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最基本的修養

  房東姓坎貝爾,是一對老年夫婦。坎貝爾夫婦待人熱情大方,他們只是像征性地收我幾英鎊房租,硬把我從鄰居家「搶」了過來。

  有一位外國留學生住在家裡,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他們不僅很快讓整個社區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還打電話告訴了遠在曼徹斯特和倫敦的兒女。


   為了實現我出國留學的夢想,父母欠了十幾萬元的債。我自然非常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白天刻苦用功自不待言,晚上在圖書館一直待到閉館時才離開也是常有的事。好在我遇到了好東家,可以一門心思學習,一點兒也不用為生活操心。


  每天我回到「家」裡,可口的飯菜都在等著我,每隔四五天,坎貝爾太太就會逼著我換衣服,然後把換下的髒衣服拿去洗淨熨好。可以說,他們就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待我。


   然而,不久後的一天中午,我從學校回來剛在屋裡坐定,坎貝爾先生就跟了進來。我注意到,他的臉陰沉著,這可是很少有的。


   「孩子,也許你不高興,但是我還得問。你小便的時候是不是不掀開馬桶墊子?」他問。


   我的心裡「格登」一聲。我承認,有時我尿憋得緊,或者偷懶,小便時就沒有掀開馬桶墊子。


   「偶爾……」我囁嚅。


   「這怎麼行?」坎貝爾先生大聲說,「難道你不知道那樣會把尿液濺到墊子上嗎?這不僅僅是不衛生,還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對女人不尊重!」


   我辯解:「我完全沒有不尊重別人的意思,只是不注意……」


   「我當然相信你是無心的,可是這不應當成為這樣做的理由!」


   看著坎貝爾先生漲紅的臉,我嘟囔:「這麼點兒小事,不至於讓你這麼生氣吧?」


   坎貝爾先生越發激動:「替別人著想、顧及和尊重別人,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修養,而修養正是體現在小事上的。孩子,考取學位和謀得一個好的職位固然重要,但與人相處時良好的習慣和修養同樣重要。如果說學位、職位代表了一個人的身份的話;那麼習慣和修養就是人的第二身份,人們同樣會以此去判斷一個人。」


   我不耐煩地聽著,並隨手拿起一本書胡亂翻起來。我覺得坎貝爾先生過於苛刻,這種事如果在咱們國內,那還算是事嗎?晚上我躺在床上考慮良久,決定離開坎貝爾家。既然他們對我看不上眼,那我就另找一戶比較「寬容」的人家居住。


   第二天我就向坎貝爾夫婦辭別,全然不顧他們的極力挽留。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令我始料不及。我一連走了五六戶人家,他們竟然都以同樣的問話接待我:「聽說你小便時不掀開馬桶墊子?」那口氣、那神情,讓我意識到這在他們任何一個人看來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很嚴重的事情。可想而知,面對這樣的問話,我只有滿面羞慚地返身逃走。


   至此,我才真正明白了坎貝爾先生說的「習慣和修養是人的第二身份」這句話。在人們眼裡,我既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留學生,也是一個淺陋的、缺乏「修養」的人。我一點兒也不怨坎貝爾火夫婦把我的「不良習性」到處傳播,相反,陷入了如此窘境,我對他們的怨氣反而消失了,甚至還非常感激他們。如果沒有他們,沒有那段尷尬的經歷,我不知道我是否還是那樣令人生厭地「不拘小節」,嘴上同樣掛著難聽的口頭禪也未可知呢!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明眼人

蓮生/文

  弟子問:「師尊常說明眼人三字,至於什麼才是明眼人?」


  我答:「我的意思是說,明瞭解脫之道的人,就是明眼人。」


  弟子說:「那出家人一定是明眼人了!」


  我說:「那可不一定。有一偈說的好,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幾人。萬行不如修白業,一心何苦戀紅塵。」


  我解釋說:


  明眼人也就是能夠觀察明照世間的萬象,由於明白世間的真理,能夠修習佛法,能導致產生定力,達到了淨心澄慮,智慧無上的境界,生死能自主,煩惱能斷盡,這樣子不沉溺於眾生盲流中的人,就是明眼人。


  明眼人的反面就是愚痴人,什麼又是愚痴人?


  一、根本不明白這世間萬物都是「生滅」的。


  二、根本不明白「慾望」會帶來苦帶來墮落。


  三、企圖佔有一切,企圖世間能給予永恆的快樂。


  四、不相信有因果,不相信有輪迴,不相信有解脫的道理。


  有一首詩:


  骨骸回視積如山


  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間到頭終有壞


  人生彈指有何歡


  我對弟子說:


  「我們要冷靜下來,在禪思中,想一想人世間的問題,就可以體會生滅無常,可以體會苦和墮落,體會人的貪求渴愛,這是內觀法。然後才學習斷除對六根慾望的渴求,不斷的精進修法,保持心的了了分明,便能阻止自己的愚痴,斷除墮落的根源而了脫生死了!」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明眼人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充實自己

  清代吳敬梓在著名小說《儒林外史》,寫了一則元代末年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名叫王冕,住在諸暨縣的鄉村裡。從小家裡十分窮困,父親在他七歲左右過世後,母親便靠著微薄的針織收入養家,並提供王冕上學堂讀書。王冕十歲時,母親把他叫到跟前來,說道:「孩子,不是我有心要誤你,你父親過世後,家裡的東西能當的當了、能賣的賣了,我一寡婦人家,只靠一些針織工作,實在無法繼續供你唸書,沒法子,我替你安排了替隔壁家放牛,每個月還有一點銀子,也有現成的飯吃,明天就要過去了。」王冕聽了便安慰母親道:「娘說的是,我在學堂裡坐著也悶,不如替人家放牛,也樂得快活;如果要讀書,還是可以帶幾本書去讀。」


  隔日起,王冕便替隔壁秦老放牛,黃昏便回家,偶爾秦家有些醃魚、臘肉之類的送給他,他也會用荷葉包好交給母親。而每天的點心錢,他不隨意花用,存了一、兩個月,便會偷空到學堂邊,一旦遇到讀書人,就買幾本舊書在放牛時閱讀。


  彈指三、四年過去,王冕讀了不少書,也越來越明白事理。就在一個炎炎夏日,突如其來一場大雨過後,雲霧散去,天空綻放光芒,湖畔一片通紅;而湖中有十多支荷花,花苞上含著清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看著,心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不就是這麼回事?可惜沒有一個畫畫的人,把這荷花之美給畫下來。」轉念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來畫?」


  從此,王冕便將存下來的錢,託人從城裡買些胭脂鉛粉,學著畫荷花。一開始畫得不好,但是畫到三個月以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便彷彿是湖裡長出來的一般,又像是剛從湖裡摘下來,貼在紙上的,村人看到王冕荷花畫得好,開始有人拿錢來買畫,王冕便拿賣畫的錢買些東西教敬母親。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整個諸暨縣都知道王冕是個畫「沒有花卉」的名家,爭相來買。直到王冕十七、八歲以後,不必在秦家放牛了,王冕便每日畫一些畫,讀讀書,母子二人不愁吃穿,母親心中也十分歡喜。


  這是一個好學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無師自通且學有所成的例子。


 ※ ※ ※


  人生在世,原本是非常自在的生活,處身之環境,每一個人都相似,卻是有些人生活得快樂,有些人則生活在痛苦中,求出無期。


  眾生確實有部份之人,其生活條件比較差,但無論條件再如何差,只要肯予以圖求脫困之方法,都能有突破困難而成為脫潁而出的一位傑出人物。例如:有眾人明明本身很喜歡看書,但卻因為家境不富裕,居家空間狹窄,若是看書就要讓居家空間阻礙到家人的通行;因此,受到家人的指責,認為看書有什麼用,有時間看書,不會賺錢回來,就這樣幾次的挫折下,使看書的意志冷卻下來。此外,想認真做事,卻因為知識不高,而無法獲得多少薪資。當有朝一日,體悟到原來困境是自己選擇要被羈絆住的,其實還有其它方法可以令自己遠離受困的,既然看書求知是本願,也是人生基本,但居家環境不允許看書,怎麼辦?那就換個地方,從居家移到街上或其他地方,不也是一種方法嗎?


