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小酒花生米

  從前有一位讀書人,去拜訪老和尚,老和尚隨緣轉述修道得以生天的殊勝,並希望他能發願修行。

  可是這位讀書人卻回答說:「我三餐最喜歡喝杯小酒,配點花生米,想請教大師,極樂世界有沒有小酒和花生米?」


  老和尚實在很難正面的回答,只好說個故事給他聽。


  老和尚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尚未去過,有沒有酒、花生米,我也不知道;但我先說一個故事給你聽。」


  從前,有一隻黑狗跟一隻白狗,在狗的世界裡,傳說白狗下輩子可以轉世投胎做人。


  因此,黑狗便對白狗說:「恭喜你下輩子可以當人了,可以穿著漂亮的衣服,還可以用兩條腿走路,真令我羨慕。」


  白狗聽了卻黯然答道:「下輩子能做人當然高興,不過我擔心一件事,我最喜歡吃那些菜渣肉屑,一但投胎做人以後,不知道還能不能吃到那些美味的東西?」


※ ※ ※


  或有人問,人生百年浮生若夢,乃時行樂,尚恐不及,何必苦究修道之方法,而自惹麻煩也?


  吾曰,人類生此假合世界,固然年華無多,亟當行樂。但行樂,有行樂之道,則所得之樂方為真樂也。蓋人生能於一世中盡其無愧於天人,無愧於己之行為,以修悟其性情,調和其家庭,化感其親朋,道備於己,德充於外,則手舞足蹈,而其樂無涯矣!故仲尼飲水食蔬,顏子簞瓢陋巷,而樂其樂也,亦真樂矣!


  如烏鴉之樂也,則亂嘈;野獸之樂也,則亂奔狂哮。劣人之樂,則為呼盧喝雉,放肆於么六場中,或酗酒於杏花村外,放邪無拘,及其下場,至為悽慘。故無道樂,正如渴飲毒水,解渴一時,而淒涼千世也。故有云:「晴空朗月,何處不翱翔,而夜蛾自投燈火;清泉綠州,何物不能飽腹,而鴞鴟獨嗜腐鼠。」


  由是以觀,世間之不為鴞鴟夜蛾者,幾人哉!


修緣寶典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上空山

  有一名登山冒險家,受某富翁高價重託,要到高山峻嶺的頂峰尋找奇花異珍。於是,他籌畫詳細,裝備齊全,一切預備妥當,就此上路。

  他經過重重險阻,避過猛獸怪禽,挑戰天候、體能,歷經萬難,傷痕累累。


  終於,他就要攻頂了,這是最難的一關。他掙扎著,帶著氧氣,困難的呼吸,攀爬著,踏上頂峰。


  在喜悅的同時,他環顧四周,卻突然發現,這座山根本不是他應該要爬的那座山,可是他己經沒有多餘的力氣了。


  試想,這世間有多少人,為了追求名利地位費盡一生,到最後兩手空空回去。


※ ※ ※


  每一個人已不知歷劫多久,而在人世間打滾,忙忙碌碌,各是為了那兩樣,一為名,一為利,總捨不得此名利二字,而甘心受名利誘惑而沉迷,終日東奔西跑,營營役役,如此競逐,更加使心蒙蔽了良知。


  利益縈心使心波動,夜眠亦會追求名利於夢中,故有多少人能自知心念是否偏頗?恐少之又少。因此方有現今道場林立,為的就是要淨化人心,使眾生在已受名利薰染的心能夠迴光返照,洗心革面,改善不良惡習。


  故希眾生在平時多瞭解自心是否有貪圖非分之想?是否有執著不去之妄想?應該知道人生非僅圖享受,或只為追求名利,如此則離道遠矣!


談心論道話家常 - 述論:知心

彭祖的長壽

蓮生/文

  讀「楚辭天問」:「彭祖至八百歲,猶自悔不壽。」


  另外傳記中記載:「彭祖者,姓錢,諱鏗,顓頊之玄孫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


  根據記載,彭祖自己說:「我未出生時,父親已逝世,母親撫養至三歲時,母親也死了,小時候命苦。後來遭遇犬戎的戰事,流離到西域去,就苦了一百多年。從我年輕活到現在,共死去四十九個妻子,夭折了五十四個兒子。人生經歷的憂患無窮無盡,精神上很不佳。小時候身體不結實,現在一身乾瘦,恐怕快要死了,我活了八百歲,壽命實在太短了!」


  另有一則傳說,彭祖長壽,是他長服「桂芝」,也善導引行氣。然而「楚辭天問」說:「彭祖所以會長壽,是因為錢鏗很會調理雉羹的手藝,他用雉羹供養天帝,天帝吃了大喜,便賜給他長壽八百壽。」


  我個人讀書,讀到彭祖的事蹟,知道彭祖非常有名,他的有名就是長壽,傳說從堯舜時代一直活到周朝的初年,活了八百多歲,臨死的時候還怨嘆自己太短命了。


  我小時候,聽到一則故事:


  由於彭祖活得太久,早已超過了死亡期限。


  閻羅王派鬼卒去捉他,但彭祖很會躲,鬼卒怎麼拘他都拘不到。


  同時鬼卒也無法認出八百歲的彭祖是何模樣?


  其中有一個鬼卒很聰明,鬼卒拿了一塊黑木炭,在河邊洗木炭。


  彭祖來了問鬼卒:


  「洗黑木炭,為何?」


  鬼卒回答:


  「要把木炭洗到白。」


  彭祖哈哈大笑:


  「黑木炭要洗到白,哈哈!我活了八百多歲,也沒有看見這麼愚蠢的人,做這麼愚蠢的事啊!」


  彭祖一說,鬼卒聽了大喜,一把捉住,因此彭祖就死了!


  彭祖的長壽,令我感慨萬千:


  彭祖娶妻四十九個,一個接一個老死,而自己活著。


  彭祖有五十四個兒子,先他而去。


  彭祖經歷多少戰事。


  彭祖最後還在流沙國的西域,孑然一身的騎著駱駝流浪。……


  試問:


  娶妻生子固然是喜,但喪妻死子又如何?


  一生患難又如何?


  一生流浪又如何?


  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未聞對人間有何貢獻?這個長壽有何意義?


  我寫一詩:


  彭祖長壽也愚痴。


  娶妻生子不解思。


  在世無修清淨業。


  死後照舊入三途。


盧勝彥文集151《獨居小語》彭祖的長壽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自業自得,自果自受

濟公活佛 降

詩曰:濁水東流不肯休,光陰荏苒豈停留。

   爭名奪利何時了,歸處由來只一丘。

  二千五百年前,琉璃王因為宿世和現世的個人恩怨,興兵攻打佛陀祖國─迦毗羅衛國。


  佛陀知道共業的果報機緣即將成熟,於是提前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道路旁等待,琉璃王出於對佛陀的敬意,下馬禮敬。如此琉璃王三次出兵,皆是遇到佛陀在道途中而暫時收兵折返。


  琉璃王第四次起兵時,佛陀知道迦毗羅衛國人宿世業緣成熟,共業的果報無法挽回,即使內心沉痛,也愛莫能助。因此,琉璃王揮兵進入迦毗羅衛國後,大肆誅殺釋迦族,迦毗羅衛城也慘遭焚毀。


  因為造下此一極重惡業,琉璃王及其軍隊在屠城後的七天便被大水所漂,全軍覆沒,琉璃王亦無法倖免於難。


《增支部‧常應省思之事經》記載:


  佛陀說:「諸比丘,有五件事是女人、男人、在家人和出家人應經常省思的。哪五件呢?


  一、我是老法,無法避免衰老。


  二、我是病法,無法避免生病。


  三、我是死法,無法避免死亡。


  四、一切我所喜愛、可意的會分散、別離。


  五、我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我所造的是善或惡之業,我將是它的承受者。」


  故,佛陀無法承擔釋迦族的共業,只能眼看著釋迦族人被琉璃王大軍虐殺;佛陀也無法改變目犍連尊者的惡業,只能眼看著目犍連尊者被外道圍堵殺害。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年輕時會有年輕時的憍慢,健康時會有健康時的憍慢,安康健在時會有安康建在時的憍慢,生活安穩時會有生活安穩時的憍慢,當憍慢恃氣的時候,就容易以身體行惡、言語行惡、意念行惡。所以,造業是自己身、心的表現,果報當然也是會由自己的身、心去承受,這就是公平公正的因果法則。


  許多人誤解「禍延子孫」、「父債子還」……的真義,其實,會聚集成為一家人,皆有其複雜的因果關係。吾舉一實際案例來解釋箇中因由:


  有一男子平日依靠收購野味和販賣野味維生,賺進豐厚的錢財,然而他的子女卻出現許多精神上或身體上的問題,尤其是皮膚病最嚴重,而其緣由是因為其子女本就有自己的惡業,由於自己的惡業感召而出生在這個家庭。也就是說,賣野味的家族,因為今生所造惡業,感召了福報薄弱的子孫來投生。


  所以,一個人不應該埋怨父母,因為,不是父母要你來這個家庭出生,而是你自己的「業」感召來投生。


  又例如一般民間所謂的「消災解厄」,其實並不是仙佛有能力違背因果法則,或可以恣意改變因果,而是當事人所造的善業改變了惡「緣」,讓惡「果」無法成熟,但是其所種的惡「因」,並不會憑空消失,在他無量生死過程中,依然會有受報的時候。


  所以,釜底抽薪的唯一方法,就只有清淨自己的身、語、意三業,修行解脫,斷除煩惱,不再輪迴,才能避免受到無盡果報的折磨。


證果之路-第一章 自業自得,自果自受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持心不退

  有一個熱心的出家人來到一個敗壞不堪的城市。他懷抱著偉大的理想,勸說當地居民信佛。

  起初大家還願意聆聽他的說法,漸漸地一個個溜之大吉,最後連一個都不剩了。


  路過的一位旅客看到整個經過,好奇地問他:「你為什麼還在這裡繼續講法呢?你看不出來這裡的人都不接受嗎?」


  師父答道:「剛開始,我的確希望能改變這些人,但我現在大聲疾呼,不過是免得他們來改變我。」


※ ※ ※


  修行乃端身正心,而修持則是將端身正心昇華。


  現今末法,針對修行,各宗教門皆有弘揚推動修行法門。而一般修行者,以在家居士占大多數,也因為在家居士凡業略深,因此在修行這條路,必然會隨諸等因素,導致修行半途而廢;亦或無法撫平心識不受外在因緣因素牽擾,身行則無法立處於端身作為,故修持就是要把持身心不退卻,加以恒心啟動內心的力量。


  「持」字是恒遠無缺,若論一切成功要訣,就在一字「持」。任何修行法門,若無修持堅恒的心,那在修行過程中,總會因此修持心念不堅固,必致修行退卻。在家居士,于修行與修持理論、理念上,需要明確去認知,如此修持一切自能圓滿無礙。


修行綱繹大解-修持的必要(一)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一個簡單的希望

  艾米·漢格德恩繞過教室對面那個大廳拐角的時候,與迎面走過來的一個五年級男生撞了個正著。

  「小心點,小家伙。」那男孩一邊閃身躲避這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一邊衝著她大聲吼。當他看清眼前的女孩時,臉上露出了一絲譏笑的神色。然後,他用手握住自己的右腿,模仿起艾米走路時的樣子。


  艾米閉上了眼睛,她告訴自己,不要理睬他。


  可是直到放學以後,艾米仍然想著那個高個子男孩嘲笑她的樣子。他並不是唯一取笑她的人,自從艾米進入三年級,似乎每天都有人嘲笑她。孩子們取笑她說話時的結結巴巴和走路時一瘸一拐的樣子。艾米時常感到非常孤獨,盡管教室裡坐滿了學生。


  那天晚上,艾米坐在餐桌邊吃飯的時候,仍然一言不發。母親知道艾米肯定又在學校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了,因此,她很高興自己能有一些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艾米。


  「電台為迎接聖誕節舉行了一個希望競賽。」母親宣布道:「寫一封信給聖誕老人,也許會得獎。我想現在坐在這張餐桌旁邊的某個長著金色鬈發的人應該去參加。」


  艾米咯咯地笑起來,這個競賽聽起來很有趣,她開始考慮自己最想要的聖誕禮物是什麼。當一個好主意在頭腦裡浮現的時候,艾米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她拿出鉛筆和紙,開始寫信。


  「親愛的聖誕老人:


  我的名字叫艾米,今年9歲。我在學校裡遇到了一點兒麻煩,您能幫助我嗎,聖誕老人?孩子們都嘲笑我走路、跑步和說話的樣子,我患了大腦麻痹症。我只想要一個不被嘲笑或者取笑的日子……」


  當艾米的信到達電台的時候,經理利·托賓把它仔細地閱讀了一遍。他認為,讓韋恩堡的市民們聽聽這個特殊的三年級小女孩及她的不同尋常的希望是非常有益的。托賓先生給地方報社打了一個電話。


  第二天,艾米的一幅照片和她寫給聖誕老人的信登在了地方報紙的頭版上。這個故事很快傳播開來,全國各地的報紙、電台和電視台都對印第安那州韋恩堡市的這個故事進行了報道。在那個難忘的聖誕期間,全世界有兩千多人向艾米寄來了表示友誼和支持的信。


  艾米看見了一個真正充滿關愛的世界,她的希望也確實實現了。


  那一年,韋恩堡市的市長正式向市民宣布12月21日為艾米·漢格德恩日。市長解釋說,因為敢於提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希望,艾米給了全人類一個有益的教訓。


  每一個人都希望並且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尊嚴和溫暖。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黑天使的神話

蓮生/文
 

  在義大利、希臘的教堂及雕像中,我們常常看見長著大翅膀的天使。

  我說:


  「天使有白天使、黑天使。」


  我的這一句「黑天使」,引來了弟子們的問話:


  「什麼是黑天使?」


  「我所知道的白天使,是正義的守護神;而黑天使當然是邪惡的天使。」


  「黑天使如何來的?」


  「據我所知,天上最高的上帝,便是耶和華,其子便是耶穌,再下便是聖靈。聖靈亦是上帝所創造的,其中有一位「路錫甫」是天使長,這位天使長非常的驕傲,自己以為自己的靈力,已超越了耶穌,更超越了上帝,於是我行我素。上帝非常的憤怒,於是雙方鬥法,天使長便帶領一批聽順他的天使,離開了上帝,於是形成一派的黑天使。」


  大家聽了非常訝異:


  「原來天上也有戰爭!」


  我說:


  「我以前在基督教查經班上課,當過主日學老師,聖經舊約中記載,上帝創造天地、日月光、人、生物、山河等等,七日休息。每回創造,均說是『好的』,唯獨對虛空沒有說『好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虛空早已有黑天使存在了!」


  大家聽了不勝唏噓。


  希臘神話中,長著大翅膀的神,有:


  「勝利女神維多利亞」。


  「青春女神希琵」。


  「彩虹女神伊麗斯」。


  「愛神邱比特」。


  ……。


  有人問我:


  「師尊,天使要用翅膀才能飛行嗎?」


  我笑笑說:


  「這可能是想像的問題,因為翅膀象徵著飛行的緣故。」


  「師尊!你書中所寫的『神行』,有用翅膀嗎?」


  我答:


  「沒有。」


  我說:「神行是站立著神行,或者是俯瞰式的神行。在我的知覺中,是沒有翅膀的,佛教中的神行,一念之頃已是千里萬里,鬼神都能神行,沒有用翅膀的。」


  弟子們對「撒旦」(魔鬼)「天使長」(路錫甫),問了很多問題:


  「上帝的法力如何?」


  「七,圓滿。」


  「魔鬼的法力如何?」


  「六,尚差一。」


  (六六六是撒旦魔鬼的代號)


  「上帝為何要創造魔鬼出來,與自己敵對?」


  我答不出。


  我只得說:


  「寂寞、遊戲。」


  「天使長是上帝創造出來的黑天使長,黑天使長驕傲,難道上帝的本身也有驕傲嗎?」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


  還有:


  「聖經說,上帝創造天地,那上帝從何而來?上帝又是誰創造的?」


  (這也是無法回答的問題)


  我們在「威尼斯」看見「聖馬可大教堂」上的長翅膀的天使,談到了白天使、黑天使,由天使到天使長,到魔鬼撒旦,連上帝也談到了。天上界的事情,果然是神妙莫測啊!


