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遠劣惡友.酒肉避免

 

岳武穆王:賢生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恩師聖安!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今夜,吾等要探討「遠劣惡友‧酒肉避免」這個議題。


邱生:恭請恩師慈悲開示!


岳武穆王:眾生若欲人道有成,必須遠離劣友及惡友。


邱生:朋友之偏頗,還有分劣友及惡友嗎?


岳武穆王:有的。偏差的友人,分為劣友以及惡友二種不同程度的差別。


邱生:劣友、惡友竟然有差別,那該如何辨別?


岳武穆王:劣友乃是因為本身性情劣等,比較不願受到道德規範,或者喜歡游走於道德邊緣,雖然其言行,經常有不符合道德良知,但基本上仍屬於有擔當的人,也就是遇事願意負責任的人。


邱生:喔!劣友算是有擔當,僅是行為的偏差,倒是可以理解。就好像有人明知道做某些事情不好,但本身就是自制能力差,雖然自己身歷其境,仍然會希望身邊的人,不要像他一樣。但現實生活上,有任何事就只能找朋友一起做。


岳武穆王:對的!劣友就像某些牌友一樣,明知道不可為,但找不到其他人,就只能找認識的那幾個朋友,但不至於互相設計謀奪陷害,故稱劣友,僅屬行為劣等的朋友。


邱生:那麼惡友,又該如何解釋呢?


岳武穆王:惡友乃是生性惡質,身旁若有這種朋友,要特別注意了。因為這種朋友隨時都在算計著別人,甚至東窗事發時,自己還能有條有理的將所有事情,推的一乾二淨,那些被算計的朋友們,就成了代罪羔羊,永遠難以翻身。


邱生:有這樣的惡友真是恐怖,好像笑裡藏刀一樣的惡質。


岳武穆王:世上不乏一些笑裡藏刀者,表面上表現得對一切事情很在乎、非常關心,營造出好像願意傾全力幫忙別人的假象。實際上,卻是想盡辦法,讓事情愈搞愈複雜,再做做表面功夫,讓別人誤以為真的是在幫助他一樣,孰不知野狼就在眼前。惡友總是製造種種假象,讓那些真正在做事情、真心在幫助群眾的人,被人所誤解。打從心裡誤認為想要對自己不利,沒想到這些人,才是真正要來幫助自己的人,只是被惡友所製造的假象,給矇蔽了雙眼。


邱生:如此惡友真該遠離。


岳武穆王:這般笑裡藏刀之輩,稱為惡友。在關係互動良好時,就已經不斷的算計朋友。但在紙包不住火時,還耍手段將朋友們壓得死死的,這種人便是惡友。


邱生:酒肉避免,又是怎麼一回事。


岳武穆王:酒肉之間,除了俗稱的殺業之外,更有酒後亂性的事件,層出不窮。平時性德良好,但三杯黃酒下肚,逐漸酒精起作用,兩眼矇矓,酒駕肇事,害人害己。縱然酒後不開車,但世間有幾人,真正做到酌飲?十之八九皆乃狂飲。雖然酒後不開車,但在酒後口無遮攔、言不及義。酒後不堪入耳的話滔滔不絕,任何罵人的話都不假思索,讓地方不得安寧,更有酒後醉言不斷,詞句不雅,一言不合衍生鬥毆事件,所謂:「禍從口出」。甚至酒後做出種種違犯善良風俗之不雅舉動,或酒後殺人、毆妻打子、弒親乃至一連串令人後悔的事,酒醒後,才悔不當初,但事實已釀成遺憾。


邱生:原來酒肉之間,隱藏這麼多問題,還是遠離酒肉才是。


岳武穆王:遠劣惡友,酒肉避免,才能永保清心自在,心清靈明,身心靈健全。


邱生:感恩恩師慈悲開示!


岳武穆王: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


岳武穆王:可。停筆。吾回!


行道育德遊記-第卅四回 遠劣惡友‧酒肉避免

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吃糞族

蓮生/文


  在「神行」中──


  在冥間,有許多人被泡在糞尿中,渴了,便飲尿,飢了,便吃糞。這些人,被稱為「吃糞族」。


  我看到飲尿吃糞,心中哀傷,覺得這些人浸泡糞尿中已甚可憐,再吃糞尿充飢,更令人神傷。


  我問獄吏:


  「為何如此?在糞尿地獄?」


  獄吏答:


  「見利忘義。」


  獄吏告訴我,這「吃糞族」中,有一位浸泡糞尿中很久很久了。


  「是誰?」


  獄吏答:「呂布。」


  我大駭然。呂布是三國時代的人。


  獄吏說:「呂布先認荊州刺史丁原為義父,丁原對呂布如子。但呂布投靠董卓,就是砍下丁原的頭,去投效董卓的。再來呂布又認董卓為義父,後來為了王允獻貂蟬,呂布又用戟刺死了董卓。」


  「呵!」我啞口。一連殺了二位義父。


  獄吏說:「像呂布這樣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無情無義的人,現今社會非常的多,很多人見到了錢,便殺了自己的恩人,或見了權位,便害死自己的長輩恩公,這種人死後,全下地獄,成了吃糞族。」


  我長嘆一聲,不再言語。


  獄吏在後,對我說:


  「蓮生活佛盧勝彥,你度眾生否?」


  「度!」


  「被度者眾生,害你者亦眾生。」


  我問:


  「我會遇到呂布?」


  「遇到呂布要快逃啊!他們都是無情無義的蟲,吃糞族,心很髒的,要殺恩師的頭。」


  對這樣的弟子,我早已嚇個半死了。


盧勝彥文集169冊《忘憂國的神行》吃糞族


一錢之貴

 

  有一天,一位國王出宮去打獵時,發現一座佛塔,立刻從身上掏出五塊錢來供養。


  一個低賤的漢子站在一遠處看見了,不禁叫了一聲:「好啊!」


  國王聽見了,馬上叫人把他抓來問話:


  「怎麼?你敢笑我拿這麼一點兒錢來供養佛塔嗎?」


  「大王,請您先說『我會原諒你』,我才敢實話實說。」


  國王看他一副老實相,便輕柔地說:


  「我會原諒你,你要老實說出來。」


  那個漢子於是放心禀告:


  「以前我當强盜,專向山居住戶敲詐恐嚇。一天,我捉到一名旅客,向他百般恐嚇,他卻握緊拳頭,怎麼也不肯放開。我想,他手掌上必定握有值錢物,便狠狠地揍他一頓,要他把手掌放開,他始終不聽話。


  我便拉開弓箭威脅,但他始終不肯放手。我因貪財,便放箭把他射死了。我打開他的手掌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他的手上只有一塊錢!


