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我了解你,但你並不了解我

  人們經常過分地以自我為中心,並生一種錯覺,即:「我非常了解別人,但別人卻不了解我」。我們會認為,自已在看待別人時是很客觀公正的,而別人看待自己時,就會出現落差,誤會便由此生;同時,我們始終堅信,雖然自己常被人誤會、遭人扭曲,但自己卻「非常地了解對方」。


  為了針對「我非常了解你,但你並不了解我」的想法進行深入部析,心理學家進行了以下實驗。實驗中,工作人員向參與者提出兩個問題:(一)如果有機會和陌生人見面十次,你認為到第幾次時,自己才能準確了解對方?(二)你認為對方與自己需要見面幾次,才能準確了解自己;此實驗前提是,兩人為初次見面,在此之前雙方對彼此根本一無所知。


  實驗結果證明,大部分人認為,自己了解對方所花費的時間,一定會比對方了解自己時還少;詳細地,大部分人會以「我」的立場作為評判標準,而將別人視為一種「單純的存在」、短時間就可以了解;而「我」,則是一個不易被解讀的「複雜存在」,「我」須要被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被了解;簡單來,在我們心中存在著這種情結——「我一眼就可以看穿你,但你卻無法一眼看穿我」。如果某人可以在在五分鐘就斷定了你的為人,通常會令你感到異常氣憤;相反的,你卻一直堅信,自己只須五分鐘就可看透某人。


  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輕而易舉就可看透別人的心,憑著觀察幾個外在的特點,就覺得足以了解一個人;例如,走路的樣子、髮型、穿著、話音量大小、字跡、喜歡的顏色、音樂等……以以掌握這些資訊後,判定對方的為人對不成問題;像是看到某人寫字的字體較小時,就會先入為主地斷定——這個人的心眼一定很小;或是當知道對方喜歡聽音樂時,就會認定——這個人毫無創意;甚至在對方吃速食麵時,也會觀察他是先吃麵,還是先喝渴,希望藉此判斷出此人的性格。但就憑這些,會不會太武斷了呢?


  因此,我們極需打破這種迷思,且要認清一點——「我了解你,但你並不了解我」,只不過是「自我中心主義」下所生的一種錯覺而已,甚至可成是一種迷信。我們該秉持的正確觀點是——「我並不了解你,你同樣也不了解我」,或是「我對於你的了解,只相當於你對我的了解而已」。


《框架外的另一種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