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十後悔

  有一學僧問云居禪師道:「弟子每做一事,事後總不勝懊悔,請問老師,為什麼我有那麼多的懊悔呢?」


  雲居禪師道:你且先聽我的十後悔:


  一、逢師不學去後悔;

  二、遇賢不交別後悔;

  三、事親不孝喪後悔;

  四、對主不忠退後悔;

  五、見義不為過後悔;

  六、見危不救陷後悔;

  七、有財不施失後悔;

  八、愛國不貞亡後悔;

  九、因果不信報後悔;

  十、佛道不修死後悔;


  雲居禪師道:「這以上十種後悔,你是哪種後悔?」


  學僧摸摸頭腦,無可奈何地說道:「老師!看起來這些後悔,都是我的毛病!」


  雲居禪師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療呀!」


  學僧問道:「我就是因為不懂得治療,所以懇請老師慈悲開示!」


  雲居禪師開示道:你只要把十後悔中的『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


  一、逢師要學

  二、遇賢要交

  三、事親要孝

  四、對主要忠

  五、見義要為

  六、見危要救

  七、得財要施

  八、愛國要貞

  九、因果要信

  十、佛道要修


  雲居禪師道:「這一字的藥,要好好服用!」


※ ※ ※


  世人總是在懵懂中過活,在愚昧、不識情理的生活,總是迷誤了自己,思悔了、再迷誤的過一輩子,真是費解。


  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為了迷情、執情,傷毀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而後悔;有些人年輕不知上進,到老一無所長而後悔;有些人年輕不懂孝道,待雙親別世,始知悔醒而悔恨;有些人明知壞事不可為(像是偷、搶、竊、盜等),俟東窗事發,判刑牢獄而後悔;有些人明知手足胞情當珍惜,卻因外來因素鬩牆而後悔;有些人明知錢財乃身外之物,卻偏偏拼老命去賺得,傷及肉身致疾而後悔(到頭來一場空);有些人明知作為不當,會傷及道德而偏行之而後悔;尚有些世人明知很多事會傷風敗俗,卻因財利所惑而沉昧行之而後悔,諸如等等千奇百怪而後悔之事,難以盡書也。


  明知事後會後悔而行者,惡之大也;已知惡事而行者,惡之極也。然為何在行事之先不三思而行,可免有後悔之時,能常以此在心中自慮之,就不會有任何之悔恨了。


  老衲再提供一事讓世人了悟之,就是能知在「道」上去求知、去邁進、去勤修,惟只此事總不會有後悔之來,所以說,「道」可明心,絕無黯晦之期也。盼世人能知此理以勉之。


  「虛空」不住心,就無後悔之存在,悟理之。


摘錄自
斷迷悟理-第十四章 別讓自己後悔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導己之正,導人之正

  從前有一個屠夫,有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做點善事。最後他決定供養村莊的一位出家人。為了請這位出家人供養,他特意買了新鍋新碗以便確保做出的菜為素菜。


  當這位出家人在用餐的時候,屠夫很激動,心中默默的想:「法師吃完飯後,如果他能為我講很好的法,我就放棄屠宰業,改行做其他的事件。」


  可吃完後,這位出家人一句話也未說,便離開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於是繼續殺豬。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幾千萬年過去了,一天地藏王菩薩又到地獄救渡苦難的眾生。


  他問道:「如果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若記得生前曾經還做過一件好事,請講來,以此因緣,必有得救之希望。」


  地獄中受苦的眾生雖有無數,但鴉雀無聲,很長時間,都沒有一位能想起來過去曾做過一件好事。最後那位屠夫開口說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供養過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飯後和我講善法,我便發願不再殺豬。可是他吃後一言不發就走了,於是我仍以殺豬為業,死後便來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薩用他的智慧觀照,發現那位出家人已解脫,證得聖果。地藏菩薩便問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養而未說法。


  那位出家人非常慚愧的說:「確有此事,因為那時我是學習小乘教法的,只考慮自身的解脫,所以並未說法渡生。當時受人供養,並未替人家說法,現在想來還很不安。為了了結這斷因緣,我願意去人間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經供養過我的屠夫。」


  地藏菩薩很高興地讓他二人到同一個村莊轉世為人。屠夫照樣轉世為屠夫,而那位聖者則轉世為僧,但他二人卻是好朋友。


※ ※ ※


  世人往往知而不識,且知而不察,甚至於知而故犯,在此之中亦是知而不去導正,以陷社會之混亂,以導致社會之失衡,值得探討與省思也。


  人秉天賦之善性,但卻使此之善性於污染之中而生變化,並使之沉墜而無以自拔。人非聖賢,當然會有偏差之時,在此偏差時,如能及時導正,就可得以挽救,但卻無法得到導正而後悔一生,失足成千古之恨也。


  導己之正,導人之正,均屬本德之一,試看世間有多少偏差之人等待他人之正導,試看世間有多少行為舉止觀念等之偏誤,等待人之規正,偏偏世人甚多視而不見,不願伸出援手,就以非己之事,不以助援,使對方永遠在錯失之中,這種現象甚多也,故當發揚此導正之道德,使得在迷失中之人能有所依賴,使得在沉淪之人能有所依恃,得以重新做人,得以從頭歸正,更能藉以獲得重新之機也,世人不可視而不見,共同來發揚恢復之。


摘錄自
社會道德省思-第三十四章 導正道德省思

獨住與同住

  有一次,尊者彌迦奢羅問佛陀:「世尊!怎樣才是獨住?怎樣又是有同伴同住?」


  佛陀回答說:「彌迦奢羅!當眼等六根,認識了色等六境時,如果因合意、可愛、愉悅而誘發了欲愛,以致對境界喜悅、讚美而念戀不忘,這就是生起愛染心了。一旦有了愛染心,就有了障礙繫縛。像這樣,被喜悅、愛染繫縛的比丘,即使獨自在樹林等僻靜處居住,也還是有伴同住,為什麼呢?渴愛就是他的同伴。」


  佛陀接著說:「反之,如果對合意、可愛、愉悅的境界,不喜悅、不讚美、不戀著,沒有愛染而心不被繫縛,這樣的比丘,即使與其他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裡,也叫作獨住,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渴愛這樣的同伴了。」


  心中充滿欲望的人,他的心湖波濤洶湧。即使處在山林中也感受不到寂靜之趣。心中沒有物欲的人,在酷熱中,心田也能感覺清涼。即使處在喧嘩中也不會感到擾攘。


※ ※ ※


  世人常誤解修行即是要出家過遁世生活,因此造成許多人對修行之路躊躇不前。其實在家與出家乃為「因緣或願力」之關,與修行能否有成就無絕對關係。若從歷史上來看如維摩詰居士、龐道玄、傅大士、白居易、裴休、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黃庭堅、周敦頤、陸游、朱熹等人,皆是知名且有所成的在家修行人。故修道之人,可以出家,亦可以在家,各依其因緣秉性,於證果成道,實無分軒輊。


  為何說「修行在俗世,解脫在紅塵呢﹖」因為修行是一種實證、實踐的功夫,故眾生的智慧體悟和解脫,需要經歷俗世的嚴苛淬煉,方能磨顯出來。其實修行主在「修心」,而世俗生活充滿著貪、嗔、癡,修行者處在千變萬化的世俗生活中,要接受人際、工作、情慾、生活壓力等等考驗,而這些正是修者修心之對象,故修行不會脫離日常生活。只要修者能以「定」、「慧」解決日常生活之難題與逆境,在誘惑出現時,處之泰然,不偏履邪徑;而在得失毀譽時,不起激動,心地平和。若能得如是解脫之人,必能於任何地方,都得自在、清淨與安寧,這樣,才是真解脫。


  而一位厭懼世間、遠離紅塵的修者,表面上看似與世無爭,灑脫超越,其實他是捨棄了環境所能給與的鍛鍊,容易流於逃避心態,屆時遇事往往不能自主,反而難以從外境中解脫出來。


  故在家修行者,若能慎持戒律,雖處俗世事務中,卻不起執著,心無掛礙,清淨無污,因此雖身未出家,心卻與出家無異。而出家的修行者,雖處於寺門,禪定用功,不事世務,但是心存度世,雖身已出家,仍然悲天憫人,常回俗世說法。就是這緣故,在家與出家的修行者,一一皆以俗世為道場,完成證道的事業。


摘錄自
在家修行法要-第三章 修行在俗世 解脫在紅塵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心境不起,動靜皆息

  《六祖壇經》中有一則膾炙人心的故事:


  有一天,印宗法師正在廣州法性寺講《涅槃經》,寺正中旗桿上的幡隨風飄動。


  此時,有一個和尚說是幡動,另一個和尚說是風動,二人你來我往辯論起來。


  正好六祖惠能來到道場,他向眾人表示:「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你們自己的心在動。」


  此話一出,語驚四坐,印宗法師即把六祖請到席上,從此,六祖惠能便公開傳法,是為東山法門。


※ ※ ※


  三界無他法,惟是一心動念而生一切境,念若不生,境自了無。及窮動念,念欲空寂,即知迷而無失,迷而無得,以無住真性,不增不減故也。


  心因境起,借心觀境,如助境而動心,雖在山林海島,皆屬虛勞。人戀境,境弄人,心失其正而發狂;情逐物,物引情,神不守舍而成癡。順境逆境皆是境,境雖沓來實非有;邪念正念皆屬妄,念縱分起而亦無。莫謂五欲以為樂,迷而忘返,必至傷身而喪命也。


