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靜得

  有一個人遺失了昂貴的勞力士錶,他十分心急,請大家趕快幫忙尋找。

  於是,很多人都熱心地幫他找,但是翻箱倒櫃到處都找不到,最後大家都也找得精疲力竭了,只好休息一下。

  手錶的主人心裡很難過,此時有一位年輕人自告奮勇再去找。他走進房間裡,卻坐著如如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他要找東西,怎麼一直沒有行動?於是大家也靜靜地看著這位年輕人。

  坐了一會兒,年輕人突然站了起來,鑽進床下,出來時錶就找到了。

  大家問他:「你怎麼知道手錶在床底下呢?」

  他說:「心靜下來時,可以聽到手錶的嘀答聲,所以我知道錶在哪裡。」

  當我們靜下來時,就能聽到外界很多聲音,因為心靜聽覺會比較敏銳,外面的境界即歷歷可辨。讓自己擁有平靜的心,心靜,境界就會清明,如果我們多靜心,智慧就能從平靜之中產生,這也就是正念、正定。

※ ※ ※

  生活中,「靜」之在於人實在太為重要,心人往往不明其理,無法讓己身定靜下來,至而導致生活中甚多之不如意、甚多的差錯,甚至於造成甚多之身疾,以至於讓自己沉悶在異常生活之中。

  在如今混雜的社會當中:「靜」可使心定慮,看清世事世態;「靜」可使人能明辨是非,在為人處世上無任何差錯;「靜」可使你在事業上能有所慮得而蒸蒸日上;「靜」可使你的心安定下來,從事各種研究之事物,甚至於可使你在修持上有所認得等。故人之靜定是何等之重要,這是可悟得的。

  一個人心不能靜,則必有所其失,不得不慎。每日找些許之時段靜下來思悟,必有所得,長年如此,就可長得而無誤矣,德亦可跟隨精進矣。

禪化闡道篇 靜得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阿彌陀佛

  在日本有一位很有名的禪師叫做「仙崖禪師」,在禪師住的寺院附近住了一位虔誠信徒叫做「晉平居士」,他專修淨土念佛法門,口中時刻稱念著「阿彌陀佛」聖號。

  有時仙崖禪師與他在路上碰面,他都雙手合十跟禪師說:「阿彌陀佛!」幾年後仍然如此,然而仙崖禪師卻發覺,這位居士雖然敬信佛法,但是慧心不夠,因此想助他一臂之力。

  有一天,兩人又在路上相遇,晉平居士一樣合十跟禪師說:「阿彌陀佛!」

  仙崖禪師就喊:「晉平居士!」

  晉平雙手合十,睜大眼睛看著禪師回答:「阿彌陀佛!」

  仙崖禪師再次叫他:「晉平居士!」

  晉平先生一樣回答:「是,阿彌陀佛!」

  仙崖禪師仍然又喊:「晉平居士!」

  晉平心裡想,奇怪,禪師一直叫我做什麼?不過他還是應聲回答:「阿彌陀佛!禪師,您有事嗎?怎麼一直叫我的名字,阿彌陀佛!」

  仙崖禪師哈哈大笑說:「你的每句話裡都有『阿彌陀佛』,您不覺得太煩阿彌陀佛嗎?」

  晉平居士問禪師說:「禪師,我是念佛的人,當然佛不離口,佛不離心!阿彌陀佛!」

  仙崖禪師突然大喊一聲:「晉平先生!」

  晉平嚇了一跳:「禪師,難道念佛不好嗎?」

  這次,仙崖禪師只說了一句:「阿彌陀佛!」,轉身就離開了。

  禪師這句「阿彌陀佛」,讓晉平居士回家想很久,有天終於想通了:念佛的人不是要靠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要念阿彌陀佛,那如果把阿彌陀佛放在心內,自己做阿彌陀佛,不是更好!

  隔天晉平居士到寺院找仙崖禪師,手指著自己的胸口對禪師說:「我就是阿彌陀佛!」

  仙崖禪師微笑說:「你看,這就對了,阿彌陀佛!」

※ ※ ※

  禪的宗旨,就是成佛;佛的本義,就是覺。當醒覺過來能看到自己的本來,就是佛。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當然得費一番修行的工夫。修行的本質就是生活,禪提示世人要能在生活中醒覺,在行、住、坐、臥中見性,從生活中成佛。

  學禪切忌以文字理論為目的,是當下去流露自己的如來。禪所謂的見性,並不是能看到什麼?而是能如如實實的生活,歡歡喜喜的披露真如的自性。禪的所謂修行,不離生活,不離工作,不離一切的活動,當下完成醒覺的實理。

  禪也要唸佛,但不祈求佛力加被,而是在佛的庇祐與神力的感通來達到生活的圓滿。禪的唸佛是一心繫佛,時時刻刻醒覺的提醒自己,以佛為典範,在生活中現佛如來法性,口唸心行,證悟成佛。

  禪是自然醒覺的流露,而不是造作出來的,是一切具足的生活實現是也。

禪-第四三章 禪與佛

生死大事

本道院瑤池金母登台

聖示:有生就有死,生死本是生命現象中兩種很平常的事情;然而,生從何處來!死後歸向何處!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生」與「死」,乃是宇宙造化上兩件最奧祕的事情,也成為千古以來世人最不易解答的謎題。當今物質科學極為發達,人類的知識也極為豐富,但對此一問題,不但沒有正面的幫助,相反地,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反而更使人迷糊。

俗話說:「蓋棺論定」,西洋人說:「臨終的片刻」,乃是一生最佳的寫照。一生之作為,到三寸氣斷之後,才可下評論。一樣生,百樣死;一樣米,飼百樣人。人生在世,同樣是人,無論是富貴貧賤,皆過一生,但作為不同,最後的結果,歸宿亦不同。

金母:然也。眾生不得解脫,就是生時不識生死路,不明生滅法,死後渺渺茫茫,不知所歸,隨業力牽引而不能自主,且又遭輪迴。

陳生:滿清末年之時,正是日本明治大正期間,陸奧宗光被認為是日本第一流的外交家。當中日戰爭終了,日本政府派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代表日本政府和滿清政府的代表李鴻章講和談判。

此時,陸奧宗光的十七歲女兒罹患不治之症,正是病危而躺在床上,而且濱臨迴光返照之際。陸奧宗光即使是一個大臣,又肩負有講和談判的重任,當然不能為了私事而耽誤國家大事,於是,向女兒說了幾句安慰的話就走了;並在臨行之時,吩咐家人說:「即使有什麼重大的事變,也不要通知我。」

陸奧宗光就在講和談判到最後要簽字之時,忽然接到家中來信說:「大人的女兒已經沒救了,但是心中仍有一個問題疑惑著,在臨終之前,希望能當面請問大人。」

此時,陸奧宗光心中非常為難,伊藤博文得知後,對陸奧宗光說:「兩國已經快要簽字蓋印了,你可全權委託我來處理,你趕快回去和你的千金見一面吧!」

於是,陸奧宗光匆匆趕回家,小姐見了父親,向父親問道:「爸爸!我知道我已經不行了,我很快的就要走了,不過,有一個問題想要問您。」

陸奧宗光說:「你儘管問吧!」

小姐很渴望的問道:「人為什麼會死呢?我死了以後,要到什麼地方去呢?請爸爸告訴我!」

陸奧宗光雖是一個大政治家,但對這個問題卻沒有辦法回答,又看到女兒渴望的表情,心內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傷,尤其面對這個自己從未想過的問題,心中真有一陣茫然之感。他想了又想,最後才說:「我不知道妳要向什麼地方去,但是妳的母親一生虔誠的信奉《觀世音菩薩》,甚至連生死都託付給祂,所以我想,妳的行蹤一定有《觀世音菩薩》引導的,妳就放心去吧!」

小姐聽了父親的話以後,才含笑而很安心的瞑目去世。

後來,陸奧宗光為了解人死後要到哪裡去的疑問,乃毅然出家學道,成為一代高僧。

這則故事,乃是學生在過年前無意間讀到的,正好與同修或修道子一起分享。

金母:生與死不但是宇宙之兩大奇蹟,亦是造化之兩大奧祕,更是世間之兩件大事,所以說:「生死是世人之一大事」。

由於生的喜悅,更由於死的恐懼之執著心理,形成世人「喜生厭死、貪生怕死」之一般心理;所以,在人生種種關卡之中,唯獨生死關最難識透看破,只要此關能識得透的人,其他也不成問題了,所謂:「生死識得透,則無什可求」。

然究其根柢,無非就是對生的渺然,對死的茫然,即是所謂:「生無法掌握,死也沒有把握」。因為識不透、不清楚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所以無法掌握人生的方向,一生庸庸碌碌的結束,來去皆空,心靈不得充實,又在利慾誘惑之下,違悖天理行事,良心不得安寧,當大限來臨之時,不但茫然不知所終,不但束手無策,而且徬徨恐懼,一點把握都沒有。

道者,路也,人生之大道,解脫之正路;道者,理也,天理對良心,乃眾生行為之準則。是以,若能循此路而行,依此理為規,終得自在解脫。

陳生:孔聖人曾說:「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說,人不知道自己為何來到人世間,又如何知道死後的事呢?這一句話不正也意味著「若知死,必知生」的涵意!

金母:是以,世人只要懂得死的境界,死後的歸宿乃是由生前做決定;若是知悉「死是生的延續」,就可以知道生前的態度與行為應當如何去做了。是故,期望修子正視這個問題,在修業立德的道程中,真正體會人生的生死大事。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22期 修子正視‧生死大事【一】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緣緣緣緣緣

蓮生/文

  我見到一則社會新聞:

  一對親蜜的男女朋友。

  兩人因為細故。

  女的要求分手,男的不肯。

  男的趁女的騎摩托車外出之時,從後面,開車將摩托車撞翻,然後車子來回三趟,將女的輾成肉醬,血肉橫飛。

  我讀了之後,嘆一口氣:

  「緣起緣滅。」

  又:

  男女分手。

  男的把女的,用西瓜刀,切成八大塊,包成了三大包,一抛入海。

  二埋土中。

  三燒烤肉串。

  我讀了之後,嘆一口氣:

  「緣起緣滅。」

  又:

  男女分手。

  女的不甘,買了一瓶硫酸,趁雙方談判破裂之時,潑向男友的臉。

  男友成了鐘樓怪人。

  我讀了之後,嘆一口氣:

  「緣起緣滅。」



  我的一名女弟子,給我一個供養的紅包。我打開一看,赫然吃了一驚。

  裏面有一封情意綿綿的情書。

  有Hotel的房間號碼。

  有鑰匙。

  我不知如何是好?

  這名女弟子又寫了約五十封的情書給我,均是驚心動魄的。

  我沒有理會。

  後來,這名女弟子,在她自己的「部落格」裏,把我寫得一塌糊塗,慘不忍睹。

  我嘆一口氣:

  「緣起緣滅。」



  我如實的觀察「情愛」,我發覺「情愛」是「五蘊」,色、受、想、行、識。

  行者知道:

  五蘊皆空。

  十二處皆空。

  十八界皆空。

  「情愛」是「無明」、「四大」、「業」的緣起緣滅,這正是它真正的體性。

  可惜女弟子不知。

  我告訴她也沒有用,因為她才「初學」,又是吃醋,又是嫉妬,又是怨恨。她沒有辦法了解「五蘊皆空」的體性。

  我這位盧師尊,最明白緣起緣滅了.我連十八界都滅盡了,我的菩薩行,如同在夢中一樣,我已經不存在了,我不是斷滅空,而是唯一真如,我任運於十法界。

  我的情愛觀是「緣起緣滅」。

  緣緣緣緣緣

  我根本不執著「情愛」。

  女弟子在「部落格」把我殺的片甲不留,幸好我是不在意的,我是不執著的,我也沒有名譽的存在,因為這個盧師尊,早已消失了,我不是涅槃了,我只知道一切現象,全是在夢中。

  我只能:

  哈哈哈!乾笑!

