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縊鬼懺悔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過去有一姓聶的人前往西山深處上墳回來,天冷日短,陰沉沉地天已晚了。因為害怕有老虎為患,所以跌跌撞撞,盡力趕路,望見有破廟在山腰裏,急忙奔入。


  這時己經天黑,聽到牆角有人說話道:「這裏不是人境,施主可以趕緊離去。」


  他以為是和尚,就問:「師父為什麼在這暗裏坐著?」


  答:「佛家不說謊話,自身實在是吊死鬼,在這裏等替身的。」


  聶恐惧戰慄,過了一回說:「與其死於虎,倒不如死於鬼。我同師父一起住宿了。」


  鬼說:「不去也可以。但是陰間和陽世不是一條道,您承受不了陰氣的侵襲,我承受不了陽氣的炙烤,都不得安寧。各自佔據一個角落,不要互相靠近好了。」


  聶遠遠地詢問等替身的緣故。鬼說:「上帝愛好生命,不想要人自已傷害自己的性命,像忠臣的盡節,烈婦的保全貞操,這雖然是意外的橫死,同壽終而死沒有什麼區別,不必等替代。那因情勢緊迫困窘、更沒有求生之路的,同其他事情出於不得已,也交付轉生輪迴,仍然查核計算他的生平,依照善惡接受報應,也不必找替代。


  倘若有一綫的希望可以活命,或者因為小小的憤恨不能忍受,或者借此連累別人,放縱他的邪惡之氣,輕率地上吊的,那麼大大地違背天地降生萬物的心,因而必定使他等替身以示懲罰。所以囚禁之後,沉淪滯留,動不動達百年之久。」


  問:「不是有引誘人相替代的嗎?」


  鬼說:「我不忍心。凡是上吊時,為節義而死的,魂從頭頂上升,他的死迅速。為憤恨嫉妒而死的,魂從心處下降,他的死緩慢。沒有斷氣的時刻,各條血脉倒涌上來,肌膚寸寸都像要裂開,痛得如同用刀在碎割,胸腹腸胃裏如同烈火焚燒,簡直無法忍受。像這様要過十多刻,形與神才分離。想想這様的痛苦,看見上吊的人正要阻止,讓他趕快回頭,還肯去引誘他嗎?」


  聶說:「師父存這樣的念頭,自然一定要升天。」


  鬼説:「這個不敢盼望。只是一心一意地念佛,企圖懺悔罷了。」一會兒,天將要亮,問他不說話,仔細觀看,也沒有見到什麼。


  後來聶每次上墳,必定携帶飲食紙錢祭奠他,總有旋風圍饒左右。有一年,旋風不來,料想他因為一念之善,已經解脫鬼的處境了。


※ ※ ※


  人為惡必結惡果,非有大善力,無法改變其惡業也。佛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古人云:「千年幽谷,一燈譴照,千年之暗俱消。」此業力之大小,依其真誠度如何而定,若心能做到純淨至極(止於至善),能達此心境,則一切污染自然消滅淨盡,所以說,佛法以淨業為最上乘,如果心境不止淨,謂之有漏善業。如富人之濟貧,雖用款很多,如果有一點市惠沾名,或是祈求福報之心,則其善就不真切。又如窮人,力量單薄,以微款賑飢,全出於慈悲之心,沒有任何之念頭,此之善業比富者大的多,此即是難得純淨之心也。


  孟子曾說:「今人乍見孺子之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有納於其父母。」也就是說,見孺子之入井,其所起之惻隱心是純真的,直到把小孩救出後,此心仍然那麼純真,全無有絲毫居功之心,此則不易也。


  金剛經上云:「欲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以自己有度眾生之功。」又云:「菩薩布施,無人我相。」(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中間不見所施之物),此功德不可思量。若善心真切,一行可當萬善。所謂真善者,第一心地要光明純淨,第二要慈悲喜捨,果能如此,則此心如清淨大海,任何之罪業悉皆消滅,故世人當明真善,方能覺路宏開,歸回真道也。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一章 認明真善,歸思道途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白雲朵朵在人間

蓮生/文


  這世間很有趣,我很欣賞人間,早上一打開電視,就看見:


  歐美等國家,轟炸「伊斯蘭國」。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


  西非的「伊波拉」瘟疫。


  某個國家在慶祝國慶時,把殺人的武器,列隊演出。


  有一個國家說,我創辦的「真佛宗」是邪教。


  另外,台灣繼續爆出「食品安全」的問題。


  果然,這人間是非常複雜的事,不是嗎?


  而在我看來:


  「一點也不複雜。」


  只是:


  「很有趣。」


  問:


  「總之,你說說看,為什麼不複雜?用最簡單的道理講出來!」


  答:


  「我說,人間是有分別的,比如說,外國人本國人,男人女人,美女與醜女,富人與窮人,總統與老百姓等等。這樣分別下去,那就非常的複雜了。」


  「嗯!是複雜!如何是不複雜?」


  我答:


  「你看空中有白雲朵朵是嗎? ?」


  「嗯!沒有!」


  我答:


  「白雲跟人間果然無牽纏!白雲對任何一切都一樣。」


  高興出現就出現。


  高興消失就消失。


  我說:


  「你看,真佛密苑門口的玫瑰花,散發淡淡的玫瑰香,她對任何一個人有分別嗎?」


  「沒有!」


  「這就是了!」


  我說:


  「修行到了最高的境界,就像那一朵雲一樣,對人間不起分別。就像玫瑰花香一樣,對人間不起分別。」


  看啊!


  我是雲。


  我是玫瑰花香。


  我是太陽。


  我是月亮。


  我是星星。


  人們說你是正,你是邪,你是矮,你是高,你是善,你是惡,你是真,你是假,……。畢竟全無干涉。


  「生死呢?」


  我答:


  「沒有生死!」


  「快樂或憂傷?」


  我答:


  「沒有沒有!」


  「為什麼又有分別呢?」


  我答:


  「因為是人間,才有分別。如果解脫了人間,那一切簡單多了,是大圓鏡智,是法界體性。」


  「你怎能如此?」


  我答:


  「因為自心明白之故!」


盧勝彥文集246冊《自己與自己聊天》這一切都很有趣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申恕林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申恕林中落葉飄 世尊說法共相邀

   佛前許下追隨諾 抹去輪迴不再遙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四章 申恕林經


  許多人說佛法過於浩瀚,即使窮一生之時光也難以學習透徹、一窺堂奧,因此連帶影響了修行意願,和修行的動力。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雜阿含》第四○四申恕林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摩竭國福德精舍時,引領弟子大眾來到申恕林中,然後坐在於樹下。此時,世尊隨手抓起地上一把樹葉,並且問諸比丘們說:「我手中的樹葉多呢?還是大片森林中的樹葉為多?」


  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您手中的樹葉甚少,而此大片森林的葉子甚多,可說是多到難以計量,二者相差有百千萬億倍,甚至用算數或譬喻也無法比擬。」


  佛陀說:「的確如此,諸比丘們!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自所覺知,親見解脫之道,如實為大眾宣說的,正如同我手中握著的樹葉一樣,看起來為數不多。為甚麼呢?因為我所說的法,在法義上對解脫生死輪迴是有用的;對正法的修學也是有用的;對清淨梵行也是有用的;而且能引導眾人生起智慧成就正等正覺,趨向涅槃之故。


  至於森林中的樹葉,就有如一般的世間善法。在義理上,對解脫生死輪迴是沒有助益的,也對正法的修學與清淨梵行沒有幫助,更遑論想要依循這些世間法生智慧,成就正等正覺,達於趨涅槃的道路,因此我不向眾人宣說這些法。」


  由此經中所述可知,與解脫有關的法就如同佛陀手中的樹葉,與解脫無關的法如同森林中的樹葉。


  雖然佛陀所覺知的法,如同森林中的樹葉廣大,但除了能饒益眾生,脫離輪迴之法要外,就不多贅述。


  其實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並不是沒有邊際的萬事萬物,而是只有能被世人的六種感官,經驗到及認知到的東西才是「法」的範圍。


  在《雜阿含經》中佛陀指出「一切法」只包括十二入處,也就是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十二種名目。然而現今修行人卻熱衷將「一切法」擴大到不能經驗的臆測上,因此佛法發展日益儀式化、玄學化及神秘化,使得後人愈覺得佛法深奧難懂,因而望空門而止步。


  一個人的生命有限,不能將歲月投注在皓首窮經、「研究佛學」上,而是要從實踐的方法上,腳踏實地的勤策精進。當然更不要幻想求助於外力成就涅槃,因為每個人內在的問題需要自己來解決,需要自己來面對,如此才是修行正道也。


經典的智慧-第四章 申恕林經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枉殺十八人

  浙江臨海觀音寺中,從前有一法號含輝的和尚,年四十多歲,平日很守戒律。


  有一天,到街上散步,經過一家賣熟狗肉的鋪子,叫賣狗肉,這位平日戒律精嚴的和尚,竟也經不起陣陣狗肉香味的誘惑,頗覺垂涎欲滴,有一吃為快之感。


  他歸寺以後,全身發熱,身上生起十八個毒疽,每一個疽都像人頭一樣,痛不可忍。倘若他人看到他的疽,痛可稍止,如果遮蔽不給人看,更覺痛入骨髓,好像要他把疽警戒世人似的。遍請名醫,均告束手,無法治療。


  含輝和尚到這地步,自知是前世冤孽作祟,即忍痛跪在佛前,虔誦金剛經,以求懺悔。


  一天午睡醒來,恍惚中看到十八個沒有頭的軍人,從頸頷腔內發聲問:「你認識我們嗎?」


  和尚答:「不認識。」


  那群無頭顱的軍人又說:「你前生曾做金朝帶兵的統領,我們都是你部下的兵,你命令我們守山頭的隘口,其中有二人不守軍律,下山遇少婦一人獨行,予以強暴輪奸。少婦歸告其夫,其夫向你告狀,你沒有詳細調查是誰做這犯法的事,竟把我們共同守山的二十個軍人,全部以軍法處以斬刑。


  他們二人強姦犯法,固然應該處死,可是只他二人的事,與我們十八人全無關係,但我們十八人也給你枉殺,這樣的奇冤怎能不報!