  學道之人,當知一性是真,萬緣俱假,抱之不離,方能消魔破有,化塵世為淨土,凡身結成聖胎。


  三界由心而作,當把心先死了;六塵以識而入,直到把識斷絕。如赤子渾然無識,塵緣滾滾,永無可入之竇;真人上智,三界朗朗,乃了妙之鄉也。


  故境無苦樂,從心而成,如上岳陽樓,有心曠神怡之人,亦有感傷而悲之客,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此語,可自悟解明之。


摘錄自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四六章 心境不起,動靜皆息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天堂的鎖匙藏在哪裏

  據說,宇宙中有一顆神奇的星星,這顆星星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它能夠使人遠離痛苦、充滿快樂,因那裏就是天堂。


  通往這顆星星的道路只有一條,還被上天鎖上了。為了給人類保留一點步入天堂的希望,宇宙大神就把打開這道門的鎖匙藏在一個人們不容易發現的地方。這樣,既不至於毀滅人們跨入天堂的希望,也不至於讓所有的人都能找到。


  鎖匙藏在哪裏呢?宇宙大神猶豫難決。大海深處?不好!雪山頂峰?不好!天涯之角?不,還是不夠完美。想了很長時間,最後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很好的地方,那就是把打開天堂的鎖匙放在人類的心靈深處。


  這的確是一個絕妙的主意,每個人都想找到通往天堂的鎖匙,但自己的心靈卻很少有人注意。只有在踏遍天涯海角的每一寸土地都無所發現的時候,只有懂得反省自身的時候,聰明善於思考的人才會低頭去巡視自己的內心,也只有那個時候,距離天堂才不再遙遠。


※ ※ ※


  心者,道之根也,虛靈明覺,具足諸理,而應萬事,運用自在,不假外求,此乃先天之真我,未出生前之良知,純然至善也。世人往往不識,不承認此真心,反誤以情慾為真心,且不知情慾乃受外誘所生者,苦也。


  試問世人何者無心?有誰能識?如能識此心,才能歸復本心之妙明,本心如空,不斷不變,聖佛是心,心是聖佛。今之世人迷失已久矣,不知己心即是聖、是佛,不識自性是真法,以為心外有聖、有佛,性外有法,流浪心路,喪失良知,迷失幻化,不觀己心,縱放失落,良可嘆也。


  回心者,即是收拾回歸此真心,不讓它隨塵凡而流落在外-將本來的良知蔽昧無存。那道則無從學習,無以精進,更不用說其道成也,盼世人能悟明之。


摘錄自
回心思道-第一章 識明真心復良知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虛詞榮親

  有個世代做官的人家子弟,趕夜路過深山,迷了路,看見一個岩洞,只好進去休息,卻看到自己去世的長輩某先生在岩洞裏。


  這子弟心裏害怕,不敢進岩洞,但是某先生很親切地招呼他。他估計這位長輩不會傷害他,就進洞見面行禮。


  某先生好像生前一樣,問寒問暖地慰勞,又問家中事情,都很悲傷感概。


  這子弟就問道:「你的墳墓在另外地方,你怎會一個人到這裏游玩呢?」


  某先生感嘆地說:「我在世時沒有過失,但是,讀書只是隨著家人的安排,做官只是按本分供職,也沒有什麼建樹。沒想到死後埋葬了幾年,墳墓前面突然看到一塊巨大的碑石,碑首刻著螭頭和彎彎曲曲的篆字,是我的官職姓名;碑文中所講的,許多都是我不知道的事迹;其中比較有點根據的,又都言過其實。我一生樸實愚拙,看到這碑文心中已經不安,加上遊人到此,讀碑時譏笑評論;鬼怪到此觀看,取笑嘲諷就更多了。我忍受不了這些諷言冷語,只好躲到這裏居住。只在逢年過節晚輩祭祀時,到墳墓的地方看望一下子孫罷了。」


  這子弟委宛地勸慰他說:「仁人孝子,也常用這來榮耀祖先。蔡中郎還不免講違心的話,韓吏部也給人寫過吹捧的墓誌。古代這樣的例子很多,你又何必放在心裏呢!」


  某先生嚴肅地說:「公道是非,每個人心中都能分辨的。即使可以欺騙別人,捫心自問也會慚愧的。何況公眾的評論客觀存在,欺騙別人有什麼好處?讓祖先榮耀應當實事求是,何必講假話引起別人的誹謗攻擊呢?想不到你一個名門望族的後代,見識也不過這個樣子!」說完抖抖衣服,站起來走了。


  這個子弟聽後,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去。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善良的報復

  有個陳至剛,老婆死了,留下兩子一女。過了一年多,陳至剛又死了,家中留下幾畝田,幾間屋,但都被兄嫂佔了去。兄長、嫂子聲稱是用這些田產來贍養陳至剛的子女,其實是在虐待這些孩子。


  不久,人們聽到房屋後面每晚都有鬼魂哭泣。鄰居早就看不慣他兄長嫂子的所作所為,心知那鬼魂是陳至剛的鬼魂,就爬上房頂喊道:「你為什麼不作怪去害你兄長?光是哭泣有什麼用處!」


  鬼魂後退到幾丈外,一面哭一面回答說:「最親近的是兄弟,從人情說我不忍心作怪害他。在父親以下,兄長是最高輩分,按禮節我也不敢作怪。我只能哭著哀求而已。」


  兄長聽到很感動,罵嫂子說:「都是你讓我沒臉做人了!」


  兄長也上房頂喊道:「不是我做的,是你嫂子出的壞主意!」


  鬼魂又哭著說:「嫂子是兄長的妻子,對兄長不能作怪,對嫂子又怎能作怪呢!」


  嫂子聽後慚愧得不敢走出來。


  從此,兄長嫂子就痛改前非,善待陳至剛的子女,鬼魂也不再來哭了。


  假如每個兄弟碰上矛盾,都像這鬼魂一樣去處理,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骨肉相爭的事兒發生了。


※ ※ ※


  如今之社會人心交雜,道德靡亂,規則失序,不知世人有否探究出其真正之原因所在?此是由於人們之間缺少了那一份彼此真正的「誠摯」,違逆了誠摯,你欺我詐,你搶我奪,你放我丟,不去顧慮何嚴重的後果,請問這生活之中怎會不亂?怎會安和呢?所以要社會能純樸、和諧、安詳,非得搬出你我之間的誠摯不可,這也是最主要之癥結所在也。


  試看,彼此缺乏了誠摯,夫妻失義、父子失情、朋友失信、兄弟失悌、且姊妹失緣,種種世間的悲情由而叢生不已,那缺乏了此之誠摯,又如何去處世?如何去端立自己?惟有昧著良心,為非作歹,縱性為所欲為,加深罪孽的層次而已。簡明言之,無誠摯者,必違逆道德倫常,不會去妥善安和自己於綱常上,父姦女、母宿姘夫,親情雜亂,交友無序,一大堆的違德,造成無邊罪惡的淵藪,能不體悟乎?


  誠,出自每個人和善的良知,表現於外的,就是本性的安和善良。摯,是擇善而行,從不違背,這是成善美德的泉源,能可不知乎?盼世人能奉獻出自己良知之「誠摯」,藉以光揚本性、本靈,成就高尚的德業,悟明行之。


摘錄自
斷迷悟理-第十六章 你我的誠摯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清朝順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國師入宮,請示佛法。


  順治問道:「楞嚴經中,有所謂七處徵心,問心在那裡?現在請問心在七處?不在七處?」


  玉琳國師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的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麼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琳國師:「如人夢中醒,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本來面目?」


  後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真是相見恨晚。」


  順治皇帝是一國君主,甚至他羨慕出家為僧的生活,他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 ※ ※


  人生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動心,此乃上下一理,一貫之傳也。因人在年青時,血氣方剛,對性理研究者少,及至四十,人生一切酸甜苦辣均已嘗過,一留意到道德,恍然一悟,自然無異的一頓足、一點頭說:「是了、是了,塵凡非家鄉,肉體非我身,生時空手來,去時空手去,閻王路上無老少。六十年一甲子,現已剩下三分之一了,及早回修,有何不可呢?」


  所謂超生了死,就是超出生、了卻死之意。生死是人生必有之條件,世人不明白生死的究竟,則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俗歌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了我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矇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憂。


  生死乃必然之理,人流浪於生死之中,苦海無邊,是最難解決之大事。莊子云:「我本不願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願死,忽然死期至。」足見人是怕死的,能不死乎?所以,欲求了死,必先了生;欲要了生,必先超生;欲要超生,得先去欲;去欲則無我,無我則無生。


  什麼是我?我是常一主體之意,我可分人我與法我兩種,凡夫不明人身乃四大假合及五蘊之假體,固執為常有之體,是為「人我」;如除此固執,則是人無我,可了悟一切諸法,不為因緣生,不固執於常一之我體,是為「無我」,即是超生了死矣。


