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念佛大願

蓮生/文


  若干世之前,有一位老婆婆,發下了大願望,她要念佛億億億萬,然後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去。


  於是,這位老婆婆就開始念佛了。


  事實上,念佛能持之有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想出一個辦法:


  用一個大米桶。


  裝億億億的米粒。


  念一句佛。


  取一粒米。


  米桶滿滿的,全是米粒啊!她念了一天佛,米桶的米粒也不見少。


  她揮汗如雨的念,念了一年又一年,米桶是有一點點的下降的局勢。她又拼命的念,又是一年又一年。


  那一年,她身體病了,虛弱了,米桶內尚有半桶米呢!


  她自知不久人世,但願望還沒有達成呢!米桶內尚有半桶米,怎辦?心急如焚。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終於知道這件事了,阿彌陀佛變化成一位老和尚,來到老婆婆之前,來化緣。


  老婆婆給了老和尚食物。


  老和尚說:[見你臉上愁容,是何因緣?]


  老婆婆答:[為求往生佛國,發大念佛之願,如今,米桶的米,尚有一半,如何是好?]


  老和尚說:[讓我傳授你一法吧!]


  老和尚於是教她念一句:[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


  這一句,一念完。


  老和尚幫老婆婆將米桶的米全部倒光。


  老婆婆安然而逝。


  阿彌陀佛相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 自己度自己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圓珠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因緣果報若波瀾,喟嘆人間作客難。

   勵志安禪習止靜,堅心不再學痴頑。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二十章 圓珠經


  世人因為業力而生於世間,因此,不論是善果、惡果,都要學習承受,並且憑藉著善的果報,造更多的善因,才能改變現在和未來的人生。


  《雜阿含》第一○四八圓珠經中記載:


  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


  喜歡殺生的人,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也必定會短壽。


  不與取(偷盜)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想得錢財,會困難重重。


  邪淫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其妻室,常會受到他人的企圖染指。


  妄語(謊言)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常遭受他人的譏諷批評。


  兩舌(搬弄是非)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被親友乖離。


  惡口(粗惡語)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常聞低俗醜聲。


  綺語(巧佞、無意義之言詞)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言無信用。


  貪欲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增長其貪欲。


  嗔恚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增長其嗔恚。


  邪見多習多做的話,死後生於地獄中。若出生為人,則會增長其愚癡。


  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


  不偷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


  不邪淫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修良。


  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


  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


  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


  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


  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


  不嗔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嗔恚。


  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


  從經典上所記載可知,一個人今生所遇到的種種,無非是在過去生時造下了業力,而導致的果報。


  所以,當遇到善的果報時,不要生貪或得意黏著,反而要加強自己的免疫能力;當遇到惡的果報時,不要生嗔或排斥,反而要學會接受。


  世間除了有惡法、善法之外,又有惡惡法、善善法之分,甚麼叫做惡惡法呢?就是自己殺生,同時也教人而使人殺生;自己偷盜,同時也教人而使人偷盜……,一個人自作十不善業、又教人作、又讚歎、又隨喜的話,必墮地獄。甚麼叫做善善法呢?就是自己不殺生,同時也教人而使人不殺生;自己不偷盜,同時也教人而使人不偷盜……,一個人自作十善業、又教人作、又讚歎、又隨喜的話,必生天上。


  因此,世人若能明白這些因果法則,同時又能每一天修善,每一天積累善的業因,並且發願:


  「願我布施的功德,成為證悟涅槃的助緣。」未來自能享有善的人間果報,或是升天、或是修行解脫也。


經典的智慧-第二十章 圓珠經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無量功德

  達摩出生於南印度一個婆羅門種姓家庭,據說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修大乘佛法。


  梁武帝普通年間,從印度航海來到中國廣州。刺史蕭昂將此事上奏了梁武帝,隨即梁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廣州迎請達摩到當時的首都南京。


  達摩一到南京,梁武帝立刻召見達摩,梁武帝問達摩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曰:「並無功德。」


  梁武帝曰:「何以無功德??」


  達摩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接著,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曰:「廓然無聖。 」


  梁武帝又問:「對朕者誰?」


  達摩曰:「不識。」


  由於梁武布不能參悟達摩的禪機,達摩便辭別梁武帝渡江去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達九年。


※ ※ ※


  今日末法時期,迷昧修子雖能廣修喜捨之行,卻不能領會「實無所得」之心。六祖云:「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唸唸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唸唸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


  功德雖是強言之名相,卻是天真獨露之光輝,故六祖示曰:「功德在法身中」。法身即菩提自性,即遍滿一切之理天也。故唯有好好體悟性理真傳,方「有功德」可言也。修子能識自本心,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三世諸佛共此一心,頓見悟開,則覺「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密」之玄奧,故曰「見性是功」也。


  平收萬教,乃現今末法之際,千門萬教,各自尊大,互輕互伐,萬靈異類,更是差別對待,相毀相滅。故提倡萬教平等,皈本認根之呼籲,以期平息爭鬥之劫煞,齊臻萬靈合同平等真如理界。也唯有如是,方能真正普度三曹、收圓九六。故更能由此認識「平等是德」之實義也.


  修子聞此「實無功德」之言,切莫著空,若是空心自執,即落頑空。修子當悟此空乃真空,唸唸無滯。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吾人性空,亦復如是。悟此真空,見悟性理,當然可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大乘佛法,故壇經云:「唸唸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白陽佛規,嚴謹齊心,無論地位悟境之高低,皆以低心下氣為進道途徑。傚法彌勒祖師之虛融萬物,皆大歡喜。故「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又白陽法船為廣被各類根器,遍引種種之心。故於實行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中,通貫各教源義,深入淺出,於末法中巧傳心法,不著於法,不礙於法,於自性中建立萬法,心無四相,念無染淨,故云:「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修子欲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故白陽弟子每日行功立德,心即平等,常行普敬,常斷分別,常作觀心,識自本心:盡虛空,遍法界,無微塵芥子許,非汝心所在處!(一切俱足)。盡虛空,遍法界,無微塵芥子許,是汝心所在處!(實無所得)。若得如是,可悟無量功德心矣!


  行道立德之人,常有執著外在所行於世間之善為功德,並期賴此功德以證蓮位,而得諸福報,此誤解深矣。原來真功實德,行立於身心,不假金銀財物亦可成之。常觀本心,常覺本來,即是真功。誠於中行於外,即為實德也。


  故但用心於內,而形於身外。即是功德也。反之若以引度多少人求道,勸化多少以持齋,成立多少間佛堂以作道場,佈施多少金錢,即謂立多少功德,可成何等果位,是以福德當作功德也。


  福德,有量可計也,受報而盡即無矣。功德,無量可計也,永恆不朽者也。一修報身,一修法身。報身入輪迴,法身出輪迴。明心見性者,悟此無量功德心也,見此無相功德性也。


   當一人行善佈施之發心時,其誠於中,信於外,願如一,即為此發心之功德性也。其所普照而感應於人者,即其功德力也。真誠之心,發端於無端之虛空中,則其感應之功德力亦無量也。若非發自真心於自性,而以法導人,以財施人者,則難免得失心之罣礙。如此執著所行之善,任爾成就多大善業,亦只是可計可量之福德而無功德也。


天道佛音-第六篇 無量功德心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知足常樂.恬適自安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生命是值得尊重的,形骸是值得珍惜的;因此,世人必須自愛自敬。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叩謝天恩師德暨諸聖仙佛慈悲!


今日,雖然參加孝道法會的人不多,但都可以說是精進修子,而且忠孝並行;因此,學生站立台前放眼望去,見到仙佛特賜大家一一加分。謝謝仙佛慈悲!


同時,在聆聽課程之時,修子的心輪旋轉放光,以致喜悅的心靈不斷的湧起;因此,修子此時此刻一旦聽入心識,自性的增強更是如湧泉不斷。


菩薩: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捨了時間,捨了金錢,而增長了靈性的智慧。可喜!可賀!


陳生:謝謝菩薩慈語!希望同修們均可聽明白呀!放眼看去,大殿的同修其實都很精進,只是有時候業力來磨的時候,心情起伏也是動盪不小,也許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與冤親眷屬和平共處的科目吧!說起來簡單,行動起來卻是難呀!


