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地球是宇宙的「精神醫院」

  曾經有人如此說:

  地球是宇宙星際的「精神醫院」。

  凡是有神經質的,都送到地球來了。

  所以,地球上的國家,神經兮兮,地球上的人,神經兮兮,社會都神經兮兮。

  根據心理學家分析: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有精神方面的障礙,只是有些人並不明顯。有些人是壓抑住,有些人是憂鬱,有些人不說話,有些人急躁,有些人情緒不穩.......。

  事實上,地球是最大的「精神醫院」是有些道理,因為這真是一個不快樂的年代,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很苦悶,都有煩惱,大家都在鬧情緒。

  人的身、心、靈,都有問題。

  我現在更想說:

  地球是宇宙星際的「監獄」。

  凡是有業障的,都送到地球來受刑。

  來人間根本就是受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這人間地球,最多煩惱,最多無常,最無快樂,最多污穢,最多黑暗。想一想看,我們說「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而人間地球,有些人也等於活在地獄、活如餓鬼、活像畜生之中,地球難道就不是監獄嗎?

  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人的本身是有罪業的,那「無明」就是罪的根本,有罪業就要受罰,因此,地球是監獄,言之成理。

  我們修行人要斷惑證真,超凡入聖。

  最少也要修五戒十善。

  才能從地球監獄被放出來!

摘錄自《孤燈下的思維》地球是監獄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四十年前的公案

  宋朝有一位禪師,年輕未出家前,曾經與友人飲酒,酒後與友人爭奪財物,由吵架演變成打架,失手之下,竟然把友人打死了。

  他於是收拾行李,畏罪潛逃到很遠的地方躲藏。

  後來他進入寺院,拜師學佛,懺悔前非而出家勤苦修持,終於明了自心,見了佛性,大徹大悟,成為一名大禪師,開始弘法度眾,徒眾有百千萬之多。

  禪師七十歲那年,有一天早晨,他沐浴之後陞座。那天他沒有說法,而是告訴大眾:「你們不要動,不要說話,靜看老僧了卻四十年前的一椿公案。」

  禪師及大眾安靜的坐著。

  一段時間之後,有一位士兵突然來到禪寺,拉起弓箭就想射殺老禪師。

  老禪師向士兵合掌,說:「老僧在此等候您呢!」

  士兵很驚奇:「我與你素不相識,但一見你和尚,就想一箭把你射死,這是何緣故﹖」

  老禪師平靜的說:「欠債還錢,欠命還命,有因果在,你就下手吧﹗」

  接著老禪師又對弟子說﹕「我死了之後,你們不要責怪他,甚至要請他吃飯,送他回家。如果責怪,便是逆師違天,不是我的弟子。」

  弟子一片茫然,士兵也充滿疑惑。士兵請老禪師說個明白。禪師便將昔日年輕的事,一一說了。

  老禪師又說:「你因隔世投胎,才會忘記,我尚在世,所以記得。」

  這名士兵聽了,有所了悟,說:「怨怨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

  士兵一悟,立即站立往生。禪師下座,為士兵落髮,取法名,放入龕中。

  老禪師自己也趺跏而坐,向大家告別,坐化。

※ ※ ※

  所謂因果不能滅,是一旦其因種下,即已形成其事件本身牽引的能量,在未來時間中,此一牽引之業力,必然會形成果報,所以種因即是肇建不滅之果報;僅能從果報未成熟之前,加以消弭或者提高自身防禦之能量,以期因可消、果可輕,降低種因能量傷礙至最低程度。

  首先,如何使果報大化小?當然即是相對面種善因、結善緣,使自身在生命過程中,會牽引因業成熟的事機及運程,改善至比較平順,如此可以作預防性之消弭因業。如何提升自身防護、及抗禦果報來臨時之衝擊?唯一不二良方,就是修行。因為修行一則明理生慧;二則增益自身夙世善機顯現;三則最為重要,因為你在修行之中,必然會皈依佛聖,則可仗恃佛聖之庇助;就好像前面有座山,幫你擋住強烈旋風,你可以減輕受到衝擊傷害。

  修行之人,甚至有人可以藉助於法要,如密行,以提升自身能量與業力抗衡;或者轉化、消抵(當然那是必須具備功行,才能有效抗衡,否則,亦如他人要受果報。)昊天至仁,果雖不能昧(滅),但卻可以使之預防減輕,甚至舒緩延長,最簡單的分析,百斤重物,一次是重擔,但分成三次、五次、十次,則可勝任負荷,甚至有人已不視為重擔,可以輕易度過此果報。

  是以故,眾生當須體悟果之可怕,來自其因。慎因是為周全之道,若是其因已種,則時刻惕勵,勉之而行。

摘錄自因果命程定論-第廿九章 因果不能滅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殘忍的買賣

  五十幾歲的吳次魯,有一個兒子名叫國彥。他已經結婚,自念身體孱弱,想要父親再生一個兒子以便傳宗接代。

  他把這件構想稟告母親,母親告訴吳次魯。次魯說:「我們家境貧窮,有兒子就足夠了,何必再多事?」

  於是母子兩人就拿出所有積蓄和衣飾,買了一個妾女,一入門,才發現她也是一位多病的女子。

  醫生說:「她的病沒辦法治好,只要快一點賣掉,尚不致虧本!」

  母子命令原來那位媒人把那妾女遣送他方,商議好了以後,次魯才知道這件事。

  次魯說:「我既然為人所誤,怎可再貽誤他人。況且,這位妾女在我們家,仍然有生存的機會,一走出我們家門,一定無法存活。我們把她賣掉,只不過得到十兩銀子,怎麼忍心放棄她呢?」

  吳次魯把實情告訴買主,並把錢還給買主。沒想到那位弱女子,從此以後,身體逐漸康復。她不但懷孕了,而且翌年也生下一個男孩。

  顏光衷先生說:「把不好或有缺陷的東西轉賣是人之常情。但要把病妾賣掉,這件事情經過點出以後,便令人覺得無限殘忍啊!」

※ ※ ※

  人生最寶貴,德也。德乃是善覺之規範,德不在於其大,在乎其小之能積、能厚、能遠,人生當以「德」來自許自勉,才是有意義也。

  世人一談及德,好似莫測高深,好像遠不可及,其實德只在你的一點良知,在於你的慧覺,並沒有什麼特別,所以因不能曉悟其理而偏失,至為可惜。

  人自生後,先天帶下了秉性良知,這就是「德」隨人生,只要在人生的每一生活的過程,秉承良知行事,這就是「德」,並非要怎麼去做、怎麼去求才是德,當然除此之外,能利濟眾生、度化群靈,那是外在之大德。如果沒有此之能力,以小善去成德,其功亦非淺也。

  今日世人往往違背良心而行事,昧心而胡為,這當然就是違德,一無是處,故而世人能安守本份,就是在德化自己,就是在美化功德,無需有特大的外功來造德。希世人知悟此理,勉而行之,做到真正的美德境界。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二十六章 德化人生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臭皮囊的「五漏」

  我在問事期間。

  曾有一位壯漢,長的真是結實,虎背熊腰,凸出的肌肉一塊一塊。由於是夏日,他穿得單薄,我看得很清楚,真羨慕他的體格。

  他說:「盧師尊,我來問病。」

  「你有病?」我很疑惑。

  他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我的病是暗疾!」

  「性病。」我以為一定是。

  「不是。」

  「那是什麼?」

  「我陽痿!」

  「啊!」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這樣一個壯漢,竟然得了「陽痿」(不舉)。

  我說:「我不信。」

  他說:「我自己也不信,但確實是如此。我有時會陽痿,有時又不會。」

  「什麼原因?」我很好奇。

  他告訴我:「我的鼻子太敏感了,我一聞到女人的口臭,或是女人下身的不乾淨氣味,馬上就得了不舉症。根本一動也不動,反而縮了。」

  「怎麼會?」

  「口臭惡劣,下身未洗,令人作嘔,噁心至極。原本亢奮,一下子便成洩氣的皮球。」

  我哈哈大笑:「此症我不會醫。」

  「那你會什麼?」

  「我有一符,專治早洩,是尚食羽鬼氣。至於你的症狀,是心理作祟,只要對方清除口臭,淨一淨下身,當然就沒有問題了。」

  壯漢施施然走了,口中嘟噥著:「就是不好意思跟對方說清楚,講明白啊!」

  我舉此例,是要說明,人的身體,確實很污穢的。

  禪宗修疑猜,一句:「拖死屍者誰?」

  與「念佛者誰?」

  (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佛的人,都知道,人身只是一具「臭皮囊」,這具「臭皮囊」,還有所謂的「五漏」:

  男的漏精水。

  女的漏血水。

  (若不清淨,果然惡臭刺鼻)

  如果到了更年期,排泄不順暢,發出的氣味更不妙,男女都會「漏尿」。

  眼屎、鼻屎、耳屎、口涎、尿、屎,還有周身的排汗,腋下的狐臭,再加上放屁。……

  (無一不臭)

  所謂外表的美麗,全是畫出來的,如果洗了,那就很諷刺了。

  有人告訴我:

  有一種人,最明白女人的美麗,那就是送新鮮牛奶的人。清晨,牛奶送到家,開門出來的女人,一個個成了「母夜叉」。

  頭髮如枯草,臉千瘡百洞,臉色灰滲滲,雙眼如魚肚,蒼白的嘴,再披上一件如桌布的睡袍,嚇得人家個個逃,如同見到鬼一般。

  人身是不是「臭皮囊」,我說,是的。

  從古至今的學佛修行者,習慣於將身體視為骯髒、惡臭、厭惡。不去重視這一堆廢物,甚至把身體拋棄,髒了也不洗,餓了也不吃,病了也不醫,視同渣渣。

  在我來說,這種認知,也是偏頗。在金剛乘來說,這「臭皮囊」固然不好,但,卻是修行的工具,最重要的,念咒念佛全是它,手印身相全是它,觀修思維全是它。氣、脈、明點全是它。

  此「臭皮囊」若不注重。

  如何成佛?

摘錄自-盧勝彥文集第179《夢裡的花落》-臭皮囊的「五漏」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言行一致

  甲乙兩個和尚一起值更時,甲和尚感到腳上有東西在爬,用手一摸,被蝎子蜇了,疼痛難忍,他馬上端來蠟燭,捉住了那隻蝎子。

  乙和尚就連聲阿彌陀佛,非常冷靜說:「出家人慈悲為懷,放它一條生路吧。再說,它也是誤會了,以為你要傷害它,才出於自衛而矣......」

  經過乙和尚一番開導之後,甲和尚打消了懲罰蝎子的念頭,隨手將它放了。

  三天後的一個晚上,甲乙兩個和尚一起值更時,乙和尚腳被蝎子蜇了,沒等甲和尚端來蠟燭,乙和尚就氣急敗壞的亂踩一番。待燭光照亮時,那蝎子已經被踩爛了。

  當甲和尚口念阿彌陀佛末及說話時,乙和尚就氣憤地說:「那天它蜇你,我為它講情,救了它的性命,它居然恩將仇報,又把我蜇了,這個沒良心的,確實該死。」

  這就是: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旁觀者往往表現出高尚的心境。一旦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一樣了。

※ ※ ※

  紅塵滾滾,世事茫茫,人與人漸失先天之本質,一旦淪入塵世,無不私慾叢生;然而世人每為生活忙碌奔波,本是無可厚非,但私慾之染著,導致世人喜歡在言語上諂媚巧飾,使虛偽之言、美辭妙句,以討好他人之讚許,而一旦提及實際作為,便無言以對,豈不令人為之悲哉!