  他為了一塊錢,竟肯失去性命,而我為了拿他一塊錢,竟殺死了他,我冷靜一想,一塊錢實在太貴重了。


  之後,我才覺得錢的可貴。而今看見您拿出五塊錢來供養,倒是一筆大數目,我才忍不住讚嘆,決不是嘲笑您。」


  《大莊嚴論經卷六第三十九經》


 ※ ※


  錢財多,困擾也多,在今日雜亂的社會裏,錢財多,是被綁架的對象,足生心懼也。沒錢之人,總無遭綁架之機會,那有那麼傻之人綁架一個沒錢之人回去吃閒飯,這可能是沒錢人的一個些許好處吧!


  總言之,錢不要太多,錢要會用在:「濟度他人身上」,這才是錢財正當的用法,不只可造真福德,亦可真正的免禍,盼世人思明之。


悲哀世間情-第六章 錢財造禍,背義逆親


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冤魂不散

 

  仁和縣唐棲鎮鄉間有沈姓者,頗有資産。生了兩個女兒,沒有兒子,從家族裏過繼了一位男孩爲兒子。


  父母與他們商量好:「所有田産,都給兒子。其他銀錢、衣服、古董之類的,兩個女兒平分。」


  長女私下算計:如果沒有妹妹,那麽那些東西就全都歸我了。


  一天與妹妹下樓,從後邊推她,妹妹墜下樓而死,于是跟家人說妹妹是失足跌下死的,父母也沒有懷疑此事。


  長女後來嫁給了勞氏,每每生子到了幾歲,必死。等到第五個兒子死時,妹妹的鬼魂附體說出了前邊的事,大家才知道前邊幾個孩子的死都是妹妹在討命所致。


  後來又生了一個孩子,也死了。到了第七個,倒是沒事,也許是勞氏不應斷後吧,給他家留下香火。


  不過這個孩子放蕩不羁,家裏所有財物都是隨手散去,不到十年,家財耗盡。後來此子死前一天,叫來理發的把自己頭發全部剔除,不知是什麽意思。


  長女還生了兩個女兒,其中一個最爲憐愛,嫁于嵇氏,也是得怪病而死的。


 ※ ※


  人因貪而昧良心,更會造下諸般禍及他人的事,而人又易因嗔亂了性情,造下諸般傷害他人罪業,更因人易癡迷蒙蔽了智慧,導致造下諸般傷己害人罪業。


  世人都在三毒貪嗔癡的影響,方無法克制身心靈不被牽引,因此才有那麼多的因果業愆形成。蓋要斷貪嗔癡的糾纏,就必需要修戒定慧,由修戒來滅貪,由定來滅嗔,由慧來滅癡。以上是不二法,如果能用心恆持,自無何因果業愆能形成。


  世間人平時就因無依此修持,故難不受三毒再再的侵蝕身心靈,對這一大問題要世人瞭悉覺悟,莫讓三毒礙及天賦智根,更不能受制而頻造諸業。


慈聖雜誌 第一六七期

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妄想改變世界

 

  巴契先生年輕的時候是一位無畏的革命家,他覺得自己擁有無窮的力量,他的目標是改變世界。


  中年之後,他發現,不但世界沒有因他而改變,甚至沒有一個人因他而變,所以虛度了半生光陰。


  這時,他向上帝祈禱:「主啊,請賜給我力量,我雖然不能改變世界,影響所有的人,但我希望能改變所有與我接觸的人,比如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到老年,巴契並沒有心滿意足,因為他悲哀地意識到,連家人也不能接受他的說教。現在,他已經垂垂老矣,這才察覺自己以往的愚蠢。


  於是,他對自己的內心說:「請讓我具備改變自己的力量。」


  後來,巴契總結自己的一生,語重心長地說道:「就像我一樣,每個人都致力於影響別人、改變世界,卻忽略了改變自己。這是多麼的悲哀,多麼的不明智啊!」


 ※ ※


  《道德經》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說:能夠瞭解別人,那是一般的小智慧;能夠認識自己,那才叫真正的聰明。


  一個人看別人身上的毛病缺點,可說是易於反掌,因為旁觀者清的緣故。但對於看清自己身上的毛病缺點,就如關山阻隔般難以發現,這就是當局者迷的緣故。


  其實,真正的智慧,不是瞭解別人,而是認清自己,所以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常常反觀自己,反省自己,這才是真修行。與其將精力、時間耗費在看別人的不對,說人家的不是,倒不如「反求諸己」,把功夫用來觀照自己,糾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是以,看清別人,批評別人,對別人無益,反而於自己的德行有損。看清自己,督促自己,自己能因而反省思過,改惡遷善;久而久之,別人也將因此而感染默化,見賢思齊。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入羅剎鬼國

 

蓮生/文


  有一個晚上,我入了羅剎鬼國,這是一個極其可怖畏的國度,有大頭鬼、骯髒鬼、獨眼鬼、無手鬼、無腳鬼、排骨鬼。……


  有一種鬼很特殊,內臟掛在身體外面,渾身蟲形蟻爬。


  這些鬼的行止:


  淫亂。


  食腥血。


  口說綺語。


  怪異。


  念一些奇奇怪怪的經文。


  祭鬼。


  裸體。


  互相殺戮,大口啃手啃腳。


  我簡直無法形容羅剎鬼國了,因為在這個國度,這個羅剎鬼的世界,真是罪惡之城,顛覆了我的思想,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想過有這樣的世界存在。我的思想中沒有這種慨念。


  ●


  我想起了「龐克」,「痞客」,「無賴」,「嬉皮」,「流氓」這一群人聚在一起。像一座無邊際的精神醫院。


  我在當中穿梭。


  眾鬼見我至,一群鬼擁上來,我逃,祂們追,我逃進了一堆癈墟。


  可怕的是:


  我發現了真佛宗的弘法人員。其中在家、出家皆有之。


  天啊!我大駭。


  他們竟然進了羅剎鬼國。


  一些人在吃土。(只因吃了寺、堂、會)


  一些人吃銅吃鐵。(只因吃了眾生財)


  一些人飲血。(貪果腹)


  一些人食人骨。(貪色)


  一些人口中喃喃,漫無目的遊走。(退失道心)


  ……。


  這些全是犯了三昧耶的。


  噁心!噁心!腥味!腥味!


  那一群身心潰爛,渾身發臭,苦不堪忍的人,見我至。


  有的啞口失笑。


  有的張牙舞爪。


  有的私下奔逃。


  有的昂首搖尾。


  我見之,無法可想,非常無奈。


  ●


  這時,有一道光至,出現「三昧耶神」,神有金色光,手中持「戒尺」。


  祂說:


  任何建造之物,最終是毀壞;任何聚積的財物,最終是耗盡;任何形式的男女,最終是分離;任何一種生命,最終是死亡;所有一切器世界,最終是消失。


  這樣還貪嗎?