盧勝彥文集189〈神話與鬼話〉黑天使的神話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幸福密碼

  一九八八年四月,霍華德‧金森二十四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

  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


  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


  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多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


  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


  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


  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


  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


  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


  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


  二零零九年六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


  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


  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


  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 (他們有的已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


  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


  另有2人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


  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


  只有心靈淡定寧靜所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


  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地說:「二十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送子出家詩

  裴休,字公美,唐代河內〈河南濟源〉人。

  裴休的父親裴肅,曾擔任浙東團練觀察使。裴休是次子,自幼學佛,與兄弟同在家中讀書,終年不出戶,人稱:河東大士。家裡送來鹿肉,別人讓他一起吃,裴休說:「蔬食猶不足,今日食肉,來日何以為繼!」意思是說,平日吃素食尚且不夠,今天吃了鹿肉,以後如何繼續。


  當唐宣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正值兵荒馬亂,避難在香嚴和尚會下做小沙彌,後到鹽官會中作書記。後來,小沙彌當上皇帝,就是唐宣宗,禮聘同門師兄裴休〈進士出身〉入朝為宰相。


  裴文德是裴休的兒子,中狀元,出任翰林學士。當時有一個皇子生病,求醫無效,裴文德有菩提心,志願作為皇子的替身,出家為皇子祈福。


  父母不捨,裴文德跪求父母,裴休當時寫了一首《送子出家詩》曰: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傾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又寫了《警策箋》 曰:


  汝即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非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愛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得不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爺娘養育恩,天龍八部皆歡喜。

  裴文德入潭州溈山密印寺出家,由溈山靈祐禪師為剃髮,取名:法海。剃髮後,靈祐禪師役使其為頭陀,擔柴挑水三年,以磨其心。法海出身士族,不堪其苦,一日開玩笑說:「叢林(和尚)喫水翰林挑,縱然喫了也難消。」此後,眾僧皆苦於腹脹。靈祐禪師聽說眾僧腹脹,知道是法海的玩笑話靈驗,於是當眾大喝一聲:「老僧打一坐,能消萬石糧。」從此眾僧不再腹脹。


  法海之姐知悉,發心捐錢,親自督工,修水澗引泉水到寺,不需跋涉提水,人稱「美女澗」。


  法海在心內懺悔,閉關三年苦修,終於得道。


※ ※ ※


  一嘆知機不早修,兩輪日月轉如流。

  青春過後期難再,須種心田寡罪尤。
  二嘆塵凡利慾爭,見財不問結文情。
  三多數定難由我,達者須知向善行。
  三嘆人生苦不休,枉將歲月作奇謀。
  榮華富貴如春夢,瞬眼光陰見白頭。
  四嘆經書誦不明,關心最是孔方兄。
  袛因未識空門理,徒作浮華拔眾生。
  五嘆塵緣似水流,隨波逐浪度春秋。
  世間名利花中露,豈肯相容百歲留。
  六嘆光陰轉瞬更,週如復始不留停。
  凡心未悟循環理,致受情絲縛一生。
  七嘆趨災附勢人,榮華富貴認為親。
  紅塵寄宿非長計,願眾知修德潤身。
  八嘆時人理不明,無因致事起相爭。
  世門好勇剛强輩,不及謙和度半生。
  九嘆凡夫不悟空,無邊苦海見茫茫。
  嬌妻美妾何時了,徒負輪迴日月光。
  十嘆迷蒙善信人,栽花換斗認為真。
  天工造化容添補,何不自添富貴身。

天降明燈 嘆世十則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酒色遠避.財氣淡薄.紛爭退離

岳武穆王 降

岳武穆王:賢生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恩師聖安!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今夜,吾等將要探討「酒色遠避,財氣淡薄,紛爭退離」這個議題。


邱生:請示「酒」做何解釋?


岳武穆王:酒指的是酗酒。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原本酒乃是在寒冷地方的人民為了取暖,故而微量飲入以使身體產生熱量便不覺寒,但隨著酒傳至南方之後,便形成飲酒文化。酒小酌淺嚐並無不可,中醫亦常以酒做藥引,酒對人體有某種助力。但迷昧眾生竟將酒狂飲,甚至藉酒比膽量跳河、酒後大呼小叫等,於是紛爭頻起,甚至做出殺人放火等種種令人悔恨之事;並有酒後亂性打罵小孩、毆妻傷子等事頻起,亦有長期酗酒致酒精中毒亡故者。


邱生:再請示「色」做何解釋?


岳武穆王:色乃貪花好色。世間不分男女,大都太注重外貌,儒稱好好色。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眾生無不是喜好美色,一旦形態色澤不喜歡的物品,縱然免費奉送亦嫌無處安置。狹義解釋就是男女間的美色,眾生一旦受男女美色所影響,必然渾身不自在,心不在焉,朝朝暮暮思盼伊人。


有時是自己一廂情願,自作多情,反而困擾他人。甚至有男子為了毫無可能的感情,對伊人百依百順,言聽計從,為了得到伊人歡心,受誘做出傷天害理諸惡事亦在所不惜。亦有女子為了不可能的感情,出賣身體等層出不窮。更有眾生受美色所左右導致傾家蕩產,甚至大好前途全毀者亦大有人在。是故,眾生若能遠離美色的誘惑,則可避免許多不必要之紛爭及禍害。


邱生:再請示「財」做何解釋?


岳武穆王:財則是指貪財好利以及恃財傲物。錢財雖非萬能,但若無世間財,卻是寸步難行,眾生只要能勤儉、知足常樂,不盲目追求非份的財富,日子就能堪過。


邱生:確實。很多人對於錢財的取捨,似乎有所為難。


岳武穆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是勞力所得皆屬必要,但不可貪圖不當利益而不擇手段,甚至作奸犯科。


邱生:世上竟有人為了錢財作奸犯科,那不是自我降格了嗎?


岳武穆王:確實是自我降格,但不少人卻樂此不疲,慨嘆啊!更有公務人員不守做官之道,竟然貪瀆舞弊。


邱生:為何有公務人員喜歡貪瀆舞弊呢?


岳武穆王:這就是「貪」字所害,為了獲得一些不當利益,寧願冒著被撤職查辦的風險,就為了從中取得一些不義之財,於是豆腐渣工程不時發生。


邱生:真是可惜啊!官門是最好的修行場所,不能謀民福祉,竟貪財而損格,一旦東窗事發,恐怕無顏見鄉親與祖宗。


岳武穆王:公務人員貪瀆舞弊,便是自毀人格。


又眾生或家境富饒或自營廣利,或緣於某些因素一夜致富者,都不該有傲氣。


邱生:恃財而傲者,時有所聞,本身較富裕者,對其他平庸親友們言語酸溜輕視,生活上經常可見者,亦常有所聞。


岳武穆王:若本身財力雄厚者,更該謙卑和氣,切不可擺架子,這會讓人受不了。富謙可免諸多煩惱障,又富莫欺貧或貧攀富而損格。


邱生:再請示「氣」做何解釋?


岳武穆王:氣則是指暴戾之氣。眾生有時雖無任何不良惡習,心中卻充滿暴戾之氣,有人天天戾氣滿面,有人戾氣偶發,一旦戾氣爆發,方圓相當距離的人,都直接或間接被影響破壞原本的好心情。


邱生:學生曾經欲購買東西,但店家夫妻當眾吵架,一句來一句去,語氣又不佳,造成學生欲買也不是;若不購買,東西都已裝袋了也不好退還,並且本來很高興的心情,隨即低落,一整天再也笑不起來。


岳武穆王:眾生若因為暴戾之氣,將自己外在人緣搞得不佳,這還不打緊,但百次之中若有一次直接或間接得罪到嗔恨心重的人,進而萌生傷害之意強烈者,恐怕就非本身所能預料得到的。


邱生:因為本身之戾氣而得罪人,最後反而遭受到傷害,那可不得了。


岳武穆王:君不見,子弒親、手足相殘、朋友反目、…等,無不是緣於暴戾之氣太深重,平時又未能清澄內性,才造成此等惡果。


眾生若能時時淡化戾氣,必定使祥和之氣日臻而吉祥臨,紛爭自然遠離。


邱生:感恩恩師慈悲開示!


岳武穆王:但願眾生對酒色財氣能有更深層的體悟與實行。


邱生:相信大家對酒色財氣會更明白與節制。


岳武穆王: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


岳武穆王:可。停筆。吾回!


行道育德遊記-第九回 酒色遠避‧財氣淡薄‧紛爭退離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萬事隨緣是安樂法

蓮生/文

  我在「三昧」中──


  見眾生痛苦無盡,心思救拔,卻有無力感,不知如何是好,憂傷悲泣,此苦亦難以言表。


  走了一趟醫院,見病患哀哀求苦,八萬四千種病,個個體弱無力,頭暈眼花,食不知味,行動不便,輾轉難眠,開刀房中,腥血四迸,實在慘不忍睹。


  見很多老人,老邁蹣跚,更有坐輪椅的,在垂死邊緣者,苟延殘喘,行動舉止,均須人服侍,還有連沐浴如廁,均由他人抬扶,一臉無奈,我見之,大大悲痛。


  又見很多殘障者,四肢不健全者,眼盲者、耳聾者、口啞者、氣喘者、食不下嚥者、發熱發寒者、弱不禁風者、窮苦潦倒者、食住無處者,我見之,大悲慟。


  更慘的是,戰死的,爆炸死的,地震死的,淹水死的,火燒死的,風雪中死的,熱死的,冷死的,凶殺死的,槍擊死的,刀砍死的,毒藥死的,車禍死的,自殺死的,咬噬死的,瘟疫死的,各式各樣的死,屍骨成山,血流成海,真大慘哉!


  我又見,世人偷、拐、搶、騙、傷害、譭謗、殺、盜、淫、妄、爭奪。內心如針刺,但,我亦無法。


  我救也救不了。


  我勸也勸不了。


  我手都軟了。


  我問化佛:「此娑婆世間,人人皆苦,當如何?」


  化佛答:「萬事隨緣是安樂法!」


  詩:


  讓我化為萬靈的藥

  應病與藥
  奉獻給汝
  給一切的人都快樂

  化佛說萬事隨緣是安樂法

  堪忍世界要堪忍
  這是佛法的心要

盧勝彥文集第172冊《隨著風的腳步走》萬事隨緣是安樂法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行善轉運

無極九天玄女娘娘 降

聖示:今夜帶宣筆靈遊!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娘娘聖安!


玄女娘娘:吾徒免禮!速靜心凝神。


邱生:剎時佛光照耀,萬道金光遍佈四方,三界各蒙其利,佛光所在一切吉祥,無有困惱……等事;忽佇立於大光明遍照之地,環顧四周,面積廣大無邊,有諸天音樂,清澈悅耳,頓時萬緣俱放,靜心於法樂當中;剎時有諸天女環繞四周,而舞步整齊,有散花天女於上空散佈法華,(仙樂、仙舞)令人流連不去。


玄女娘娘:吾徒正事要緊,前方已有聖尊等候多時。


邱生:跟隨娘娘前行,在大廣場中有【西方三聖、彌勒三尊、及十方諸佛菩薩仙神】,各坐其蓮位而不動搖。


阿彌陀佛:(忽言)九天玄女久違了!


玄女娘娘:佛陀忙於度眾,更是勞心勞力,吾等尚蒙佛光加被。


阿彌陀佛:玄女客氣了。


邱生:學生宣筆:邱原章見過諸位佛、菩薩!


阿彌陀佛:賢生免禮!爾可有何事欲稟?


邱生:學生有一疑問,何謂「命中註定」?


阿彌陀佛:所謂「命中註定」,乃於世人未出生之時,早已排定之數。


邱生:定數人人不一,是否不公?


觀音菩薩:世人一切定數,自是依其各人前生不同造作而排定,並無不公之處。


邱生:既然如此,如何去改變原有的定數?


大勢至菩薩:世人欲求改變定數,當廣積善功、陰德,則可漸改定數;若世人常造惡事,原先之好定數亦會轉差。


邱生:有人常行善卻愈顯運差,是何因?


釋迦牟尼佛:世人行善當誠心而行,無所求心而做,才有大利益。


邱生:有人無求心行善,卻不見蒙利,是何因?


彌勒慈尊:世人無求之善,未能受善之利益,當知此人本身(夙世業障)仍在消業當中,或有祖上餘殃未盡,雖人行善仍在消業障中,但業報已在無形中減少許多,不可言之無受益。


邱生:如何可速轉劣運為好運?


玄奘菩薩:若世人於無意之間,救人性命或保全女子之貞節,則必當使命運轉佳;而有為之心,便獲益減少。


邱生:有人常言「心好何必有什麼佈施」?


地藏王菩薩:當知此人不明心善、心好之理,世人若心地好,必能由心中彰顯慈善仁愛之心,以形諸於外在行為,化做佈施善行。


邱生:有人言自身都自顧不及,何來餘力顧及他人?


太上道祖:此人必定私欲重,心地慳吝,不知積福。


邱生:有人諸事不順?


玄玄上人:世人當知(廣結善緣),而學習(諸能力、加強善行為),不存好高鶩遠之心,便能諸事漸成,然則會遭逢諸般事違意,夙世中必有所業債未了,或此身有不足處,方會遇事不順。


玄女娘娘:時候不早了,也該向各位佛陀道友告退!


靈遊際遇-第三十二章 談理論道萬佛會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蕭寅談修道

  吳郡有個人,名叫蕭寅,相貌奇偉卓異,經常遊曆天下各大名山,但不喜歡與人交往,性格孤僻。

  有一天蕭寅去遊終南山,山中有一個少女來問他說:「我也是學道的人,今天想稍許問一下有關道中的事,你能爲我一一剖析嗎?」

  蕭寅說:「你要問什麽問題?」

  少女說:「我聽講,自古以來,修道的人都說要抛棄歌舞和女色,而惟獨彭祖講男女交接的事情,究竟誰是誰非?」

  蕭寅說:「我平生未曾與一個女子談論過,爲何在此間遇上女子。」

  「以往彭祖是一個得道的人,還容得宮女提問,今天你爲何不容我問一問呢?」少女說道。

  蕭寅說:「過去黃帝叫宮女問彭祖男女交會之道,彭祖回答宮女的提問,也不是不對。因爲知道黃帝未能抛棄歌舞和女色,所以彭祖要回答,實際上彭祖並非有九個妻子。自古學道的人沒有一個不說:『上等人分床而臥,中等人分被而臥,與其服色百種,不如一個人獨臥。』如此的話,又何必相信彭祖的話呢?神聖等待至一而感,何況神仙之道,不捨去世俗欲望是不能長生的。」

  少女又說:「古代就有全家升天的,也有與妻子一同成仙的,又豈能沒有世俗欲望。」

  蕭寅說:「這是神仙之家降于世而又回歸神仙的,並非是百世修煉而升的仙人。」

  少女說:「我知道,但像我一個女子,可以修行得道嗎?」

  蕭寅說:「可以。你的身體禀承陰氣而生,托陰氣而活,如果自己能守住陰氣而不犯陽氣,自然可以得道。」

※ ※ ※

  夫天地之長存,乃日月星辰河嶽,正氣之所鍾,四時之氣,五行之助,化育萬物,成為今古不變之大塊山河。人之所以能永壽延年,亦賴精氣神三者得其養也。

  吾道之修行,修其性命,性定不為外物所移,情欲所動,性能堅定,則神不馳,情欲不迷,則精氣常在。精氣常在吾身,必得健康無疾,修命之功成矣。獲此康寧保壽之躬,有悠悠久遠之修道時日,方足以為修其見性功夫。若其短暫壽命,任其智慧過人,為日無多,修道之功未竟,欲其一覺成道,非具有前因者,必無有也。