轉載

活無常

  明朝有一位趙春生的人,內懷奸詐,而待人接物卻一團和氣,笑容可掬,且善逢迎,所以交遊很廣,然而大家都不曉得他是個奸詐小人。


  趙春生平日和一位走陰司綽號叫「活無常」的人,非常要好。有一天趙春生拜託這位「活無常」到陰司去查看他的壽命。這位走陰差的,回陽來向趙春生道賀說:「我到地府麻煩掌案的冥官檢閱生死簿,你的壽命九十四歲,有三個兒子,家財萬貫,衣食享用不盡,是個全福之人。」


  趙春生從此以後,凡所經營的都稱心如意,而且還連續生下三個兒子。便認為人的福壽在府註籍,早有定數,不會更改了,所以就不肯修身養性克治省察。種種壞事無所不為,誰知才過五十歲時,三個兒子就相繼夭亡,自己又孱弱多病,家業也逐漸耗盡。因此,再去找那位走陰司的「活無常」來問。


  那「活無常」說:「陰間註籍那有不應驗的道理?我最近曾經會晤掌管案籍的冥官,他說:「趙春生這數年來,設立賭局,誘人賭博,從中牟利,害人夫妻反目成仇,使人父子乖離,所以削除十年陽壽,減少十分之二的衣祿。漁獵美色,設立娼院,哄人嫖妓,害人傾家蕩產,同樣削壽十年,減衣祿十分之二。還違法放高利貸,過份屠宰牲口物命,這些都干致神怒,又削除陽壽二十年,並減盡趙春生所有的衣祿,離三途已經不遠了。你為何還不怕呢?」


  趙春生因為不明白什麼叫「三途」,所以就問活無常什麼是「三途」?


  活無常說:「我己奉差。你先沐浴洗身,今晚到我家,一同赴冥,就可知你將來三途受報的情況了!」


  到了晚上趙春生來活無常的家,活無常叫趙春生先閉目調息,不一會夢到一大衙門,趙春生跟著活無常一同進去,看見一座九楹的大廳,華彩異常。門斗上題有「旌善」二字,裡面收藏很多蟒袍冠帶,金銀珠寶之類的物品。活無常說:「凡人在世行善,轉生就能享此福報。」


  又朝北幽暗處走,有六楹破屋,門斗上題有「罰惡」兩字,內藏有皮毛羽翼、鱗甲之類,活無常說:「凡人在世作惡投胎轉世時,應當受此苦報。」


  趙春生看完之後,便隨同活無常出府,看見一條大河,河中有一隻畫船,載著十多個男女,在那裡吹彈鼓唱,船中人向趙春生招手要他登船。


  活無常向船中人喊說:「他時間還沒到,你們先走,他以後才來。」


  趙春生遂即醒來,活無常便對趙春生說:「等你死後,就會轉生作船中的人!」


  趙春生說:「死後,作船中人也沒甚麼不好嘛。」


  活無常說:「那些船中人,都是要投胎豬腹的,出生一年,就得被宰殺,還有什麼快樂可說?」


  趙春生至此想追悔已來不及了。


※ ※ ※


  世人無以邁入真正的大道,都是因為常存著虛幻妄想之心,如此一來,驚擾了本身之元神,貪著於有形的萬物,產生不必要之貪求,靈性邪思妄想,煩惱不已,打亂身心,發了錯誤,污辱靈性,造罪造業,沉淪在茫茫苦海,流浪在生死輪迴之中。


  世人又因六識所產生的慾望所干擾,由「貪妄心、愚癡心、嗔怨心」毒素的影響而迷失了自己,如能把諸等將之遣除,達到清淨點,心靈一清淨,就可解脫生死。


  一個人既然沉落在苦海中,將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難以真正的覺醒,而且己身茫茫然不知所措,覺路阻塞,無法暢通,總在生生死死中輪迴徘徊,無法覺醒回頭。


  如能了悟「心、形、物」一切皆假,心性上就會看破諸虛幻,空靜安然,靈智明朗,覺路宏開,生死了脫,靈性昇華,大徹大悟矣。


  如果不能明悟行之,那必是永遠沉墜而萬劫不復也。


摘錄自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五章 輪迴生死知思返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逼賣田產

  明朝的時候,湖廣地區有一位鄉紳,做官之後,積存到千兩的黃金,就派人要贖回他的祖產;並且向兒子說道:「現在的時價,比起原先的價值,要高出了好幾倍;所以我用贖回的方式,這樣最便宜了。」


  當時他的兒子才十二歲,聽了之後,就沈默不語,沒有立刻回答父親的問話,最後才慢慢的開口問道:「爹!我們家的祖產,已經賣給人家幾年了?」


  父親說:「賣了已經卅年了。」


  又問:「有幾戶人家,向我們買下來的?」


  父親又說:「有二十幾家。」


  兒子就說:「我見到大明的法律規定,祖產賣出超過了五年,就不許再贖回來了,父親為何不遵守王法呢?」


  他們家有一位門客就說:「贖回祖產,是種爭氣的事情啊!」


  兒子說:「你們只懂得一昧的阿諛,難道父親做了官,另外再買更好的資產,不也是爭氣嗎?何必一定要去贖回這些田呢?」


  父親說:「我若是一定要贖回祖產,鄉人敢不服從嗎?」


  兒子說:「我正是怕鄉人畏懼我們家的勢力,這樣勉強的贖回來,會有損陰德啊!」


  父親說:「小孩子曉得積陰德的道理很好,那麼我今天就多還給他們一些當時購買所花的雜費吧!」


  兒子說:「手續雜費是件小事,我們家要買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戶人家要買田,就困難多了;例如一家靠十畝地耕種度日子的,如今我們把田贖了回來,教他另外再買,他也只能買回五畝田了,我們怎麼能忍心教他們一家人一半在挨餓呢?」於是就勸父親,不要贖回祖產,積些陰德,留給子孫。


  父親很久才回答說:「兒子啊!你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我們家祖先墳墓邊的十八畝田,必須要贖回來,作為祭田用啊!」


  兒子又請求父親,要照時價立契約,公平的買賣,父親就聽了兒子的建議。


  鄉人感佩他的恩德,就在猛將祠為他祝禱,乞求平安。後來兒子十八歲的時候,考試聯聯捷報,被朝廷擢拔擔任嚴州的太守。


  有一天,兒子騎著馬去迎接詔書,在過橋的時候,馬兒不慎跌倒,墜入了河裡;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忽然見到猛將,用手扶住了兒子,端坐在橋邊,才知道這是鄉人虔誠禱告祝福的感應啊!後來兒子活到了八十多歲。


  富貴之家,利用權勢威脅人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例如做官的嚴刑逼供,強迫百姓服工役,並且還限期完工;催討徵收錢糧,則是急於星火;以及富貴人家,欺侮凌逼婦女,逼人賣掉田產,強行索債,催討租金等等,都是乘威迫脅,必定會招到天怒人怨,沒有不受到報應的。


※ ※ ※


  本篇罰責重點在欺佔,並非侵佔。侵佔者有可能以商業或者人際互動信諾之間所產生之行為,但欺佔則屬蓄意存心,其起心動念即屬惡質或者更有仗恃權勢,以強凌弱,並且會處心積慮用心計謀以掠佔不法所得,故在其起心動念之際冥罰即至,削其二祿。


  凡藉權勢而與人或信諾或交換而欺佔他人財物,即削其二福二祿;若有危害人命即削其五福五祿;多人受害則多削減其福祿,若福祿不足削減,可以奪其壽元。


  凡以朋友相交而處心積慮謀其財物,或誑稱投資或虧損達到欺佔財物之圖,削其二福二祿,有危害人命即加重削減福祿,最重者可以奪其壽元。


  凡為官者,有權有勢或者自詡聰明而設局陷害於人,以達到欺佔他人財物者,即削其一福一祿,但可單一事件則加罰累計削減福祿,更可以縮減其福祿報限,使其早速受罰。


  古人有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各人各憑本事,辛勞努力以賺取正當財物,血汗積蓄若被欺佔者不勞而獲,則昭昭天理何在?無可炯戒世人,至希明乎此理,有者速改,無者勉之!