  這樣還瞋嗎?


  這樣還痴嗎?


  盧師尊!你要告訴這些人啊!


  我想:


  輪迴當中的事物,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痛苦的根源而已。


  我自己也要警醒。


  再警醒他人。


  既然人世間的事情「毫無所得」,我們要有「出離解脫」的心。


  ●


  親愛的聖弟子!


  我悲憫墮入羅剎鬼國的人啊!


  慎之!慎之!


盧勝彥文集241《遇見本尊》入羅剎鬼國

趾高氣昂

 

  春秋時代,桓公十二年,楚國將軍屈瑕,率兵打敗絞國,受到獎賞,從此驕矜自滿。


  次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攻打羅國,有一位鬥伯比將軍前往送行。回程之際,偷偷的對車夫說﹕「屈瑕這次帶兵出征,必然會吃敗仗,因為他走路之時,腳抬得那麼高,必定心高氣傲,根本沒有把敵人放在心上。」


  鬥伯比回到朝廷,覲見楚王,要求楚王立刻派兵去接應,楚王當場回絕。楚王回到後宮之後,告訴寵妃鄧曼,鄧曼說:「鬥伯比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讓你增派援兵,而是說屈瑕自以為是,過分輕敵,必然會打敗仗。」楚王聽後,趕緊派人去追回屈瑕,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屈瑕將軍帶兵到鄢水時,當時軍隊次序混亂,軍心鬆懈,又沒有鞏固防禦措施;因為輕敵之故,反而被羅國和盧國兩面夾擊,楚軍大敗。結果,屈瑕自縊在荒谷中以謝罪,其他將軍則把自己囚禁到楚地,聽候處分。


  「趾高氣昂」與&「趾高氣揚」,意思一樣。勸勉世人,謀定而後動,但是戒之心浮氣躁。


  易經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就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他的缺陷。


  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的;就要使他受害,而謙虛的就要使他受福。如果位居尊貴而謙虛的人,他的道德就更顯得光明;如果位居卑下而謙虛的人,他的道德也是不可以超越的;所以謙虛是君子始終保持的美德啊!」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乃簡聖示:為人之道,不可盈滿而欲逞。為人者,應知進退,切莫為所欲而傲慢自大矣。俗雲:樹大易招風,凡事鋒芒太露,易得小人之揣銳,故不如其已,適可而止,持謙卑為準繩。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揚眉瞬目

 

  大顛寶通禪師前去參訪石頭希遷禪師。


  石頭希遷問:「那個是你的心?」


  大顛禪師答:「見語言者是。」


  「有見有言即是妄心,在言語的上面還見不出你的真心!」石頭禪師不以為然地斥責。


  大顛非常慚愧,從此日夜參究,什麼才是自己的真心。又過了好幾天,大顛禪師又來請示。


  石頭禪師又問:「什麼才是你的真心?」


  「揚眉瞬目。」


  「除卻『揚眉瞬目』以外,你再說一個什麼是你的真心?」


  「這樣的話,我沒有心可以拿得出來了!」


  石頭禪師朗聲說:「萬物原來有心,若說無心,盡同毀謗。見聞覺知,固是妄心;但若不用心,又如何悟入?你不用見聞覺知的心,又怎麼能悟入真心呢?」


  大顛禪師終於言下大悟。


 ※ ※


  蓋人在世,凡事求佛不求心。惟聖人不同,聖人求心不求佛。智者調心不調身,愚者調身不調心。俗云:禍從口出,罪從心生,亦從心滅。善惡一切皆起於自心,以心善為本。若求解脫,必須識其善性,心莫貪想而喧動壞其善根。學道之人,不達此境,虛度光陰心。然世間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見世間乃是一大苦海。人於苦海中,腳踏不如意之地,凡人常吞苦水,愁眉不展,恰似陰天暗地,前程越來越暗淡,滄海萬變眾流成。


  蓋,人不知自心是真佛,自性是真法,求真法由自心性。求真佛應自觀己心悟,自心若識恆沙門無量妙義,不自求得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欲免除來生之輪迴。心經中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修道者應破除我執我相慈悲為懷,當民而安鄉,重視家庭,敬上而為教。若欲超出三界,未有絕塵之行,無堅決之志,但以終日擾擾,竟夜昏昏,徒學大道,貴斯何益?太上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智者思之,抱定心志,上乘宏道矣。


善道薪傳 述求佛之心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管子.戒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桓公執政,他打算遊曆齊國的東部,問相大夫管仲:「我准備出遊,往東到芝果,再轉琅挪,可是司馬卻對我說,應當做得像先王生前出遊一樣。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


  管仲回答說:「凡國君出遊,分爲‘遊’、‘夕’、‘亡’、‘荒’四種。春出,要留意百姓在農業生産上有沒有困難,對有困難的設法幫助,這叫‘遊’,秋行,要留心農民的收成情況,對不足的給予補助,這叫‘夕’,如果帶上大隊人馬出行,一路上光是吃喝遊玩而開銷于民,那就叫‘亡’,如果再恣意遊樂,留戀在外,長久不歸,就叫作‘荒’了。


  以前先王出行,對人民負有‘遊’和‘夕’的責任,而自己卻從沒有‘亡’和‘荒’的行爲。」


  管仲對桓公說:「飲食起居,是用以保養人的心性,好惡、喜怒、哀樂稱爲人的六氣,是由心性産生的情感變化;能聰明地處世待事,是心性培養的功能。所以,聖人對自己的飲食起居都講究調節,安排得合理而有規律,以控制住六氣的變化,嚴禁美聲女色過分侵蝕,並且不作出邪僻的行爲,不說背理的言論,靜養心性所以才稱得是聖。


  聖者具有‘仁’和‘義’,仁出自于內心,義施行于身外,要達到仁,就不能利用王位去謀取私利,獵取私名;要做到‘義’,就不可取代他人而自立爲王,年過七十就應該交出政務。因此,聖人總是崇尚修養德性而輕視建樹功業,重視道而輕視物利。道德在身,就能不被物利所誘惑。因此,即使身在茅舍之中,也毫無懼色;坐南面而治天下,也沒有驕傲之態。這然後才可以成為天下之王者。」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夢話夢話夢話夢話夢話

 

蓮生/文


  有一則笑話是這樣的──


  有一位先生晚上睡覺均說「夢話」。太太覺得講「夢話」也是一種病。


  太太要先生去看醫師。


  先生不肯。


  問其故?