  我們尋你已二百年,到今世才相遇,但你為僧守戒,有護法神衛護你,所以我們一直不敢對你侵犯,現在你看到狗肉就動念想吃,已經破戒,再也沒有護法神保護你,我們就不怕你了。你現在誦經要求解冤,姑且饒你三年,以後再來向你索命。」


  從此含輝和尚的毒疽,果然停止發作,直到三年以後,毒疽又復發潰爛而死。(取材自報應記實)


※ ※ ※


  殺人者,人恒殺之;因果律定是如此。然則,輪迴果報不足以收震懾人心之效,試看目下閻浮提地所發生之殺人事件,實以怵目驚心,猶不足以形容。為何殺人?為財、為名、為情、為氣,所有人世間所發展之事務及情緒均可以為殺人作藉口。


  殺一人,可以牽連到無數人之悲慟、損失,更有可能對社會、國家,造成莫大傷害。


  上天有好生之德,世人切宜體此悲心,止殺念、斂惡性。凡處於激動失智之際,能夠潛靜心思,裨利冷靜心神,改變意念,庶免犯下濤天大罪。殺人,不但陽法重罪重罰,冥律之業報亦重,若事涉弒親,並可能打入無間地獄,永不超生。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愛心的無限倍增

  特殊的尋母之路


  1994年2月,德國北部城市科部侖茲還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兒院就坐落在這萊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肅立在風雪中,顯得格外寂靜。


  這天早晨,孤兒院50歲的特麗婭修女外出辦事,走到大門口時突然隱約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她循聲找去,在門口的樹叢中找到了一個有著金色頭髮的男嬰。修女將他留下了,並給他取名德比。


  轉眼7年過去,德比在孤兒院裡健康長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卻有些憂鬱。天氣晴朗的時候,修女們帶著孩子們,穿過樹林,到河邊的青草地上散步。樹林邊鎮子裡的人們指著他們對自己孩子說:「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如果你不聽話。也把你送進孤兒院!」


  聽了這些話,德比非常傷心,他忍不住問修女:「嬤嬤,我的父母為什麼不要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德比的聲音裡充滿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迷惘。


  修女吃驚地問:「你怎麼會這麼想呢?」


  「大家都這麼說,我們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德比答道。


  修女安慰他:「雖然我沒有見過你的媽媽,但我相信她一定是愛你的,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母親。當年你母親之所以拋棄你,一定是很無奈的。」


  德比沒有說話,但是從此他仿佛突然長大了許多,經常獨自站在孤兒院的視窗眺望,窗外是萊茵河,靜靜流淌的河水帶走了德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親節,節日的溫馨氣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對母親的強烈渴望。那天每個電視臺都在熱播慶賀母親節的節目,他們拍攝了孩子們在母親節裡為媽媽奉獻愛心的鏡頭。


  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汗流浹背地幫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親在一旁看著兒子,激動得熱淚盈眶。德比對修女說:「我也想幫我父母幹活!你知道他們在哪裡嗎?」


  修女沉默了,幾年來,沒有任何關於德比父母的消息。德比傷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麼多母親,可沒有一個母親是他的。望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


  幾個月後,9歲的德比離開孤兒院,到附近一所小學讀書。一次課上,老師給學生們講了一個故事:「古時有個皇帝,愛上圍棋遊戲,決定嘉獎遊戲的發明者。結果發明者的願望是讓皇帝賞他幾粒米,在棋盤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兩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類推,直到放滿棋盤。結果最後是1800億萬粒米。總數相當於全世界的米粒總數的10倍。」


  這個故事讓德比的眼睛頓時亮了,他想如果他幫助一個人,然後請他幫助另外10個人,以這樣遞加的方式傳遞愛心,也許終有一天受幫助的那個人就是自己的媽媽。這個念頭令德比興奮異常,此後他每幫別人做一件好事,別人感謝他時,他總說:「請幫助另外10個人吧,那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


  那些受到德比幫助的人對這個善良的孩子充滿感激,更對德比這種特殊的傳遞愛心的方式感到震撼。他們像實現自己的諾言似的,幫助另外10個人,同時也告訴那些受到幫助的人去幫助10個人。一個愛心的無形之網就這樣在該市的市民中悄悄地展開了……



  德比絕對想不到,自己竟然幫助了德國著名的節目主持人瑞克,並成了德國的名人。


  瑞克是德國電視臺的資深脫口秀主持人,雖然50歲了,但穩健的颱風和風趣幽默的語言使他成為德國人愛戴的主持人。他的節目通常會對所謂名人進行毫不留情一針見血的揭露,並讓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品質敗壞的名人身敗名裂。也許是看到太多的社幷會黑暗面,也許是電視臺激烈的競爭和工作的壓力,2003年瑞克患上了憂鬱症,幾乎到了無法繼續工作的地步。


  lO月,瑞克向電視臺請了一年的長假,希望能在旅遊中放鬆身心,恢復健康。不久,瑞克旅遊到了德比所在的城市,他被萊茵河的美麗深深吸引,傍晚時分他獨自沿著河邊散步。突然他的心臟病發作,還沒來得及把藥從口袋裡拿出來就昏倒在地上。多虧在河邊釣魚的德比及時發現了昏倒的瑞克,他給醫院打了急救電話,把瑞克送到醫院急救。


  瑞克經搶救終於蘇醒了,當他得知是德比救了他時,他握著德比的手,萬分感激地說:「孩子,我該怎麼感謝你,如果你需要錢,我可以給你很多錢。」


  德比搖搖頭說:「如果你能幫助10個需要幫助的人,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


  瑞克不解地問:「可是你真的什麼都不要嗎?」德比笑著搖頭拒絕了。


  瑞克被這個奇特的少年吸引了,他留下了與德比的聯繫方式,並開車把他送到了學校。瑞克臨走的時候。德比再次叮囑:「請一定做lO件力所能及的好事!」瑞克低頭望著這個目光灼灼的少年,心頭一熱,認真地點了點頭。


  瑞克在這一瞬間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德比讓他感覺到生活的美好。此後他認真履行諾言,幫助了10個人。每次幫助別人,他都覺得心裡非常快樂,尤其是當別人對他真誠地說一聲「謝謝」時,他覺得自己的生命特別有價值。他結束了本來還有大半年的假期,提前回到了工作崗位。所有的同事都驚訝地發現瑞克變了,他變得樂觀豁達,樂於助人了。


  10件好事產生的魔力,改變了瑞克,他的憂鬱症就這樣奇跡般地好了。


  2003年12月1日,是瑞克脫口秀節目重新開播的第一個晚上,精神矍鑠的瑞克站在談播廳中央,對全國千百萬觀眾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以前我說了那麼多別人的故事,今天我要說說自己的故事……」他含著熱淚,用了整整半個小時講完了10件好事的魔力。最後他哽咽道:「也許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但是當我付出愛的時候,那種快樂真是讓我熱血沸騰。請你也去幫助lO個人,你的生命將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


  通過電波,瑞克的節目傳遍了德國的千家萬戶。人們都被這個故事深深觸動,很多人當即給瑞克打去電話,表示他們非常願意做lO件好事。還有更多的觀眾強烈要求把德比請到演播室,他們想認識這位元富有愛心的男孩。


  2004年1月,德比被請到了演播室。有現場觀眾好奇地問他:「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德比的臉紅了,他有些猶豫地咬了咬下唇,然後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沒人能料到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愛竟然如此深沉,而很多成年人整天忙碌在名利場,早就忘了自己的母親。德比的話觸動了人們內心最柔軟最人性的一部分,很多現場觀眾都熱淚盈眶。


  瑞克緊緊抱住了德比瘦弱的身體,說:「你的母親一定會非常愛你,你一定會找到她的!」


千萬母親的愛


  整個德國掀起了一股「做十件好事」熱潮,昔日冷漠的人們變得有人情味了,人們都盼望著自己所幫助的那個人正是德比的母親。


  德比的形象與聲音出現在德國的大街小巷,他的故事家喻戶曉。同時,電視臺加緊了對德比母親的尋找,然而德比的媽媽卻遲遲沒有出現。


  2004年2月,一件更為不幸的事發生在這個善良的少年身上。德比所在的學校,學生多是生活在貧民窟的孩子,有些孩子很小就加入了黑社會。德比成名後。就被那些壞孩子盯上了,他們認為成名的德比一定有很多錢。2004年2月16日夜晚,德比回學校的路上,被一群小流氓圍住。然而他們在德比的身上沒有找到錢,惱羞成怒的流氓用匕首將德比刺傷。