  當領悟到這一點之時,並動作實踐看書的行為,讓本身所知所學更寬更廣,比別人更懂得新潮流,更明白社會動態,掌握住比別人更進一步的先機;雖然一時身陷種種困境中,卻能藉由點滴的提昇身心靈之境界,令本身日日都活在愉快中,因為深深明白當前困境是一時的,只要機運一到,自己將展翅高飛。但在展翅之前,必須先使本身儲備各種能量,令本身俱足各種能力,等待有朝一日機運臨門,自己才有展翅高飛、脫離困境的本能;否則雖然有機運可以令自己脫困,卻將因本身未準備好條件,反而讓本身在自由之路徑中,迷失方向,甚至於跌落比之前更泥淖的困境中而無法自拔。


  「機會」是給有準備好的人使用的,準備得夠充足,當機會一來,就更能一觸即發,未準備好的,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從自己的身邊流逝,眼睜睜看著機會從手中消逝無蹤;是以故,當本身尚在困境中時,必須先藉由困境的因緣,不斷努力儲備種種能力,以備一時之需要,方是真正能懂得生活之人也。


寶德雜誌137期-述論:充實自己‧脫離困境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耗才損命

  孫登,字公和,汲郡共縣人。沒有家屬,在郡北山上挖土洞居住,夏天編草當衣服,冬天散開頭髮覆在身上。喜歡讀《易經》、彈一根弦的琴,看見他的人都親近喜歡他。

  孫登生性沒有怨恨惱怒,有的人把他扔到水裡,想看他發怒,孫登一出來就哈哈大笑。孫登不時下山到人間遊玩,所經過的人家有送他衣服食物的,他都不推辭,但一離開就把衣服食物拋棄給別人。


  孫登曾經住在首陽山,有燒炭的人看見他,知道不是一般人,與他說話,孫登卻不回答。這件事傳到晉文帝耳朵裡,就派阮籍去看孫登。


  阮籍在蘇門山遇到孫登,與他談論古代和練氣,孫登都不回答,阮籍就長嘯而退。到了半山腰,阮籍聽到有聲音像鳳凰鳴叫一樣動聽,在巖壁山谷之中迴盪,原來是孫登在長嘯。


  阮籍感歎不已,回來後寫下《大人先生傳》,譏諷世間那些謹小慎微的君子,只知墨守禮法、沽名釣譽,以此敲開名利場的大門,如同不敢走出齷齪褲襠的虱子一樣渺小可笑。


  嵇康又跟從孫登雲遊了三年。嵇康還是不明白孫登圖的是什麼?問孫登,孫登始終不回答,嵇康每每歎息不已。


  嵇康一無所獲,臨別時忍不住對孫登說:「先生真的沒有話說嗎?」


  孫登就張開金口:「你知道火嗎?火一生出來就有光,可火自己用不上光,火的消耗在於用光;人一生出來就有才,可人自己用不上才,人的消耗在於用才。所以火想用光就要得到木柴,才能保持光芒;人想用才就要知道真相,才能保全性命。如今你才華多、見識寡,怎麼能倖免於當今的亂世呢?你做到無求了嗎?」


  嵇康不能按孫登的話做,依然恃才放蕩,結果觸怒權貴,招到殺身之禍。嵇康臨死作詩說:「當初我慚愧不能像柳下惠一樣安於卑位,因此拒絕做官稱臣。如今我慚愧不能像孫登一樣閉口不言,因此遭到殺身之禍。」


  孫登後來不知所終。孫登為什麼不說話,包括嵇康在內的許多人都不明白,都按常人的思維以為孫登是為了在政治高壓下避禍。其實孫登不是常人,是修道人,他是在修口。


  人世間許多是是非非人們都看不明白其中的天意、背後的因果,人一旦逆天意而行,管錯了事,就會遭到報應。所以古代修道人對世事如何根本不關心、不追求。但也不是都不管,只要是順天意而行,修道人就可以發揮自己才能,可以說,可以管,也應該管。


  歷史上許多開國皇帝身邊都有和尚道士相助,他們其中許多人功成身退,顯然介入世事並非為了榮華,而是為了順應天意。這不是站在權貴角度說嵇康不好,實際上權貴比嵇康造業更多,在名利中陷的更深。(均俱《晉書》)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輕財仗義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為占便宜用計求, 追名逐利問誰羞。

        不修仁義玩權術, 一世孤燈滿怨尤。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七章   弗以見小為守成,惹禍破家難免;
               莫認惜福為慳吝,輕財仗義盡多。
          

  白話:
   不要把愛占小便宜當作「守成」,若是貪圖眼前利益又不肯佈施,甚至損人利己,表面上像是在維護家業,但是最後卻難免惹禍敗家。不要以為愛惜財務是吝嗇,因為惜福、有福德者往往是仗義疏財的人。

  說明:

  「見小」,是見識淺薄,這種人往往都愛佔小便宜,究其本質,就是犯了一個貪字,因此,當小惡不斷積累後,就容易惹禍破家。

  例如有些人出外住宿,退房時卻順手牽羊拿走房間內的東西。或是到餐廳用餐後,將餐廳裡的刀叉等餐具帶走。或是進入公共洗手間,偷拿衛生紙和洗手液。或是買回來商品使用一陣子再拿去退貨,等於不花錢白用。


  一位愛佔小便宜的人,必定是吝嗇、自私,對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冷漠之人,這種人對慈善布施、當義工付出缺乏熱情,也沒有興趣。向他人借錢時信誓旦旦掛保證,要還錢時卻百般推託,不守信用。若是做生意則用各種惡性競爭手段,或是利用仿冒獲取暴利。平常做事則容易不守規矩,習慣於走後門,或用賄賂、用潛規則辦事,甚至坑蒙拐騙,害人無數。此種人最後必定破家難免,惹禍也難免。


  而「惜福」與「慳吝」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兩種人。惜福是愛惜東西,不浪費物力;慳吝是對什麼都捨不得。慳吝的人多吝人寬己,是自私;惜福的人多吝己寬人,屬無私。


  惜福的人往往會做出什麼?慷慨解囊、輕財仗義。例如,昔時有一位名叫莫文通的農夫,秉性仁慈,樂善好施。有一天,他駕舟赴上海鄉下購買稻種,舟泊黃浦江,在江邊看見兩名大漢綁縛著一名少女,正要將她推入江中,莫文通便上前問大漢這是怎麼一回事。


  大漢回答說:「她是我家主人的女兒,主人聽夫人說她與男子有苟且之事,敗壞了名節,叫我們將她推入江中。」
 

  少女哭著說:「後母進門以後,一直在我們父女之中挑撥離間,這次竟然以苟且之事誣諂我,父親不察,信以為真……。」

  莫文通對大漢說:「亂性之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是不能聽信的,如果冤枉了她,不僅害了一條人命,一生的名譽也都毀了。放了她吧!她也怪可憐的,後母挑撥,父親也不顧惜她這個女兒了。我這裡有些銀兩給你們,就當作是酬謝你們放她一條生路的報償。」


  事後莫文通又資助部分食宿費用給少女,令她找適當的居處投宿。當天晚上,莫文通的妻子即夢見一位神人告訴她:「你丈夫今天仗義施財救人一命,復又不貪愛美色,不納受為妾,不趁人之危淫人女子,善德很大,上天將善報你家的數代子孫各個都賢孝有德。」


  後來莫文通子孫六代果然賢孝,出人頭地,就是輕財仗義所得到的福報。

釋迦族的滅絕

蓮生/文

  我們曉得,佛陀出生於釋迦族,釋迦即「能」之意也,所以「釋迦牟尼」我們稱為:


  「能仁。」


  釋迦牟尼成道後,返回釋迦族,度八王子出家,於族中又度釋迦族五百眾出家,優玻璃即八王子出家之一。


  後來--


  琉璃王攻打釋迦族。


  釋迦牟尼佛曾出面阻止退兵。


  佛陀現身數次。


  但仍無法停止這一場大災劫,竟然使得釋迦族被覆滅。


  其中的因果是:


  在過去世中,琉璃王是一條大魚,被釋迦族的人捕獲。


  琉璃王這條大魚被釋迦族捕殺。


  當時的佛陀是一小孩,敲了魚頭。


  故釋迦牟尼佛有「偏頭痛」之症。


  而大魚化身的琉璃王因與釋迦族有宿恨,故興兵滅釋迦族。


  此乃釋迦族滅絕的因果了。


  釋迦族被滅,當然也是因緣果報,但,釋迦牟尼佛對於祖國被滅亡,心中自然不會好過。也算是佛陀的煩惱之一了。

  這裡又牽扯了大弟子「摩訶目犍連」的一段神通故事:


  琉璃王攻打釋迦族。


  佛陀傷心。


  目犍連有大神通力,欲往救之。


  《增一阿含經》曰:


  「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犍連比丘是。」


  《智度論》曰:


  「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


  佛勸目犍連勿救。


  目犍連舉神足,飛到釋迦族處,以其鉢裝入五百人眾,助其脫困。


  目犍連對佛教說:


  「已救出五百人。」


  佛言:


  「何在?」


  目犍連取出鉢,一看大駭。


  因為五百人眾已化為一灘血水矣!


  (神通不敵業力)


  又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卻被外道打成肉泥。

  所有比丘有疑惑,都來問佛。


  佛說:


  在往世,目犍連為婆羅門子,婬溺他的婦人,對母親亦不孝。


  有一天,他的母親大怒,而發毒誓:「此子不孝不仁,願世世有強人,打破他的身子。」


  由於母咒其子,因此,五百世,身子常被打碎。


  縱然目犍連有大神通,也證了聖道,但,猶受此報也。


  又《魔嬈亂經》曰:


  目犍連,昔為魔道,很多次嬈亂拘留孫佛的大弟子毘樓尊者,化小兒以杖擊其身,使之流血。


  以如此之宿業。


  雖然這一世是釋尊的大弟子,證聖道,得大神通,但,身子仍然被打殺。


  弟子問我此二事。

  我答:


  「業力不可思議!」


盧勝彥文集209《魔眼》釋迦族的滅絕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閒談人生

  日前,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來訪。有朋自遠方來,沏上一杯香茗,述說別後之情,其樂融融。
  

  席間,友人說:「我曾聽一位大師說過,誠信是第一財富,正法是第一坦道,實語是第一妙味,智慧是第一生命。」
  

  友人說,為什麼說智慧是第一生命呢?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你不見廣告上說——朋友,如果你有1,000,000財富,後面的那些「0」分別代表金錢、美麗、地位、名譽、快樂、家庭等等,而前面的那個「l」則是代表了健康。有了這個「1」,後面的那些「0」才有了意義。你想,即使腰纏萬貫,富甲十方,或高官厚祿,事業發達,或貌如天仙,多才多藝,如果是體弱多病,終日離不開藥物,這樣的人生豈不也是黯淡無光?
  

