心之手段,強取強求,更不以國家社會為重,違心亂行,不忠不義,在各層面,如今比比可見,令人寒心!又一些黑心商人,為求財利,不擇手段,不顧人身之安危,各種有毒物質,添加到飲料、食品、藥品及其他民生用品上,造成很多無辜之人,無意吃進了大量有毒物質,罹患各種不治之症,此種種昧心之舉,已種下地獄之惡因!
以上只不過數種之例,在這幾種例子之中,試問因他心之惡,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哀之情,所做之人,從不捫心自問,這應該嗎?就因為他們惡心、惡性不改,且無悔意,所以死後當嚴誅其心,以為懲戒也。
由而可知世人之心,一念能轉於善,無量功德也,如一念心趨於惡,則必造成世間嚴重的悲情,難以挽回,所以盼世人能淡己心,清己心,明己心,安己心,修己心,此愛心秉仁心及慈心,那你之心就無虧落矣,同時亦屬原靈本來之聖心,盼能自勉行之。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先前有仆人史錦捷的妻子吊死在這個院子里,所以長久沒有人居住,門也沒有關鎖。
一次,有一對僮仆婢女不知道這件事,半夜來到這裏幽會。他們聽到門外窸窸窣窣像有人行走,害怕會被看見,故而雙雙伏著不敢亂動。
過一會從門縫裏偷偷地看過去,竟看見一個吊死鬼走在石階上,對著月亮微微嘆息。兩人大腿發抖,都僵在門內,不敢出去。而門被二人所佔據,鬼也不敢進來。
相持了好久,有一狗見到鬼而吠叫起來,群狗聽到聲音也聚在一起狂叫。鎮上的人以為有盜賊,爭相點旺燈燭、手持器械前往城樓查看,這時鬼已隱去了,而僮仆的奸情卻是敗露。
經過此事婢女羞愧不能自容,等到晚上便偷偷到這個院子裏上吊。幸及早被人發現而救活,救活後又偷著一再前去上吊,直到把她退還給她的父母才罷休過來。
人們也因而領悟鬼不是不敢進入房間,而是用敗露他們的奸情,使她感到羞愧而上吊的方法來尋求替身。
有人說:「這個女人活著時陰險狡滑,死了還要這様,她的陰魂受沉淪是應當的了。」
※ ※ ※
世事種種之惡,均起由人心之丕變,不能遵守道德,背理而行,造成不可收拾之地步,也因人心之如此險惡,導致人間悲情之所在,故而惡心之不誅,世間難有溫馨及溫情,亦無有世間之祥和,所以一切之起,都是因人心之詭異而來,實在可怕!
試想人間多少悲情,為人子女者,心不守孝,棄親、厭親、離親,甚者殺親,不只毀了自己前程,更破壞了倫理道德,試問此等之人其心能不誅嗎?又有世人為了兒女私情不能如意,或以威脅手段,或用恐嚇之方法要對方就範,否則將加害對方性命,試問這又是何等心態?又有世人為人夫者,不顧結髮之情,外結新歡不說,還俟機設法殺害其妻,此等之惡心,違逆人倫,更應誅其心,始可為正也。
又現代之公務人員、公家機關等之人員,不堅守崗位、腳踏實地的為民服務,只因利益薰心,藉各種違心之手段,強取強求,更不以國家社會為重,違心亂行,不忠不義,在各層面,如今比比可見,令人寒心!又一些黑心商人,為求財利,不擇手段,不顧人身之安危,各種有毒物質,添加到飲料、食品、藥品及其他民生用品上,造成很多無辜之人,無意吃進了大量有毒物質,罹患各種不治之症,此種種昧心之舉,已種下地獄之惡因!
以上只不過數種之例,在這幾種例子之中,試問因他心之惡,造成了多少人間悲哀之情,所做之人,從不捫心自問,這應該嗎?就因為他們惡心、惡性不改,且無悔意,所以死後當嚴誅其心,以為懲戒也。
由而可知世人之心,一念能轉於善,無量功德也,如一念心趨於惡,則必造成世間嚴重的悲情,難以挽回,所以盼世人能淡己心,清己心,明己心,安己心,修己心,此愛心秉仁心及慈心,那你之心就無虧落矣,同時亦屬原靈本來之聖心,盼能自勉行之。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日,趙州問南泉普愿禪師:「如何是道?」
南泉云:「平常心是道。」
趙州問:「如何能達至?」
南泉云:「欲達至則不能!」
趙州問:「不欲達至怎知道是道?」
南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加是非也!」
趙州乃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又頌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 ※
心如有妄,心則失矣,真心難回。真心體用,人人皆有,真心聖凡,本無不同。凡夫妄心識物,不淨本性,因此之故,所以真心無法顯現,如暗中樹影,地中流泉,有而不識耳。聖者則無妄心,心朗暢達,本性光明。凡夫因受妄心所覆,有而不覺,煩惱纏擾。是故,真心於塵勞之中,而不受塵勞所染,如白玉之入泥,不變其色也。
心妄如何治之?以無心之法治妄心,無心者,心中無物,無心於事,於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也。然諸多世人對此並無法深入去瞭解,做起來困難處處,但是息妄都是有方法的,首先讓念不起,如有念起,及時覺破,後念不生,生妄可息矣。由而可明雖身處塵勞,如此歷鍊,又何患所有塵勞之常圍繞。然妄者心念之不正所起,故當糾其偏而歸正,久久習明,自能息妄矣。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四章 回心息妄歸真