  德比的腹部以及肝臟被刺破,傷勢嚴重,倒在血泊中,直到兩個小時後才被巡邏的警察發現送到醫院。在醫院裡,昏迷中的德比一直在喃喃呼喚:「媽媽,媽媽……」


  電視臺24小時直播德比的病情,所有關心德比的人都在祈禱他能蘇醒。德國的幾十個大學生來到亞歷山大廣場,手挽手連成一顆心形,他們大聲呼喚:「媽媽。媽媽!」這呼喊聲感動了路人,他們紅著眼睛也加入到這顆「心」中,隨著人數的增加,這顆心越來越大。


  更為動人的是,自德比被刺後兩小時內電視臺接到幾百個女人的電話,紛紛表示她們願意當德比的媽媽。麗達是慕尼克大學的教授,她哽咽著說:「像德比這樣的好孩子,做他的媽媽我感到自豪。」


  35歲的塔麗娜多次打進電話說:「我從小沒有母親,我也非常渴望有母親,我非常能理解德比的心情。」


  還有一個電話是來自科部侖茲市的名叫裘蒂的女人打來的,她的孩子幾年前失蹤了,一直在尋找孩子的她動情地說:「如果我的孩子像德比那樣思念著我,我覺得太幸福了。我希望我能成為德比的母親,用一顆母親的心真誠地愛他!」成千上萬的電話湧向電視臺,成千上萬個母親表達了她們最誠摯最迫切的心聲:讓我做德比的媽媽吧!


  可是德比只能有一個母親,電視臺只能選擇一個人作為德比的母親去照顧他。時間緊迫,經過大家的激烈討論,一致同意讓裘蒂做德比的母親,因為她就住在德比所在的城市,而且口音和德比相同,會更有親切感。


  2004年2月17日早晨,昏迷多時的德比睜開了眼睛,裘蒂捧著一束美麗的百合花出現在德比的床邊,握著他的小手說:「親愛的德比,我就是你的母親。」


  德比仿佛看到了太陽一般,他的眼睛突然亮了,他驚訝地說:「你真的是我的母親嗎?」裘蒂含著淚用力地點點頭,在場所有的人也都朝德比微笑著點頭。兩行熱淚從德比的眼睛裡滾落:「媽媽,我找了你好久啊!請你再也不要離開我,好嗎?」


  裘蒂點點頭,哽咽道:「放心吧,媽媽再也不會離開了。」德比蒼白的小臉露出了笑容。他還想說更多的話,可是已經沒有力氣。這是德比在人間停留的最後一天,他的手一直握著裘蒂的手,不肯鬆開,他也不願閉上眼睛,他要多看一眼母親,在場的所有醫護人員的眼淚就沒有幹過。


  2004年2月18日淩晨2時,德比閉上了眼睛,永遠離開了人間,他那只握著母親的手一直沒有鬆開。


※ ※ ※


  誠愛乃是人與人和諧的原動力,誠愛亦是社會安詳的根源,除此之外,則社會將漸次冷酷無情而趨於狠毒也。然今社會之所以會如此的冷漠,主在於失去這【誠愛】已久矣。


  近來社會常可見到親情疏遠,友情背離,人情散亂,更加上整個社會之失去了關愛,每個人誠本之心淹沒,到處出現恐怖、離情之情節,能不令人膽寒乎!故而當省思【誠愛】之喚醒,才能使其恢復溫暖的人情、和樂的親情,更能使整個社會的【仁】情發揮其愛意,否則將更加沉落也。


  世人當知【誠愛】出自己本質之愛,並無任何之掩飾,也無任何之做作,只是世人受到凡境塵染,使之煙滅與隱藏,無法放大光明耳。今日在此呼喚世人能多孕育己身賦有無比溫馨的【誠愛】,將己之真靈能確實的展現出來,社會自可安和矣,齊心勉之。


思歸覺路-第十二章 誠愛的孕育

敬而遠之

蓮生/文


  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某人買了一罈好酒,放在小院子。


  第二天,酒少了五分之一,某人便在酒桶上貼了「不許偷酒」四個字。


  第三天,酒又少了五分之二,於是某人又貼上「偷酒者重罰」。


  第四天,酒還被偷,所以主人就貼上「尿桶」二字,看誰還敢喝。


  第五天,酒桶滿了,主人哭了。


  第六天,他再次於酒桶上貼了「不許偷酒」四字。


  第七天,很多人都哭了。


  (這則故事,是教大家要深思的,人間就是這個樣)


  我自己有這樣的經歷,蓮香師母召請侍者時。


  一名女子說:


  「願要當我的晚年侍者。」她言詞懇切。


  我說:


  「好。」(我開始觀察)


  隔不久,她說:


  「至少要給我電話。」


  我說:


  「好。」


  有一陣子,我忘了給她電話。


  她,憤憤然。


  又一陣子。


  她又憤憤然。


  見面,憤憤然。


  電話,憤憤然。


  我吃驚,大覺悟。這名「憤憤然」的女子,如果真的當了我的老年侍者,保證,有一頓沒二頓的餓死了。


  我想到孔子的話:


  「唯小人與女子難養!」


  「近則不遜,遠則怨。」


  天啊!


  她能當侍者嗎?如果當了我的老年侍者,我豈不是被她活活氣死!


  我想到:


  「敬而遠之!」


  (我知道,人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百依百順的。但,總不能當了侍者,我要對她百依百順吧!彼此已顛倒,她是主人,我是侍者了)


  我只好:


  「敬謝不敏,敬而遠之。」


  詩:


  十個指頭如芽子筍

  有時候會偷偷傅粉

  但

  家事嫩


  氣息咻咻然

  這也不對勁

  那也不對勁

  隨時隨地皆憤憤


  我感覺到很困頓

  小人

  女子

  孔聖人的話

  真準


  趁還沒有成形

  趕緊遁


盧勝彥文集244冊《心的悸動》敬而遠之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氣質之表現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做人要謙虛。何謂:「謙虛」?


菩薩:做人,待人接物要有禮貌,要客客氣氣,要低心下氣,能忍人不能忍之事,這才算是高尚的品格。


人格要被世人所肯定,不簡單啊!人格是由人做出來的,一切的好壞,就看你們的所作所為。做得好,大家稱讚,做不好,大家嫌棄。是以,做人要光明正大,要做得好,要做得徹徹底底、清清白白。


陳生:何謂:「綱舉目張」呢?


菩薩:就是條目分明的意思。做事情要做得清清白白,處事也要處理得當。


所謂:「觀書覽卷解心疑」,就好比你們看書看到一個生字,第一個步驟,就是查字典,至少就能概略的了解該書的含意;其次,要仔細研讀,反覆推敲,細心體悟,就能解開整個疑惑了,亦即是「開卷有益」。


所以,做事情有時候也要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賭一時之氣,招來災禍。尤其口舌之災最多,一旦你們說錯了話,不能收回,潑出去的水難以收回,切記這一句話。


陳生:常言道:「奉行道德服膺拳,猶似緩步履冰淵,樂忱表現正氣添,世路風霜覺炎涼,人情冷暖嘆滄桑。」凡此種種,正是我們煉心忍性之修行妙方。


菩薩:青天白日真節義。


但願世人能夠明白天地的浩瀚,人貴居其中,秉持天地之陰陽兩氣,精氣神凝聚,行持中庸大道,自然而然,浩然正氣即會油然而生。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春秋時代,西施是位出名的美女。有一次,西施害了心病,皺眉蹙額地走在村裡的路上,樣子還是很好看。


西施的鄰居有一個醜女,看她捧心皺眉的模樣很美,故意用手壓著胸口,皺眉蹙額地走在村裡的路上。可是,村裡面有錢的人看她這副德行,都嚇得趕緊關起門來,不敢出來;貧窮人家看見了,也慌慌張張趕緊地逃開了。


菩薩:哈!……。醜女只知道美,卻不知道怎麼樣才叫做美,實在可惜啊!