  我說:「我覺得人生在世,健康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活在世上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奮鬥的目標,沒有朋友之間深刻的情誼,生活的品質就差了。人之所以煩惱橫生,之所以對人生困惑茫然,並不是因為沒有健康,而是因為沒有智慧,因為沒有了悟茫茫人生的真實相。縱觀古今中外,凡聖賢哲人,無不是胸襟恢宏,慧思迭出。即使有人體弱多難,亦能恬淡豁達地直面人生,誰又能說這樣的人生無價值呢?」
  

  人的生命並不在乎是否一定要孔武有力,健步如飛;而是在於是否每一天都活得很值得。

那先比丘經

  佛陀否定有一不變的靈魂存在,但又說有五道(或說六道)輪迴,因此許多人質疑:沒有靈魂,那到底是「誰」在輪迴?

  《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經》中記載,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就認為是「識」在輪迴,其他比丘們知道了,即前往嗏帝比丘住所訶責他說:「你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運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你應該要馬上捨棄這個不正確的知見!」最後,嗏帝比丘在佛陀的教導下,終於了悟正法。


  佛陀入滅約三百年後,彌蘭陀王又以類似的問題,向那先比丘提問。《那先比丘經》記載:


  彌蘭陀王問:「人死後是誰出生在下一世呢?」


  那先比丘言:「是『名』與『色』於來生相沿再生。」


  (『名』即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色』即是五蘊中的色。)


  王言:「是原來那個人的『名』與『色』去投生的嗎?」


  那先言:「不是!並不是原來的『名』與『色』投生到下一世。應該說是前生的那個人造作了善惡業,而相續下一生的『名』與『色』再生。」


  王言:「如果以這一生的『名』與『色』造下善惡業,下一生又不是以同一個『名』與『色』去輪迴,那麼做惡業不就可以不需受苦了?」


  那先言:「並非如此!譬如有人去偷芒果,芒果園主人逮到小偷,將他抓到陛下的面前說:


  『此人偷摘我的芒果。』小偷卻辯稱:『我沒有偷摘他的芒果,他當初種的是秧苗,不是芒果。而我現在摘的是芒果,跟秧苗不同,所以我不是小偷,不應有罪過。』陛下,這兩人如是爭論,誰有理?誰沒理呢?」


  王言:「種栽家有理,小偷無理,應為有罪。」


  那先言:「小偷為什麼有罪呢?」


  王言:「因為有主人播下種子,種苗才能成長茁壯,最後開花長出果實。」


  那先言:「人的輪迴也是一樣,今世的『名』、『色』造下善惡業,來生就因此善惡業而生出新的『名』、『色』。所以今生造下的善惡業就如同芒果樹的種子。」


  那先言:「又譬如有人因冬寒在屋裡生火取暖,隨後因故離去,結果火勢蔓延開來,燒毀了房屋及附近的稻田。


  農場主人將肇事者拖到陛下的面前控訴,但肇事者卻辯稱:『我只是生火取暖而已,我沒有燒他人的稻田,我留在現場的火與燒毀他稻田的火並不是同一把火。』陛下覺得誰有理?」


  王言:「當然是失火的肇事者無理,事故乃是因他而起的呀!」


  那先言:「又譬如有人以金錢去下聘人家的小女孩,後來小女孩長大,又有他人來娶此女子,前家責問:『你怎麼可以娶我的未婚妻?』後家說:『你聘的是小女孩,我娶的是長大後的女子,女孩與婦女不同。』便相牽至陛下前評理,陛下覺得誰有理?」


  王言:「前聘家有理。」


  那先言:「又譬如有人持瓶,去牧牛家買牛奶,裝好牛奶後暫放在牧牛家。過一段時間來取牛奶時,牛奶已發酵成乳酪。買家責問養牛者:『我寄放的是牛奶,你怎麼還我乳酪呢?』養牛者說:『是你的牛奶發酵成乳酪。』兩人爭訟相牽,來到陛下前評理,陛下覺得誰有理?」


  王言:「養牛的人有理!」


  那先言:「人的輪迴也是一樣,今世的『名』、『色』造下善惡業,來生就因此善惡業而生出新的『名』、『色』。所以今生造下的善惡業就如同發酵成乳酪前的牛奶。人因為愚昧無知而造作諸業,所以不能得到解脫。」


  王言:「那麼今生的那先比丘死後會有下一生嗎?」


  那先言:「陛下所問的問題,我前面已經回答過了。如果我還有貪愛,就會有下一生;如果我已無貪愛,就不會再有下一生。」


  故,由此經中可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再生的身心雖不是原先的那具身心,但卻是由它而來。


經典的智慧-第九章 那先比丘經

蠢動含靈

觀世音菩薩 登台

詩曰:蠢動含靈命雖微。真如佛性不少虧。

   貪生畏死與人同。傷害有損我慈悲。

聖示:語云:上天有好生之德,古之賢人為憐娥而夜不點燈,常留隔夜飯予鼠,但惜今之世人,見蚊殺之,見蟻滅之,人欲求生,何物無懼於死?須知,蚊蟻亦為人轉生,其之宿世亦為世人之父母、手足、妻兒等等親眷,期盼世人善發悲心憐憫物我同靈,勿輕易殘害之,並做好環境之清潔,即可避免蚊蠅孳生也。可、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徒兒叩見恩師聖安!恩師之言徒兒感悟甚多,以前都會被蚊子叮咬,徒兒無多想便「啪」一聲,令其等腸破血流一命嗚呼,直到有一次,九天恩師見狀斥責:「蚊子只想要爾一滴血,爾卻要其等之命,殺生念起何言行菩薩道,雖人蚊不同形,但畏死亦同心。」徒兒當下深覺慚愧,並從此引以為戒,不敢再「啪」了,每當蚊兄蚊姐來叮咬的時候,便輕輕揮動一下,並拜託牠們「口下留情」有咬到填飽肚子就好,要不然真的很癢。


菩薩:行菩薩道宜先從戒殺持齋做起,否則殺生之業將會消減世人之福慧且恐需受【覺魂司】之刑罰,實得不償失矣。可,文筆準備靈遊著書。(隨師登上蓮台、往冥司飛行…,目的地已到,準備下蓮台……)


將軍:卑職叩見菩薩聖駕,


菩薩:將軍免禮!


將軍:末將奉令恭請菩薩及陽生入內參訪,請隨卑職入內。


菩薩:有勞將軍帶路……(一行人到了內殿,見一名年近五十歲之婦女俯跪於殿前。)


司主:……這些螞蟻與妳並無大仇,爾卻每見到有蟻窩,便將之撥開用熱水或火燒或腳踩將之滅窩,使數百千隻之蟻命無辜枉死,此行為實有違天地好生之德。


魂:冥王!我知錯了,因為每次下田都會被牠們叮咬,奇癢無比,所以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而且我不知道把牠們殺死是有罪的,認為只是一群低微的動物而已,所以不知者無罪,請求冥王開恩赦罪,我一定會痛改前非,不敢再犯。


司主:因螞蟻受爾之踩,為保護自己才會反咬爾之,且天恩地載的世界,並非只有「人類」,乃為萬物共生之境,爾反思若己身受之攻擊,是否也會為了保護自己或親眷而反擊之。


魂:我知道錯了,我以後不敢再輕視任何之生命,請求冥王赦罪。


司主:見爾因無明而誤造殺業,故判「皮潰爛」之刑三十日,來人用刑。(只見鬼卒將婦人綁於鐵板上,用一根微小鐵針在其之手掌及腳盤四周抽刺著……,婦人哀嚎著……。)


鬼卒:稟告司主,已完成罪刑。


司主:將其送回陽間。


鬼卒:是。(鬼卒將婦人鬆綁之後押出殿外……。)


司主:禮請菩薩道友上座,來人、奉茶。


菩薩:感謝司主,今夜帶領陽生文筆靈遊著書,望請司主給予指導解說。文筆、快向前請安。


文筆:學生參見司主聖安。


司主:免禮,請起,文筆有何疑惑,儘可發問之!


文筆:請問司主,此魂所受之責罰會有如何之痛覺呢?


司主:因其喜用腳踩蟻窩或用火將蟻窩之螞蟻活活燒死,無有憐憫之心,故判其手腳紅腫潰爛,有如千萬之蟲蟻爬鑽奇癢無比,導致皮破肉爛,恨不得將皮剝下來,雖求醫診療但亦無法改善直到刑期屆滿方能漸癒之。


文筆:雖然癢不是病,但癢的時候會讓人抓狂,導致心浮氣躁、情緒不穩,甚而影響睡眠、工作及人際關係!