南泉云:「平常心是道。」
趙州問:「如何能達至?」
南泉云:「欲達至則不能!」
趙州問:「不欲達至怎知道是道?」
南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洞豁,豈可強加是非也!」
趙州乃於言下頓悟玄旨,心如朗月。又頌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 ※
心如有妄,心則失矣,真心難回。真心體用,人人皆有,真心聖凡,本無不同。凡夫妄心識物,不淨本性,因此之故,所以真心無法顯現,如暗中樹影,地中流泉,有而不識耳。聖者則無妄心,心朗暢達,本性光明。凡夫因受妄心所覆,有而不覺,煩惱纏擾。是故,真心於塵勞之中,而不受塵勞所染,如白玉之入泥,不變其色也。
心妄如何治之?以無心之法治妄心,無心者,心中無物,無心於事,於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也。然諸多世人對此並無法深入去瞭解,做起來困難處處,但是息妄都是有方法的,首先讓念不起,如有念起,及時覺破,後念不生,生妄可息矣。由而可明雖身處塵勞,如此歷鍊,又何患所有塵勞之常圍繞。然妄者心念之不正所起,故當糾其偏而歸正,久久習明,自能息妄矣。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四章 回心息妄歸真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禽獸異於人者,乃禽獸有是非惻隱之心。
過去有一人曾在友人的菜園裏過夜,聽到窗外有人說道:「風雪這麼大,太冷了,暫時到空屋裏躲一會兒吧。」
又聽到另一人說:「後牆一半已坍塌了,要是小偷溜進來怎麼辦?我們吃人家的飯,不能不為人家做事。」
這人以為說話的人大概是守夜的仆人。
天亮後,他開門一看,地上並沒有人的足迹,只有兩只狗卧在圍牆的缺口下,積雪已埋到牠們的腹部了。
狗這種動物,不需要鞭打,而守夜報警從不失職,寧願忍飢挨凍而依戀主人不肯他往,天下有很多人,實在連狗都及不上,這個故事足以使人感到羞愧。
※ ※ ※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處世,皆宜知之,方是道也。如孝於親,悌於長,忠於國,信於友,禮於眾,義於人,廉於明,恥於身,是其大要。回心八德,以表彰人性之光輝,如不知以八德為重,禽獸不如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混沌初演,生靈萬物皆為平等之眾。然因時期變遷,遂各有成敗之不同與智愚之差異。俗云:不知廉恥之生靈,可以「禽獸」二字形容之,亦為最佳之寫照。反觀,萬物之首-人類,可否知廉恥?可有近乎勇者嗎?凡夫俗子,不能三省吾身,而行行復復,時時未定,有如行屍走肉一般,而且不務正事,此人何足稱論之!
誠如先聖所云:「大丈夫以知恥為之知,不知可謂之不知。」是故,為人者,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務必要以三省吾身為之則。今日之所作所為,是否有愧於天?有怍於地?方是光明磊落,俯仰無愧於天地之大丈夫,亦是勇者之風範。恥,乃是要發自於內心之誠,發現自己所行之事,有愧於天地,而無地自容時,可謂「知恥」也。仁人志士,既明恥,還得時時不忘警惕自己,誓不再犯,彷彿律則在心,那就近之勇者了。進一步,行以正,不做無為之事,而行有益於國家、社會之舉,方堪稱之「勇者」也。
知恥者,將可達於聖賢盡善盡美之境地;而無恥者,一錯再錯,不加思索悔過,為之惡類,實有負天地所賜之軀,而不能善盡其用矣。
轉載
又聽到另一人說:「後牆一半已坍塌了,要是小偷溜進來怎麼辦?我們吃人家的飯,不能不為人家做事。」
這人以為說話的人大概是守夜的仆人。
天亮後,他開門一看,地上並沒有人的足迹,只有兩只狗卧在圍牆的缺口下,積雪已埋到牠們的腹部了。
狗這種動物,不需要鞭打,而守夜報警從不失職,寧願忍飢挨凍而依戀主人不肯他往,天下有很多人,實在連狗都及不上,這個故事足以使人感到羞愧。
※ ※ ※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人處世,皆宜知之,方是道也。如孝於親,悌於長,忠於國,信於友,禮於眾,義於人,廉於明,恥於身,是其大要。回心八德,以表彰人性之光輝,如不知以八德為重,禽獸不如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混沌初演,生靈萬物皆為平等之眾。然因時期變遷,遂各有成敗之不同與智愚之差異。俗云:不知廉恥之生靈,可以「禽獸」二字形容之,亦為最佳之寫照。反觀,萬物之首-人類,可否知廉恥?可有近乎勇者嗎?凡夫俗子,不能三省吾身,而行行復復,時時未定,有如行屍走肉一般,而且不務正事,此人何足稱論之!