生生生,生的開始,暗然;死死死,死的終了,冥然。無論誰都願意在世界上多活一天,平時看到別人死去,甚至還說風涼話,一旦死神降臨自己身上的時候,心裡一定會強烈地否定說:「這是不可能的,這是假的,我不至於這麼早死。」此時,豪爽的笑聲,早從面臨死神的人們身上消失了。


菩薩:從前,有一個國王,非常地疼愛他的女兒。凡是公主喜歡的,國王無不想盡辦法滿足她的心願。


有一天,下過大雨的王宮花園,一片清新涼爽,公主漫步到花園的池塘邊。忽然,她看見池塘上,激起很多的水泡,像珍珠一般地閃爍,煞是好看。


公主心中歡喜,對它起了一種幻想,便對國王說:「父王!我喜歡池塘上所長的水泡,非常美麗,我想拿來結成華髮,做頭上的裝飾品,好不好?」


國王說:「好的。好的。我的寶貝女兒!妳要的東西,怎麼不好?」說著,國王又沉下臉說:「不過水上的泡,原是虛幻不實,怎麼能拿來作華髮呢?」


公主說:「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要不我就不願意活了。」


嬌生慣養的公主任性起來,國王沒有辦法,馬上召見全國所有的奇巧匠人說:「你們稱奇工巧手,無事不通,我現在要你們幫我想個辦法。」


眾匠齊聲回答:「國王有何吩咐,我等自當遵辦!」


國王說:「你們馬上把池中的水泡取出來給公主作華髮,要是取不得,就斬你們的頭。」眾匠聽後,個個目瞪口呆,面面相覷。


國王的命令,誰敢不遵從呢?其中有一個老匠,心生一計,上前稟告國王說:「我有取泡的辦法,但是希望公主能跟我一起去!」


老匠來到池邊,很恭敬的對公主說:「公主!我老眼昏花,對水泡的美醜,已經沒有辦法辨識了。請妳親自揀選,讓我來作華髮好嗎?」


公主說:「好的!好的!」公主很高興地捲起袖子,用手掏水取泡,剛掏起,就隨手自破,搞了大半天,始終得不到水泡。最後疲倦的公主終於放棄取泡的念頭了。


陳生:俗話說:「知足常樂」,一個人若是恬淡寡欲,就能免除煩惱,自然恬適自安。


菩薩:老子說:「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巖然而有餘。」意思是說眾人都能實際求是,自己獨守虛無,因為知足不儲藏,不可常有餘,獨立自足,因而有餘。


《心經》也是教導修子六根清淨,知足寡欲,就不會有煩惱產生;是故,「空中無色,無色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望修子謹記在心:「人生無常,世間危詭,有如水泡,不能久住,不可依恃。」如果知曉這個道理,即使是不久於人世間的人,也能很珍惜自己的殘餘生命,反而更認真的創造前景。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語!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202期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最低階級

蓮生/文


  古來的天竺印度,階級分四等,依次是:


  一、修行人。


  二、國王貴族。


  三、商人。


  四、奴僕。


  今天的世界,雖然講人人自由平等民主,事實上,也有無形的階級存在。


  據我所見,總統高官是第一等,富豪排行榜是第一等。(等級差不多)


  大富豪「比爾、蓋茲」,在自家豪宅,宴請全世界的總統名人。


  藝人名人是第二等。


  小老百姓是第三等。


  修行人是最末第四等,差一點沒有等級。(此處不包括擁巨金自重的四大山頭,佛光、法鼓、慈濟、中台)


  所以,我說:


  「古來,修行人是第一等,今來,修行人是最末一等,差得有夠多。」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是:「錢錢錢錢錢」。


  現代人重視看得見的「實際」與「現實」。看不見「淨土佛國」及「明心見性」。


  釋迦牟尼佛說的:


  無常空。


  綠起空。


  第一義空。


  世人根本不會去珍重,由於只看錢面,不看修行人的面,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排名最末了。


盧勝彥文集217冊《海灘上的腳印》錢錢錢錢錢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永遠的妳

  有一位偉大的母親,送給她女兒十八歲生日禮物,並吩咐女兒於當天晚上清心沐浴,誠心禮佛之後,才可以解開來觀看。


  當晚,女兒依照母親的吩咐,當她解開禮物時,看見三個精緻的小盒子。


  打開第一個盒子,發現裡面是一個美麗的鏡子,旁邊寫著「現在的妳。」她拿出鏡子,往自己一照,覺得很滿意。


  打開第二個盒子,嚇了一跳,原來裡面是一具骸骨模型,旁邊寫著「將來的妳。」看後感到一份憂傷。


  第三個盒子打開時,覺得非常柔和舒適,裡面有尊光芒四射的佛像,旁邊寫著:「永遠的妳。」此時覺得無比的欣慰。


  這實在是一件最佳的生日禮物,雖然只是三個小盒子,卻道出人生的真諦,不但讓人可以領悟人生的意義,也可以使人認明人生應走的方向。


  借第一個小盒子裡的一面鏡子,映射出「現在的我」:現在的我是正當十八歲,正值青春年華,正當美麗活潑的時候,無憂煩沒有掛罣,所以覺得很滿意。


  第二個小盒子中的一具骸骨模型,告訴著「將來的我」會如何。現在雖然青春美麗,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由少而老,以至三寸氣斷離開人間,不久之後,所剩的就是荒塚上的一堆黃土和一副白骨而已。意味著,即使現在再怎麼的美麗,大限一到,皆難脫無常之手,僅剩一副骸骨,徒嘆奈何!因此,頗感無限的失望與憂傷。


  第三個盒子中的一尊光芒四射的佛像,代表著「永久的我」;未來的我雖僅剩一副骸骨,但我們皆有最光明可貴、永恆不滅的真我。真我具備佛性,人人皆有,個個不缺,是無限的美好,是絕對的光明,這是眾生本來真面目─佛。祂是這麼的莊嚴、光明、清靜、聖潔……,頓悟了祂,一切煩憂、愁悶、恐懼、不安……,頓時消失,所以覺得無比的欣慰。


※ ※ ※


  凡軀假體在世運行有數期限各有不一,但難離壞滅。


  世人在這世間乃只是由一呼一吸之間活命,這三寸氣斷,此命終了,能留下的只有黃土骨一堆,或許世人在此有生之年,認為生活精彩亦或有者認為痛苦,各遇不同、福報不同、承受自不相同,有人吃好、穿好,有人穿不暖,吃不飽,各種不同生活但實質的生命卻一樣脫離不了生離死別。


  是以人生在世之期就要珍惜,需了解生命短暫,不能認為此生永久,任何事都有一個結局,生命亦如是,差別在這結局是好或壞,那就要看在世的心念作為,善積了多少,過造了多少,這個就能確定生命終結是好的結局或壞的結局。凡一切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而這業是善業或惡業全端掌握在人們自己手中。


慈聖雜誌-第一四二期

榮辱不驚

  唐太宗時期,有個負責運糧的官員由於一時的疏忽,運糧船遇到大風淹沒了。到年終考核時,因為這件事,主管考核的官員盧承慶給這位運糧官評了個「中下級」。


  但是那個運糧官聽了後神情自若,沒有為自己辯解一句就要退下了。


  後來盧承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又轉念一想,沉船失糧是突然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大風浪所導致的,若是完全歸咎於人似乎有失公道,於是又將運糧官的級別改成了「中中級」。


  誰知運糧官對此還是泰然處之,既無感激之言也無激動之色。要知道,評定等級可是事關仕途升遷的大事,所以,一般的官員對此都非常緊張在乎,而此人卻全然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盧承慶對運糧官的淡定很欣賞,誇奬道:「真是寵辱不驚,難得難得!」最後又將他的級別改成了「中上級」。


※ ※ ※


  當一個人的生命在享受善的事物時,必須保持不隨習性而生起「貪心」來享受,也就是不可以對任何事物起執著。如此,當你失去它時就能泰然微笑。否則,若是變得執著,當你失去它時,你將捲入痛苦中。


  那麼要如何不生起「貪心」來享受呢?方法就是培養「觀察體驗」的智慧,也就是時時觀察體驗「當下」身心的狀態,是生滅、生滅,是無常、苦、無我的。


  例如當一個人享受讚美時,內心往往會有飄飄然的感受,進而生起貪愛;當一個人被咒罵時,內心往往會有嗔恨的感受,進而生起煩惱與不悅。此時,如果能夠從中觀察「因緣所生必定因緣所滅」的實相而不生起貪愛與嗔恨,久而久之就能防範身、口、意的惡業於未然,讓自己成為「心」的主人,享受安祥的生活。


虛原雜誌第254期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引賊入國

  臧武仲在魯國擔任司寇,負責國家的經濟和獄訟事務。他為人正直,能言善辨,魯國國王季武子對他頗為器重。


  邾國有一個名叫庶其的人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帶著一批人馬前來投奔魯國。他順便把漆和與閭丘兩座城邑偷竊過來獻給魯國國王。季武子見庶其歸順了自己,還為自己擴大了疆土,因而禮遇庶其。他不但把曾襄公的姑母賞賜給庶其為妻,而且還重重獎賞和他同來的人。一時間,這件事情成了魯國內外茶余飯後的談資,人們都在議論紛紛。