司主:此刑便是如此。


菩薩:希世人不僅愛惜己身之命,亦能愛護牠物之命,則可避免


【覺魂司】之刑罰身心安然,今夜時刻已晚。文筆、快向司主告退。


文筆:學生就此辭駕!


司主:那就不再挽留,來人排班送駕。


菩薩: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文筆靈入,可、吾回!


文筆:恭送恩師聖駕!


陽人覺魂受刑錄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六師外道

蓮生/文
  「佛陀」的三法印是「正知正見」,即是: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之中。


  諸法無我是說一切有為法,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是滅除一切生死痛苦,「無為安樂妙覺」的境界。


  三法印是世間真理,是「佛陀」發現的,佛陀就依這原則,故稱「三法印」。


  佛說,依這三法印,就如同「見佛」,「見法」一樣。


  佛陀時代,也有「六師」,創立「外道」邪見,亦曾有人問我,何為「六師外道」?


  我答:第一外道,阿吉達學說:人死即滅,無來生來世。四大分解之後,一切空無。故主張「享樂主義」。


  第二外道,帕克達學說:地、水、風、苦、樂、靈。是七大元素,主張元素各自存在,不依存。人死之後,七大元素仍然存在,是主張有「來世」的,但無「生滅」。


  第三外道,普拉那學說:人的一切作為,沒有因果報應,全是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已。否定道德,否定善惡,否定因果,否定報應。道德、善惡、因果、報應,是人自己創造的。


  第四外道,馬卡利學說:主張「命定論」,冥冥中早已決定。生命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的輪迴才死滅。人的元素是地、水、火、風、靈、虛、空、得、失、苦、樂、生死。


  第五外道,山些那學說:無法感覺到的形上學,全是錯覺。不要冥想,不要幻想,不用研討。這些全是不確定的,主張懷疑一切「形上學」。


  第六外道,摩訶毘羅學說:這就是「耆那教」。主張冥想,沒有絕對的是或非,一切從另一個觀點來看,這是耆那教有名的「觀念學」。


  這即是「六師外道」之論說。


  佛陀住世時,常常派遣舍利弗尊者,去破除六師外道的邪思歪論。因為這些都是不究竟的。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六師外道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休誇我能勝人

  南宋詩人陸游寫了一本《老學庵筆記》,其中記載了一則故事。

  宋朝的肅王和沈元用奉命一同出使北方,借宿在燕山的湣忠寺。寺內有一個唐朝時期留下來的石碑,石碑上三千多個字,遺詞用語很有唐朝時駢文體例的華麗風格。


  沈元用向來以記憶力好自豪,因此再三朗誦石碑上的文字,想要把它完全記住。一旁的肅王則是一邊聽沈元用朗讀,一邊閒逛,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


  回到旅館的大廳,沈元用想要誇耀自己的才能,便提起筆把碑文默寫下來,遇到記不清楚的地方,就空著,算算一共空缺了十四個字。


  肅王看了看,拿起筆把空缺的地方都填上去,還修正了幾處有錯誤的地方。改完之後,肅王只是放下筆繼續和別人聊天,臉上沒有半點驕傲的神情。


  沈元用看看改好的碑文,既驚訝又折服肅王的才華。


  有句話說:「休誇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即不要誇耀自己能夠超越他人,真正比自己強的人還很多呢,這句話是有其道理的。


※ ※ ※


  所謂:「謙受益,滿招損。」誠是言也。謙者能虛懷若谷,有雅量、能容人、能納人,其益無窮,這也是修養的表現。滿則盛、則溢,溢必有損,世人總因其滿而不可一世,其實這也是世人自大之致命傷也。


  盛於氣,必凌人;盛於財,必囂張;盛於學,必不可一世;盛於物,則必濫用;盛於情,則必是循心;又如盛於言,則必傷人也。諸如等等之盛者,有害而無一益,然真盛者,並非有其實盛之實,乃因傲行之表露,己性弱點之敗跡耳,故其毒也因而存之焉。


  試看凡盛必會很快的削弱,無法長存,故凡盛者只能盛於一時,無法永遠。世人要能避盛之毒,更應認知幾近高峰時更得細心反省檢討,否則讓其全盛,也必則隨之消亡,故世人應知盛之毒害亦因而無窮也。


  俗話可知,「爬得愈高,摔得愈重。」其理在此,亦即是登峰之時,要想退後是不容易的,且更易受到傷害。希世人能明「盛」之毒,以養心鍊道自己,就可消於無形,安然無恙矣。


蠱-第四二章 盛 蠱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最厲害的法術

  三個道士在街上碰見,誰也不服誰,開始自吹自擂起來。

  其中一人說:「不是我吹噓,每當我一唸起『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大力鬼神也好、天龍八部也好,全部乖乖出現在我的身旁保護,一切妖魔鬼怪無法傷我半根毛髮,你說厲不厲害?」


  第二個說:「這有什麼稀奇!不管走到哪裡,寺廟、殯儀館、災難現場或者醫院,只要我一持咒,滿天神佛、鬼怪全部退出十里以外,不敢靠近……」


  「嘿嘿,都不夠看!」第三位忍不住插嘴:「當我坐在鏡子前打坐時,我的身體一片透明;只要我想去哪裡,就算是西方極樂世界,也彈指即到……」


  一位穿著迷你裙,香臂微露的女郎,從頭聽到尾,輕描淡寫地拋下一句:


  「我不會念咒也不懂法術,更沒去過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只要我掀開裙子,所有的人都忘記呼吸,並且發誓他們去過極樂世界了!」


 ※ ※ ※


  五戒之三,即是:戒邪淫,人心時常存在淫思慾念,雖然身行未實際造作在荒淫無度中,但因為心思慾火旺盛,最終能使血肉之軀如同被火燒一般難耐而苦悶不堪。


  世間上之惡業莫過於邪淫之欲,眾生由於邪淫之慾念太過旺盛,致使身心常不安寧。眾生每每對於女〈男〉色之盼望而流連忘返,社會上確實有不少禍患起因於眼淫,行車在馬路上,前方突見曼妙女子,則眼色一偏,不少人便朝該名女子上下打量,一瞬間垂涎不止。此時之欲思,令心火湧沸,內心有一股欲念之衝動,致使腦中思緒紛亂,加上眼淫之影響,形成行車不夠專心;心既然分散而紊亂,則自然自車要撞上種種障礙物,甚至煞車不及撞上前方車輛,造成自車與前車之交通糾紛,甚至人我之身體輕重傷,這樣的結果,又是何苦來哉!


  現代人由於物質生活太過多元化並且豐盛充沛,形成飽暖思淫慾,故而某些時候及某些地方,經常有偷襲落單婦女事件此起彼落,雖然短暫時間能僥倖逃過法律之制裁,但惡行最終難能一手遮天,得意日子並沒有多久,便要遭受到逮捕,身陷牢獄之災,此皆淫心過旺、慾行害人之後遺症,所謂:「自誤誤人」。


  奉勸大眾,平時能清心寡慾,時時把持住自我內心,使一切能在清寧自在當中,以慰上天之慈悲在世間闡揚聖道、啟迪萬民教化之恩德也。


寶德雜誌第146期-述論:萬惡淫為首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懶惰之惡

  十九世紀俄羅斯著名作家契訶夫有一篇深刻抨擊「懶惰」的文章,題為我和她:

  我的「她」日夜不離我,不讓我幹活。她妨礙我讀書、寫字、散步、盡情地欣賞大自然的美。我寫這幾行字時,她不斷地推我的胳膊,像古代克利奧佩特拉對待安東尼一樣,總在誘惑我上床。接著又不無惱恨地說:她要像法國的妓女一樣毀壞了我。


  我為她、為她對我依戀而犧牲了一切:前程、榮譽、舒適……她吞沒了所有的一切,真是貪得無厭!我恨她、鄙視她,我早就該與她離婚了,但直到現在還沒有離掉。


  那麼,「她」究竟是誰呢?她的名字還挺「富有詩意」,她叫「懶惰」。


  與懶惰「離婚」吧!並嚴格恪守「離婚了,就別來找我」的規矩和承諾。


 ※ ※ ※


  在修行過程中,不論修子是已在發露志趣,或者增上出離,甚至已在啟悟進入慧行之中,有一個關卡甚為重要,即是要克服人之通病——惰心。


  所謂「惰心」,是為人之藉口。在修子間,最易拿來作為自己既定功課,或者修行項目間有所荒廢,則安慰自己過些日子再補修回來,時日既久,則使自己修行過程受到間斷,甚至退了既定行持之功課(有些嚴重的功課,甚致阻障福慧等根器)。


  ……


  如何克服它?不論是修子在哪一個階段,一旦惰心倏起,如船行,不進則退,所以要克服,甚至要消弭,使其不生;所以強制約束自己心志,是很重要。不論任何宗脈,為何要有戒律?「戒」是不犯教義,「律」是律己之心;所以要消弭修子之惰心,就是要嚴守教戒,嚴律己心。換言之,任何一個時程,當修子發現自己在為未能行踐既定功課而找藉口時,戒律就甚為重要,務必遏阻此一惰心。


  綜此而言,修子若在修行中,不論是要初行,甚至進入深行(即密行),或者慧行(即菩薩行),諸此種種,必要嚴守教法戒律,以克惰心。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三十四、續論:顯修之次第


明空的大智大慧 (修意)

蓮生/文

  我先跟大家說明「大手印」法的四層修法大口訣:


  一、專一。


  二、離戲。


  三、一味。


  四、無修。


  什麼是專一?