《大笑三聲》緣緣緣緣緣

LESS IS MORE

  最近我去見一位老業主,過去我替他設計了多家旅館,一家比一家繁複華麗。

  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到美國住了十年,現又回台北,他說他的觀念完全改變了,過去他經營的旅館,設計是用「加法」,現在是要求用「減法」,一家比一家精簡,不只成本低,回收快,且整理方便,生意更好。

  「減法」的設計,我們學建築的早就知道「LESS IS MORE」的道理。

  嗯!我想不只設計,現在也可用減法來過生活,以減法來過後半生吧?!

  其實在世上擁有的越多,煩惱也越多。

  有一棟房子,有一個煩惱,擁有兩棟,煩惱加倍。財產越多,留給家族子孫的煩惱就越大。

  最近金融風暴,也可見證那些擁有越多的人就越不快樂。

  前一陣子,我為一位建築商做家庭室內設計,兩個兒子的房子都是百餘坪,等老東家房子來委託設計時,我想那不知要多豪華,不想拿來一看,大吃一驚-總面積:二十一坪。

  「這......」我才在懷疑,他打斷我的話,說:「我打拼了一輩子,蓋了不少房子,也擁有不少房子,想通了,小房子既溫馨又好整理,只剩我兩老,這就夠了,孩子們還想不通,由他們去吧!」

  世上的一切,我們只能享有,不可能擁有,何必一定要佔有?

  因此,五十五歲之後的我,非必要的東西不再添購,去旅遊也不再買東西回來了,也不想與風景合照,只拍些使我感動的景緻、上帝創造的美、或設計上的新知。

  我覺得最要把握的是當下,在此時、此景、此物,親臨的那一刻,我是否真正認真的享受、體會、感恩,那一刻才是需要的。

  六十歲那年,我把家中多餘的用品、裝飾品、收集的紀念品清了出來,拿去社團義賣,做社區服務經費。家中清楚多了。

  現在,該是以減法過人生的時候了。

  常常提醒自己,放下對世界的慾求,放下心中的掛念,卸下對人的恩怨,過減法的生活,輕鬆的面對人生。

  人,一無所有時,倒很容易滿足;一旦擁有,則有一欠九,反而不足。

  心不要貪,一個人能得多少,不是自己可決定的。

※ ※ ※

  眾生於日常生活上的華美與質感,並不見得要與奢華及虛華做比擬,在娑婆世界受到五濁習染,皆因為三毒之難捨、難分。於是,當有比較、計較產生時,人生之中因為開始有了比較,人性便不再純真,更失去自在之心。

  當事人一昧思索生活型態,追求流行時尚,講究「食、衣、住、行」之美感與質感,似乎忘卻許多事皆非長久之計,但喜好追索無法永恆之迷惑,使心在迷霧中失去自己,生活在世間,有多少個當下?是世人真正把握過的,莫不是為了虛無的未來浪費光陰,無不是為了奢華,而忽略了當下可以自在的生活。雖然無法和富豪一樣,居住華麗之別墅、高樓,但每一個人卻能有屬於自己舒適的家,這便是當下生活的重心所在。雖然無法如同富豪,每日奓華之餐飲,但家常便飯,沏一壺好茶,或三五好友、親眷共聚,不也是當下最值得驕傲的生活嗎?

  生活的愉悅,都充滿在當下的每一刻,正等著有緣者及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來過生活,使生活時時刻刻皆在充實燦爛也。

寶德雜誌-第66期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你今年幾歲

  禪宗的法統,由佛陀首傳大迦葉尊者,二傳阿難尊者,三傳商那和修尊者,四傳便是優波毱多尊者。

  當時,三祖商那和修尊者雲遊到印度吒利國,遇見了優波毱多。他看見眼前的這位少年器度不凡,想要試探他一下,就問說:「你今年幾歲?」

  優波毱多回答:「我年十七。」

  商那和修尊者語帶禪機地問:「究竟是身軀十七歲?還是本性十七歲 ?」

  優波毱多聞言反問:「我看禪師您髮白如雪,請問究竟是您的頭髮白?還是您的心性白呢?」

  商那和修尊者笑著回答說:「當然是我髮白,而非心性白。」

  優波毱多說:「我這身軀十七歲,而非本性十七歲。」

  商那和修尊者聽了很歡喜,便留他做自己的侍者,三年後,才讓優波毱多出家,受具足戒,並囑咐他說:「佛陀以無上法統付囑大迦葉尊者,經過輾轉相授,一直傳到了我。今天,我將這無上法統付囑予你,你可要好好護持。」

  接著,頌出一首付法偈,將法傳給了優波毱多,是為四祖。此付法偈為: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商那和修尊者初遇十七歲的優波毱多,就探問他,是年齡十七還是本性十七?優波毱多也很聰明地反問尊者,您白髮蒼蒼,究竟是髮白還是心性白?尊者答說,當然是頭髮白,心性怎麼會白?優波毱多也說,那我當然也是年齡十七,而非是本性十七歲。

  這段老少二人的對話,已經把佛性的無相、無住、無多、無少,說明得非常清楚。佛性人人本具,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那能說有年齡,那能說有黑白?事相上雖有老少,本性上是沒有分別的啊!

※ ※ ※

  性為聖人立言之中心,然性理至深,空處難辨為世人爭之焦點,荀不得正傳均陷於五里雲霧之中。性者,乃天地之大經,萬物之大本,聖人立教之基礎,人立身之真諦,故曰:在天為理,賦於人為性。又曰:天者萬物統體之性,性為物物各之天。性之因素最為神聖,最靈明,最堅貞,最樸素,最平等,最普遍,然又最不易捉莫者也。釋曰佛,儒曰聖,道曰仙,回曰真宰,耶曰靈爽。人身為大氣之化合物,無所知覺,無所主宰,全賴性之支配耳,其盡善盡美之性,一入氣物凝聚人身,即為氣體所拘,為物欲所蔽,變成質物慾之稟性,失卻本質之靈明。所以,佛教人見性,儒教人養性,道教人煉性。

  性可分為理性、氣性、質性:

  一、理性--即先天性,不為天地所生,不為日月所長,超越天地,範圍古今,大而瀰漫六合,小而退藏於密,能主宰天地之生滅,能主宰一人之生死。知此性,可為佛、為聖、為仙;迷此性,則為人、為鬼、為畜。未生前,性居真境;既生後,性寓身中。性在曰人,性去曰尸,見此性為佛,養此性為聖,煉此性為仙。

  二、氣性--為後天性,既有天地生長之後,該性寓於氣天,為二十八宿所管,善者為善宿所管,生人亦善。惡者為惡宿所管,生人亦惡。人生隨人而來,人死隨人而去,雖脫肉身不脫氣質﹐仍為氣質所蔽,氣質凝聚為人,性復囿於身,終難解脫。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依。所謂;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性可善可惡,性不自主,為氣天之宿主之,明此性,廣種善根﹐乃為賢哲。

  三、質性--生身之後,方有此性,性所染之事物而成,覆性之色,為喜、怒、哀、懼、愛、惡、欲。習性之嗜子,以色染色,而起貪、愛、嗔、癡。人身一死,該性所造之善質業,交於氣性,其隨身而滅,用此性者,乃為庶人。

  蓋性雖分為三性,實則一性之變化,然性之原始為至善,一著人身,旋轉於陰陽二氣性之中,自流於偏,為陰陽二氣所染,理性變為氣性,雖有色,其色尚淺。本性至善,尚未全昧,可善可惡,為善則益明,為惡則益濁,如貪戀愈重,又變為習性,純惡無善,業染愈厚,本性之昧愈深,以致為愚人、為性畜,故性之關係大也,嘆世人迷失已久矣。

關聖闡道篇 性之真諦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神通

  《長阿含經》卷十六中記載,有一名叫堅固的長者子,請求佛陀每當有不信佛的婆羅門、居士、長者子來到僧團,希望佛陀能命令出家比丘們展現神通給對方看,以彰顯佛陀教法的偉大來折服對方。

  佛陀問他:「要使怎麼樣的神通呢?」

  堅固說:「只要在王城的上空,飛來飛去一下,大家都會信你。」

  但是佛陀回拒他,並告訴他:「你知道為什麼嗎?這是因為如果比丘們顯現各種神通,神通的事情被傳到那些不相信的人耳中,他們就會露出懷疑的神情,譏嫌毀謗地說:『那還不是施用咒術的結果,那有什麼真正的神通呢?』」

  佛陀接著說:「堅固!我何必因為叫比丘們展現神通,而讓一些人心生不快而說出毀謗的惡語呢?這樣不但沒有達到宣揚正法的目的,反而會成爲一種诽謗。所以我只教導弟子們專心修行,終修至四大永滅,煩惱永斷,得漏盡通而解脫自在,這個才是佛法裏真正的神通。」

※ ※ ※

  修之途,條條均是,門門皆通,惟能正念、正誠以走,莫可幻己或受幻而步入歧途、或旁門左道,那不但會受到嚴重之戕害,對己身之修完全沒有幫助也。但世人不論何種教門,都很容易受其表面之惑而沉迷,故而這都是修的致命傷是也。

  任何教門都在求「心」之探討,能讓己心:安之、靜之、靈之、明之、悟之,才是最重要的。當然可依聖賢仙佛正確之立論為依據,用以來感悟己心,就可通明矣,盼世人能深知此理,努力自己之修持。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心修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條條白蟲

蓮生/文

  我在陰間看見一名大和尚,踽踽獨行,走到一座城廓,這座城廓,人人關門閉戶,街道甚窄,但房子甚多,巷道也多,大和尚走到此處,心中疑惑,此是何處?

  大和尚一入此城,發覺街巷有不少人與他一樣,同一條街逛過一條街。

  他忍不住問一個人:

  「大家逛來逛去做什麼?」

  那人答:

  「尋樂子!你聽,那聲音!」

  大和尚仔細聽。

  原來每間房子均傳來淫聲浪語:

  「舒服死了!」

  「嗯哈!」

  「全身都酥麻了!」

  「上天了!」

  .....。

  任何人進入此城廓,莫不雙腿發軟,走不出去。大和尚聽了,再也忍耐不住,敲其中一戶的門,門開了,裡面有二位艷麗的女人。

  一個發出嗲聲:

  「嗯,你終於來了!」

  一個露出白皙的玉腿,帶著媚笑。

  大和尚欲入。

  我看了大吃一驚,大喝:「進去不得!」

  但,大和尚已給這景相迷住了,抽身不得,一進入,門即關上。

  在我的眼中──

  此城是娼妓城。

  所有的陰人一入此城,始知全城中的房子,全是娼妓的窩,男子一進入,沒有出得來的。

  但,一入此城,此城原是條條肉蟲的世界,也就是肉蟲與肉蟲交纏不休,一條接過一條,肉蟲互相追逐,纏綿無止,至死方休。

  陰間有娼妓城。

  而在我的眼中,全是幻化,原來是「條條白蟲」,拚命在做翻滾的事。(娼妓城在一棵大樹的樹根下)

  我說:「人是二淫根交合所出生。」人一出生必然帶著淫習性,男女均一樣。

  人能脫淫性,幾希!

