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盜墓取財抽肚腸

玄天上帝降

詩曰:學道修心本乎常。莫因放任違德綱。

   善緣廣聚得人和。齊登聖境返瑤鄉。

聖示:世塵萬靈本各隨其緣而生,各人逢運不同,此皆夙業所顯方成此像,惟能珍惜今世人身,廣行大道、積累十方善緣,於功德圓滿之時各證有緣聖境豈不樂哉!甚盼諸善德能知修道真義乃貴於心起,可行萬年聖業於指掌中,將其弘揚定能廣渡世眾回歸本位,了脫輪迴之苦。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不用多禮,時已至,隨為師出訪吧!


妙筆:近日天氣異常炎熱,實令人受不了!


玄帝:語云:『心靜自然涼。』此需於內心下功夫,由此可知徒兒定力尚不足矣!


妙筆:此點徒兒承認尚有進步空間,於聖於凡皆有不足之處,承師尊點訓,徒兒受教。


玄帝:修道本為簡單之事,但世人偏偏誤解其義,致而視修道為苦差事而舉足不前,使諸聖嗟嘆不已!


妙筆:徒兒淺見,修道者從心下手,佛經云:『心為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以此可證,若能將心猿栓住,何恐失去修道之方向,再配合所行外功,於功果圓滿之時定能回歸本位,證入聖境逍遙。


玄帝:爾所言甚是,心主萬事善惡,行善行惡全在此,若能持心不為外境所惑,其後修行將更上層樓,是時廣引世眾同修大道,定有所成。


妙筆:徒兒知師尊之意,於此亦希各聖道宗門摒除門戶之見,先源本同,殊途同歸,同此一心廣化有緣,此乃上天所樂見,莫因宗派之分而斷送修子慧命。


玄帝:徒兒所言為師贊同,此點亦為諸聖渡世最憂慮之事,若無門戶之見,渡化之效將更顯其功,各負天命者皆需引以為戒。(只見蓮台一路飛馳,已到幽冥七殿。)


玄帝:七殿冥王已下階迎來,徒兒快整束衣裝向前參禮。


妙筆:謹遵師命,弟子妙筆參叩冥王聖安!


冥王:賢生不用多禮,恭逢賢師徒採探吾轄之境,乃為本殿之幸也。


玄帝:道友客謙了,今日至此採證,同希道友能鼎力相助,以能圓滿皇天之責。


冥王:理當如此,定全力助之。


妙筆:請問冥王,不知此殿所轄罪魂於陽世所犯何罪,請冥王開示闡述。


冥王:本殿所轄乃於陽世破人塚墓者或不惜五穀者、魚肉鄉民者或常殺生者…等。


妙筆:原來如此,不知能否參觀採探,證入善篇之中?


冥王:理當如此,文判何在?


文判:下官在此。


冥王:命爾帶領玄帝師徒入獄內採訪,以此愆例警化世人,當不負上天垂恩醒化世迷。


文判:遵主公之命,請玄帝師徒隨下官而來。


(只見一行已進入刑場,瞬時獄口處迎面飄來一股寒氣。)


妙筆:怎麼忽然覺得有點冷?


文判:此乃極陰之地,賢生方有此種感覺。


(只見一行已停於刑房之前。)


文判:命鬼卒打開獄門以利探訪,進去吧!


(見獄內漆暗不明,經鬼卒取來火把後稍看清內部情況,只見一大片泥土潮濕未乾,眾多罪魂各被綁於一根圓木上,鬼卒操動掌中刀刃毫不留情往罪魂腹部左右畫動,瞬時一陣慘叫之聲劃破寧靜,接續一片淒哀聲,受刑之罪魂受此刑罰後肚破腸流滿地皆是,只見鐵狗爭相吞食其景甚為恐怖!妙筆見此情狀臉色一片鐵青,話也不說便往獄門奔跑而出,文判與玄帝緊隨妙筆而出。)


文判:此獄其名為『抽腸地獄』。


妙筆:難怪如此恐怖,已參觀內部概況,請文判調出罪魂接受探訪?


文判:可也,鬼卒速調罪魂至此接受採訪。


(見鬼卒入內,未久已帶一魂到此。)


鬼卒:啟稟判官,罪魂已帶到。


文判:可,今有陽世善生妙筆,同其師玄天上帝至此採探警世案例,聰明者全以托實,警化世眾;虛應者自有罪受,爾自選擇吧!


罪魂:唉!太痛苦了,我一定說實話,在陽世時整天無所事事,但是到了晚上便是行動之時。


妙筆:行動?是不是幹壞勾當?


罪魂:每到晚上便呼朋喚友到墓地「朝拜」一番。


妙筆:朝拜?跟你非親非故定使壞心眼,莫非爾等是挖墓賊?


罪魂:可以這麼說,白天時各自分頭探訪何地有新的墓位,集合回報後再商討如何下手。


妙筆:爾可真大膽,專偷往生者陪葬物,真是可惡!枉費生得人模人樣,怎會以此為生,真讓人猜不透?能否統計爾一生所竊之墓位約有幾座?


罪魂:約百來座。


妙筆:於盜竊當下,是否有愧對感或覺得心有不安?


罪魂:剛開始略有一絲不安,但見錢眼開隨即將不安感覺拋諸腦後!總覺得偷不夠想再繼續偷下去,直到四十九歲身亡被黑白無常押送到地府,經各殿判決後判入此獄受五十年抽腸之刑,實在難以形容那種痛苦,我現在已後悔陽世所造過錯,但也已經來不及了,在此勸告諸世眾不要學我錯誤的行為,趁年輕之時能廣修善業、行利世眾、廣積善緣,才能了脫地獄刑罰。


玄帝:爾有此心吾讚許也,但請文判轉呈冥王減輕此魂之罰,以慰其參証有功,今夜採探至此告一段落,請轉達冥王一聲,吾等師徒就此回院。


文判:當代為轉達,就此恭送。


妙筆:拜別文判。


文判:可,後會有期。


玄帝:回院……,院已到,妙筆靈入,可,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十四回 盜墓取財抽肚腸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三不猿



  《論語》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山東孔廟旁有「三勿石猴。」一隻蒙眼,一隻捂耳,一隻掩嘴,喻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倘若再雕塑一隻端端正正的猴子,象徵「非禮勿動」,那就更完美體現了《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典故。

  日本日光市的東照宮有「三猿」,即三隻猴子雕塑也很有名,東照宮「三猿」,又稱「三不猿」。三隻猴子呈半蹲姿勢,模樣憨態可掬:一隻用手蒙著眼睛,一隻用手捂著耳朵,一隻用手捂住嘴巴,淋漓盡致的表現出謹慎善為、與世無爭的處世性格。三隻猴子代表的是,「不看,不聽,不說」。

  「三猿」,一般認為是緣自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也有人認為是緣自佛家典故,表現佛教超然處世的思想境界。

 ※ ※ ※

  《太上清淨經》提及「澄其心,而神自清」,一個人欲求元神獲得清靜,安寧而自在,無煩無惱,無憂無愁,必須澄清內心之一切雜染,亦即遣慾澄心,才能夠讓元神得到清靜。

  紅塵眾生,若是願意澄清一己之心靈,使之獲得淨化,必須格其物欲,即是所謂:「格物致知」。人之心,只要稍微受到外境種種物欲來佔據,則很難再有安寧的一日,因為每當慾念生起之時,若是無法實際操作身體去進行,此時自身將陷入痛苦不堪之境界中,元神便毫無清靜之時。一旦物慾之念,能夠不斷的從心中格除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去影響元神,自然元神便持續居處在清靜無染著的空間當中,吉祥康泰,清清寧寧,自由自在,極其逍遙。

  每一個人,若是想要澄靜自己的心靈,更應該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凡是身邊有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絲絲毫毫都不要去好奇,更加不要去觀看,以保持眼根之清靜。

  凡是身邊有任何不合乎情理的言論,縱使再多麼動人心弦的內容,都不要輕易的去聆聽,以令本身耳根保持住清靜。

  凡是身邊有種種不合乎情理的言語,哪怕是只有一句話,縱然只是一個名詞,都不能從自己之口中說出,更何況再去和其他的人做討論,口能不言非關禮儀的話語,才能讓舌根保持在清靜的境界中。

  凡是身邊有種種不合乎情理的事情,縱然是有非常深厚的利益可以謀圖,都不應該任意去造作,唯有避開不合禮制的事情,才能使身體之行為,永遠保持於中正耿直當中,身心靈永得清靜,元神永獲安寧。

  為人處事更應該做到《中庸》所載之「戒慎其所不睹,恐懼其所不聞」,亦即「慎獨」。一個人單獨生活之時,很容易疏忽掉一些不可為的事,因此隨時都要記取「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雖然此時並沒有別人知道自己當下的所行儀,雖然此時並沒有任何人知道自己當下之所作為,但天地鬼神隨時都在洞察。

  有了這樣「慎獨」的精神,自然而然為人處事之間,都能自我約束,傾全力做到合情合理,完全不必有絲毫做作,更不必有所佯裝,一切都自在自若而毫無煩惱與痛苦;若是做作出來的對待,內心是完全不舒服的,佯裝出來的一切,內心是極為不自在的,當然身行就很容易表現得僵硬,自然痛苦就現前。

  眾生只要隨時都能夠察覺自己在身心靈方面的變化,稍微有了變化,就盡快的將影響身心靈的慾念格除掉,那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無不居處於清靜中,待人接物無不是輕鬆又自在,這就是遣慾澄心,促成元神永保清靜的功夫也。

清靜真詮-第十三章澄其心‧而神自清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嬰兒的財產欄目

  在瑞士,嬰兒降生之後,醫院會立刻通過計算機戶籍網絡為他(她)編號,同時,醫院還會將嬰兒的姓名、性別、出生時間、家庭住址等等信息輸入戶籍卡中。

  由於瑞士的戶籍卡是統一的格式,因此,即使是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與成年人一樣,擁有一個財產狀況的欄目。

