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瘋人院

 

  一天,一位衣著整潔,文質彬彬的中年人來到美國東海岸一家著名的精神病院,要求到門診就醫。


  他告訴看診的精神病醫生,自己很多天以來一直有「幻想」:這些聲音時隱時現,時大時小,但「就我所能分辨的是,它們好像在『真的』、『假的』和『咚咚』。這位醫生初步判斷他患了精神分裂症,於是,他被批准住院。


  住院後,這位中年人再也沒有提及那些聲音,而且行為非常正常。但醫院的醫生仍然他是精神病患者,護士們還在他的卡片上記錄了一個頻繁發生的反常行為:「病人有寫作行為。」


  奇怪的是,和他同病房的幾個病人一開始就不這麼想,其中的一位甚至:「你看起來根本不像瘋子,你可能是個記者,或者是個大學教授。你來醫院體驗生活的吧?」


  這位中年人真的是一位大學教授,而且是一位心理學教授。這位病人對了,而精神病醫生卻犯了致命的錯誤。


  這是美國某大學心理研究所進行的一項心理學實驗,這項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精神病院醫患之間的相互影響。當時,參與實驗的人員除了一位心理學教授之外,還有7名年輕的心理學工作者。他們分別來自東海岸和西海岸的12家醫院,全部都稱自己有幻聽,結果無一例外地被當作精神病人給關進了醫院。


  住進醫院之後,無論是言談還是舉止,他們立即表現得像個正常人。就像那位心理學教授一樣,這些人在醫生的眼裡是個標準的「病人」,有的甚至被視為最危險的「病人」,因為他不吵不鬧,還不停地寫作、做筆記;但在病人的眼裡,他們都是正常人,是有學問的人。


  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身分,他們得以公開地觀察醫院醫生對病人的態度和行為。他們觀察的情況令人震驚。


  精神病院的醫生和護士一旦認為某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對於該病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舉動,一律視為反常行為;寫作被視為寫作行為;與人交談被視為交談行為;按時作息被視為嗜睡行為;發脾氣被視為癲狂行為;要求出院被視為妄想行為……等等。結果,他們出院時費了很大的波折,從要求出院並一直做出正常表現,平均20天才得以離開醫院。


  這種匪夷所思的情況其實是我們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常見的一種心理效應,即刻板印象。所謂「刻板印象」指的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知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通的現象。如,我們還常聽人「義大利人比較浪漫」、「女人比較善變」等等。實際上都是在給這個人群「貼標籤」,也就是對這個群體形成了「刻板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