  人本來就是二種淫蟲「精子」與「卵子」結合所生。

  我又說:

  「人與眾生皆是佛性所出生,有情眾生皆有佛性。」

  佛性。

  淫性。

  並容於人身之中。

  所謂修行,是認取佛性,本爾清淨而亙在的真如。

  所謂隨流,是人身過著條條白蟲的生活,自身是蟲,而不自知。

  人問佛:「人是什麼?」

  佛答:「蟲窟。」

  夠嚇人的回答。

  事實上,這也是真的,人原是蟲變的,渾身是蟲的組合,若不修行,人與蟲何異?

  修行就是把累世的一切習性,全部給了薰化,直至等覺、妙覺。

  我說:

  「人間與蟲等同,人間就是地獄。人是幻,蟲是幻,人間是幻,地獄是幻,男人是幻,女人是幻,一切都是虛幻的遊戲。」

  「欲出此幻,找誰去?欲出人間,找誰去?快說!快說!」

《地獄變現記》條條白蟲

張口便知深淺

  狐狸和猴子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在路上牠們發現了一個洞穴,裡面有個神像和兩個瓶子。

  狐狸祈求神像:「我們幾天沒吃東西了,這樣下去會餓死的……」

  神像說:「這兒有兩個瓶子,一個裝滿食物,一個是空的,你只能用觀察來選擇一個。」

  狐狸說:「兩個瓶子中有一個裝滿食物,另外一個是空的,我看這兩個瓶子肯定都是空的。」

  聽了這話,一個瓶子開口了:「我才不是空的……」

  狐狸一聽,伸手抱走另一個瓶子。打開瓶口,果然裡面都是食物。

  猴子大惑不解地問:「你怎麼知道這個瓶子裡有食物?」

  狐狸笑著說:「肚子空空的人,最怕人家說他空瓶子,肚子有墨水的人,你說什麼他都不在乎。」

※ ※ ※

  言語是人際溝通最簡易方法,也是個人表達認知及觀念的方法,更是人自我表現的一種方法以及通病。因而時常可以見到有人在高談闊論、長篇大論,孰不料當你口沫橫飛、滔滔不絕的講話時,在周遭的旁人,卻可以因此而判定你腹中有多少文墨,你的智慧深淺,以及對事理的正誤觀念,都讓人可以評估。

  所以俗語有云:「張口便知深淺」。也因此有語云:「沉默是金;惜語如金」。均以金為形容詞,可見其珍貴。當然,並不是要你少說話,或不說話,當你的發言是深思熟慮,是切中主題,那麼你的發言是讓人尊重,讓人另眼相看;若是你常常無的發矢或捕風捉影,甚至即興的想到什麼說什麼,久之,你在人群中就會形成不受到重視,甚至引發排斥。

  講話是一種藝術,必要看場面,講話必有分寸,話能引人注目,多言而不當,實乃言多必失也。

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語言文字

  唐朝的杜鴻漸相國是一位學佛很久的儒者。

  有一天,杜鴻漸相國帶了他親自撰寫的兩卷《起信論章疏》,來到四川成都的保唐寺,呈請保唐無住禪師批閱,並且說:「弟子雖然心智淺薄,不過,先前藉著公務閒暇之餘,寫了這兩卷章疏,煩請禪師過目,看看能否稱得上是佛法?」

  保唐無住禪師回答說:「撰造章疏,都是用識心去思量、分別,都是有所造作的舉心動念才完成的。在《大乘起信論》提到:『一切法本來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的。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天相國您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這都是著了種種相,怎麼能說是佛法呢?」

  杜鴻漸相國原本以為,保唐無住禪師會像其他人一樣,大大地讚賞一番,不料,保唐無住禪師卻從理上,一語道破杜相國對佛法的執迷,而且說的正是合乎心地法門的真實道理。所以,杜鴻漸相國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保唐無住禪師更加欽佩不已!

  真實的佛法禪心,並非由語言文字,或者是任何可見可觸的事相,所可以完整表達的,因此,區區兩卷的《起信論章疏》,如何能注釋出《起信論》一心二門的甚深微妙心法呢?

  保唐無住禪師以「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著種種相」的當頭棒喝,來點醒杜鴻漸相國,希望他能夠超越文字表相、種種思量分別,而直指本心,這樣才能夠真正通達佛法。

※ ※ ※

  禪是否就不使用語言、文字了嗎?其實不然,否則禪宗為何留下那麼多的典籍和文獻呢?習禪者必須有明確的認知,禪的理論須由語言文字去認識,至於證入禪的堂奧,則必須由自己不斷努力,身體力行去悟入禪的境界,發現妙悅純淨的精神法界。

  禪的基本概念是「假立名相」,而不是禪的本身,由假立名相的解釋中去努力,自悟自度,而不是停留在知性的階段。習禪者應澈底的了解禪悟到底是什麼?同時,要時常提醒自己,既使是名相文字完全理解和完全牢記在腦子裡,這也只不過是虛幻知性的作用,而不是禪的本身。

  是故,習禪者要從禪的典範和文獻去掌握,勾勒出參悟的藍圖和方位,真正的悟得禪的本質。

禪-第二四章 禪 悟(二)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為何而活

  在奧地利蒂羅爾州的小鎮,來這裡生活了十三年的家居飾品業成功商人卡爾•拉貝德爾做了一件讓當地人震驚的事:拍賣他所擁有的一切去幫助南美洲的窮人。

  「我感覺自由了。過去的二十五年裡,我就像是一個奴隸,為了一些我並不想要也不需要的東西沒日沒夜地工作。現在我的夢想是變得一無所有。」面對攝像機鏡頭,這個百萬富翁笑著說。

  幾年前,在卡爾生意越來越興隆、錢越來越多時,他發現自己內心發生了一些變化:「我時常問自己,活著就是不停地賺錢嗎?這樣有什麼意義呢?這種生活是什麼呢?」

  他對無止境的消費有了強烈的厭惡感:「我覺得即使擁有再多也不能讓我快樂了,而且這好像是一個惡性循環。不快樂——買更多東西——不快樂。」

  卡爾承認一開始是為了保障將來的生活而工作,但「這總得有個限度,否則就像一隻狗一樣,為了擔心將來沒有骨頭啃而不停地奔跑,最終卻迷失了。」

  終於,所有的情緒在一九九八年達到了頂點,當時他和妻子在夏威夷度假。「我們預定了最好的酒店,一切都是最完美的設施。在逗留的三個星期裡,我的感覺是那裡根本沒有真實的人,都是演員。那些員工都在演繹友好和樂於助人的角色,而客人們必須表現出‘瞧,我有多重要!’」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隨奧地利青年滑翔機隊去南美洲。在他看來,那裡的人們雖然不富裕,但都很愉快。「但當我回到歐洲,看著周圍人臉上的焦慮神情,我開始疑惑,難道剛發生過恐怖襲擊嗎?我開始意識到有錢和快樂完全是兩碼事。」

  他開始發起了一項微額貸款計畫,資助了中南美洲的好幾個慈善專案,其中一項是秘魯利瑪郊外的麵包烹飪學校。「那裡不僅為窮人家的孩子提供麵包,還教會他們烘麵包技能。這樣能幫助他們將來擁有一份職業。」卡爾解釋說。

  二零零八年,卡爾和經濟學家沃夫岡•莫爾一起創立了MymicroCredit.org網站,旨在通過微額貸款計畫幫助創業。

  卡爾成了明星,關於他「放棄財富,獲得人生」的想法吸引了德國一家大型出版社,而他的自助助人宣講也極受歡迎。

  德語中有一句俗語:「越簡單,越快樂。」卡爾對此還有不同的認識,「這不一定符合實際,關鍵在於如果你有許多選擇,你就必須明白哪種選擇最適合你。從十五歲到四十歲,我沒來沒問過自己:什麼對我最重要。現在我終於知道了。」

※ ※ ※

  人生短暫,茫無頭緒的過活者可說是十之八、九,甚為可惜也!然而人生雖只是短短數拾寒暑而已,但如果能認真的過活,還是有其相當之可看性,不容忽視也。

  所以,人生當先立有正確的目標,依計劃而行,才是真正的人生,在此所立定之目標,當然並不是要賺有多少錢財,而是要能真正的造德,利濟眾生,才屬有意義,才是屬於真正的功德,不然人生再多的錢財,一己也享用不多,如不能善用,反而會因之造罪造業,不可不知。

  故得立定人生的指標,能全心力於善途上,這樣才能活得充實、有意義,千萬不可懵懂的浪費寶貴之人生時光,糊裏糊塗的過完一輩子。盼能自今而始,多在此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標的人生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異事

蓮生/文

  早期,我跟隨師父左右。

  看見一老者想來追隨師父剃度出家,師父搖頭拒絕,這是少有的事,因為師父一向慈悲,老者相貌堂堂,也很慈祥,但,師父說不收就不收。

  我問疑:「師父,這是為何?」

  師父說:「你何不啟眼看看。」

  我開啟天眼,看到老者身後,上百個怨魂隨著,欲向老者索命,張牙舞爪,狀極可怖。

  我見之大駭。

  師父私下告訴我,老者是一位海軍將領,甚是剛嚴,在一次戰役中,捉住一艘敵人的軍艦,將艦上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兵,在嚴刑拷問後,全部處死,拋入海中。

  師父告訴我:「此人雖想剃度,但,來不及了,一定發瘋!」

  老者不走,他在山上買一小地。

  蓋了茅舍。

  種瓜。

  有一年老者生病了,老者仍然很堅強的生活著,他有一天,突然跑來我們這裡,對師父說:「種出來的瓜,每一棵瓜,均是一個人頭,不是瓜,是人頭,人頭瓜。」

  老者重病了。

  瘋了。

  師父嘆了一口氣:「時至矣!」

  老者發瘋不久,死了!

  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時,想起這件事,隨手就提筆記了下來,我要奉勸世人:

  一、做人勿太剛嚴。

  二、做人勿嗜殺。

  三、不要有死刑。

  四、要以教化為先。

  五、得饒人處且饒人,勿害人也。

  六、情、理、法這三個字,要拿捏得準,不容易,但,還是情在先啊!