  
  有一位南美黑客,他十分羨慕瑞士的社會福利待遇,所以想把自己剛剛出生的孩子注冊為瑞士籍。他通過國際互聯網侵入瑞士的戶籍網絡,並按照戶籍卡中的要求,逐一填寫。


  看著自己天衣無縫的傑作,這名黑客心滿意足,暗自慶幸自己從此有了一個「瑞士兒子」。


     誰知不出三天,黑客的所作所為就露出了馬腳。令人稱奇的是,發現這個假冒者的人,並非戶籍管理員,而是一位家庭主婦。


  她在為自己的孩子注冊戶口時,無意間發現前一位嬰兒的財產欄目中填寫的是3.6萬瑞士法郎。她覺得十分奇怪,因為幾乎所有的瑞士人在為自己的初生嬰兒填寫所擁有的財產時,寫的都是「時間」。


  他們認為,對於一個孩子,尤其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來說,所擁有的財富只能是時間,而不會是其他什麼別的東西。
   

  南美黑客未曾料到會在這個細節上露出破綻。其實,與其說南美黑客是敗露在隨意填寫上,倒不如講他是失敗在價值觀念上。
  
  瑞士人對財富的看法,確實有著獨到之處。一個人來到世間,最大的財富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他的生命,而生命又是以時間來計算的。


 ※ ※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光陰一去不復還,本是白日,怎知隨後夜晚已至;年輕的少年郎,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白髮斑斑,氣力亦大不如前,頓時方知已是老邁之身。


  既然時間分秒無情的流失,逝去的光陰無法再回頭,那麼該從當下開始,把握每一個當下可以行道造善的因緣,認真並用心在待人接物上,莫蹉跎光陰,無所事事是一天,充實生活也是一天。


  不少人懂得充份利用有限之時間,勤於閱讀善良書籍,從中增長智慧,有人知道善用時間,大街小巷移除路障,同樣的時間,有人不知所為何事,有人卻積極助人為樂。有些人於空閒時,便寫寫心得,讓突來的靈感化為心靈勵志之文章,還能普照一些有緣人,讓有緣人接觸自己的文章或短句而能有所領悟,從中去惡從善,甚至改變即將沮喪的心,振作精神,重新堅定意志,愈挫愈勇。


  迷愚者,總是追求自我感受,同樣的時間,或許在吃吃喝喝中度過,但只留下飽足之感,完全沒有任何利益之處。智者,不願蹉跎光陰漫無目的的度日子,乃將吃喝的時間用來學習各項技能或手藝,尚能製作小物與他人結緣;有些人則是勤讀經書,從中增進對法理的體悟。亦有一些人經常與他人交談,時時都能暗渡賢良,言詞中都伴隨著陣陣法味,這是對時間的重視,對光陰的充份運用;因此,慈心德行不斷增長並茁壯。


  奉勸大眾,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寒暑,說短並不短,若能妥善運用每一天的時間,乃能充實自己的人生;善用時間勤於閱讀,從中運轉腦海中的妙智,使之暢通,並吸收新知識,讓新知與舊識彼此交織領悟出屬於自己的心法,再巧妙的促使他人獲得其中法義,都必須把握寶貴的光陰,才能有的妙樂也。


寶德雜誌第185期- 述論:珍惜光陰

浪花的武士

蓮生/文

  在會津「鶴城」,我們看到---


  一、出土的文物及會津佛教文化。


  二、著名土產的陶器、古代美術珍品。


  三、戊辰戰爭的有關資料。


  四、少年武士白虎隊的史實。


  在會津春季社祭,有白虎隊的劍舞表演。另外,在會津秋季社祭,尚有最精彩的「武士行」,身著鎧甲的歷代藩主、率領家臣,排著長隊,走過市內,其中有公子、公主、白虎隊武士的行列,非常壯觀,展現昔日的歷史。


  我對「少年武士白虎隊」非常好奇,其史實是這樣的:


  在會津,有一群愛國少年,年紀十六歲左右,人數十九位,是少年武士,被稱為「白虎隊」。在一八六八年戊辰戰爭之中,英勇作戰。


  後來撤離到「飯盛山」的山頂,少年武士看見「若松城」被攻破燒燬,內心慘痛,覺得無顏生存,於是,十九位少年武士全數切腹自殺。


  這些少年武士「白虎隊」悲慘成仁的壯舉,宣揚開來,受到全國的重視,因此在「飯盛山」有「白虎隊」墓及紀念碑。


  我聽了非常感動。


  在會津,我們也參觀「武士之家」,被為「武家屋敷」,共有三十八間房舍,完全仿造當年武士的宅院所建,其中有一間是會津若松藩主松平家族的家廟。


  「武士之家」有蠟像人裝扮成古代武士,展示各種武士裝束、武器及家居生活等器物。「武士之家」也陳設了守護神及神社「天滿宮」。


  「武士之家」有輾米廠,有水車。


  另外,有「自殺之屋」(切腹)。


  對於「切腹」,我聽到的是---


  日本武士身上佩有一把「短刀」,就是自殺切腹用的。


  「切腹」威武異常。


  用坐跪姿,先一刀深插入腹部。


  再用力橫切自己的腹部。


  此時,背後立一位侍者,持長的武士刀,一刀從背後,把整個人頭砍了下來。


  據說:武士的精神是,人可以死,但頭絕對不能給敵人羞辱,因此,人頭要砍下。


  切腹自盡不只是打敗戰才切腹自盡。


  武士犯了大錯,藩主認為不可饒恕,一道命令下來,自行切腹。


  那位武士就切腹自盡了。


  我這一聽,相當動容。


  我偷偷問一個人:


  「假如你是武士,藩主要你切腹,你會怎樣?」


  他不假思索:


  「逃。」


  「如果逃不了,怎辦?」


  「我跟藩主拼了。」他說。


  我們聽了,全都笑了。


  但是,我想到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是「服從去行」。


  「切腹」只有日本有。


  「切腹屋」只有日本有。


  「切腹刀」只有日本有。


  為什麼只有日本有,而全世界各國沒有,這就是日本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所在吧!


  我思索日本的「切腹」,這是什麼滋味?是英武、是悲壯、是淒涼、是忠貞、是服從、是勝利、是失敗、是負責、是捨身、是不屈、是勇敢。......


  我說過:


  「浪花」---前進。


  「武士」---行者。


  浪花的武士,永遠沒有退路!


盧勝彥文集130冊《北國的五月》浪花的武士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愛惜萬物.物盡所用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平時用餐時,應當想到一粒米一口飯都是由農民辛苦耕種所得,來之不易。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這些話都是在教人要存正確觀念,懂得惜福,記得觀功念恩,切忌暴殄天物。


彌勒菩薩:懂得珍惜物力的人,最有福了。


每個人觀想自己,計算自己有多少的功德,衡量今天所要吃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是易得的或是不簡單的,才有這頓飯可食。思自己又有多大的德行,能否受供,德行全者接受應供,德行如果不全者,應生懺悔。


諸惡皆由貪心起,吃飯的時候,最怕犯貪嗔癡之過失,為防貪心之過,故好壞不嫌棄,吃這頓飯須先作觀想,當作治病的藥物為這色身,因為色身如果沒有飲食,體力會乾枯,為此而食,吃這頓飯最大的特色是滋養色身,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工作,才能修行。


陳生:謝謝恩師慈語!學生明白了。的確,懂得珍惜物力的人最有福。佛陀曾經給弟子講法,地上的一粒米對應到天上就是一座山,在地上浪費了一粒米,等於在天上丟棄了一座山,這樣的罪業是很大的。所以,在世上要物盡所用,修行人不可浪費一絲一毫。


彌勒菩薩:一粒稻米,從最初的播種起,要經過灌溉、除草、施肥、收割等,累積種種力量與辛苦才能成為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出家人接受十方大眾供養,所需所用都是終身的功德積累;因此,佛門有「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之說。


陳生:有一天,儀山禪師要洗澡的時候,因為水太燙了,就呼叫弟子提一桶冷水來添加。


有一個弟子奉命趕緊提了一桶冷水來,將熱水調降溫度,便順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儀山禪師不悅地說:「你怎麼如此浪費而不惜福呢!」


弟子無辜地說:「只剩一點點而已!」


儀山禪師生氣地教訓,說:「世間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只是大小價值不同而已。你居然那麼輕易地將剩下的水倒掉,即使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澆在花草樹木上,不僅花草樹木喜歡,水本身也會不失去它的價值,為什麼要白白的浪費呢?雖然只是一滴水,但是它的價值無限的大。」


弟子聽後,猶如五雷轟頂,恍然大悟,於是將自己的法名改為:滴水,時時提醒自己的心和滴水融合在一起,從小事做起,並愛惜萬物,這就是後來非常受人尊敬的「滴水和尚」。


此外,日本日蓮宗的創價學會,把日常修行融入生活中,提倡在工作中修行。一日工作,一日修行,一日不工作,就是一日沒修行。因此,我們每個人對每一件事事物物都要珍惜、都要活用,猶如故事中儀山禪師告誡滴水和尚一樣,讓它存在於這世界上,都有它的價值,哪怕只是一滴水。


日後,大家一定要更謹慎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的微細之處。


彌勒菩薩:人生在世,未出生之前,即已註定命運,至於福報有多少,這是有數量的;莫以為自己擁有萬貫家財,若是福報享盡,仍會一無所有。一個人該擁有多少金錢、多少愛情、多少福壽、多少享用,等於銀行存款,浪費開支,終有盡時;是故,節用惜福,雖是滴水,皆不廢棄,滴水雖微,大海亦由滴水逐漸日積月累所成。世間任何事務都有它的用處,即便是一滴水,其價值也是無限大的。


陳生:日常生活中,只要不將方便當隨便,處處是功,處處是得。


彌勒菩薩: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卅四章 愛惜萬物‧物盡所用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李廣終身引恨