  昔時,仲弓有云:「先人之行,後人之言」,當知一句話在未說出之前,必須自身反覆的去實際動作,到達有了心得之後,方才可教人示之以言。而世間人大多只知道說,而無法真心實在去做,處處發言,句句有理,但卻僅止於言辭上的示之以人,要談實際造作,皆無法讓人滿意,甚至根本僅有舌鋒之利,無實作之行,怎不令人概嘆?。

  因為言行無法一致,所以德性仁義喪失,令人婉惜!至希世間人俱能言行舉止身口如一,唯有以身示教,才能順應民心,也唯有言行一致,方能在社會上予人有良好之互動,而處處得貴人,寒暖有人問津,因以身示教,所以仁德美譽,無形中遍佈人群,而芳名綿長也。

摘錄自修身養性-第六章 言行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心明如鏡

  《閱微草堂筆記》有一篇記載:

  外祖父張雪鋒先生性情高潔,書房中的几案和硯台都精緻整潔,圖書和史籍也排列得整整齊齊。

  這書房經常關鎖著,只有張雪峰先生親自來了才能開啟。

  院子裏花木繁茂,苔蘚密如綠毡。小僮、婢女如果沒有使喚命令,也不敢輕易踏進院子一步。

  舅父健亭公年十一、二歲時,一次,趁外祖父到別處去了,就私自往院子裏樹下乘涼。聽到書房內好像有人行走,懷疑外祖父已經先回來了。

  他屏住呼吸,從窗縫裏偷看,看見竹椅上坐著一位女子,濃妝豔抺,美如彩畫。而椅子的對面有一面大方鏡,高約五尺,鏡中所照的女子,竟然是一只狐狸。

  他心中害怕,不敢隨便走動,繼續偷看她做些什麼。女子見到自己鏡中所現的形相,連忙起身繞著鏡四周呵氣,鏡面頓時昏暗如霧。

  過了很久她才回到座位,鏡面上呵氣的痕迹也漸漸消退,再看看鏡中的人,則是一個美好的女子了。

  健亭公恐怕被她看到,就踮著腳回去了。後來,他把這事私下同先父姚安公說過。

  姚安公曾經給孫兒們講《大學。修身》一章,舉出這件事情為例說:「明鏡空空,所以事物無從逃遁它的形影。但是一但被妖氣所掩蓋,尚且失去真實的形狀。人心產生了私心雜念,依附偏頗,豈不與鏡子披上迷霧一樣?」

  又說:「不但私心可以遮蔽,即使是公心也可以遮蔽。正人君子,被小人乘機加以激怒,如果固執己見,也有可能導致顛倒是非的。所以正心誠意,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取大量寶貴的實踐知識,才可能不被邪妄所蒙蔽。」

※ ※ ※

  心主一切變化之樞機,受外界環境易動而影響,亦牽動性靈之差異,近善則善,趨惡則惡,若不下定工夫警戒,任其善惡不分的發展,禍害匪淺,若不能慎心,使致氾濫成災,無法收拾,那遺害無窮也。

  「心」當求其「至誠」,無欲、無雜念,不受外界的誘引而動亂思維、變遷思緒。欲多,心必亂,無以安寧;念雜,心則無法平息,波濤洶湧。故當內觀其心,不使波浪,不令盪漾,心無其心,物無其物,空其淨明,心即可清矣。

  心有擾必濁,無以空境,境空無物,可以清心。心若不能清,性靈反覆,難以落實,真假不辨,那無法學道、進道、成道,將永遠留滯於冥頑不化之境,更談不上超凡入聖矣,難也。

摘錄自清、靜得、思省-第二章 清心空境

本自具足

  有一位修行人至曹溪去參訪六祖禪師,請求六祖禪師開示。

  修行人問完道後便匆忙下山,回到一位老師父的地方。

  「你從那兒來的?」老師父一見面就問他。

  「我從曹溪來的!」修行人連忙回答。

  「你去曹溪做什麼?」師父接著又問。

  修行人答道:「我是去求佛法的。」

  老師父又問:「你得到了沒有?」

  修行人說:「一無所得!因為自家本來已經具足了,既不欠,也不少啊!」

  老師父說:「既然一無所得,那你辛辛苦苦跑去曹溪做什麼?」

  修行人說:「如果我不跑到曹溪,又怎麼知道自性本來就具足了呢!」

※ ※ ※

  現今時代,因科技文明資訊廣開,眾生追求物慾,心靈中欠缺了自我彰顯,時而感到空虛落寞。如此必無法達至佛性自顯,一切事物皆向外求,而不尋找個己內心佛性,因而迷障自己,也迷失了人生方向。再於現今功利社會,在功利主義抬頭下,眾生皆是向前(錢)看。而不明個己內心真正的尋求,因為錢財豐盈的誘惑迷失了自己,變成了下地獄的種籽,眾生若無法將個己內在心性來彰顯,必是無法達其歸返之目標。

  眾生本俱佛性-即為自性、本性,而此性為如如不動之真如,是人生本具-真如的自我。而不在於外在的功德,而在於本身內在自省的反觀,能在於-第八意識中的垢識去清除,去掃盡垢穢,才能將原本的真如一一彰顯。人生於世,只不過百年而已,是否能在有用的時空中,做自己的主人。更在人世間上去彰顯,自我的真如佛性、聖性、仙性,皆是-自己的本性而已,自己的本來而已。

  眾生往往喜歡向外求取本身早已具備的真我。時常向外求得的外在一切,不知能否成為自己否?因在人世間的自我本來,皆不應向外求。然而人間的生活素質是具備向外求取的功能,人世間的生活與精神依靠,是可以向外求取,而自己內在的本性是無法向外求取的。倘若能向外求取自己早已俱備的自我,是否會將原本的自我而鏟除,那向外求取的假我,能代替自己的真我否?即可明白。人因為都喜歡向外看,而不向內觀。常常會犯下不可原諒的諸多毛病,更是時常矛盾自己而不知。如何能在真如的自我中去闡揚,去發揮,即可給自己有個生存的空間,否則蒙蔽了自我本性,如何能成就自己,何來能成就眾生,是否如此?

  真如的自性,必須通過自我的檢驗,才能將本來的自性,一一來開發。人在於先天,因落凡後,即受後天的影響,而使自己本身早已具備的真我,皆蒙蔽了。因此原來具有的真我,早已埋沒在此世中,更使自己的真我無法去開展,無法去清除。人即是如此的動物,不知有個自己是真我,往往會認假為真,不知外在的一切只是借看而已,及因緣和合的具足在於生住異滅的過程中,如何成就自己。真如本性,並非滅逝後才來成就,才來彰顯,即在於當下之中,去成就自我如來藏-真如的自性。人世間皆通過每一次輪迴的生滅,而達成每一次次的改造。又在改造中,促使生命能生生不息。必觀本身的用心與努力多寡而定,人世間是否有此能力,即看自己所作所為而決擇也。

  真如自性是每一位眾生皆具備的本質,如來藏即是自己的本來,是否不受外在的動搖,必在如何彰顯自性,而能成就於今生,否則下次再輪迴一次又是如何?又是否有相同善德因緣,再入於修持的路程,因此人世間必須通過生命的改造,才能將本來自我的真如自性來闡揚。更在於闡揚中早已是佛體,早已是聖軀,早已是仙種。如此的行使,即可通過人世間的改造,而成就於現今之世上也。

  因此上天顯化,無非是要求眾生皆能彰顯佛(自)性。渡眾生之歸返-必要能將個己我愛、我執、我欲、我喜,化成大公無私,方能利眾生而成就眾生。犧牲奉獻,才具傳道者必要具備之條件與作為。

轉載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奈何天

  我在第四回,入於甚深禪定,恍恍惚惚忘了自我,不由自主的來到一個地界,只看見此地異草芳馥,有仙花璀璨,是一個大好所在。

  我看看四周環境,有黃金鋪地,有瓊樓玉宇,有畫棟雕簷,明明是天上界,卻有淒淒之風。

  我是知道天上界的:

  欲界天。

  色界天。

  無色界天。

  我曾著作一書《諸天的階梯》,介紹了二十八天界,但,竟然看不出,此是何天?

  當我不知所措時,向自心內一觀,《通天之書》打開,上寫:「奈何天」三字。

  這一回,我又奇怪了,二十八天界中,並無「奈何天」,我只知道幽冥地府,有一座「奈何橋」,我哪裡知道有什麼「奈何天」?

  正當我覺得彷徨之時,有一位修道人,從前方行來。

  這道人唱歌:

  歁破人間好景不長。

  生老病死個個憂傷。

  可憐半缺之人圓夢。

  就來依止奈何之旁。

  我合掌向道人問訊。

  道人還我一個問訊。

  我問道人:

  「此是何地?道人何名?」

  道人說:

  「此地名奈何天,我即奈何道人。」

  我問:

  「我為何到奈何天?」

  奈何道人答:

  「住此的人,全是無可奈何的人,因為無可奈何,才聚集到奈何天,至於你盧師尊,因何到奈何天,你一定有無可奈何的事,才會到奈何天來。」

  我想想也是的。

  我問奈何道人:

  「那你為何到奈何天?」

  奈何道人答:

  「我是屈原啊!」

  我一聽是屈原,嚇了我一大跳。

  屈原說:

  「我是不折不扣,楚武王子瑕的後代,食邑於屈,以地為姓,我是屈原。」

  我想到屈原跳汨羅江而死,想到划龍舟、端午節、吃粽子。

  還有屈原的大作:《離騷》。

  我內心黯然。

  屈原說:

  「你盧師尊,空有悲天憫人的心,但,有誰憫你?你還是無可奈何也。」

  我答:「我是無可奈何不錯,但我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我無我,故無可奈何也無。」

  詩曰:

  無可奈何亦為天。

  公道非在人心田。

  欲知守正不平人。

  全在此地為人仙。

※ ※ ※

續...

  「文成公主」

  在入甚深禪定時,到了「奈何天」,見了愛國詩人「屈原」。

  我問屈原:

  「還有誰住奈何天?」

  屈原反問我:

  「你學藏密,聽說造詣頗深,是嗎?」

  「是的,但藏密學,它的重點在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

  屈原說:

  「我給你引見一個人,你絕對想像不到的。」

  「是誰?」我問。

  屈原答:

  「文成公主。」

  「是嫁給吐蕃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的文成公主嗎?」

  「正是。」

  我這下目瞪口呆了,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宗室女,於唐貞觀十五年進入西藏,下嫁吐蕃王。文成公主是才女,帶給吐蕃紡織、建築、冶金、醫藥、曆算等等的技術。

  「松贊干布」原先有妻子,是尺尊公主,是尼泊爾國王光冑王的女兒,在西元六三四年,就嫁給松贊干布的。

  我問屈原:

  「文成公主怎會在奈何天。」

  屈原答:

  「文成公主離長安,正是無可奈何,住在異域,正是無可奈何,嫁了幾年,吐蕃王病故,無可奈何,永不回唐朝,無可奈何,還有…….。」

  我吶吶不能言。

  屈原吟:「思鄉涕泣山頂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我與屈原到了文成公主的宮殿,那是「光搖朱戶金鋪地,雪照瓊窗玉作宮」,天上仙境果然不同人間。

  文成公主頭上髮髻鑲滿了珠玉,荷袂蹁躚,羽衣飄舞,嬌若春花,媚如秋月。

  我聞到一股幽香不斷,不知何物?