摘錄自
玉律規箴 十二、欺佔他人財務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一通極為重要的電話

  一位年輕律師在城東的一條繁華街新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他花了很大的一筆資金裝修他的事務所。


  他又買了一架豪華的電話機,作最終的裝飾,現在這架電話機正漂亮地在寫字桌上亮相。


  秘書報告一個顧客來訪,對於首位顧客,年輕律師按規矩讓他在候客室等了一刻鐘。


  而後讓顧客進來時,律師拿起了電話聽筒,為了給客人更深的印象,他假裝回答一通極為重要的電話:


  「可敬的總經理,我已對他說了,我們只是彼此浪費時間罷了……當然,我知道,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堅持的話……可是你要明白,低於2000萬我不能接受……好,我同意……以後再連絡,再見。」


  他終於掛上了電話,面對那位在門口站著不動的顧客,好像非常尷尬。


  「請問你有什麼事?」律師微笑著問這位局促不安的客人。


  客人猶豫了半晌,低聲說:「我是技術工人,公司派我來給你接電話線。」


※ ※ ※


  世人為了自己的尊嚴,多多少少總會帶上假面具,愛面子、逞強、虛偽、撒謊等等,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其實尊嚴與自大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不能從中跳脫出來,必定會影響到平靜的情緒生活。


  尊嚴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傷害。一般人受到別人的批評,就會感覺到尊嚴受損,面子掛不住,所以,勃然大怒,心情惡劣,甚至於處心積慮的圖思報復,扳回面子。愈講求尊嚴,自我的張力就愈弱,受到打擊的機會就愈大,所以禪家說:「放下我相」、「放下、歇歇著。」要如如實實的認識自我,接納自己。


  「我相」虛妄太重,會使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如果不能看破尊嚴的虛偽性,必定執著於很嚴重的自我迷戀之中,一稍微受到打擊就承受不了,喪失了鬥志。


  情緒生活想要得到平和,必須勘破我相,不汲汲追求自尊,同時也要維護別人的尊嚴,以此原則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那必定是諸謀順遂,稱心如意。


  在如今開放的社會裡,必須摒去虛妄與自大,才能適切融入生活的各層面,開創真正的自我。


摘錄自
禪-第六三章 摒去虛妄自大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糞尿泥小地獄

濟佛曰:生死為人之大事,但人難免生死二字,莊子云

    :「我本不願生,忽然生於世;我本不願死,

    忽然死期至。」足見生死非是人可主宰,然亦

    非言人無法主宰生死,只因世人不明生死之道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既茫然不知,故受

    閻王管轄,所謂「閻王註定三更死,難留活到

    五更天。」今逢普度佳期,如世人能認理歸真

    ,咸歸大道,修道養性,自然能超生了死,不

    再輪迴。世人應珍惜生為人身,又於中土,此

    時此刻,覺悟知修,尚未晚也。楊生準備遊冥

    。


楊生曰:是是, 恩師不憚其煩,殷切教化世人,實在

    令人感動。


濟佛曰:度人是我之職責,仙佛以慈悲度人救世為本務

    ,快上蓮臺。


楊生曰:已坐穩,可以起程了。……


濟佛曰:已到二殿,快下蓮臺。


楊生曰:今夜為何又到此地?


濟佛曰:先拜見 楚江王,後再參觀各獄。


楊生曰:冥王已出殿,我們前去吧!……拜見 楚江王

    及諸位仙官。


楚江王曰:免禮,快起來,請 濟佛及楊善生入殿稍息

    。


濟佛曰:因時刻有限,我看不必了,先帶楊善生參觀刑

    罰獄所就可以了。


冥王曰:也好,命將軍帶領 濟佛及楊善生去參觀吧。


將軍曰:遵命!二位請隨我走。


楊生曰:這個地方怎麼味道很難聞,好像是尿糞之味。


將軍曰:前面就是「糞尿泥地獄」,所以此地味道不佳

    ,請原諒。


楊生曰:臭味越來越重,呼吸也覺困難, 恩師啊!我

    受不了,我不想去了!


濟佛曰:不必害怕,我有寶物,你快拿去。


楊生曰:這是什麼東西?


濟佛曰:濾塵罩,你快戴上,自然空氣新鮮,任何臭味

    一概化消。


楊生曰:真好用,果然已無那種難聞之味。哦!前面有

    一木板架起,上寫「糞尿泥地獄」,裡面哀聲

    慘叫,人頭浮沉,兩手掙扎,好像在遊泳!


將軍曰:這就是「糞尿泥地獄」,可近前參觀。


楊生曰:好好, 恩師啊!你沒有聞到臭味嗎?


濟佛曰:無味,吾已成佛,這種穢物,我見如不見,聞

    其味並無入鼻,不如你凡人看見聲色,便被迷

    惑。


楊生曰:這個大池,好像大海般,不見天邊海角,裡面

    有男女老少,池內都是一條條之糞便及尿水,

    這些人沉浮喊叫,一張口便吞下糞尿,真是噁

    心, 恩師啊!我想吐了。


濟佛曰:心神把定,不要被穢物影響心志。


楊生曰:我實在受不了,請問將軍,他們到底犯了什麼

    罪?為何判他們到這個地方受苦刑?


將軍曰:凡是世上之娼妓,在生專賺皮肉髒錢,或是拐

    誘良家婦女,逼入娼寮販賣靈肉,或是專行走

    私勾當。或口愛食「胞衣」為養生。或是在生

    腳不踏實地,做事花言巧語,騙人錢財。或喜

    嫖妓、淫樂不節者。或在世當保鏢,黑吃黑。

    或招人合會,而倒會及經商故意倒閉。或為官

    貪污,收取回扣者。或替人建築房屋偷工減料

    者,因其在世身心污穢或染毒或口不清淨,死

    後便墮落此獄,讓其體會這種滋味。亡魂在此

    獄中痛苦萬分,一呼一吸,全是糞尿之味,口

    一開,便是成條穢物入嘴,腹又飢又渴,欲食

    無物。其在世全食骯髒污物維生,故到地獄受

    此報應,罪有應得,因糞尿如泥,越掙脫,越

    下沉。


楊生曰:太可憐了,現時陽間已用化糞池,稍有穢味,

    便用鹽酸消毒,富戶之家更噴上香水,但若所

    賺為不乾淨錢財,身雖美觀,而心中卻如糞尿

    之臭,故墮於此獄,說來正也合理。


濟佛曰:楊生說得正是,世人每個家庭,設備富麗堂皇

    ,身穿華麗之衣服,外表看來乾淨俐落,可是

    心中千謀萬計,專想如何投機取巧,不謀正道

    ,可謂如糞尿之形味相同,在生雖可享受一時

    ,但到地獄便是兩回事,道道地地吃糞物過日

    子。


將軍曰:不必同情他們,這些都是可憐蟲,猶如是糞蟲

    ,專吃不清潔之物長大的。勸世間之人,凡事

    光明正大,不可見錢不擇手段,暗計害人,或

    是行不正當行業,賺取骯髒錢,死後一定來此

    報到。


楊生曰:不知這些罪魂,何時可以出苦?


將軍曰:按其罪過輕重而定,但最少都必須浸至皮肉腐

    爛,刑期滿後再送他殿,另審判其它造孽過錯

    。


楊生曰:地獄實在太可怕了。


濟佛曰:時刻不早,我看今日行程到此就可,楊生準備

    回堂。多謝將軍指導,並請將軍代謝 冥王關

    照。


楊生曰:這個口罩可以取下嗎?


濟佛曰:先坐穩蓮臺再取下,不然你會受不了的。


楊生曰:我已坐穩了。


濟佛曰:可以取下了,起程回堂。陰風冷冷,穢氣重重

    ,紅塵萬丈,埋沒多少英雄好漢,勸世人應早

    修,跳出地獄免憂愁。……聖賢堂已到,楊生

    下蓮臺,魂魄投體。



摘錄自
地獄遊記-第十一回 遊糞尿泥小地獄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明恥

  廣東一夥劫匪在搶劫銀行時說了一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許動,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


  大家一聲不吭躺倒。


  劫匪望了一眼躺在桌上四肢朝天的出納小姐,說:「請你躺文明些!這是劫財,不是劫色!」


  劫匪回去後,其中一個新來的碩士劫匪說:「老大,我們趕快數一下搶了多少錢。」


  那老劫匪說:「你傻啊?這麼多,你要數到什麼時候啊?今天晚上看看新聞不就知道了嗎。」


  ——這就叫工作經驗,這年頭工作經驗比學歷更重要!!!


  劫匪走後,行長說,趕緊報案!


  主任剛要走,行長急忙說:「等等!把我們上次私自挪用的五千萬也加上去!」


  主任會意,陰笑道:「要是劫匪每個月都來搶一回就好了。」


  第二天,新聞聯播報導銀行被搶了七千萬。劫匪數來數去只有兩千萬。


  老大罵道:「媽的,老子拼了一條命才搶了兩千萬,銀行行長動動嘴皮就賺了五千萬,看來這年頭還是要讀書啊!」


※ ※ ※


  世人常見之現象,笑貧不笑娼,此則有甚多含義存在,只因現世之人物質生活之崇尚,大多只要有錢,一切可不擇手段的行之,這就是笑貧不笑娼最主要之因素也。


  然由於此點之因,造成了世人淡漠了「知恥」之來,人一不知廉恥,則無所不為,致使敗壞己身聲譽、祖先顏面都在所不惜,實在令人痛心,故如今廉恥之理念,在於人之心中可說早已流失無存矣,這種美德、這種綱常,怎可讓其泯滅呢?故須提出加以省思矣。


  尤其現世各行、各業、各種階層,只要有利可圖,只要有錢可得,無所不用其極,無不絞盡腦汁,用盡辦法的去得到它,全然不體悟到「明恥」之重要性,社會件件如歷,社會般般如是,實在令人痛心也!故盼提及此道德,能喚醒世人能在此多予深省,多修涵內心的欲望,發揚真正的良心道德來,齊勉之。


摘錄自
社會道德省思-第二十七章 明恥道德省思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據說,有一個富翁,為了教每天精神不振的孩子知福惜福,讓他到當地最貧窮的村落住了一個月。


  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的回家了,臉上並沒有帶著被「下放」的不悅,讓富爸爸感到不可思議。