  李廣,漢朝成紀(甘肅天水)人,勇氣過人,景帝即位時,提升為將軍,與匈奴交戰,經常出奇制勝。武帝在位時,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幾年不敢南下,既怕他,又敬重他,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李廣一生命運不濟,他的部下大多封侯拜爵,而他始終不得封賞。他的從弟李蔡,為人只能排在下中等,名聲也差他很遠,但因跟隨衛青攻打匈奴有功,被封為樂安侯,後來還當過代丞相。


  有一次,李廣詢問占卜天象的王朔說:「征戰這麼多年來,我沒有一次戰鬥不參加。我率領過的部下,因為抗擊匈奴有功而被封侯的,有數十人之多。我的能力不比別人差,但就是得不到封賞,這是為什麼?」


  王朔反問道:「將軍自己回想一下,平生是否做過引以為憾的事?」


  李廣想了想,說:「我鎮守隴西時,羌人造反,我曾用計哄騙他們,誘降羌兵八百多人,過後我把他們全部殺死,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終身引恨。」


  王朔嘆道:「最大的災禍莫過於殺害已降的敵兵,這就是將軍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後來匈奴犯境,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領軍出擊,李廣奏請自願隨軍出征。衛青因李廣年老,不令他居前軍對抗單于,而命他出東道圍攻。結果李廣因地理不熟,迷失道路,錯過戰鬥。衛青責怪李廣,準備上奏朝廷。


  李廣說:「我與匈奴七十餘戰,這次有機會對戰單于,不料大將軍卻調遣我迂迴繞遠,迷失道路,這豈非天意?我已六十多歲,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打交道了。」說罷引劍自刎。


  李廣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先李廣而死,三兒子為報父仇,偷襲衛青未遂,後被霍去病射殺。李廣的孫子李陵也善射,領兵深入匈奴,兵盡糧絕而降。武帝得知,將李陵母親、妻子全家斬首。李廣家聲從此不振。(《史記.李將軍列傳》、《歷史感應統紀》)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春麗之歌

  日本高知縣賽馬場有一匹並不算高大的棕色母馬,它的名字叫春麗。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春麗出生沒多久,牠就開始了嚴格而規律的訓練。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春麗在高知縣賽馬場完成了處女賽。「那天比賽共有八匹馬,結果,牠跑了最後一名。」馴馬師宗石大還以為是她第一次不太適應。誰知,這只是一百次連敗的開始。第二場比賽,倒數第二;第三場,最後一名;第四場,倒數第一……


  慢慢地,宗石大發現了原因,春麗有點發育遲緩。這時,春麗這個「連敗姑娘」已經遠近聞名了。到後來,居然買春麗輸的人比買春麗贏的人還多。


  連年虧損的高知縣賽馬場似乎找到了賣點。他們公開尋求騎師,以求吸引人們的關注。但是春麗仍難改頹勢。然而春麗的故事,卻越傳越遠。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春麗第一百次站在跑線上。NHK電視臺為此專門派出一個攝影組。那一天,春麗又一次獲得倒數第二。當天晚上,NHK向全國播出一則新聞,題目就叫「在高知縣競賽馬場完成一百連敗」。


  幾乎一夜間,春麗在日本成了「名人」。


  在日本的賽馬界,有這樣一條「規定」:沒有獲得過勝利的賽馬,在其退役後,將送去屠宰場。


  高知縣賽馬場本來只是想借春麗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從而增加自己「馬彩」的收入。沒想到,春麗竟然引起了許多日本人的同情,人們開設專門的網站,要求馬場免於春麗一死。京都的澤田在網上寫道:「我們應該從春麗身上,看到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高知縣賽馬場沒有想到,春麗竟然引起了如此大的轟動效應。他們於二零零四年一月一日被迫宣佈:不管春麗退役前是否能奪得冠軍,她都將免受屠宰,而被送到北海道的老家「頤養天年」。


  消息一出,許多人歡呼雀躍。儘管高知縣賽馬場表示將承擔春麗的一切養老費用,但網上發起的「春麗養老金基金會」,很快便為春麗籌措了足夠的「養老金」。電影《春麗》也已經開拍,《春麗之歌》也錄製完成。


  「春麗迷」們一直希望春麗能夠在退役前贏得一次勝利,畫上一個完美的句夠,名正言順地到北海道「養老」。


  三月二十二日,是春麗的告別戰,也是她最後的機會。為了讓春麗與「春麗迷」們沒有遺憾,高知縣賽馬場從中央賽馬場請來了全日本最好的騎師。春麗的支持者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春麗的最後一戰加油。很多人表示,無論今天最後的成績如何,春麗都將是日本有史以來「最難能可貴的馬」。


  比賽期間,《春麗之歌》作為背景音樂,反覆播放。這樣,大家可以跟著音樂節拍一起來為春麗加油打氣。一大批新聞記者也趕到高知縣競,報導「春麗的最後腳步」。遺憾的是春麗仍然沒有擺脫失敗的命運,十一匹賽馬當中,她名列第十。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春麗已經成為一種百折不撓的象徵。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不屑與俗劣辯論

蓮生/文

  記者問:


  「盧師尊,你這一生,攻訐你的甚多,你同這些人有過辯論嗎?」


  我答:「最初有,後來沒有。」


  記者問:


  「最初有,是爲什麼?後來沒有,是爲什麼?」


  我答:「最初有,是因爲孟子曰:『吾豈好辯,吾不得已耳。』我想眞理會愈辯愈明。後來沒有,是因爲聖賢有說,切勿口筆辯論,必留痕跡,徒令對方有機可乘,難以收拾。」


  記者問:


  「到底是駁斥好?還是不駁斥好?」


  我答:「不屑最好!」


  記者問:


  「爲什麼不屑?」


  我答:「俗劣之輩,以不屑對之。」


  記者問:


  「你是說,對手如果是俗劣之輩,你就置之不理,是不是?」


  我答:「正是、正是。對方言語愚蠢、沒有禮貌、狡獪閃縮、口氣鄙俗、空妄不實、厚顏無恥、輕妄喋喋,根本就不應理會。」


  記者問:


  「他們會說你逃避?」


  我答:「鄙俗之人,本來難以成就大名,而你以一個成就者同這種人辯論,你反遭其害。而對方借你而坐享大名也,這是徒然自貶身價的!」


  記者問:


  「那盧師尊忍得住嗎?對方如此抹黑你。」


  我答:「這麼多的攻訐,你應該自喜才是。因爲有大成就,才有大攻訐,有中成就,就有中攻訐,有小成就,就有小攻訐,沒有成就,就沒有人會攻訐你。」


  記者問:


  「那你是不會駁斥了?」


  我答:


  「不會。應付喋喋不休的抹黑,最好的方法是置之不理。」


  記者問:


  「對方緊咬不放,又如何?」


  我答:


  「最終自然會湮滅無聞!」


  記者問:


  「怎麼說?」


  我答:


  「比如我死了,對方也死了,留予後人去評判,就算評判如何,我們還在意嗎?還感受嗎?」


  記者:


  「哈!哈!哈!」


  我:


  「哈!哈!哈!」


  詩:


  世間有多少人家

  數之不盡
  如恆河的沙
  言語文字的辯論無涯
  古今聖賢
  攻訐有嘉
  既然是如此景色
  不如去嘻嘻玩耍
  或吟赏煙霞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不屑」與俗劣辯論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三省吾身.見賢思齊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曾子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甚至於省思與檢討:工作是否敬業或替人謀事是否忠誠的竭盡心力?與朋友互相交往是否守信或有違背信用的地方?由老師傳授得知的課業是否有複習?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曾子每天都對自己的辦事、交友和學習等行為進行深刻的檢討與省思,看看自己是否達到了忠信的要求。


彌勒菩薩:一個人想要成功,一定要有自省的意識,不要為自己製造各種藉口。若是給自己找藉口,實際上是在推卸責任,進而使你們迴避自身的錯誤;這種做法,只能導致作繭自縛,必須加以糾正。


遇事先自省,不要怪罪別人,有過錯就要立即修改;如此一來,將會讓你們變得更知心、更體貼,與人交往更溫馨。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我也正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缺失喔!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最需要加強補習的功課,就是學習自省。最容易引導我們成功的智慧,當是時時進行自我反省,而在自我反省中,最重要的是要經常進行得失之省。


彌勒菩薩:依律而言,慎言一日,敘錄一功。氣質不思變化,敘錄三十過。遇失意事,不思自我反省,敘錄十過。論事偏執己見,一次敘錄一過。諸子謹記在心:「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我們常在下午工作的休息時間,為放鬆心情去喝一杯咖啡。


有一回在等待時,看到同修好像迫不及待的樣子,很高興地瞇著眼睛看著咖啡從咖啡機流出來,看到這樣的表情,不禁會心微笑,心情也輕鬆下來。同時,回想平常自己的表情,或許呆若木雞,毫無朝氣蓬勃的樣子,雖然沒在生氣,對這樣的表情不禁覺得可笑。


自己臉部的表情,本身是看不到的,表情是給周邊的人看的;一個工作場所,人人都是豁然開朗、和藹可親的表情,相信這個職場一定是充滿活力的。不只是表情,開朗的聲音也會給職場眾人帶來活力。因此,瞬間看到這樣溫馨的情景,自己也感受到心曠神怡囉!


彌勒菩薩:那麼,爾們就朝著可以帶動周遭的人擁有幸福的笑容而努力吧!