  臧武仲認為國王這樣做影響很不好。竊國者也是偷,季武子非但不懲處這些盜賊,反而姑息養奸,把他們奉為座上賓,那人們豈不認為偷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不久,盜賊果然就在魯國大行其道。夜半時分上房揭瓦,破門而入,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搶錢掠財,十分猖狂,一時間民怨沸騰。臧武仲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采取什麼行動。


  季武子聽說國家現在治安混亂,於是找到臧武仲,質問他:「現在盜賊無法無天,我都有所耳聞。難道你這個負責治安的還不知曉嗎?你為什麼不管不問!」


  臧武仲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出現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沒有這個辦法禁止!」


  季武子看到臧武仲心不在焉,十分生氣,厲聲說:「我養著大批的軍隊,派遣他們駐守在邊境,不分晝夜地監探,就是為了抵制強盜和外寇。你反而說盜不能治!那些軍隊和邊境有什麼用!你有什麼用!你連個盜賊都治不了,還談什麼才能?你還不如回家算了!」


  季武子臉都氣白了,一口氣罵完,瞪著臧武仲,看他如何作答。


  臧仲武仍然不為所動,不緊不慢地說:「養兵是另一回事。我雖然沒有才能,但我知道國家僅憑借山河之險是不會昌盛的,最主要的是以德治國!」


  季武子冷笑著說:「原來你是說我沒有德!你自己推說沒有能力懲治盜賊、維護治安,還配談什麼‘以德治國’?你若沒有好的解釋,我今天就賜你死!」


  臧武仲故意露出驚慌的神色,說:「請您息怒。可是如果一邊在消滅盜賊,而一邊卻在引賊入境,您認為我能禁得住嗎?」


  季武子一聽更加生氣:「誰吃了豹子膽,敢引賊進來?你告訴我,我要嚴加懲處,把他分屍。」


  臧武仲緩緩地搖頭說:「那庶其就是賊的頭目,他率領一群賊啊!您只看到了他們送來的禮物,卻忽視了來源,反而還重賞他們。在百姓眼中,你養著一群盜賊。他們看到盜竊不僅可行而且還能得到富貴,自然就改頭換面做盜賊了。您說,我是不是無可奈何啊?」


  季武子聽完後,立刻明白了臧武仲話裡的意思,原來他用辯論的手段向自己進諫啊!他剛剛升起來的怒火立刻平息下去,他沒有讓臧武仲回家而是把庶其施以車裂之刑。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阿修羅境界

蓮生/文


  所謂「修善,不忘瞋恨。」其境界就是天魔阿修羅境界,這境界是一個奇妙的精靈世界,此世界如三十三天界一樣,在非想非非想處天有,他化自在天有,化樂天也有,其境界甚至到無色界,甚至在地獄中亦有。在娑婆世界更多,阿修羅世界自成一個大單元,分成許多小單元,能到這境界,便可看見有很多奇妙不可思議的事。這世界中有阿修羅王,有眾阿修羅小王,相互間有戰爭,不但如此,阿修羅王甚至同善法堂天的天帝戰爭,想霸佔天帝的尊位。


  「阿修羅」的翻譯中文便是「精靈」,由此可知阿修羅是一群未證得正果的精靈,但修羅行善獲功,修旁門自得其果,其中因素頗多,其靈力和天上神眾等齊量觀,甚至超過天上神眾,有些勝過人,但有些低於人。阿修羅境界是參差不齊的,有善有惡,有邪有正,其靈力更是大小不同,可以說是一個最奇怪的境界了。


  為什麼會有這個境界出現?我簡單的說明大家便可明白。第一,若有比丘比丘尼修善唸佛,但心中猶嫉妒同修,雖有善功,並無過錯,然而,因心量狹小,常有瞋怒出現,身亡之後,成不了佛,上不了天界,無人間因緣,又無地獄罪報,一剎那間便飛身直入無量無邊阿修羅境界。因其有善功,所以前面臉現善容,因其唸佛,故合掌現三十二相諸祥瑞。然而一臉有雙面,後臉隱藏,雙眉縮在一齊,臉現怒容,口雙舌,常有謗意,瞋念未除也。


  第二,若有修道者,專習小乘有相術法,濟世救人,頗有善功,但提倡小術小善,不知尚有大乘法,行法有邪有正,正邪相抵,無善無惡,此等修道人雖有靈通,不受地獄果報,無人間因緣,不生天上,也無法成佛,身亡之時飛身直入無量無邊阿修羅境界。身上長翅,能飛翔天際,亦有苦樂感受,心地雖善,但因提倡小術,阻人成佛,故現此身。


  更有第三種人,一生未曾聽佛法,若聽之亦不信,然依旁門修邪道,雖修邪道,然而從不做惡事,心地純善,知善能格天,造多種功德,行八萬四千邪道,成就八萬四千邪功,造八萬四千道旁門,其心正直無私,然「習氣」未改,身亡之後,成佛之路斷絕,不能得正神位,無人間因緣,不入地獄及其他三惡道,於是飛身直入無量無邊阿修羅境界。因其所修雖非正,但道功亦有氣候,直入三十三天的他化自在天,成為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之眾,此等天魔亦不知有佛,自視甚高,唯我獨尊,常與其他天眾發生爭執,然而有些阿修羅亦自得其樂。


  第四種人,雖修善,但,嫉妒、憤怒、偏激的習氣未改,葬後,不生天上,不入三惡道,不生人間,故而獨成一股善魂,自成一個單元,人求之為善,祂便為之,間有小惡,亦為之,人稱「萬善公」、「萬善爺」是也。有些因地靈之氣而成氣候,有些因善業而成氣候,這些精靈大半還能修善,但,亦有為惡的,若為惡,還是會受業報,地獄果報總是逃不了。總之此等阿修羅大半存身在娑婆世界(人間),有形怪異,有善有惡,更喜歡人類時時供養祂們。


  我得「靈眼」之後,有一次曾在佛堂誦經,見一物非常怪異,頭大如斗,身著光彩的神衣,口歪眼斜,雙腳如鴨腳,有蹼,現身之後,把供桌上的食物之氣,一一吸光。食物仍在,但氣已不存矣!我見此物進佛堂,卻奇怪諸佛何以不聞不問?


  「何方怪物?」我問。


  「水龍公是也,我喜聽經。」


  「還喜歡什麼?」


  「看戲。」


  「看什麼戲?」


  「歌仔戲或布袋戲,我的廟經常演戲,對了,你也佈施我一臺戲如何?我保佑你。」


  「算了,算了。」我笑笑說:「我那有那麼多錢。」


  這是我和水龍公初次的見面,據說祂很靈,祂的廟經常演戲。


盧勝彥文集19《靈與我之間》阿修羅境界

磨穿鐵硯

  五代時,河南洛陽有個叫桑維翰的讀書人,字國僑。他長相醜陋,身子短而面孔長,每次照鏡子,自己都覺得自己長相奇怪。別看桑維翰儀容不怎麼樣,但他卻從不為此而自卑。而且他還是一位讀書勤奮的人,希望成為輔佐朝廷的大臣,一展自己的才智。


  然而他去應考進士,主考官員反感他的姓,認為「桑」與「喪」同音不吉利,不宜錄取。有人知道主考官的態度後,把這話傳給了桑維翰,同時奉勸他不必再去考進士了,可以從其它門路當官。


  桑維翰聽說後非常憤慨,就寫了一篇題為〈日出扶桑賦〉的文章,來表明自己的志向。此文大致內容是:中國古代傳說,東方有棵名叫扶桑的神木,太陽就是從扶桑那裡冉冉升起的;普照萬物的太陽尚且離不開一個「桑」字,那種無緣無故排斥姓桑者的做法是多麼的可笑啊!