  爸爸想要知道孩子有何領悟,問兒子:「怎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過得這麼好吧?」


  兒子說:「是的,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我們晚上只有燈,他們有滿天星空。


  我們必須花錢才買得到食物,他們吃的是自己的土地上栽種的免費糧食。


  我們只有一個小花園,對他們來說到處都是花園。


  我們聽到的都是噪音,他們聽到的都是自然音樂。


  我們工作時精神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唱歌。


  我們要管理傭人、管理員工,他們只要管好自己。


  我們要關在房子裡吹冷氣,他們在樹下乘涼。


  我們擔心有人來偷錢,他們沒什麼好擔心。


  我們老是嫌菜不好,他們有東西吃就很開心。


  我們常常失眠,他們睡得好安穩……


  所以,謝謝你,爸爸,你讓我知道,我們可以過得那麼好。 」


※ ※ ※


  「你睇吓我哋呢個世界,睇下我哋呢個城市係乜嘢樣,除咗錢呢個字之外,我哋已經分辨唔出是非黑白,我哋每個人都被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嚟咁。鍾意食同一樣嘅嘢、鍾意同一樣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信奉同一種生老病死嘅做人方法,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無綫《天與地》Dr. Dylan金句。


轉載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行善消業

大勢至菩蕯  降


詩曰:宿世業力頻催促,皆因眾生造惡多;

   修行不利運衰微,速積福德雲見日。


聖示:凡是相信因果者,必能明瞭個人累世業力深重,非仙佛能為眾生化解。例如:世俗之調解委員會,也要在雙方能讓步下,談好彼此能接受之條件,而當業力討報時,陽世之人並無談判之籌碼,只能向業力懺悔並答應以行善、布施、放生......等功德迴向,以消解累世之怨結與干擾。今夜,吾便以「眾生造惡」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眾生造惡」


  在六道輪迴中,眾生行善即輪迴人道,但有很多造惡之人卻輪迴在畜性及濕生......等惡道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非仙佛不想搭救,而是業力感果,報應不爽。


  吾觀人間眾生,幸得人身,卻不想行善,擁財自重;更有人以欺壓他人為人生之目的;還有人堅持「肉食主義」,所有動物皆烹煮而食之。種種惡形惡狀所積累之惡業,早己使天地為之變色,災劫頻仍。


  古時,有一皇家貴族,身為皇帝之姪子,每天只有他人求己,從不用花心思討好別人。久而久之,此貴族已享盡人間福報,每天無所事事、山珍海味享用不盡,不知做什麼好?


  有一天,貴族騎著匹裝飾昂貴的駿馬,帶著一群隨從到郊外狩獵。當他命隨從放出獵犬追趕野鹿時,突然受到驚嚇的野鹿向他衝撞過來,貴族搭弓射箭不及,竟被撞下馬來,甚至被鹿角所傷,僕人們見此狀突然,還來不及追趕野鹿,便趕快派車將貴族送醫。


  當貴族在哀嚎中被包紮好腹部,便昏昏沉沉的睡著。睡夢中,只見一穿白袍的仙人到夢中訓示,責備貴族殺業妄造,連鹿王之子皆不放過,每天無所事事,只會吃喝玩樂,現在噩運臨頭,不久即將喪命了。


  在冷汗直流的惡夢中醒來,貴族覺得腹部疼痛不止,而傷口竟一滴一滴滲出血來,請大夫來處理,打開傷口一看,傷口紅腫潰爛已擴大範圍,所有名貴的金創藥全試過也不見好轉,身體也發熱畏寒,連囈語都說個不停。


  貴族之母是個虔誠之道教徒,趕緊請來道家師父解圍,師父見貴族已命在旦夕,便為其家人開示因果,也勸親人發大善願為其行善,或許有奇蹟出現也說不定。


  貴族之母見兒子受病痛之折磨而心疼,便決心為子消災祈福。在自家之佛堂發願為子行善:


  一、施粥濟貧三年。

  二、買物放生十萬兩。

  三、良田千甲三年不收租。

  四、其他善行隨時而行。


  在貴族之母發願後當天,貴族的熱度便降了下來,後來第二天施粥濟貧完,貴族己能喝得下開水,待其母將發願之內容告訴親族,佃農即刻昭告於大街小巷後,其子已能起床吃飯,傷口也好了大半,不再覺得痛楚。


  貴族在母親為他行善的同時也誠心懺悔,並戮力行善,當他主動濟助他人時,心中湧出的喜樂,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美好,了解人生的意義是為了幫助別人。以前為了自己而活時,只有短暫空虛的快樂,現在經由布施、行善,讓他活得充實而愉快。


  終貴族一生,行善不輟,也高壽而終。吾今夜之訓語雖是告訴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一個真實且古老的故事,但古人之因果經驗,卻足以當現代人之借鏡,連富貴權勢之人都要發大善願祈求解開業力之怨結,何況身為末劫之汝等更不可小覻業力之牽纏,造惡者速速覺醒,修行者速速行善消業,否則當業力來臨時,有誰會為汝等發大善願行善呢?悟之。可,吾退


摘錄自
全真月刊-第85期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月亮在看著你

  從前,某個村莊中,有戶貧窮人家,生活非常困苦,家長為了省錢,常利用夜晚摸到人家的菜園裡,偷摘蔬菜。


  有一天夜裡,這父親帶著他七歲的小孩,又走進別人家的菜園,想拔些蘿蔔帶回去。


  當他才拔了幾條蘿蔔,他的孩子忽然在背後輕聲呼喊:「唉呀!爸爸,有人在看你!」


  爸爸大驚,環顧四周,慌張的問道:「啊,是嗎?人在哪裡?在哪裡啊?」


  小男孩一邊指著天上,一邊回答:「爸爸!你看,月亮是不是正在看著你呀?!」


  小男孩的這句話,讓爸爸愣住了。


  他徐徐放下了手裡的蘿蔔,後悔的心情,使他難過,但卻也令他歡喜。


  他默默的牽著孩子的手回家去了。


  一路上,他想著:「偷盜是很大的罪業,大概是佛菩薩或神明的慈悲,藉由孩子的嘴,使我悔悟,使我改過向善的吧!」


  其實,正道與邪途的分野,就只在一念之間而已!


  那菜園主人因為菜常被偷採,氣得不得了,心想這小偷太可惡了,一定要將小偷捉起來。


  就躲在樹後想捉賊。


  當他看到人影正想出聲叫喊捉賊時,聽到那孩子講的話,一時也楞在那裏,望著月亮,藉著月光,菜園主人也看到小偷的臉孔,知道他是同村生活困苦的貧窮人家。


  看著父子倆默默的牽手離開,他又抬頭看著月亮,心頭默默不語。


  菜園主人回家後,將看到的事情告訴妻子,那妻子對菜園主人說:「嗯,那月亮不也是正看著你嗎?」


  那天晚上,菜園主人一夜未眠。


  隔天中午,菜園主人跑去找那偷菜的父親說:「某某呀,我家須要人手幫忙,你可不可以來幫忙呀?除了工錢外,還可以給你一些菜拿回家。」


  對這額外賺錢的機會,又可溫飽一家,那父親當然滿口答應了。


  當晚,這小偷父親牽著小男孩的手,蹲在台階上看著月亮,小男孩說:「啊!爸爸你看,月亮在笑呢!」


  同時,菜園主人也在自宅看著月亮,對著妻子說:「從未曾感覺月亮一直都在看著我們,看著別人也看著我,看著別人在做什麼事,也看著我如何的反應……」


  是啊!妳看月亮正在對著妳笑耶!


※ ※ ※


  太上感應篇云:「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爺、土地神﹔又有舉意司,專門主管人們起心動念的善惡,這些都是司過之神。天心是仁慈博愛的,希望世人在獨處之時能夠生起行善去惡之念,因此才會有司過之神在暗中檢察人們的過失,衡量輕重以作為減除壽命的依據。


  《詩經》提到:上帝一直都對著你,天天在鑒察著。有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諸神就在面前仔細傾聽著。《華嚴經》說:人出生後就有兩位天人跟隨,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經常見到人,人卻看不到天人,這兩位就是主管善惡的二部童子。所以說:「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地虧心,神目如電。」


  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在我們每天廿四小時之中,凡是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祂們跟隨在身邊,不可以讓惡念持續不斷。若是偶然生起了惡念,也要立刻警覺,予以滅除。能夠這樣,那麼吉凶禍福、壽命長短的與奪之權,就可以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況是司過之神的奪算呢!