陳生:嗯!好啊!生活在這世上的一切,要確實成長良好,沒有活力是不行的。


彌勒菩薩:哈!…。一個人能夠成功,基本條件就是要有活力;一個企業能夠成長發展,最重要的也是活力。所謂:「活力」,就是指光明開朗、精神飽滿,且有衝勁,一直要往上成長的氣勢。


陳生:嗯!不論什麼樣的職場,在這裡工作的人,如果沒有豁達的、有幹勁的團隊,不但自己無法成長,企業的發展更是遙不可期。


彌勒菩薩:然也。一個人看到好的人和事,必須要主動學習;看到不好的人和事,就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從而獲得成長和進步。


得與失,是生命追求過程中的兩種形式和兩種結果。反省人生中的得與失,目的是讓諸子感悟出人生的辯證法,福禍相倚,得失互變。人生在世,不必過於為得所喜,也不必過於為失所憂,適度地懂得選擇、學會放棄,才是真正的大聰明。


是故,保持自省的功夫,會使得不必要的錯誤少一點,讓自己離失敗遠一些,讓成功更近一些。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廿三章 三省吾身‧見賢思齊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凡有言句,盡是污點

  翠巖「令參禪師」,於「雪峰禪師」處,得了「玄旨」。

  僧人問:


  「凡有言句,盡是污點,如何是向上事?」


  令參答:


  「凡有言句,盡是污點。」


  問:「如何是省要處?」


  令參答:


  「大眾笑你。」


  僧人問:


  「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這,轉凡成聖,學人上來,請師一點。」


  令參答:


  「不點!」


  問:「為什麼不點?」


  令參答:


  「恐你落凡聖。」


  問:


  「乞師至理?」


  答:


  「侍者端茶來。」


 ※ ※ ※


  昔法師教化用法不立文字,不用言語來表達,要弟子參悟了悟皆會隨手借用一物來表達,那弟子們對此一情境如能相應,則了然師父的說法為何意。而那些不解者,就因為不能放下一切形相文字或言語,方不解其義。 心若能無思善惡不著諸相自可貫通諸妙法,這是用文字語言難作盡述之妙。蓋修行要能了解從每一動中參悟,每一靜中覺悟才是。


  萬法由心起,法之教化乃順應緣機成熟,習法修行不能過度執法,因法雖善巧方便,但實質也是空無一法,故如太過於執法,那定會影響道程,也會障礙智珠。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職守崗位

  齊景公時期,齊國面臨外患,先是晉國攻陷齊國的阿城和甄城,緊接著燕國又侵佔了齊國黃河南岸一帶。

  齊國軍隊戰敗的消息持續從前線傳來,齊景公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大夫晏嬰獻計說:「田穰苴是一個人才,上馬可退敵,下馬可治國,陛下可以讓他出任將軍去退敵。」


  齊景公立即召見田穰苴,商討退敵大計。交談之後,齊景公很喜歡這個年輕人,就採納了晏嬰的建議,任田穰苴為大將軍,命令他領兵擊退晉國和燕國的進犯。


  田穰苴臨危受命,他對齊景公有一個請求:「我是一介草民,即便現在受到陛下的信任,也會因為出身卑微,而讓百姓和士兵們無法信任。陛下如果能派我一個蒙受你恩寵的大臣來做為監軍,必定會事半功倍。」


  齊景公答應了田穰苴的要求,派了當時最受寵信的莊賈給他做監軍。命令下達後,田穰苴第一時間找到莊賈,和他約定第二天營門口前集合。


  莊賈的朋友們聽說要出征,都來到他的府邸徹夜飲酒以示歡送,直到第二天集合時間到了,莊賈還沒能從朋友們中脫身。田穰苴派人來請他監軍時,他已經喝得茫然了,對著朋友們大笑道:「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拿著雞毛當令箭,陛下給點權力他就把自己真當回事了。」


  田穰苴和士兵們一直等,從中午等到太陽落山了,莊賈的馬車才慢慢地來到了軍營。


  莊賈來到田穰苴面前,笑嘻嘻地說:「不好意思啊!幾個朋友來餞行,喝多了點酒,所以來遲了點。」


  田穰苴沒有理會他,側頭問身邊的副官:「監軍不按照指定時間到軍營,依軍法應該如何處置?」


  副官回答:「按軍法當斬!」


  莊賈看著田穰苴嚴肅的表情有點害怕了,一邊派手下人去請齊景公來救命,一邊和田穰苴周旋道:「你不能殺我。」


  「為什麼不能殺你?僅憑你是陛下寵信的臣子嗎?你做為監軍,在接受命令的時候,就應該忘掉自己的身分;國家危在旦夕,百姓生靈塗炭,國君寢食不安,在這種時候,你做為監軍,做為國君寵信的臣子,不為君分憂,還去飲酒餞行,該當何罪!所有將領在指定時間不到軍營,都要被斬首,你做為監軍,也不能例外!」


  說完,莊賈就被田穰苴殺了。士兵們一看田穰苴執法如此嚴格,個個鬥志昂揚,在他帶領下收復了所有的失地。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忠者,職守崗位」,每一位眾生都務必要做到善守本位,將本位所該負責的事情做好、做妥當,並且不可擅離職守。


  崗位,就是每一個人所負責的職位與勤務,例如:守衛,所負責的便是門戶進出,一切人員之管制,若遇有陌生面孔者,勢必要予以詢問清楚,並留下其資料,以利備查。若是自認為沒什麼事情,因而任意擅離職守之範圍,四處溜達,此時若被陌生人闖入,致使內部人員或物品遭受損害,則有怠忽職守之過失,有時責任乃會因此造成承擔不起之憾事。因此,善守崗位,對於進出人員仔細觀察,便是忠其職位也。


  一名司機,無論是駕駛大巴士,或是小巴士,甚至只是載貨的司機,平時認真駕駛,專注於開車,注意交通安全,因為有無數人員之生命與財產,全都落在自己身上。平時沒事,自然是平平安安,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任何人都無法高掛沒事牌,當發現本身之身體已經有所異常變化時,適時將車子停靠路邊,並將煞車固定,以避免因為本身病變影響到全車人員之安全而受到威脅,這就是職守崗位之表現。時下已有多位大巴駕駛,能洞察本身異狀,即時將車子停穩,以避免釀成大災禍,這是忠於崗位的實際表現。


  為官之人,盡忠國家,服務百姓,其職位就是要想盡法子,做到處處便民,讓百姓遠離飢餓的糾纏,現代人只要肯做事,欲造成挨餓已是不可能;此時為官之人,必須設法讓百姓人人有事做,並且要培育人才,達到事事皆有人可以從事。當人民有事可做時,那麼為官之道就有了眉目,若當有百姓欲尋找事情做時,但任憑再怎麼尋找,都無法有安身立命之處,這便是為官者之怠忽職守,必需加強檢討、加強改善民生契機,才能盡到忠的本分也。


寶德雜誌164期-述論:忠者 職守崗位

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妖異氣氛的天地人王

蓮生/文

  我去看了一場電影:《出埃圾記--天地人王》。


  主角是:


  上帝。


  法老王。


  摩西。


  在這之前,我也看了《十誡》。兩部的電影劇情可以說是一樣的。


  《十誡》偏重摩西與法老王的鬥法,特技鏡頭很多,有大神通。


  後來的《天地人王》,我把它列入「寫實派」,較少有神通示現。


  《出埃及記》,描寫希伯來人在埃及當奻隸四百年,後來摩西將希伯來人帶領走出埃及,到「迦南」地的地方去建國。


  有二個場景很重要:


  一、殺埃及人的小孩。(逾越節)


  二、過紅海。


  前者:


  上帝諭示,將殺埃及人之子,指示希伯來人之子,在門戶上塗羔羊的血,凡塗上羔羊血的就不殺,所以埃及人之子,包括法老王之子,均被殺。


  後者:


  摩西帶領希伯來人過紅海,海水退散,等追兵追至,海又復合,淹滅追兵。


  電影的主旨是:


  埃及人控制希伯來人為奴隸。


  希伯來人要脫離埃及自己去建國。


  上帝以天災地變之力對付埃及人。


  最後才達到希伯來人出埃及。


  上帝的表現是:


  「殘忍」。


  「冷酷」。


  「無情」。


  「凶殘」。


  真是「天地不仁,把萬物當芻狗」。


  (當然,埃及人把希伯來人當奴才打殺,也是非常的殘暴)


  在上帝之前,人的生命非常卑賤,天災地變殺戮,根本不當一回事。


  影片中就是「妖異的氣氛」,充滿鮮紅。


  我看後,覺得不好。


  我曾說:


  我尊重每一個人,把每一個人當「佛」看。


  我不捨一個眾生。


  豈有可能把人當芻狗的?


  我自己問自己:


  「如果你是上帝,你會怎麼樣?」


  我答:


  「理智一些吧!」


  「你用什麼方法?」


  「將埃及人全部令他們睡眠一個月,由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出埃及。」


  「你不殺一兵一卒。」


  我答:


  「不殺生。」


  「這樣妥當嗎?」


  「當然妥當。」


  「上帝為什麼不這麼做?」


  我答:


  「只有佛,沒有種族歧視!」


盧勝彥文集246冊《自己與自己聊天》妖異氣氛的天地人王

淫人富謂之殃

  在《左傳》的記載中,齊國大夫慶封富可敵國,驕奢縱樂,遭親信反叛逃到吳國後,因受到吳王賜爵賞封,又再次風光起來。

  魯大夫子服惠伯便向友人說:「天殆富淫人,慶封又富矣,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意即上天豈會無緣故的讓奸邪之人富有?慶封現在雖然又發達了,但是善人變富裕是一種天賞,惡人變富裕反而是天罰。看著吧,上天就要降災禍給他了。慶封一族都會遭滅。


  果不其然,了服惠伯一語成讖,慶封一族沒多久就在戰事中,被楚王誅滅。


 ※ ※ ※


  人雖有萬物之靈性,某靈性具有智能,自認為人定勝天,故不信因果循環之理。有人曲解說:行惡者,天不譴責。為善者,天無福報。認為因果報應為迷信。此實未知其奧之故也。


  人之生也,由呱呱墜地,至於蓋棺論定,其一生過程之毀譽,均由其所作所為之善惡而評論。是故在世為人,富貴榮華,貧賤孤寡,皆由自作自受者也。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由人自召。」欲求來生富貴榮華,今生應多種善因,則福報無限也。今生貧賤孤寡者,前生不行仁德故也。在世勤讀聖賢書,深明聖賢理,學步聖賢行,非止受人尊敬,亦可造無量功德,則其善因已種矣。