  隨後,為證明自己,要通過科舉堂堂正正成為朝廷官員的決心。桑維翰請鐵匠為自己鑄造了一隻鐵硯。他把這隻鐵硯展示給眾人看,並說道:「如果有一天,這隻鐵硯磨穿了,我還考不上進士,那我就再從其它途徑當官。」


  桑維翰說到做到,持之以恆。通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同光三年(西元925年)如願以償的考中了進士,此後還擔任了後晉不少重要的官職。


  後來,「磨穿鐵硯」這個典故用來形容在讀書求學、求知的方面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亦可形容筆墨功夫之深。


※ ※ ※


  一個人之成功,才華固然重要,假若沒有不屈之毅力,堅強之恆心,亦無終底於成之機會。孔聖夫子曾引南方俗語以戒世人,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可知人生奮鬥過程,成功的因素,決定於恒心之有無。


  一個成功的偉大人物,或事業家,他們的背後都隱藏著幾簍筐的辛酸和痛苦,他們的奮鬥過程中,總是屢敗屢試,跌倒了,還是勇敢地再站立起來,所以他們今天能夠享受成果,得到世人的讚揚,這完全是個人堅志有恒,勿懈勿怠所得來的代價。人之失敗,千萬不可推諉命運之作祟,亦不可埋怨聖佛不佑,自己不堅強,無恒心,等於是看輕自己,遺棄自己,這樣不自重自愛的人,就算命運再好,聖佛再保佑,亦是無濟於事。人之奮鬥,就像玩皮球一樣用力地踢,球才會跑得遠,耐心地帶,才能闖過重重的關卡,踢進對方的球門,否則,你祇有認輸稱臣了。


  人最忌有一步登天的想法,孫大聖一翻身就有十萬八千里,你是否想過,他這一身工夫是花多少年的心力,吃多少的苦頭,才有這份大成就,世人好吃懶做,不用心,不出力,就想坐享其成,無異是痴人說夢話,永遠無能實現。余勸天下眾生們,往昔已矣,來者猶可追,記取過去的失敗,策勵未來新方針,祇要你放開腳步,耐心的勇往前進,必能達到目標。天下諸生,勇敢地面對問題,堅忍最後的一分鐘,成功就將來臨了。


儒宗寶典第三卷-談:恒心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業力定奪

  在佛陀時代,某日,舍衛國國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聽見自己的左右兩位侍衛官爭論不休。


  其中一位說:「我是依靠國王才得以活著!」


  另一位則說:「我沒有依靠什麼,完全是隨著自己業力所牽引而活著!」


  國王聽了這番對話後便沾沾自喜,驕傲地以為是自己的威德服人,準備賞賜那位說依靠國王而活著的人。


  於是派人告訴夫人說:「國王現在請一個人到夫人您那裡,請您賜與他錢財、衣服及珠寶飾品。」


  接著就請那位依靠國王而活著的人,拿著喝剩下的酒送給夫人。但是當他一腳才剛跨出門檻,準備前往時,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無法前往。這個時候正巧遇見那位說隨著自己業力所牽引而活著的人,於是就請他代為送酒給夫人。


  夫人一見到這個人,就想起國王曾經交代的話,於是將錢財、衣服及珠寶飾品全部賞賜給他。之後,國王看到這位隨著自己業力所牽引而活著的人得到賞賜而心生疑惑,於是叫那位依靠國王而活著的人來,就問他:「我派你去送酒,為什麼沒去呢?」


  他回答說:「我一腳才剛跨出門檻,準備前往時,突然不停地流鼻血而無法完成國王您交代的事,就請人代為送酒給夫人了。」


  國王聽了就感嘆的說:「我現在才知道佛陀所說的話皆是真實不虛的。自己造業,自己承受果報,沒有人可以代替。從這個因果的道理來看,或善或惡的報應都是從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來,不是上天也不是國王所能賜與的。」


※ ※ ※


  人身從何而來?依何而生?此皆由業力所成。所謂業,包括所作所為,所想所念而成業。業重則力生,故叫業力。


  人之壽夭窮通,成功失敗,全是依據業力而斷定一生。甚至一國之盛衰,都非出於偶然,也是依據該國之工業而定。因此,業力與因果是相連相關。換言之,業力就是因果之形成,做善做惡,就要憑你個人之業力,任誰都幫不了你忙。「因由業成,但果必完」,有此因必有此果。


  由此可知,當果報來時,絕不應有怨天尤人之心,所謂果來順受,且更應從果尋因,俾能知自己今日所受者為應有,且得有所悔改。如此,心易平,苦易過,能領悟到其中奧義,修持可邁進萬里也。


雨華三集38-從果尋因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漁陽參撾

  三國時代的禰衡就是一個典型的狂士,他因才名獲曹操召見,又因態度放肆而不為曹操所喜,只安排他做一個鼓手。


  禰衡知道曹操有意羞辱他,於是演出一齣「裸衣罵曹」的好戲,袒胸露體在大廳上擊鼓,文武百官莫不大驚失色。


  曹操問禰衡:「今日老夫大宴群僚,你在百官面前赤身露體,是何居心?」


  禰衡稱:「赤身露體,方顯得我是個清白之人。」


  曹操又問:「那麼誰是混濁之人?」


  禰衡慨然應答:「你曹操就是混濁之人。你不識賢愚是眼濁,不納忠言是耳濁,不讀詩書是口濁,常懷篡逆是心濁。」


  禰衡索性罵個痛快,歷數曹操擅權亂政、禍國殃民的種種罪行,甚至將他出身閹宦的老底子都抖落出來。


  曹操聞言老羞成怒,恨不得當場殺了禰衡,但轉念一想,禰衡乃天下名士,又抱着必死之心,若真的殺了他,一來成全了禰衡的心願,二來會惹上氣度狹小殺害名士的惡名。


  於是想出一條借刀殺人之計,派禰衡出使荊州劉表,希望性情暴躁的劉表殺了他,以洩心頭之氣。但劉表識破曹操的詭計,又將禰衡推薦給江夏太守黃祖,最終禰衡死於黃祖之手。


※ ※ ※


  滾滾紅塵,人生忙碌,終日不知所為何事,人際之間常有口角滋生,如今修行當知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好友反目、兄弟鬩牆,皆因理念不合、言語衝突所演變。


  行走街道上,問路以口,市場之中工商營運言語形成,而口可言善惡,言談有輕重。大德者語不輕言,言必中矩;下德者,出言輕浮、多言不善與八卦緋聞。修行者當知,沉默寡言並非不慈,實乃不必多言。


  人際之間,無論敵我不可輕出狂言,言多必有要,無論是與非,多言常無益。見人賢當思效法,見人劣深自戒惕,出言婉轉謙和,條理不阿。雖曰:初入修行之人,如能言必中,語必誠,則入道已半,切不可以為言論自由。當知乃受戒守律之士,當使他人有言論自由,當知我為修行身,自由在他人,我則自在戒嚴守,不論長短不言是非,是是非非不現前。


祥光初現-第十四章 婉言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閉關的詩

蓮生/文


  宋朝僧人「清了」寫:


  三十六年作怪,

  撞入者箇皮袋。

  一千七百衲僧,

  被你熱瞞忒煞。

  而今坐斷舌頭,

  直下大千俱壞。


  我改寫:


  九年閉關如何,

  還我不是行者。

  而今舌頭還在,

  但知一切無得。


  寒山子詩:


  生前大愚痴,不為今日悟。

  今日如許貧,總是前生作。

  今生又不修,來生還如故。

  兩岸各無船,渺渺難濟渡。


  我改寫:


  沒有生前與死後,豈有貧來和富有。

  直觀空性何須修,此岸彼岸都不是。


  又,寒山子詩:


  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火煎勿底涯。

  生死往來多少劫,東西南北是誰家?

  張王李趙權時姓,六道三途事似麻。

  只為主人不了絕,遂招遷謝逐迷邪。


  我改寫:


  事本無事。

  死亦無死。

  家本無家。

  姓是阿誰。

  豈有六道。

  誰是主人。

  如此不迷。


  我長達九年的閉關,出來後,一切變得「實無一事掛心頭」。


  什麼都不重要,看那世事變化。


  我卻:


  哈哈哈大笑!


  唐朝僧人豐干說:


  本來無一物,

  亦無塵可拂。

  若能了達此,

  不用坐兀兀。


  我改寫:


  本來無本來。

  未來無未來。

  了達不了達。

  一切本如如。


  寫一首詩吧!