  我答:


  「沒有任何念頭,就算沒有念頭,自會出生,自會消融,也等於沒有念頭。不執不惑,全是空性。這就是專一。」


  什麼是離戲?


  我答:


  「念頭無攀無執,也無所住,完完全全的任運,自然而開放。這就是離戲。」


  什麼是一味?


  我答:


  「沒有你的、我的、他的,平等而毫無差別,也沒有所謂的成就或不成就。這就是一味。」


  什麼是無修?


  我答:


  「沒有什麼要追求的了,就算修也等於無修,無修也等於修,佛性與修不修毫無干涉,明了佛性。這即是無修。」


  (這些是重要口訣)


  我說:


  意念從何生?


  意念從何住?


  意念從何去?


  先思維這三個問題,就會明白「心無所住」。再思維「意念」是住在哪裡,就會明白「心無所住」。最後思維「意念」是如何消失,去了哪裡,就會明白「意念」並沒有所去之處。


  所以:


  意念從空生!


  意念住於空!


  意念從空去!


  於是:


  「根本就沒有所謂生、所謂住、所謂去,無論如何找不到意念,找不到心。」


  因為找不到意念,找不到心。


  所以:


  「明空」。


  我喜歡蓮華生大士的一個偈:


  佛心確實即為汝自性。


  恆常在你之內無湏尋。


  僅只了知即為法身佛。


  無法經由他人而示現。


  修意的大口訣是:


  莫視念頭具過失。


  如同大海與波浪。


  浪海原來同一味。


  無是。


  無非。


  我講到這裡,就已經沒有什麼話可以講了,大家注意:


  無事。


  無心。


  無我。


  我生。


  我講笑話吧!


  有父子二人,看見一部進口的十分豪華的「勞斯萊斯」。


  兒子就說:「坐這種車子的人,肚子沒有學問!」


  父親淡淡的說:「說這種話的人,口袋一定沒有錢!」


  我說:


  「推理可知!」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明空的大智大慧 (修意)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啞孝子

  從前有一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是啞巴,又很孝順,所以稱他為「啞孝子」。

  當時,沒有人知道他是什麼地方的人氏,雲南省昆明地方的人,因為他是孝子,故當他是昆明人。啞孝子一出生便是啞巴,不能說話,與人溝通相處,都是比手畫腳表達,和他溝通的人,有些人看得懂,有些人就看不懂。


  啞孝子生性極為孝順,有一位年老的母親,不論母親之飢餓、寒冷,不用母親說出口,啞孝子都會知道,而且主動照顧。家中貧窮,經常沒有糧食,只好乞討人們吃剩的食物,母子賴以為生。每次乞得食物,一定會先給母親享用,然後自己才吃;若是母親未食,自己也不肯先吃。母親偶爾會發脾氣,他便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逗得母親歡笑,直到母親回復平時的開心,他才停止。


  他母親沒有別的兒子,只有他這一個啞孝子。母親得知她生了一個啞巴兒子,最初也十分傷心,後來卻感到十分安慰,久而久之,反而覺得他性格品行還勝過一些不啞的人。


  有一個人在吃瓜,他看見啞孝子站在他身旁,便把吃剩下來的瓜給他,啞孝子拿著就走。吃瓜者聽聞啞孝子的孝行,每有食物會給母親先吃,想求證真實情況;於是,他偷偷地跟在啞孝子的後面去察看,啞孝子果然如此,把瓜給母親先吃。吃瓜者看見實際的情景,十分驚訝,而且大為佩服他。


  後來,啞孝子的母親去世了,鄉民正要商議一起湊集眾人的錢,以便辦理他的母親的喪葬。啞孝子突然走過去,拉著鄉民的衣服,領著眾人到一口水井旁邊,用手指著水井之中好幾次。眾人覺得訝異,姑且派人綁住繩子,吊下去井中看看,果然取出不少錢幣;凡是啞孝子的母親的衣裳、棺木以及喪葬費,即已經足夠使用,但是人們就是不知道這些錢是從那裡來的。眾說紛紜,有人說:「啞孝子每日所乞來的錢,歸家之前,總會先把一個錢幣投於井中,日積月累,就存下這些錢。」


  啞孝子埋葬了母親之後,啞孝子便到外地遠遊,不再回來了。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讓過去的過去

  一個女士經人介紹來見法師。可是她不停地述說自己的苦難,沒完沒了。法師打斷她的話說:你的苦還真多呀!

  女士:別人訴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訴苦需要三年!


  法師:那是什麼時候的苦?


  女士:前幾年。


  法師:那不是過去了嗎?為什麼還緊抓不放呢?


  法師停了一下,又問:你拉出的糞便臭不臭?


  女士:當然很臭啦!


  法師:現在糞便在哪裡呢?


  女士:拉完就沖掉了。


  法師:為什麼不把它包起來放在身上?見到人就拿出來告訴別人:我被這東西臭過?


  女士:那多噁心!


  法師:對呀!苦難也是一樣,它已經過去了。回憶和訴苦就如同把糞便拿出來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別人!聽懂了嗎?


  女士:聽懂了!


  法師:那以後你還要不要訴苦?


  女士:不要了!


  法師:記住:越訴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謝謝師父,我懂了!


  無論往日如何風光,或是如何萎靡不振,所有的種種好與惡全部都讓它成為過去,無須有所流連;若是省思之後,待來日一切的一切,全部重新開始,才能有完好的人生。


  俗曰:「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唯有盡力放下過去的種種包袱,全部都重新開始,全部都重新定位,一心勇往直前,方是真人也。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崇孝例範眾習樣

玄天上帝 降

詩曰:孝慈傳留世清揚。佑蔭輩孫澤福香。


昔今皆同眾迎先。厚福綿增壽延長。


聖示:觀世眾善德喜行三施之舉,於其起心動念之中皆不求回報,而一心為世眾付出此堪稱實修之行者。但亦有少數善眾其未能曉知佈施之真義,若稍行佈施之舉皆需世眾知曉其善行,此等善眾吾不言其之錯,但此之心態需轉變調整。俗云:『若不著名相佈施者方為真功德』,希世眾知曉吾之言莫再執於虛無名相,可,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徒兒叩見師尊聖安。


玄帝:徒兒免禮!快上蓮台靈遊著書。


妙筆:咦!這回著書依舊是以蓮台做為交通工具嗎?


玄帝:此蓮台伴隨賢徒上山下海今期再續前緣,況且此蓮台乃為爾多年修行佈施累積之成果,徒兒當珍惜矣!


妙筆:感謝師尊,徒兒定好好珍惜,近期台疆之地受風雨侵擾,於中邑之地更為嚴重,有些商家一生努力經營方有一立足之地,但受此風雨之災毀去大半實不忍睹之,徒兒想請問師尊為何有此之災劫?


玄帝:吾倒想問徒兒,若人心平順調和,一片安祥之狀,上天亦不會降此災,於台疆上空佈滿暴戾之氣由上至下,因而皇天降此之災一者乃警醒世人,再者乃藉此法雨露霑掃除台疆上空暴戾之氣。


妙筆:原來如此,徒兒知曉了!


(見蓮台已停駐,於前方不遠處一道金色光芒直射入虛空中)


妙筆:前方有一金色之光柱,而蓮台又停於此,莫非此為今夜探訪之地?


玄帝:然也!下去吧!


(此時蓮台漸緩下降停於地面上,此宮廟之主神已於前方恭候,師徒一行往前而行)


玄帝:關聖道友許久未逢,今藉著書之機臨於爾宮叨擾了。


關帝:道友不用客謙,爾乃奉玉旨著書,今日遊於本境實增吾宮之光彩。


妙筆:弟子參見關帝,今日有此緣機能同關帝靈著寶書,實為弟子之厚福。


關帝:妙筆爾多禮了,快隨吾入內吧!


(一行入於淨室中坐定)


關帝:童子上茗品。


童子:遵命!


妙筆:請問關帝今夜靈遊著書在於此淨室中嗎?


關帝:稍會爾便知曉。


童子:茗品奉上。


關帝:爾師徒一路風塵僕僕甚為辛苦,先品一口茗茶吧!


(見師徒與關帝端起茶杯共飲)


妙筆:那關帝可開始了!