誠如先聖所云:「大丈夫以知恥為之知,不知可謂之不知。」是故,為人者,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務必要以三省吾身為之則。今日之所作所為,是否有愧於天?有怍於地?方是光明磊落,俯仰無愧於天地之大丈夫,亦是勇者之風範。恥,乃是要發自於內心之誠,發現自己所行之事,有愧於天地,而無地自容時,可謂「知恥」也。仁人志士,既明恥,還得時時不忘警惕自己,誓不再犯,彷彿律則在心,那就近之勇者了。進一步,行以正,不做無為之事,而行有益於國家、社會之舉,方堪稱之「勇者」也。
知恥者,將可達於聖賢盡善盡美之境地;而無恥者,一錯再錯,不加思索悔過,為之惡類,實有負天地所賜之軀,而不能善盡其用矣。
轉載
危難迫近
一天,佛陀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為四眾弟子宣說佛法,特別為會中的勝光王說了一則故事,希望勝光王等大眾能細心聆聽,時時思惟其中的寓意。
在很久以前,有個獵人於曠野中被一頭發狂的大象所追逐,獵人驚慌失措地逃命,看到不遠處有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棵大樹,正巧垂著長長的樹根,於是心生一計,奔向井邊,抓住樹根就往井裡跳,才躲過了大象的追逐。
這時,懸在井中的獵人定下心來,發現自己處於更危急的處境。原來有兩隻一黑一白的老鼠,正在啃齧著樹根,樹根隨時都可能斷裂;而井邊四周又有四條毒蛇,不時地向他吐信,準備伺機攻擊;不但如此,井底還盤踞著一條毒龍,正等著他跌落,一飽口福。
獵人為了活命,緊抓著樹根不放,沒想到樹根上的蜂窩因晃動而流出五滴蜂蜜,滴在獵人嘴邊。獵人以口舔舐,因貪著蜂蜜的香醇甘美,全然忘記自己的處境,還用力搖晃樹根,希望吃到更多的蜂蜜。這時,受到驚嚇的群蜂傾巢而出,飛來叮螫獵人。不但如此,遼闊的草原突然起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正向這棵樹延燒而來……
勝光王問佛:「此人因何因緣,貪著少有美味,而受到這麼多的苦難?」
佛陀告訴會中大眾:「在這個故事中,曠野比喻久遠劫來人們所處的無明長夜,而獵人則代表凡夫眾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樹根代表人命的脆弱。再者,黑白二鼠象徵晝夜,啃齧樹根代表念頭的生滅;四條毐蛇譬喻地、水、火、風四大;五滴蜂蜜象徵五欲,蜜蜂譬喻邪見,草原之火象徵老、病,毒龍代表死亡。」
佛陀慈悲地告誡勝光王及大眾,當知生、老、病、死、無常的可怕,切莫放逸懈怠,為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奴役。於是佛陀又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曠野無明路,人走喻凡夫,大象比無常,井喻生死岸。
樹根喻於命,二鼠晝夜同,齧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火同於老病,毒龍方死苦。
智者觀斯事,象可厭生津,五欲心無著,方名解脫人。
鎮處無明海,常為死王驅,寧知戀聲色,不樂離凡夫。」
勝光王及與會大眾聽聞佛陀所說的微妙奧義,無上法喜,皆願依照佛陀的教誨,信受奉行。
※ ※ ※
末法時期,天災人禍不斷,亦人心善良一面逐漸消逝,貪婪迷惑無時的在造惡業,對於基本的人倫綱常道德觀念,已是無法延續的美德。
世人沈迷久遠劣根性重,可說是堅固無比,常難把心安撫,受一切外在諸相諸境等等事物給影響,一頭栽進這個無邊業海,沉淪於種種欲望不知醒悟。或許世人皆對世間物無法擺脫誘惑,但希望世人能從一切物、一切相去深思有何可得,亦有何能擁有,若用真心去看這世間,那自然一目瞭然,無有牽掛執著。
如今天時緊急,整個社會共業加速,一個時勢在推動一股氣,如不平息,人心貪婪不斷造作惡業,這股邪氣,一旦沸騰,降災降劫,無以得避生靈塗炭矣。
但願世人能珍惜當下,齊心向善修道,並代天宣化弘法渡眾,導正世人錯誤的心念舉止,扭轉時下亂象,以期轉化末法災劫,否則悔之晚已!
摘錄自佛典故事-岸樹井藤
在很久以前,有個獵人於曠野中被一頭發狂的大象所追逐,獵人驚慌失措地逃命,看到不遠處有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棵大樹,正巧垂著長長的樹根,於是心生一計,奔向井邊,抓住樹根就往井裡跳,才躲過了大象的追逐。
這時,懸在井中的獵人定下心來,發現自己處於更危急的處境。原來有兩隻一黑一白的老鼠,正在啃齧著樹根,樹根隨時都可能斷裂;而井邊四周又有四條毒蛇,不時地向他吐信,準備伺機攻擊;不但如此,井底還盤踞著一條毒龍,正等著他跌落,一飽口福。
獵人為了活命,緊抓著樹根不放,沒想到樹根上的蜂窩因晃動而流出五滴蜂蜜,滴在獵人嘴邊。獵人以口舔舐,因貪著蜂蜜的香醇甘美,全然忘記自己的處境,還用力搖晃樹根,希望吃到更多的蜂蜜。這時,受到驚嚇的群蜂傾巢而出,飛來叮螫獵人。不但如此,遼闊的草原突然起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正向這棵樹延燒而來……
勝光王問佛:「此人因何因緣,貪著少有美味,而受到這麼多的苦難?」
佛陀告訴會中大眾:「在這個故事中,曠野比喻久遠劫來人們所處的無明長夜,而獵人則代表凡夫眾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樹根代表人命的脆弱。再者,黑白二鼠象徵晝夜,啃齧樹根代表念頭的生滅;四條毐蛇譬喻地、水、火、風四大;五滴蜂蜜象徵五欲,蜜蜂譬喻邪見,草原之火象徵老、病,毒龍代表死亡。」
佛陀慈悲地告誡勝光王及大眾,當知生、老、病、死、無常的可怕,切莫放逸懈怠,為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所奴役。於是佛陀又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曠野無明路,人走喻凡夫,大象比無常,井喻生死岸。
樹根喻於命,二鼠晝夜同,齧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火同於老病,毒龍方死苦。
智者觀斯事,象可厭生津,五欲心無著,方名解脫人。
鎮處無明海,常為死王驅,寧知戀聲色,不樂離凡夫。」
勝光王及與會大眾聽聞佛陀所說的微妙奧義,無上法喜,皆願依照佛陀的教誨,信受奉行。
※ ※ ※
末法時期,天災人禍不斷,亦人心善良一面逐漸消逝,貪婪迷惑無時的在造惡業,對於基本的人倫綱常道德觀念,已是無法延續的美德。
世人沈迷久遠劣根性重,可說是堅固無比,常難把心安撫,受一切外在諸相諸境等等事物給影響,一頭栽進這個無邊業海,沉淪於種種欲望不知醒悟。或許世人皆對世間物無法擺脫誘惑,但希望世人能從一切物、一切相去深思有何可得,亦有何能擁有,若用真心去看這世間,那自然一目瞭然,無有牽掛執著。
如今天時緊急,整個社會共業加速,一個時勢在推動一股氣,如不平息,人心貪婪不斷造作惡業,這股邪氣,一旦沸騰,降災降劫,無以得避生靈塗炭矣。
但願世人能珍惜當下,齊心向善修道,並代天宣化弘法渡眾,導正世人錯誤的心念舉止,扭轉時下亂象,以期轉化末法災劫,否則悔之晚已!