  是以修道第一工夫,在於修命,修命之要訣,是不痴迷於情,不妄生繁欲,若情苗不斷,痴妄成根,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未能,憂心忡忡,勞形搖精,氣喪神頹,命不久矣。須知修道,貴有時日,欲久長時日,養氣存神,保其壽命,一日一日之覺悟,一年一年之參修,任其至愚,亦必有一得。黍黍之增,久乃盈斗,涓涓不息,必成江河,患其無時日以勤修,不患厥功不竟也。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矜而受災,謙而獲福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守分無憂不妄求,五湖四海任遨遊。

   知足謙遜生福慧,桂馥蘭薰永續流。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第二十章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

  大才與庸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白話:


  知足與自滿不一樣,知足的人安分守己、謙虛卑下,所以能夠獲得福祿,自滿則是傲慢自大,招來災禍乃是遲早的事;大才與庸才自然有區別:大才之人不講空話,重視實行,一定會有成就,而庸才喜歡誇誇其談,沒有實際能力又愛吹牛,一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說明:


  「矜」是驕傲、自滿、自大,一位驕傲自滿的人,聽不進他人的意見,所以容易在忽視風險下而招來災禍。例如,昔時越王勾踐本身沒有實力,卻自滿、自大要和吳國硬碰硬,范蠡勸諫勾踐無效,最終導致越國戰敗而亡國。而吳王夫差打敗越國之後,便開始驕傲自滿,接連討伐陳國、魯國……,讓吳國威名達到了鼎盛階段,然而夫差的成功沒有保持多久,後來又被越王勾踐消滅。


  又如昔時晏嬰為齊景公之宰相時,某日晏嬰出門,他的馬車剛好經過馬車伕的家,馬車伕之妻從門縫偷看丈夫。瞥見她那為宰相駕車的丈夫,坐在華麗的車蓋下,驅策駟馬,意氣揚揚,一副得意自滿的樣子。


  等到車伕回家後,妻子即請求離去。車伕問其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卻當了齊國宰相,名顯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時,志慮深遠,謙虛溫謹。你身高八尺,只是一位車伕,卻自鳴得意,這就是我求去的原因。」聽完妻子的話後,車伕態度轉變,處處謙遜和藹。


  晏子觀察到車伕的變化後,就問他原因何在,車伕如實以告。晏嬰對他聽諫改過的精神,十分讚賞,於是推薦他當了齊國的大夫。就是謙而獲福的例證。


  「誕」是指虛妄不實的話,而喜談虛妄不實的話者,多是好逸惡勞,總想去投機取巧,幻想不勞而獲之人,由於自己能力不足,因此最後往往一事無成。而大才者的智慧、學識、能力都很好,是具備理論與實務的人,大才而有德者,更是最佳的領導人才,最有能力成就一番大事業。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天魔掌握生命輪

蓮生/文



  密宗有幅「生命輪」的圖解,描寫了一位大天魔,頭上配備骷髏五具,口中咬著六道眾生的「生命輪」。這生命是最真切的說明了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充滿了幻覺與迷妄的。


  在生命輪的最中心,有三種生物。


  描畫了一隻雞──雞象徵了貪的代表。


  描畫了一隻蛇──蛇象徵了忿怒的代表,也就是瞋。


  描畫了一隻豬──豬象徵了無知與迷幻,也就是痴。


  以這「三樣生物」表示了三毒,而六道眾生就是因「貪、瞋、痴」的因緣,才在六道中輪迴無休無止。


  圍繞這三種生物,又有個小圓圈,裏面畫了人,有些人面帶喜悅的向上行,但有些人面帶愁哀的向下跌,這小圓圈中,代表了「善惡」,善者向上行惡者向下墮。再來,是六個大環結,這六個大環結,就代表了六道眾生,最上面是天神,而天神下方就是阿修羅,圖畫中顯示天神同阿修羅眾靈正在戰爭,雙方面互相爭戰不休。天神是代表善神,而阿修羅是瞋心重的善鬼。


  再描寫的是人的一環,人在天神之下,就是士、農、工、商的人間百態。在人的下方是餓鬼界,畫了很多細脖子,大肚子的餓鬼類。在餓鬼類的下方是地獄圖,地獄中有炎摩天主(俗稱閻羅王),呈現了地獄中的景相,有刀山、血池、冰山、油鍋、火海、劍斧等等地獄的苦刑。再來的一個環節是畜生道,畫了獅象馬鹿牛羊猴豬蛇魚鳥等等的飛禽走獸。


  這六個環節,就是六道相。


  而生命輪的最外面,又畫了十二個部份的圖,每一部份有幅像,這像是眾生因果之相,表示生命是世世代代都被陷入而不脫出因果律。


  這個生命輪,是在大天魔死神及閻王的控制之下的。


  唯一不同的,在右方的上空,有一位成就果位的如來,這位如來是脫出六道輪迴的,一隻手指著左方虛空,在左方虛空寫著「法書」,梵文的佛法。這是象徵得正覺的如來,要依靠真正的法來修持成就。也就是人要脫出六道輪迴,要憑著佛法及宇宙的真理。


  在我的手上,有二幅「生命輪」之圖,一幅是密教阿闍黎送給我的,一幅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市的蓮憍弟子姚貞杞送給我的。


  看了「生命輪」,感觸很深,因為大天魔掌握了「六道輪迴」的,總而言之,在這六道之中,本來就是「魔強法弱」的,佛教興,人心惶惶,魔子魔孫稱王稱霸,所用之法,無非投人所好的「欲樂雙修」.令人「貪瞋」,令人「痴迷」,又利用「黑法」威迫他人就範,以達財色兼收的目的。


  天魔也會講一點似是而非的佛理,藉此惱亂修行人,但這類天魔,無非好名好利而已,也是休麼戒均不守的,我們正信的佛教徒可以從這些微細的地方去分辨出來。天魔取喜歡講「解啊解的」,其實「解啊解的」根本無法教世人脫離苦海,也無法真正斷除煩惱的。


  修行人要修的是「戒定慧」,講「解啊解的」一定是大天魔,盲修瞎練的結果,無非使邪見熾然,追求「入世解」,便會被天魔所乘,死後歸於天魔之眷屬,永遠無翻身之日了。


  這六道眾生,原是大天魔管轄,連天神也在天魔的管轄,耶和華上帝也是傲心重的重天神之一,仍然在大天魔的掌握之中。若六道眾生隨順「貪、瞋、痴」之欲望,天魔不會找他麻煩。但若有眾生,喜修行,親近盧勝彥金剛上師,這是欲岐佛道正覺,天魔大起惶恐,便喜歡找修道者的麻煩。這大天魔為了破壞「盧勝彥金剛上師」,要把「法中之王,真知卓見,超然智者」毀滅掉,一定命令諸天魔、地魔、人魔交相迫害的。


  然而,我道心堅固,一日一修,千辛萬苦,百般折磨亦不休止,穿越了百種生死大關(等我老了,將死,再筆之於書)。天魔用邪見來引誘我,用愛欲來折磨我,用迷戀來令我上當,再用死亡來迫我,令眾魔來殺我,令眾口譭謗我。


  但我記住了佛陀的教誨:


  仰止唯佛陀。


  心堅不變異。


  放光天人應。


  是曰大實相。


(省略……)


盧勝彥文集第53冊《佛與魔之間》天魔掌握生命輪


正己化人

  沈心松先生是袁坤儀(《了凡四訓》及《靜坐法》的作者)的姑丈。袁坤儀曾描述:

  他為人樂觀而且平易近人,從未談論他人的過失,跟他說話和和氣氣,惟恐傷害到別人。不會對僕人和婢女用怒罵的聲音和顏色。


  有一天,他到浦家去赴宴,很晚才踏上歸途,僕人都醉了,沈心松自己划船載著大家回來,到岸後,命令諸位僕人的妻子,各自扶丈夫去安寢。


  翌日,沈心松一直未起床,我姑姑袁夫人催促他說:「為什麼您今天特別晚起呢?」


  沈心松答道:「如果我早起,恐怕僕人們看見我會心生慚愧。不如等他們都下田工作後,我才慢慢起來,也不晚。」


  我姑姑也頗厚德,未曾疾言厲色。我曾經坐在廚房內片刻,看她日常生活的表現,不愧古人。


  當時,表兄有病,姑姑親手放置一碗好酒在桌子上。有一位僕人名叫文成,從外面進來,將那一碗酒倒在庭院。姑姑詢問他原因,他回答:「我以為是茶!」


  姑姑說:「你不知道,就沒有過。從今以後,凡事要仔細啊!許多粒米也難做成一滴酒啊!」


  文成頗感羞愧,因為姑姑寥寥數句話,比打罵還有效。


  又有一位小孩端著瓷盤,不小心在廚房翻落。他母親責罵他。


  姑姑看見立即阻止她,並且說:「這又不是故意的,怎麼可以責備他呢?只要把碎片掃乾淨,不要留下來傷害別人的腳,就行了!」


  有一位田保坐船來探病,姑姑為他準備酒食,送他坐船的錢,並且預計他所送禮物,加厚回報他。她告訴我:「貧窮的人來探病,一片熱忱和善心就夠令人敬佩了,豈可讓他再賠本呢?」


  我觀看片刻,發現她的一舉一動都非常合乎倫理。


  後來,她的兒子沈科,孫子沈道原,也都考上進士。(《德育古監》第四十七頁)


※ ※ ※


  所謂正,就是確實不可改變;所謂化,就是自然形成。這就是所謂其身行得正,不用命令,大家都願意奉行。端正自己有許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沒有不能端正事物的。惟獨能夠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會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夠接受感化的地方。若能在這個可受感化之處,以至誠心從小處去感動,自然稍微一撥就能轉化,稍微一挑就有顯著效果,沒有不順從的。


  若以我的正來顯示別人的不正,縱然只是稍微責備,他人一定不願接受訓誨,所以會強爭是非曲直,這不就會斷絕他的善心嗎?這就是最近喜歡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太重,使得執著頑固的作為,讓他人沒有改過的餘地,這是要深以為戒的。


  端正自己的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為或端正事物;其心既然端正了,萬物自然就會安定。學道的人應當先把心念調治好,才能抵擋外境的侵擾,絕不可因為貪戀外境,而傷害內心的清靜。這樣心能端正,自己的行為有所立足,萬物沒有不隨之轉化的。因為這顆心的根本壯實了,萬物的枝葉自然茂盛。所以要引導萬物的根本,就在於清心;想要端正別人,就必須先端正自己。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無故之福

  昔時道家三大思想家(老子、莊子、列子)之一的列子,居於鄭國時,因家貧之關,家中總無隔夜之糧,致常面有飢色,當時有一位門客對鄭國宰相子陽言:「列子乃是有道之士,居君之國卻貧無立錐之地、且衣食堪憂,顯得君乃是一位不重視賢達之士的人。」

  子陽聽完,為討個好士之名,於是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之官吏,則再三辭謝卻不肯接受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其妻即絮絮叨叨地撫心抱怨列子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饑色。子陽君過而贈遺先生米粟,先生不接受,難道是命裡註定要忍饑挨餓嗎?」


  列子笑謂之曰:「子陽君並非自知瞭解我也,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遺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藉別人的談論,此吾所以不接受之原因也。」


  果然未久,子陽即因不解民間疾苦,遭人民作亂殺死,而當初接受子陽好處之賢士,也遭連累以致聲名狼籍,深明事理之列子拒「無故之福」,因而能免受「無故之禍」。


※ ※ ※


  一個人一生中所帶的「災禍」,通常都是業障轉化而來,業障有宿世累積的,亦有今生造惡形成的。


  俗語有云:「破財消災」,其意即指錢財能消除業障。例如有的人努力工作賺錢,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偏偏此刻突然車子撞凹了、輪胎壞了,或手機掉了、電腦壞了,或生了一場病,錢花完病也好了,發生的厄運也解決了。此即說明此人的部分業障,靠折磨和錢財轉移,其福報尚不足以享用這些財富。


  若是一個人所賺之錢是靠殺、盜、淫、妄而得來之不淨財,其財富就會帶著業障。例如有人開餐館,店中日日殺生,生意興隆,日進斗金,其所賺的錢財就帶著殺業,殺業來的錢,最後會被殺業帶走,也就是生病開刀等花完。世間只要有殺業,疾病就永遠治療不完,醫院就永遠有生意上門。


  故正業之錢可賺,非正業之錢不能賺,因為其中帶有業障,例如許多貪官汙吏、收回扣者、詐騙集團、股市坑殺者……,雖然貪了很多錢,甚至發了大財,卻不知把業障也貪到身上,這些錢一日不消失,業障就跟隨一輩子,甚至跟至下輩子。


  一個人要化解災難,可以透過布施來轉化,尤其是將錢財布施給寺院,就可以將業障轉給三寶來化解。如果其所布施之財富超過此人的業障,則此財富就會隨著此人命終帶到下一世享用。現今許多富豪流行將財產全部「裸捐」,就是懂得一生勞碌不為他人「做嫁衣裳」之智者,因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何須為兒孫做馬牛呢?


虛原雜誌214期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省察明君

  漢朝立國之初的宰相蕭何,發現京城長安人口很多,當地居民可以分到耕種的土地有限,因此上疏建議皇帝將上林苑的土地,給百姓使用,而不是只是將上林苑的大片土地作為飼養飛禽走獸之用。

  劉邦聽了怒斥:「蕭何一定是收受商人賄賂錢,所以上疏要我讓出上林苑的土地。」下令廷尉拘禁蕭何。


  過了幾天,廷尉向劉邦請教蕭何到底犯了甚麼罪。劉邦回答說:「我聽說以前李斯輔佐秦始皇時,只要是有功勞的事情都歸給皇帝,有失誤之處就會自己承擔,但是蕭何剛好相反,他自己收了賄賂,卻要我提供土地,他的目的是討好百姓,所以要將他入罪。」


  廷尉解釋說:「如果請求這件事情是有利於百姓,這的確是宰相職責範圍內的事,陛下怎麼會懷疑宰相被人賄賂?更何況當年宰相為陛下留守關中,非常有機會把函谷關以西的土地據為己有,宰相當時並未這麼做,現在又何必貪圖商人的錢財?秦始皇就是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錯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擔秦始皇的過錯,哪裡值得效法?」


  廷尉的勸誡,聽在漢高祖的耳裡,很不是滋味,卻切中要害。當天漢高祖釋放了蕭何,劉邦的理由是:「宰相為了百姓向我請求上林苑的土地,我不答應,這顯示我如同桀、紂那樣昏庸的君主,而你則是賢能的宰相。我所以把你用鐐銬拘禁起來,是想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由此看來,劉邦還稱得上是位懂得反省的明君啊!