(但見關帝口中念動真言,瞬時於前方數尺之處顯現一影像)


玄帝:徒兒可將前方影像之內容傳述。


妙筆:徒兒謹尊師命,見前方之影像中有一類似房間之狀,其中有一床於上有一女眾約五、六十歲,但其鼻部卻插若似醫療用透明管狀之物,於床旁有一女眾約似三、四十歲,此女眾拿起一針筒之物內裝白色液體,由此老者之鼻管灌入後再按摩其四肢由上而下,再翻動此老者身軀拍動其背部實為細心之照護呀!弟子想請問關帝此老者是否為世俗所稱之『植物人』。


關帝:然也!此婦乃受夙業討報,未能逢及貴人相助方衍此相,幸老者之女為照顧得此病症之親萱,終日未曾離此半步,甚而耽誤其婚緣,其之孝行頗得街坊之稱讚,此女眾為報親恩不惜犧牲自己未來前途,更以無怨無悔之心報此親恩而照護著。


妙筆:弟子想請問雖為宿律所定,承其之愆理所當然,但此婦之女其孝行既可列為著書之佳例,相信必為上天所肯定,難道其無法受此孝女所蔭而有轉化之機嗎?弟子亦知上天欣盼世人皆行孝道,若無轉機那世人恐無法信服此理。


玄帝:徒兒此言差矣!於世塵中萬事皆為因緣聚合,能為親眷者亦同此理,此婦與其女於上三世本為兄妹,兄長對其妹百般呵護甚而犧牲自己前程,寧入富門當長役換取其妹日常所需,直至今世緣機成熟,各俱宿因投生,兄長投生此婦而其妹則投生此女,以償宿業之作,況此女乃為報恩而來,照顧此婦本其之責,徒兒不知其因方有此番敘言。


妙筆:原來如此!那此女眾已照護多久時日呢?


關帝:近十年矣!


妙筆:語云:『久病無孝子』十年是一漫漫長日啊!於今孝道難以彰顯之刻有此之孝行實殊見矣!


關帝:於今逢於末世,能行孝義者皆具善根,但亦有不行孝道者,上天皆一一錄敘,待其因緣熟報之時將自食此惡果。


妙筆:今期世眾沉淪難悟不知回饋親恩,曾有數案例為人子者平時好吃懶做不事生產,終日遊手好閒受損友引誘而染上毒癮,其本無經濟來源,為供需大量購買毒品之錢財,有者偷、騙、拐、搶、樣樣皆來,更甚者向其至親索討,若不遂其意往往衍生憾事,實令人悲矣!


玄帝:徒兒所言甚是,望塵眾瞭解孝之實義,如異身之靈禽且能盡其孝道何況身為人眾也,今夜時晚採探著書就此結束,吾等就此回宮吧!


妙筆:弟子感謝關帝今夜相助,弟子就此回宮。


關帝:今夜有此殊機能參會寶書沐受皇恩實感激也!既為時關那就恭送賢師徒回宮。


玄帝:道友勿用多禮,吾等就此回宮……,宮已到妙筆靈體入竅。


寰宇探真-第二回 崇孝例範眾習樣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被嚇跑了

蓮生/文
  笑話一則:

  父親問小民:「小民,考你一道題目,樹上有兩隻鳥,打死了一隻,還有幾隻鳥?」


  小民答:「還有一隻。」


  父親說:「你真是笨蛋,那隻鳥還不是嚇跑了!再問你一個簡單的,如果答錯了,小心你的屁股!聽著:屋裡只有你一個人,我又進來了,有幾個人?」


  小民答:「一個人。」


  父親問:「怎麼還是一個?」


  小民答:「我嚇跑了!」


  我說,這個笑話是頗有「禪味」的,其實用各種角度來推理,有三個答案,都有道理。


  一、零隻——一死一嚇走,當然沒有半隻。


  二、一隻——嚇走是嚇走,但,牠仍然活著。


  三、二隻——一死一嚇走,死的也算,活的也算,當然還是兩隻。


  這個道理,大家可以仔細意會。


  如果以開悟的第一義來說,我問聖弟子:


  「有幾隻鳥?」


  聖弟子會答否?


  哈!哈!哈!


  并州,廣福,道隱禪師。


  僧人問:「如何是指南一路?」


  道隱禪師答:「妙引靈機事,澄波顯異輪。」


  僧人問:「三家同到請,未審赴誰家?」


  道隱禪師答:「月印千江水,門門盡有僧。」


  盧師尊提示:指南一路——道隱是說,用善巧的方法,指出澄波中的月亮。


  三家同請,應赴何家?——道隱是說,月亮印在千江水,三家都有僧人去,每一個法門,都是善巧也。


  如果我來回答,我會如此說:「指南一路?」


  我答:「指東、指西、指南、指北。」


  「三家同請?」


  我答:「被嚇跑了!」


  盧師尊提示:指南一路,未必有路啊!三家同請,任何一家都是,任何一家也都不是。


  何以故?


  我答:「全是幻月!」


  如果你已悟到全是「幻月」,你就可以開悟一半了!


  這個時候你明白:


  什麼是五逆的人?


  「放火夜燒無相宅,天明戴帽入長安。」


  什麼是孝順的人?


  「步步手提無米飯,歛手堂前不舉頭。」


  (親愛的聖弟子啊!我這樣的一一提示,一切玄旨全在其中了,已經清楚明白了,這是我盧師尊苦口婆心的天天說法。如果再不明白,我已經用盡心力,諸聖弟子見諒。我再提示一句:「我被嚇跑了,眾生也全嚇跑了!會嗎?)


盧勝彥文集232《笑話中禪機》被嚇跑了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天才包袱

  他一直被人稱為標準的「天才」。父親是教授,母親是副教授,這讓他的遺傳基因得天獨厚。

  兩歲時,他能口齒伶俐地背誦不少不少唐詩宋詞,《大學》和《論語》的相當一部分也能背得像模像樣。


  四歲,他能準確無誤地認清一千餘個漢字。


  小學,他僅僅花了三年;別人要學六年的中學課程,他用四年時間全部消化。


  十二歲那年,他成為了某所大學的少年班學生。接下來,讀大學,出國留學,等到他揣著碩士文憑從海外歸國時,還不滿十九歲。


  一位民營企業高薪聘請了這位青年英才。可不到半年,他憤然辭職了。作為一名「海歸精英」,一直被人稱讚為「天才」的他,實在忍受不了連小學也差一年才讀完的民企老闆的指手劃腳。


  很快,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遺憾的是,上帝不因他是一名人人知曉的天才而少給他挫折和艱辛。他仍被人視為「天才」,但他在公司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上卻是糊塗漢。結果,他的公司在垂死掙扎一段時間之後不得不接受最終的失敗。


  一所大學當即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去學校任教。但,當他看到數年前自己的一位年少同窗,當年成績比他差很遠,腦瓜比他笨很多,卻已經成為副教授,而作為天才的他,竟然只是位講師時,他的心裡很不舒坦,甚至可以說極不平衡。心理的失衡使他對教學始終無法提起更多興趣,也導致了第二年沒有接到學校的續聘書。


  禍不單行,再次遭受失敗打擊的他因為心情鬱悶致使脾氣日漸暴躁,戀人選擇了離開。


  在父母的鼓勵下,他信心百倍地去眾多人才市場應聘過各類工作,卻總因這樣那樣的緣故,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荒廢了一年又兩個月的時光後,他的父親因病逝世,這不僅給他帶來深深的痛苦,更帶來了急切的責任感——他,必須馬上找到工作排遣痛苦,也讓年邁的母親放心。


  偶然的機會,讀到一則新聞,北京大學某高才生在賣豬肉。新聞使他豁然開朗,他壓低腦袋走進了菜市場。他瘦弱的手臂舉不起笨重的豬骨砍刀,他唯有選擇販賣蘿蔔青菜。


  依舊有許多人喊他「天才」,並非譏笑,而是習慣。當記者聞風而來採訪他時,他的話語有點冷漠也有些無奈。他說,天才的稱號有時是一種累贅,並不是誇耀,更不是優勢。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之中,提及「在學勤用功」。眾生凡是在學習任何事物時,都該秉持認真的態度,並且用心學習,才不會對不起上天所賦予自己的天份。


  時下迷昧的眾生,往往誤以為認真的學習、用心的讀書,就是將分數考高了;因此,埋首於書本,少了童真,或許真的在分數上有了節節高升的情形,但相對的,做人的道理,卻節節衰微。


  大眾必須了解真正的「勤學習」,乃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勤學習」更是在學習那股人和的精神,許多人面對書本背得滾瓜爛熟,但「待人接物」方面的禮儀節度完全都不會,造成步入社會謀生不易,假使有工作機會,仍因為本身學識淵博而不願意屈就於小工作,認為有失自己高學歷的身份;因此,只能等待那個符合自己身份的工作出現,但是往往一等就是好幾年,甚至一、二十年都不肯工作,成為「啃老族」。


  所謂:「啃老族」,早已成年,卻還靠父母供養。因為本身沒有工作能力,等真正找到了符合自己高學歷身份的白領工作時,年紀已經是超高,根本不符合工作年輕化原則,而且公司行號又不錄用;此外,由於本身閒散太久,根本早就對工作不感興趣,只想靠父母生活比較安逸。