  孰知因果之報,有現世報與後世報之別,善惡若未報,乃時機未到故也。為惡未報者,因其祖先有餘德,德享盡,惡報臨頭矣,為善未福報者,因其祖先有餘殃,孽因未消,因消則福臨身矣。只要一心持恆不怠,奉行善德,則惡因可消,福報自臨也。此乃因果循環之理,世人應悟而信之,切不可解而妄言。


  因果報應,大公無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飲一啄,絕無差錯。種善因者,得善果。種惡因者,得惡果,攸關世人,一生之成敗與毀譽也。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道之基

  高庵善悟禪師說:

  弘揚佛化,教化世人,其中最重大的事情,沒有比提倡道德禮義更迫切的了。寺院住持長老尊崇道德,則僧眾日常習尚便待人恭敬;寺院住持長老躬行禮義,則僧眾便恥於貪圖財利。


  如果住持長老顯露出傲慢的容態,僧眾便會滋長橫暴欺陵的惡習;如果住持長老為口舌之爭而激動變色,僧眾中便會產生相互攻擊爭鬥的禍端。


  前代聖人預知未來之事,因而特地挑選明哲之士作為寺院的住持長老。使得僧眾瞻仰他們的儀表容態,自然受到感染薰陶,可以不待言辭便施行教化。


  所以石頭希遷、馬祖道一之世,佛法興盛,教化大行,那時出世弘法的英傑之士,他們的儀態溫和而美好,使人感到親近而又肅穆。他們一發言、一行令、一動目、一揚眉,都可以作為後世學習效法的楷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 ※ ※


  道者,理也、路也,人生生活之準則也。是乃人人必須遵守,必須經由之大道路,是故,道者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乃「三字經」之起句,文字雖淺白,其含義甚深也。蓋言人之本性,生成均是善良,待其長大所學之差別,而其性就有差異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學道:即學步也,學習道理也,依據大道之八大美德,按步而學之,謂之學道也。猶如幼孩之學步,逐步戰戰兢兢學而行之。


  所以「學道」之好處:乃自然能生出棄暗發明之心理,對於輔助治安之不足,防範內在犯罪(造業)之心理,以及犯罪後之自悔,均能發露出善良之心性而覺悟,而悔改,而製造機會去行善,以彌補既往之過失,此皆學道後,始得發出人之善性。


  修道:世人未能了解「修道」之意義者眾,咸認為修道是一種修學道法之類,故以修道為迷信,此實錯誤之見解也。


  修道之宗旨,不僅是行功渡眾了愿而已,實要修明八德之道理,省察自己之品德,認清正路,發揚天理良心,發掘善良之人性,養成仁慈博愛之德性,而產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至情憐憫之心情,摒棄可恥之罪惡,救己救人,度己度人,克己復禮。


  故修道,必須功果與品德,相輔相成,自身品德,未能端正,何以端正他人。則修道之要,務須省察其日常之品行,慎獨而篤行,勿怠忽慢,本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精神,希聖希賢,以達內聖外王之成果。


  成道:修道者,修至「仁、義、禮、智、忠、孝、廉、節」之八大美德,熔合於本性,一舉一動,不違乎八德之境界。而性命達到雙修,內聖外王之成果,能得明心見性,則道已成矣。


大道康莊 論「學道、修道、成道」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敵國破,謀臣亡

岳武穆王 降

聖示:平安就是福。平時居安思危,災時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方能度過難關。身體不調,人會生病,萬物不調,地球這個大乾坤也會生病,老化衰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形無形間不斷造業,為了口腹之欲,畜牧養殖皆會大量消耗資源,造成空氣與水源污染,環境破壞,疾病傳染,糧食短缺;人們對地球的破壞,不只製造了各種污染,無止境耗竭資源,因為人惡,所以引發水惡、風惡。是以人們應該止惡修善,好好的敬天愛地。


陳生:學生恭接恩師聖駕五叩首!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


陳生:凡夫心受無明污染,所以對地球、人間造成許多的禍端。學佛就是要淨化我們的心靈,把心調和,把氣調和,內修外行,自度度人,才能皆大歡喜!


岳武穆王:人類是破壞地球的最大主因,因為心不調和,恣意妄為,使得大自然失序,大水、大旱、飢餓災情時有所聞,所以諸子以純淨的善念,才能充份發揮愛的力量!


陳生:是!人生的道路,若在起點時,方向稍微偏差,愈走得長遠,就會失之千里。


岳武穆王:人與人之間,意見難免不同,但切記!就事論事,事情過後,仍然要相互扶持,和和氣氣,所謂:「人和萬事興」。


陳生:在中國政治歷史上,曾有那麼一句話用來形容國君與有功於國的大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而真正讓這句話實現的人,在那封建社會中,只有一個人,就是朱元璋。他打天下時,能禮賢下士、招攬人才、賜封賞,賜仕爵,一旦天下定,為了家天下的需要,他則不惜與出生入死的功臣猛將痛下殺手。最後連他少年時代的看牛伙伴│忠厚賢良的徐達,也在朱元璋的迫害下,走完了一生。


明初著名開國大將徐達與明太祖朱元璋乃是少年時代的看牛伙伴,朱元璋起兵後,徐達則是他的得力助手,數十幾年間,徐達率兵東平西征北伐,披荊斬棘,忠貞不二,率數十萬大軍東平西討而征北伐,是明朝開國元勳之首。徐達不僅帶兵作戰是個中好手,而且為人忠厚誠實,不邀功,不諉過,不辭艱險。每當朱元璋有危難之時,徐達總是挺身而出,為朱元璋排憂解難。打了勝仗,自己毫無所取,包括俘擄、錢財、婦女全部交給朱元璋。打了敗仗,引咎自責,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長期在軍隊出生入死,不辭辛勞,智勇雙全,大小戰鬥中,總是身先士卒,智勇雙全,不辭辛勞,忠貞不二,為朱元璋獨當一面且出色地完成任務。


岳武穆王:凡帝王欲成就功業,除需要足智多謀的文臣外,還要有精明幹練的將帥,徐達一生不求功德,不求回報,不求讚譽,歡喜面對人生劇本,謹慎書寫來生劇本,其一生及其影響足以發人深省。可。停筆!吾回!


萬事忠為首  第十八章 福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蟲人」的密密密

蓮生/文

  明朝有位「冒起宗」,他說了不少勸世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浮梁邑」的北方,有一個人名「張明三」,跟隨做官的父親,到了「瓊崖」。


  父親的官舍和李指揮的住宅為鄰。


  李指揮有兩個女兒,生的很美麗可人。


  這位張明三就誘姦之。


  到了父親任期已滿,回到原鄉的時候,明三又把兩女偷偷帶上船。


  船欲開,李指揮趕至,明三害怕東窗事發,心一橫,竟把兩女推入海中。


  事情過了十年。


  明三得病,夜中夢到兩位小姐前來討命,這兩位小姐已成「蟲人」。「蟲人」就是說,兩位小姐的眼睛有蟲爬出、鼻子有蟲爬出、耳朵有蟲爬出、口中有蟲爬出,全身毛細孔,爬滿了蟲。


  非常駭人。


  明三一見兩位小姐已變成「蟲人」,夢中大喊大叫,聲聲叫「饒命」。


  明三,最後也變成「蟲人」,眼、耳、鼻、舌,蟲爬入爬出;全身毛細孔,蟲爬入爬出,滿頭滿身全是蟲。


  大叫而死。


  我在幽冥的陰曹地府,竟然也看見了「蟲人」,這一大批「蟲人」聚在一起。


  據說:


  這些人到了地府。


  冥判給二隻蟲,叫犯者吞下,而後雙蟲在犯人身中產卵。


  卵又變蟲,於是由內向外的吞食犯者的身體。吞食時,痛苦萬狀,這些蟲,把眼、耳、鼻、舌全吃掉。


  接著:


  諸蟲從毛細孔出。


  犯者全身成了「蟲人」。


  最終只剩白骨,森森然。


  如此,死而復生,生而複死,「蟲人」之苦,又是另一種苦。


  苦不堪言。


  我問:「蟲人犯何罪?」


  冥史答:「男不忠良,女不柔順。」


  冥史說:


  男人心術不正,不忠不實,也不行善事,好吃懶做,幹一些宵小的行為,身不潔淨,心不善良,口吐穢言。


  女人非常的兇悍,如常常像潑婦一般,對人不和睦。又會一哭、二鬧、三上吊,又會撒野,更會說謊,品德不良、貪淫、愛財、占小便宜、尖牙利嘴潑辣。


  這等人死後,入「蟲人地獄」。


  我問:「還有哪等人變成蟲人的?」


  冥史答:


  用假貨當真貨賣的。


  假金、假錢、假鈔、假藥、假貨。


  金攙鉛、鹽攙沙、酒攙水、漆攙油、米攙殼。


  還有:


  害人性命的食品、販毒走私、買賣欺騙、開設賭場、寫假狀子、販賣人口、誘人成奸、假的文契、假的證券、假修行人、假的商人、假的騙局等等。


  我說:「天啊!全是騙、騙、騙。」


盧勝彥文集234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密密密》「蟲人」的密密密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一切都是借用

  每次去爬山,總會遇到一對恩愛的老情侶。漸漸地,有點熟了!今天在半途的涼亭休息時,湊巧,老夫婦也來了,一前一後,緩緩地就坐在我的對面!

  禮貌性點了頭,羨慕的語氣讚嘆:「老先生。你很有福氣喔!太太很漂亮!」


  老先生:「謝謝啦!我的太太是我年輕的時候,以五千元向我丈人買過來的,借用的而已!」 聽得我一頭霧水!用買的?借用的?


  這時候有點嘟嘴的老太太說:「你別聽他在臭蓋!我是名正言順娶的!」


   這時,納悶看著微微笑的老伯問:「太太是你娶的。怎麼說是借用的?有結婚嗎? 」


  老先生開懷的笑:「剛開始,我們根本都不認識。是媒人往來了好幾趟,才促成的啦! 說著說著,連聲音也笑出來了! 」


  老先生又豁達的說:「世間的一切都是借我們用的! 太太,家財,子孫,身體,....都是讓我們借用的! 」


  有緣則來,無緣則散。不是嗎?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而已;談不上所有權! 其實,世間的一切,哪一樣是永久屬於我們的?