  文成公主說:

  「此香乃西藏特有,是異木之精,合樹油所燃,我享萬年香火。」

  我對文成公主說:

  「當年妳建大昭寺,幾次水淹,妳懂風水,知西藏是羅剎女仰臥,羅剎女的心臟即湖泊,於是妳填平湖泊建寺,才能消災驅魔。」

  文成公主淡然一笑。

  文成公主說:

  「盧師尊,你忘了你的前世否?」

  我答:「豈能忘卻?」

  文成公主笑了:

  「你是一位藏密的大祖師爺,重拾藏密,易如反掌,你的成就,無人能及也。」

  文成公主說:

  「今天,唯我知之,還有佛陀、蓮師、金剛薩埵知之,其他凡夫,豈能知?這你也無可奈何吧!」

  我說:「蒼天!蒼天!」

  詩曰:

  異域非等閒。

  一去若飛鴻。

  原是奈何事。

  至今曲未終。

※ ※ ※

續...

  遇見「比干」

  且說我入第四回甚深禪定,到了「奈何天」,先見到「屈原」,後又見到「文成公主」。

  離開了「夢遙宮」(文成公主的宮殿),我竟然遇見了「比干」。

  且聽我一詩:

  富貴又何為?

  皇命不可違,

  可憐空心人,

  化為魂魄飛。

  我在「奈何天」遇見「比干」,這實在令我相當的震撼。

  這位「比干」不是別人,正是商朝紂王時代的亞相「比干」。

  在史實上,《殷本記》有記載:「紂王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比干強諫紂王,紂王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就剖比干的心而觀之。」

  我為何知道「比干」,這是因為盧家最早的祖先是「姜子牙」,盧是姜姓的分支,「姜子牙」曾與「比干」同一朝代。

  在史實上,《史記》-《齊世家》記載:「太公望呂尚者,即姜尚,其先祖助禹平水,封於呂,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及姜尚。姜子牙窮困,年老,以魚釣周西伯。」

  《史記》上說:「姜尚為文武師。」

  「比干」在「奈何天」想來是其來有自,我知道「屈原」在台灣有「屈原廟」,被人稱為「水仙王」,我卻不知「比干」是否有人供奉?

  「比干」看見我,問:

  「盧師尊!為何到奈何天?」

  我答:

  「我是忍辱仙人,忍辱也!」

  比干哈哈大笑:

  「盧師尊被世人小小的一個毀謗,就自稱忍辱仙人,那我比干又是什麼仙?」

  我聽了覺得汗顏而慚愧,毀謗算什麼,不痛不癢,又沒有捨身,又沒有捨心,算是什麼忍辱仙人?」

  比干問我:

  「你能捨心嗎?」

  我答:

  「密教菩提心,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當捨亦能捨。」

  比干問我:

  「你能捨身嗎?」

  我答:

  「我發了大誓願,粉身碎骨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豈不是捨身?」

  比干說:

  「這還差不多,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當捨時不能退縮,這才是奈何,奈我者何,哈哈!」

  我聽了比干的一番教訓,深深覺悟,想當一名成就者,須有無比的毅力,而且身心要全部奉獻給天下眾生。

  詩曰:

  比干捨心死。

  自是奈何人。

  若人逐名利。

  自古被人嫌。

摘錄自通天之書

貪戀世俗


  白空行母說:「行者應該避免貪戀世俗,因為貪戀世俗,不會上昇,反而下墮。世俗包括一切有形無形,例如:名位、財物、美色。」





  白空行母說:「行者的出離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出離心,修行無益。所謂出離心,當然要避免貪戀世俗。」





  白空行母說:「不肯佈施、貪他人的財物、貪美色、貪非自己之物、貪執美好之物,均是貪戀世俗。」





  我說:





  金錢。





  黃金。





  珠寶。





  股票。





  豪宅。





  名車。





  這些都是美好的世俗之物,擁有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要太貪執,不要有了還想更多、更美好,積存世俗之財物,就是貪戀世俗。





  我們都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俗之物是「無常」的。就算富豪也只是一時,就算高官也只是一時,就算名人也只是一時,就算美色也只是一時,全部都是一時而已。





  所以,白空行母要我們不要緊攫財物、名位、美色不放。





  修行人了知一切「無常」。





  不會去貪執。





  不會捨不得佈施。





  應該要自然來,自然去,來就來,去就去。一切世俗美好,不放心中,如此,就是「無念」之行,「無念」之行,就是「般若行」也。





  貪戀世俗有三種因果:





  一、會下生三惡道。





  二、就算轉世為人,會投生在飢荒、乾旱、貧果的地。





  三、為人小氣巴拉。





  行者摒棄「貪戀世俗」是非常重要的。





  。。。。。





  貪戀世俗的人,不是一位行者,行者是不把世俗放在心中的。





摘錄自瑜伽士的寶劍-貪戀世俗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善惡的重量

  宋朝的衛仲達,在翰林院裡做官,有一天因熱病靈魂被引到幽冥地府,考核他在陽間所作的善惡。

  當記錄兩種善惡的冊子送上來時,記他作惡的冊子,多得竟攤滿整個院子,而記善的冊子,只不過一小卷而已。

  冥官看了,又命人取秤來稱;想不到,那小軸卷的重量,反而勝過滿院惡冊錄的重量。

  仲達這時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來這麼多惡行呢?」

  冥官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鬼神沒有不知道的,起個惡念就是小惡,不等待你犯了;你要是犯了,就是大惡。」

  仲達又問:「那小軸卷裡記的是什麼事呢?」

  冥官回答說:「朝廷有一次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疏極力諫正,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但那諫疏並沒有被朝廷採納,於事無補,它的善力怎麼還這麼大呢?」

  冥官說:「此事你的念頭非常真誠,目的在使千萬的百姓免去勞役,這種言論可以垂範後世,假使朝廷聽從你的諫議,那麼你的功德又怎能限量呢?就是乘此功德,要度脫塵世,登仙證道,又有什麼困難呢?可惜你的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減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沒有指望升到宰相了。」

  後來衛仲達的官職,果然只做到吏部尚書而已。

※ ※ ※

冥府三殿文判 降

  本殿司判,世人身具公務之人,常有為此而借職權之便,圖利自身或近親、遠戚、好友等。甚至僅因賦性隨興,竟以執行公務之便而好惡隨之。雖然,有者未造成甚大傷害,但有者卻造成浪費公帑、人力等貽患頗深,均在本殿小地獄中受苦。故乃將本殿依循職權之案例,轉換現世報之定律,頒明闡示,啟悟世人「有,則改之;無,則勉之」,以作惕勵。

  凡執行公務不力,若能力不足,三次累積,剝削一祿。

  凡執行公務不力,是為自身好惡之心,一次削一祿,可以累計。然若嚴重延宕,則可以削除一福,危及甚多人生命、財產,更可以奪其壽元。

  凡執行公務,先設想自身利益者,即削一祿。有所行動,即削一福,可以累計。

  凡執行公務之人,常以自身之時間因素、經濟利益,甚或處心積慮藉此職權之便,而有圖謀之目的,除削除三福三祿之外,並有惡緣顯前,牽引敗事或自身事端、波折、病苦,以作警戒。

  凡執行公務盡心盡力,不為私心之利,則可增祿添福,顯現貴人善緣助力。

摘錄自玉律規箴八、執行公務之人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追逐彩虹的人

  在日本一條農村裏,每當下雨的時候,人們總是看見一名年輕男子背著一個大壇子,在雨中跋山涉水的拼命奔跑。

  村裏的人覺得奇怪,便叫停了他,問他原由。

  這名年輕的男子氣呼呼的回答:「我正在追逐彩虹!」

  原來這名男子想在追到彩虹後,把它裝進壇子裡,以便每天都能夠欣賞這七色的光華。

  只是沒等他實現這個願望,他就生了病,一病不起了。村裏的人都笑他是虹郎,說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追夢者。

  在這故事中,不管這名追逐彩虹的人是懷著什麼動機,他的人生總算是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比起多數不知道人生為何而活的人來說,別人眼裡瘋瘋癲癲的虹郎,卻是一個內心裡充滿追求的人。

  生命都有終結的時候,有人死在夢想裡,有人死在迷糊中。前一種死更得超脫、更無悔。

※ ※ ※

  快樂的定義,在於人們不斷的追尋,希望成為夢想中的自己。對於這些的人們來說,快樂是彩虹的彼端,是整壺的金子。然而有些人花了大半輩子去追尋彩虹,卻從沒有發現陰影也是亦步亦趨的追隨。因為,快樂是該往內心去尋找,快樂存在於追尋的過程中,並非是終極的目標。

  擁有崇高理想的人是快樂的,對周遭事物感到滿足的人是幸福的,對社會貢獻所學的人是幸福的,對本身職業、家庭雜物和日常生活小細節皆存有愛心而去做的人是幸福的,擁有愛的人是幸福的,快樂的人是幸福的。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應該用這有限的時間去做有益的事情,體會人生真正的樂趣,而不要漫無目的虛度日子。

轉載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平常心

  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決心要參禪悟道,她向一位老禪師請教:「禪師,我要怎樣參禪才能悟道呢?」

  禪師看看她,心想:「這麼一位漂亮的女孩,塵世的羈絆、社會的誘惑及紛擾一定很多,如何能參禪悟道呢?」因此,禪師就告訴她一句口訣:「隨他去,不管他!」

  這一句「隨他去,不管他!」無非要這位姑娘停止心外的紛擾,靜下心來,統一思想,集中意志,看她能否明心見性,證悟佛法。

  這位姑娘不負老禪師的指導,緊記口訣,努力地參究。

  有一天,有人告訴她,男朋友來找她。

  她回答:「隨他去,不管他!」

  不久,國外的大學寄來入學通知,她看也不看,就說:「隨他去,不管他!」

  後來,她母親打電話來說:「妳為了想到國外留學,所買的獎券中特獎了!」

  她還是一句:「隨他去,不管他!」

  經過好多次的「隨他去,不管他!」她終於衝破一道又一道難關。

  某天,她參禪打坐的時候,無意中看到童年時和老祖母的合照,發黃的相片中,那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正是她自己。她心想,再過幾十年,自己不是和老祖母一樣,要埋骨黃泉了嗎?