  眾生又該如何去表現自己的能力呢?其實,凡事要隨緣、隨份,不強出頭,僅做本份內的事業,對於不懂的地方,必須先透過學習,加以磨練,逐漸累積知識與經驗,以充實自身的能力;如此積累了豐厚的經驗及學習成長,才能輕易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相反,若然好高騖遠,但本身又缺乏技能基礎,因而無法適任,到最後才來覺得自己非常痛苦、壓力甚大,此乃本身缺乏能力,卻枉求有此階位,導致自己苦惱不已。


  奉勸眾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洞悉其堂奧,才能學到東西,無論是職能或做人的道理,才會有所成長也。


寶德雜誌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法句經

  「業」可以依成熟的先後順序而分為四類:一、極重業,二、慣行業,三、近死業,四、已作業。
 

  除非一個人造了極重的善業或惡業,要不然「慣行業」一般會在臨終的時候優先成熟,而帶來下一世的結生。

  所謂慣行業是指經常造作的善或惡的行為。例如經常到寺院裡服務、供養僧團、樂善好施,或者聽聞佛法、持戒、禪修等等。如果一個人經常行善,就會養成好的習慣,因此在日常生活或行為舉止中,很自然的就會充滿善念和善行。


  反之,一個人經常心生歹念,稔惡藏奸,形成壞習慣,於是逞凶肆虐就變成他的思惟和行為模式。
 

  這些習慣性造作的行為,在輪迴中形成的潛在力量就叫做慣行業。

  《法句經》第一品中記載:


  曇彌居士是舍衛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一家人都樂善好施,經常供養、服務僧團,也持戒、禪修。
 

  他不僅自己樂善好施、持戒、禪修,還經常和家人、朋友一起佈施、持戒、禪修,造了很多強大的善業。

  一天,曇彌居士罹患重病,臥床不起,且自知壽命即將終了。那時他想聽聞佛法,於是吩咐親友到寺院邀請數位比丘來向他說法。正當比丘們正在唱誦《大念處經》時,他看見六天界來了六輛裝飾華麗的巨大馬車,要引領他投生到天界享樂,但曇彌居士不想讓他們干擾自己聞法,於是對天人說:
 

  「你們等一下!你們等一下!」

  因為曇彌居士即將命終,所以這些天界的影像是他臨終時出現的「趣相」,但其他人都看不見這些景象,所以比丘們以為他要求停止唱誦,於是便停了下來,不久即離去。


  待曇彌居士神智較清楚時,發現比丘們都走了,眾兒女卻在哭泣,因此問道:
 

  「那些尊者在哪裡呢?」

  「他們聽到您說等一下!等一下!於是就停止唱誦並離開了。」


  「但我並沒有對尊者們說什麼呀!」


  「那您是在和誰說話?」


  「從六天界來了六輛裝飾華麗的巨大馬車,天人們要引領我投生到天界享樂,所以我在跟他們說話。」


  「哪裡有天界馬車呀?我們都看不見。」


  「那有沒有看到我結的花環呢?」


  「有的!」


  「哪個天界最快樂?」


  「兜率天界是最快樂的!」


  「那你們拿著花環,發願說:『願它掛在從兜率天界來的馬車上!』然後投擲上去。」


  於是兒女們發願後把花環往空中一拋,那串花環落在從兜率天界來的天車上並掛在空中。
 

  當時在場的大眾都只見到花環,但看不見那輛車。

  曇彌居士說:「你們看見那串花環了嗎?」


  「是的,我們看見了!」


  「它掛在從兜率天界來的天車上,我要去兜率天界了。如果你們想投生到我跟前,也要像我一樣常常佈施、持戒、禪修,多做福德。」說完便登上那輛天車,滿懷幸福的投生到兜率天界去。


  這篇經文批露出,曇彌居士因為經常做佈施、持戒等種種善行,而這些善的「慣行業」在臨終時成熟並帶來果報,因此讓他投生到天界。故世之人若要今生與來世都喜悅,就應當多造作善業,自然未來能往生善趣。


經典的智慧-第廿三章   法句經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無違諍

  李相,唐朝人,曾在朝廷做官,最喜歡讀《春秋》。

  有一段時間,他誤把魯國大夫叔孫婼的「婼」字讀成「若」,書童幾經周折委婉指出了李相的錯處。


  李相聽了,滿臉通紅,十分慚愧,於是把太師椅放在北牆邊,請書童坐。


  在他的執意要求下,書童只好坐在太師椅上,接受他的禮拜。


  禮畢,李相誠懇地說:「我身居高位,卻常讀錯字,實不應該。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一字師』,我要再讀錯字,請毫不留情,千萬要給我指出來!」(《唐摭言.切磋》)


 ※ ※ ※


  乍看此戒,乃針對出家僧師或在道場上位者,實則不然。


  「諍」,可以將之解釋:忠言好話,或者勸解等之語文。語有云:「忠言逆耳」;俗話也說:實話總是不好聽。所以眾生喜歡聽自己受用的話,喜歡別人奉承,不喜歡別人指責;甚至有人講實話,說出了你的缺點,你還會惱羞成怒,或者強言辯解;諸此種種,悉皆人性。


  因此設此戒,嚴律行者自省。修行之人,若不能有接受他人指正及批評之雅量,基本上已偏離修行的正路;若再陷入惱羞成怒,那麼不但離開正路,更是已入歧途。當然俗云: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說明了人性好受奉承;既是通性,所以行者更要戒慎,否則與常人何異?


  試看目下閻浮提地中,絕大多數之人不論緇、凡各眾,有誰能夠時時惕勵于無違諍?職是故,初行者已要戒慎而力行;那麼欲求成就菩薩果之行者,更要如履薄冰!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卅五、無違諍戒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不生不滅

蓮生/文

  問的人說:「盧師尊在書上說:『空的究竟是無生,所以佛陀四十九年沒有說法,盧勝尊沒有寫二百多冊的書,祖師說根本沒有來,也沒有去』。既然無生,那也就無死了。問題是,人類是地球上的生物,世人會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


  另問:「您說無生,那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問您問題?」


  我的回答:


  先舉一例:


  有位患者到醫院求珍。


  醫師問:「你哪裡不舒服?」


  患者答:「我昨晚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是頭牛在吃草。」


  醫師便說:「放心!這些夢很正常的。每一個人也會夢到,夢境和現實是不一樣的。」


  只見那患者說::


  「可是……可是……我起床後,發現床上的草蓆不見了一半。」


  我解釋:


  夢是夢。


  現實是現實。


  這二者糾纏不清,夢中有現實,現實中有夢,夢遊更不單純,不是嗎?


  又舉一例:


  精神醫院的院長,測試病患的精神是否正常?於是在牆壁上畫了一個門,對精神病患者說:


  「誰打開了這個門,就讓他出去。」


  所有患者擠在那裡,人人都試著開門,爭先恐後。


  院長看見,只有一患者,未去開門。院長認為,這一位大概已經正常了。


  院長趨前問:


  「你為什麼不去開門呢?」


  只見病患微微冷笑:


  「鎖匙在我手上,他們如何開得了門!」


  我說:


  精神病患活在「幻」之中,他們是患者。大家再仔細的想一想:


  我說:


  「我們未見道之前,我們是不是也是「精神病患」,認假為真,認現實為實有?」


  我真確的告訴大家:


  「這第九問,是真正切中問題的中心,我若回答出來,就等於大家都開悟見道了,所以仍然不能說,只能用暗喻的。因為我若公佈答案,世人不信,故連佛陀也只能說:不可說。」


  我們看看「僧肇」的《肇論》云: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何則?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


  這句話:


  「是如來真實語也。」


  智者大師說:


  「如是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能潤於業,即心為緣也……。本末皆空,此就空為等也。」


  你們為何在此問我問題?


  我答如下:


  我有我嗎?


  你們也有嗎?(哈哈哈,蒼天!蒼天!)



盧勝彥文集227冊 《悟境一點通》【第九問】既然無生,怎會有我們?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起心動念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度眾方法多善行,心腸柔軟最重要;

   視人痛苦多悲憫,親切關懷施法水。

聖示:娘見全真諸子樂觀活潑,不知人間疾苦,能度眾實屬三生有幸。但人若太過於悲苦,恐無餘力度眾,所以法主聖君吾兒代汝等承擔重業,使汝等能有時間、力氣、錢財度眾。望諸兒女把握有限之生命,莫隨波逐流,珍惜每個修行及度眾的機會。娘今夜便以「善由心生」為題,與諸兒女共勉之。


  「善由心生」


  從古至今,中外皆有學者討論人性本善或本惡。其實人性本善,但因業力及習性之牽引,加上智慧受蒙蔽,所以愈走愈偏,甚至無法回頭。


  「心」是萬善之源,也是修行人須時時觀照的。「起心動念」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實則難以捉摸。普通人順著意念走,被六欲六塵牽引,甚至牽到家破人亡仍不知警醒。而修行人學會時時體察心念之起伏是善?是惡?若不能時時體察,有時惡念橫生仍無所覺。


  明朝有位道家修子,每天一起床,一定留意每個念頭。例如:吃粥配菜,心裡想到「美味」、「難吃」、「粗硬」、「細嫩」……等字眼時,立刻放下筯筷,待肚子餓時才再動筷,非要淨心才肯再下筷。