摘錄自佛典故事-岸樹井藤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真人真事:被鬼作弄
這個故事是說在中國的河南省,有一個叫黎丘的小村子,村子附近有個小土丘,這土丘常發生許多奇怪的事情,所以村子裡各家父母們總是警告自己的兒女,不准他們靠近小山丘。
一天,一個少年人就向他的母親追問說:「媽媽,小土丘到底發生過什麼怪事?」
「這,你不要問。」
「如果你不告訴我,我只好自己去那兒去看看了。」
「千萬不可以,那土丘有鬼怪。這種鬼怪喜歡變成人家的孩子,兄弟或姪兒的樣子來作弄人。」
「有人被作弄過嗎?」
「有啊,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村子裡有一個老人,一天,他到城裡喝酒,直到天色暗了之後,才醉醺醺的走回家。半路上鬼怪裝扮成老人兒子的模樣,上前去扶持老人。老人醉醺醺的,以為是自己的兒子,沒想到卻受到鬼怪的捉弄。」
「爸爸,你喝醉了。」
「沒醉,沒醉,誰說我喝醉了。」
「好,你沒醉。那您走好別摔跤啦。」
「你看我走得好好的。哎呀,怎麼路上有個洞,摔了一跤,好疼。」
這老人吃了苦頭,好不容易才從地上爬起來,跌跌撞撞的回到家。
「他知道被鬼怪作弄了嗎?」少年人問。
「起先並不知道,這種鬼怪可怕的地方,就是假冒別人的家來來作弄人,所以後來才會發生那麼大的悲劇。第二天,老人酒醒了,非常生氣,他把兒子叫來大罵了一頓。
「我是你的父親,竟然如此不孝順,你氣死我了。」
「怎麼回事,怎麼摔成這個樣子。」兒子問。
「你還好意思問,都怪你。」
「怪我,爸爸,這話從那兒說起呢? 」
「不怪你怪誰,昨晚我喝醉了,你不來扶我也罷,竟然還作弄我,你說,你為什麼這樣做? 」
「爸爸,真是冤枉,昨天我到村子東邊收錢去,那會在路上作弄您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天啊,難道你碰上鬼怪了? 」
「氣死我了,這鬼怪竟敢這樣作弄我,我非報復不可。 」
於是老人為找鬼怪報仇又進城喝酒,但沒有喝醉。他朋友見他喝酒不盡興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是要找鬼怪報仇,前天我喝醉了回去,走到土山上時被鬼怪作弄,我今天要假裝喝醉酒,把鬼怪引出來,然後你看,我把劍都帶來了。 」
「這不太好吧!太危險了。 」
「放心,沒問題的,我要走了。 」
老人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他的兒子。他上前問道:「爸爸,今天怎麼又喝得這麼醉?我不放心您,所以來接您回家的呀!」
「你是我兒子,太好了,來,來,來,過來呀!」
老人拿出劍來往鬼怪身上刺去。
「哈哈,可惡的鬼怪,總被我除去了。」
「老人碰到真是鬼怪嗎?」
「不是啊,那個人真是他的兒子,因為擔心父親又喝醉了,回不了家,又被鬼怪作弄,所以老遠來接父親。」
「那老人竟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了!」
「是啊,你說這老人多可憐,兒子多可憐。所以從此以後,大家都不敢再到小山丘去了,免得又被鬼怪作弄了。」
轉載
一天,一個少年人就向他的母親追問說:「媽媽,小土丘到底發生過什麼怪事?」
「這,你不要問。」
「如果你不告訴我,我只好自己去那兒去看看了。」
「千萬不可以,那土丘有鬼怪。這種鬼怪喜歡變成人家的孩子,兄弟或姪兒的樣子來作弄人。」
「有人被作弄過嗎?」
「有啊,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村子裡有一個老人,一天,他到城裡喝酒,直到天色暗了之後,才醉醺醺的走回家。半路上鬼怪裝扮成老人兒子的模樣,上前去扶持老人。老人醉醺醺的,以為是自己的兒子,沒想到卻受到鬼怪的捉弄。」
「爸爸,你喝醉了。」
「沒醉,沒醉,誰說我喝醉了。」
「好,你沒醉。那您走好別摔跤啦。」
「你看我走得好好的。哎呀,怎麼路上有個洞,摔了一跤,好疼。」
這老人吃了苦頭,好不容易才從地上爬起來,跌跌撞撞的回到家。
「他知道被鬼怪作弄了嗎?」少年人問。
「起先並不知道,這種鬼怪可怕的地方,就是假冒別人的家來來作弄人,所以後來才會發生那麼大的悲劇。第二天,老人酒醒了,非常生氣,他把兒子叫來大罵了一頓。
「我是你的父親,竟然如此不孝順,你氣死我了。」
「怎麼回事,怎麼摔成這個樣子。」兒子問。
「你還好意思問,都怪你。」
「怪我,爸爸,這話從那兒說起呢? 」
「不怪你怪誰,昨晚我喝醉了,你不來扶我也罷,竟然還作弄我,你說,你為什麼這樣做? 」
「爸爸,真是冤枉,昨天我到村子東邊收錢去,那會在路上作弄您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天啊,難道你碰上鬼怪了? 」
「氣死我了,這鬼怪竟敢這樣作弄我,我非報復不可。 」
於是老人為找鬼怪報仇又進城喝酒,但沒有喝醉。他朋友見他喝酒不盡興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是要找鬼怪報仇,前天我喝醉了回去,走到土山上時被鬼怪作弄,我今天要假裝喝醉酒,把鬼怪引出來,然後你看,我把劍都帶來了。 」
「這不太好吧!太危險了。 」
「放心,沒問題的,我要走了。 」
