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不識情愛,違理亂來

天津某舉人,同幾個朋友在郊外踏青,都是少年輕佻。他們看見柳蔭當中有個少婦騎驢經過,見她孤身無伴,便邀約眾人在後面追逐,用輕薄的語言調戲。


  少婦不答腔,鞭打驢子急步跑去,有兩三個人先追到,少婦忽然下驢,柔聲細語,意思像是喜悅的様子。


  不一會兒,舉人同三四個人也追了上來,仔細一看,卻發現是他的妻子,但他妻子不會騎驢,這天也沒有理由到郊外來,舉人邊疑惑邊惱怒,便走近前去責駡她。


  這時他的妻子嬉笑如故,舉人的怒氣像潮水一般在胸中奔涌,揚起手掌要打她的臉,他妻子忽然飛步騎上驢背,另換了一副形象,用鞭子指著舉人數落說:「你看見別人的妻子就百般調戲猥褻,看見是自己的妻子就憤恨成這種樣子!你讀聖賢書,連一個『恕』字還沒能理解,怎麼會在登科錄中挂名呢?」


  少婦數落完以後,就一直往前走了。舉人面色像死灰,僵立在道旁,幾乎不能挪步,竟不知道是什麼鬼魅。


※ ※ ※


  「世人不識情愛,惹禍造罪胡亂來。」情,因人乃靈性之關,所以彼此相近,一定會產生情感,同時,情不只限於人與人之間才會產生,就是與所接觸的他靈也會有所感應,這是必然之現象。又因情之深,所致愛之來也,在情愛之處理上,應該持審慎之態度去面對,絕不可因慾念之佔有,而傷害到情愛本身之高尚性,亦當理性的認知,使得靈與靈、或是人與人之間情愛,能達於真正純摯之境地。


  試觀世人在情愛之處理上,實在令人難以相信,亦實在令人費解?在不能確實認知情愛到底是什麼東西,就胡作非為,逞色欲之快,見色即迷,見色即思染指,即欲佔為己有,根本就不知什麼叫情愛?故而導致現今社會婚姻之不能美滿幸福,離婚率直線上升,這就是在原本不能確識情愛之所在,逞一時之愉歡而結合,待真正感受之後,就後悔仳離,這種現象到處可見,尤其年齡層愈低愈見其例,實在令人痛心!


  再看現今社會因經濟繁榮而生活富裕,導致暖飽思淫欲之來,加上社會環境之影響,道德之淪落,在情愛觀念上也比較開放,所以到處造成亂情、亂愛之來,以為這沒什麼關係,其實這都是造罪造孽之根源,亦是混亂社會倫理道德之禍根,這都是違逆情愛之禍首,當以此慎行之。


  就夫妻情愛而言,亦得確切瞭解情愛之真諦,既有情結為夫婦,就得認定能在人生之旅程上共同攜手前進,除了當建立美滿幸福之將來而努力,並不是只在於某種欲愛之間來衡量,更須明白道德之重要,慎己身之德,相互勉勵,相互付出,這才是真的懂得情愛之真理,否則都是相互欺騙,違背良心,不得不知也。


  再奉勸現今之世人,得須澈悟情愛之理念,絕不可有任何之錯失,否則自己良心不安,亦會導致社會情境之紊亂。現今甚多世人亂搞色情關係,為情愛而生嫉,為情愛而生恨,欲圖報復,因而為情愛凶殺害命,層出不窮。又甚多之人(不分年齡層)都一樣,說什麼海枯石爛,說什麼天長地久,盲目的陷入情愛的漩渦裡面而不能自拔,不是跳樓,就是跳水,或以其他方式,為愚昧的情愛來了斷,或是雙雙殉情等,這些不但有逆情理,亦是大不孝之舉,更可悟出其等不明情愛,才會做出如此之傻事,請問能不戒慎自己,藉此為鏡嗎?


  世態對情愛迷惑者甚多,無法一一盡述,當慎己之心、了悟之。


摘錄自悲哀世間情-第二章 不識情愛,違理亂來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將朋友變為敵人,只需不到一分鐘時間

  法國的新喀裡多尼亞島,是一個獼猴的天堂。


  有一位叫邦尼特的當地導遊說,馴化野生的獼猴,要花很多精力。獼猴生性多疑,一見有人接近,就會“呼啦”一下子逃得無影無踪。人們只得選擇深秋到初春這段時間來馴化獼猴,因為這時山上的野果稀少,獼猴一般都處於半飢餓狀態,可以用食物來接近它們。


  在掌握了獼猴群體活動的規律後,再選擇獼猴最熟悉、最愛吃的食物,每天定時、定點地投放,直到它們被食物所引誘,每天來吃,形成習慣後,工作人員便可以站在稍遠的地方,既讓它們看見,又不至於驚動它們。這樣對望了一段時間,讓它們對人類不再有恐懼感後,就可以公開投放食物了。


  公開投放食物時,可以固定信號,如吹哨子、大聲吆喝,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只要發出信號,獼猴便會立即爭先恐後地來採食。一般情況下,一群野生獼猴要與人類成為朋友,大約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讓它將你視為敵人,則只需不到一分鐘的時間。


  以前,這裡有一位叫波阿西的工作人員,她是一位馴化獼猴的專家,可是一不小心犯了一個足以讓她悔恨一生的錯誤。為了滿足女兒的要求,在她生日那天送一隻假猴子給她當禮物,波阿西將一隻獼猴捉住,並在獼猴的身上拔下了幾根猴毛。結果,那些獼猴再也沒有吃過她投放的任何食物,只要一見到波阿西,獼猴們便會尖聲驚叫,互相提醒危險來臨。


  波阿西怎麼也想不明白,一直得到她無微不至關照的獼猴們,竟然連幾根猴毛也如此吝嗇。後來,波阿西不得不被迫辭職,離開了那些她曾經相處了多年的獼猴。


  邦尼特說:獼猴的性格跟人類十分相似,它們可以接受大自然給予的任何災難,卻無法忍受來自朋友的細微傷害!(科荷摘自《羊城晚報》)


※ ※ ※


  「珍惜緣分」


  在這個廣大的世界上,一個人與另一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萬分之一,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大約是兩億分之一,若是成為終生伴侶的可能性只有五十億分之一。人生有著太多的相遇與巧合,這稱之為「緣」。相遇是緣。認識是緣。成為朋友也是緣。倘若能得到一個真心知己,恐怕是上輩子修來的緣。


  緣不一定是終身,屬於親情的緣是上天賜予你的,而屬於友情和愛情的緣是自己修來的,請好好珍惜留住屬於你自己的緣。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把每一次相遇都看作自己修來的福分,看作上天賜給自己的禮物。好好的對待身邊的人,好好的對待自己,珍惜每一份擁有。茫茫紅塵,發現緣是你的機會,找到緣是你的幸運,擁有緣是你的幸福,請珍惜上天賜給你的每一份禮物,請珍惜每一個屬於你的緣。


轉載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趁有能力之時,造福人群

  一座城市來了一個馬戲團,六個男孩穿著乾淨的衣裳手牽著手排隊在父母的身後,等候買票。他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著上演的節目,好像自己就要騎著大像在舞台上表演似的。


  終於輪到他們了,售票員問要多少張票,父親答道:「請給我六個小孩、兩個大​​人的票。」


  售票員說出了價格。


  母親的心顫了一下,她扭過頭把臉垂得很低。父親輕聲地又問了一遍:「你剛才說要多少錢?」


  售票員重複了一次價格,父親的眼裡透著痛楚,他實在不忍心告訴他身旁興致勃勃的孩子:我們的錢不夠!


  一位排隊買票的男士目睹了這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進口袋,把一張五十元的鈔票拉出來,讓它掉到地上,然後拍拍那個父親的肩膀,指著地上說:「先生,你掉了錢。」


  父親回過頭,明白了原委,眼眶一熱,他彎下腰撿起了地上的鈔票,然後又緊緊握住了男士的手:「謝謝先生,這對我和我的家庭意義重大。」


  有時候,一個發自內心的小小善行,會鑄就大愛的人生舞台。


※ ※ ※


  為人處世之間,需要有一顆慧德靈性,方能夠正確的分辨是非、善惡,並於做事上能符合當下之時機,應對於當作為之事務,而決不致於做出無益之判斷,更不會做出使自身陷入困境之決策。在當捨離之時,能夠立即捨離而毫不思索及遲疑且立即捨去;當該有所作為之時,亦能夠毫不推拖的,並且有果斷,能勇於擔當。更在人生運程平順時,審酌本身能力所在,積極造福人群,回饋社會,使德澤更加普利於世間,讓自我積極的為國家、為民族增進福址,引動有緣人跟進而努力。


  因為有真實智慧的人,只做該做的事,只做現在應做之事,因為不妄求,更不會好高騖遠,只圖人群廣受利益。心中僅存在這樣的一個信念:「趁我現在還有些體力與能力,能做即做;我現在還能知道要做,該做便做。因為我現在尚有些許能力可以利益眾生,將來業緣顯現而福報低落之際,或許毫無機緣可以付出,尚且未可知?如今若不趁還有能力之時,多少造福人群,更待何時?」


  有真實智慧之人,僅存在這樣的一個信念:「當我現在還知道善惡、是非、對錯,我現在還有一點善心念之時,盡量行造善事,廣澤人群。若我將來沉淪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當中,甚至遭受三毒「貪、嗔、痴」之侵襲,而於無形中迷失自我的良知、良能,恐怕就要枉費此生了。」


  現在既已知道,便要把握住當下,懺悔過去種種諸般惡業,並且立即造作一切已知道的善行也。甚願修行者,勤行諸善事,修身培德,以提升中道精神也。


摘錄自鸞門修行次第論-第三十二章智慧【二】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加拿大的道德測試題

  有朋友相告,加拿大最大的一家電器零售商正在招兵買馬,我徑自找上門去。不過,大公司有大公司的規矩,要進入這家公司必需先通過一個職業道德測試。我拿起筆來,一蹴而就。


  誰知第2天,便被告知:沒過測試。怎麼可能呢?我急急找到一位老移民諮詢,不問則已,一問才感嘆加拿大和中國人,文化竟然天差地別。


  在這次測試中,第一道題是這樣的:你在以往若干年的工作中,有沒有未經許可拿過公司的東西回家?


  A:從沒有


  B:價值不超過5元


  C:價值不超過20元


  D:價值不超過100元


  在單位工作怎麼可能從沒拿過公司的東西回家呢?所以選項A肯定是陷阱,選了才表示這人不老實,因此我選B,毫不猶豫。


  第二題:你的一名同事拿了公司的一元錢而沒有申報,你認為老闆以下做法是否合適?