內在美,是從內心流露出來。內在美就是內容,內容不錯,便是無過,內容不好,就要修飾。美的標準,當然要在自然之下,出於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會是動人的美。若是經過人工的矯作,所產生的美,只能粉飾一時。


一個人真正的美,應是那一顆未經雕琢純真善良的本心,唯有此心,才能散發出人性光輝的美。


人生在世,做人不可虛假,短期之內,他人或許不了解,但是日久見人心,為人所識破,就會被察覺,甚至於被拆穿;所以,待人接物,必須誠實以對,不要自欺欺人,以免自食惡果。


現在修道是在蘊涵德性,至於「德性」是什麼?就是誠於中,行於外,真心想幫助他人,但不求回報,默默的做,才是真德行、真功德。


所以,諸子要養德,德不是用口說的,德是真心的流露,實踐力行的;至於德性的好壞,乃是要讓人去感受的。


每個人給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就是每個人的特性,這個特性就叫做:「氣質」。氣質就是內在的表現,是言語無法形容出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受,也就是靈性與靈性之間的感覺。


是以,今日你們修道,就是在追求自己的內在美,亦即是品性、心地、風度、談吐的美,藉由修道、行道的力行過程,而得以再提昇、再昇華。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三章 奉行道德‧拳拳服膺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真如之性

  懷深禪師,號慈受,俗姓夏,壽春府六安人。他十四歲時祝髮出家,後為雲門宗僧人長蘆崇信之法嗣。他曾住真州資福寺、焦山禪寺,宣和三年奉詔住持洛陽慧林院。


  靖康之亂後,曾入天台山,再入蔣山。後退居洞庭倉山居顯塵庵,應請為思溪圓覺寺第一祖,因疾而卒。


  懷深說禪,倡導學人證得各自心中的真如佛性。他嘗道:「涅槃生死兩般名,正眼觀來一性靈。五蘊山頭雲散後,大千沙界月長明。」


  他說這一段光明「輝天鑒地,耀古騰今」、「無生死、無去來、無壽夭、無窮通。」這種閃爍著無上菩提的光明,只能有待自心的體悟。


  他曾經說法云:「不是境,亦非心,喚作佛時也陸沉。箇中本自無階級,切忌無階級處尋。總不尋,過猶深。打破雲門飯袋子,方知赤土是黃金。」


  又有〈退步〉偈云:「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松門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 ※ ※


  (接上回)故景岑云:學道之人不悟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嗟夫!世人以奴為主而不知,認賊為子而不覺,是以,世尊教人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斷,則諸識無依,復我元初常明本體。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是以,齊襟必舉領,整網要提綱。昔尹師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淨,天理時時現前,識念自然污染不得。


  譬如杲日當空,魍魎滅跡,此一心地法門,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儒曰靈臺,道曰靈關,釋曰靈山。


  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乎此靈明一竅,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論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蓋此竅乃神靈之臺,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


  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淨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待


虛原雜誌197期-涵養本原護真靈(三)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錯誤意識之帶動

  那天,我去夜市,有四男一女(女的是半盲人)五個盲人在唱歌,自彈自吹自唱,唱得很用心也很好聽。圍觀的人很多,但場地中心的塑膠桶中卻空空如也。


  「媽媽,給他們錢吧。」


  一聲稚嫩的童音在我身邊響起,我循聲望去,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在拽著她美麗的媽媽胳膊,哀求著。


  「不給。」小女孩被生生拖走了,回身的一眸滿是淚水,那種無奈的眼神,深深的把我震撼了。


  我掏出二十元錢,放入桶中。在眾多不屑、嘲弄和疑惑的目光中,逃之夭夭。


  身後那個女半盲人的一聲「謝謝」,在空中瞬間炸響。錢不多,但心安了。


  世界怎麼了,讓生命如此不堪重負,讓人心變得如此麻木?但願那個小女孩的一顆善良純真的心,長大後還能保持下來,不要像她美麗的媽媽一樣,身美心不美。


※ ※ ※


  現今社會一股歪風,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不管是對或不對,一窩蜂的不分青紅皂白跟著去做,這實在令人想不透。此等之社會意識可說是社會民眾心理之毒,受一些不明的鼓動而造成的,此等之事如果是好的,世人可舉手贊成而且跟著去做是對的。但這裡頭甚少是正確的,而大家跟著做,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造成社會人心的不平衡,這都是世人應該加以醒覺的地方。


  相反的,如果類似此種之舉動,用來社會救濟那該多好,現今社會尚有許許多多須要改善的道路、河川、貧困的問題,有沒有人發動百元捐款來解決這些問題呢?同時如遇到此問題,你會贊成參與嗎?社會上就有甚多需要捐獻解決的事務,實在太了,誰人去關心呢?誰人去做呢?怎可一窩蜂不分事理跟著胡鬧,這不顯得你個人太淺顯了嗎?如今提出此等問題,是要世人明白用智慧做自己該做、應做,且必須做的事來勉勵自己,別當愚癡之人也。


世態迷失與醒覺-第四十章 混亂意識的醒覺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仁者心動

蓮生/文


  六祖慧能禪師得付法後,依五祖弘忍禪師的指示,須隱居去。


  六祖問:


  「當隱何處?」


  五祖答:


  「逢懷即止,遇會且藏,俟時行化!」


  六祖慧能禪師,在獵人中,共隱居十多年,避開追殺,隱居於「懷集」、「四會」之間。


  到了「儀鳳元年」,至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槃經》。


  當時風吹幡動。


  有二僧人爭議:


  一個說,是風動。


  一個說,是幡動。


  二位僧人爭來爭去,六祖上前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一聽,知六祖非常人,便邀六祖,問風動、幡動之義?



  我在此告訴大家:


  不是風動--如果是一位無「觸覺」的人,他絕對無法感應到風在動。


  不是幡動--如果是一位無「視覺」的人,他同樣對幡動亳無感覺。


  能夠感應到「風動」、「幡動」,全是我們每一個人「心」的作用。


  你以「見聞覺知」,才能知道「風在習習的吹」。


  你以「見聞覺知」,才能知道「幡被吹的颺揚」。


  這全是「見聞覺知」的作用。而「見聞覺知」是什麼?


  答案是:


  「心」。


  這就是「風動」、「幡動」之義!



  聞於「心」,佛教有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眼(色)--見性。


  耳(聲)--聞性。


  鼻(香)--嗅性。


  舌(味)--知性。


  身(觸)--碰性。


  意(法)--覺性。


  意根--總性。


  阿賴耶--佛性與諸性並存。


  《楞伽經》有言,「自性清淨心、質多心」。


  原則上說來,「心」有主體性,「心」有分別義,在這方面,唯識家討論的很多。


  我在此,只是想說:


  「佛性與其他七識心,是並存的,所有的心,全是佛性所流出。而佛性又是亘在而清淨,不受污染的。學佛的人,不可不知。」



  印宗法師後來知是「六祖」,便以弟子之禮,請六祖講述禪要。


  「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士於此演無上法,度無量眾。」


  六祖在大梵寺轉妙法輪。


  門人集結,就是《六祖壇經》。


  後返曹溪,法雨大,度眾生,眾生受惠。


  《心地觀經》曰:「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盧勝彥文集188冊《送你一盞明燈》風動幡動的爭議

身不用德,而望德於人,亂也。

  顏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請教朋友之間相處之道,夫子回答他說:「君子對於朋友,即使認為對方有所不當,也仍只說自己不瞭解他是一位仁愛之人。念念不忘的是朋友過去對自己的恩德,不記過去的仇怨,這是仁德之人的存心啊!」


  武叔在與顏回交談中,過多地去指責他人的錯誤,並加以評論。


  顏回見了說道:「本來承蒙您到這裡來,應該使您在此有得一點利益。我曾聽夫子說過:談論別人的不是,並非能顯出自己的好處;講別人的邪惡,也不能顯出自己的正直。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論,指責自己的錯誤,而不去批評別人的不是。」


  顏回對子貢說道:「我從夫子那裡聽說:『自己不講禮儀,卻希望別人對自己有禮;自身不講道德,卻希望別人對自己有道德,這是不合條理的。』夫子的這句話,不能不深思啊!」


《孔子家語‧顏回第十八》


※ ※ ※


  娑婆世界,一個人一樣心,皆希望自己生活的自由自在毫無牽掛,並且任何時間都沒有令自己為難諸事產生,但有不少眾生總是將自我意識強制性的加諸在他人身上,硬是要勉強他人進行非自願的種種事情,造成他人之痛苦與無奈。


  芸芸蒼生,誰不渴望隨時隨地都能有自我發展空間,往往就有那麼一些人,光是想著自己認為什麼事情應該如何,就硬要人人都得依照自己的決定行事,眾人只要稍有未能依從意思者,就惹來不滿及怨怒,實是眾生之盲點所在。普天之下,有太多人總是用自我之觀點在看世界,不但喜歡以自己的生活模式看待眾人,若是有人遲遲未能與自己之生活模式相迎合,便認為此人乃迷失本性,有時將令人感到無可奈何。


  眾生置身於娑婆之間,必須要有正確認知,一樣米養百種人,每一個人都有其優缺點之處,凡事必須以好的方面去欣賞,才能從他人身上學習到珍貴的道理;凡事僅能要求自我嚴謹,但不能以自我思維硬性框在他人身上,因為他人有他人之生活方式及做事原則,就如同自我有不變的原則及生活模式。或許以自我的標準去看世間,會發現不少人生活鬆散、做事不能積極,但本身的積極在別人眼中,亦極有可能是一種可憐,忙得像牛一樣,絲毫不得清閒,兩者相較之下,究竟孰對孰錯,欲使用常理看待,實在很難判定,唯有各自體會才能知悉。


  俗世之間,同樣的事情很容易發生,當我人以為對方錯了,或許同時我人在對方的眼裡也是錯的;因此,凡事但求諸己,莫以框架束縛於他人,如此才能四時無災,八節有慶,皆大歡喜也。