  先生說:


  「這是我唯一可以說話的時候啊!」


  聞者莞爾。

  福州,極樂,「元儼禪師」。


  僧人問:


  「如何是極樂家風?」


  元儼禪師答:


  「滿目看不盡。」(這「不盡」才是法味)


  僧人問:


  「萬法本無根,不知教人承當什麼?」


  元儼禪師答:


  「莫說夢話。」(妙答)


  僧人又問:


  「久處暗室,未達其源,今日上來,乞師一接。」


  元儼禪師答:


  「不要閉眼,以為是晚上!」(此句妙中之妙)

  僧人問:


  「向上宗風,如何垂示?」


  元儼禪師答:


  「你還識得嗎?」(妙答)


  僧人問:


  「如何能夠去除疑呢?」


  元儼禪師答:


  「不要在大眾面前,講夢話。」


  (此句令人擊掌)


  僧人問:


  「摩騰入漢即不問,達摩來梁時如何?」


  元儼禪師答:


  「到如今,豈有錯謬。」


  又問:


  「什麼是理出三乘,華開五葉?」


  元儼禪師答:


  「說什麼三乘五葉?出去!」


  (此句天下第一至要,切記!切記!)

  我提示:


  這位「元儼禪師」是我敬仰的禪師之一,他的幾則對話,非常了不起,而且語語中的,斬金斷鐵,毫不含糊。


  可謂語語精華,句句正中紅心,毫無閒言閒語了。


  「家風不盡」──沒有底。


  「承當」──第一義諦。其他全是痴人說夢。


  「向上宗風」──豈有?也是夢話。


  「除疑」──疑念根本是夢話。


  「理出三乘,華開五葉」──根本是夢中的夢話。


  我最欣賞:


  夢話、夢話、夢話、夢話、夢話。


  我敬仰的「元儼禪師」,正是用「夢話」來接引眾生,領悟玄旨。


  聖弟子請仔細看:


  出生──讀書──愛情──職場──生子──壯年──老年──疾病──死亡。


  這是什麼?夢話。


  除了這夢話之外,你說說看,什麼是第一義諦,速答來!速答來!


盧勝彥文集207冊《拈花手的秘密》夢話夢話夢話夢話夢話

2023年2月18日 星期六

養老秘方

 

  從前有一位老人,妻子很早前就去世了,幾個兒子都不孝順,沒人肯照顧老人的生活。


  有一天,孩子的叔叔送來一只大鐵箱,又沉又重,說是老人早年的東西,現在時局動蕩,怕把東西弄丟,就送回來了。


  幾個兒子看到老人有這麼一個大箱子,認為裡面一定有許多財寶,從此他們都特別孝順老人,想繼承這些寶貝。


  老人去世後,兒子們迫不及待地打開箱子,准備平分寶物。但是,當他們大費周折打開箱子後,裡面卻只有一堆石頭,上面還有一張紙條,寫著:養老秘方--若無石頭,餓死老頭!


  幾個兒子看後面面相覷,羞愧難當。


  金錢常常成為人們軟弱的根由。也因為錢,使得人們忘卻了真情、親情、友情。在金錢的驅使下,人們開始帶上虛偽的面具。因此,要時刻檢視自己對金錢的態度,不要讓自己深陷貪欲中。


 ※ ※


  為人子者,奉養雙親,應當想念十月懷胎之苦,三年哺乳之勞,養育長大之恩。早晚問候,殷勤侍奉,此乃人人要行之路,以盡為人子之職;不可為家貧而埋怨父母,更應遵守力行孝道,將來定有吉星臨門。世界上沒有不愛自己子女的父母,但現在社會上卻有不孝父母的子女,我們可以從報章雜誌上看到,從親朋好友談話中聽到。


  現代人組織小家庭,使得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生活,甚至有的要財產不遂,要錢不到,拿刀殺父母的事件層出不窮;還有父母舉債送子出國留學,衣錦而不榮歸,使父母度日如年。當我們看到這些報導,應該自我檢討,將來我們也要成家立業,為人父母,因此,孝道的提倡是急需的。


  做人子女應該奉養父母以為榮,因為父母年老了,不能工作,為子女的必須義不容辭地照顧父母,使老人家有所寄託。奉養父母,不可有任何的目的和企圖,心地要光明真摰,不是為了分得較多的財產,或是虛情假意的欺騙。若是存有這樣的心,無形之中,已經播下了罪惡的種子,要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許多福報的來臨,是爾等平日行善積德的結果。


  願諸子不斷培養孝親的觀念,自然而然能做出對社會、國家有益的事情。盡孝之道,今非昔比,因人因事略有不同,然而敬愛父母應出於至誠不變的心。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目不見睫

  有四位學僧非常要好,為了一心用功,避免閒扯打岔,他們約定:靜默打坐七天,不得開口說話。


  第一個白天,他們都靜默不語,打坐效果特別好。但到了深夜,油燈忽明忽暗,眼看就要熄滅了。他們中的一位忍不住叫道:「火要熄滅了,快添些燈油!」


  另一位同學責怪道:「我們應該一言不發的呀!」


  「你倆真蠢,」第三位同學說道,「為什麼偏要講話呢?」


  「哈哈,只有我沒有講話!」第四位同學得意地說。


  我們在指正別人的錯誤的時候,很可能自己也正抱持著錯誤。


 ※ ※


  一般人都對自身所作行為難能自省,其實若說修行,每天都有位好老師在教導,何以說?但看每天從日出到日落分秒當中,一切身所接觸,眼觀、耳聞,再再諸景象是非對錯,正或邪,善或惡,都一幕幕在眼前。修行有了這麼好的教導老師,日復一日教導何不開悟呢?


  人總難反觀自省,導致自己隨著境景造作錯誤與承受業愆,在此方面,修行者眾,反觀自省這門功夫是一定要修的。因為如不自省,安撫這心,恐隨各種境景影響墮落,正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就是明白述說人總因不自省,反致迷失。是以在修行這條路,是需要非常小心,因一時不注意,就有可能落進塵障苦淵,反觀自省乃修程必備功夫。


修行綱繹大解-修行要反觀自省()


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

勸人消氣,訓人免爭

 

  出自《張公藝百忍集》


  有一天,近鄰有一位名叫王科文的人,持刀來見公藝,說:「有一位叫李成仕的人,為了爭取一棵界樹,已經率領一群人去砍伐,我是來向先生請教,想和他爭殺,不知如何?」


  公藝說:「一棵樹價值沒有多少錢,如果因而爭吵打架,恐怕會有不測的事情發生,到時人財兩失,你要怎麼辦?」


  科文說:「我的怒氣實在難忍。」


  公藝說:「你向我請問這個問題,請聽我勸說。」


  接著吟誦說:


  人之七情,惟怒難制;

  制怒之藥,忍為妙劑;

  醫之不早,厥躬斯戾;

  滔天之水,生乎其微;

  燎原之火,起於其細;

  兩石相撞,必有一碎;

  兩虎相鬥,必有一斃;

  怒以動成,忍以靜濟;

  怒主乎張,忍主乎閉;

  想一界樹,值幾錢利;

  若行凶打,恐負罪累;

  憤氣傷財,急早迴避;

  讓人多福,忍人多智;

  忍之至再,漸無芥蒂;

  再忍三忍,即吾公藝。


  科文說:「聽到老爺所說的善言,實在佳美,確實一棵樹值不了多少錢,我甘願接受老爺的訓誡。」說畢就回家去了,不去相爭。


  這是張公藝「勸人消氣,訓人免爭」,為第九十四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多才多智利人行,解釋紛爭善品評;

  隨出勸詞無海底,古來學士有神明。


 ※ ※


  我施有恩不求他報,他結有怨不與他較,這個中間寬了多少懷抱。


  忍不過時著力再忍,受不過處耐心再受,這個中間除了多少煩惱。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情』為何物

 

蓮生/文


  (一)


  「蓮生活佛」在過去,珍藏了一張照片,照片背面寫了三行字:


  「情」為何物?