  由於這一個「無常」的提起,使她衝破了最後一關,也就是「生死的關卡」。對她來說,生死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透過無常的生死,她悟到不生不滅的究竟涅槃。

  這位美麗姑娘的一悟,比起世間虛妄的愛情、金錢、名位,其價值不知高出多少倍。禪在生命裡有無限的寶貴、無限的價值,有幸的人應該得禪。

※ ※ ※

  所謂的「平常心」,指的是對過去之事不予懷念,對於未來之事不存憧憬,能夠以平淡之心好好的把握現在謂之,亦即是平常存心不要有患得患失,不要有過分之計較,不可有過分之企想。此等之心志,就是「平常心」之真諦也。

  世人往往不能存此平常之心,故有妒嫉之心,有怨恨之心,有懷恨之心,有不平之心,有禍害之心,有疾恨之心等,然因為此等之心,殘害了自己,更因而毀害了他人,也更因而造成社會種種之問題,更甚者影響到自己數世之因果等等,不得不慎也。

  然因世人面對世事,無法以平常心去處理,造成甚多危害自己之事來而不自知。試看現今社會醫院林立,越開越多,永無止境,都是為了收容這些無法以平常心之人所生之疾害者,亦可說是凡不能常養平常心就是致疾之來源,亦會因而醫藥罔效,非治病之根也。如世人人人能體悟到平常心之妙,則必人人健康幸福,而醫院將消弭於無形也,故可見疾之來,此等因素最為嚴重,不可不慎也。

  「平常心」,就是上等之心,如人之心念、心志能朝此方向去習鍊,你就可說是上等之人,是洒脫之人,亦可說是可修成之人也。盼能細心悟之,不可只掛嘴邊,什麼平常心,不加理會此心,那是錯的,多悟深諦,多勉行之。

摘錄自心志歸向-第十五章平常心志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計劃過時」與「認知過時」

  美國總統艾森豪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曾說過:「美國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製造更多的消費產品。」

  更多的消費產品???

  我們「經濟」的最終目的?不是提供健康照護、教育、或是安全的交通運輸、或是永續、或正義?而是提供消費產品?

  他們如何讓我們這麼熱切地搭上這班消費列車呢?

  嗯,他們最有效的兩項策略是「計劃過時」和「認知過時」。

  「計劃過時」另一種說法就是「為丟棄而設計」;也就是讓東西儘快變成沒有用的廢物,所以我們會把它丟棄,然後再買另一個新的廢物。很明顯的東西像是塑膠袋和咖啡杯,現在連更重要的東西也如此:如拖把啊、DVD、照相機、甚至是烤肉架,每樣東西都這樣。

  連電腦也是。你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當你買一台新電腦時,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只要一兩年的時間,你的新電腦馬上就礙手礙腳了。我對此很好奇,所以我把電腦蓋打開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我發現每年改變的東西是藏在角落裡的一小塊東西。但是你不能單單換那塊東西,因為每種新版本都有不同的形狀,你必須把整台電腦丟棄,然後再買一台新的。

  的確,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引用了1950年代計劃過時流行時的工業設計期刊。這些設計師是如此地公開露骨,他們真的在討論如何讓東西快速地壞掉,並且讓消費者仍然對產品有信心,然後再去買另一種東西,這樣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

  然而東西損毀的速度仍不足以讓這消費火車頭飛奔,所以還要搭配「認知過時」。所謂「認知過時」,是要說服我們把完好無缺仍可使用的東西丟棄不用。

  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好的,他們先改變東西的外觀,假如你一兩年前買的東西到現在還在使用的話,每個人都可分辨出你最近還沒去買新的,而由於我們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就是靠消費,因此如果沒有去買新的跟上流行,會是很丟臉的事。

  【我知道。】比如我的桌上還擺著一台用了五年白色胖嘟嘟的電腦螢幕,而我的同事剛買了一台新電腦,她的螢幕就是那種扁平閃閃發亮的型式,和她的電腦主機、電話,甚至連筆筒也很速配。【看起來簡直是酷斃了!】她看起來就像在航太中心駕駛太空船一樣,而我的看起來就像桌上擺了一台洗衣機。

  流行又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你有沒有想過女人的鞋跟為何一年流行矮跟另一年又流行高跟?這不是因為有人在爭論那一種鞋跟構造對女人的腳部最健康,而是因為在高跟鞋流行年代穿矮跟的話,會顯得你很跟不上時代,對消費這火車頭還沒有貢獻。因此,你站在穿高跟鞋人的旁邊,或與廣告中的亮麗女主角相比,就會變得老土;這都是為了讓人們持續不斷地去買新鞋子。

  一般而言,廣告和媒體,在這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居住在美國的人,每天會被超過三千個廣告轟炸。

  我們一年所看的廣告比五十年前的美國人一輩子所看的廣告還要多。假如你仔細的想想,廣告的用意就是讓我們覺得對目前所擁有的很不滿意。因此,一天三千次的轟炸,一下子髮型不對勁,一下子皮膚不夠光滑,一下子服裝不夠時髦,一下子家俱不夠氣派,連車子也越看越不順眼。渾身上下全不對勁,唯一對勁的就是去買東西。

  媒體也協助隱瞞這些真相,所以我們只看見一小部分的物質經濟,那就是買東西;至於原料開採、產品製造和廢棄處理等所有的過程,我們全都看不到。

  所以,在美國,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之多,是前所未見;但是民調顯示人民快樂的程度卻一直下滑。我們人民最快樂的時刻是在1950年代的某個時期,同時也是消費狂熱爆發的時刻。嗯,這真是蠻有趣的巧合啊!

  我想我知道為什麼。雖然我們擁有了更多東西,但是我們享受快樂的時間卻減少了:像是與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以及休閒的時間。我們比以前更加賣力工作,有分析家表示,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休閒時間,比封建時期的還要少。

  你知道我們最主要的兩項休閒活動是什麼呢?我們把所剩無幾的休閒時間拿來做什麼?那就是看電視和買東西。美國人花在買東西的時間,是歐洲人的三到四倍。

  因此我們就在這種荒謬的情況下工作賺錢,有時還得兼兩份工作才行,我們回到家之後已經累到半死,撲通一聲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廣告告訴我們「你爛死了」,所以快去商場裡買東西讓自己快活些吧!所以呀,我們又得拼命賺錢買東西。當我們回到家時又累得半死,一坐下來看更多的電視,然後廣告又告訴你再到商場花錢買東西吧!因此,我們就陷入這種瘋狂單調的循環裡:工作賺錢--看電視--花錢買東西,真是夠了!

節錄自-東西的故事-THE STORY OF STUFF


東西的故事 The Story of Stuff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兩碗牛肉麵

  我讀大學的那幾年,每逢雙休日就在姨媽的小飯店裏幫忙。

  那是一個春寒料峭的黃昏,店裏來了一對特別的客人———父子倆。

  說他們特別,是因為那父親是盲人。他身邊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那男孩看上去才十八九歲,衣著樸素得有點寒酸,身上卻帶著沈靜的書卷氣,該是個正在求學的學生。

  男孩來到我面前。「兩碗牛肉麵」他大聲地說著。

  我正要開票,他忽然又朝我搖搖手。我詫異地看著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後用手指指我身後牆上貼著的價目表,告訴我,只要一碗牛肉麵,另一碗是蔥油麵。

  我先是怔了一怔,接著恍然大悟。原來他大聲叫兩碗牛肉麵是給他父親聽的,實際上是囊中羞澀,又不願讓父親知道。

  我會意地沖他笑了。廚房很快就端來了兩碗熱氣騰騰的麵。

  男孩把那碗牛肉麵移到他父親面前,細心地招呼:「爸,麵來了,慢慢吃,小心燙著。」他自己則端過那碗清湯麵。

  他父親並不著急著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裏探來探去。好不容易夾住了一塊牛肉就忙不移地把那片肉往兒子碗裏夾。「吃,你多吃點兒,吃飽了好好念書,快高考了,能考上大學,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 」

  老人慈祥地說,一雙眼睛雖失明無神,滿臉的皺紋卻佈滿溫和的笑意。

  讓我感到奇怪的是,那個做兒子的男孩並不阻止父親的行為,而是默不作聲地接受了父親夾來的牛肉片,然後再悄無聲息地把牛肉片又夾回父親碗中。周而復始,那父親碗中的牛肉片似乎永遠也夾不完。

  「這個飯店真厚道,麵條裏有這麼多牛肉片。」老人感歎著。一旁的我不由一陣汗顏,那只是幾片屈指可數、又薄如蟬翼的肉啊。

  做兒子的這時趕緊趁機接話:「爸,您快吃吧,我的碗裏都裝不下了。」

  「好,好,你快吃,這牛肉麵其實挺實惠的。」父子倆的行為和對話把我們都感動了。

  姨媽不知什麼時候也站到了我的身邊,靜靜地凝望著這對父子。

  這時廚房的小張端來一盤剛切牛肉,姨媽呶呶嘴示意他把盤子放在那對父子的桌上。

  男孩抬起頭環視了一下,它這桌並無其他顧客,忙輕聲提醒:「你放錯了吧?我們沒要牛肉。」

  姨媽微笑著走了過去:「沒錯,今天是我們開業年慶,這盤牛肉是贈送的。」男孩笑笑,不再提問。

  他又夾了幾片牛肉放入父親的碗中,然後,把剩下的裝入了一個塑料袋中。

  我們就這樣靜靜地看著他們父子吃完,然後再目送著他們出門。之後小張去收碗時,忽然輕聲地叫起來。

  原來那男孩的碗下,還壓著幾張紙幣,一共是六塊錢,正好是我們價目表上一盤幹切牛肉的價錢。

  一時間,我、姨媽,還有小張誰都說不出話來,只有無聲的歎息靜靜地回蕩在每個人的心間。

※ ※ ※

  俗云:「百善孝為先」,孝之一字,位冠眾善行之首,由此可知,孝親為人生在世第一要義。

  孝字發之於我人內心深處,恭敬真誠而彰顯於外在行為之造作,故稱之為「孝」。而孝使父母生養無所匱乏,稱「小孝」,能修身養性,精進諸善德,致使歿後一點虛靈直超福地,是為「大孝」。

  盡孝道並非富貴者所能及,唯在心誠恭敬而已。反而貧家多孝子,也許因為無法積財在身邊,而能有更多時間陪伴父母身旁,努力盡其孝德有關。觀時下甚多之年輕人,只顧自我享樂,而疏離父母,誰能知悉我父我母還能伴我多少時日?俗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世間男女往往在父母猶健在之時,並不思圖報父母劬養之恩,直到下定決心,欲好好孝敬父母之時,往往有人之父母已不在人世,亦或病榻危急,是以故,行孝須及時、須乘早,好好承歡父母,以敘天倫之樂,而不遺憾終身也。

  有曰:「在生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在父母生前如時孝敬,雖粗茶淡飯,但能共享人倫,勝過死後以豐盛佳餚盛宴排開。勸為人子女常憶父母(憂時、病時),每思念此,怎敢不盡心侍敬,而令尊親無憂乎?