摘錄自-
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研究:老鼠也有惻隱心

  老鼠也有惻隱之心。芝加哥大學腦神經研究員周四發表研究報告,表示老鼠在同伴被困時,會抵受朱古力粒的引誘,以救同伴為先。


  研究人員指出,猿猴也有同情心,但從未有人證明鼠類是否也有同情心,「這是第一項顯示老鼠具同情心的證據」。


  寧棄朱古力救同伴


  研究員把30隻老鼠分成15對,每對老鼠同籠飼養兩周。牠們隨後被放在新籠中,其中一隻老鼠被綑綁,另一隻則可在籠中自由行動。研究員發現,「自由」的老鼠聽到並看到被困同伴的苦况,表現得一點也不好受,會努力幫助同伴解脫束縛,大部分老鼠最終花3到7天為同伴鬆綁。


  當研究員用玩具老鼠代替被困老鼠時,真鼠並不會為其鬆綁。研究員再改變實驗模式,令被困老鼠鬆綁後不能與其同伴共處一籠,但「自由」老鼠仍義不容辭,努力為同伴鬆綁。研究員巴爾塔爾表示,這顯示老鼠並非為有鼠相伴而救同伴,而是為了停止被困老鼠的苦痛。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員把老鼠喜愛的朱古力粒和被困老鼠同伴一起放在籠中,雖然有幾隻「自由」老鼠忍不住先吃小量朱古力,但所有老鼠們都會協助同伴解困,並與牠們分享朱古力。


  研究員:人沒同情心違本性


  研究員梅森表示,這項研究為人類上了重要一課,「沒有同情心的人違背了我們的生理特性,如果我們能依從本性行事,將過得更好。」


※ ※ ※


  仁者,人也,即是人則先天必存乎著「仁」,人若無仁,與禽無異,即是人當存有慈仁、慈悲之心懷,始能稱為「人」。而「仁」乃性之根,亦是靈之本也,失仁即失性與靈,性靈既已喪失,人性則無,獸性顯焉,不得不知。


  然而仁之培育,只在加強性靈的根基(因人本就有仁),使能更加蒂深於己身之性靈之上,不使退失,故當先仁自己,仁己者,就是要經常提醒自己的良知,要能趨善而不為惡,這就是仁己的基礎。


  再來,秉持這個理念,讓自己之能散發出慈悲的光芒,接著仁己之後,續接仁人,化小愛為大愛,化己慈為大悲,設法濟度身邊的人,以及苦海中汩沒的眾生,散發出純真至性的慈仁,那修果是無可限量的。盼世人能知仁、施仁、得仁,來造化自己。


轉載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難道世上真有那麼巧的事兒?

  韓店鎮有個史某,極其貧困。父親死時,家裏只剩下一件青布袍子,史某準備用這袍子裝殮父親。


  他的母親說:「家裏好久沒米下鍋了,拿這件衣服換錢買米,還能維持一個多月的活命,為什麼丟在墳墓裏呢?」


  史某不忍心,終於還是給父親穿了入葬。鄉裏鄉親們是全知道的。


  不久,有一家街坊丟了一副銀手鐲。這家主人廣加搜尋,終是亳無下落,史某人倒驣糞堆,竟在糞堆裏發現這副銀手鐲。


  眾人都說:「這是上天償還你的棉袍子錢,用以表揚你的孝心啊!」


  手鐲的主人用六千錢把手鐲贖回去,恰好等於一件棉袍的價錢。


  或者有人說,史某的境遇是出於偶然,難道世界上真有那麼巧的事兒?如果把這說成是偶然,那麼,晉朝的王祥再卧冰也不能得魚;而三國孟宗再哭泣流淚,冬天也不會長出竹荀來。幽明之間的互相感應,總是通過一件事來顯示出它的玄機的。一般人那兒弄得懂這番道理?


※ ※ ※


  福報─指人之一生,多能逢凶化吉,轉乖舛為平順;不是單一指於個案或運程而已。


  因為福報之於人,大可到人生命程;小可到單一運程現象以及病禍等,可以有化轉之機。舉例而言,有人甚為忠厚篤實,周遭親友見其善良可欺,動輒設局誘騙,原意是要利用他,如有禍事推他承載,孰料他不但沒有受害,反而從事件中得福,或得利。再者,亦有事到危急,眼看不保,卻在此際得到貴人助力,或者種種扭轉,而使其免於禍事。再者,病到危急,卻有貴人指引,或醫緣貴人助力,使其轉危為安。諸此種種,悉皆可以謂之其人有福報。


  所以,福報在於人,有其先決條件,才能有所契引,即是其人必要忠厚篤實,善良淳樸,這是關鍵。原因何在呢?即是牽連果報業力成熟之緣機。首先人是善良,當下即可少造業,亦即可以不惡惡相吸(如磁鐵原理),相同即可善善相引,那麼在人生運程上,可以多助力化危為安。


  當然,這期間還有一個最大的動力,那就是其人累世中有善福可以召引(此亦為諸佛聖苦口婆心勸化世人,要多行善,縱然累世未餘充裕之善福,但時猶未晚,當下即發心行善,至少可以斷除未來惡惡相引)。故眾生無需羨慕他人有福報,有為者,亦若是,你馬上行善,未來福報就應在你身上。


摘錄自
因果命程定論-第十五章 福報之資糧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

  良寬禪師,畢生修行參禪,從未稍懈一天,當他老年時候,從家鄉傳來一個消息,說他的外甥,不務正業,賭吃玩樂,快要傾家蕩產,家鄉父老,希望這位禪師舅舅,能大發慈悲,救救外甥,勸他回頭是岸,重新做人。


  良寬禪師終於為鄉情所感,就不辭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鄉。


  良寬禪師終於和多年沒見過的外甥見面了。這位外甥非常高興與他的和尚舅父相聚,並且特地留舅父過夜。


  良寬禪師在俗家床上坐禪坐了一夜,次晨離去的時候,就對他的外甥說道:「我想我真是老了,兩手直是發抖,可否請你幫忙把我草鞋帶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興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寬禪師慈祥的說道:「謝謝你了,你看,人老的時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輕的時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業基礎打好。 」


  禪師說完話後,掉頭就走,對於外甥的任何非法行為,一句不提,但就從那天以後,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蕩了。


※ ※ ※


  浪子乃遊蕩無業者之稱,只知好遊放蕩、不知儉約勤勞者,謂之浪子。回頭乃及時覺悟、懺悔前非,痛心改過,去惡從善,立志從事正業,終獲成功者,謂之回頭。


  金不換乃劇名,係清朝人所撰,此劇情乃演一青年名姚英,遊手好閒,敗盡家業,後來痛自懺悔,立志發奮圖強,卒獲重振家聲之故事。所以世人就以敗家浪子回頭金不換之語,取其名也。


  所以浪子若能回頭從善,就可比金不換劇情中之姚英,雖敗盡家業,後來能知懺悔,改過自新,立志奮發,卒獲重興其業也。


  願天下蒼生,浮沉於苦海中之浪子,及早回頭是岸,勤修大道,認清真理,不負上天好生之德,則浪子回頭金不換也。


轉載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身內的毒蛇

  從前,有一位樂修佛道的修行人,決定獨往山中用功。但是,山林中卻伏藏著許多兇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深生怖畏,不敢就地禪坐,於是他便在樹下高架禪床,敷設坐具以習禪定。但是修行人於禪坐中總是昏沈頻頻,瞌睡連連,無法自制,最後終於在睡魔強力的侵襲下,沉沉睡去。


  此時,天上的天人遙見沉睡中的修行人,覺得應該幫助他提振精神,精進道業,於是便以嘩笑聲使其覺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方濃,難解天人的用意,還來不及清醒,便又酣酣入睡。


  因此,天人用盡心思,想著如何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惱。突然間,心光一閃,想到修行人平時最害怕就是毒蛇。於是,等至深夜,天人便現身空中,高聲驚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來了!毒蛇來了!」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地就從睡夢中驚醒,並且立即點燃燈火,小心翼翼地四處尋找毒蛇的蹤跡。


  但是修行人尋遍了周遭,怎麼也沒發現毒蛇的影子時,便很生氣地責問天人說:「你身為天人,怎麼可以打妄語呢?根本就沒有毒蛇,你卻一直嚷著有毒蛇。」


  此刻,天人即藉機告誡修行人說:「修行人啊!在你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斷地啃蝕著您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為何不自觀身內的毒蛇,卻要尋趕外面的毒蛇呢?」天人說完話,隨即消隱於天際間。


  聽完天人對自己的勸誡後,修行人冷靜了下來,並有所覺悟,即依天人之語,收攝六根,反觀省察,遍觀身內所藏之物,才發覺皆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終有敗壞的一天。但是自己卻常為了使它得到舒適安穩,鎮日沒溺於五陰、六塵中,乃至造作惡業,無數劫來沉淪六道,至今不得脫離,實在是得不償失,愚昧之至。


  於是,修行人如此反覆思惟,未及天曉即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盡解色身實苦、空、無常、無我而超凡入聖,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神通。


※ ※ ※


  人性潛藏著怠慢惰性的本質,其最主要者乃在不敢實地的去面對周遭事物,進而逃避之心態自然形成,導致放縱,日久必使心靈深處所潛藏之惰性漸漸浮顯。心靈既受怠惰性所侵蝕,自身則有著種種藉口來掩飾己身行為之無力,更也因此惰性使自身迷失,偏於正途,到終一事無成。


  修行忌怠惰,因為此一怠惰障是阻絕修道精進,它能將原本修行之根基棄之無用而使修行難有成就;修行既難有成就,則久之根基亦漸受毀損而無存。因而怠惰必沉淪,必也喪失靈心自明之動力,此一動力若失,則道行惘然,又何以言道果之成就?故修行在於自我砥礪,克勤精進是成就道果的唯一力量。心靈原賦有此一用之不竭的力量,若未能以意念引動,則總難以凝聚而形成動力。然初始若知將心靈原力推動,顯露一線精進心,則定可由此突破,而開展發揮至無限,修行成就則必然可期。