  今年仲秋來到了

  送月餅

  弟子總是早
  

  才正好眠

  頻驚醒

  總是已到清曉
  

  走出門外踏草

  露珠圓圓

  明珠破了

  想數一數自己的腳步

  不知有多少


盧勝彥文集251冊《剪一襲夢的衣裳》閉關的詩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忠孝節義.人之根本

本道院岳武穆王  登台


聖示:倡導忠義精神,實行於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移風化俗,讓社會的體質改頭換面。


陳生:學生恭向岳武穆王恩師頂禮五叩首!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


陳生:我們看到現在社會許多的亂象,實出自於不忠於領導、不忠於良心、不忠於職務所導致,因而被威武所驅使、被名利所誘惑、被貧賤所打敗而改節變志,大有人在;不但不知其為恥辱,更有人還以此為榮,大言不慚,道德敗壞、淪落,使得社會的風氣,雪上加霜,人性的墮落無以復加。


岳武穆王:今世能當官〈公務員〉,受到國家俸祿的給養,這是前世所積來的福報。有了福報,當要運用得當,否則不但浪費福報,恐怕又將福報變成罪因,成為未來禍害的因素,這是相當沒有智慧的舉動。今世能獲得福份,更要將這些福報好好經營智慧,使得福慧齊頭並進,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陳生:在學習的路程裡,學生或多或少明白了這些道理,也盡可能去實踐。一個人是否對團體或長上盡忠,從其言行舉止是否為自己私利著想,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如果在職位上工作,一天到晚只為自己的待遇和職位斤斤計較,就很難有盡忠的精神。


岳武穆王:然也。如今社會的混亂,肇因於個人的私心太重,沒有忠於良心的作風,只在乎今世是否風光,是否過得榮華富貴,不但為自己的名利,使出全力搶奪,還為了子孫的享受,貪贓枉法,以留給子孫更多的財富。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因果律的嚴正,為何利字當頭就全給忘光了,如此的作為,不但為自己種下三惡道種子,還給子孫帶來不斷的禍害,就是留下祖業。修子不可不慎!


陳生:學生亦還在學習盡忠的精神,充實待人處世的能力,培養忠於職守的責任感,在職務上,處處為圓滿完成任務而努力。但願大家明白,忠孝節義乃是人之根本,國之基石,人失根本,絕難生存,國無基石,命脈不傳。


岳武穆王:雖然爾們生活在聲色犬馬、雞犬不寧的社會中,雖然有諸多的誘惑環繞著,只要能一心持正守中,不沾染不良習氣,不被貪慾牽引而浸淫其中,自然可以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中,猶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陳生:身為鸞門的學生,拜在關聖帝君門下,關聖帝君以其忠孝節義的精神教化我們,致力於修身養性的聖業,以人溺己溺的精神,普傳於各個角落。


岳武穆王:一個人,不論在社會上扮演任何角色,只要能認清自己,盡忠於自己的職守,不要有不務實的妄想,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打出一片天地。除了可獲得成功的人生之外,還能給社會注入一股進步的力量,利益他人,何樂而不為也。可。停筆!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11期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離智忘軀

  顏回有一天對孔子說:「我進步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答:「我已忘掉仁義了!」


  孔子說:「很好,但還不夠。」


  顏回第二次說:「我進步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答:「我己經忘掉禮樂了!」


  孔子說:「很好,可是還不夠。」


  顏回第三次說:「我進步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答:「我能坐忘了!」


  孔子這才大驚:「什麼叫坐忘?」


  顏回答:「擺脫了自己的軀殼,排除了自己的智慧聰明,離開了環境,和道相同,這才叫做坐忘。」


  孔子一聽大驚:「同就無我了,化就無執著了,這就是至人了,我也願意如此矣!」


※ ※ ※


  於修持大道之先,入門習道之時,首先必須識明性命之意。性有性源,命有命蒂,性源乃人之心念,命蒂為人之真習也。一個人性源要清,命蒂要固。性源如何清之?內外兩忘可清;命蒂如何以固?神氣相守可固。


  人之性,己之神,命為己之精氣也,性亦為無極之真,全俱於心,心若空一分,即可見性一分,心若空十分,可見性十分,即可盡性十分,這就是空心念。心念既空,即可達盡性之境。若盡性一分,神氣可凝合一分,若盡性十分,神氣可凝合十分,何以故?氣乃神之母,神乃氣之子,若心息相依,如母子相會,親密打成一片。


  入門習道,尤須澈底明白性命之真意,久久行之,可根深蒂固,復命歸根,亦屬長生不死之境。生性分為二類,一為天地之性,是太極之本體;二為氣質之性,屬太極之小體。人性本善,善者,先天之性;不善者,為氣質之性。人若能明,可不為氣質所左右,亦可改善自己的氣質。


  佛曰: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無眼、耳、鼻、舌、身、意,而達自在與皆空。儒曰:知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須要無必、無故、無我、無意,以達定靜之境,最後,歸復元真,歸復無極也。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三四章 識明性命,大道勤修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自我失敗



  衛斯理是加州的一個農場主人,在當地小有名氣。於是,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打算競選加州議員。既然決定參加競選,那麼,拉選票是非常必要的。為此,他和家人整日奔忙,希望能夠為他多拉一些選票。


  一天晚上,衛斯理開著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現在他打算到一位他最不願意去的雅恩家去拉選票。


  以前,他和雅恩本來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然而,因為一件小事,使得兩人開始斷交。至今,兩人已經有三年多沒有見面了。其實,兩人心裡早就已經沒有仇恨了,但卻都礙於面子,所以,誰都不願主動言和。現在,衛斯理為了取得更多人的支持,所以,想起了這位老友。


  一路上,衛斯理都在想著他們見面之聊些什麼。等到快到雅恩家時,衛斯理突然想到一些問題:


  「如果他不在家,他的夫人會不會對我很不客氣?」


  「要是他看到是我,不理不睬,連門都不開怎麼辦?」


  「如果他對我冷嘲熱諷,很不禮貌怎麼辦?」


  「如果他知道我要參選,不但不支持我,反而拉著好多人打擊我怎麼辦?」衛斯理一邊開著車,一邊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結果,他越想越生氣,越想越覺得這個雅恩簡直太讓人討厭了,自己從這麼遠的地方來找他,他竟然一點面子都不給自己。」


  終於到了雅恩家,他怒氣沖沖地打開車門,手裡拿著工具箱裡的扳手,衝到了門口,用扳手使勁地敲打鐵門。結果,鐵門被他砸得歪七扭八。雅恩聽到有人砸門,就也順手拿起一根木棒衝了出來。等雅恩打開門一看,砸自己家大門的竟然是衛斯理。他感到非常不解,站在那裡看著衛斯理,看他到底想要做什麼。


  衛斯理看門打開了,雅恩站在門口,手裡拿著木棒,眼睛死死地盯著自己,更加火大。他指著雅恩,不分青紅皂白地開罵:「真是的,還拿著木棒出來,有什麼了不起的?告訴你,老子根本就不稀罕你家的破選票。」罵完之後便轉身開車離去。


  結果,弄得雅恩丈二和尚摸不著頭緒,以為衛斯理這次來自己家,根本就是沒忘舊仇,故意來搗亂的,不過,他也不忍心用木棒和他打架,於是,他「砰」的一聲就把門給關上了。


  用心理學來講,衛斯理的這種現象,是一種常見的「自我失敗」的思維模式,他經過不停地否定,實際上已經對拉票失去信心。因此,等到了人家門口,就情不自禁地破口大罵了。


  生活中,也有許多人會對自己做出一系列不利的推想,結果就真的把自己置於不利的情境。就像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經常對自己說:可能不行吧!萬一怎麼樣,其實結果,就是可能還沒去做,你就沒有信心了,事情十有八九就會朝著你設想的不利方向發展。

八病與四禍

蓮生/文


  若干世前,我早己明白「八病」與「四禍」了,我把八病與四禍列出如下;


  不是應該做的事而去做,叫「摠」。


  人不聽從而強進忠言,叫「佞」。


  觀察別人心意而進言,叫「諂」。


  不辨別是非而說話,叫「諛」。


  喜歡說人的壞話,叫「讒」。


  疏遠了所有的朋友,叫「賊」。


  喜歡詐偽而排斥異己,叫「慝」。


  兩面討好說通通好,叫「險」。


  (這是八病)


  四禍:


  喜改制度而求功名,叫「叨」。


  專權行事侵害他人,叫「貪」。


  有過不改孤癖行事,叫「很」。


  竟見不同雖好也不用,叫「矜」。


  孔子說:


  「魯國君王兩次把我貶下;而在衛國受到『削跡』的恥辱;在宋國受『伐樹』的禍患;在『陳蔡』受到困厄的災難,這四大災難是為什麼?」


  那人回答:


  「你就是不懂『靜止』時,應該『靜止』,才會有四大災禍。例如,有人厭惡自己的影子,急急奔跑,想拋開自己的影子,沒想到,愈是跑,影子還在,其實只要進入陰暗的地方,影子自然不見了。為影子而跑,心力交瘁,會死的。最重要,『靜止』就好了。」


  孔子問:


  「如何保有本真?」


  那人回答:


  「凡事不勉強,就是本質!」


  那人說:


  「聖人只注意本真,保守本真,不拘泥於世俗人情。愚昧的人正好相反,去憂恤人事,從世俗而變,心中常不滿足,做得非常虛偽,這些人如何知道本真的道理呢?」


  孔子欲拜那人為師。


  那人答:


  「拜我為師不用,拜天然為師吧!」


  孔子欲留他。


  他答:


  「留我無用,你留本真吧!」


  那人逍遙而去了!