《玻璃缸裏的金魚》異事

貪污的深淵

  市城建局長因再次拒賄被行賄者砍傷而成為廉政英雄。誰都沒想到,他在表彰大會上的第一句話竟是:「我之所以能夠拒賄,因為我曾貪污過。」

  「我剛到城建局負責跨河大橋工程招標時,一家投標單位給我五千元。這個單位有建橋實力,局裡已內定他們。沒料到第二天,被老局長知道了。我抵賴不過事實,在老局長辦公室裡,錢如數退還行賄人,我低下了頭,他失去了建橋資格。五千元,足夠判三年的。」

  「我當時心如油煎,只等警車來接我。可是,老局長沒有檢舉,只是很莊重地拍拍我的肩膀,依然讓我負責工程發包,而且主管建這座橋。我誠惶誠恐。以後的日子如履薄冰,直到今天。面對十幾年形形色色的行賄人,我忘不了老局長的神情。如果沒有當初,我可能早已成為罪犯。」

  「我始終怕這段經歷。一怕老局長戴上保護腐敗的帽子,二是怕影響自己的前途和聲譽。如今,老局長已仙逝,我已近退休,講出來是一種解脫,另告後人,貪污沒有不被人知道的,那日子如墜深淵。」

  說完,廉政英雄誠懇地向台上台下深深鞠躬。

  全場靜默,繼而掌聲雷動。

※ ※ ※

  「廉」與「臉」,音近也,故可說廉乃與人之臉面一樣,無廉恥者,即無臉面可說,故而可印證出「廉」在一個人一生當中是多麼的重要。

  現今社會之人為了利與欲,凡事胡作非為,不顧顏面,無羞恥心,令人見了痛惜萬分。

  然而廉恥之道德,如果沒有特別去加以崇尚,必定會逐漸的沒落,為何呢?因社會物質分明之關,大多崇尚物質享受,一旦失去了本身所需求,就會不顧一切的向外爭求,在爭求的過程中如果無法達到目的,就會失廉丟恥的去達到己身之欲望,那麼就無廉、無恥矣。

  故欲崇廉,當從修心而起,修己心,能淡欲、能去利,淡泊明志,修性養神,秉公處事,自能明白己心,如皓月、如青天,更可因而光明己性本靈,惟有從此下手才能見成效,每個人相互激勵、互相更勉,此道德之心念才能恢復,達於善良之社會美境矣。

社會道德省思-第二十六章 崇廉道德省思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法華經》三千部

  法達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洪州豐城人,七歲出家,一直持誦《法華經》,受具足戒之後,即前往曹溪禮拜六祖。

  法達禪師自認為一直持誦《法華經》,功德不小,故心懷我慢,初禮六祖的時候,頭不至地。

  六祖呵叱道:「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邪?」

  法達禪師回答道:「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六祖道:「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六祖接著又問:「汝名什麼?」

  法達禪師道:「法達。」

  六祖道:「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於是六祖又說了一個偈子: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法達禪師聽完六祖的偈語,頓生慚愧,連忙向六祖懺悔道:「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疑問。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六祖道:「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法達禪師回答道:「學人愚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六祖道:「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於是法達禪師高聲念誦經文,念到《譬喻品》的時候,六祖道:「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體。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受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汝但勞勞執念,謂為功課者,何異氂牛愛尾也?」

  法達禪師問道:「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六祖道:「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已。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法達禪師聞偈,言下大悟,所有的疑惑一時冰消,踴躍歡喜,作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六道祖:「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

  正如六祖所教誨的那樣,法達禪師頓悟一乘妙旨之後,還象先前一樣,繼續誦經不止。

  「善讀書者,非在一知半解,走馬看花,敷衍了事:重在神悟,知其精華,始能默而契之,聞一知十,舉一反三,旁通萬類,迄言乎行證,活用書意而不死執書下,受文字障也。」

※ ※ ※

  世人均知經典者乃聖神仙佛之心法精髓,真諦的結晶,延傳而下,讓世人能藉以悟理而得道也。

  經典雖是千百樣,但都有其主旨之所在,故經者有對心靈之啓發性,有對本性之悟理性,有對內心之激揚性,更有對人靈之昇華性,總歸言之,就是導引世人之真靈能齊昇於妙境,使之與神佛同歸也。

  故經文中得須細加研悟,始可得其妙,每於誦唸時,可不必求其速,以能悟得內裏為旨要,以往之經典甚少註釋者,讓習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學道一輩子而無以通理。現今應運普降之經典均有註釋,有利學者之悟理,故在虔誦之前宜先悟知註釋,再予誦念,可得心印也。

皇母慈音第三輯-悟理經典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三問三不知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

  「不知道。」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方向?」

  「不知道。」

  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

  美國現代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

  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餘地。

  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餘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須的。學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

  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於策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于他的科學家形象,更凸現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安安靜靜的讀書

蓮生/文
  曾問一位弟子:「你讀書嗎?」

  「我很忙!」弟子回答。

  「忙些什麼?」

  「除了上班之外,我是個在家待不住的人,老實對師父說,我回家後,會千方百計尋求再度出門的理由,就算在街上閒逛也好,這樣日子才不會無聊。」

  「哦!」

  我沉思這位弟子的問題。

  又問另一位弟子:「你讀書嗎?」

  「我靜不下心來!」弟子回答。

  「為什麼?」

  「我喜歡和朋友約會聊天,朋友邀約我均參加,除了天南地北的聊天之外,郊遊、爬山、舞會、餐會、電影,我均喜歡。我不習慣靜靜的一個人,那實在太無聊了。」

  我又問另一位弟子:「你讀書嗎?」

  「我只讀股票經!」弟子回答。

  「怎麼只讀股票經?」

  「人生有三難,登天難、賺錢難、做人難。我覺得最現實的是賺錢,每日的計劃除了股票還是股票,賺錢最重要了,讀書我沒有時間,也覺得浪費。」

  「你不讀師尊的書?」

  「我當弟子,有買書了,偶而翻翻,再將書轉送他人,也算功德。」

  「你真老實。」

  「師尊不責怪我,就很好了!」

  我沉思著這三位弟子的答話,是的,在現代人來說,能每天抽暇,安安靜靜的讀書,這種人愈來愈少了。

  我覺得,現代人「很忙」也未嘗不好,但每個人應該養成一些好的習慣,例如:

  一、運動。

  二、和家人、朋友、同事互動的默契。

  三、休閒。

  在美國住這麼多年,看見「老外」的休閒,是找一個風景優雅的海濱,躺下來晒太陽,或是喝一杯茶或小酒,看一看書。

  我覺得「看書」,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何妨在「空白」的時候,在燈光充足之下,安安靜靜的坐著,喝一杯你喜歡的飲料,安靜的進入作者的世界,或許真的開卷有益。

  我是每天要讀書的,讀佛經,或專業領域之外的書籍。

  慢慢,智慧漸廣。

  也深深的了解「讀書」三昧,尤其在心靈與書打成一片時,就有了深刻的體悟,這也等於是我寫作的靈泉。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言語也無味。」

  我們可以從書中,得到很多知識的。

  是的,有很多人想靜下心來,是很困難,但你也可以,只先讀數頁(短讀),將來可「中讀」或是「長讀」。其實我也不想勸人,拿到一本書,便一口氣全讀完,可分一星期、一個月、數個月。

  總之,一步一步的養成習慣,一步一步的去實踐,這是良好的習慣啊!

  安安靜靜讀書,開卷有益,能靜下心來,就能靜下心修法,你修一壇法,也須安安靜靜,心不浮躁,不是嗎?

  詩:

  讀經自有毫光照。

  修法靜心才可到。

  安安靜靜無煩惱。

  讀書修心萬般妙。

《登山觀浮雲》安安靜靜的讀書

有捨有得‧自性自度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我們宿世輪迴以來,累積貪嗔癡壞習慣,積習深重與頑劣不堪,乃是由於我們太熟悉於自己的三毒五蘊、七情六慾,太沉溺於自己的無名包袱。

學佛之後,有了體悟,便漸漸遠離我們所習以為常的酒色財氣、名聞利養,親近善知識,遠離惡朋友,親近好環境,遠離惡因緣;久而久之,淨化劣根性,清淨了自性,於是一步步走向成就之路。

菩薩:難得爾有此體會。《心經》云:「觀自在菩薩」,教爾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亦是教爾們要捨,捨眼耳鼻舌身意,捨掉六根的貪婪追逐,捨色聲香味觸法,捨掉六塵的汙染享受。其實,唯有捨,才能得。

陳生: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菩薩:就是這樣。

陳生: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常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大意是說,「學佛唸佛,了脫生死」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幫不了。仙佛教誨我們,就好比醫生開藥給我們服用,服不服藥還在於自己,不服藥則病不會好,怪還是要怪自己,所以學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

菩薩:所謂:「自性自度」,爾們身為修道子,應多讀誦《金剛經》、《心經》,在了解經義之後,就會慢慢明白《金剛經》、《心經》在告訴你們什麼?

所謂:「放下」,並非要你們拋棄一切,放掉自己的本份義務不做,一味地向外攀緣追求,嘴巴說的是「放下塵緣」,心中卻仍舊「執著貪婪」;是以,基本上,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地在自己的崗位上,把自己的本份做好。

陳生:謝謝菩薩!這個道理,學生明白。當此末法時代,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沉淪,首先管好自家,不要隨意去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並從內心謹謹慎慎地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隨地修正自己的不善行為與習氣。

菩薩:是的。所以與其一天到晚批判評斷別人,倒不如回過頭來好好地檢點自己,把對別人的要求落實在自身的實踐之上,如此一來,對自己的修行才有真正的幫助。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是在面對世俗的一切,在世俗萬緣的牽絆中進行,在生活裡、在念頭上、在人際上,不可有自我期許為高人一等的「修行人」,進而導致消極與迴避外緣的偏失,不但在行為上、在心態上、在實行上,要嚴防有所偏失,反而更要以健全的心理而積極有為。

舉凡因應外來的一切,不要預設立場,不存絲毫成見,只要是責任所在,只要是應為之事,不但不避雜亂繁瑣,更要以平常心,真誠的積極有為,也就是不預期成果如何,只要真誠的付出。

此外,也要安設自我安全保護網,當面對無助甚至有害身心靈健康的人、事、物,一切不好奇、一切不接觸,甚至迴避如探湯,以免遭受危害。

淡泊以明志,放下才擁有,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學習看淡與放下,而且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乃是消減慾望的有效辦法。

能降伏慾望心魔,則易行當行之事,易行本份內的事,易感恩所得的一切,心念純正,行為可免偏失,而人生的偏執與失算就會大大降低發生的機率也。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在行道的旅途之中,學生謹記諸佛菩薩諄諄教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經驗,不斷的體會,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新的體悟與成長。

菩薩:然也。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恭送菩薩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16期-有捨有得‧自性自度【一】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放下

  有一天,坦山禪師領著徒弟出門,遇見大雨.河水上漲,在河邊有一名年輕女子,無法過河,急得哭了。

  坦山禪師就主動上前,抱起女子過河。然後他們互相道別,各自走路。

  小和尚大感不解,對師父很有看法。到了晚上,小和尚忍不住問師父:「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麼抱女人過河呢?」

  坦山禪師說:「我早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呢?」

  在坦山禪師看來,他只是抱一個人過河而已,這是出家人應有的慈悲心懷。

  而小和尚看到的卻是抱一個「女」人過河,而且抱起來,心裡就放不下了,抱了半天,所以小和尚才那麼累啊。

※ ※ ※

  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的相,乃是因緣聚合而產生,當眾生見於諸相,須知所有之名相皆是虛假不實,而大多數的眾生總是執著於相,而受苦。修道乃是打破名利關、權勢關、情色關、以及生死關,若是執於相,認假成真,即會被牽引著,以致無法跳脫「六道輪迴」,出苦之日遙遙無期也。

  世人可藉由觀照內心來挖掘自身的不圓滿,為何會有如此行為?時時觀照自己,修正行為,步步踏實,道途才能走得穩。思悟之!