超凡入聖

蓮生/文

  我深深覺得,學佛之人,須下定決心,有幾件事要特別注意:


  一、去除凡情。立志學佛,世俗之凡情,少沾染。


  二、宜脫俗氣。粗俗的凡事,與行者無涉,不要去學俗法。


  三、摒棄習性。人皆有惡習,要把不好的習慣斷盡,偷、盜、淫、妄、酒、貪、瞋、痴…。


  四、清淨淫欲。人心太半貪色貪花,淫心不可起,不淨的地方勿去。


  五、名利勿求。凡事不求名、不求利,淡泊名利,如此則名利心不紛紛擾擾。


  六、滅去我見。一般來說,我執重的人,我見也重,我見往往是偏見,宜學習古聖之言。


  七、宜泯法執。修法時,也不宜太執著法,法法自然最重重,法應尚捨,何況非法,學佛要知道變通。


  八、宜除煩惱。盡量把自己放空,過去的煩惱勿憶起,現在的煩惱宜去除,未來的煩惱不去想。


  這也是:


  隨世應世。


  因物付物。


  對境忘境。


  居塵出塵。


  世事宜看得空。


  世情宜看得淡。


  對萬萬事物,宜擔得起,尤宜放得下。


  當我坐法座上。


  我必須收拾起千心萬心,收拾起萬事萬物,我變成一位孤單單的行者,空氣已漸漸的凝固了起來。


  精神集中。


  無二念。


  身不動。


  我將一個指頭伸出。


  我的口念著咒語。


  身是本尊。


  意在加持。


  於是,指頭的白光就透了出來。


  有圖為證。


  那個時候:


  那是光的出現,光會射向了灌頂幡的人群,這時候,灌頂幡就有了本尊光,人群也有本尊光,浮蕩蕩的空氣,全是白光了。


  熱熱的。


  香香的。


  舒舒的。


  熨貼在每一個人的身子上。


  法流舒展開來。


  快速的運轉在每一個人的心。


  每一個人的心就化為一朵開放的蓮花。


  那是:


  本尊降臨壇城。


  本尊降臨我身。


  本尊在手指頭。


  本尊在群眾的心。


盧勝彥文集248冊《天垂異象》指頭放白色光芒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把握當下.即是幸福

  眾生對於幸福的渴望,分有好多階段,每一個階段到來對於幸福的認可就全然不同,當曾經在心目中許下的幸福終於到來,此時卻已不再認為那個是幸福,反倒渴望另一個幸福的到來。

  從前有一個女孩,從小就受到父母對於飲食及作息管控得嚴格,父母要女孩晚上九點半便準備睡覺,油炸的食物不能吃,漢堡、薯條、可樂、…等都被禁止;於是女孩在心中許下了一個心願,希望早一點脫離父母的管控,當時夢想的幸福,就是希望能經常吃到漢堡、薯條、可樂、…等。


  果然,光陰似箭,女孩已經長大成人,父母不再管制女孩的一切,但是女孩並沒有因此而感到幸福。因為女孩步入社會開始工作,必須要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五點才能下班,每日重覆如此的生活模式,枯燥無味;因而女孩夢想的幸福,已經轉移到能夠彈性工作,想睡多久,便睡多久,縱使在家辦公也沒有人敢說話,並且可以不必看老闆的臉色。


  此外,女孩在社會工作,平時必須面對老闆難看的臉色,這個臉色比起小時候父母的臉色還要難看,不由得女孩開始懷念起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此後,女孩夢想的幸福卻是自由的彈性工時、自在的辦公地點。


  隨著年紀漸長,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菜鳥亦會熬成資深員工,在這個時候,女孩已不再是女孩,而且已經成為女士,年長後的身體產生變化,某些機能悄悄的不再靈活,原本只希望能愛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的夢想,此時,身體已經無法有睡懶覺的機會,雖然天未亮,女士便不能再睡,只能乾瞪眼躺著,雖然工作不必多做了,但做事似乎早已形成習慣,少了事做,渾身不對勁。


  後來,女士又懷念起過去年輕時,時常與同事嬉鬧及有事做的充實感,但此時自由自在的生活,卻是曾經所渴望的幸福,然而女士卻絲毫沒有幸福的感受。


  奉勸眾生「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過去的不好,現在已然脫離,過去的好,現在無法重回;未來的日子會如何,不得而知,不要太寄望未來;是故,當下的不好,將心念轉正,多加惜緣,當下的好,平常心看待,多加感恩。是故,把握當下,即是幸福。


寶德雜誌116期-述論:把握當下‧即是幸福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三重門

  從前有一位王子,他問他的老師——釋迦牟尼佛: 「我的生活之路將是什麼樣的呢?」

  佛陀回答說: 「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將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到時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於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世界」。


  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規劃這個世界,將那些我看不慣的事情統統改掉。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幾年之後,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面寫著: 「改變別人」。


  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們,讓他們的性格向著更正確的方向發展。


  再後來,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門,上面寫著: 「改變你自己」。


  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完美。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王子見到釋迦牟尼佛,王子說:「我已經看過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門了。我懂得,與其改變世界,不如改變這個世界上的人,而與其去改變別人,不如去改變我自己。」


  佛陀聽了,微微一笑,說: 「也許你現在應該往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


  王子將信將疑地往回走。遠遠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門,可是,和他來的時候不一樣,從回來的這個方向上,他看到的是門上寫的: 「接納你自己」。


  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自己時為什麼總是生活在自責和苦惱之中:因為他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所以他總把目光放在他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長處,他因此學會了欣賞自己。


  王子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門上寫的是「接納別人」。


  他這才明白他為什麼總怨聲載道: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差別,所以,他總是不去理解和體諒別人的難處。他因此學會了寬容別人。


  王子又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的是「接納世界」。


  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世界時為什麼連連失敗:因為他拒絕承認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學會了包容世界。


  這時,釋迦牟尼佛已經等在那裏了,他對王子說: 「我想,現在你已經懂得什麼是和諧與平靜了。」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無可無不可

  春秋時代,社會混亂無序,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知識分子究竟該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問題也讓孔子頗傷腦筋。因此,孔子找了個機會拿自己和其他人比較了一番。在這裡他先分出三類特質的人:

  第一類,他們看到社會向下沉淪,仍舊堅持維護自己的原則,選擇不同流合污。因此,就會躲得遠遠的,像伯夷、叔齊一樣,跑到首陽山,靠著採野菜維生,慢慢餓死。


  第二類,正好相反,他們目睹社會的墮落,仍然堅守在崗位上,認為自己可以「出污泥而不染」。這類人就像柳下惠、魯少連一樣,不因替敗德的國君做事而感到羞恥,即使被國君炒了三次魷魚,還是依然選擇繼續留在原處。換言之,他們沒有躲到深山裡隱居,或去環遊世界。


  而第三類,他們也看到世道污濁,雖然選擇不出來做官,但依然用「嘴巴」去關心世局,選擇持續批評社會不仁不義之事。這類人有虞仲、夷逸等。


  最後,孔子說他自己跟上面三種人都不一樣,屬於第四類。天下無道時,有機會可以做官他就做官,沒有機會,沒法做官他就不做。口語一點的說法,就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無可無不可」其實是孔子「環遊世界」回魯國定居後的心境寫照,這時孔子已經七十一歲了,看盡人生百態的他,已不再執著於一隅,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龍樹菩薩四念處

蓮生/文

  龍樹菩薩,其有三種譯名,即是龍樹、龍勝、龍猛。我們常常談到的「龍天」是指「龍樹菩薩」及「天親菩薩」。


  龍樹菩薩,在密宗的付法八祖是排第三位。在傳持八祖上是排第一位。龍樹菩薩是禪宗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的弟子。在龍樹菩薩以後,龍智菩薩才正式的開創密宗,但因為龍樹菩薩,得「大佛頂楞嚴三昧」,所以正式名的密宗,以龍樹菩薩始。


  龍樹菩薩度梵文是「那伽閼羅樹那」(Nagarjuna)。目前雕刻刻祂的形象是「聲聞身,穿袈裟,坐蓮華座,雙手合掌。」聲聞身類似羅漢身也。龍樹菩薩是一位頗富傳奇性的大菩薩,他是一位天縱聖哲的人性物,一切佛典過目不忘,其聲名遠播,未出家時,縱情聲色,可謂慾情恣生。後來領悟了慾情之無益,才脫了欲身,詣沙門求出家法,在九十天中,把三藏讀完,盡通一切深義。


  這位大菩薩,是大乘佛教的興旺者,出生於西元第二世紀未葉,誕生於南天竺之毘達婆羅門族之中,圓寂於第三世紀的未葉。


  龍樹菩薩,其最有名的經歷是,在雪山修練中,有一老僧傳授大乘經典。以後他對大乘經典甚感興趣,由於他的祖先是龍的種族,在印度北方。所以龍樹菩薩以神通之力,進入海底龍宮,把藏在龍宮的大乘經典全部讀遍,記錄而出,因此大乘佛教才得以大盛。


  龍樹菩薩,在南天竺弘法,也降伏了很多外道,在黑蜂山大洞院城南的精舍中演說大乘,許多小乘和尚及黑教均被其折服。據「龍樹菩薩」事跡傳記載:「作伏婆提舍十萬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十偈,無畏論十萬愒,由無畏論又化出中論。」他的著作最多,所以被稱為千部論主。


  據我所知,龍樹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之一,所以是阿彌陀佛的五佛之一。在佛教的圖書館,可以找到他的著作,例如:菩提資糧論、龍樹菩薩勸誡王頌、福蓋正行所集經、十二門論、中觀論、十八空論、大乘破有論、方便心論、大智度論、十住毘婆沙論、讚法界頌、菩提心離論、廣大發願頌、迴淨論、多心論、毘沙門論、三十七行論、正念四論、吉祥加持論等等。他的學識最廣最好,大乘佛教給他一宣揚,便興隆了起來,龍樹菩薩是續佛慧命的大菩薩。


  由於龍樹菩薩太富傳奇性,因此有些西藏僧人相傳,龍樹菩薩降生西元紀元前的一世紀,也有僧人相傳,他是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四百多年之時期出生。有人說他是共活了六百年之久。更有僧人相傳,到了紀元二三世紀之時,尚在人間說法。


  寫「大手印法」,何以談「龍樹菩薩」,因為龍樹菩薩,是密宗傳持之祖師,而且他在南天竺,教南天竺國王佛法,當時國王信佛,請龍樹為國師。龍樹菩薩在國王前演說大智度論的中道義理,這義理就是「大手印法」的「四念」。


  龍樹菩薩的心注四念處,如下:


  一、身念處——觀身性空。


  二、受念處——觀五受陰,空無所起。


  三、心念處——觀諸法不生不滅。


  四、法念處——不絕注視前三處行法。


  我特說明如下:


  「身念處」——修習「大手印法」,經常要念自己是學佛人,常觀想「身念處」,父親在於右,母親在於左。六道父母及一切的眷屬親人,在週圍團團包住。地獄就在最近處,再其次是餓鬼道,再其次是畜生道,再其次是人道,再其次是修羅道,最外圍是天道。


  若自己不修佛法,自己終久一定墮落,凡一切有情,莫不如是。而這「身念處」,的一切有情,均是世間之現象,一切均要經歷了成、住、壞、空的四大時期,而一切的人與親眷,都要生老病死的。所以「身念處」觀「身性空」。破色身及我,乃至金剛經中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全是空的。


  「身念處」,是觀身性空。若者,是凡夫。若悟者,就是佛。


  原則上,這「身念」,同「初機學佛」的觀念相等,但,這種觀念看來是「初機」,其實能看破的人也不多,大家都知道「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必老死」,沒有一個例外,但看不破的人,仍然追求聲色名利而不休。而迷的人,自然要落三界,入輪迴而入六道凡夫。


  所以常觀「身念處」是「觀身性空」即是出離第一法。


  「受念處」——五種受陰,原是五種妄想造成,並非真如所本有的。這些因果是互相牽連的,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這色「陰」是有相的。這受「陰」是色的觸,這念頭的升起,就是「想陰」,這散心粗行,就是「行陰」,而一切的變出化入就是「識陰」。


  原則上,五陰的根元,是由於一念的差錯,以致於真妄完全摻合在一起,變成了「識陰」,由識而產生了色、受、想、行。互相重疊及第次產生。


  一般來說,要滅五陰,先要滅「色」。而一切的根元又是「妄想」而起。釋迦牟尼佛曾說:「五陰怕以妄想為根本,我們的自性是精明妙常的真心,本來是清淨圓滿的,也是一念生,塵不染的。五陰的產生是因本覺妙明真精的妙心中,一念隨緣,便轉成妄想。」


  所以「大手印法」的學佛者,在「受念處」,要認識五陰的虛妄,自然對生死,產生深切的厭離之心,知「受念處」,觀五受陰,知有涅槃的真正大樂,不再貪戀塵勞的三界火宅。


  「心念處」——觀諸法的不生不滅,有一偈:「因緣所生法,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息滅諸戲論,敬禮佛所說,寂靜微妙法。」


  這是要「大手印」的學佛者,觀想這世界原是眾生心念而生,所以有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先要把「有染之心」制了,由於「六塵」不再產生,就消除了一切業,到了一念不生的時候,六道輪迴便消除了,如此十定出了三界。


  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諸法不生不滅。到了「諸法不生不滅」就是「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執著、自心平等而住。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的菩薩心念處。


  「法念處」——「大手印法」的修持者,要以前面所述「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時時不間斷的觀想,不得鬆懈與馬虎。由於有這「龍樹菩薩」的四念處觀想,妄想不再產生,因而得證大圓滿的大手印。


  我寫一偈:


  塵觀法界性


  身受心皆境


  大手印是法


  亦即中道義


盧勝彥文集第51冊《無上密與大手印》龍樹菩薩四念處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人生價值

  他是一位潛水夫的兒子。讀國中三年級的時候,面對日益增多的課業和考試壓力,他越來越討厭去上課。他開始頻繁翹課,溜到網咖去上網,各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這天下午,學校開家長會。會議結束後,別的學生家長都回去了,只有他的父親被班導師單獨留了下來。得知這個消息後,他的心中忐忑不安,預感到一場暴風雨即將到來。


  傍晚的時候,父親回來了。可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父親並沒有說什麼,而是拿過兩副潛水鏡對他說:「走,我們一起潛水去。」


  父子二人來到大海邊,一起走入蔚藍色的大海。在一公尺深的淺水區,父親突然指著一種深綠色的海菜問道:「你知道這種海菜在市場上賣多少錢一斤嗎?」


  他搖了搖頭。


  父親說:「人們只要花五塊錢,就可以買到滿滿一籃子。」


  他們繼續往前游。在兩公尺深的地方,父親讓他戴上潛水鏡潛入水中,看看能找到什麼。為了不惹父親生氣,他順從地潛入水中。等他再次浮出水面時,手中多了幾顆牡蠣。


  父親問他:這些牡蠣在市場上賣多少錢一斤?


  他又搖了搖頭。


  父親告訴他:牡蠣的價格是十塊錢一斤。


  父子兩個接著往前游。在深水處,父親突然潛入水底。過了好一會兒,父親帶著一顆海螺回到水面上。父親告訴他,這種海螺在市場上可以賣到二十塊錢一斤。


  他們又往前游了一段。父親再次潛入水底。這次,父親帶上來一隻海參,並且說:「你別看海參長得難看,它在市場上卻能夠賣到好幾十塊,甚至是上百塊錢一斤呢。」


  聽完父親的話後,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父親又說:「你知道為什麼生長在淺水區的海菜那麼便宜,而生長在深水區的海參那麼昂貴嗎?


  這是因為淺水區的海菜數量眾多,而且人們採摘也不需要花費多大的力氣。深水區的海參則不同,它們不僅數量少,捕撈也需要花費很大的工夫,有時甚至要冒著生命危險。


  孩子,你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如果你現在不好好用功學習,將來對社會的貢獻就會十分有限,自己的人生價值也難以得到表現。」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五十年後

  有一個人自從搬家以後就變得不快樂,出門看見轎車被擋住出口,忍不住咒罵;公司開會延遲半小時,惹得他發火;便當裡飛進一隻蒼蠅,他便掀桌子氣得跺腳;連廁所裡沒衛生紙,信箱裡塞了一堆宣傳單,都會令他火冒三千、連續罵上一小時還停不下來。

  「你這是何苦?別人又不是故意的!」老朋友看不過去,偶而勸他。


  「我就是看不慣、氣不過,怎麼樣……我錯了嗎?」


  他高聳胸膛,一副「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凜然無畏。


  有一次,他又再為芝麻小事嘔氣,新來的同事度踱到身邊,笑著對他說:


  「老哥,看開點,五十年、一百年以後,這些事情還值得你生氣嗎?」


  他聽了當場沉默不語,第二天,偷偷找這位同事道謝。


  「我回去思索整個晚上,發覺你說得很對,就算是天大的事,五十年、一百年以後,都已景物全非,連記憶都化為灰塵……更何況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操心計較個什麼?我真傻,這些年來白白跟自己過不去,弄得身旁的人也一起日子難過……」


  當我們盛怒難消時,試著往身後跳開來,跳得遠一點,想像自己站在五十年、一百年後的時空裡,我們將驚訝發覺,許多事物都揭開一層皮,卸下偽裝的面紗,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事,變得無足輕重;發怒的對象,變得和藹可親;唾棄的人,變得滿身優點。而我們自己,卻顯得如此粗暴、蠻悍、不講理、缺乏愛心、耐力,自己變得一無可取……。


  「向後跳開五十年」,是一個簡單易學的觀想法,幫助我們調伏內心的怒火,升起對眾生萬物的柔軟慈悲心。


※ ※ ※


  世人總遇不愉快就心浮氣躁,心性隨境波動少有真智者能透視塵世假相不受影響。修行人亦如是常在遇到瓶頸就灰心退了道志、道心,如此情況要如何能有所成就呢? 