  又誦經、念咒時,只要一分神,立刻拿起竹板打自己的腳,用痛覺把自己拉回來,不妄念,專心一意。


  看到別的道友穿著舒適,修子會起羨慕之心,一旦察覺,他立刻回道觀換上補丁的道袍,直到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會羨慕別人為止。這位道家修子時刻對付自己的欲望,只要一起貪念,就立刻警告自己。


  為了讓自己習慣苦日子,他搬離師父的道觀,在附近搭一間茅草房,看自己遇到刮風、下雨時,是否承受得住?一開始,身體不喜歡冷、不喜歡熱、凍、寒,他一次又一次要求身體適應天氣的變化,否則就得再多吃苦。慢慢的身體不再抱怨,焦躁的心也漸漸平息,不再有其他煩惱的念頭,誦經、持咒皆可順暢無干擾。最後,修子證道回天,在太上老君身旁協助度眾。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諸兒女,不能對外境有太多的「感覺」,「感覺」太多成道不易,「心」的變化要能淨念、淨思,未來內果修得澄亮,靈性才有明顯的進步。可,娘回。


本堂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懿訓,實開汝等之智慧,能觀心之變化,克服欲望之牽引,真為修行之重要課題。古時證道的道長對己嚴酷之訓練,連吾皆拜服。今世之修子若能摒棄物欲、情欲之鉤牽,已是兩大難題,但汝等仍不能妄自菲薄,好好學習才是當務之急。可吾退。


全真月刊140期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雨中之悟

  有一個人,因為意外地繼承了大筆遺產,搖身一變成為有錢人。有了錢之後,他每天都大吃大喝,揮金如土,還常常去參加上流社會的應酬宴會。應酬中,他聽到許多企業主都會在公務繁忙之餘,去參加寺廟舉行的禪修活動,或是坊間開辦的心靈成長課程,他想:「看來心靈進修也是現代的流行趨勢,我也應該來參一腳才對!」

  他立刻去拜見了一位師父,這位師父只提醒他一句話:「隨時隨地清楚你自己。」


  這個人回家之後,他覺得自己很清楚地在吃喝玩樂啊,這位師父到底要教我什麼呢?


  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仍然和那些參加過禪修的上流人士搭不上話,他只好再度去找那位師父,他問師父:「你要我隨時隨地清楚我自己,我有做啊!但還是沒什麼領悟,也沒有心得可以和別人說。」


  此時窗外已經開始下起了大雨,那位師父看著他說:「這樣吧!你現在到門外,對著街口站十分鐘。」


  「什麼?這麼大的雨,竟然要我去站在街上?」


  「如果你想要有所領悟,那就去吧!它會降臨的。」


  這個人只好半信半疑地去站在大雨中的街口,昂首等待著從天而降的領悟。慢慢地,路人開始看他了,有的掩著嘴在偷笑,還有的人對他指指點點,他自己也開始不耐煩了,而且沒有一絲一毫「領悟」的感覺,就在有人還把朋友叫來一起看這雨中奇景時,他終於忍不住地衝進屋內,對著師父說:「你是不是在騙我?根本什麼事都沒發生!」


  師父不急不徐地問他:「告訴我你有什麼感覺?」


  「我覺得自己根本是個傻瓜!丟死人了!」


  師父說:「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領悟!你僅僅花了十分鐘,就知道自己是個傻瓜,是多麼難得,許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自己是傻瓜呢!」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積習不改.尾大不掉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一般而言,處世經驗較淺的人,所浸染社會的惡習一定較少;而處世經歷較深的人,其所浸染的惡習通常比較深。


因此,身為一個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之間,不要只求事情的熟練精通,而忘記了抱樸守拙的忠誠作風。例如:禮儀是必要的,假如無禮貌或超越了禮貌,這樣是有失做人的道理。


此外,若是太過份講求練達,而內心卻未淨化,即易變成老奸巨滑;所以,做一個修行人如太練達,倒不如不必裝飾虛假或太客氣,而要自己清醒,坦白誠摯樸素一些才是上策。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由於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經常薰習到我們心中的阿賴耶識,因而形成一種習慣、習性,稱為習氣或種子。


菩薩:所以,習氣具有思想、行為及其他一切有為法的能力,含藏在阿賴耶識中,遇到因緣成熟之時,就會再展發成為現今之行為,很難斷除。


陳生:根據考古學家研究,人類乃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尾巴因沒有作用,早已退化掉了。殊不知,我們有形的尾巴雖然已經脫落,但是無形習氣的尾巴卻是又多又長。


菩薩:真所謂:「尾大不掉」啊!


陳生:壁虎與山雉雞都有一條尾巴,所不同的是,壁虎的尾巴細細長長的,看起來一點也不起眼;可是山雉雞的尾巴可漂亮多了,尤其是牠在展翅飛行時,最讓人稱羨的,就是牠那燦爛奪目的長羽毛尾巴。


壁虎遇到了敵人,會自動斷掉自己的尾巴,且尾巴不斷地在地面上打滾跳動,讓敵人誤以為牠的尾巴就是牠的本身,而奮不顧身的撲向牠的尾巴;如此一來,牠就可以順利脫離險境。


反觀山雉雞,當獵人在捕捉時,只要用強力黏膠,黏住牠的尾巴,因為牠捨不得脫落自己美麗的尾巴,最後只好束手就擒,而斷送了寶貴生命。


菩薩:此一故事,值得諸子深思,並引以為借鏡。


諸子千萬不要被名利、財勢、情愛等慾望所迷惑,捨不得遠離,而斷送了自己的慧命,以致於在六道輪迴中生生死死,無法解脫煩惱痛苦。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明白。


壁虎為了避敵,能夠捨去自己的尾巴,斷尾求生;由此觀之,我們若是能向壁虎學習,為了避開生死大敵,而毅然決然地斷除我執、法執等不良的習氣〈猶如壁虎的尾巴〉,就能求得真正的解脫。


至於山雉雞,因捨不得自己美麗的尾巴,而斷送自己的寶貴生命,我們則應該引以為戒。


菩薩: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換句話說,無論任何事達到完滿的時候,一不小心很快就會走下坡。是以,任何事是不能十全十美的,不如預備幾分餘裕則比較安全。


聖賢仙佛之慈訓,諄諄告誡,諸子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陳生:學生了解。當夜深人靜天地間沒有一絲聲息的時候,若能詳加省察自身,有過則改,日久之後,就會歸真到本然的面目,而一切貪念煩惱都會消失無蹤。


菩薩:諸子若能於這個時候,覺悟人生的大道理,修心養性,沉澱自己,心境自然清靜而祥和。


勉勵諸子再接再厲,持之以恆,以期志節愈來愈加昇華。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勉勵!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卅六章。積習不改.尾大不掉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講《六祖壇經》

蓮生/文

  近期我都在講《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在禪宗,是一位大放異彩的祖師爺。


  有人以為禪宗就是教人如何禪定。


  還有人以為,禪定是教導行者,如何靜坐,坐到妄念不起,連一念也無,最後是達到一念不起,無念證明佛性。


  大部分的行者,都是這樣的想:


  萬念歸於一念。


  一念歸於無念。


  無念成就佛果。


  但,六祖喝斥這樣的想法。


  六祖認為,所謂的「無念」,並不是修到腦袋空空,一片空白,身如無物。


  最重要的是:


  「念頭仍然有,但,一切境界,並不影響自心的本來清淨。」


  六祖認為:


  「這才是無念!」


  所謂的禪定功深,是指一切的念頭,不影響自性的清淨。


  六祖舉維摩詰大士為例,維摩詰大士曾經訶責舍利弗尊者,認為,舍利弗尊者,常常走入樹林中,一禪定就是大半天,維摩詰大士呵責舍利弗不懂禪定。


  六祖認為入定是禪定,出定也是禪定,禪定功深的人,日常生活皆是禪定,守護自性清淨,不受念頭污染,就是禪定,也即是六祖所說的無念。


  六祖強調:


  「一念皆無,就是禪定,大錯。」


  「仍然有念,心無受染,才是無念。」


  這二則,修行人往往弄不清,到了後來,我明心見性之後,才能清楚明白。


  呷呷!


  一般初學「禪定」者,會叫你坐不下來,放鬆自己的心及姿勢。


  眼觀鼻、鼻觀心,覺察你的呼吸,深、慢、長,輕輕的閉上眼。


  感到精神集中了。


  有覺受出現。


  觀照念頭、觀照心,哇!入定了,有法流灌頂,有光明出現,進入大空,身心皆空。


  每天學習這樣的禪定,享受一切禪的法味法喜。


  呷呷!


  我個人以為用種種方法,達到寧靜、法味、法喜、法流,心空,光明……。


  無可厚非。


  但是,要謹記「六祖」盧行者的教誨:


  無念非一念不起。


  無念非身心皆空。


  而是行者的心,不受念的污染,心一絲不掛,見證佛性,才叫「無念」。


  我認為這種功夫,要「明心見性」才行!如果未開悟明心,不能「無念」。


  詩:


  寄語禪行者

  無念非無念
  念念念念念
  根本不見才是見

  佛性的出現

  不是禪定
  不是法流
  不是光明
  
  是恆在而不變


盧勝彥文集218冊《月河的流水》講《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