現代修子之常見毛病-第七章  自意迫他行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鐵眼藏經

  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後的千餘年中,日本國內一直沒有大藏經的全卷板刻。要麼像電影中記錄的那樣,九死一生從中國、朝鮮傳入,要麼就得靠島內僧人一頁頁地手抄,這對於佛經的學習和傳播,無疑帶來了諸多不便。


  到西元十七世紀,有個名叫「鐵眼」的年輕僧人,發下宏大誓願,要刻印日本的大藏經。


  鐵眼(1630—1682),日本黃檗宗(日本禪宗三派之一,由中國明代禪僧隱元龍琦東渡開創)僧人。肥後(熊本縣)人,俗姓佐伯,法名道光,字鐵眼。


  他十三歲出家,二十六歲參訪隱元龍琦,後來師事木庵性緦,並嗣其法。他有感於日本島內佛教經典的匱乏,致力於大藏經的翻刻。


  修行的師父都知道,大藏經,是佛教所有經、論、律典籍的總稱,皇皇六千余卷,洋洋數億之言,單是刻印用的板木就需要十多萬塊,能堆滿幾間房屋!正是因其工程浩瀚,費用巨碩,中國與朝鮮的大藏經刻板,大都是由朝廷主持完成的。


  鐵眼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和尚,除了身上的衲衣外,可謂一無所有,要憑個人的財力完成這一耗資無數的浩大工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然而,鐵眼和尚面對人們的嘲弄與諷刺,毫不退縮。他決心用化緣的方式,日積月累,募集刻經所需的資金。


  著手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地來到了萬福寺(日本黃檗宗的本山)附近的一座大橋旁,準備向過路化緣。那時天色尚早,橋頭邊還靜悄悄地,沒有人影。


  一會兒,第一個過橋者走來了。那是個性格倔強、腰懸寶劍的武士,雄赳赳地邁著大步。鐵眼和尚趕緊趨前幾步,合十施禮道:


  「貧僧誓願開刻大藏經,請施主大慈大悲,多少布施一些吧。」


  不料武士斜瞥了和尚一眼,對眼前的鐵眼禪師視而不見,大步流星地走上橋頭,揚長而去。鐵眼和尚邁著小快步追上去,跟在武士後面,低聲乞求:「請多少捐一點吧。」


  「不!」武士拒絕得乾脆,沒有任何餘地。


  鐵眼不緊不慢地跟著他,不依不饒地說道:「施主,這是日本第一部大藏經,功德無量,拜託了!」鐵眼懇求得動情。


  「不!」武士惱怒地轉回身來,一拍腰間的利劍,「滾開!你再糾纏,我就不客氣了!」


  「無論如何捐一點吧。」鐵眼回敬他以慈眉善目與不卑不亢的微笑。


  武士一臉厭煩地揮手,鐵眼滿面堆笑地央求。就這樣,鐵眼和尚跟在武士後面糾纏了足足有十幾里路,而且看樣子,哪怕武士走到天涯海角,也一定會追隨到底。


  最後,那個剛愎固執,鐵石心腸的武士也不得不認輸了。他停住腳步,轉過身來,無可奈何中夾著惱怒地說:「真是個囉嗦和尚,少見!拿去吧,呸!」武士啐了一聲,隨手扔下一文錢。


  「謝謝施主!」鐵眼連忙俯身從地上捧起那文錢,歡喜誠摯地朝武上行禮致謝。


  這一來,武士反倒覺得奇怪了,上下打量鐵眼一番,問道:「和尚,你老遠地緊追不放,只討到一文錢,卻這樣的歡喜,究竟是怎麼回事,說來聽聽。」


  鐵眼和尚表情愉悅地回答:「今天是貧僧立下大願行乞化緣的第一天,而您是第一位施主。如果不能化到這一文錢,或許貧僧的心志就會因此而產生動搖。如今承蒙您慷慨施捨,貧僧對於成就大願已經確信無疑,所以,為此感到無限欣喜。」


  從此,鐵眼禪師以萬福寺寶藏院為根據地,風雨無阻地站立橋頭化緣。他還巡遊諸國,廣受佈施。不知經歷了多少磨難,終於募集到了開板的資金。


  但是不幸的是,國內恰逢罕見的大饑荒,許多難民活活餓死在逃荒的路上……。


  鐵眼和尚見此情景,毫不吝嗇地將千辛萬苦籌集起來的錢款,統統捐獻出來,開設粥棚,救濟災民。於是,他千辛萬苦化來的錢財,沒有變成他夢寐以求的經板,而是變成了粥飯,吃進了人們饑餓的肚子裡。


  鐵眼無怨無悔,從頭再來,再次踏上了漫漫乞討路。然而,他二度募化的善款剛剛湊齊,一場特大洪水從天而降,大批受災的民眾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救人要緊!鐵眼禪師在此捐獻出所有資金,將許多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民眾拯救過來。


  當鐵眼禪師開始第三次募集資金的時候,他的義舉感動了全日本所有的人,得到了十方善信的支持與佈施,人們紛紛解囊,助他滿願。


  恒志如鐵,蒼天不負。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卓絕的奮鬥,鐵眼禪師開刻的大藏經終於在延寶六年(西元1678年)完成了,世稱《黃檗版大藏經》。


  這部長達六千七百七十一卷的大藏經出版,是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壯舉,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佛教文化領域。為了紀念鐵眼禪師的豐功偉績,這部藏經又稱為《鐵眼藏經》,天皇為他諡號「寶藏國師」。


  修道無難,最怕心難;成事不難,最怕困難。


※ ※ ※


  世間修子時以口說勸人向善,此舉僅止於一時;而經典教化,非止於道人向善而已,更能從文字妙法開啟人們智慧,明善修身,覺悟解脫,利益眾生不在言下,且文字教化能推至萬世之時,有道是「一時勸人以言,萬世渡迷以書」。


  對此修行者能從經典中蒙受啟迪,應深感天恩浩大,自勵精進,更要懂得抱持「兼善天下」為己任之大悲、大愛心懷,以「體天行道」列為己身之工作,代天宣化,齊力普渡眾生,這樣才能負起修行大責。凡參與以佛道經典、聖書等善理書籍作為弘道、勸化之工作者,即是在「開闢一條道途」。蓋有路就有人走,此必然之理,即往後不知可推延到何年代,也不知會有多少世人踏入修途,然可預期的是不管流傳到何年何代,都將會有絡繹不絕的人步上道程,此所以為何須開闢道途,其理在此也。


  盼世人能善用有生之年,多盡點心力、多付出些,來共同繼續不斷的開拓善道。以量力助印,並予以廣泛流傳到寰宇各地域,使更多之人都有機緣接觸善道,踏入道程,以修回仙鄉,這也就是修子長遠持恆且不可輕忽之弘道工作。

撥冗讀書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孫權曾鼓勵呂蒙和另一名將領蔣欽說:「你們現在擔任要職,掌管軍事,應該多多讀書,以增加見識。」


  呂蒙抱怨,軍務繁雜,恐怕不容許撥冗讀書。孫權說:「我不是要你們鑽研經書做博士,而是要多讀書,了解過去的事。況且你們再忙也沒有我事情多,我小時候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有《易經》沒讀過;自從掌權江東而統領國家大事以來,又讀了《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紀》〉和各種兵書,我覺得獲益良多。」


  當時,孫權又以劉秀、曹操之手不釋卷、好學不倦為例,鼓勵呂蒙和蔣欽撥冗讀書,並開出書單,包括:孫子兵法、六韜、左傳、國語、史記、漢書、東觀漢紀等書,勉勵兩位多加研閱。


  於是,呂蒙發憤用功,增廣見識,孫權、魯肅對他讚不絕口。由此觀之,孫權勸勉呂蒙的話,意思很明確,將領讀書,不是要鑽研經書,而是要藉著讀書,了解過去的事。


  古人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書是最好的精神糧食,也是作者經歷過許多成功或失敗的人生經驗所體悟出來的心得結晶。在許多的聖賢傳記中,記錄著他們如何運用睿智去面對人生,如何克服萬難走過失敗,如何精進奮發而得到成就。能在其中效法他們偉大的精神和作為,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學習,可以啟發你們的智慧,可以充實你們的心靈,提昇你們的人格。


※ ※ ※


  文在於一人,有其氣質之表現,不文則粗魯,粗魯則性暴行乖,逆理而為,無法達到內心修持的工夫。故「文」在於一個人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必須受「學問」之薰陶才能明理,始可正心,那在處世上是有相當的助益的。


  同時,知文可達理、可達禮、可正行、不偏邪,這就是習文之旨要,故其對一個人內裏的激揚具有正面性的意義。故而能多在正義之文上研議,多見廣書文,對於一個人其功助莫大也,盼能明知而思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文正理直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我所欣賞的古人

蓮生/文


  近期讀古書頗多,讀古書,對我這個人縱然「無用」,「無三小路用」(台語),但欣常一些些古文,自也消遣了一些時間。


  莊子說:


  「有道之士,只是全力以赴修真養性,若有多餘的精力,才去治國平天下。至於治理國家,只要用糞草之類的糟粕『土苴』去應付即可。」


  我喜歡老莊,尤其莊子的這句話,讀來令人大大歡喜。


  我說:


  「治國用『香港腳』去治便行!」(癢)


  又說:


  「平天下,用『拉屎拉尿』去平便可!」(通)


  哈哈哈!爽快!爽快!