轉載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不教而誅

  有一次,美國空軍的著名戰鬥機試飛員鮑伯‧胡佛,完成飛行表演任務後飛回洛杉磯。途中,飛機突然發生嚴重故障,兩個引擎同時失靈。

  他臨危不懼,果斷沉著的採取了措施,奇蹟般的把飛機迫降在機場。

  他和安全人員檢查飛機時發現,造成事故是因為用油不對,他駕駛的是螺旋槳飛機,用的卻是噴氣式飛機用油。

  負責加油的機械師嚇的面如土色,見了胡佛便痛哭不已。

  因為他一時的疏忽可能造成飛機失事和三個人的死亡。

  胡佛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上前輕輕抱住這位內疚的機械師,真誠的對他說:「為了證明你幹的好,我想請你明天幫我幹飛機的維修工作。」

  這位機械師後來一直跟著胡佛,負責他的飛機維修。以後,胡佛的飛機維修從來沒有發現任何差錯。

  這就是胡佛的為人高明之處。對於大錯誤,其實不需別人指責,自己早已自責內疚了。

  如果此時尊重對方,理解他的心理,那麼於對方來說,便是一種博愛和激勵。

※ ※ ※

  荀子曰:「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不教而誅者,一個人犯了罪不經過教誨就把他殺死之意。對犯了錯誤的人不予悔改的機會就肯定他的錯誤,是不對的,所以古之「不教而誅」,已不合於現世矣。

  孔子曰:「誰人無過,過則勿憚改。」人非聖賢,誰人無過,有過必須知過而改,便是善人,猶其人人均有善良本性,只因一時靈性蒙蔽,致成犯錯,若能勇於改過,重新做人,無有不善者也。

  所以在求學中之學童如有犯錯,為人師者,必須指其過,而善為教誨,使其知過而痛改,就不敢再犯過也。若不教誨,不給予悔改的機會,終無悔過之日,為人師長者,豈可不慎乎哉。

  在家庭為人父母者,對於子女主管教,子女如犯了錯誤,應善為開導,說明其錯誤,並給予痛改的機會,切不可肯定子女的錯誤而不給予悔改,則子女心中自然不服,而不認自己之錯誤,則終貽害其終身也。為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而誅也。

  在社會上的人,每日為奔逐財利以圖生存,往往難免犯過,犯過者若能痛改前非,自新自勵不復犯過,則少有罪人也。

  現世是文明時代,維持治安之政府,已不採用「不教而誅」之政策,凡有犯過而觸犯刑法者,審實其罪行之輕重,判以應負之刑責,監禁於監獄,使其靜心思過,給予悔改的機會,期望其刑期滿後,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倘其人之犯法已到極點,不得不處以極刑,否則,皆給予悔改的機會,不似古之「不教而誅」也。

摘錄自大道心德-論:不教而誅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多做是福

  鵑鵑原本在美國工作,公司給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單身,生過得很逍遙。

  前一陣子她住在台灣的母親罹患腦瘤,開刀後復原得很慢。鵑鵑立刻請調回台,找了間公寓,把母親接到身邊就近照顧。

  鵑鵑不是家中的獨生女,上有大姐,下有弟弟,但是只有她放棄原本的生活,承擔服侍母親的責任。

  她大姐偶爾給她一筆錢,當作是孝親費,此外很少露面,更別談關心自己母親的現況,好像出點錢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把母親推給妹妹。

  我們這些鵑鵑的朋友看不過去,紛紛提醒她要找大姐和弟弟談清楚母親的事。

  鵑鵑保持她一貫的優雅從容,靜靜的說:「照顧媽媽是我的福氣。」

  原本為她打抱不平的我們,聽了這句話,頓時沉默起來。

  難怪從來不曾聽她抱怨,自認享有福氣的人,怎麼會向人訴苦呢?

  她總是耐著性子尋找適合母親的飲食配方和復健機構,珍惜與母親相處的時光,鵑鵑忙著張羅都來不及了,哪有閒功夫喊累叫煩哪!

  在鵑鵑細心打點下,病情不大樂觀的母親,身體竟一天天好起來,母親想要康復的意願也啟動了,甚至會離開臥房到屋外走走。原本令人覺得沉重的擔子,因為鵑鵑懂得惜福,居然化作豐盛的禮物。

  現在鵑鵑成了大家的強心劑,每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受了委屈,習慣性的退縮、放棄、抱怨或指責別人時,總會想起她的話。

  在我們這一群朋友中,開始流行一種句型:

  能多做一點是我的福氣。

  孩子不聽話,耐著性子引導他是我的福氣。

  擠公交車沒位子坐是我的福氣。

  那麼能認識你也是我的福氣。

  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多少帶著點自我解嘲的意味,有時也是開玩笑,但不知不覺中,我們看待周遭人事物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原來好福氣也是會傳染的。

※ ※ ※

  福者,世人所爭相追求者也,希望福集滿身,享受不盡。一般世人所追求的大多是慾望之福,所享受的是物質之福,窮其一生拼命的追求,就是到手了,能享福多少呢?值得懷疑,值得商榷。

  末法眾生在娑婆世界裡,獲得福報者大有人在,但能惜福的卻少之又少,尤其是能夠知道續耕福田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大多眾生均不知惜福,更不肯為社會人群造作些許於能力上所可付出的關懷,去關懷世間一切的苦難眾生,反而僅是獨自吃喝玩樂,將福份平白的享用耗盡。有云:「人無福不能得。」要富足,當存仁德進德之心,勤儉簡約,常行善事,貢獻眾生,同得其福,才能得福。倘若縱情縱慾,不知努力,奢華浪費,片善不為,片德不修,要富足亦難也。

  世人當知「造善」才是福源,善功圓滿,五福臨門,不管你現在是處於何種情境,你所擁有的就是福,要珍惜之,並極力的創造真正之福。

轉載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陰暗的監獄

  著名心理學家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雖然備受爭議,最後還是被迫停止,但這個實驗本身卻引發了人們不少的思考。

  實驗是這樣做的:他們招收了二十一位本科生作為志願者,讓他們體驗監獄生活。

  在實驗中,他們分別扮演看守或者犯人。而在此之前,這二十一人都經過了性格測試,被評定為情緒穩定、成熟守法的人。

  通過扔硬幣的方式,十人被派去當囚犯,十一人做看守,共進行兩週實驗。

  「犯人」們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銬,在警局登記名冊,然後被帶入「監獄」。一切模擬得都跟真的無異。

  「看守」們還制定了一些規則:「犯人」在進餐、休息和熄燈後必須保持沉默;他們必須按時就餐;彼此稱呼號碼,要管「看守」叫「幹部」,等等。觸犯任何條例都將遭到懲罰。

  這本來就像一場遊戲,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變得像現實中的一樣——「看守」們認為「囚犯」都是危險的,對他們態度嚴厲。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裡心存反抗。

  在幾天之後,「犯人」們當真組織了一次反叛活動,但被「看守」們殘酷地壓制了。自此,「看守」們又制定了更多的規則來約束「犯人」,甚至想一些辦法來折磨他們。

  在實驗進行到中途的時候,有很多人表現出頭腦混亂,不管是「犯人」還是「看守」。有一位「看守」在實驗前認為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喜歡進攻別人,但在實驗的第五天,他竟然開始肆意處罰「犯人」,只因為他討厭這個人。

  他自己寫道:「囚犯(4l6)不吃這種香腸,我決定強行讓他吃,我讓食物從他臉上流下來……我為逼迫他吃東西而感到內疚,可是,因為他不吃我感到更惱火。」

  到實驗的第五天,實驗者不得不宣布實驗結束,以保全所有人。

  這個實驗讓人們大吃一驚,這些極為正常的年輕人竟會如此輕易地被激發起施虐行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監獄環境」的團體壓力下能夠迅速地發生轉變,這也能解釋人們在某些環境中為什麼會有一些反常的過激行為。

  這個未進行完的心理實驗後來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在充滿危機和暴力的團體中,人們也變得殘忍。

轉載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蘋果上的小黑斑

  小鐘自從收到那張壹仟元的假鈔之後,心裡就很不平衡,一心想把它花出去。

  他去過超商,但沒敢拿出來,他見收銀員每收一張大鈔,就在眼前仔細的辨認。

  他跑去麵包店,逛了一圈也走出來了,因櫃台上放著一台驗鈔機,難道就這樣認了不成?他在街頭上邊走邊想辦法。

  忽然,他看到一位賣蘋果的小販,推著車過來就喊住了她。

  這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車沿上坐著約四、五歲的小女孩,聽說他要買蘋果,婦女臉上現出笑容。

  小販飛快的往一個大塑膠袋裡挑了大半袋蘋果,他的手把那張假鈔剛掏出,就聽到那個小女孩叫起來:「媽媽,媽媽!」

  他嚇出一身冷汗,忙將假鈔又塞回袋裡。

  女人沒有注意到他的表情,而是轉頭問她的小女孩有甚麼事。小女孩說:「媽媽,您給叔叔挑的蘋果裡,有個是爛的。」

  「是嗎?」女人柔聲的問小女孩,然後順手再抽出一個塑膠袋,將原先那袋裡的蘋果往外掏,邊掏邊檢查,一袋蘋果快掏完的時侯,才發現只有一個蘋果上有個一元硬幣大的黑斑。

  「我們小芳的眼精真尖,是媽媽的好幫手!」女人邊誇著小女兒,邊挑了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放到塑膠袋裡,而將那個蘋果扔進車箱一隻小筐裡。

  小女孩受到誇獎,高興的指著小筐裡七、八個爛蘋果自豪的說:「叔叔,那全是我發現的。」

  小鐘慚愧極了,連說:「好孩子、好孩子。」又發自內心的說:「蘋果上有個小黑斑不礙事的,妳也太認真了。」

  婦女笑著說:「我為了糊口賣起了水果,絕對要講信用,童叟無欺,生意才會做得長久。」

  他連連點頭,手在衣袋裡推開搓得發熱的假鈔,抽出一張真鈔,遞到婦女手裡。

  他走了好遠,然後將那張假鈔撕碎丟進垃圾桶。

  「遇人真切坦誠,人自不忍欺。」

※ ※ ※

  「誠信」為立業之本,亦是做人的根本,同時,「誠信」更為人與人之間彼此長久相處的精神。自古以來,君子以「誠信」得益友而達德,人間因為有「誠信」,所以能夠建立彼此共生、共榮的祥和社會。

  無奈是眾生之間,難免出現少數害群者,少數之不肖業者泯滅道德良心,以含有毒性之原料滲雜在食品裡,於短短時間內本少利多,雖然能夠讓自家快速增加財富,但良心已昧、道德已失,為了一己之利欲薰心,罔顧他人身體之健康,因而不斷荼毒社會人群,只要消費者食用完畢,不會有立即性死亡或中毒病變,事件便不容易被發覺,則人們之健康已逐漸亮起紅燈;在輾轉荼毒之下,不肖業者們自己的族人,難免亦將因為自己的無德,輾轉間受到毒化之害,日久終將要獲罪於天地,惡報必從親人開始。

  眾生常抱持僥倖之心態,認為絕對不會被發現,俗語說:「雞蛋再密也有縫」,紙張終將包不住火,不肖者通常是玩火自焚,當惡報現前,即便再隱密之作法、再如何小心之行徑,必有遭受識破之一日;屆時,縱然有三頭六臂,亦無所遁形,此時財盡家碎可想而知,來日欲重新做人,恐怕還得煞費功夫。

  是故,眾生若能從一開始便務實「誠信」,則能使人生旅程步步高昇,無往不利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103期-述論:誠信得久安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望米思親