  A:批評


  B:阻止其提升或給予其降職


  C:開除


  D:報警,起訴該員工


  按我自己的想法,選擇A和B還屬可理解,選擇C就已經過分了,D是不考慮的。但我知道加拿大人可能更看重這樣的事情,於是昧著良心選了C。


  第三題:你在商店買了東西回家,一看營業員少收了你一元錢,你會開車回去還給他嗎? (開車的費用超過一元。)


  我當時認為這也是個陷阱,真有人會幹這樣的事情嗎?那不是中國人說的被錢撐糊塗了嗎?於是選不會,當時還被自己的真誠很是感動了一番。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第一題絕對不能選拿過。


  第二題應該是起訴(在加拿大,即使是拿公司的文件回家去加班,也必須事先經過主管的同意,否則性質就很嚴重,屬於偷竊,公司就完全應該起訴,更何況是一元錢的現金)。


  第三題應該是還回去。


※ ※ ※


  道德並不是無謂的約束人的行為,其是合情合理的一種生活行為的規範,也就是說道德是導引世人走入正當的生活規律上,所以道德在於每一個人有其相當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也。


  如果在社會上不以道德來規範人的行為,那整個社會必定趨於敗亂,以致於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雖言社會法律有其約束性,但是道德一旦敗落,再嚴酷的法律條文還是沒有用的,這在如今的社會裡更常可體會到這種的情況,所以道德得本於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即是人人能遵行於社會倫理道德,法律就可不用矣!然而世人對這個道理都不能深入的去瞭解、去解除根本之道,使得如今之社會愈加沉淪,更令人痛心也。道德之不能確遵,造成如今社會問題之叢生,所以說,道德是社會安祥最為重要之條件,失之則必大亂也。


  道德本於人之良心,所以道德敗壞,即是人之良心失亂也。如今要能拯救社會之康祥,亦唯只呼籲人心道德之覺醒,才是對症下藥之良方,否則社會悲劇將愈演愈烈,無法收拾,每個人其實鍊心修持,就是希望能持良心、秉道德而行,修持才會有所成就,道就是根於良心道德之上也。盼世人能深加體悟與修行,共同挽救現今沉淪已久之社會矣!


摘錄自
悲哀世間情-第三十三章 道德不遵,人倫悲劇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大難來時後悔遲

  有一天,阿忠在返家的路上,看見路旁有一個小鬼,手拿鞭杖,忿恨不平地鞭打著一具死屍,心中彷彿有著千萬的怨氣。


  阿忠禁不住好奇地向前問說:「小鬼!小鬼!這人跟你有什麼深仇大恨,他都已經死了,你還不停地鞭打他?」


  只見小鬼咬牙切齒的說:「這屍體是我的前身,只因他生前不知孝順,反還處處忤逆父母;對國君不忠、不敬三寶、做盡壞事,害得我現在隨業力牽引受種種苦報,痛苦萬分,不鞭打他,我怨氣難消。」


  阿忠一聽,不覺毛骨悚然。


  才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又看見一位天人從天而降,手拿著香花散在一具屍體上,接著又是問訊、又是頂禮,極其恭敬。


  阿忠又好奇地向前詢問:「清淨莊嚴的天人啊!你長得這麼殊勝美妙,為何要如此恭敬這具腐臭的屍體,還用香花來供養呢?」


  天人歡喜的回答:「這個人是我的前身,由於生前孝順父母、忠心的事奉君主,而且恭敬三寶、常行善法,於是令我今生感得在天上享福的殊勝果報,為此,我特地來表達感恩之意。」


  阿忠聽了默默離去,心中卻反覆咀嚼著這番話。


  繼續前行未久,又見一位天人相好端正,衣服鮮麗,卻在路旁摘酸棗吃,阿忠心中大疑,在好奇心的趨使下,再次向前問道:「這位大德,我看您像是一位天人,應該是福報具足、飲食自在的吧?為什麼吃這……」


  天人感嘆的說:「唉!我確實是一位天人。由於前世孝順父母、恭敬三寶、喜歡行種種的功德,所以感得升天的果報。但因為討厭布施飲食,所以今日雖貴為天人,卻常常飲食不足,只得在這裡摘酸棗充飢!」


  阿忠在一天當中看到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果報,心中感觸良多,回到家後,便開始皈敬三寶、持守五戒,並且廣行諸善而無偏廢。


  佛日:「開弓沒有回頭箭」,世人出生於世,就註定要經歷「生、老、病、死」的循環,然而無知者「各慾所意、迷於嗔恚、貪於財色、終未休止、哀哉堪可傷」,其實每個人皆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因為世人創立了自己的天堂,也建設了自己的地嶽,是創造者或毀滅者,完全取決於個人之行止與心態。


※ ※ ※


  修行者必須明白,人身整個生命體乃是精神界及物質界所和合而成。


  一旦去除物質界,僅剩餘精神境界,便無所依附;欲求行善乃無能為力,欲求表述心衷,更無從溝通與疏發心思。


  若是去除精神境界僅剩餘物質境界,亦不過是「行屍走肉」;雖肉身活存,然而若是缺乏精神資糧與滋潤,人生則失去意義,終日不知所為;或者嚴重些,事事須人奉侍,本身絲毫無法自主,如同行屍走肉,有體無魂。


  是故,眾生獲有此一難得之人身,應投入追求成就佛道之精神境界,組合成一個生命體,精神喜於學習佛道義理,藉以充實資糧來滋養慧德。在精神界獲得相當資糧後,思維於是產生,再透過五塵開始「覺照」,知曉利用物質之肉身,普行諸善,進而修行各種性德。「持戒」乃不違犯基本五種戒律「殺、盜、淫、妄、酒」,更普行十善,而能忍辱諸謗及諸不善,知為過去因緣果報平等之故,更能精進修身立德。


  諸修行中以佈施、行善為最便易及最需要,在未成佛道前,先「廣結善緣」,當然平時熱心服務大眾,及不遷怒於旁人,或不怒顏外露,而影響到他人心地不愉悅,亦是結其善緣。如能普助聖書之流傳,或能濟恤困苦危難,甚而護持三寶,皆仰賴佈施之善舉。


  進一步,如金剛經云:「不住相而佈施」,所謂:「不住相」,乃不因道場之大小或新舊,或僅願供養老和尚,而不肯供養小沙彌,或僅願專供男眾或僅願專供女眾,對資歷深淺及男女眾皆能不起分別心對待;若以分別心對待,供養則淪為不清淨佈施,尚屬「有相佈施」,能破除分別心對待則獲無量功德,智慧方才能產生。是故,知學道,能護持,願佈施,肯研悟,所得妙智慧無量無邊也。


  四大雖然假合,若不藉由假合之體,認真學習,勤奮覺照及盡力行善,終不能成就,脫離物質肉身,精神仍然無所依附,隨業而去,行善修身養性,敢不及時也。


摘錄自
歸真罡-第卅六章 體相明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凡諸生命體都有其生存權利,任誰也不能剝奪其生存權利,眾生的生命皆隨業而來到這世間,雖各有其必需相應果報,但這果報是合和前業形成自然之承受,非是另有侵犯其生命生存。奈世人時因貪慾的造作,進而殘害侵犯眾生靈生命的生存,這等造作斷其應有生存權利,自當造的因反蝕自身的壽命。


  實例闡述:嘉義地區有一少年姓名鄭○宏,在十六歲就橫禍枉死,亦死狀甚是悽慘。然鄭氏何以如此短命,禍源之因,乃其前世所造罪業延致今生承受果報橫劫。


  鄭姓少年前世乃湖南人氏,自小就常虐害生畜取樂,又長大捕殺生靈販賣魚類,在短短十年中殺害有六千餘尾,亦山中設陷阱捕殺生靈也有柒百餘隻,更造下殘忍殺害生靈因果,原因為與鄰居爭執心生不悅挾怨報復,暗中下藥毒殺鄰居所飼雞鴨豬隻,手段殘忍。另在捕捉生靈販賣期間凡在山上洞穴捕不到生靈就生氣,將洞穴封死,使其生靈枉死穴中。中年時期因貪口慾四處捕捉珍禽異獸進補,殘害生靈難予計算,鄭氏前世雖有晚年知悔積福,就因尚有懺悔積福,故今生尚能投生男身,但少年今生不知珍惜,叛逆忤逆父母,惡言傷害父母,故在未知珍惜,又增添不孝,因此業滿相應前世因果橫劫枉死。


  世人都懂珍惜自己生命亦怕死,試想眾生靈何又不相同之,生命來到這世間必有其依尋自然,生或死絕非是人們可去強害取其生命斷其生存權利,是以要明白斷生命之權利相對因果必反撲自身。


摘錄自
三世因果傳記-經章十八:「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無羞惡之心

  齊國有個人,他有兩個老婆,三個人住在一塊,可是他沒有工作。雖然這個齊國人沒有工作,卻常常往外跑,而且每次回家,總是喝得醉醺醺的,吃得很飽的樣子。


  他的大老婆覺得很好奇,就問他說:「看你這副酒醉飯飽的樣子,今天又跟誰在一塊兒啦?」


  他的回答總不外是:「跟我們的宰相嘛!他是我們全國最有權有勢的人。」


  或者說:「我到城裡最富有的人家去作客了。」


  說來說去,都是跟有地位、有錢的人在一塊兒。


  起初,他的老婆們也覺得很光榮,丈夫能和有身分的人來往,他自己一定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呀。可是日子久了,就難免起疑:「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到家裡來拜訪他呢?」


  「是啊!俗話說禮尚往來,人家請他,他也該回請人家。」


  「看來,他的話很有問題。明天我們偷偷跟在他後頭,去探個究竟。」


  於是第二天,丈夫一出門,兩個老婆就悄悄的跟了出去。


  「妹妹,走快點兒,快看不到他的人了。」


  「等等我嘛!怎麼走了這麼久還沒到,他究竟要去那裡?」


  「是啊!真奇怪,這不是要出城了嗎?快一點兒,我們跟上去。」


  「當心,別讓他看見了。」


  出了城門,到了郊外,只見四周的景色越來越荒涼,老婆們心裡也越來越覺得奇怪,而且她們發現了一件更令人不解的事。


  「妹妹,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們這一路走來,經過多少大街小巷,碰到多少人,為什麼竟然沒有一個人跟他打招呼呢?」


  「對呀,既然他的交遊那麼廣闊,不可能別人都不認識他呀!」


  「不認識倒也罷了,不曉得是不是我太多心了,好像很多人看到他,都很瞧不起他呢!」


  「哎呀!姐姐,這是什麼地方啊!我的天哪,這不是墳地嗎?怎麼到這兒來了?」


  「慢著,你看他在幹什麼?...啊!天呀,他在向別人要飯呢!」


  原來丈夫所謂的和權貴們來往,竟然是到墳地來,向祭祖的人討酒討肉吃,一家不夠又到另外一家要,每天就這樣吃飽喝足了,才回家向老婆們誇口吹牛。看到這種情形,老婆們羞愧到了極點,憤怒的跑回家去。


  回到家裡,大老婆對小老婆說:「丈夫是我們終身的寄託,我們的丈夫卻這麼沒出息,這麼不長進,將來還有什麼希望呢?」說著說著,大老婆掉下淚來,小老婆也跟著哭,兩個人一面哭泣,一面咒罵丈夫。


  正當這時,丈夫從外頭回來了,並不曉得老婆們已經知道了實情,還得意洋洋的說:「今天又跟貴人們交際應酬,他們是那麼熱情,推都推不開啊!」


※ ※ ※  


  樹有皮,人有顏面;竹有節,人有廉恥。此等均是相對可比可見者,但可惜現今之人因利欲薰心所致,棄廉恥而不顧志節,自甘沉落,令人痛心不已。


  人性中羞惡之心,屬於道德規範之一,不得不加以深入探討。現今之世人羞惡之心已漸次淡薄矣,由於名利薰心之關係,使得人心漸次蒙上一層厚厚之塵土,積久無法拭去,值耐深思也。


  凡事有利,就不顧顏面、不顧門楣、不顧利空口關係,做了就是,這都是欠缺羞惡之心所致。凡事只要有所貪圖,不管是與非,勇往直前,不顧及到良心及社會之道德等就此行之,迄也是無羞惡心之作祟,值得省思也。