  身體,頂多借我們用個一百年,就要入土為安了! 太太,頂多也不過是讓我們牽手個六、七十年,就要腮優哪哪了! 這中間離婚或是意外死亡的,緣就更淺了!錢財、房屋,其實也是經不起地震,火災,不肖子孫,盜賊; 一個閃失、一個意外、一個無常,說不定就化為烏有了!哪裡是我們能永久保有的!


  老先生又說:「其實,世間的一切,都是借我們用用而已;我們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這個觀念很好! 這樣一來,因緣散了時,我們就比較不會被眼前暫時的喜怒哀樂景象給騙了,以為我們的一切永遠都是我們的,執著心重而痛苦不堪。因緣變了時,不小心失去了親人,或者是健康的身體毀壞了乃至於名譽破損,....就天天悶悶不樂,走不出來。這樣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的! 不是嗎?」


  我問:「認定一切都是無常!這樣我們不就很消極了?凡事都不要去爭取了? 」


  老先生說:「是要隨順因緣,不去執著,否則只會悲傷煩惱不已的! 該努力的時候當然要努力。該把握的時候還是要把握。該行善的時候一定要行善! 」


  是的,凡事都有緣起緣滅,強求不得。緣起時固然要懂得珍惜,緣盡時也要懂得放下,不要再去執著。 其實,我們的念頭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只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而已!


  在紛紛擾擾的念頭之中,而我們習慣去抓住我們喜愛的念頭,希望他保留下來,永遠是屬於我的,結果就被綁住了!


  懂得靜下來觀察我們起心動念的人方知,每一個心境,都是瞬間在變化,緣淺的一霎那就過去了,緣深的因緣際會而合和。只是,最終仍會有因緣盡了分離的時候!


  被念頭越迷惑,就會越執著,越執著的人就痛苦越久! 其實,世間一切因與緣而和合的東西,哪能是永久的?我們來這個世間, 只是個過客而已!


  連我們最喜愛的身體,也只是讓我們借用而已,頂多不過百年! 我們有一天也是要跟它說再見的,不是嗎?更何況其他身外之物!


  對於所擁有的一切,因緣散了時,我們就要灑脫一點,不去執著,不要結冤,也不要結仇。


  歡歡喜喜的來,歡歡喜喜的走,歡歡喜喜的說再見,歡歡喜喜的互相祝福。


  不必談前世今生,也不要迷惑於未來。


  把握當下,時時刻刻,記得要保持一顆好心,口說好話,多做好事,隨順因緣,不執著一切, 這樣持續下去,壞緣也能漸漸轉成好緣的!


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

尸婆經

  宿命論者常將今生所遭遇的不幸或富貴貧賤,歸咎於上天註定,或是前世的惡業所致。因此,迷於卜卦算命,消災祈福,期待有一天能時來運轉,忽略了此生努力的重要性。而許多人也誤解佛教所講的「因果輪迴」是宿命論,其實若深究佛法,就可知道,佛陀所講的是「緣起」論,而不是婆羅門教的宿命論。

  《雜阿含》第九七七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當時,有一位名叫尸婆的外道出家人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說:「有一位沙門、婆羅門這麼說:『如有人,其有所知與覺(感受),也就是他的這一切,均是源於宿世所造之因(宿命論)。如果能修各種苦行,令過去的罪業都滅盡,又不再造新的罪業,如此斷除因緣,於未來世就不會再有煩惱。由於煩惱已盡之故,業障就會斷盡,業盡之故,苦就會盡,苦盡的人,就是究竟苦邊。』現在瞿曇(指佛陀)您,所宣揚的,到底為如何呢?」


  佛陀告訴尸婆:


  「那位沙門或婆羅門,實在是信口說說,是愚癡、不善、不知分辨,為什麼呢?因為,世人或者從風而生起苦痛時,就會覺知其事。或者從痰而生起,或者從唌唾而生起,或者由於等分而生起。或者自害,或者他害,或者因為節氣等,而生起苦痛。什麼是自害呢?就是:或者拔頭髮、拔嘴鬚,或者常站立而舉起其手,或者蹲在地上,或者躺臥在灰土中,或者躺臥在棘刺上,或者臥在杵上、板上,或者以牛屎塗地而躺臥在其上面,或者浸漬在水中,或每日洗浴三次,或者以單腳而立,身隨太陽而轉。像這些苦行,這叫做自害。


  他害就是:或者被他人以手拿石頭,拿刀、拿杖等種種害身,這名叫做他害。


  尸婆!或者又被時節所害,如冬天冷冽,春末大熱(印度夏雨期之前的氣候),夏天酷暑,這叫做節氣所害。世間就是這樣真實,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這些真實之事,如被風吹所害,……乃至被節氣所害,眾生都能如實感受。你也一樣有這些災患,如風、痰、唌唾,……乃至被節氣所害之感覺。尸婆!如果那位沙門或婆羅門說:『一切人所知覺的,均為源於宿世所造之因。』而捨棄世間真實現象,隨著自己的見解來解釋,就是虛妄之說。」


  此經之簡意是說:尸婆問佛陀,現在所有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過去世所造作的業力所導致。而佛陀否定這種說法,並且從自然環境、個人生活習慣、醫療水準,及自害(自殘、錯誤的苦行觀念)、他害(意外事故)、季節氣候,來說明並非全部都是過去所作業力的影響。所以,業報不是機械化運作,而是因緣條件俱足就發生,因緣條件不俱足就不會發生。


經典的智慧-第十八章 尸婆經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何以利吾國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從不遠千里而來到這裏,也將有什麽好的方法,對我的國家有大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說利呢?我看只有仁義就可以了。王如果說:‘怎樣可以利我國?’大夫必然要說:‘怎樣可以利我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說:‘怎樣可以利我身?’到了這個時候,上要取下的利益,下要取上的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


  孟子接著說:「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那殺他國君,取而代之的,必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公卿;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那殺他國君的,必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像這樣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如果人人輕義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奪過來,絕對不會滿足的。可是,沒有重視仁愛的,還要拋棄他的父母,沒有重視義理的,還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請王只要談談仁義就可以,何必要說利益呢?」


  太史公讀《孟子》之書,到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時,不覺放下書卷而長歎曰:「嗟呼!利誠亂之始也。」


  孔子很少言利,就是為了防止引動禍亂的本原。本原,就是禍亂的開端。上至尊貴的王公大臣,下至貧賤的庶民百姓,追求私利的禍害又有何區別呢?那此擔任公職的官員,如果他們謀取利益有失公正就會導致法網紊亂;那些普通百姓,如果相互欺詐攫取私利就會使事務混亂。


  社會上事務混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相爭。執法紊亂,民眾就會因不服而心懷怨恨。於是謀反、暴亂、爭鬥,甚至不顧性命的事情,從此就發生了。這不就說明了私利確實是禍亂之源嗎?


  再說前代聖賢殷切告誡要人們克服利慾之心,提倡仁義道德,而後世還是有無數的依仗財利、相互欺騙、危害風俗,敗壞聖教的事情上。況且公然宣揚追逐私利的理論,並且推行這一套做法。如此而想天下風俗端正,不致敗壞而浮薄,那又怎麼可能呢?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退退退退退

蓮生/文

  有一隻鼬鼠要與一隻獅子決戰,獅子不理會牠,選擇退讓。


  鼬鼠說:


  「你害怕我了吧!」


  獅子說:


  「我是獸王之王,怎會怕你小小鼬鼠!」


  鼬鼠說:


  「不怕!就來啊!」


  獅子說:


  「如果我與你鬥,你會得到與獅子鬥的殊榮。但,獅子我呢!以後所有的動物會取笑我,以第一名欺負最後一名。」


  所以:


  盧師尊主張退讓!


  讓那些名不見經傳的與不被重視的人,或小輩人物。


  不能得逞。


  又:


  有人在山中露營時,要曉一鍋開水,但柴火只有燒一半,柴不夠。


  有人主張:


  去搜枯枝。


  去山野人家借。


  山下去買


  盧師尊說:


  「這一鍋水,不用燒太滿,把開水減一半,不就得了!」


  我說:


  別人逼我。


  我退就是。


  一切的人與事。


  懂得退藏就是平安,我是一位主張退讓的人,退讓就不會產生多事,退讓是很好的事啊!


  以學佛法的人來說:


  無所住就是退讓。


  無所得就是退讓。


  無所謂就是退讓。


  我這個人已無所求,凡事皆說「好」,怎麼樣都可以。


  人欺我,退讓!


  人負我,退讓!


  人罵我,退讓!


  人謗我,退讓!


  退、退、退、退、退!