  仲由,字子路,春秋時卞人。雖然在外面個性好強,可是在父母面前,卻十分柔順乖巧。

  子路的家境非常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由於家中常常沒有多餘的存糧,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

  子路的父母相繼去世以後,他將父母安葬妥當,然後在墓旁建造一間草茅,日夜哀悼父母,身體因此日漸消瘦;服喪三年期滿之後,他整理行囊,乃南遊到楚國。

  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歎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子路的老師孔子聽到此事之後,稱讚說:「子路真是孝子的楷模,父母在世的時候,他盡全力服侍;父母去世之後,還常常懷念著雙親;亦即是:事親,生時盡力,死時盡思。」

※ ※ ※

  自上古時代,黃帝建立中華以來,五千年悠久歷史記載,誰人不知,中華兒女個個係炎黃子孫,身為中華兒女,應克盡孝道。

  人生誰無父母,須知父母生我、育我、長我、居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應克守孝道,牢記父母辛勤養育之恩。人人該行孝道,早晚奉侍雙親,不肖子女,於遠離家鄉後,在外花天酒地,貪圖享受,置父母於不顧,早把孝敬二字忘得一乾二淨。奉勸眾生,千萬莫誤聽枕邊言,迷離父母,此乃禽獸不如,俗語曰:「百善孝為先」,對長輩不尊敬者,任你如何修道,亦屬無益。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可以說完全是注重倫理道德而來。但出於倫理道德的行為,則莫過於發乎骨肉至情至性乃最為寶貴的孝道。

  昔日帝王恃文治武備外,都以孝道來表率天下,德化四海,使民心歸順,天下太平,語云:「君子篤於親,而民興於仁」。蓋聖人之教,不事而成,不嚴而治,無不由於至性至情之內發,所以轟動天下之故。

  古今孝子故事很多,但都離不了中華文化最深刻的倫理道德之最高原則範疇。孝道觀念孕育著親情,使人人促進社會安和樂利,顯示民族文化的道德價值,孝道是引發人的偉大力量泉源,而應予以發揚光大。

摘錄自儒宗寶典第三卷-談論:百善孝為先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我的金錢觀

  我讀經典。

  「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六度集經》)

  又:「若人心無厭足,唯多求,罪惡增長。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覺知唯慧是業。」(《八大人覺經》)

  在《百緣經》中曰:「夫求富貴時甚苦,既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

  這三段經典,我意會到對金錢的態度:

  一、取之有道。

  二、知足。

  三、得知心重的人,無樂也。

  很早以前,我對金錢的觀念,已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知足則常樂也」!我又常常告誡自己,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去做金錢的奴隸,不要患得患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的一生花費多少錢,命中福份有多少,皆是定數也!

õ

  我常常想:

  在這世界上,第一偉大的力量,就是「道」。

  然而,在這世界上,第二偉大的力量,就是「金錢」。

  我從來不否認「金錢」的力量。

  我常常說:

  「有錢」是有煩惱。

  然而,「有錢」的煩惱,勝於「沒有錢」的煩惱,我的意思是說,「有錢」當然勝過「沒有錢」。

  我確實重視「金錢」。

  但是,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金錢」只有在娑婆人間用得著。

  在「天上界」,在「四聖界」,用不著。

  在「心靈上」,用不著。

  修行的人,夠用就好。

  如果天天想錢,天天去賺錢,為錢捨命,這是凡夫俗人,修行人是要靈修的。

  對「金錢」的觀念:

  一、中性。不善不惡。

  二、無取捨。

  三、隨緣。

  四、努力而不執著。

  五、善用。

  六、濟世慈善。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不是一位貪愛金錢的人(見錢如生命),反之,我倒是一位「輕財重義」的人。

  因為我知道,「金錢」如流水,是流來流去的,這一世,流到你這裡,下一世,流到別人那裡,「金錢」是無常態的,所以我們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

  又,「金錢」如果不善於應用,「金錢」如果不花費掉,它只是一張紙,這張紙毫無意義可言,再多的錢,全部不用,也等於是一個窮漢,表面風光,卻無實益。

  《尼乾子經》曰:「貪人多積集,得不生厭足,無明心顛倒,常念侵損他;現在怨憎多,捨身墮惡道。是故智者,常念知足。」

õ

  我坦白的告訴大家,對「金錢」的觀念,我經過了三個時期:

  第一期「錢就是錢」──年輕時,我很貧困,我知道金錢的重要,有機會賺錢,我就賺,想盡了辦法也要賺錢,那一段日子,我愛錢愛的要死,就是「錢就是錢」,世俗人都一樣的心理。

  第二期「錢不是錢」──我終於走上修行的路子了,由於讀佛經,明白學佛比金錢重要,明白「道」比「金錢」更高,「金錢」只在娑婆世界有用,與修行毫無干涉,又,修行人視金錢如毒蛇,金錢太多反而惹禍上身者,比比皆是,因此,視錢財如糞土,有錢馬上施捨出去,不積集金錢,這時已是「錢不是錢」的時期,這是清清白白與金錢毫無瓜葛。

  第三期「錢仍是錢」──當我的境界漸入妙境,我豁然開悟,錢仍然是錢。我變得「不取不捨」,「隨緣來去」,隨錢來,隨錢去,我仍然重視金錢的功用,只是我善用金錢,做濟世慈善可也,做菩提事業可也。

  第三期的境界是:

  一、不受金錢的迷惑。

  二、仍然重視金錢的功用。

  三、接觸錢,但不動心。

  四、任運錢,又立斷錢。

  五、離而未離。

  (連遠離金錢的心也徹底除去,而達到一無所離、離無所離的境界。)

  六、自然來去。

  七、金錢自在。富則富也,窮則窮也。

  八、無所謂。

  。。。。。
轉載

奉命行事,因果難逃

  在一個白雪飄飄的冬天,日本的仙崖義梵禪師坐在庭園的一角,邊品茶邊賞雪,樂在其中。

  忽然從外面走進一名身形魁梧的男子,此人正是城裡的劊子手,他經常到寺院來找仙崖禪師,誇耀他處決犯人的經過。

  仙崖禪師每次聽他說完,都搖頭苦笑不已,勸他最好改行,以免來世受到輪迴苦報。

  可是,劊子手總是不在意地回應:「哎呀!我不過是奉政府的命令行事,更何況我殺的,都是那些做壞事的人呀!如果要追究因果的話,應該是去找下命令的人,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喔!」

  仙崖禪師眼見說不動他,只好說:「也罷,我倒是有一件事想請你幫忙。」

  劊子手爽快地回答:「沒問題,您儘管吩咐吧!」

  仙崖禪師說:「我想請你用身上的刀,幫我到院子裡砍一棵竹子來給我。」

  劊子手應諾之後,便找了一棵粗壯的竹子砍下去。沒想到,竹枝連同竹葉上的雪堆一併落下,不偏不倚朝著劊子手頭上砸了下去。

  劊子手心裡嘀咕著:「哎,真倒霉!」他一邊將身上的雪撥到地上,一邊將竹子拖到禪師面前。

  仙崖禪師看他一臉狼狽,不禁哈哈大笑,說:「這個竹子沒用啦!」

  劊子手瞪大眼睛,大聲說:「你說什麼?」

  仙崖禪師不急不徐地說:「雪,打濕的是你,不是我喔!」

  劊子手不解地看著禪師:「您的意思是?」

  仙崖禪師說:「要你砍竹子的人是我,然而被連累的卻是你,不是嗎?」

  劊子手聞言,若有所悟。

  誠如劊子手所說,他殺人只是執行國法,不是個人的意思,而且受刑的人也是罪有應得。但是,國法也有瑕疵、冤枉、誤判的時候,自古以來不能說沒有。

  所以,從事劊子手職業者,雖不是主法,但是在行刑之時,必然也是狠心一刀,不能說完全沒有一點關係。就等於竹子砍斷了,但是竹葉上的積雪掉落到自己身上,也就等於所謂的「禪門失火,池魚遭殃」,不能說完全沒有一點牽連。

※ ※ ※

  因果乃是事之成理,凡事有其因,必造其果,善因得善果,惡因獲惡懲,這是天經地義之理也。然人往往不思因果,而昧明於因果,亦不能當速見其因果,致而將因果之嚴重關係給淡視,就此造成不懼因果懲報而胡作非為,無法惕醒自己,到頭來悲慘時,悔則晚矣。

  佛家崇認因果關係,其實不論何家何論,理明而同也,這也是不可否認之事實,但世人總是貪圖一時之利,一時之慾,橫其心而非為,故而昧視事實之存在,實堪慮也。

  人當明己之心向於因果關係之連牽,每一心向之起,當正思其果之來,每事細著思,每事明白的思及,就不會為非作歹矣,且更能因而任何之事,基於道德之起點上,光明了本性,積廣了實功陰騭,久久功果圓滿,靈性可光明也,由而可知人心本同,就因其歸向之差異,造成後果之不同,不可不慎也,希世人明勉行之。

摘錄自心志歸向第十一章因果的惕醒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活得簡單些

  快畢業了,教室裡每天都被沉悶而略顯悲傷的氣氛所籠罩,朝夕相處所培養出來的友情眼看就要被畢業活生生地撕碎。再加上前途未卜,大家都感到有些迷惘、沮喪,連平日里最活潑的男孩兒,此時也靜靜地坐在課桌前為大家寫畢業贈言。

  一天,班長提議:「我有個建議,大家能不能講講自己這些年來所聽到的最開心的故事,就當這是最後一次班會吧。」

  大家都在心裡罵班長:「這是什麼時候了,還有心思講故事。」埋怨歸埋怨,大家還是一個個站起來走上講台,連平常最不愛說話的同學也走上了講台,充分發揮自己的口才,儘自己所能講起了最開心的故事。

  班長的這個辦法挺見效,轉眼間就把同學們逗得開懷大笑,氣氛活躍了起來。

  最後講故事的是班上最不起眼的一個女孩,此時站在講台上的她笑靨如花,她對大家說:「我沒有準備最開心的故事,但是我給大家講一個最平常不過的故事吧,但願對大家有所幫助。」

  她講的故事是這樣的:聖誕節到了,父親和他的三個孩子圍在爐旁烤火。

  父親說:「孩子們,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你們說說各自心中的願望吧。」

  大兒子說:「我最大的願望是當個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棒的科技產品!」

  二兒子說:「我長大後希望當個將軍,指揮千軍萬馬,殺敵立功!」

  輪到小女兒了,她歪著頭認真地想了一會兒,然後天真無邪地對爸爸笑道:「爸爸,我現在只想要一個布娃娃,您能滿足我的這個心願嗎?」

  故事講完了,台下靜了幾秒鐘後,接著是一陣如雷的掌聲。

※ ※ ※

  生活似乎總是在和人們開玩笑,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想複雜也複雜不起來,在財富豐富的當今,人們想簡單又簡單不起來,不少人覺得活得有點累有點煩。

  其實,生活中有些累是完全可以自我控制的,只要我們真的下決心跳出當今一些不成文的「時尚規則」,不去追趕所謂的現代生活方式。

  吃飯可以簡單一些。過去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如今的市場似乎就是請客吃飯。手機上流傳過這樣的短信,說什麼「以喝白酒為榮,以喝紅酒為恥;以一口一杯為榮,以一杯分幾口喝為恥;以一天吃三頓為榮,以三天吃一頓為恥;以喝酒後進歌廳唱卡拉0K為榮,以喝酒後就回家為恥」等等。

  還有這樣的說法:「一般不喝酒,喝酒不一般,不和一般人喝酒,不喝一般酒。」這些不知是哪一家的理論,要把人引導到哪裡去!有些人牛得很,天天有飯局,交際廣、人脈粗得「一日三餐有魚蝦」,到了晚上還要從甲酒樓到乙飯店「跑片」,連續作戰。食多無滋味,既浪費了時間,還惹上了「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如果飯吃得簡單一些,對生理上心理上都是一種解放。

  娛樂可以簡單一些。只要不把八小時以外都花在打牌、搓麻將、洗桑拿、唱卡拉0K上,明顯可以減少不少疲勞。

  出行可以簡單一些。馬路上流行私家車,有的人雖然上下班只有一箭之地,偏要趕時髦買私家車,結果經常被堵在半路上,自己也覺得是花錢買罪受。我們常說國情不一樣,出行也與人家不一樣,中國人口眾多,目前已有近兩億人擁有駕照,如果像當年「十億人民十億兵」那樣,十幾億人開十幾億輛車上街,會是一幅什麼交通圖景?