  生也相隨。


  死也相隨。


  這「情」為何物呢?直叫人死相許啊!


  (二)


  年輕時,在愛做夢的時光中,我確實擁有太多屬於這方面的情懷,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


  遐思如同浪花,覺得很陶醉。在這方面的每一個過程,並非是完全完美的,有時候也有傷害,在心靈上的,但智慧總會隨著年齡而增長,這也算是對「情」的一種收穫吧!


  我曾迷惘,也曾理智,我曾失,也曾得。


  在感情的世界,那裏有「溫暖」,我就去尋找「溫暖」,但後來我發現,「溫暖」並不一定是永遠存在的,於是我一直尋尋覓覓。............


  「愛情」的靈魂,生存在另一度空間,與現實的世界往往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心是矛盾的,酸酸甜甜。


  「情」飄零在兩個世界之間。


  (三)


  「情」為何物!


  是湖畔的夕陽。


  是天空的彩雲。


  是小河流水。


  是激盪的風。


  我想要的是「永恒」,但事實上人事滄桑,「永恒」在人間,似乎是很難找到。我承認,「情」在生命中都是很美麗的,不管褪色不褪色,在回憶中,均是一段又一段美好片段。


  「刻骨銘心」,我有過的。


  「淺嚐輕酌」,我有過的。


  每一個起步,就有每一個希望,失望也非代表絕望,這當中也是「人生觀」。


  (四)


  親密的會變成疏遠,陌生的也會變成相許,心中到底有幾分欣喜,又有幾分的懷疑,有時是剎那的驚愕,有時也會自卑。


  是心靈的感應,是緣份湊合,是放開矜持,是夢幻成真,是日有所思,這種滋味,也叫著滑稽。


  幾通電話。


  幾封書信。


  一個微笑。


  這擁有者就叫著關懷的「情」。


  有一個人告訴我說:「生,我隨著你,死,我亦隨著你,下一世,我亦隨著你,生生世世,我均隨著你。」


  這不是「拖累」。


  而是「情」。


  「假如我落地獄呢!」我問。


  「地獄中有你也有我。」


  這個回答,真叫我融化掉一切。


  (五)


  當「蓮生活佛」從虛空中昇起,坐寶蓮華,放大光明,瞑想的一剎那:


  明白在三界之中,色界和無色界的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沒有定心」。


  色界及無色界叫做「定地」。


  欲界則叫做「散地」。


  我觀察諸天男女的媱事,原來:


  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媱事,與人間完全一樣。


  夜摩天則以相勾抱而示之。


  兜率天,以執手成淫。


  樂化天,以微笑成淫。


  他化天,以相視成淫。


  而「情」有兩種:


  貪愛──是一種有污染的愛,如愛情男女是。


  度愛──是一種無污染的愛,是愛眾生故。


  我知道,以「欲」為體的,以「貪」為用的,是有染污的欲望,是不解事物的義理,對欲界無知,這無知之惑,會障礙到出世之生死,欲修成佛道者,須斷而去之。


  要學會「觀色自在」,觀色自在是蓮生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圓通無礙。「作用自在」是蓮生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則能從體起用,現身設法,化諸眾生,圓通無礙。


  這「觀色自在」要運用在「和光接物」之中,與世俗人同處,須要謙和明智才可,要看清人與人際之關係。


  要「作用自在」,以禪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妄想與妄念,以師父的道力,來接引弟子的道力,而不是見榮華富貴,便生起羨慕的感受,鼻嗅到花香的氣味,便生起甜蜜的感受。


  「情為何物?」


  「情」是依附人的,而色受想行識,是五蘊所構成,本是虛妄不實的,五蘊若分散,人身就沒有了。


  「情」也是依附五蘊而來,色是從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因妄念才生,故情之生出,如幻如化,捉摸不定,從因緣生,本無實性,明眼者當體即空,這也就是「五蘊皆空」。


  無人即無情。


  無「五蘊」即無情。


  「情」為何物!


  「情」亦是空,如幻如化,情為「無」物。


盧勝彥文集第74冊《無形之通》『情』為何物

2023年2月13日 星期一

霍小玉

  唐人蔣防的作品〈霍小玉傳〉描寫了癡情女錯愛負心漢的故事。名哥舞技霍小玉愛上書生李益,與李益私訂終生,卻對他說:「我因為姿色而得到你的喜愛。等我年老色衰時,一定會被你拋棄的。」


  李益再三安慰霍小玉,並用紙筆寫下誓約,交給霍小玉收藏。


  後來,李益中進士而當了官,準備回家探親。兩人餞別時,霍小玉對李益說:「我知道你立下的誓約不過是空談而已,所以我只希望能和你厮守八年。八年之後,任由你娶其他女子,我則出家為尼,從此遠離凡塵。」


  李益再三保證忠貞不二之心,但李益回鄉後,立刻拋下霍小玉,和官宦之女成親。霍小玉苦苦等候李益,終至相思成疾。


  一位俠士同情霍小玉的遭遇,把李益押到霍小玉面前。霍小玉見到李益,盆言道:「我不負君,君竟負我,心已碎,腸已斷,萬念俱灰。」說完,悲哭兩聲之後,氣絕魂飄。


  故事中可以看出霍小玉自始至終都知道李益不是一個可靠的人,卻還是心甘情願為愛犧牲奉獻,並且委以終身。正如知名小說家張愛玲曾說:「一個人最大的缺點,不是自私、野蠻、任性,而是偏執的愛著一個不愛自己的人。」

 

答問招親

 

  佛陀居住在波羅奈附近時,有一次提到龍王伊羅卡帕塔。


  龍王伊羅卡帕塔的某一前世是一位僧人,因為犯錯,今世才轉世為龍王。


  他有一位極美麗的女兒。由於龍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開宣稱,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兒所提的問題,就可以娶她為妻。


  因此,每個月兩次,她都化身成人,到公眾場所唱歌跳舞,並且提出她的問題。很多人試著回答她的問題,但都不正確。


  有一天,一位年輕人優塔羅出發前往應試。佛陀在中途教他問題的正確答案,優塔羅聽了佛的一番開示後,證得初果,對龍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但為了說出答案以俾益他人,他仍然前往應試。


  兩人的問答是這樣的:


  問題一:誰是統治者?


