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大家都知道蘇軾號「東坡居士」,但是,你可知道「東坡」這個號的來歷?
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朝廷的不滿。蘇軾是文壇的領袖,假如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朝廷的推行很不利,在神宗的默許下,新黨便以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把他送到御史台受審。
御史台,又稱「烏台」,所以這個案件被稱為「烏台詩案」。經過多方營救,蘇軾最終免於一死,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州)團練副使。
說是到黃州來做官,實際上是被軟禁。這時候,他幾乎沒有俸祿,家裏的人口卻不少,生活極為困難,連日常生活開銷也難以為繼。
在朋友的幫助下,蘇軾租來數十畝官地,由於這塊荒地在城東面的長江邊,當地人稱之為「東坡」,蘇軾對此深有感觸,就用「東坡」作為自己的號。
那段日子,是蘇軾生活上極為艱難的時日。他下定決心,節儉度日。每月月初,他從不多的儲蓄中拿出四千五百錢,分成三十份,每份一百五十錢,掛在屋樑上,每天用叉子叉下一份,作為一天的用度。
那時候,他的家人共有二十多個,每石米需要五百文才能買到,如此算來,除去米錢,便所剩無幾了。那段日子,一家人艱苦度日,蔬菜自己種,葷菜很少買。有人跟他開玩笑說,這樣的飲食,好比是廟裏的和尚吃齋。
如果一天的開支有多餘,就把多下來的錢另外存起來,哪天有賓客前來,用它來添加酒菜。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記了詩人秋夜在東坡飲酒的事。
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而復醉,回去時明明已經三更,卻還偏偏說「彷彿三更」,這樣就把他的豪飲充分表現出來。
到了家門口,聽到家童鼾聲如雷;任憑他怎樣敲門,家童都沒有醒來,蘇軾不禁啞然失笑,只得倚杖聽取江濤聲。
上片敍事,浸透着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歎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兩句化用《莊子》「汝身非没有也」「無使思慮營營」,發出了對世界、人生的懷疑。
詞的最後表現出詞人豁然有悟:既然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應當全身而退,免遭災禍。面對眼前江上美景,情不自禁地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的意願和希望得到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宋人筆記記載了這樣一則傳說:蘇軾寫下了這首詞,隨即把衣冠放在江邊,乘舟長嘯而遊。郡守徐君猷聽到了這件事,又驚又懼,以為州裏丟失了戴罪之人。他急急忙忙前去探訪,到了那裏一看,蘇軾鼻鼾如雷、熟睡未醒,並未乘舟[江海寄餘生」。
這則傳說,生動反映了蘇軾求取解脫而未能的人生遭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