  莊子把治國平天下,列為最下等,這真是大快我心也。


  我喜歡老莊的自由思想,修真養性之風,真是「心閑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次一等的,我欣賞,李白。


  李白說:


  「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


  李白是「狂」,但,也只是輔助皇帝,並不取而代之。


  例如:孔明者也,張良者也、晏嬰者也,管仲者也等等。


  他們都是有「文化水平」的,也是心胸寬闊者,自然有不凡的表現。


  至於垃圾人物,我認為像陳勝、吳廣、劉邦、朱元璋、洪秀全之流,他們則去爭帝業,野心企圖心表露無餘。


  我只看見:


  「狼心!」


  「豹子膽!」


  根本是「野獸」本質。


  我欣賞張良:


  「用之則為帝王師,不用則為幽谷叟!」


  張良的最後是不知所終,隱退去也!


  韓信、蕭何根本是「雜碎」。


  司馬光也不錯,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認為:「士夫沸騰、黎民騷動」。


  其結果是被罷黜,還歸洛陽,閉門編〈資治通鑑〉去了。


  我喜歡:


  孔融、汲黯。


  不喜歡:


  曹操、張湯。


  我總覺得,歷史的興衰,是在「人心」。如木在根,如燈在油、如魚在水,如鳥在翼,這是必然之理。


  木無根則死,燈無油則滅,魚無水則不存,鳥無翼又如何飛。


  如此推之:


  人主失人心則亡。


  人主得人心則與。


  (在現代講起來,就是群眾力量)


  我隱居閉關,搜購了很多的古書,就在右書中和古人神交了起來。欣賞了大半天,結果最後,還是欣賞了自己。


  我得到隱居之樂,五年了,我的快樂,是最有權勢的人享受不到的,最有錢的人,享受不到的。


  我是老子!


  出涵谷關了!


盧勝彥文集183冊《走出紅塵》我所欣賞的古人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言語談吐宜柔和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明朗,雲城繚繞美不勝收,不久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街道上。〉


在這個街道上,遠處有一個小吃攤,小吃攤裡的客人大都是西裝筆挺,有一桌的客人不知怎麼了,竟然互相爭吵了起來,爭吵的情況是愈來愈嚴重,最後在鄰桌的客人當中,乃有一名壯漢,聽得臉色發紅,怒氣沖沖,非常的火大,於是在受不了的情形下,揮拳朝吵架的客人打去,正中臉鼻,那位客人被突來的一拳揍得鼻血直流,在這個時候,與其吵架的同桌友人,見到這種突發的情況,倒是感到非常的訝異,一時間全場的所有人都楞住了,所有人完全都未發一語,至於打人的壯漢,在情緒發洩完之後,言道:「別再吵小」,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繼續吃東西。


菩薩:賢生啊!言談之間,千萬要記得輕聲細語,縱使與他人在言論上面有所意見之不合,亦不能與他人怒語相向,否則,有時候事情就不是那麼容易能解決的,就像方才所見,原本僅是單純二個人的爭執吵鬧,卻由於爭吵的聲音由小而大,爭執到彼此都無法控制住情緒,隨後自然就會聲音愈吵愈大聲,此時就很自然的吵到周遭的所有人,這些人員當中,若是碰上有個性不容易沉靜的人,就會逐漸的火爆脾氣一直上升,原本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就因為被那股吵鬧聲惹得自己火冒三丈,故而上前揮打正在爭吵中的人,以表示警誡,然而那位被揮打的人,碰到這種事,豈不是自我尋找麻煩了嗎?


邱生:不過,任意打人,不是該被糾正嗎?


菩薩:當然,任意打人者本身是錯誤的,但若這一個錯誤之行為,可以令社會營造出更祥和,能使地方提升更大的安寧,那麼這種錯誤將不再是錯誤了。


邱生:但被打者,不就白白挨別人拳頭打了嗎?


菩薩:在這種紛亂不已的情況下,縱使訴之以法,自己卻也不見得,能夠在法字上可以站得住腳,因為社會上,人人都有捍衛自己耳根清淨的權力。


邱生:原來太吵也容易招來禍端,看來大眾還是多學習柔和之言語,在生活上實際運用,才能遠離一切人禍爭端。


菩薩:言語必須柔軟和順,眾生對談之間自然要柔和才好,因為人群是講求和睦相處的,社會是追尋祥和寧靜的,世間之祥和與安寧,都必須先從言語方面開始,有了柔軟的言語,人與人之間溝通就更祥和並且順暢,唯有先從二個人互相間的對待開始祥和,才能進一步達到祥和社會的程度。


邱生:原來祥和社會的源頭主要關鍵點,就在於言語,大眾可得加油了。


菩薩:賢生再瞧瞧另外一端看去。


邱生:走了一段路程,在一個會議場上,有十數名成員,正在商討一些事情,每一個人都有其治國理想及發表的方式,同一件事情有意見相同的,亦有抱持著不同意見的人,雖然各自表達彼此理念,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爭端,意見被採用的成員,獲得其他不同意見者的鼓掌祝賀,那些意見被採用者亦對其他不同意見者鞠躬,並表示感謝你們提供不同的意見,氣氛相當融洽。


菩薩:言語之柔和,並不單單僅是在聲音的音量大小而已,更是廣泛的指向團體中少數服從多數的雅量。


邱生:以前的老師們,經常的教導學生們,少數要服從多數,但曾經也有少數成員產生不滿而鬧事的。


菩薩:古人皆有承認事實對錯的精神,每一件事情的結論,既然能夠受到多數人的贊同,那麼就表示說,眾多人的觀點,乃是屬於該結論的,這就是事實的真相,至於不同意見者既然僅佔少數,便應該站在祝賀,秉以恭喜的角色配合進行,並且從中予以支持著,能夠擁有這樣的精神,才可以讓事情做得順利,並且能夠做得比較迅速些,如此便為言語柔和所呈現的境界了。


邱生:原來少數服從多數,乃是一種美德,能給予已經決策好的事情給予肯定,並且加以支持,這就是群眾所想要尋找的,社會祥和之關鍵點,這個重要的關鍵點,便在於言語的柔和,為人處事的精神態度所在,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是這個柔和而已。


菩薩:然也,落實柔和之言語,並且持之以恆,便能使善緣廣結開始,使德行深厚,善緣無非先透過言語以結其善,接下來才是其它的應對,能夠施行得當,善緣必廣也。


邱生:看來大眾要加強言語上的柔和了。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吾回!


第廿一回 言語談吐宜柔和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紅塵苦海

  按道元禪師高僧碑文傳《繼燈錄》,日本永平道元禪師,姓源氏,本國村上天皇九世之裔。


  七歲讀毛詩左傳及諸經史,不由師訓自然通曉。童年時期道元禪師即遭遇母親病故:「人啊,為何逃脫不了這世上的紛爭,病痛和死亡?願你能找到超脫這些苦痛的道路……」母親臨終前留下的遺言深深地刻在道元禪師幼小的心靈上。


  於是年僅十四歲的他遂投舅氏臺山良顯法師出家。到二十四歲時,本地的禪師已經難以回答他的問題,於是他毅然泛舟前往大宋,遍訪名僧,參學禪理。


  經過苦苦的尋覓,他終於在天童山找到了高僧如淨禪師。靜修四年之後,道元在參禪中明心見性,達到了「身心脫落」、「目橫鼻直」的高妙境界。


  回到日本,道元一心弘揚佛法,這引起了本地比墟派僧侶的猜忌和攻擊,於是他遁入山林創隱居永平寺,以其純粹的禪法和高潔的人格吸引了大批信眾的追隨。


  禪師的晚年,盛名傳入為惡鬼冤魂纏繞的北條時賴耳中,道元應邀覲見,用「揮劍斬明月」的禪機開示時賴,驅走了他的心魔,聲名大振。


  道元終身以弘法利生為己任,最後在蒲團上安然圓寂,留下辭世詩雲:「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 ※ ※


  生老病死苦,乃人身之五劫也。既能為人,生於世間,均無法脫離生老病死苦之五劫。茲將五劫分述如下:


  生之劫:人生於世間,或生為賢士、豪傑、英雄或生為富貴、貧賤、孤獨、壽天,此乃生之一劫。


  老之劫:人居於五倫之內,男當婚,女當嫁,生男育女,為功名,為積財而奔波;為事業,為生計而奮鬥,轉眼間兩鬢已斑白,此乃老之一劫也。


  病之劫: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或受風寒而感冒,或生瘡癰,或罹車禍折斷手足,或因積勞而生疾病,或精神不常,或氣血枯衰,扶杖始能行,或飲食不正常而傷腸胃,此皆病之一劫也。