  節者可表人性之光輝,失節則靈性必定暗晦,這道理淺而易明,所謂:「高風亮節」,這是何等令人敬佩之志氣,但在今之社會已漸少見矣,亦可說此種之志節已失落甚多矣。人如無羞惡之心,就是樹之無皮,怎會生存長久呢?人如無羞惡之心,就等於泯滅了先天賦予之天性,抹殺了己身之光明靈性,不得不在此予以喚醒世人能知而鍊之,能明而致之,求己德、己性於光明之境。


摘錄自
社會道德省思-第三十六章 羞惡道德省思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吃了人家的魚,就要給人家辦事。

  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大臣公儀休,是一嗜魚如命的人。他被提任宰相以後,魯國各地有許多人爭著給公儀休送魚。可是,公儀休卻正眼不看,並命令管事人員不可接受。


  他的弟弟看到那麼多四面八方精選來的活魚都被退了回去,很是可惜,就問他:「哥哥你最喜歡吃魚,現在卻一條也不接受,這是為什麼?」


  公儀休很嚴肅地對弟弟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你以為那幫人是喜歡我、愛護我嗎?不是!他們喜歡的是宰相手中的權力,希望這個權力能偏袒他們、壓制別人,為他們辦事。」


  公儀休接著說:「吃了人家的魚,就要給送魚的人辦事。執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長日久哪能瞞得住他人?宰相的官位就會被人撤掉。到那時,不管我多想吃魚,他們也不會給我送來了,我也沒有薪俸買魚了。如今不接受他們的魚,公公正正地辦事,才能長遠地吃魚,靠人不如靠己呀!」


  有一次,一個不知名的人偷偷往他家送了一些魚,他無法退回,就把魚掛在家門口,直到幾天后魚變得臭不可聞才把它們扔掉。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敢給他送魚了。


※ ※ ※


  世人之所以會有沉迷與敗亂,完全都是心有失控,無法把握,致而淪落於利欲之貪戀上,以造成不可收拾之後果。


  俗云:「儉可養廉」。無有廉德廉心,全在於奢華所致,因而沉淪,無法自拔。如本身能儉,能去欲利之誘惑,哪有失廉之來呢?故而當明事之因,以防事之惡果來,然此等之事,世人皆知,但因無以把持,以致於失足而成千古之恨。然每個人當能清白己身,才能自由自在逍遙的生活,不要失廉而失節,使得自己煩惱一生,甚至於父母子女跟著受連累一輩子,這都是因為自己一時之失廉,所導致臭名之來。


  希望在各階層都應如此把正己心,不有貪欲,自可除矣,同時就是一般庶民也是一樣,當以儉來養廉,端正自己之品德,光耀自己,希齊醒悟行之。


摘錄自
方寸當知所安-第七章 心當安於廉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官場之爭

  明末有一個宋某,他為了勘察墓地,來到了歙縣的深山裏。


  那一天,太陽偏西,風雨欲來,急迫之中,他發現山崖下有個石洞,慌忙跑過去避雨。但是,他剛一接近洞口,就聽洞裏有人說:「別進來,這洞裏有鬼。」


  宋某問:「你既然是鬼,就必然有墳墓,你不呆在墓裏,怎麼跑到這兒來住?」


  鬼說:「我在明神宗年間做縣令,厭倦做官的為了財物貨利互相爭奪,為了晉升官職互相傾軋,就棄職回家。死後向閰羅請求,不要輪回轉生人世。於是用來世的祿位,來登記做陰司的官員。沒有料到幽暗的冥府之中,相爭奪、相傾軋,也仍然如人間一樣。我又棄職回歸墳墓。墳墓處於群鬼之間,往來嘈雜,不勝其煩,不得已避居在這裏。」


  鬼接著說:「這裏雖然是淒風苦雨,蕭條冷落,難以承受,但同宦海裏的風波險惡、世途上的機關陷阱相比較,就如同生活在天境了。久居深山峽谷之中,竟不知如今是那年那月,與眾鬼相隔絕已不知道有幾多年,同人相隔絕更不知道有多少年。可喜的是,我已解脫了塵緣,專一修心造化。沒想到今天又和人相遇了。明天,我就得搬家﹐免得又被人造訪。」


  說完這些話,鬼就不再說話了。


  張可菴說:「讀書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鞏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悅之心,就不可能會做出一件有利於國家百姓的事情來了!」這是真話啊!


※ ※ ※


  華夏民族乃是最先懂得領導統御之民族,亦是最早制定官僚體系及一切規模的團體,因此「權力」之獲得在所難免。在權力獲得之後,便開始會想盡辦法累積「財富」,更在擁有無比之財富後,又想在社會上獲得相當的「名望」與地位,亦是在所難免的演進,古來有諺云:「權力容易使人腐化,財富容易使人墮落、名望容易使人迷思。」


  若是在團體中獲得一個(名銜),乃是令人羨慕的事,而有了一定的名銜,便能在團體裡享有相當的權限,因此有許多人常為了這些短暫名望起爭執、互相謀奪,甚且常藉由各種方式來打壓競爭的對手,以便自己能順利的將本身名望提升到達最高點,以獲得相當權力;在擁有一定之權限時,便又開始以權限來聚積錢財,讓錢財更加活用、獲利。


  若是在官場裡,便會常藉由以各種手段,來打擊自己的競爭對手,來讓自己順利獲得欲競爭的名銜,然而在獲得了想要的名銜後,便發生相當的權力,並有著一定之威勢,此後便有種種機會,讓自己獲得財富,有些人為了商業方便亦會常送禮或是宴請,有些人為了工程能便利且順利標得,常會送些珍貴禮品,為官者,若是來者不拒,則將會因為金錢而使身心逐漸墮落,本身又因為名望,喜歡聽一些附和不實之語,對於真實規勸的話,都認為是不應認說出的話,因為有這種迷愚的思想,常讓自己名望逐漸下滑而不自知也。


  世人當知,權力乃是賦予(方便服務)眾生而設立之領導權限,切莫將權力淪為私欲的工具,更莫將(權力)視為爭奪的工具,在財富上莫取不義,縱使是本身的正當所得,亦須常用些來為鄉里排難解紛,切不可以因為貪圖財富利益,而移花接木,使無辜的百姓日增,反而讓惡毒的瘤逐漸擴大,更不應該為了財利,而使百姓興訟,此是敗人和也。


摘錄自
寶德雜誌第37期

洗手間裏的晚宴

  女傭住在主人家附近,獨自帶一個四歲的男孩。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卻總是被她拒絕,因為她非常自卑。


  那天主人要請很多上流社會的客人吃飯,主人對女傭說:「今天你能不能待晚些才回家?」


  女傭:「當然可以,不過我家兒子若是晚上見不到我,會很害怕的。」


  主人:「那就把他也帶過來吧。」


  那時已經是黃昏,女傭回家拉了兒子往主人家趕。兒子問:「我們要到哪裏去?」


  女傭說:「我帶你去參加一個晚宴。」


  四歲的兒子並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一位傭人。


  女傭開始把兒子關進主人家的書房,可是不斷有客人光臨,女傭有些不安,她不想讓兒子知道主人和傭人的區別、富有和貧窮的區別。後來她把兒子關進主人的洗手間,說這是給他準備的房間。她指著馬桶說,這是一個凳子。然後她再指指洗漱台,說這是一張桌子。她從懷裏掏出兩根香腸,放進一個盤子裏,說:「現在晚宴開始了。」


  盤子是從主人的廚房裏拿來的,香腸是她在回家的路上買的,她已經很久沒有給自己的兒子買過香腸。做這些時,女傭努力抑制著淚水,沒辦法,主人的洗手間是房子裏唯一安靜的地方。


  男孩在貧困中長大,他從沒有見過這麼豪華的房子,更沒有見過這樣的洗手間。他不認識抽水馬桶,不認識大理石洗漱台。他坐在地上,將盤子放在馬桶蓋上,他盯著盤子裏的香腸和麵包,自己唱起快樂的歌。


  晚宴開始的時候,主人突然想起女傭的兒子。他問女傭,女傭說她也不知道。主人看女傭躲閃著的目光,久在房子裏靜靜地尋找。終於他順著歌聲找到了洗手間裏的男孩,那時男孩正將一塊香腸放進嘴裏。


  他楞住了,他問男孩:「你躲在這裏幹什麼?」


  男孩:「我是來這裏參加晚宴的,現在正在吃晚餐。」


  主人:「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男孩:「當然知道,這是晚宴的主人單獨為我準備的房間。」


  主人:「是你媽媽這樣告訴你的吧?」


  男孩:「是,其實不用媽媽說,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會為我準備最好的房間。不過......」


  男孩指了指盤子裏的香腸說:「我希望能有個人陪我吃這些東西。」


  主人的鼻子有些發酸,他默默地走回餐桌前,對所有的客人說:「對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們共進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


  然後,他從餐桌上端走兩個盤子,來到洗手間的門口,禮貌地敲門。得到男孩允許後,他推開門,把兩個盤子放到馬桶蓋上。


  他說:「這麼好的房間,當然不能讓你一個人獨享,我們一起共進晚餐。」


  那天他和男孩聊了很多,他讓男孩堅信洗手間是整棟房子裏最好的房間。他們在洗手間裏吃了很多東西,唱了很多歌。不斷有客人敲門進來,他們向主人和男孩問好。他們遞給男孩美味的蘋果汁和烤成金黃的雞翅,後來他們乾脆一起擠到小小的洗後間裏,給男孩唱起了歌,每個人都很認真。


  多年後男孩子長大了,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帶兩個洗手間的房子。他步入了上流社會,成為富人。每年他都拿出很大一筆錢救助一些窮人,可是他從不舉行捐贈儀式,更不讓那些窮人知道他的名字。有朋友問及理由,他說:「我始終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小心地維繫了一位四歲男孩的自尊。」


※ ※ ※


  「濟人窮者,勿問其所以窮,恐憎惡之心生,而惻隱之心泯矣。」


  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經歷程。憐憫、周濟、尊敬、關懷等舉動,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心表現。如果不是天下最兇狠的人,沒有人會把凌辱孤獨、逼迫鰥寡、欺負老弱幼小當成樂趣的。然而如今在功利社會之下,很多人皆缺乏慈悲心,缺乏關懷情,何以?金錢之蒙蔽,名利之誘惑,金錢名利擺中間,以致無視了本性的良知。


  觀古時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過是說要哀憐孤單無依的人;孔夫子的志願,也不過是說讓老年人得到安心,讓幼小的人得到關懷。善心是很容易生起的,但善事卻是難以做得盡。沒有能力的人,本來就要盡心盡力去做;有能力的人,就更應切實去做哀憐周濟的事,並親切地去完成尊敬關懷的工夫,不可以只是嘴裡說是有心,而沒有實質上的行動。


  是故,勸天下蒼生,金錢名利,適可得而得,不可得勿強求。在金錢名利可得之下,亦要多關懷週遭同胞,以慈悲之愛而慰撫,取之於社會回饋於同胞,則合情理,合本性矣。


轉載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把惡名留給自己

  春秋時代,當了三十年齊國大臣的晏嬰,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左傳》中,頗多晏嬰的記載,比如說,晏嬰經常勸齊景公要愛民,但齊景公卻總是擾民。