虛原雜誌197期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老鼠媽媽

  老鼠媽媽帶著小老鼠出外覓食,在一家人的廚房垃圾桶內有很多剩餘的飯菜,這對老鼠來說,就好像人類發現了寶藏。

  正當一大群老鼠吃得津津有味之際,突然傳來了一陣令牠們肝膽俱裂的聲音,那是一隻大花貓的叫聲。

  牠們震驚之餘,便四處逃命,但大花貓毫不留情,窮追不捨,終於有兩隻小老鼠躲避不及,被大花貓捉到,正要被吞噬之際,突然傳來一連串兇惡的狗吠聲,令大花貓手足無措,狼狽逃命。

  大花貓走後,老鼠媽媽從垃圾桶後面走出來說:「我早就對你們說了,多學一種語言有利無害,這次我因此救了你們一命。」

※ ※ ※

  人生在世,學無止境,每逢一個階段提升過後,必定有其關卡在前方等待著被突破,若是這個境地之關卡無法克服者,有可能從此沒沒無聞,若是可以將關卡突破者,往後的人生必能擁有全新的風貌。

  不少國家時常傳聞出各地有失業潮,為何別人的前途似錦,而自己偏偏擠進失業潮的行列當中,這是為什麼?道理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那便是本身之價值性已經不再,但卻有許多眾生能夠不斷於學習中直線成長,創造出自己的價值性,並使之愈來愈深厚,當本身可用之價值性提高,就是福運更暢通之時刻。因此,若是平時未能持續精進於工作職場的相當技能及學識,則亦不妨藉機學習一些本身有興趣的才藝或技能,因為平時多一份的學習還能做為未雨綢繆之第二專長,亦是為自己在塑造價值性。

  社會上不斷有在職進修的課程,有些課程則與工作職場有相關連性,有些則可做為第二專長之用途,而只有肯利用時間進修、學習者,才能替自己提昇永無止境的價值性,本身擁有深厚並且普遍受到外界肯定之價值感時,象徵著福德厚實了,運勢將威猛無窮,若是再加上本身有足夠的被應用發揮的意願,甚至於主動為職場帶來更多之附加價值,則必然受到公司的賞識與器重,就怕稍有不慎就會讓你這位富具高貴本能的珍珠溜走,於是將你守護得緊緊的,當眾人皆失去工作機會時,公司必定想盡辦法留下你,由於你的肯付出,讓公司願意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留下你這樣富具價值感的成員,直到公司存在的最一刻為止,都會為你尋找出路。

  奉勸世人切莫以為自己擁有穩定的工作而停滯學習動力,亦不該中斷學習的精神,唯有不停的學習,方能強化本身之福運,未來的日子裡,誰也不敢保證現在的穩定是長久之穩定。是故,精進自身本能,便是福運之門也。

增福開運寶鑑-第二十五章  精進行持增福運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最單純的志願

蓮生/文

  幾乎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一樣,也都差不多,出生至死亡,歲月的輪子,輾過了嬰孩、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然後消失掉。

  一個人或每一個的經歷或有不同,但最普遍的是:

  讀書。

  就業。

  結婚。

  生兒育女。

  老、病、死。

  這象徵著生命與經歷不斷的循環,不管你的職業多麼崇高,或多麼卑賤,這一段程序,永世常在,富貴貧賤,仍然最平凡,我自己也一樣,沒有特別。

  就算是一群人生活。

  一個國家。

  甚至整個地球上的人類。

  我現在相當坦率的說,大家都一樣,都是自我的生活,編織愛情、友情、親情、懷念、悲憐、家庭。……….

  最後走了。

  喪禮。鞠躬如儀。

  一切皆空。

  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的是,這有形的世界之外,有無形的世界,六道輪迴、十法界是「真理」,「修行」才是人生的大事,否則芸芸眾生,從生到死,有何意義?

  寫一短詩:

  立下一個最單純的志願

  每一個人天天要吃飯

  吃飯才不會死

  這是養色身的事

  但也要尋找真理

  天天要吃法乳

  何不精進去修行

  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清醒

  為靈魂找一個出路

《孤獨的傾訴》立下一個最單純的志願

飛機事故

  美國魏特利博士是著名的行為學專家。他常常到世界各地演講,而且總是馬不停蹄地一場接一場。

  有一次,他結束了一場演講,就趕著回加州。在他抵達機場的時候,飛機已要起飛了。他拼命地趕往登機門,可是入口已經關閉。他頹然地坐在候機室裡,等待著下一班飛機。

  大約在一個小時之後,有消息傳來:剛剛那班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因為螺絲釘斷裂,使得飛機雙翼的引擎蓋脫落,造成飛機無法平衡飛行而墮海,機上乘客全數罹難。

  後來,魏特利博士一直保留著那張過期的機票。每當他遇到不順心的事或遭遇挫折時,他總會將那張泛黃的過期機票再拿出來看一次。這時,他心中所有的不平與怨氣,都會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經過那次死亡之約後,他覺得每一天都格外值得珍惜。

  生活中有太多的偶然可以終止生命的旅程,因此,只要我們活著,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 ※ ※

  修行學道無它,就只修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人事物而已。無為之人面臨種種逆境現前,絕不隨之產生驚訝恐懼之心,因為本身無為之為,處處皆在行道;若是逆境現前,亦不須心驚膽顫,因為身心是逍遙的,雖然逆境浮現,自有克服之期。

  眾生於平時養成一顆平常心,在無預警情況下,突逢變故,才不會無所適從而茫然,唯有提早養成平常心,那麼每一天所遇上的每一件事,都能欣然面對、虛心接受,如此則事事便無可爭;因為世間上許許多多的事都是爭辯不了的,不但隨時都有逆向境界現前,有時連這一口氣何時會終止都難以預料,想到這裡又何須計較一時的逆境呢?故而平常心的養成非常重要,但逆境現前時,就是常心考驗之際,凡事內省,以自慮得,無爭無為得自在,修為至此,果品可稱也。

  普天之下,唯一只有一種真理是永恆不變的,那便是「無常」。試問,自古將相帝王,今何在?昔日皇朝,今又如何?是故,願眾生時時保有平常心,待人接物平常心、為人處事平常心、一切種種平常心,生活才能輕安,日子才會自在,順境、逆境毫不相妨礙,平常心的修為便到位了。

寶德雜誌117期-述論:處變不驚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名聞利養

  東京天寧芙蓉道楷禪師,投子義青禪師之法嗣,俗姓崔,沂州人。

  道楷禪師悟道後,留在投子義青禪師座下,充當典座。北宋神宗元豐五年,道楷禪師離開投子,一度回到故鄉沂州,應道俗之請,住仙洞傳法。後又居京師天寧寺。

  大觀初年,因開封尹李孝壽上奏徽宗皇帝,讚歎道楷禪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褒顯」,於是徽宗便派內臣攜聖旨前往天寧寺,賜道楷禪師紫方袍一件,法號定照禪師。

  道楷禪師一方面對皇恩表示感謝,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有誓在先,不能接受。他上表請辭,說道:「出家時,嘗有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道,用資九族。苟渝願心,當棄身命。父母以此聽許。今若不守本志,竊冒寵光,則佛法、親盟背矣。」

  徽宗皇帝於是再一次降旨,堅決要道楷禪師接受恩賜。道楷禪師卻仍然堅拒不從。於是徽宗皇帝大怒,欲治他抗旨之罪,遂命令棘寺將他收監發落。

  寺吏於是便吩咐有司,把道楷禪師發配到淄川。有司知道道楷禪師一向忠誠無偽,僅僅是因為冒犯了皇帝才被治罪的,因此心生憐憫。為了保護道楷禪師,有司希望道楷禪師說自己生病了,這樣就可以免於處罰。

  於是,有司便提醒道楷禪師道:「長老枯瘁,有疾乎?」

  道楷禪師道:「平日有疾,今實無。」

  有司又道:「言有疾即於法免罪譴。」

  道楷禪師道:「豈敢僥倖稱疾而求脫罪譴乎?」

  有司一聽,便嘆息不已。道楷禪師於是便恬然地戴上刑具,踏上發配之路。一路上,道俗見到道楷禪師均流淚不止,跟著他的人絡繹不絕,如同趕集一樣。到了淄川,前來從道楷禪師參學的人越來越多。第二年冬天,徽宗皇帝便下令恢復了他的自由。

  於是,道楷禪師便在芙蓉湖心,結庵傳法,一時道俗雲集。

  道楷禪師曾示眾雲:

  「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豈可以等閒利養,埋沒平生!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見利見名,似眼中著屑。況從無始以來,不是不曾經歷,又不是不知次第。不過翻頭作尾,止於如此。何須苦苦貪戀?如今不歇,更待何時?」

  這段開示,教意諄諄,堪為我輩時常警醒。

  道楷禪師圓寂于政和八年五月。臨終前有辭世偈雲:

  「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 ※ ※

  云何「不貪求」?「貪」者,人性中所不知足者,幾近執於「迫切渴望」是也;「求」者,欲望,縱非自身能力所及,或者明知不可,而為之是也。

  復次,修行者容或可以精進修行,或者深入經藏而啟智慧,但是內心深處所貪、所求,是難以避免或克服。身在人世,物欲、情愛、權名、財富悉皆染著六根,乃致時起欲求之心;縱然行者身在道場之中,雖非貪於財富物欲,但是權名之浮華,卻也是一大魔障。

  所以戒「不貪求」,正是與儒家之淡泊明志,與道家之無為,是為自我約制及涵養之表現。

  但是我佛教法之中,「僧」列三寶之中,普受眾生供養,因而更要提升自身之約制。若是為眾生之僧師,卻在言行中時時有貪求之念;不但愧對我佛,亦有怍於眾生之供養,更遑論如何弘法利生、帶引眾生邁步修行覺路!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 卅六、不貪求戒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愛得太緊

  一條不懂事的美麗小蛇在水邊看見了一隻有著漂亮花紋的青蛙,不禁生出了愛慕之心。小蛇對青蛙說:「我們可以交往嗎?」

  青蛙說:「好啊好啊。於是他們兩個生活在了一起。」

  有一天,他們在睡覺的時候,小蛇在睡夢中不由自主地用身體將青蛙纏了起來,青蛙感覺要窒息了,就奮力掙扎,用兩條強壯而有力的後腿重重地蹬在小蛇的腹部,彈了出去,然後迅速地逃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傷心的小蛇養好了身上的傷,卻無法養好心中的傷,她對帥氣漂亮的青蛙產生了恐懼感,認為會被傷害,從此她過著單身生活。

  這一天,一隻醜陋的癩蛤蟆發現了小蛇,覺得她十分美麗,不禁生出了愛慕之心。癩蛤蟆對小蛇說:「我們可以交往嗎?」

  小蛇看了看醜陋的癩蛤蟆,覺得他的眼神很真誠,她那顆寂寞的心動搖了,她想這只癩蛤蟆這麼醜陋,應該會好好珍惜她這麼漂亮的小蛇的,於是說:「好吧好吧。」這樣他們兩個生活在一起了。

  有一天,他們在睡覺的時候,小蛇在睡夢中不由自主地用身體將癩蛤蟆纏了起來,癩蛤蟆感覺要窒息了,就奮力掙扎,他的背上噴出了毒汁,射進了小蛇的眼睛,小蛇受痛展開了身體,癩蛤蟆趁機逃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兩人交往如同賞畫,我們在欣賞一幅油畫時,太近了看著不太像畫,太遠了看著又看不清楚。只有不遠不近、恰到好處,才能看出「效果」。

  這就是說,人和人,人和物之間都需要一個距離。因為有距離才有吸引,但是,距離也要掌握好一個度,太遠了就失去了存在感,太近了就遮住了人的眼睛。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評論二首偈子

蓮生/文

  五祖弘忍禪師,為了付法付衣,告七百位僧人:

  「正法難解,汝等各述一偈,若符合者,則付法付衣。」上座弟子「神秀大師」,在廊壁上書一偈: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五祖見了此偈,乃讚嘆:「後代依偈修行,亦時勝果。」

  後來慧能,知此偈子,說:「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慧能也和一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此偈,心中有數,卻說:「乃未見性。」

  於是五祖潛入碓坊問:

  「米白也未?」

  慧能答:

  「白也,未有篩。」

  五祖在碓以杖打三下,示意三更入五祖之室。

  於是五祖付法付衣給六祖慧能大師矣!