  回答:掌握六根的人就是統治者。


  問題二: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稱之為統治者?


  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稱之為統治者,毫無私心的人是統治者。


  問題三:什麼樣的統治者沒有德行的缺陷?


  回答:毫無私心的統治者沒有德行上的缺陷。


  問題四:什麼樣的人可稱之為愚癡?


  回答:追求感官欲樂的人。


  聽完所有的正確答案後,龍王的公主繼續請問有關感官欲望、輪迴、邪見、無明和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優塔羅依據佛陀的教示,一一圓滿回答。


  龍王聽了之後,確定佛陀已出現人間,請求優塔羅帶他面見佛陀。頂禮佛陀之後,龍王向佛陀懺悔自己墮落為龍的緣由。


  佛陀於是對大家開示:「人身難得,佛陀難遇,佛法難聞。」聽完開示後,大眾中很多人證得初果。


  既生為人又聞佛法是極其幸運的事,人生雖苦,但知苦方能離苦。每個人都應珍惜這難得的人身,努力修學佛法,期待在這一生中,脫離生死輪回的束縛。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偷工減料之損福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


  「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


 ※ ※


  人生在世,乃是仰賴忠義之精神以待人處世,而一個人的價值高低,並不是生活能力之深淺有多少,而是忠義精神有多寡,人們一旦失去忠義之心性,從此便什麼惡事都敢做;於是迷愚者的行徑,通常會做出一些遭受「天地人神鬼」所忌諱諸惡行,仍不以為意,只要惡貫滿盈,本身遭受到天地懲罰時,才會感到痛苦、憂愁、煩惱。


  玩弄聰明的眾生,經常喜歡在人世間「喬事情」或「偷工減料」以謀利;受人囑託傳話,卻一句話減少些字句,便有極大之可能容易造成別人之誤解,甚至於令原本相安無事的兩方產生紛歧;或者自己有話,懶得說詳細,因此隨便表示一下只有自己明白意思的言語,非常容易讓對方產生誤解,或許從此結下心結而不自知。以飲食而論,若是被減少一點材料與佐料的比例,則口感必然不佳。


  這些都還算小事一樁,工程之事則必需依循古老智慧,一步一腳印,千萬不可任意改變古人的智慧結晶。現代人非常聰明,但聰明過度往往反被聰明所誤導,令行事作風經常脫離道德規範,凡事總認為少一些比例,少一些成份,差不了多少,但偏偏出事情的地方,都是那些偷工減料之處;諸如:建築房屋、建造橋樑、鋪設道路、立體停車場、排水系統、……,甚至於藥品、食品、……等等,偷工減料之情事,皆時有所聞。


  以建造橋樑或鋪設道路為例,承造工程或是負責施工者,皆必須秉持忠心義諦進行,否則建造橋樑或鋪設道路,為了減省成本,為了增加本身利益,卻罔顧人命,雖然一段時間平順而無任何意外,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有時風和日麗,仍然會有斷橋、塌陷、路面隆起或窟窿、…等,造成交通或人員意外事故產生;更何況颱風橫掃或暴風雨吹襲之時,若是造成公安事故,則容易造成民眾的人身死傷及財物損失,那麼損失的不再只有資源,還有十方的公帑,因此,福報被削減掉的程度,實在是難以估計。


  此外,包括在建造的工程期間,那些負責建造的工人們,若是因為你的偷工減料,而使工程的進度上發生公共安全之意外,遇到有人員因此傷亡,就不再只是單純之意外而已,更造成本身之業障。若是不悔改的話,福德屢屢被削減,日積月累,近報乃損及自身,遠報則禍及子孫,待福運將盡之際,便是家運從此走下坡之時,有時數代還翻不了身。


  在二十年前,於台中地區,乃有林某,從事路面整修工程,以公家外包再轉包之工程居多,由於層層發包,在獲利上顯得不足;於是,林某絞盡腦汁之下,刻意將應有之石子與膠漆等混合比例,略做某些程度上之減少;眾人僅是依照林某所調和出來之物料,進行施工舖路,並不知道裡面的比率到底有多少。初時並未產生任何安全上之顧慮,半年之後,卻在該施工之路段中,某路面出現脫落情形,從原先約一公分大小之石子及水泥的脫落,漸漸擴大範圍並加深脫落程度;每每有人車經過,便在此處受傷,而只要有人路過該路段,或者幾乎要絆倒時,人人便破口大罵,罵那施工者偷工減料,任何惡言都罵出口。


  然而巡視的日夜遊神、監察諸神以及土地神祇,無論是偷工減料、草率施工以及影響路人安全等,皆一一記錄在案,紛紛呈報上蒼,送往罰惡司及削福單位,再於隔年度整合林某應削減之福祿壽等,發交地府進行懲處。不久,林某便被削奪福籍,乃轉入病籍;由於偷工減料,予以削減祿籍,乃減少收入;由於傷害過路之人與車,予以削減壽籍,乃減少壽元。不久,在誤喝到別人放毒藥而想要自盡的咖啡,從此因腸道及喉道受到嚴重損害,而必須長期依賴藥物治療,數年後,乃在家產耗散殆盡後,病危辭世。


  奉勸各行各業之負責人,尤其是從事有關建設與道路工程者,必須時時秉持良心,堅守崗位,忠於職守,進而將心比心,顧及別人的安全,以及民眾的物品與公共的物品,秉以自己要使用的物品來看待,以忠義精神落實在職務上,切勿偷工減料,以免遭受天地人神鬼之忌諱也。


現代日常損福與禁忌-第廿一章 偷工減料之損福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對當代佛教的觀察

 

蓮生/文


  在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美國西雅圖雷藏寺週末同修會上,我個人提出對當代佛教的觀察,提供觀察意見:


  我說:


  佛教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當今的佛教教團已漸漸的轉向世俗化(入世化)。


  例如:


  「觀光」大寺院的出現。


  「慈善」大社團的出現。


  「佛教」大醫院的出現。


  「佛教」大學的出現。


  「佛教」大電視台的出現。


  ……。


  當代佛教團體已漸漸的轉型,變成企業化、經營化、管理化、媒體化、宣傳化、教育化、醫療化、慈善化、觀光化、金錢化、財團化……。


  然而,因為e世代的來臨,佛教要跟著時代走。佛教教團想要壯大自己,獲得群眾的認同。


  必須走入「社會」,走入「入世」,與「人間」混同,佛教提出的口號,就是「人間佛教」,且認為「契機契理」。


  這樣「世俗化」的結果,我認為佛教教團是壯大了。


  佛教教團帶動整個社會,教團影響力愈來愈大,幾乎對政治、社會、經濟、人文都有極大的衝擊力。


  我個人認為,佛教入世「世俗化」,是社會潮流,無可厚非。


  因為世俗化才能廣度眾生之故!