  有一次,齊景公強令民工造大台,鬧得齊國民不聊生,眾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嬰出使回來目睹了這一情景,他馬上進言齊景公不要造台,齊景公總算同意了。


  晏嬰不急於回家,而是立即趕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緊幹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嬰罵累了、打累了,這才回家。


  他剛離開​​工地,齊景公的傳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團聚了。民工一聽此令,齊聲歡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興興地趕回家去了。


  晏嬰這樣做,是故意把「賢名」讓給君王,把「惡名」留給自己。孔子對他大為欣賞,說他既糾正了君王的過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義。


  「不獨享功勞,不全推過錯」,再完美的名聲和氣節,都不能一個人獨享,要讓別人一齊分享,只有這樣才不會遭到別人的嫉妒,災害也才能遠離身邊而確保自身安全;再耻辱的行為和名聲,都不能全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也要承擔一些,如此,才可以使自己的鋒芒不過於外露,以便修養品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因為安於卑下,不爭地位,善利萬物,所以誰都喜歡它。


轉載

半分懷疑,半分相信

  曾讀過一則新加坡作者寫的百字小說,題為《梯子》,久久以來一直在回味咀嚼,頗覺其中廣含哲理。


  文中言有位父親,讓他那初學事理的孩子上到梯子上去取樹枝掛住了的風箏,完了後讓孩子由梯子上朝下跳。


  孩子驚恐地說:「我怕摔傷了」。


  爸爸卻說:「你大膽跳吧!有爸爸在下面接你呢!」


  但當孩子跳下時,爸爸卻收回了張開的雙臂,讓孩子重重地摔在地上。


  孩子責備爸爸言而無信。爸爸則說:「我是讓你明白,連爸爸的話都不可信,更何況別人的話呢?」


  接下來他讓孩子再上再跳,孩子說:「我怕你騙我!」


  爸爸說:「你跳吧!這回爸爸不騙你!」


  於是孩子再跳下時,爸爸穩穩地把他接在了懷中。


  爸爸說:「我是讓你明白,爸爸的話可信,別人的話也未必全不可信!」


  這位爸爸以一正一反兩種態度教育孩子,是要達到什麼目的呢?這是因為大千世界,眾生紜紜,並非都是一般模樣。有待人以誠的,有待人以詐的。他是讓孩子從受騙中汲取教訓,保持對人們必要的警惕性。而後來說話算數,又是讓孩子從受益中克服對誰都不相信,對誰都懷有戒備心理的狹隘態度。只有不斷地積累生活經驗,才能提高對世人真偽善惡的鑑別能力,才能避免上當。


  《梯子》一文蘊藏的哲理,正是要引起人們深思,在現實生活中既不要走向左的極端,也不要走向右的極端。


轉載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房子在哪裏

  米蘭陀王非常尊敬有過禪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從禪修中證悟的智能,出言吐語,充滿了慧思靈巧。


  有一天,米蘭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嗎?」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米蘭陀王再問:「耳朵是你嗎?」


  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那鼻子是你嗎?」


  「不是!」


  「舌頭是你嗎?」


  「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只有身體了?」


  「不,身體只是假合的存在。」


  「那麼;'意',是真正的你?」


  「也不是!」


  米蘭陀王經過這些回答,最後問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的,那麼你在哪裡?」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問道:「窗子是房子嗎?」


  米蘭陀王一愣,勉強回答:「不是!」


  「門是房子嗎?」


  「不是!」


  「磚、瓦是房子嗎?」


  「不是!」


  「那麼,床椅、樑柱是房子嗎?」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門、磚、瓦、樑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這個房子,那麼,房子在哪裡?」


  米蘭陀王恍然大悟!


※ ※ ※


  常者:真常也,即是永久不變之意。清靜:即是清心寡欲,以靜其神。常清靜:即是元神作主,常住性的境界,要達此境界,得寡慾以清心,澄心以靜神。清靜經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內心、外形、遠物乃是色界、欲界之謂,身、心、境三者既空,就可兩者皆忘而真性自在,時而可超越三界,悟見性空。


  真空妙有之意,觀見其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是破執之意,是故,不應住於色,不應住於空,不應住於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皆是破執之法也,色相既能空,而性法更須能空。又云:「若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皆是性空、妙行無住之境,既已湛然清靜,就不會受色慾情緣所牽奪,貫通三界。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乃達於真性返本還原之境地也。


摘錄自
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三三章 常清常靜,空身心性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總統的誠信

  福克斯是猶太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做人的原則是誠實守信,正是這樣的人格品質,使他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並且從一個普通的推銷員逐步成為一個國家的元首。


  一次,福克斯受邀到一所大學演講,一個學生問他:「政壇歷來充滿欺詐,在你從政的經歷中有沒有撒過謊。」


  「我在從政的過程中從沒有撒過謊。」福克斯說。


  話音剛落,大學生們便在下面小聲議論開了,有的還輕聲笑出來,因為每一個政客都會這樣說。


  他們總是發誓,說自己從來沒有撒過謊。


  福克斯並沒有生氣,他對大學生說:「孩子們,也許我很難證明自己是個誠實的人,但是你們應該相信,誠實依然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它時刻在我們周圍。我想講一個故事,也許你們聽過就忘了,但是這個故事對我卻很有意義。」


  有一位父親是一個農場主。


  有一天,他覺得家後面的亭子已經很破舊了,就請來了一些工人,讓他們拆掉它。


  他的兒子對拆亭子的事很感興趣,但得馬上動身去學校了,於是對父親說:「爸爸,這座亭子等我從學校放假回來再拆好嗎?我想看看你們怎麼拆掉這座亭子。」


  父親答應了,可是,等孩子走後,工人們很快就把亭子拆掉了。


  孩子放假回來後,發現舊亭子已經不見了。


  他悶悶不樂的對父親說:「爸爸,你答應了我,等我回來後再拆亭子,可是你卻沒有做到。」


  父親驚異的看著孩子,過了好久才說:「孩子,爸爸錯了,我不應該騙你。」


  這位父親把工人重新請了過來,讓他們在原地造一座和原來一樣的舊亭子。


  亭子造好後,他將孩子叫來,然後對工人們說:「請你們現在把它拆掉。」


  福克斯說,這位父親我認識,他並不富有,但是他在孩子的面前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學生們聽後問道:「能夠告訴我們這位父親叫什麼名字嗎?我們希望認識他。」


  福克斯說:「他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的兒子還活著。」


  「他的兒子一定是個誠實的人,那麼現在他的兒子在哪?」


  福克斯平靜地說:「他的兒子現在就站在這裡,就是我,以色列總統福克斯。」


  接著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願意像我父親一樣對待這個國家,對待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


  話音剛落,台下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 ※ ※


  信者必誠而行之有實,足以重付也。子曰:「言而無信,未知其可也。」一個人不守信諾,不知道他如何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人重在守信,「信用為誠實之本」,無信者人人鄙視之。


  曾子曰:「與朋交而不信乎?」朋友有義,貴在守誠,信守言諾,舉手投足之間,皆充滿誠實信譽,人格因此產生,人人皆遵重欽敬。子曰:「言而不怍則為之難也。」一個輕視承諾,對於本身所說過的話,答應過的事,從來不肯去認真造作,從來不負責任,若要將事情託付給他,恐怕很難去實現吧!因為對於本身所講過的話,有時事後,加以否認強辯,又怎麼肯真心做事呢?又對於答應過的事,從來不認為應該我必須去做,如此將大事交由這種人,恐怕也很難有實踐及完成的一天也。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民,未信以為戾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一個仁德高尚,操守深重的仁人君子,在其位者,上需事君,下需統民,在本身尚未取得全民的信任時,千萬不可使人民勞動,以免被認為苛政暴虐,則將怨聲載道,擾民不安也。在未取得上級的信任時,千萬不可任意說出上級有缺失之處,將會被認為是謗誹,而加以怪罪,因為本身德性不彰,又不守信諾,更未落實曾經允諾之事, 因而致失信譽不得眾望。故君子重信諾,言出必行,難行必不言,既言之,則能盡美力實踐之,以衛護信誠也。


摘錄自
歸真罡-第十八章 信誠

少女情懷

  中午去吃麵,點了一碗餛飩麵,然後在餐廳的中央位置坐了下來,剛要吃,手機響了,因為餐廳裡太吵,便到門口去接。


  等我接完電話回來,我的座位對面多了一個男生。


  可能是餐廳裡沒位子了,才坐到我這邊來的吧!我也沒多加理會,端起餛飩麵就吃。


  突然間,我憑著少女特有的敏感,覺得那個男生的一雙眼睛緊盯著自己。


  說真的,我對自己今天的打扮是很滿意的!


  稍微化了一點妝,長髮飄逸,身材婀娜,又穿了昨天剛買的一套新款時裝,站在馬路上就是一幅美麗的風景。


  我心裡暗想,現在的男生都這麼色,看到美女就發呆,像丟了魂似的,我倒要看看他長得怎麼樣。


  猛然一抬頭,正好和他的眼神相遇,他可能沒想到我會這樣看他,眼神忙亂地躲開,一副猝不及防的樣子,臉也有一點紅了。


  沒想到是個帥哥,而且還會害羞,這樣的男生現在恐怕不多了。


  我端正了一下坐姿,盡量保持優雅的吃相,吃了幾口就用餐巾紙輕輕擦一下嘴唇,並借此機會快速地偷看帥哥一眼,那個帥哥還在看著我,而且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我再一次偷笑,他是想跟我搭訕吧!看他靦腆的樣子,真好玩!


  萬一他真的跟我搭訕,我要怎麼應付呢?


  我正暗暗盤算的時候,帥哥終於開口了……






  「小姐!妳吃的這碗餛飩麵是我吃過的,妳的那碗在前面那張桌子上……」


轉載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姻緣本是上世的積累

  過去有個人曾遊歷南岳衡山,走到山林幽深處,看見有位女子依靠著山石坐在花叢下。這人熟悉成公智琼、杜蘭香等天降仙女的故事,他那肯錯過這個機會?於是急忙湊上前去,與那女子糾纏不休。


  那女子卻用絹扇遮住臉說:「我和你毫無緣份,你最好別靠近我!」


  這位朋友往前湊了湊說:「緣份是從原因中種下的,我們難道不能現在開始種下這個原因嗎?」


  那女子說:「姻緣本是上世的積累,男女相愛,還得兩相情願。這又不是種莊稼,你想種什麼,就種什麼。」


  說完這話,那女子的身形忽然隱隱約約,一會兒功夫,就消失不見了。


  若論男女之間的情欲之緣,這女子的說法還算是正確。至於人世間種種的恩恩怨怨,往往是一個人想怎麼干就怎麼干,這就另當別論了。


※ ※ ※


  人與人之關係中,最普遍帶有前世因果的即是夫妻關係,無論是白頭偕老之婚姻,或是非終生婚姻,甚至有些露水夫妻、一日之緣,都與夙世因果業力有關。


  婚姻因「緣」而生,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有影響力、感應力、親和力而引生之緣份,而一樁婚姻,往往需要經過數世緣份之培育,有者則是幾世情緣與今世數個機緣而結合在一起。


  有的婚姻是「夙世緣報」,有者屬「當世緣報」,「當世緣報」即是當世結緣,二個人(靈魂體)彼此產生親和力而相知相惜所產生婚緣。


  「夙世緣報」,其一乃是夙世中二個人(靈魂體)有吸引力、震撼力、親和力,今世二人相遇,熟悉感油然而生,從而產生婚緣。另一種乃是二個人夙世中互有虧欠,來世為了彌補這些虧欠,今世相遇,不但性情不相衝突,還相容互補而產生婚緣。