  修行者皆知怠惰心是止進反退之惡源,應時時警惕自勉,方不落此障中。


摘錄自
修之障-第十九章 怠惰障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罪人只顧生命,不知戲劇好看

  梁武帝,性善信佛持齋,拜誌公和尚為師,然還有奢華習性未改,常請誌公師父來作會,就命歌女演戲。


  誌公心中不悅,武帝常在戲碼大鬧之時,就問師父曰:「這戲好看嗎?」


  誌公答曰:「我不知。」


  武帝曰:「戲在你面前做,為何不知?」


  誌公曰:「我主不信,可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來交我,我自有道理。」


  帝即將獄中重犯放出三人,跪在誌公面前。


  誌公即對罪人曰:「你三人皆是死罪,我今日將水一盆,安在每人頭上,如等跪在戲臺前,待戲做完之時,水無一滴出來,我就奏上萬歲,赦如無罪,水若有一點溢出,此罪不赦。」


  重犯依法而去,跪在戲臺前。戲劇大鬧之時,誌公就對帝言曰:「我主問你重犯,戲碼好看麼?」


  帝叫犯問曰:「戲作的好麼?」


  重犯答曰:「吾等不知。」


  帝聞言罵曰:「戲在如面前,為何不知!」


  重犯奏曰:「罪人只顧生命,不知戲劇好看。」


  誌公師父就對帝言曰:「修行之人,亦是如此。」


  即赦犯人無罪,犯人得生,歡喜回家而去。


  誌公作偈曰:


  一盆清水綠悠悠 把來安在罪人首


  君王演戲無心看 只為性命不舉頭


  帝聽此偈,心中有悟,遂棄奢華之心。


※ ※ ※


  念起心動,心動意生,念意偏邪,百惡叢生,罪業淵藪,蝕腐心志,念濁欲陷,傷靈敗性,無以自拔,堪憐焉!


  神仙本無種,總是凡人修。俗人情欲,原非天意,創造無限財富,究意是空,鍊就不老精神,終是返本。萬事憑心理解,是道則進,非道則退;萬念惟心思忖,正念則行,欲念則除。莫貪世景奢華,莫縱情慾氾濫,不因循、不苟且、不偷生、不害世、不違德、不愧於天,正念正德是為。生死關頭不破,難離六道輪迴,道德之門不入,死後三途受苦。忠言不覺而受苦,逆語不聞而悲哀!


  嗟哉!人生春夢短暫,欲害禍流長久。欲知大道真詮,惟有「清念除欲」,才能步入妙境;想得大道妙諦,非得「念欲空除」不可,始可入道之門牆,希明悟之。


摘錄自
清、靜得、思省-清 部第十一章 清念除欲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良善的侵蝕

  某城市住了一群流浪貓及流浪狗。牠們的生活不太和平,流浪狗天性霸道,時常欺負那些温純的流浪貓,街頭巷尾的的食物都被這群流浪狗吞佔,地方充斥著一股怨戾之氣。


  雀鳥們天天看著這情況,同情起貓兒的處境,就對牠們說:「貓兒們,你們這樣天天受欺負,好應該群起反抗那群惡犬才是啊!」


  貓兒們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結集起來,憤起抵抗那幫惡犬。結果,流浪狗在這場戰役中大敗,地方的統治權轉交到貓兒手上。


  現在街上的資源改由這班流浪貓掌控,貓兒們變得專橫起來。想起以往被欺負的情形,貓兒也肆意的欺壓那群流浪狗,連在城市裏一起生活的老鼠及雀鳥都受到這幫惡貓所欺凌,地方又回復到昔日那股怨戾的氣氛之中。


※ ※ ※


  人之心念最怕的是有所偏差,因心念一有差誤,其一切生活舉止,必定有所歪歧,其本身之道德當然也會跟著沉落矣,是故人最損及道德者,莫不歸罪於無法清正己身之道德也。


  人之欲望與生活上之誘因,大多就是敗亂之主要因素,雖欲正己德,有時亦出於無奈,除非有甚深之修持,否則是容易被導入歧途的,故可知在人生的修持亦屬重要之一環也。


  清正己德,得由操守開始,不要有過份之欲念,能空己心,不為外界之引誘,看淡一切,心念既空,即可無祈求、無析欲,就可因空而正德矣。現今社會不良風俗(氣)之影響,導致社會清德之情況難以挽回,更趨於頹廢,致使亂象四起,都沉淪於道德敗亂之深坑裡,實在令人嘆息!盼世人能每個人本清德之正念,人人如此,個個真修,那社會就可因而敦厚矣,齊思勉之。


轉載

法律淪喪

  在面對邪惡犯罪的時候,如果那些有能力剷除邪惡的人不做任何事,放縱了邪惡的話,那麼他有可能也是在造業,導致將來遭報。


  清代有位余某人,在官衙當了一輩子幕僚,掌管刑律四十多年。後來,他病重瀕危之際,在燈前月下,總是恍恍惚惚能看見一些面目猙獰的鬼在眼前晃動。余某人慨嘆道:「我一輩子存心忠厚,曾發誓不錯殺一人,這些鬼又來幹什麼呢?」


  這天夜裡,余某人夢見了幾個渾身是血的人站在他面前,對他說道:「你只知道為官苛刻,量刑殘酷會積下怨恨;卻不知道不辨善惡的所謂『忠厚』也能積下怨恨。那些無權無勢的弱者,淒慘的被人殺害,在臨死之時,是何等痛苦啊!真是孤魂飲泣,含恨於九泉。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看到強暴伏誅,一申心頭的積憤。」


  「而你呢,卻只看到活著的可憐,看不到死去者的可悲。你以如刀之筆,舞文弄墨,用各種手段為他們開脫罪責。才使那些作惡的凶暴之徒漏網,地下的白骨沉冤無訴。請你試著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你無罪而無辜的受到別人的宰割,如若靈魂有知,旁觀別人處理獄案。眼看著他把嚴重傷害他人改為輕傷,把多傷改為少傷,把無理斷為有理,把有意改為無意,使你切齒仇恨的罪犯,輕易獲得釋放,仍讓他橫行於世。你對這種情況,是感激呢,還是怨恨呢?你不認真的思索這番道理,反而把縱惡自詡為陰功。那些在你的刀筆之下屈死,有冤不能申的陰魂,不恨你還能恨誰呢?」


  余某人聽罷,惶恐不已,忽然醒來,把夢境詳細的告訴了他的兒子,並回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的見識太低下淺薄了!我的見識太低下淺薄了!」說著便倒下去,頭還沒沾枕頭,就斷氣了。


※ ※ ※


  人秉天所賦之本性,即有善惡是非之心,然因墜於塵凡,受惡俗習氣所染,漸次將此所秉之天性污黑矣。


  是非善惡心之辨別,乃人之良知良能,即是天性者也。今之社會受塵凡所染已甚為嚴重,致使於不復之地,故而社會道德沉淪而無以醒復。明是是之事,昧良知本性而使之其非,或認其非而為是,使得整個社會人心大變,習久而劣根深重,造罪重重,無以復甦,使得社會敗亂於糜慘之境,能使警醒乎?


  是就是是,非即是非,不可以非為是,顛倒始末,讓己心之道德觀念沉淪,這就是違背良知,是造罪造業的本源,莫可不知也。當省己身,認知而修行,恢復純樸之社會道德,使得康莊善境,重現光明,願與世人齊勉之。


轉載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從前,縣城南街開著兩家米店,一家叫「永昌」,另一家叫「豐裕」。


  「豐裕」米店的老掌櫃眼看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就想出個多賺錢的主意。


  這一天,他把調秤師傅請到家裏,避開眾人,對調秤師傅說:「麻煩師傅給調一杆十五兩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錢。」


  調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忘掉了道德,滿口答應下來。老掌櫃吩咐完畢,留下調秤師傅在院裏調秤,自己就踱進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櫃有四個兒子,都幫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兒子兩個月前娶一塾師的女兒為妻。新媳婦正在屋裏做針線,公爹吩咐調秤師傅的話被她聽見了。


  老掌櫃離開後,新媳婦沉思了一會兒,走出新房對調秤師傅說:「俺公爹年紀大了,有些糊塗,剛才一定是把話講錯了。請師傅調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兩串錢。不過,千萬不能讓俺公爹知道。」


  調秤師傅為了再多得兩串錢,就答應了。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很快製成,調秤師傅果真沒把秤的變化告訴老掌櫃。老掌櫃曾多次請他調秤,對他的手藝信得過,當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時間後,「豐裕」米店的生意興旺起來,「永昌」米店的老主顧也趕熱鬧,紛紛轉到「豐裕」買米。


  又一段時間後,縣城東街、西街的人也捨近求遠,穿街走巷來「豐裕」買米,而斜對門的「永昌」米店簡直門可羅雀。


  到了年底,「豐裕」米店發了財,「永昌」米店沒法開張了,把米店讓給「豐裕」了。


※ ※ ※


  富者,乃以其產業、錢財,富裕龐大,而其財產之下,足以提供許多人謀生、維持家計,進而組織建構成為一個穩定之社會族群。所以,豪富之人雖未必有權力,但其言行影響層面甚廣。因而,近代有許多大企業家,認知其企業之延續,必對社會有所回饋。易言之,存續之企業有其社會責任存在,此乃正確認知及方向。