  天地間定有不測風雲,人在這世間又怎可能不遇逆境呢?蓋凡遇逆境要有狂風之遇過,如微塵的心去看待,一切所遇逆境的當下過後又如何?兩者想想亦不是如沒事般,智慧之人對逆境是不被影響的,只有那愚昧之人才會身心受制。 


  一心清淨勇於面對,更應力爭上游,如此才是修行人本俱應有成就功夫。


慈聖雜誌118期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好言一句三冬暖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熱浪來襲熱死人,高溫冰雹砸下來;

   言語不修傷人多,風雨不調鬧災殃。

聖示:吾見北半球一波一波熱浪襲來,已造成有些城市或鄉村,有一少人不幸被熱死。乍看之下,似乎人死得很無辜,都是老天爺惹的禍。若非人類之不修德,多造惡業,尤其是多逞口舌之利以傷人,造下甚深的口業,才讓整個大環境跟著失調,失調的氣溫反而害了自己。吾今夜便以「好言一句三冬暖」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好言一句三冬暖」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有人利用說話的藝術來鼓勵他人,宣說佛法,將人類的心靈層次提升,改變了世界的磁場。相反的,有人則利用三寸不爛之舌,中傷、毀謗、煽動他人,甚至造成全世界都害怕的恐怖運動或戰爭。所以,一句好話能溫暖人一輩子;一句惡口卻是令人心寒不已。


  中國古代出了一位有著三寸不爛之舌的說客-蘇秦,其巧妙的因時、因地、因人,說服了六國聯合抗秦,成為一時的佳話,甚至避開了戰爭的殺戮,將言語發揮到極致。相反的,古時有個大奸臣秦檜,除了在皇帝面前詆毀重臣外,還說服皇帝殺了忠臣岳飛將軍,這種「舌燦蓮花」的小人,下拔舌地獄尚不足以懲之。


  反觀一般眾生,常自以為很會說話,花很多口水在挑撥、離間他人,在背後說人是非,卻不肯花時間、力氣、金錢幫助他人,這叫會說話嗎?只是將言語用來造惡罷了。


  美國有一位演說家馬克。吐溫,常會用言語諷刺政治人物,甚至名人,當別人乍聽他的話,尚不知已受到馬克。吐溫的批評,雖達到諷刺時政的目的,也為自己造下甚重之口業。


  電台廣播人員拼命鼓吹成藥,軟言軟語親切的與聽眾對談,使聽眾感受貼心與關懷,多買了好幾組商品,此種推銷之語,在某方面雖溫暖了人心,但在另一方面卻因商品吃了有害人體,兩相權衡之下,仍是過多於功。色情行業之從業人員,以綺語誘引客人多消費,則是綺語的最高表現。暴力討債,惡口惡言,使借貸者感到恐懼,最後因恐懼而走上絕,是為惡言之最,害人無數。


  美好的話激勵人心,惡口、兩舌、綺語、妄語卻比善言還厲害。俗話說的好:「刀鋒比不過口鋒」,常人誤以為拿刀殺人很可惡,卻忽略話語不慎傷人更深,吾等不可不慎也。最後,吾要勸告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如果話說出來對眾生的未來修行沒甚麼好處,就寧願閉口不說,常花時間閒聊,只是在虛度人生仔細聽人類的對話,對人生有正向幫助的不多,毀掉他人人生的話比比皆是,望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細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11期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死刑犯的魂魄

蓮生/文

  當我在寂靜的關房修行的時候,曾有一名死刑犯的魂魄來拜訪,他完全喪失了他自己的安寧和快樂,他的心意是粗魯而未開發的,他的行動如精神躁鬱的過動兒,他的身體也是殘缺和破碎的。


  見到這樣的魂魄,我最憂傷!


  當然,這位死刑犯在陽世時,犯了極大的惡行,他殺死很多人,他搶奪別人的財物,他強暴女人,他是說謊者,他天天飲酒,天天醉,他根本是一個心意骯髒的毒販,可以說在這世間,無惡不作,是人類的垃圾。


  他被執法者抓到,執行死刑。


  他的死,很多人鼓掌,認為社會上終於除去了一條大毒蟲。


  然而,我知道的,死刑犯的魂魄,是絕不能再進步的,他的魂魄產生了更壞的效應。


  一、身子必然殘廢。


  二、心智更不健全。


  三、更暴、更凶、更殘。


  當人類用錯誤的方式來解決一個大惡罪人的時候,人類已經錯過了原本還有一絲希望的利益,一再的錯誤行刑,世上的惡人更多,在輪迴路上,無可避免的,產生了不利的結果,只要再轉世,仍帶著自我毀滅的火焰,這人間豈有安寧?世間豈有和平?


  死刑,是惡性循環,在我明眼人之中,是暴力火焰的串連,是錯誤的再錯誤。


  我認為:


  所有的生物都有他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應該用任何方式來結束他們的生命。


  應該廢除死刑。


  因為死刑使魂魄失常,失去意識的自制,身心不全,更凶暴。對魂魄的未來,加重損害,更多阻礙,一點益處也沒有,實在應該避免死刑。


盧勝彥文集158《孤燈下的思維》死刑犯的魂魄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着你

  緬甸流傳着這麼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有一條兇猛的惡龍,它要求村莊每年貢獻大量的財寶,同時獻祭一名漂亮處女,否則就去搗毀村莊,殺死他們。


  隨着村莊的少女一個一個減少,人們不得不想辦法解決這條惡龍。為此,這個村莊經常會有一些少年英雄去討伐惡龍,但一直無人生還。


  又有一個英雄出發,有人悄悄尾隨。只見龍穴閃閃生光,鋪滿了金銀財寶。英雄經過一番搏鬥,最終用劍刺死了惡龍。英雄坐在龍屍身上,看着閃爍的寶石和美女,身體漸漸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變成了惡龍。


  尼采《善惡的彼岸》中提到: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1971年,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電影名叫《Dirty Harry》,掀起了廣泛討論,其電影中的情節摘要如下:


  有一名14歲的女孩被綁架,而且落入一個喪心病狂的殺人嫌犯(名叫Scorpio)手中。該嫌犯打了兩次電話給家屬,要求20萬美金的贖金,並聲稱該被綁女孩仍被埋在土地下,且供應其存活的氧氣量只剩下幾小時。


  刑警Harry奉派前往交付贖金,嫌犯一發現Harry是警察,遂開槍襲警。Harry與嫌犯搏鬥後,用刀刺傷了嫌犯。嫌犯負傷逃跑,Harry查詢醫院得知嫌犯住在一座足球場內後,立即破門而入。


  Harry雖未發現嫌犯,但在室內查獲其作案的槍枝和其他證物。後來,Harry在該足球場上發現嫌犯正欲逃跑時,朝他開了一槍,嫌犯大腿中槍倒地。


  Harry隨即盤問有關被擄女孩的下落,然而嫌犯拒絕回答,只要求聘請律師在場。Harry為爭取救人時間,踏在嫌犯受傷的大腿上,拷問出被埋少女的地點。但經前往搶救時,少女已氣絕身亡。


  最後,被逮捕的嫌犯Scorpio被釋放,因為刑警Harry未經合法程序搜索出的槍枝、拷問出的犯行口供,以及所有的證物等,都不被法院採納。


  這問題稱為「The Dirty Harry Problem」,即警察在執法過程中,可否為達到一個良善的目的,來正當化其所使用之不正當的手段,即違背法律的手段來達成該目的?魔鬼之所以為魔鬼,是因為他的行為衝破道德底線、正義原則。我們要想戰勝魔鬼,很多時候必須也使用魔鬼的手段,時間長了,即使我們勝利了,但我們也成了魔鬼。如同一句流傳很廣的話:「最終,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這就是環被境同化的結果。


  人們在批判自己所認為的「惡行」,或者在反抗我們所認為的「惡行」時,卻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變成了「惡行」。當我們凝視深淵過久,我們也會化為深淵的一部分。故此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面對邪惡,我們需要有凝視深淵的勇氣,但永遠不應該深陷其中,千萬不要把自己化為另一頭怪物。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一味禪

  大愚禪師性情沉穩好靜,不大願與眾人往來,不好群居,喜歡獨處。

  在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門下修學多年,一直未能參悟禪法真諦,就想離開歸宗禪師,另向他方拜師尋學「五味禪」。


  歸宗禪師早已關注大愚,覺得他用功不懈,只是一時未能開悟,便點撥大愚道:「諸方有五味禪,我這裡只有一味。」言下之意,是說天下禪理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五味六味之分。


  大愚聽師父這麼一說,心中頓生疑問,便立即發問,不料師父給他當頭就是一棒。


  這一打,反倒讓大愚醒悟:是呀,這佛法真味,眼前就有,何必他求?便高興的說:「師父,我會也,我會也。」


  歸宗禪師追問大愚什麼是一味禪,正當大愚要作答時,歸宗禪師又是當頭一棒。


  大愚心領神會,收口不語。以後便一心一意在歸門寺修煉,終於獲得歸宗禪師的印可。


※ ※ ※


  「人為什麼要覺悟?」只因眾生迷惑,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得諸苦。


  「覺悟個什麼?」覺悟個本來,因法性本來平等,本來清淨,本來自在,本來不動,本來妙用恆沙,本來不惑,悟得本來後,自然怖苦發心,亟求脫離。


  「拿什麼來覺悟?」就是把自己的糊塗心來覺悟。所謂自悟自覺,不是佛可以賜我覺悟,不是善知識可以替我覺悟;還是須以自己妄心來降伏妄心。一經覺悟,無明打破,而習氣亦必得藉自己心力逐漸鏟除,事在人為,全在為與不為也。


  「又什麼叫覺悟?」覺現前種種的不是,悟本來自性清淨平等,更覺悟未來之修法,所謂悟後正修,修至與佛不二是也。凡心有所凜覺,必依因緣而成就,由凜覺而推求其所以,反察其根源,方恍然於本來自性。


  「覺者,心也;悟者,心也。」覺悟此心不可得,並能覺悟之心亦不可得也。由一不可得,通達至一切法界、四大、五蘊、十八界、根身器界,都不可得。不可得者,非虛無不有斷滅之謂,乃即有以顯空,原無自性,初無是非好壞分別等見,都由幻心假定而成。


  讓我們再認知此「覺」:


  本覺:我與佛,體本不二,凡夫本來是覺。


  妄覺:因覺明故,轉為妄覺而迷失本來。


  始覺:聞佛法而開智慧。


  理覺:及至開悟。


  證覺:知行合一,理事雙融。


  正覺:習氣已除,覺行已圓,體用如如,即「大覺、妙覺、圓覺」也。


虛原雜誌198期-認知覺悟好進修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負面暗示

  很久以前,有個心理學家為了證明「暗示」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

  實驗地點是一家孤兒院,他讓院裡的孩子長期接受一個「暗示」──沒有父母的孩子,比較容易學壞。


  孤兒院的公布欄張貼的新聞報導,內容多半是:「變態殺手落網!專家推測起因於年幼喪母導致心理變態」、「男子吸毒暴斃!長期孤單讓他沉迷毒品!」就連孤兒院的老師,也被交代常用言語「暗示」小朋友:「沒有父母的孩子容易被人看不起,你們要有心理準備」、「社會普遍認為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成就較低」。


  這樣的暗示持續了十多年,直到這批孩子離開育幼院,步入社會,心理學家一直在暗中進行追蹤。他原以為,這個實驗可以證實「暗示」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在他的假設中,這批孩子應該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有良好的成就。


  但讓他震驚的是,實驗結果竟兩極化:只有一半的孩子符合他的論述,成年後成就低落,甚至淪為罪犯;但另一半的孩子則讓他跌破眼鏡,他們之中有人事業有成,成為富翁、有人擔任學者醫師、甚至有人開設孤兒院幫助相同經歷的孩子。


  心理學家於是進行深度訪查,問這兩批人相同的問題:「童年生活對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成就較低的那群人,異口同聲地說身為孤兒讓他們非常痛苦,缺乏關愛,行為偏差也是理所當然的。


  成就較高的那群人,也認為童年對他們產生了影響,但他們說的卻是:「老師一直告誡我們,沒有父母的孩子容易誤入歧途,所以我格外謹慎」、「我一定要證明孤兒也能非常傑出」!


  心理學家最後做出結論:負面思維的人,一直思考著自己失去的,然後愈陷愈深,無法自拔;正面思維的人,同樣思考著自己失去的,但他們會想辦法開拓新局。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痛釘的厲害

蓮生/文

  寫了「無形的痛釘」之後,自己覺得非再寫「痛釘」不可,因為疼痛令人怖畏之故。


  例如:肩痛,手無法舉;腳關節痛,腳連走路都難;腰痛,彎腰很辛苦;神經痛,渾身不適。


  另有:


  「痛風」、「關節炎」、「飛蛇」,均叫人痛不欲生。


  在西方國家--


  貼藥膏、吃止痛藥是唯一之法。


  在東方國家--


  針灸、推拿、貼藥、拔火罐、吃藥等等。


  我們曉得疼痛的原因,不外乎「淤血」、「停滯」、「濃毒」、「筋緊」、「骨傷」、「神經」。


  另外,跌、碰、閃、挫。


  還有,風、寒、痰、濕。


  治療方法當然也有「散淤」、「消腫」、「止痛」、「消炎」、「舒筋」、「活血」、「排毒」。


  (以上,是指有形的疼痛)


  至於「無形的痛釘」,就更厲害了,那是因果業力所造成,中了痛釘,表面上和「有形」差不多,但,卻是無藥可治,只有將「因果業力」消除才行。


  我曾赴一位羅姓人家。


  全家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痛,痛得連晚上都睡不好,他們全家都貼藥膏,任何藥膏都貼過了,吃止痛藥更是家常便飯。


  看了中西醫,十多年了,痛還是沒有好,真是苦不堪言。


  我去一看,赫然大驚。


  原來全家人都插著「冥府的痛釘」,一清二楚,紫色的,五吋長,閃閃發光。


  我說是「痛釘」。


  他們不明白。


  我一五一十的解釋,他們才明白。


  我到了陰間,查問此事。


  「何以羅姓一家人,全中了痛釘?」


  冥王答:


  「他們的祖輩是獵人,平生殺動物無數,殺是業障最重的。祖輩臨終均是痛苦哀嚎才死,死後又轉劫成後代子孫。」


  「子子孫孫受殺痛的因緣果報,人人均插上痛釘,一輩子受痛,一個也免不了。」


  「如何是好?」


  「痛下懺悔,放生補過,念往生咒超度,印行戒殺護生的善書,即可拔去痛釘。」


  我謝謝冥王的指教。


  我出定後。


  問:「祖輩是否獵人?」


  答:「有二輩人,全是獵人。」


  我說:


  「那就是了,獵人獵物,用刀箭,莫不叫動物皮肉開,痛苦哀嚎,被箭射中,其痛入心。更有甚者,設下陷阱,用鐵夾夾住,大批生靈,觳觫而死,其痛苦被甚於屠而宰之。」


  羅姓全家人,聽我說之,全家跪地懺悔,二誓願,照冥王意思做。


  一、放生。


  二、持往生咒。


  三、印護生善書。


  後來,果然一切疼痛便全好了,所以佛教以「不殺生」為第一戒律,仁慈寬厚太重要了。


  我有一個問題問大家:「除了放生,除了念往生咒,除了印護生集善書,你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拔去痛釘,是申論之。」


盧勝彥文集第187冊《地獄變現記》痛釘的厲害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處事公正.合於義理

本道院五聖之關聖 登台

聖示:大自然的道理,自做還須自受,這也是因果報應的鐵律。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關聖:賢生免禮!