  有的夫妻,不僅相貌相似,還因隨著天長地久,彼此外觀愈來愈神似,如此有夫妻之相的姻緣,多為相處良好的好姻緣。一般而言,夫妻之關係多感性,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這種感覺即是靈魂體的相互感應。


  緣有「善」緣、「孽」緣之分,善緣之夫妻,彼此會有心靈溝通、心靈感應,這種善念存在於他們靈魂裡、骨髓中。而孽緣之夫妻,容易莫名奇妙的產生疙瘩、彆扭,前一刻才相安無事,下一刻就因芝麻小事而起摩擦,甚至爭執不斷。


  其實,任何一對男女之婚緣,皆有其「善」的回報,若結婚後,不繼續培養這種「善」回報,則「善」回報完成時,婚姻就容易破裂,故若要維持一個和樂之家庭,就須注意培養這種業緣,製造新的「善」回報,婚姻方能和諧至老,且老而恩愛彌堅也。


摘錄自
「自然之道」-第十八章 夫妻情緣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愛不是「理所當然」

  上了一天班,回到家裡,丈夫只會粗聲粗氣的說:「飯煮好了沒?我餓死了。」對妻子的忙碌辛苦視而不見。


  有一天,丈夫帶著未婚獨居的男同事回家,同事一進門,妻子接過兩人的公事包和外套,丈夫還是老話:「飯煮好了沒?」


  同事卻說:「大嫂,對不起,麻煩你了。」


  看到一桌熱騰騰的飯菜,同事感動的差點掉下淚來:「一回家就有熱飯、熱菜可吃的感覺真好!哪像我,每天回家都只有冰冷的牆壁迎接我。」然後埋頭拼命吃菜,彷彿一輩子都沒吃過飯似的;對妻子的手藝讚不絕口,一盤簡單的炒青菜都被他說得像什麼山珍海味;妻子眉開眼笑,不斷的夾菜給同事,還說:「請用。」老公反而被冷落一邊。


  吃完飯,老公照例拍拍屁股,想移到客廳沙發看電視、聊聊天,正想開口叫妻子倒茶;那個不識好歹的同事,竟然幫忙收拾碗筷,還不忘跟妻子道謝:「大嫂,謝謝您費心做這麼豐盛的晚餐請我;這些碗盤我來洗就好。」


  妻子當然不會讓客人洗碗。這時,丈夫說:「泡茶。」雞婆的同事居然說:「大嫂,您告訴我茶葉在哪裡,我自已來就好。」


  同事走了之後,妻子一邊洗澡一邊唱歌。


  丈夫問:「你為什麼那麼高興?」


  妻子說:「我煮了十幾年的菜給你吃,你從來也沒有跟我說一聲謝謝。吃完飯不但不幫忙洗碗,還要我泡茶侍候你。你看看你那個同事多懂事。」


  老公回答:「因為他第一次來我們家啊,因為他不認識你啊,你等著看好了,看他結婚之後,會不會跟妻子說謝謝!」


  為什麼?為什麼面對至親的人,我們總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禮貌和感謝?


  妻子為什麼一定要煮飯?因為那是她的工作、她份內的事?


  因為她愛妳。


  丈夫為什麼要辛苦工作受到老闆指責、剝削仍然不敢辭職?


  因為他愛你。


  愛不是理所當然,愛是得來不易。有人說,女人最傻,只要你給她一句讚美、一句感謝,她就會無怨無悔的為你做牛做馬。其實男人也是。在家的時候,放一缸熱水,接過他沈重的公事包,跟他說聲:老公你辛苦了。那他在上班時即使受到再大的委屈,也會忘的一乾二淨。只是一句讚美,只是一句「請、謝謝、對不起」,生活多了多少甜蜜和安慰?下一次,別忘了對你的愛人說:謝謝你。


  幸福的長相就是:一句平凡的話語,卻有著神奇的力量。


轉載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喜歡,不一定要靠近。

  那天,看中央電視台的藝術人生欄目,被採訪的主人公是我國著名的電台播音員雅坤。當那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雅坤老師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再次衝擊我的耳鼓,「觀眾朋友,八點半到了,歡迎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綜合文藝節目'今晚八點半'……」


  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由於我還是一個剛滿十歲的少年,那時電視還不普及,所以一台半導體收音機曾陪伴我度過寂寞的童年,雅坤老師的聲音也成為我最熟悉的「朋友」。在我的想像裡,雅坤老師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她,清晰的是我把自認為最美麗的女性形像都加在了雅坤老師身上。


  然而,二十年後,當我第一次從電視上看到雅坤老師的時候,我在驚喜之餘仍有一絲失望,畢竟真實的她和我想像中的她存在一定的差距。也難怪雅坤老師自己說,她最不願意面對電視的鏡頭,她最願意面對的還是話筒,是聽眾而不是觀眾。我完全能夠理解雅坤老師的心情,因為她知道,她是用自己的聲音「認識」了億萬觀眾,觀眾最熟悉也最認可的還是她的聲音。


  前不久,參加一次筆會,文友來自五湖四海。當大家一一自我介紹時,我和身邊的文友幾乎都不由自主地驚叫起來。因為,當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作者真的就在眼前時,我們怎麼也不會相信,能寫出青春美文的作家竟是年近花甲的老人,文筆老辣的雜文高手居然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而寫出大量純情詩歌的卻是一位滿頭白髮的大媽。我們互相善意地取笑,內心卻別有一番滋味。


  是的,也許我們都有一個思維定勢,都願意把自己的想像強加在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上,並且深信不疑,一旦真相大白,我們難免失落。這是想像帶給我們的一份美好,也是想​​像帶給我們的一份殘酷。人們常說,看景不如聽景。事實上,是因為我們在看景以前就賦予了太多的想像。


  至今記得一個頗有意味的故事:有一位火車司機,多年在一條鐵路線上駕駛,每每經過一個村莊的時候,他都會看到一位身材優美的女子佇立在村邊,眺望著火車,有時候還向火車揮動著一條紅色的紗巾,火車司機也揮動帽子向她示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火車司機就要退休了,他終於決定要看看那位女子。當他終於站在女子身邊的時候,他才知道,女子是一位雙目失明的盲人,每天當她聽見火車經過的時候,都會向火車揮動紗巾……老司機的夢圓了,卻也碎了。


  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在你擁有的剎那,其實已經失去。如果你真的喜歡一種文字,那麼就好好地品讀吧;真的喜歡一種聲音,那麼就好好地傾聽吧。


  喜歡,不一定要靠近。


轉載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乾隆三年夏天,獻縣修築城牆。幾百個勞工把舊城牆的破磚扔到城下,城下則有幾百個勞工用籐筐搬運。飯燒好了,就敲鑼子為號,大家聚在一起吃飯。


  在吃飯時,勞工辛五告訴別人:「剛才運磚時,我忽然聽到耳邊有人大聲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知道嗎?』回頭卻什麼也沒看到,真是奇怪!」


  飯後大家又一起干活,亂磚像冰雹一樣紛紛落下,一磚正好打中辛五,腦殼崩裂而死。大家驚叫尋找,卻找不到扔磚的人。官府也無法審理,只得責令工頭拿出一筆錢,將辛五殮葬了事。


  辛五前生欠扔磚人的命,而工頭前生則欠辛五的錢,因果相連,現在總算相互報應了。假如沒有鬼神先告知,還以為這是一個偶然發生的事件呢。


※ ※ ※


  「因果」之定義,簡而言之,即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其一旦種下因業,必將遭致果報。但是因果之業因,有兩大主軸架構,乃至依其因緣而成熟形成果報。


  一、乃係冤親之報業。所謂冤親:泛指債主、冤欠。而其形成之因緣,簡單明瞭,即是你所造作之事,害其致死。易言之,即是人命債,當然此一人命債之業因,不論是有心、或者無心,只要是造成人命債,即會形成冤親之因果。


  二、業障。所謂業障:是相對造作之過錯、或罪惡,並沒有害人致死;但卻是廣泛之累積,猶如蛛網千頭萬緒,糾結盤錯,形成阻障之業力。譬如:人之一生常喜拈花惹草,因此積聚成淫業之業障;譬如:人之一生,常好殺生,不論是口腹之欲,或求進補、健身,乃積聚成殺業業障;或者為富不仁,盛氣凌人,迫害無辜;為官循私枉法、貪贓、受賄;甚至為醫不存濟世仁心等。每一事件雖輕於未害人命,但卻積重數多,乃形成業力--即謂之業障。


  眾生在生命過程中,遭遇因果報業,是絕對難以避免,因為此生命存在,即是在了結因果。故在今生所遭遇,即是累世所造作諸因業之報象,但是在因果成熟討報之際,冤親絕大多數直接干擾受報之人心神、與身體。而業障之報象,因其屬輕而廣泛,故多會干礙受報者之事業、運途,甚至婚姻緣機等等。乃緣於其特性如蛛網般覆罩干礙受報人,但其能量,輕於冤親,故僅能討報於受報人之身外。


  唯,因果有一鐵律,即是不種因,不得其果。故冤親討報,僅可及於受報之人,若拖累其他人,不論是受報者之至親,亦不可逾越討報;業障之干擾,亦如是。


摘錄自
因果輪迴業報-第十八章 因果牽緣定義明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少時如意,老見蹈踐。

  過去,印度有一婆羅門教徒聚集的村落,村內有五百多戶人家,並有五百位年少梵志。少年們年輕氣盛,為人驕慢,不僅目無尊長,且出言不遜,自恃甚高。


  一天,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聽說,瞿曇沙門自稱是佛,通達一切世間、出世間的道理,沒有人能勝過他呢!」


  「真的嗎?我不相信!我們何不辦一場齋會,趁此因緣和瞿曇辯論一番,這樣就可以知道傳言是否屬實,甚至還可以讓他無地自容呢!」


  因此,五百年少梵志準備了豐盛的齋飯,請世尊前來應供,世尊也慈悲地接受他們的請求,希望藉此因緣度化他們。於是,世尊帶著弟子來到婆羅門村,接受年少梵志的供養。


  當時,村子裡正好有一對老夫婦在路邊乞食,佛陀知道他們原本非常富有,而且還做過大官,於是故意問年少梵志:「你們認識那對乞食的長老梵志嗎?」


  「當然知道呀!他們原本是國王的大臣,有無數的財富呢!」


  「既然他們曾經財富無數,又為什麼現在必須乞食維生呢?」


  「因為他們不懂節制,任意揮霍,將家產敗光,所以今日才淪落為乞丐啊!他們是自作自受。」


  佛陀告訴年少梵志:「你們不也是如此嗎?不僅自恃甚高,甚至不懂得禮敬長上。要知道世間有四件事情是要謹慎小心的,如果能夠注意,自然就能福德具足,免離貧窮,不會像這對夫婦一樣落得貧困的下場。」


  佛陀接著說:「哪四件事呢?第一、年盛力壯時,切莫驕慢;第二、年老時要精進,不貪婬欲;第三、有了錢財珍寶,要常行布施;第四、要親近善知識,接受別人的忠告與勸導。像那對行乞的老者,就是沒有做到這四件事,以為世間一切都是恆常不變,有了錢就永遠不會變窮,沒想過成敗是在一瞬之間,一旦家產耗盡,就像池中的天鵝,死守枯竭的池子,永遠也抓不到魚。」