  我們反觀釋迦牟尼佛的原始佛教時代:


  佛陀固然有僧團的組織。


  但,


  佛陀重視說法。


  重視個人的岩洞禪修。


  重視個人的明心見性。


  重視個人的開悟。


  結夏安居。


  把人間比喻成「火宅」,呼籲所有「行者」要有「出離心」。


  自己不但要有「出離心」,也要度眾生「出離」人間火宅。


  (這就是救眾生的菩提心)


  佛陀重視「中觀」正見,也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是佛陀的中觀正見)


  我個人認為佛陀的當年教化,是「出世」的,不管是「出離心」、「菩提心」、「中觀」,都是出世的。


  佛陀的「智慧」(佛慧),是般若的正見,是方便(慈悲),般若(智慧)的雙運,不但重視「有」,也重視「空」。


  因為「出世化」才能證得「道果」之故!

  我個人的意見是,真佛宗要「入世」、「出世」並重。


  二者合一,才是正理!


盧勝彥文集202《千里之外的看見》對當代佛教的觀察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伸出援手

 

  從前,有一位護士領著一位疲憊而又急切的士兵來到床邊。


  「您的兒子來看您了!」她對老人說。護士說了好幾遍,老人的眼睛才睜開。因為心臟病註射了很多藥,他雙眼模糊地看到一位年輕的海軍士兵站在氧氣瓶旁邊。他伸出一只手。


  士兵馬上握住了老人幹枯瘦弱的手,用無聲的語言傳達著安慰。護士給他搬來了一把椅子讓他坐在床邊。他就這樣握著老人的手,整夜陪伴在光線暗淡的病房裏,給老人鼓勵和安慰。


  護士不時提醒他休息一會兒,但他每次都拒絕了。護士進病房的時候,知道士兵一定註意到了自己,但是她給病人換氧氣瓶,夜班人員互致問候,其他病人的呻吟,這些吵鬧的聲音好像對士兵沒有什麽影響。老人躺在床上什麽也沒說,只是緊緊握著兒子的手。


  到黎明的時候,老人去世了。士兵放下老人的手,走出去通知護士。當護士來處理的時候,他就在旁邊等待。最後,護士把一切做完後,開始安慰他,但是他打斷了護士的話。


  「這個老人是誰?」他問。


  護士吃了一驚,說:「他是你的父親。」


  「不,他不是。」士兵回答,「我從來沒有見過他。」


  「那麽,為什麽在你剛見到他的時候不說呢?」


  「叫我來守候老人的時候,我知道一定誤會了,但我更知道他需要他的兒子,而他卻不在。他已經病得認不出自己的兒子,但希望他在身邊守候,所以我就決定留下來。」


  如果有人也需要你陪伴的時候,請你也留下來。這不會讓你後悔。


 ※ ※


  一個小善雖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事,但人要真正做到每一小善那恐就難啊。世人需知小善之為乃是累積大善根源,如連小善都不去做那更不用說大善會去做了。人在日常生活裡都能做些善事,如見有所爭言善而平之,見眾生有諸苦處苦難,見而伸出援手,見人心靈苦處無法放下執著善言導勸。


  諸之等等皆是人們日常中會碰到的事,雖不是自己的事但如能平息當下所見所遇,依止正心善念來排解,何不是讓這些面臨到不如意或逆境之人,心靈能暫時走出來解決當下苦楚,宜知雖是一點小善有可能救人一命啊!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修財不修道

  張九成居士問妙喜宗杲和尚:「對於當今寺院長老而言,首要的事務是甚麼?」


  妙喜回答說:「要安頓好四方歸依的僧人,首先要使寺院錢糧充裕就行了。」


  當時萬庵道顏在座,他認為不是這樣的,便說:「寺院長老若能依據寺院的收成,量入為出,節約開銷,杜絕浪費,用之有道,則錢糧是用之不盡的,何足為慮?然則當今住持長老,應當以發現與培養真修實證的僧人為首要之務。假使住持長老富有智謀,能夠儲積十年所用的錢糧,然而法席之下沒有得道的僧徒,這就是先聖所說的白白浪費信眾施捨的錢糧,上則有愧於佛天諸祖,對於弘揚佛門大法有何補益?」


  張九成聽了說:「萬庵所說很有道理。」


 ※ ※


  凡事不可本末倒置,倒行逆施,否則難有成效,每於一件事之成立,當思及其要點,否則難得其功也,世人往往就是犯了此毛病,所以在處世或修道上造成許多之障礙就是這個道理,不得不知也。


  世人甚多隻懂得養蘭──或賺錢、或變賣圖利錢財;有人只知養壺──或偏好、或雅興;有人只知養寵物——或圖利、或嗜好;有人喜養異禽──或因特別之喜愛等。但總把重要的養心給忘了


  養心是人性最根本之道,心不養其善,性靈難以呈現其光明,若不養心于真,性靈無法現其靈妙,故人之最重要者心而不養,而只知養身外不重要之東西,試問好不好笑。故盼世人能體會養心之旨要,才不至於偏離了道。


  再說,如能將心養好,性自然可跟隨著健全,那不管在日常生活處世上、或是在道的進程上,那説明實在太大了,同時也惟有如此,才能在道上有所成就,希齊明而勉之。


思歸覺路-第四十六章 養心培性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面臨死亡的感覺

  拿破崙在一場戰鬥中與部下失散,生命遭遇危險之際,一位裁縫將他藏起來並成功騙過了追兵。


  事後,當拿破崙為獎賞他讓他提出要求時,不知基於什麼原因,這位裁縫竟然只想知道「您面臨死亡時是什麼感覺?」


  這個問題讓拿破崙勃然大怒:「你竟敢對皇帝提出如此愚蠢的問題!」


  闖了天禍的裁縫嚇得魂飛魄散連連磕頭,但一切都沒用了,他被拿破崙下令槍決,士兵將他推到一堵牆下,矇住他的雙眼,拿破崙親自下令:「預備——」他聽到士兵舉槍。


  此時,他的雙腿開始顫抖,眼淚流了下來,腦海裡飛快浮現出很多往事,包括與父母子女間的不愉快、與鄰居間的爭執、與客戶間的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他感覺到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他以前可不這樣認為)現在看來是多麼微不足道啊!