老人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他的兒子。他上前問道:「爸爸,今天怎麼又喝得這麼醉?我不放心您,所以來接您回家的呀!」
「你是我兒子,太好了,來,來,來,過來呀!」
老人拿出劍來往鬼怪身上刺去。
「哈哈,可惡的鬼怪,總被我除去了。」
「老人碰到真是鬼怪嗎?」
「不是啊,那個人真是他的兒子,因為擔心父親又喝醉了,回不了家,又被鬼怪作弄,所以老遠來接父親。」
「那老人竟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了!」
「是啊,你說這老人多可憐,兒子多可憐。所以從此以後,大家都不敢再到小山丘去了,免得又被鬼怪作弄了。」
轉載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虧本事小 輸贏事大
我在土耳其旅行時,很快便對土耳其人為了價格而爭論不休產生了興趣。我經常發現在這種爭論中交易的成敗要比價格的高低更為重要。
一天,在一個鄉村的公共汽車站上,兩個相互競爭的旅遊公司的代表分別向我走來。當我問他們其中一人關於旅途的費用時,那人回答說:「坐我的車需要600 里拉。」
但話音剛落第二個人便立刻走上前來說:「跟我走吧!你只需付500 里拉。」
一場競爭就這樣開始了,那兩個人你來我往的爭執著,而我卻默默地站在一旁感到其樂無窮。
「400 里拉。」
「300 里拉。」
「200 。」
「100 。」
最後,那第一個人用手在空中猛地揮舞了一下:「好!好!我免費!我免費送你,我的朋友,我不要錢!」
我目瞪口呆地看著他在一張車票上潦草地寫著什麼。
「你不要錢,是嗎?」我遲疑地問道。
他的臉上很勉強地綻開了一絲笑容。
「是的。」他回答。
「因為我贏了。」
※ ※ ※
「好勝逞強的人,最終必然害了自己;不仁不義之人,終於自食惡果。」
氣者,乃維護人身之壯,此用於使人有朝氣、活力,可面對生活上之一切。人身失去了氣,則性喪命亡,氣可說與人身之關係大也。但此人身之氣,得須適其所用,始能發揮其妙,如此氣偏用,則必戕身害命也,更當慎之。
世間種種之禍害,更由於氣之偏用所致,在各年齡階層都是相同,有如年輕氣壯者,為了瑣事,鬥氣耍狠,不顧一切,或打架、或用刀用槍,傷及對方性命,說什麼為了賭一口氣才這樣做,造成多少悲劇。又甚多之人為了賭氣,傷了和氣,朋友之間、親人之間,因而相互仇視,不能化解,亦因而恩怨愈結愈深,難以開懷,致而想辦法漏對方之氣,或以各種不當方法來傷及對方,以為快意。
如是為了做生意賭氣,那更是兩敗俱傷,虧了血本兢賣也在所不惜!試問到頭來是誰佔了便宜?爭勝了那一口,詳細檢討起來,都是愚蠢的舉止,更得怪自己不智,等到倒了生意,後悔莫及也,會因而傷及他人跟著受罪,使得社會增添了不少悲慘之事來。又有甚多之人,其氣偏用、不當,凡是其見不慣之事,其定亂加評論,惹事生非,招怨惹禍,使得原本祥和的社會動盪不安,這也是值得檢討的,世事甚多皆因偏氣而來,能不戒慎乎!
如今之社會,此等慘事還是屢見不鮮,這即是真正的悲哀世間之情也。氣當養之,並能使之浩然,或須將人之氣,養於善道,正理而行,此不虧為人也。天之降人於世,非要世人偏用其氣而造罪造業,當能思悟此理,才屬智者,否則氣之亂,又不只傷己,更是傷及天地之和,希能思及理之,世人不只不能在此有所了悟,更甚而不顧一切的莽行,最為可悲!盼世人能多思養自己,鍊涵己氣,來光明己性、己靈,在此勉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二十八章 賭氣招怨,惹禍臨身
一天,在一個鄉村的公共汽車站上,兩個相互競爭的旅遊公司的代表分別向我走來。當我問他們其中一人關於旅途的費用時,那人回答說:「坐我的車需要600 里拉。」
但話音剛落第二個人便立刻走上前來說:「跟我走吧!你只需付500 里拉。」
一場競爭就這樣開始了,那兩個人你來我往的爭執著,而我卻默默地站在一旁感到其樂無窮。
「400 里拉。」
「300 里拉。」
「200 。」
「100 。」
最後,那第一個人用手在空中猛地揮舞了一下:「好!好!我免費!我免費送你,我的朋友,我不要錢!」
我目瞪口呆地看著他在一張車票上潦草地寫著什麼。
「你不要錢,是嗎?」我遲疑地問道。
他的臉上很勉強地綻開了一絲笑容。
「是的。」他回答。
「因為我贏了。」
※ ※ ※
「好勝逞強的人,最終必然害了自己;不仁不義之人,終於自食惡果。」
氣者,乃維護人身之壯,此用於使人有朝氣、活力,可面對生活上之一切。人身失去了氣,則性喪命亡,氣可說與人身之關係大也。但此人身之氣,得須適其所用,始能發揮其妙,如此氣偏用,則必戕身害命也,更當慎之。
世間種種之禍害,更由於氣之偏用所致,在各年齡階層都是相同,有如年輕氣壯者,為了瑣事,鬥氣耍狠,不顧一切,或打架、或用刀用槍,傷及對方性命,說什麼為了賭一口氣才這樣做,造成多少悲劇。又甚多之人為了賭氣,傷了和氣,朋友之間、親人之間,因而相互仇視,不能化解,亦因而恩怨愈結愈深,難以開懷,致而想辦法漏對方之氣,或以各種不當方法來傷及對方,以為快意。
如是為了做生意賭氣,那更是兩敗俱傷,虧了血本兢賣也在所不惜!試問到頭來是誰佔了便宜?爭勝了那一口,詳細檢討起來,都是愚蠢的舉止,更得怪自己不智,等到倒了生意,後悔莫及也,會因而傷及他人跟著受罪,使得社會增添了不少悲慘之事來。又有甚多之人,其氣偏用、不當,凡是其見不慣之事,其定亂加評論,惹事生非,招怨惹禍,使得原本祥和的社會動盪不安,這也是值得檢討的,世事甚多皆因偏氣而來,能不戒慎乎!