陳生:大學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之事,一定會來,只是來的早與來的晚的差別而已。


關聖:錢財是大家都喜愛的,但是必須憑自己的努力,正正當當的獲得,才是正理。不要希望僥倖得到意外的錢財,更不可用不正當的手段弄錢,這些行為不僅敗壞品德,也容易招來意外的禍患,到頭來也不會有好結果。


陳生:所以,身為地方官之人,不要以為天高皇帝遠,常自己當起地方上的小皇帝,對百姓予取予求,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等到惡名昭彰,天怒人怨,最後被流放或處於極刑,才要四處喊冤。


關聖:為官之道,為義為利,各有所衷。明理人當知如何選擇。


陳生:人沒有寬容心以包容他人,很容易產生異心,事端就會引起,族群、社會、國家要和合,必須摒棄私見,多為他人著想。


關聖:是。讀書的目的,就是要立志做聖賢。有高尚的人品,不是為了考試和做官;一旦做官,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不是為了自己不正當的利益。


   總之,立志要高遠,心術要正直,才是讀書和做官的奮鬥目標。


陳生:從前有位大帥,生性非常苛刻,主張嚴厲刑罰部下,吝於獎賞,將士一有過錯,一律斬殺,而有功需獎賞時,卻考慮再三,萬不得已才給予一點薄獎,甚至於就不給,於是將士沒有不離心的。


   有位參謀向他勸諫說:「賞罰是國家用來治理天下的方法,功有大小,也應有厚薄不同的賞罰,過有輕重,也有大小不同的懲處,就像用秤一樣衡量東西,毫釐不差,這樣人心才會信服。」


   大帥聽後,仍然不肯採納忠告。


關聖:獎賞部下,不按功勞大小,這樣的獎賞,不足以勉勵大眾;處罰不按過錯輕重,這樣的刑罰,也不足人警戒部下。甚至於應賞的反而被罰,該罰的反而受賞,這種種不公平的事,恐怕部下不會服從、不會效命戰場,這樣如何能建立功勳。


   蜀漢的諸葛孔明說:「我的心就像秤一樣公正,不能被人來定輕量。所以當時將士都肯效命。像魏延心懷二志的人,也都信服,不敢反投,李平、廖立雖被廢除,亦無怨言,因為只要心存公平,即能使人信服。」


   諸子切記!這就是王道的精神。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微言大義集-第廿二章 處事公正.合於義理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閻王帳簿

  一休禪師行腳在外,由於天色已晚,就借宿農莊。深夜被一連串的哭聲吵醒,原來是鄰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說:「真是不幸,我去誦卷經超度他吧!」

  由於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魚捉鳥殺生為業,故臥病時,常為過去的殺業而不安,其家屬就要求一休禪師能作法,讓死者上升天堂吧!


  一休禪師誦完經,就在一張紙上題了字,讓死者握在手中,並告訴他的家人說:「好了!亡者會到天堂的,你們放心吧!」


  亡者家屬對一休如此關照非常感動,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紙上寫的是什麼字呢?於是打開字條,只見上面寫著:「這個人所犯的殺生罪業,如須彌山那麼多,恐怕連閻羅王的帳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記了。」


  死者太太看了,內心非常難過,為什麼一休禪師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你先生的殺業,你不承認有如須彌山那麼多嗎?」


  「我承認,只是難過沒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嗎?」


  一休:「我本以誦經為他消罪解業,但你卻那麼要求,所以我才寫信告訴閻羅王,像這樣罪大惡極的人,實應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閻羅王的帳簿上記不完而麻煩,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禪師的話,實在對世人最好的教育。


※ ※ ※


  世道崎嶇,人心頑迷,尤其值此科技昌盛,物慾橫流之際,人人唯利是圖,罔顧道義。狡詐心狠,逞強橫行。於是乎,勾心鬥角,處心積慮,不擇手段至乎其極,欺詐、巧取、強奪、誣蔑、強暴,屢見不鮮,迭有所聞。以污穢之邪念,血腥之雙手,為自己建造了禁錮地獄,鋪設了坎坷不平道路,當身受極刑,哀號無助之時,雖心生懺悔,為時也晚矣!


  人初生於世,因環境關係,而有士農工商之別,為業力果報牽連,而有貧富智愚之分。子曰:「處於貧賤,行乎貧賤,處於富貴,行乎富貴。」人人因其份,安其位。行己之所長,竭己之所能,利己而利人,和樂其家室,福祉於社會。尤其近鸞究理之賢達,更應奉持:「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超然精神。不與人爭,且與人方便。不躐等求取,而安其職守,端己以正人,一行而為天下式。則愚痴可感,頑迷可格。人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促使男有室,女有歸,老幼各得其所,孤獨鰥寡皆有所養,則社會安和樂利,人人和諧敦睦。地獄雖設而常空,天堂雖遙,爭往者不絕也。


儒宗寶典第四卷-論:地獄之門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黑人孩子的感恩信

  這是刊登在《讀者》上的一篇文章。

  洛杉磯的一家旅館。早晨,三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寫著感恩信。這是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老大在紙上寫了八九行字,妹妹寫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寫了兩三行。


  再細看其中的內容,卻是諸如「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披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之類的簡單語句。原來他們寫給媽媽的感謝信,不是專門感謝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是記錄下他們幼小心靈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對於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應心存感激。他們感謝母親辛勤的工作,感謝同伴熱心的幫助,感謝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理解,……他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直以來,感恩在人們心中,是感謝「恩人」的意思。其實,「感恩」不一定是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隱居是比出山好

蓮生/文

  我們以前讀歷史,知道「謝安」這個人,他是東晉著名的宰相。


  〈晉書。謝安傳〉云:


  謝安原本是一位高士,在東山隱居,他最好的朋友是王羲之、許詢及高僧支道林等。


  謝安隱居:


  在家中讀書寫作。


  出外則遊山玩水。


  當時的謝安,沒有意願在人間幹一番大事業。


  他在臨安東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曾悠然的說:「我這樣的生涯,與伯夷已無分別了。」


  這是謝安的安寧生涯。


  有一次:


  謝安與孫綽等人,在海上遊玩,遇到大風大浪,所有的人都很恐懼。


  獨有謝安,悠然吟詩,神色自若,他心中的平靜,完全倘佯在大自然之間。


  (這段日子,是謝安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了)


  謝安到四十歲的時候,出山做官(出仕)。


  做官後,他對王羲之說:


  「中年以來,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王羲之答: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


  王羲之的意思是說,人到了中年,只有靠音樂及藝術來減少人間的種種悲傷了。


  其實在〈謝安傳〉中,明白記述:


  「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顏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汎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長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其實謝安,從來未忘隱居,一直想著功成身退,早早去過隱居的生涯)


  後來,謝安得病,他病危時,乘輿入西州門,自知將離人間,感嘆的說:


  前半生安樂。


  後半生憂患。


  不如穩居一生的好!


  謝安不久逝世,享壽六十六歲。


  謝安原想退隱的,但他的官位太高,身不由己,雅志未遂,卻扶病入西州。


  我從〈謝安傳〉中,讀出「隱居是比出山」。想想看,隱居的安樂,是完完全全自由自在的,出仕當大官的謝安,已失去自主自由,處處受牽制,不是自由人,憂患就太多了,二者之間,如何選擇?


  我覺得,我一生憂患,自隱居五年來,安樂得多了。


  我畢竟喜歡當一個隱士啊!


  那位自認為天下英雄的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認為天下英雄,就數:


  一、曹操。


  二、劉備。(玄德)


  但曹操的〈短歌行〉,也有英雄氣短的時候: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杜康,酒也〉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權傾一時,卻也要怠嘆:


  人生幾何?


  去日苦多。


  我深深覺得,在短暫的人生之中,能自由自在的活著,有價值的修身養性,是比什麼名利富貴更重要啊!


盧勝彥文集183《走出紅塵》隱居是比出山好

銚期知恥抱恨

  銚期,是東漢初年的著名將軍。他率部作戰時,紀律嚴明,衝鋒在前,為開創東漢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東漢的光武皇帝劉秀封他為食邑五千戶的安成侯,十分器重和信賴。

  但是,銚期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而是勤勞奉公,處處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平時,看到劉秀有什麼不對,每每直率地當面進行勸阻,哪怕劉秀大怒,自己也毫不回避和遷就。在通常情況下,劉秀多采納銚期的意見,防止了不少錯誤。


  銚期有兩個兒子,一個名銚丹,一個名銚統。盡管銚期對他們很愛憐,可是在生活上要求卻很嚴格,從不讓兒子們倚借這侯門子弟的身分做出越軌的事。


  銚期積勞成疾。老母親望望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兒子,又顧念到兩個沒成年的小孫子,便嗚咽地跟銚期訴說,讓他趁著還有口氣的時候,跟劉秀提出由孩子承襲安成侯爵位的問題。


  銚期睜開眼睛,緩慢而吃力地跟老母親說:「這些年來,受到國家如此深厚的恩待,但是自己給國家做的事卻少得很。往常一想到這裡,就覺得很羞慚。現在要死了,我正在抱恨今後不能再給國家出力了,哪裡還想到再為兒子們的榮華富貴伸手討要,讓兒子們去承襲什麼侯位呢?」說著說著,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 ※ ※


  愛國忠事乃是身為國民應盡之本份,蓋因愛國之恩,理當回報國恩,而忠孝乃為人之本,世人在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所承擔之責任也有所不同。簡而言之,以忠做好己身份內之事,即是最佳報恩,因為人人都能做好己身該做之事,如此社會就會穩定詳和,沒有紛事。世人若如此盡忠,即是最佳之報恩,思悟之!


虛原雜誌第215期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西元七三三年,日本遣唐僧普照、榮叡、玄朗、戒融隨着遣唐使船來到了中土,他們立志要在中土尋訪願意東渡日本的弘法師,為日本的佛教確立更加嚴明的規範。

  經過了千辛萬苦,無數波折,在來到大唐的第九年終於訪得鑑真和尚,願意和他們一起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奈何當時的國制所限無法出海,鑑真和尚因為堅持佛法之下無國族疆界之別的信念,所以甘冒犯法之險,偷渡出海,中間或遇暴風雨,或被官兵查獲,五度出海五度失敗。


  其間,弘法師與遣唐僧中有人病死獄中,有人積勞成疾,終於不支,也有人意志薄弱而動搖,更有人願意以肉身代替佛經;投入怒海,以滅輕遇難船隻的負擔。


  種種艱辛險惡的狀況下,年事已高的鑑真和尚失明了,但是他的意志堅決,弘法心切,從未動搖!終於感動了戍守海疆的長官,通融予以放行。


  於是在他答應東渡日本後的第十二年,鑑真和尚終於踏上了日本九州南端,當時奈良東大寺的主持良弁親自來迎,而四名遣唐僧只餘戒融一人回到了家鄉——在離開故土的第二十一年之後。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後曾舉行菩薩戒的儀式,包括當時的天皇、皇太后、皇子等皇親國族四百四十人均在其下受戒。到達日本之後的第四年,他在奈良創立了唐招提寺,至今仍是國寶級的建築。


  鑑真和尚圓寂於東渡日本後的第八年,享壽七十六歲。


※ ※ ※


  慈悲心是要付之於每一當下,凡對一切眾生就要伸出慈悲溫暖的手來幫助與救渡,這點是要每一世人深深體會的事。


  宗教修子不僅要自度,更期利他,而利他者,最大利益莫過於弘法。因為盡一己之力,不論財施、無畏施,亦僅僅滄海一粟,其力之微幾不可見;但若盡一己之力全心弘法,則可將福音由一人而二人、而四人,以倍數廣佈,使有緣善眾更可因此而發心親近。所以「弘法利生」是菩薩行之終極目標,亦為顯修行者之終極成就之歸宿。


  故世人本皆是菩薩,怎不知眾生苦呢?希每一世眾深行菩薩道,秉天恩之潤,弘揚善德,以滌污塵,不亦可貴,真妙乎!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君子不可不學

  一回,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他道:「你有什麼愛好呢?」

  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笑著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是說以你本身的才能,再加以努力學習,還有什麼達不成的嗎?」


  子路疑惑,問道:「學習有什麼好處呢?」


  孔子說:「為人君者如果沒有忠直勸諫的大臣,則會偏失正道;士君子如果沒有善於開導勸諫的朋友,容易偏聽偏信。駕馭烈馬不可以輕易丟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復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調整。木料有了繩墨的校正則可變直,人能接受勸諫更加有智慧。虛心接受教導,有疑就請教詢問,怎會不貫通事理呢?毀謗仁德,憎惡官長,必然近於刑罰之路,君子不可以不學習啊!」


  子路仍不能體會,又問說:「在南山有一種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來使用,鋒利得可以貫通犀牛的皮革。以這樣的情形來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還需要什麼學習呢?」


  孔子說:「假如拿這箭在箭末發弦的地方裝上箭翎,箭頭磨得更加鋒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嗎?」


  子路聽後,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見識,於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說道:「弟子恭敬地領受您的教誨。」


※ ※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夏夫子的意思,各行各業之人,只有透過認真學習以成就各種器物,君子者亦必須用心學習一切知能,才足以通達一切的道理。


  眾生想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裡謀得一定的地位,必須不斷的審視及覺察本身之性向所屬,再朝屬性中的知識及專才認真的用心學習,並且加以落實,才能夠令學習來的技能有所成長。就好比眾生在學堂上,教師非常勤奮的想要將所知道的學問傳授給每一位學生,但身為學生的自己,卻未能用心的聆聽,並且未專注的記取上課教師的一切教授;回到家又不願意實地的將課堂上所教授的進度再複習一遍,導致雖然教師殷勤的教導,但學生們懶得實地習作,那麼必然無法有所成長,何況是想要學以致用呢!


  謙謙君子在社會上時時行道,對於各種道理、學識亦必須用心的加以學習,使本身知的領域廣闊並不斷的增長見聞,讓新舊的一切所知更能夠融會貫通;若能夠如此勤以行持,自然而然的可以達到知無不周、行無不利的境界,並且一切所學之道理皆能實際上活用在日常生活間。


  能者,不但其所學的足以印證其所知的程度,並且用其所行尚能印證其所知的領域,以此知行如一、學用相符之間便無有不利,乃無有不妥,皆可以學用兼備,就這樣知行相益也。


寶德雜誌145期-述論:君子達通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六群比丘

蓮生/文

  佛陀住世的時候,僧團中當然有「善比丘」、「惡比丘」。由於不如法的比丘也很多,所以原本沒有戒律的僧團,為了這些比丘,才漸漸的制作戒律,戒律學其實是因為這些比丘才制定的。


  佛陀收比丘、比丘尼,可算有教無類,但善惡均收,因此一路走來,倍極艱辛,可算是荊棘滿地,寸步難行。


  六群比丘,成群結黨,多作非威儀之事,令釋迦牟尼佛非常的頭痛,這六群比丘的名是:


  一、闡陀。二、迦留陀夷。三、三文達多。四、摩醯沙達多。五、馬師。六、滿宿。


  有的比丘,多淫慾,暗中行邪淫,雖然在佛陀的僧團之中學佛,但因為宿債所追,為人所殺,被埋在糞坑中。


  有的比丘,多瞋怒,也有憤怒外道打死了目揵連,便互相殺來殺去,這樣的比丘都轉世為龍(蛇)之輩。


  有的比丘,喜名聞利養,私蓄財物,雖然學佛,也行善法,但,只升天人而已。


  六群比丘成群結黨,在六群比丘之外,又有六群比丘尼。


  在《大方便報恩經》中說:「諸釋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鉢,往詣王國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時有六群比丘尼,見諸釋女,年幼,美麗,今云何能捨離而共出家。我等當為說,世間的五欲快樂,待年限過,然後出家,不亦快乎,彼若還俗,必以衣鉢奉施我等。」


  這六群比丘尼犯的是:


  一、阻止年輕女子出家。


  二、勸人還俗。


  三、貪名聞利養。


  四、教人五欲之樂。


  不管是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他(她)所行的,全是貪、瞋、癡。無非「財、色、名、食、睡」五欲,不如法的比丘、比丘尼很多,所以佛陀才制定戒律,令修行人知道什麼是如法的,什麼是不如法的。


  更有暴惡比丘,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大聲的呼喚:


  「那老頭子終於死了,我們從此自由了,不再受老頭子牽制了。」


  想一想,這樣的比丘,對釋迦牟尼佛可算是「誣蔑」至極,世尊在世,猶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不守戒律,世尊涅槃,猶有惡性比丘,高呼:「萬歲,自由了!」


  可見佛陀度眾生的困難。


  佛教當時可算是「新興宗教」,婆羅門教、印度教才算是老宗教,有諸多外道團團圍繞,佛陀的僧團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所以縱觀佛陀的一生,憂患特別的多,安樂特別的少。


  有外來的攻擊。


  有內在的隱憂。


  釋迦牟尼佛,可算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涅槃,才算解脫。


  幸好,我等明眼者,釋迦如來之出世間,或佛之涅槃,實是非生也非滅。


  釋迦如來,只是來世間,示現一下,說法四十九年,完全為眾生。


  其實釋迦如來,其壽量,無量無盡,非生現生,非滅現滅。


  我個人想起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再聯想起我的一生,想哭卻已哭不出來,因為淚水流乾了。


  只有笑。


  哈哈哈,大笑三聲!真是滄海一聲笑!