ð

  以上兩首偈子,聞名天下,神秀大師、慧能大師的這個公案,天下佛教徒皆知之,就算是非佛教徒,也知道這個公案。

  如果以我的眼光來看這兩首偈子,第一首是尚在修行的「進行式」。

  「當然未見佛性。」

  而第二首。

  五祖弘忍說:

  「乃未見性。」

  我也是如此認為:「乃未見性」。

  但,我認為六祖慧能的偈,已接近「見性」,只需要五祖弘忍禪師的一個點化而已。

  五祖弘忍禪師付法付衣給六祖慧能禪師,三更時,點化了什麼?

  世上的人,都想知道。,

  但,這是秘密也,連我也不能說出,因為這是,天上天下的大秘密。

  五祖一說。

  六祖馬上得「心印」。

  有人以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有人以為:「身空、心空、法空、性空。」

ð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其實都不是的,都不是的。

  如果我寫偈子,我會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自清淨。

  何處惹塵埃。

  我改了六祖的一句「本來無一物」,因為此句表示尚未見證佛性。而我的這一句「本來自清淨」是見證佛性的。

  六祖慧能禪師的偈子,就差這一點。不能只講「空」、「無」,需要見證佛性才是。

  所以五祖弘忍禪師的付法偈是: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

  無性亦無生。

  若要見證「佛性」,千萬不可用猜,要「返本還原」,認取本來面目永遠在那裡!

《送你一盞明燈》評論二首偈子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能淡能捨自在人

  從前,印度有個婆羅門,他的家中生了一個男孩,長得英俊端莊,父母非常疼愛。這孩子從小就聰明異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無憂無煩的快樂中,度過了黃金一般的童年。

  人類往往被欲樂所迷惑,在歡樂的日子裏,思想不起另有痛苦的一面,唯有超卓的人才不致於墮落。婆羅門家中的這個孩子,可是有高人一層的智慧,雖然他生長於富有安逸的環境中,但仍能瞭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惡。因此,在他成年以後,就辭親出家當比丘去。

  有一次,正當教化回來的途中,在蔭避的森林裏遇到一隊商人,他們到外鄉從商路過此地。這時適逢傍晚,太陽已西下,商人們紮營在這兒過宿。

  那位出家比丘看到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車輛載著大量貨物,並不關心,像是沒有看見一樣,只管在離商隊營帳不遠的地方徘徊踱步。

  這時從森林的另一端卻來了很多山賊,他們打聽到有商隊經過,就想乘夜幕降臨以後劫掠財物。但當他們靠近商營的時候,卻發現有人在營外漫步。山賊怕商隊有備,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動手,然而營外巡迴的那個人,通宵不入營休息。天已漸漸亮了,山賊因無隙可人,只得氣憤地大罵而走。

  正在營裏睡覺的商人,忽然聽到外面的噪聲,趕快跑出來看見一大隊的山賊手執鐵錘木棍往山上跑去,營外唯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兒。

  商人驚恐地走向前去問道:「大師!您見到山賊了嗎?」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們昨晚就來了。」出家人回答說。

  「大師!」商人又向前問道:「那麼多的山賊,您怎麼不怕?獨自一個人,怎能敵得過他們呢?」

  出家人一點也不緊張,不慌忙,他心平氣和地說道:「各位!見山賊而害怕的是有錢人,我是一個出家人,身無分文,我怕什麼?賊所要的是錢財寶貝,我既然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無論住在深山或茂林裏,都不會起恐懼心。」

  比丘的話使眾商人很感動,認識到自己的愚昧無知,對不實在的金錢,大家肯捨命去取得,而對真實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大家反而視若無睹。由此,他們也發心跟著這位比丘出家修行。從此,他們體會到這個世間苦空的意義,把無常的錢財帶在身邊,那實際上是一種拖累。

  世人總愛穿金戴銀、光鮮亮麗之一面,殊不知此乃惹禍上身之最也。多存有仁懷之心,將多餘之金錢拿來布施、行善,方是有意義之人生。

※ ※ ※

  夫,人是情慾之首,所謂七情六慾,其誰不染;名利財色,有誰不愛?名利財色,使人過得不安心與快樂。昔日布袋和尚有云:「朝有布袋,暮有布袋,放下布袋,何等安然自在。」名利財色猶如過眼雲煙,轉眼即逝。今之世人求過得身輕心安快樂最重要,那正是人生永遠安息之條件。今之世人苦惱無盡,唯有勘破人生之無常,識得色身有限,從淡中養真吾,從捨中學布施,使得寄萬人之日子,追求得智慧,累積善業之旅途,使大限來時用清明境界坦然面對人生。

  由於人心的異變,心態的沉淪,世人總是以金錢為第一要務,而甘願受錢財之奴役,甘願為錢財而受苦,真是奇哉!在如今拜金主義的不當世態下,世人總以錢財來作為身份地位之比較,難道乎這就是人生的真諦嗎?

  人總是喜歡追求成功,而擁有萬貫的錢財就是成功嗎?住有華美大廈就是成功嗎?開有豪華轎車這是成功嗎?這些都是真正的根本嗎?深入的去想想,非也、錯也,試想雖有錢財可買高貴的藥材,卻買不到健康;有錢財買到美好的床蓆,卻買不到美好的夢睡啊!故可知這都不是真正人生的意義,真正值得世人去探求比較的,還是誰能在「道修」上的深淺來作評論,這才是真正實質有大前提的意義,但願世人能知悟,好好調整自己,完美自己。

皇母慈音第二輯-真諦人生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一杯鮮奶

  一個窮苦學生,為了付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

  到了晚上,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裡只剩下一個小錢。

  然而當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打開門時,他卻失去了勇氣。

  他沒敢討飯,卻只要求一杯水喝。

  女孩看出來他飢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奶來。

  他不慌不忙地將它喝下,而且問說:「應付多少錢?」

  而她的答覆卻是:「你不欠我一分錢。母親告訴我們,不要為善事要求回報。」

  於是他說:「那麼我只有由衷地謝謝了。」

  當郝武德•凱禮離開時,不但覺得自己的身體強壯了不少,而且對天主與對人的信心也增強了起來。

  他原本已經陷入絕境,準備放棄一切。

  數年後,那個年輕女孩病情危急,當地醫生都已束手無策。

  家人終於將她送進大都市,以便請專家來檢查她罕見的病情。

  他們請到了郝武德•凱禮醫生來診斷。

  當他聽說,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時,他的眼中充滿了奇特的光輝。

  他立刻穿上醫生服裝,走向醫院大廳,進了她的病房。

  醫生一眼就認出了她。

  他立刻回到診斷室,並且下定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挽救她的性命。

  從那天起,他特別觀察她的病情。

  經過一次漫長的奮鬥之後,終於讓她起死回生,戰勝了病魔。

  最後,批價室將出院的帳單送到醫生手中,請他簽字。

  醫生看了帳單一眼,然後在帳單邊緣上寫了幾個字,就將帳單轉送到她的病房裡。

  她不敢打開帳單,因為她確定,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這筆醫藥費。

  但最後她還是打開看了,而且帳單邊緣上的一些東西,特別引起她的注目。

  她看到了這麼一句話:「一杯鮮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

  簽署人:郝武德•凱禮醫生。

  眼中氾濫著淚水,她心中高興地祈禱著:「天主啊!感謝您,感謝您的慈愛,藉由眾人的心和手,不斷地在傳播著。」

※ ※ ※

  世人生活在如今複雜的世境中,每個人無法離開人群,離開社會、團體,所以每個人都得需要朋友、家庭的照顧、支持,在這情況下,非出自內心的慈悲道德心,是無法達到目的的。世人生活在這個大環境(寰宇),就如同一個大家庭是一樣的,應彼此如同手足一樣,相互照顧,相互的體諒,同時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敬重與疼惜,那你也須以同樣的心境去對待他人才是,若能以他人之痛苦,如同自己的痛苦,相互照顧,彼此關懷,那即是所謂「同體同悲」之心是也。奈何有些人惟執、惟迷、惟驕,無法體認到這點,實在可惜。

  然每個人均有上天所賜賦之良心,此良心即是天心,亦也是道心,若有了此心,那所有行事絕無本位主義之執著,必定是大公無私之大悲心也。

  又俗云:「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人難免會有生、老、病、死四苦,這其中非得大家相互照顧與敬重,否則難以生活。

  又時光易逝,每個人都會隨著歲月而老去,無一人可幸免,即是說年輕者無法永遠年輕,轉瞬間必會老死,而老者也將必隨著時日而消失,在這其間,為何不能相互敬重、體解大道呢?果能如此,那你就已經是有所體認與有所徹悟之人矣。亦盼世人能確切的認知,常在心中理悟,來改變你的凡心而成道心。

皇母慈音第四輯-相互敬重,體解大道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天真的回答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甚麼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著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的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麼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 ※ ※

  世人往往因後天塵染之關係,將原本純潔無瑕的心靈給污染,使得此顆真心變了質,而無法實在的付出,導致社會日趨於混亂,達到無可收拾之地步,令人婉惜也。

  然不要只重利欲,尚須注意真心之付出,能將原本一顆純美之心地,讓其呈現美麗之光芒,讓整個社會處處充滿了光明之境地,如不能如此,則此顆真心將逐次之黯晦,且失去了光輝,沉淪下去。

  當時時刻刻,將己之真心付與生活的周遭上,更能將己心之光芒四射,這才不負原本之靈光,希世人在此悟勉行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 真心之付予

蜈蚣降

蓮生/文

  昔日,了鳴和尚告訴我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名年輕人,名叫黃義,他性好旅遊,他獨自一個人到了中國西南的滇黔去遊歷。

  黃義到了苗侗的山區。

  適逢苗侗舉行了族人的「跳月」盛會,這種盛會在古書中有記載:

  「苗俗每歲孟春,男女各麗服相率跳月,男吹蘆笙於前以為導,女振鐸於後以為應,盤旋宛轉,終日不亂。暮則挈所私歸,謔浪笑歌,至曉乃散。」

  黃義參加了苗人的「跳月」盛會。

  那是一個歡樂的盛會,是春天三月的時節,桃花李花都盛開了,當天晴空萬里,月光非常的明媚,苗侗族人預先在山頂的空地上準備了豐富的酒食,又有種種的樂器,蘆笙、笛、鼓、弦等等。

  穿著華麗衣服的男女,都到空地月場裡面來,音樂響起來了,很多少年男女吹著悠揚悅耳的蘆笙,繞著圈子,踏歌跳舞。

  一般是男的吹蘆笙。

  女的搖響鈴。

  或是大眾一起盤旋舞蹈。

  或是兩人對舞。

  通宵都不疲倦。舞到最高點。

  黃義被一名苗侗的少女所吸引,少女舞蹈時,投射出來惑人的目光,令他心神搖曳。

  少女的嫵媚。

  少女扭動的水蛇的腰,令黃義無法抗拒。

  少年男女在舞蹈時,情投意合,那少女也看上黃義,兩人目光一交接,便緊緊的黏在一起了。兩人互相舞成一對,貼得更緊。

  苗侗少女熱情的身軀,黃義的心中早已熱血沸騰了。

  他們手牽著手。

  離開人群,走入密林,到秘密的地方去。

  當黃義要到苗疆的時候,曾有友人勸他:

  「苗侗旅遊要小心!」

  「為什麼?」

  「不要愛上當地女子!」

  「愛上又如何?」黃義問。

  「愛上會回不來!」

  「為什麼會回不來?」

  「苗侗人有降蠱啊!」

  什麼是蠱?什麼是降?黃義根本不明白。然而,黃義去參加跳月盛會,果真愛上了苗侗少女。

  黃義被迎進苗侗人的家,成了苗侗族人的女婿,剛開始黃義確實愛自己的新娘。

  結婚二年,生活習俗很不習慣,但還可以忍耐,但,日子一長久,頓感無奈。

  黃義個性喜好遊歷,日子過得太單調,如何受得了,難道他要一生老死苗疆嗎?