如今之社會,此等慘事還是屢見不鮮,這即是真正的悲哀世間之情也。氣當養之,並能使之浩然,或須將人之氣,養於善道,正理而行,此不虧為人也。天之降人於世,非要世人偏用其氣而造罪造業,當能思悟此理,才屬智者,否則氣之亂,又不只傷己,更是傷及天地之和,希能思及理之,世人不只不能在此有所了悟,更甚而不顧一切的莽行,最為可悲!盼世人能多思養自己,鍊涵己氣,來光明己性、己靈,在此勉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二十八章 賭氣招怨,惹禍臨身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最美的人
從前古印度拘留國有個名叫摩訶密的大財主,儘管他富可敵國,卻仍然貪得無厭,唯利是圖。
他有七個女兒,個個花容月貌,摩訶密視如掌上明珠,不惜用金銀瓔珞、奇珍異寶遍身裝飾她們。因此,看上去燦若仙女。
不料有一天,某來客同摩訶密打賭:「你將女兒披上盛裝,去各地街上行走,假如大家都說美麗,我就給你五百兩黃金;假如有任何人批評說不美,你就輸給我五百兩黃金。」
摩訶密欣然同意:「行,一言為定!」
摩訶密請了專人打扮女兒,然後讓她們上街遊行,招搖過市。果然人人誇獎摩訶密的女兒美貌絕倫,但他還不滿足,帶七個女兒來到相鄰的舍衛國拜見釋迦牟尼佛,他心裡盤算:「如果能得到佛陀的一句好話,不就可以抬高身價,贏得更加光彩嗎?」
摩訶密叫七個女兒排列在佛陀面前,然後得意洋洋的對佛陀說:「佛陀,您遊化各國,可曾見過這樣的女郎?」
佛陀回答:「這七個女人,沒有一點可以說得上是美的。世間的人都以面容作為評美的標準,而我認為,身能不貪錢財,口能不說惡言,意能不起邪念,這樣才是美!」
佛陀論美的一番話說得大財主摩訶密啞口無言,只得別過身,領著女兒們回國。
※ ※ ※
貌美之相人人好,而在美醜之間如何來作論定呢?
凡俗者皆端看外相來斷定一個人美醜,此種心態皆是俗心之執,相貌的美醜並非用眼睛所見來作論定,俗世間不是常言蛇蠍美人之說嗎?此就以說明心念若無至善的心,只有這身體相貌能得別人的讚賞,而心皆處於惡心害人之態,那何不是美中不足?故一個完美的人,是要心地美才算真正的美麗。
又世人本具清秀莊麗之相貌,只因後天身、口、意業之不淨而染著,而變得面貌醜陋。為何天上的仙女們面目姣好不老呢?乃是心中沒有慾念、煩惱,一片純真清白,「無惱」即「無老」,存著貞潔的心性,臉上自然清秀光澤。假若心理不平衡的話,用什麼珍珠洗面皂,高級按摩霜,也是無法保持長久豔麗矣。
觀現今的人都重視外在的打扮,總是要將自己的臉部化粧得與別人不一樣,讓別人多看一眼,如此心情就非常的喜悅,愛美是人性的一種貪婪,但卻也是傷害心靈的一大問題。要知道人的臉長得醜與美是天生的,身體生成這樣是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有辦法改變的是個人的氣質。世人若然能多學取聖賢智慧以充實心靈,放下這美醜觀念,在日積月累的浸潤下,自能散發莊嚴優雅的氣態,人人都能恭敬尊重也。
轉載
他有七個女兒,個個花容月貌,摩訶密視如掌上明珠,不惜用金銀瓔珞、奇珍異寶遍身裝飾她們。因此,看上去燦若仙女。
不料有一天,某來客同摩訶密打賭:「你將女兒披上盛裝,去各地街上行走,假如大家都說美麗,我就給你五百兩黃金;假如有任何人批評說不美,你就輸給我五百兩黃金。」
摩訶密欣然同意:「行,一言為定!」
摩訶密請了專人打扮女兒,然後讓她們上街遊行,招搖過市。果然人人誇獎摩訶密的女兒美貌絕倫,但他還不滿足,帶七個女兒來到相鄰的舍衛國拜見釋迦牟尼佛,他心裡盤算:「如果能得到佛陀的一句好話,不就可以抬高身價,贏得更加光彩嗎?」
摩訶密叫七個女兒排列在佛陀面前,然後得意洋洋的對佛陀說:「佛陀,您遊化各國,可曾見過這樣的女郎?」
佛陀回答:「這七個女人,沒有一點可以說得上是美的。世間的人都以面容作為評美的標準,而我認為,身能不貪錢財,口能不說惡言,意能不起邪念,這樣才是美!」
佛陀論美的一番話說得大財主摩訶密啞口無言,只得別過身,領著女兒們回國。
※ ※ ※
貌美之相人人好,而在美醜之間如何來作論定呢?