  佛陀告訴年少梵志:「你們應當要知道,若能在人生中的四個時期精進行道,則能免離一切苦難:第一、年少有勢力時,第二、富貴時,第三、得遇三寶能種福田時,第四、思惟萬物無常,聚散離別時。如果能把握這四個時節因緣,努力修行,則能所願皆得,道業也能成就。」


  於是佛陀說了一首偈語:


  「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當學然意燈,自練求智慧,離垢勿染污,執燭觀道地。」


  佛陀說完此偈,舉身放大光明,普照大地。五百年少梵志頓時心開意解,頂禮佛足,願為佛陀座下弟子。世尊慈悲應允,說道:「善來比丘,袈裟自著,鬚髮自落。」而這五百位年少梵志也應時成就羅漢聖果。村民們聽了佛陀的開示後,亦法喜充滿,決心遵照佛陀的教誨,奉行正法。


※ ※ ※


  世俗云:但見千年樹,罕聞百歲翁,可見人生之短暫,倏忽即逝,所以大家應該珍惜身體,把握時問,趁今尚存之時,瞄準正確方向,預為將來舖路。世人應知,時間一分一秒地減少,人生歲月催人老,若是一步行錯,則是盤盤皆錯,一旦年老體衰,恐難有平坦之路可行矣!所以為人之道,應珍惜時間,立善為本,舉凡福利人群,幫助貧困等等善舉,必須利用年輕力壯的大好時光,好好奠下自己未來之前途,開創自己之樂園。因為助人終究還是助己,出一分心力,必得一分善果,人累世積來之惡因和孽業,若無善德善功之彌補,永難清淨,永遠陷在自造之孽緣中痛苦不息。


  現今一般世人,把不喜歡做的事,往往藉著:「沒時間」一句話,就托辭推卸掉,世人應知,儘管今天是科技昌盛的時代,講究的是快速和績效,但這種現象,乃是要提昇人類生活的層次面,希望藉此績效之提昇,使人類物質不虞匱乏之下,能有充分的時間來修身養性,利用工作之後多餘的時間,發揮人類的善性,而謀福群生。可惜世人諸多不明,反而因物質科學之發達提昇,卻沉迷於酒色物欲,迷失了本來之善性,自造了痛苦之地獄。人總希望有個幸福美滿的生活環境,但這幸福人生乃須自己雙手來開墾拓展,祇要你珍惜任何一個行善之機會,隨時隨地都有助人之愛心,相信,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都會因自己之善念善行,而換來如意美滿的樂園。痛苦的世人們,不訪暫把苦悶煩惱之瑣事拋開,施捨你的愛心,奉獻你的力量,必有意想不到的美景出現,何不姑且一試?


  奉勸天下蒼生,莫再以「沒時間」來作托辭,時間運用得當與否,關係著世人未來之幸福與痛苦,不可不慎。時間是人的生命,沒有時間的人,就沒有自己的存在,那麼人生尚有何益?希望天下有智之士,把握時間,珍重身體,人人日行一善,大家互相勸勉,則不但社會祥和安樂,自己亦因此得到善果,是謂:助人助己之真諦也。


摘錄自
儒宗寶典第四卷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點心

  德山宣鑒禪師是四川人,早歲出家,便博閱律藏、精通金剛經,著有一部「青龍疏鈔」,時人都稱他為周金剛。


  他聞聽南方的禪宗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認為絕不可能,氣憤地說:「修行人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尚且不能成佛,為什麼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說『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我要去搗毀他們的巢穴,掃除他們那些敗類,以報佛恩。」


  於是,德山便挑著一擔註疏金剛經的青龍疏鈔離開了四川,走到湖南灃陽,正肚子餓時,看到一個賣餅的老太太,於是就放下擔子向老太太買餅作點心。


  老太太看了他一眼問:「你這個擔子挑的是什麼東西啊?」


  德山答:「金剛經青龍疏鈔。」


  老太太一聽是金剛經,便對德山道:「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我施予點心;若答不得,我這餅也不賣給你了。」


  德山說:「老人家,你請問吧!」


  老太太說:「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你要點的是哪顆心?」


  這麼一問,把德山給問愣住了,弄得啞口無言。就這一問,德山的銳氣就挫掉了一大半。


  老太太說:「對不起啦,點心不能供奉你了,請到別處去買。」


  德山遂問:「近處有什麼宗師?」


  老太太:「五里外有龍潭和尚。」


  德山只好餓著肚子直往龍潭,跟隨龍潭禪師參學。


  有一天夜晚,德山站在龍潭禪師身側,久久不去。


  龍潭禪師說:「夜深了,你該下去休息了!」


  德山向外走了幾步又回來說:「外面太黑,學生初到,不知方向。」


  龍潭禪師拿了檯蠟燭點亮了交給德山,正當德山伸手去接時,龍潭禪師突然把蠟燭吹熄。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來,向龍潭禪師頂禮膜拜。


  龍潭禪師問道:「你見到了什麼?」


  德山回答道:「從今以後,我對天下所有禪師的舌頭,都不會再有所懷疑了!」


  第二天,德山禪師遂將疏鈔取出焚燒,曰:「窮諸玄辯,若一毫致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你見到那顆心未?


※ ※ ※


  禪悟是習禪者重要的課題,也是見性發慧的契機。


  禪的所謂「悟」,在一般習禪者而言,是神秘而不可及的。


  禪家大多不願談禪悟的理由有二:


  一、「悟」是沒有定法的,是般若(智慧)的活動,沒有形式,沒有性狀,也沒有色相,是無法以言語來加以詮釋的。「悟」一旦可以言釋,必受限定,無法完全解釋這千變萬化的精神世界。


  二、「悟」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圓滿的自處與回應之道,是即知即行的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實體性,非知性的概念和知識。


  所以,禪家認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傳遞的東西,在精神上是不容易改變氣質與解除煩惱,惟有做到「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的境界始可也。


  禪家所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說明「悟」這件事與文字無關,是內在自發性的自我省悟的過程。並不是以言語來解釋可體會的,必須不斷的參契,由小悟而大悟,由大悟而澈悟,完全解脫惱障與知障而如如自在。


摘錄自
禪-第廿三章 禪 悟(一)

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不成熟的愛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格姆(E.Fromm)在他的名著(愛的藝術)中有這麼一句名言: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而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一個人付出的愛是不是成熟,從他最原始的動機與表達得到驗證。


  如果是基於需要(例如:因為我孤單、寂寞,所以我需要你陪我與安慰),那麼他所說的愛其實不是真愛,而是一種條件的需索卻假冒愛的名義。


  這假愛的鑑別非常容易,就是當他的需求已得到滿足。(例如:因為你的陪伴安慰,他已不再感到寂寞),便會對你的存在覺得多餘與厭煩。


  所以,當你的情人打電話給你,訴說他見不著你的日子真是茶不思飯不想,而求你趕過去給他看看的時候,你且慢高興,因為說穿了,他只是要你去給他下飯罷了!他只是需要你,那裡是愛你呢!


  而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自由付出,所謂需要,其實只是一種邀請:他需要一個人和他共同完成這樁愛的事實,所以他對你提出邀請了。


  而這樣的真愛也很容易鑑別,就是當你對他的邀請婉拒甚至只是沈吟的時候,他立刻就能尊重你的意願而停步,而不會死追活纏,非要你答應才甘心。


  何以故?只因他並不是荏弱的人格需要你去支持,而是秉其人格的獨立堅強,願邀你分享他生命的美好時光。


  因此我們說愛的第一要義就是自由,這一方面是指愛的付出應當基於自由意志,而別無潛在的陰暗動機。


  一方面則是指對對方人格自由的充分尊重,而不在付出的愛上面附帶有渴想、期望、要求乃至逼迫的壓力。


  而真的相愛是一種愉悅甜美的經驗,而不是互相剝削的債務。


  但許多情人的相處卻總是從無私的愉悅始,而以沈重的負擔終。


  情人總忍不住想用對方的束縛來保障自己的安全,卻不知只會帶來更多的煩憂。


  而一個願意對方完全自由的人,又有誰捨得離棄?


  只是道理雖然簡明,當事到臨頭,總是不容易做到罷了!


  有人問:「你為什麼喜歡一個人?」


  我只能夠說出為什麼不喜歡一個人,卻說不出為什麼喜歡個人。


  喜歡一個人,是一種感覺。


  不喜歡一個人,卻是事實。


  事實容易解釋,感覺卻難以言喻。


  愛情是忽然有一個人,我們覺得一見如故,很想靠近他,我們的內分泌忽然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想擁抱他。


  以後,無論快樂或哀愁,我們也想不起當初為什麼愛他。


  只有當我們不愛一個人時,才會找出不愛他的原因,因為我們開始挑剔。


  任何一個人,只要你去挑剔,一定找得出缺點。


  越去挑剔,缺點越多,我們便可以說出為什麼不喜歡他。


  我們想買一件衣服時,即使發現他有小小瑕疵,埋怨幾句,也肯將就,因為只有這一件,而且我們太喜歡它了,瑕不掩瑜嘛!


  假使我們根本不想買那件衣服,它的小小瑕疵便是致命傷。


  我們更會努力地找出其他缺點,譬如質料不夠挺,顏色太鮮豔,向售貨員證實,我們不是隨便來逛逛的,我有認真考慮過的呀!


  分手可以有很多原因,結合卻只有一個原因,原因就是:不需要原因!


轉載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上天為什麼不獎賞好人

  一九六三年,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只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


  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天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天遺忘了。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天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千封。


  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的心情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些提問。


  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


  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了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夕之間名揚天下。


  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儀式後,新娘和新郎互戴戒指,也許是他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


  總之,在他們互戴戒指時,兩人陰錯陽差地把戒指戴在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情節,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經夠完美的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把戒指用來裝扮左手吧。


  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句幽默的話,讓他茅塞頓開。


  右手之所以成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了。


  同理,那些有道德觀的人之所以經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


  後來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上天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


  同理,上天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天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


  前不久,一位中國人意外的發現了這封信,讀後,他通過國際互聯網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網頁上留言:「中國民間有一句古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經對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 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


※ ※ ※


  世間百行百業,人人各得生活,榮華富貴,貧窮孤寡,難於枚舉,皆由因果而憑藉各人命運之差別也。奈何世人若逢坎坷運,走下坡,必有怨言曰:上天不公平!人生病痛苦磨較多於健康而嘆曰:上天不公平!有孤寡者,自艾曰:上天不公平!嗟乎!上天乃一慈悲之大慈父,決無二心也!


  自古以來,於靈霄寶殿中,有懸「一」字大匾額可證明:天無二心。蓋是凡人錯解其意,不明真理,常聞千算萬算不如天一劃,其意思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說還可對其一二,其實不然矣。其一劃是表示天無二心,最公平之意也,何哉一劃之上即天,下面即地;又曰,進一步天堂,退一步地獄之意,由天下黎庶,自行選擇,往上或退下,如認真了解其意,自然就知上天是否公平,何用怨天而尤人乎?


  奈何世人,一心昧理,一意怨天,奈天不由人,天天怨天恨地曰:天地不公!其實自己之錯,不知自覺。上天愛民如子,焉有偏坦之理乎?愚智也!富貴貧賤,乃由命不由人,若安分守己,天不絕人之路矣。上天至公至正,世人省察無誤,怨言自消,希世人思悟之!