  我什麼都退,退到自己的咫尺的心中。


  詩:


  太多的無常令你看

  令我常感嘆
  人生的最終就是
  歇

  人與事都很難解

  其實有很多心結
  結不勝結
  千千結
  結不完時怎麼辦
  那就根本不要去理會
  結

  冬來飛花雪

  秋到中秋節
  隨它來隨它去
  殘月也是美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退退退退退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忮求念勝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自古豪傑馭勁風,白雲依舊在天空。

   長城萬里千秋在,不見昔時陸放翁。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廿一章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白話:


  忌妒刻薄又爭強好勝的人,貪圖的只是名利,到最後肯定是敗局。心懷慈悲熱心助人者,即使遇到艱難,也會獲得幫助。


  說明:


  「忮求」是指忌刻(忌妒刻薄)而貪求,「念勝」是指喜好爭勝。一位喜好爭勝的人,因為好強的心態作祟,就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若是一時勉強為之,必定會吃苦頭。


  例如戰國時期的秦國國君秦武王,是一位天生神力的曠世之君,也是一位爭強好勝愛炫耀之君王,他勇武好戰,尤好與人比力,因此,當時有名氣的大力士孟說等人都受到秦武王的重用,做了大官。


  西元前三○七年秦武王率軍攻入周朝首都洛陽,看到夏朝大禹流傳下來的九龍神鼎,忽然興緻大發,想藉此機會與孟說比試舉鼎,以顯示一下秦在列國中的地位。


  結果,孟說手抓兩個鼎耳,狠狠地將大鼎舉起離地面半尺高,然後就重重地落下,並差一點倒在地上。


  接著秦武王走到大鼎前,束縛腰身,挽起衣袖,運氣準備舉鼎。在舉鼎前,心想:「你孟說勉強舉得起大鼎,我偏要舉起再行走幾步。」


  於是秦武王盡平生之力,同樣也將那鼎舉起離地半尺,剛要邁步,由於力盡失手,大鼎砸在了秦武王的腿上,將脛骨壓斷。眾人急忙把他扶歸周公館,秦武王疼痛難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氣絕而亡。時年只有二十三歲。


  秦武王身為堂堂一國之君,由於爭強好勝,與孟說舉鼎比力失手,落得個被大鼎砸死的悲慘下場,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說苑•君道》記載:


  魯哀公曾問孔子:「我聽說君子不下棋,有這樣的事嗎?」


  孔子回答說:「有的。」


  魯哀公又問:「為什麼他們不下棋呢?」


  孔子說:「因為下棋時雙方都會相互搏殺爭勝。」


  魯哀公又問:「為什麼雙方相互搏殺爭勝就不下棋了呢?」


  孔子回答說:「因為爭勝就會不喜好正道而走邪路。」


  故,敗者吃苦頭,勝者增怨仇,自恃其強、偏行己路的人絕沒有好下場。


  「惻隱」是見人不幸而心有不忍,此乃仁慈心的表現,一個人若能救人於危難之中,必是有大福德的人,所積的是陰騭,善果報最快也最大。


  例如明朝末年,河南有一位名叫柏之楨的人,為人心地善良慈悲,常常憐蟲餵鳥,每到吃飯的時候,都會有鳥雀飛到他家來。冬天下雪時,他怕鳥兒找不到草籽挨餓,就在雪地中闢出一塊淨地,撒上碎米,讓鳥雀啄食。


  有一年鬧土匪,流寇攻進縣城,燒殺搶掠,眼看大難將至。來到柏之楨家的時候,看到有成千上百的鳥雀聚集在臺階上和屋簷下。土匪以為一定是無人居住的空房子,就散去了。全家老少二十餘口,個個安然無恙。正是應了「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這句話。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家家觀世音

  中國社會有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之說,就像觀音菩薩的聖像,幾乎每家寺院必定都會供奉;甚至於台灣所有的媽祖宮,其後殿的正中央,必定供奉有觀音菩薩,表示媽祖也是觀音的弟子。

  此外,中國所有民間的、佛教的信仰者,家裡的正廳也必定供奉觀音聖像。觀音菩薩能可以佔據在每個家庭正廳的中央這樣最好的位置,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所以致此。觀音的信仰,可說已經普遍深入人心了。


  有一天,大覺寺無德禪師和眾弟子走在後山,忽然看到有一尊露天的觀音聖像擺在路中間。


  無德禪師就問眾弟子:「這一尊觀音聖像,你們覺得放在那裡比較好呢?」


  甲說:「這尊觀音聖像相好莊嚴,應該收藏在美術館。」


  乙說:「只放在美術館太可惜了,應該放在觀音殿供人禮拜。」


  丙說:「應該放置在放生池中央的海島,供人瞻仰,以彰顯觀世菩薩的慈悲。」


  眾人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言地討論起來。


  無德禪師不慌不忙地說:「其實,都不是這樣,觀音菩薩應該放在每個人的心中。」


  一眾歡笑認可。


  觀音菩薩究竟應該放在那裡?無德禪師說得真對,應該放在心中。所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與其念觀音、拜觀音,為什麼不自己做個觀世音呢?


  全中國的寺院,甚至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禮拜觀世音的信仰,乃至家家戶戶都會供奉觀世音,假如把觀世音菩薩的盛德、慈悲、智慧,能供在自己的心中,人人都做觀世音,豈不妙哉?


 ※ ※ ※


  修道禮佛,乃是一種提醒眾生要效法諸佛菩薩眾神明在人間那種濟世助人、慈悲為本的大無畏精神。世人只要有了此等覺知,屆時禮拜諸仙佛時,內心就能更真誠,禮儀將更精實,並不是只做場面儀式應付而已。


  眾生難免會有無明、軟弱、貪妄、情緒、脾氣,甚至言不及義,乃至怨怒、氣憤,動不動就給他人臉色看,讓他人有不悅的感受。當一陣叩首禮佛之後,內心平靜了,智慧湧現了,漸漸明理了,一切包容了,甚至能夠主動認錯道歉,原本的氣憤平息了,原本自大自傲的態度消失了,內心已經隨著真誠的禮佛澄清平靜許多,紛擾隨著眼前仙佛菩薩法相莊嚴解脫了,這樣的拜佛就是實行從中效法仙佛的慈悲憫人的精神。


  因為慈悲,所以對每一位眾生不生任何怨念;因為憫念,所以面對每一位眾生完全無貪亦不妄;因為修道,於是帶給世人坦然光明的人生。因為修道,帶給世人彼此感恩的態度;因為修道,帶給世人互相勉勵的動力;繼而讓所有人知道拜佛並不是迷信,也不是為了祈求仙佛菩薩任何事,我人之所以常拜佛,乃是為了時時提醒自己,必須學習仙佛菩薩弘法利生的精神。


  當眾生有了人際關係之問題時,便為眾生說自謙勤奮順應的道理;當眾生面臨沮喪時,便為眾生訴說樂觀進取的理由;當眾生止步不前,便向眾生訴說不進則退的道理。是故,能使道帶給世人,增長涵容廣博的智慧氣度;並且讓道帶給世人,透視名利假景的無常虛幻。


  奉勸大眾,生活上若遇任何不解之事時,輸誠禮拜諸仙佛菩薩,憶念諸仙佛菩薩之慈悲憫人的精神,憶念諸仙佛菩薩都是心胸開闊、一切包容的;如此一來,則推己及人的精神便能不斷產生,人間自然處處普現光明也。


補敘現世報律例 -述論:學佛重效法

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欲取天下若何

  《呂氏春秋.先己》記載商朝開國君主成湯,曾問其宰輔伊尹說:「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的回答是:「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意指天下哪裡是說取得便能取得,想要取得天下,必須先治理自身才行。


  《呂氏春秋》針對成湯、伊尹這兩位明主賢臣的對話,給了以下的評語:「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治身是做到任何事情的根本,所以人要懂得愛惜自身這個珍寶物。


 ※ ※ ※


  無極老母曰:修道就是修德,這是一個基本思想。而德是什麼呢?從祂的內涵說,可分為「明德」、「公德」、「下德」三種。從祂的外延說,則分為五種。道德經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由身而修及天下,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修天道之真髓也。玆將修天道之五德,分別闡述如下:


  一、德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德一定要從身體上修養,這個德乃是真實的。修之於身,並不是煉丹之謂也,是「無為」之謂也。無為而無不為也。唱道正言:「上士學道,修之於身,中士學道,索之於言,下士學道,求之於術,學者多,而成者少,蓋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也。」是故,孔子云:「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不可須臾離者生活也,離開生活,便無真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德而行也。


  二、德餘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道者,非獨善其身也,應再擴大之,由身推及一家。由我自己推及一家,其德乃有餘;餘者充餘也,有所餘,蓋不盡也。將德擴大至一家,數十戶,或數百戶。沾德之恩澤,與一身之德不同;一身之德,好似一個點,擴至一家,則是增大一個面。這個德,比一身之德,大了若干倍,所以稱餘。德是開拓的,僅僅一身修德,其光甚小,不足以達於大道。道是無所不在的,德亦應普及,此乃上德也。


  三、德長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一鄉較一家為廣,其德乃長久。餘之本意,祇是略有所多耳。長之字義,則是有久遠「不滅」的意思。修德而成道果,有下列等級之差;「修三百公德者,可成人仙。修八百公德者,可成地仙。修一千二百公德者,可成天仙。」總之,修德愈多,則昇化愈高,此乃不移之理。故云:「德感天地」者也。


  四、德豐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豐是豐滿之意,一國人民之眾,疆土之廣,如能施以恩澤,則德豐矣。治國平天下在立德,應以修德為出發點,則其境界極高。所以,修道之目的在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修德是為民服務,服務愈大,則所修之德亦愈大。


  五、德普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者,普遍也。則浩然之氣,充塞於宇宙之間,娘希望從政的人,都以修德為本,不必以功名富貴為目的。功名是暫時的,轉眼過去,如同一場黃梁之夢。「孔德之容,為道是從。」德即道,修德即修道。道不滅,德亦不滅。故修德者實為「生命的擴展」,德愈高,其生命亦愈大。生命是不朽的,修德則生命擴展,所謂長生久視之道者,其淵源於德也。普及天下,即「渡盡眾生」之意也。


  老子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這幾句話是補充上述的話,可見老子之修德的積極,要自我的實踐,實地去做,由身以至家、國、天下,都是要實踐其德。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主要在修德。


天道奧義-第二十二章 天道有五德

不信神佛的老人

蓮生/文

  我在陰間,看見一名老者,這老者是生前我認識的,他正是我弟子的父親。


  我的弟子供奉壇城,其父將其壇城毀掉。


  我的弟子修法,其父將香拔去,用水潑弟子。


  我的弟子念經,其父將經典拋入火中。


  我的弟子向空禮拜,其父指空大罵。


  我的弟子請回一尊小的蓮花童子,其父將小蓮花童子拋入糞坑。


  老人認為人死一切皆空,沒有神,沒有佛,老人持「斷見」,沒有天堂、沒有地獄、沒有輪迴、沒有因果,人死什麼也沒有了。


  老人逢寺廟,便罵「幹X娘」的三字經。


  老人逢和尚,便罵「米蟲」。


  老人逢修行人,便罵「賊仔」。


  老人說:


  「老子只信錢,錢能買一切。」


  老人說:


  「釋迦牟尼佛根本是騙子,盧勝彥根本是騙子,所有一切宗教,全是騙人的。」


  老人死後,到了陰間。


  冥王見老頑固到了,不想對老頑固多說什麼,只對老人說:


  「愚癡的人,轉愚癡去!」


  冥吏給老人披上一件「豬皮衣」。老人轉世成了「豬公」,豬仔從小受到呵護。


  好吃懶做。


  愈長愈肥大。


  老人豬仔,不用腦筋,成了痴肥之相。


  豬農對「牠」很好。


  夏天吹電風扇。


  冬天取暖。


     還放音樂給老人豬仔聽。


  還給豬仔吃「歐羅肥」,給豬仔按摩。


  老人豬仔塞滿了豬籠。


  迎神賽會的那一天。


     比賽「大豬公」。


  老人豬仔被抬去祭神,屠夫殺豬拔毛,老人一聲慘叫,死了。


  老人身下是大冰塊。


  老人口中咬「桔子」。


  比賽大豬公,老人豬仔得了第一名,老人魂魄又下到地獄。


  冥王說:


  「再披上豬皮衣!」


  「我不想當豬仔。」老人抗辯。


  冥王說:


  「你辱神佛,多少回,就當豬仔多少回,一罵還一報,祭神去吧!」


  老人當場暈死過去。暈死醒來,又是豬仔,老人知道自己愚癡,但,已來不及了。


  慘哉!慘哉!


