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剛過,道路上一片泥濘。一個老太婆到寺廟進香,一不小心跌進了泥坑,渾身占滿了黃泥,香火錢也掉進了泥裡,她不起身,只是在泥裡撈個不停。
一向慈悲的富人剛好坐轎從此經過,看見了這個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髒了自己身上的衣服,於是便讓下人去把老太太從泥潭裡扶出來,還送了一些香火錢給她。老太太十分感激,連忙道謝。
一個僧人看到老太太滿身污泥,連忙避開,說道:「佛門聖地,豈能玷污?還是把這一身污泥弄乾淨了再來吧!」
瑞新禪師看到了這一幕,徑直走到老太太身邊,扶她走進大殿,笑著對那個僧人說:「曠大劫來無處所,若論生滅盡成非。肉身本是無常的飛灰,從無始來,向無始去,生滅都是空幻一場。」
僧人聽他這樣說便問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處。難道連成佛的心不存在嗎?」
瑞新禪師指指遠處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捨、不能破、還在泥裡轉!」
那個僧人聽了禪師的話,頓時感到無比慚愧,垂下了目光。
瑞新禪師回去便訓示弟子們:「金錢珠寶是驢屎馬糞,親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躬都不能捨棄,還談什麼出家。?」
心存取捨,則有邪見與妄行;凡成就大事之人,無不是親身躬行。
※ ※ ※
云何「對治」?即是針對缺失加以拯治。我佛開悟,以世間眾生八萬四千煩惱門,故說八萬四千法加以對治。
眾生際此末法,慧根迭受累世諸善惡業所蔽障、或影響,因此善業得福報,卻沉溺享福,反造新業!若受惡業果報,動輒怨天尤人!是以故,佛家因果論不將善業之福報列為正面。因為眾生享福,自認理所當然;反之,惡業果報緣熟,縱然平生非大惡、或亦有行善,卻也難免乃又怨天不公、諸佛菩薩不佑!
故眾生要明對治之道。目下末法,人心功利,三毒貪嗔癡可謂病入膏肓,無以自拔!貪者,貪求名利,汲汲鑽營無非為財!嗔者,心性不修,大小事動輒生怒。癡者,迷於異性、貪戀浮華之表面情欲,乃致慧根、靈性悉皆不復存於腦海宅心之間。三毒可謂寫盡天下眾生之表象!
如何對治之?只有「四無量心」是對治三毒不二法門:
因為「慈」心乃及物,見生而惜;見死而憫,因此「悲」願即起。故眾生要有慈心,始能完備慈悲,如此即可使我心視眾生一律平等,可消弭貪心、貪財,乃至不法惡行。譬如詐騙他人財物,雖然自身得財而喜,但他人失財之痛,只有慈悲存心始能體會他人之痛。
「喜」者,一切視如廣長舌;人有指責于我,視為規過(近世亦有人視為幫我消業,亦可)。一切加諸於我,甘之如飴(當然,並非是指諸如引頸受戮之情形)。若我人可以常存歡喜心,對於身外之聲音當視天籟,而非噪音!(當然談何容易?俗謂「泥人尚有三分土性」,何況是人!這就是靠自己的體認及修涵。)
「捨」,要能捨得;所謂有捨、才有得,我人即緣於私心,才不願捨。不論是施財、施物,甚至微小至一個親切笑容及問候!眾生處於人際互動中,絕不可能只得、而不捨。(若只得而不捨,那麼一定成為孤寡,無有親伴友好!)
「捨得」是對治三毒最高陀羅尼。因為能捨,即是心可無執,則貪什麼?嗔什麼?癡什麼?關鍵就在不能捨。但是要捨,並非如我佛之開悟是剎那即具;必要時時慈悲、喜長存我心,久而久之,自然對身外一切即可有捨。
吾眼見目下眾生陷此三毒之漩渦中,深願能有助益眾生脫此泥淖!勉之。
拱衡雜誌第265期 述論:對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