轉載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勤修五倫

  大勢至菩薩  降


  吾見諸賢生及眾善信所操煩者,除了病痛、錢財外,就是煩惱家庭、親人、工作.....等,問題皆在「五倫」的範圍之內。但凡人只祈求他人的改變,卻很少想到「為何自己會遇到這些情況」?吾今夜便以「勤修五倫」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勤修五倫」


  古時,有一市場之菜販,每日在熱鬧的市場販售各式各樣之青菜,很多青菜都是菜販的老媽媽自己種的,老媽媽拿給兒子賣,希望增加兒子的收入。兒媳婦也沒閒著,每天協助清洗,整理蔬菜,也在市場協助招呼客人,一家人合作無間,雖無大富大貴,倒也其樂融融。


  有一天,菜販一早即到市場準備開始一天的買賣。媳婦因在家協助婆婆整理青菜,尚未到市場幫忙,菜販見青菜尚未全部擺放好,心裡不禁開始著急起來,便叫兒子回家幫忙並催促媽媽趕快到市場來。


  誰知,半個時辰過去,仍沒見到太太來幫忙。這時,緊張的菜販不禁有點動怒了,忍不住嘀咕責怪太太。又過了半個時辰,仍不見太太前來,菜販終於氣呼呼跑回家,想找太太詢問:「為何遲遲不去市場?」


  一進家門,家裡靜得不見半個人影,菜販一看心裡有點納悶,卻忍不住責怪家人偷懶,躲起來不幫忙。後來菜販跑到田裡找家人,才看到散落一地的青菜及工具,心裡猜想:「發生什麼事了?連東西都不收,人就不見了。」


  後來看到附近的田裡有位老翁在除草,菜販趕忙走向前去詢問:「有無見到我的家人?」


  老翁告訴他:「你的母親跌入水溝,你的老婆和小孩帶她去給大夫看了,情況似乎不太樂觀。」


  菜販聽了老翁的話,才驚覺事態嚴重,趕緊找家人去。


  事實上,吾觀世俗之修子或眾生,與故事中的菜販可謂「半斤八兩」。當生活順遂時,對周遭的親眷並無「感恩心」,常覺得家人的辛苦付出理所當然,可是一旦環境不再順遂,便開始怨天尤人。其中被理怨最多的,首先是與汝等朝夕相處的親人,其次是工作職場的上司、同事,最後連大環境或不相干的路人,都有可能是汝等不順遂的藉口,俗話說:「失敗的人為自己失敗找藉口。」一點都沒錯。可是吾觀多數生活順遂的眾生,卻將成功歸功於自己。


  諸修子需切記,人生不如意時,就是磨鍊汝等在「五倫」上修持的成敗。例如:公司出現人事方面的狀況時,就是在考驗汝等在「君臣」之道是否堅忍及富有智慧。家裏夫妻不和時,就是對汝等在「夫妻」之道的考驗。而孩子叛逆,桀傲不馴時,就是在考驗汝等的「父子」之道。當兄弟不睦意見相左時,則是考驗汝等「兄弟」相處之道。而出門在外有友朋之相助,則汝等必能工作或事業順利,如果缺乏貴人,身邊盡是損友,則是考驗汝等的「朋友」之道。


  所以,順遂的人生,是因為累世的福德俱足及功德的累積。但人生如果在「五倫」各方面皆滿足,則無考道之機。只要常懷「感恩心」,感謝親人友朋之關懷與付出,不管周圍的人如何折磨汝,「吃苦當吃補」終會解決所有紛紛擾擾,除了解脫夙業糾纏,也能使汝等「道業精進」、「消災解厄」。諸修子也要以此道理,度化善信大德或有緣人,使家庭變得融洽,工作變得愉快,社會能更加祥和,國家更有活力,世界也會更加和平。今夜,吾之訓言雖淺顯,但行之不易,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能確實遵行之。可,吾退。


摘錄自
全真月刊第84期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沒上鎖的門

  鄉下小村莊的偏僻小屋裏住著一對母女,母親深怕遭竊總是一到晚上便在門把上連鎖三道鎖;女兒則厭惡了像風景畫般枯燥而一成不變的鄉村生活,她嚮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過收音機所想像的那個華麗世界。


  某天清晨,女兒為了追求那虛幻的夢離開了母親身邊,她趁母親睡覺時偷偷離家出走了。


  「媽,你就當作沒我這個女兒吧。」


  可惜這世界不如她想像的美麗動人,她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墮落之途,深陷無法自拔的泥濘中,這時她才領悟到自己的過錯。


  「媽!」經過十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拖著受傷的心與狼狽的身軀,回到了故鄉。


  她回到家時已是深夜,微弱的燈光透過門縫滲透出來。她輕輕敲了敲門,卻突然有種不祥的預感。女兒扭開門時把她嚇了一跳。


  「好奇怪,母親之前從來不曾忘記把門鎖上的。」


  母親瘦弱的身軀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樣睡著了。


  「媽……媽……」聽到女兒的哭泣聲,母親睜開了眼睛,一語不發地摟住女兒疲憊的肩膀。


  在母親懷裏哭了很久之後,女兒突然好奇問道:「媽,今天你怎麼沒有鎖門,有人闖進來怎麼辦?」


  母親回答說:「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來進不了家門,所以十年來門從沒鎖過。」


  母親十年如一日,等待著女兒回來,女兒房間裏的擺設一如當年。這天晚上,母女回復到十年前的樣子,緊緊鎖上房門睡著了。


  沒有上鎖的門,


  家人的愛是希望的搖籃,


  感謝家的溫暖,


  給予不斷成長的動力。


※ ※ ※


  百善之中,「孝德」居於第一位。


  竊思人生在世,自呱呱墜地以來,父母為其受盡多少辛勞,父親在外辛勤工作,為家庭圖一個溫飽,凡是兒女喜愛之物,無不是竭盡所能的給予供應。有時候在半夜裡,兒女不肯入睡,父母亦須哄弄至兒女入睡才罷休,在兒女身上耗費許多時間。若是兒女身體有所微恙,父母在工作中,心常無法安寧,神識常愁憂,非常不容易的將兒女拉拔長大,供給教育,並且不奢求兒女能有什麼回報,只願兒女「平安、快樂、幸福」,自己就算再辛苦些,又有什麼關係?


  而今父母眼中之寵愛兒女,已然各個長大成人,有些在社會上各自擁有一番天地,各自在職守的崗位上立有一席地位,從此正是開始要回報父母之時候,有人選擇奉送精緻飲食,讓父母餐飲無憂,營養充足;有人則予父母精美的衣物,讓父母可以在鄰里間與人比擬又威風又有面子;有人則是經常帶著父母前往各地遊覽。有人雖然無法長期供給父母華麗的衣服及美食,更不用說是各地旅遊了,甚至連佣人都請不起;但是卻能將秉持一顆至誠的孝敬之心,對於父母之交待事項,絲毫不敢違背也不敢馬虎,若是父母有些什麼要求皆能夠盡力去完成,父母有什麼需要都會盡力去使父母獲得滿足,並且能夠早晚都向父母問安,進出家門或臨時有事,及有公務必須遠赴遠地時,亦能如實報備於父母,讓父母隨時知道自己的所在,以備家中臨時有急事而聯絡方便,並且能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憂愁、煩惱,這就是「孝德」的所在也。


  尤其是在末法時期,詐騙手法昌盛,並且日新月異之期,讓父母如實掌握自己的行蹤,方能避免父母親因一時受到欺詐又無法連絡上兒女,誤以為兒女真的落入惡徒的魔手,而平白損失錢財,乃是為人兒女應遵守之原則也。適時讓父母明白自身目前所在位置,乃是為人兒女對父母之恭敬行為也。


摘錄自
修身養性-第三十六章 敬親順親【二】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人不勝天

  有一天,北魏發生乾旱。南安王王楨(王子楨)在鄴城的神廟祈雨。


  王子楨告訴廟裏的神明說:「如果你在三天內不下雨,我就要用鞭子懲罰你!」


  他請雨沒有靈驗,就鞭打神像一百下。當月,他因背部長了一個毒疽而暴斃。(《北魏書》景穆十三王傳)


  許止淨先生說:「相信有神靈,才去從事祈禱,自然應該本著至誠恭敬,以期感動神只,獲得應驗。況且鬼神惟德是依,更須懺悔業障,施恩惠於百姓。因為人民是神的主人,上天十分看重人民的行動和心聲,所以人民和睦則歲收豐碩。王子楨不但不自我反省和修正,更以祈禱來侵淩和破壞鬼神,像他這種肆無忌憚的小人,應該很快受報應!」


※ ※ ※


  「人定勝天」一語,世人曲解,認為人之智慧與能力一定可以勝過天。因為現世之人,能製造太空船、火箭上太空、登月球,可以征服太空,所以認為人一定可以勝天。


  殊不知,天生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人亦萬物其中之一,人怎能勝天?現世雖然科學文明發達,已進入太空時代,上太空、登月球,但人之智慧與能力,還不能到「人定勝天」的地步。


  譬如:世人若不修德,一味胡作非為,一旦觸怒天顏,則降災劫,如風災、水災、旱災、瘟疫等等,使世人防不勝防,到此地步,人雖抱著「人定勝天」之心理,但亦不能避免此災劫也。


  又,風不調、雨不順,天下降雨,則成苦旱,稻谷不能播種,生菜、果樹不能生長,人就無物可以養生,也就不能生存,如何能說「人定勝天」乎?


  「人定勝天」之語意,是謂:只要努力不懈,任何困難事情,都一定可以成功的,所以「人定勝天」就是叫人充實自己的學問與能力,去克服其環境,不必盡為環境所制服。例如:天賦雖愚劣,能苦學不輟,而終能成功之謂也。


  所以「人定勝天」一語,僅是勉勵人人向善,立志克服環境之惡劣,修身立德,以避免天災浩劫之來臨。


轉載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兩地不和

  春秋戰國時代,梁國和楚國是兩個相鄰的國家。


  梁國和楚國的官兵都在國界邊上種了西瓜。梁國的士兵很勤快,他們常常給瓜田鬆土、施肥、澆水、拔草,所以,他們的西瓜長得又大又多;而楚國的士兵卻很懶惰,他們一點兒也不關心西瓜長得怎麼樣了,所以,他們的西瓜長得又小又少。


  到了收穫的季節,梁國的士兵們興高采烈地採摘著西瓜。看到這種情景,楚國的士兵很不是滋味,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壞主意:趁梁國的士兵不注意的時候,他們便越過邊界線去毀梁國的西瓜。


  一連幾天,梁國的士兵發現自己地裡的西瓜有的被人踩爛了,有的瓜藤被人擰斷了。他們偷偷地派人看守著瓜地,發現原來是楚國士兵幹的。


  梁國的士兵非常氣憤,他們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們的長官,並要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梁國的長官想了一會兒,平靜地對士兵們說:「人和人之間應該團結友善,別人對你不好,你也就對別人不好,這樣做心胸太狹窄了。我的意思是,我們每天晚上暗暗地派人去楚國的瓜地,給他們澆水、施肥,這不是更好嗎?」


  梁國的士兵聽從了長官的意見,於是,他們每天晚上都去照顧楚國的瓜田。過了一些日子,楚國的瓜也長得越來越好了。楚國的士兵覺得很奇怪,暗中巡查,才發現是梁國人在幫助自己。