凡俗者皆端看外相來斷定一個人美醜,此種心態皆是俗心之執,相貌的美醜並非用眼睛所見來作論定,俗世間不是常言蛇蠍美人之說嗎?此就以說明心念若無至善的心,只有這身體相貌能得別人的讚賞,而心皆處於惡心害人之態,那何不是美中不足?故一個完美的人,是要心地美才算真正的美麗。
又世人本具清秀莊麗之相貌,只因後天身、口、意業之不淨而染著,而變得面貌醜陋。為何天上的仙女們面目姣好不老呢?乃是心中沒有慾念、煩惱,一片純真清白,「無惱」即「無老」,存著貞潔的心性,臉上自然清秀光澤。假若心理不平衡的話,用什麼珍珠洗面皂,高級按摩霜,也是無法保持長久豔麗矣。
觀現今的人都重視外在的打扮,總是要將自己的臉部化粧得與別人不一樣,讓別人多看一眼,如此心情就非常的喜悅,愛美是人性的一種貪婪,但卻也是傷害心靈的一大問題。要知道人的臉長得醜與美是天生的,身體生成這樣是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有辦法改變的是個人的氣質。世人若然能多學取聖賢智慧以充實心靈,放下這美醜觀念,在日積月累的浸潤下,自能散發莊嚴優雅的氣態,人人都能恭敬尊重也。
轉載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滅罪自焚
久遠以前,在裴扇闍國中,有一婆羅門女名叫提違,提違家中雖然非常富有,但卻早年守寡,並且上無父母、膝下又無子女可依怙,總是孤伶伶的一人,終日悶悶不樂的。當時婆羅門中有一習俗,若是生活中總是不順遂、不如意的人,可以先設大會齋供養一百位婆羅門後,再以家中所有的財產供養五百位婆羅門,而後到恆河水邊,用木材堆架成床,自己躺在上面,點火燒掉這個色身,此時婆羅門會為此人祝願,如此便可滅除過往的一切過罪,往後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六親眷屬眾多,壽命無量,快樂無窮。
因此,婆羅門中的一些長老們,在商量過後,一大群人滿心歡喜地往提違的家出發,準備去告訴提違這個解脫的方法。提違聽完之後,想想自己一生命運乖舛,希望能早日脫離此種生活,於是同意了這個方法,便馬上命僕人,上山砍材及清點家中的所有錢財。這樣的舉動,使得裴扇闍國的人們議論紛紛,大街小巷中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
有一位名叫缽底婆的比丘,正好路經此國。缽底婆比丘精進持戒,博學多聞,智慧聰穎,辯才無礙,總以大慈悲心教化天下,使人們因得法受益,而能改邪就正、捨惡修善。缽底婆比丘聽見了人人議論的話題,心生憐愍,便迅速地趕往提違的家中。
缽底婆比丘問:「夫人為什麼準備了那麼多的柴火呢?」
提違回答:「我是要燒掉這個不幸的身體,除滅罪殃呀!」
缽底婆比丘說:「罪業並不是隨著身體的毀滅,就可以消逝的,人們的禍福是隨心而起。夫人這樣的做法就像有病的人,已經是痛苦不堪,又遇到可惡的人,來到病人床前胡亂罵之後,又打了病人一巴掌,這時病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提違回答:「這個病人的忿恨、痛苦,一定是更增百千倍吧!」
缽底婆比丘答:「正是如此!夫人要知道,當大猛火燒起的時候,氣息還未斷絕,神識還未離開身體,此時身心被火燒烤,這樣的苦毒如何能讓人得解脫?甚至命終時,因為最後一念瞋恨心起,而墮入地獄,所受的苦又更增百千萬倍。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想要離開地獄之苦都已經是遙遙無期了,怎麼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提違聽完缽底婆比丘的話後,心開意解,想要自殺的念頭因此而息滅,並且請缽底婆開示真正滅罪的方法。
缽底婆比丘說:「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罪惡之源,都是由身、口、意業而來。今當至心懇切的懺悔,發願從今以後,改惡修善,守持十善,如此生生世世直至成就佛道。」
缽底婆比丘說完,便為提違受十善法。提違歡喜踴躍,即準備種種上好齋食及珍貴寶物,要供養缽底婆比丘作為報答,並懇請比丘能留在此地教化。
缽底婆比丘說:「夫人受了十善法,就是三寶弟子,今後要以十善法教人,這就是對我的最好報答。如今你已能信受正法,已經得度,我不宜在此處久留,因為還有更多的人須要度化。」說完後,缽底婆比丘不帶走任何一物,便離去了。
提違自從聽了缽底婆比丘的開示之後,對缽底婆比丘的開示、教誨沒有任何的懷疑,一心一意的精進用功,信受三寶,廣行布施,始終如一。運用各種的方便,使身旁的人受持十善,大眾還能再以十善輾轉的教人。提違知道是三寶讓她的生命得到重生,讓她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光明大路,所以對三寶的信心堅固不移。命終之後更生天為天人,受福無量。
摘錄自佛典故事-提違遇比丘得救
因此,婆羅門中的一些長老們,在商量過後,一大群人滿心歡喜地往提違的家出發,準備去告訴提違這個解脫的方法。提違聽完之後,想想自己一生命運乖舛,希望能早日脫離此種生活,於是同意了這個方法,便馬上命僕人,上山砍材及清點家中的所有錢財。這樣的舉動,使得裴扇闍國的人們議論紛紛,大街小巷中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
有一位名叫缽底婆的比丘,正好路經此國。缽底婆比丘精進持戒,博學多聞,智慧聰穎,辯才無礙,總以大慈悲心教化天下,使人們因得法受益,而能改邪就正、捨惡修善。缽底婆比丘聽見了人人議論的話題,心生憐愍,便迅速地趕往提違的家中。
缽底婆比丘問:「夫人為什麼準備了那麼多的柴火呢?」
提違回答:「我是要燒掉這個不幸的身體,除滅罪殃呀!」