盧勝彥文集179《夢裡的花落》六群比丘

喚醒良知

  有一次,一個劫犯在搶劫銀行時被警察包圍,無路可退。情急之下,劫犯在搶劫銀行時被警察包圍,無路可退。他用槍頂著人質的頭部,威脅警察不要靠近,並且喝令人質要聽從他的命令。

  人質大聲呻吟起來,劫犯急忙喝令人質住口,但人質的呻吟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然成為痛苦的吶喊。劫犯慌亂中才注意到,人質原來是一位孕婦,她痛苦的聲音和表情,顯示她在極度驚嚇之下馬上要生產了,鮮血已經染紅了孕婦的衣服,情況十分危急。


  一邊是漫長的牢獄之災,一邊是一個即將出世的生命。劫犯猶豫了,選擇一個,即意味著放棄另一個,可說無比艱難。
 

  四周的人群,包括警察在內,都注視著劫犯的一舉一動,因為劫犯目前的選擇是一場良心與罪惡的較量。

  終於,他將槍扔在地上,隨即舉起雙手,警察一擁而上,圍觀者竟然響起了掌聲。孕婦情況危急,眾人要送她去醫院,已戴上手銬的劫犯忽說:『請等一等好嗎?我是醫生!』


  警察遲疑了一下,劫犯繼續說:『孕婦已沒有時間送到醫院,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請相信我!』警察終於打開了劫犯的手銬,讓劫犯為即將臨產的孕婦接生。


  一聲洪亮的啼哭,驚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家互相擁抱。劫犯雙手沾滿鮮血—是一個嶄新生命的鮮血,而不是罪惡的鮮血。
 

  他的臉上掛著滿足和微笑,人們向他致意,忘了他是一個劫犯。

  警察將手銬戴在他手上時,他說:『謝謝你們讓我盡了一個醫生的職責。這個小生命喚醒了我,我現在希望自己不是劫犯,而是一名治癒民眾的醫生。』


  原來這名劫犯,原是一位名醫,在工作高度壓力下染上毒癮,因而丟掉工作,竟然走上搶劫一途。幸好,在醫生職責的召喚下,找回了自己的良知,這就是責任所激發的力量。


  這位劫犯,因救人義舉獲得法院減刑,得於出獄後重啟新的人生。


※ ※ ※


  修行者,乃至於一般世俗眾生,皆屬凡夫俗子,又是血肉之軀,皆帶有俗性;既然出生為人,便多少有不圓滿之處。是故藉由修正自身偏差行為,名曰:修行。


  眾生是凡俗肉身,修子是學聖凡軀,無論居於何種地位與身份,皆有偏差錯誤之時,只要所犯錯誤不至於影響層面太廣,只要所犯之失不至於重大到不可挽回程度,上天有好生之德,迷途知返,知過能改,勇於擔當,為自身所做一切負起責任,好好進德修業,並立志不再違犯前愆,自然能有改過機會。若有人明知故犯,又不肯聽從規勸以改過,有朝一日,方才覺知,過去以往,所作所為,具屬荒唐之事,屆時恐怕已無機會給予改過。


  修行中人既是凡軀學聖,自然有半數之俗氣,偏差行為在所難免;對人無須要求太高,但對己必須嚴格要求,遵守諸般戒條及禮儀,無論新進或資深,必須明悟與行持之。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苦惱重擔

  有一天,城郊的寺廟裡來了一位很富態的中年婦人。據她說,她最近老是失眠,無論面對多麼鮮美的飯菜都沒胃口,渾身乏力,懶得動,做什麼事都沒有激情,很想了卻塵緣,遁入佛門……

  方丈是個懂得醫術之人,他聽那位婦人描述完後,便說:「不忙,待老衲先給施主把把脈如何?」婦人點頭應允。


  切完脈,觀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體有虛火,並無大礙。」頓了一下,方丈又接著說:「只是施主心中藏著太多煩惱而已。」中年婦女一被點醒,心裡暗嘆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說明。


  方丈很隨意地跟她聊著:「你家相公與施主感情如何?」


  婦人臉上有了笑容,說:「感情很好,耳鬢廝磨十幾年從未紅過臉。」


  方丈又問:「施主膝下有無子女?」


  婦人眼裡閃出光彩,說:「一個小女,很聰明,也很懂事。」


  方丈又問:「家裡的布匹生意不好嗎?」


  婦人趕忙搖頭說:「很好,家裡的生活算得上是鎮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鋪開紙墨,邊問邊寫,左邊寫著她的苦惱之事,右邊寫著她的快樂之事,然後把寫滿字的這張紙放到婦人面前,對婦人說:「這張紙就是治病的藥方。你把苦惱之事看得太重了,忽視了身邊的快樂。」


  說著,方丈讓徒弟取來一盆水和一只苦膽,把膽汁滴入水盆中,濃綠色的膽汁在水中淡開,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方丈說:「膽汁入水,味則變淡。人生何不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樂之水衝淡苦味啊。」


  當我們在為種種苦惱之事感到失落甚至落淚時,其實快樂就在身邊朝我們微笑。做一個快樂的人其實並不難,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也很簡單,只要記住三條: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你的人生就不會太累。


※ ※ ※


  世人應常聽聞:「要快樂,不要憂愁!」甚至在病魔纏身之際,多有人勸慰:「要樂觀、要堅強!求生意志可以戰勝病魔!」年輕人陷於戀愛情境中,一旦失戀,有者走極端,有者陷於苦惱憂鬱情境,因此多有人相勸:「天涯何處無芳草?無需自陷困境,走出情傷!」諸此種種,世人當是耳熟能詳。


  可是一旦真正遭遇,則平素所知,卻是無力使自己走出此一情境!「轉念」是為第一步;正如人在憂愁中,如能轉念:「痛苦是一日、快樂是一日,為何要痛苦渡日?」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轉不過念來;或者有想轉念,卻無力轉念!


  眾生可曾思量:人人均知要快樂,人人均知只要放下,就不會痛苦;但是,就無能為力!根本之關鍵,即乃其深層意涵──業。譬如熱戀男女之分手,卻放不下,為何如此牽連──因為「業力牽引」。譬如心裡渴望財富名利,因此汲汲營營,一心只求富貴名利,放不下,因此終日憂煩痛苦──仍是業力牽引!


  云何為業力?試言,人之慾望之產生,其動力乃由心而起,不論財富、情愛,甚至身體健康與病痛,乃至人際,悉皆由因緣牽連糾葛,乃至錯綜復雜,直如蛛絲結網。由此可見,因緣之串連,並非單線發展;是只要有交集,即能按圖索驥,追溯源頭──在因果律中,乃為「間接因緣」。


  因此放不下,是有其因(但並不一定是單一直線,如甲與癸各自並無因緣,但甲欠乙、乙欠丙而類推至癸,此際甲與癸又是有因緣!其間所產生總總際遇,即有間接牽引之因緣)。


  世人當應知道,在面對任何因緣之時,只能以坦然心態;因為任何因緣一旦牽連、乃至成熟,則必有其結果之報象。是以故,眾生面對人世總總情境,首先要降低慾望──因為心慾受業力所牽引,只有無慾,才能免除業力牽擾!當然,菩薩畏因,確切明瞭而警惕;為何修至菩薩猶要畏因?切莫只知畏果,因為畏果,難以解脫業報!


拱衡雜誌第317期-述論:轉念根本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超然於物外

  有位叫宏達先生的賢者,生性寬宏大量,爲人忠信恭敬,淳樸淡泊,隨和從容,不計好惡。但他始終有個疑問:天地萬物都爲一體,爲什麽世間有著千差萬別呢?對真理掩埋,詭詐橫行,百思而不得其解。爲此某天他就去造訪太史貞父。

  見面後,他對太史貞父說:「我有不少疑感,請先生爲我蔔上一卦。」


  貞父就取出春草端正地坐著,又拂去幾案上的微塵,擺上龜甲說:「你有什麽要我效力呢?」


  宏達先生說道:


  「在朝廷我是發憤力爭,開成布公地直言不諱呢?還是委曲求全地亦步亦趨?


  是平易近人,磊落寬廣,還是追名逐利,隨波逐流?


  是隱名埋姓做好事,待人以誠,還是文過飾非?


  是正直不阿,是非分明,還是玩世不恭,或爲虎謀皮?


  是像深水中的潛龍,還是像大雁任意舒展羽翅,翹首揚聲?


  是麻木不仁地屈螃而生,還是慷慨激越地獨樹一幟?


  是聚斂家資,吞食山珍海味,衣著華美绮麗,成天沈溺於女色美姬,還是盡心,居於深山之谷,飲於河畔,倚石而歇?


  是像老子那樣清靜無爲,心存玄妙,還是如莊子那般洞悉變化之理,而放浪形骸?


  是像管仲那樣不以小厚爲恥,輔助建立霸業,還是像魯仲連那樣蔑視功名利祿?


  請問先生上述這一切,何是得,何是失,孰是吉,孰是凶?」


  太史貞父說:「我聽說真人不看相,賢者不占蔔。像先生這樣的人,道德好惡自在心中,今古之理了然於心。是以既可遊冶於呂梁,沐浴在湯谷,又可邀遊於南溟,何苦爲人間的是非煩憂呢!」


  宏達先生聞言還是想說些什麽,頓了一會後卻又不言了。


  事理了然於胸,就能超然於物外。若是留戀於世俗生活,又怎能保全性命呢?


※ ※ ※


  人心不滅者,未看淡俗情,恐衣服不華麗,飲食不鮮美,名聲不彰揚,金錢恐不多,恐田園屋宇不廣,一切絆腳絆手之事,不能看淡。時而有求福之心,時而有欲安之意,時而有貧苦之嘆,時而有奢侈之思,滿腔私慾,此謂人心也。


  人心不滅者,不能看淡世俗,俗緣不棄是也。須知人人皆有佛性,能造大器,道基也。但因不能看淡世俗,致使道心不徹。所謂道心者,淡有淡無,他人說有亦好,說無亦好;淡美淡醜,他人說美醜,總亦不管;淡得淡失,事物之得失,總由天安排也。淡毀淡譽,人說好說不好,亦不爭論;淡生淡死,了解生死由命,不受掛礙,所以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若用此心而修道,道則可成,降魔,而魔自滅。


  諸子欲返本還原者,初步由靜坐而起,坐時,必要忘形,不可著相,四大陰魔,酒色財氣皆空,靜中有境無境,若有若無,空無所空。棄人心,而存道心,歷久而志不遷,用切磋琢磨之功,運用三炁,後自得明心見性。


  但願人人,皆發道心,用靜坐之功,修成正果。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中觀

蓮生/文

  (一)


  「中觀」──中道正觀是也。


  有一偈是: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在止觀中,中觀是空假二諦雙照而離有無二邊之觀法。又有一句:


  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觀。」


  蓮生聖尊讀龍樹菩薩之「中論」,其中有「破空」、「破假」、「破執中之見」、「因緣」、「破去來」、「破六情」、「破五陰」等等。此「中論」主張最徹底的「中道正觀」,也即是「無所得之中道」。


  中道實相成了「非有非空之中道」。


  有言:


  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為中觀。


  三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為中觀。


  天台宗以觀三千諸法一一絕待為中觀。


  演變成法相(唯識),三論(八不),天台(實相),華嚴(法界)。


  在證果方面,蓮生聖尊提示過:


  從假入空觀──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從空入假觀──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中道正觀──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


  我解釋如下:「從假入空觀」,由於一切諸法皆悉空寂,變成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也無為,雖定力夠,但入「頑空」。即上不良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


  「從空入假觀」,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減。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能利益六道眾生,化種種佛法,因智慧力多故容易執其一,雖見佛性而不甚明了。


  「中道正觀」:


  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真假之心。名曰:「正」。


  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名曰:「觀」。


  心性通達,便是「中道」。


  「一切法無自性空」是「中觀」。


  明「有為」,「無為」空,一切了了。


  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


  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華。


  (二)


  蓮生聖尊,到了「中道正觀」之時,行的是如來行,住的是如來地,坐的是如來法座,臥的是莊嚴床,已獲得六根清淨,入佛之境界,有一切法,又與一切法無所染,普入十方佛土。


  蓮生聖尊告大眾:


  要進入「中道正觀」,真佛行者仔細體會:


  一、離欲──離開顛倒妄想,知一切顛倒妄想是迷惑。


  二、精進──一日一修,行止中正,修行如鑽木取火。


  三、念──達於寂靜,明白世間萬事萬物之欺誑可憐。


  四、慧──無得無失,有為無為,禪定觀照之智。


  五、一心──金剛如心,不顧倒執著,化為法力,普度群生。


  六、中觀──微細而離兩邊,入諸佛海會融合於「真佛佛中佛」之佛地。


  各位同修,真佛密法,「真佛佛中佛」的無上大口訣,無他,是「無事」、「無心」、「空」、「無」、「禪定」、「般若」、「中觀」。


  而,「無事」、「無心」、「空」、「無」、「般若」、「中觀」是「理」。「禪定」是實修入三摩地。


  若偏修「禪定」,不學「智慧」,是「愚」。


  若偏修「智慧」,不學「禪定」,是「狂」。


  真佛行者,修真佛密法,是修行之勝路,是眾德圓滿的指歸,有無上「摩訶雙蓮池」的佛果。


  今,蓮生聖尊,略略申明「無事」、「無心」、「空」、「無」、「禪定」、「般若」、「中觀」,是接引真佛行者,開大口訣,引入深妙境界,是證果之階梯,這等智是難量的,其中語意,不可說,神明難測。


  蓮生聖尊,已於無量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已修證,故能解說如此無上乘真佛口訣。


  解真佛口訣。


  三界無倫比。


盧勝彥文集第80冊《佛王之王》第七章:中觀

隻手遮天墮誅心

玄天上帝 降

詩曰:浮華緣夢似南柯。善道力行勤積德。

   福光朗耀慧明現。清源聖域立金閣。

聖示:世間萬物,無論山河塵沙,或竹草石川皆有毀滅之刻,佛曰:「此乃無常也。」諸眾生於此中當須知悟,尋求其法,雖無能避其無常,但能求脫輪迴方為上策,於今際逢末劫天年,無論天災人禍皆不斷衍生,此非天心不慈,乃逢於今時天運輪轉所致,而有此情況產生,惟今之計乃須由己身而起,多能行功立德,累積功德資糧,若能有此之念,哪怕是末劫天年,亦能自護其身,待功圓之刻,自能超昇佛界淨域,極樂逍遙也。可、妙筆靈出。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不用多禮,快隨為師出遊吧!


妙筆:謹遵師命。


玄帝:今世道已呈現衰微之狀,正氣已失,群生胡為致惹天災不斷,徒兒可知否?


妙筆:當然知道,現時世界各處風災、震劫頻傳,許多世眾應此災劫而往生,實令徒兒感嘆不已!