  當然,比賽「大豬公」祭神,似乎是迷信之一。我並不贊同這樣的民間習俗。


  但輪迴果報非常真實,這位頑固的「斷見」老人,對修行如此深惡痛絕,也算是愚癡中的大愚癡之人了。


  至於,有些修行人,一樣執著「錢」,向錢看,是不是比老人更愚癡呢?


  我今試問一句:「修行人,得來的金錢,不弘法利生,只為自己私慾,冥王面前,會變現什麼?」


  請參一參!


盧勝彥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 不信神佛的老人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忍氣歌

  出自《張公藝百忍集》

  有一天,公藝閒來無事,西邊的鄰居名叫楊伸元,來向公藝投訴,想要提起訴訟。


  這事是因伸元的父母都過世了,兄弟共有六個人,伸元是排行老大,個性樸實,讀了一些書尚明道理。他的弟弟爭著要分家產,都要侵占伸元一些產業,其中一個弟弟將伸元打了一頓,伸元才來投訴公藝,想要向官府告狀。


  公藝勸告說:「不可以興訟,你讀過書,應該明白道理,如果為了爭奪家產而興訟,官長斥責你們,兄不兄,弟不弟,擾亂倫常,縱使得以平分,難免遺留臭名於人間,不如忍氣為上,能行正以感應祖宗,自然能發達。」


  伸元說:「我實在很難忍下這口氣。」


  公藝就將書架上所存放的一篇《忍氣歌》,遞給伸元念說:


  忍氣歌,忍氣歌,忍忍纔不起風波;


  忍氣片時無禍浸,不忍小忿有坎坷;


  父子不忍家離散,弟兄不忍受刁唆;


  夫妻不忍家難旺,朋友不忍每操戈;


  化氣不用清離散,只要安口寬心鍋;


  遇事相觸投鍋內,儘煮茸羹忌酒魔;


  諸病能除從忍字,諸禍要免氣心窩。


  忍氣歌,要記多,常將忍字來揣摩;


  刃加心上全忍字,心上有忍如伐柯;


  心一妄動防刃下,切成兩斷痛如何;


  嚴加忍字心根上,全忍後來享高科;


  難熄無名加壬癸,盡熄無姻一片波;


  奉勸同人將氣忍,自招福澤闢妖魔;


  富貴榮華由忍氣,聖賢仙佛盡包羅;


  一心一德惟安命,何必出家唸彌陀;


  要想出世圖安樂,不時唱我忍氣歌。


  誦畢,伸元拜謝公藝說:「能聽到先生的金石良言,使我茅塞頓開,我不再與弟弟為家產爭論了。」


  於是就將此歌文拿回家,有空就拿出來讀誦,後來成為巨富,有一子登科。


  這是張公藝「勸人和睦,作忍氣歌」,為第三十八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涵宏氣質合天心,好似迷空日照臨;


  片紙歌文成孝友,一家和好似調琴。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要?

  師云:你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


  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閡,不被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法,心無諍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閡,名為道人。


  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捨一法,名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為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解情盡,不能系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問:對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師云: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系縛人。但為人自生虛妄系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


  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系縛,不住解脫,無有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起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逈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閡,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啞相似。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無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飄溺,還歸生死海裡。


  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故經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亦無虗。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之所飄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自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施藥。


  問: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法,得解脫否?


  師云: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問: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


  師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忻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為了。不知恆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須猛究取。


  莫待耳聾眼暗,面皺頭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裡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到恁時節,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為心慧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緣,皆悉現前。或忻或怖,六道五陰,俱時現前,盡敷嚴好。捨宅舟船車轝,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一切惡境,皆悉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都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


  師云: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慳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使無疑誤。此人,天堂地獄。俱不能攝也。


  又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覺性,自己俱不被一切有無諸法境轉,是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是金剛,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得,縱令誦得《十二韋陀經》,只成增上慢,却是謗佛,不是修行。讀經看教,若准世間是好善事,若向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但不用求覓知解語義句。知解屬貪,貪變成病。


  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轉,不得自由。是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於理先立,後有福智,臨時作得,捉土為金,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山為微塵,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卷終  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要?


  師云:你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


  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閡,不被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法,心無諍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閡,名為道人。


  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捨一法,名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為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解情盡,不能系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問:對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師云: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系縛人。但為人自生虛妄系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


  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系縛,不住解脫,無有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起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逈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閡,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一切名聞利養衣食,不貪一切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如啞相似。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無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飄溺,還歸生死海裡。


  佛是無求,人求之理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故經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亦無虗。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諸入五欲八風之所飄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果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自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施藥。


  問: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法,得解脫否?


  師云: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


  問: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


  師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忻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為了。不知恆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須猛究取。


  莫待耳聾眼暗,面皺頭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裡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到恁時節,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為心慧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緣,皆悉現前。或忻或怖,六道五陰,俱時現前,盡敷嚴好。捨宅舟船車轝,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一切惡境,皆悉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都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


  師云: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慳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使無疑誤。此人,天堂地獄。俱不能攝也。


  又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覺性,自己俱不被一切有無諸法境轉,是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是金剛,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得,縱令誦得《十二韋陀經》,只成增上慢,却是謗佛,不是修行。讀經看教,若准世間是好善事,若向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但不用求覓知解語義句。知解屬貪,貪變成病。


  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轉,不得自由。是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於理先立,後有福智,臨時作得,捉土為金,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山為微塵,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卷終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盲目的悲劇

  豐子愷先生可謂智者,無論作畫,還是作文,疏淡之間,人生意趣頓生,讓人拍手叫絕。

  比如,他有這樣一段文字:


  花台裡生出三枝扁豆秧來。我把它們移種到一塊空地上,並且用竹竿搭一個棚以扶植它他。每天清晨為它們整理枝葉,看它他欣欣向榮,自然發生一種興味。


  那蔓好像一個觸手,具有可驚的攀援力。但究竟因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發展,有時會鑽進竹竿的裂縫裡,回不出來,看了令人發笑。有時一根長條獨自脫離了棚,顫嫋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個摸不著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憐。”


  淡淡笑過,卻也並不輕鬆。事實上,好多人活著活著,就活脫像那蔓一般了。要麼「鑽進竹竿的裂縫裡回不出來」,要麼「顫嫋地和空中伸展,好像一個摸不著壁的盲子」。許多時候,我們並不缺乏向上的勇氣和毅力,甚至我們把方向都找對了,卻因了沒有一個貼近的目標去追求,而陷入一種虛空的悲劇境地。


  先生的文字妙智妙慧,一番浸潤之後,有如醍醐灌頂。還有這樣一段,不妨述與大家:


  有一回我畫了一個人牽兩隻羊,畫了兩根繩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繩子只要畫一根。牽了一隻羊,後面的都會跟來。」


  我恍然自己閱歷太少。後來留心觀察,看見果然如此:前頭牽了一隻羊,後面數十隻羊都會跟去。就算走向屠場,也沒有一隻羊肯離群而另覓生路的。


  後來看見鴨也如此。趕鴨的人把數百隻鴨放在河裡,不需用繩子系住,群鴨自能互相追隨,聚在一塊。


  上岸的時候,趕鴨的人只要趕上一二隻其餘的都會跟了上岸。即使在四通八達的港口,也沒有一隻鴨肯離群而走自己的路的。


  仔細想過,這的確也是一隱在塵世中的繩索。牽著在生活中迷亂的人們。我們每天急匆匆地跟在一件事的後面,追逐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實際是在奔赴一個別人成功過的目標,重複別人走過的路,在別人嚼剩的殘渣中尋覓零星的營養。可惜這人生的路上,人世間能有幾人寂寂地另闢蹊徑的。


  最可怕的是,有時我們盲目到頑愚的地步。眼看著跟別人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的絕境,有人在旁暗示,哪曾料得,走的人脖子一挺,說:天塌大家死,我怕什麼。


  豐先生兩段文字,都說的是盲目的悲劇,但我以為,後者是更大的悲劇,並不僅僅因為數目眾多,更因為這些生命在盲目中迷失了自己。


 ※ ※ ※


  世態迷矇,最易讓人陷溺,更因貪、嗔、癡的作祟,使人總是在生活中翻滾與掙扎,無以自拔,實堪憐焉!


  一個人最怕的是懵懂自己,一輩子隨波逐流,跟隨著生活的環境起起伏伏,受慾利之牽引,無以自主,平填多少迷惘與痛苦,造下無邊的罪業,無法跳脫,成就自我,枉費人生走一遭。


  短暫人生過客,應早知醒覺,過著智慧、理性、有修持性的生活,提昇己身靈性的層次,開拓康莊大道,求得真正的後福。


世態迷失與醒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