  死之劫:一旦無常,拋妻離子,萬事皆休,雖有高樓大廈,田園土地千頃,黃金萬貫也不能帶去,將留與他人執管,此死之一劫也。


  苦之劫:在世命途多舛,無法營生,三餐無著。或無惡不作,魂歸地獄,受盡嚴刑,期滿轉入畜道。受人千刀萬割,煮煎而後食之,此苦之一劫也。


  自古以來,有生便有死,在世若癡迷不悟,未知行善修功以解厄,均難逃此五劫。所以欲修脫此五劫者,必須立身向善,外則造功立德,內則修道養性,則此五劫自能大而化小,小而化無。譬如此世有修功德者,來世可生在富貴家人,免受貧賤之苦,則可脫去生之劫也。


  又如有善覺者,能知修身行善,則可長壽,人雖老而身體尚健康,可以去老還少。所以不貪欲者,心神清安而無憂慮,則可快活過日而未知老之至,此可脫去老之劫也。


  又如善養身體者,作事不過勞,時常運動身體,心地善良不殺生就無業障,既無業障就能免卻疾病,而能多行善立功德,則可減去病殃,此可脫去病之劫也。


  又如善修道果,多積陰德,樂善好施,養其本來善性,使靈光清朗,功果圓滿之日,得證神仙,軀體雖壞,靈魂常存,此可脫去死劫也。


  又如胸懷若谷,凡事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容人恕人,不作虧心事,不貪不取,守己安份,則可避免苦惱,如能更加多行善事,地獄自然無門,天堂自然有路,不論在生與死後,均免受苦,則可脫去苦之劫也。


  上述各項,皆是勤修大道之心德,世人若能了悟,則人身之中雖有五劫亦可脫離,免受其厄也,此乃性命雙修之法,希諸迷子,悟而修之。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侵佔地界

  有一天,公藝的本族張元木邀公藝父子共看祖墳的地界,因有位魯某侵佔地界有數丈之多,所以同請魯某到現場,共同驗明。


  魯某說:「此地本來是我的,為何說是侵佔呢?」


  藝父說:「我聽先輩說,地界都埋有石灰為依據。既然是你的地界,我們將界限挖開就可明瞭了。」


  挖開之後,果然魯某侵佔屬實,而魯某也無話可說。


  旁人就說:「侵佔地界耕種,理應繳租,耕種了八年,應當繳納租豆一石八斗。」


  在當場就歸還所侵佔的田地,但是魯某家計貧寒,人口又多,繳不起一石八斗的租豆,一時落淚。


  公藝說:「延期繳付也沒關係。」


  公藝在事後邀請旁人到家以酒席款待,當時公藝就向眾人說:「今日多蒙諸位的公論,以後理當回報。雖然我家祖墳地界遭人侵佔耕種,然而祖地寬闊無人耕種,魯某家計困窮,錢糧還不夠用,過日子非常困難,有勞諸位轉告魯某,叫他不必繳租,連他所佔用的田地,都讓他去耕作。」


  旁人都說:「魯某侵佔土地沒有道理,又遇到張先生寬宏大量,真是仁德啊!不知先生族中人會同意嗎?」


  公藝說:「我族中的人,我自然會勸他們共同讓出。」


  眾人都稱讚說:「張先生對待人真是心胸寬大,積福無量。」


  公藝說:「我不是為了求福報,是追悔過去未盡孝道的人,禮讓田地而追思祖先,相信祖先都能獲得冥福的,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兩相利益,不是這一次扶貧救困的機會,是不能完成的。


  眾人中有人說:「張先生所說的一席話,讓我們耳目一新。我很慚愧以前的無知,我族中人雖然讀很多書,但不得上進,想必是祖墳一事損德所致。如果能早些得聞先生的明訓,不與他人爭鬥墳界,興訟十二回,我家也不會如此失敗。如能像先生所說,禮讓地界成全道德,以安慰祖先在天之靈,這才是真正道理所在。」


  眾人就將此事轉告魯某,魯某聞知此事,轉憂為喜,很感佩公藝的大德,永世難忘,此事流傳當地有百里之遠,使得墳界永遠不相爭鬥。


  這是張公藝「讓地憐貧,祖宗冥福」,為第十一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承先啟後種心田,善事當為學聖賢;


  引導鄰人同一德,常懷進遠慶周全。


※ ※ ※


  俗云;「必有容,德乃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在世要把度量放寬些,凡遇有不如意之事,多勸自己能退一步想,則必海闊天空矣。


  能容,那「忍」之工夫是非常的重要,能忍一時之氣,就不會有事過境遷之後的悔恨,同時也可因而虛懷自己,所以世人當以「大肚量」來策勉自己。


  能有大的肚量,是成就事業、德業之根要。如泰山不讓土壤,故而成其大;大海不澤細流,故可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可明其德。大山大海因其大,所以有恢宏磅礡之氣勢;一個能受眾人愛戴之優者,是能安容萬眾庶民之人也。


  德當求其愈大愈好,但慾望則求愈小愈好,慾望太大乃敗德之根,同時慾望小就可節而儉之。古有云:「君子能儉,則不役於物,可直道而行;小人能儉,則可謹身節用,豐家安身也。」是以容忍在於慾望之縮減亦有很大助益也。盼世人能明識「有容乃大」之真諦,力行勉之。


皇母慈音第四輯-有容乃大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亞歷山大的征伐疆域

蓮生/文


  我在「希臘」時,曾經想起「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他被認定為世界偉人。因為西元前三五六年,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兵強馬又壯。而「亞歷山大帝」為「馬其頓」王國創造了偉大的帝國奇蹟。


  亞歷山大十八歲時,就攻佔了「雅典」,殺得敵人片甲不留,佔領整個「希臘」。


  亞歷山大攻佔「底比斯城」,將市民賣給別人當奴隸。


  亞歷山大掃平「巴爾幹半島」。


  亞歷山大打敗「波斯帝國」,並俘虜了波斯王的母親、妻子、女兒,並和波斯王的女兒結婚。


  亞歷山大佔領了「埃及」,在尼羅河建立「亞歷山大」港。


  亞歷山大攻擊「印度」。


  亞歷山大帝的一生,都在計劃攻擊其他的國家,都在征伐別人,開疆闢土,他還計劃遠征「阿拉伯」呢!


  亞歷山大的壯志,是征服全世界,成為亞歷山大帝國。


  可惜,他三十二歲時,感染「熱帶病」。百戰沙場,波斯、埃及、印度全部入手的時候,亞歷山大帝就病逝了。


  亞歷山大帝病逝後。其帝國分裂。


  「馬其領」、「敘利亞」、「埃及」紛紛自立,而東方也分裂成許多國家。


  於是亞歷山大帝國完全滅亡。





  我一直在想,亞歷山大帝的野心,偉大的令人想窒息,偉大的令人家園破碎,偉大的屍堆如山,偉大的令人顫抖,血流成河。


  這個亞歷山大帝的偉大夢想,便是佔領全世界,成為世界之王,這就是偉人嗎?


  坦白說,這位偉人的偉大,給我的印象是,莫名其妙的精神病患。(狂想症)


  滿腦子戰略。


  滿腦子戰爭。


  滿腦子侵略。


  滿腦子勝利。


  滿腦子英雄。


  我請問,這樣子的偉人英雄,對大地人類有什麼偉大的貢獻?


  古代有亞歷山大帝!


  現代又有誰?


  令我稱羨的是「馬其頓」的一位哲學家「戴奧真尼斯」,他住在「木桶」裡,生活如乞丐。


  但他無憂無慮、自在逍遙、樂天知命。


  試問:


  「要當世界之王的亞歷山大帝,與無所求的戴奧真尼斯,誰是偉人?」


  詩:


  大地爭戰是世情

  但

  塵土暗

  歎漂零


  掠奪佔地是英明

  但

  家園散

  哭亡靈


  何不相安做比鄰

  願

  肯相親

  諸王醒

盧勝彥文集213冊《寫給大地》「亞歷山大」的征伐疆域

忍耐就是理由

  有一次,顏回在街上行走,因為沒有什麼事要處理,所以步伐便放慢許多,於是很悠閒又很輕鬆,並且非常自在的在街頭漫步,就在嘴裡哼著山歌,看來真是心情愉悅。


  忽然在前方不遠的一家商店,傳出一陣陣吵鬧聲音,顏回被此吵鬧之聲響,打斷了原本之悠哉,更使山歌哼到一半而中斷掉,實在有些掃興。


  於是便很嚴肅的抬頭挺胸,雙手作揖拱在胸前,並很莊嚴的走進商店。由於被眾人認出是孔門弟子,因此被請入商店做公道人。


  待顏回問明原委,店家乃言道:「面前這一位客人來到我的店裡,點了一些餐飲,每樣費用是三錢,總共有七樣,合計是二十一錢;但這個客人竟然一直強辯三七為二十錢。您是孔門學生,深富大智慧,您來評評理,究竟三七是二十,還是二十一呢?」


  此時,這個惡客也不甘示弱,大聲嚷嚷:「您倒是來評評理,三七明明是二十,這個店家竟然要索我二十一錢?並且一副兇惡欲吞人的模樣。」


  顏回反覆思索,對惡客說道:「依我長期接受夫子的教導,三七分明是二十一,乃無誤的。」


  此時惡客眼露紅絲,面目猙獰,怒斥道:「枉費你是孔門學生,三七是二十,您都不知道嗎?不相信,你現在回去問一問孔夫子,便能知悉了。」


  顏回一臉狐疑,且無趣的告別店家,回到學堂,先將遇到店家與惡客強辯情形非常詳細的訴說一遍,乃問:「究竟三七是二十或二十一呢?」


  夫子回答:「回啊!三七是二十,沒有錯啊!」


  顏回此時產生大疑惑,追問:「夫子啊!明明教示我等,三七是二十一,沒有錯啊!何來的錯誤呢?」


  夫子再回答:「三七確實是二十一,沒有錯。」


  這又令顏回更迷糊了,夫子乃從頭到尾再訴說一遍,並言道:「回啊!依汝方才在商店這種場所,商家是生意求利之所,物價中早已有利益,只是少獲得一錢之利而已,並非真的虧本;又店裡所遇到惡客,也已經有些狂了。若是為了一錢的爭執,被惡人所傷,甚至有所損傷性命,豈不是很冤枉嗎?人家硬說三七是二十,何必去爭是二十一呢?」


※ ※ ※


  世俗人每做一事,總有一篇理由。甚至做錯了事,亦有一大條理由,為自己辯護;就算殺了人,亦有理由可以說得條條大道,好像非打死人不可,又好像此人非死不可。明明罪人,也可說得變了功臣。其實此非理由,實乃籍口而已。


  根本上所謂理由,人人皆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知理由兩字,根本不能判別是非,亦不能憑理由去解決一件爭端。然則,怎樣才是真理由?