  ……


盧勝彥文集228《法王的大轉世》八病與四禍

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南唐時候,當塗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干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干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裡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干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 ※ ※


  所謂為人謀,可以說受託,亦可以說任職,不過俱皆屬於為他人作事,既為他人做事,而不忠,即乃不盡心,必定壞人之大事。譬如工匠得人薪資為人做事,不能妥善盡心,必將導致業主重大損失。冥律既有對為上者不恤,有其罰責,相對為人做事不盡心,亦當有所罰則。


  凡起心動念,不論挾私怨報復或貪圖方便、財利等心,即削一祿,可以累計。


  凡遂行此事,不論為人做事屬於何事、何物,積三件削一福。


  凡屬公眾利益,遂行犯此例者,即削一福。


  凡有危害人命,即削五福,並按因果律例審斷。


  凡知懺悔,即斟酌復其福祿,但以未危害人命為限。


玉律規箴-廿九、為人謀而不忠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相貌端莊為何因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凡人之心虔念善行善,供養敬奉僧人、聖佛,不依殺害生靈做供之禮以表虔誠,需知就算是一束鮮花做為虔心禮敬,此善心慈慧自當能養性慈心貌顏。


  實例闡述:台疆台北在演藝界有甚多相貌端莊之人,雖有因事業所需,故有時略在配合所需,言行舉止則略出離端莊,但其私下卻不離端莊之儀。


  吾將一案作述:演藝界中有一姓名蕭○,其在演藝界生涯中多有受人肯定其貌美,然前世因常在寺廟打掃供花,此舉至年老皆不間斷,更付出愛心照顧貧窮小孩,此等造因才有今生貌美之相。


  對此一因果,凡人都會有存疑是否沒用鮮花供佛就貌都醜了,只有用鮮花供佛的人才有貌美之相,此等等疑惑是一般凡俗世人的想法,若能從經文中透徹真諦自能了解經義,需明白供佛心出於至善的心,世人常依大肆屠殺生靈做供其雖言敬心至誠,但卻忘了至善不具足,此心非佛心,當與只獻上鮮花之人的至善至誠不同啊。是以吾將經義明白述之,世人用心參悟。


三世因果傳記-經章八:「相貌端莊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

四不吃

  中國的道教,始於東漢,但認為金大定年間起,就分為「全真」和「正一」兩大教派。


  全真派的道士,終生出家,不蓄家室,從不飲酒茹葷;而正一派的道士,如張天師世家,也講究居住廟觀,但可娶妻置室,傳宗接代,雖然有齋戒,但在非齋之日,可以喝酒吃葷。


  但傳說天師世家歷來有四不吃的規矩,歷任張天師在辦酒席之前,都會叫總管家再三囑咐廚房,千萬不能犯「四大葷」。


  所謂「四大葷」指的就是牛肉、烏魚、鴻雁、狗肉,這就是張天師的「四不吃」。


  不吃牛據說因為它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身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勞了,所以不能吃。


  人們通常認為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乽吃。但天師道友的說法卻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户年烏魚一到產卵期,就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而幼烏魚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這種精神可貴可嘉,因此烏魚吃不得。


  鴻雁在古人的詩詞中常以堅貞的形象出現。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淒涼卻矢志不渝,再不婚配。這樣的從一而終世間少有,因此不該吃。


  古往今來狗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最可靠的朋友,人們常說:「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只有狗會終身隨主,為主效勞,無論主人境遇如何都不離不棄。這樣忠誠的朋友誰又忍心去吃它呢?


※ ※ ※


  天生萬物各有其功能,亦各有其使命,諸如:雞之使命,在於晨鳴以定省,令眾生知悉破曉時分,而能準時上工。諸如:牛之使命,在於減輕人力耕耘之勞苦,雖然時代變遷,農耕之機械普及,卻非每一位農家,皆有其經濟能力,可以使用機械代替牛耕,故牛隻之耕耘,迄今仍是世間輔助農事的一大利器,這是任何時代所無法完全取代的事。


  諸如:鳥兒之譜樂,令聽聞鳥語者,能夠油然的從內心產生出一種怡然自得的愉快心情,縱使心中有所愁憂,一旦聽聞到陣陣鳥語,心亦必隨著鳥兒此起彼落的美妙樂曲,逐漸將煩惱拋之於腦後,內心則更加坦然。諸如:羊之食草,每日皆免費的代替人們將一些草吃掉,省下不少人力與勞累。


  凡此種種,皆是天生萬物必有所用,且讓每一種動物都賦予一定的使命;無奈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卻空有萬物之靈的稱謂,總喜歡造作一些弱肉強食的劣等行為。試看,今時的地球村裡,此災未平,彼災又起,此難方息,彼劫已生,一波接著一波,每每災難降臨之地區,致使大地上的人們與禽畜受到衝擊,甚而死傷甚廣,損失更是難以計數,形成共業災劫不止。是故世人應各負起愛護生物的心,莫因貪口腹之慾,一再傷害眾生矣。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九年的孤寂

蓮生/文


  算一算我隱居,孤獨的寂寞,共有九年九個月之久。


  西雅圖的「巴拉」──三年。


  大溪地。


  台灣。


  西雅圖。


  這三個地方,共六年九個月。三年加六年九個月,一共九年九個月之久。


  我一共隱居九年九個月。


  除去「吃飯」及「運動」,全部的時間是花費在修持佛法之上。



  坦白說:


  我在「靈仙閣」隱居,及在「葉子湖」隱居,剛開始的時候,我曾經陷入了輕微的抑鬱的狀態:


  情緒低落。


  失去動力。


  思想灰色。


  陰影籠罩。


  一直到每一個感知都很容易的掉下我的眼淚。


  金魚缸中的金魚。


  散步中的地下水溝。


  小小的昆蟲。


  嬌小的鳥。


  紐澤西州「素明」的死。


  ……。


  都讓我感傷了很多天。甚至失眠。



  記得還沒有隱居閉關之前,我那時是一個青年,在「了鳴和尚」前學習,在山中的密林深處,有一個陡峭的斜坡。


  斜坡之上有一個小房子,四四方方,一門一小窗,裡面沒有聲音也沒有動靜,看不到裡面,也不曉得這二坪大的小屋有什麼意義?


  我問師父:


  「這小屋做什麼用?」


  師父答:


  「閉關!」


  我問:


  「閉關做什麼?」


  師父答:


  「找回真正的自己。」


  我那時似懂非懂,把自己關起來,找回自己,何必呢?


  我心想:


  「我將來絕不會做這等傻事,把自己關起來,失去自由。」


  我從不去想隱居閉關的事。


  但。


  時候到了,真的自己隱居了,真是「無常」。



  後來。


  在隱居中,我向本尊祈禱,我跪在壇城前,哭得稀里哇啦。


  在淚眼中,看見本尊出現,露著微笑,神祕又意味深遠的,伸出祂的手,摩在我的頭頂。


  說:


  「給你加持!你要好好的看著自己!」


  一下子,非比尋常了!


  我醒了過來。


  我開始修「前行」。


  修「正行」。


  修「後行」。


  修一切的「祕密法」。


  我得到了一悟永悟。這是「隱居」的功德。


盧勝彥文集249《來自佛國的語言》九年的孤寂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不識好人心

  老鼠餓極了,看到牆角有粒花生米拿起來就想吃,黑狗看到了,就小聲對它說要小心。


  老鼠是精明的,心想人們常說,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今天它不光不拿我,反而告誡我「小心」,我看它一定是想霸占這粒花生米的壞家伙。於是,老鼠不聽黑狗的勸告而把花生米吃了,其結果是,不久老鼠一挺腿死了。


  老鼠臨咽氣前對黑狗說:「你真是只好狗,可惜你做的事情有悖於常理,我沒聽……」


  事情就是這樣:有時叛逆者對敵人說得也是真話,但敵人並不相信他是個可靠的人,只是利用,不是信任!