  這時,蒙在他雙眼上的布被取下,拿破崙站在他面前微笑著問他:「現在,你知道了嗎?」


  其實,與死亡這件事相比,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痛苦煩惱,諸如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婚姻上的、同事間的、上下級間的,車被刮了、堵車了、錢包掉了、網購上當了、吃飯被宰了、被打了、被罵了……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而已,雖然我們現在可不這樣認為。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情」的來去

蓮生/文


  有人問我感情的事。


  我答:


  「我是和尚。」


  人問:


  「和尚就沒有感情嗎?」


  我答:


  「也不是。」


  人問:


  「那是什麼?」


  我舉一個例子說明:


  一隻雁子。


  飛過一個平靜的水潭。


  潭水出現了雁子的影子。


  雁子飛過了。


  潭水的雁子之影也不見了!


  人問:


  「這是自然來,自然去,是嗎?」


  我答:


  「來無所求,去無牽纏。」


  我補充:


  「這就是有緣則住,無緣則去,一任清風送鳥飛。」(我嚮往自然)


  有人說:


  「感情的事,不像你說的那麼輕鬆,很多人放不下?」


  我答:


  「不錯!」


  人問:


  「那怎麼辦?」


  我答


  「我個人,是一個自然的人,一切隨順,凡事不勉強。」


  人問:


  「怎麼說?」


  我答:


  「來時珍惜,去時祝福。」(自然而然)


  人問:


  「你可以做得到,但其他人做不到,所以社會上有很多情殺的事件,你怎麼看?」


  我答:


  「那是孽!那是業!情不是佔有,而是交融。」


  人問:


  「那你怎麼辦?」


  我答:


  「只有嘆息了!」(無可奈何)


  人問:


  「盧師尊!聽你一席話,你是不執著於感情,但,這是愛嗎?」


  人又問:


  「愛不執著,怎是愛?」


  我答:


  「一般人的愛,好像是入了迷網。從此就掙扎不出來了。而我的不是,我是帶著覺醒的,我的是單純、明朗。」


  人說:


  「不懂。」


  我答:


  「人因為不懂,這才是人間。人間是個悶鍋,所有人都在悶鍋中。」


  人問:


  「如何覺醒?」


  我答:「點一盞明燈吧!」


盧勝彥文集第285冊《純純之思》「情」的來去


西周間諜

  春秋時期,周王朝開始分裂為東西二周,兩國之間經常互相攻伐。西周一位叫昌的大夫因為某些原因,突然投降到東周去了,而且還將西周的國家大事和軍事秘密告訴了東周君主。


  東周君主非常高興,對他非常寵信,供以錦衣玉食,西周君主知道了這件事,覺得昌將自己國內的機密大事泄露給敵國,置本國於不利,萬分憤怒,想把昌給除掉,以發泄心中怨氣,並警誡後來者,卻又不知該怎樣下手。


  這時,西周另一位大夫馮旦洞悉了君主的意思,知道他想誅殺叛逆昌,卻苦無對策,於是向西周君主進諫說:「我有個辦法能殺昌,但是我需要三十兩黃金才可以行動。」西周君主聽了自然非常高興,便叫人立即取三十兩黃金給馮旦。


  馮旦派人拿了這些金子和一封信,秘密前往東周找昌,信上寫道:「昌敬啟:事情若有成功的希望,就盡力去完成好了,如果真的沒有任何希望,就趕快逃回來吧!事情若拖的太久,容易漏出破綻,如此一來是自尋死路,切記!」


  馮旦在派這個持三十兩黃金送信的人之前,就已派另一個人,跑去告訴東周守城門的官員說:「某天晚上,可能有奸細會混入城內,需要多加注意。」


  東周守城門官員,果然很嚴密地搜查每一個進城的人,一下子就抓住了馮旦派去送信的人,連同信和三十兩黃金,報告給東周國君。東周國君以為昌是西周派來的間諜,昌有口難辯,就這樣被殺了。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兩岸大河

  過去,佛陀住在阿毘闍恆河邊。


  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精舍求見佛陀說:「出家眾剃除鬚髮,正信出家,虔修梵行,成道時能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請世尊慈悲開示,我會獨自在一靜處專心思惟,精進不放逸。」


  此時佛陀觀察恆河水,見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於是詢問比丘:「你有看到恆河中正在漂流的大樹嗎?」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如果此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中、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會流入大海嗎?」


  比丘回答:「會的,世尊。」


  佛陀說:「比丘也是如此,如果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底,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終會流入大海。」


  比丘請示佛陀:「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什麼叫沈沒?什麼是在沙洲上擱淺?什麼是洄流?什麼是被人取?什麼是被非人取?如何為腐敗?請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後,必擇一靜處,專心思惟,直至悟道證果。」


  於是佛陀為其開示:


  此岸者,即是執著色、聲、香、味、觸、法;


  彼岸者,即是執著遠離色、聲、香、味、觸、法;


  人取者,即是憂悲喜樂皆近於俗人;


  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持戒苦行,當生天處;


  迴流所住者,如捨戒還俗;


  腐敗者,即是犯種種惡行不善之法而墮落。


  若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持戒清淨,虔修梵行,最後一定可以流入涅槃大海。


  比丘聽聞開示後歡喜離去,擇一靜處,精進思惟,即證阿羅漢果,遠離生死輪迴之流。


 ※ ※


  佛經中,波羅蜜多之意義,就是到彼岸,煩惱世界是此岸。學佛不外想消滅煩惱根源,而到達彼岸。彼岸是究竟涅槃。所謂彼岸此岸,都是假想的、虛設的,有些人以為彼岸就是對岸,抵達彼岸就認為是乘船過海一般的去到對岸。假使如此想法,就不能謂之明白真意。


  有一句叫「回頭是岸」,既然回頭,那當然是此岸,何以又教人抵達彼岸?此一問題,每令初基者有所迷惑。須知佛法中無男無女,無人無我,無彼無此,又何得有彼岸此岸之別?由此可見,彼岸此岸係一種假托之詞,萬勿執著。然則到底佛經中之彼岸在於何處?怎樣才能達到?世尊初時也執迷於彼岸,後來才得悟道。


  原來彼岸此岸,不離分寸。彼岸此岸就在眼前。所謂學佛求法,簡單非常,一念識得,不需外求,百千三昧,不離方寸。所謂方寸者,心也。當時世尊也有誤會,以為方寸之外,尚有三昧,拼命去求。六年苦修,骨瘦如柴,仍不肯信自己方寸,仍以為方寸之外有千百萬法門,遂致南轅北轍,愈走愈遠。後來見星曜之光,突然領悟,認定方寸之外並無三昧,從此教人尋求本性,本性既得,再求本知本能。


  因此,心外無法,何需去求?故般若波羅蜜多而稱心經,不外叫人以自己智慧去到彼岸之謂。


雨華再集64-彼岸與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