  佛法中有云:「忍耐就是理由」。凡事愈自辯則愈無理由,愈多理由就証明愈是犯罪。假使此人全不發言,全不誇耀自己理由者,此乃真理由。


  因為事情無論如何複雜,一經時日考驗,必有水落石出之一日。假使你能忍耐,由別人去替你說出理由,則勝過自己去講千百條理由。所以忍耐就是理由一語,含義非常深奧,望細味之,當得真諦也。


雨華再集22-理由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明次第

  現今修行人的弊病,多流於圍著名相打轉,不懂修行章法次第,在見地不清、次地不明之情形下,所修者多是一些世間善法,無法真正契入修道核心,故而修行者多,成道者少。


  吾以一則公案作為說明:在第七世紀,赤松德貞國王統治西藏時期,曾邀請印度寂護大師到西藏,弘揚佛法。後來有一漢地禪宗僧侶摩訶衍和尚傳入頓悟成佛的學說,而引起教義爭論。因為摩訶衍和尚所講授之法,令藏民迷惑,不知如何入道,因此,後繼之藏王赤松德贊即派人至印度,敦請寂護大師之弟子蓮華戒大師入藏,在桑耶寺召開辯經大會,史稱「拉薩法諍」。


  雙方辯論的結果,由代表漸悟法的蓮華戒大師贏了代表頓悟法的摩訶衍和尚。


  此公案中,除了剛好西藏之因緣適合蓮華戒大師的漸悟法門外,蓮華戒大師辯論獲勝之主因,在於修行章法次第清楚完整,令有心修行者可以按圖索驥,輕鬆入門,因此後來蓮華戒大師所著的《中觀修道次第論》在各個層面上,皆對修行者開啟了明確的修行之門,從此藏傳佛教就以寂護大師與蓮花戒大師的見解為主流。


  修行有一定的次序與步驟,而且要以「正向」(指離欲向、滅貪向、四聖向等正確的人生方向)做為前提,非一蹴可幾。例如佛教修行次第:「親近善士(聞慧)、聽聞正法(聞慧)、內正思惟(思慧)、法次法向(修慧)」,而法次法向(修慧)即是修八正道、四念處或四聖諦、六波羅蜜,如此就可以滅苦(煩惱),一路到達覺悟菩提。而道教則有戒律、懺法、內丹、內觀、守靜、存思、辟穀等多種方式以修性煉命,最後百煉成仙。


  一個人若修行不知「法次法向」,卻妄想一步登天,大澈大悟,此不啻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甚至容易誤入邪境,如此要想明道,則難矣。


修道基本功-第十五章 明次第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窮寇莫追

  武强縣有一大戶人家。有一夜裏,這家大戶遭到盜劫的搶掠。全家上下被驚動,紛紛手持刀槍掍棒,去追捕强盜。


  强盜見形劫不妙,丟棄搶掠的財物而逃竄,這家又聚結人眾,窮追不捨。强盜們便逃進了這家大戶的祖先墓地。


  這塊墓地丘陵起伏,松柏繁密,陰暗幽深。再加上那正是個月黑天,雙方誰也摸不清對方的人員布署如何。因此,追捕者不敢冒然攻入墓地,被圍者不敢輕易突圍而出。雙方對峙,誰也不敢動手。


  忽然,墓地裏刮起了一陣怪風,那風狂暴回旋,飛沙走石,使得人人睜不開眼。强盜們卻乘此機會分散逃跑了。


  大家都感到惊奇,為什麼祖先的英靈反而會幫助强盜逃竄呢?


  第二天,這家大戶的主人便在夢中見到了祖先,祖先對他說:「如果强盜搶掠了錢財,我們就不能不追捕他們。若是官府捕到了他們,他們也得認罪伏法,强盜們也怨不得事主。


  如今,他們棄物而走,你們依然窮追不捨,追上之後,必然發生格鬥,强盜們被迫挺而走險,回首殺人,豈不是損失更大?


  再說,你所組織追捕强盜的這些人,都是些奴僕或護院的家丁,他們有的限於職守,有的是一時烏合,和你本不一心;而强盜們卻是一群死黨,個個是亡命之徒。他們若是把你懷恨在心,是有充裕的時間來算計你的;他們可以每天每夜來襲擊你、干擾你,而你卻做不到時刻必防。你若是與他們結下冤仇,那後患是無窮的!這事兒能不慎重考慮嗎?


  那墓裏忽然而起的怪風是我刮的,目的是為了替你們及時了結這段恩怨,你們又何必有所憂慮?」


  夢到這裏,主人霍然驚醒。回想起祖先夢中所說的話,喟然長嘆,說道:「我這才知道穩重老成深思熟慮的處世方法,要比年少氣盛好逞強的處世之道强之百倍了。」


※ ※ ※


  人之不能忍一時之意氣,將惹來百世之禍害,所以凡事當再三思量,可消除無邊之煩惱。為人處世當能寬容為懷,提昇自己的素質,勵修自己的品行,那自有無限之悠樂也。


  不能忍一時之氣,各逞意氣,凶暴即現,戾氣即出,凶狠一出,怨尤既結,那必定有無限之煩憂,甚至於造成嚴重之後果。有云:「有容乃大」,同時這也才能成器,亦能受他人之景仰,所以「忍」字功夫能多涵養成修,這也是造德之大要也。


  少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不可逞強,動輒武力相向,傷人成殘,雖可一時得逞,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知何時你也會有受到傷害的時候。試問誰無父母?誰無子女?誰又能忍得了喪親之痛,失子之悲呢?盼能速醒之,否則因果報應隨後就來,絲亳不爽也。


皇母慈音第二輯-忍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平心靜氣最重要

蓮生/文


  有一則笑話:


  甲問乙:「你跟老婆吵不吵架?」


  乙答:「哪有不吵的,三天兩頭吵個不休!」


  甲問:「最後都是怎麼收場的?」


  乙答:「睹氣幾天,雙方彼此妥協了!」


  甲問:「如何妥協?」


  乙答:「每一次都是我承認她是對的,我向她道歉,說對不起,而她同意我的看法。」


  哈!哈!哈!


  又:


  先生對太太說:「我才是一家之主!」


  太太不服,說:「那我算什麼?」


  先生說:「別生氣,就差那麼一點,妳是一家之王。」


  哈!哈!哈!


  我寫這二則笑話,都是二人世界的,而在世界上,有國家、種族、社會、家族、家庭、人際、人事……。有哪一天,是和平的過日子?


  答案是:


  「很少!」


  因爲:


  人人都自視比誰都高。


  人人都想發跡騰達。


  人人都說自己是天縱英才。


  人人都自信自己是對的。


  人人都說別人是欺人太甚。


  人人都要爭霸。


  只有我說:


  「盧師尊是道道地地的蠢物。」


  因爲我實在不懂得狡詐,也不知道要防禦人,根本沒有警覺心,被人利用,又老是被人唾棄。


  事事做最壞的打算!


  無論結果如何,總是嘆一口氣說:


  「唉!這就是人間!」


  說完,就心平氣和的睡自己的大頭覺。


  現在的我,很自在的過日子,和人不起爭執,我夜夜安眠,不聽、不看、不說。(除了弘法)


  不相關的事,當然是無事。


  相關的事,順其自然,也是無事。


  傷我的事,我當駝鳥,更是無事。


  連駝鳥也躲不了,當成命運如此,就是無事。


  不操心。


  不煩慮。


  我就是這樣平心靜氣的活著,而且活出了樂趣,我是天地之間的大瑜伽王。


  詩:


  胡適説


  要得什麼果


  就要怎麼栽


  我説


  我根本沒有什麼希望


  因此不惹絲絲的塵埃


  這世界爲我而開


  這人間就是仙島蓬莱


  就算是錯


  一樣可以重來


盧勝彥文集237冊《少少心懷》平心靜氣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