  老鼠斷氣後,一只貓走過來叨走想找個背靜處把它吃掉。結果,又被黑狗攔住了,就故意問貓:「貓小弟,這鼠是你捉得還是揀得?」


  貓得意地說:「命好揀得唄!」


  「如果這樣就請你不要吃,吃,自己就下功夫去捉!」黑狗誠肯地說:「這是主人藥死的鼠!」


  「你看見主人下毒藥來?」


  黑狗說沒有。貓說:「你既然沒有看見怎麼知道這鼠是藥死的呢?」


  黑狗說:「是我親眼看到這只老鼠吃了一粒花生米之後死的。」


  「吃東西後死不能說明一定就是藥死的——人一天吃三頓飯,不管老人在什麼時候得病死都可以說是飯後死的,你能說他們一定吃了有毒的飯嗎?」貓的攪性上來了,「這鼠的肉雖然不多,老兄想吃我可以分給你一半,不可耍手腕想獨吞啊!」


  黑狗的一片好心變成了驢肝肺,最讓它傷心。


  狗難過得還想再勸貓不要吃這死鼠。貓卻又擺出了一套理論:「狗老兄,我不是批評你,你好好想想,主人養我干嘛,還不是捉鼠吃?鼠是主人的敵人,我是捉鼠的,自然是主人的朋友,主人為什麼要間接地害他自己的朋友呢?與理不通!」


  黑狗氣憤了,說:「因為你是只懶貓、饞貓……老鼠騎到你脖子上都不管,他不藥老鼠怎麼辦?嗯!」


  貓覺得受到了狗的污辱,就吼:「你狗拿耗子……你像狐狸樣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我就吃這藥死的耗子看怎麼著?」


  貓說著就把死耗子真吃了,不久貓自然也躺下了,再也沒起來……


——善意地勸告有時會妨礙眼前的利益,但後果卻是甜的。


※ ※ ※


  俗世濁污,人心混淆,善惡參半,為惡者多,造善者少,欲勸善行,以為無稽。眾生之業力纏身,智慧迷愚,經常令自身陷於苦境當中而不自知。《地藏菩薩本願經》提及:「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可見,眾生於宿世輪迴之間,不斷造惡,以致業力纏身。


  五濁惡世,善良風俗漸淪亡,道德仁義起矇矓,善心不再,片善不肯為,所作皆是惡,世間災厄亦隨之而臨,非上天不慈,亦非命數之應有。雖然陷入苦境期間,尚有不少親友以及善知識極力挽救或勸說,但只要眾生進入苦海中,卻是甚少有能勸得動的,所謂:「天助、人助,還得自己肯被解救」。欲求轉化命格,必須積極修身養性,廣造良道之行為。


  佛云:「眾生頑強,難調難伏。」勸以信因果,反之受侮辱;勸以信真常,反之受辯駁;多行傷天心,難怪刀兵作;多行違聖箴,難怪瘟疫虐。儘管如此,佛菩薩卻仍未捨棄任何一位迷途眾生,經常轉輪人世,或降蒞道場之中,苦口婆心,引迷入悟。在此浩劫臨,急醒崇天爵,見善力勤修,差免歸地獄,神明操權衡,半點不錯落,行善乎眾生,便是眼前福。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防盜賊

  有一天晚上,殘夢禪師正在方丈室讀經,突然聽到牆壁上有聲響,猜想可能有小偷,於是吩咐侍者說:「你拿一些錢給那位鑿牆的朋友。」


  侍者走到鄰室大聲說:「喂!不要把牆壁弄壞,給你一些錢就是了。」


  小偷一聽,嚇得立刻落荒而逃。


  殘夢禪師不禁責備侍者:「你怎麼可以大聲吼叫?一定是你聲音太大,把他嚇著了,可憐錢也沒拿就跑掉,這麼冷的天氣,可能還沒吃晚飯,你趕快追上去把錢拿給他。」


  侍者沒辦法,只得奉師命,在寒冷的深夜裡,到處尋找不知躲在那個角落裡的小偷。


  另外,又有一位叫安養禪尼的,半夜裡遭小偷行竊,把他唯一的棉被偷走了,安養禪尼只好拿紙張蓋在身上取暖。


  不久,小偷就被負責巡寮的弟子給撞見了,小偷嚇得將偷到手的棉被丟在地上,倉惶而逃,徒弟們趕緊將棉被送回師父的房間。一進門,只見安養禪尼身上蓋著一堆紙,縮著身子直發抖。


  安養禪尼看到棉被又送了回來,就數落弟子:「哎呀!這條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嗎?怎麼你們又把它送回來呢?既然是小偷偷去了,那就是他的東西。趕快!拿去還給他。」


  弟子無奈,在師父的催促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了很遠的小偷找到,表明師父的意思,堅持將棉被還給小偷。小偷感動之餘,又回到寺裡向安養禪尼懺悔,並皈依佛教,從此改邪歸正了。


※ ※ ※


  富人居處,為防止別人盜竊,多數堅其門戶,慎其窗牖,僱人看更,以防宵小,以保財物。此所謂防範未然,可算縝密,但是最重要之大門往往洞開,此門為何?就是心門。


  一般人對於心門,均不知嚴密防守,任由邪魔自入,致令大好清靜心房,為邪魔佔據,心內所蘊藏之自性,亦為邪魔盜去。結果縱能保存假有之財物,而真正之法寶反不能存,富亦何用?


  因此,防物盜不如防心盜。防心盜之唯一方法,就是堅門拒慾,清室(心室)不令物入。庶幾近矣。


雨華再集19-守衛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祖德流芳.必有後福

天上聖母 登台


聖示: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縱捨生命,也難以報答。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天上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今日父母的變化,正是他日自己的寫照。不管時代巨輪如何變化,親情終究不會磨滅。


天上聖母:是的。祭拜祖先,是要你們不能忘本,而且要存有感恩的心,當你們為祖先、父母磕頭時,是否明白其意呢?


陳生:嗯!磕第一個頭時,是要我們感謝父母的生育之恩;磕第二個頭時,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磕第三個頭時,要感謝父母的教育之恩。


天上聖母:是的。慎終追遠的美德,雖然在今日已經少了那麼一份的感覺,但是只要你們繼續保存下去,它仍然是綿延不斷。希望以後你們也同樣的告訴你的子孫。你們奠立良好的基礎,亦是子孫學習的榜樣。


陳生:祭祖的優良傳統,家鄉一直以來都是遵從古禮,並未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因此,保存了一份優良的文化。然而,新生代出外工作之餘,有了新的想法,也就會口出狂言,自以為是了,不知是歐風東進的影響,或是時代變遷的結果。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景象,但都不如今日來得嚴重。


   此外,昔日的五代同堂,也已經成為夢想中的圖騰了。


天上聖母:時刻緬懷祖先的美德,繼續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澤永遠綿延不斷。


   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衍生的。所謂:「盡孝」,是從事奉父母開始,其次是忠心的事奉君主,最後是成就本身的德業。


   對人尊敬,就是在莊嚴自己。望世人謹記古聖賢之明訓。


陳生:子孫是否繁榮,請謹記與祖德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希望人人都遵從。


   一般習俗裡,兄弟分家,也把父母奉養終老的事情一併提出討論,並加以釐清責任的歸屬。學生有些感慨,陳家父親已經過世,只剩下老母一個人,應該事情較容易處理,但二代之間,因時代巨變,媳婦嫌棄婆婆跟不上時代,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嫌棄母親跟不上時代,對於母親的奉養,視為一種煩事而應付了事。久而久之,兄弟二家對於媽媽來輪伙口也就冷淡,但看在陳母眼中,能過一日就算多活一日,能住一天就算多賺一天。


天上聖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


   世人啊!你今日不能奠下優良的基礎,來日又如何教化你身旁的人。你的德,成就你的家庭,你的子孫也正一步一步跟隨著你。


陳生:總之,做不完善,來日受苦的還是子子孫孫。也許勸化的道理已經不盛行了,因為每個人都有個性、想法,但是世人一定不懂得,幼童若是不從小奠下良好尊敬、孝順的基礎,將來在人生的旅途中必然會遇上種種困難、瓶頸,因為少了一股祖德德澤之光耀。為人長輩者,您們是否應該效法聖賢行誼,做好自己,並成為後輩之楷模。


天上聖母:一年以來,仙佛不斷開啟景象,讓世人明白祖德流芳,而且庇護子孫的事蹟。


陳生:是啊!學生遇見過求功名而無法順利處理的,仙佛除了考核當事人品德之外,還查尋其父母以及祖德的記錄呢!全省最有錢的紫南宮土地公,善男信女無不去求個金雞母,可是仍然有人求不到的啊!主要原因是因緣不足。求得者,土地公還要連夜查尋是否尚有餘德以及其祖德,再裁決定案庇佑的程度。


   在此,真誠的期望,世人能夠把倫理道德恢復過來。


天上聖母:世人好自為之!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仙佛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學子奠良基 - 第六章 祖德流芳.必有後福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最愚蠢的守屍靈魂

蓮生/文


  人的生命,不過懸於一呼一吸之間而已,若一息不來,便成了伸腿瞪眼之屍,俗語說,氣歸氣,土歸土。氣者,靈魂也。土者,肉體也。靈魂之事,冥冥中皆存在耳,雖有鬼神難測,虛無飄渺之說,但,天地之陰陽,天道昭明,毫釐不爽,豈不是靈魂存在的一大明證。