缽底婆比丘說:「罪業並不是隨著身體的毀滅,就可以消逝的,人們的禍福是隨心而起。夫人這樣的做法就像有病的人,已經是痛苦不堪,又遇到可惡的人,來到病人床前胡亂罵之後,又打了病人一巴掌,這時病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提違回答:「這個病人的忿恨、痛苦,一定是更增百千倍吧!」
缽底婆比丘答:「正是如此!夫人要知道,當大猛火燒起的時候,氣息還未斷絕,神識還未離開身體,此時身心被火燒烤,這樣的苦毒如何能讓人得解脫?甚至命終時,因為最後一念瞋恨心起,而墮入地獄,所受的苦又更增百千萬倍。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想要離開地獄之苦都已經是遙遙無期了,怎麼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提違聽完缽底婆比丘的話後,心開意解,想要自殺的念頭因此而息滅,並且請缽底婆開示真正滅罪的方法。
缽底婆比丘說:「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罪惡之源,都是由身、口、意業而來。今當至心懇切的懺悔,發願從今以後,改惡修善,守持十善,如此生生世世直至成就佛道。」
缽底婆比丘說完,便為提違受十善法。提違歡喜踴躍,即準備種種上好齋食及珍貴寶物,要供養缽底婆比丘作為報答,並懇請比丘能留在此地教化。
缽底婆比丘說:「夫人受了十善法,就是三寶弟子,今後要以十善法教人,這就是對我的最好報答。如今你已能信受正法,已經得度,我不宜在此處久留,因為還有更多的人須要度化。」說完後,缽底婆比丘不帶走任何一物,便離去了。
提違自從聽了缽底婆比丘的開示之後,對缽底婆比丘的開示、教誨沒有任何的懷疑,一心一意的精進用功,信受三寶,廣行布施,始終如一。運用各種的方便,使身旁的人受持十善,大眾還能再以十善輾轉的教人。提違知道是三寶讓她的生命得到重生,讓她的人生找到了真正的光明大路,所以對三寶的信心堅固不移。命終之後更生天為天人,受福無量。
摘錄自佛典故事-提違遇比丘得救
斷疑生信
一個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沒有開悟長進,他自認為自己不是出家人的料,他便想下山返回塵世。
於是和尚便去向禪師辭行,言道:「師父,我天生愚鈍,我的腦袋像一塊頑固不化的石頭,不是悟道的料,我只好下山還俗了。」
禪師並未言語,而是帶著他來到寺廟裡面一尊佛祖像前。
禪師問道:「你面前的是誰?」
和尚回答道:「神聖的佛祖。」
禪師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輕輕地撫摸著佛祖像問道:「這尊佛祖像是什麼做成呢?」
和尚回答道:「它是石頭做成的。」
禪師說道:「連石頭都能開發成為神聖的佛祖,這可是天下的奇蹟了。」
和尚聽了禪師這番話,他立即打消了下山還俗的念頭,立志安心修身養性悟道。日後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師。
※ ※ ※
修行有成,全憑信心,信心不堅,則必疑惑叢生,心有疑惑,則道難明也。其實大道含藏天地陰陽妙理,萬事萬物,皆合道機,豈有可疑之處,所以說,疑惑是敗道的根基。
堅定生信心,疑惑道難成,搖擺己身,疑惑重重,疑東疑西,疑這疑那。缺信心,工夫難成;乏信心,普度收圓無期;少信心,則心灰意冷,恍恍忽忽。使得己心無有定向,朝三暮四,鑽營旁門,步履左道,盲目神通,妄求玄妙,不知失誤多少真修的工夫?所以當斷疑生信,誠心向道,始終如一,定下苦功,勇猛精進,依道法修持,真正大道就可明開矣。
上天慈悲,大開普度,正是收圓的好時機,怎可錯過。接受考魔,和氣耐煩,善事力為,培養菩提心,明自己之道,收自己之圓,了自己之生死,誠心不二,就可悟入大道矣。
世人當知心生疑惑之人都是道根淺薄、業孽迷失之人,現今情況已異往昔,怎可再溺陷自己而沉淪呢?不可再生疑,堅定信心,勇往直前。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十五章 斷疑生信,大道明開
於是和尚便去向禪師辭行,言道:「師父,我天生愚鈍,我的腦袋像一塊頑固不化的石頭,不是悟道的料,我只好下山還俗了。」
禪師並未言語,而是帶著他來到寺廟裡面一尊佛祖像前。
禪師問道:「你面前的是誰?」
和尚回答道:「神聖的佛祖。」
禪師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輕輕地撫摸著佛祖像問道:「這尊佛祖像是什麼做成呢?」
和尚回答道:「它是石頭做成的。」
禪師說道:「連石頭都能開發成為神聖的佛祖,這可是天下的奇蹟了。」
和尚聽了禪師這番話,他立即打消了下山還俗的念頭,立志安心修身養性悟道。日後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師。
※ ※ ※
修行有成,全憑信心,信心不堅,則必疑惑叢生,心有疑惑,則道難明也。其實大道含藏天地陰陽妙理,萬事萬物,皆合道機,豈有可疑之處,所以說,疑惑是敗道的根基。
堅定生信心,疑惑道難成,搖擺己身,疑惑重重,疑東疑西,疑這疑那。缺信心,工夫難成;乏信心,普度收圓無期;少信心,則心灰意冷,恍恍忽忽。使得己心無有定向,朝三暮四,鑽營旁門,步履左道,盲目神通,妄求玄妙,不知失誤多少真修的工夫?所以當斷疑生信,誠心向道,始終如一,定下苦功,勇猛精進,依道法修持,真正大道就可明開矣。
上天慈悲,大開普度,正是收圓的好時機,怎可錯過。接受考魔,和氣耐煩,善事力為,培養菩提心,明自己之道,收自己之圓,了自己之生死,誠心不二,就可悟入大道矣。
世人當知心生疑惑之人都是道根淺薄、業孽迷失之人,現今情況已異往昔,怎可再溺陷自己而沉淪呢?不可再生疑,堅定信心,勇往直前。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十五章 斷疑生信,大道明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