  文憑可以簡單一些。有的人錯把文憑當水平,大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生中都在為文憑而奮鬥,除此以外,還為考取若干專業證書而拼搏。報紙上宣傳過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說他已自學考取了十多種文憑證書。老實說,對這位老人家我可不肅然起敬。我認為,對人的一生來講,實際能力最重要,創新精神最重要,創造財富最重要,僅僅當一個「文憑專業戶」,對社會有多大貢獻?

  感情也可以簡單一些。有的人擁有若干情人、紅顏知己,疲於周旋應付其間,能不累嗎?道家觀點:「大道至簡。」這與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味若淡等是一樣的意思。蘇格拉底在街上看著一排排小攤上陳設著琳瑯滿目的商品,不禁對身邊的弟子說:「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呵!」看來,東西方在生活哲學上推崇一樣的道理。

  活得簡單些,是文明的標誌。我們應當看到,簡單中有哲理,簡單中有幸福,簡單中有自我。

轉載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自殺的盲人

  一位年老的盲人帶著同樣雙目失明的弟子四處漂泊,以彈唱為生,雖艱辛卻快樂。

  一天,年老的琴師彈斷了第一百根琴弦,琴師大喜若狂,因為他師父生前傳給他一個藥方,在他彈斷了一百根琴弦以後,才可以用這個藥方,這個藥方能讓他重見光明。

  琴師拿著藥方,興沖沖地跑到藥店,然而,藥店的人告訴他:這藥方一個字也沒有!

  琴師愕然了,那個心中支撐了他一生的強大力量頃刻間化為烏有,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一下子衰老了很多。

  在絕望中,琴師打算一死了之,但在他走到人生的盡頭時,他突然醒悟:師父給他的是一個信念,讓他在不幸中能充分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於是,他把這個藥方留給了年少的盲童,並且重複了當年師父說過的話,他也要給自己弟子留下一個追求。

※ ※ ※

  求死可分為二種情況:一為後天陽性意識體的求死;另一為陰性意識體(潛意識)的求死。

  陽性意識體求死,出現在有些人心胸狹窄,凡事想不開,想一死了之,有些人事業不成,覺得自己沒有希望,或受他人冷嘲熱諷,想一死了之;有些人帶著極大的怨恨,思想意識受到束縛,又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反抗,因而求死;有些人因為受到污辱而求死,......等。他們常以上吊、投河、服毒、跳樓等各種方式自殺,此皆是陽性意識體之求死。

  陰性意識體求死,出現在有些人活在世間,覺得一切都很乏味、無聊,或是對世間只看到陰暗的一面,認為人生不公平,活著沒有意義,這種潛意識會慢慢結束掉自己的生命。

  因為這是潛意識作怪,所以自己往往沒有警覺,但是靈魂會慢慢給造出病來,身心開始憔悴,或者是鬼使神地讓此人做出違法或極危險之事情,出現意外死亡或生重病而亡,此皆是陰性意識體(潛意識)求死之現象。

  求死者死後,本以為可以就此得以解脫,可以擺脫世間的痛苦和煩惱之事物。例如,不再受到感情上的痛苦折磨,心靈上之不再受到委屈,不再受到傷害,可以一死百了,其實這是其不明白死亡之過程與死亡之後的現象,若其明瞭了,就不敢去求死,也不會去求死了。例如上吊自殺者,雖然身體已死亡,但勒在他脖子上的那根繩索,在他死後的魂體上仍緊緊的勒住,他會在一段甚長的時間,一直在「死」的痛苦印象中循環。

  還有些人因「恨」而死,以死為解脫,以死來證明自己的清白,由於其在生前有極大的怨力,此怨力即會連接著陽性空間,其靈魂也會因而飄蕩在陰陽界,忽陰忽陽,不僅對陽世間之家人造成困擾、驚嚇、生病,對其所怨恨之人也是一報復力,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都成不良之影響。

摘錄自自然之道第二一章死亡之種類-求死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優點缺點

  有個老富翁在臨死前,想把財產分給個性、行為最成熟的孩子,於是他想了個法子把三兄弟召來床前:「我想決定遺產的分配,但不知道該怎麼分比較好,能不能請你們幫個忙?

  每人拿兩張紙,一張寫下自己的優點,一張寫下另外兩個人的缺點,然後再把兩張紙拿給另外兩兄弟簽名,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寫得愈多,且愈快完成這件事的人,就能分得最多的財產。」

  三兄弟聽到指示急忙照辦,並與父親約定隔天早上在他的房間揭曉結果。

  第二天一大早,三兄弟就聚集在老富翁房前,只見老大、老二仍在為簽字與否爭論不休時,老三卻坐在一旁氣定神閒,父親於是問他情況如何,老三說已經獲得兩位哥哥的簽名同意了,父親非常驚訝,問他是怎麼辦到的?

  老三說:「我寫自己優點的這張是空白的,寫哥哥缺點的那張紙也是空白,我認為自己沒有優點,他們沒有缺點,他們接受起來一點也不困難,當然非常同意,就幫我簽字了。」

  老富翁接著叫兩位哥哥拿出他們的優點與缺點清單。

  老翁看了一下笑了笑,兩人所寫的自我優點與寫別人缺點的數量剛好一樣多,有趣的是,大哥自認為的優點卻是二弟眼中的缺點;相反的,二弟自認為的優點,正是大哥所列舉的缺點。兩人看自己的觀點剛好南轅北轍。

  父親見老大、老二爭執不下,於是又再問老三,有沒有什麼好建議能幫他們解。

  老三說:「我建議他們先簽下寫自己缺點的那一張紙,如果先承認自己的缺點,對方也會同意你有優點。」

  兩位哥哥聞道,便照著小老弟的話試試,結果果然皆大歡喜,寫下缺點和優點的兩張紙都順利獲得簽名同意。

  老富翁微笑地點點頭,比對著三兄弟的清單,其中三弟的兩張清單上的簽字時間分別是十點一分及十點二分,差距只有一分鐘。與兩位哥哥清單上別人簽字的時間整整差了24小時以上。

  老富翁拿給三兄弟一人一個信封,裡面放有一張紙條,上頭寫著:「原來要別人接受你的邏輯很簡單,先承認自己有缺點,優點才有成長的空間。」

※ ※ ※

  俗世之修行方法莫衷一是。有人較欣賞道家,有人較欣賞佛教,有人則欣常西方宗教之助人情懷,更有人走旁門左道,往一些特異宗教而行。姑且不論修行方法正確與否,其實,「道」早就在我們的自心。人的心好比一面銅鏡,有大(量大)有小(量小),有清(明亮),有濁(模糊),有塵埃(煩惱),有銅鏽(罪惡)......等。

  世人常拿自己的銅鏡出來檢點別人,照別人的過錯,例如:挑家人的錯,挑同事的錯,挑社會的錯、挑國家的錯,全世界都錯,只有自己是對的。可曾想過自己的(銅鏡)早就鏽蝕殆盡,如同地上塵土一般,即將隨空氣飛逝。

  縱使人們的生活、家庭、情感、工作有諸多不如意,吃得再差,穿得再俗氣,賺錢不如人,也不能忘記時時刻刻拿出「銅鏡」來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記得國家對我們的保護,社會對我們的照顧,家庭給我們的温暖,同事、朋友給我們的幫助,以及公司、上司對我們的提攜與關懷......等,若非眾生的力量,何來個人的幸福可言?

  奉勸世人,當看別人的優點,常反省自己的缺點,每天活得感恩又有笑容,「道」自在其中矣!

摘錄自全真月刊第90期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盲人點燈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

  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眼睛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活在漆黑之中,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怎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因為沒有陽光,人們都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所以晚上我就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已被兩個人不小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夜間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給別人照亮了街道,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撞上了。」

  僧人當下大悟,慨嘆道:「人們犧牲小我照亮別人的同時,更加照亮了自己!」

※ ※ ※

  試看世人能犧牲自己去照亮別人者有幾人?大多是心存私心,唯恐自己之心力白費,哪會貢獻自己心力給別人呢?更還希望他人能致心力澤惠予自己呢?這是非常易見之現象,實在令人感到社會之冷酷與無情,更令人感覺到社會這種「燭心」道德的沉落,更由得社會會如此缺少溫暖與生機。

  所謂「燭心」道德,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之內心道德,也就是能只為社會盡其心力,而不顧自己私利之一種崇高無上之道德。現今社會雖有人在呼籲,但不見得有其功效,因這種道德之理念、因功利主義之作祟也迷亡甚久矣,實在甚難予以喚醒,故不得不在此慎重的呼喚醒之。

  人生嘛,在短短數十年寒暑之中,成就後更得思及回饋於社會,或是在有機會的情況下犧牲一點又有何關係?只要有能力又何妨呢?更能由此而內斂己德,更可藉此來修持己功不是很好嗎?盼世人思悟行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五十章 燭心道德省思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本來就應該做的

  我終於在三昧「神行」之中,遇到了「達摩佛」。這位達摩佛,即是天竺二十八祖、東土第一祖的那位「菩提達摩祖師」,他仍然在「壁觀」。

  達摩佛的岩洞已大不相同:

  洞中金碧輝煌,佛光熠熠,如同白晝。

  盛宴菜饌於几上。

  有鼓及許多佛具,均非常精緻。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達摩祖師不是坐在地上「壁觀」,而是離地三尺。

  我向達摩佛頂禮。

  我想到,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對話,梁武帝建寺養僧、造佛像、寫佛經,不勝枚舉。

  武帝在天監十八年,從草堂寺的慧約大師受菩薩戒開始。受戒者超過四萬八千人。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佛陀聖誕,僧俗二萬人,舉行「捨道奉佛」大典。

  天監十年,公告「斷酒肉文」。

  天監十六年,在祭祀時首創「不殺生」。

  而達摩祖師說:「無功德」。

  達摩祖師解釋為:「人天之小果,有漏之因,有為功德,實是空也。」

  這件古來的公案,已有很多大德論及,但,我想到,一句「無功德」豈不是把一位「佛心天子」、「皇帝菩薩」,弄得滿臉全是「豆花」。

  而令後人,對於行善濟世,也裹足不前,這樣豈不是不太好?傷了行善者的心?