  當今社會,富並非有何罪過,怕的是為富不仁,為富不義、不慈。試看現今之世人,富者驕意縱情,說起話來咄咄逼人,不留餘地,行為乖張,無以謙恭,憑有幾分財力,為所欲為,悖情而行,不知惜福,造罪造業,這都可見到的事實。


  古有云:「無商不奸」,此句廣泛影射從事商業之人,其用心必在圖利;利益當頭自然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死活。直至今日,商業之行為更因物質慾望之提昇,利益掩蓋社會公義良心,今時尤甚往昔!商人之競爭,在自然生態中,比諸弱肉強食更為可怕。因為,人心若只存在利益,則一切道德良知俱皆化為烏有,只剩下用盡心機,攫取財利。


  富者多思仁、多及義、多念慈,不止可長享厚福,也才是知福、惜福之智者;絕不可胡行而福盡,必當轉貧。上天是至公至正,惡人的財富必不久留,上天不會讓惡人擁有財富且縱橫霸道太久。


轉載

父母兒女因緣

  有一個老母親她一共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特別能幹孝順,一個兒子就有些窩囊無能。


  兩個女兒常常塞錢給老母親讓她買好吃的,可老母親又特別疼愛兒子,常常把女兒給的錢塞給兒子,讓他去隨便花費。


  鄰居氣不過就去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大女兒,大女兒說她給媽媽錢就是為了讓媽媽高興,她願意怎麼花就怎麼花,如果媽媽把錢省給兒子能夠換來她的開心和尊嚴的話,那這個錢就算花得值得。老母親聽了大女兒的話特別高興,她說看著兒子吃比自己吃香多了。


  過了一個月,二女兒回來了,她知道了這個秘密後非常生氣,於是她天天守在家裡教訓開導老母親,規定她給自己買吃的買喝的,而且非要看著她吃下去不可,老母親氣得什麼都吃不下,最後抑鬱而死。


※ ※ ※


  世人所有的生活起居,皆有父母情誼來照顧兒女的生活起居,在一對夫妻結合後所有的因緣,必然會產生後代兒女,這種的情況對父母者來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血及苦辛。若以父母者對自己的兒女等所有心血的結晶,是無為的付出,不論自己的兒女是聰穎、平庸、愚笨或癡呆,皆是自己所生、所養、所付出的心血結晶,可以言:對兒女的無微不至,作生養教育的根本。


  千古以來,人道世界很難明白為何自己不能挑選自己的後代兒女來生養教育,是必須對「因果法則」明晰,每一對父母皆期盼自己能有好的後代兒女。這其中是否能如自己所意願來達成?不一定!此其中尚有諸多好壞、福禍、善惡的因緣,又自己的後代兒女是如何?來區分是討報者、平庸者、報恩者…等,尚有數種的情況。


  世人難以明白在人道世界之中,為何會有如此的分別?就關係到汝的前世與累世的善惡因緣是如何?所有的夫妻皆期盼自己的兒女,能夠成龍成鳳,最起碼不要遺禍人世間。然而能對自己的後代兒女來訂製或挑選否?不一定!人類眾生的善惡因緣是如何?攸關前世與累世汝是否有播好種籽及深耕福德,而分別有良善的因緣與否?假如想要訂製兒女比較容易;但一般者,能有平順的後代兒女已經算是不錯。倘若後代兒女是個難以溝通的叛逆個性,又如何期盼同自己的後代兒女,能有良善的因緣否?這其中若是來報恩者,也比較不會感到有啥稀奇,如果是平庸者也就一生平平順順來度過,然而所遇到是相當不良的後代兒女,汝又作何感想否? 


  父母與子女的因緣有良善與平庸、及尚有業債討報的不良因緣,是對前世或累世相互加起來作評判的,未來是會產生何種的兒女等。但決不會每一位皆來討報的,這其中也有很多汝前世及累世所施與別人的恩惠,今生今世來出生汝的家中,作汝兒女來傳宗接代。不分別是報恩與報仇,皆共此時空因緣而有今生今世,這是不會跳脫人類生存的依附,如果是報恩者;相信大家都喜歡也比較讓人接受;如果是來報仇者,這種的冤親債主的討報動作,有時候根本都不能相容。


摘錄自
大道因果-第二十三回 父母兒女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愛滋病兒,何罪之有?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期間,我常常想到一個問題:


一、為何有「玻璃娃娃」?


二、為何有「愛滋病兒」?


三、為何有「唐氏兒」?


四、為何有「智障兒」?


五、為何有「小兒麻痺」?


六、為何有「癌病兒」?


等等等等。


按照天道、公理、人道來說,這些剛出生的小嬰孩,什麼業均未造,什麼孽也沒有做。他她一出生,就受如此大的折磨,豈不是有失公道,天理又何在呢?是不是天下根本沒有什麼公理?


其實我想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問到我的問題,初生嬰兒,何罪之有?為何一出生就要他她受盡這苦難的一生?


我為此事,曾尋求破解。


我到「五不還天」,這五不還天,是得「不還果」的人所居,也即是斷了欲界修惑,九品中的第七品及第八品之位,所謂不還,是不會再回到欲界人間了之義。


此境界在「色界」、「無色界」的上境,是不還果。


我問不還果的仙人:


「還回娑婆人間嗎?」


「不回了。」


「有沒有例外的?」我問。


「少。」


我說:「少是少,但,畢竟還有。」


仙人告訴我:


「所謂五不還天,全是斷除煩惱,而般涅槃的聖者。不管死於欲界、生於色界、色界勤修、長形解脫、斷一切餘惑,均入五不還天。」


仙人再說:


「大凡這樣的聖者,是不會回到人間去的。但得須陀洹果的,得斯陀含果的,得阿那含果的,得阿羅漢果的。」


「像『斯陀含果』,又稱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中的前六品,尚餘後三品,為了其後三品之思惑,尚當於欲界人間與天界,受生一度,一度往來也。」


「所以有一返、二返、三返。」


仙人說:


「更有天上界的天人,因為娑婆人間的業報未盡,有善恩或業緣未全盡,必須到人間走一遭,便下生人間了。」


仙人說:


「然而,人間混濁,容易迷失本性,因而一返、二返、三返的天人,大部分選擇成了『玻璃娃娃』、『愛滋病兒』、『唐氏兒』、『智障兒』、『小兒痳痺』、『癌病兒』等等。一者不迷失本性,二者不再造業,三者完了人間的宿業,例如有『軟骨兒』,只受恩人供養,等宿緣一盡,便返回天上界,不再受生人間。」


我問:


「供養者其苦倍甚!」我感嘆。


仙人答:


「這也是消恩人的孽業。」


仙人再說:「娑婆人間是染缸,生得太正常,必然又造出無數的孽,倒不如一出生就是玻璃娃娃來得清淨!」


我倒抽一口冷氣。


是的,是的,業緣果報非常渺渺茫茫,其中不可思議的事情太多,想不到昭昭明明的「智障兒」,竟是人間避業的天人,真是令人想不到,想不到想不清。


這就是「還我公道」吧!



摘錄自神行悠悠-我思我見

沒錢的袋鼠

  森林裡來了一個乞丐,他形容枯槁,衣衫襤褸,渾身還散發著一股異味,大家見而厭之,惟恐避之不及,實在躲避不及的,只好給他一點錢,快快打發他走。


  當乞丐走到袋鼠面前,袋鼠翻遍身上的口袋,抱歉地說:「朋友,對不起,我跟你一樣的窮呢。」


  沒想到乞丐卻緊緊握著他的手,連聲稱謝。


※ ※ ※


  錢與財在世間迷亂了多少癡呆,錢財在世間造就不少之德業,同時也造害不少之罪惡,這都是不明錢財之用及錢財運用之妙所導致,這也是世間悲情之所在也。然而錢財能知善用者,不但可藉財造德立業,更能福眾。如果不能妥用,就是造罪造業之根源,亦會因而沉迷而無法自拔,這都是不明其為害之癥結所引起之關,令人惋惜也。


  試問世人:你一身能穿著多少衣物?而衣物之貴賤,其分別在那?其實只不過由其能蔽體求暖而已,一件數十萬元之衣物與一件二、三百元之衣物遮身同樣溫暖,同時說不定價高之衣物,還怕污穢了,又怕被偷搶,何苦來哉?不如價低的,就沒有這個煩惱。再問:人之肚皮,一個饅頭、一碗稀飯,就可充飢養身,何必求得餐餐豐盛,大魚大肉,不只會因而傷身(造成血濁、高血壓等諸疾),更是浪費物質之禍首,這又何必呢?如能以此思悟之,拼命爭取,擁有再多之錢財,其又有何用呢?


  世人當知有甚多之事情都是由於自己所造成,而欲求錢財之強烈欲望,也因而造成深罪-不可原諒。如今之社會,為了錢財所造成世間之悲哀事例實在太多了,無法一時述盡。多思悟錢財之善用,不陷入錢財之迷途,就可輕鬆愉如,勉之!


摘錄自
悲哀世間情-第七章 為錢為財,逆亂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