  黃義屢屢提出要走。

  黃義的妻子也明白快要留不住先生了。

  有一天。

  妻子對黃義說:

  「你可以走了!」

  黃義高興的大叫:

  「真的!」

  妻子說:「你走了,再也見不到你了,我們的這段緣,永遠消失了。你能再考慮嗎?」

  黃義說:「不會的,我只是回去一趟,會再回來!」

  (其實黃義根本不想再回來)

  妻子對黃義說:

  「務請再三考慮!」

  黃義根本不用考慮,匆匆收拾簡單的行李,就急急忙忙的下山去了。

  妻子哭著送他,卻淚水留不住黃義的心。



  黃義走出了苗侗的山區,已是傍晚的時分,山下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市集,約住著二、三百人的小鎮,有兩家小旅店,他走進旅店,想要休息一晚,旅店老板看了他一眼,對黃義說,房間已滿,請找他家。

  黃義走入另一家旅店,他還沒開口,店裡面的人對他說,房間已滿,請找別家。

  黃義說:

  「我可以付加倍的錢!」

  「不行,滿了。」

  「隨便一間也行!」黃義說。

  「連一間也沒有。」

  黃義很狐疑,這荒郊野外的小市集,今晚整個市集很少有外人,旅店怎麼會滿呢?黃義走在黃沙滾滾的一條街上,街上連個路人都沒有,他覺得這個市集死寂寂的,相當的詭異!

  這市集只有一家小吃店是開的,他走了進去,店裡面有一桌客人,原本談笑風生,一見他進來,大家顏色大變,噤若無聲,人人看著他。

  黃義要了一碗麵,吃了,付帳。

  黃義問店東:

  「這裡可有住的地方?」

  店東回答:「兩家旅店相信都滿了,容不下你!」

  「正是。」黃義說。

  「離店右走,第三家,你去敲門,也許你可以找得到住的,一般找不到住的,就只有找他了。」店東意有所指的說。

  黃義不疑有他,就去敲第三家的門。

  門開了。

  一個老頭子看了黃義一眼,也不多說什麼,迎他進去,原來裡面是棺材店,大大小小堆積在兩旁,走到了後院,後院有兩個房間,顯得很雜亂。

  黃義問:

  「這是什麼房間?」

  老頭回答:「是停屍間,現在無人住,可讓你住。」

  黃義打了一個寒顫。

  「不!」黃義打算不住。

  老頭說:

  「這是苗侗山下,露宿不得,戶外野獸多,將就一晚吧!鬼有什麼可怕,人才可怕呢!」

  黃義想想也是,就壯著膽住下來。

  老頭先要了黃義的住宿費,倒茶給水相當殷勤,又帶黃義到店裡。

  老頭問:

  「你要那一付!」

  「一付什麼?」

  「棺材。」

  「我為什麼要棺材?」

  老頭回答:

  「無常。有誰知道今夜上床,明晨能下床否!」

  黃義說:

  「我還年輕,不想死!」

  老頭回答:

  「人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今生遭遇巫蠱難,算算日子有幾天。」

  黃義聽不懂老頭說什麼。

  老頭對黃義說:

  「你回房間,照照鏡子,看看你的鼻子上端浮現了什麼,仔細些!」

  黃義回到房間,仔細照鏡子看了看,自己的鼻子山根青了一塊,這紫青呈現了蜈蚣形。

  黃義也不知是何義,黃義因為下山走路走得倦了,呵欠連連,也就熄了燈上床,只一下子,便呼呼大睡,早已入了夢鄉。

  當天晚上。

  苗侗山下的小市集狂風大作,吹得家家戶戶緊閉窗戶,天上的月亮躲在烏雲裡,大地一片烏漆麻黑,只剩下狗吠連連,那狗吠的聲音,如吹螺一般,非常悲愴!

  一道白光在漆黑的天空閃過。

  白光像巨大的蜈蚣形。

  白光進入黃義熟睡的停屍間。

  只聽見一聲慘叫。

  黃義死了!

  狂風之下的慘叫聲雖然很淒烈,但給風一吹,馬上就被掩蓋了。



  了鳴和尚告訴我:

  苗疆一帶族人,相信巫毒教,家家戶戶養蠱,這蠱是很詭異的,你養蠱養得好,家庭生計會很好,種田的,五穀會豐收,做生意的,生意會興旺,壽命會延長,身體會健康,婚姻會圓滿,總之,一切會如意吉祥。

  舉一個例子來說,蠱這種東西,類似巫術的「養小鬼」,養小鬼是將初生而死的嬰兒之魂魄收來,收為己用,供養小鬼之靈魂,之後,希望小鬼言聽計從,利用小鬼去做生意,去交朋友,去賺錢,去影響他人,使養小鬼的人獲得「名利」。

  而「蠱」不是人的靈魂,而是「毒蟲」的靈魂,苗人將毒蛇、毒蜈蚣、毒蜘蛛、毒蝎子等等養在一處,牠們彼此互相咬噬,一隻又一隻毒發而死。

  其中有一隻不死的,那就是最毒的了。

  如果毒蛇不死,那就是「蛇蠱」。

  如果毒蜈蚣不死,那就是「蜈蚣蠱」。

  ……。

  養「蠱」有好的、善的。

  養「蠱」也有不好的、惡的。

  惡的「蠱」如果放給敵人,敵人就會中了蠱降而死,這是使用「巫蠱」去殺害敵人的方法。

  有些中了「巫蠱」的人死後,全身呈現黑色,如中毒一般,如果解剖他的身體,肚子一打開,滿肚子都是蟲,非常可怕。

  養「蠱」的苗人,要懂得侍候「蠱」的方法,侍候的好,會大發利市。侍候的不好,「蠱」一樣會反噬,「蠱」一反噬,也是很厲害的。

  有人說「蠱」是毒物。

  有人說「蠱」是細菌。

  有人說「蠱」是動物靈。

  說法不一。

  我問了鳴和尚:

  「為什麼苗女要對黃義放蠱?」

  了鳴和尚答:

  「愛的反面就是恨,愛恨是一體兩面,苗人要愛情,也可放蠱,分手了,也可放蠱,這就是愛到極點,大家一起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我又問:

  「那市集裡面的人,明知黃義中了蠱,為何沒有人出面來救他?」

  了鳴和尚答:

  「這世間人,固然有俠義之士,但畢竟是少數的,一般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苗疆,中蠱是常有之事,解救的方法是有,但也要大費周章,有的時候解救不好,救人的人反而死了,也是有的。要救黃義,其實也不是容易,同時救了黃義,得罪了放蠱的人,自己的未來,恐怕也會死在蠱下。」

  我問:

  「如何知道放蠱成否?」

  「蠱是活的,會回報主人!」

  「如果救了黃義?」

  「一定要殺死毒蠱。」

  我說:

  「這娑婆世界眾生,追逐名利、愛情,真的是逐境之夫。念念在妄相之中,念念妄妄無有止時,有誰真能跳出名利之圈,愛情之困呢?」

  了鳴和尚告訴我,在古書上記載,蠱還有「蜥蜴蠱」、「馬蝗蠱」、「蜣螂蠱」、「金蠶蠱」。

  我還有一個疑問:

  「如果養蠱的人,有一天不想養了,怎辦?」

  了鳴和尚回答:

  在古代,有一種方術,是專門趕走蠱的,要找十二位童男,年齡在十歲、十二歲之間,頭上包著紅布,身上穿了黑衫,手上拿著大搖鼓,咚咚咚咚的搖。

  這十二個童男,象徵十二金甲神,由一位巫師帶頭,領著十二位童男唱一首降伏蠱的歌:

  蠱啊蠱!

  不要猖狂,

  我們天上金甲神,

  無鬼能擋!

  金甲神毫不留情,

  要把毒蠱來掃蕩!

  燒焦你的身軀,

  拉下你的足,你的翅膀,

  身上斬成一段段,

  抽出血,抽出胃腸!

  你要趕緊逃,

  不然你是金甲神的食糧!

  歌一唱,鼓一搖,十二童男跳「驅魔舞」,巫師把養蠱的一個黑色小缸,拋入長河之中,就讓小缸隨水流走,就把蠱送走了。

  這個方術,現代人已經很少用了,現代人要送走蠱,只將養蠱的小缸,偷偷的送到旅店房間,而自己就跑了,由於是旅店房間,旅店客人熙來攘往,蠱毒肚子餓了,不會回頭去找自己的主人,就找陌生的客人下手,因此陌生的客人就遭殃了,這是養了蠱,又不想養,害人的壞人所幹的壞事!

  在我度化眾生的生涯之中,也有這樣一件「蜈蚣降」的真實故事。

  我有位弟子,姓孟名萬,他開旅社(旅店)。

  他急急忙忙的找我。

  他告訴我一件奇事:

  旅社在上個月有一位遠方人來住店,要了房間,卻沒有住,走了,遺留下一個黑色的小瓦缸,上頭綁了封口,不知是何物?

  清潔工通知櫃台,櫃台通知我,大家當場把封口打開一看,裡面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這小瓦缸看來也不值什麼錢,大家隨手就拋到垃圾箱,由垃圾車載到垃圾場去了!

  這種事大家都不在意,但問題是,在這一個月內,我這旅社卻死了兩名客人,這兩名客人都是死在同一個房間,而這房間就是遺留小瓦缸的那一間。

  兩名客人死因離奇,住店都是好好的,沒有什麼病,只是過了一晚,早上清潔人員欲進入,敲門不應,開門進去,卻發現直躺躺的死了。

  身子發黑。

  死因不明。

  旅社發生這種事,名譽不太好,傳了出去,有誰敢來住店,因此趕快來請示。

  我閉目禪定觀察,卻什麼也沒見到,一片黑黑的,最後只看見白光一閃。

  我當時根本沒有想到是「蠱」。

  我對孟萬說:

  「我去旅社,幫你灑淨吧!」

  孟萬當然非常高興,盧師尊要親自到房間來灑淨,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隨孟萬進了房間。

  我是一位通靈人,一進入房間馬上感應到氣氛不對勁,一股邪氣直撲身上。

  我要唸「避邪咒」,已來不及!