  我心中想,卻不敢問。

  想不到「達摩佛」卻已知我的心事。

  他問:「是不是想和我討論『無功德』的這一件事?」

  我答:「正是。一句毫無功德,固然是聖諦第一義,然而,卻壞了立志慈心濟人的一干大眾,人人都不願做善事,這如何得了?是不是有另外的詮釋?」

  達摩佛說:「我真慶幸你來問我,如今我對你說。」

  達摩佛再說:「這些善行,本來就應該做的。」

  我一聽,大喜!有了這一句「本來就應該做的」,這一下子全明白了。

  例如:

  人飢,我們與食。

  人寒,我們與衣。

  人病,我們義診。

  人苦,我們與樂。

  等等等等。

  這全是我們「本來就應該做的」。

  又例如:有一個小孩子,爬到井邊去玩耍,快要掉下去了,身子一半在井中,一半在井邊,二隻腳踢啊踢的,試問,你看見了,救不救?

  當然救,因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本來就應該做的,不但要救,而且要急急如律令的去救,差一分一秒均不可以。

  我終於完全明白達摩佛說「無功德」的意旨,在梁武帝方面,這本來就應該做的,所以做了,也是毫無什麼功德的。如果因為「無功德」就不做,連做人的基本都沒有了,那就等著下「三惡道」了。

  我當然明白達摩佛一句「無功德」的意旨,這是「淨智妙圓」的。

  但世人幾人知之?

  所以我說:「無功德,但,本來就應該做的。」

  「做了,無功德想。」

  「不做,更是無無無功德,非非非功德。」

轉載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因果

  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城內人群聚集,人來人往,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提著一個籃子,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

  他手中的籃子裏,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正在做生死掙紮。老人一邊叫賣,一邊埋怨地說:「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天啊!好不公平。」
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就微微地歎了一口氣。


  再往前走,看到一只豬,渾身都是爛瘡,沾滿了汙穢,遠遠就傳來陣陣的惡臭。佛陀走過這只豬的身邊,同樣也是輕歎一聲。

  在佛陀身邊的阿難尊者,看到佛陀歎息,心想:這一定有因緣,但到底是什麼因緣呢?這個疑問就放在心上,直到回精舍用了午餐,佛陀安詳入座,眾人也都坐定圍繞在佛陀身邊,阿難才起身,很恭敬地來到佛陀面前頂禮。

  佛陀就問:「阿難,你有什麼事嗎?」

  阿難就說:「我心中有一些疑惑,想要請教佛陀。早上入城時,看到您和賣魚的老翁擦身而過時,微微地歎了口氣,這是什麼因緣?之後,看到那隻身上長滿爛瘡,又髒又臭的豬,您又再次歎息,這又是什麼因緣呢?」

  佛陀說:「阿難,這的確是有因緣。我跟你們解釋,大家好好聽著──

  那位老翁,你們看他的表情多苦,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長年累月在捕魚,有多少的生命在網中掙紮,瞬息間落網了,命也斷送了。他獨生兒子夭折就那麼悲痛、怨天怨地。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平時造殺生業時,卻沒想到眾生的痛苦,所以我歎息天下眾生的愚癡。」

  「而那條掙紮的魚,它在過去生中是一位天人,生在天堂,福盡而業報現前,所以墮入水族中。這時被老翁捕捉,生命就在旦夕之間,令人慨歎的是──他過去生中,雖然曾造福,但福享盡了,還是墮落到魚身,魚離水命必斷,這就是欠缺持續造福的那分緣。」

  「那只豬,過去生是有權勢的人,也享盡了人間的福報,但是剛強自大,心中只有自己,不顧別人。現在捨身受報,投生為一只滿身潰爛、又臭又髒的豬,所到之處都遭人厭惡,這一切無不是因果,所以,因緣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佛陀教育弟子要以事明理,由這則故事可知──人生若只知道「我」而胡作非為,所做的一切業,最終還是要自嘗苦果。但是,有多少人能在行動前,想到後果呢?

※ ※ ※

  世人因落於因果,所以六道輪迴,生生死死,無有了時。有生死就有因果報應,前劫積德行善,好因結善果;前劫作孽造罪,壞因致惡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絲毫不差。然因果報應有遲早之分,有明暗之別,不是不報,時刻未到,總不失落,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有因果在牽連著,不可不知也。

  世人不信因果,認為是無稽之談,導致今日社會之亂源,無所忌憚的為非作歹,毫無點滴的醒覺,陷入於迷途的泥淖之中,無以自拔,如果不能把因果關係看清楚明白,就會失落善性,無以造德,歸途無期矣。

  因果是生死之根,有生必有死,誰也無法逃脫、躲過,待三寸氣斷,無法抵賴,到那時悔恨,想回頭已來不及了。故當澈底明白因果的利害,掃除前劫因果的阻礙,才能開拓出屬於自己逍遙之路,不積惡因,廣植善田,才會有光明的坦途。

  因果不昧,當知明思,養身培德,善性長存,功成果就,誰奈我何。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五章明思因果,不昧迷途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我寧願不去考試

  羅倫是永豐人,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一四六六年)赴禮部考進士。書僮在途中,撿到一支金釧。

  走了五天以後,羅倫耽心路費不夠。書僮說:「數天前,我在山東某一個牆簷下,撿到了一支金釧,拿去抵押或典當,不就有路費了嗎?」

  羅倫聽了,心裏很憤慨,想要親自將金釧送還失主。書僮屈指盤算日子說:「這樣往返,恐怕來不及應試了!」

  羅倫回答:「這只金釧一定是女婢或僕人遺失的,萬一主人質問和拷打致死,是誰的罪過呢?我寧願不去考試,也不要讓人死於非命!」

  羅倫回到山東,果然發現:有一位女婢潑洗臉水,因為不知道金釧在水裏,誤扔到地上。女主人懷疑婢女把金釧藏匿起來,鞭打婢女,直到流血,婢女還幾次想自尋死路。男主人又懷疑妻子私下拿給別人,狠狠地責罵妻子。女主人很氣憤,想要上吊自殺。

  羅倫把金釧還給原主,挽救了兩條人命,當時大家都希望他能考中狀元。羅倫也急忙赴京趕考,到了京城已經三月四日了。

  他倉促作答,竟然錄取了。朝廷會試後,他果然狀元及第。

  這一則歸還失物的故事,表面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但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羅倫的存心,就不難發現,他捨棄自己的功名,擔憂別人的性命,念念發自至誠,真正出於不忍見人受苦的悲憫心。「不敢」和「不忍」之間,「安然」與「勉強」的差別,也正是仁與義的分野啊!(譯自《德育古監》第一百十一頁及《感應類鈔》第一百零八頁)

※ ※ ※

  古云:「敦品而後勵學」,蓋以做人做事之品德先須現,而後方足以再惕厲向學。所謂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君子在行事之先,必須詳加考量,若其合於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若其不合義,再大的利益,不為不行也。

  義者,宜也,即指人無含私慾,作事正當而合宜,謂之義也。若該做之事則做,不該做之事即不做,亦謂義也。故君子之人,在貧窮困苦之中,不失大義,而能修好自己身心,不被物慾所蔽,又逢發達之時,亦不敢奢華浪費,不違背道德,使人人能歸向善道,故亞聖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謂君子之道也。所以君子之人,若見財物,定先思義,雖然家庭貧困窮苦,亦不取不正當財物,而失此大義。若不義而貪求富貴,實如空中浮雲,亦如草中露水,又如風中燈火,雲逢風吹則散,露水受日晒則乾,燈火遇風則滅矣。

  故,凡事之來,均有其理,若有事不可行於身者,就不可萌諸身,慎心於事之可為與不可為,就可明理而正道,道心可靈明,明則幾近道成矣。

轉載

邀約宴席

  居士,一般指在家的佛教信徒,梵語稱「迦羅越」。

  以前,有位迦羅越渴望得到文殊菩薩的現身加持,為他開啟智慧。有一天,迦羅越設齋宴供養僧眾,並特地在宴席前方擺設一張讓文殊菩薩應供的高廣座椅。

  等到應供開始的時候,忽然出現一位面貌醜陋的跛腳老翁,衣衫破爛,臉孔骯髒,看起來十分邋遢。只見老翁一拐一拐的走向高廣座椅,然後大大方方地坐上去。

  迦羅越見狀,心想:「這座椅是專為文殊菩薩或德高望重的大和尚所準備的,怎麼可以讓一個骯髒的乞丐來坐呢?」於是,迦羅越就上前將老翁拉下來,要他到角落吃飯。

  不一會兒,老翁又一拐一拐地上前,端坐在座椅上。迦羅越氣急敗壞地奔過去,將老翁硬拉到一旁,就這樣,兩人如是來回拉扯了七次,最後老翁總算待在角落裡用齋,迦羅越這才放下心來。

  齋宴結束後,迦羅越到佛寺回向功德。他向菩薩祈願:「願將齋僧功德回向今生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使弟子早日開啟智慧。」

  忙碌了一天的迦羅越,疲憊不堪地回到家中之後,倒頭便睡。睡夢中,文殊菩薩來到迦羅越床前,對他說:「你日日祈求希望能見到我,今日我前來應供,滿你所願,你卻七次將我從座椅上拉下來,因此我只得在角落用齋了。」

  迦羅越立刻從夢中驚醒,對自己的有眼不識泰山,感到萬分的懊悔。

  《金剛經》云:「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執相而求,只會離道愈來愈遠。迦羅越想得到文殊菩薩的智慧加持,可是他卻以貌取人,當有了分別對待,就有顛倒迷惑,因此文殊縱然現身,迦羅越也視而不見,又怎麼能求得自在無礙的般若智呢?同樣地,參禪學道,若對眾生不能心存平等,不能泯除人我對待,又怎能與清淨平等的佛道相應呢?

※ ※ ※

  世間之人大多因私念之起而無法博情,世間之人亦因為欲念之生,更無法博情,實在令人感嘆也!然人就是擁有世間所有之財物,到頭亦空也,這點總是不能去澈悟,實是悲也。

  再看世間寰宇是何其之大,人又何其渺小,有何值得去佔有的呢?還不如將本身具有的情愛將之釋放出來,將小愛擴及大愛,讓人間能充滿了溫暖與祥和,這又是多麼的感人呢?然而就因為這樣,仙佛才無法度空世人,其因在此也。如能悟知此理,那仙佛才能真正的逍遙,但此等時刻,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露出曙光?

  博情人間,能將原本人秉賦之情發揚光大,這也是佛陀或是聖神仙真等之典範所在。既是仙佛,就有博情的光芒。人既知修,既知生活,亦應體悟到這種「博情」的真諦才是,否則世人拜神敬佛又為的是什麼呢?值得檢討也。

  博己之情,及於世間之人與物,能多就放其多,不能多,就盡力為之可也,但絕不可淡視而不為,如能有此之觀念,就是不唸佛、唸經,成就亦大也,盼大家勉行之。

摘錄自心志歸向-第卅二章博情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