玄帝:爾感嘆乃屬正常,今世間眾生若不知悟,依然故我,恐其後將有更大災難,若欲挽轉,惟視世眾如何為之。


妙筆:如若師尊所言為真,那可不得了!


玄帝:唉!自造因果需自承,此為因果鐵律,就算大羅金仙亦無其權利變更。


(師徒已乘蓮台往地面而入,已停於五殿之前。)


玄帝:五殿冥王已於前方等候,徒兒快上前參禮。


妙筆:弟子參叩五殿冥王聖安!


冥王:妙筆不用多禮,爾身負皇命著書,至此吾當助之。


玄帝:感謝道友相助,今夜有所叨擾望請協助之。


冥王:道友客謙,同為教化眾生而忙,一為陰、一為陽各司其職,但渡眾目的皆同。


妙筆:感謝冥王,不知今夜安排何獄?


冥王:本殿所司乃為『誅心地獄』,落於此獄者乃前世常行違心之事,行盡不法勾當,方得落此『誅心地獄』。


妙筆:但不知其內為何?


冥王:文判有勞!帶玄帝師徒入獄內參訪。


文判:謹遵主命。


(一番喧別後,文判帶領師徒往一幽暗洞中而去,經幽暗長


廊後,呈現一寬廣之地,於岩壁上插著數支火把,隱約中


照著罪犯,其狀甚為驚駭。)


妙筆:只有數支火把照明實為恐怖,不知於此受罰之罪魂需歷多少時日方有出脫之機?


文判:端視其陽世所犯輕或重,有者數十年、有者數百年不一而定。


妙筆:那可否請一罪魂至此參証遊記?


文判:可,命鬼卒解下一罪魂至此參証聖書。


(見鬼卒已解一罪魂至文判之前。)


文判:妙筆,爾可開始探訪此魂於陽世所為。


妙筆:今日有此緣機靈遊著書,想以爾之例證警醒世眾,勿犯爾所為之事,尚請道出爾陽世所行。


罪魂:唉!陽世所為不足提起,為表我懺悔之心,那好吧!就把陽世罪行登載寶書醒化世眾。我生於清末之時,本為某縣師爺,於當差之刻受富商所託欲打官司,原為此富商之過,但我貪於此富商所贈財金,而捏造假證據,於公堂上欺上瞞下一手遮天,令此提告者本有充分理由,但受我誤導而打輸此場官司,致使提告人受不白之冤。其原本就染病於身,受此打擊後返歸,未逾三天氣逆攻心而亡。


此事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天網恢恢總有受報之刻,此事過後依然故我,其間還收受數十眾贈予之金,日子頗為逍遙,然是非律定總有受報。歷十年逍遙後,有日忽覺心悶,本以為休息後便會改善,誰知卻為勾魂前兆,當晚忽見黑白無常現身,才知一切已晚,被黑白無常勾入酆都幽冥,經數殿之刑罰後,再判入此誅心地獄,每天受開膛剖肚之痛實無能忍受,際此今夜有此緣機,望求善士能大發慈悲,救救我吧!


文判: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爾所犯之罪尚有得受,念爾今夜參証聖書有功,吾會稟告冥王減爾之罪。


罪魂:感謝文判成全,藉此之機盼望世間人不要犯如我所行之罪,否則地獄刑罰將有得受。


玄帝:爾悔過之言盼能警醒世眾,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矣!可,今夜已晚,著書至此,感謝文判相助,請代為轉達冥王,吾等師徒就此回院。


文判:定當代為轉達,恭送賢師徒。


妙筆:拜別文判。


玄帝:回院……,院已到,妙筆靈入,可,吾回。


酆冥刑錄傳實-第八回 隻手遮天墮誅心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惡口傷人

  昔時有幾個商人,要到別的國家去,因此帶著一隻狗跟隨。

  途中,商人都在休息時,狗趁機偷吃商人所帶的肉,商人發現後,即懷嗔恚,將狗腿打斷,並丟棄荒野中。


  舍利弗以天眼看到狗懸命垂死,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將所乞得之食物,餵給狗吃,並為牠說微妙法。不久狗命終,生在舍衛國婆羅門家。


  有一日,舍利弗獨行乞食,婆羅門見了,問說:「尊者獨行,沒有小沙彌嗎?」


  舍利弗說:「我沒有小沙彌,聽說您有兒子,可以帶來看看嗎?」


  婆羅門說:「我有一子,名字叫均提,但是年紀尚幼,不能做什麼事,等長大了就讓他跟隨您。」


  過了七年,婆羅門就把兒子交給舍利弗,跟隨舍利弗出家。


  舍利弗漸進地向他開示微妙佛法,於是均提心開意解,證得了阿羅漢果,六通清徹,功德悉備。


  均提證得了阿羅漢果後,用智力觀察過去世,結果觀見前身為一餓狗,受了舍利弗的恩,而得人身,


  並獲道果,因此內心歡喜,心想:「我蒙受師恩才能得脫諸苦,今當盡力供養老師所需,寧願不受大戒而只願作小沙彌。」


  當時阿難問佛:「均提做何惡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脫?」


  佛告訴阿難:「過去迦葉佛時,均提少年出家,音聲清雅,善巧讚唄,人們很喜歡聽他誦經讚。


  又有一老僧,已經證得羅漢果位,功德具足,但因年高耆老,音聲濁鈍,每自出聲,少年比丘就仗著自己好聲音而呵叱羅漢,說他聲如狗吠。


  當時老比丘就對年少比丘說:『你認識我嗎?我已得阿羅漢道,功德具足了。』年少比丘一聽,心驚毛豎,惶怖自責,即於老僧前懺悔過咎。但因為他已造下惡言,因此命終之後落入畜生道,輪迴多世常受狗身。不過因為他曾出家修持淨戒,所以現在又能見到佛而得解脫。」


  世上像年少比丘這樣,自視甚高、我慢強烈的人不少,但是年少比丘能立刻懺悔,故而有機會再聞法解脫。


  因此,每個人平日都當謹言慎行,尤其是在道場中,更當戒慎恐懼,因為什麼時候會毀謗到有德的修行者難以預知,若是毀謗到有德的修行者,業力將難以承受也,思悟之。


※ ※ ※


  娑婆眾生,每一個人自出世以來,便擁有一隻舌頭,而舌頭乃是提供說話,可以發出音律及語言的準確率,做為人際溝通之使用,並且舌頭的功能,更可以讓眾生盡情的唱出抒懷的樂章,藉以讓廣泛的大眾可以獲得喜悅。


  有些人喜歡把舌頭所賦予人們善良的功能,錯用在談論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當中;並且有些人錯用舌頭所給予的美妙功能,將之使用在批評他人、批評宗教正法;更有人將舌頭帶給世人的良好用途,錯用在指天罵地、怨天尤人,或者將舌頭所授予人們的功能,使用在咆哮公堂;而最嚴重者,更將一己不滿之情緒,發洩於神前,而盡造誹謗、詆毀…等,辱人惡言語。有時乃錯用舌頭所應有之本能,造作於擾亂道人之心,目的在使修道中人,心情起伏不能安寧修道,於是「口業」之罪不斷在增生。


  切莫以為偶然之過,不足以掛齒,更莫誤認為僅僅是一時之咆哮公廳,無礙於事;事實上已犯造難以彌補之過失,其罪:「罪在舌頭」。在造罪之人捨報之後,將墮「拔舌地獄」受盡苦楚,而地獄報後,或轉生人間以「舌癌」苦其身心,或是投生於動物身,讓屠夫宰殺其身,拔其舌販售,如:豬舌、牛舌:等,使之飽受錯用舌鋒之口業也。


  凡「舌鋒猶如利劍」,若是有心人反將此舌鋒利劍用來殺人,則其罪:「罪不可赦」。眾生常有挑撥之計謀,借刀殺人,當然也是一種了卻心事的大好奇謀,因為根本不必親自動手出招,只要兩邊訴說些對彼此不利之流言,只需在兩方之間,傳達些激烈的言語,令雙方彼此猜疑,久了便有一方會忍受不住,進行鬥爭,此時便能一舉使二個眼中釘除去,實在是一勞永逸,坐享漁翁之利,又不得罪兩方,乃妙招奇謀。但這樣心府深重之人,畢竟在捨報之後,終將墮入「拔舌地獄」,待地獄報後,雖可轉生人間,乃以「舌癌」苦其身心,讓當事者為其深重口業受盡磨苦之業報。


  有些人總是喜歡有事、沒事的在人前、在佛前大肆咆哮,盡說些聽似有理卻是惡劣理論之惡毒批評、毀辱、傷害…等諸般言語;以為只是在表示自我意見,認為僅是在談些公道話,但卻不知自己所認為公道的話,乃是一種「心魔」障礙住自己,使自己對世人猜忌,令自己總是覺得自己才是對的。因此,大肆暢意的盡情對他人批評、辱言、惡語,在公堂上、在佛前、在眾生雲集的地方,施予惡劣口業。這樣的一個人在捨報後,便會墮入「拔舌地獄」,待地獄報後,則有機會於轉生人間時,便以「舌癌」受報,藉著苦其身心,以消減口業之罪也。


  是故,深願眾生能善用「舌頭」的功能,對別人經常訴以「善良語言、柔軟語言」,切莫「自以為是」,以免徒增口業之惡罪也。


因果形成之業報因暨命格之果報 第十章 舌癌之因緣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多米諾骨牌效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懷特.海德,曾用一組骨牌(13張)做了一個經典的測試。其中,第一張骨牌最小,大小如同一個人的指甲蓋一樣,而以後每一張骨牌都是前一張的1.5倍。

  經過測算,最大的第13張骨牌大小相當於一張撲克牌,而厚度則相當於20張撲克牌的厚度。


  懷特.海德將這13張骨牌按照適當的間距排列好,用手輕輕地推倒第一張後,最終也會將第13張骨牌推倒。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第13張骨牌被推倒時釋放出的能量是第一張骨牌的20億倍。這是因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能量是按照指數形式增長的。假如第一張骨牌釋放出的能量有0.0024微焦,那麼第張骨牌倒下時釋放出的能量就高達51焦。


  懷特.海德還設想,如果繼續做骨牌,當做到第32張骨牌時,骨牌的高度竟然會超過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的高度,這是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如果真有人做出高於美國紐約大廈的骨牌,那麼只要輕輕推動第一張骨牌,就會將如此巨大的骨牌推倒,也就相當於一指之力便將美國帝國大廈推倒!而引發大廈瞬間倒塌的力量不過是一張指甲蓋大小的骨牌而已!


  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物理原理是:當骨牌豎立放置時,就會產生較高的重力,而被推倒的瞬間其重心下降,緊接著重力勢能轉變成強大的動能,倒在第2張骨牌上,這個動能就轉移到第2張骨牌上,而第2張骨牌將轉移來的動能以及自身倒下時產生的重力勢能疊加在一起,傳遞給第3張骨牌……因此,每一張骨牌在倒下時產生的能量都要比前一張骨牌大,而且速度一個比一個快,即這些骨牌被依次推倒產生的能量是一個比一個大的。


  很多時候,「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現實中指的是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可以理解為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環境中,起初一個微不足道的能量最終會帶來連鎖反應,讓能量越聚越多,超乎人們的想像。


  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戈登.奧爾波特曾對多米諾骨牌效應給出這樣的解釋:如果一棵樹被砍伐,整個森林會導致消亡;一個地區出現強權戰爭後,整個世界都可能處於不安寧的狀態中;一個人一日的荒廢,可能是其一生荒廢的開始。雖然這些預言聽起來危言聳聽,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它的准確性。


  或許人們唯一難以預見的是,從第一張骨牌到最後一張骨牌的傳遞需要多長時間。有些可預見的事件最終出現要經歷一個世紀或者兩個世紀的漫長時間,但它的變化已經從人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開始了。


  戈登.奧爾波特認為,社會機制中的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錯誤都可能引發社會的一場災難。人們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努力,可能會換來巨大的成功;一次又一次的放棄或偷懶,最終換回的可能是失敗的人生;一次小小的堅持,可能會成就終身。因此,對待微小的失誤或錯誤要足夠重視,這樣才能避免更大的失誤。要知道,就算再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值得去關注,因為它引起的連鎖反應往往能帶來無窮的能量。


  (省略)


  事實上,戈登.奧爾波特很早就認識到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而且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們講述其中蘊藏的能量。他說過:「千萬不要忽視細微的力量,因為細微的力量看似不引人注意,卻能無休止地滋生在各個角落,而這種力量經過若干環節被放大後會產生出一種令人震驚的能量,同時,也會給人們的心理帶來徹底的摧殘。」


  的確如戈登.奧爾波特所說那樣,人們決不能忽視任何可以引發大錯誤或大災難的細微之事,因為巨大的力量是通過細微之事的幾何級變化而產生的,這也是為何小小的骨牌能產生巨大能量的原因。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上天有好生之德

蓮生/文

  小時候我玩過「鬥蟋蟀」。


  先將蟋蟀,弄得暈頭轉向,放入直行的竹筒,二隻蟋蟀一見面,便互相鬥咬。「鬥蟋蟀」在中國,有歷史淵源。


  我在泰國,看過「鬥雞」。這種雞,品質特異,個性兇猛,有鬥性,用嘴及爪互鬥,看的人下賭注,是賭博用的。


  我在墨西哥,看過「鬥牛」,這是人與牛鬥,牛輸了,被插上利劍。


  我知道,在古羅馬,有「鬥人」,人與人鬥,那是至死才休的。而今人的「拳擊」、「柔道」、「摔角」、「相撲」、「劍道」......。也全是人與人鬥,只是溫和些罷了!


  我們在高知縣土佐的地方,看了一場「土佐鬥狗」。那是在博物館的三樓。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鬥狗」。


  在幾坪大的正方形欄架內,比拳擊台還小些。


  二隻被牽來的「土佐鬥犬」相逢。


  一聲令下。


  互相咬住,一隻咬住脖子,另一隻咬住腹部,就在台上旋轉,進退搏鬥。


  我們覺得無聊。


  我們也覺得無奈。


  「鬥狗」十分鐘就結束了,總算入境隨俗的看了一場「狗打架」。


  如果要我發表感想,我會如此說:


  我不否認這世界上存在著「弱肉強食」的現象存在,在天空,在海洋,在山林,在大地,都有這個現象的存在。


  在飛禽、水族、野獸、昆蟲均如此。


  還有在人類,國與國鬥,人與人鬥,亦如是。


  但是,有智慧的人,學習了「慈悲與愛」之後,應體會「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鬥爭,是仇恨根源,冤冤相報何時了。


  何不轉頭。


  當下解脫。


  我們趁空,去遊歷了日本三大秘境的「祖谷溪」。此地是日人的觀光勝地。

  計有:


  平家屋敷。


  藤索吊橋。


  祖谷瀑布。


  祖谷溫泉。


  「祖谷溪」在深山叢林之中,自然的風味濃厚,尤其溪谷上的吊橋,是用藤條綁起,全部由藤索結成,腳下的溪水及岩石,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搖晃度甚大,真是驚險萬狀。


  要知道,腳下的藤蔓與藤蔓,間隔完全透空。膽子小的同門是不敢過的。


  陳傳芳師姐與陸逢秀師姐,一見此橋,花容失色,一剎那全身發軟。


  有的人一馬當先,步履輕盈。


  有的人表情緊張,險象環生。


  有的趴在藤上,豐采盡失,有的舉步艱難,陸逢秀師姐由薛平山師兄揹走而過。


  有的手結「無畏印」。


  有的唸「上師心咒」。


  有的唸了半天,是唸「往生咒」。


  此吊橋有歷史紀念價值,日本鎌倉時代源賴時期,有二隊人馬作戰於此,追逐至此時,其中「平家」的軍隊,迅速過吊橋後,即刻揮劍斬斷吊橋,阻斷追兵,保護自己的安全。


  在「祖谷溪」遊歷,果然驚險。


  寫一詩記之:


  青山有意可留人,


  幽溪芳蘭添詩興;


  虛名遯世誰能信,


  焚香禮佛覺身輕。


盧勝彥文集第143冊《人生的空海》土佐鬥狗與祖谷溪郊遊