  我打了一個寒顫,心中暗念:「不好!不妙!」

  張開天眼一看,只見一道白光長長的,裡面有東西在蠕蠕而動,彷彿有多足,看不真確。

  我唸大悲咒,加持杯水,灑向東,白光閃到西,灑向西,白光閃到東,灑向南,白光閃到北,灑向北,白光閃到南,灑向上,白光閃到地氈之下,這白光很會跑,因為有多足之故。

  我一看無法,結了手印,按了時辰,唸安土地真言:「南無三滿哆。毋得南。嗡。度魯。度魯。地尾。梭哈。」

  來了一位全身浮腫的地主神。

  我一見大驚!

  地主神是旅社的守護靈,只見祂的形狀很奇怪,圓圓的頸子,長長的豬的嘴巴,兩條腿已經是象的大腿。

  我問:

  「如何是這模樣?」

  地主神答:

  「我被咬了。」

  「咬那裡?」

  「咬了一下嘴,頸子和大腿,就變成這樣了。」

  「好厲害,牠是什麼?」我問。

  地主神答:「是蜈蚣蠱!」

  「蜈蚣蠱而已,地主神竟然擋不住?」我懷疑。

  地主神說:

  「這蜈蚣蠱不是一般的蜈蚣蠱,是一代傳一代的,論其輩份來,我們都輸牠。記得古代,中央的天帝就是黃帝,當時有位天神就是蚩尤,蚩尤為了爭天帝的位置,便到大地去尋找和他一起造反的人,結果找到南方的苗族和他並肩作戰,蚩尤便教會苗民養蠱。而今天這蠱,是蚩尤直傳下來的,不同一般的蠱,眾神都擋不住!」

  我聽了大駭:

  「怪不得大悲咒水灑不到牠!」

  地主神說:

  「這裡的地主神,都被牠咬傷了,痛得哇哇叫!如果是人,早就死了!」地主神很驚惶。

  我問:

  「何神可治這惡蜈蚣?」

  地主神答:

  「想不出來!」

  「想不出來,要你何用,你自請吧!」

  地主神一陣旋風,走了!

  我再結「九天印」,召請更高的大神,我唸:

  「天地自然,穢氣分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符命,普告九天,乾羅答那,洞罡太玄,斬妖縛邪,殺鬼萬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袪病延年,按行五嶽,八海如聞,魔王束手,侍衛我軒,凶穢蕩盡,道氣長存,急急如律令。」

  這時虛空一聲霹靂。

  來的是: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此大神是護法神王,相當威武,氣勢非凡。

  我們互相拱手。

  普化天尊問:「法師相召,不知何事?」

  「為蜈蚣蠱事。」

  大神說:

  「此事天帝已知,你自回去。」

  我再問:

  「如何搜捕?」

  大神答:

  「天帝只說,自然也。」

  普化天尊笑了一笑,只一合掌,便隱身退去。

  我則怔在當地,不知怎麼辦?地主神想不出什麼辦法,普化天尊及天帝都說自然,那意思是叫我去餵蜈蚣蠱嗎?我無法可想,其實我真的想不出對付蜈蚣的方法,蜈蚣很會跑的,尤其牠是千年蜈蚣精。



  我回自己家中沐浴淨身,照鏡子。

  看見自己山根鼻頭的上方,青了一大塊,仔細再詳看,老天!是蜈蚣形。

  我大駭!

  我想起黃義,我是中了「蜈蚣蠱」,今夜這千年蜈蚣精要來取我生命。我想,我一定在旅社進房間的一剎那,被沖犯到的。

  我有自知之明,每一次進入一個房子,這房子有「生氣」,有「旺氣」,我會感應到,反之,這房子有「死氣」,有「絕氣」,我也會感應到,至於房子有「邪氣」,有「鬼氣」,我更一清二楚。像到旅社進房間,一陣寒顫,那就是邪之又邪的動物靈之氣,糟糕我沖犯了!

  我想,今夜我要做結界:

  在地上我做「金剛地基」。

  在空中我做「金剛網」。

  在四周我做「金剛橛」。

  把四橛連起來,做成「金剛牆」。

  在牆上升成火,就成了「金剛火院」。

  而我睡在這中間。

  我要千年蜈蚣精,如何闖也闖不進來,要牠精疲力盡,甚至被金剛火燒得吱吱叫,燒焦牠,把牠燒死。這是密教的結界法。

  我也要自身變化:

  念咒:「讓。養。康。」

  床化為蓮花,我躺蓮花上,身子生出拙火。

  風吹過,我成了金光閃耀的不壞金剛杵。

  蓮花上的金剛杵,融入虛空不見。

  我隱身了。

  這就是密教的「眠光法」,睡眠在大光明藏之中的秘密法。

  就算千年蜈蚣精能進入我的結界之中,牠也找不到我,我早已和虛空融為一體,不怕受傷害,因為虛空是永遠不壞的。這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會壞,唯一不會壞的就是虛空。千年蜈蚣精就算再厲害,也不能傷害虛空的。

  我放心了,安了!

  就在這時候,我的護法神「大威德金剛明王」現身出來了,祂周身火焰,牛頭,多手多足,威猛怖畏異常,金剛明王對我說:

  「不用結界,不用眠光!」

  我瞪祂:

  「你要我死嗎?我一死,你就自由了,你不用護我的法了,你就樂了!」

  祂說:「不是這樣,要自然!」

  我說:「你和天帝一樣,和普化天尊一樣,都說要自然,自然就被吃了,吃了還能活嗎?你想害我?」

  大威德金剛明王說:

  「放心!我在頭上!」

  我以為大威德金剛明王另有收拾蜈蚣精的其他方法,金剛明王要收蜈蚣精,所以不用結界,不用眠光,等蜈蚣精直闖陷阱,要收祂。

  當夜,我安然入睡,什麼法也沒做,如同凡夫,睡得像死豬。

  這正是:

  睡眠心迷有萬端。

  塵勞業識混成團。

  人間一半都入夢。

  透出頭來也是難。

  過了子時,空中有一團邪氣撲向了我,那寒氣把我震醒了過來!

  我張眼一看,我的媽啊!那蜈蚣頭正對準著我,周身長有數丈,多足蠕動,能乘風,張開口,口中利牙白森森,牠只一咬噬,我的氣就被牠吸了,而我也必死無疑,一條小命從此斷送!

  這情況,有點像電影「異形」,那傢伙流著口水,牙齒磨來磨去,流涎滴在我的身上。我慘了,我完了,這回死定了,一世英名付之流水,這一次魂歸九重天,再也沒有機會可活!

  我要如何觀想,腦袋一片空白,要結手印,來不及了,口中要唸佛持咒,唸何佛,持何咒,一時之中,佛太多,咒太多,驚嚇過度,只會:「阿、阿、阿」的直叫。

  這「阿!」也是咒。

  但見從我口中,出現一物,這一物見風則長,竟然膨脹起來。

  這東西一現身,就變成龐大巨物,是一隻「大公雞」,這是「昂宿」。「天昂星」現身,蜈蚣精一見「天昂星」,牠就縮小了,嚇得直發抖。

  原來這世界,一物剋一物,蜈蚣最怕的就是公雞,公雞的嘴一啄,那蟲蟲的身子就斷了,嘴啄兩下,「篤、篤」兩聲,蜈蚣就被吞下肚子?去了。

  這蜈蚣是千年老精怪。

  但,這公雞是天上二十八宿的「天昂星」,是公雞的黃巾力士。

  「天昂星」一現。

  「蜈蚣精」自知遇到剋星。

  天昂星尖嘴一啄,蜈蚣精真的死了,再一啄,就吃進肚子裏去。

  哇!太好了,萬歲!

  我又活了。

  這蜈蚣精一死,天空中出現許許多多藍色的星星點點的光,怕不有上百上千,原來是蜈蚣精昔日吃掉人們的魂魄,現在全吐了出來。

  我知道,我要為這些人的魂魄超度!



  事後。

  我問大威德金剛:

  「為什麼天昂星會出現?」

  大威德金剛明王答:

  「因為你是天昂星!」

  「胡說!」

  「你忘了自己屬什麼!」

  「我是屬雞,十二生肖中,我屬雞。」我怔住了。

  「乙酉年出生,是屬雞。」

  「為什麼你不早告訴我,叫我不用怕!」我責怪大威德金剛明王。

  明王回答:

  「如果早告訴你,還有好戲可看嗎?」

  我追著大威德金剛明王,要打祂。

  明王化一陣風,走了!

  開旅社的孟萬,事後對我說,自從盧師尊灑淨過後,旅社一切正常,沒有其他的事件發生,生意也特別的好,營利豐盛。

  孟萬請我吃飯。

  想不到孟萬旅社(旅店)的地主神帶著地方神們也來了,祂們曾被蜈蚣精咬過,身子均很狼狽,紅的紅,腫的腫,還未褪去。

  祂們跪著求我治。

  我說:「我不知如何治?」

  地主神說:

  「盧師尊的口水!」

  「口水,我的口水?」

  「不錯,天昂星的口水一抹,紅腫就腿去!」

  「這也是一物剋一物吧!」

  地主神及地方神,紅腫一褪,興高彩烈的回去了!但一會兒,祂們又趕了回來。

  「這回又有什麼事?」我問。

  「我們都要皈依盧師尊!」

  「好!好!」我那一頓飯,吃得好忙。

《神鬼大驚奇》蜈蚣降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過眼雲煙

  有一個小沙彌,他忽然厭倦起暮鼓晨鐘的禪修來,認為太過枯燥無味,他盼望能回到城市裏過著繁華的生活。

  師父知道後,未發表任何意見和看法,只是用手指指天邊的一朵白雲,對沙彌說:「你看那朵雲多麼漂亮。」

  沙彌也附和說:「真的漂亮!」

  然後,師父又指指一盆正在怒放的花說:「你看那盆花,開得多鮮豔啊。」

  沙彌也附和著說:「真鮮豔啊!」

  過了幾個時辰之後,沙彌把剛才的事情都忘記了,師父又忽然問他:「剛才那朵漂亮的白雲呢?」

  「早已飄逝得無影無蹤。」沙彌看看天邊,順口說道。

  師父又忽然對他說:「你去把我指給你的那盆鮮花捧過來,我看開得怎麼樣了。」

  沙彌趕緊去找那盆花,可是,那盆花的花期已過,只有發黃的枝葉了。

  師父跟著就說:「都是過眼雲煙。」

  沙彌看著那盆開始凋謝的花,明白師父是藉機向他說法,再多姿多彩的生活終也會過去,從此便不再打算下山去了。

※ ※ ※

  世人日常所欲求的詳和,不外乎能在生活上求得舒適,在金錢物質上能不匱乏,在日常的生活裏一切能如意吉祥,即是希望能事事稱心如意,其實這些只不過是過往之雲煙,純屬虛幻不實之現象。

  試看世間有多少人能長期安享福祿?人生變化莫測,難以預斷,短暫之榮華富貴,不可迷誤而沈墜自己。再看世間有何物是真正不變的存在呢?其實都是虛假的,所以唯有能將己「性」多加鍊化,把己身鍊化得安然詳和,不但處世上無任何之障礙,也是真正返本還原之根基所在,這才是真正永遠可存在而不毀滅之物也。

  所以當時時以此來自勉,當常常以此來自鍊,讓己性能真正的詳和,實在的圓融,到那時性明靈清而昇華,才能得到實際擁有之寶物也,盼世人能細加體會明悟行之。

皇母慈音-鍊性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