  目前由於是科學昌明,物質鼎盛的時代,一切事情皆以科學為依據,若科學尚無法證明者,便一概的否認其為不存在。於是這種緣故,很多自認為知識的學者,便祇重視物質的成就,對「心靈」的東西,加以反對和打擊,並且棄之若敝屣。


  這些自認為「現代」的人,根本不相信有「靈的世界」,且認定宗教是一大無稽的謊言,由於如此的見解,無形中影響了社會人心的變遷,每個人皆認為生命僅僅是短暫,生不知從何而來,死皆歸於幻滅,死後沒有靈魂,也沒有所謂的報應,如此一來,活著的人唯有爭權奪利,拼命享受肉欲的滿足,追求物質上的奢侈,極盡榮華虛浮,因為這些人早已否認靈魂,不知有「靈的世界」,且認定死後什麼都沒有,既然沒有天堂地獄,還怕什麼報應,強取豪奪,享受到死光為止了。


  我覺得這些人所以如此的愚蠢,並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完全是受現實社會的影響,雙眼所見的現象界,祇有物質,「心靈」並不存,在繁華的刺激,暫時麻醉了他們的神經,人生的意義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凡事以摸到的,看到的為主,如此,要他們相信確有「靈界」,實在愈來愈困難。他們研究存在主義,當然認定存在以「肉體的存在」為真我實我,肉體死後,一切全空。


  就是這種觀念的存在,使我發覺,「守屍靈魂」有增多之勢。


  什麼是守屍靈魂?據我所知,可分兩種:


  其一,由於愚蠢的「死後全無」觀念的存在,有些人死後的靈魂自認自己完全完了,所以復甦的能力幾乎等於零,靈魂同肉體一齊埋葬在土中,肉體和靈魂不分開,靈魂的知覺也不知何者為生,何者為死,如此一躺,就是百年、千年、萬年,甚至一輩子永遠醒不過來了,成了完完全全的幻滅,這是觀念的執著,認為「真死」,使得靈魂復甦困難,這是道道地地最愚蠢的守屍靈魂,若無其他因緣,便長埋地中。


  其二,有些靈魂可以自行脫離已死亡的肉體,然而,他平時太重視自己的肉體,太愛惜自己的肉體,不曉得肉體僅僅只是一具臭皮囊,因而,他的靈魂捨不得離開自己的肉體,成了愚蠢的守屍靈魂,見肉體入土便跟著入土,或者徘徊在墓地四周,捨不得離去,緊緊的守住屍體,寸步不離。


  由於這種真實的現象,我發覺那些自認為最聰明的知識份子,平時不相信靈魂,這些人因為固執己見,死後泰半變成「守屍靈魂」,生前聰明,死後最愚蠢,這大概是他們根本想像不到的一件事,「物質知識」在靈魂界完全用不著,人類的知識份子成了最幼稚的學生。


  反之,常用「心靈」者有福了,他們的靈魂最輕巧,有真知真見者的靈域更是高超。因而,我體會到一句話:「在人間受苦的修持者,他們的靈魂得福報甚大,而在人間享盡福份的人,他們的靈魂群聚在卑賤的角落,永遠不敢抬頭。」


  我曾經在傍晚時分,經過花壇的李子山,李子山是墳墓區,我看見木麻黃的樹下,站立一個目光呆滯的老者,一動也不動,他也看到我,然而他若無其事一般。


  「老先生在此為何?」


  「吾真死矣!自覺無味而悲。」


  「塚中人是先生否?」


  「正是,吾真死矣!吾已死。」老先生喃喃。


  「人祇知此身是我,因有形相可見,哪知此身有生有滅,人人都在拖這死屍,先生如今屍身放下,難道還不覺悟嗎?」我開導他。


  「少年人,你莫胡言,人死豈可復生?人死豈可復生。」


  「老先生,原來的我愈死愈昭靈,更不可思議,靈魂才是主人公,難道你不信?」


  「萬無此理。萬無此理。」老先生守住木麻黃下的孤塚,真是冥頑不化。


  像老先生的這種靈魂,比比皆是,他雖已成靈魂,而猶不知有靈的世界,最愚蠢的靈魂,莫此為甚了。


  我內心悲痛的是:「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此偈不悟,天人同悲。


盧勝彥文集第34冊《輪迴的祕密》最愚蠢的守屍靈魂

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謙遜自責.德被宋國

  周朝時,宋國發生了水災,災情嚴重。魯莊公派人前去慰問。


  宋莊公的兒子:公子御說,受父親之指派,對魯國的使者說道:「都是因為孤的不敬,所以上天才降下災禍,讓貴國的國君也為此憂慮,真是抱歉,謹在此拜謝貴國國君的慰問。」


  魯國的大夫官臧文仲聽了這一番話後,說道:「宋國就要興盛了。從前夏朝大禹、商朝湯王,每有天災都歸罪自己,所以他們的興起很快。亡國的君主,像夏朝的桀、殷朝的紂,總是歸罪於別人,所以他們亡國也很快。在諸侯列國裡面,如果發生了天災,君侯們都自己稱『孤』,這是合乎禮節的,知道敬畏上天,稱呼又合乎禮節。這樣說來,宋國興起是無庸置疑的。」


  自古以來,世人知道世間的一切,包括:天災人禍,都是上天的安排。如果世間發生了重大天災,代表就是上天在示警。


  所以,歷代的明君聖主都會引咎自責、改正過失,進而祭天敬神,以請求上天的諒解和護佑,以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 ※


  真修者,能時時惕勵,日日反省,求過之於微,甚至於無。不知修者,昧性而不思檢討,反自我辯白,過則積累,終至不可收拾之地步,非但無法步聖賢之階,更是罪惡之業,能不明乎!


  思可明理,制心寡過,省可通真固性。思省乃是懺悔之明悟,使邪心而歸正,以達正等正覺之聖境,以復本來善真無惡之本心。思省可使善善日長,惡惡日消,化災劫於無形,即是最佳安身之妙法也。


  思省之功行,旨在求立道基,以圖穩固,使本性靈而不昧,使性靈明明清清,合德天心,綻放本來面目之光芒。思悟之!


清、靜得、思省-第三章 安省明真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衣缽相傳

  「衣缽相傳」是一個成語,最初來源於禪宗,禪門中指為了續佛慧命,把正眼法藏和衣缽以單傳的方式授予弟子,這就是「衣缽相傳」。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予衣缽的儀式。如中國禪宗初祖至六祖師徒間傳授道法,常付衣缽為信物,稱為「衣缽相傳」。後來「衣缽相傳」作為一個固定成語,泛指一般師徒間學藝上的繼承,也比喻思想、學問、技能等方面的師徒相傳。


  佛教「衣缽相傳」起源於世尊靈鷲山說法。據《五燈會元》卷一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是禪宗史上的第一則公案,也是禪宗傳法的起源。世尊以拈花的方式示眾,看弟子中誰能明瞭他拈花的含義,只有迦葉尊者,契合了世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心法,所以佛陀將這一「以心印心」的微妙心法傳給了摩訶迦葉,同時還傳給迦葉衣缽作為得法的信物,以此證明傳法的授受關係。


  這裡所傳的「衣」指袈裟法衣,「缽」指食器。釋迦世尊的心法在印度一直傳了二十八代祖師,到了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時,他的師父達摩多羅在傳法給他的同時,告訴他以後應當到震旦(中國)傳法,那裡有很多苦海眾生需要救拔。達摩大師遵從師父的教令,來到中國傳法救濟苦難眾生。


  後來,衣鉢由達摩傳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最後傳至六祖惠能。惠能為了避免後人爭奪衣鉢,決定只傳心法,不傳衣缽,並囑咐弟子各自分化一方,不再是一代一人,而是一代傳多人,以使禪門宗風迅速得到弘傳,不令斷絕。


※ ※ ※  


  萬靈有萬靈所肩負不同之責,如神佛亦有神佛之責,除獨善己身之外,還得普度蒼生,兼善天下,故既證道聖神仙佛,並不是就可一了百了,沒有任何之責,故不管是為神、為佛、為聖、為賢、或是為人亦都有其不同之責也。


  世人除為了償還前世怨孽而轉生負責外,應當更深一層的去思勉,就是要能知為己身之「道」來負責,傳承以往古聖先賢之真道,同時亦須在己身亡故之後連續來自我負責,即是說要能正道自己,以為傳承來負責,這才是真正大道之所在。並不是局限的還債還怨之責任而已,須開創真正責任(正道)的延綿,方不愧為人也。


  盼世人能真正在「責任」二字有深確的體悟,並勉行之。


皇母慈音第三輯-責任的悟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