  楚國的士兵很感動,也覺得很內疚,他們把這件事情如實地報告了楚王。楚王感慨地說:「梁國如此謙和,將士們這麼有道德,梁王一定是誠信之人,我自愧不如。」


  從此,梁國和楚國睦鄰友好,和平相處。楚國的士兵也變得非常勤快,兩國的瓜田又綠油油地連成一片。


※ ※ ※


  心屬道德之主要範疇,離心或心有不正則道德必偏矣,這都是很明顯之意義也。今所提之「寬心」,亦是現世人所犯之最大毛病,尤其阻礙了修持之路途更是嚴重。人要能寬其心,心才能明朗、心才能容納、心才能暢順,如己心受到了「局限」,那永遠無法來開創自己,當然在修持上、或是在生活處世上都會受到影響,不會有所成就也。


  試看如今世人,心不能寬,早將慈仁之心置九霄雲外,心胸狹窄,爭執不斷,破壞社會安寧和諧。每每以逞機鋒,背後中傷,挑撥離間,甚至欲打擊對方,無所不用其極,以文章,以言語,甚至教唆他人引發爭端。諸此種種,心存惡毒.而造成-片烏煙瘴氣,破壞社會善良風俗,成為製造事端之源。


  人之心能寬,就能博愛、就能原諒、就能體恤、就可慈心,那人可如我,我可體人,即是菩薩心之現也。現今之人就是缺乏此份寬心,故而罪業重重,在利慾之衝突下,造下不可原諒的心毒,這是現今之人值得審慎檢討之地方,盼能將此份道德加以深確的省思,來改正自己,使得整個社會歸於祥和。


轉載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夫妻姻緣之理

  滄州有一戶官宦人家的太太,她與丈夫不和,鬱鬱不樂,快成了精神病了。再加上她性情乖僻,事事與丈夫相違忤,至使夫妻感情進一步惡化。


  這時,恰好來了一位德行高尚的尼姑,官太太就向她探詢自己婚姻不和的因果。


  尼姑說:「我不是陰間的官吏,不能查看姻緣簿;我也不是佛或菩薩,不能看到你們前後三世的變化。然而,男女姻緣之理,我還可以講一講。」


  「要說夫妻的姻緣,沒有一對是無故而結合的。那些以恩情為基礎而結合的夫婦,必然歡樂和美;那些以冤怨而結合的夫妻,必然相互憎惡。也有是非恩非怨的、更有的是恩怨相間而結合的,這樣,他們的恩怨就有了欠補相償的機會。世界上的夫妻關係也不過如此。像你們的夫妻關係,恐怕是以報怨為基礎而結合的吧?這是前世所結下的惡因緣所致啊。」


  「儘管是這樣,天定勝人,但人也可以勝天。所以釋迦牟尼建立佛法,允許人懺悔。只要妳打消妳爭強好勝的心理,收歛起你的傲氣,逆來順受,用情感來感動,而不是用道理去爭執;盡妳份內的職責,孝順妳的公婆,和妯娌和睦相處,只盡力去做,不問別人的態度怎樣,這樣也許可以挽回此事吧!你向我卜問前世因果,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那位官太太聽了她的話,與丈夫的關係果然和睦起來。


  這個尼姑的理論,真是解除閨閣中冤怨的法寶。一心一意地去實行,就沒有不奏效的;如果沒有應驗,就是堅持得不徹底。


※ ※ ※


  一對夫妻來婚配之時,這種之姻緣和合是人類所羨慕的,為何別人可以很輕鬆作恩愛夫妻,而自己的另一半根本都不能體貼自己的辛勞,而且常會啐啐唸?又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甚且經常將這本經典拿來叨唸,給對方作超渡?這種情況對雙方來言,恩怨夫妻正是前世的惡因緣,植入於當今人道世界之後,原本應該有個恩愛夫妻的家庭才對,但卻是事與願違。如此長遠下來,雖然有苦、有樂、有辛酸、有甜蜜,種種的加在一起,夫妻爭吵意見不合在所難免。古云「床頭打、床尾和」,是告知世人夫妻雙方必須要相互溝通,尤其雙方有爭執及爭吵之時,必要各退一步路,才能有圓滿之成全。


  一對夫妻尚未形成怨偶之前,原本應該是相親相愛的夫妻,為何會變成怨偶一對,必要雙方檢討一下,對方的思想觀念與情感接觸,以及生活習性的種種問題,在雙方問題提出共同解決與溝通的方法。世人常會言:都是對方的錯誤及不對,我那有什麼奇毛怪脾,只是對方一直不了解我而已。這種的情況對雙方根本一點交集都沒有,又何況是能檢討及溝通?也都不了解自己的奇毛怪脾在何處?這種怨偶有時再怎麼溝通、怎麼檢討,亦是枉然。


  有時前世與累世所結之怨恨與因果,移植進入當今的時空因緣之中,這種前世怨恨植入今生,起先都會有恩恩愛愛的蜜月時期,三至五年不等,但時空因緣後就產生各人認知角度的不同,所形成雙方認知角度的對立。若是無法改變,必要重新調整雙方的心態觀念、認知價值與生活習慣,假如雙方經常爭執太嚴重又無法轉圜之時,這種情況可提供一個方法作改善:必要「重新拜天地,重新作結合」。此是必要雙方深愛著對方,而不可見異思遷,甚且是紅杏出牆。打一句當下之語:不要劈腿,這種情況往往很難收拾,又難以轉圜。


  婚姻乃二人之共同體,雙方均須在乎對方之感受,不可一意孤行,否則再好之姻緣亦會破壞。多為對方設想、多信任對方、多體諒對方、多愛對方、多幫助對方,如能力行則何爭之有?


轉載

夫妻姻緣之理

  滄州有一戶官宦人家的太太,她與丈夫不和,鬱鬱不樂,快成了精神病了。再加上她性情乖僻,事事與丈夫相違忤,至使夫妻感情進一步惡化。


  這時,恰好來了一位德行高尚的尼姑,官太太就向她探詢自己婚姻不和的因果。


  尼姑說:「我不是陰間的官吏,不能查看姻緣簿;我也不是佛或菩薩,不能看到你們前後三世的變化。然而,男女姻緣之理,我還可以講一講。」


  「要說夫妻的姻緣,沒有一對是無故而結合的。那些以恩情為基礎而結合的夫婦,必然歡樂和美;那些以冤怨而結合的夫妻,必然相互憎惡。也有是非恩非怨的、更有的是恩怨相間而結合的,這樣,他們的恩怨就有了欠補相償的機會。世界上的夫妻關係也不過如此。像你們的夫妻關係,恐怕是以報怨為基礎而結合的吧?這是前世所結下的惡因緣所致啊。」


  「儘管是這樣,天定勝人,但人也可以勝天。所以釋迦牟尼建立佛法,允許人懺悔。只要妳打消妳爭強好勝的心理,收歛起你的傲氣,逆來順受,用情感來感動,而不是用道理去爭執;盡妳份內的職責,孝順妳的公婆,和妯娌和睦相處,只盡力去做,不問別人的態度怎樣,這樣也許可以挽回此事吧!你向我卜問前世因果,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那位官太太聽了她的話,與丈夫的關係果然和睦起來。


  這個尼姑的理論,真是解除閨閣中冤怨的法寶。一心一意地去實行,就沒有不奏效的;如果沒有應驗,就是堅持得不徹底。


※ ※ ※


  一對夫妻來婚配之時,這種之姻緣和合是人類所羨慕的,為何別人可以很輕鬆作恩愛夫妻,而自己的另一半根本都不能體貼自己的辛勞,而且常會啐啐唸?又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甚且經常將這本經典拿來叨唸,給對方作超渡?這種情況對雙方來言,恩怨夫妻正是前世的惡因緣,植入於當今人道世界之後,原本應該有個恩愛夫妻的家庭才對,但卻是事與願違。如此長遠下來,雖然有苦、有樂、有辛酸、有甜蜜,種種的加在一起,夫妻爭吵意見不合在所難免。古云「床頭打、床尾和」,是告知世人夫妻雙方必須要相互溝通,尤其雙方有爭執及爭吵之時,必要各退一步路,才能有圓滿之成全。


  一對夫妻尚未形成怨偶之前,原本應該是相親相愛的夫妻,為何會變成怨偶一對,必要雙方檢討一下,對方的思想觀念與情感接觸,以及生活習性的種種問題,在雙方問題提出共同解決與溝通的方法。世人常會言:都是對方的錯誤及不對,我那有什麼奇毛怪脾,只是對方一直不了解我而已。這種的情況對雙方根本一點交集都沒有,又何況是能檢討及溝通?也都不了解自己的奇毛怪脾在何處?這種怨偶有時再怎麼溝通、怎麼檢討,亦是枉然。


  有時前世與累世所結之怨恨與因果,移植進入當今的時空因緣之中,這種前世怨恨植入今生,起先都會有恩恩愛愛的蜜月時期,三至五年不等,但時空因緣後就產生各人認知角度的不同,所形成雙方認知角度的對立。若是無法改變,必要重新調整雙方的心態觀念、認知價值與生活習慣,假如雙方經常爭執太嚴重又無法轉圜之時,這種情況可提供一個方法作改善:必要「重新拜天地,重新作結合」。此是必要雙方深愛著對方,而不可見異思遷,甚且是紅杏出牆。打一句當下之語:不要劈腿,這種情況往往很難收拾,又難以轉圜。


  婚姻乃二人之共同體,雙方均須在乎對方之感受,不可一意孤行,否則再好之姻緣亦會破壞。多為對方設想、多信任對方、多體諒對方、多愛對方、多幫助對方,如能力行則何爭之有?


轉載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古董是膺品

  有個七十歲的日本老先生,拿了一幅祖傳的珍貴名畫上節目,要求「開運鑑定團」的專家鑑定。

​​
  他說,他的父親說這是出自名畫家之手,價值數百萬元的寶物,他總是戰戰兢兢的保護著,由於自己不懂藝術,因而想請專家鑑定畫的價值。


  結果揭曉,專家認為它是膺品,連一萬日圓都不值,主持人問老先生:「你一定很難過吧?」


  來自鄉下的老先生,臉上的線條卻在短短時間內變得無比柔軟,憨厚微笑道:「啊!這樣也好。不會有人來偷,我可以安心的把它掛在客廳裡了。」


  老先生的自我解嘲讓人感概:失去,竟然可以比擁有輕鬆。


※ ※ ※


  世間如夢如電亦如露,終必消逝於這幻滅之境,有多少人能真正徹悟覺悟到世間一切非是真實而不受迷惑、不去執著呢?


  人間各種形色誘惑致使人心貪慾不斷,總難擺脫受這些形形色色牽絆,心不得清靜不能解脫,連朝暮分秒都難能有一絲平靜的心,如此過日子是幸福是痛苦呢?要明白唯心靈解脫清靜無掛礙,是人們最好境界,能在這紛紛擾擾動盪不靜之境,身心靈皆出脫其境,是現今人們真正需要的一大事情,要知道萬般之享皆是短暫,唯有那平靜無染長樂的心才是樂境。


  人來世間本空無一物,無奈人人在乎有形之物質勝過精神的滿足。其實,只要體認有形之物質總有灰飛煙滅的一天,就不會操太多的心或留戀世間的人事物。既然一切皆會成無,肉體也是假我,不要有過愛的心情,就不會難捨難分。奉勸世之修子,當本「平常心」看特「五欲」之情感,如能淡如流水,則不會產生貪、嗔、癡之念頭,生活才能樸實、平凡而富足,希世人悟之。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